琉璃器的东方年代记星界琉璃能否用热释光莱测试

[转载]中国陶瓷二
青白瓷的兴起
青白瓷又称影青、隐青、映青瓷等,是我国宋元时期的主要瓷器品种之一,景德镇以优质而典型的产品独树一帜,成为中国青白瓷的生产中心,影响了东南沿海和其他省市加入其行列,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一种青白瓷类型。
青白瓷是指一种介于青瓷与白瓷之间,青中泛白,白中显青,具有胎质细腻、釉面莹润、胎薄隐透、如冰似玉等特点,将青瓷与白瓷的诸多优点综合于一体而产生的新瓷种,在古代就有“琼玖”、“饶玉”等美称。
图81北宋漳浦窑青白釉高足炉,福建沙县出土,福建博物院藏。
青白瓷是北宋时景德镇仿照青白玉而有意识的创造,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新品种。
随着考古的调查,发现了一些早于宋代的零星的“青白瓷”,如河南中牟窑五代至北宋早期地层发现了数片青白瓷与青瓷同出,安徽繁昌窑五代地层也有青白瓷与青瓷同出,湖北武昌窑五代至北宋早期地层也有青白瓷与青瓷同出现象等。说明青白瓷起源更早,如湖南湘阴窑的东汉“原始青白瓷”,胎质疏松粗劣,釉色暗淡无光泽等完全不能与真正的青白瓷相提并论。影德镇五代窑址也出土了不少白中泛青的白瓷,即是青白瓷的早期品种,它与以上河南、安徽、湖北等窑一样都不是刻意烧造的“青白瓷”,而是在时造青瓷、白瓷时无意出现的“失败”之作,正是有此失败,孕育出成功的刻意摹仿青白玉而为的真正青白瓷,韩国新安沉船出水的青白瓷器上有“玉出昆山”、“昆山玉片”等字款,证明青白瓷是仿玉而为。
(200.83 KB)
图82南宋景德镇窑青白瓷刻花碗,上海博物馆藏。
为什么会无意中出现“早期青白瓷”呢?我们知道,釉中铁含量过高会出现黑色,控制得当才得到想要的青色,将釉中铁含量提炼至最少时可成为白釉,如配料不当或胎质、气氛(火焰)、温度等均可出现杂色,其中包括“早期青白瓷”。含铁量严格控制在1﹪,胎质、气氛(火焰)、温度等不出问题,优质青白釉就产生了。
(119.77 KB)
图83南宋青白瓷蟾形水注〔遂宁市博物馆藏〕
景德镇湖田窑在全国青白瓷生产中占有显著的位置,以青白瓷而名闻天下。北宋初的青白瓷胎质略粗,胎色灰白,刷釉稀薄,釉色青灰、青中泛黄,器物种类不多。北宋中晚期取得了长足发展,胎质细腻、洁白、密实,釉层加厚,种类增多,造型趋于挺拔,装饰多彩,早期粗犷的刻划装饰被此时成熟的“半刀泥”取代。
南宋初期与北宋晚期的造型、装饰等相似,此时碗、盘器壁更斜直,如斗笠碗等。北宋流行的刻划花被印花逐渐取代,南宋后期的釉色较前期的好,但釉层则较薄、透明度减弱,显淡青色,芒口器继续流行。
元代青白瓷生产有所萎缩,青白粗瓷大增,饼足碗占大多数,这类碗胎粗、釉薄、色灰黄,内涩圈,品质低劣。此时芒口器与宋代相似,但印花糢糊不清,圈足内刷有一层薄泥浆,泛火石红。高足杯、折腰碗等与枢府釉类似,但均胎粗釉薄,与工艺精细的枢府瓷之胎釉相去甚远。
(201.05 KB)
图84印度锡卡尔美术馆藏宋青白釉水禽香炉
另外,除江西境内十几个县市也烧选青白瓷外,烧造白釉瓷的其他省市不少,如广东、广西、福建、安徽、湖北、湖南、浙江等,尤以福建为最,本书不作太多介绍。
(203.66 KB)
釉下彩绘的起源
谈釉下彩绘装饰,首先必须正视釉上彩。
1983年浙江瑞安市新垟村商周遗址出土原始褐彩青瓷罐类器一件,胎骨白中泛灰,致密坚硬,内璧敷灰色泥釉,外施青黄色釉,颈肩间饰褐彩一匝,肩部饰褐色点彩四排。
1988年又在泰顺县司前村狮子岗商周遗址发现原始褐彩青瓷残片,胎骨白中偏黄,质地坚硬,内施黑褐色釉,外施青黄色釉,并饰三道褐色条纹,釉层较薄,釉表稍有光泽。这时期加彩的手法主要为点彩,少数也用笔彩绘或书写文字。这些点绘褐彩皆为釉上。
青褐瓷器带褐色斑点,制作程序是在施好青釉以后随即点上一些褐色斑点,因斑点在釉上,烧成后很容易剥落。这是釉上彩的致命缺点,为克服这一缺陷,聪时的古代匠工终于在三国时创烧了釉下彩。
(270.25 KB)
图86东吴墓出土釉下彩带盖盘口壶
釉下单色彩
1983年江苏南京雨花台区长岗村吴末至晋初墓出土了1件青瓷釉下彩带盖盘口壶,1999年南京又发现了1件东吴至西晋初淡青釉彩绘云龙纹残盘,经上海博物馆热释光测试距今年,后又经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做切片化验,证实彩绘系为氧化铁着色,为釉下彩绘。以后在南京多处地点共出土釉下彩绘双领罐和盘口壶各一件和30多件釉下彩绘残片,从断面和釉面看,黑彩完全被罩在釉下,烧造温变也较高,标本的瓷化也充分。从这些出土标本看,早在三国时期,我国的制瓷工艺已发明和掌握了釉下彩的先进工艺,开拓了陶瓷装饰的新领域。
(377.9 KB)
图87a孙吴釉下彩带盖双领罐
釉下多色彩
隋唐邛窑、长沙窑兴起的彩绘装饰突破了传统的绘画的原料、题材,以含铁矿物为主的褐色、以含铜矿物为主的绿色和红色等创釉下(部分应为釉上)多色彩绘,主要有花鸟、人物、动物以及诗词书法等题材,构思简括而意境深远,表现出明丽拙朴的装饰风格特征。彩瓷中的书法绘画魅力隽永,不仅在陶瓷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美术史上也有具历史地位。
(356.32 KB)
图87b孙吴釉下彩带盖双领罐
宋元磁州窑产品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独树一帜。在装饰方面尤以褐、黑彩最富特色,具有水墨画风格,运笔奔放大气,技法熟练老到,表现出清新的乡土气息和蓬勃的生命张力,无论花鸟鱼虫、人物山水及书法艺术都挥洒自如,是陶瓷工艺与传统书画高度结合的典范,一件作品中常可见到淡的褐色与浓黑的墨色,虽同为铁着色,已成为淡与浓多色。虎形枕较有特色,白色枕面绘黑彩雀鸟踏枝,周边绘虎纹再罩黄色,色天真稚拙。
(353.11 KB)
图87c孙吴釉下彩带盖双领罐
宋元吉州窑的釉下彩绘一改长沙窑粗犷豪放风格,而追求一种清秀典雅的格调。如窑址出土一件彩绘瓶,口部残缺,颈部一周回纹,主题纹饰荷池双鸭安排在腹两侧四连弧开光之中,窗(开光)外满饰波涛纹。
常用纹饰除开光外,锦地纹也较常见,如琮式瓶腹四壁布满六边形花纹织锦图案,繁密而规整,华丽精致。锦纹一般装饰在瓶、罐的肩部和碗盘的口沿,或作为衬托主纹的地纹,以锦地纹为主题纹饰较少。
双鱼盘则以寥寥数笔,笔简意深,以浓淡相宜绘出了栩栩如生的游这,鱼身配以几刀娴熟刻划纹,趣味无比。书法、诗词用于瓷器装饰,尤以吉州最精致典雅,
如《踏莎行》枕,前后两面都有词,何作者失考,词牌为《踏莎行》,另一面残缺无法确定,另两面为菱形锦地,三个开光内绘花卉纹,构图雅致清新。
(376.25 KB)
图87d孙吴釉下彩带盖双领罐盖面
(373.57 KB)
图87e孙吴釉下彩带盖双领罐盖内图88孙吴釉下彩盘口壶
青花瓷和铜红釉的起源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胜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方面以及手工业、制造业和对外贸易等各行各业都出现了前所未见的新局面,陶瓷业也不例外,同样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不少新品种相继问世,标志着我国陶瓷生产、革新进入了大发展的新阶段。
因为釉下彩绘和白瓷的发展与成熟,唐代出现了釉下钴蓝彩瓷——白釉蓝彩陶和青花瓷,说明它是特定时期和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在陶胎琉璃珠上施用钴料作为蓝彩呈色剂的实例,将钴蓝直接运用于陶瓷器装饰上约在唐代早期,唐麟德元年(664年)郑仁墓出土白釉蓝彩罐钮,以后蓝釉三彩已较多出现。已知成功将钴料运用于陶瓷器的唐窑有河南巩县(巩义市)窑、四川邛崃窑等。高温铜红釉最早出现于隋唐代的四川邛崃窑、唐代湖南长沙窑,广西容县窑、永福窑北宋晚期也烧造高温铜红釉,同时还独创了高温铜绿釉瓷,其釉色青绿莹润犹如碧绿的玉翠,成为中国陶瓷历史之首创与仅见。
图89唐邛窑青釉点彩龟钮器盖
唐青花瓷与白釉蓝彩
扬州最早发现唐代白釉青花陶瓷残片,有些是点彩(胎不白),有些是描绘彩(胎灰白、白),随即出现了“唐青花”是陶或瓷的问题?成为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各执一词,相持不下。
经科学测试,扬州发现的唐青花,是目前发现的最早青花瓷器,烧成温度在;左右,胎的组成属瓷器系统,与巩县窑白瓷接近,烧成温度和烧制工艺也与巩县窑白瓷相同。如果不承认它是青花瓷,那么巩县窑白瓷也就不能称为瓷了,青花瓷器起源于我国唐代是没有人能推翻的。因为从它们的烧制工艺、所用原料和装饰艺术看,后来的元、明、清青花瓷器与它们是一脉相承的,没有本质的区別。科学是公证的,又经多次科学测试分析,三彩釉(包括钴蓝彩)氧化铅含量达36.7~61.8
wt%,白釉钴蓝彩釉中氧化铅的含量在34~54wt%之间,属铅釉陶;而唐青花瓷釉中没有发现氧化铅,属高温钙釉或称钙镁碱釉。
因此,证明唐青花是瓷。同时也把以往视为唐青花“白釉钴蓝彩”釉陶从唐青花中分离了出来,唐青花的概念得以明确。黄冶窑最新考古资料显示:窑址出土的唐青花执壶残片,内外施白釉,釉质纯净,釉下饰青花纹,白色胎质坚硬。郑州市上街区唐墓出土青花塔式罐一对,白色瓷胎,釉色洁白,盖部釉下钴彩绘有纹饰,腹部绘童戏纹、牡丹纹、卷草纹等,典型唐代青花瓷。
(238.51 KB)
图90唐邛窑蓝彩俑
据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介绍:唐白釉蓝彩执壶,则是在“素烧的器体上先施一层白色化妆土,后施透明釉,釉层较薄,略呈淡黄色,下腹与足部露胎。口、柄、流与上腹部点饰蓝彩排点纹,有流淌痕与晕散现象。”
&唐白釉蓝彩碗碗“陶质,胎呈粉红色。内外壁施白色透明釉,底足部露胎。胎釉之间有一层化妆±。外壁与内壁底部饰蓝彩散点纹,蓝彩有晕散现象。”
我们可知这类白釉钴蓝彩是在“素烧的器体上”“蓝彩饰散点紋,蓝彩有晕散”,属“陶质,胎呈粉红色”,白色透明釉“略呈淡黄色”。属白中泛黄的富铅低温釉,所以先要素烧。如施高温钙镁碱釉,则无需素烧工序,可以一次完成。
(114.57 KB)
图91邛窑红彩瓜棱形水盂
宋青花不存在
收藏界大多数人相信宋代有青花瓷。
1957年浙江龙泉县城南北宋金沙塔基出土过13件(片)青花瓷,塔砖铭有“太平兴国二年”,“除残片外,还有两件完整的碗,也出于塔基,碗口稍外卷,底部丰满,圈足较高,画简单的朵花纹。现藏温州市文管会。造型与陕西耀州窑北宋早期的碗形近似”。
1970年浙江绍兴县始建于咸淳元年的环翠塔塔基夯土中又发现1件青花碗腹残片。这批青花瓷的发掘人牟永杭却指出:龙泉金沙塔基没有发现宋青花碗,所谓的宋青花碗是群众交给原温州市文管会副主任吴兆英的。而塔基的青花瓷片也不是地宫出土的,是填土层出来的,因两个发掘人对出土深度记录不同,故未发表,塔基的青花瓷片是什么时代仍待考证。因此,“宋青花”纪年标本也就不复存在了。
(115.56 KB)
图92釉里红瓜棱形水注
《瓷器浅说》说:“青花的起源始于宋是不容怀疑的,遗憾的是没有发现可以肯定为宋代的青花瓷器……&&&
抗日战争前古物陈列所曾经展出过两件宋哥窑葵瓣口盘,两件盘子底足内都写有‘宝用’两字,字体仿铜器铭文,呈现的色调是青花颜色,当时研究瓷器的人都认为是青花,但这两件瓷器现已被劫往台湾。还有一件流往国外的宋哥窑盘也同样有‘宝用’二字,不过色调为褐黄色,这可能是含杂质过多或施釉过薄所致。根据这两件实物,我们可以知道宋代已经开始用钴矿来做着色剂装饰瓷器了。”
&图93韩国国宝天兴44年公元1257年高丽青瓷铜彩莲瓣纹注子
这3次“宝用”款瓷器均为后世仿品,
笔者在《几件“宝用”款官、哥瓷器的真伪考辨》中已论证,另外还见一些传世品,或为褐彩,或不到代,或为现代仿品,笔者均有论证,可参阅《欧阳希君古陶瓷研究文集》一书。
中国陶瓷虽然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但专门研究中国陶瓷史的学科在我国产生时间并不长,至多不足百年。衡量一门科学的产生及其发展程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看其研究的方法是否科学全面。宋青花的研究为何举步维艰,是因为出土的疑似“宋青花”的标本一般用传统鉴定方法,此法虽未过时,但科技方法逐渐会成为古陶瓷真伪鉴定的重要手段之一。如能做一定的定性定量分析,做到了精确划分与透彻分析,终能得出正确的与历史事实相符结论。
图94韩国藏12世纪前半叶高丽铜画宝相唐草纹青瓷碗
中国最早的唐代白釉青花瓷创烧于北方巩县窑,它从产生至消失,一瞬而逝。唐青花的短暂出现与快速衰落与社会大环境不无关联。
宋代并未得到发展,青花瓷与崇尚理学的宋代文人士大夫尚玉的审美情趣相悖,并中断至元代中前期。
元晚期成熟于景德镇并得到迅猛发展。与唐青花不同的是元青花的制瓷工艺和装饰技巧已有创新,从而开创了我国青花瓷生产的历史新纪元,并成为影响中国瓷器审美和生产的主流。
(224.87 KB)
(196.24 KB)
图95江西省博物馆收藏的“至元四年”(1338年)铭青花釉里红四神盖罐可见口沿
元代早中期有无青花瓷?所谓“延祐型”提法是否科学?
笔者曾认为“延祐六年青花塔式罐”实为铁褐彩绘,目前对于九江市博物馆的“延祐六年青花塔式罐”到底是青花还是釉下铁褐彩已起争议,张浦生认为:“九江博物馆收藏的延祐六年墓葬中出土的青花塔式盖瓶上的纹饰是用钴料绘画还是以铁着色,尚待考证,我认为有可能是铁绘。关于这个问题,还有待于仪器测试。”证明笔者的推测还是有根据的。
(253.95 KB)
图96江西九江市博物馆1975年购藏的“延祐六年”(1319年)青花牡丹塔盖瓷瓶底部
据最新资料,所谓九江“延祐六年”青花塔式罐1975年出土于湖北黄梅西池窑厂,出土时为一对,另一件现藏湖北省博物馆,高42.2、口径9.3、底径10.3㎝,塔式盖,钮为七层塔状,直口,肩部堆贴对称羊首与狮首,盖面绘变形莲纹,肩饰云纹,腹绘牡丹纹,下腹绘仰莲瓣,圈足,灰白胎,施青白釉、开片。从大而清晰的彩图看,应是铁呈色,积铁处为褐色,决无青花之蓝调。
(231.82 KB)
图97浙江杭州“至元丙子”(1336年)纪年墓出土的3件青花观音座像之一
关于玉溪窑、建水窑等云南青花瓷,年代不会早于元代,是明代产物,不属本文研讨范畴。
(190.44 KB)
图98浙江杭州“至元丙子”(1336年)纪年墓出土的3件青花观音座像之二
从近几年报刊报道看,私人手中的“传世元青花”足有数百件之多,而且品种繁多,造型奇特之作品不时得见。这些收藏家手中的“元青花”,早已超出了世界各大博物馆元青花总数的多少倍,不知他们如何“慧眼识珠”?未在报刊公开的“宋、元青花”更是多于牛毛,也难怪造假者窃喜。这里笔者再次提醒收藏者,切不可轻信,更不要随便出手。
(249.79 KB)
图99江西省博物馆收藏的“至元四年”(1338年)铭青花釉里红谷仓背面
前面已说过,隋唐、北宋,我国已出现了高温铜红釉、铜绿釉,直至元代景德镇才再次烧造,成为一种独具一格的瓷种——釉里红。
我们知道邛崃窑与长沙窑都是青釉瓷上施铜彩(也有人坚持为釉下彩),彩釉易剥落;
北宋永福窑、容县窑是在青釉的基础上加入适量含铜物质烧成的全红或全绿瓷,釉面光洁。
元代景德镇则是在白釉或青白釉料中加入适量含铜物质烧成的釉里红,由于铜易于受气氛的影响变价,在釉中容易扩散和少量溶解,且高温中也容易挥发,致使烧制铜红釉的技术很难掌握,因此元代景德镇还属初创阶段,产品质量不高,产量也较少,传世和出土釉里红、青花釉里红比较少见。
铜绿釉则不见于元代景德镇烧造,却独创了钴蓝釉。用钴着色(不同于唐青花绘画)唐代已有,主要用于唐三彩器,属含铅的低温色釉。钴作为色料用于高温石灰碱釉的着色是元代景德镇首创,钴蓝釉与青花釉的配料不同,除氧化钴外,还有一定比量的氧化铁和氧化锰,三者混合着色才能得到深沉的蓝釉瓷,传世和出土的元代蓝釉瓷不多,有的在上面描金,还有的是剔刻后填白彩,即蓝釉白彩瓷,主要有描金匜、描金碗(杯)、爵杯、白龙纹盘、梅瓶等。红釉瓷与蓝釉瓷工艺相通相似,传世和出土器少之又少,装饰有暗刻龙纹、印花云龙纹等,主要有梨式执壶、高足杯、盘等。高温铜红、钴蓝都是元代初创产品,产量较少,目前有一些明代产品被定为元代,见于公开发行的报刊书籍。
剔、划、彩并举与黑白分明
磁州窑是宋代以来兴盛于中国北方广大地区的民间窑场,分布区域广大,根植民众,以生产民众日常使用的生活用器为己任,深受欢迎,发展迅速,影响深远。其最大特点是剔、划、彩并举,以黑白相间形成较大的反衬装饰效果,粗料细作(化妆土装饰),用多种工艺技法把日常生活品装饰得丰富多彩,创造了多种艺术形式,作品所散发出的质朴、淳厚的民间艺术气息,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正是这种集民族性、地方性、艺术性为一体的效果,所带来的魅力使其名扬天下。
(249.86 KB)
图101唐·青花执壶残片
磁州窑是指河北邯郸的观台和彭城两地窑场为中心的窑场;磁州窑类型则包括剔、划、彩并举,以黑白分明为生的陶瓷品种,从地域上讲是沿黄河域,分布在河南河北山区的主要窑场,以及山东、陕西、江西、福建等省窑场的部分该类型品种。
著名窑场有河北磁县观台窑、冶子窑、东艾口窑、彭城窑,河南修武当阳峪窑、汤阴鹤壁集窑、禹县扒村窑、登封曲河窑、安阳天僖窑、宝丰青龙寺窑,山西榆林窑、平定窑、介休窑,山东德州窑,安徽萧县窑,江西吉州窑等。
(236.73 KB)
图102唐·白釉蓝彩碗残片
附当阳峪窑址图片
磁州窑类型陶瓷是粗料细作的代表,因胎土原料不精、色黄褐,要靠白色的化妆土来掩盖,其黑色则是黑、褐色的釉彩,以彩、剔、划等技法进行巧妙装饰。
种类主要有彩绘,用黑花、酱褐色等各种不同色调绘制不同图案;剔花,则是在已施化妆土的胎坯上进行剔雕,显露图案纹样,剔除部分露褐色胎质原色,白褐分明,如在已施黑彩的胎坯上进行剔雕,最后要在剔除部分补施白色,黑与白更加反衬;划花,一般配合剔花、黑彩作品,进行更精细的创作,也见单法运用的,主要是白釉珍珠地等作品。
(242.91 KB)
图103金·绿釉黑彩折枝牡丹纹大口瓶
主要种类有白地剔花、白地划花、白地黑花、白地黑剔花、绿釉白地黑剔花等。
白地剔花:在已施白色化妆土的器物上,线划纹样,剔除纹样以外的部分,露出深色胎质,施透明釉后烧成,深色胎与白色化妆土两色对比强烈。一般都加有划花作补充。
白地划花:在已施白色化妆土的器物上,用线条划出纹样,线下露出深色胎质,施透明釉后烧成。尤以白釉珍珠地最著名。
白地黑花:在已施白色化妆土的器物上,用含铁较高的黑、褐色(含铁量决定呈色)直接在上面绘制理想的图案,施透明釉后烧成。即铁锈花。一般都加有划花作补充。
(314.19 KB)
图104金·白地黑瓶
白地黑剔花:在已施白色化妆土的器物上,加施黑色层,划出图案,再剔除图案以外的黑釉层,再在剔除部位填补白色花妆,施透明釉后烧成。
绿釉白地黑剔、划花:与白地黑剔花手法相同,增加了再次罩绿釉工艺,低温焙烧而成。这类品种是在烧成的白釉瓷器成品上的再加工,为瓷噐。可以黄釉,也可以是翠蓝釉(也称孔雀蓝、孔雀绿),前提是先烧成白釉瓷。经科研显示:以绿釉为例,表层绿釉是以含氧化铝约46﹪和以CuO3﹪~4﹪着色的绿色釉,表层绿釉的微氏硬度仅为373,里层白釉为673,表明表层铅绿釉硬度远远低于里层钙釉的硬度。
所谓“绿定”, 确无史料记载, 且争议不断, “绿定”一说始于冯先铭,
他到河北曲阳定窑遗址考察时,在窑址附近的小河沟中采集到绿釉瓷片2件。所谓高温绿釉瓷, 实为素烧温度过高的, 再施低温铅釉的绿釉器,
鉴于多数素烧器温度不高, 多为低温铅釉陶, 所以还是统称为铅釉陶为好, 以免用词混乱。我在数年前就写有《陶与瓷的分辨》,
文中解释较详, 可参阅。
(214.72 KB)
图105日本白鹤美术馆藏三瓜龙纹梅瓶
如先素烧胎,再施低温铅釉者,应称为陶。不过,古代的陶与瓷的真正科学划分至今还无人能说清。
河南磁州窑类型
属磁州窑类型的古窑址以河南为最,有安阳、辉县、密县、登封、鲁山、内乡、巩县、修武等等窑场。各窑的技术工艺相互影响交汇,所以古代一有创新,各窑传播,相互仿制与竞争,许多品种各窑都有。兹选择鹤壁集窑、扒村窑等有代表性的窑场简单介绍。
(218.1 KB)
图106绥中出土龙凤纹罐
鹤壁集窑位于鹤壁市以北约10公里,窑址分布在汤河与淇河两岸,创烧于唐晚期,至北宋始烧磁州窑类型产品,终烧于元。磁州窑类型产品与磁州窑大致相似,主要品种有白地黑花、白地剔花等,但烧成温度低于磁州窑,故胎的致密度与瓷化程度不好,多有生烧的感觉;烧成气氛在氧化与弱还原焰之范围波动,故胎质带灰色,而有的则呈灰黄色,化妆土多纯白色,有的微泛黄,彩釉由于氧化气氛强成褐色,还原气氛则彩釉纯黑。正是因为该窑胎质粗松、釉色不纯等缺陷,部分作品施有两层化妆土,以增加遮掩能力。
(194.32 KB)
图107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所藏“嘉泰三年”(1203年)款白地黑花瓶
扒村窑位于禹县城西北约13公里,创烧于唐,至北宋始烧磁州窑类型产品,终烧于元。产品与磁州窑大致相似,主要品种有白地黑花、白地划花等,胎质粗疏是这类瓷的共同特性,该窑也不例外,以化妆土与精美的图案掩饰之,故构图严谨繁缛,常用纹饰有花卉、莲荷、水藻、孩童、鸟兽等。
(302.83 KB)
图108剔划花梅瓶
当阳峪窑位于修武县城西北约22公里,创烧于唐,至北宋始烧磁州窑类型产品,终烧于元。产品装饰技法与磁州窑大致相似,主要品种有白地黑花、白地划花等,胎质粗疏以化妆土与精美的图案掩饰,产品白处如雪,黑彩似墨而光泽度极佳,为其代表性作品。其剔刻方块形几何图案纹饰,浮雕效果强烈,被视为该窑最高水平。还生产绞胎瓷等新品种。
(189.15 KB)
图109绿秞剔花鸟纹枕
曲河窑位于登封县东南约17公里,创烧于唐晚期,至北宋始烧磁州窑类型产品,金代被颍河淹没。磁州窑类型产品与磁州窑大致相似,产品种类多,题材广。珍珠地划花产品颇具特色,如著名的双虎瓶、人物瓶、缠枝花卉瓶等为该窑代表作。划花填彩(即划花镶嵌)亦较有特色,高丽象嵌工艺与其类同。
(104.99 KB)
(102.7 KB)
[localimg=400,300]10[/localimg]
(159.02 KB)
(111.17 KB)
西关窑位于密县老城西关公路桥两侧的河沟两岸,创于唐而终于北宋。晚唐五代首创珍珠地白釉划花装饰,将唐代金银器錾刻工艺移植于陶瓷器,独创白地黑花花卉装饰,随之技本扩散,北宋前期衰败。
(255.28 KB)
图110绿秞黑花梅瓶
(23.89 KB)
总体上看,磁州窑类型各窑场的原料使用情况和工艺技术、装饰风格都十分相近,
从对比分析,
河南磁州窑类型各窑场与磁州窑产品虽有共同特征,也存在着其间的差异。如扒村窑白地釉下黑彩,纹饰粗放简练,彩釉浓黑;当阳峪窑的白地釉下黑彩剔、划花作品,技艺水平居诸窑之冠;曲河窑多见珍珠地划花、剔花作品,这类作品为诸窑之代表;
密县窑的珍珠地划花创始于五代,北宋传至河南诸窑及河北、山西等地,当各窑鼎盛时它却开始衰败
(276.02 KB)
山西磁州窑类型
山西烧造磁州窑类型的白釉瓷窑很多,主要有浑源窑、介休窑、平定窑、霍县窑、盂县窑、高平窑、长治八义窑等。
浑源窑为山西唐代始烧白瓷,并以此为主的瓷窑,还常见一类外黑内白的双色瓷器。经不断发展,规模逐渐扩大,产品类型丰富,装饰手法愈见成熟。出现白釉刻花、白釉划花和剔花、白釉贴花、白釉印花、白釉黑花、黑釉剔花和划花、黑釉印花等许多品种,金元时期制瓷业规模和产量已很大,以黑釉剔花最富代表性。
黑釉剔花装饰流行于雁北地区,除浑源窑外,大同青磁窑和怀仁小峪和鹅毛口窑、朔县下唐石沟窑等窑也盛烧这类瓷器。釉面乌黑光亮,剔花纹饰布局疏朗有效,线条简括,以浑源窑最精。临汾地区的乡宁窑也发现有黑釉剔花品种,造型纹饰与浑源窑不同,乡宁窑剔花露胎部分较浑源窑多。地处雁北地区西端的曲阳窑发现有白釉剔花品种,剔花技法、胎釉色调与浑源窑属同一类型。交城磁窑头、大原孟家井、河曲阳坡泉、河津北午芹、临汾龙祠等窑都烧造磁州窑类型产品。
在装饰技术上,浑源窑发展到金代已成熟地生产黑白釉划花和剔花产品,划花和剔花的技法和风格与磁州窑十分近似,说明它受磁州窑或磁州窑类型的其他窑影响。浑源窑的青地嵌白和白花嵌黑较有特色。
(276.02 KB)
图111白釉划花瓶
介休窑也是以烧造白釉瓷为主的窑场,创烧于北宋。受磁州窑的影响生产白釉划花和剔花、釉下黑彩划花等品种。釉下黑、褐彩的颜色变化颇多,有时出现桔红色的凸起纹饰,形成美丽的白釉红花彩瓷,是由于含铁着色剂在烧成过程中充分氧化的效果,这里磁州窑类型诸窑所无的,是介休窑风格独具的品种。介休窑白釉瓷与其他磁州窑类型诸窑没有什么区别,都是靠化妆土层以提高白瓷白度,除受磁州窑的影响外,还接受了定窑印花技术,而大量生产印花器。介休窑的陶瓷生产从宋一直延续到清代,达千年之久。
(240.88 KB)
图112白釉珍珠地水注
山西诸窑场虽受磁州窑影响,生产黑釉上划花和剔花瓷产品,其艺术效果与磁州窑以白釉为主的划花和剔花瓷相对应形成了反称。
(269.76 KB)
图113珍珠地划花人物纹瓶
山东磁州窑类型
山东生产磁州窑类型产品的主要窑场有淄博磁村、坡地、柏山、渴口等窑及枣庄中陈郝窑、德州窑等。
磁村窑始烧于唐代,初以黑瓷。经宋、金、元较长时间以烧白瓷为主,北宋烧造白釉划花、剔花等磁州窑风格品种,金代以烧白釉黑花、白釉黑边磁州窑类型产品,同时生产黑釉瓷,以黑釉沥线(即以化妆土为原料,以线条方式装在黑釉器上直线条)而最为著称等,特別是白釉上彩绘红绿彩的釉上彩瓷具有“宋加彩”的特色。
坡地窑则于金元时生产磁州窑风格产品,以白釉为主,主要是白地黑花瓷,另外还发现黑釉粉杠瓷(即以化妆土为原料,以线条方式装在黑釉器上直线条)。
中陈郝窑始烧于北朝,终于元,宋代至元代以烧造白釉瓷为主,流行白地黑花装饰,至元代无论在釉色纯正程度还是在造型的规整程度方面都较宋代有一定进步。
临清窑是一处宋元窑址,位于临清县城南约5公里的胡家湾,主产白釉、黑釉瓷,磁州窑类型产品主要是白地黑花碗、大盆等。
(135.07 KB)
图114龙纹大盆
宋元时期山东地区的瓷业蓬勃发展,所产瓷器特征明显。白地黑花瓷在磁村、坡地和中陈郝窑都有大量发现,题材富有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如牡丹、菊花、水波、草叶、鱼龟等都较常见。泰安、枣庄地区的产品多体现北方窑口共性特点,而淄博地区诸窑产品的地方特色更浓,白釉黑花瓷则直接或间接受到磁州窑影响,绞胎瓷亦受到河南磁州窑类型窑场之影响。
南方磁州窑类型
南方的磁州窑类型窑场不多,主要有江西吉州窑、安徽萧县窑、福建福清窑等。
由于北宋年间的靖康之变,北方瓷业遭到破坏,不少磁州窑区的工近迁居江西、安徽、福建一带,以而将磁州窑的制瓷技术也带到了这些地区。吉州窑唐五代已烧造瓷器,而磁州窑类型的瓷器则是磁州窑工匠迁入后才开始烧制的。各类磁州窑类型瓷器,如白釉釉下褐彩瓷、彩绘剔花瓷、白地黑花瓷、黑地白花剔花瓷、白釉上加红绿彩等都是来自磁州窑技艺的传播。吉州窑彩绘瓷并不像磁州窑那样使用化妆土后再绘制,而是直接在胎上彩绘,大大提高了效率,节省了工序。吉州窑彩绘瓷的颜色比磁州窑彩绘要红艳,多为酱褐色或红褐色,与磁州窑的彩绘色彩上稍有差别。吉州窑的工艺技术不但与磁州窑有密切的关系,它与河南汝窑、鹤壁集窑、朳村窑也有不少相似之处。
(106.61 KB)
图116福清窑褐地白花瓶
萧县窑自唐代生产白瓷,宋金时期则生产釉下白地黑花瓷,白釉略带灰色,胎亦为灰黄或灰白,与磁州窑类型一样施有化妆土,但釉仍属高钙质的灰釉,比较落后,表明萧县窑白釉的制作在宋代还没达到像磁州窑那样进步,磁州窑为钙碱釉。萧县窑所用化妆土是一种含铁量低的粘土,彩料则用高铁的矿物为原料。白釉黑花与磁州窑一样先在胎上施化妆土,再绘以彩绘,然后罩透明釉烧成,但也发现有的在颜料层上再施一层化妆土,然后罩透明釉烧成。这样的彩绘纹饰则显得比较模糊不清,不知其目的究竟何在。
(51.23 KB)
图117福清窑褐地白花瓶
福清窑是宋元以黑釉为主的窑场,也大量烧造青瓷,是以海外贸易为主的外销瓷窑场。却也见少量烧造白地黑花瓷,目前已在石坑窑和半岭窑采集到磁州窑类型标本。半岭窑所见为褐地白花碗、盘残件,这种工艺与石坑窑发现的素地褐彩划花梅瓶残件异曲同工,这种装饰方法是河北磁州窑中富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半岭窑、石坑窑与磁州窑这种装饰手法接近,但又不完全相同,与之最接近的是江西吉州窑的磁州窑系产品黑地褐彩荷花纹瓶、褐彩荷花纹三足炉,均划出花纹轮廓后施铁釉于无纹处,花纹为白色。
(53.17 KB)
图118福清窑褐地白花瓶图
(42.15 KB)
119福清窑褐地白花瓶
不同的是吉州窑的这类产品施白色化妆土和无色透明釉后,铁釉烧成黑色。半岭窑、石坑窑产品不施化妆土,也不再施釉(是否素烧),故烧后呈红色或褐色。国内宋元窑址所发现的这类器物一般为琢器,不见或少见圆器,石坑窑为梅瓶,也不见碗盘类圆器。半岭窑的这种褐(红)地白花划花碗,它窑不见。
(43.85 KB)
图120福清窑褐地白花瓶
(170.8 KB)
图121福清窑褐地白花碗
西北磁州窑类型
陕西耀州窑位于铜川市黄堡镇,唐代始烧黑釉瓷以来,在绘饰技术上多创新,使用了笔醮黑釉绘制纹样技法,即在素胎上或施有化妆土的器物上点绘黑彩,这是唐五代耀州窑的独创技艺。唐五代还发明创烧了黑釉刻花填彩瓷,其技法“是在已成型上过釉的胎体表面刻花,刻花时用刀锋利,剔刻很深,然后用毛笔蘸满白彩浓汁填绘在刻好的纹样内”。窑址还出土了这种刻花填彩瓷的各式执壶、灯盏、罐、壶、釜等,是年代最早的嵌镶瓷。宋金时期又出现了白釉黑花瓷,同时也有了剔花装饰技法,即在施釉后的胎上用刀具剔除纹样部位的釉,使露胎部位呈现出纹样装饰,再以白釉填入剔去的部位。这些装饰方法均类似于磁州窑的技法和效果。元代白地黑花大量出现,其风格豪放洒脱。至今这种白地黑花瓷还在铜川陈炉窑仍见烧造。
(393.78 KB)
图122西夏灵武窑剔花瓶
宁夏灵武窑位于灵武县城东35公里处,西夏时期开始烧造,持续至元,明清衰落。西夏至元代一直生产白釉与黑釉瓷器,基本不见其它釉色。黑、白釉剔划花在产品中占突出位置,装饰技法为磁州窑风格,
如白釉剔花、白釉划花、黑釉剔花、黑釉划花。凡白釉皆施化妆土,以掩盖黄色胎体。
黑釉均不施化妆土。白釉剔花是在已施白色化妆土的器物上,线划纹样,剔除纹样以外的部分,露出深色胎质,施透明釉后烧成,一般细部加有划花线纹。
白地划花是在已施白色化妆土的器物上,直接以刀代笔中锋划出纹样,施透明釉后烧成,单一划花的较少。
黑釉剔花最常见,胎坯涂满黑釉,划出纹样轮廓,将纹样以外的黑釉剔除,显露胎色,一般细部也有划花线纹装饰。
黑釉划花则直接在施黑釉的器物上以刀代笔中锋划出纹样即可。
灵武窑瓷器的造型很有特色,如扁壶大的正反面中间均有一圈足,反面圈足起放置平稳的作用,正面的圈足则起到对称效果,壶的两侧有双耳或四耳,便于穿绳携带。小扁壶胎体轻,仅背面有一凹足,两侧有双耳。这类大小偏壶在灵武窑生产数量很多,而西夏境外其他窑址则不见,是西夏的独特产品。最近见《中国出土瓷器全集》中收入1件“西夏”褐釉四系扁壶,应是陕西陈炉窑清代产品。
(100.24 KB)
图123西夏灵武窑刻花瓶
另外,内蒙古赤峰缸瓦窑、辽宁辽阳冮馆屯窑等,在辽金时也生产部分磁州窑类型产品。
(234.39 KB)
图124西夏灵武窑开光剔花瓶图
(137.81 KB)
125西夏灵武窑剔花扁瓶图
(407.1 KB)
126元灵武窑双系剔花瓶
乳光釉出现和钧釉瓷
钧釉瓷器的出现,突破了以往青、白、黑等单一釉色的装饰,成为一种十分鲜明,艳如朝霞、白似美玉、蔚类蓝天等色彩多变的瓷类新品种。它的色彩让人有“看不透”的韵味,带有强的朦胧色彩。古籍中多用动物、植物的颜色来形容它,已将钧釉之色形象地表达了。然而,如果对一个既未看过实物又未见到原色图谱的人来说,是不会领悟到真正的色彩。清代陈浏指出钧瓷“有异光”。所谓“异光”实际上是钧釉纳米结构对光线散射所造成的乳光。紫,就是红紫或紫蓝之色,亦呈乳光,由紫、红到紫蓝是由于加入适量的铜,使钧釉产生了红色。这种钧釉的红色与无乳光的铜红完全不同。
(134.54 KB)
图127宋建窑“异毫盏”残件
(252.56 KB)
图128宋建窑“异毫盏”残件之背面
乳光釉出现
陕西周原博物馆收藏了一块西周晚期的青黄釉残片,在某些局部出现了一些散射蓝色乳光斑。可知陶瓷在烧造过程中由于局部化学成份改变是可以产生乳光釉(也称分相釉)的,也可以说青釉一旦出现就有可能产生乳光釉。
(123.23 KB)
图129“宋建窑斑点纹盏残片”
(121.83 KB)
图130“宋建窑斑点纹盏残片”底
福建福州怀安窑是南朝至唐代青瓷窑是目前发表世界上最早烧造乳光釉青瓷的窑址。出土了整体呈粉蓝色乳光的碗、盘、罐、壶、钵等,在窑址断层随手可扒挖到整体呈粉蓝色乳光的青瓷。它的蓝色乳光秞表面光滑而并不欠烧,有流淌状的兔丝纹,局部少数区域釉呈透明。怀安窑大部分瓷器温度更高,使釉中的分相小滴回熔而成为透明釉。南朝出现的乳光釉,人们往往将它划归青瓷之属,并没有把它当作另外一种不同类产品,因此这类乳光釉不论在技术上或是用途上只能算是地区性的一种发展。
(129.49 KB)
图131元茶阳窑类玳瑁碗
古籍记载:唐开元四年宰相宋景深好声乐,尤好羯鼓,曾与玄宗论鼓事,曰:“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即是说羯鼓不是用青州澄泥制成的陶质,就是鲁山烧成的花瓷。鲁山窑出土了成批的花瓷鼓标本,能复原的就有散十件,花斑有黑釉蓝斑和黑釉白斑之分。实际上黑釉蓝斑和黑釉白斑都是与施白釉的稠度有关,这从花瓷的外观上可以看出,如一件黑釉白斑盘,施白釉时用了较稠的釉料,器中心一大块白釉略微流淌,烧成后中心处大部分无光泽,白釉料并未完全玻化,边缘与黑釉接触的界线上有一道蓝色乳光纹,盘边曲褶处的一些白斑在施釉时流淌得历害,甚至彩点连成流纹,蓝色乳光面积略大。还有一种装饰方法是白底黑花,不过这只是表象,实际上仍是先施黑釉,烧成后(或干后)再涂满白釉,将所需花纹部位刮除白釉,露出黑釉而成。故宫收藏有这类花瓷罐,是唐代花瓷的典型器物。
(90.48 KB)
图132元茶阳窑类玳瑁杂釉碗
另外唐代长沙窑及唐至元代婺州窑和处州窑也有乳光釉品种出现,而通体都呈现蓝色乳光的则是怀安窑。
唐代已经能够在黑釉背景上大片地制造出纯天蓝色乳光釉,难道不能使整个器物都蒙上一层蓝色乳光釉吗?如果掌握了蓝色乳光釉的配方,不就可以摆脱对黑釉或青釉瓷的依赖,直接一次施以能散射天蓝色乳光的单一釉料了吗?
(118.04 KB)
133日本室町末期濑户菊花天目侧视
河南钧釉瓷
河南钧釉瓷有三大特征,
一为全面施有乳光釉,呈鲜明的蓝色散射光,已与黑釉脱离了技术上的关系;
二为局部或全部以铜及其氧化物着色,产生红色斑块或全部为紫红色釉;
三为釉中弥漫着许多微小的釉泡,少数在釉面成开口的棕眼,这些釉内的釉泡对钧瓷呈现的炫丽异光亦起一定的作用。
钧窑过去都将它定为北宋,是“北宋官窑”。陈万里调查了严和店、陶墓沟、刘庄、岗窑、大峪店东沟、叶沟、黄窑等汝、钧窑址,指出钧窑属民窑且始烧于金代。目前学术界多数以同钧窑金代说。由于钧窑北宋说的最重要基础是建立在日用类钧瓷为北宋制品的前提下,所以确认日用类钧瓷为金代制品,钧窑北宋说也就丧失了立论的最根本基础。目前可确认的北宋墓葬和已发掘窑址的北宋地层中尚未发现钧瓷记录,而早期日用类钧瓷也多出自金代墓葬、窖藏和窑址金代地层中,特别是在宝丰清凉寺,还发现了出土早期钧瓷的金元地层与宋代地层的叠压关系,加之钧窑“北宋说”立论依据存在的种种问题,使我们更确信钧窑创始于金代中期或可上升下延,初期产品以生活类器皿为主,至元末明初烧造陈设类用品。
(164.42 KB)
图134A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汝窑出戟尊图
(205.59 KB)
134B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汝窑出戟尊底足
一、早期钧瓷
早在上世纪30年代,日本学者在论及汝窑和钧窑的关系时,指出:汝窑在金衰落后,钧窑产品渐盛。汝钧二窑属同类,不过初以汝名,后则名之钧。陈万里在上世纪50年代即指出:钧窑的兴起,就是汝窑的衰落。因此,北宋亡,汝窑工匠随之散落,在金人统治下继续从事窑业,随之出现了源于汝窑而又不同于汝窑的几个主要品种。
图135A英国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藏宋汝窑天青釉碗
图135B英国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藏宋汝窑天青釉碗底面
确实,考古发掘中有部分似汝非汝、似钧非钧、亦汝亦钧的河南青瓷产品。乾隆也曾将钧窑误为汝窑,将官窑误识为钧窑,又将汝窑误为钧窑。
不过“汝钧不分”一直是古陶瓷研究者通行的说法。如首博藏有2件“汝钧”瓷,被首博定为“北宋汝窑龙首柄八棱杯”、“北宋汝窑玉壶春瓶”,北京市文物局定为“宋龙泉窑玉壶春瓶”,赵青云称为“宋临汝窑胆式瓶”。冯先铭曾作过鉴定,否认其为汝窑,而将其归入钧窑系。也见有人将首博的2件“汝钧”瓷当成了“五代柴窑器”。
(174.81 KB)
图136“天青釉三牺尊”
“早期钧瓷”未加入铜着色,钧窑特征不明显,为似汝非汝、似钧非钧的品种,可大致分为下几种。
(一)质量不在汝窑之下的所谓“北宋官窑”产品。随着汝州文庙窑、张公巷窑的新发现,使这一问题变得明朗起来,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上海博物馆对汝州文庙窑瓷片和传出自开封的4件粉青瓷盘残片进行了不同分析方法测试,但结果接近,证明传出自开封的4件粉青瓷盘残片来源于汝州市的瓷窑。这类“北宋官窑”有无片纹与有片纹的。产品时代均不会早于金代。
(160.77 KB)
图137北京首都博物馆藏宋汝窑长颈瓶
(二)亦汝亦钧的“汝钧”产品。前述最早出现“汝钧不分”的是乾隆皇帝,御题《咏汝窑瓷枕》诗,该枕为钧窑。河南烧造这类“汝钧”作品的窑址不少汝州东沟、大泉、碗沟、吴家窑、河东、十字口、黄窑、龙王庙沟、王家门、陈家庄、棉花窑、班庄、孔窑、严和店、下郝庄、缸窑、张沟、桃木沟、罗圈、宋庵、娘坟,鲁山段店、白象店,禹州刘家门、刘家沟,登封程窑等窑址均发现这类制品,有弧壁圈足盘、折沿盘(圆口和菱口)、折腹盘、鸡心碗、菊瓣碗、罗汉钵、单柄洗(花瓣式和光面圆腹敛口式)、执壶、八角杯、盒、三足炉等。这类制品有的胎质细腻,釉色匀净淡雅,也有胎体略厚,釉色偏重,釉中气泡密集并多见棕眼。
前者与秘色类汝瓷相类,后者则更多带有“宋钧”作风。从器物造型、胎釉特点以及装烧技术等多方面观察,发现它们的烧造年代可能比当地普遍烧造钧瓷的时间早些,“汝钧”的烧造年代主要是金代,根据器物类型排比以及对金代历史与社会状况的分析,烧造年代应不晚于金中期,即海陵王、世宗时期。但晚于汝窑,或与金代汝窑同期而各自从不同方向发展。最后演变成钧瓷。
(156.71 KB)
图138“天青釉三牺尊”
二、陈设钧瓷
钧瓷产品:时代比较晚,经过汝瓷的变异期,即钧瓷的孕育阶段后渐成熟并发展。以往学者多将钧台窑日用器与陈设器年代一概而论,并分成所谓民窑为日用器,官窑即陈设器。则确定日用钧瓷创烧于金代,陈设类钧瓷则晚至元末明初以至更晚的明中前期。在河南诸多钧瓷窑中,早期都有“汝钧不分”的“汝钧”品种,以及红斑钧瓷(白釉红斑、月白红斑、天蓝红斑、豆青红斑)等。金末至元代始成功烧制多色彩钧瓷,同时元代还存在“汝钧”品种。元末至明前期才烧造所谓“钧官”陈设器,这才是真正的最成熟多色彩钧瓷。
过去,“蚯蚓走泥纹”被认为是鉴定“宋钧”真伪的重要依据。而笔者则认为“蚯蚓走泥纹”是鉴别“明钧”的重要依据,因为初期钧窑未经过素烧,不见“蚯蚓走泥纹”。明早期所谓“官钧”器多经素烧。老一辈古陶瓷科学研究者曾对此做过测试,认为钧釉“蚯蚓走泥纹”是由于釉层在烧窑过程中在低温时发生裂纹。经高温时粘度较低部分流入空隙填补裂纹所形成,钧窑釉层特厚且瓷胎在上釉前很可能先经素烧。随着钧窑的发掘,出土了大量素烧件,证明他们60年代的科学测试所得结果是正确的。也有人认为:钧窑器的釉层较厚,釉药粉碎研磨过细,蘸过釉的坯体干燥时,釉层就会出现龟裂,釉层龟裂的坯体在高温烧结中,随着温变不断升高,釉药逐渐熔化,其中有的成分可能先熔,有的成分后熔;熔化的釉药会向龟裂部位流动,使裂缝逐渐愈合,釉面冷却后原龟裂部位与其它部位的颜色明显不同,形成“蚯蚓走泥纹”。笔者采集过大量钧窑各窑址标本,并将一些未烧过的或生烧品进行过“复烧”,可知上述言语是臆测之。
(171.48 KB)
图139“天青釉三牺尊”
三、历代仿品及辨伪
1、历代仿品
从文献记载可知明晚期已见仿钧作品面世。
刊于明万历十九年的《燕闲清赏录》有:“均州窑有朱砂红、葱翠青,俗谓鹦哥绿、茄皮紫,红如若胭脂、青若葱翠、紫若墨黑,三者色纯无少变露者为上品,底有一、二数目字号为记,猪肝红、火里红、青绿错杂如垂诞色……其他如坐墩、炉、盆、方瓶、罐子俱以黃沙泥为坯,故气质粗厚不佳,杂物人多不尚。近年新烧此窑,皆以宜兴砂土为骨,釉水微似,制有佳者但不耐用,俱无足取。”从这条记载中似可见明代的均窑器应该还是可见到,如不见实物很难有如此釉色、胎骨等描写。同时说出了宜兴仿均的不足处,可见仿品流传不会少。
更早记录宜兴仿均的是王稚登于万历十一年游宜兴时作《荊溪疏》曰:“蜀山黄黑二土皆可陶……陶者甬东人,非土著也。”
至清代均窑瓷已较少见,真均瓷价奇高,故成书于乾隆(或嘉庆)年间的《南窑笔记》将之视为“北宋均州所造”,并指出“明有宁青窑仿均一种,颜色薄暗,五色杂沓。广窑亦有一种青白相间麻点纹者,皆瓶钵之类,胎骨轻脆,不堪赏鉴。宜兴挂釉一种,与广窑相似。今所造法:用白釉为底,外加釉里红、元子少许,罩以玻璃、红宝石、晶料为釉,涂于胎外,入火借其流淌,颜色变幻,听其自然,而非有意预定为某色也。其覆火数次成者,其色愈佳。较之古窑何多让焉?”成书于嘉庆年间的《景德镇陶录》云:“亦宋初所烧,出钧台……俗取梅子青、茄皮紫、海棠红、猪肝骡肺、鼻涕、天蓝等名。蒋记云:近年新烧,皆砂土为骨,釉水微似,制有佳者,俱不耐久。唐氏肆考云:均窑始禹州,禹州昔号钧台,均合书钧,今通作均,沿写已久……唐说特就古均器言之耳,若今镇陶所仿均器,土质既佳,瓶炉尤多美者。”《南窑笔记》还有“其均窑及法蓝、法翠,乃先于窑中烧成无釉涩胎,然后上釉,再入窑复烧乃成,惟法翠一次即就,均釉则数火乃得流淌各种天然颜色”“炉均一种,乃炉中所烧,颜色流淌,中有红点者佳,青点者次之”等。
(180.84 KB)
图140“豆青釉出戟尊”
从以上文献分析,宜兴最先仿均,以砂土为骨,仅釉色微似,易分辨真均与宜钧。
成书于乾隆三十九年的《陶说》有:“明时江南常州府宜兴县欧姓者,造瓷器曰欧窑。有仿哥窑纹片者,有仿官、均窑色者。采色甚多,皆花盆、奁架诸器,旧者颇佳。”
民国初年许之衡《饮流斋说瓷》:“欧窑,一名宜均,乃明代宜兴人欧子明所制,形式大半仿钧,故曰宜钧。也制品虽出宜兴,然与阳羡名陶一系微有区别,与清代紫砂挂釉各器亦微有不同,大抵制造时仍参入瓷质,非纯用紫砂者。”说明早期宜均颇佳,可见厚古薄今之风日盛。
在《陶说》“说古”有:“《通雅》:均州有五色,窑变则时有之。报国寺观音窑变也。”
明代方以智《通雅》记载的“均州有五色,即汝窑一类也。窑变则时有之,报国寺观音窑变是也。”误将景德镇晚明仿品识为均窑观音,可见景德镇仿均水平之高。以至朱琰《陶说》亦跟着误识为均窑器。
乾隆《钦定目下旧闻考》录有朱彝尊据孙国敉《燕都游览志》对报国寺观音的记述:“寺后毗卢阁甚高,望卢沟桥有行骑历历可数,阁下瓷观音高可尺余,宝冠绿帔,手捧一梵宇轮,相好美异,僧云得之窑变,非人工也。”
《光绪顺天府志·京师志十六·寺观一》亦有:“明神宗时,李太后崇礼大士,欲得一瓷相奉之,举念间,景德镇窑中诸器化一庄严法像,绿衣披体……献之阙下,命供于寺。今瓷观音奉于正殿之后,北向,龛座周镌高宗御制《窑变观音像记》”。
联想到今人仅见到台湾善导寺有“均窑玫瑰兔丝斑纹跌坐一佛陀像”,像背有“淳化三年”的纪年铭文等20字,言因不许摄影,专函求赐相片也未蒙回复。就匆忙撰文证明均窑玫瑰紫釉创于北宋早期,非北宋晚期创始
清代仿均水平仍以镇窑为最,就实物与传统的观点可分为窑变、炉钧与仿钧三种。
高水准的仿钧作品见于雍正七年恢复仿钧后的作品,部分器底加印“大清雍正年制”
六字篆书款和“雍正年制”四字篆书款,其造型、釉色几可乱真,但红色较清淡而釉色、釉层也稍薄,部分器物凸棱部位可见白色胎骨,露胎处虽涂有一层褐色护胎汁,但还是感觉到里面的白胎。
特别是乾隆朝,仿钧作品再上一个高峰,所见作品多为玫瑰紫,有花尊、圆洗、花盆、鼓钉洗及各式瓶、碗等,部分器底加印“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窑变与炉钧釉各朝均见,数量稍多,与真钧有所区别,但由于其烧造方法与仿钧的造法相同,且器底多见六字三行篆书年号款,同时窑变釉色和器底所施米汤釉色的变化呈现出的时代特征颇显著,故而也成为我们了解不同时期镇仿瓷器的重要参照物。
晚清、民国仿钧之风日盛,但少见精品。北方仿钧是光绪五年由神垕的卢氏父子试烧(一说为光绪十年由卢氏兄弟试烧)。受古玩商收购钧瓷的影响,在卢氏的带动下,禹县地区当时有生产钧瓷的作坊50余家之多。光绪三十年禹州知州曹广权在神垕创立钧兴公司,造型多属陈设器,但色釉单调,成色率低。对此其亦有文字记述:“近三百多年来,神垕瓷业仅有黄、白粗碗,而钧瓷的奥妙更无人知晓,召来诸匠选试,仅得天青一色,然多赘坠,又几经试验,漂选钵研,成色不到半相率。”“清代末年有高姓者在北京西郊烧造钧瓷,但胎质粗松不及真钧的精致坚实,英人买去的仿制品称之曰:软钧。”可见明清仿钧成风,仿钧地点涉及面较宽,且良莠不齐。
2、现代仿品辨伪
随着改革开放,古玩市场异常火爆,现代仿品也混入店肆中,给收藏界带来了无数困扰,上当者不可计数。现代仿钧产品多种多样,仿古钧、仿明清,甚至仿清末卢钧等。
但主要有三类,一为工艺品,二为中低仿品,三为高仿品。工艺品类又分为创意形,艺术性较强,且价位也不低。还有一种为成批量生产的几乎毫无艺术再创作灵感的工业品,但也见有人上当,笔者收到求鉴信中已有不少这类东西。
中低仿品本来是对收藏家构不成威胁的,但经过乔装打扮后,不少藏家纷纷落马。如北京的几个古玩市场均见所谓出水钧瓷(上有贝类寄生)、出土钧瓷(指窑址出土),特别是仿窑址出土的带残匣钵的完整瓶、炉、碗一类,生意较好。
因为与这类物品同时摆放在一起的残片、残匣多中多数为真标本,所仿多为“元钧”,因为这类“元钧”生产窑口众多胎骨釉色等差别也大,藏家不易分辨,故煽动性极强。其一改以往福建小窑黑釉真盏(窑址出土,多有瑕疵)用水泥与匣钵粘连的做法。他们用赝品粘于匣钵中以釉粘连匣钵之中,故无法见胎,但真正有眼力的鉴赏家是一眼即可分辨其釉色的。
高仿品在地摊上一般是见不到的,多深藏于店铺之中,客人想走时才迟迟小心拿出“一般不让人看的本想自己收藏的宝贝”,这类高仿造型端庄准确,线条流畅,形态优雅,真钧韵味亦见,完全按传统工艺方法仿制,所谓的“蚯蚓走泥纹”亦唯妙唯肖。惟一可分辨的是釉色,这是需眼光的活儿,谁也无法用文字描述。
能描述的也只能是中仿及以下的传统作伪方法,如:入土法、水煮法、水锈法、烟薰法、药泡法、摩擦法、磨划法、蚀胎法、剥釉法、开片法、钳捏法、植根法、土锈法、加热覆土法等。
总之,真伪辨别不是一时半载可练就的,需多与古玩商贩接触交谈并交友,多与产地藏家交流,尤其是多看地方窑口专家的调查研究文章。长期从事钧瓷工艺研究与创作的阎夫立等人所著《中国钧瓷》的“钧瓷工艺”、“钧瓷的鉴定”等章节值得细读,是钧瓷收藏者辨伪的好教材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鉴别琉璃瓦年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