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湖批处理只留下数字的心影》“圈点批画”

张长《翠湖留下的心影》阅读答案
翠湖留下的心影
①翠湖,这个昆明市中心的公园,园内楼台亭阁,曲水回廊,树影婆裟,波光潋滟,于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中突现这样一个好去处,实为难得。汪曾祺先生在《翠湖心影》②中曾说:&城市有湖,这在中国,在全世界都是不多的。&
②翠湖原名&九龙池&。据清人倪蜕《滇云历年传》载:&九泉所出,汇而成池,故名九龙池。&翠湖还有一个老名字:&菜海子&,想是当年&清回透彻,蔬圃居其半&。再早,翠湖只是昆明城外一片沼泽,出水成河,名&洗马河&。明初,沐英带兵入云南,曾在这里&种柳牧马&。1919年政府在此地修建公园,因其&十亩荷花鱼世界,半城杨柳拂楼台&的湖光山色而改名&翠湖&。
③翠湖一年四季都是绿的。尤以雨季。草木繁茂,翠湖的绿树几乎覆盖了全部楼台亭阁。高处望去,只是一片绿树碧水,此时,就只剩一个字&&&翠&。引得汪曾祺又一次赞叹:&翠湖这名字取得真好!&汪曾祺海写道:&昆明人特意来游翠湖的也有,不多,多数人只是往这里穿过。&(汪曾祺《翠湖心影》)可以想见当时地处西郊的翠湖有多么静谧。
④随着城市的急剧膨胀,昆明城区较以往扩大许多,翠湖早已置身城市中心,成了一个大大的街心花园。闹市中能有这样一个好去处,自然会成为路人、游客抄近道、游览、休闲、健身的首选。我家住翠湖边,以往是好福气,现在却是好无奈。
⑤每日里尚未破晓,必有一中年壮汉在湖边仰天作狮子吼,道:&欧&&吼!&此公中气十足,声音极具穿透力和感染力,闻此一声,心头一颤,整个人都要随他痛惜良久。随即,这类吼叫声层出不穷,此起彼伏,一时间翠湖中百家争鸣。
⑥稍后歌舞健身大军正式入园。 &水月轩& 面积不足一亩,却有五六群唱歌跳舞晨练的人,他们自带音响,各踞一方。五六种风格各异的音乐轰轰然混成一片,旁人早已分不清楚,舞者却能安之若素,互不见怪,依旧踩着自己的节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⑦也有占据一个小亭子,一角小回栏,在一支笛子或一把二胡的伴奏下的独唱,哪怕声音沙哑,尖锐刺耳,歌者也自得其乐。还有郑重地穿上演出服,化了妆的大妈们,三五成群,开足音响,边跳边唱,其乐陶陶。最有气势当数彝族的左脚舞,一来便几十上百人围成个大圈子,弹着十几把月琴、三弦,一跳几个小时,中间不停不歇,通宵达旦也不成问题。
⑧临窗而望,如今的翠湖被几十层的高楼大厦团团围住,已成了一个小小的盆景,昔日那一片&柳林洗马&田园风光早已没了寻处。
⑨&逝者如斯夫&,吾梦寐以求之。我一直试图找回汪曾祺先生笔下的&翠湖心影&。《翠湖心影》的那份静谧。一日傍晚,小雨淅沥,翠湖不再人头攒动,歌舞欢腾。我当即决定独自漫步翠湖,寻找一丝逝去的静谧。穿行于园中,听听细雨中沙沙作响的树语,看看影影绰绰的楼阁,品品这些百年前留下的风景&&&细雨鱼儿出&,& 泼喇&一声,湖里果真跃起了一条大鱼。刹那间,我仿佛回到了《翠湖心影》里,心头一阵惊喜。然而当鱼儿落入水中,湖面却荡起了五颜六色的霓虹。那种变幻使我明白:鱼,早已不是汪曾祺的那条大红鱼了,翠湖留下的只是心影罢了。
⑩明天,又将是这个小盆景歌舞喧嚣的一天。(选自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注】 ①张长  白族,原名赵培中,1938年出生于澜沧江畔云龙县一个叫漕涧的白族村庄里。曾做过乡村医生。1957年开始创作,曾获全国短篇小说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员,云南省文史馆馆员,国家一级作家。②汪曾祺先生就读西南联大时,常常穿过翠湖去图书馆看书,留下深刻印象。多年后回忆往事,写下《翠湖心影》一文。
17.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⑤段中加点的词&百家争鸣&的含义。(2分)
18.作者住在翠湖边,对翠湖的感受有怎样的变化?(2分)
19.文中多处引用汪曾祺先生《翠湖心影》中的句子,有何用意?(2分)
20.请展开想象,描绘选文第⑧段中作者想寻找的当年翠湖&柳林洗吗&的田园风光。(60字左右,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21.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谈谈你对选文主旨的理解。(3分)
【链接材料】
【材料一】如今,鳞次栉比的高楼和变幻莫测的霓虹灯已经把萋萋的荒草、幽幽的土路永远留给了昨天的记忆。都市原来也如人一样在不断的发育,等我们倏然领悟到它的变迁时,往昔的一切已如深入泥土中的老酒&&田园风光早已没了寻处 (杜卫东《明天不封阳台》)
【材料二】无论这世界多么大,无论去过多少地方,总有一个地点,让我刻骨铭心,它收藏着我的童年,我的成长。我是它的人,我仍在寻找和它的精神联系。(王开岭《人出生的地方》)
【参考答案】
17.原指说法很多,文中指早晨翠湖里吼叫的人多。在此作者委婉地表达了清晨&扰人清梦&的吼叫声的厌恶与不满。
18.先前的翠湖是一个好去处,实在难得;随着城市的急剧膨胀,昆明城区不断扩张,翠湖成了街心花园,&我&感到好无奈。如今,翠湖留下的只是一个心影而已
19.多处引用汪曾祺先生《翠湖心影》中的句子,体现出文章厚重的文化底蕴;优美的语句进一步表现了翠湖的美丽;引用的语句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翠湖的喜爱之情。
20.当年的翠湖&清回透彻,蔬圃居其半&,周围种菜的人家很多。再往远古追思,那么它就只是昆明城外&赤旱不竭,土人于中种千叶莲&的一片沼泽了。
21.选文对留在&心影&里的翠湖的回忆以及对现实中的翠湖景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田园风光的怀念与向往之情,对嘈杂喧嚣的都市生活的厌恶与无奈之感。
------分隔线----------------------------
古诗文图片鉴赏如何指导学生圈点批画的小策略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如何指导学生圈点批画的小策略
||暂无简介
总评分2.7|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往期回顾 &
毛泽东读《二十四史》
&&&&这部大字木刻本《二十四史》与毛泽东朝夕相伴24年,毛泽东对其堪称手不释卷,阅读之刻苦,阅读遍数之多,批注文字、圈点符号之多,思考之深,理解之透,都让人叹服&&&&中南海毛泽东故居藏书中有一部大字木刻本《二十四史》,它是工作人员根据毛泽东阅读中国古籍的实际需要,于1952年添置的。毛泽东特别喜爱它,每次去外地视察工作、参加会议和调查研究时,都嘱咐工作人员带上这部史籍。走到哪里,带到哪里,读到哪里。无论在住地的办公室里、在外出的火车上,不分白天黑夜,身边的工作人员经常看到他凝神静气地读《二十四史》的身影。这部《二十四史》与毛泽东朝夕相伴24年,毛泽东对其堪称手不释卷,阅读之刻苦,阅读遍数之多,批注文字、圈点符号之多,思考之深,理解之透,都让人叹服。&&&&毛泽东读《二十四史》至少有以下八大特点:&&&&一是连续时间长。从年,前后系统连续读了24年。24年读而不倦,24年学而不厌。最让人们难忘的是,1975年,毛泽东已经82岁高龄,眼睛患有白内障,渐渐看不清东西了,每天还坚持读《二十四史》。眼睛实在不能看了,就让身边工作人员给他读。1975年8月上旬,毛泽东有一只眼睛做了白内障摘除手术,一个星期后,视力稍有好转,他又自己读《二十四史》了。一边读,一边用颤抖的手提笔在《晋书》三个分册的封面上分别写了“一九七五,八”,在五个分册的封面上分别写了“一九七五,八月再阅”“一九七五,九月再阅”。此时,他已重病在身,话已说不大清楚,两腿也不能自如走动了,几乎每天在床上或者半躺着,或者臂靠在床头上,静静地读着,默默地想着。&&&&二是批注文字多。写有批注文字的一共有15种史,198条,3583个字。批注文字中,最少的是2个字,最多的一条写了914个字,大部分批注都是十来个字到三四十个字左右。批注内容主要是关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关于历史人物治国、治军的“政论”“政见”和“政纲”等的,关于战争、战役及其战略、战术的,关于对史书本身内容评论的,关于对史实、史迹等表示鲜明个人意见、个人看法的,还有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批注,关于注释性、说明性的批注,等等。这些批注文字,都是他当年读书时头脑里的所思所想,是研究毛泽东,特别是研究晚年毛泽东的非常珍贵、非常重要的历史资料。&&&&三是批画、圈点符号多。这部史书的人物志、纪、传部分几乎都作了批画、圈点,竖线、横线、波浪线、问号、圈、点、勾、三角、叉、二条横线、一个圈、二个圈、三个圈等多种符号画得密密麻麻、比比皆是。例如,《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卷七十五《袁安传》,《晋书》卷五十《郭象传》《庚纯传》、卷八十《王羲之传》,《南史》卷一《宋高祖本纪》、卷六《梁高祖本纪》、卷十八《臧质传》等等篇章都批画、圈点满书。批画、圈点有时用黑铅笔,有时用红铅笔,有时用蓝铅笔。因为他读书的地方不固定,读书时身边放什么颜色的铅笔,他随手就用什么颜色的铅笔在书上圈圈画画。不同的符号,是当年读书时他不同的心理活动的一种表现。从这些不同的符号中,我们能约略看出毛泽东当年读《二十四史》时是下了很多很多功夫的,头脑里的想法也是很多很多的。&&&&四是批注联系实际多。许多长一些的批注都是紧密联系实际的,有的是联系古今具体人物的实际,有的是联系当时社会的实际、工作的实际和生产生活的实际。毛泽东读《二十四史》,很多时候仿佛是在与古人面对面地交流、交谈。对古人的话、过去的事、史书的记载,字字句句,他都入心入脑,用心思考,有感即发。例如,毛泽东读《新唐书》卷一○三《徐有功传》第7页“臣闻鹿走山林而命系庖厨者,势固自然。陛下以法官用臣,臣守正行法,必坐此死矣”这段文字时,在书的天头上用黑铅笔写的批语是:“命系庖厨,何足惜哉,此言不当。岳飞、文天祥、曾静、戴名世、瞿秋白、方志敏、邓演达、杨虎城、闻一多诸辈,以身殉志,不亦伟乎!”这条批注中提到的历史人物,时空跨越2000多年,从唐朝的徐有功谈生死,联想到封建社会里的民族英雄、杰出的政治家、著名学者,民主革命时期的爱国将领、诗人、教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等。在毛泽东看来,他们都是为正义、为真理、为信仰而死,为人民的利益而死,他们死得其所。类似这样的联系实际的批注很多。&&&&五是有重点、有选择地读,重点部分反反复复读。这部史书,毛泽东是通读过的。但书中的人物志、纪、传部分是他阅读的重点。许多纪、传他是读过多遍的,读得多、批注得多、批画得多。许多人物传记至少读过5遍以上,例如,《南史》韦睿传、《新唐书》徐有功传和马周传、《后汉书》光武帝纪等等,这些传记、帝纪部分,毛泽东不知反复读过多少遍。&&&&六是阅读的视角多。这是毛泽东读书的一大特点。《二十四史》是史书,但毛泽东能从政治的视角去读,从政策和策略的视角去读,从战略和战术的视角去读,从外交的视角去读,从组织工作选人用人的视角去读,从生产生活的视角去读,从民族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视角去读,等等。因为毛泽东读《二十四史》的视角多,所以,他越读越有兴趣,常读常新。&&&&七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书对比、对照着读。《前汉书》和《后汉书》、《旧唐书》和《新唐书》、《南史》和《北史》等,他都经常对比着读,从对同一个历史人物、同一个历史事件的不同记述、评价中考察历史的真相,考察哪种史书写得更真实些、更好些。例如,他读了《前汉书》和《后汉书》之后写下批注文字:“《后汉书》写得不坏,许多篇章,胜于《前汉书》。”他把《南史》和《北史》与《旧唐书》相比较,认为:“《南史》《北史》的作者李延寿有倾向统一的思想,比《旧唐书》更好些。”&&&&八是人到哪里,就把《二十四史》带到哪里。在火车上也好,在飞机上也好,甚至去外地视察工作、参加会议、调查研究,他都要带上《二十四史》,有空就读,书随人走,人不离书。&&&&毛泽东的读书精神和学习方法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如今,他在书上写下的批注文字,留下的种种批画符号已经成为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 · · · · 
毛泽东为何将《资治通鉴》读了17遍?
中国网 .cn  时间:
本文摘自《毛泽东品国学》 卢志丹 著 新世界出版社 2009年10月出版
毛泽东晚年曾对人讲,他将《资治通鉴》这部300多万字的史书读过“一十七遍”。这真是一件令人惊讶的事!
1956年,由当时的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点校本《资治通鉴》(包括随文加入的胡三省注),就是根据毛泽东提议,组成标点委员会,由顾颉刚等21位专家通力合作,重新点校后排印出来的。这个点校本一印再印,发行量很大。
毛泽东的藏书中,既有《资治通鉴》的线装本,又有1956年初版的这个点校本。这两种不同版本的同一史书里,都留有他圈点批画的笔迹和记号。
《资治通鉴》这部编年体通史,论其地位,可用清人王鸣盛的一句话来概括:“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
《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年),立志要写出一部内容有“善可为法,恶可为戒”之用,形式有简明扼要之长的通史。他于北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将自己编成的从战国到秦亡这一段历史的编年体《通志》八卷进呈英宗,得到英宗的赞赏和支持。英宗鼓励他继续编下去,给他配备了几名得力助手,专门设置了书局,并赐书名为《历代君臣事迹》。第二年(1067年),神宗继位,以其所编具有“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之意,又新赐书名曰《资治通鉴》。
司马光前后用了19年的时间,终于在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即司马光去世前两年,将编好的《资治通鉴》全书呈报宋神宗。元佑元年(1086年)九月,司马光病逝;同年十月,宋神宗敕命将校定的《资治通鉴》书稿予以刻印。可以说,司马光倾其毕生精力,一丝不苟地完成了这部巨著。他在《进书表》中称“臣之精力,尽于此书”,实属记实之辞。
《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逐年记载了自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这1362年间发生的大事。除采用正史资料外,还博采杂史222种以上。书中记事,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详而不乱。因此,这部编年体史书,体大思精,不但史料充实,而且文笔生动,特别是它的时间概念极为明确具体,让人爱看,看了还想看,又很耐看,其魅力是经久不衰的。
1912年,年方19岁的毛泽东在一连投考实业、法政、商业几个专门学校都不满意而自动退学后,报考湖南省立高等中学,以第一名的优秀成绩被教育家符定一录取。符定一对毛泽东十分器重,特地借给他一部《通鉴辑览》。毛泽东反复阅读,由此开始奠定了解中国历史的基础,也激发了他对《资治通鉴》的浓厚的兴趣。
据毛泽东的护士孟锦云(毛泽东生前戏称她为“孟夫子”)回忆,毛泽东的床头总是放着一部《资治通鉴》,这是一部被他读破了的书。有不少页都用透明胶贴住,这部书上不知留下了他多少次阅读的印迹。
有一段时间,毛泽东读《资治通鉴》,真是入了迷。他一读就是半天,累了,翻个身,又读好几个小时,这样持续了好长时间。毛泽东读书的那种全神贯注的神态,让孟锦云终生难忘。
毛泽东还劝孟锦云读一读《资治通鉴》,并且送给他一本介绍《资治通鉴》的小册子作为入门读物。在读了这本小册子后,孟锦云请教毛泽东说:
“这部书叫《资治通鉴》,是让统治者把历史当作一面镜子,照照自己,可为什么不从有史以来就写,而是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呢?”
听到这个提问,毛泽东的眼睛一亮,显出异常高兴的神情,笑着对小孟说:
“这个问题提得好,孟夫子真是动了脑筋。看来,你是嫌这面镜子不够大,怕照得不够全面。其实,这面镜子已经不小了,统治者如果认真照一下的话,恐怕不会一点益处没有。如书里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清朝的雍正皇帝看了很赞赏,并据此得出了结论,治国就是治吏。如果臣下个个寡廉鲜耻,贪得无厌,那非天下大乱不可。”
孟锦云说:“主席,您讲的这个意思我明白,历史确实是一面镜子,可是为什么不从头写起呢?从头写不是更完整吗?”
毛泽东说:“司马光之所以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是因为这一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或者说是司马光认为发生了一件大事。”
孟锦云说:“这一年有什么大事?我学过的历史书上,怎么没讲到?”
毛泽东说:
“这年,周天子命韩、赵、魏三家为诸侯,这一承认不要紧,使原先不合法的三家分晋变成合法的了,司马光认为这是周室衰落的关键。‘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也’。选择这一年的这件事为《通鉴》的首篇,这是开宗明义,与《资治通鉴》的书名完全切题。下面做得不合法,上面还承认,看来这个周天子没有原则,没有是非。无是无非,当然非乱不可。这叫上梁不正下梁歪嘛。任何国家都是一样,你上面敢胡来,下面凭什么老老实实,这叫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孟锦云说:“为什么从这年开头我明白了,可为什么只写到五代就停止了呢?”
毛泽东说:“有人说,这是由于宋代自有国史,不依据国史,另编一本有困难。我看这不是主要的。本朝人编本朝史,有些事不好说,也可以叫做不敢说,不好说的事大抵是不敢说的事。所以历代编写史书,本朝写本朝的大抵不实,往往要由后一代人去写。”
孟锦云又说:“《资治通鉴》里写了不少皇帝,有些皇帝糊涂得很,可他还当皇帝,真让人不可思议。”
毛泽东说:“中国的皇帝很有意思,有的皇帝很有作为,有的皇帝简直就是糊涂虫,可那是没有办法的事。皇帝是世袭呀,只要老子是皇帝,儿子再糊涂也得当皇帝,这也怪不得他,生下来就是皇帝嘛。还有两三岁就当皇帝,当然要闹笑话。他那个皇帝好当得很,什么事都有人替他办噢。”
孟锦云说:“那种皇帝当然好当,谁都能当。三岁就当皇帝,真是荒唐。”
毛泽东说:“中国历史上有三岁的皇帝,但没见过三岁的娃娃拉着车满街跑,六岁也不行。你说当皇帝与拉车哪个更难啊?皇帝糊涂,当然大臣们就胡来,就拼命地搜刮老百姓。老百姓不服就要镇压,那方法残酷得很,《通鉴》上就有这样的记载。当时有一种刑罚,把人的肚子打开,拖着犯人的肠子走。暴政到了这种程度,老百姓忍无可忍了,就造反,镇压不下去,就完蛋。”
孟锦云又向毛泽东请教了一个问题:“王安石与司马光既是对手,又是朋友,这是怎么回事儿?”
毛泽东说:“这两个人在政治上是对手,王安石要变法,而司马光反对。但在学问上,他俩还是好朋友,是相互尊重的。他们尊重的是对方的学问,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不能因政见不同,连人家的学问也不认帐了。”
孟锦云说:“以前总认为《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一人编写的,现在才知道是几个人合写的。”
毛泽东说:“一个人,就是有三头六臂,也编写不了这么一部大书。写上名字的是五个人,没写上名字的还不少呢。这个写作班子互相配合,各施所长,一干就是19年,这里还有皇帝的支持。当然,主要是靠司马光,没有他主持,一切都不会有。”
孟锦云听了毛泽东的介绍,情不自禁地说:“这部书真是一项大工程!”
毛泽东也感叹道:“说得对,大工程。司马光可说是有毅力,有决心噢,他在48岁到60多岁的黄金时代完成了这项大工程。当然,这段时期他政治上不得志,被贬斥,这也是他能完成这部书编写的原因呢。”
孟锦云说:“听说司马迁也是这样,受宫刑之后完成了《史记》。”
毛泽东说:
“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编写的。看来,人受点打击,遇点困难,未尝不是好事。当然,这是指那些有才气、又有志向的人说的。没有这两条,打击一来,不是消沉,便是胡来,甚至会去自杀。那便是另当别论。司马光晚年还做了三个月的宰相,过了一年左右的时间,他便死了。死了之后,还接着倒霉,真是人事无常啊。”
孟锦云说:“人一辈子谁知会碰上什么事,很难预料。我看书里面还讲到,宋朝有了刻版印刷,对出《资治通鉴》起了很大的作用。”
毛泽东说:“自宋朝才有了刻版印刷,以前的书都是靠手抄。要是没有刻版印刷,这书出得来出不来,我看还是大有问题的。看来,成就一件事,要八方努力;而坏一件事,只要一方拆台就够了,建设可比破坏难得多噢。”
孟锦云转了个话题:“为什么那么一部大书,写政治军事的那么多,写经济文化的那么少呢?”
毛泽东说:“中国的军事家不一定是政治家,但杰出的政治家大多数是军事家。在中国,尤其是改朝换代的时代,不懂得军事,你那个政治怎么个搞法?政治,特别是关键时刻的政治,往往靠军事实力来说话。没有天下打天下,有了天下守天下。有人给《左传》起了个名字,叫做‘相砍书’,可它比《通鉴》里写战争少多了,没有《通鉴》砍得有意思,《通鉴》是一部大的‘相砍书’。”
孟锦云:“‘相砍书’?可真有意思,‘砍’就是战争吧?”
毛泽东说:“《通鉴》里写战争,真是写得神采飞扬,传神得很,充满了辩证法。它要帮助统治阶级统治,靠什么?能靠文化?靠作诗写文章吗?古人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我看古人是说少了,光靠秀才,三十年,三百年也不行噢。”
孟锦云请教道:“古人这么说,现代人也这么说,为什么秀才就不行呢?”
毛泽东说:“因为秀才有个通病,一是说得多,做得少,向来是君子动口不动手;二是秀才谁也看不起谁,文人相轻嘛!秦始皇怕秀才造反,就焚书坑儒,以为烧了书,杀了秀才,就可以一劳永逸了,可以二世三世地传下去,天下永远姓秦。结果是‘坑灰末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是陈胜、吴广、刘邦、项羽这些文化不高的人,带头造反了。”
但毛泽东又说:“没有秀才也不行,秀才读书多,见识广,可以出谋划策,帮助取天下,治理国家,历代的明君都不离开秀才啊!”
最后,毛泽东总结性地说:“《通鉴》是一部值得再读的好书。有人说,搞政治。离不开历史知识。还有人说,离不开权术,离不开阴谋。甚至还有人说,抗政治就是捣鬼。我想送给这些人鲁迅先生说的一句话:‘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
现在,一部线装本《资治通鉴》仍静静地放在中南海毛泽东故居里。可以说,《资治通鉴》伴随毛泽东走过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文章来源: 网易读书
责任编辑: 钟明
文明上网 登录发帖
版权与免责声明《秋天的怀念》(孙世梅)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秋天的怀念》(孙世梅)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6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影国语版全集优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