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云清煜祺做名字好不好好

施云清名字好不好_百度知道
施云清名字好不好
我有更好的答案
自己喜欢就好
施罗德不错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名字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转载][实录]施云清:中国由茶叶大国向茶业强国转变必须解决的几大问题
在中华茶人联谊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五届一次理事会上,这位首届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在抛出自己的想法后,深情的说到:作为一名茶业的老兵,有幸看到了盛世兴茶荣辉的场景,我希望争取在有生之年,在中国梦的引导下,中国茶业能有更好,更高质量的发展……
以下是演讲实录,中国茶产业观察特别整理: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主持人,大家好!我今天很高兴有机会来参加这次会,我看到好多老领导,老同事,更多的看到很多新的同仁,我很高兴!二十四年过去了,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很多过去的前辈,留下了他们对茶业的贡献,我也看到每一届新的理事会都为协会做了很多新的贡献。在此,我们除了要纪念那些老前辈所做的贡献的同时,我们也要为新一届理事会所做的工作表达敬意和谢意!
我记得当时成立这个联谊会,一个目的是弘扬茶文化,连接海内外茶人,第二个就是,振兴华茶。我们要在吴觉农老先生为代表得几代茶人传承下的中国茶叶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付出几代茶人的力量和贡献。在这里顺便提个事,刚好在1989年的时候,也就是在我们中国茶人联谊会成立前后,我们接到一条任务“团结海内外茶人”,这个时候刚好两岸关系刚解冻,所以我们接待的第一个海外茶人代表团就是来自台湾的“台湾制茶工业同业工会”,第一次见面是带队的王世明(音译)先生、李胜利先生。虽然当时两岸经历30几年(封锁),但第一次见面就感觉很亲切。这为什么?因为,茶树、茶人都是同根同源。在经过20几年之后,我还能够见到他们,实属庆幸。
女士们先生们,我在这里对他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在这里,我还要向大家展示,他们当年为我们带来的纪念品。(施老,在自己随身携带的小袋中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1990年10月—11月,台湾制茶工业同业公会大陆考察团”团旗)
二十多年来,我作为一个老茶人,还能有幸地看到中国茶叶这么大跨步的全速前进,比如说中国的茶文化,它发展的深度和广度都是空前的。
那么我单个来说一下我们茶产业,中国茶业的发展其实也是空前的。2004年到2013年,我们的茶叶产量从80多万吨增加到180多万吨,增加了100多万吨,年平均增长12%,这个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高的,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世界平均水平只有6%。中国茶业超常规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世界茶产业的格局。2002年,世界茶叶依旧是1900年形成的世界格局,被中国茶的崛起改变了。中国超越了印度,成为了产量世界第一的茶叶大国。这个改变,是一百多年来的一次改变,这个改变是中国茶叶史上,世界茶叶史上一次里程碑的改变。英国的《金融时报》就讲了,中国重新从印度手中夺回茶叶大国的桂冠,成为世界最著名的茶叶生产和消费国,这个改变具有里程碑意义。我个人非常看重这个问题,但是,我们在由茶叶大国走向茶叶强国的道路中,我们面对的挑战也有很多。
盛世兴茶,受惠于国家大环境,我们的茶叶出现了产销两旺,这个具体我不说了。我搞了几十年的外贸,过去我们的茶叶外贸在单价上,红茶低于别人,绿茶高于别人,但总体上,我们茶叶的价格低于别人。而现在,我们的出口价一路上升,我们茶叶的价格已经涨到了3400多每吨,这还是2013年的数据,这个数据到今年一月份已经上涨到4000元以上,也就是说,我们在国际上那个的价格已经到了正常的水平。但在这个好的形势之上,我们依然有很多严峻的问题,从茶叶大国到茶叶强国我看主要有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个,成本问题。就是我们的土地投入太多,劳力投入太多,相反我们的所得太少。世界上36个产茶国家,我们国家的单产排在第31位,单产1000公斤以下的国家寥寥无几,我们的单产大约为740多公斤吧,虽然影响单产的因素有很多,有地形、有土壤等的因素,但是这个问题确实是我们变成强国的一个“拦路鬼”。第二个问题,是我们“八千万茶农”的问题。据资料显示,这些茶农生产了近两百万吨的茶,这是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八千万人生产这么点茶叶,茶叶所带来的收入很低。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数量问题,就是生产过剩的问题,这是个大问题。我觉得我们可以在外贸市场,在世界红茶、大宗茶市场应该有所突破。
世界上,红茶有130万吨的大市场,所以我们如果要解决数量,就要在这个问题上有所作为。如果在世界红茶市场上,我们(没有作为),我们那就很难由茶叶大国变成茶叶强国。当然,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首先需要读懂红茶市场,解决红茶市场所面临的问题,才能实现目标。茶业做大是量的问题,做强则是质的转变,是从低效高耗变成高效低效规模化的过程。十八大四中全会以来所彰显的精神,促使我们要锐意改革创新,发展现代化的茶园、产业,让我国在振兴华茶的事业上再更上一个台阶,使八千万茶农更快的赶上小康生活的步伐,我们要贡献对茶产业应有的贡献。
作为一名茶业的老兵,我有幸看到了盛世兴茶荣辉的场景,我希望争取在有生之年,在中国梦的引导下,中国茶业能有更好,更高质量的发展。
最后,祝联谊会新一届理事会友谊长青,正如理事长所说的能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路线,新的模式来把我们的联谊会的工作更上一层楼。谢谢大家!
施云清:1932年6月出生。参加工作40余年中,主要在外贸岗位上从事茶叶工作,80年代,任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总经理。任职期间,1989年中国茶叶出口量曾到达20.4万吨,创中国茶叶出口最高纪录;另与内贸、农业部门合作,在北京举办"首届茶与中国文化展",到会的人士中有美、英、日。港、台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80余个单位;除发扬民族文化外,还达成数千万美元茶叶合同。为联谊海内外茶界、发扬炎黄茶文化,于1990年与茶界同仁发起创建"中华茶人联谊会"并任首届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农业人才 |
热点搜索:
当前位置: >
施云清,和中国茶业一起走过辉煌的年代
施云清,和中国茶业一起走过辉煌的年代
&&& 1997年,在一次关于现代茶业发展的研讨会上,来自台湾惠美寿茶业有限公司的黄正敏先生,回顾15年前的茶叶外贸经历时,感慨道:&我们更羡慕大陆茶行销得更有组织、有实力。&那个时候,中国大陆茶叶出口业务几乎全由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中茶公司)负责,而时任中茶公司总经理的正是觉农勋章获得者施云清先生。
  1950自复旦大学茶学专业毕业后,施云清就走上了从事茶业的人生道路。由于表现突出,1955年他又被选派去北京外贸学院学习,成为国家定点培养的茶叶外贸专业人才,从此,一生从事茶叶外贸工作。
  复旦大学是一所拥有优良革命传统和革命气氛的高校,遵循它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以及茶学专业的创办人吴觉农先生提出的&复兴华茶&的口号,施云清和他的同学们一起,从读书期间就立下了为中国茶业复兴而贡献力量的志向,并将这一志向从复旦大学带到了工作岗位。
  1956年,结婚刚刚两个月的施云清,就被派往了非洲大陆上第一个也是刚刚和我国建交的埃及工作。那时,正处在第二次中东战争时期,埃及上下弥漫着紧张的空气,西方国家封锁了埃及的对外贸易,当时,埃及人民的生活必需品茶叶供给严重不足,施云清和他所在工作组负责的主要任务,就是了解埃及对茶叶需求情况,并将情况反馈给国内,以便积极组织货源,以茶叶支援埃及人民。有统计资料显示,1954年,中国出口埃及的茶叶只有几十吨,通过施云清他们的努力,建交后,我国对埃及的茶叶出口迅速达到了900吨。这一举措,不仅是在埃及人民最困难的时候给予了极大的帮助,为中埃甚至中非友谊播下了种子;同时,也为中国茶叶走进非洲,打开了一扇大门。
  在我们大多数人,甚至是茶人的印象里,中国只是个茶叶出口国,并没有进口业务,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前。但是,做茶叶外贸工作的施云清却先后被派往斯里兰卡、孟加拉国,从事茶叶进口工作。原来,在开拓新中国外交事业的过程中,我们也和很多亚非拉国家建立了外贸关系,为了实现贸易平衡,中国也开始从一些国家进口茶叶。比如斯里兰卡,我们向他们出口大米,他们缺少外汇用于支付,我们对他们进行照顾,进口他们的茶叶,通过以货易货的形式,实现贸易的平衡。
  1965年,施云清被派往来斯里兰卡。那时候,我国派出的驻往商贸小组通常都是3人一组,但是,看中施云清的出色工作能力,这一次,领导派出的小组里只有他一个人。来到斯里兰卡后,施云清联系中国大使馆、寻找办公地点、拜访斯里兰卡相关政府机构和茶叶企业,把这个&一人小组&安顿下来,接洽好了各方面关系之后,正式的业务工作也展开了。
  斯里兰卡的茶叶主要通过拍卖市场进行交易。施云清来到当地的拍卖市场,观察别人的操作方式,同时也结交了一些经纪人,并在实际的考察和观察中,发现了少数茶商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伎俩。因此,他在把采购茶叶类别、价位交代给不同的经纪人后,常常还是会早上两三点钟就出现在了茶厂的加工车间,亲自前往一些茶厂抽查茶叶质量。强烈的责任心,让施云清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在他细致、严谨的监督下,我国从斯里兰卡进口的2000吨茶叶中,没有一批出现问题。同样,上世纪80年代,经他手,从孟加拉国进口的2000吨茶叶中,也是全部合格。先付10%的订金,我方要派人前往茶叶出口生产点抽检,要有国际认证机构检测,到岸后我方再进行检测&&签订合同时一系列看似苛刻的条件,既规范了出口企业的生产,保证了我们的利益,也为我国与其他国家茶叶贸易积累了宝贵的实操经验。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茶迅速打开了欧洲市场,但是国内的产量却跟不上。受到利益的驱使,很多人通过各种关系弄到中国茶。多头供货,不仅使茶价混乱,也使得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中国茶的出口和声誉。1980年出口量曾达到3900吨,1981年则降到了2100吨。为了规范中国茶在欧洲市场上的贸易渠道,这个时候,施云清又被派往了法国,并与当地资本合资成立了一家主营香料和茶的贸易公司,他任中方总经理。来到法国后,施云清先是充分调查了解情况,然后,迅速培养了一批经营中国茶的客户,作为中国茶在欧洲的一级代理商,所有来自中国的茶叶只交给他们,其他商贩则要从他们手上购进中国茶,同时,他们也必须承担中方规定的代理量和其他代理义务。方法虽然并不复杂,但是效果却非常明显,经过这番整治,中国输欧茶叶在1985年迅速恢复到了5000吨的水平。2008年3月,一条喜讯从法国传来,法国华人陈文雄被选为巴黎第13区副区长,成为巴黎首位华人副区长,而他的父亲陈顺源正是以经营中国茶起家的,当年施云清驻守巴黎的时候,两人就相互帮助,共同推广中国茶,成为了好朋友。
  施云清被派往国外,主要的工作是茶叶贸易,他也确实出色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比如,在巴基斯坦代表处工作,成功开拓了当地的花茶市场,签订了30吨的花茶出口协议;中美建交后,作为第一次访美土畜贸易小组成员,他和他的同事敏锐地发现了美国市场对速溶茶原料绿茶的需求,并在之后的工作中积极开拓,到上世纪90年代前后,每年对美国出口2万吨。由于改革开放之前大部分时间,中国都是处在西方封锁之下,难以获取茶叶加工的新技术。但是,强烈的责任感和丰富的茶叶知识,让施云清不止于做贸易,而是总能&意外&地发现国内需要的技术,在外驻斯里兰卡期间,他就用相机从多角度拍下了茶叶加工机器转子机,为国内研究开发相应产品提供了重要参考。
  但是,在&文革&期间,这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举措却被视为&崇洋媚外&,好在驻外期间,工作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而1976年&文革&一结束,所有的批判就烟消云散了。
  长期的外贸工作,让施云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发展中国茶业就不能不推广中国茶文化。为了展示并推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1989年,身为中茶公司总经理的施云清和当时在北京的几个茶叶主管单位,商议决定筹办一次&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邀请海内外茶人、茶厂和茶商参加。日,展示周在北京召开,当时全国人大的两位副委员长习仲勋、严济慈及其他领导为大会剪彩。港台地区茶人应邀参加,海外则有美、英、法、日、摩洛哥、毛里塔尼亚、巴基斯坦等20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书画名家赵朴初、启功、爱新觉罗&溥杰、董寿平、唐云、刘炳森等人都为展示会泼墨。展示周期间,参观人数达数万之众,达成了大量交易,其中签订茶叶出口合同数千万美元。堪称当时茶界的一大盛事。
  10月28日,吴觉农在北京逝世,茶界陷入沉痛之中。而不久之后,关于1989年中国茶叶出口情况的数据又让茶人们感到无比的欣慰。1989年,中国茶叶出口为20.45万吨,创汇4.2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茶叶出口大国。在世界茶业出口大国的竞争中,20世纪初,印度和斯里兰卡茶叶出口量相继超过中国,经几十年的奋起直追,1989年中国终于超过了斯里兰卡,这是全国茶人努力的结果,当然也有时任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总经理施云清的一份贡献,得知这一消息后,他感慨道:&告慰吴老在天之灵,我有幸参与这一关键时刻。此来之不易的时刻,凝结了几代人薪火相传的不懈努力。&
  关于施云清的茶事还有很多很多,但是所有这些都无不包含了他对复兴中国茶叶的远大抱负,无不体现着吴觉农倡导的&茶人精神&。如果要给他的从茶经历做个总结,也许《世界茶产业100年》关于他任中茶公司总经理那个时代的评价,也能反映一些他的贡献吧:&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大陆茶业取得辉煌成就的10年。&
中国农业网(.cn)微信扫一扫: 尽“扫”天下农商情
投稿邮箱: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cn)”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
”(.cn)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农业网(.cn)”,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cn)”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cn)”,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cn)联系。
资讯月度排行榜
近期热点新闻
&|& &|&&|&&|& &|&
诚聘英才&|&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0 VIP客户投诉电话:5 传 真:6 E-mail:
战略合作伙伴:长江蔬菜协会
法律顾问:德恒律师事务所 白律师施云清,和中国茶业一起走过辉煌的年代
1997年,在一次关于现代业发展的研讨会上,来自台湾惠美寿茶业有限公司的黄正敏先生,回顾15年前的外贸经历时,感慨道:“我们更羡慕大陆茶行销得更有组织、有实力。”那个时候,中国大陆茶叶出口业务几乎全由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中茶公司)负责,而时任中茶公司总经理的正是觉农勋章获得者施云清先生。1950自复旦大学茶学专业毕业后,施云清就走上了从事茶业的人生道路。由于表现突出,1955年他又被选派去北京外贸学院学习,成为国家定点培养的茶叶外贸专业人才,从此,一生从事茶叶外贸工作。复旦大学是一所拥有优良革命传统和革命气氛的高校,遵循它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以及茶学专业的创办人吴觉农先生提出的“复兴华茶”的口号,施云清和他的同学们一起,从读书期间就立下了为中国茶业复兴而贡献力量的志向,并将这一志向从复旦大学带到了工作岗位。1956年,结婚刚刚两个月的施云清,就被派往了非洲大陆上第一个也是刚刚和我国建交的埃及工作。那时,正处在第二次中东战争时期,埃及上下弥漫着紧张的空气,西方国家封锁了埃及的对外贸易,当时,埃及人民的生活必需品茶叶供给严重不足,施云清和他所在工作组负责的主要任务,就是了解埃及对茶叶需求情况,并将情况反馈给国内,以便积极组织货源,以茶叶支援埃及人民。有统计资料显示,1954年,中国出口埃及的茶叶只有几十吨,通过施云清他们的努力,建交后,我国对埃及的茶叶出口迅速达到了900吨。这一举措,不仅是在埃及人民最困难的时候给予了极大的帮助,为中埃甚至中非友谊播下了种子;同时,也为中国茶叶走进非洲,打开了一扇大门。在我们大多数人,甚至是茶人的印象里,中国只是个茶叶出口国,并没有进口业务,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前。但是,做茶叶外贸工作的施云清却先后被派往斯里兰卡、孟加拉国,从事茶叶进口工作。原来,在开拓新中国外交事业的过程中,我们也和很多亚非拉国家建立了外贸关系,为了实现贸易平衡,中国也开始从一些国家进口茶叶。比如斯里兰卡,我们向他们出口大米,他们缺少外汇用于支付,我们对他们进行照顾,进口他们的茶叶,通过以货易货的形式,实现贸易的平衡。1965年,施云清被派往来斯里兰卡。那时候,我国派出的驻往商贸小组通常都是3人一组,但是,看中施云清的出色工作能力,这一次,领导派出的小组里只有他一个人。来到斯里兰卡后,施云清联系中国大使馆、寻找办公地点、拜访斯里兰卡相关政府机构和茶叶企业,把这个“一人小组”安顿下来,接洽好了各方面关系之后,正式的业务工作也展开了。斯里兰卡的茶叶主要通过拍卖市场进行交易。施云清来到当地的拍卖市场,观察别人的操作方式,同时也结交了一些经纪人,并在实际的考察和观察中,发现了少数茶商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伎俩。因此,他在把采购茶叶类别、价位交代给不同的经纪人后,常常还是会早上两三点钟就出现在了茶厂的加工车间,亲自前往一些茶厂抽查茶叶质量。强烈的责任心,让施云清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在他细致、严谨的监督下,我国从斯里兰卡进口的2000吨茶叶中,没有一批出现问题。同样,上世纪80年代,经他手,从孟加拉国进口的2000吨茶叶中,也是全部合格。先付10%的订金,我方要派人前往茶叶出口生产点抽检,要有国际认证机构检测,到岸后我方再进行检测……签订合同时一系列看似苛刻的条件,既规范了出口企业的生产,保证了我们的利益,也为我国与其他国家茶叶贸易积累了宝贵的实操经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茶迅速打开了欧洲市场,但是国内的产量却跟不上。受到利益的驱使,很多人通过各种关系弄到中国茶。多头供货,不仅使茶价混乱,也使得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中国茶的出口和声誉。1980年出口量曾达到3900吨,1981年则降到了2100吨。为了规范中国茶在欧洲市场上的贸易渠道,这个时候,施云清又被派往了法国,并与当地资本合资成立了一家主营香料和茶的贸易公司,他任中方总经理。来到法国后,施云清先是充分调查了解情况,然后,迅速培养了一批经营中国茶的客户,作为中国茶在欧洲的一级代理商,所有来自中国的茶叶只交给他们,其他商贩则要从他们手上购进中国茶,同时,他们也必须承担中方规定的代理量和其他代理义务。方法虽然并不复杂,但是效果却非常明显,经过这番整治,中国输欧茶叶在1985年迅速恢复到了5000吨的水平。2008年3月,一条喜讯从法国传来,法国华人陈文雄被选为巴黎第13区副区长,成为巴黎首位华人副区长,而他的父亲陈顺源正是以经营中国茶起家的,当年施云清驻守巴黎的时候,两人就相互帮助,共同推广中国茶,成为了好朋友。施云清被派往国外,主要的工作是茶叶贸易,他也确实出色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比如,在巴基斯坦代表处工作,成功开拓了当地的花茶市场,签订了30吨的花茶出口协议;中美建交后,作为第一次访美土畜贸易小组成员,他和他的同事敏锐地发现了美国市场对速溶茶原料的需求,并在之后的工作中积极开拓,到上世纪90年代前后,每年对美国出口2万吨。由于改革开放之前大部分时间,中国都是处在西方封锁之下,难以获取茶叶加工的新技术。但是,强烈的责任感和丰富的,让施云清不止于做贸易,而是总能“意外”地发现国内需要的技术,在外驻斯里兰卡期间,他就用相机从多角度拍下了茶叶加工机器转子机,为国内研究开发相应产品提供了重要参考。但是,在“文革”期间,这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举措却被视为“崇洋媚外”,好在驻外期间,工作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而1976年“文革”一结束,所有的批判就烟消云散了。长期的外贸工作,让施云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发展中国茶业就不能不推广中国。为了展示并推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1989年,身为中茶公司总经理的施云清和当时在北京的几个茶叶主管单位,商议决定筹办一次“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邀请海内外茶人、茶厂和茶商参加。日,展示周在北京召开,当时全国人大的两位副委员长习仲勋、严济慈及其他领导为大会剪彩。港台地区茶人应邀参加,海外则有美、英、法、日、摩洛哥、毛里塔尼亚、巴基斯坦等20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书画名家赵朴初、启功、爱新觉罗·溥杰、董寿平、唐云、刘炳森等人都为展示会泼墨。展示周期间,参观人数达数万之众,达成了大量交易,其中签订茶叶出口合同数千万美元。堪称当时茶界的一大盛事。10月28日,吴觉农在北京逝世,茶界陷入沉痛之中。而不久之后,关于1989年中国茶叶出口情况的数据又让茶人们感到无比的欣慰。1989年,中国茶叶出口为20.45万吨,创汇4.2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茶叶出口大国。在世界茶业出口大国的竞争中,20世纪初,印度和斯里兰卡茶叶出口量相继超过中国,经几十年的奋起直追,1989年中国终于超过了斯里兰卡,这是全国茶人努力的结果,当然也有时任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总经理施云清的一份贡献,得知这一消息后,他感慨道:“告慰吴老在天之灵,我有幸参与这一关键时刻。此来之不易的时刻,凝结了几代人薪火相传的不懈努力。”关于施云清的茶事还有很多很多,但是所有这些都无不包含了他对复兴中国茶叶的远大抱负,无不体现着吴觉农倡导的“茶人精神”。如果要给他的从茶经历做个总结,也许《世界茶产业100年》关于他任中茶公司总经理那个时代的评价,也能反映一些他的贡献吧:“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大陆茶业取得辉煌成就的10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名字里带一字好不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