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播音主持持与表演界限

播音、主持
第四节&nbsp&nbsp播音、主持江苏播音工作分广播播音和电视播音两个部分。
江苏境内的广播播音起始于民国17年(1928年)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开播之际。当时播音员的配置并未步入正轨,仅有1名男播音员黄天如,其余几乎无固定的合格的国语播音员,常常由电台工作人员临时兼任。有一次总务科长陆以灏带着浓重的太仓方言进行播音,听众哗然,事后批评信函雪片飞来。民国21年(1932年)以后,广播节目日趋丰富,自编节目日渐增多。为了适应需要,民国22年由电台总工程师冯简赴北平(今北京)主持招考播音员工作。招考消息一上报,平津一带青年趋之若鹜,以至全国各地都有人赶考。设在西长安街电讯局的大考场,被考生挤得水泄不通。考试有笔试、口试两项。笔试考历史、地理、语言、数学,还加了一项当时颇为新颖的内容:用国语注音字母写一篇文章。口试由主考人冯简在文、史、哲、地领域内广泛提问。经过严格筛选,在二三千名考生中录取了刘俊英、张洁莲、吴祥祜3人。刘俊英,女,25岁,河北沧县人,在北京度过小学、中学,又进入北平女子师范大学教育系攻读,被中央电台录取后,中途辍学,4年后因眼疾离开播音工作。张洁莲,女,东北哈尔滨人,东北沦陷后,辗转北京,正赶上中央电台招考,3年后随母亲回哈尔滨而离开播音工作。吴祥祜,女,20岁,祖籍江西,生于北京,毕业于北平女师大附中,录取后长期任中央电台播音员,抗日战争胜利后担任播音股股长,1949年参加人民广播事业,后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广播电视厅干部。这3位播音员的共同特点是编播合一,能写稿,能播音,能歌咏,能演播话剧。她们主持的《儿童节目》,谈天说地,道古论今,清晰流畅,娓娓动听,引起社会广泛注目。尤其刘俊英,才思敏捷,文笔流畅,嗓音圆润,发音准确,被誉为“南京之莺”。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中央电台成立了播音股,隶属传音科领导。此时除国语播音员外,还有方言、边疆语、外语播音员。民国35年5月中旬,中央电台扩充工程处成立,建设工作展开,次年初,11835KC频率加入联播,3月起又扩大对海外广播范围,播音员队伍得到进一步发展。以粤、闽、客家、缅、马来五种语言或方言对南洋广播;以英语、国语对北美、菲律宾、澳大利亚、新西兰、南太平洋群岛广播;以蒙、回、藏、缅、粤、闽、马来等语或方言对蒙古、西藏、南洋侨胞广播;以英、法、俄、粤四种语言或方言对印度、东欧广播;分别以日、俄语对日本、西伯利亚广播。
抗日战争期间,汪伪中央广播电台第一广播科对国内广播,有男女报告员(播音员)十余人,第二广播科对中国境内的日本人广播,播音员全是日本人。此外,民国38年以前,江苏境内还涌现出一些其他官营、军营和民营电台。这些电台大多雇佣女性为播音员,少则一二人,多则十来人,语调以软、糯为主要特点。
1949年以后,广播播音分省级电台、市级电台、县级广播台(站)3个层面。省级电台播音起始于1949年到1950年之间的南京人民广播电台、苏南人民广播电台和苏北人民广播电台(后三台全并为江苏人民广播电台),1987年时有6男6女12名播音员。市级电台较早配备专职播音员的是南通、徐州两家广播电台,时间亦在1949年到1950年之间。到1987年全省11家市级电台计有播音员70人左右。县级广播台(站)的播音员大多土生土长,初期有的用南腔北调的普通话播音,有的用方言播音,有的两者兼用。最早配备播音员的是宜兴县人民广播站,时间为1954年,当时配备女播音员1人,用方言播音。1987年时,县级广播台(站)一般有播音员4~6人,最多的东台县广播站达8人。县级台(站)的播音员一般均兼其他工作。
为了提高市、县级广播电台播音员的业务水平,江苏省广播事业局及后来的江苏省广播电视厅,曾先后三次举办全省播音员业务培训班。第一次是月,有40人参加;第二次是月,有77人参加;第三次是月,有108人参加。其中第二次培训班还编印了《播音业务讲座材料》,选编了北京广播学院教师、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和江苏电台一些有经验的播音员讲授的播音基础知识和各类稿件的播音方法、技巧。
广播播音工作起初多为直播,一直到50年代后期仍以直播为主,极少数台的节目录播与直播两者兼有,“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统改为录播。
播音风格,在人民广播诞生之前已如前述。人民广播诞生之后,直到“文化大革命”前,江苏各级电台的播音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听众面前,一方面,不少台、不少节目以及不少播音员和编辑,作了自然、流畅、轻松、生活化和富于个性的播音风格探索;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小台模仿大台的雷同化现象。“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为了突出所谓“革命性”、“战斗性”,播音腔调“高、平、空、冷、僵、远”,充满居高临下,动辄训人的口气,播音员以教训者的姿态出现在话筒前。70年代末以后,播音风格渐趋多样,并出现了多种主持人节目形式。
电视播音是随着电视事业兴起而出现的。也分省级电视台、市级电视台和县级电视台三个层面。省级电视台播音工作起始于1960年的南京电视实验台(后改为江苏电视台),当时没有专职播音员,由省电台播音员兼任。1968年时调入1名女播音员,1987年底时有2男10女12名播音员。市级电视台的播音工作起初都是由市电台播音员兼任,最早配备播音员的是徐州电视台,时间是1979年,仅一名女播音员。市级电视台为满足播音工作需要,不拘一格招人才,有的打破行业界限调入,有的向社会公开招聘,有的是借用业余播音员。1987年底市级电视台基本配齐男声女声播音员,人数最多的南京电视台有2男3女5名播音员。县级电视台中有的自己配有播音员,如宜兴电视台有2名播音员,有的则与县电台(广播站)合用播音员,如江阴电视台。
电视播音刚出现时主要是向广播播音学习,后来,在寻求与图像配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制度和要求:要求播音员用标准的普通话清楚、准确地播报文字稿;所播文字稿必须是经领导批准签字的,播音员对播报内容,不得擅自更改;播报的语气,要求符合播报的内容和主题思想;在直播节目中,要按照审定的稿件或提纲播音,临场发挥不能背离四项基本原则,要充分考虑政治影响和社会效果;播音员面对观众自然、大方,打扮要得体。
一、广播播音、主持
(一) 江苏人民广播电台播音、主持
江苏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工作起始于1949年成立的南京人民广播电台及随后成立的苏南、苏北台。1953年三台合并为江苏人民广播电台时,有播音员12人,其中3人来自苏北电台,1人来自苏南电台。“文化大革命”前及“文化大革命”期间,因政治历史问题牵连,老播音员有的调出,有的“靠边”,从南京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广播站调进了几个播音员,北京广播学院分来了几个播音系毕业生,此时播音队伍基本上是新成员。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播音队伍作了调整,一些不适宜作播音工作的人员调离,一些老的播音业务骨干相继归队,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又分来几个毕业生。调整后的播音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到1987年底,共有6男6女12名播音员,其中7人是播音系专科或本科的毕业生。
省电台设有播音组,负责播音员的业务管理。第一任播音组长是邱原,她曾是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播音员齐越的学生,后调到华东新华广播电台,随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接管国民党中央电台。此后,蔡美娴(原系国民党山东电台播音员)、王友鑫先后担任播音组长。“文化大革命”期间,播音组撤消,由节目组兼管。1979年恢复设置播音组,组长为唐家玖。
省电台用普通话播音。但在1956年到1958年期间,《农村节目》曾用上海话复播,以利苏南听众收听。
五六十年代的播音员,担负着日常广播和外出现场实况播音的任务,还参加一部分文艺节目演播工作。那时的文艺节目录成以后不再复制,播音员在放文艺节目录音时,播报节目名称、介绍内容。为了保证播音质量,播音组制定了严格的工作制度。主要内容有:值班守则,规定每种节目的播出质量要求;监听制度,设立监听记录簿;稿件试播制度和责任事故记录制度,等等。播音员还到工厂、农村、学校等单位广交朋友,深入社会了解听众,提高自己的播音水平。1955年春,中央广播事业局召开全国播音员业务工作会议后,在传达会议精神的基础上,省广播电台播音员一方面加强了政治学习、文化学习,一方面通过收听其他电台的广播和观摩话剧演出钻研播音业务。平时还经常请文艺组的编辑讲授戏曲常识和各地剧种剧目,定期分析研究稿件,交流备稿和播音感受,并专门请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的教师给播音员讲授练声、练气的方法,克服和纠正自然主义的播音方式。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播音理论指导,这一阶段的播音一般注重于外部技巧的模仿,按稿件内容和宣传目的进行“播音再创造”的功夫较差,总的倾向是严肃有余,活泼不足。进入60年代以后,省电台播音员率先在《农村节目》中进行改革尝试。根据省电台编辑部和农村组编辑的意图,随栏目固定了播音员,通常均与编辑一道试播。播音时大多采用第一人称,并力求自然随意,态度平易近人,语言亲切体贴。王友鑫、徐凯、刘光坤、胡德兰等播音员与编辑一道探索,创造了以“谈”和“说”为主的播音方式,并形成了编播合作式的初级形态的主持人的式样。“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此前所进行的播音风格、播音形式等等探索和尝试,统被否定,受到错误批判,代之而来的是不问节目,不管内容,不分对象,一律采用高亢激烈的播音腔调。80年代以后,播音组内建立了业务学习中心小组,恢复业务研究的空气。当时重点探讨并总结了科普节目《你知道吗》和新闻节目《江苏快讯》等的播音特点。播音员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练习吐字发声,加强基本功的锻炼。1981年8月,中央广播事业局在北京召开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台第二次普通话播音经验交流会,重点讨论了继承和创新问题。之后,省电台播音员学习老一辈播音员在长期工作中形成的16字风格,即“爱憎分明、刚柔相济、严谨生动、亲切朴实”,对《新闻节目》、《理论与实践》节目、《农村节目》的播音进行了探讨、研究,并有所创新。1982年,省电台在对台湾广播部的基础上成立“金陵之声”广播电台,设置了一批对台湾广播节目,针对收听对象是海峡彼岸的听众的特点,播音员相对固定于某一节目,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直接面对听众谈话,为听众服务,语调亲切柔和,以诚相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播音员伍厚琪(海琪)、赵顺生(方成)担任主持人,因播音风格有人情味和生活气息,受到听众的赞扬。此后,主持人节目相继在其他节目出现,涌现了一批集采、编、播于一身的节目主持人。此时主持人有三种:播音员主持人、编辑主持人、客座主持人。这三种主持人各有其长,相辅相成,都受到听众的欢迎。到1987年底,省电台评为主任播音员职称的播音员有:王友鑫、刘树芬、唐家玖、胡德兰、赵顺生、李江红。
(二) 市、县级电台播音、主持
江苏省市、县级电台播音工作始于各台自办节目开播之际,最早为南通人民广播电台,时间是1949年,当时有播音员1人。其余市级电台播音员配备起初多在2人左右,最多的是无锡人民广播电台,有一男三女4名播音员。县级广播台(站)有的一开始播音就配备了专职播音员,如金坛、江阴、淮阴、涟水、沭阳、泗阳、宿迁、泗洪、盱眙等县级台(站)1956年就配备了一名播音员,有的则是编播合一,由编辑、值机员或站负责人临时兼任,如南通地区的各县级广播台(站)。市级电台都经历了上马下马,停止、恢复自办节目和成立市有线广播站等过程,播音员变化很大,队伍不稳定,男女声搭配不全。有些市台,如淮阴广播电台长时间仅有女播音员。70年代末期各市级广播电台相继设置了播音组,播音员队伍逐步形成。县级广播台(站)播音员增长情况长期以来也不平衡,如金坛县有线广播站1958年为2人,1976年为3人,1981年为4人,之后一直保持2个男声2个女声;而淮阴、常州2个地区的一些县及台(站)长达一二十年仅有一名女播音员。到1987年底市级电台播音员一般在7~10人之间,男声女声配套。县级广播台(站)播音员大多已达4人,男声女声基本配套。
市、县级电台的播音员科班出身的少,大多招聘于社会,有的是教师、部队文工团员,有的是有一定普通话基础的国家工作人员和社会知识青年。播音初期以能说普通话为基本条件。80年代以后,播音员研究业务的空气渐浓,各市、县级电台都采取了多形式培训播音员,有的送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进修,有的送中央、省级电台培训,有的参加播音员学习班学习,播音员努力学习播音理论,掌握播音技巧和基本原则。县级广播台(站)的不少播音员通过自学达到高中毕业文化水平,有的还获得大专文凭。如1977年以后盐城地区的县级广播台(站)安排播音员到中央、省、市播音业务培训班普遍培训了一遍,其中东台县广播站8名播音员先后7人到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进修,常州地区每年都要请著名播音员、播音专业教师指导。
80年代,有关播音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也随之形成,如镇江电台要求播音员做到“一字不苟,音不差,意不混,字字清晰,声声流畅”。南京电台结合播音员的自身条件,对各类节目的播音作适当分工,每档节目严格按备稿、播录、审听的程序进行。此时,市级电台的播音风格趋向多样化,新闻节目一般采用播报式,节奏明快,庄重有力;专题节目一般以“说”为主,亲切自然、富有感情;文艺节目注重轻松活泼。
80年代中期,主持人节目的形式渐渐为市、县级电台采用。主持人节目一般采用交谈式,与听众交流,吸引听众参与。如南京电台1980年创办的《生活顾问》节目,设置了一个“宁大姐”主持节目,播音时与听众平等交谈,声音柔和动听,语言亲切、自然,被听众赞誉为生活中的好大姐。又比如:日南通县人民广播电台首次尝试现场直播特别节目《一个盲人青年的婚礼》,将电台的信号专线接到报道对象家中,男女播音员手执话筒,一边现场采访,一边直播婚礼实况,使听众如临其境。这个节目获1985年度江苏省优秀广播节目二等奖。到1987年底,有的主持人节目进一步发展,改变了初期由编辑编稿,播音员主持的形式,从节目设计,采组稿件、编排播音、音响合成,均集中于主持人,走采编播录合一的道路,使节目的内容、形式更趋和谐。
市、县电台播音初期,除用普通话播音以外,有的市、县台还用方言播音,如扬州台、南通台新闻性节目用普通话播音,农村节目用方言播音。初期播音都是直播形式,文艺节目也是在演播室演唱直播,“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改为先录音后播出,随之,还形成了审听制度。到1987年底,市级电台评为主任播音员职称的播音员是侯淑杰、高文兰。
二、电视播音、主持(一) 江苏电视台播音、主持
江苏电视台的播音工作起始于南京电视实验台(后改为江苏电视台)开办之初,时间为1960年,当时没有配备播音员,由江苏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郝秀奇兼任,每星期出图像播音或配音1~2次。1962年电视台下马,1968年电视台恢复播出,同年省电台一位播音员调入,任电视播音员,为新闻和专题节目配音。1975年播音员增加到2人,主要为新闻节目配音、主持专题节目并配音。1981年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分来1名毕业生,1982年通过招聘增加2名播音员。此后,陆续有播音员调入或分配来。到1987年底,共有2男10女,12名播音员。
省电视台初期的播音方法基本是播报式。“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稿件多是口号、套话,播音风格较刻板。80年代,经过改革,新闻、专题等各种节目栏目的播音风格趋向多样化,主持人和播音员介入节目的程度和成份越来越深、越来越多。除了与记者合作采访外,部分主持人也介入栏目,参加策划和制作节目。播音风格此时趋向亲切、自然、大方、端庄。
省电视台评上主任播音员职称的是郝秀奇。
(二) 市、县级电视台播音
江苏市级电视台的播音工作起始于各台自办节目开播之际。当时没有配备专职电视播音员,播音工作由市广播电台的播音员兼任。最早配备电视播音员的是徐州电视台,时间是1979年7月,仅1名女播音员,主要工作是预告节目、介绍电影海报和电影内容、播报专题节目和广告节目。县级电视台开办之初有的配备了电视播音员,有的则与县级广播台(站)合用播音员。最早配备电视播音员的是宜兴电视台,时间是日自办新闻节目开播之际,为一男声一女声两名播音员。市、县级电视台的播音员起初大多来自市、县级广播电台。如南京电视台1981年开播时从市广播电台调入1名播音员;镇江、连云港2家电视台,1985年开播时分别从市电台调入1名和2名播音员;淮阴电视台开播时从市电台、市广播站各调入1名播音员。随着电视事业的发展,节目数量猛增,为了满足播音工作的需要,各市级电视台不拘一格招人才,如南京电视台,1981年打破行业界限,从集体性质单位调入1名女播音员;南通电视台1984年向社会公开招聘1男2女3名播音员;南京、镇江2家电视台还向社会公开招聘业余播音员进行培训、使用,从数量和质量上加强播音力量。到1987年底,市级电视台有播音员近30人,基本配齐了男声、女声。人数最多的是南京电视台和南通电视台,各有2男3女共5名播音员,人数最少的无锡电视台也有1男1女共2名播音员。
市、县级电视台的播音员工作之初大多没有接触过电视播音工作。他们通过短期培训和参观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如徐州电视台1983年选派1名女播音员到中央电视台参观学习,由我国第一代电视播音员赵忠祥传授播音业务;南京电视台1986年从业余播音中挑选1名男播音员送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专业学习;连云港电视台播音员积极参加中央电视台和省电视台举办的各种形式的播音学习班;南通电视台选送播音员到北京广播学院、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学习培训。市、县级电视台播音员经过多年的基本功训练,到1987年前后,播音业务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大都能够做到仪态朴实、端庄、大方、不穿奇装异服,不矫揉造作,语言规范,语调正确,能够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电视画面和电视内容。
市、县级电视台初期的播音,调门较高,经常平、直地“念”稿。到1987年前后已趋向自然、亲切;在专题性节目里以“说”为主,能和观众进行“一对一”的交流。播音方式也有很大改变,初期主要是单纯的配音,解说,主持人也是背编辑事先写好的稿子,播音工作主要在录音室完成。1987年发展到注重与观众感情交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播音员经常和记者、编辑深入现场采访、拍摄,进行现场主持、现场评论,还走采、编、播合一的道路。在播音再创作的过程中,既注意有声语言的作用,又注意屏幕上形象语言的作用。播音主持自备稿件散文_百度知道
播音主持自备稿件散文
吉林艺术学院的初试要自备散文。哪一篇好呢?
我有更好的答案
送你一篇散文,是咱原创的哟。标题就是《趣 说“ 时尚 ”》
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追求时尚的人也就越发的多了。有的穿金戴银,有的减肥丰胸,有的非名牌不穿,有的非洋节不过,甚至社会上出现的“追星族”、“外食族”、“啃老族”等等,据说都是“时尚”的表现。由此可见,我们对时尚的认知度或多或少是有偏差的。何谓“时尚”?词典上注为:“当时的风尚。”譬如汉朝皇帝喜欢苗条的赵飞燕,唐明皇喜欢丰腴的杨玉环,便有了史称“燕瘦环肥”的时尚;两晋时期的清谈风、宋元明清的“青楼词”,可谓当时的“时尚”;辛亥革命以后的“摩登”服饰,“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也就是时兴的时尚……凡此种种,说明“时尚”就是社会学所指的“从众行为”。既然属于“从众行为”,...
母爱(散文诗) 母 爱 母爱是人间最圣洁、最崇高、最无私的爱。 母爱是灿烂的阳光,炽热而光明。她能融化冰川、净化心灵、蓬勃生机。她以博大的襟怀哺育生命、呵护万物。 母爱是盎然的绿地,芳菲而宜人。她使空气清新、百花缤纷、彩蝶飞舞。她是唯一没被名利污染的一方净土。 母爱是明澈的山泉,洁净而碧澈。她纯而不梁、真而无邪、诚而无瑕,她能洗涤一切污浊。 母爱是一条长长的路。无论你走到哪里,她都伴你延伸、顺畅。那悠悠的牵挂,那谆谆的叮咛,为你指点迷津,护你一路走好。 母爱是一座高高的山。无论你有多大困难,她总是依靠的屏障。那高耸的身躯,为你遮风挡雨,令你心安神怡。 母爱是一泓深深的潭。无论家有多少纠葛,她总是以容纳百川的胸怀,默默忍让。那宽宏的气量,那包含的品格,让家和睦泰然...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播音主持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播音主持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参考
当前位置: >
> 播音主持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参考
播音主持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参考
  试论访谈类节目收视率的构成因素
  一、国内外现状及研究概况
  电视访谈类节目源于美国,《talk show》(脱口秀)。是指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谈话搬上电视荧幕,并将这种谈话的访谈方式直接作为节目的主要形式。
  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初期,这种访谈形式的来到了中国,因为国内电视谈话节目起步较晚,日开播《实话实说》,一度成为当时全国影响最大的谈话节目。内容贴近百姓的日常生活,前主持人崔永元原本是一名记者,并非专业主持人,但他的学识、幽默、睿智和平易,使观众从根本上淡忘了他毫无特色的容貌,而倾心于他的谈话内容。随着谈话节目的大批涌现,也说明我国急需一批知识丰富、灵活机敏、风格独特、富有感染力的主持人,至于年龄、性格、相貌等应当不拘一格所以很受欢迎。《实话实说》借鉴国外&脱口秀&的形式,结合中国国情,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后来出现克隆现象,大多数节目还停留在对《实话实说》的模仿借鉴上;婚恋交友类谈话节目的出现。在这一阶段后期,湖南电视台大胆模仿港台等地的婚恋交友类谈话节目,在国内又引发新一轮&克隆&热随着
  社会的发展。明星效应及更多的外来文化的冲击,《鲁豫有约》等访问名人的节目也开始陆续的登上了舞台,用提问的方式让电视机前的观众更进一步的了解这些名人的生活和他们与众不同的的个人经历,让这些光彩夺目的明星更靠近普通人,让他们讲述自己的生活中成长的故事,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观众参与度。我国的谈话节目中,观众在节目现场表现的参与性相比美国要弱得多,绝大多数人恪守&游戏规则&,主持人给出提问的机会和时间,观众举手示意,得到许可后才会把个人见解娓娓道来。但这种现象随着观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已经有了一些改变。例如中央二台的《对话》,有一期节目是《夫妻创业》,现场观众大多是高校学生和白领人士,提问很踊跃,有些问题富有挑战性。
  通过上述介绍,我们可以看到,相比于国外,我国的电视谈话节目发展还很不完善、成熟。这与其发展的时间跨度有关,但是更多的是因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上,变现为: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共性和个性、道德主义和功利主义、理性和非理性方面的二元对立上等等。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在文化上的融合趋势也表现的越来越明显,因此,我们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可以参考国外的发展经验,不断丰富我国电话谈话节目。
  二、研究目标、内容、难点: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电视访谈类节目开始出现在荧幕上,在强大的内容主题与来势汹汹的各种嘉宾的影响下,电视访谈类节目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深刻的影响着我们老百姓的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模式。但是随着网络文化及
  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访谈节目出现,但在形式上多有雷同,内容单一,缺少活力。例如我们之前都熟悉的《艺术人生》等节目,起初看起来还不错,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节目都过于模式化、套路化,在内容上大同小异,主持人设置的选题也无新意,观众似乎已经很难再从中找到新鲜的看点了。与此同时,台湾综艺节目的&收视宠儿&-《康熙来了》就备受观众们的青睐。节目会邀请当红明星参与,通过对明星的采访让观众对明星的生活、工作、性格等平时不为人知的方面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通过电视,利用这种娱乐大众的方式,既宣传了明星,也大大满足了大众对明星日常生活的一种窥探欲望。也使得该节目在台湾有线电视台的各大娱乐节目中永创收视之最。
  因此大陆的访谈节目该何去何从,如何能够重振收视?本人从《康熙来了》这档节目的浅层次进行了解,并分析它受关注的原因,并结合大陆访谈节目的现状,试研究决定访谈类节目收视率的因素。
  我国电视谈话节目存在很多制约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十个方面:其一,缺乏创新精神,克隆现象突出,同质化节目泛滥;其二,栏目定位不清,缺乏个性;其三,节目过程程式化;其四,话题的狭窄化与浅薄化;其五,交流的虚假化,伪沟通现象严重;其六,稀释调和矛盾,谈话缺少对抗性;其七,优秀主持人严重缺乏;其八,过度煽情;其九,缺乏人文关怀;其十,可能的道德滑坡现象。这些是结合我国的电视谈话节目发展过程总结的一系列问题,在下面的部分中将会加以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三、研究方法
  1、 分析内容:
  本以《康熙来了》为对象抽出其经典例子进行分析,从选题方向、节目形式、嘉宾的选择、主持人的风格入手,并针对话题挑选的界限(即是否低俗)等方面,将台湾的访谈节目与大陆的访谈节目进行对比。
  2、 文献参考:
  查阅相关书籍资料,找一些近年收视率高的访谈节目进行数据分析统计,广泛查阅文献,为论文提供理论支持。
  3、 比较对照:
  将《康熙来了》和大陆其他类似的娱乐性的访谈类节目做比较,从节目的话题设置,到主持风格等,分析出各自的特点,不同点,共同点,综合起来,再结合现状进行一个取长补短的总结。
  四、主要参考文献
  1、童兵《比较新闻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
  2、王群;曹可凡,《谈话节目主持艺术》,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
  3、(美)施拉姆,《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98年
  4、(美)罗伯特.C.艾伦,《重组话语频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责任编辑:1041)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范文(建筑工程) 1.课题名称:钢筋混凝土多层、多跨框架软...
课题开题报告的撰写方法 一、开题报告,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
法律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没有固定的格式,每个学校都有不同的格式,在字数、字...
一、选题依据(包括选题经过、理论意义或应用前景、国内外研究介绍、发展趋...
结构设计的基本任务,是在结构的可靠与经济之间选择一种合理的平衡,力求以...
一.编写目的 《银行帐目管理信息系统》开题报告的编写目的是通过对《银行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表演播音主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