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1969年世界征服者31960发生 英文版

献给年出生的人
&&&&&&&&&&&&&
&&&&&&&&&&&&&
生于60年代
一批横跨42岁到52岁的人
一批有点高傲有点自卑的人
一批有过崇高理想的人
一批喜欢怀旧的人
一批开始祭奠青春的人。&
生于60年代
是最后一拨这样的人:&
是最后一拨过六一节
必须找齐了白衬衫、蓝长裤的人;
是最后一拨玩弹弓铁环玻璃球的人;
是最后一拨看过黑白小人书的人;
是最后一拨看了山口百慧的《血疑》,
天天查看自己手臂上有无红点、
担心自己也得白血病的人;
是最后一拨还曾为费翔意乱情迷,
深深同情他白白地担了大兴安岭火灾罪责的人;  
是最后一拨相信2000年实现四化的人。
生于60年代,
我们感受了70年代的那种英雄理想主义色彩,
但不再盲目;
生于60年代,
我们包容了70年代的个性追求,
却并不喧哗;
生于60年代,
我们全程经历了始于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
是理想兼顾现实的一代,
也将会是是痛并快乐着的一代。
生于60年代
我们见证了许多
台湾校园歌曲来了
邓丽君小虎队王杰郑智化
一首首优美的歌曲耳熟能详
香港电影来了
四大天王成龙周润发
一个个血胆英雄成为偶像
霹雳舞来了喇叭裤来了
世界改变着我们
把我们从少年少女变成了人父人母。
生于60年代
我们经历了许多
经历了一代伟人朱毛周的离去
经历了四人帮垮台
经历了女排三连冠
经历了89年学生运动
经历了富人越来越多梦想越来越远。
于是——60年代的人有了很多无奈:
&&&&当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要钱;
&&&&当我们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要钱;
我们还没能工作的时候,
工作也是分配的
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
撞得头破血流才勉强找份饿不死人的工作做
当我们不能挣钱的时候,
房子是分配的.
当我们能挣钱的时候,
却发现房子已经买不起了
当我们没有进入股市的时候,
傻瓜都在赚钱;
当我们兴冲冲地闯进去的时候,
才发现自己成了傻瓜 ——
我说:我想买房。结果房价涨了。
我说:我想买车。结果油价涨了。
我说:我想买点肉吃。结果猪价涨了。
于是我说: 那我吃方便面总可以了吧?!
结果方便面也涨价了
那我只好成佛!
佛祖说:你终于得道了!
&一首《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勾起我们许多美好的回忆
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如今已经成为了中年发福的老一辈
20年前我们曾怀想
再过20年我们的生活不知有多美&
曾经的美妙梦想
如今早已烟消云散
又有多少惆怅在心头?
党的十八制定的宏伟篮图
就交给你们去努力奋斗实现他
让60后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生活!
&&&&&&&&&&&&&&&&&&&&&&&&&&&&&&&&&
作者:黑哥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您所在的位置:
【共和国的足迹】1960年-1969年
【共和国的足迹】1960年-1969年
  1960年:勇攀世界高峰
  我国登山队在胜利登上珠穆朗玛峰之后,第一批队员在日凯旋回到拉萨,受到拉萨各族人民热烈欢迎。这是藏族人民用鲜花欢迎登上珠穆朗玛峰顶峰的三名英雄。右起:王富洲、贡布(藏族)、屈银华。新华社发
日,北京举行庆祝中国登山队胜利征服珠穆朗玛峰大会。新华社发
  日北京时间4时20分,中国登山队队员王富洲、贡布(藏族)、屈银华经过近十九个小时的搏斗,成功地从北坡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近半个世纪以来,外国登山家和探险家多次试图从北坡攀登珠峰,均未成功。中国登山队完成了人类第一次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壮举,中国人第一次站在了地球之巅,为中国赢得了荣誉。
  征服世界最高峰,是新中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泱泱几亿人口,群众性体育运动无人问津,竞技体育基础薄弱,国民体质羸弱,被外界耻笑为“东亚病夫”。中国曾参加过三届奥运会,都空手而归。新中国成立后,体育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走上快速健康的发展道路。日,毛泽东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12个字概括了体育工作的根本方针,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
  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组织和动员下,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工厂、学校、部队、机关以及农村都普遍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也丰富多彩地开展起来了。1951年,我国第一套广播体操公布并推广,成为广受欢迎的大众健身方式。在实践中,形成了学校体育的“两课两操两活动”,机关厂矿的工间操、广播操、生产操等制度和做法。
  群众性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为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批批优秀的运动员、教练员,经过艰苦训练和顽强拼搏,不断打破纪录、填补空白,在举重、田径、乒乓球、游泳、登山等项目上取得显著成绩。中国人洗雪“东亚病夫”的耻辱,开始在世界体坛崭露头角——
  1953年8月,吴传玉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举行的第四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体育比赛中,夺得男子100米仰泳冠军,这是我国运动员首次在国际比赛中获得冠军。
  1956年6月,陈镜开以133公斤的成绩打破最轻量级挺举世界纪录,创造了中国第一个世界纪录。
  1957年5月,戚烈云以1分11秒6的成绩打破男子100米蛙泳世界纪录。11月,郑凤荣以1.77米的成绩打破女子跳高世界纪录。
  1959年4月,容国团在德国多特蒙德举行的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奋力夺得男子单打冠军,为中国赢得第一个世界冠军。
  1959年国庆十周年前夕,我国当时最大的综合体育场--北京工人体育场建成。随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运动会在北京举行,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出席了开幕式。近8000名运动员参加了36个项目的比赛,有7人4次打破4项世界纪录,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好成绩。
  体育事业的发展成为中国迈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经过几代体育健儿奋发图强、团结拼搏、勇攀高峰,中国体育大踏步地走向世界,正在向世界体育强国迈进。(新华网)
  1961年:“搞一个实事求是年”
  1961年1月,毛泽东在北京举行的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上讲话,要求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1961年要搞个实事求是年。新华社发
  步入1961年,由于“大跃进”造成的严重后果,共和国“处于经济最困难的时刻”。1月14日至18日,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正式决定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国民经济开始转入调整的轨道。(新华网)
  日,刘少奇到湖南省湘潭县许家垅(河东人民公社河塘大队长塘生产队)进行调查研究时和社员许庆云谈话。新华社发
  日,周恩来在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县伯延人民公社进行农业调查。图为周恩来在伯延人民公社和社员肖书义谈话。新华社发
共和国的足迹 1960年-1969年
 责任编辑:鲁石明  
相关新闻:
· · · · ·
版权和免责声明:喜迎十八大 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年)_党史讲堂_12年18大_专题_新浪七彩云南_新浪网
&&&&&&&&&&&&正文
喜迎十八大 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年)(2)
  1964年
  1月27日 中法两国政府发表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法国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
  2月5日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传达石油工业部〈关于大庆石油会战情况的报告〉的通知》。“工业学大庆”运动在全国展开。自1960年5月起,国家集中各方面力量,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奋斗,开发了大庆油田。到1963年,中国石油产品达到基本自给。此外,还相继开发建设玉门油矿、大港油田、胜利油田等石油企业。
  2月10日 《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和通讯,介绍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大队艰苦奋斗、发展生产的事迹。此后,“农业学大寨”运动在全国展开。
  4月29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国家计划委员会党组提出的《第三个五年计划(一九六六至一九七○)的初步设想(汇报提纲)》。设想的重点是解决吃穿用问题,但随着形势发展,“三五”计划的方针任务调整为“备战、备荒、为人民”。
  5月15日-6月1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讨论了“三线”建设问题。8月中旬,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作出加速“三线”建设、增强国防实力的决策。“三线”包括云、贵、川、陕、甘、宁、青、晋、豫、鄂、湘等省区的全部或部分地区。从1965年起,“三线”建设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相继成立西南、西北、中南三线建设委员会。
  6月-8月在推广郭兴福教学法、开展群众性练兵热潮的基础上,中央军委在全军分为18个区举行“比武”大会,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检阅了军事训练汇报表演。
  8月17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国家经济委员会党组《关于试办工业、交通托拉斯的意见的报告》,批准在全国试办12个托拉斯。
  10月16日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中国掌握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
  11月5日-14日周恩来率中国党政代表团赴苏联参加十月革命47周年庆祝活动并举行中苏两党会谈。由于双方分歧很大,中苏关系未能改善。
  12月15日-翌年1月14日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制定《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即“二十三条”)。文件把“四清”规定为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强调运动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12月20日-翌年1月5日 全国政协四届一次会议举行,推举毛泽东为全国政协名誉主席,选举周恩来为主席。
  12月21日-翌年1月4日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不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大会选举朱德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刘少奇为国家主席,宋庆龄、董必武为副主席,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1965年
  4月12日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备战工作的指示》。
  6月26日毛泽东在同医务人员谈话时提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9月21日,中共中央批转卫生部党委《关于把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的报告》。到本年底,全国城乡的医疗卫生网基本形成,相当一部分农村地区实行合作医疗制度。
  7月20日前国民党政府代总统李宗仁和夫人从海外归来,抵达北京。周恩来到机场迎接。27日、31日,毛泽东、刘少奇先后接见李宗仁夫妇。
  9月17日 中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该文的发表及在文艺等领域的批判运动,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本年底 国民经济调整全面完成。1965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2235亿元。
  1966年
  2月7日 新华社播发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随后,全国掀起学习焦裕禄的热潮。
  3月8日、22日河北邢台地区相继发生里氏6.8级和7.2级强烈地震。据不完全统计,受灾面积达10余万平方公里,死亡8064人。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和解放军的大力支援下,灾区人民积极开展抗震救灾工作。
  4月20日 河南林县红旗渠竣工通水典礼举行,总干渠和干渠全长171.5公里。
  5月4日-26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通过由毛泽东主持制定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简称“五一六通知”)。8月1日至12日,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召开,作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这两次会议的召开,是“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标志。“文化大革命”历经10年,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5月7日毛泽东对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作出批示(即“五七指示”),提出全国各行各业都要办成“一个大学校”,既“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又能从事群众工作”,“又要随时参加批判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斗争”。
  5月28日中央文化革命小组(简称中央文革)成立。这个小组逐步取代中央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实际指挥机构,到九大后基本停止活动。
  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本年度高校招生推迟半年。由于“停课闹革命”,高校从1966年至1969年四年停止招生。1970年后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
  7月1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领导机构成立。
  8月18日毛泽东等在天安门广场接见首都和来自全国各地的红卫兵及群众。红卫兵运动迅速遍及全国。到11月下旬,毛泽东共八次接见红卫兵1100多万人次。
  [2]  
相关报道:  15:24:15
&&&&&&&&&&  15:09:45
&&&&&&&&&&  13:26:52
&&&&&&&&&&  17:36:27
&&&&&&&&&&  17:34:30
责任编辑[郭红荣]Powered by
Copyright &此献给年出生的人
此献给年出生的人
&生于60年代
&&一批横跨40岁到49岁的人;
& 一批有点高傲有点自卑的人;
&&一批追求和有过崇高理想的人;
&&一批喜欢怀旧的人;
&&一批开始祭奠青春的人;
&&生于60年代,是最后一拨这样的人:
&&是最后一拨过六一节,必须找齐了白衬衫、蓝长裤的人;
& 是最后一拨当过红小兵的人;
&&是最后一拨玩弹弓、铁环、玻璃球的人;
&&是最后一拨看过黑白小人书的人;
&&是最后一拨看了山口百慧的《血疑》,天天查看自己手臂上有无红点、担心自己也得白血病的人;
是最后一拨看了《大西洋海底来的人》和《加里森敢死队》,发誓为科学和军事而振兴献身的人;
&&是最后一拨还曾为费翔意乱情迷,深深同情他白白地担了大兴安岭火灾罪责的人;  
&&是最后一拨相信2000年实现四化的人;
& 生于60年代,感受了70年代的那种英雄理想主义色彩,但不再盲目;
&&生于60年代,包容了70年代的个性追求,却并不喧哗;
&&生于60年代,全程经历了始于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和20年前的风波,是理想与现实纠结的一代,是痛并快乐着的一代。
&&生于60年代,我们见证了许多:
&&台湾校园歌曲来了:邓丽君小虎队王杰郑智化,一首首优美的歌曲耳熟能详;
&&香港电影来了:四大天王周润发成龙,一个个血胆英雄成为偶像;
&&霹雳舞来了,喇叭裤来了,牛仔裤也来了;
&&世界改变着我们,把我们从少年少女变成了人父人母。
&&生于60年代,我们经历了许多:
&&经历了一代伟人朱毛周的离去;
&&经历了四人帮垮台;
&&经历了女排三连冠;
&&经历了86年和89年学生运动;
&&经历了富人越来越多、梦想越来越远。
&&于是,60年代的人有了很多无奈:
&&当我们出生的时候,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
&&当我们需要读书的时候,赶上了文化大革命;
&&当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要钱;
&&当我们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要钱;
&&我们还没能工作的时候,工作也是分配的;
&&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撞得头破血流才勉强找份饿不死人的工作做;
&&当我们不能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分配的;
&&当我们能挣钱的时候,却发现房子已经买不起了;
&&当我们需要生育的时候,国家只让生一个;
&&当我们没有进入股市的时候,傻瓜都在赚钱;当我们兴冲冲地闯进去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成了傻瓜;
&&当我们教育子女的时候,碰上了会说“外星文”的90后;
&&当我们需要人照顾的时候,碰上了只会让人照顾的90后。
&&我说:我想买房。结果房价涨了。
&&我说:我想买车。结果油价涨了。
&&我说:我想买点肉吃。结果猪价涨了。
&&于是我说:那我吃方便面总可以了吧?!结果方便面也涨价了;
&&那我只好成佛,佛祖说:你终于得道了!
&&一首&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勾起我们许多美好的回忆;
&&八十年代的新一辈,如今已经成为了中年发福的老一辈;
&&20年前我们曾怀想:
&&再过20年,我们的生活不知有多美;
&&曾经的美妙梦想,如今早已烟消云散,又有多少惆怅在心头?
叔本华的比喻
从迄今我们一直持有的观点来看,可以把人生比作一块刺绣,一个人在其前半生所看到的只是它的正面,在后半生看到的是它的反面。反面不如正面精致漂亮,但却更富有启迪意义,因为,它揭示了线是如何被绣成图案的奥秘。
上面的这段文字是著名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的。我们知道,叔本华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者。英国人特里·伊格尔顿说,叔本华“无疑是有史以来最悲观的哲学家之一,但他的著作中还是不经意地流露出一些喜剧的东西。”而德国的威廉·韦施德尔则认为,“叔本华对人类的蔑视源自他的一种特殊的、深刻而广泛的悲观主义,这种悲观贯穿他的整个思想。”
叔本华的哲学是一种悲观主义的唯意志论。他的著名论断之一就是:世界是我的表象。他说:“‘世界是我的表象’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
他的另一个重要哲学命题就是:世界就是我的意志。在叔本华那里,意志是自在之物,人的思维如果能够突破表象,就可以直达自在之物即意志。意志无处不在,意志是不可遏止的盲目冲动,它所欲求的就是生命,所以又可称作是生命意志。
由于生命有欲求,而欲求是缺乏的,所以生命意义的本质就是痛苦。欲求又是无止境的,所以痛苦也是无边际的。由此出发,就产生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思想。
叔本华称:“世界是我的意志和表象”,即是说,人的意志是什么样的,世界就是什么样的。此中深意,以熊十力的惊世之语揭之就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换言之,意志改变世界。
对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我们所了解的不过皮相而已。意志和表象,也仅仅是略知一二。因此,还是回到本文开头,即叔本华的那个比方上去,倒是有一些话要说。
把人生比作一块刺绣,是有那么一点意思。但叔本华接下来的话,即“一个人在其前半生所看到的只是它的正面,在后半生看到的是它的反面。”恐怕不是所有的人都做得到的。没有一定的修行,没有较高层面的学养,没有勘破尘世的法眼,没有洞穿俗世的定力,一个人要做到在其后半生看反面,一定不是很容易做到的事。要知道,有许多人终其一生他们能够看到的只会是那块刺绣的正面,永远都意识不到还有反面,更不要说去看一看反面了。而且,即使是看了反面,也不会有什么感知,更不存在发现奥秘,得到启迪了。
但也不排除这个世上总有那么为数极少的一些人,他们不仅能看到“线是如何被绣成图案的奥秘”,而且能看到连叔本华都未必看得出的一些东西。换句话,这些人所看到的反面的图案,可能不仅仅只是“线是如何被绣成图案的奥秘”,而且会看到更为广阔,更为深远,更为独到的一些东西。这些东西是我们俗人看不到的,也想不出的。因为我们缺少那样一双眼睛,而又不止只是一双眼睛。人类一切的徒劳与虚无,丑陋与悲哀,都在那张刺绣的反面上映着。习惯上,我们称这些人为智者,实际上,仅有智者之智恐怕还做不到他们这份上。
年少时,我们以为生命是一次漫长而又刺激的旅行。及至走过40岁时,方知人生不过是一个极其短促的过程而已。叔本华对人生的不同时期有一个很好的比方,他说:
一个人的个人经历并不是从对星相的观察中推断出来的,就像亚里士多德想要证明的那样。但是,人生的一般过程就其不同阶段而言可以被比作行星的交替;所以,可以说,我们是在这些行星的依次影响下度过各个人生阶段的。
10岁时,水星正向天顶上升,此时的少年就像这颗星,其特征是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那里的每件小事都能对他产生重大影响——极为活跃,但是,如在一位经验丰富的人的引导下,他将很容易取得巨大进步。在他20岁期间,维纳斯女神开始支配他,此时的他已完全屈服于女人的爱。30岁,火星开始出现,于是,他的精神振奋,争强好胜,妄自尊大。
当一个人到40岁时,他就置于四小行星的影响下,这就是说,他的生命已得到充实。他节省俭仆,换言之,他受惠于谷神星而喜爱那些实用的东西;并且,在灶神星的影响下体魄强健;小智神星使他懂得何物对他是必需的;他的妻子—他的朱诺——是他家的女主人。
不过,到了50岁,木星的影响便居于统治地位。那时,一个人已经比与他同时代的大多数人长寿,并且,他感到自己超越了周围的人。他仍然充分地享受着他的充沛的精力、丰富的经验和渊博的学识。假如此时他自身有力量和地位的话,他将能够支配他周围的一切人。他不再愿意服从别人的命令,他要成为自己的主人。现在,最适宜他的工作就是指导自己、支配自己。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这里,木星的影响达到了高潮,而50岁也是一个人一生中的鼎盛时期。
大约在60岁时,土星才带着铅一般的重负蹒跚而至:
这些老人们啊,看起来仿佛都要死去;
他们举止笨拙,行动迟缓,脚步沉重,脸色如同铅一般灰暗苍白。
最后,天王星终于出现了,俗话说,一个人升天了。
叔本华对人生的这种把握与解析,看不出是悲观的,相反,他说出的正是生命最本质的东西。生命确实正是如此,或者说生命确实不过如此。但分析一下叔本华的这段文字,的确让人能够理解他的悲观主义确实是一种特殊的、深刻而广泛的。
显然地,年轻人与老年人对于生命的认知、理解与感悟,会是完全不同的。尽管如此,他们的结局却是相似的,甚至是完全相同的。叔本华也是这么看的,他说:“从年轻人的角度来看,生命之路似乎延伸至无限的未来;而从老年人角度看,回首往昔生命的旅途只是短暂的一瞬。所以生命最初呈现给我们的是这样一幅画——画中的景物离我们那么遥远,仿佛把我们手中的望远镜拿颠倒了似的;而到了最后,一切又似乎近在眼前。当一个人明白生命是如此短瞬即逝时,他一定已经很老了,或者说,他一定活得很久了。”
为什么人只有到了年纪很老的时候才能够明白:生命是如此地短瞬即逝?这个时候才搞明白,到底还有多大意义呢?每当我看见那些50岁往上的人还在官场上争地位,商场上争利益,情场上争女人的时候,早些年,我会不屑,我会鄙夷;但现在,我只感到可笑,当然也觉得挺可悲!叔本华对人类是蔑视的,因蔑视而悲观。——我的理解未必确切,但当我自己有了这种蔑视的时候,我才知道蔑视的确能够让人产生悲观,而不仅仅只是失望。
正如同叔本华在悲观的同时,还不经意地流露出一些喜剧的东西一样,我同样认为,对于生命,一个人只有喜而无悲,那肯定不是这个人的真实人生。同理,一个人只有悲而无喜也定是不大可能的人生。基于这样一种理解,我赞成“悲喜人生”这一说法。这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发现、发明,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生感悟。难怪李叔同遁入空门后,还会写下“悲欣交集”,留给后人深长思之。
对人生,我们既不可大喜过望,也不必悲观透顶——尽管从人生的终极意义而言,只有悲观的结局。很庆幸自己迈进40岁人生边沿的时候,对许多的东西都能够彻底地淡漠了。我既不会再争了,也不会再妄想什么了,更不会再去做那些曾经以为多么有意义而现在看来却一点意义也没有的事情了——如果说人生还有什么喜悦的话,那么,毫无疑问地,这便是我最大的喜悦,亦可谓之为收获。
近年来听到一种出家新说——认为,现在的出家人并非看破红尘,而是逃避红尘。因看破红尘而出家,那是因为大悟,但能够做到为“逃避红尘”而出家,同样不容易做到!至少这也是一种大勇。
然而,不管是看破红尘还是逃避红尘,为何非要出家呢?不出家难道就不能看破红尘了吗?不出家就逃避不了红尘了吗?难道在红尘里的人就看破不了红尘?逃避不了红尘?……
我的意思是,一个人只要把红尘看得破,出家还是在家,意义真的不是很大。当然,出家与否,那是个人的自由,我们无权干涉,更无理由指责。
我去过不少的寺庙宫观,那里既不是世外桃源,也不是净土一片。尘世里的滚滚红尘早已迷漫了这些地方,甚至于染污了这些地方,一如我们的空气,其污染是日甚一日地加重了。
缘于此,我认为出家的意义已不大。至少,我本人是早消了这念想,甘愿在红尘里慢慢老去直至死亡之神的莅临。
每一滴水都是生命
生与死,俗世中人都看得很重:生之则喜,死之则悲!
真正能做到“生之不喜,死之不悲”的,倒是有几个,只是不是我们这等俗人。比如佛祖,比如“老庄”。
俗人中也有看得通透的,只是“看是看,做是做”,终归未能统一起来。
近读《蒋经国论》,(曹聚仁著,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对于死,经国先生曾用一句反诘的话来提醒世人:“你可知道,生就是死,死就是生?”又说:“生就是死的否定,死也就是生的否定;没有生就没有死,没有死也就没有生,当一个人刚出生的时候,‘死’状已经获得存在,当一个人刚死去的时候,同样的生的因素也就开始了他的发展。所以虽则死是一件大事,像古人说的,‘大哉死乎!’但是我们应当了解,死就是生的另一个存在形式,我们应当知生死的意义,生和死的统一。”
在曹聚仁先生的笔下,经国是一个懂得生命意义的人。“他的案头,摆着一颗骷髅。他时常对之发呆,盖有所会心的。”
敢于把一颗骷髅置放于自己案头的,恐怕非经国莫属吧?!
我倒是听说,现如今有不少的人在自己的办公室或其它处所摆上一俱棺材的!切莫以为,这些人也如经国一般是为了“知生死的意义”,他们摆放棺材,乃是取其谐音,或为升官,或为发财,而已!
这几天,我一直沉浸在蔡志忠编绘的《漫画佛学思想》(上下册,商务印书馆2009年4月第1版)之中。读至33页的一段文字时,突然“醒悟”,似醍醐灌顶。文字不多,如下:
“人因为有‘自我’,
于是痛苦就产生了!
由自我的观点产生了
过去、现在、未来,
产生了好、坏、顺、逆,
于是一直活在企盼的
欲望之中。
每一滴水都是海,只是
它自己不知道!
当‘自我’消失,
完成‘无我’时……
那滴海水即溶入了
海洋而得到自在。”
是啊,每一滴水都是海,只是它自己不知道罢了。那么,一滴水掉进大海之后,它是消失了呢?还是变成了海?很显然,它没有消失,它变成了海,变成了海的一份子。
生命难道不正是如此的吗?我们本就是一滴水,而死就是这滴水溶入了海洋。
生死一棵树
活着的人只有经历一次自己的亲人离世,才能有机会接触到从事殡葬行业的那些人、那些事,也才能知道丧葬费用之高、高到怎样的一个程度,从而发出死人也不容易的感慨。
我的双亲:父亲母亲都不在了。因此,我对殡葬业算是有一点话语权的。尽管我没有公开抱怨过,但没有抱怨不等于没有意见。不抱怨,乃是知道,抱怨是没有意义的,不起作用的,没有人乐意倾听你的抱怨,更不会被他们所采纳。——像我这样沉默的百姓,不在少数。其实,还有更多的行业之弊、之害,百姓们不都是既忍气又吞声吗?
其实,怨气是能够传染的。尤其是那些保持沉默的人,他们的怨气传染的危险性就更大。何况,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沉默,能够沉默的。我就亲眼见过一个死者家人在殡仪馆内与工作人员大吵大闹的场景。吵闹的原因,当然是因服务与收费都令死者家人严重不满所造成的。
一直以为,中国殡葬业惊人的暴利,也只是我们自己心照不宣的事。压根没想到外国人不仅知道,而且了解的程度比我们还深。今年4月5日的《参考消息》上有这样一篇文章,原题是:“富人争购稀缺墓穴,中国陷入墓地危机”。刊登在4月3日的英国《每日电讯报》上。作者叫彼得·福斯格,为该报的记者。
《参考消息》给这篇文章编辑的标题比原标题还吸人眼球:“中国墓地价格过高引发不满”。文章全文如下:
随着中国人在清明节祭祀先人,公墓及殡葬服务价格暴涨成为激起民愤的一个焦点问题。哈尔滨一家报纸报道说,每平米墓地的价格甚至超过了豪华公寓。
今年召开的全国人大会议上,也有代表抱怨骨灰盒比电视机贵,墓地比住房贵的疯狂现象。
国家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解决这个问题,包括在今年晚些时候开设首批“福利”公墓,其中骨灰盒和墓碑的价格将不超过300英镑(1英镑约合10元人民币——本报注),一家上海陵园推出价格99英镑的“生态墓穴”。
不过,在大多数炙手可热的墓地,例如北京的八宝山公墓,一块墓穴“出租”20年的起价为每平米7万元人民币。期满之后,死者家属还必须续费,否则将面临骨灰被迁出的侮辱。
高昂的费用引起中国普通百姓的强烈不满,也解释了为何殡葬业在2003年率先进入年度十大“暴利行业”排行榜,此后,一直榜上有名。
据八宝山公墓销售办公室一名官员说,要想在八宝山得到一小块墓穴必须排队等候,因为所有的墓穴现在都已经“销售一空”。在办公室外面,一排排灰色的墓碑周围摆放着鲜艳的清明节纸花,那些幸运地在多年前就买下墓地的人前来为故去的亲友扫墓。那时候,墓地的价格只有现在的很小一部分。
24岁的北京学生苗菲(音)在为她的祖父母清理墓地,他们的骨灰共同葬在一块小小的墓穴中。这块墓穴在1988年的售价为每平米200元,按今天的价格相当于元。
中国的丧葬费用太高,以至于许多来祭奠亲友的人都表示,希望自己身故后丧事从简。
47岁的工程师唐清华(音)说:“我希望把我的骨灰撒到大海里。”他正在用金粉重描他祖父墓碑上的汉字。他的妻子刘绍芬(音)也表示赞同。她说:“我已经跟孩子们说了,等我们死后,他们不必像这样给我们花钱。他们把钱花在活着的人身上,比花在死者身上要好。”
然而在中国,摒弃传统习俗很难。刘绍芬父亲的墓穴——也在八宝山公墓——需要在3年后续租,但是终止租赁是不可能的。
彼得·福斯特笔下的这些事,都是我们所熟悉的。但对于他或者他们,这些事就可能变成不可思议,甚至无法理解了。我们能够理解,这是因为这就是中国的文化、中国的传统,中国的风俗、中国的国情。
死,本是最简单不过的事了,可为什么会变得如此复杂呢?说起这责任来,可能是活人与死人都有一份。想一想,如果快死的人留下一份遗嘱,要求后人对自己的丧事一切从简,不搞任何仪式,火化后将骨灰一撒了之,岂不没了那么多的麻烦?另一方面,如果死者的后人也很开明,把亲人的骨灰或撒到他们曾工作生活过的地方,或埋在一棵树下,可能也不算是对亲人的不敬吧?何况,敬与不敬,绝不会只体现在厚葬上吧?
中国的老百姓们其实对身后事想得很明白,看得很淡然。他们对子女说,与其在死后给他们花冤枉钱,无用钱,不如在他们活着时孝敬孝敬!我很是赞同这质朴的想法。
清明后的4月29日,《参考消息》又一篇来自英国《金融时报》的文章,再次吸引了我的眼球。这一回中国的标题依然做得比《金融时报》富有吸引力,请看“中国殡葬业暴利程度惊人(《参考消息》)”,“中国人面临死亡费用上升(《金融时报》)”。为了让读者能对此文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我再做一次文抄公,一字不落地抄写下来:
林媛静(音)的丈夫今年2月死于肝癌。她准备了大笔现金,知道打点各级殡葬部门需要这些钱。
她给钱的第一批人是医院的护士和护工,这样,他们才会清洁她丈夫的遗体,以恭敬的态度把遗体放进停尸间的冷冻柜。然后,她付钱给一位护工,帮她在公共安全机构和上海政府做死亡登记并联系国营的殡仪馆。
在殡仪馆,一个令人发愁的清单摆在她面前,上面是一系列帮助她丈夫优雅离去的商品和服务,从售价4万元的玉制骨灰盒到供她丈夫在阴间使用的纸钱等等。
殡仪馆工作人员发表了几句有关对亲人尽职尽责的感慨,目的显然是刺激林女士拿出更多钱来:她想用小面包还是奔弛灵车来运送丈夫的遗体?遗体火化前,她想不想让他在贵宾室等待?
在中国,运送、储存、火化遗体的基本费用号称由国家统一规定管理,但棺材、骨灰盒、花圈、殡葬仪式和坟墓等“另外计价项目”的价格却由“市场”决定。
中国各地的殡葬业历来都因剥削脆弱的顾客遭到指责。但是,在中国,悲伤的死者家属面对“价格冲击”却有额外的缘由。实际上,丧葬业由中国政府和地方民政事务部门所有的国营公司垄断。为赚取高额利润,价格已经膨胀到敲诈勒索的程度。
据官方媒体报道,中国殡葬业每年产值160亿元人民币——依据平均每年有800万人死亡。但如果把墓地的销售计算在内,这个行业每年的产值超过2000亿元。
寿衣、葬礼服装、木制棺材、花圈和骨灰盒等“另外计价项目”的加价幅度有时高达10倍。而每平方米墓地的费用高达中国公寓每平米均价的1000倍。
有人在网上发帖说:“一个人在活着的时候买不起房住,死后买不起一个小盒子装骨灰。”
根据中国殡葬协会的数据,中国有80%的殡仪馆和50%的墓地属于国有。但是,鉴于民政部门是这个行业的大股东和主要管理者,私营墓地的经营者往往与民政官员关系密切,腐败盛行。
民政部一位官员在接受中央媒体采访时说:“这就好像某个人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地方殡葬管理部门就设在殡仪馆内,统一核算。他们怎么能有效监督?”
林媛静的丈夫去世前要求妻子把钱省着用,举行由政府补贴的简单仪式,把他的骨灰撒进大海。
在最近的一个雨天,她与上千名死者家属聚集在上海郊外的一个码头。乐队奏响哀乐,手拿骨灰纸袋的人们连推带挤上了船,为抢占一个好位置,以便最先把亲人的骨灰撒进海。
林媛静避开了豪华葬礼和大部分陷阱,把总费用控制在7000元人民币,其中有5000元由政府新实施的补贴计划支付。
在这个号称逝者应该像生者一样得到尊敬的国家,大多数人越来越难以负担死亡的奢华了。
这篇文章真是让我长了见识,简直可以说是“大开眼界”。尽管那些幕后的东西,委实地令人震惊!作为一个中国人,深为自己这方面的缺“知”少“识”(竟比不上一个外国人),而感到羞愧!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有些东西,我们知道了也不一定好说,至少没人家那么敢于说。所谓敢于说,说白了,就是敢于暴露,敢于揭发。我们当然也能暴露,也能揭发,只是发表起来可能有些困难。说不定还会有人找你麻烦,给你一点警告什么的。——这不是不可能,而是很可能。
说不出究竟属于哪一种原因,看罢这篇文章,心情被搞得好沉重、好难受、好哀伤!有些文字,甚至让我鼻子发酸,眼眶湿润。当我读到:“一个人活着的时候买不起房住,死后买不起一个小盒子装骨灰”时,眼睛实在管不住眼泪了,流淌了出来。不要以为我爱哭,也不要以为我太脆弱。面对悲苦生命的遭际,谁的心肠会铁石一块、无动于衷?
抄写《金融时报》这篇反映中国殡葬业暴利的文章时,令我心酸并流下眼泪,确是自己没想到的。一直以为,死亡,那是一种多么简单而又容易的事情啊!可怎么也想不到,死亡不仅繁琐而且竟然死不起!忽然想起余秋雨先生写的一篇小文章,《我本是树》。文字不多,却令人思索。全文如下:
贵州省从江县岜沙苗寨的村民相信,每一棵树都是有灵魂的,护佑着每一个人的生命。
这里的孩子一出生,立即由父母亲为他种一棵树。今后,这棵树就与他不离不弃,一起变老。当这个人死了,村人就把这棵树砍下,小心翼翼地取其中段剖成四瓣,保留树皮,裹着遗体埋在密林深处的泥土里,再在上面种一棵树。没有坟头,没有墓碑,只有一棵这么长青的树,象征着生命还在延续。其实不仅仅是象征,遗体很快化作了泥土,实实在在地滋养着碧绿的生命。
这里没有丝毫悲哀。抬头望哪棵树长得高,身边的老人就微笑着说一声:那是小虎他爷爷,壮实着呢。
又见到一棵老树挂满了滕花,有人说了,他呀,历来有女人缘,年年挂最多的花。
“生也一棵树,死也一棵树”。这么朴素的想法和做法,是对人类生命本质的突破。
苗寨的村民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的确达到了突破。它所给予我们的启示,除了哲学层面的,还有现实层面的,尤其后者最为有益,即:如果我们都像苗寨的村民一样对待死亡、处理死亡,中国的殡葬业还会登上“暴利行业”的排行榜吗?墓地的价格会比公寓还贵吗?依我看,不仅上不了排行榜,只怕还会有一大批的从业者自此要失掉职业、丢了饭碗。只是,这篇小文倘被他们看见了,相信我是一定要被挨骂的。
不过,倘如此,那于国于民于己,还真的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哩!大家何不尝试尝试呢?
蒋介石丢整个大陆只因一步棋
& 蒋介石丢整个大陆只因一步棋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无论在国内国际的威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虽然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占有4分之一的天下,但中国的整个经济命脉和交通要道都在蒋介石手中,最主要是二战中的两个获胜大国美国和苏联都支持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在这样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共产党想要染指整个中国的领导权应该说还是一个天方夜谭的梦想。
 日本人的投降为国共两党的战略布局提供了新机会,谁在这盘棋上布下好局,谁就有了取胜的先机。双方的眼光同时看准了由日本人经营了十多年的东北,这是国共两党的真空地带,双方在东北的布局决定着战后中国的政治天平。
 早在抗战胜利前夕的日,高瞻远瞩的毛泽东在共产党七大上指出:「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最近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占有了东北,中国革命就有巩固的基础」。两个月后的8月10日午夜至8月11日晚6点的18个小时之内,朱德总司令连发七道命令调兵遣将部署进军东北。到抗战胜利后的半年内,共产党已经将其兵力的近1/4调入东北,同时派出一大批地方干部随部队进入,使**在东北迅速建立起强大的政治军事势力。
  东北的战略经济地位,在随后的解放战争中充分的显现出来。张家父子在东北经营期间已经具有较好的工业基础,后来日本人更把东北当成中国战场的大本营来经营。东北当时拥有3000万人口,物产丰富,工业、交通发达。除这些物质条件外,由于东北与苏联接壤,如果共产党能够巩固在东北的势力,就能够直接受到苏联的支持,这对于影响双方势态至关重要。在影响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上,毛泽东总是比蒋介石高出一筹,这就是毛泽东提出的可以丢弃其它根据地也要举家搬往东北的原因。
  蒋介石也看出东北的重要,他动用了大部分的美国资源来调动自己的兵源,想抢在共产党之前把东北控制在自己手中,但是在由谁来主政东北的布棋上却犯下致命错误。
  国民党内部谁最有资格主持政局东北?无疑应该是「西安事变」后被软禁的张学良。张家父子在东北经营多年,势大根深。如果这时启用张学良,蒋介石不光会博取很好的政治名声,也会让**今后在东北的发展陷入两难的境地。
  对于张学良的复出,国民政府内不少有政治头脑或者朴实感情的人都不断向蒋总统提出建议,由张学良领军回师东北在国民党内的呼声很高,蒋介石也明白张学良是主政东北的最好人选。犹豫不决之际,传来***的声音,这让蒋介石疑惑丛生,本来的一步好棋让蒋介石给下得满盘皆输。
 共产党一方面加紧自己在东北的部署,也非常关注自己以后在东北的实际对手是谁。张学良是一位显要的人物,由张学良成为共产党在东北的对手是很有可能的。
  如果张学良入主东北,对共产党来说将面临一种复杂的感情。由于「西安事变」的原因,共产党与张学良有过很好的合作,国民政府内重量级人物中,共产党最好的朋友应该就是张学良,他来东北要比任何人来东北更容易合作。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共产党很希望张学良来主持东北局势,这可以使**在东北有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但是,从现实的角度来说,两个阵营毕竟有着完全不同的政治目标。张学良是一个不拘泥于原则的人,可以你好、我好、大家好,如果形势的演变会危及他的根本,张学良是个六亲不认的人物。**要想让东北变成自己的天下,就必须与张发生不可调和的冲突,这将使共产党在张学良和国人面前陷入道德危机。张学良是**的朋友,或大或小也是**的恩人,**要取代张学良成为东北的主人就会面对许多的障碍。
 共产党的策略总是要高人一筹,在不久的国民参议会上,周恩来代表共产党向蒋介石大声疾呼:释放张将军回东北!这里**的意思很明白,不光是要释放,而且是直接回东北,**连张学良复出后的工作都给蒋介石安排好了。
  周恩来此举明白的告诉大家,利用抗战胜利后短暂的国共良好关系,呼吁释放张学良,**是讲情谊的,不会忘记老朋友。这不光是国共合作需要的政治氛围,也是赢取国人道德信任的好机会。如果蒋介石真的按照**的要求释放张学良,并委以东北的重任,**的高姿态与张学良重新开始在东北的合作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当然,毛泽东更知道蒋介石那与生俱来的疑虑秉性,**如此大声旗鼓的呼吁释放张学良,反而会让蒋介石疑惑丛生,毕竟「西安事变」的枪声太让蒋介石印象深刻。果然,蒋介石在得知**的公开呼吁以后,马上改变了曾经犹豫之中想启用张学良的想法。蒋介石也明白那个简单的道理;「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支持,凡是敌人支持的我们就要反对」。凭什么我老蒋要听**的安排?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对张学良放虎归山,万一失去控制,这将得不偿失。那些致力于张学良复出的国民政府要员看见蒋总统决心已下,都不再坚持自己的主张。张学良最后的,也是最有机会复出的时机在政治家们的运筹中被彻底消灭了。
  政治家们都爱玩折中,折中手艺的高低决定政治家的命运。虽然张学良回东北的提议遭到蒋介石否决,但张氏父子在东北的这张牌总是要打的,张学良不能用就用张学铭吧。张学铭是张家的二公子,张学良的同母兄弟,曾经担任天津市市长,在东北上层人士中具有较大影响。这样的人才蒋介石是肯定要用的,他鼓足了勇气任命张学铭为东北保安司令部参议室中将主任,东北行营参议室副主任等职务。
  然而,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张学铭根本不买蒋介石的帐,张学铭委婉的拒绝了蒋介石的任命不去东北上任。原来,「西安事变」以后张学铭也受到牵连,东北军除个别人物以外全部被清算,远离了国民政府的权力核心。即使在抗战的最艰难时刻,张学铭想出头为国效力也受到冷遇,甚至还受到监视,活动处处受限制,8年的门前冷落车马稀早已经让张学铭心灰意冷。如果此刻蒋介石的任命有一些实际的权力让张学铭得以发挥,说不定张学铭还能够接受。但是蒋总统所任命的职位都是一些退休干部的工作,离不开「参议」两个字,这分明就是对正年富力强张学铭的不信任。既然这样,张学铭何必要去趟那个浑水。在东北这盘棋上,蒋介石彻底抛弃了张家父子过去苦心经营的基础。
  **终于迎来了她的对手,让**和许多人大跌眼镜的是一位中规中矩意都想不到的人物-------熊式辉。熊式辉担任了蒋介石精心组建的国民政府东北行营主任,主持东北接收及对苏谈判。为了让更多的人有糖果吃,更有利于蒋总统的控制,东北被分割成9个省,蒋介石亲自任命了这9个省的省长。此外,蒋介石还任命蒋经国担任特派员,总理同苏联进行的各项合作谈判。
  那位熊式辉早年留学日本,最大的政绩是在红军放弃江西后主政江西十余年,是一位以蒋介石惟命是从的规矩人物。蒋介石在东北的布局表明他想亲**手东北的事务。说起来是很重视东北,但蒋介石要亲**手的事情太多了,在一日千变的东北局势下蒋介石根本无暇顾及,等于是放纵了**在东北的发展。
  蒋介石不用张氏家族的人***用。张学良的四弟张学思是一位33年参加***的年轻干部,刚满30岁的张学思被**任命为辽宁省主席兼辽宁省军区司令。被委以重任的张学思军政大权一把抓,足见**对他的信任和重视,仅此对张家后人的任命上就让**在争夺东北中占得了先机。
  复土还乡的张学思上任后立马发表了《告东北同胞书》,宣传***的主张。东北老乡见张家四少爷都是***的人,对人心转到***一边影响很大。张学思充分发挥张氏家族在东北的影响,广泛联系各方人士,筹粮、筹款、收缴日伪时期的武器,安定地方人心,迅速赢得东北老乡的好感,为**在东北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大坝的顷溃都是从一个点上开始的,进入东北的**势力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发展,组建了以后解放战争中武器装备和战斗力最强大的第四野战军集团,不到三年时间就发动大规模兵团作战的辽沈战役,一举把蒋介石的势力清除出东北。
 东北不保北平就失去屏障,华北也失去依靠。**在半年时间内一口气发动三大战役再把国民党的势力从长江北岸清除干净,蒋介石丢掉整个中国大陆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回过头来看这一切都源于抗战结束时的国共双方布局上,蒋介石在东北没有布下张学良这步棋是一大败作,丢掉了很大一股「势」。如果有张学良在东北与**周旋5年时间,国际国内形势的演变也许就是另外一种结果。
& 读历史,听故事,以史为鉴,可以平天下,以礼为据,
可以兴企业,以人为拜,可以得拥戴,此乃君子之道也!
(看完本文后,我很满意以前自己的分析,那就是张学良将军若回东北的话,国军将会成功。但蒋或会担心,蒋毕竟不是笨蛋,如此重要的决策上出错,蒋不是第一次了,他只是一个战术的大师,而不是战略大师。从战略的角度看,蒋输掉应该赢的棋,是合理的事情。)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960年发生了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