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靖 企业有限公司承科技有限公司陈光伟

你的位置: &&
苏州台商代表赴中亚硅谷项目参观考察
人关注 &| &来源:中亚集团& &| &发布时间: 21:36:12
&&&苏州台商考察团嘉宾认真听取中亚硅谷项目沙盘解说&  11月15日下午,以艾普斯电源(苏州)有限公司执行副董林朋云、台湾靖承科技有限公司陈光伟总经理为代表的苏州台商考察团一行三十余人,专程赶赴中亚硅谷项目现场参观考察。集团总裁黄炳煌热情接待了此次来访活动。   考察团一行在集团区域招商总监周禾知、集团副总裁助理宋丽娜的陪同下,参观了中亚硅谷全景沙盘,认真听取了项目整体情况讲解,并观看了企业宣传短片。随后,客人来到已建成的3C多元数字电子产品A区、手机和配套产品B区,现场考察了项目的内部结构、布局和多元化服务。   紧接着,集团总裁黄炳煌向考察团一行详细介绍了中亚硅谷“全球电子旅游休闲商务区”的概念,以及项目的整体规划、战略定位和核心优势等情况。林朋云董事对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运营模式和周边环境等问题进行了着重关注。同时,林朋云董事表示,非常看好中亚硅谷项目的投资机会,希望可以加强进一步的合作。   据悉,随同苏州台商来访的还有以佛山新光宏锐电源设备有限公司白维董事长为代表的佛山大型光伏企业、西安光电企业代表、深圳电子企业代表等。&&&&集团区域招商总监周禾知向台商企业家介绍项目具体规划&&交流会现场&&黄炳煌总裁与苏州台商协会代表合影留念&&
 |  |  |  |  |  |  版权所有 中亚集团. All rights reserved.靖承科技有限公司
LITTELFUSE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江苏省高速公路建设论文集(广靖、锡澄篇)-江苏省交通厅.pdf414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5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江 苏 省 高 速 公 路 建 设 论 文 集 广靖 、锡澄篇 江 苏 省 交 通 厅 合编 江苏省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 人民交通出版社 内
要 本论文集全面总结 了广靖、锡澄高速公路工程建设的成功经验 , 并针对广靖、锡澄高速公路建设实践 中的
主要技术 问题 , 收录了管理、设计、科研 、施工、交通工程等方面的成果和经验 , 计论文 67 篇 , 约 60 万字。 本论文集可供从事路桥工程 、交通工程 的科研 、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的科技人员交流 , 也适用于高等院
校道路、桥梁、交通工程等专业的师生参考 。 JIAN GSU SH EN G
L UN W EN JI 江苏省高速公路建设论文集 广靖 、锡澄篇 江
厅 合编 江苏省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 版式设计 :刘晓方 责任校对 : 张 捷
责任印制 : 人 民交通 出版社 出版发 行 10 00 13 北 京和 平里东街 10
642 166 0 2 各地 新华 书店经 销 南京 市江 宁县 印刷厂印刷 1 开本 : 7 87 ×1092 印张 : 字数 : 千 16 2 0 01
年 3 月 第 1
版 2 0 01 年 3 月 第 1
版 第 1 次印刷 印数 : 0 0 01―15 00
册 定 价 : 80
.0 0 元 I SBN
7-114-03 9 00-x U ?02 84 0 江 苏 省 高 速 公 路 建 设 论 文 集 广靖、锡澄篇 编 辑 委 员 会
主任委员 :
徐华强 杨卫泽 陈小桐
何 平 田鸿发 谢家全 周其 岗
邵介 贤 古成彦 曹光前 张 锐 荣德海 高纪明 周敏炜 潘 俊
副 主 编 :
何 平 张 锐
黄 东 李文胜 金 明新 黄正方 王蚜 1 目 录
江苏高速公路的建设与管理…………………………………………………………… 徐华强
1 质量就是生命 责任重如泰山 ……………………………………………………… 杨卫泽
15 广靖、锡澄高速公路工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第五章 地学
第五节 测绘学
一、大地测量学
辽天显十一年(936年),在陪都(今北京)开始建天文测绘机构。
元朝,郭守敬任副河渠使、都水少监时,主持了对孟津以东黄河故道的水准测量。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他在实测元大都(北京)和汴梁(开封)两地的高差过程中,首次提出海拔高程的概念。
元至元四年(1267年),扎马鲁丁在北京主持兴建观象台过程中,制作了中国第一个地球仪。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郭守敬主持了“东极高丽、西至滇池、南逾朱崖、北尽铁勒”,包括元大都在内的27个地点的纬度测量。
明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北京与明朝李之藻、徐光启合译了《测量法义》、《测量异同》、《勾股义》、《圜容较义》、《同文算指前编》、《乾坤体义》、《经天说》等著作,把欧洲的测量技术引入中国。
明崇祯二年(1629年),在徐光启主持下,采用欧洲先进的测量技术和方法,实测了北京、南京、南昌、广州的纬度,并推算了11个省布政司的纬度。
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至五十七年(1718年),法国传教士白晋·雷孝思和杜德美主持,有百余人参加,实测经纬度630个点位,并以这些点为基准,进行了大规模的三角测量,绘制出中国首幅有经纬网的《皇舆全览图》。其间,康熙亲自裁定:地球经线1°长为200里(1里=180丈=1800尺)。以经线弧长为基础建立长度单位。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建京师陆军测绘学堂。民国元年(1912年),改组为中央陆地测量学校。
1951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作战部测绘局(简称军委测绘局,1952年3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测绘局,简称总参测绘局)开始布测全国天文大地网中首条一等三角锁——北京、石家庄三角锁。并以石家庄附近的一个一等天文点为大地原点,建立石家庄坐标系,在北京测建长度为600米的检定基线。次年10月,决定在国家大地测量和地形测量中采用高斯-克吕格平面直角坐标系。
1953年,中国和苏联合作进行国际经度联测,测建北京、西安两个基本天文点。解放军测绘学院从沈阳迁到北京。
1953年至1960年,总参测绘局和国家测绘局建成由北京、西安、乌鲁木齐、成都、长春、广州、武汉、昆明、拉萨9点组成的基本经度网。1973年,为了提高其精确度,新建和重建上海、西安、昆明天文经度基本点,联测经度为±0.002时秒。1983年,开始测建经过陕西泾阳大地原点,乌鲁木齐、哈尔滨、武汉、广州、拉萨等各经度基本点的标准经线。
1954年,总参测绘局完成了中国东部地区一等三角锁的区域平差计算,参照苏联普尔柯沃坐标系建立1954年北京坐标系,这是一个过渡性的坐标系统,设立青岛水准原点,作为全国高程的标准起算点。翌年3月,该局和苏联测绘部门联合进行莫斯科——北京基本重力点联测。
1956年,精密水准网环线扩展到西安以西,依据青岛验潮站1950年至1956年的资料,推算出黄海平均海平面,以它为基准高程,建立了1956年黄海高程系。
1957年3月至7月,中国、苏联、朝鲜、越南、蒙古五国联合测定了北京、乌兰巴托、平壤、河内4个基本重力点。
1958年,国家测绘局和总参测绘局取消了天文大地网布测中的二等基本锁,将原二等补充网改为直接布在一等锁环内的二等全国网上,其测角精度从±2.5″提高到±1″。调整加密后的全面网可以作为1∶2000,甚至更大比例尺测图的控制网。
1959年6月,国家测绘局测绘科学研究所在北京成立。
1962年至1975年,总参测绘局和国家测绘局完成了全国天文大地网基本施测,绘制出中国《大地水准面高差图》、《垂线偏差图》,并决定采用国际大地测量学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16届大会推荐的椭球参数值(长半轴为6378140米,扁率为1∶298.257),建立新的大地坐标系。
1964年,建立北京长度标准实验室,结束了天文大地网测量中使用的24米因瓦基线尺由外国实验室检定的历史。
1975年至1985年,北京市测绘院研建成因瓦水准尺检定系统;1976年至1985年,国家测绘局、总参测绘局完成了一等水准网整体平差项目。
1978年,国家测绘局和总参测绘局依据1949年至1973年国内外纬度观测资料、对极移分量的分析研究成果,推算出中国地极坐标原点,记为:1978·OJYD。两局决定,以该原点建立的地极坐标系为全国新的大地坐标系。同年,在陕西泾阳建中国大地原点,并对该原点进行联测,推算得到“1980年大地坐标系”。
1979年,国家测绘局和总参测绘局共同建立国家卫星多普勒大地网,全国分8区,每区布7~9点,内外附和精度分别为±0.54米、±5米。
1983年至1985年,国家测绘局、中国科学院、国家地震局、总参测绘局共同完成了国家基本重力网的国内观测任务,精度为±2.0×10-7米/秒2。其后,进行相对重力的国际联测,利用联测成果对中国基本重力网进行平差,精度达±0.8×10-7米/秒2,得到中国“1985年重力网”。
二、普通测量学
民国四年(1915年),陆地测量总局出版的27幅、1∶25000《北京附近地形图》,是北京地区首批地形图。
民国四年(1915年),北洋政府聘请日本商人在参谋本部(现文津街北医一院)院内测建北京水准原点,于民国五年(1916年)建成(1949年以前从未启用)。同年,京都市政公所在内、外城埋设水准标石和实测水准点81个。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北平市地政局施测郊区地籍图,测图面积532.4平方千米,绘制1∶1000比例尺地图2662幅。尚余360多幅未施测。
1950年,北京建成城、近郊区水准网,有96个甲种水准点,控制面积约为1100平方千米。
1950年,北京市地政局委托军委测绘局东北解放军测绘学校,测建市区主干三角网,在市区布设了27点全面网,控制面积1100平方千米。翌年,军委测绘局测建北京东郊三等三角网。
1955年,首次全面调整北京市水准网。1955年9月、1956年6月,先后编印了《北京市城区精密水准点成果表》、《北京市郊区精密水准点成果表》。
1956年,北京市勘测处首次改建市区主干三角网,将复兴门大地原点移到与国家网重合的崔村。为保证北京各图幅坐标不出现负值,尽量减少变化,复兴门点与标准纬线圈的距离仍采用4412.12米,其新坐标为:X=12万米,Y=13万米。同时,对兰勃特投影进行了坐标换带,纠正了图廓。1958年,北京市主干控制网控制面积已达40000平方千米。
1961年至1969年,北京市勘测处完成:平原1∶2000农田图约9000幅,缩编1∶5000市、郊区图631幅;测绘远郊1∶5000地形图约110幅,近郊1∶2000地形图1208幅,远郊1∶10000地形图174幅;更新三环路内1∶500地形图185幅。
1966年至1977年,利用国家高精度地震三角网,对北京市主干三角网进行调整。1978年5月,《北京市三角点分布图》出版,全市共布设一至四等三角点1321个,控制面积约28000平方千米。
1976年至1979年,北京完成航测布点32幅,航线网布点283幅,区域网布点62幅,调绘相片276幅。到1980年初,归档提供使用1∶10000航测图达126幅。1985年,全市1∶10000航测成图工作基本完成。
1977年至1980年,北京市测绘处在玉渊潭晾果厂甲7号建立玉渊潭水准原点,联测确认其高程为49.908米。该原点1983年正式启用。
1980年至1990年,北京市测绘院多次调整改建市水准网,全市共有一、二等高程控制2400点,控制面积22000平方千米。
到1990年底,全市有了高精度、完整的测绘基础控制,共有一、二等平面控制460点,实际控制面积达22000平方千米。北京市测绘院更新、测绘各种比例尺地图有:1∶500的图幅覆盖城区约200平方千米;1∶2000的地形图覆盖规划市区1026平方千米;1∶10000的地形图覆盖面积达17000平方千米;1∶25000的地形图25幅,1∶50000的地形图62幅,1∶100000的地形图16幅,1∶200000的地形图4幅。
三、地图制图学
普通地图编制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忽必烈派都实考察黄河源。元延祐二年(1315年)潘昂霄依据都实考察所得资料撰写了《河源志》。据考证,元代陶宗仪所撰《辍耕录》中的《河源图》可能是都实所绘《河源图》的再版。
元至大四年(1311年)至延祐六年(1319年),元代地理学家和制图学家朱思本以“计里画方”的方法绘制了长宽各7尺的《舆地图》,精度超过前人。
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在下南洋的七次航海过程中,绘制了中国第一幅航海图。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明代制图学家罗洪先耗时十年编绘的44幅《广舆图》出版,是保存至今的中国最早的全国综合地图集。该图先后补版刊印6次,并传入加拿大、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完成了中国首部实测地图《皇舆全览图》的测绘工作。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魏源等编制完成《海国图志》50卷,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增至60卷,咸丰二年(1852年)年增补成100卷,达90万字。图志共有地图74幅,其中有历史沿革图8幅及大洲图和分国图。该图集首次采用了彭纳、圆锥、墨卡托等近代和现代地图投影。
清同治七年(1868年)至光绪五年(1879年),杨守敬与邓承修合编了《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光绪二十一年(1896年)再版时,共有44个图组,分为34册。杨守敬还撰写了《历代舆地图》、《汉书地理志补校》、《水经注疏稿》、《禹贡本义》、《春秋地图》、《三国郡县表补正》等著作。
民国十二年(1923年)至民国十三年(1924年),陆军参谋本部六局制图局首次编制了1∶100万的《中国舆图》,共计有成图和图稿98幅。
国家基本地形图的施测与编绘 1951年至1956年,军委测绘局编制了1∶20万的台湾地形图和1∶25万的东南沿海地区地形图。1956年,国家测绘局和总参测绘局共同承担了编制1∶100万地形图的任务。
1958年,国家测绘局和总参测绘局共同制订和陆续颁发了中国首批地形测量的作业规范和地形图图式,共计40余种,为国家基本地形图的施测和编绘提供了依据。
到1970年,全国共编制出版1∶10万地形图4000多幅,其中北京市勘测处编制的北京地区图16幅。
1973年至1977年,中科院地理所的钱金凯等与吉林省地理所、四川省地理所合作编制出版了1∶150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图》,共37幅,是当时唯一的全国性的基本图件。
1981年,国家测绘局编制成全国第一代1∶20万地形图,共成图1675幅。同年,又完成第二代1∶100万国家基本地形图的编绘、刻绘任务,并于1982年正式出版。
普通地理图和普通地图集的编制 1952年1月,复兴舆地学社出版了邵越崇编著的《两用北京新地图》,是50年代第一幅北京城区图。
1956年,总参测绘局编制了1∶400万《东南亚形势图》。中科院地理所编制了1∶20万《黄河流域地形图》和1∶400万《中国地势挂图》。同年,开始编制16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1957年付印出版。
1958年至1972年,北京市勘测处相继编制了1∶30万、1∶10万、1∶20万《北京市地图》。
1959年至1967年,中科院地理所、地质所、植物所等48个单位协作,由黄秉维任主编,陈述彭、廖克等编制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地图集》。该图集包括序图、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海洋等8个图组222幅地图和36万字的说明。图集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中国复杂的自然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及地理环境的特点,阐明各种自然现象的分布规律及其相互联系。
1960年,总参测绘局编制了1∶500万《世界地图》。1962年,国家测绘局开始设计编绘1∶25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图》,1970年由总参测绘局印刷出版。
1965年,北京市勘测处首次编制《北京市地图册》;1975年,重编《北京市地图册》。
1970年以来,中科院地理所组织有关单位先后编制了1∶150万《中国全图》、1∶250万《欧亚大陆北部地区地图》、1∶150万《青藏地图》、1∶100万《西藏地形图》、1∶300万《青藏高原地图》。
1972年,地图出版社编辑出版了16开本的《世界地图集》;1974年至1979年,编制出版8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
1986年,地图出版社编制出版4开本《非洲地图集》;1990年编辑出版《最新世界地图集》。
专题地图编制 清宣统二年(1910年),中国地学会第1号《地学杂志》上刊载的邝荣光编《直隶地质图》,是中国首幅地质图。
民国五年(1916年),谭锡畴等13人经实地考察,绘制了1∶5万的《西山地质图》。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前后,黄汲清等先后编制了1∶300万《中国地质挂图》和14幅1∶100万国内分幅地质图。
1950年至1955年,北京市以实测填绘的办法,绘制了77幅1∶2000的《北京西山卧佛寺附近植被图》。
1950年至1958年,北京市勘测处、水文地质大队编制了1∶20万的地貌图。1957年至1959年,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新编1∶3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内生金属成矿规律略图》、《岩浆岩分布图》、《煤田预测图》、《石油及天然气预测图》等,形成了中国自己的综合性地质图件系统。
1958年至1965年,中科院地理所先后编制了1∶400万《中国地貌成因类型图》、1∶500万《中国地貌区划图》、1∶1000万《中国地貌类型图》等。
1958年至1985年,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文研究所编制出版了1∶650万《中国雨量径流图》、《中国水文图集》、《黄河流域图集》等。
1958年,中科院植物所编绘含有200多种图例单元的1∶1000万《中国植被区划图》。1979年,侯学煜主编的1∶40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植被图》出版。
1959年至1979年,中国历史地图集工作委员会主持出版了《中国历史地图集》,有20个图组、300多幅图,分为8个分册。
1965年至1970年,中科院地理所崔伟宏等编制的《651、671工程应用系列地图》,由6种不同比例尺的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组成,具有较高的精度,是供中国人造地球卫星轨道设计、飞行控制、轨道记录、飞行预报、着陆选择等使用的特种地图。
1965年至1974年,中科院地理所、海军司令部航海保证部李克让等编制了中国首套《中国海及邻海气候图集和中国海及邻海气候》,分三册,约1100余幅图;并编写出版《中国海及邻海气候》一书。
1971年至1976年,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和中科院地理所编制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集》、《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图集》、1∶40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和《中国构造体系图》、1∶500万《亚洲地质图》。其中由地质部地质研究所的王晓青等绘制的《中国地质图类及亚洲地质图》反映了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亚洲各国的主要地质特征。
1971年至1978年,中科院地理所、总参测绘局26大队吕人伟等编制的1∶250万《苏联地图》,是中国第一套比较全面准确反映苏联全貌的综合性大型普通地理图。全图采用刻图新工艺方法,地图层次分明,附有约4000个苏联地名索引。
1977年至1978年,北京市勘探处编制了《北京市农业地图册》。1985年,北京市农业区划委员会办公室编制了1∶20万《北京市土地利用图》和《北京市山区林业立地类型图》。1988年,北京师范学院地理系王文明等编制出版了《北京市农业资源与区划图集》。
1978年以来,地质部张宗祜等编制出版了《中国岩溶图集》、1∶500万《青藏高原地质图》、1∶1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拉萨幅地质图》等。
1978年至1990年,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历史地图达50种以上。其中,有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地图集》、《中国近代史稿地图集》,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编的《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地图选》、《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地图集》等。
1979年至1983年,北京市编制了全市1∶5万和1∶1万土壤图。中国农科院等编制了1∶2000万《中国土壤图》。
1979年至1988年,北京大学地理系侯仁之主编了《北京市历史地图集》。
1980年,全国肿瘤防治办公室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恶性肿瘤地图集》出版。同年,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和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合编的16开本《北京恶性肿瘤地图集》印制发行。同年,北京市地质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编制出版《北京市水文地质图集》。
1981年至1989年,中共中央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中科院地理所、长春地理所等合作研制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病与环境图集》。它有6个图组,221幅图,96幅照片,反映了克山病、大骨节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性氟中毒等四大地方病的分布规律、致病因素、防治效果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1981年,北京市环保所、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中科院地理所联合编制了《北京东南郊环境图集》。
1982年,北京师范学院地理系孟德政等编制了《北京市植被分布图》。
1982年至1985年,国家地震局等单位由马杏垣主持编纂成的《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图集》,包括各类图件68幅,1∶400万《中国大陆及其海域岩石圈动力学挂图》1幅,是该领域第一部区域图集。
1983年至1987年,中科院地理所沈玉昌等与综考会、兰州沙漠研究所共同完成了中国1∶100万地貌图规范化及编制实施研究,制定了中国1∶100万地貌图规范,规定了标准化注记,统一了编制工艺程序,并编制了15幅国际标准分幅地貌图。
1984年,国家遥感中心研究发展部和中科院遥感所合编了《陆地卫星影像中国地学分析图集》,国家测绘局编制成《中国城市地图集》,并出版。
1984年至1987年,北京市利用“航片”、“卫片”提供的资料,先后编制了1∶50万《京津渤地区植被图》、《京津唐地区森林资源分布图》等。
1985年至1987年,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和中科院地理所刘岳等依据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采用电子计算机制图技术编制出版了《中国人口地图集》。它包括序图,人口分布,民族,性别和年龄,人口变动,文化程度,就业人口行业和职业构成,家庭、婚姻和生育8部分,计137幅。
1990年,北京市计委编制并出版了《北京市国土资源地图集》。
地图制图学研究 195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方俊(现为中科院地理所)的《地图投影学》。
1975年以来,中科院遥感研究所对资源卫星图像进行光学纠正和镶嵌,编制出1∶100万和1∶400万《中国卫星影像图》,1∶200万《土地利用卫星影像图》,1∶50万《卫星彩色影像图册》。
1978年至1980年,中科院遥感所、地理所、中国林科院陈述彭等完成的腾冲区域航空遥感应用技术研究,主要包括:地貌、植被、水资源、土地类型、土地利用、地理信息分析研究和腾冲航空遥感图集等;出版了中国第一本采用计算机辅助制图技术编制的县域农业统计地图集,以及《区域地理信息分析方法与应用——以腾冲航空遥感试验区为例》等著作。解决了在中国建立GIS系统的三大最关键技术问题:即数据输入、计算机处理和图形输出。
1978年至1990年,中科院地理所陈述彭主编的《地学探索》第二卷《地图学》,廖克等编著的《地图学概论》及《试论现代地图学体系》,喻沧等主编的《地图制图参考手册》等一大批制图理论和应用成果相继问世。
1979年至1982年,中科院地理所、中科院遥感应用所、北京大学遥感所钱金凯等编制的《中国陆地卫星假彩色影像图集》,是一部完整真实反映中国自然面貌的地理信息影像图集。他们采用制印合成的新工艺,把遥感、地理、地图、印刷等学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中国各地区的不同地理特征进行了一系列影像增强处理,并加绘了地形要素,使影像更清晰。
1985年至1987年,中科院地理所施祖辉等根据色彩学最新理论和彩色图像复制原理,采用网点化、数据化等新工艺完成了《专题地图色谱》,共122页,3万多个色块。为地图印刷,图像处理和复制,色彩数据库的建立等提供数据源。
1986年至1988年,中科院地理所、地矿部遥感中心、中国测绘研究院胡如忠等完成了京津地区国土普查卫星资料专题调查与系列制图。它以国土普查卫星资料片为主对京津地区的资源和环境开展综合调查,定性定量分析水资源、土地、森林、宜林地、旅游资源及自然环境要素变迁空间分布规律,研制了高层次的1∶25万遥感专题系列图件,并以县为单位量算再生资源数据,分析了国土普查卫星资料片应用指标,建立了区域数据库和信息系统。
1986年至1988年,中科院综考会、地理所陈光伟等完成了《黄土高原安塞试验区遥感调查与信息系统研究》。它以陕西安塞县为试验区,通过遥感和GIS的技术方法,查清了区域资源、环境和灾害状况,研制了多种遥感和GIS的软件系统,编制了系列区域专题地图,作出了区域分析和区域改造方案。
80年代,国家测绘局编制了1∶25万《土地利用卫星影像图》。
版权所有: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ICP备案编号:京ICP备号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四季青路7号院2号楼&&&&邮政编码:100195联系电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台湾靖杭科技有限公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