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许河水是哪放的归谁管我们是四所楼镇韭菜王村港河堤快塌了怎么办

四所楼镇信息门户_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四所楼镇
   时间:
邮编:475473
&四所楼镇简介:&&&&&&&&通许县四所楼镇位于北纬34°20′至34°30′,东经114°30′至114°40′之间,距通许县城以东13公里处,属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4.2°C左右,年平均降水量为682毫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度59米左右。境内有涡河故道,小青河、于任沟等河流,镇域水利资源较为丰富。全镇辖28个行政村,81个自然村,7.4万亩耕地,5.4万人口,农业以生产优质小麦、玉米、棉花、大蒜等传统作物为主,是典型的农业大镇,1992年11月被河南省建设厅命名为“中州名镇”,2000年被省政府特批为小城镇建设重点镇。&&&&
   四所楼镇目前镇区建成面积达1.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1.75万,镇区国内生产总值达1.43亿元,镇区人均收入达5034元,镇区绿化面积覆盖率达27.6%,全镇大中小企业达276家,其中个体私营企业达252家。基础配套设施完善,城镇功能逐步增强,镇容镇貌不断改观。2002年被河南省环保局命名为“全省创建环境优美小城镇”单位。&&&&
  2002年,镇区固定资产达1863万元,基础设施投资达460万元。对街区、道路、水电、教育等基础设施进行了进一步的建设和改造。全镇共硬化道路25公里,实现了全镇28个行政村“村村通”新建文化娱乐场所(包括体育、文娱及科技)3个,镇区道路排水设施达12.8千米,镇区道路铺装达26.41万平方米,镇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3.6平方米,整个小城镇的环境美化,经济秩序和镇区环保建设再上新台阶。全镇工业总产值实现6441.5万元,比2001年同期增长51%,营业收入1193.76万元,入库税金70万元,新上50万元以上的项目6个,其中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5家。仅2002年下半年共征地50多亩,投资600多万元,创建四所楼镇冷库群,容量千吨以上的6个,350吨以上的3个,从而为全镇的大蒜、反季节瓜菜等的加工、运输、保鲜等提供了可靠保障,为个体私营经济的迅猛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昨日记者获悉,在第三届“感动河南十佳母亲”、“河南省优秀母亲”评选中,通许县四所楼镇韭菜王村农民于吉花被评选为“河南省优秀母亲”。 今年5月,本报曾报道了于吉花老人的事迹。今年已72岁高龄的于吉花老人,..
&&&&在中国队所参加的四个级别比赛中,举重女将无一失手,用四枚沉甸甸的奥运金牌为一千多名贫困地区的孩子带来四所海尔希望小学,...将在广西、西藏、宁夏和青海再建4所希望小学:广西凌云县逻楼镇弄棍村海尔希望小学、西藏昌都县日道乡海尔希望小学、宁夏西吉县兴平乡王堡小学、青海省平安县第一小学。 ..
&&&&也许是怀着对农民的深厚感情,也许是对广袤土地的无限眷恋,已经通过镇政府公务员考试的田澍,毅然放弃在机关工作的机会,来到了通许县四所楼镇田庄村,担任了该村党支部书记。田澍紧紧抓住招商引资这一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重点做好这项工作,充分利用人际关系,收集招商信息,并将村里招商优势在互联网上公布,..
&&&&日前,通许县四所楼镇田庄村党支部书记、大学生村干部田澍这样对记者说。 村里有这样的一个家庭:70多岁的老父亲常年有病,两个40多岁的儿子还打着光棍,生活非常困难。田澍帮他们家申请了低保待遇,并给爷仨垫钱办理了农村合作医疗手续。大儿子被安排到镇里一家企业当保安;田澍通过关系将二儿子送到南方打工。..
&&&&这位老妪叫于吉花,家住通许县四所楼镇韭菜王村。1958年的一个冬夜,于吉花正在床上给未满月的女儿喂奶。突然,屋门推开了,住在邻村的母亲一身雪花来到她跟前,递给她一个男娃:“妮啊,这孩子上边有6个哥姐,他家实在养活不起他,准备将他扔掉……”于吉花二话没说,推开怀里的女儿就给男娃喂奶。后来,..
&&&&4月30日,阳光明媚,记者来到新闻基层联系点之一——通许县四所楼镇韭菜王村采访。一进村子,只见道路平坦开阔,两旁绿树成阴,街面干净整洁,两侧的墙壁全部被刷成白色,有的墙壁上还写有鲜红的标语“干群一条心,建设新农村”等等。 据韭菜王村村委会主任于积旺介绍,该村是一个拥有2650口人、3952亩耕地的大村,..
&&&&她叫于吉花,今年已是72岁高龄,家住通许县四所楼镇韭菜王村匡营自然村。早在50年前,她自己在忍饥挨饿、女儿正在吃奶的情况下收养了一个刚出生几天因没奶吃几乎快饿死的男婴;9年前,年逾花甲的她又收养了一个面部重度烧伤、出生仅40天的女婴……几十年来,她以自己瘦弱的身躯养活大了3个亲生子女和两个养子养女,..
&&&&通许县四所楼镇在粮食直补分户公示工作中,坚持做到“三到位”,公开接受村民的监督,受到了全镇农民的好评。 一、领导到位。该镇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主抓此项工作的副镇长共5人的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领导小组。二、宣传到位。该镇要求各个行政村要强化宣传,使粮食直补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市长专线电话接到江苏省江都市江都春兰电器公司负责人的反映称:中阳电动车厂(位于通许县四所楼镇)从江都春兰电器公司订购了200台中置电机,总价值54000元,合同规定货到付清所有货款。然而,在江都春兰电器公司的货发到中阳电动车厂后,中阳电动车厂两次才付款9000元。经过交涉,中阳电动车厂以每辆车1700元抵欠款。..
&&&&开封日报报道:在通许县四所楼镇王庄村有这么一位村党支部副书记,他走村串户开展普法教育,鼓励、支持、组织村民外出务工,积极开展“党员联系户”活动,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他,就是“大学生村官”解俊波。 解俊波自今年春季入村担任“大学生村官”以来,..
四所楼镇附近照片:
对面的新房
西周的道路
中国移动通讯指定专营店-家乐通讯
西周村万家乐超市
路旁的风景
通许宏光塑料制品厂
路旁的沟沟
田间玉米地
华北平原一景-西朱庄风光
西朱庄村街道西望
西朱庄村街道向东望去
豫东平原-西朱庄村田野风光!
前六营路口
wo 我爱我家
曾经的庙宇与学校
曾经的学校后门(如今的村委会)
秋天的田野
小河水流淌
通许产业聚集地
村东的庄稼地
通许东开发区(二环)
 &&&&请本地朋友帮助解答下面问题
通许县四所楼派出所:
四所楼镇周边自然村(距离,海拔,面积)
服务提供:四所楼镇各个村史_四所楼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720贴子:
四所楼镇各个村史收藏
四所楼镇位于通许县域东南部。镇政府驻地距县城13公里。该镇南邻练城乡,北接长智镇,东与杞县搭界,西与厉庄乡接壤。南北长7.5公里,东西宽10.5公里,总面积73平方公里。全镇地势自然走向为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66.1米,最低海拔64.0米。涡河故道自西北向东南流经该镇西南部,小青河自北向南流经该镇东部。全镇辖28个行政村,81个自然村,总人口62356人,行政村及所辖自然村如下:四所楼(四所楼、娄富宇、侯庄)、大上湾、王景阳(王景阳、下湾、厉庄)、赵辉、陈庄(陈庄、娄庄)、砖寨(砖寨、军张)、娄拐、小上湾、岭西、仲舒岗(东仲舒岗、西仲舒岗、老宅)、后罗(后罗、宋屯)、前罗、夏寨(夏寨、张庄、汤庄)、沈公(沈公、后娄、孔庄、沈庄、高庄、土寨、毛古庄)、任寨(任寨、小宅)、段马刘(段马刘、王广楼)、真会(真会、许庄、牛金宇、王丞相、李杜奇、王老石、王刘庄)、田庄(田庄、席庄、刘彦庄)、陈子侯(陈子侯、棠梨根、马庄、桂庄)、章常庄(章常庄、朱烈庄、后毛庄、前毛庄)、捣罐庄、大青岗(前大青岗、后大青岗、赵庄、连庄、赫庄)、毛桃庄(毛桃庄、刘庄)、高顶庄(高顶庄、马破楼)、阴岗(阴岗、孔庄)、韭菜王(韭菜王、于建白、拐李、罗庄)、三赵(三赵、于楼、马庄、白庄、李老、老庄、娄庄、绒线张、李芳华庄、李庄)王庄(王庄、祁庄)。四所楼地域优势明显,向为战略要地。她地处豫东平原,文化积淀深厚,仁人志士辈出。四所楼老宅村王顺行。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中进士,授大理寺评事,出任顺德太原知府时政绩显著。任陕西巡抚时,政治清明,大得人心。四所楼娄拐村娄伯寻,为反抗军阀的罪恶统治和免遭兵灾匪祸之苦,1921年在娄拐村首创红学,也称红枪会,之后邻村也相继建立。继之,睢县、杞县、太康、淮阳、商丘、永城、夏邑等地也成立红枪会,娄伯寻成了豫东红枪会公认的首领。李大钊对豫东红枪会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个现象可以证明,中国的农民已经在那里觉醒,知道只有依靠他们自己结合的力量才能从帝国主义和军阀所造成的兵匪骚乱之政局中解放出来。”陈庄陈庄行政村位于四所楼镇政府东5公里处,与杞县交界,豫04公路从村北穿过,交通便利,两侧楼房林立,生意兴隆。1995年被开封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小康村。陈庄行政村辖陈庄、娄庄两个自然村,全村2300多口人,2370亩耕地,其中黏土地占80%。据陈庄陈氏家谱记载,陈氏先人于明初(公元1402年)由山西洪洞迁至河南通许东南12.5公里下湾村居住。1433年陈氏兄弟四户迁居现址,取村名陈庄。据传,几百年前,娄氏人家来附近居住,称其居住地为娄庄,清朝末年,迁入一户王氏人家,现娄姓人口580余口,王氏人家10余口。陈子侯陈子侯村的来历。据传,明朝初期,有陈氏家族首先在一块高地上居住,当时陈姓有一人在朝做官,居侯位,故名陈子侯村。后相继迁入张、周、王等姓,随着时间推移,周氏人家在100年后逐渐绝户,张氏人家仅剩两户,现常住人口陈姓居多。棠梨根村的来历。相传北宋年间,村西北角有一座坐北向南的庙宇,三进大院,前后有大殿,分别设有白玉老奶和关公大塑像,后殿是楼阁(大棚板),前有山门,占地十余亩,甚是威严。院内有一水井,井水甘甜,用水煮粥,香气弥漫,全村可闻。庙东临南北大道,路西(庙旁)生长一棵大棠梨树,足有两人合抱之粗,树根拔地而起,腾空伸至路东,行人和大车皆可从根下顺利通过。据说树上住了一条大蟒蛇,渴了爬到欧阳岗村东小青河喝水,饿了吃人充饥,吃得是路断人稀。宋廷大怒,遂下圣旨,命当朝驸马欧阳修灭蟒除害。据说大蟒为欧阳修所养,得官后将其放生,渐成精灵,不料蟒蛇不认其主,于是欧阳修便戎装备战,在蟒蛇饮水路上插上利刀,蟒蛇出来饮水时被利刀刺中致死,并伤害了欧阳修。上天感动,狂风大作,飞砂走石,把欧阳修天葬在欧阳岗村北,形成巨冢。灭害得平安,居住百姓称该村为棠梨根。再说村旁棠梨树,枝繁叶茂,每年春季白花盛开,有“驿路梨花”之美誉。在宋时,棠梨根朱氏人家人口众多,现已灭绝。明末清初,孙氏世祖孙继甫因腿被南厉庄人打断,方从南厉庄(有坟为证)迁至本村。孙继甫建坟立在村西(有碑),植柏树几十棵,经多年繁衍生息,又建坟六座。经先人多年劳作,民国三十二年以前,在本村共置地12顷,楼房几所,骡马成群,租户几十家,人丁百余口,是有名的富裕村庄,况且民风正派,多是耕读人家,人才辈出。大青岗据传,北宋仁宗年间有个太监郭槐住在通许县东南10公里南郭村(在韭菜王村附近),因犯下罪行被皇帝抄斩灭门,从郭府逃出兄弟二人,住在此地一条南北岗上,村名为崔谷庄,有一谭进士是郭姓的外祖父,两人更郭姓为谷姓。后来村名改为青龙岗。清朝康熙皇帝南巡时,住在青龙岗延徽寺,因忌讳“龙”字,把青龙岗赐名为大青岗。有一年发大水,把该岗冲为两段,南面为前大青岗,北面为后大青岗,中间是一条河,取名涡河,前后大青岗隔河相望,后大青岗村现存谭进士花园井旧址。后大青岗村256户,全部为谷姓。清朝初期,前大青岗村相继迁入谢、张、刘、井、尹,闫、贾、杨、娄、汤、宋等姓,谷、尹、谢、张等姓人口居多。连姓先人在清末由孙营乡连岗迁来定居,以姓定庄名为连庄,居民净是连姓。相传一百八十多年前,赵姓先人来到涡河故道南定居,以姓氏为庄名,相继有王、杨、段等姓迁居,赵姓居多。据传,三百年前,逃荒扎根赫庄的是姓魏的外祖父,姓赫,无后代。姓魏的继承了外祖父的遗产,为永远纪念外祖父,取名赫庄。后陆续迁住此庄的有师、韩、谷三姓。大上湾大上湾行政村位于通许县城东12.5公里,四所楼镇镇政府所在地东北1公里处,南临325省级公路,东邻王景阳村,西邻王庄村,北与长智乡胡庄村相接。全村现有340户,1400口人,1587亩耕地。该村土地平整肥沃,交通方便,自然风光优美。据传,八百年前的宋朝时期,曾开挖一条河,叫老包运粮河,西起开封,东南到淮阳,漕运粮食。呈西北东南走向,横穿大上湾村,一分为二,北岸村落叫北上湾,南岸村落叫南上湾。据说大上湾当时是重要的水陆码头,物资集散地。最早在这里居住的是娄姓,后相继迁入刘、于、张、王等四姓,王姓已绝,张姓外迁,现存娄、刘、于三姓,娄姓居多。捣罐庄捣罐庄行政村位于四所楼镇政府南4公里处,东邻马庄,北靠章常庄,南与练城乡拐王村接壤,西与练城乡的李庄村搭界。全村有12个姓氏,5个村民小组,423户,1327口人。据传,三百年前有一户姓李的人家来到涡河故道东岸300米处居住,因为当时居住条件差,没有水井,吃水靠人工挖的土井取水,在取水时,用绳子绑住瓦罐卸入土井,由于罐子在水面上漂浮,打不住水,就用木棍将罐子捣歪斜取水,这样用木棍捣瓦罐取水的时间长了,就把这个村叫做李捣罐庄。后来相继迁入韩、张、牛、崔、丁、徐、赵、贾、苏、朱、田、贺等姓,贺姓人家于1970年迁往朱仙镇。随着时间推移,图省事,慢慢把李捣罐庄叫成了捣罐庄。现有人口李姓500多口,张姓200多口,韩姓400多口,崔姓100多口,其它姓氏合计100多口人。段马刘段马刘行政村辖段马刘、王广楼两个自然村,全村现有320户人家,1300口人,1300亩耕地。据传,段马刘形成村落之初,居住着段、马、 刘三姓人家,该村因此而得名,随着改朝换代,时事变迁,段氏已绝户,后来相继迁入陆、彭、罗、张、王、胡、李等姓,而彭氏已迁到娄拐村,现存的罗、陆二姓居多。相传王广楼原来是由夏庄、刘花塘、王广楼三个自然村合并成的。夏庄以夏姓而得名;因刘氏住在池塘边而得名刘花塘。王广楼村名的来历据说是该村居住着王氏,而王氏希望将来住上楼房而得名。段马刘文化底蕴深厚,多年来不仅传承着习武健身保家卫国的优良传统,而且也传承着豫剧这一灿烂的民族文化。同时,段马刘村的传统舞狮近百年来远近闻名,曾经去过四川省演出,也多次代表四所楼镇在元宵佳节的时候在通许县城演出。多年来,为了丰富十里八村的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多次演出。每每演出,十里八村的老百姓就赶来观看,整场演出中,锣鼓阵阵,掌声齐鸣,那一匹匹雄壮威武的狮子,时而腾空而起,时而滚绣球,时而打滚,时而啃痒,时而整匹狮子穿越五至六张方桌像田经运动的跨栏,跨过每道摞起的三根长凳。最精彩的当是“狮子坐绣球”,在演出中,还不时地加入武术、划旱船及戏剧“老背少”等节目。尤其是“老背少”,更是人见人赞,栩栩如生。“老背少”其实是民间艺人用铁丝,谷杆扎架,再经过加工,打扮成一个人样。“老背少”有假人的头、身,“真人”的腿当“老人”。“假人”的腿、“真人”的头在后当“少妇”而进行的戏剧小品演唱。那少妇吸烟能从“老人”鼻孔里呼出,那精彩的唱词,滑稽的对白,真叫人捧腹大笑,令人叫绝。高顶庄高顶庄村的得名,据传,在几百年前,高顶庄有高、丁两户人家在那里居住,两姓自取村名为高丁庄。沧桑沉浮,时事变迁,高、丁、马、焦、任等姓或迁或绝已不存在,现存金、于、杨、路四姓,其中金、于两姓居多。马破楼村名的由来,据说,明朝洪武年间一户姓马的人家在马破楼现址东南方2公里处,有一片叫做锅牌井的农田,为了耕种方便,马破楼马氏先人于明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从杞县白塔村迁居锅牌井,辛勤耕耘,艰苦创业,马氏先人勤劳肯干,乐善好施,人丁兴旺。在马破楼现址,明崇祯之前从河北迁来一户王氏人家,自称大王庄。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马氏先人扒掉锅牌井的一所旧楼,在大王庄盖起了三所楼另加一门楼,构成一座庄园,遂成村落,定村名为马破楼。这座门楼上面安装有插花兽,透花木雕镶嵌在大门上方,人骑在马上可顺利进入院内。此门楼在1969年被扒掉。三所楼房已随岁月逐渐消失,庄园旧址的西南角曾划给马长伦作宅基,剩余部分2007年居住两户,户主是马丙臣和马丙舜。后来相继迁入马破楼的有董、宋、王、刘、兰、席、张、郭、唐、朱、徐、厉、任等姓,现存各姓中马姓有800余口,刘姓200余口,其他姓氏合计不足百人。后罗后罗行政村位通许县城东南20公里,四所楼镇政府东南6公里处,辖后罗、宋屯两个自然村。据说,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原籍江西省泰和县的罗姓人家,几经辗转,来到通许县城东南20公里的一块高地上,同时,杞县黄村一王姓人家也来到这块高地上,罗姓家族居东,王姓家族居西,两家族各挖一眼水井,从此罗、王两姓先祖在此定居,男耕女织,生活平静而甜蜜。因罗姓家族人口数量多,在村名中突出“罗”字,取村名后罗。随后又相继迁入丁、杨、刘、张、娄等姓。随着时间的流转,杨姓人家灭绝,丁姓人家北移东仲舒岗村。现存罗、王、刘、张、娄五姓,罗姓家族人口最多,王姓家族人口次之。宋屯村位于后罗自然村的东面,距后罗村0.5公里,现有宋、李、张三姓。据宋氏家谱记载,宋氏家族是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华岗迁至此地,取村名为宋屯。后又有李氏迁居宋屯。张氏人家,原居宋屯东边的东张庄村,因村人较少,常受外村欺侮,张氏家族不堪受辱,全村迁移到宋屯。韭菜王韭菜王村村名的由来:据传,北宋时期,大太监郭槐家中菜园里长出一棵大韭菜,稀世少见,取名韭菜王,是为村名来历。于建白自然村村名的由来:据传,500年前,后柏岗村于建白在此下户居住,以人名定村名为于建白村。罗庄自然村村名的由来:据传,300年前是姓罗的先搬此居住,取名罗庄。拐李村村名的由来:据传,拐李村先人,是清朝初期从通许城关陆陆湾搬来,为纪念陆陆湾,取名拐李。沧桑沉浮,世事变迁,陆陆湾村名已不沿用,当年的陆陆湾村落在如今的城关粮店一带。韭菜王行政村比周边村较为古老,祖辈历来注重耕读持家,既注重耕种,也注重子弟上学。在农业上曾有两件大事,一是种小麦出名,因此也带动周边村的小麦生产。第二件是历来注重蔬菜生产,在当时发展成一定规模,村上一些有识之士谋划了集市贸易,成立了韭菜王集,到解放后还延续了一段时间。在培养学生上曾有突出业绩,在封建时代的科举考试中考中文武秀才数名。
岭西在通许县城东18公里,四所楼镇政府东6公里处,岭(岭西)阴(阴岗)路的最东端,有一个环境优美,生活富裕,楼房林立的村庄。她东邻杞县的李巴勺村,西傍小青河,南接宋屯村,北紧靠杞县的沙沃村,这就是百年古村岭西村。全村现有463户,2209人,2549亩耕地。古时候,在该村东面,有一条自然形成、绵延几华里长的黄沙岗,村民初始迁于岗西居住,故起村名为岭西。传说中的黄沙岗已无踪影,但是村庄以岭西为名沿用至今。岭西村先有李、王两姓氏,相继迁入庞、赵、杨、丁、宋、刘等姓氏,因自然灾害和其他原因,杨、刘、赵氏逐渐外迁。现存几姓中以李、王两姓氏居多。娄拐娄拐行政村位于通许县城东稍偏南17.5公里,四所楼镇政府所在地东2.5公里处。西邻小上湾村,东与砖寨村接壤,南连沈公所辖各自然村,北面紧靠密杞公路。全村现有7个村民组,470多户,近2000口人、2300亩耕地。通过近几年几次土路的整修,目前该村交通比较便利。相传,明朝前期,一名叫娄兴的官员(时任杭州知府),随着著名军师刘伯温回乡省亲,路过本地稍事休息后,刘伯温起身朝四周张望,说:“此地向西北不远处,有一块风水宝地,适合作坟茔地。”过了若干年,娄兴年事已高,告老后在今下湾村落户,死后葬在下湾村北地(即现在娄家坟)。他的子孙后代也分散居住,其中一人住在离下湾不远的地方,取名“娄家拐”,后来为了叫着方便,就把该村叫成了“娄拐”。之后相继迁入张、王、周、李、程、翟、童等姓,由于社会动乱或自然灾害的缘故,潘、李、翟等姓或绝户或外迁,其余姓氏一直到现在。毛桃庄在通许县城东南9公里,玉通(玉皇庙镇——通许县城)公路东侧,四所楼镇政府所在地西4公里,涡河故道南岸,坐落着一处楼房林立、交通方便、景色宜人的村庄——毛桃庄行政村。毛桃庄行政村与高顶庄、阴岗两行政村经过三次分合,现辖毛桃庄、刘庄两个自然村。总人口1290人,1910亩耕地。毛桃庄原叫冒逃庄。清朝中期,冯、范、潘、陈、马等姓人氏逃荒,在此地聚居建庄。后来崔、周、刘、张、路、秦、李、高、赵等姓人家相继迁入,由于谐音和文书记载错误,毛桃庄庄名沿用至今。刘庄于清朝嘉庆年间建庄,庄祖姓刘,故而得名。毛桃庄、刘庄南北相望且相邻。
前罗行政村位于四所楼镇东南6公里处。西邻小清河,与任砦村隔河相望,东邻杞县湖岗乡五岔口村,东南与夏砦村相接,南与练城乡张道营村、姬屯村、欧阳岗村搭界,北与后罗村接壤。全村现有400户,1500口人,1625亩耕地。该村坐落在一马平川的豫东平原上,水利条件良好,土地肥沃,环乡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相传1000多年前,在小清河西岸,首先有王、罗两姓人在此居住,罗姓人丁兴旺,发展很快。后由于历史原因,该村分居前后两处,时称前挪、后挪。一则由于罗姓较多,二则可能以谐音传叫,后来两个村就改称为前罗村、后罗村。前罗村先有王、罗、刘、邢、任、陈、周、毛等姓,因自然灾害和历史等多种原因,刘姓绝户,现存任、罗、陈、王、邢、周、毛等姓,前三姓居多。任寨任寨行政村位于通许县城东南17.5公里,四所楼镇东南5公里处。任寨村址处于小青河西岸的高地上,至今从村东到村西还是300米长的高地,从远处看,好像一道鹿砦。据传,明朝中期,任姓从杞县鄂岗迁此定居,因从村后远观该村,好像一座砦子,因而定村名任砦。邓姓在明朝后期从朱砂小岗村迁居于此,随后林姓从杞县林砦村迁入;卢姓从扶沟县周吴村迁入;二组王姓从小宅村迁入;三组王姓从仲舒岗村迁入;1830年秦姓从邸阁秦庄村迁入;夏姓从王广楼村迁入;1880年罗姓从后罗村迁入;1945年李姓从民权县顺河乡李楼村迁入。在此迁入迁出的姓氏还有仝、吴、田等。特别是任、邓、林、卢、王、秦、夏、罗、李等姓氏相互之间沾亲带故,和睦相处,为任寨村的繁荣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任寨村地处河道之畔,从村西北5公里之远的倒坡水往东南流淌,经该村注入小青河。小宅村在任寨村东北角200米处。原是一片高地,明朝万历三十八年,中进士的王顺行,官至陕西巡抚,在这里建一花园,由王姓在此管理花草,长期居住成一村庄,名曰小宅。先后又有李、万、董、任姓迁入,现只有王、任二姓。任姓是1890年从任砦迁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花园内的浇花井道才逐渐毁坏消失。全村230口人,村庄虽小,人杰地灵。三赵三赵行政村位于通许县城东7.5公里,四所楼镇政府西2.5公里处。南邻韭菜王村,北与长智镇接壤,东边是王庄村,西与厉庄乡的塔湾村毗邻。三赵村的来历。相传其位置在宋朝太监郭槐宅院西北边,叫后郭村,当时在郭宅院南边还有前郭村,郭槐被皇帝处决以后,有三户姓赵的在此落户,故改为三赵。
李老村的来历。相传明朝有一位李姓名乐的巡按,老年在此居住,故名李乐村,天长日久演变成李老村。李芳华庄的来历。相传明朝时李巡按在李乐村居住时,在此地建一处花园,当时花园总管名叫李芳华,以人名称村名。李庄村的来历。据说400年前有一户姓李的人家从长智村迁到此地居住,名为李庄村。此后又有赵家、牛家从外地迁移来,耿姓现已无人。解放初,有一姓马的随亲戚来此居住,现有李、赵、牛、马四姓。绒线张村的来历。据说500年前有一卖绒线的生意人,姓张,由于生意好,发了家,在此定居,从此村名为绒线张村。随后从外地迁来的有徐、刘、杨等三姓。老庄村的来历。相传500年前有一姓于的人家从六营村迁到此地,户主小名叫老,所以村名叫老庄,至今该村没有其他姓氏。娄庄村的来历。相传400年前有一户姓娄的人家从上湾村迁来居住,以娄姓定村名,称为娄庄。白庄村的来历。400年前有一姓白的人家从扶沟县白潭迁移过来,由于白姓最早迁来,故叫白庄,以后又有陈姓从陈岗迁来,洪姓从中牟县迁来,郝姓自山东省东明县迁来,杨姓从本县大芦氏迁来,村名沿用至今。于楼村的来历。据说500年前有一户姓于的人家从六营搬来,户主的小名叫楼,由于比其他姓迁来的早,故取名于楼,以后又有乔、李、饶三姓迁入,该村两个村民小组,村名一直沿用。马庄村的来历。400年前有一姓马的人家从杞县白塔村迁到此地居住,取名马庄村,随后有杨姓、王姓迁到此地,村名沿用至今。沈公沈公行政村位于通许县城东南15公里,四所楼镇政府东4公里处。沈公行政村辖7个自然村——沈公、沈庄、高庄、土寨、毛古庄、孔庄和后娄。明末,沈公村名原为许庄,后有一姓沈的才子被皇帝封为“公”,被人亲切地称为沈公。沈公之子女分家,其中一支在村南建庄,与沈公南北相望,定村名为沈庄。高庄,康熙二十二年,高姓四人定居于此,并在村东打一口水井,以姓氏定村名为高庄。明朝末年大将王督堂(王顺行)建一练兵场,四周打土围墙,后成一村落,定村名土寨。王督堂(王顺行)之总管王毛古,在王督堂练兵场北面建庄,以姓名定村名为毛古庄。孔庄和后娄,因孔姓人在此居住建庄,故名孔庄。娄姓人建庄在孔庄之北,依南前北后的传统习俗,村名定为后娄。
沈公曾流传着村里人同自然灾害做斗争的民间故事。据说,毛古庄的建庄人都堂府总管王毛古在大旱之年,受都堂之命去龙虎山求雨,连续走三天三夜才到。见了天师老爷,王毛古求告说:“天师老爷,为救天下生灵,我家都堂大人要我来向你求点雨,因我们那里旱得太很了。庄稼眼看就要死完啦。”张天师看了差人,又看了王都堂的来信,到后宅取出一把雨伞交给王毛古。王毛古接过雨伞就走了。五六月份,天气闷热,田野禾稻半枯焦。王毛古走得又热又累,正走之间,见前面有一群人在那里磕头,烧香求雨。王毛古走到跟前说:“您不要求雨了,我给你们下点雨吧。”众人都不相信,其中一个人说:“我们求雨还求不来呢,你会有那么大的本事吗?快走你的路吧!”王毛古听了这话就说:“你们不相信,我下点雨给你们看看。”接着王毛古就把雨伞打开了,刹时间乌云四起,只听一声雷响,大雨倾盆地下了起来。雨越下越大,足足下了两个时辰。王毛古对众人说:“够不够,不够再下点。”这时大雨已经把大家的衣裳淋透了。雨下了二犁深。大家连说:“够了,够了!”大家这时已感激不尽,就把王毛古请到家里,杀鸡宰羊灌酒,热情地招待一番,临走时送了又送。
四所楼行政村为四所楼镇政府所在地,镇政府原址因1949年至1973年在四所楼自然村而取名“四所楼”。据传,四所楼自然村得名于娄姓村民居住该村。娄姓村民始祖为唐朝进士、宰相娄师德,居河南新乡市原阳县。明初,娄姓(21世)迁居四所楼镇大上湾村,子孙繁衍。明朝正统进士、曾任刑部主事的娄良就出自该支。明朝前期大上湾一娄姓兄弟四人迁入该村。娄姓四兄弟和睦相处,同建家园,村名定为“四和娄”,后来慢慢演变成“四所楼”。辈字为“汝永承先德,延绍继希宗;孟仲伯和季,渊源本世同;泰运舒长龙,广传道济光;恩荣敷锡远,贻裕庆其昌;宣平安云启,敬维敏政宏;贤英琨瑛瑜,星华灿时中。”“汝”字辈为26世。该村为防匪防盗,在村周围建土寨墙,临墙有沟,沟内蓄水,称“寨海子。”村西边一里之隔的娄富宇和侯庄两个自然村没修寨墙,这两个村的村民现在还称该村为“寨里(liū为里li头tou的叠音)”。另一传说是,明朝中期,从大上湾村西头娄蒙分支—其孙子娄某某16岁时,家中遭灾离家去山西太原从武,40年之后,官至副将,所生四子分别叫国宁、国翰、国显、国某。他为官清正,资财不多,告诉子女家乡很富裕,欲带领他们还乡,嘉靖年间,他告老还乡,定居现在的四所楼村,只盖起了一所楼,取名为娄副将庄。同事议论:你的四个儿子只一所楼,怎么分家啊。一年中秋节,他的四个儿子都从外地回家了,老人说:你们四个只一所楼,都成家了,看以后怎么过好,不生气,不让别人看笑话!让四个孩子对对心思。都把想法写到手心里,写好后大家一齐亮开,有两人写的是“和”字,有两人写的是“合”字,老人看后哈哈大笑,以后村庄就演变为合和楼,时间长了,叫成了四合楼,20年后,四个儿子有才干,家里都盖了楼,真的成为了四所楼。侯庄自然村为现在的镇政府所在地。据传,侯庄得名于村西的侯姓人家先入住该村,居住时并无其他人家。侯庄有东西两支侯姓,村西侯姓来自距该村东南2公里的真会村。据传真会侯家一媳妇是清朝康熙皇帝一汉族妃子的姐妹,雍正和其他四位王子曾到位于今天真会小学西北边的侯家原祖坟(坟内有石羊石马石狮子等)祭拜姨母,取“雍正五王子相会”之意,村名为“正五会”,简称“正会”,后演变为“真会”。
村西侯姓始祖侯金全(16世)就是来自真会,于清朝前期迁到侯庄,最先居住在村民侯传超、侯俊安、侯连兵现在的宅基地上,所用字辈为“金(今)天公德周(作),运章自可谋”,后九字辈与今天使用的字辈“守汝世家传俊彦绪启,扬乃祖宏德诗礼永昭”中前九字相对应。花开花落,冬去春来,侯氏人丁兴旺。后来又有来自河北的侯姓、来自村北1华里的祁庄的左姓及从外地迁来的李姓、张姓等人家在此居住,渐成村落。因侯姓村民居住最早并且人口众多,所以取村名为侯庄。由于侯庄交通便利,位置重要,吸引了外地商贩来做买卖并且定居,这就形成了以侯姓为主,兼有李、左、张、王、娄、贾、姚、白、陈、祁等姓和睦相处的村庄。由于侯姓祖辈宽厚待人,不欺外姓,多姓村民和睦相处,口语称侯庄为“和庄”,也含有“众多姓氏和睦相处的村庄”之意。娄富宇自然村娄姓最多,还有闫姓和安姓村民。据传,明朝时期,由四所楼镇大上湾村的一支娄姓村民迁到距该村1.5公里的于建白自然村居住。后来有娄富宇、娄宙兄弟二人迁到现在的娄富宇村居住。娄富宇为兄,无儿子,娄宙有6个儿子,娄宙为表示对哥哥的尊重,就将村名定为“娄富宇村”。娄富宇村在侯庄村南不足半里,所以侯庄村民称之为“前门儿”。
四所楼镇田庄行政村位于通许县城东南15公里处,在四所楼至欧阳岗公路西侧。东邻段马刘村,南邻陈子侯村和练城乡拐王村,西与章常庄村毗邻,北与真会行政村王刘庄接壤。据田氏宗谱记载,田氏先祖田孟礼在明朝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居于此,取名为田庄。现有村民1000余口,以田姓为主,其余有陈、娄、厉等姓氏。刘彦庄位于田庄西南500米,有两个村民组,共400余口人。据传,明朝末期,有一个侠士,叫刘彦,行侠仗义,劫富济贫,深得百姓拥戴,后来因得罪官府,被杀害于此地,后人为纪念他,就取村名为刘彦庄。清末时,该村里曾出过一个武状元叫崔睿芝,村里现在还遗留他练功用的牛皮长弓和大石锁,他的故居建筑非常精美,雕梁画栋,古色古香,1958年小村并大村时被扒掉了。人民公社时,该村属四所楼公社马庄大队,1985年马庄大队撤销后,隶属田庄村。刘、崔、张为该村三大姓,另有卢姓一家。
王景阳行政村位于通许县城东15公里,四所楼镇政府东2公里处。枣林沟从村东流过,于任沟从村西穿行,北邻长智镇匡营村,西邻大上湾村,南临密(县)杞(县)省级公路,交通方便,人杰地灵。相传400年前,由山西迁移而来一农户,户主姓王名景阳,观此地是风水宝地,就在此安家落户,数十年后,子孙满堂。他带领全家老幼,辛勤耕耘,艰苦创业,人旺财旺,和睦团结。他去世后,后人为纪念他,以其名定为村名。外人听闻王景阳村是块风水宝地,不断从外地迁入,其后相继迁入陈、梁、李、张、于、岳、杨、娄、田等10多姓氏,现以王、陈两姓人口居多。明朝以前,有一条从古都开封到陈州的运粮河,此河纵贯通许东部,在县城东15公里,河之东岸有一自然形成的村落,因临近此河,后人称之为下湾村,始祖为娄兴。厉庄因厉姓居多,就以姓定为村名。
王庄行政村位于通许县城东12.5公里,四所楼镇政府北1公里处。辖王庄、祁庄两个自然村。全村现有人口1465人,365户,1800亩耕地。东临大上湾村,西临于建白村,南临侯庄,北临胡庄。密杞铁路从村南贯穿东西。长智至四所楼的乡间公路南北穿街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土地肥沃,树木环抱。王庄村全部姓王,以族姓取名王庄。祁庄村现有祁、王、梁、于四个姓,原有的吴、孙、张等姓因历史原因,相继绝户。两个自然村王姓占90%以上。王姓始祖叫王君贶,1384年从山西洪洞迁来,最初定居长智王集村,叔伯兄弟共十八家,在通许县境内分居十八处。据传,王庄村是明朝正德八年(1513年),从四所楼镇李老村东南100米处的原址迁于现址;祁庄村姓祁的是在300年前自邸阁乡祁湾村搬来。王、梁二姓继姓祁的搬来后,先后迁入,姓于的是继承梁姓外祖父家业定居祁庄。王庄村先人勤劳肯干,注重耕读持家,在清朝乾隆至道光年间,全村先后考中文武秀才5人。
20年前的ps游戏全新复刻驾临pc端
夏寨行政村位于四所楼镇政府东南7.5公里,小清河的东岸,南邻练城乡李观化村,北邻宋屯村,东靠杞县湖岗乡五岔口自然村,是通杞二县交会处。全村有405户,1700口人,2100亩耕地,由夏寨、汤庄、张庄三个自然村组成,分六个村民组。据说三百多年前,在小清河的东岸,有一户夏氏人家,居住在一块高地上,四面低洼,仿佛一寨形,因而取村名为“夏寨”。随着时光的流逝,夏姓已逐渐绝户,后相继迁入李、杨、张、孙等姓氏。汤庄村位于夏寨村的南边,仅一路之隔,以姓氏定村名为汤庄,后相继迁入孔、李、张等姓,常住人口95%以上是汤姓。张庄位于夏寨自然村北边,全村居民大多是张姓。以姓氏定村名,后相继迁入李、齐、赵等姓氏。 
小上湾行政村位于通许县城东南12.5公里、四所楼镇政府东1公里处,东靠1963年开挖的排水小河——于任沟,南邻真会村,北依王景阳村。村的北面有一片高地,据传是过去为防泛滥的黄河水淹村填起来的。小上湾村先有娄、陈、郭三姓,后迁入屈、王两姓,现在娄、陈两姓人口居多,郭、屈、王等三姓人口较少。明朝洪武二十六年,此村原来叫顶河集,意思是顶着运粮河的一个小集市(绠),娄、郭两姓最早在此定居,后陈姓从附近的陈庄迁来。传说,晚年的朱元璋三次来此地寻找娄兴,娄兴三次都到蓬莱仙阁会刘伯温去了,他是有意躲避朱,当时朱是乘着龙舟顺着运粮河一路寻来,在小上湾一带,有庙,只有和尚跪着接驾,老百姓纷纷回避。有一个小和尚一直在河岸跪着接驾,地名官记录此地曰小尚湾,又向北走了四华里,见一个大和尚在庙前跪着,地名官记录此地曰大尚湾,又望东北指指四华里处,曰下湾,从小尚湾向东四华里,曰娄拐(这里建有七七四十九座楼,拐弯抹角都是楼,故曰楼拐,后演变为娄拐村)。这就是小上湾村名的来历。
阴岗行政村位于通许县城东南12.5公里处。西邻柏岗,东邻大青岗,南邻涡河故道,北依拐李自然村。全村现有361户,1571人、1816亩耕地,辖6个村民组。阴岗是个交通便利,土地肥沃,人杰地灵的美丽村庄。据传,两千年前,王莽追杀刘秀时,眼看刘秀就要落难,突然出现一座大庙,刘秀慌忙躲进大庙,才逃过一劫,所以把这个村落叫隐龙岗,后来叫做阴岗村。先有李氏在此定居,后相继迁入刘、杨、王、赵、张、袁等姓。袁姓已绝,现存各姓,李姓居多。孔庄自然村是公元1707年先有姓孔的一家在此定居,取村名孔庄,随后有李、郭、秦、张、刘、王等姓迁入。
章常庄行政村位于通许县城东南12.5公里,四所楼镇政府南2公里处。镇南环路穿村而过。西邻涡河故道,与大青岗村隔河相望,南眺捣罐庄村,东靠田庄村,北与真会村毗邻。全村现辖章常庄、朱烈庄、前毛庄、后毛庄4个自然村,11个村民组,总户数500多户,2200口人,2200多亩耕地。据传在明朝初期,这几个自然村已有章、张、常、毛等姓人氏迁入居住。章常庄就是因章、常两姓先入居住而得名,常姓早已绝迹。后又分别迁入刘、李、吴、孙、孟、杜等姓氏。现有章、刘、吴、孙、李、娄、任、王、张、杜、毛、孟等姓氏,以毛、章、孟、张四姓人口居多。早在明朝中后期,其他刘、吴、孙、李等九姓因历史战乱,或投亲靠友,或逃荒要饭被该村接纳居住。
辉行政村位于通许县城东北20公里,四所楼镇人民政府东6公里处。东邻杞县沙沃乡,西邻长智镇匡营村,北邻长智镇的老王庄村及陈岗村,南邻四所楼镇的陈庄村。赵辉村现有800来户,3500余人,近4000亩耕地,辖10个村民小组。村内有学校一所,六个年级六个班,教师13名,学生近300人,学前班一个,在校幼儿50余人。据传,赵辉村原名赵快岗。西汉年间,王莽篡朝夺权,欲害刘秀。刘秀急忙外逃,在路过此地时,慌忙之中头盔掉了下来,故后人叫做“掉盔”,后来由于赵氏家族在此居住较早,演变作赵辉。赵辉村姓氏近20个。据说过去有秦、任、薛、万、周、赵、王、黄、李、彭、杨、陶、贾、候、耿、张、申、罗、马、冯、苗、牛等姓氏家族,世事沉浮,现在秦、任、万、薛四姓已经绝户。
真会行政村位于通许县城东12.5公里,四所楼镇政府东南1.5公里处。该村西邻大青岗村,东邻沈公村,北邻四所楼村,南与章常庄村相邻,四所楼—欧阳岗的乡间公路从村西头穿过。全村共辖真会、许庄、牛金宇、王丞相、李杜奇、王刘庄、王老师等7个自然村真会自然村共有聂、娄、朱、侯四姓,先由侯姓迁此居住,而后又有聂、娄、朱三姓迁入,其中聂、娄二姓人口较多。大约800年前,真会村建有火神庙,闻名全县,人们为了维护神灵,每年的正月初五举行隆重的祭祀庙会。人们把祭祀活动口传成 “正五会”,后逐渐演变成村名,时间久了,根据谐音喊成真会村了。许庄村以姓氏定村名。牛金宇村的由来,500年前有一叫牛敬宇的人迁入居住,因他迁入最早,故名为牛敬宇村,后来谐音称为牛金宇。王丞相村的由来。300年左右,从土砦村迁入该村弟兄三人,姓王,其中老大的名字叫王丞相,就以老大的名字定为村名。李杜奇村是由人名演变而成的村名。王刘庄村的由来。400年叫汪刘庄,后因姓汪的绝后,姓王的从王老师村搬来居住,改为王刘庄。王老师村的由来。400年前有一叫王广足的人,在这村教书,学生们都很崇拜他,联名给他立碑,为纪念他,起村名为王老师,时间已久,叫成王老师村。
仲舒岗行政村位于四所楼镇政府东南4公里处,辖三个自然村——东岗、西岗和老宅。据传,古时,在小青河东岸坐落着一个古村落,叫傅家庄,在小清河西岸,有史庄、王庄、周庄三个小村落。董仲舒先人因生计从河北枣强县迁居傅家庄,古时这里岗阜起伏,河水环绕,树林茂密,董仲舒死后葬于此,村民为纪念他,把傅家庄、史庄、王庄、周庄改为仲舒岗,小青河西岸部分称为西仲舒岗,东岸部分称为东仲舒岗。据通许县志记载,明朝末年九省提督王顺行(村人称他王督堂)有三个儿子,一个在山西太原安家,一个在湖南长沙落户,一个住在王顺行老宅,村名“老宅”,即由此而来。在仲舒岗村还有一个传说。那就是“冷子不打仲舒岗,十里八里都帮光”的说法。仲舒岗人王曰信在刑部衙门任官,回乡省亲前,去拜望张天师,想去看看传说中的“秃尾巴老仓(也就是没尾巴龙)”。张天师不让看,说看了没有益处,经王曰信再三请求,张天师打开了龙房的门。当王曰信看到“秃尾巴老仓”时是在梁上绕着,蝇子很多,看到它很大又脏,心里很惊讶,就“呦”了一声。张天师说,“不让你说话你非说话,看它非用冷子打你不行”。当时王曰信就问:“怎样才能不打呢?”张天师说:“只有一个办法,我给你三道符,当你看见乌云来时就用上一道,它就回去了。”等王曰信回到家,三道符正好用完,因为最后一道贴到了仲舒岗,“秃尾巴老仓”从此也就不再来了,所以就有“冷子不打仲舒岗”一说。
砖砦行政村位于通许县四所楼镇政府东3公里处,东邻小清河,西邻娄拐村,南邻沈公村委的毛古庄自然村,北邻密(县)——杞(县)公路。解放前夕,全村共有150多户,580多人,近2000亩可耕地。现在全村有410多户,1805口人,可耕地2100多亩,该村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村民勤劳、善良,生活富庶。村中楼房林立,树木环抱。砖砦行政村辖砖砦、军张两个自然村。据传,砖砦是王姓始祖开辟的村庄,原村名王庄。300多年前,因御匪用砖筑砦,将村环围,全村人欣喜万分,将村名改为砖砦,沿用至今(后因年久加之战乱,解放前后被夷平)。砖砦村王、黄、左三姓占95%以上,军张村现有刘、王姓各一户,其余均为张姓。
好贴,加精。
好贴,加精。
超级科普~小伙伴们快来围观哦
通许县志啊
我是四所楼镇的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歙县王村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