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国家金库扣的是什么钱国家的钱?

国家什么情况可以印钱,印多少怎么决定?印好的钱需要怎么样流入社会?
如题,学过经济学的人帮忙分析一下。我在想,国家是不是想印就印,如果想印就印,那么这些钱如果一旦流入社会,岂不是让钱更不值钱?换句话说,国家是不是在偷偷的榨取我们的劳动成果?比如国家想向美国购买100架战斗机,需要300亿,发现没钱,然后就印了一批,然后买下来战斗机。美国又把钱到中国来买一些东西走。相当于国家本来应该要从社会上赚取这300亿,但是却直接印了这300亿,凭空 一下多了300亿,那么钱自然就不值钱了?虽然国家会说,我们会控制好不让通货膨胀,但是最近几年的通货膨胀,大家都是知道的。请学过经济学的分析一下我说的问题,普及一下国家什么情况能印钱,印多少,怎么流入社会。谢谢PS:我说的想印就印不是说国家要随意印,比如到了一些没办法的时候,迫不得已的时候,比如现在xxx国家要来攻打我们,我们需要大量的钱去招兵买马,政府国库里面没有那么多钱,那就印一些出来。国家有一些无奈的地方要用钱,是不是可以如法炮制?比如养老金亏空了,也印一些出来。我们民众就是感觉钱越来越不值钱了,但是我们工作还是和以前一样努力,但是生活质量却不如以前了。这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国家在剥削我们呢?
按投票排序
4.29更。没想到这篇帖子突然多了好多赞,谢谢大家。再次强调几点:文章尽量简化写成科普文,专业人士请绕道。觉得我写得太简单的,麻烦请不要在评论区撕逼。阴mao论者你们赢了。我表示打不赢你们,麻烦请不要在评论区撕逼。因为我无论举出什么样的例子,摆出什么样的事实,你们都会告诉我:统计局造假,财政局造假,你naive,ZF的数据你也信。最后欢迎探讨。2.22更。说一下我写这篇科普的初衷。很多人都认为我们的财富被不明不白的掠夺了,被超发的货币稀释了。不错,这种现象客观存在,但我并不认为这是央行/政府刻意为之的结果,而是收入分配、资源配置、以及资金洪流下资产轮动造成的。所以,我希望站在一个偏宏观,以及更客观的位置来解释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的一切。有了一些基础知识的铺垫,希望对大家理解经济周期、资产轮动,以及在未来选择合意资产有更好的帮助。-------------------------------------------------已更完。谢邀。相同类型的问题被邀了很多次了,所以决定系统写一写。收藏大于点赞数是怎么回事,收藏的童鞋们,看我码字码得这么辛苦点个赞吧。为了便于理解,这篇文章尽量简化写成科普文,专业人士可绕道。此外,坚称“银行的钱是政府的”、“国家可以随便印钱引发通胀”的人士请绕道,阴谋论者请绕道。来来来,让我们打开上帝视角,看看国家货币体系怎样运作。中国人民银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规定,在国务院的领导下依法独立执行货币政策,履行职责,开展业务,不受地方政府、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也就是说,中国人民银行,我们的央妈,是货币发行机构。【第一部分】央行怎样发行货币,以及怎样流入实体无耐心人士可绕过详述部分直接看结论------------------------------------------------------------------------详述部分问题一:央行能够随随便便“印钱”吗?答案是否定的。央行有一张资产负债表,货币发行(即你们理解的印钱),位于央行的负债端,每一笔负债,是有明确对应的资产的。以下是中国人民银行官网公布的央行资产负债表:这张表看起来有些复杂,让我们简化一下。--解释货币发行,这几个科目基本够用了。一般来说,央行主要通过商业银行投放货币。第一种情况:当国内企业获得对外贸易盈余/国外企业需要到中国投资时,需要将外汇例如美元,兑换成为人民币。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企业/个人向商业银行结汇,商业银行统一向央行结汇。企业和个人向商业银行结汇过程并不涉及货币发行(钱仍然在实体),而商业银行向央行结汇则涉及到货币发行。商业银行将外汇交给央行换取人民币,在央行资产负债表上体现为:央行外汇储备资产(资产端)增加,同时从印刷厂“借出”一批崭新的人民币,记为货币发行项下——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即商业银行存在央行的钱,也叫做准备金,派生过程按下另表)。这是2014年以前,外汇净流入时,我国货币主要的发行方式。简化一下:外汇流入,央行资产项下外汇储备增加,对应一笔货币发行增加。第二种情况:但是随着人民币贬值预期提升,外汇开始持续流出,第一种情形不再是主要的货币投放渠道。那么就依靠第二种货币投放渠道——央行借钱给银行。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借给银行一笔钱并规定还款期限,这种工具可以是逆回购/MLF/SLF等等等等各种花样百出的工具。在央行资产负债表上体现如下:资产端对银行债权增加,负债端体现为货币发行项下——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上升,对应货币发行。这意味着什么?每一笔发行出去的人民币都是央行的负债,一定要有对应的资产,才能有应货币发行。第一个问题解释完毕。这个过程,发行的货币在央行资产负债表科目下体现为货币发行,用金融学术语是基础货币,也叫高能货币。第二个问题,基础(高能)货币如何派生?假设银行从央行处获得一笔资金,初始状态下,基础货币=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假设基础货币为B,存款准备金率为r(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0+超额存款准备金率r1),现金漏出率为m0派生过程如下:派生第一次:银行向企业贷款B,企业获得贷款后,取出一部分现金(比例为m0)保证企业运作,金额为B*m0,剩下的钱继续存回银行(B*(1-m0)),银行将存款的一部分存回央行作为存款准备金B*(1-m0)*r,还剩下B*(1-m0)*(1-r)可以用于贷款。然后进入第二轮派生直到第n轮。将n轮派生产生的贷款、存款、现金和存款准备金分别加总,如右表所示。其中,2、流通中现金+4、存款准备金 = B,即派生完成后,它们仍然等于基础货币。将2、流通中现金+3、存款 = B/[1-(1-m0)*(1-r)],这个大致等于我们体系的M2,统计口径有细微差别。M2可以认为是我们体系最终形成的货币,它等于 基础货币乘以货币乘数。也就是说,1/[1-(1-m0)*(1-r)]——数字“1”扣除现金漏出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就是货币乘数。假设货币乘数是X,那么上表中:1、人民币贷款总额 = BX = M22、漏出现金=BX*m0=M2*m03、存款=BX*(1-m0)=M2*(1-m0)4、存款准备金=BX*(1-m0)r=M2*(1-m0)r前文已经提到,第二项+第三项就是M2,广义货币供应量。为什么要费尽心机讲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因为这是货币创造的根源,央行正是通过调控上述派生过程中的某个参数,从而达到调控总的货币供应量的目的。例如,2014年以前,外汇流入-&基础货币投放大幅增加,为了使体系中货币供应量不致上升过快,央行主要采取两种操作: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首先,外汇流入会导致央行资产负债表膨胀(外汇储备和货币发行等额增加)。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本质上是冻结一部分高能货币,从而降低货币派生能力,降低货币乘数,但体系总基础货币不变。公开市场操作,是回收一部分高能货币。如央行向商业银行发行央票,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中,超额准备金减少,获得央票作为资产。在央行资产负债表中体现为,【发行货币】项下银行存款准备金减少(回笼了基础货币),同时,央行【资产负债简表】中第二项——发行债券金额上升。详述部分完。---------------------------------------------第一部分差不多讲完了,最后总结回答一下题主的问题:国家是怎样印钱,以及印的钱是怎样流入社会的?央行发行的货币是基础货币,每一笔发放出去的基础货币都是央行的负债,必须要对应一笔资产(主要两条途径:外汇储备和对银行债权)。央行发行的货币,先到银行手里,形成超额准备金,再通过贷款-漏出现金-存款-贷款-漏出现金-存款等环节不断派生进入到实体,从而形成总的货币供应量。也就是说,央行投放出去的货币,是通过银行进入实体的。你们看,在这个货币派生和进入实体的过程,政府 没 有 参 与 任何一个环节。至于为什么我国贫富差距过大,以及YY中的既得利益阶层等问题,那是财富和收入分配机制的问题,跟货币发行没有关系。直白地说,在改革开放和经济转型进程中,有一波人看到并抓住了这个机会,而其他的大部分人,都只是默默无闻罢了。-----------------------------------------------------------【第二部分】央行怎样设置合意的货币供应量?-----------------------------------------详述部分第三个问题,印多少钱。普遍认可的央行最终目标: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其中就业和经济增长基本正相关,可以合并为一个问题;国际收支方面,央行在下一盘更大的棋,也涉及到国与国之间政治经济博弈,按下不讲。所以央行最终目标可以简化为两个问题:稳定物价,经济增长,而这两个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矛盾的。在大众认识里面,通胀是很可怕的,“央行好坏坏,印那么多钱让我们老百姓手里的人民币贬值”。但在经济学界普遍的认识里面,温和通胀的环境是最好的,恶性通胀和通缩都会损害经济增长。因为在温和通胀下,企业盈利稳步爬升有利于再生产,在这种环境下由于居民名义收入是稳步增加的,同时温和通胀也不至于削弱购买力和需求,这是一个良性循环通道。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如果为了刺激经济大量投放货币,最后的结果可能不是经济增长,而是高通胀。所以,通胀更多是一个约束性条件,约束央行和政府为了刺激经济而过多投放货币的行为。所以,我认为央行主要目标应该是:在通胀约束下,保持经济相对平稳高速增长。也就是说,央行要运用篮子里一系列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实体经济利率+控制货币供应量,从而达到在稳定通胀下保持经济相对平稳高速增长的目的。目前,由于我国尚未完成利率市场化,利率传导机制存在问题,因此,货币供应量即M2增速是目前我国重要的中间目标,从而达到调控经济的目的。继续,央行如何设定M2增速,以调控经济增长?首先,货币供应增速应满足经济增长。要理解,货币在经济体系中,主要扮演着交易媒介的作用。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货币交易需求不断上升,就会对货币量产生更大的要求。因此货币供应量应随着经济增长相应增长,才能不阻碍经济增长。在古代以黄金/白银等硬通货为交易货币的时代,一般都伴随着通货紧缩,因为黄金/白银增长的速度跟不上经济增长的速度,这会对经济的进一步增长造成掣肘。这也是废除金本位制度的根本原因。当然金本位制度废除后,出现了一大波滥发货币的行为,各国受伤惨重之后开始意识到,货币发行权是一把双刃剑。第二,宏观经济调控,在经济过热时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在经济下行时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每个国家的央行货币政策都肩负着调节经济增长的任务。就涉及到凯恩斯主义和古典经济学派的经典之争了。根本分歧在于,政策是否能够干预经济增长,凯恩斯强调政府干预,而古典经济学家认为,任何措施都没有什么卵用,经济该怎么走怎么走,钱放多了是会通胀。总体来看,政客更信凯恩斯,而经济学家更偏爱古典(总体总体,不要跟我argue)。这也是为什么政府出任何政策经济学界一片骂,不仅在我们国家是,在别国更是。古典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政府应该无为而治,应该放更多的精力在厘清市场体制,提升市场透明度,促进市场竞争等方面,使市场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这里,引入著名的费雪方程式:PQ=MV 即 价格*产出=货币供应量*货币流通速度假设货币流通速度不变,分别求偏导数再除以等式左右:dP/P+dQ/Q=dM/M即
通胀(物价变动幅度) + GDP实际增速
货币供应增速货币供应增长扣除了实际经济增速后,就完全体现在通胀上。特别是,长期货币政策中性,即长期经济增速趋于自然增长率(内在增速),投放再多货币无法更改经济内在增长率,最终只体现为通货膨胀。然而,虽然长期政策中性,货币和财政政策中短期内能够作用于经济增长。由于经济增长始终围绕着潜在增速波动(就好像价格围绕价值波动一样),政府总体政策方向,更应该是降低这种增长波动率,而非认为拔高经济增长到潜在增速之上。论述部分完毕。----------------------------------------------------------------------实证部分,央行怎样设定货币增速目标?每一年M2增速目标都经过了详细论证,简单来看,M2增速是综合考虑前一年M2增速,未来潜在经济增速和合意的通货膨胀率,以及调控需求的结果。可以看到货币政策逆周期调控的动作还是比较明显的。年经济整体过热(虽然2008后来经济下滑超预期),所以M2整体是收缩的,M2增速目标定在16%,较2005年下降1%;2008年底经济快速下行,2009年实行宽财政+宽货币政策,把M2增速目标上提至17%。但后来完全失控,当年全年M2增速高达27.7%,也为2011年通胀埋下祸根;2011年下调M2增速,到2011年下半年由于通胀来势汹汹,货币政策进一步收紧,因此2011年M2实际增速大大低于目标增速。2012年以后,由于意识到国内潜在增速下滑,每一年都在下调M2增速,但M2目标增速和实际增速相对于不断下行的GDP来说,还是偏高,即总体货币环境仍然宽松(刺激经济需要)。----------------------------------------------------【第三部分】一些生活现象解释/解答根据前面科普的一些基础知识,回答大家的问题。第四个问题,央行/政府通过印钱剥削人民财富?前文强调,央行每发行一笔基础货币(负债),都要对应资产端地增加。这个资产端要么是来自外汇储备/黄金储备——主要是我国人民在全球贸易分工中创造的财富;要么是对机构——主要是银行——的债权。银行从央行处得到资金后,再以贷款形式投入实体(才有了后面的派生过程)。什么是财富?如果A从银行处贷款30万(利息5万),买了35万的车,他就有35万的财富了吗?答案是,他的总财富仍然是0。如果B做小生意,从银行处贷款30万(利息5万),投入运营后赚了50万(不扣除本金),那么它的财富是15万=50万减35万。如果C拥有10万自有资金,投入后做小生意赚了30万(不扣除本金),那么它的财富是30万。货币在发行和派生过程中是无辜的。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产生了许多机会,一部分人通过进入某些领域,以远高于资本要求回报的利润率迅速累积起来财富。在现代金融体系下,恶性通胀的确会剥削人民财富。一方面,普罗大众积累财富的速度追不上通胀速度,另一方面,如果借贷者(记住,货币体系中每一轮派生都需要银行贷款环节的参与)能够在恶性通胀中获利,获利额度大于贷款本息,那么理论上来说,财富的确是从多数派转移到少数人手中。然而,这种情况一般是不成立的,恶性通胀对经济损害很大,由于每个人手中货币的购买力急剧降低,需求将急剧减少,在实体经济赚钱变成一件很难的事情。所以,过度投放货币引发通胀,是几乎没有受益者的,不存在剥削。即使过度举债的主体是政府,也同样会引发债务危机,它并不是获益者。也就是,在金融周期膨胀初期,通过举债盈利的人(还本付息之后还有大量盈余),能够迅速积累财富。当金融周期走到顶点时,绝大部分人盈利都不够还本付息,即陷入旁氏骗局。全社会总体进入旁氏周期之后,意味着明斯基时刻的到来。以下来自百度百科他的观点主要是经济长时期稳定可能导致债务增加、杠杆比率上升,进而从内部滋生爆发金融危机和陷入漫长去杠杆化周期的风险。经济好的时候,投资者倾向于承担更多风险,随着经济向好的时间不断推移,投资者承受的风险水平越大,直到超过收支不平衡点而崩溃。这种投机资产促使放贷人尽快回收借出去的款项。金融扩张与收缩过程,央行做的是宏观调控,但不负责财富分配。第五个问题,M2(广义货币供应量)与GDP的关系。有人说,美国的M2和GDP基本维持了1比1的对应关系,而截止到2015年末,我国M2总量为139万亿,GDP为67.6万亿,M2是GDP总量的两倍,这就是我们货币超发的证明。不能简单这样理解。M2是广义货币(存量),GDP是国内生产总值(流量),货币在经济体中扮演的是交易媒介等角色。M2和GDP1:1的对应关系不是金科玉律,但比值过高肯定是有问题的。我们知道,M2=M0+存款。进一步细分,M1=M0+活期存款;M2=M0+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各国具体口径略有差别)。虽然定期存款可以随时转活期,但是,定期存款是不能用于资金划转、提取和支付的,所以,只有M1能够直接参与到经济和交易活动中。我国M2/GDP过高核心原因是:国家金融体系运转过度依赖银行;金融深化程度不够。这两个答案实际上可以合并成一个。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A公司有1万元银行存款,B公司需要借款一万元,那么A公司将钱从银行中取出,借给B公司,B公司再存回银行。那么实际上,A公司一万元存款变为一万元债权(也是资产),B公司增加一万元存款和一万元负债,净资产不变。而对于银行来说,A的存款变为B的存款,这个过程不影响M2。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但如果A把钱存在银行,银行放贷给B公司,B公司再存回银行。这时,银行账面同时拥有A和B公司存款,如下所示----------------------------------------------------------------------------------------------------------------------------------------------也就是说,在银行配置资源的过程中,M2被放大了。由于我国间接融资渠道(银行)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因此导致M2与GDP比重过高。问题六:我国M2/名义GDP比重不但过高,而且还呈现出逐年拉大的趋势,即M2增速高于实际GDP增速+通货膨胀。这有悖常理。我国金融市场化在不断推进,直接融资市场规模逐年扩大,为何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简单来说,是资金配置的低效率。资金空转。即钱在银行体系内打转,并未进入实体企业。资金空转现象在2013年下半年尤为严重,那时候政府严格限制银行资金流入城投或房地产平台,为了规避管制,银行把钱在多家银行手中兜圈,最后通过信托通道投放进房地产。投资效率低下。看下图,虽然投资和产出不应该是严格的线性关系,但下图基本可以说明问题。在2000年左右,1元钱固定资产投资对应着1元钱GDP的增长,到元固定资产投资才能对应1元GDP的增长,而2014年底这一比值已上升到1.82。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第一是投资效率日趋低下,第二是高房价,高房价导致高地价(是的,不要本末倒置,土地价格过高,是因为房价过高而非相反。试想如果没人愿意买房,房价跌去一半,地价还能维持原来的水平吗?),而土地购置成本计入固定资产投资项,但它不是产出,不计入GDP项。第七个问题,通胀和贬值。前文提到,温和通胀是最理想的一种情况,而事实上,进入2000年后并未出现过急剧通胀的情形(20%以上),一直控制在个位数。从可以获得的数据来看,1985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家庭年收入分别为749元和547元,而截止至2012年末分别为26959元和10991元,分别上涨了36倍和20倍,期间以CPI衡量的物价水平上涨幅度为4.42倍。其实,如果将现在与10年、20年或者是30年前比较,日子是越过越好的。为什么大家会产生“物价飞涨”、“货币贬值”的感觉呢?这种说法主要还是针对飞涨的房价说的,收入增速跟不上房价涨幅。然而,准确来说,“房”,除了具有商品属性之外,还具有金融资产属性。也就是说,它在我国更多是一个投资标的,而不仅仅是实实在在的商品。为什么大家会产生“物价飞涨”、“货币贬值”的感觉呢?这种说法主要还是针对飞涨的房价说的,收入增速跟不上房价涨幅。然而,准确来说,“房”,除了具有商品属性之外,还具有金融资产属性。也就是说,它在我国更多是一个投资标的,而不仅仅是实实在在的商品。房价不计入CPI,但房屋租金变动计入CPI项下“居住”项,此外,房屋租金价格还直接影响到服装、食品等产品的终端零售价格,最终反映到CPI中。但近年来由于房价上涨过快,房屋租金跟不上房价涨幅(这里就体现出了不动产的金融属性),所以CPI未能完整反映房价上涨幅度。第八,阴mao论。央行对政府多少是有一定独立性的,即使是在我国。不可能出现,央行直接印钱给政府使用;或央行直接借钱给政府使用的现象。咳咳,这个“阴谋论”有点大。从印钱到央行到政府,经过了多少人手,以及多少派系。我直觉是,即使政府想创造收(lian)入(cai),完全可以通过更优雅的方式。印象中央行购买中央政府债券只有一次,即2007年政府发行特别国债,用于购买约2000亿美元外汇,作为即将成立的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资本金,其中央行通过农行认购1.35万亿。这笔钱直接在央行处购买外汇,也并未进入实体。就拿中央政府来说,每年的收入包括税收收入、中央企业上缴利润等等,以及拥有相当可观的央企资产,财力是比较强的。平时周转也没有问题。题主问题:国家是不是想印就印,如果想印就印,那么这些钱如果一旦流入社会,岂不是让钱更不值钱?换句话说,国家是不是在偷偷的榨取我们的劳动成果?比如国家想向美国购买100架战斗机,需要300亿,发现没钱,然后就印了一批,然后买下来战斗机。我说的想印就印不是说国家要随意印,比如到了一些没办法的时候,迫不得已的时候,比如现在xxx国家要来攻打我们,我们需要大量的钱去招兵买马,政府国库里面没有那么多钱,那就印一些出来。向美国购买战斗机需要支付的货币是美元,也就是说,政府想要购买战斗机,必须将人民币兑换成美元再出去。如果直接从央行账面拿走300亿美元外汇储备,央行报表岂不配不平了?题主提到的这点,战时政府会发行国债用于军备购买,这也没有什么好遮遮掩掩的,历史上别国也是这样做的。所以在这种情形下,应当跟07年操作类似,政府对央行发行特别国债得到人民币,再从央行处换取外汇用于购买军备,这种情况下,对实体经济总货币供给没有影响(其实相当于政府直接向央行购买一笔外汇)。在外汇储备亏空后,那么政府从央行处借人民币去国际市场兑换外汇(但人民币也同样没有进入中国实体)。但一旦发生战争人民币必定会贬值,也会发生通货膨胀,这是因为战争会损害经济增长同时造成物资短缺。再更新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没有带动经济增长?评论区有相关争论,有兴趣的童鞋可以去看看。经济下行过程中,央行采取相对宽松的政策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货币传导机制出了问题。正常情况下货币传导机制:央行向商业银行降准/逆回购-&银行间资金面宽松-&拆借利率下行&银行资金增加-&银行加强放贷-------派生------&企业获得贷款后扩大再生产,人们收入提高需求增加---&经济重回增长渠道。但这个货币传导机制出现问题,有很多原因,根本原因在于实体企业负债率过高,银行不愿意继续放贷。(这也是为什么我反对用加杠杆的方式去房地产库存的原因,这条回答下也有很多争论)也就是说,在实体整体负债率不高的前提下,货币宽松的传导机制基本是有效的,但现在,它已经失效了:央行放了钱,银行不愿意放贷给实体企业,先是通过各种渠道借给股民炒股(不是直接借,具体过程较复杂,按下不表),股市崩盘后;资金通过银行理财的方式进入债券市场,通过正规非正规渠道进入房地产市场推升一线市场房价。资金都是有成本且要求回报的,在实体回报过低的情形下,只能去寻找资产的相对洼地。所以,我们看到的是,钱都在资本市场打转。这是2015年的情况,月似乎基建有抬头趋势。但是,任何再通过加杠杆的形式提升经济的行为,都是不可持续的。相较而言我更愿意容忍经济的低增长。以上,基本更新完毕。最后补一句,没有阴mao论,我国央行算是水平比较高的,也相对独立的央行了。出现一些问题是因为很多结构性的问题没办法通过宏观的手段来解决,西方经济学的教科书也没有标准且完美的解决办法,且我国目前的问题都偏中期,短期很难看到改善。但你不能否认央行和政府都在为之努力。不过现在看来比较两难的地方是,中央既想保短期增长,又想实现中期改革,还不想人民币贬值和外汇流出,按下葫芦浮起瓢。与以往几年相比,现在确实到了最困难的一年。
先理解如下问题:1、一杯盐开水,盐、水比例多少,才适合饮用?2、一杯盐开水,盐、水比例应在一段时间内维持相对稳定,以防口味剧变造成的不适应。盐:一国的货币发行量;水:一国的全部货物。政府加印货币,完全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确实是可以有一定的灵活度的,但必须确保:这杯“盐水”既不能咸得咋舌,也不能一天一个味道——要适度,要渐变,保证“单位货币的购买力”循序渐进地变化。只要做好上面这条,就不会出什么大乱——我们建国至今,货币贬值何止100倍,但社会还是比较稳定的,足可说明问题。纸币不同于白银、黄金,它代表的是“政府信用”,当然可以灵活发行——而白银、黄金则不同,开采完了就没了,用完了就没了,是有定数的,且中国不产白银,穷疯了,手上缺少硬通货,又要活命,只能靠“消灭大户”,这也从经济层面解释了明末农民起义。站在统治者角度,倘若当时就推广了纸币,那只要适度增发纸币,就能解决三饷问题,也能对起义领袖施行招安,女真人更不可能那么容易破关。
我没看懂那个高票 @Lorinda 写的的啥,我想来通俗的说说央行印钞原理。一个是外汇这个应该太容易理解了我赚了米帝国主义十米元,我把钱上交给国家,国家印六十元人民币奖励给我,国家自己放着十米元。。。一个是银行 举最最简单的例子或许很不恰当,但应该普通人能看懂。 我有咖啡,你有大米,那么我想买大米,可我没有钱,于是我卖咖啡给你,可你也没有钱买啊,怎么办呢,于是我问宇宙第一行工行借钱,工行说我没有人民币。。。于是工行问央行借钱,然后央行才让工厂开动印钞机印了钱给了工行,工行再借给了我,我于是问你买了大米,然后你有了钱又买了我的咖啡,钱又到我手里,然后我又还给了工行。工行笑嘻嘻的给了央行。央行印钱通过银行借贷把钱留出去,就这么简单,然而并没有任何办法控制央行多印钱,事实上政府一直在割羊毛,这不是阴谋论。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还贷特别是房贷要三十年,而开发商的钱和交给政府的税是瞬时拿到的, 我问银行借了钱买大米,我要还三十年,而卖大米的一下子拿到了三十年的钱,同时我要卖三十年的咖啡才能拿回这笔钱还给银行,这TM的就是把我们未来能赚的钱全给印出来了用,然后开发商和政府们消费,造成一种虚假的经济繁荣。关键关键是,房子根本不值这么多钱。
楼主很有慧根啊……别听最高票那个莫名其妙的答案,你的理解是对的。统治者的思考方式和平民天然不一样,必要时候通过发行货币稀释或者转移财富都是政策可选项,只不过不会明着说出来。
通俗易懂看货币如果你实在看不懂,请直接看每一条的结论。1. 印钱是不是随意的?其实使用随意和不随意来形容一个复杂的经济行为是不准确的。就像去菜市场买菜,这其中就包括了许多复杂的博弈。这个菜贵不贵、质量好不好、昨天吃过了没有等等相关因素,其中就包括了概率、统计等数学规律。比如说当大白菜的价格大于10元/斤,你购买的概率就会降低,这其实是不随意的。但是如果价格估值没有出现大幅度的偏差的情况下,你也许凭的就是微博上看到的某一个菜谱来决定需要购买的品种,这就包括了随意性。首先讲不随意的货币发行策略。简单的来说一个国家货币总量的价值应当相当于其社会资产总量,这也是各国央行根据国家资产来限制货币发行量的依据。政府是不发放货币的,政府为央行发行的货币提供信用担保,货币的本质就是国家信用。每笔发行的货币都会成为央行的负债,你可以在其资产负债表里找到对应的条目。比如说某个小岛国家无故发放大量的货币,因为没有对应的资产增加,因此货币只会大幅贬值。所以我们说货币发行确实不是随意的,有必须遵循的原则。但是,对于政府来说,货币发行又是随意的。理论是美好的,我们来看一下实际操作过程。央行发行货币所需的资产评估是由谁来负责监管?政府。谁来负责社会资产的审计和统计?政府。央行的决策层人事委任是由谁决定的?政府。和能得出政府完全没有参与货币发行管理的结论完全不同(他在后来更新的答案中去掉了这一个结论),我得到的结论是中国金融体系中货币发行量完全由政府机构控制。但完全控制不代表随意使用,滥发货币会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津巴布韦几个亿买青菜的故事告诉我们,货币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促进生产,而不是摧毁自身金融体系。因此,在大方向上货币发行并是不随意的。随意同时又不随意。这说法矛盾吗?其实不矛盾。在每年达十万亿M2的体量下问主提出增发300亿人民币(占2015年M2的万分之2.15),这种小事就像波浪滚滚的小湖里投个石子,很快就会被淹没掉了。这种小规模的超发根本不会对整个社会经济产生决定性影响,你根本看不出这池塘里的水上涨了。宏观上有序,微观上可动。这一段只是说明政府有能力这么做,而且只要不整车整车的往湖里砸石头对整个体系也不会造成决定性影响。至于政府有没有真这么做我就不知道了。上面简单回答了问主的问题,什么情况能印钱。结论:政府确实可以随便印钱,但是他们不会真的乱印。一般情况下即使出于某些目的超发也会限制在可控范围之内。2. 印多少《人民银行法》里面只规定了『人民银行负责人民币的货币发行』,其中怎么发、发放原则是什么、发行量如何计算,都没有法律明文规定。我们翻阅国内任何一部经济学文献也没有提到具体的央行货币发行量计算依据,一般只有文字描述『根据上年的货币发行数额,结合当年的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提出发行计划,报国务院审批。』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都是瞎子摸象,只能大体上猜测其原理找出接近的公式来套用。而实际上这种生硬的套用出现千分甚至百分级别的误差都是正常的,对于中国的M2体量来说一个百分之一的误差就是一个万亿。因此我很负责任的告诉问主,如果你要我们分辨央行是否存在滥用货币,我们真答不出,请不要相信任何信誓旦旦告诉你这个国家机密的人。不过虽然我们不能具体知道详细的公式,但我们仍然可以猜测其基本法则。我们上面说到的,在宏观环境下,银行发行货币不能违反大方向原则。下面要了解的基础知识,什么叫货币供应量:看完我们才好继续往下学习。数据说话,先上数据:其中中国M2/GDP表如下*注1 这个数据是国家提供的M2/GDP比,这个比值在不断上升,这意味着印了更多的钱,没有拉动相同比例的GDP。*注1 这个数据是国家提供的M2/GDP比,这个比值在不断上升,这意味着印了更多的钱,没有拉动相同比例的GDP。*注2 这个图表只是方便为大家理解M2与经济增长所的对应关系的,并不是说央行就是直接根据GDP来印钱(确实不是根据这个)。*注3 图中有两个值得关注的地方,2008年和2015年。08年M2出现了明显的增长,这意味着国家在这个时间段正运用货币工具在刺激经济增长。08年是上次金融危机国家投下4万亿做基础建设的时候。15年的增发并不算明显,大家似乎也没有什么感觉,因为这回采用了更含蓄的方式,且力度也没有上次大。这里不得不插一下08年四万亿的事情,由于巨量的廉价信贷冲入市场,许多地方都出现地产泡沫、地方财政债务严重膨胀、国有企业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08年的“救市”方案大幅度的干预了市场,其弊端在这几年逐渐凸显,政府为了修复当初政策市场造成的影响,这两年放出了一系列包括去房地产库存、去产能以及供给侧改革的举措。从上面的M2/GDP对比图我们可以看到,GDP发展一直和M2保持线性相关。简单来说就是没有经济刺激方案的情况下GDP上涨多少,M2就会按当期GDP指数上涨。当然,事实上货币发行量的具体计算方法绝不是这么简单,如上面所说货币量会根据整个社会资产的上升而提高的,整个社会资产的提升会造成货币紧缺的现象,于是央行就开始根据货币需求印钞。下面是几个我认为可能的计算公式。央行计算货币发行量可以采用以下几种计算方式:(请看不懂或者懒得看公式的人直接跳过,下面我会说到这些公式意义不大。)----------------&a 大名鼎鼎的费雪交易方程式:MV=PTM是指货币总量,V是指货币流通速度,P是指商品的平均价格,T是指总交易商品量。b 剑桥方程式:M=kPyM为货币量,y表示实际收入,P表示价格水平,Py表示名义收入,k表示人们持有的现金量占名义收入的比率。c 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公式:MD/P=f(Ypη-RmRe-Rm,πe-Rm)Md表示名义货币需求量,P表示物价水平,Y表示名义恒久收入,w表示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例,Rm表示货币的预期名义收益率,Rb表示债券的预期收益率,Re表示股票的预期收益率,gP表示物价水平的预期变动率,也就是实物资产的预期收益率,u表示影响货币需求的其他因素。w,u,Md三者的关系是不确定的。&----------------巴拉巴拉一大堆看不懂的公式实际上大家并不感兴趣。我要指出的是以上公式都包含有可调的参数,猜测其数据来源于统计局,当然其尺度也是可以调整的。比如说费雪方程的P或T,剑桥方程的k。所以即使我们万一真的掌握了央行的货币发行量计算公式那仍然不好意思,我们还是没办法反算出其中的哪条参数是多少,也无法验证其数据来源是否真实可信。我们唯一确定的仅仅是央行提供的M2数据而已。一个黑箱的公式完全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只好无视任何公式直接使用国家提供的数据结果来理解,即M2/GDP。当然,我借用M2/GDP这个工具的价值是受到质疑的,特别是GDP这个工具其实现在很难正确的反应整个国家经济水平。《》GDP 作为一种统计指标也许已经成了古德哈特定律(Goodhart's Law)现象的受害者。这一定律于 20 世纪 70 年代由英格兰银行的一名顾问提出,它指出: 一项指标一旦成为政策制定的依据,便立刻不再有效。比如说,警察可以通过从其他打击犯罪的行动中调取更多资源,来降低商店行窃发生率。商店行窃发生率降低了,但其他犯罪发生率却上升了。结果商店行窃发生率在指示总体犯罪趋势方面不再有用。从这个角度来看,像 GDP 这样的某个特定衡量标准,一旦被用作一个复杂系统(比如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的性能指标,政府便可能会关注这个衡量的指标,以国家的其他方面为代价来提高这个指标的增长。GDP 本身也许会上升,但在衡量更广义的经济和国家财政健康状况时,它变得不再那么有效。作者:秦鹏 来源:果壳这说明GDP反应的经济情况是遭受大量人为因素影响的,其数据并不能真实的反映社会经济情况。因此实际M2与国家资产的比率要比图表上体现出来的还要更高一些。结论:国内货币是超发了的。3. 通货膨胀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说过:一切通货膨胀都是货币现象。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通胀的唯一原因就是政府印刷钞票。超发货币会造成通货膨胀,一般而言同时会使货币贬值。但有时候通货膨胀并不必然导致本币贬值,有时候货币升值反而会加剧通货膨胀。中国在近三十年的通胀过程中,人民币诡异的保持着升值态势。这看似违背经济学常识的情况包含有更深的原因,但这不是我们要讨论的内容。许多人都觉得通货膨胀不好,工资不涨物价飞涨,社会底层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但我要告诉大家的是,理论上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对于社会底层来说更为有利。对于全世界来说,通货膨胀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金融工具。为了不让社会发展过于缓慢甚至停滞、倒退,通货膨胀就是政府给大家施加的一个压力,就像鞭打马匹的皮鞭。乌托邦和早期的社会主义大锅饭试验就证明了一点,人类具有天然的惰性,即使在思想觉悟非常高的环境下人类自身也无法战胜其自私的基因。因此领导阶层普遍认为,适当的鞭策有利于社会发展,竞争有利于优胜劣汰。自由经济的特征就是奉行丛林法则末端淘汰,通货膨胀就是追在你屁股后面的狮子,这会让你成为跑得更快的羚羊或是被吃掉的羚羊。既然通货膨胀如此残酷,为何又说这对社会底层更为有利呢?因为通货膨胀会导致货币贬值。对于一个低收入家庭来说,他们没有什么财产。他们的收入来源主要依赖工资或农民销售农产品的收入,消费的产品也是生活必需品为主。对于社会底层来说拿的就是生存工资,也就是这个城市生存的基本生活费,如果达不到这个水平将无法在这个城市生存。生存工资是随着物价上涨而上涨的,自由市场里一旦企业无法提供这个标准的工资,企业将招收不到工人。工人干活养活不了自己那还不如回家睡觉,一些国家则体现为游行示威甚至内乱。为了防止企业联合压缩工人生存工资到真正的生存红线,通常该国政府也会定期公布每个城市的基本工资。无产阶级们没有财产,因此也就不怎么会受到财富稀释的影响,即使该国货币购买力每年都下降10个点受影响最多还是资产阶级。如果他们拿着钱什么都不做,那10亿每年就会少掉1亿。这会迫使资产阶级不断的消费、投资保值同时进一步累积财富。通货膨胀对中产以上阶级影响更大。中产以上阶级有财富累积,他们有资产性收入,比如储蓄、债券、保险和股票等。这是一条分水岭,财产性收入有滚雪球的特点,财产越多的人其资金撬动的利润越高。财产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实现财务自由,不再需要每天工作就可以惬意的生活,这是多少人的人生目标啊。理论上某个财富过人的家伙几百年后其财产能买下整个国家。而且财产是可以继承的,这意味着一个富人的子女不需要干任何事情,他们仅通过财产性收入就可以越来越富有。而且财富累积是具有排他性的,某些人越是富裕其他人则越贫穷。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通货膨胀这个工具就被推出来了。与其协同工作的还有个人所得税、遗产税、印花税甚至包含某些故意设置的投资风险等等。他们存在的目的就是限制有人能够在合法渠道内不断累积财富以致富可敌国的情况。另外发达国家高福利的意义之一就是为了冲销通货膨胀对社会底层的影响,即没有足够的财产也可以安心的在这个国家生活。让这个工具彻底成为针对资产性收入群体的利刃。实践证明这种对社会底层的保护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因此福利经济学被各国广泛接受。理论上很美好,但是实际并非如此。我们知道社会规则的制定者并不是社会底层,资产阶级总能想方设法掌握国家的决策权和话语权,统治阶级制定限制自身获利的规则本身就是矛盾的。而且出于累积财富能引导人民积极性的理由,这些工具对资产性收入的限制也是在资产阶级能够接受的范围内的。关于这个的实例我们可以参考巴菲特税。而我国间接税占到全部税收70%左右,个人所得税仅占6%左右,这更说明资产阶级在中国环境之优良。另外和无产阶级同志们只能被动接受社会分配不一样,资产阶级有很多办法可以跳出这个规则。非法的敛财手段、薪酬待遇压缩、偷税漏税、利用法律漏洞、境外离岸公司等等。随便举个栗子,比如说上市公司财务作假骗取股民的巨额财富,。相对应的我们看看美国。因此在合法和非法的两条道路上,资产阶级都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货膨胀的主要价值还是限制中产阶级,鞭策无产阶级努力干活。亚当.斯密(Adam Smith)说过:人类进步的动力是个人的需要和欲望。我们遵循着这一原理,通过各种商品、权利、服务等等激发你的需求和欲望,渴望财富或其他理由的你会辛勤工作和学习,不停的创造社会价值。因此,通货膨胀及类似的鞭子还是会继续抽打在你我的身上,既然无法逃脱我们最好还是学会习惯它吧。结论:我们需要适度的通货膨胀。4. 货币需要流通上面说道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提高货币流通性。流动资金在社会生产中每次周转都可以产生营业收入及创造利润,一旦资金出现流动性困难意味着社会无法创造更多的利润,经济进入下行通道。假设马某有160亿元的现金,他既不打算继续投资到公司企业,也不购买固定资产,即使百万豪车几十辆、鲍参翅肚吃一个扔十也消费能力有限。他就是单纯的存着钱不花,这笔钱就成为了”死钱“,这种不断的累积大量现金的行为甚至会成为金融炸弹。通货膨胀会遏制这种将钱捂着不放的行为,因为如果每年马某还是拿着钱不用也不投资,那他每年都会产生巨额的亏损,聪明的老板们自然不会这么做。中国人和美国人不一样,中国人喜欢稳定和存储。中国储蓄率一直偏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整、投资渠道闭塞和不安全、银行和国家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利息相对较高等等。储蓄率 数据来源CNBC如果人们拿着钱都存起来不花会怎么样呢?首当其冲的就是银行,当你减少购买商品的时候,企业产品就会滞销,企业就无法按时偿还银行贷款。你不购买房子银行就无法派出房贷。银行所有的利润都是来源于贷款,人们不花钱银行的钱就不流通,银行巨大的管理成本会很快让银行破产。这还属于金融危机的范围,如果持续不流通则会进入经济危机的范畴,就是所谓的硬着陆。届时企业破产,工厂倒闭,人们失业,社会一片萧条。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国家必须想方设法使资金流通起来。政府需要人们将钱取出来消费或投资,通货膨胀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当银行利率逐步下降甚至到达负利率而同时通货膨胀不变或上涨的情况下,会促使人们将钱取出。前一段时间美联储(FED)公开讨论负利率政策正是基于这个道理。需要注意的是,最近常被提起的『流动性陷阱』。这个假说是宏观经济学之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提出的。他认为当一段时间内利率保持在极低水平时,货币政策会失效,无论央行怎样通过增加货币量来降低利率、刺激经济,实际产出和利率水平都几乎不发生变化。日本十年经济衰退和欧美08金融危机至今都应验了这一假说,目前中国是否会陷入这一困境还未得知。为什么印钱的问题要提到货币流通?因为如果实在人们不愿意把存款拿出来,而央行又急于刺激资金流动,那通过增加M2也是可以一定程度的提升资金流动性。正是因为中国人储蓄率比美国高得多,所以政府也更喜欢使用增发货币来提高资金流动性,而且力道也更大。不过如果一直依赖货币来刺激经济流通无疑是饮鸠止渴。不挤出社会上不良资产的水分,这个泡沫会越吹越大,飞得越高则摔得越重。结论:提高资金流动性是超发货币的动机之一,目的是提振经济。某些情况下这属于良性操作。对于政府来说,通过金融手段获利不是其目的,经济发展才是其目的。政府完全可以光明正大的收取他们想要的东西,政府财政来源主要是依靠赋税,2015年税收收入124892亿元,非税收入27325亿元,税收占财政收入的78.12%()。另外他们还有罚款、没收贪污犯罪所得,特殊国有企业收入等等不进入财政的收入,部分进入当地政府金库,部分进入国库。所以通过货币增发来稀释财富的手段虽然客观存在,但是相对税赋及垄断性企业,如电力、通讯、烟草、石油等等,通货膨胀对一般老百姓的影响来说并不是其生活质量不如意的主要因素。真正影响老百姓生活水平的关键因素是社会分配方式(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以及税收方式。政府控制着社会资源分配的权利,因此无论政府收取多少的费用、采用何种手段,只要重新分配给人民的资源能够满足人民生活的需求,生活质量就不会下降。
都说政府没印钱,那你告诉我最近国家队拉大盘的钱是哪来的?还不是自己印!
很多人逻辑有问题,单纯的觉得印钱就是贬值,这样想其实是错误的。市场规模决定货币的数量,如果过度控制货币数量,造成通货紧缩对经济增长没半点好处。是否增发货币是由预期市场规模增长和新建大型工程来决定的,适量超发货币对经济增大是有好处的。我可以看下面几个例子。比如:印100块钱,贷款给工程,那么印的这100块就相当于在原有经济规模增加了这一个工程的经济,参与到工程的工人也拿到工资,进行消费。货币没有贬值也没有升值,但市场更大了。比如:印100块钱,贷款给消费,那么市场物价将因为这100块而涨价。但是在货物堆积,卖不动的时候,对市场和工业有刺激作用的,像我们国家就贷款给其他国家,指定只能买我们国家的产品,很多其他国家也有过这种贷款。产生的消费,拉动工厂就业,保持社会稳定。消费贷款是有利息的,当然对国外贷款很多可能是利益交换,虽然有免息,但是对两国经济交流有拉动作用。比如:一个工程的贷款是由原本货币总量里出的,经济规模也是增长,但是货币升值却更难,特别是和国际接轨的国家里,很多物质需要从国外进口,自己国家单方面物价降低,对外货币增值,影响出口和进口,这些操作更难,还不如保持货币稳定来得简单,特别是工人工资因为货币增长而工资不增加,可能还要倒退,但市场物价反应却不会有明显变化,因为中间环节越多,变化就越迟缓(每个人都想多赚钱),所以工资可能倒退,物价还没变化,或缓慢涨价,社会问题很大。而且社会货币总会越来越集中,如果不增加货币,这些原有的货币会缓慢的流到少数人手中,到时社会问题更大,所以增发货币是平衡财富的关键,发行货币是公共机关,新印出来的钱不属于任何人,如果货币贬值,亏多的只能是大户,平常人手里的货币一般是不多的。货币的缓慢贬值对市场是非常好的刺激,因为贬值,有钱的人要保持价值就要不停的增加实际资产的投入,在投资实际资产的过程,工人和市场都能得到好处,盘活经济。新印货币一般都是贷款给大工程的,这些工程对人员就业的拉动更大,一个大工程就能印几百亿,上千亿。拉动几万人甚至十几万人的就业。
国家的货币发行一般应该与这个国家的经济总量和黄金储备相匹配。1、那么国家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印钱呢?答案是“想印的时候”。当然国家也不傻,国家如果想印就印,跟个疯子一样印钱,那么没几天这个国家的经济就会崩溃,然后财富外流,老百姓苦不堪言,然后吃亏的还是当权者。但是当国家处于某种目的需要的时候,就会印一下,比如印多一些来增加通涨使得货币贬值,刺激出口等。2、印好的钱怎么流到市场?信贷走一波,外汇走一波。
翻看了楼上的高票答案,都没有切中要害,我来尝试给一种解释。首先总结根本原因是,中国已经具备了一套基本完备的货币发行和市场流通机制,也就是表面上具备了西方大部分的市场经济特征,但是制度依然十分不成熟,政府足以操纵市场。简单描述这个过程就是,央行投放货币给银行,银行借贷给国企,国企听从政府指令出面完成大量的国家任务,最后负债累累。国企的负债成为不良贷款,最后由全民背锅,完成财富掠夺。下面详述。首先,简述总结一下高票的答案,央行投放货币的过程是,央行印钞,作为高能货币,投放到银行,然后银行再根据市场的资金需求,借贷给实体经济,增发的货币在实体经济中开始流通,引起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现在开始分析我们的金融制度和市场制度的关键不完善之处,核心有两点,第一央行投放的银行具有选择性,也就是民营银行没有优势,第二是,银行放贷也具有选择性,金融资源大多投放给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没有优势。最后承担国家任务的大多是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这些集中的资源投放的正面成果就是国家的大型项目能够迅速推进,体现了国家极强的动员能力,我们自豪的称之为制度优越性。从经济学理论来说,楼上的高票的错误之处就是把货币投放和财富分配看成了两个独立的经济过程,在不成熟的经济体中货币投放本身就具有财富分配效应,这个已有不少经济学研究指出这一点。与之对应的经济学理论一般称之为发展经济学或者转轨经济学。举个简单的例子吧,我们不把手中的货币当作购买力来看待,而是看作对国家的股份和投票权,货币增发就可以看作是股票增发或者拆分。成熟的机制下股票增发当然是不影响投票权的相对大小的。但是,如果是定向增发呢?假设公司有1000份股票,管理层大股东500份,小股东500份,公司的管理层悄悄实施股票增发,1000份总股本变2000份,小股东犯傻,却还拿着自己的500份股票,大股东却变成了1500份。结果呢?就是大家感受到的财富被掠夺了。当然,有一个问题,央行货币增发和银行信贷投放对应的都是有债权的啊,股票增发也是有大股东的资产的啊,这怎么会飞呢?这一点就隐藏的更加深了。中国央行和银行的资产端确实有债权,但这是一份永远也难以收回的债权。信贷投向的国企负债累累,但是效率低下,最后形成不良贷款。上一轮的大规模银行不良贷款爆发是在1998年,现在的王书记当年亲赴广东处理,后来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把这些不良贷款都打包剥离走了。如果有人去查查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你看这些不良贷款收回了多少。当下正在火热的也是银行不良贷款飙升,前段时间提出的债转股处理不良贷款的方案就是明证。这些不良贷款最终要全民来背锅,也就是剥夺人民财富的最好证据。这种藏在暗里的财富掠夺过程可能会持续几十年,中间过程极其隐蔽曲折,但是证据是毁不掉的,终有一天会让大家发现的。
题主,你的想法是有正确之处的。在战争过后的一段时间,往往伴随着通货膨胀,有些国家确实就是你说的,财政紧张,不得不通过印发货币来购买战争物资(蒋介石干过这事),引发随之而来的通胀。在和平时代,比如你说的养老金这类财政缺口,是不会使用印发货币来补足的。先来看看印发货币后,货币怎么到达人们生活中的:中央银行(中央银行是一个国家唯一一个能印发货币的机构,即货币的来源,类似于美联储)印发货币后,多数情况是拿这些钱去购买其他银行的证券,货币就到了其他银行里,然后这些银行通过日常业务,比如放贷、投资啥的,就把货币又转移到了其他机构、个人手中,这样印发的货币就到大家生活中了。市场上的货币增加,会导致通胀,通胀有害有利。适度的通胀,会刺激经济发展(大家看到物价上涨,觉得有利可图,加大生产,增加投资等等),要保持通胀的适度水平,就要印发货币,所以你问政府什么时候印发货币,答案是根据需要印(通胀率这几年下降幅度太大,那就今年多印点,反之也是,总之保持通胀率);过度通胀,则经济衰退。你说的养老金缺口等问题,政府是不会通过印发货币解决的,那样只能造成恶性通胀,搞垮经济。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家级新区是什么级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