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安市建昌营镇曹姓由来

仁义胡同[山东聊城] -
仁义胡同位于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东关街111附近。&仁义胡同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3次
参与编辑人数:2位
最近更新时间: 11:56:17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唐山奇葩地名第六季】迁安这些地名都是咋来的?
【唐山奇葩地名第六季】迁安这些地名都是咋来的?
迁安市历史悠久,比如爪村旧石器遗址,经测定是4.2万多年前的文化遗存。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664年(燕庄公二十七年),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伐令支”战役,留下了令支、龙泉山、濡水、黄台山等地名。
迁安还有很多地名与唐王征东相联系。从迁安地名资料看,与唐王征东有关的村名共涉及46个。
迁安还有很多村庄与“燕王扫北”相关。在明朝建立的村庄354个,占现在自然村总数的52%。明朝是迁安人口大发展时期,明成祖对北京和河北地区搞了几次大规模的移民垦荒活动,在迁安就形成很多军屯,现在凡是称“×官营”的都是由军屯演化来的,比如孟官营、朱官营、张官营、麻官营、邵家营等。
迁安部分村名来源
1、夏官营:明初,夏姓人家由山东迁来居住,形成村庄,取名夏官营。2、蔡园: 以职业取名为菜园,后演变成蔡园。3、东赵店子:清初,赵姓人家在此开店,后形成村庄,取名赵家店,后简称赵店子。1982年在地名标准化处理工作中,更名为东赵店子。4、小套:明燕王扫北时,张姓到此定居,因此地是小的河套,故取村名小套。5、高各庄:明朝建村,因地势较高,故名高各庄。6、东李官营:明初,李姓人家迁此定居,形成村庄,取名李官营,后村子增大,一分为二,此村居东,称东李官营。7、野鸡坨:据查,该村原名金鸡村,相传,唐王征东时,路过此村,在沙坨上惊飞几只野鸡,唐王在马上脱口而出说:“金鸡不飞,野鸡飞”,故借此改村名野鸡坨。8、田庄村:明末清初,田姓人家迁此居住,逐渐形成村庄,以姓氏取名田家庄。后简称田庄。9、申刘庄:申刘二姓人家迁此立庄,分别建申庄、刘庄。后合并称申刘庄。10、宗佐: 辽代建村, 原村名宗左,后演变成宗佐。11、森罗寨:明万历年间(公元年),孙罗二姓迁此定居,取村名孙罗寨,后一铁匠把村名铸在钟上,把“孙”字铸成“森”字。此村名改为森罗寨。12、六道沟:据查:明末,梅姓人家迁此立庄,因座落在梅官营以南的第六道沟上,故取名为六道沟。13、三港湾:传说该村建于唐朝,最初彭姓人家迁此立庄。因东北西面各有一块大港地。据地执取名三港湾。14、新寨:该村在唐朝时就已存在了。明燕王扫北时随军又新过来一些人家来此村定居,故取村名新寨。15、刘东庄:相传,唐朝初期(公元618年左右),现刘东庄西、北另有八村,其九村连成一片,人称“九连庄”。居住的都是高丽和汉族人。唐朝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征东时路过此地,得知此地住有高丽人,便命令部下放火烧村,以驱逐高丽人,一场大火烧尽其余八村,只剩下东面一村,遂取村名留东村。后来根据该村姓刘的为大户,改名为刘东庄。16、永兴庄:明代,张姓人家由丁官营,丁姓人家由上屋分别迁此立庄为张家窝铺和丁家窝铺。后二村合二为一,为示吉利,改称永兴庄。17、范庄:清代,范姓人家迁此立庄,以姓氏取名范庄。18、隔滦河:明朝中期,艾姓从山东逃荒过来定居,逐渐形成村庄。因村西是滦河故道,故取名隔滦河。19、马哨:明代,有姓马者迁此立庄,取名马哨。后村子一分为二,分为上马哨,下马哨,坎上为上马哨,此村为上马哨。20、包各庄:明初,马、张二姓迁此定居,逐渐形成村庄,因三面环河,汛期被水包围,故名包各庄。
21、五重安:明修长城时,曾设有五营十八寨,此地原有城,名五重安城,住有五个小营,故名五重安营。后简称五重安。22、贯头山:因村附近有三座山,故取村名三岭庄,后又据贯头山名改村名贯头山。23、东密坞:黄氏先来此定居。相传明成祖皇帝私访,在附近曾两次迷路。因该村在东,故称为东迷坞,后演变成东密坞。24、西密坞:明初建村。明成祖皇帝曾私访到此,两次迷路,故取名为东迷坞和西迷坞。本村在西,为西迷坞。因“迷”同“密”同音,后演变成西密坞。明朝初年建村。褚姓由山东逃荒到此立村。25、上场:相传早年此处有“兴隆寺”,寺内和尚们经营一部分土地,春天播种,秋季收割打场,后有傅、韩二姓迁到打场的地方居住,取村名和尚场,简称尚场。后演变成上场。26、东蛇探峪:相传,古时村西管山有一巨蟒,常到村西水坑中饮水,故此村称蛇探峪。后村庄扩大,本村居东,名东蛇探峪。明初,张姓由山东迁此占产立庄,以姓氏取名张家峪,与李家峪统称为蛇探峪,后分东西蛇探峪。此村为东蛇探峪。27、大五里: 1942年以后,此庄因距贯头山、王家湾子、横山子、交引铺、山叶口等村名五里,故村名改为大五里。 明初,杨姓人家由山东迁此立庄,取村名为大屋,后改称垛屋,1942年改为大五里,延用至今。28、建昌营:南北朝时魏拓跋氏的一个藩王,曾在此城僭号称帝,当时的名称就叫建昌营,顾名思义,做为一个边塞重镇,当初意于安营扎寨屯兵设防之所,故此建昌营这个名称应当说在三国两晋以前就有了。29、杨店子:以姓氏取名。明朝燕王扫北以后,郭潘杨三姓迁此定居,因杨姓多势大且开了店,遂取村名杨家店,后改杨店子。30、王庄子:明初,王姓人家由山东迁此立庄,以姓氏取名王家庄,后成王庄子。31、西峪 :明代建村,因附近有一小河名为野河,此处又处山区,故取名野河峪。后村子一分为二,本村居西,称西野河峪,后简称西峪。
32、王家园:明末清初(公元1644年左右),该村只有六户人家,其中四户姓王,二户姓廉,因王姓较多,故取名王家园。33、刘庄:明初,刘姓由山东省迁此立庄,逐渐形成村,取名刘庄34、小王庄:明永乐初年(公元年),山东济南府张丘县拨民王和、王念兄弟二人来此占产立庄。按兄弟分为大、小王庄。本村为弟居住,故名为小王庄。35、大桥庄:明初,李氏迁此立庄,因这里往西是建昌营,但是隔着很宽的沙河,人们为方便,搭了一座桥,此村故而称为大桥庄。36、三李庄村:六百年前,来自江南金陵、苏州、镇江的三个李姓家族和岳氏兄弟带着造纸技术千里迢迢迁徙到北方,落户于龙山脚下的滦河之滨,从此在河北迁安的版图上有了三李庄这个村落的名字。前人高超的造纸工艺使小小的村庄得以繁荣与发展,江南造纸技术在我国北方迅速推广,因此迁安才有了“北方造纸之乡”和“南宣北迁”美誉。37、梅官营:明朝梅姓弟兄8个来自山东济南府小南街,落户梅官营,当时梅官营只有钱、魏、付三姓,也不叫梅官营。梅姓兄弟来后改名叫梅官营。并把一个锤布石分成8份给每一个弟兄,后来有兄弟4个搬出了梅官营,落户迁安其他地方。因此迁安梅姓基本全是一家子,现在梅官营只有4大家子。38、倪屯:以姓氏取名。明燕王扫北时,倪屯人家从山东迁此立庄,故以姓氏取名倪屯。39、小玄庄:以姓氏取名。清代,有人从大玄庄分出,迁此立庄,取名小玄庄。40、谌新庄:明初,谌姓人家迁此立庄,以姓氏取名谌新庄。41、毛家洼:唐王征西时,毛徐两家迁此立庄,因地势低洼,取村名毛徐家洼。后徐家迁出,只剩毛姓人家,故改名毛家洼。42、大龙庙:清初(公元年)孟氏兄弟二人迁此占产立庄,因村西有座龙王庙,故以庙名定村名为大龙庙。43、石门子:该村建于宋朝初期,蔡氏迁此占产立庄,因村东有一山口,状似石门,由此得村名石门子。44、毕新庄:毕姓人家迁此立庄,以姓氏取名毕新庄。45、上午:明初刘李二姓人家由山东迁来立庄,因当时正值上午故取村名为上午庄,简称上午。46、军屯:相传在唐末战争年代,就有人居住。村西小沟边有一石碑为金色,故村名为金屯里。明朝万历年间(公元年),修长城时,此村曾驻军,改名军屯。47、窝子:因地形而起村名。明初,张姓等人家迁此居住,形成村庄,因庄落在地势很低,故取村名窝子里。后简称窝子,延用至今。48、唐庄:清初,唐姓人家迁此立庄,逐渐形成村子,以姓氏取名为唐家庄。后简称唐庄。49、小关:因地北面的长城有一小关口,故取名小关. 明初,郭姓人家迁此建村。50、驿南府:明代,朝庭原定在此建永平府,以插旗为标志,次是旗标不翼而飞到现在的卢龙县城。故认为此地难于立府。后有人在此建村称“难立府”。以后因有朝庭大臣察访,才改“难立府”为驿南府。51、大榆树:清代,张姓人家迁此立庄,因附近有棵大榆树,依此取村名大榆树。
52、松汀:因附近有一古松树,长得很象凉亭,故取村名松亭庄,后演变成为松汀庄,简称松汀。明下德年间(公元年),刘姓人家迁此立庄。53、东牛山:明代,张姓人家迁此定居,形成村庄,因位于牛山的东面,故取名为东牛山。54、西夹河:明初,王姓兄弟二人随燕王扫北过来立庄,因此地被两河相夹,故取名夹河。又因位于西里铺之西,故又称西夹河。55、沙坡子:清代,蔡姓人家由段家崖迁此立庄,因村南有一沙坡,故取名为沙坡子。56、丁官营:相传,唐王征东时,一姓丁的武官在此安营扎寨,故取名村名丁官营。1961年将丁官营分为两村,本村称后丁官营。57、车辕寨:明末清初,官府派一官带领人马围剿平顶山上的山大王,军粮车停在该村中,规定拉粮草的大车都必须车辕朝外,防止敌人偷袭,村得名车辕寨。58、擂鼓台:据传,唐王征东时,官兵们在村西的一座山上,用悬羊擂鼓来迷惑敌人,人们称此山为悬羊擂鼓台山。后有候姓由永平府乐亭县迁此占产立庄,取村名为悬羊擂鼓台,后简称擂鼓台。59、沟南庄:据查,明初燕王扫北时,李姓人家来此立庄,因村北有沟,故名沟南庄。60、花庄:明初,花姓人家自山东迁此立庄,以姓氏取名花家庄,简称花庄。61、教场沟:据查:明朝万历年间(公元年),冷口驻有守护关口的老兵,因在此练兵演武,故此称教场沟。清道光年间(公元年),汤、虞两姓人家由青龙汤杖子村迁来定居,刘姓也从建昌营迁来定居,形成村落,其村名仍沿用原地名,称之为教场沟。62、白羊峪:该村建于明朝燕王扫北时(公元年),余白杰、秦守燕等八名军兵奉命带着家眷守护长城,在这里定居建立村庄。据传在村东山根处有一石洞,很早发前有人看见从洞口里钻出两只白绵羊,故此取名白羊谷,后改白羊峪。63、坎新庄:清朝中期,坎下新庄有李氏三兄弟迁此居住,逐渐形成村庄,取名坎上新庄。简称坎新庄。64、闫场:明初闫氏自河南迁来定居,选一较平坦地建村,取村名闫场。65、万军:相传,唐王征东时,大军由此渡青龙河东征,曾在此屯有千军万马,此地故名万军。明初,刘、宁、张三姓自山东罗排河迁此定居,以地名取村名万军。66、麻官营:清初(公元1644年左右),该村有一姓的李的麻脸大将军,为保家族,战死,葬于此地,后有人在此地建村,取名麻官营。67、红庙子:清时,村中有一三关庙,墙为红色,故此村名为红庙子。68、徐流口:明万历年间(公元年)长城在此有一隘口,有城,由徐姓军官把守,故名徐流口。69、李姑店:明万历年间,李姓姑侄二人在此开店,后姑母出嫁,侄子娶妻生子,成家立业,人口增多,逐渐形成村庄,故取名李姑店79、坨上:元朝时建村。据现存一古钟记载:坨上原名坨头庄。因该村建在一土坨上而得名,后简称坨上。70、刘家庄:据查:明初,朱姓人家由山东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朱家庄。后刘姓人家迁入村中,人口逐渐增多,改村名为刘家庄,简称刘庄。1982年在地名标准化处理工作中,恢复原名刘家庄。
71、张都庄:据查,明初,张都两姓氏人家迁此立庄,以姓氏取名张都庄。72、七家岭:清朝顺治年间(公元164--1661年),有庞、李、韩、贾、郑、张、纪七家来此建村于山岭之上,故取村名七家岭。73、白道子:相传,明朝永乐年间(公元年),张、付二姓迁此定居,因该村北面山上有一通往口外(青龙县)的白色水道,由此得村名白道子。74、徐家沟:该村原名薛家沟。明朝时期有一徐姓将军在此定居,改村名徐家沟。75、母庄:清初,母性人家由乐亭县母庄迁来定居,后行成村落。76、上炉:明初,王姓兄弟二人自山东过来定居,以打铁为生,兄弟在此建村,取名上炉。77、汤新庄:明初,汤姓人家自山东过来定居。78、寺前:明代建村,因在禅惠寺的前面而取名。79、殷官营:明初,殷姓人家迁此立庄,因有人为官,故取村名殷官营。80、果园:清咸丰年间(公元年),牛姓人家由滦县铁局寨迁来给曹家看坟,逐渐形成村庄,取名曹家沟。解放后,改名保安村,1956年保安村一分为二,又恢复原名曹家沟。后又因植树造林,发展果树专业,故将曹家沟改名为果园。81、李店子:明初,李姓人家迁此定居,并开一旅店,取村名李家店子,俗称李店子。82、前窝子:该村远在唐王东征时就存在了,村名为王尚书庄。它的遗址在现在的村子东北角砍上。明燕王扫北时(公元年),单、刘两性人家迁次定居。居住在沙坡南面,取名前坡子,后演变成前窝子。83、曹古庄:清初,曹姓先迁此定居,故取村名为曹古庄。84、蟒山:明代,杨姓人家迁此立庄,因北靠蟒山,故取村名蟒山,为蟒山村委会驻地。85、后窝子:据查:明燕王扫北时(公元年),单、刘两姓人家迁此定居,因南有一沙坡,人们习惯称此村子为后坡子。后逐渐把后坡子演变成后窝子了。86、发展:1957年行政区划划分时,根据人们的愿望,在城内划分四片,形成四个自然村,距原城关镇驻地西北0.32公里处;此片为发展村。87、雷庄:据查:明朝末年(公元年)雷氏迁此占产立庄,以姓氏取名雷家庄,后简称雷庄。88、高古庄:高姓最先迁此居住,逐渐形成村庄,相传此地古时有过村庄,故取名高古庄。89、兰若院:该村系古村。原有窦、储两姓人家居住,村名窦储庄。唐初,人们在村子附近修一寺院名曰“兰若院”,村名依此改名兰若院 100、蒋官营:明初,燕王扫北时,蒋姓人家迁此立庄,因有人为官,故取名蒋官营。90、平林镇:明初,吴姓由吴庄迁来定居,取村名吴家庄,后因建集镇,改名平岭镇,后演变成平林镇。91、芝草坞:明朝时期,滕李杨三姓迁此定居形成村庄。 因传说过去这儿出灵芝草,而取名芝草坞。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2014年第11、12期【上】《华人时刊》发《克隆“仁义胡同”的背后》
2014年第11、12期【上】《华人时刊》发《克隆“仁义胡同”的背后》
【该刊发行世界一百余个国家】
“仁义胡同”的克隆与文化正能量传承
  爱漫步于中国古文化遗存景点的人,不能不去感受有“中国仁义思想活化石”之称的“仁义胡同”。可是我发现,除了山东聊城市有康熙亲自题匾的仁义胡同外,洛阳老城、河北唐山的丰润县、迁安市、安徽桐城也有仁义胡同。况且,传说中的故事版本大致相同,甚至传说中的那四句诗也如出一辙。究竟哪个才是传说中的最真,最原始?我很纳闷。不过当走出中国文化这一克隆“乱象”的思想底蕴胡同之后,我才忽然发现,这原来是中国仁义思想普世延展和地域“克隆”的结果,是正能量的阳光辐射所致。
  相传,仁义胡同位于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东关大街111号傅斯年陈列馆(傅氏祠堂)东临,长约60余米,宽2米。胡同为青石铺筑,胡同南首为一木质牌坊,坊上檐下正中为清康熙皇帝题写的“仁义胡同”。在胡同北首为一影壁,壁为硬山顶,正中书有“仁义胡同”四个金色大字。傅斯年陈列馆所处原是傅家祠堂,傅斯年是傅以渐的七世孙,仁义胡同的故事就是由这位清朝的开国状元傅以渐而来的。
  清朝康熙年间,开国状元傅以渐家人在东关家庙拓修建设时,傅家新建的院墙盖住了邻居地基,邻居以为有碍自家的风水,于是找上门来。傅家宅院刚刚修缮完毕,不愿额外增加开支,与邻居发生纠纷,一时相持不下,于是写信给当时任国史院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的傅状元,让他给地方官员通融一下,予以照顾。
  傅以渐很快回信道:“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看后,十分羞愧,主动将墙基退让三尺,并主动找邻居道歉,邻居看到相府人家如此仁义,十分感动,便也退让三尺,就成了傅氏祠堂东邻的这条六尺胡同。后来康熙皇帝驻跸聊城,闻听此事,遂书“仁义胡同”四个大字以倡义举。
  在河北唐山的丰润县城也同样有个仁义胡同,也同样有个一样版本的传说故事。传说,大清康熙年间,丰润县城第一大户曹姓,为了垒一堵墙,和隔壁谷家打了架。谷家说曹家多占了谷家的一尺宅基地,曹家说自古以来就是曹家的。两家互不相让,争持不下,同时告到衙门。县官一看是这两家,知道是刺儿头不好剃,因为两家在京都有做官的。自己一个七品芝麻官,想管无法管,想断不敢断。无奈使了个缓兵之计,说:“眼下我公事太忙,过个半月十天的再给你们断吧。”曹谷两家没办法,也只好各自回家听传。
  县官回到后堂,急忙给在京为官的曹大人和谷大人分别写了书信,请求各自出面调停调停。
  曹大人接到书信后心想:“我和谷大人一朝为官,又是同乡,为了一尺墙伤了两家的和气也太寒碜了。”因此急忙提笔给家中写了一封书信,信中写道:“千里捎书一尺墙,让给他人奈何方?万里长城依然在,如今却无秦始皇。”御史谷大人也给家中写了应该“礼让”的书信。
  两家接到书信后,不但不打架了,而且各自向里退让一尺,留出一条胡同,起名“仁义胡同”,供众人走路。
  此传说并非只此两家,唐山地区的迁安市建昌古镇亦有此传说,且"仁义胡同"虽经几百年变迁,依然保留。迁安市评剧团还以此典故创作了《仁义胡同》剧目四海传唱。
  更为奇妙的是近来我在十三朝古都洛阳市老城也发现了个仁义胡同。当地作家滨河柳还著文在日报上发表文章说:洛阳老城南大街中部向西有一条察院街(现农校街),街口向西不远有一条南北走向、长不足百米、宽不足两米的胡同,这就是昔日的仁义胡同。小径逼仄弯曲微不足道,却记载了一个邻里间互谅互让、和睦相处的感人故事。这个故事里的主人翁不是傅家、曹家和谷家,而是懂家和李家,他们两家同样是为了一墙地而起争执,同样的去上面找靠山,结果都收到那样雷同的四句诗,后来都同样的相互谦让,表现出各自的仁义之德。
  如果我们细心观察中国的文化传说,就不难看出,其实仁义胡同的传说乱象也不近如此一个,像天津的“狗不理包子”一样,在洛阳、北京等很多地方都能看到。但它们的传播本质不一样。“狗不理包子”传的只是一个“老”字招牌,而仁义胡同传的却是一种仁义思想。这样的“文化克隆”,不仅是形式,而且是形态、是传承。
  从我的研究上来看,这个仁义胡同的仁义思想的传说最初并不是在清朝,而是在明朝就有了。
  相传,明朝时期,迁安市建昌营西街路南有两大户人家,是隔壁邻居。东家姓任,西家姓梁。梁家欲盖东厢配记,想占隔墙为基。任家闻讯后,言说比墙系我家所有,梁姓占墙实属无理,姓梁的仍不示弱,坚持要占。两家各执已见,互不相让,争论不休。由于任姓抗得很硬,梁姓好长时间没能动工。在相峙的过程中,任姓给其在京城居官的家人寄去一信,告之此事。不久,此显官复信至家,内行家拆封取信过目,上写四句小诗:“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几尺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任姓在此信的劝导下,主动告之梁家,这隔墙不算,再让二尺与你。梁姓闻之大喜大惊,自觉惭愧,索性放弃占隔墙的欲望,并回敬言之,这隔不算,我也让两尺与你。于是两家由互不相让变成互相谦让。虽然多次相互谢绝,但谁也不肯改口,后来达成了协议:峡谷家各以隔墙自己一侧为起点后让一尺,再各自筑墙,从而形成一条新胡同。街坊邻里都夸任梁两家是“仁义之家”。当地官司府闻些之事,曾造成一横匾悬挂胡同,上书“仁义胡同,”以表扬其举。从此,“仁义胡同”的义事,脸灸人口,代代相传,流芳于今。
  由此看来,清朝以来的仁义胡同的产生,只是在明朝这个仁义胡同的仁义思想的影响中应运而生的,它们是一种仁义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礼仪之邦,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数千年来一直是我国文化传承的主流。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们有些已经被逐渐淡化和淘汰,而仁义道德却愈加成为我们民族生存处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我们现在倡导的和谐社会价值观,其实就是仁义思想的进一步体现。就像仁义胡同所表现的普世价值一样,人们都在纷纷提倡和实践。和睦相处,互敬互让。邻里之间,兄弟之间,民族之间,都需要仁义胡同那样的和谐相处。
  中国需要“仁义胡同”更多的“克隆”,如果家家户户都有传说,各民族之间都有和谐仁义的美谈,那才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想要的结果。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日《温州日报》发《“仁义胡同”的正能量传承》
日《温州日报》发《“仁义胡同”的正能量传承》
“仁义胡同”与正能量传承
我国的“仁义胡同”堪称为中国仁义思想的“活化石”。可是我发现,中国的“仁义胡同”不仅山东省聊城有,而且在洛阳老城、唐山的丰润县、迁安市等诸多地方都有。况且,传说中的故事梗概大致相同,甚至连仁义胡同传说中的那四句诗也如出一辙。究竟哪个才是传说中的最真、最原始?我很纳闷。
相传,仁义胡同位于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东关大街111号傅斯年陈列馆(傅氏祠堂)东临,长约60余米,宽2米。胡同为青石铺筑,胡同南首为一木质牌坊,坊上檐下正中为清康熙皇帝题写的“仁义胡同”。在胡同北首为一影壁,正中也书有“仁义胡同”四个金色大字。傅斯年陈列馆所处原是傅家祠堂,傅斯年是傅以渐的七世孙,仁义胡同的故事就是由这位清朝的开国状元傅以渐而来的。
清朝康熙年间,开国状元傅以渐家人在东关家庙拓修建设时,傅家新建的院墙挡住了邻居地基,邻居以为有碍自家的风水,于是找上门来。傅家宅院刚刚修缮完毕,不愿额外增加开支,与邻居发生纠纷,一时相持不下,于是写信给当时任国史院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的傅状元,让他给地方官员通融一下,予以照顾。
傅以渐很快回信道:“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看后,十分羞愧,主动将墙基退让三尺,并主动找邻居道歉,邻居看到傅府人家如此仁义,十分感动,便也退让三尺,就成了傅氏祠堂东邻的这条六尺胡同。后来康熙皇帝驻跸聊城,闻听此事,遂书“仁义胡同”四个大字以倡义举。
在河北唐山的丰润县城也同样有个仁义胡同,也同样有个一样版本的传说故事。传说,大清康熙年间,丰润县城第一大户曹姓,为了垒一堵墙,和隔壁谷家打了架。谷家说曹家多占了谷家的一尺宅基地,曹家说自古以来就是曹家的。两家互不相让,争持不下,同时告到衙门。县官一看是这两家,知道是刺儿头不好剃,因为两家在京都有做官的。自己一个七品芝麻官,想管无法管,想断不敢断。无奈使了个缓兵之计,说:“眼下我公事太忙,过个半月十天的再给你们断吧。”曹谷两家没办法,也只好各自回家听传。
县官回到后堂,急忙给在京为官的曹大人和谷大人分别写了书信,请求各自出面调停调停。
曹大人接到书信后心想:“我和谷大人一朝为官,又是同乡,为了一尺墙伤了两家的和气也太寒碜了。”因此急忙提笔给家中写了一封书信,信中写道:“千里捎书一尺墙,让给他人奈何方?万里长城依然在,如今却无秦始皇。”御史谷大人也给家中写了应该“礼让”的书信。
两家接到书信后,不但不打架了,而且各自向里退让一尺,留出一条胡同,起名“仁义胡同”,供众人走路。
此传说并非只此两家,唐山地区的迁安市建昌古镇亦有此传说,且“仁义胡同”虽经几百年变迁,依然保留。迁安市评剧团还以此典故创作了《仁义胡同》剧目四海传唱。
更为奇妙的是近来我在十三朝古都洛阳市老城也发现了个仁义胡同。当地作家滨河柳还著文在日报上发表文章说:洛阳老城南大街中部向西有一条察院街(现农校街),街口向西不远有一条南北走向、长不足百米、宽不足两米的胡同,这就是昔日的仁义胡同。小径逼仄弯曲微不足道,却记载了一个邻里间互谅互让、和睦相处的感人故事。这个故事里的主人翁不是傅家、曹家和谷家,而是董家和李家,他们两家同样是为了一墙地而起争执,同样的去上面找靠山,结果都收到那样雷同的四句诗,后来都同样的相互谦让,表现出各自的仁义之德。
其实,这个仁义胡同传说最初并不是在清朝,而是在明朝就有了。
相传,明朝时期,迁安市建昌营西街路南有两大户人家,是隔壁邻居。东家姓任,西家姓梁。两家为争隔墙互不相让。在相峙的过程中,任姓求助在京城为官的家人,得到的回信上写着的就是这四句小诗:“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几尺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任姓在此信的劝导下,主动告知梁家,这隔墙不算,再让二尺与你。梁姓闻之大喜大惊,自觉惭愧,索性放弃占隔墙的欲望,并回敬两尺。于是两家由互不相让变成互相谦让,后来达成协议:各以隔墙为起点后让一尺,再各自筑墙,从而形成一条新胡同。街坊邻里都夸任梁两家是“仁义之家”。当地官府闻知,赠匾悬挂胡同,上书“仁义胡同”。
由此看来,清朝以来的仁义胡同的产生,只是在明朝这个仁义胡同的影响下应运而生的,它们是一种仁义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礼仪之邦,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数千年来一直是我国文化传承的主流。我们现在倡导的和谐社会价值观,其实就是仁义思想的进一步体现。就像仁义胡同所表现的普世价值一样,人们都在纷纷提倡和实践。和睦相处,互敬互让。邻里之间,兄弟之间,民族之间,都需要仁义胡同那样的和谐相处。
中国需要出现更多的“仁义胡同”。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建昌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