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乐器曾被叫做什么乐器最容易学

民谣_百度百科
[mín yáo]
民间流行的、赋予民族色彩的歌曲,称为民谣或。民谣的历史悠远,故其作者多不知名。民谣的内容丰富,有宗教的、爱情的、战争的、工作的,也有饮酒、舞蹈作乐、祭典等等。民谣表现一个民族的感情与习尚,因此各有其独特的与情调风格。如法国民谣的蓬勃、意大利民谣的热情、的淳朴、日本民谣的悲愤、西班牙民谣的狂放不羁、中国民谣的,都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气质与色彩。
民谣引证解释
民间流传的。如《江南靖士诗稿·子姑听》(二首):其一:“闻言世界官能买,现在钱多便买官。请看花钱买官者,明天人也买其官。”其二:“闻言世界钱能骗,现在流行竞骗钱。请看嘻嘻骗钱者,转头人也骗其钱。”(《载敬堂集》)
民间流传的歌谣。有的内容与时事政治有关。
宋· 《和杨遂贺雨》:“若有民谣起,当歌帝泽春。” 明·《七修类稿·奇谑·吃苦称冤》:“ 宋 熙宁 间旱,令捕蜥蜴,一时无获,多以壁虎代送官府。民谣有‘壁虎壁虎,你好喫苦’之说。”《南腔北调集·谈》:“听说四川有一只民谣,大略是‘贼来如梳,兵来如篦,官来如剃’的意思。”[1]
近代作曲家,有用民谣为主题来创作各种乐曲的,如(antonin dvorák)的《》交响曲、(peter llyitch tchaikovsky)的《第四交响曲》;(vincentd'indy)的《山歌交响曲》;(roy harris)的《民歌交响曲》;(mar bruch)的《苏格兰民歌协奏曲》;威廉士沃恩(williams vaughan)的《英吉利民歌组曲》;杜宾斯基(arcadydubensky)的《史蒂芬佛斯特组曲》;以及道夫(anatol constantinovitch liadov)的《八段民歌管弦乐曲》等,皆为美妙动人的音乐,受到世人普遍的欢迎。
英国的,直到19世纪末期才复活。当时有一位名叫塞西尔·夏普(cecil sharp)者,搜集了将近3000多首的民歌,其中1600多首,传到了北美阿巴拉契山脉一带。说也奇怪,真正的英国传统音乐,在美国所保存的比英国本土要多。所谓英国传统音乐,其主要的特色就是一种以乡土音乐,加配流行音乐来叙述故事的民歌。
法国的民谣,通常都充满着的情感和世俗的幽默。从他们的民谣之中,不但可以了解法国人民的习性,好像还尝到了他们的美酒佳肴,仿佛还看到了他们的轻盈妙舞。
流行歌曲和风土音乐的,对于德国的民族音乐所发生的影响很大,而且,流行歌曲和风土音乐都是他们户外生活及团体活动的一部分。
德国的民族音乐,不只是在德国境内流传,事实上,也盛行在附近的几个国家里。荷兰就是其中之一,主要是因为与德国北邻的国家,他们的语言习俗也多与德国相似,因此,德国的民族音乐便很自然的被他们接受了。
自中世纪开始,就成为最流行的乐器。12世纪时,宫廷诗人所作的歌曲,也多以竖琴为主;可惜那些歌谱多已失传,只留下其中部分的歌词。到17世纪,也就是英国统治爱尔兰时,宫廷诗人渐渐没落,而竖琴演奏家却仍然活跃于各角落。另一种乐器叫,在爱尔兰也很流行,也许是因为戚尔迪(celti)人特别喜欢听那种高而尖锐的声音吧!
意大利的,大都是旋律热情优美并且附有,因其音乐动人,今已遍及全球。手风琴和六弦琴是伴奏这种歌曲的主要乐器,这也可说是意大利民谣的特色。
众所熟知的民谣,曾被遗忘了一段漫长的时期,直到1840年左右,才被人重视而复苏过来,当今被传颂的约有一万余首,其内容多为叙述该国美丽的湖光山色。
由于印刷术的尚未普及,以及竖琴家的相继死亡,以致早期的苏格兰高山族贾奈(gales)音乐已大多失传,直至1781年才被人重视,开始搜集。苏格兰音乐粗犷,听起来颇像,这是因为苏格兰早先的竖琴家多半来自爱尔兰的原故。在苏格兰,是一种很普遍的乐器,几乎家家都有,人人能弹,不过后来由于风笛的兴起,而使竖琴家的地位大受影响。因为风笛可在户外吹奏,而竖琴仅适合于室内弹奏。苏格兰的民谣有高地与平地之分,高地民谣比较雄壮,平地民谣则倾向柔和优美。
西班牙的民间音乐,可说多半是舞曲的一部分,而舞曲也往往是民谣的一部分。此外,所有的西班牙民谣,都含有浓厚的乡村情调,这就是西班牙民谣的一种独特的风格。
的民谣,据说在1631年才被人们搜集起来,其中以叙述古代战士的英勇故事为多,曲调雄壮、激昂、奋发。
的传统音乐,大都是根据竖琴曲调而编成的,其中包括民谣、土风舞、颂歌、赞美诗,且多以竖琴为伴奏乐器。
以下是俄国的歌
mama(这首由俄罗斯人气组合Иванушки International演唱的歌唱伟大母亲的赞歌《mama》不知感动了我多少个日日夜夜,每次聆听,心底总会涌起无限的温暖与勇气,想起我最亲爱的妈妈。
Ponaroshku(YURI TITOV曾经用这首歌参加了2005年度欧洲新秀歌唱大赛,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可是从这之后,他似乎从俄语流行音乐舞台上消失了,可见俄罗斯歌坛的竞争有多么的激烈)
ti_ne_liubish_menya(来自于著名男子舞曲组合a-evropa的一首很经典的歌曲。你可能不喜欢主唱的嗓音,但你不能不喜欢这首歌的旋律,前奏和之后高潮部分简直太棒了!记得naran说过,带有忧郁气息的舞曲是俄语音乐爱好者的必选,我想不是没有道理的)
Posledniy_Zvonok(俄罗斯现在最火爆的新晋男子偶像组合Chelsi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但如果我说该组合四名成员均是去年星工厂大赛最受欢迎的四个男孩可能你们就会有印象了
Джанго - Холодная весна(唱的忧郁深沉酷哥带来的一首同样忧郁深沉的歌曲)
ТРУБАЧ НИКОЛАЙ - ОТШУМЕЛА(目前我最喜欢听的歌曲就属它了!不管从乐曲的编配还是从歌手的演唱技巧来看,都无懈可击)
Иракли - Ну И Что(Иракли实际上是,后来来到俄罗斯发展并取得了成功,以演唱为主,也有抒情歌曲。这首就是少数抒情曲之一,收录于他去年推出的全新个人专辑,该专辑也是去年的热门专辑
ignatov_kak_skazat_uhodi(俄语歌坛老将的一首伤感的歌曲)
abakarov_arsen_-_podsnezhnik(真的很喜欢abakarov自然清亮不含杂质的嗓音,配合着他自己弹奏的,一种清新脱俗、返璞归真的感觉油然而生)
Malikov_Dmitrii_-_Vishnevaia_smola(以前介绍过的俄罗斯歌坛超有气质的/流行音乐帅哥,也算是资历很老的资深歌手了,在俄罗斯非常有名。不管是唯美柔和的慢歌还是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快歌,他都驾驭自如)
Alexander Ivanov - Greshnoy Dushi Pechal(歌坛老将,风格与abakarov类似,有校园民谣的影子,凡是听过几年俄语流行音乐的人,应该认识他)
anishko_pozvoni(2004年俄罗斯偶像第四名)
aleksandr_shumilin_-_prosti(深沉的声音,深沉的旋律,深沉的情感交织在一起,缔造了这首深沉的歌曲)
Viktor Petlyura -Belaya nevesta(俄罗斯民谣王子,获得过MTV音乐奖最佳男歌手提名。他在美加地区特别受欢迎。这首《Belaya nevesta》我认为是他2004年那的专辑中最好听的歌曲了)
民谣虽小,但很可以从中窥见世道人心,反映一时的社会风尚和舆论趋向。
《》,特别是其中的《》,不妨看作我国第一部经过艺术加工的民谣专集。除此以外,散见于各种书籍中的民谣代代皆有。比如:
“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还被汉代引用在他的著作中,可见民谣早就引起了专业作家们的注意。
宋朝权奸、当国,内外忧患频仍,当时便有民谣在百姓中流传:“打破筒(童),泼了菜(蔡),便是人间好世界(注:音“盖”)。”
宋朝又有宇文虚中者,投靠权奸童贯,在对手面前逃跑一次反而又升官一次,由而至翰林学士,再升为。故京师有民谣称其为:“一走而为内翰,再走而为大资,三走而为枢密。”(注:走者,逃跑也)
陆游的《老学庵笔记》提到大宋一代的文风变化,好端端的一部《昭明文选》,在谋取功名进仕的人手中,竟变成了汩没性灵的陈词滥调——“方其兴时,士子为之语曰:‘〈文选〉烂,秀才半’。”建炎以后,三苏文章又成了不少人博取功名的手段,“亦有语曰:‘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
明朝宰相权势,凭借手中权力为其子侄谋取功名,考官不光不敢违抗,还争着为其作弊出力。张居正的长子、次子和侄子或为进士,或登,且“推恩诸权贵子弟多得幸进,悉钳口结舌,不敢发一语”。当官的不敢说话,可咱们老百姓就敢发言:“京师谣曰:‘张公若不身早亡,四官定作郎’”。
明时旁风景之地大多被有势力者用竹篱笆圈占以“专菱芡之利”,当时杭州百姓也编了民谣讥之:“十里湖光十里笆,编笆都是富豪家。待他十载功名尽,只见湖光不见笆。”
“”覆灭前后是民谣创作的一个高潮。“黄埔江上有座桥,江桥腐朽已动摇。江桥摇,眼看要垮掉。请指示,是拆还是烧?”“江”指,“桥”指,“摇”指姚文远。故这首民谣强烈地表达了人民对“四人帮”的无比憎恨,预示着“四人帮”的必将覆灭。这是我国民谣传统之一战斗性的一个发展。除此以外,“语录不离手,万岁不离口”,“要真理,找电台;要清官,找戏台;要升官,找后台;要后门,找茅台”,等等,都曾流行一时。
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首反映干部等级观念的民谣:“地区干部两头平,县里干部帆布篷,乡里干部130(指过去的一种小汽车,读妖三零),村里干部嘣嘣嘣(指乘坐嘣嘣车)”。[2]
也有反映个体户致富的民谣:“江山如此多娇,看王兆拓同志卖花椒”。
两汉历史上
在两汉历史上,民间流传着各种各样的民谣,内容包罗万象,既有各地风俗民情的反映,也有民众对于时事所做的道德评判,抑或借某些事件的发生宣泄积累的不满情绪。正如《诗经·将仲子》所云:“人之多言,亦可畏也。”民谣的歌词简单,琅琅上口,广为传唱,因此为各个时期的政权所重视。《》中云:“和帝即位,分遣使者,皆微服单行,至各州县,观采风谣。”说的就是汉和帝让人微服到民间采听民谣,掌握民众的言论与意向。实际上,民谣也就是各个时期的社会舆论及社会思潮,从中折射出的生活面是相当广泛的,构成了一幅幅反映汉朝社会情况的立体画卷。
的第四子骄蹇自大,不奉法令,并图谋叛乱,后来因为事情败露而被抓了起来。免其死罪,废除了他的王位,将他贬谪到蜀中。刘长在途中绝食而死。百姓作歌曰:“一尺缯,好童童;一升粟,饱蓬蓬。兄弟二人不相容。”汉文帝听说之后,追封刘长为,并让刘长的儿子刘安荫袭淮南王的爵位,给他建造宫苑。
王莽新朝末年
更始将军刘玄在灭掉所建的政权后,被拥立为帝。做了皇帝的刘玄沉湎酒色,将政事委付于岳父管理。赵萌排斥功臣,却授与官爵给那些谄佞小人或奸诈的商人,自成一党,甚至有人因为烹饪手艺好,做菜对胃口就获得官爵。于是,都城长安的市井间流传着一首民谣:“灶下养,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民谣传开之后,士卒离心,人心怨叛。不久,建立了东汉政权,四川有民谣唱道:“黄牛白腹,五铢当复。”在当时,在四川自立为帝,并且废止汉朝的铜钱,自铸铁钱。由于铁钱不被民众所信任,民间一时间难以流通。怨声载道的百姓,私下里以民谣表达不满:王莽称黄,而公孙述想要模仿王莽,所以称之为白;而五铢就是汉朝的货币。民谣隐含了百姓希望恢复铜钱的愿望,另外也暗指公孙述的政权不得民心,离倒台已经不远了。果然没过多久,公孙述就被东汉所灭。
东汉第九位皇帝汉质帝死时只有九岁,没有后嗣,太尉想要立清河王刘蒜为帝,而手中掌握实权的外戚大将军却拥护蠡吾侯,最终刘志上台,为。汉桓帝即位不久,李固就被人陷害,死于狱中,且被暴尸于路旁,而拥立汉桓帝有功的太尉封安乐乡侯,司徒赵戒封厨亭侯,司空袁汤封安国亭侯。事情传开后,京都民众唱道:“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表达了对外戚专权的愤慨,以及对于朝政颓败的悲哀。
汉桓帝元嘉年
汉桓帝元嘉年间,西北的几个联手侵犯中原,汉室派兵拒敌,却屡战屡败,于是朝廷只得四处征兵戍边,造成了许多田亩无人耕作,从而被荒芜废弃的恶性循环。天下民谣传唱道:“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夫何在西击胡。吏买马,君具车,请为诸君鼓咙胡。”深刻地反映出了乱世之下,民生多艰的疾苦。
为前将军,他的野心和凶暴天下皆知,京都流传有一首民谣《董逃歌》:“承乐世,董逃!游四郭,董逃!蒙天恩,董逃!带金紫,董逃!行谢恩,董逃!整车骑,董逃!垂欲发,董逃!与中辞,董逃!出西门,董逃!瞻宫殿,董逃!望京城,董逃!心摧伤,董逃!”整首歌也就是一个意思:看到董卓来,就赶快跑吧。
果然,在汉灵帝死后,董卓率领大军进入了京师,诛杀宦官,废掉,立汉献帝为帝,自封为太师,把握朝政。在听说了《董逃歌》之后,董卓下令禁止传唱。后来见无法从根本上禁绝,又把“董逃”改为“”,改成了歌颂他的。可是不久,京城又流传另一首民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这是一首拆字的民谣,“千里草”即为董字,“十日卜”为卓。意在隐讳地诅咒董卓。没过多久,董卓即为所杀。
民谣中国民谣
民谣校园民谣
校园民谣,顾名思义,是广受学生喜爱,流行于校园,体现校园生活和学子心境或感受的创作,其或称为“校园歌谣”、“现代民歌”、“乐府民风”等等。校园民谣朝气蓬勃,极富有校园味道,毫无矫饰,完全是率真性情的流露,听起来十分感人,它形象地反映出青年学子的生活,表现出年轻人的蓬勃朝气、青春活力以及他们那富有诗意的浪漫气息,其曲风总体来说朴实明快、积极向上,充满活力,深受人们的喜爱和传唱。校园民谣,属于音乐领域的一种特别现象。它的产生,与大陆原创音乐的流行及外来音乐的影响均有联系。在外来音乐的影响中,台湾校园歌曲的影响力最为直接与深远;在大陆原创音乐中,又以摇滚乐(崔健为代表)对校园歌曲的产生较有推动。此外,欧美流行音乐及中国民族音乐,均对校园民谣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
80年代 台湾校园民谣兴起 最早的校园民谣是在日本出现的。之前,日本的音乐大多是,曲调冗长沉闷,只有那些贵族们才有时间欣赏,学生们对此十分不满。后来,文部省根据学校没有音乐教材的情况,发动社会创作一些适合学生唱的歌。于是,反映校园生活的歌曲便应运而生了。但是,由于传统音乐的束缚,在音乐上还没有很大突破。
1868年,创作了一首《阿宫先生》,校园民谣的雏形便出现了。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校园民谣热在日本走向低潮。70年代中期,校园民谣在台湾兴起,并且发展迅猛。虽然二者之间没有继承关系,但都为校园民谣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台湾更是校园民谣的成名地,谈到校园民谣就不能不谈到台湾的校园民谣。日在台北中山堂的“现代民谣创作演唱会”上,台湾大学学生把台湾诗人怀乡的诗谱成曲子演唱,深受青年欢迎。校园民谣不但反映青年生活,而且也是对西方音乐泛滥的一种抵制。当时一位名叫的歌手在演唱会上拍案而起,喊出了“唱我们自己的歌”的口号。从那以后,台湾校园歌手佳作不断,像的《龙的传人》,的《乡间小路》、《》等,都是那一时期产生的。从1974年到1980年的顶峰期,台湾共产生了300多首校园民谣,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的《童年》。1979年我国著名歌唱家朱逢博率先在内地将台湾的校园歌曲《橄榄树》、〈踏浪〉、〈我送你一首小诗〉、《我们情诗》等一大批歌曲介绍到内地听众,受到人们的欢迎。她深情委婉的低吟浅唱,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1980年朱逢博还率先演唱内地作曲家谷建芬创作的《清晨,我们踏上小道》和〈脚印〉拉开了大陆校园歌曲的帷幕。此后,由于种种原因,台湾校园民谣高潮渐渐低落。大陆校园民谣的产生,最为直接、深远的影响来自台湾的校园民谣。1994年4月,一盒名叫《校园民谣Ⅰ》()的盒带由大地唱片公司发行,从此校园民谣有了自己的名字。
注:台湾民谣应该是受到了日本的摇滚和民谣风格的极大影响,这一点我必须强调,也是我和之前对这个词条进行编辑的作者的最大分歧所在。你喜欢早期罗大佑的话,肯定也会喜欢吉田拓郎。喜欢晚期罗大佑的话,肯定会喜欢井上阳水。吉田拓郎是日本70年代生活派民歌、的代表人物,职业演员、歌手、作词、作曲,主要作品有《流星》《幕末青春涂鸦:浪人坂本龙马》等。被誉为“日本民谣之父”。他的曲风以民谣风格和充满生活气息为特色。他的歌声的影响了整整一代日本人,影响了整个日本甚至亚洲乐坛(比如演唱的《》的作曲者就是拓郎,也曾经说过自己深受吉田拓郎的影响)。吉田拓郎创作并演唱过许多歌曲,从70年代起,他就一直活跃在日本的乐坛。代表作《夏休み》是他1972年创作的一首充满少年心情的民谣,就像歌名一样,《真女有形》向人们展现了明媚欢闹的暑假时光。这首歌旋律极简单,只有3句,在吉他淡淡的里反复,每段都是一幅清新的风景画。日本歌坛肯定不止这两位影响了台湾民谣运动中的罗大佑(更广义的范围上,日本音乐对于大中华圈音乐的影响是极大的。中岛美雪,谷村新司,玉置浩二等的作品更是为鼎盛时期的港台音乐界所争相翻唱,此处按下不表)。
以下是目前流行的一些校园民谣: 《》、《睡在上铺的兄弟》、《童年》、《大学自习室》、《窗外》、《橄榄树》、《》、《采蘑菇的小姑娘》、《》、《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校园的早晨》、《》、《蜗牛与黄鹂鸟》、《》、《龙的传人》、《明天会更好》、《》、《乡间的小路》、《外婆的澎湖湾》、《小草》、《》、《我是女生》、《中学时代》、《》、《七子之歌》、《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捉泥鳅》、《校园的小路》、《梦驼铃》、 《轻舞飞扬》、《似水年华》、《青春无悔》、《白桦树》、《往事》、《》、《对面的女孩看过来》、《小芳》、《一生有你》、《朋友》、《恋恋风尘》、《》、《小白杨》、《深呼吸》、《恋曲1990》、《》、《白衣飘飘的年代》、《却上心头》、《玻璃杯》、《未名湖是个海洋》、《老屋》、《单车岁月》、《彩虹》、《那些花儿》、《》等。
其实当中的很多大家都是听过的,可能我们没有记住它的名字,没有了解她们创作的背景或者没有把它们融入到一个体系中去思考,如果你还有兴趣去了解的话,可以去关注,如果你只是欣赏这些歌曲本身的旋律,你也可以继续只是听着,无论你选择什么样的方式途径去发展兴趣爱好,这都不影响,因为我们已经得到了音乐带来的感动。
民谣独立民谣
近几年开始活跃在各个角落有不少民谣歌手被发掘出来,从2012年的董小姐,到2014年当你老了,2015年南山南,人们似乎开始觉醒但却不知道民谣已经深入人心,其实在独立民谣圈里有着许许多多的优秀的独立民谣歌曲《》《》《》《》《这一切没有想象的那么糟》《九月》《》《》《》《》等等,这些独立民谣作品不仅给人们听觉上的冲击还给人们心灵上带来巨大的思考性,人们仿佛沉醉于这种独立性。
民谣英国民谣
英国民谣(English Banad),起源于中世纪末期,即12、13世纪,兴盛于14、15世纪,复兴于18、19世纪,是英国最古老的诗歌形式之一。它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和苏格兰民谣。
Cat Stevens
()是英国民谣摇滚的代表人物,日生于伦敦,原名史蒂文·乔治乌(Steven Georgiou)。当他成为一名国际明星之后,于1979年皈依宗教并放弃了他的音乐事业。60年代中期,斯蒂文斯在大学期间就开始自己创作歌曲并于1966年以一首《我喜欢我的狗》(I Love My Dog)走红。1968年,斯蒂文斯感染了肺结核,这迫使他暂时停止了音乐生涯。1970年,他以专辑《Mona Bone Jakon》重返乐坛,并受到一致好评,其中还产生了一首热门歌曲《德,阿班维尔太太》()。以后,他继续推出专辑《舵手的茶叶》(Tea of the Tillerman,1971)、《数字》(Numbers,1975),《Izitso》(1977)和《回到地球》(Back to Earth,1978)均获得一定的成绩。
民谣美国民谣
乐: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一个充满了动乱和麻烦的时期。于1963年被暗杀以后,继任总统。局势动荡不定,社会问题层出不穷。首先,是民权运动。严重的种族歧视问题一直干拢着美国社会,不断地引起反抗和斗争。直到1964年美国国会才正式通过民权法案取消了。其次,是美国发动的越南战争给美国带来了巨大伤亡。青年学生反对美国卷入越南内战,到处举行群众集会、游行示威。但约翰逊总统不顾国内外舆论的反对,继续扩大战争,使越战在整个60年代逐步升级,造成年轻人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加上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如空气和水的严重污染;石油、煤气的短缺;森林被乱砍乱伐等,也使许多人对现代化工业社会的发展前景产生怀疑。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年轻人离开了大城市、离开家庭,来到郊区或乡下,组成社团,过着一种简朴的群体生活。他们反对权威、反对传统(包括传统文化)、反对既有秩序。他们在服装和发式方面也,越古怪越好,而且还普遍服用致幻药物。因此他们得到一个外号叫"嬉皮士"(Hippies),指生活在既定社会之外的不顺从的青年人。最后,性解放也是60年代的一个突出现象。对"性"的传统观念产生怀疑和轻视、不合法的同居被认为是一种可以替代结婚的生活方式。"自由"两字的含义不仅意味着要结束种族歧视,也意味着对上一辈性观念的反叛。 &BR&在这种背景下,摇滚乐构成了60年代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反映和影响了当时一代青年的情感和愿望,说出了他们对人生、对社会、以及对整个世界的看法。60年代的摇滚乐与50年代相比,思想深度显然更进了一层。这些,特别明显地表现在以为代表的民谣摇滚(Folk Rock)之中。
鲍勃·迪伦
鲍勃·(Bob Dylan)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民谣演唱的都是比较严肃的社会性题材,如"金斯顿三重唱组"(The Kingston Trio)和"彼得·保罗和玛丽"(Peter Paul and Mary)三重唱组等。他们避开商业性的摇滚乐而独自发展,与摇滚乐没有联系。但是,有一位来自民间的歌手,把这两者结合到了一起,而且对摇滚乐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就是鲍勃·迪伦。 鲍勃·迪伦于1941年出生于的德卢思一犹太人家里,6岁时迁往附近的小镇希宾。迪伦从小对摇滚乐就很有兴趣,并自学吉他、和钢琴。他曾广泛旅行,对社会的不平等、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等问题都有亲身感受。1959年入念了三个学期,退学后,在咖啡馆演唱。这时,他发现了民谣,认为民谣中有关时事的歌词比摇滚乐要有意义得多。1961年,迪伦与签约。1963年一首《随风飘逝》(Blowin'in the wind ,例34),使其成为青年人的偶像。迪伦的嗓音粗糙,带有鼻音,自己弹吉他伴奏,有时还经常出现口琴独奏(他在脖子上套一个架子,支撑口琴)。关于迪伦,不论是他的社会抗议、民谣摇滚、、超现实主义的歌词,还是皈依基督教(1977年,迪伦声称自己是再生的基督教徒)等,争论始终没有停止过。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是一位出色的歌手和词曲作家。特别是他的歌词创作,含义深刻,富有文学性和哲理性,经常使用隐喻、象征等手法,虽然有时也有点晦涩难懂,但总的说,他对摇滚乐作出了重要贡献,把摇滚乐的歌词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准。
其他民谣摇滚由于鲍勃·迪伦树立了榜样,60年代一下子出现了很多民谣摇滚乐队。其实,民谣摇滚是个很笼统的称谓,虽然都是把民间的曲调、歌词与电声、低音线条和摇滚节拍相结合,但其中的差异是很大的。除了迪伦,还有很多乐队和个人,如"伯兹"乐队、"妈妈和爸爸"演唱组、和加芬克尔、、凯特·斯蒂文斯、朱迪·科林斯(Judy Collins)、索尼和雪儿(Sonny and Cher)、布法罗·斯普林菲尔德(Buffalo Springfield)等。现将其中影响较大者介绍如下:伯兹"(The Byrds)乐队伯兹"乐队由五人组成,核心人物是吉姆·麦吉恩(Jim McGuinn),1964年伯兹乐队成立以前,麦吉恩曾与民谣有过密切接触,包括参加鲍勃·迪伦的乐队。1965年,伯兹发行了他们演唱的《手鼓先生》(Mr.Tambourine Man)等4首由迪伦创作的歌曲。这样用电声的、摇滚化的方式来伴奏民谣歌曲,在当时是一件新鲜事物。1965年6月,伯兹的翻唱版《手鼓先生》获第一名,给迪伦带来很大名声,也使他们自己成为了明星。或许,他们本来可以达到与"沙滩男孩"、鲍勃·迪伦,甚至"披头士"同样的地位,可惜的是乐队内部不和,人员经常变换,影响了演奏质量和听众心理。到60年代中期,他们还有几首歌曲把摇滚乐典型的电子音响与相结合,对后来70年代流行的(Country Rock)起到了示范和引路的作用。1968年,原来的伯兹成员只剩下麦吉恩一人。他与其他不同演奏者合作,继续以伯兹名义发行唱片,但都没超过年期间所取得的成绩。1973年,原来的5名成员重新聚集到一起,录制了他们的最后一张专辑《伯兹》,不久,乐队宣告解散。
"妈妈和爸爸"(The Mamas and the Papas)演唱组如果说"伯兹"是将民谣风格与一种比较强硬的摇滚乐声音相结合的话,"妈妈和爸爸"则是将民谣风格与一种类似?埃弗利兄弟"和"沙滩男孩"那样比较温和的摇滚乐相结合。演唱组由二男二女组成,演唱他们自己(主要是由John Philips)创作的四歌曲,如《加利福尼亚梦想》(California Dreamin')、《星期一,星期一》(Monday Monday)、《献给我所爱的人》(Dedicated to the I Love)等,在听众中享有很高声誉。
Paul Simon
西蒙和加芬克尔(Simon & Garfunkel)&BR&保罗·西蒙(Paul Simon,生于1942年)和阿尔特·加芬克尔(Art Garfunkel,生于1942年)在中学时就以埃弗利兄弟为榜样,录过几首男声歌曲。后来,两人都上了大学。西蒙在昆斯学院主修英国文学,又在纽约大学主修音乐,因被当时60年代初期城市所吸引,开始歌曲创作。当西蒙与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签约后,就与加芬克尔重新合作,于1964年推出第一张专辑《星期三凌晨3点》(Wednesday Morning 3A.M.),但销路不佳。不久民谣摇滚兴起,唱片公司选出专辑中的一首歌曲《》(,例35),在保留原有的人声录音轨道的情况下,加上了电贝司、和鼓组成的节奏音轨后推出,结果大受欢迎,1966年初,在排行榜上名列第一。西蒙和加芬克尔再次获得第一的是他们为电影《毕业生》(Graduate,1968)配乐中的一首歌曲《鲁宾逊夫人》(Mrs Robinson)。1970年推出的《多难之桥》(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再次夺冠,唱片销售量超过900万张。西蒙和加芬克尔的成功是与西蒙的歌词与才能分不开的。他注重作品的旋律与和声,避免一般摇滚乐的简单和不断重复的倾向,坚持歌词和声乐的重要性,决不使他们被电声乐所淹没。然而,正当他们的事业取得巨大成功的时候,西蒙和加芬克尔的合作关系破裂,两人分道扬镳,后来都各有所成。
()琼·贝兹出生于1941年,12岁开始学习吉他,后入学习,但几放弃学业而去咖啡馆唱歌。1959年和1960年两次出席民谣节均获成功。他的第一张专辑《琼·贝兹》(1960)包括了很多首美国传统民谣。她经常把音乐会的收入捐献给她所信奉的事业;拒绝接受过多的演出;一年最多录一张专辑。演出时,她不化装,直接走向话筒开始唱歌,没有打诨,没有商业性显示。贝兹信仰和平,主张非暴力,这不可避免地使她卷入60年代激荡的社会和政治运动之中。1963年起,她的演出曲目中包括抗议歌曲和迪伦的作品。为争取民权,禁止核武器和反对越南战争,她在大街上、集会上和游行队伍中演唱。她是迪伦的好友,也是最早发现和支持迪伦的民谣歌手之一。
民谣反民谣
反民谣的意思,并不就是反对民谣,而是强调不。它是一种融合了民谣和朋克的音乐形态,他继承朋克音乐那尖刻的社会价值。
说到它的起源,不得不说一说1983年的那点儿破事。一个叫Lach的小青年带着自己的梦想来到了传说中的Folk City,渴望能够寻找到演出的机会。然而,老板在听了他的演出后,却说,你的音乐太朋克了。第二年,Lach自己在纽约东城区开了家名为the Fort的俱乐部。由于开业恰好撞上了纽约民谣艺术节,这个天生反骨的家伙就把the Fort的开业称为纽约反民谣艺术节。一年后,警方关闭了the Fort,于是the Fort就变成了一个流动性很强的反民谣演出场所。在1993年,反民谣已经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并成为了多个艺人的垫脚石。Beck, Regina Spektor, 以及the Moldy Peaches,都是反民谣的代表人物。《纽约时报》曾在一篇报道中写道,他们(即以上提到的艺人)都有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用颠覆传统且毫无惧怕的态度去创作。
到了2000年左右,反民谣的概念传入英国,并迅速在伦敦,曼彻斯特以及布莱顿的地下音乐圈中传播开来。直到2006年八月,在当月的Timeout杂志中,反民谣已经被认为是伦敦最热门的亚文化之一了。
从音乐来源看,反民谣主要来自于民谣与朋克。它继承了民谣的和缓和木吉他的伴奏,同时也吸收了朋克的激进,节奏以及大胆。它不再只拘泥于民谣对人生对世界亦或是对政治的忧郁和哀叹,它更多的是像朋克一般集中于自我以及自我与世界的关系。反之,它抛弃了朋克的简陋,无畏和大汗淋漓,而是采取了民谣的平静,冷眼旁观整个世界。而在歌词创作方面,反民谣大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向流行靠近,另一类则向独立靠近。前者我们看到的是Regina Spektor,后者我们看到的是Kimya Dawson。歌词大多以简单的东西来表现歌曲的基调。在留给听者更多想象空间的同时,又不至于像听Bright Eyes似的消耗自己的脑细胞。而且,最要命的是,常常在这些简单哼唱的歌词中,我们听到的是更多更纯粹干净的温暖。
Lach在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时曾说,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是用民谣化朋克的方式来摇滚(When we started, we were to folk what punk was to rock.)。而当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想到去年听Sonic Youth的新砖The Eternal时,曾读到过这样几句话,“民谣和朋克都对现状极度不满,两者以不同的方式逃避:民谣怀旧,通过退行到童年稚嫩、无辜、干净的状态,来维持起码的生存愿望;朋克破坏,通过否认仇视并破坏一切,在毁灭之后涅磐。”
可以说,民谣和朋克是音乐史上最激进的两种音乐。前者把一切都闷在心里,后者却毫无保留地表现出来。音乐史上从朋克转型到民谣,从民谣转型到朋克的音乐人都大有人在,诸如,Feist, Tony Dekker等。而反民谣,作为民谣与朋克的混合产物,让我们看到了其中和作用的奇妙反应物。或许少了民谣的内敛与深刻,少了朋克的张扬与无惧,但是反民谣的存在,却的确为这个世界上所不可缺少的。
民谣代表人物
Feist本名Leslie Feist,她于1976年出生在加拿大的一个宁静小城卡尔加利,自幼喜欢音乐,后来她便用自己的姓氏Feist给自己取了这样一个艺名。起初先是在高中,她和几个同样喜欢摇滚乐的朋友组建了一支朋克乐队 - Placebo,有意思的是这和现在英国十分走红的那支朋克乐队有着相同的名字。后来Feist率领她的乐队在当地一系列的摇滚比赛中取得了优胜,小有名气的他们后来成为了The Ramones在加拿大演出的开场乐队。也就是在这个时候,Feist选择了音乐作为毕生的事业,她开始艰苦而毫无希望可言的生活,在之后的五年中,Feist开始在加拿大的各个地方演出,也正是这个时候,她结交了很多著名的音乐人士。可是正当Feist准备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之时,她的嗓子却音乐莫名的疾病不能发声了,面对这个打击Feist几乎放弃了她的音乐人生涯。后来她四处寻医,终于在多伦多找到了一位医生并治好了她的病,于是她决定离开家乡卡尔加利并搬来多伦多开始全新的生活。在多伦多Feist租来的小小的寝室中,她开始利用一台破旧的四轨机为自己录音,而此时她所演绎的音乐已经有了很多的改变。一把吉他,还有简单的歌声,这就是来自Feist的新尝试,做一个民谣歌手。
后来Feist加入了当地的By Divine Right乐队并且开始逐渐被更多的人知道,她和乐队为加拿大老牌摇滚乐队The Tragically Hip做北美巡演嘉宾。在1999年她录制了第一张属于自己的专辑——《Monarch (Lay Down Your Jeweled Head)》,清新的民谣歌曲,仿佛重获新生。2000年,她帮助Peaches制作了专辑《Teaches of Peaches》;两年之后她又加入了By Divine Right的后身乐团——后摇滚风格的Broken Social Scene,并且凭借专辑《You Forgot It in People》一鸣惊人。2004年的《Let It Die》是Feist精心打造的一张清新民谣风格的专辑,其中包括了她翻唱本国民谣歌手Sexsmith以及Bee Gees的歌曲。《Let It Die》专辑中的Mushaboom被Lacoste的香水广告选用。
民谣Regina Spektor
蕾吉娜·史派克特(Regina Spektor),尽管曾与前段时间排行榜上火爆一时的“敲击”乐队(The Strokes)一
起做过巡演,此外,在过去的几年中,于纽约的“反传统民谣”(anti-folk)圈子中也已小有名气,但是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显然还是颇为陌生。史派克特已经自发行了3张专辑作品,但却很少能够进入人们的视线,不过随着互联网络对于艺人自我宣传的愈发显着的支持,蕾吉娜·史派克特也逐渐开始为一些人所知。
Rgina Sektor的音乐会让你不禁然地联想到一个很有古怪灵秀气质的女孩,事实上,在她所演绎的大部分音乐中,富于冷峻而诡异变化的钢琴是唯一的伴奏乐器,这让我们想起了另一位现在已身为人母、可当年却以怪异钢琴气质而独步乐坛的女唱作人Tori Amos。但是,如果仅仅给Regina Spektor冠以“怪异风格唱作人”的头衔则无形中大大削减了她音乐中具有的多元化音乐色彩。
民谣Adam Green
“他是从天而降的怪人”,说这句话人的是The Strokes的主唱Julian Casablancas,“他”指的是另一位纽约独立音乐人Adam Green,前Moldy Peaches的主唱之一兼吉他手,目前最主要的Anti-Folk 领军人——假如这种音乐确实有一定规模的话。 忍不住八卦一下这个人做过的怪事:巡演的时候穿成罗宾汉造型,唱描述网络色情业的歌,采访的时候谈论乐队成员的小便味道如何……呃,不想影响你的胃口;所以说,这个人的音乐是自私的,跟所有单飞音乐人一样,他的歌词更加着重抒发个人看法,针砭时事(似乎是美国音乐人的特色之一)更加肆无忌惮,最近的一次是在新专辑的歌里把Jessica Simpson涮了一道。[4]
民谣诗歌例文
刚才我从街头过,
听到一群村儿唱歌,
他们用手指着太阳,
脚跺着地,齐声高唱。
·提到这支歌真叫人心惊,
曾使得一个暴君投身火坑,
今天它来得真也奇怪,
今天是一个什么世界?
(二三年三月二四日于相州)
出处:《罪恶的黑手》,生活书店1934年版
民谣诗歌鉴赏
在上,一般评论家都认为,诗人从1945年开始才写了《胜利风》《星点》等大量的政治讽刺诗,对当时的现实作了有力的抨击。其实,诗人开始写政治讽刺诗的时间,还得提前十一年,这首《民谣》就是诗人最早的一首政治讽刺诗。
民谣是历代人民群众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的一种形式。这首《民谣》是诗人创作的民谣体新诗,但是它同样具备了一般民谣的特点。语言质朴平易,不用华丽的词藻来雕琢修饰。诗的头两句“刚才我从街头过,听到一群村儿唱歌”,就是大众化的口语,朴素自然,妇孺老幼都能朗朗上口。在那黑暗的年代,诗人的民谣如果表达得太直率、太显露,作品不仅遭到扼杀,还要大祸临头。于是不得不采取迂回的战术,因而,决定了这首《民谣》的含蓄性。从村儿“用手指着太阳”,跺着脚“齐声高唱”,到“这支歌”使“一个暴君投身火坑”,所包容的深刻含意,不可言传,只能意会。民谣是诗人揭露丑恶、抨击黑暗的熊熊怒火,是涵着冷光刺向反动势力的锋利匕首,因而民谣的语言很有战斗性。“今天是一个什么世界?”便是对当权者的狠命一击。
这首《民谣》也是仅有八行的小诗,但诗的布局却是巧妙新颖的。开头诗人就写了刚才在街上听到村儿唱民谣的情景,简洁明快地进入正题,不加斧凿而自然流畅。接着诗人用了“指着”、“脚跺着地”、“高唱”三个词组生动细致地描写了村儿唱民谣时的动态和感情,使读者很快想起了《尚书·汤诰》“时日曷丧,余及汝偕亡”的古代民谣。这些描写是活灵活现、有声有色的。诗人随即又把读者拉回到现实生活,以古喻今,引起联想:当年这支民谣曾使夏桀胆战心惊,最后葬身火海。今天又是如何呢?诗人如同一位娴熟的摄影师,将镜头时而对准现实,里面摇向古代,里面避实就虚,里面虚实结合,把现实的民谣和古代的民谣联系起来,把当今的现实和古老的历史联系起来,这种精巧的布局的方法,给全诗增添了艺术的魅力。结尾的“奇怪”一词,是一个反语,这也是民谣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什么世界”这个词组,是全诗份量最重的一声当头棒喝,画龙点睛地揭示了,启示读者去思考:现实中的暴君将会有一个什么样的下场![5]
民谣民歌作用
民谣教育传承
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中,流传着歌唱长篇叙事诗,历史诗的民歌,例如彝族的?“梅葛”、苗族的?“古歌”、瑶族的?“盘王歌”、哈尼族的?“歌”、景颇族的?“木瑙斋瓦”、独龙族的?“创世纪”、僳僳族的?“木刮基”等等。
这些歌曲记述了有关宇宙与的古代神话和传说,先民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认识以及历史、生产、生活和礼仪知识。这些歌曲曲调起伏较小,吟诵性强,篇幅长大,有的歌词长达数万行。一般需要数小时,甚至几天才能唱完。这些歌曲多在节日、祭祀或婚丧礼仪中由巫师或德高望重的老人主唱,气氛肃穆。
民谣人生礼仪
人生有四个最重要的阶段,即诞生、成年、婚姻和死亡。在我国许多民族中,民歌贯穿于这四大礼仪。例如彝族接生婆所唱的《秧子歌》,广西壮族男子18岁成年时所唱的《十八岁之歌》,蒙古族、普米族的婚礼歌曲,、柯尔克孜族、土族、、侗族、彝族、哈尼族、土家族、汉族的《》(或?“哭嫁歌”)、壮族、苗族、普米族的丧葬歌曲等等。
民谣祭祀驱邪
在一些民族中,民歌常用于祭祖活动,以及由巫师、神婆主持的祭神驱邪、除病免灾的仪式。例如傣族的?“祭神调”、?“师娘调”、?“卜卦调”。侗族的?“踩堂歌”(侗语叫?“多耶”或?“耶”)等等。
民谣交际作用
民歌的交际功用包括恋爱、交流、送往迎来及对歌斗智等。它作为异性间交往的媒介,是我国许多民族中民歌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功用。一些民族的传统歌唱节目也往往与此相关。例如壮族的?“”,苗族的?“游方”,佬族的?“走坡”,西北地区土、回、撒拉、东乡、保安及汉族的?“花儿会”等等。在节日的那一天,成百上千名青年男女聚集到专设的户外歌场交游、嬉戏和对歌,歌声通宵达旦,可持续数昼夜。还有一些民族,如布朗族、基诺族、傣族及南部侗族地区,有小伙子去姑娘家对歌寻偶的习俗。
.汉典[引用日期]
老鱼.河北日报.石家庄:河北日报出版社,日:第四版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
新诗鉴赏辞典/公木主编。-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06.12重印)ISBN 7-:339~340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浅谈孩子早期学习乐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