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出生属什么的有性邹海明的吗

华中科技大学校史网
您现在的位置:&&>&&>&
邹海明:计算机专业恢复重建的亲身经历
点击次数:&&发布时间: 8:45:15&编辑:校史研究室
&&& 在当时做出这样决定,确实不容易啊。为此我向九思同志保证两点:第一,不造成花了钱买质量不高的机器,一旦订货,我将派三到五个人,在工厂生产我们这台计算机的时候,深入车间进行质量监督,确保计算机各部件的质量。第二,计算机回校运行以后,立即办使用培训班,学校每个专业都派人来学,直到大家学会使用计算机。后来我们订的计算机投产时我们派了五个人,领队就是付望月,因为她在类似的计算机上工作过较长时间。这台计算机制造好以后,用飞机运回学校,回来以后,安装在哪里,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计算机比较“娇”,对房间温度、湿度及灰尘的等级有较高的要求。因为当时计算机的存储器是磁鼓,转动的磁鼓跟磁头的间隙是微米级的,一个大的灰尘就可能是10个微米,就会把磁鼓划伤,计算机就会损坏。那时学校还没有这样的房子,而且还要地板房,因为计算机的电线一把一把的像头发一样,电线不能踩,只能在架空地板下走,所以要铺地板。这就引起很多意见,难道计算机真的这么“娇”!想不通。九思同志告诉我,工宣队和军宣队觉得不可理解,好像有点资产阶级思想那一套教条,我说这样吧,我跟工宣队、军宣队来讲。他说就是要你直接跟他们报告,我给军宣队和工宣队直接汇报。我说:“计算机‘娇’不‘娇’呢?可以说是非常‘娇’,也可以说不‘娇’,放的地方为什么要求这么高?也不是放在这么高的房间里它就运行,放在普通房间里它就不运行,就算是放在临时工棚,我也可以把计算机调出来让它运行。但是我不能保证它能够正常运行多长时间,不知什么时候就出问题了,有可能是一天也可能三天五天,因为计算机的磁鼓和磁头设备,两个接触的空隙是微米级的,百万分之一米叫微米。这个空隙很小,要把磁鼓上面的数读出来的磁头,靠的越近读的越正确,离得越远就读不准,靠的很近就必须干净,如果有脏的灰尘进入设备就会受损,再则计算机内用了成千上万的晶体管和集成电路元件,机器24小时连续运转,发热严重,如果没有空调机器内的温度降不下来,机器就会烧坏,如果计算机放在密闭的、恒温的隔离空间,出问题的概率就很小,修复也容易。”我说清情况后,学校领导一致同意按我们的要求装修计算机机房。铺了地板,装了空调。所以我们这台计算机,从工厂生产到进入华工机房连续用了十多年直至停用,没有大修过一次。这台计算机,电子工业部想收入“国家电子计算机博物馆”,他们说,有人都说中国的计算机不可靠,但华中工学院的计算机就很可靠地用了那么长时间。但后因机构变动,博物馆未建。
&&& 电子工业部有关领导问我,为什么你这台计算机会这么好呢?我说第一是当我这台计算机在你们厂下料时,我派了五名老师下车间进行技术监督。第二是我在机房设计中进行了一个小改革,将计算机主机房与用户使用操作间分隔成里外两间房,用计算机的人,不准到主机房去,只有管机器维护的一、两个人可以进主机房,这样主机就防护的非常好。
&&& 另一个更有影响的事情,就是这台计算机开始运行后,我们连续不断地为学校各个专业教师办了数十期的计算机使用培训班,教他们怎么编程序,然后将编好的程序到计算机上调试和运算。培训和用机全免费。这个作用非常大。后来很多专业的面貌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比如,启发了机械类用计算机帮助设计即CAD技术;计算机用于机床控制,计算机数控快速锻压等都使生产的效率提高了几十倍;水电专业老师学后用计算机搞水库优化调度,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例子还很多,计算机培训班大大提高了全校师生的计算机知识及其应用技术水平。
&&& 1977年文化大革命结束。进入改革开放的年代,1979年我突然接到校领导通知,要我交代好手上的一切工作后,作为访问学者立即去美国,时间暂定一年。听到后有喜有忧,喜的是可以到世界计算机科学技术最先进的美国去学习提高,忧的是自己英语水平不是很过硬。中学大学期间虽然作为一门外语学了英语,但解放后因抗美亲苏长期未用,后来我还专门突击了俄语去听苏联专家讲计算机培训课,也就冷落了英语。所以我向领导要求能否延后二、三个月出发,让我突击一下英语,学校说签证已办下来了,必须尽快启程,就这样到了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计算机系当访问学者。美国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至少超前国内十年以上,中国的三代机还不很成熟,美国已开始五代机了,已经出现台式微型机以及微型机组成的局域网络,我只能拼命的学习,一年期将到准备回国时,接到学校通知已经为我申请到延长一年的访问期。但要我申请去另一所大学跟K.S.HU教授做访问学者。K.S.HU是著名的美国工程院院士,主要从事卫星遥感图像的信息处理及计算机人工智能的研究,不久前曾被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邀请到中国讲了一周学,并同意接受中国两位访问学者,要我赶快向他申请,因为我已在美国估计他会接受的。我申请后,教授很快回复同意我到他那当访问学者。这一年我跟随K.S.FU院士学到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中最前沿的东西,如卫星遥感信息的计算机处理、模式识别、人工智能等。
&&& 1981年结束访问,我回到国内,计算机专业已经站稳脚跟正常招生了,比较有影响了,学校决定把计算机和自动化从无线电分出来,独立成立一个系,系主任是陈E,我是副主任。不久九思同志又想让我搞集成电路,因为集成电路我国当时主要靠进口,而计算机用集成电路量较大。他认为我胆子大,要搞什么都搞得起来。而且这时恰好我系和电子工业部关系比较好,因为计算机专业业务归电子工业部管,电子工业部管教育的来考察过计算机专业,正好汉口的710厂(电子工业部管属的军工厂)进口了一套小规模集成电路的生产线,但因设备配备不全,要生产集成电路有困难就想处理掉。由于我们跟电子工业系关系比较好,他们就说“送给你们华中工学院做个实验室”,学校很乐意就接收了,放在西操场旁的西一楼里,这样就要我把这条线管起来生产集成电路,这个本属微电子专业,为此学校就把计算机专业跟半导体专业拉在一起,成立一个电子三系,要我当系主任,既要搞计算机,又要搞集成电路。我在受命时跟学校说,这个生产线,就是因为生产不了才送我们的,国家在集成电路生产上有大量甚至几亿的投入,生产场需超高级净化,生产过程所用的清洗剂要求达到99.9999%纯度等等,国家正在努力之中,我们无法达到要求。果然,最后集成电路无法生产以失败告终了。于是撤掉了电子三系,成立计算机系。
&&& 为什么可以单独成立计算机系呢?因为当时看到计算机发展速度快,应用面越来越广,计算机搞硬件受到集成电路生产的制约,所以我们必须大搞软件及计算机应用,所以我主张建软件专业和外部设备专业,因为主机速度越来越高,外部设备越来越跟不上,它的发展前景很大。因为我当时与电子工业部负责计算机的“头头”关系比较好。在当时办专业要找专业部门批,批的结果是软件专业赶快办,所以我们成为全国最早办软件专业的院校之一,电子部对外部设备专业说在三所院校中设立,一家是清华,因为清华有一个微电机的专业,外部设备的打印机、光电机都要用微型电机,所以要让清华办外部设备专业;另一家要用到光和磁,拟哈工大来搞,哈工大靠近苏联,而且也有一些苏联回来的学者;再一家就是我们,我们已有一个电子精密机械专业,只要把电子精密机械专业改为计算机外部设备专业就可以了。我回到学校汇报批准后,撤了电子三系,把电子精密机械专业从机械系整体调过来,成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下设软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及计算机外部设备等三个专业。
&&& 这里还有两个插曲,这两个插曲非常重要。
&&& 一是向电子工业部申报“激光打印机的研究与制造技术”,以及“磁盘信息存储技术研究”,这两个研究方向在当时也是国家非常关注的领域,所以申报获得批准并且经费给予大力支持,这为计算机外部设备专业后来的发展和争取国家专业实验室起到重要作用。二是向国家科委申报的“医用图像的计算机处理与判读”,当时我国民用部门还没有卫星遥感图像,我考虑医院有大量X光片、心电图等图片信息需要处理,用计算机处理会提高准确度,所以这个项目也获得批准并为学校引入一个大项目。在国家科委大项目批准不久,学校科研处处长王家金找我,告诉我国防科工委有人向他查问华工有没有邹海明这个人,王说“有”,他们说有项目让我做。我问王他们怎么知道我的,王说他们是在国家科委的资料上找到我的,发现我能搞医学图像信息的处理和判读,他们说美国正在大搞巡航导弹,已经生产出战斧巡航导弹。巡航导弹似乎有“眼睛”,它飞到目标附近以后就开始判定目标区内哪一个与导弹内预定目标一致,确定后才爆炸。既然医学能识别,那与巡航导弹的目标识别相似,应该是可以搞的。最后学校与国防科工委签约,由科工委投资学校成立一个专门的研究机构就是图像所。研究如何解决巡航弹的飞行控制和到达目标区域后的目标识别控制。因为这个项目中还要解决导弹飞行过程中图像的摄取方式,例如可见光、红外、微波等问题需要相关专业的协助配合或共同研究,所以图像所后来作为一个独立机构直属学校领导,承担了大量的国防研究项目,成绩显著。担任图像所所长是我的学生张天序,他是我第一届的硕士研究生,他原来在汉口解放军雷达指挥学院工作,硕士毕业后他觉得硕士研究生不够用,又到浙大攻读精密光学仪器方向的博士,觉得这个很有用。博士毕业回来以后,本来解放军雷达指挥学院希望他回去工作,但他愿到华工,分到了图像所。担任了十几年所长,所以图像所的主力大都是计算机专业的人。
&&& 1987年,我卸去了计算机系的领导职务。从1972年恢复重建计算机专业到1980年代由计算机、软件、外部设备三个生气蓬勃的专业构成的计算机系及图像所、计算中心,现已发展为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和图像所、计算中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专业学科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科水平也已进入国内前茅。回顾过去,体会最深的是:要做成和做好一件事,必须坚定信心,迎难而上,这是成功的基本保证。&&&& (邹海明口述,唐燕红、吴瑞芳、查兰箫访谈整理。邹海明,出生于1931年9月,曾任华中工学院计算机系系主任,国家科委干部管理学院院长等职。)&&&&[3]&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转载]汪慎生绘画赏析
汪慎生(1896——1972)名溶,字慎生,曾用名汪秋荣,号满川村人,浙江兰溪人,祖籍安徽歙县,故又自号古歙人,中国近现代谜一样的美术大师、美术教育家。汪慎老早年丧父,跟随外祖父生活,1902年在浙江兰溪读私塾。1912年到上海学画炭画。因痴迷书画(初习山水),虽无师承,但熟读历代诗文及绘画典籍,悉心揣摩古代名家名作,又刻苦研习六法,书画技艺大进。1934年起,先后在京华美术专科学校、北京辅仁大学美术系、北京师范大学等校任教。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任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1957年任北京中国画院画师、院委。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汪慎生在解放初所画《番茄丰收》表现出高超的写实能力,被认为是以传统画法表现新意、新情的典型范例。早年代表作有《群猴图》等,后期代表作有《黄鹂垂柳》、《荷塘清趣》等。亦曾出版过《汪慎生画辑》。老人于1972年辞世。2000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汪慎生画集》。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972年出生的是什么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