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卫视在线直播巴拉格宗演唱会

云南最壮丽的秘境胜地:香格里拉巴拉格宗-文化交流-宁德都市在线
云南最壮丽的秘境胜地:香格里拉巴拉格宗
&&&&&时间: 03:01:34
  像我这个时代成长的男生,都有过疯狂迷恋武侠的少年时期,曾梦想仗剑走天涯,有一个红颜知己,有若干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兄弟,和一群如同竹林七贤一般的同路人。
  武侠的路上,有峡谷,有雪山,有壮丽的湖泊,有苍天的大树,当然少不了那些不存在于我生活范围内的异族奇人。
  这些,在香格里拉的巴拉格宗都能遇见。
  一个康巴汉子的梦想
  从迪庆机场驱车前往巴拉格宗,车程仅需1.5小时,道路通畅交通方便的背后,是康巴汉子斯那定珠的梦想。
  历史上的巴拉村是封闭、落后的代名词,没有电,没有通讯,与外界唯一的通道是一条从悬崖峭壁上开凿出来的人马驿道,生活极其困苦。
  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斯那定珠13岁时从这里走出了大山。经过多年的拼搏,在经商路上几经坎坷,积累了一定的财富。怀着建设家乡的梦想,他回到大山,自费修筑“天路”,一修就是8年,才有了现在这条畅通无阻的道路。
  因为他有两个梦想:让外面的人能走进巴拉格宗,触碰这片神秘的境地;同时引领巴拉人,去了解外面的世界。
  一条神秘且绝美通天路
  峡中有峡,峡上有峡,峡峡相连的壮丽景色,会有种错觉,从人间来到了仙境。
  巴拉格宗的峡谷几乎垂直于地面,突显出峡谷是一个英文字母U字型的,与世界各大风景地貌中谷底窄抬头宽的V字型截然不同,它谷底的宽度与抬头所见的天的宽度几乎相同。
  行走在峡谷中,悬崖峭壁处处皆是,脚下奔腾的河流穿梭在一片翠绿中,翠绿清澈的水,碧绿浓墨的植物,有种子植物、药用植物,除了万年青等热带植物,和云冷杉红豆杉等寒温带植物。
  让我大开眼界的还有沙漠里才会生长的仙人掌,和海边才能看见的棕榈树,地质非常奇特和惊艳。
  一座感触灵性的万峰之巅
  若是站在巴拉村眺望格宗雪山,会尖叫!触手可及的山头上堆满了雪白,藏隐在成排的风马旗之中的它,海拔5545米,高耸入云,常年积雪,是香格里拉县最高的山峰。
  古藏经中明确记载过格宗神山,在道路没有开路之前的千年岁月中,它都是信徒中朝圣的人间天堂,几世轮回也难去的神山。
  乘车往上,行至神山的东北方,有一座天然形成的佛塔山峰,形似端坐诵经的喇嘛和展开的经书,是巴拉人心中无上尊崇之地。
  巴拉人
  千年传奇的康巴部落
  巴拉格宗最美的,自然是巴拉人,这是一个有着千年传奇的康巴部落。
  巴拉格宗是藏语名称,整句话翻译是:从巴塘迁徙来的藏族人居住在白色城堡似的雪山脚下。也可以延伸为神仙居住的吉祥如意的宝地。拉吉卓玛 - 青海湖 青海湖博客 安多
时 间 记 忆
用 户 公 告
  声明:博客原创图片、文章版权归拉吉卓玛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专 题 分 类
最 新 日 志
最 新 评 论
最 新 留 言
用 户 登 录
友 情 链 接
博 客 信 息
11:00:33 | By: 拉吉卓玛 ]
  青海湖网于日正式开通,于2009年6月青海湖网络信息中心得以建成,经过近5年的发展,成功的将其建设成为涉藏文化类综合型品牌门户网,得到了国内外各界网友的认可和喜爱,目前拥有青海湖汉文网、藏文网、汉文博客、藏文博客、汉文微博和音乐网。在青海湖网发展建设的这几年中,全国各地的投稿者络绎不绝,也发展了一大批义务为青海湖网络信息中心服务的通讯员,今年,为了更加充实青海湖网的内容,彰显各大藏区文化领域的蓬勃发展,满足关注和热爱藏文化的网友对藏族文化、教育、社会事业以及民俗、艺术和藏区旅游等信息的渴求,以及更进一步规范对本站通讯员队伍的有效管理,鼓励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我们的建设队伍,正式面向全社会招募通讯员,具体内容如下:
  一、招募条件
  1、具备了解并热爱藏文化事业和新闻宣传事业,具有一定的写作、摄影技能,品行端正、为人诚实。
  2、本站通讯员主要由各级宣传部门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专兼职工作人员、地方各类媒体从业人员,各级党政机关秘书,文化教育类从业人员以及在校大学生、硕士研究生等担任。
  二、投稿要求
  1、投稿内容首先要健康,符合当下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以宣传藏区经济社会大发展、文化事业大繁荣、老百姓团结奋进的大好局面为核心,以弘扬烂灿的中华民族文化之一的藏文化为重点,并且使得边远地区少数民族教育、青藏高原生态和贫困地区救助等问题通过真实报道引起全民关注。
  2、稿件必须为原创作品,藏汉文均可,字数不限,题材不限,可以是新闻报道、专题解析、人物访谈、文学创作、摄影图片、视频制作等等。
  3、作为本站通讯员,被采纳的稿件必须是一稿一投(仅限于网站),被采纳稿件支付相应的稿费,100字3.00元人民币。一稿多投(仅限于网站),不支付稿费。
  三、管理办法
  1、自递交通讯员登记表,并确认为本站通讯员后的半年时间内能够按照本站要求供稿者,由青海湖网络信息中心颁发统一的通讯员证,并且要严格遵守《通讯员须知》中的各项规定。
  2、本站将建立通讯员电子档案,对通讯员基本简历进行存档,并在青海湖汉文网首页制作通讯员形象栏进行公示,广大网友对每一位通讯员有监督、表扬和举报的权力,若表扬次数位居前列的将直接提名评选年度优秀通讯员奖,并受邀参加网站开通周年庆典等活动。
  3、非登记造册通讯员来稿不予支付稿费。
  四、申请流程:
  1、填写并递交通讯员登记表电子版。
  2、认真阅读《通讯员须知》
  3、附电子版个人大二寸免冠照一张,生活照两张。
  4、附居民身份证扫描件一份。
  五、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
  电  话:0974——8522228
  联系人qq:
  网  址:
                        青海湖网络信息中心
                        日
青海湖网部分工作人员
单位半边天
10:23:51 | By: 拉吉卓玛 ]
专辑宣传海报
  今年年初,藏族青年女歌手奥秀吉首张个人演唱专辑《心想事成》正式发行,专辑一经面世得到了广大歌迷朋友的青睐。奥秀吉人美歌甜,是近两年藏族歌坛涌现出的一匹黑马。
散发着藏族女性独有的气质
  新专辑为纯藏语专辑,主打歌《心想事成》以一流的词曲和奥秀吉深情而又独特的演艺得到了众多歌迷的好评,专辑还收录了《思念》、《故乡》、《母亲》、《青海》、《酒歌》和《心中的恋人》等13首歌曲。奥秀吉用心灵和歌声表达着对故乡的赞美,对母亲的思念,并希望用新专辑回馈一直以来支持和关注她的朋友们。
时尚 青春 动感
  奥秀吉出生于青海省海南州贵德县一个贫穷的牧民家庭,从小能歌善舞的她一直梦想着踏上演艺的道路,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和执着的追求,一步步走向了成功的彼岸,成为了一名名副其实的歌唱艺人。一路走来她付出了很多汗水,也收获了很多成绩,很幸苦,也很辛运。2010年奥秀吉参加了“珠穆朗玛”大型演唱会,成功演艺了歌曲《心想事成》,从此这首歌传遍了雪域高原,奥秀吉却进入了一个歌红人不红的尴尬境地。2011年通过青海湖网、西藏电视台、西藏广播电台、青海电视台、青海广播电台等多家媒体对奥秀吉和她的歌曲进行推介,奥秀吉逐渐从歌声背后走了出来,她清新可人的外表很快让更多人记住了她。并且在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合多家地方电台、电视台共同举办的《再唱山歌给党听——歌唱我们的幸福生活》藏族风格歌曲征集评选展播活动中,奥秀吉演唱的歌曲《心想事成》,《故乡》,《思念》三首藏语歌曲在分别获得了两项银奖和一项铜奖的殊荣,从而奥秀吉成为了该活动中获奖最多的歌手。如今,奥秀吉已经发行了首张个人演唱专辑,作为一名歌手是一次大胆的前行和历练,是对自己多年努力的一次总结和释放,是攀登更高峰的阶梯和资本。
16:52:22 | By: 拉吉卓玛 ]
海南州积极保护和弘扬当地地名文化
  记得在2008年1月份的中国民族报上刊登了名为《地名也是需要保护的遗产》这样一则消息,其中采访了中国地名研究所所长刘保全,对于地名他这样介绍道:“我国古县名称具有上千年历史的达700多个,古村镇名称5000多个,大的山川古地名1000多个,还有很多千百年来口口相传的几十种语言的地名。这些地名保存着人们对特定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有认识和思考方式,记录着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和审美理念,是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是文化延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由于多年来对地名文化缺乏认知,我国对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比较淡薄,因而对古老地名随意更改和废止的现象屡禁不止。古老的口头和书面地名随着社会变革而不断消失,面临失传的危险。更有甚者,忽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性,盲目追求大、洋、怪、奇和引用外来地名、命名洋名,已经成为了一个倾向性问题。因而,抢救和保护我国地名文化遗产,十分重要,十分迫切。”据此报道可见保护和弘扬地名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任重而道远。
《海南州地名文化释义》封面
  而作为我国十大藏族自治州之一的海南州,早在2007年,就由海南州藏语文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牵头,把地名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了全面而系统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并着手编纂《海南州地名文化释义》一书。针对海南州境内一地多名、一名多地、语种不清、译名不准的现象比较严重,致使不准确的地名以讹传讹,贻吴人事的实际,全体编纂人员深入全州五县36个乡镇411个行政村,徒步跋山涉水,全面普查、挖掘区域内的濒临消亡的地名,并对含义不清、语种不明、类别混淆的地名反复进行了实地核实和考证。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田野调查、文献搜集、藏汉文翻译和内容整理,于2008年第二季度基本完成了初稿。为了更好地体现《海南州地名文化释义》的权威性和使用价值,又于日举办了《海南州地名文化释义》论证会。中央民族大学藏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才让太先生、青海日报社副社长、青海省翻译协会会长戈明先生、青海民族学院藏学系教授、硕士生导师桑杰先生、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宗教研究所研究员桑德先生、西北民族大学格萨尔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兰却加先生、西北民族大学藏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扎西才让先生、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洲塔先生、西北民族大学藏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才让先生、青海报业协会会长王文泸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尕藏加先生、青海师大民族师范学院副院长、教授扎布先生、青海师大民族师范学院副院长、教授吉太加先生、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教授木多先生等30余名专家学者受邀参加会议并进行了论证评审。会议还邀请了海南州委常委、统战部长豆本加同志、海南州政府副州长索南加同志、海南州政协副主席才索加同志以及青海省民委、海南州委、州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五县藏语委办主任和宗教界人士、民间代表等近70人。论证会由中共海南州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豆本加同志主持,海南州政府副州长索南加同志代表州委、州政府致欢迎辞,并向各位专家、学者介绍了海南州的基本情况,深刻阐述了海南州地名文化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海南州地名文化释义》编纂委员会主任才洛同志详细介绍了《海南州地名文化释义》的编纂情况。当时,通过一天的热烈讨论、评审,各位专家、学者对《海南州地名文化释义》的编纂工作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会议结束时论证会评审委员会副主席王文泸先生就专家的讨论情况做了客观的总结。他说:各位专家、学者对《海南州地名文化释义》的编纂工作及其学术性、科学性、指导性和实用性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从《海南州地名文化释义》的编纂体例、考证、探源及规范解说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修改意见,为地名文化释义锦上添花。这对海南州继续做好这项工作无疑是最好的鞭策和激励。论证会的举办,充分体现了海南州对地方文化建设、地域内涵建设、“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长远认识。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肯定《海南州地名文化释义》编纂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认为该书观点科学,内容全面,表述清楚,编纂规范,基本完成了海南地名的调查、搜集和整理任务。同时建议在认真吸收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作相应修改,并在小范围内审定后出版发行。
日召开《海南州地名文化释义》论证会
  又经过全体编纂人员一年多的不懈努力,编纂工作于2010年4月底得以全面完成。期间,编纂人员对《海南州地名文化释义》的初稿再度进行了核实、考证、修改、终审工作,着重体现海南州地理实体、自然景观的同时,还辐射出重大政治变革、民族迁徙、民间传说等历史文化背景。该书为藏汉合璧,全书共收集海南州行政区域内的近3000条地名,具体对旅游景点、名胜古迹、自然地理实体的方位、里程、名称由来、历史文化背景等地名元素进行了详细的诠释,是一部全新的地名信息工具书。《海南州地名文化释义》一书主编为海南州藏语文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才洛;副主编为原海南州藏语文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译审夏悟端智,以及海南州藏语文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下属单位青海湖网络信息中心主任多杰拉旦。编纂委员会的成员还包括:海南州委副书记王进、海南州政府副州长索南加、海南州旅游局局长才让多杰、海南州民政局局长卓玛端智、海南州文联主席多杰才让、海南州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华青加等,共有100多名藏汉编辑人员参与此书的采集、撰写、翻译、摄影、审核等工作。序言的藏文部分由西北民族大学藏语言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多识仁波齐题写,汉文部分由玉树州委书记旦科先生(原海南州委书记)题写。《海南州地名文化释义》于2011年年初由甘肃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自出版发行以来,该书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评,尤其受到了研究地名学、地理学、历史学、藏学、文化人类学的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及爱好地名、藏文化的国内作家、大学生、教师和有关行业的从业人员等读者的欢迎,他们主动获取该书的购买信息进行抢购,并纷纷反馈阅读感受,连连叫好,都说是一部全面、规范、翔实的全新地名信息工具书,值得珍藏。
日举行《海南州地名文化释义》发行仪式
  日,在海南州会议中心海南州藏语文工作委员会办公室隆重举行了《海南州地名文化释义》一书的发行仪式。用鲜花、彩带和红绸缎装点着的现场,凝聚了全体编纂人员的喜悦和感恩之情,他们身着节日盛装,用微笑迎接着那个值得欢庆和铭记的时刻。《格》学专家角巴东主、西北民族大学藏学院院长扎西才让教授、青海民族大学藏学院吴钰教授、青海省民宗委研究室主任完玛冷智、省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索南多杰博士、海南州政协主席尕玛加,州委常委、州政府副州长普化太,州委常委、州纪委书记华珍、州政府副州长阿更登、州政协副主席才索加、海南州委、州政府各部门负责人、各县主管民族语文工作副县长、各县民语办主任、部分退休老干部代表、青海电视台、青海日报社、青海广播电台、海南电视台、海南日报社、青海湖网等新闻界人士,以及海南州地名编纂委员会全体工作人员出席了发行仪式。国家民委教育部少数民族语言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藏学研究中心、青海省民委等省内外有关单位和知名人士发来贺电贺信表示祝贺。仪式上,海南州委常委、州政府副州长普化太和州政协副主席才索加为《海南州地名文化释义》揭幕。
身着民族服饰的部分编纂人员在发行仪式现场留影
  发行仪式上,海南州藏语文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海南州地名文化释义》主编才洛同志就编纂该书过程中的具体做法和经验作为重点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他说:“地名工作对我们来说是一项新课题,地名文化博大精深。由于我们对此知之甚少,了解甚微,而且地名学方面的专业人员更是寥寥无几,实施编纂《地名文化释义》这样一项大型文化工程,举步维艰。但通过全体编纂人员满腔热情的工作,并通过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积累了一定的地名文化知识和编纂地名文化释义的基本经验:1、珍视原有资料,重视田野调查,从掌握基础资料入手。在扎实有效地搞好全州地名原始资料的复查、核实、考证等先行基础工作上狠下功夫。我们通过州县民政部门,收集我州20世纪80年代的地名普查底稿,并对此原始基础资料全面进行了初步的整理,为切实搞好对已掌握的州内约3000条地名的核实、考证等工作,我们编委会先后多次组织工作人员分赴全州五县,深入农村牧区,进行田野调查,努力克服工作中遇到的重重困难,四处打听并走访当地干部群众中一向十分关注地名文化,且能详述重要地名来历的当地“地名通”人士,针对我州原始地名普查底稿中存在的错、漏、重和疑难未决等诸多遗留问题,逐乡逐村逐社进行实地核实、考证。拿出普查底稿中所收录的地名与当地群众共同对地名所标示的具体地理位置、里程距离、名称来历、名称演变等对涉及地名的各个要素都一一进行了核实考证。通过实地核实、考证,廓清了所掌握的各类地名的真实含义,对室内整理编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全面了解掌握各类地名的真实来历及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将州内复查、核实、考证的民间口传地名资料和《海南州志》、各县《县志》、《海南州乡镇概览》等参考资料作为依据,对所掌握的各类地名文化释义的藏文表述、汉文译述、编排体例等进行了多次修改、补充和校订;2、反复筛选,合适取舍,做到精品。要求编纂人员在更进一步掌握精深专业知识的同时,涉猎各个领域。撰写人员不辞劳苦,多方查阅经典史籍,用谨慎的态度,广泛搜集资料,获取更多的信息,不厌其烦地对各种搜集来的资料进行科学地分析、比较、归纳、取舍、整合,去伪存真,确保编纂资料的准确。经过反复精选后本书收录海南藏族自治州辖区内的行政区划类、名胜古迹类、旅游景点类和自然地理实体类等各类地名近3000条。其中名胜古迹包括重要圣地、著名修行处以及古城残垣等古文化遗址;自然地理实体包括山脉、山、山峰、山梁、山嘴、山丘、石崖、悬崖、陡坎、台地、山岭、山口、峡谷、沟、沟槽、沟口、水槽、滩原、河滩、沼泽地、洼地、盆地、泉水、温泉、溪流、河流、湖泊等;3、表述力求简明通畅,材料力求翔实准确。《地名文化释义》的体例编排过程中,我们认真研究释文的表述顺序,尽量达到编纂词典的体例规范要求,体现科学合理的表述层次。同时释文内容方面讲究科学性、稳定性和简明性,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力求材料翔实可信,注意用词用语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地名释义的藏文表述和汉文译述,尊重藏汉两种语言各自的表达习惯和语法规律。以避免生搬硬套,杜绝死译、硬译手法,以排除一切可有可无的字、词和语句。文字表述力求做到逻辑连贯、文句通顺、简短明了。我们在分析整理地名素材过程中针对一般的山峰、山口、沟谷、湖泊、河流等地名的称谓均出于民间口头流传,而没有形成文字等问题,对各类地名素材分析、整理和地名的形、音、义的规范标准上狠下功夫,力求体现其潜在的实用价值;4、保留原始语音特点的同时也避免生僻、拗口的字词。我们按照《地名管理条例》之规定,将民族语地名的汉字译写以汉语普通话读音为准,避免使用方言读音及生僻字、多音字、繁体字、贬义字。对部分藏语地名的汉字音译做了规范统一。如曾被分别音译为“沙珠玉”、“豆后漏”、“日干”、“青稞羊”。在这次编纂过程中,我们将上述村名分别正音校正为“萨珠玉”、“德禾柔”、“日甘”、 “曲果雄”;还把“子科滩”、“德吉滩”等规范为“子科塘”、“德吉塘”,因为这些地理实体不属于滩地,而是平地,使用“滩”字容易误解地理实体的通名类别。因此,对类似这样的地名,我们尽量保留了其原始语音的标准读音;5、狠抓龙羊峡水库淹没区地名的抢救工作。龙羊峡水库蓄水后,由于我州共和、贵南部分地区行政村大规模搬迁而出现了黄河淹没区地名随之消亡的空前危机,黄河淹没区原行政区域内的各类地名都同样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一定的传统历史背景,这些弥足珍贵的古地名对考察和研究共和、贵南两县黄河淹没区地名文化、历史变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因此,我们及时专程走访极为熟悉黄河淹没区原地名的知情老人,将原驻地各类地名的由来演变等情形如实作了跟踪记载,从而使这些濒临消亡的古地名都及时得到了补救;6、规范使用经纬度地理坐标,确保地理方位的精确度。我们在编纂过程中,对自治州、县、乡(镇)三级行政区域方位或各级政府驻地所处的地理位置,一律使用了国际通用的经纬度表述外,州内各行政区域包括各类自然地理实体的面积、海拔、当地政府驻地至境内地理实体之间的距离以及河流的径流等相关数据用平方公里、平方米、公里、米等公制计量单位表述;7、开展专家学者论证,汲取经验,提升品位。 为了提升《海南州地名文化释义》的历史性、民族性、多元性和地域性品位,提高其权威性和研究价值,根据州委、州政府要求,2007年9月份,我办组织召开了《海南州地名文化释义》论证会。会议邀请了30余名省内外专家学者以及州内有关部门和宗教界人士、民间代表等70余人。与会专家、学者以精辟的论述和独到的见解从《海南州地名文化释义》的编纂体例、考证、探源及规范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了认真评审,充分肯定了《海南州地名文化释义》的编纂工作及其学术性、科学性、指导性和实用性。一致称赞《海南州地名文化释义》项目是抢救和保护海南州内地名文化遗产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地域特色人文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名文化的深度发掘和整理,在一定意义上为进一步拓展和充实海南州地域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为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软实力”支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谓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型文化工程。根据论证会上专家学者提出的意见建议,我们在内容实、释义精、文字美、叙述客观、言简意赅方面下功夫,使该书的可读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8、尊重历史,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编纂。海南地区自16世纪(明正德初年)大批蒙古人相继到青海湖为中心的青海草原上游牧生活,很多原有吐蕃时期的地名逐渐被蒙语地名取代,消失在迷蒙的历史烟雾中。所以,让人们回顾到曾经流逝的藏语古地名不仅有很大的难度,而且也不切实际,只能留给历史学家去进行深度研究。鉴于此,在编纂过程中,我们始终尊重历史事实,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所接触到的蒙语地名未做任何臆断的改变,而保留了其原有的名称。这也进一步彰显了此书资料的可靠性和学术价值。”
才洛主任在发行仪式现场做汇报发言
  在听取了才洛主任的汇报后,与会的专家学者纷纷对《海南州地名文化释义》进行了精彩点评。完玛冷智先生认为该书的出版发行是一项成果、一次开拓、一次升华、一次开始。扎西才让教授认为该书具有反映历史的真实性;逻辑严密,研究深刻;是地方有识之士与专家学者有机结合的成果;是一部较为全面的地方性地名词典;对藏区地名文化发展具有标榜意义;内容丰富等六大特点。各位专家学者从地名文化的重要性入手对该书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肯定了《海南州地名文释义》的学术性、科学性、指导性和实用性。一致认为这是全国藏区第一部藏汉合璧的地名文化信息工具书,填补了全藏区至今尚无藏汉地名专用工具书的空白,值得全省乃至全国各兄弟民族自治州借鉴和学习。阿更登副州长在对该书给予高度评价之余,希望海南州藏语文工作委员会再接再厉,做好宣传推介工作和成果的转化工作。同时建议将书中部分内容编辑成乡土教材和旅游导向册,使这本书成为宣传海南,推动海南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信息窗口。仪式上,还向前来参加发行仪式的各级领导和来宾赠送了《海南州地名文化释义》一书。
  至此,《海南州地名文化释义》一书的策划、编纂、出版发行、宣传等的实体操作程序可以说已经圆满完成了,但是对地名的抢救、保护和弘扬任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大工程,在此基础上需要运用已被规范的地名去延续其中饱含的文化内涵,让民族之花常开,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我也留个影
16:30:39 | By: 拉吉卓玛 ]
青海民族大学隆重纪念夏日东仁波切逝世十周年
研讨会现场
  10月22日至23日,为纪念藏学专家、藏传佛教格鲁巴寺院夏琼寺住持、原青海民族大学藏学院教授夏日东·洛桑遐智嘉木措仁波切逝世十周年,青海民大藏学院邀请青海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多杰热旦、青海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普日哇、中央民族大学藏学院院长才让太教授等20位领导和专家学者,围绕夏日东仁波切生平、对佛学、藏族古典文学等方面的贡献,和整理出版的大师文集等内容在该校学术报告厅举办纪念夏日东大师逝世10周年暨藏族文化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
青海民大校长何峰满怀深情追忆和缅怀夏日东仁波切
青海民大藏学院书记玛乃本致辞
青海民大藏学院院长达哇介绍夏日东仁波切生平
  据悉,西宁地区的藏族大学生、硕士研究生和夏琼寺僧人约500多人参加会议。通过专家学者讲述夏日东仁波切一生勤修佛学,在生活上艰苦朴素,在教育岗位上尽职尽责,让在场师生深切地感受到了仁波切伟大的佛学精神、崇高的敬业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鼓励和鞭策在校学生以夏日东仁波切为榜样,珍惜现在优越的学习环境刻苦钻研、努力学习,做一名品学兼优、热爱民族、热爱国家的优秀人才。
为学生代表发放夏日东仁波切作品
青海民大藏学院教授吴钰发言
  1956年夏日东仁波切应青海省政府邀请到青海民族大学工作,主要承担藏文文法、藏族诗学、藏族古典文学、佛教经典研读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在该校从教45年期间,以深厚的爱国情怀、崇高的师德修养、精深的学术水平,为青海民大藏学院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才,为藏学学科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成为一名在海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著名藏族教育家、佛学大师和爱国人士。
青海民大藏学院教授南色发言
  据悉,此次研讨会是青海民族大学首届藏学论坛,校方表示今后将每年举行一次藏学方向的论坛活动,从而促进青海民族大学在藏学教学、研究方面的深度和广度。
夏日东仁波切学生谢佐先生向青海民大赠送墨宝
  新闻链接:
  夏日东仁波切:夏琼寺住持。夏日东·洛桑谢珠嘉措仁波切1922年诞生于安多。6岁在夏琼寺出家为僧,20岁受具足戒,其间曾依止拉科仁波切、十世班禅大师、丹增嘉措法王、才旦夏茸仁波切、却藏仁波切等多位大师听闻五部大论及道次第等诸多显密教法传承。仁波切动乱年间历尽磨难,文革后即马上致力于被损毁严重的夏琼寺重建和教法传承的恢复。随着仁波切等多位大德的努力,大经堂、阿日巴匝殿、金刚亥母殿等被逐步修复重建,数百名僧众的显密学修课程也得到恢复。仁波切曾被聘为青海民院(现青海民族大学)教授职务,1990年后受十世班禅大师邀请到北京藏语系高级佛学院任教。多年来奔走四方弘法育人。曾于仁波切尊足前闻法的弟子遍及全藏。夏日东仁波切被授予“高级藏学学者”证书,授为大班智达的尊位。十世班禅大师给以高度评价:“夏日东活佛无论在德行上、佛学理论上,以及个人密宗的修持实践上,在整个青康藏地区都是出类拔萃、无与伦比的。”并被十世班禅大师赐封号为“持戒教证功德海之主”。晚年依旧不辞辛劳利生无倦。日仁波切以82岁的高龄在夏琼寺圆满主持了时轮金刚灌顶法会,数天后的8月12日,仁波切安然示寂。
藏学专家夏日东·洛桑遐智嘉木措仁波切生平简介
藏学专家夏日东·洛桑遐智嘉木措仁波切
  至尊夏日东·洛桑遐智嘉木措仁波切,生前是夏琼寺住持,1956年夏日东仁波切应青海省政府邀请到青海民族大学工作,主要承担藏文文法、藏族诗学、藏族古典文学、佛教经典研读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在该校从教45年期间,以深厚的爱国情怀、崇高的师德修养、精深的学术水平,为青海民大藏学院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才,为藏学学科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1990受十世班禅大师邀请同时在北京高级藏语系佛学院第一届任课教师,讲授了《菩提道次第》、《密宗道次第》等教法,成为一名在海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著名藏族教育家、佛学大师和爱国人士。被授予“高级藏学学者”证书,授为大班智达的尊位。公认为是文殊化身,是至尊宗喀巴大师的剃度师顿珠仁钦法王之再现,直接有法王顿珠仁钦等历代上师传承。他的根本上师才旦夏茸活佛是著名的藏学专家、藏传佛教理论专家,名扬海内外,著书等身,为人传颂。
  夏日东·洛桑谢珠嘉措仁波切1922年诞生于安多,自幼被选为转世灵童,6岁在夏琼寺出家受沙弥戒。赋性天聪,超群拔众,对于一切没有传授过的经典只要稍加思索,便能诵读如流,十岁时便和僧众一起辩经。此时闭门一月读的经典比一些高僧三年时间读的都多,不仅能诵经、讲经、辩经,而且能善巧地加入自己见解尽情发挥,为广大僧俗所折服,被称为圣童。其上师深知夏日东仁波切乃法王转世,早已得成菩提,当转大法轮,只要是对仁波切有所帮助,不论显密,倾囊相授,毫不吝惜,使其广备闻思修三慧资粮,打下坚实的广事修学成功的基础。20岁受比丘戒,主持夏琼寺。仁波切精通显密教法、大小五明、般若波罗密多和金刚乘,是精通藏密大藏经——《丹珠尔》、《甘珠尔》的高僧大德,是显密圆融,名符其实的活佛,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藏学著名学者、专家、教授。
夏日东·洛桑遐智嘉木措仁波切
  仁波切身材高大,法相庄严,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慈祥谦逊,生活上严以克己,宽以待人,多年来所有仅三衣一钵,一日两餐,糌粑粗茶,与僧俗无异。仁波切不蓄钱财,所得供养全部用于修复格鲁派母寺——夏琼寺。为宏扬藏密,住持如来正法,饶益无边众生,废寝忘食,不辞辛劳,诵经传法。其座下活佛级弟子四百多(中有阿嘉活佛等),僧俗四众弟子三千有余,神通广大,法力无边。仁波切多次显现神通,救人度人的事迹在安多地区广为传诵。已故十世班禅大师给以高度评价:“夏日东活佛无论在德行上、佛学理论上,以及个人密宗的修持实践上,在整个青康藏地区都是出类拔萃、无与伦比的。”仁波切经常代表十世班禅大师传法、灌顶,海内外佛学界纷纷邀请仁波切传经,有求必应,应接不暇,可钦可佩。虽年逾古稀,仍壮心不已,精勤不怠,享有盛名和崇高的威望。被十世班禅大师赐封号为“持戒教证功德海之主”。特别是自80年代末佛法刚刚恢复时起,仁波切突破重重阻力将藏密大法对汉地弟子倾囊相授,导无数迷惑、痛苦众生进入正道之门,自宗教政策落实后无上密法东传之先河。其巍巍功德如同雪山升起的太阳照亮了汉地众生。
  日,上师以82岁高龄在夏琼寺主持为期4天8万人参加的时轮金刚法会后,今生利益众生的心愿全部圆满。8月12日,上师以狮子卧证入涅槃。
  (研讨会结束后,青海民族大学为参加会议的人员发放了一款非常精致且有纪念意义的手表,表盘内用藏文写着“夏日东仁波切赠予”,表背面印有“道德修养 自强不息”字样,看上去特别而且殊胜。)
15:52:32 | By: 拉吉卓玛 ]
藏歌会:展示藏族音乐魅力 弘扬民族民间文化
  随着近几年的藏文化热,藏地旅游、藏餐、藏饰、藏歌等等一系列具有藏族特色的事物逐渐得到世人的青睐,“西藏”成为人人向往的旅游胜地,更成为个性、时尚的代名词。就在电视网络、大街小巷大肆的播放着各种版本的《高原红》、《遇上你是我的缘》、《卓玛》、《姑娘我爱你》等藏族歌曲时,《藏歌会》悄然走进我们的电视银屏,为广大热爱民族音乐、关注藏族文化的观众带来天籁般的音乐盛宴,顿时成为银幕上的一大亮点。
第一季比赛冠军得主“山歌仙女”四郎拉姆
  《天籁之音——中国藏族歌会》是由四川卫视倾力打造的一档面向全国、体现四川民族文化特色、弘扬先进民族文化、讴歌民族团结进步的大型公益互动节目。作为国内第一档以弘扬藏歌、共享民族文化为目的的大型选秀综艺节目,《中国藏歌会》无论从题材到内容在国内都是首创,其浓郁的民族风格更在国内电视综艺节目中独树一帜。“中国藏歌会”的节目性质有几个关键词: 综艺精品、个性打造、民族团结、真情故事、梦想励志、娱乐造星 。节目定位收视人群广阔,层次广泛. 致力于打造成一档娱乐性、文化性、公益性兼容的大型选秀类综艺节目。
第二季比赛冠军得主玛吉阿米乐队
  在2011年春节期间播出的中国藏歌会第一季,取得了非常好的收视效果,不但创下四川卫视综艺节目新高,四川本土收视更是连续5天排名第一。也创下了全国35个城市5天平均收视率达到0.575%的成绩。而另一方面,在取得良好收视率的同时,最难能可贵的是《中国藏歌会》同时收获了非常好的口碑效应,获得了四川省委刘奇葆书记和四川省委宣传部的赞扬,在业内也取得了不错的口碑,而广大的观众更是盛赞节目“办得好”、“真诚”、“有特色”、“弘扬了民族文化”。同时,该节目也获得了很好的立体传播效果,仅从网络媒体来看,《藏歌会》的相关信息在网络上获得超过100万次点击,有超过10万名网友在网络上热议节目。可见,《藏歌会》的推出,已经掀起了一股“藏歌热”。
  可喜的是,该节目今年4月获得国家广电总局的正式批准。《中国藏歌会》第二季6月面向全国全面启动,共设置拉萨、昆明、武汉、成都、重庆、北京六大地面赛区和网络赛区,8月在四川卫视和康巴卫视全球同步播出。该节目因其特点鲜明的主题定位、快乐奔放的藏歌藏舞、原生态的民风民俗和时尚动感的舞台表演受到关注。《藏歌会》与其他选秀活动不同,主要通过人人爱藏歌、人人唱藏歌的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层层选拔决出最具天籁之音的歌王,达到推出新人、弘扬精品藏歌为目的。国家广电总局收听收看中心在《中国电视》第四期“3月份电视文化节目集萃”一文中把“藏歌会”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行了描述。
藏歌会部分评委:闫肃、萨顶顶、容中尔甲
  《藏歌会》的评委团可谓阵容强大,闫肃、郭峰、容中尔甲、朱哲琴、萨顶顶、旺姆等等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音乐界前辈和当红歌手。像在2000年青歌赛上以一曲原创作品《神奇的九寨》,一举成名的著名歌手容中尔甲,以及2009“星光大道”年度总冠军旺姆,他们是藏族乐坛的老将和新秀,代表了藏族歌手的实力和发展,对于担任《藏歌会》评委可以说再合适不过了;今年81岁高龄的闫肃是国内首屈一指的词作家,多次担任中央电视台青歌赛等大型赛事的评委工作,他对音乐赋有激情,点评到位、客观,语言幽默风趣,深受广大电视观众喜爱;郭峰,著名音乐人,从音乐、表演、服装等多个方面进行专业评审。朱哲琴、萨顶顶是国内歌坛的实力派唱将,因为一直以来以演艺藏歌为主,深受国内外业内以及歌迷的肯定和喜爱,朱哲琴是中国新音乐代表人物,第一位真正走向世界的中国乐坛奇才。代表作有《阿姐鼓》、《拉萨谣》、《卓玛的卓玛》、《央金玛》等等。1995年,在56个国家和地区同步发行的《阿姐鼓》CD唱片成为国际唱片史上第一张全球发行的中文唱片,朱哲琴由此享誉世界歌坛,一跃成为国际级歌手。1997年,专辑《央金玛》再次在全球65个国家地区同步发行,美国MTV频道亦在81个国家向世界同步首播,成为全球第5位获此殊荣的艺人;萨顶顶以独具民族特色的服装及具西藏佛教色彩的音乐风格而著名,代表作有《万物生》、《神香》等。她演唱的歌曲语言包括汉语、自语、梵文、藏语、英语、蒙语。首张专辑《万物生Alive》已在日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中国大陆、韩国、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印度、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法国、西班牙、希腊、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芬兰等国家和地区发行。
第一季比赛选手个性张扬的卓卓
  《藏歌会》经历了第一季和第二季后,不仅展示了山歌、酒嗝、弹唱等藏族原生态音乐,而且将各藏区不同的服饰、民俗等文化精彩的立体呈现,更重要的是推出了众多藏族实力派歌手。在第一季的舞台上,四郎拉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嘹亮的嗓音像山泉一样清澈,评委更是评价她“歌唱的时候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四郎拉姆在藏区早就享有“山歌仙女”的美名。7年前《尘埃落定》电视剧中的山歌主题曲就是由她演唱的。从那以后,她就一直在九寨沟演出,为成千上万的游客献上了动听的歌声。在第一场的比赛中她发挥得并不是很出色,评委容中尔甲点评她说“远没有在九寨沟的演出那么好”。但在接下来的比赛中,她逐渐找回了感觉,舞台上的表演越来越成熟大气。到了最后决胜轮,她一反惯例,清唱了一曲原生态歌曲《六字真言》,清澈嘹亮的嗓音惊艳全场,折服了每一个人,最终将第一季藏歌会的桂冠收入囊中;卓卓,相信大家还没有忘记第一季藏歌会比赛中个性十足的她吧,卓卓其实原名叫“泽旺卓玛”,因为叫卓玛的藏族女孩太多了,所以她干脆把昵称“卓卓”用作了自己艺名,不但独特,还简单好记。和普通的藏族歌手不同,卓卓喜欢时尚、流行的音乐,初赛就出人意料地打破藏歌会的设定,演唱了一曲动感歌曲《五分熟》,又唱又跳的表演吸引了全场的目光。复赛一曲《我的喜马拉雅》完美地将民族与流行相融合,不但充满了现代感,更展示出了自己不俗的藏歌天赋。决赛抽签遇到和自己同类型的泽绒翁登,卓卓反其道行之,选择了一曲慢歌《彩云之南》,尽显唱功;唱功了得的藏族美女莫斯满,她的绝美高音折服了评委和所有观众,获得藏歌会第一季比赛的第四名;在藏歌会第二季赛事中惊现超级人气王——旦曲阿帝。这位被评委赞誉为音乐王子的西藏大学品学兼优的毕业生,是位藏族新生代创作型全能歌手,擅长将现代流行音乐与藏歌融会贯通,展现出新一代藏族年轻人的时尚潮流。作为最具影响力的新生代西藏磐石乐队主唱旦曲阿帝此次参赛,更是一改藏歌往日飘扬云霄的激昂,用其抒情浪漫充满诗意的音乐气质感染了现场所有观众。他被歌迷尊称为"藏版陈小春的",将有望成为新生代最具影响力和实力的藏族音乐人之一。最终他不孚众望,获得了季军的好成绩;在藏歌会第二季的比赛中,最终的大赢家属玛吉阿米乐队了,吉他、鼓、龙头琴、曼陀铃、弦胡和手铃……玛吉阿米乐队六位成员带着对音乐的那份执着和热爱,将最动听的天籁之音奉献给了藏歌会的舞台。他们的音乐集合了时尚与传统、古老与现代、民谣与流行,不同的文化在他们的音乐中碰撞、冲击、交流、融合。在继承藏族传统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引入世界音乐的元素,讲究乐器与人声的完美编配,这是玛吉阿米乐队在藏族音乐领域率先尝试的一条新路,也形成了玛吉阿米乐队与众不同的风格。广大藏歌会歌迷纷纷表示,玛吉阿米乐队获得冠军实至名归,是最为圆满的结局,从中也不难看出这也是乐队多年积累和磨炼的结果,真所谓十年磨一剑。
第二季比赛季军得主旦曲阿帝
  为了答谢广大歌迷对《藏歌会》的关注和支持,于4月中旬,四川卫视推出了《中国藏歌会》第一季优秀选手歌曲合辑《天籁之音——中国藏歌会第一季》。专辑收录了进入决赛的13位优秀歌手的代表作品,首首好听;曲曲动人;其中不乏新歌新作。冠军四郎拉姆带来首支个人单曲《家乡》,嘹亮高亢的原生态嗓音与动听纯净的音乐相结合,让人仿佛置身辽阔的草原;R&B小王子泽绒翁登带来为他量身打造的全新单曲《一去不回的爱》,缠绵悱恻,动人心弦;“最绿色的声音”林莉化身绿色天使,一曲《我们的家》呼唤公益与爱;人气王次仁桑珠也不甘人后,励志歌曲《用爱温暖世界》朗朗上口;帅气的康巴人组合和山歌歌王三木能延续经典,分别收录比赛时演唱的歌曲《山那边的姑娘》和《宙桑桑》。美丽的莫斯满充分展现实力,《雪域姑娘》挑战超高难度;扎西拉姆则尽显小姑娘的甜美纯真,带来活泼可爱的《带我去飞翔》;专辑中更有可爱的华尔旦和旦增多吉精心演绎的新版民歌,尽显原生态与现代之间的碰撞。该合辑不但是藏歌会第一季优秀歌手的心血,更是凝聚了四川卫视和众多音乐人的心血,这张合辑给每一位喜爱《中国藏歌会》的观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天籁之音——中国藏歌会第一季》合辑专辑封面
  藏歌会第二季的赛事已经落下帷幕,但它的余味还回荡在我们的脑海中,时不时的翻出藏歌会主题曲《天籁之爱》过过瘾还是很不错的。8月初,2011年中国藏歌会主题曲《天籁之爱》于广大歌迷见面,并在很短的时间内赢得了众多歌迷的追捧。这首歌由容中尔甲、蒲巴甲、旺姆、郑凡、莫斯满、卓卓、次仁桑珠和泽绒翁登共同演唱。超强的明星阵容也成为这首歌备受关注的原因之一,加上著名音乐人小柯的作词作曲,让这首《天籁之爱》成为了2011年度最流行的歌曲之一。面对这首歌曲的爆红,容中尔甲表示:“这首歌的主题非常好,希望这首歌的流行能让更多的人唱藏歌,藏歌不是只有藏族人的能唱,各个民族都可以唱,希望好的音乐不会被埋没。”而歌曲的另外一位演唱者也是藏歌会评委之一的旺姆也是谈到:“非常喜欢这首歌,能跟老师以及大家演唱这首歌也很高兴,希望这届藏歌会的选手能像《天籁之爱》里面唱的一样,用天籁传递中国爱。”目前,《天籁之爱》MV已登陆各大音乐网站,并取得了超高的点击和下载量,一股强势的藏歌风潮已经悄然刮起,相信民族流行风将势必席卷华语乐坛。
藏歌会主题曲《天籁之爱》MV
  当今的选秀节目,形式纷呈,令人眼花缭乱,老牌选秀依旧乐于停留在吸引眼球、刺激收视,后起之秀也在尽力模仿和追赶,换着花样的雷同比较难让观众接受,国内选秀大战也击起争议一片。国家广电总局也加强了对选秀节目的监管,各种被整改的消息令各大卫视面临最现实的一些问题。而被誉为最纯净的选秀节目——四川卫视《中国藏歌会》,以其精准的创意、选题和风格,一经首播就获得了民众的一致喜爱和各业界的广泛认可。
火热的藏歌会现场
  藏歌会新奇的表现形式和原生态的民族风情、更是为其收视率垫定了最有力的基础。它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不仅仅是一个选秀舞台,而是以融合民族文化精髓而精心打造的一档综艺节目。有观众发表博客表示感叹:现在居然还有像藏歌会这样追求原生态的的选秀,是否说中国电视媒体不缺乏纯净。微博媒体中颇有影响力的“传媒第三只眼”对省级卫视选秀节目总结出了一些炒作乱象,并高度评价藏歌会为“最干净的选秀节目”。网络上的各种声音,多少都令人看到了主流选秀节目的一丝新希望,纯净的选秀节目已然可成为创新的典范,可促使更多的节目在抓眼球的同时寻得具有内涵的一些新方向,从而开创更有生命力的电视节目。
第二季参赛选手:德青卓玛、乐传曲、扎西达瓦、博赫组合、斯勇、卓玛甲
  据有关消息透露,《中国藏歌会》不仅受到观众及网友的认可,四川省委领导更是给予高度评价。这档节目在力求融合全国56个民族文化风情的同时,又意在为各族同胞架起一座座艺术交流和友谊互动的桥梁。此档节目不设门槛,不分种族、不分地域、不分职业。无论是崇尚民族风情还是热爱藏族歌舞,都可以在藏歌会的舞台上一展热情和风采。第二季中国藏歌就迎来了全国各地共有1500多人参加海选的盛大场面。各民族选手上演着一个个最具本土气息的节目,交织出一个个民族大和谐的精彩画面。
10:43:17 | By: 拉吉卓玛 ]
  忽闻要举办一场赛马会,让我激动不已……8月27日正值周末,一大早赶往离县城不远的尕海塘,找到主办方拉乙亥麻村的工作人员——青海湖网网友日木关却,从他那儿了解到当天只是举行赛马节的开幕式,次日开始举行为期两天的赛事……虽然看不到赛马有些许的遗憾,但是来到草原上还是会让人感到心情大好……据悉,此次赛马节意在宣传藏族赛马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以及提升当地旅游业,投资达三十万元,是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倒淌河镇拉乙亥麻村首届赛马节。
  当日艳阳高照、草原郁郁葱葱,赛马节精彩的开幕式文艺演出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身着节日盛装的当地牧民同胞。开幕式文艺演出可谓是精彩纷呈、热情激昂,著名藏族弹唱艺人华尔贡、弹唱歌手毛兰木、完玛项知、科旦等深受广大牧民朋友喜爱的弹唱艺人一一亮相,为赛马节开幕式增添了浓郁的民族特色。
久违的草场和马儿 我想死你们啦……
这就叫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987年十世班禅大师驾临尕海塘时的法座
虔诚的叩拜 怀念敬爱的十世班禅大师
1987年专为十世班禅大师驾临尕海塘而修建的桑池
在巨大的桑池前 沐浴着吉祥的桑烟 心中宁静无比
草原上人山人海
经幡下的祈祷 心随人愿
盛装的牧民同胞
草原上的小小格桑花
俊秀的马儿
主办方的接待帐篷
帐篷里的美食和宾朋
开幕式现场
开场民歌演唱
献给草原的赞歌
弹唱艺人毛兰木激情演唱
弹唱歌手歌唱高原
央金拉姆演唱歌曲《故乡》
龙头琴演艺出草原的情怀
著名弹唱艺人华尔贡压轴演唱
热情而可爱的现场观众
开幕式结束后偶遇盛装的亲友
在草原上一阵疯玩
吃草的马儿
天边的尕海塘
牦牛宝宝超可爱
忙碌的草场
奔驰的骏马
和草原挥别 带走满溢的快乐
10:14:14 | By: 拉吉卓玛 ]
藏族歌手央金兰泽和多哇·才吉做客青海湖网
作者:拉吉卓玛 来源:青海湖网
  8月16日,结束在海南州共和县青海湖广场举行的“魅力海南 圣湖豪情”大型明星演唱会演出的藏族歌手央金兰泽和多哇·才吉,于当日中午接受本站记者邀请做客青海湖网。
藏族歌手央金兰泽(左)和多哇·才吉(右)做客青海湖网
央金兰泽为青海湖网题词
多哇·才吉为青海湖网题词
  目前,央金兰泽和多哇·才吉均是藏区炙手可热的藏族女歌手,央金兰泽略带磁性的嗓音和多哇·才吉具有穿透力的高音使她们演唱的歌曲充满了高原沧桑和辽阔的气息,得到了众多歌迷的青睐,如央金兰泽演唱的歌曲《遇上你是我的缘》、《高原女人》、《远方的爱人》、《爱的思念》、《我愿》,以及多哇·才吉演唱的歌曲《阿教拉》、《美朵措》、《相伴天涯》、《索南》、《隆达》、《新民歌》等等都是一些耳熟能详的经典之作。
央金兰泽对青海湖网的祝福
多哇·才吉对青海湖网的鼓励
  两位女歌手在网站创办人、海南州藏语文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才洛主任的介绍下参观了青海湖网的办公环境,她们对青海湖网在弘扬藏文化,推介藏区旅游,以及宣传藏族歌手等方面所做出的贡献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她们希望青海湖网继续为繁荣民族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最后,央金兰泽和多哇·才吉分别为青海湖网题词,祝福青海湖网越办越好。
央金兰泽和多哇·才吉与青海湖网的女将们合影
11:40:06 | By: 拉吉卓玛 ]
“魅力海南 圣湖豪情”大型明星演唱会在共和县青海湖广场举行
  为庆祝海南州共和县藏文化产业创意园开园大吉,于8月16日上午在海南州共和县青海湖广场,举行了一场名为“魅力海南 圣湖豪情”的大型明星演唱会。演唱会可谓是星光熠熠、阵容强大,诸多深受广大歌迷喜爱的藏族重量级歌手一一登场,使演唱会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歌王亚东、弹唱之父华尔贡、歌星根呷、山歌王子扎西尼玛、著名女歌手央金兰泽、火热的阿佳组合、影视歌三栖女明星多哇·才吉,以及内地歌手韦嘉、石头和由国内外艺人组成的五洲唱响乐团等演唱了一大批耳熟能详的经典老歌,如亚东的《向往神鹰》、华尔贡的《哈耶莫嘿》让现场尖叫声不断。与此同时,也有不少歌手献上了他们的新作,如央金兰泽的《祝福》、阿佳组合的《月光上行走》、多哇·才吉的《新民歌》、扎西尼玛的《回归巴拉格宗》等都得到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欢迎。
  据了解,共和县藏文化产业创意园将于2012年12月份竣工交付使用,是海南州首家集观光、旅游、休闲、娱乐、购物为一体的大型商业航母,整体建筑以安多风情为主调,突出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是一处具有浓郁藏民族文化特色,又彰显现代化都市气息的综合性文化园。它的建成,不仅为广大市民和商务旅客提供舒心、舒适的商务旅游和休闲娱乐环境,也必将带动共和县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繁荣地方民族经济,进一步提升恰卜恰镇的城市品位。
央金兰泽演唱歌曲《遇上你是我的缘》和《祝福》
多哇·才吉演唱《新民歌》
当地服饰表演
华尔贡弹唱表演《哈耶莫嘿》
扎西尼玛演唱歌曲《心爱的姑娘》和《次真拉姆》
阿佳组合演唱歌曲《藏家女孩》和《月光上行走》
根呷演唱歌曲《赛钦恋曲》和《次仁措姆》
阿佳组合在后台
亚东演唱歌曲《卓玛》和《向往神鹰》
共和县藏文化产业创意园规划图
16:15:54 | By: 拉吉卓玛 ]
川滇行 感受多元民族文化
&&&&&&&&&&&&&&&&&&&&&&&&&    ——海南州藏语文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川滇考察一行侧记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一语道出了保护多元文化的价值所在。近几年,文化作为一项软势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文化成为了我们生活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挖掘、沿袭传统文化;适应、创造城市文化;关注、热爱民族文化。各个地域或民族的饮食、服饰、建筑、宗教、教育和艺术等等方面所饱含的文化内涵都各不相同,体现出了鲜明独特的地域文化或民族文化,从而有了地区之别、民族之分。文化,让大千世界变得如此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更让各个民族血脉相通、生生不息。
  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光辉历史,时至今日,丰富多样的文化瑰宝始终是这个神秘国度的美丽面纱。我国有56个民族,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其中,25个少数民族聚集在云南省。为了更进一步了解我国独有的民族文化特色,以及加强与兄弟民族间的交流和学习,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的认识和继承灿烂的民族文化,日至6月2日,海南州藏语文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携青海湖网络信息中心一行共16人,在短短的两周时间内顺利的完成了川滇一带一次难忘的文化之旅。
  第一站来到了美丽的蓉城——成都,考察团一行人受到了四川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的盛情款待,当四川省民族古籍办主任龙彦女士从海南州藏语委办才洛主任手中接过沉甸甸的藏汉双文《海南州地名文化释义》一书时,感慨的说道:“前两年就听才洛主任说贵单位在编纂这样一本书,没想到已经出版发行了,可喜可贺。你们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推出这样一本精致权威的海南州地名书籍,为当地地名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值得我们学习。”接着,才洛主任向四川省民族古籍办的同志们简单的介绍了海南州藏语委办近年来在古籍整理、出版等方面所作的工作,以及此次川滇一行的目的,并邀请四川省民族古籍办的同仁们来海南州做客,感受海南州独特的民族风情和地域文化。龙彦主任愉快的接受了邀请,并介绍了四川省民族古籍办的基本情况。她说:“我办成立于1984年,专门负责四川省少数民族古籍抢救、整理的政策研究、规划制定、组织、协调、指导以及服务工作。并相继在各有关市、州、县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初步形成了民族古籍工作搜集整理网络。四川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的大省,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第二大藏区和惟一的羌族聚居区,是我国少数民族古籍资源十分丰富及民族古籍抢救、整理任务繁重的省份之一。据不完全统计,现存于四川地区的各类少数民族古籍49万余册(函),其中藏文29万册(函)、彝文19万册(函)、其他少数民族古籍1万余册(函),流散于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口碑更是难以胜计。到目前为止,我办组织搜集、整理、出版和胶印的民族古籍达200多种,民族古籍出版物中有76种获奖,尤为突出的是,四川省出版界获得国家级图书奖和提名奖的26部书中,我办组织出版的少数民族古籍类就有7部,其中藏文古籍《藏族历算大全》、《显迷文库》、《德格印经院藏传木刻版画集》分别获得第四、第五、第六届国家图书奖,《中国彝族》获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彝文古籍《彝文典籍目录》、《彝族尔比词典》获得国家图书提名奖,藏文古籍《四部医典详解》获得第五届中国民族图书一等奖;编辑出版了《中国南方回族文化教育资料选编》系列丛书十二卷和《中国南方回族清真寺资料选编》,以及苗族古籍《苗族古歌》和《四川苗族文化志》。为学术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典籍资料,为各族人民奉献了难得的文化精品。在汶川5·12大地震时期,我办始终将完成《羌族释比经典》(已荣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藏族古译文献宝典》、《中国彝族谱牒选编-四川卷》(已荣获中国版协科技出版工作委员会和中国西部地区优秀科技图书评委会颁发的第十六届中国西部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三大项目,作为帮助灾区人民重建精神家园的重要举措,积极组织专家、学者有计划地潜心从事项目工作,确保这三大项目得以顺利出版。标志着四川省民委古籍办成立以来组织编撰的最大系列文献,内容厚重,影响深远,可以称之为古籍办的镇办之宝。填补了全国乃至世界羌、藏、彝族文化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凸显出四川民族古籍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按照“5·12”大地震后国家和四川省上有关抢救保护羌族文化的总体要求,抓紧启动羌族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系列《羌族释比图经》和《羌族萨朗》的搜集整理出版工作。四川省民族古籍工作多次受到国家民委等有关部委领导和四川省领导的充分肯定。 ”
四川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主任龙彦(藏族)女士介绍该办基本情况
龙彦主任为大家演唱民歌
  成都是座非常休闲的城市,它很繁华,也很惬意,喝喝茶、摆摆龙门阵之余考察团一行人朝拜了闻名遐迩的乐山大佛和普贤菩萨道场——峨眉山,感受到了汉传佛教在这片土地上的烙印和延续。同样也感受到了宗教场所被旺盛的旅游业逐步演变成商业化场所的危机,貌似朝佛成为一种旅游项目和体验生活,人们拥挤着留影、敬香、叩拜……就像赶时髦一样在导游的安排下完成着一项一项的规定动作,或许这也不是未尝不可的。在这个过程中,导游不知不觉的成为了一个团队的主角,他们会告诉大家,讨厌游客在车上睡觉;希望大家在购物点多逛一会儿;总是说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该花的时候就得花。还有貔貅这种象征进骗财的神兽成为整个旅游行业的宠儿,貔貅形象的各种促销饰物,以及各大景点门口端坐的貔貅石雕,潜移默化中让人们对钱财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样的精神导向对当地的文化形象产生极大的损坏,会让游客觉得当地人是不是太爱财了。所以营造一种高雅、明朗的旅游氛围对提成旅游品质至关重要。记得在峨眉山,卖一些竹制纪念品,有车模、日本娃娃和俄罗斯套娃等等,这些纪念品很让人费解,为什么峨眉山作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出售的纪念品却要做成外国人的形象,再说了中国人喜爱竹子,用竹子制作的礼品也应该散发着浓郁的中国特色、四川特色或者峨眉山的佛教文化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体现的是当地的形象,所以需要注重其文化内涵,当被游客带回去后,不仅是一件赏心悦目的工艺品,更是保存了一份当地独特的文化渊源。
峨眉山万年寺
  乐山大佛总体给人留下的印象比较深刻。乐山大佛为弥勒佛坐像,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在乐山大佛顶部有一尊开凿大佛发起人——海通法师的塑像,据了解,海通法师是贵州人,结茅于凌云山中,而乐山地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水势相当凶猛,舟辑至此往往被颠覆,尤其每当夏汛,江水直捣山壁,常常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海通法师见此立志凭崖开凿弥勒佛大像,欲仰仗无边法力,减杀水势,永镇风涛。于是,海通法师遍行大江南北募化钱财,开凿大佛。佛像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开始动工,当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海通法师就去世了。之后由其弟子陆续进行修建,在经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前后历经90年时间才完工。
  结束四川的行程,25日抵达春城昆明,开始了少数民族之乡七彩云南之旅。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根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分布的数据,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全省总人口约4192万人(1999年),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30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3。25个少数民族包括: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壮族、苗族、僳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景颇族、藏族、布朗族、布依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蒙古族、水族、满族、独龙族。在这25种少数民族中,有15种少数民族是云南省独有,他们是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基诺族、怒族、德昂族、独龙族。其中人口最多的是彝族,有400多万;人口最少的是独龙族,仅5500人。在短短几天时间内没有办法到达这25个少数民族的居住地一一考察,只能通过游览位于昆明市西南郊滇池之畔的云南民族村,去感受云南的少数民族风情。对云南的少数民族有了大致的了解后,考察团一行人踏上了前往大理、丽江和香格里拉的行程。
云南民族村
云南民族村的藏族经幡
云南民族村的摩梭歌舞表演
云南民族村的彝族民居
云南民族村中和佤族姑娘在一起
  众所周知,大理苍山云弄峰下,有一个美丽的蝴蝶泉……“大理三月好风光,蝴蝶泉边好梳妆”……老电影《五朵金花》的插曲唱响了一个时代,美丽迷人的大理风光让人向往,温馨浪漫的蝴蝶泉传说令人无限遐思。当考察团一行人到达大理时,正值白族的“情人节”。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二十五日,蝴蝶相会的日子,就是白族民间的“情人节”。这一天,白族的男女青年,成群结队从四面八方汇集在蝴蝶泉边,对唱白族情歌,跳着“三节棒”的舞蹈。然而,这个情人节却是与众不同的情人节。白族的这个情人节不是未婚青年抠抠手心,互诉爱慕的节日,而是结婚之后的俗世男女的节日。不是夫妻之间举案齐眉,相濡以沫的延续,而是因不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情而不能终成眷属的有情人之间的节日。而且,比牛郎织女隔河相望幸运许多,每年都有这么三天,任何人不得干涉议论,他们可以自由相会。已婚男女平时各过各的日子,两不相扰,过节时夫妻双方都可以和族人一路欢歌,一起跳舞,各自奔情人而去,将积年思念尽情倾泻。
考察团一行人在大理古城留影
参观大理古城
大理蝴蝶泉
  大理是白族自治州,为县级市,白族为主体民族.白族很注重养生,生活节奏比较慢,喜欢种植花草以求养心,他们喜爱白色,服饰和民居以白色为主,以及他们的建筑、雕刻和绘画艺术都是名扬古今中外的。白族丧葬仪式一般比较隆重。白族传统社会是一个具有多元宗教信仰的社会,人们曾信奉原始宗教、佛教、道教和本民族的本主信仰。释儒道“三教同源”“万法同宗”,三教相融合是白族宗教信仰的一大特点。其中本主信仰是白族全民信奉的宗教。本主一词的含义是“本境最高贵的保护神”。白族的本主是“人神兼备”的护卫神,是由原始的神巫崇拜发展而来的宗教。相较原始的神巫崇拜,本主信仰形成了以祖先崇拜、自然崇拜、英雄崇拜、图腾崇拜为完整体系的宗教,并使祖先崇拜、英雄崇拜构成了“本主宗教”的崇拜核心。佛教约于隋唐之际传入洱海地区,最初传来的是“婆罗门”和瑜珈密宗,密宗僧人称“阿阇黎”,所以又名“阿阇黎(阿叱力)”教,现在称其为“白族密宗”。盛行于南诏大理时期。大理国的22代皇帝中就有10位出家为僧。国中男女都读佛典、诗书,手不释珠卷,因此洱海地区很早就有“古妙香国”的称号。元明之后,大批汉族移民屯驻洱海地区,汉文化开始在洱海地区广泛传播,汉传佛教逐渐开始取代大理本土佛教(密宗)的地位。
洱海二号上的白族三道茶表演
美丽的大理洱海
 “丽江是男人的天堂,女人的天下。”纳西族的胖金妹这样介绍道。丽江大多居住着纳西族,在他们的世界里女人创造的是物质财富,而男人在家专供琴棋书画,创造精神财富。在他们的审美中是以胖为美、以黑为贵,因此,团队中的几位彪形大汉在当地被视为美男子。丽江是很多人向往的地方,有着很多头衔:世界文化遗产地(“丽江古城”,包括古城区的古城及玉龙县的白沙古镇)、世界自然遗产地(“三江并流”保护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纳西东巴象形文字)、世界记忆遗产(纳西东巴古籍文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纳西东巴画和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等。
丽江古城中的木府
丽江古城合影
  据了解,丽江古城在南宋时期就初具规模,已有八、九百年的历史。丽江战国时属秦国蜀郡。汉属越郡。三国属云南郡。南朝为遂段县,大约在此时纳西族先民迁于此。唐时曾为姚州都督府地,后为吐蕃,南诏地,称桑川,属剑川节度。宋为大理善巨郡地,开始建城,忽必烈南征大理,以革囊渡金沙江后曾在此驻兵操练,“阿营”遗址仍在,当时居民已有千余户,至元十三年改为丽江路,丽江之名始于此,以依傍于丽江(金沙江古名) 湾而得名。明末已具规模,日渐繁荣,本地土司木氏所营造的宫室非常华美,徐霞客在游记中谓其“宫室之丽,拟于王者”,而丽江府“富冠诸土郡”。《明史云南土司传》则言“云南诸土官知诗书,好礼守义,以丽江木氏为首”。府城大研之名亦始于明代。以其位于丽江坝子中心,四周青山环绕,形似一巨砚,故名大研(砚)厢。清为丽江府。雍正元年(1723),改土设流,结束木氏土司元代以来的世袭统治。乾隆三十五年(1770),置丽江县。1961年成立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属丽江地区。1997年12月,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成功,填补了我国在世界文化遗产中无历史文化名城的空白。2003年4月,丽江撤地设市,将原丽江地区改设为丽江市,并将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分为古城区及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丽江的文化在1723年清朝改土归流政策以后,便成为一个纳西文化和汉族文化的综合体,比起金沙江西岸中甸白地(纳西东巴教发源地)的纳西人和金沙江东泸沽湖地区的摩梭人,丽江坝区的纳西社区更多的受到了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和同化,这种同化过程在1996年的大地震和此后旅游业的发展中逐步加速。
丽江古城墙壁上的纳西族东巴文
  位于丽江市以北25公里处的玉龙雪山是纳西族及丽江各民族心目中一座神圣的山,纳西族的保护神“三朵”就是玉龙雪山的化身, 至今丽江还举行每年一度盛大的“三朵节”。元代初年,元世祖忽必烈到丽江时,曾封玉龙雪山为“大圣雪石北岳安邦景帝”。玉龙雪山以险、秀、奇著称。玉龙雪山主峰扇子陡海拔5596米,直插蓝天,南北向排列的玉龙十三峰犹如一条腾空的巨龙,它不仅气势磅礴,而且秀丽挺拔,造型玲珑,还随着时令和阴晴的交替,景观也变幻无常,时而云蒸雾涌,玉龙乍隐乍现,时而碧天如水、万里无云,群峰象玉液刷洗,晶莹的银光,耀目晃眼;有时一条云带束腰,上面雪峰皎皎,下面岗峦碧翠。东方欲晓,峰顶早染晨曦,多彩的朝霞映上雪峰,白雪呈绯红状与霞光掩映闪烁;傍晚余辉把雪峰染抹得象披上红纱,云朵带着晚霞奇彩,飞归峰间谷壑,一弹之顷,变态无穷。
玉龙雪山下
  纳西族系古羌人后裔,自西北河湟地区南迁,与土著融合而形成。秦汉至魏晋,纳西族已迁徙至大渡河、雅砻江流域,以游牧、畜牧为主。唐代,部分纳西先民沿雅砻江南下,抵达丽江。随后挥师南下,在洱海东部建立了第一个政权——越析诏。史称越析诏“地最广、兵最强,素为南诏忌”。越析诏为时不长被南诏所灭,纳西先民南下步伐由此止。越析诏的灭亡有两个原因:一是政治上唐王朝扶持南诏,以制衡吐蕃所造成的;二是经济上纳西先民当时仍处于游牧生活向农耕过渡阶段,经济形态仍不稳定,这必然导致了政治上的动乱。此后,纳西先民退回金沙江中游流域;500多年间,在唐王朝、南诏、吐蕃三大强势的夹缝间苦苦周旋,艰难生存。这种特殊的生存环境铸就了纳西族深沉坚韧、灵活机动的民族性格。同时,纳西族的文化受到这三大文化圈的润泽,以东巴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文化由此滥觞。宋代,纳西先民的政治环境有了改善:北部的吐蕃王朝分崩离析;南诏也陷入了混乱;东边的宋王朝则穷于应付北方游牧民族,无力经略西南。“故自南诏以后,麽些之境,大理不能有,吐蕃不能至,宋亦弃其地,成瓯脱之疆,经三百五十年之久。”纳西族由此获得了一个难得的独立发展时机。在社会经济生产获得充分发展的同时(农耕文明已取代半耕半牧的生产状态),政治上分散的麽些部落渐趋统一;东巴文化体系逐渐宏大完善。  
丽江古城中最热销的摩梭人手工披肩
  13世纪初,蒙古军队跨囊渡江,平定云南,给沉寂了五百年的纳西族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也提供了千载难遇的历史机遇:公元1276年,元在丽江设军民总管府,统领一府七州一县。使纳西族有了一个从容不迫、独立自主的发展空间。纳西各部落也在这一时期逐渐走向了统一,从此纳西族开始了一场宏大的民族文化体系的构建,在吸收白、藏民族的文化精华时,也接受了中原汉文化的润泽。   
  明代是纳西族最鼎盛的时期。明初,纳西首领阿甲阿得“率众归附”,并随明军征讨边疆,屡立战功,深得明太祖朱元璋嘉许,亲赐“木”姓,允其世袭丽江府土知府,予以积极扶持。明王朝的这种扶持政策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当时沉寂了一百多年的西藏势力又趋强盛,时常侵扰明朝边境,由此明王朝大力扶持木氏势力,视木氏国“辑宁边境”的重要力量。木氏土司挟王朝之威,养兵蓄锐,木氏作家群也名声鹊起。“纳西族从历史上处于被动地位成为主动进取的角色,在历史进程中产生了应有的影响。   
  清代以后,木氏势力渐趋衰微。原因是西藏又一次纳入中央王朝辖治的版图,使丽江失去了“西北藩篱”的政治区位优势,且木氏土司把持的庄园领主经济渐已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消极因素。1723年丽江实行改土归流,木氏土司此后一蹶不振,受益的是丽江经济,丽江的地主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手工业也渐趋繁盛,丽江古城的格局最终形成。殉情现象由此大量蔓延,丽江被外人称为“殉情之都”。
  经过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日,丽江和平解放。1961年成立丽江纳西族自治县。1996年,丽江发生7级大地震,死伤3200多人,经济损失达45亿元。1997年12月丽江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2003年6月,“三江并流”被评为“世界自然遗产”同年9月,纳西族东巴古籍被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日,丽江撤地改市,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分成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和古城区。
纳西族人家供奉的东巴神像
  一般认为,纳西族有两种传统文字,东巴文和哥巴文。东巴文(纳西象形文字),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象形文字,文字形态比甲骨文还要原始。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仍然活着的象形文字。哥巴文是一种音节文字。他们信仰东巴教、藏传佛教等。丽江纳西族还普遍信奉“三朵”神,成为多种信仰的民族。而东巴教与藏族苯教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藏族和纳西族都起源于青藏高原,语言同属藏缅语族,山水相连,互相婚姻,在历史上有着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联系。纳西族民间至今仍保留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用古老的象形文字书写的东巴经卷中也记载着完整、系统的祭天文化。该文化是是纳西族文化中最古老、最原始的部分。纳西族的宗教文化源头可以追溯到西藏“象雄文化”。纳西族的东巴教巫师,象形文写作人“坐”形,头戴佛冠,读“本”,又称“本波”,意为“祭”或“念经”,与藏族“苯教”的意义相同。东巴教与苯教信仰的祖师也是同一个人,即丁巴什罗,藏语写作“敦巴兴饶”。东巴教受苯教的影响而发展的问题,除了名称相同、祖师相同、主要法器、某些神鬼名号、部分经书内容相同等之外,从宇宙三界的划分和神灵的分类基本如出一辙。
  在丽江,古城的细雨、黝黑的纳西族同胞、原始的信仰、江浙的商贩、摩梭人的手工彩条披肩,以及狂野的酒吧夜生活,就像一副动人的画卷深深地刻在了脑海。正如久美多杰的诗歌《在丽江古城》中写道:玉龙如此亲切/银装来自雪域/发呆不用付费/只要自己愿意/我和纳西兄妹/难辨藏人是谁……
丽江古城酒吧中的免费发呆
  带着对丽江的那份不舍,考察团一行人沿着滇藏公路前往人人向往的香格里拉。途中距丽江域西北45公里处的石鼓镇金沙江猛然转向140多度,折身北上又东去,弯出了一个“V”形奇观,最终与澜沧江,怒江分道扬镳。金沙江古称丽水,为长江上游,发源于青海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中段,自古以盛产“金沙”得名。上游称通天河,从青海玉树县巴塘河口至四川宜宾眠江口叫金沙江,全长2308公里。宜宾以下称长江。金沙江经西藏于云南德钦县东北部德拉附近进入云南,在云南省境内全长1560公里,集水面积109026平方公里。金沙江流至丽江石鼓突然来了一个大拐弯折向北流,嗣后又折向东流,形成著名的“长江第一湾”。江口切穿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深切为坡陡谷深的大峡谷,即闻名的“虎跳峡”。
雄伟壮观的虎跳峡奇观
去往香格里拉的路上,山下是彝族村庄。
  虎跳峡奇观险而俊秀,过了桥便驶进了青藏高原,车开始爬坡,向东望,仍见白冠高高的哈巴雪山,雪峰下是过渡的岩石和草甸,再往下就是连绵的杉林了。刚才的金沙江便是迪庆州和丽江地区的分界。路边的河流越来越细,河谷渐宽了,出现了好几公里宽的坝地。五月初的高原草场才开始变绿,远处的树林中小花零星开放。两个多小时后,烈日下安静的香格里拉出现在了眼前。
香格里拉的傍晚
  香格里拉县原名中甸县,藏语称“建塘”,相传与巴塘、理塘系藏王三个儿子的封地。据弦汉文史书记载:唐代属吐蕃神州都督地,吐蕃曾以中甸为前沿据点,经营并控制南诏七十年之久。元代为宣政院直辖地,明中叶后属云南丽江军民府,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设中甸厅,辖于云南省。日,中甸和平解放.归属丽江地区行署。1957年9月迪庆藏族自治州成立并设州府于中甸县。2001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香格里拉县城海拔高达3180米,地处青藏高原南缘,横断山脉腹地,是滇、川及西藏三省区交汇处,也是举世闻名的“三江并流”风景区腹地。总面积11613平方公里。香格里拉县除主体民族藏族外还有汉族、纳西族、彝族、白族等十几个民族,全县总人口近13万人,人口密度为10人/平方公里。
香格里拉标志性建筑——巨型转经筒
  香格里拉县城的建筑多为藏式风格,石木结构、三四层楼、檐窗绘彩,街道整洁,各种门牌一律书写藏汉两文。在县城西面三四公里有号称康区十三大寺的归化寺。县城外草场和田地连片,此地亦农亦牧。每家的房屋基本由大块木材建成,一般都有三四层,宽大如厦。每家房屋附近有一小块打谷场,场上立着晒青稞用的木架。
  日至16日,第六届康巴艺术节暨迪庆州民族团结节在香格里拉县隆重举行。云南迪庆州、四川甘孜州、青海玉树州和西藏昌都地区共同组成了康巴藏区,有着共同的文化底蕴和民俗特征。为加强四地州的文化交流和经济交往,整合文化资源,使康巴文化品牌成为国际性品牌,进一步延续传统友谊,促进共同发展。九十年代初经四地州共同协商,达成了定期举办“康巴艺术节”的协议,确定“康巴艺术节”是四地州共同的节日。康巴艺术节每四年举办一次,由各地州各自承办一次。第一届于1994年8月由青海省玉树州承办;第二届于1997年9月由云南省迪庆州承办;第三届于2000年10月由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承办;第四届于2004年8月由四川省康定县承;第五届于2007年8月由青海省玉树州承办。
香格里拉藏族人家
  一到香格里拉一行人开始兴奋不已,那首《香巴拉并不遥远》的老歌不由自主的挂在了嘴边,乘着激动劲儿直接去到当地的藏族人家做客。据了解,在当地人家如果插了一杆经幡说明是个普通家庭,如果插了两杆表明家中有出家的僧人,如果插了三杆那么这个家庭就是非常有威望的或者家中有喇嘛,以及曾经有过喇嘛。还有在当地人家中如果灶台上有三口锅就是说家中有三代人,如果有四口锅就说明是四世同堂。而做客的这个人家只插了一杆经幡,灶台上有四口连在一起锅灶,说明他们是一个美满幸福的四世同堂家庭。考察团一行人接过洁白的哈达,被请上木楼二层的大厅,两根粗大的柱子映入眼帘,还有大厅左侧的灶台和右侧雕花的壁柜,以及墙裙精美的壁画和唐卡都展示了康巴藏区的民居特色。在女主人卓玛大姐的热情招待下品尝了香浓的酥油茶、新鲜的奶渣,醇香的自酿青稞酒驱走了远行的疲惫,还有热气腾腾、营养丰富的松茸炖土鸡,以及金黄、鲜香的烤牛肉让远离故乡奔波数日的考察团一行人找到了家的感觉。锅庄的旋律在大厅中响起,在主人的邀请下大家开始尽情的舞蹈,当热烈的气氛达到一定程度后,家中的老阿妈在一阵欢呼声中动情的唱起了敬酒歌,考察团成员也毫不逊色,为大家演唱了安多山歌,一展海南人民的风采。接着,村里的姑娘和小伙子们献上了热情的弦子,大家唱着跳着,欢乐的的笑声交汇在一起。联欢活动持续到深夜十点左右,最后在祝福的歌声中告别了卓玛一家。
老阿妈的热情演唱
考察团成员的精彩表演
  次日,香格里拉阴雨绵绵,一些室外的行程被迫取消,在车中粗率的结束城区的浏览后按照行程匆匆离开了雨中的香格里拉,带着些许的遗憾完成了考察团一行人的全部行程安排,踏上返程之路。
香格里拉古街
  此次川滇之行给考察团的每一位成员都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记忆,对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弘扬;各民族间的联系、差异、交流以及和谐相处等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认识,并将在各自的工作领域中加以改进和创新,为更好的推动本单位的发展打开了崭新的思路,更为本地区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13:12:59 | By: 拉吉卓玛 ]
  盼啊盼,等啊等,单位(海南州藏语文工作委员会)的新书——藏汉双文《海南州地名文化释义》终于正式出版发行了。主编为海南州藏语文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才洛;副主编为海南州藏语文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译审夏悟端智,以及海南州藏语文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下属单位青海湖网络信息中心主任多杰拉旦。共有五十多名藏汉编辑人员参与此书的采集、撰写、翻译、摄影、审核等工作。序言的藏文部分由西北民族大学藏语言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多识仁波切题写,汉文部分由玉树州委书记旦科先生(原海南州委书记)题写。《海南州地名文化释义》由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扬忠仁青担任本书的责任编辑和封面设计。
《海南州地名文化释义》封面
主编才洛(中)副主编夏悟端智(左)多杰拉旦(右)
2010年3月,在桃花盛开时节,海南州藏语文工作委员会部分工作人员在该书正式编纂完成后留影纪念。
  为了提升此书的权威性和文化价值,于2008年9月特别邀请了北京、四川、甘肃、青海等地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著名专家学者32名,包括中央民族大学藏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才让太先生、青海日报社副社长、青海省翻译协会会长戈明先生、青海民族学院藏学系教授、硕士生导师桑杰先生、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宗教研究所研究员桑德先生、西北民族大学格萨尔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兰却加先生、西北民族大学藏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扎西才让先生、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洲塔先生、西北民族大学藏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才让先生、青海报业协会会长、作家王文泸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尕藏加先生、青海师大民族师范学院副院长、教授扎布先生、青海师大民族师范学院副院长、教授吉太加先生、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教授木多先生等,组织召开《海南州地名文化释义》论证会,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海南州藏语委办再度进行了核实、考证、修改、终审工作,着重体现海南州地理实体、自然景观的同时,还能辐射出重大政治变革、民族迁徙、民间传说等历史文化背景。
日召开《海南州地名文化释义》论证会
与会人员合影
  该书从2007年开始规划,先后历时四年完成了普查、搜集、核实、考证、翻译、论证以及打字排版等工作。《海南州地名文化释义》为藏汉合璧,全书共收集海南州行政区域内的近3000条地名,具体对旅游景点、名胜古迹、自然地理实体的方位、里程、名称由来、历史文化背景等地名元素进行了详细的诠释。该书的出版凝聚了对继承和弘扬海南州地名文化这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体现出的决心和行动,为整个藏族聚集区的交通、旅游、新闻报道、地图测绘等行业的科学决策和实际工作提供一个较为可靠的参考依据,也是有志于研究地名学、地理学、历史学、藏学、文化人类学的国内外专家学者提供一部全面、规范、翔实的全新地名信息工具书。
《海南州地名文化释义》内页
  编纂过程中,全体工作人员以“一个传统地名的消失,预示着一份珍贵文化遗产的遗失”为思想警钟,针对海南州境内一地多名、一名多地、语种不清、译名不准的现象比较严重,致使不准确的地名以讹传讹,贻误人事的实际,多次深入全州五县36个乡镇411个行政村,跋山涉水,全面普查、挖掘区域内的濒临消亡的地名,并对含义不清、语种不明、类别混淆的地名反复进行了实地核实和考证。详细介绍了每个村子到每一条沟、每一条河、每一座山的名字的来历、演变、故事、传说等。
海南州共和县恰卜恰新寺大经堂
海南州藏语文工作委员会的女同胞们
  《海南州地名文化释义》是在青海全省范围内首次以州级行政区域为单位,以挖掘地名文化为切入点,全方位、多层次开展了地方文化的普查、搜集、整理和抢救工作,做到了历史与现实的纵横研究、文化与经济的全面互动,在某种意义上是藏汉地名研究工作中的一次大胆尝试和创新的成果,廓清了海南州历史文化的镜像,是藏汉地名学界的共同财富。填补全藏区至今尚无藏汉地名专著的空白。
十世班禅大师的墨宝守护着圣湖之南
藏语文工作者在赤嘎
  地名在体现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景观的同时,也指示着历史上的重大政治变革、经济发展、民族迁徙、宗教信仰等状况,所以地名对理解历史文化现象、了解历史文化特征、体会历史文化活动、感悟历史文化内涵具有十分珍贵的价值。随着历史的变迁,我们身边的地名也将逐步发生变化,一些地名的流逝见证着某些文化的衰败,而《海南州地名文化释义》这本书就显得有为的珍贵,不仅是一本地名工具书,更是一本饱经风霜的沧桑史,值得学习和珍藏。
共&49&条记录2
模板制作:才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云南小矮人演唱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