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份三明大金湖导游词林校导游词

三明导游词_三明概况-北京导游词_第(50)页.doc_北京导游词word文档下载
相关Word文档:
Word文档搜索:
三明导游词_三明概况-北京导游词_第(50)页
【Word文档《北京导游词_三明导游词_三明概况-北京导游词_第(50)页》正文文本内容概要:】Doc格式word文档免费下载地址见本文末页
第一次北迁:不久,汉朝分而治之、以夷制夷的愿望落空.南海王不知什么原因起兵造反,汉王朝派兵镇压,南海王投降.汉王朝将其居民迁徙一空,全部赶到今江西清江县一带,留下的南海王国空地自然也就由闽越国的臣民们填补了.第二次北迁:吴楚七国反汉失败,吴王濞鼓动闽越国和东瓯国一同反汉,闽越国不从,东瓯国倒参与了.汉王朝要求东瓯王杀吴王濞,将功赎罪,否则派兵剿灭东瓯国.于是东瓯王杀吴王濞,太子驹逃脱归附闽越国,他经常挑动闽越王攻击东瓯国,东瓯国向汉王朝告急.汉武帝出兵救东瓯,东瓯王觉得与不友善的闽越国为邻很是头痛,便奏请汉王朝,举国北迁于今江淮之间.第三次北迁:(背景)秦始皇派兵越五岭,征百粤,建置广东、广西、越南北部,赵佗自立为"南越王".无诸传子郢和余善,郢为拓展南疆(广东、广西、越南北部)挑起了与南越国的战争.最终由于南越国发生内讧,汉王朝派兵征讨,灭了南越国.回过头来,汉朝又派兵前往镇压郢,余善坐山观虎斗,先下手为强,借机杀兄郢,自立"闽越王".并发兵攻汉,挑起了同大汉王朝的战争.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派四路大军征讨,这是福建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客军入闽.余善被丑的儿子居股所杀.其实汉军入闽并没打什么战役,而闽越国更多亡于内讧.现在汉军一走,闽越人又会群聚颠覆.汉武帝想到解决办法,就是把闽越人集体迁徙到江淮之间,本来他们就不属于这片土地,在这里建立过一个国家,现在又走得干干净净,成为一块辽阔的空地.至此,闽越国存国92年.这就是"闽越百年春秋史".成为以后几百年福建的断代史,到那时又有新的人物粉墨登场,掀开历史新的一页!到了东汉末年,福建重新被中国史籍所想起.江东孙吴政权先后5次遣兵入闽,将福建置于其管辖之内,成为其稳固的后方.西晋末年,黄河流域战乱频繁,南方则相对稳定.大批北方汉人为避战祸,纷纷南迁入闽,史称"衣冠南渡".这些北方汉人逐渐与闽越族人融合,闽越族的血统和文化也正逐步走向消亡,一个民族从此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消声匿迹了!汉族则成了福建的主要民族.我们说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在闽西北这片广袤的山林里,那些幸免于难的少数闽越族人逃进深山,艰辛地劳动,他们只能淹没在这片莽莽的林海之中,是不太可能有所作为的.这种现象延续了大约一千来年.而这时候的中原大地,却经历了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等历代王朝的兴亡更替,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间有过像东晋"八王之乱"的"衣冠南渡";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平定"蛮獠之乱"的军事屯垦以及五代王潮、王审知兄弟建立的闽国等三次大规模的中原汉人南迁进入福建.前两次南迁主要在晋江、九龙江流域,与泰宁的关系不大.与泰宁有关系的,主要是王审知入闽这一次.这一点从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邹勇夫奉王审知之命率军镇守归化(今泰宁),当时归化人口"烟火仅百家"便可证明.邹勇夫到达归化后,"招集流亡、修葺宅舍、耕田开荒".此后,归化经济迅速发展,人口巨增,至南唐中兴元年(公元958年)已有一定规模,被立为"归化县".到北宋元v元年(公元1086年)状元叶祖洽要求宋哲宗帝诏改县名为"泰宁"时,已发展到"民户三万,所出赋万缗",人口总数14.97万人(见1993年版《泰宁县志》P96),比泰宁现在的总人口还多.以后则每况愈下,人丁日渐衰微,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人口数只剩下个零头,即4.92万人.由此可见,泰宁的开发主要靠的就是邹勇夫领兵屯垦归化的909年到诏改泰宁县名时的1086年这170多年之间.而当时的这14万多人口也就是今天泰宁人的祖先(当然,还应包括此后陆续由外地迁入泰宁的那一部分人,但这部分人数量不是很多).那么当时开发泰宁的这十几万人是由哪些人组成的呢?一是邹勇夫带来的屯垦军士,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中原南下的汉人;二是邹勇夫招徕安顿的那些因避战乱而背井离乡的南逃中原难民;三是原先居住在这里的土著种群,这些人数量也不多.乾隆版《泰宁县志》说"烟火仅百家",也就是那么几百人,而且这些原始居民中的一部分由于种种原因,还是先期到达这里的中原汉人,剩下的那一部分才是真正的百越族人.其民俗已在一定程度上被汉化了.
转载本word文档请注明出处:
如本word文档无法正常下载,请检查浏览器弹出窗口设置;或鼠标右键菜单选择“另存为”。后缀为doc格式的word文档可用word97、word2003、word2007、word2010、wps等浏览;
后缀为docx、pptx、xlsx等格式的office文档可用word2007以上版本浏览,word2003及以下版本需安装Microsoft Office Word、Excel 和 PowerPoint文件格式兼容包FileFormatConverters.exe。
全站word文档tags
相关word文档免费下载★泰宁导游词
> 泰宁导游词
泰宁导游词
  泰宁导游词
  (1)地理位置、面积、交通
  泰宁县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脉中段的东南侧,处在两省(福建、江西)三市(三明、南平、抚州)结合部,隶属三明市。全县总面积1540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8平方公里。
  泰宁县东邻将乐、西接建宁、北靠邵武、南依明溪,西北与江西省黎川县交界。武邵高速(武夷山至邵武)公路正在动工,2009年底通车。2005年底开通贯穿泰宁县境的福银高速公路,大大缩短了泰宁与大中城市的时空距离,形成泰宁至邵武只需45分钟,至武夷山1.5小时,至三明1.5小时,至南昌3小时,至福州3.5小时,至武汉6小时,至上海8小时的交通经济圈(以正常班车时速为准)。
  泉州至三明高速公路全长262公里,按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总投资约131.2亿元,设计时速100公里, 日泉三高速公路正式通车。这条高速公路,穿山越岭,跨溪过涧,2.5小时车程,直接拉近了泉州与三明的时间和空间距离,“山海合作”有了坚实的基础。福建武夷山至邵武高速公路是国家高速公路京台线与福银线的联络线,全长91公里,项目总投资40.5亿。 规划中的江西南昌附近的向塘至莆田湄州湾高速铁路将经过泰宁境内,并设立火车站。向莆铁路:全长603.6公里,总投资518亿元,设计时速200公里,其中三明段全长225公里,投资约200亿元。向莆铁路三明段是全线线路最长、投资最大、站点最多、辐射最广。向莆铁路全线共设13个站,其中三明段设7个站,日破土动工,预计5年后建成。邵武至武夷山高速公路将与福银高速公路联网。交通瓶颈的改善,将给泰宁旅游经济及社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2)人口
  泰宁早在新时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西晋末年,北方战乱频繁,中原大量难民纷纷南迁,史称“衣冠南渡”。泰宁地处莽莽群山之中,远离战乱,又处江西入闽通道,从而成为客家人南迁居留之所。所以泰宁各姓氏的祖先大部分是从中原南迁而来的。而畲族的蓝、雷、钟三大姓也是外来的姓氏。泰宁全县总人口约13万,其中城区人口约4万。人口虽不多,姓氏却很复杂。据统计,全县约有247个姓,按人口数量排列前十名的分别是:肖、黄、杨、李、廖、江、吴、邹、陈、余。
  泰宁历史上人口发展变化较大。五代时期,人口仅百户;到北宋熙宁年间,叶祖洽请求诏改泰宁县名时,人口竟达3万户!约15万人,为泰宁人口最多时期。至元代时人口锐减;明朝永乐十年,人口仅为2万7千人;清朝康熙年间,全县人口又回升至8万8千人;至民国三十八年,人口又降至4万7千人。新中国成立后,人口迅猛发展,已达到现在人口的总数。
  (3) 行政区划
  泰宁县辖2镇7乡、6个居委会、100个行政村。二镇分别是:杉城镇、朱口镇。七乡分别是:新桥乡、上青乡、大田乡、下渠乡、梅口乡、开善乡、大龙乡。
  二、历史沿革
  泰宁历史在东汉以前已无从考证,史籍中没有一个相当于今天泰宁的专有地名。翻开福建历史,福建开化极晚。我们只知道泰宁这块土地古属七闽,秦代属闽中郡,西汉初属闽越国。公元前110年,闽越国灭,这地方又属遥远的会稽郡(今浙江绍兴)。东汉末年,孙策崛起江东,攻会稽。后孙权遣大将贺齐入闽,设立建安县。建安县辖境辽阔,今天的将乐、泰宁、建宁、宁化等地都属建安县的校乡。校乡属古代闽越王无诸的射猎之地。
  公元260年,是福建历史上很重要的一年。建安县设建安郡。由于秦设闽中郡属虚设,并未实际管辖,所以建安郡是福建历史上正式设郡。以后又增设了昭武、东平、东安、将乐、绥安五县,建安郡共领十县,辖今福建全境。昭武原为建安县昭武镇,西晋时避司马昭讳而改名为邵武。而绥安县(后改绥城县)含今宁化、建宁和泰宁三县及明溪、清溪部分地区,县治在今建宁城西。公元557年福建设立闽州,这是福建自成一州之始。公元629年,废绥城县而设置金泉场,归属建州,后改为金城场。公元759年,将黄连(今建宁)、归化(今泰宁)设置两镇,归化镇直属建州。
  五代十国时期,闽王王审知之子王延曦派尚书左仆射邹勇夫镇守归化镇,以抵御南唐的入侵。南唐攻破闽国后,将归化镇改为归化场。公元958年,这是泰宁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升归化场为归化县,泰宁建县从此开始。
  北宋980年,邵武改设军,归化县属邵武军。公元1086年,泰宁籍状元叶祖洽觉得“归化”作为县名“其名不正”,“有负于兹土”,便奏请宋哲宗皇帝赐孔子故里山东曲阜的府号“泰宁”作为新县名,并沿用至今。
  宋以后泰宁建置变化不大。元朝时属邵武路;明朝改路为府,清朝沿袭明朝建置,仍属邵武府。民国时期,泰宁属南平专区,1970年划归三明市管辖至今。
  三、自然地理
  泰宁全县四周为大山所环绕,境内形成溪谷盆地。地势总特征是四周高中间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福建省境内第一高峰DD金铙山白石顶,海拔1858米,雄踞在县境西南部;海拔1714米的峨嵋峰则矗立在县境的西北部,与江西省交界,为泰宁县第二高峰。
  ⑴气候
  泰宁属中亚热带季风型山地气候,年平均气温17.1℃,无霜期263天,一年中3D6月为雨季,7-8月多雷阵雨,年本文由职场范文网()整理提供平均降雨量达1775毫米,气候温暖湿润,日照充足,土地肥沃,山青水秀。
  ⑵河流
  泰宁境内河流众多,杉溪是泰宁境内最主要的支流。除此以外,还有构成金湖主要水源的流经河流:建宁的濉溪和明溪的铺溪。濉溪与杉溪在金湖的十里平湖处交汇,形成金溪河流域。
  湍急的众多溪流穿行于丘陵、山谷之间,蕴含着丰富的水力资源。
  ⑶矿产
  泰宁矿产资源丰富,己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有13种,煤、黄铁、硫铁等矿可供小型开采。已开发的矿产有黄金、高岭土、滑石、石英等。
  砂金:金溪各支流都富含砂金。以往都是江西于都县一带农民前来淘金。泰宁何宝山黄金矿储量达7.716吨,现已开始大规模开采半成品。砂金素有“美人首饰侯王印,溪中浪底滚滚来”之称。除此以外,泰宁还产有不少银矿,有“水际金矿、垒际银矿”之说。
  高岭土:泰宁县上青乡主要盛产高岭土,土质细腻、优质,是我国三大瓷都“江西景德镇、福建德化、湖南醴陵”瓷器的主要原料供应地。高岭土素有“稀有白土深山出,化为精美青白瓷”之说。
  滑石:石块呈淡绿色,可用作药品,还可以染布、做自来水漂白粉等原料。
  石英:又称“白石”。通过高温电解加煤,可电化成“结晶硅”,是电子工业的必备材料。过去农村若有人叫肚子疼且病因不明,可在小溪里采到此石,在高温铁锅下炒白石,直到铁锅发红,加上一点井水或泉水烫一下就成了一种神奇的药水,直到今天医药科学仍无法解释清楚这一现象。
  (4)动植物
  泰宁全县森林覆盖率为79%,森林蓄积量达638万立方米,是全省乃至全国森林覆盖面积最大的县份之一,有“全国的绿化在福建,福建的绿都在三明,三明的绿都之都在泰宁”之说。全县动植物种类包含了我国中亚热带大部分地区的动植物类型,有珍稀濒危植物35种,国家级保护植物20种,国家级保护动物40种。
  四、社会经济
  泰宁在以前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国民经济以农业为主,综合经济实力长期徘徊在省、市的下游。2006年,县级经济实力评价一跃而名列全省26位,全市第2位。目前,泰宁社会经济正不断展现出实力、活力、魅力的全新风采,城乡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泰宁至今已拥有14个国家级和1个世界级旅游品牌。这些品牌分别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D尚书第(1988年)、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DD金湖(1994年)、国家4A级旅游区DD金湖(2001年)、国家森林公园DD猫儿山(2002年)、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DD峨嵋峰(2004年)、中国优秀旅游县(2004年)、中央苏区县(2004年)、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DD红军街(2005年)、中国十佳魅力名镇(2005年)、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2006年)、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2006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DD梅林戏(2006年)、全国绿化模范县(2007年)、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2008年)和世界地质公园(日)。目前正抓紧时间积极申报“国家5A级旅游区”和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分别是: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湖南~山、江西龙虎山、浙江方岩、安徽万佛山、广西资江DD八角寨)中的湖南~山、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贵州赤水六省六家联合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泰宁旅游业已日益发展成为我县的支柱产业。
  泰宁农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大突破,培育了烟叶、笋竹、锥栗、雷公藤、乌凤鸡等特色产业,荣获了“中国锥栗之乡”、“中国竹笋之乡”的称号,使农民走出了耕田种粮的单一农业经营模式。
  工业方面,水电、林产等产业稳步发展,高岭土、活性炭、医用化工、精细化工等产业异军突起,工业经济效益指数历年居全市前茅。
  泰宁在城市建设及旧城改造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城区新建和改造各类建筑达60万平方米,新增绿地面积20万平方米。状元文化广场、灵秀商城、和平主街改造重建、大金湖O村、松光花园、金乾水乡、松竹湾小区、文昌阁小区、金湖宾馆改造重建、泰宁大饭店和明珠大酒店两幢大厦拔地而起,成为泰宁旅游城市标志性建筑。泰宁按照“生态文化旅游城”、“海西最佳人居生态县”目标定位,坚持把城区当景区来建设,突出“显山露水,透绿见景”特色,传承“粉墙、黛瓦、坡陡、翘角、马头墙”新徽派建筑风格,以“三河六岸”为轴线,开发出五个花园式居住小区,打造了八个城市公园和一个全国县级最大的历史青铜雕塑群。特色品味凸显,生态文化旅游城初具雏形。
  泰宁县委、县政府坚持依法治县和以德治县相结合,紧紧围绕“建新兴旅游城,创文明小康县,做自豪泰宁人”、的奋斗目标,实施“旅游兴县、生态立县、品牌强县、文化靓县”的发展战略,做大做强旅游、化工和以雷公藤为主的特色林业这三大优势产业,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努力把泰宁建设成为“一流实力的旅游县、独具魅力的文化县、最佳人居的生态县、和谐发展的小康县”。
  泰宁县以“激情新农村、幸福新农民”为创建理念,实施“6+3”模式,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3年建设,全县45.8%的行政村进行了规划改造,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2007年7月福建省首个新农村建设现场会在泰宁召开。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泰宁县将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围绕“三步走”的目标设想:第一步,用五年时间,把泰宁建成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和竞争力的新兴旅游区、福建一流旅游强县;第二步,再用五年时间,把泰宁建成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竞争力的重点旅游区,成为闽西北地区经济强县;第三步,到2020年,把泰宁建成全国著名、国际知名的休闲度假旅游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五、风物特产
  (一)主要特产
  (1)白笋干:又称闽笋,为福建主产之一。泰宁白笋干以色泽金黄、节密、肉厚、芳香,浸泡后可食而闻名。
  (2)红 菇:生长于原始天然林,是一种野生稀有珍贵的菇品。泰宁县是福建省红菇主产区之一。红菇产于每年7、8月间,群生或散生在混交林或阔叶混交林内的地上。泰宁所产的红菇肉质厚而脆嫩,晒干后入水不破,口感不涩,汤汁鲜红甘甜而闻名。红菇含有人体必需的十几种氨基酸,十多种微量元素。有生血补血,产妇体虚贫血、舒筋活络、追风消肿、去湿、能预防肝硬化,减少胆固醇及抗癌的功效。据《泰宁县志》记载:明清时期,泰宁小北斗一带的红菇年年作为进京贡品。
  (3)茶 叶:泰宁茶叶种植历史悠久,历史上的“峨眉云雾茶”最有名气。据《泰宁县志》记载,产自泰宁第二高峰,海拔1714米的峨眉峰上的峨眉茶,由于海拔较高,常年云雾缭绕,空气清新,阳光充沛,植被保护较好,故而这里所产的“峨眉云雾茶”茶质上乘,清香味醇,这种绿茶早在宋代以来曾是进贡朝廷的贡茶。
  除此之外,泰宁还从武夷山引进先进制茶工艺,制做了“甘露桂”、“状元红”等乌龙茶系列,大大丰富了茶叶的品种。
  (4)锥 栗:俗称榛子。锥栗成熟期在每年10-11月中旬,果实清香、脆甜,可以鲜吃、炒吃、清炖;还可以加工成罐头、代乳粉、锥栗糕等副食品。栗果含有人体必需的脂肪、糖类、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价值高于面粉、大米和薯类,且味美可口。锥栗的叶、皮、根可药用。值得一提的是,泰宁野生锥栗不同于板栗,其个略小于板栗,但味道却远远超越了板栗。
  (5)猕猴桃:原来自野生,现已人工栽培。果实硕大,肉质甜而不酸,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可制做成果汁罐头,是一种保健美容食品。
  (6)魔 芋:泰宁方言称“X仔”,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硕大,可入药,是一种低热低脂的保健食品。硕大根茎磨成粉沉淀后,经高温水煮、摔打成块,再蒸煮、切割成形。魔芋放上肉片、辣椒、大蒜炒上一盘,是一道独具地方特色的菜。
  (7)莲 子: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浅水中,叶大而圆,叫荷叶;花有粉红、白两种,叫荷花;种子叫莲子;地下茎叫藕。
  由于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提到“建莲红枣汤”,使得建宁莲子名扬天下。
  泰宁种莲历史悠久,据《泰宁县志》记载:南宋状元邹应龙辞官回到家乡泰宁,在水南旧居前请人挖了一口大池塘,种了满满一池莲,并题居所为“莲池书院”。
  泰宁莲子颗粒匀称、洁白,莲子和水稍为煮开放上冰糖即可食用,有滋阴润肺之功能。
  (8)灵 芝:原产自深山老林中,现已普遍人工栽培,是一种珍贵的药材。灵芝具有益心气、益肺气、安神补肝,坚筋骨、利关节、治耳聋等多种功用。近代医学认为,灵芝是滋补强壮扶正固本的珍贵药物。灵芝所含有机锗是人参含锗量的3-6倍。锗能促使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延缓衰老;能强化人体的免疫系统,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白蛇传》中描绘白娘子为救许仙到悬崖上采摘灵芝而救活许仙,从而使得灵芝更加珍贵而神奇。灵芝药用价值较高,尤其是菇面上那层粉末状的“苞子”是灵芝药用价值的关健。泰宁现已开发出灵芝精品包装系列,有灵芝切片、灵芝精粉、灵芝盆景等产品。
  (9)蕨 菜:是正宗纯天然的绿色食品。只要烧过山的山头上一到春天,茅草根茎发芽,长出来的就叫“蕨菜”。这种菜含有多种粗纤维素,有益人体排毒养颜。
  (10)藤 茶:长在野生藤状上的一种叶,经揉捏、晒干等几道工序完成。属绿色饮品。
  (11)竹 荪:是泰宁引种的一种珍贵食用菌品种,可供食用、药用。它体态优雅,素有“真菌之花”、“菌中皇后”的美称。竹荪是一种营养丰富,香甜浓郁,酥脆适口的菌类。“与肉共食,味鲜防腐”,堪称“色、香、味”三绝。竹荪干品中含有粗蛋白、粗脂肪、碳水化合物,其蛋白质中含有21种氨基酸,其中谷氨酸的含量达1.76%,不仅味美,而且有类似人参的补益功效,经常食用可以降低高血压,减少血脂中胆固醇的含量,特别对肥胖者,有减少腹壁脂肪积累的良好效果。
  (12)雷公藤:卫矛科攀缘藤本植物,叶、茎、枝、根皮有大毒,民间多用来杀草虫或毒溪中小鱼,所以又名“山砒霜”、“菜虫药”。近年来,在临床医疗上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以根的木质入药,其味苦性寒,大毒。有祛风活络,破淤镇痛等功效,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肾病综合症、末梢神经炎等常见病和骨髓炎、麻风、红斑狼疮等疑难病症的有效、特效药物。雷公藤有显著的抗炎和免疫作用,根部分离出的三种二萜环氧化合物,有明显的抗白血病作用。雷公藤是泰宁传统土生中药材,据《中华药典》记载,其总生物碱及内酯醇含量很高。
  (13)金湖乌凤鸡:早在宋朝泰宁就有农户散养在果园、竹山、宅院里,以稻谷等农作物为主食。这种鸡体形小,头顶冠后长着一丛如贵妃帽般的高耸丝状羽,具有“三乌”的特征(皮、骨、肉都是黑色),又因其外貌俏丽被人们称为“乌凤鸡”。
  金湖乌凤鸡是一种食用兼药膳的高蛋白、低脂肪的有机食品。它的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当地人称赞它为山珍极品。
  (14)金湖银鱼: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湖泊型淡水鱼,它于1986年4月从太湖移殖16万粒银鱼受精卵,投入大金湖养殖,后又连续多年从太湖移殖鱼卵投放,经过5年的投放移殖,获得成功。
  金湖银鱼肉质鲜美,洁白如玉,清亮透明。“银鱼爆蛋”是泰宁当地有特色的一道风味菜。
  (15)黄花菜:学名叫萱草,又叫金针菜。泰宁山地到处都有野生。黄花菜性寒,营养价值高,花蕊有微毒,生炒味道鲜美;晒干后可开发出精品土特产包装系列。
  (二)风味餐饮
  泰宁县因气候的原因,地方菜肴口味偏重、偏辣,醇香浓厚。特色菜有:金湖鱼头、鲤鱼粉丝、酸菜小笋、农家豆腐、清炖鲶鱼、金湖酥鸭、香菇扣肉、叉烧猪排、红菇炖蛋等。各宾馆、酒家均可提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菜肴;同时,各宾馆根据各店的特色推出食用菌系列、鱼系列、药膳滋补系列、豆腐系列、素菜系列、野菜系列等六个系列的菜肴。
  泰宁民间风味小吃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丰富多彩,至今仍在泰宁广阔城乡久传不衰,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风味小吃就有50多种。其中较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吃有:
  (1)碧玉卷:又名韭菜糍。以大米和韭菜为原料,磨成浆,用油烙成薄饼,放入馅料,煎卷成筒状,油软润滑,色泽碧绿,酷似碧玉,故名“碧玉卷”。碧玉卷的馅料有荤素两种:荤的馅料以香菇、熏肉、笋丝、酸菜、葱、辣椒粉等香油炒熟;素的馅料则用香菇、豆腐干、腌菜、长豆等炒熟做成。这种风味小吃,趁热食之,清香松软柔滑。有“报春淑女收画卷”之说。
  相传这种风味小吃还有一番非凡的来历。北宋熙宁年间,叶祖洽家境较为富裕,小时候勤奋好学,为了躲避城市的喧嚣,在他16岁那年隐居到离县城较远的大埠岗道峰山龙泉岩潜心研究经史。叶祖洽进京赴考时,其母用韭菜、大米做成碧玉卷,为他饯行。当叶祖洽高中状元荣归故里后,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又大摆碧玉卷宴请亲友。从此,“碧玉卷”声名大振,成为数百年来经久不衰的一道风味小吃。
  (2)暖菇包:又称包糍。暖菇,学名叫鼠曲草,又叫佛耳草,初春生长在田野里的一种开小黄花,叶子毛茸茸的小草。鼠曲草性温味甘,早春采摘后洗净晒干,芳香扑鼻,有化痰止咳及强肾益筋之功效。泰宁民间每年在“春社”这一天,农村家家户户做暖菇包子,以敬土地神,祈求五谷丰登。远近的亲朋好友都相互往来品尝,这种习俗一直流传至今。暖菇包的制作因方法不同,有包子和包糍之分。泰宁的龙湖、黄厝与三地等村盛行做包糍。包糍是用碾碎的暖菇粉与炊熟的米饭(六成糯米,四成食米)舂打成糍,切块、捏成筒状,放馅料(以香菇、黑木耳、熏肉、鲜笋、豆腐干、虾米等配上辣椒等作料炒熟)制成包子。其余的乡村则盛行做暖菇包子。先将食米、糯米浸泡后,加上刚采摘的暖菇,磨成米浆,装入布袋里砸去多余的水分后,入热锅煮成糊团,再将糊团搓成一小块,做成锅状,填入馅料,封口后装入蒸笼蒸熟即可。有“鼠曲小草包山珍”之说。
  (3)仙草糕:即米豆腐。相传西汉末年,江西南昌尉梅福因不满王莽篡权,便弃官修道,在泰宁栖真岩处炼丹修仙。他常采集一种野草与大米磨浆同煮为食。后来,人们将梅福大仙常食用的野草称为“仙草”。千百年来,每到夏季仙草上市,大家争相购买,加工成这道别具一格的风味小吃。
  用一斤鲜仙草,配上四斤大米,先将仙草洗净,加些食碱水,放在锅里煮成汤汁。滤去草渣后,渗入米浆搅匀,入锅同煮,边煮边搅拌,直至煮成碧绿色的糊状,冷却凝固后用刀切成豆腐大小方块,即为“仙草糕”。食用时加热,有的加姜汁、白糖,也有的加蒜泥、葱花、芝麻油。趁热食之,软滑芳香,吃后全身凉爽,暑气全消,是泰宁夏秋季节的清凉小吃。有“翡翠西施伴仙草”之说。
  (4)尚书酒:又称酒酿,泰宁俗称水酒。每当逢年过节、婚丧喜庆,在泰宁各农村都喜爱喝这种自制的水酒(甜黄酒)。该水酒属黄酒类,酒精度为8℃,采用优质糯米为原料,以酒曲为发酵剂酿造而成。酒质味甜好入口,呈淡黄色,价格便宜,深受群众欢迎。
  相传南宋状元邹应龙在朝廷担任户部、工部和礼部尚书时,从宫廷带回秘方,结合泰宁地方酿酒工艺制做而成,故又名“尚书酒”。尚书酒色泽淡黄,纯清透明,醇和可口,营养价值高,有益身体健康。有“营养金汤秘方酿”之说。
  (5) 状元糍: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泱泱中华大国以“食文化”而饮誉天下。泰宁人每逢婚丧酒宴,少不了要舂糍粑,为酒宴“垫底”,俗称“饱料”。泰宁自古少面粉,食品就在“米”上做文章。糍粑制作方法是:先将淘洗浸透的糯米(或粳米)用大蒸笼蒸熟,然后倒入石臼中舂烂成糍,取出捏制成各种形状的糍粑并点上小红点。如用糯米可做成糯米糍、状元糍等。用粳米可做成白果、丸子、清明糍、上元糍、乌楮粳米糍等。做糍的过程中,一家老少乐融融,全族上下喜滋滋。人们品尝美食,觥筹交错,一派喜庆景象。
  相传南宋庆二年(1196),邑人邹应龙赴京应试,村里家家户户都送糍粑供他路上吃,并预祝他金榜题名。赶考路上,邹应龙渴了就喝几口清泉;饿了,啃上乡里人送上的几块糍粑。经过长途跋涉到达杭州京城,因才华横溢,殿试对答如流,宁宗皇帝御笔亲点他状元及第。当他把从家乡带来的糍粑呈献给皇上品尝时,连皇上也赞不绝口,并用朱砂笔在糍粑上点上小红点,赐名为“状元糍”。有“白面书生状元红”之说。
  (6)白条鱼:又称小白刀,大金湖特产,数量众多,是一种长不大且鱼嘴上翘很好钓的小白鱼。把白条鱼沾上椒盐、薯粉,用烫油炸,味香酥脆,配以酱油、香醋、蒜泥为佐料,味道好极了!是大金湖有特色的一道风味小吃。有“金包银鱼柳成串”之说。
  (7)游浆豆腐:为大豆制品之一,是泰宁人常吃的一种豆腐。游浆豆腐历史悠久,泰宁各乡村都有农家豆腐店,尤以上青乡的游浆豆腐为最。制作游浆豆腐的方法较普通的制作豆腐而言,程序上繁杂了一些,方法是:将大豆浸泡、磨浆、滤净、煮浆后在豆浆里加入少量过夜卤水,而不放石膏,然后用手慢慢在温锅的豆浆里来回旋转,使豆腐的蛋白质凝结成“花”,游浆豆腐名称由此而来。然后将凝结成花的豆浆放入木框内,压去剩余的水分,即成为游浆豆腐。这种方法制作的豆腐比石膏制成的豆腐嫩,口感好,有益身体健康。游浆豆腐还可以制成豆腐干、豆腐乳、油炸豆腐,营养丰富。
  六、民俗文化
  民俗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在劳动创造过程中产生、演变流传下来的各种风俗习惯,它凝聚和激励着历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古城泰宁,民风淳朴、节俗浓郁,尤其春节时日民俗风情丰富多采,充满了浪漫和神奇色彩。
  有句话说出泰宁的民俗特点:“直石铺路三角灶,八人力抬高肩榇。”指的就是泰宁古街铺设的都是:中间一块块长长的条石,两旁则用鹅卵石镶边,所以叫“直石铺路”。而民间的锅灶设计的不是一字形,而是呈三角形,灶面安上三口锅,故称“三角灶”。三角灶呈一个“品”字,象征“当朝一品”之意。外地出殡都用四人以绳索抬棺材,而泰宁则用八人抬“高肩榇”(即把加罩的棺材放在肩上抬着)所以叫“八人力抬高肩榇。”这些特殊的民俗原是宋朝皇宫才有的。
  相传北宋状元叶祖洽当皇太子老师时,为太子写了一份描红的模本:“十里藤吊岭,八里线吊桥。要吃鸡,鸡笼山;要吃鹅,峨嵋峰。要吃猪,猪子杰;要吃鱼,有鱼川。要吃桃,陶金峰;要吃梅,梅林坊。要犁田,牛栏坑;要骑马,马鞍鼻。麒麟狮象把水口,竹林下面住人家。直石铺路三角灶,八人力抬高肩榇。二十四座文屏山,世世代代出高官……。”红模描写的是叶祖洽家乡泰宁的山川和风土民情。其中,藤吊岭指的是城南的藤岭,线吊桥指的是小东门的浮桥,而鸡笼山、峨嵋峰、猪子杰、鱼川、陶金峰、梅林坊、牛栏坑、马鞍鼻等都是泰宁当地的地名。这时正好宋哲宗皇帝到书房来检查太子的学业,便顺手拿起模本念了一遍。皇帝刚念完,叶祖洽马上跪在地上谢恩。弄得哲宗帝莫名其妙,问他谢的什么恩?叶祖洽回答说:“皇上恩赏,岂敢不谢?臣马上告之家乡,大街小巷一律铺直石,厨房一律砌三角品字灶,人死之后一律要用八人高过肩膀抬着榇。谢吾主龙恩,臣在家乡一一照办就是了。”皇帝说:“直石铺路和三角灶都是紫禁城专用的,八人力抬高肩榇也只有帝王出殡时才能用得,这些都是帝王享受的待遇,你那偏远山区小县,岂可乱用?”但叶祖洽却说:“君无戏言。”皇帝无奈,只好同意,帝王的习俗就这样流传到了泰宁。
  民俗的范围很广,几乎涵盖了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千世界,茫茫人海,每个人都有自已的乡,从小就受到故乡民俗文化的养育和熏陶,不可避免地在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方面长期受到它的影响。
  历史学告诉我们,要探讨一个地方民俗的起源,首先得回顾一下这个地方的开发历史。从泰宁县博物馆收藏的大量石器、陶片来看,早在新石器末期,杉溪河流域就有古人类活动的遗迹。春秋战国时期,泰宁属闽越王无诸的领地。无诸,是越王勾践的第十三代孙。勾践卧薪尝胆、兴越灭吴,成为春秋一霸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毋须多言。后来越国腐败,传到无强时被楚国所灭。越国虽亡国,可越王族并没有斩尽杀绝。于是越王族成员便在这残山剩水间争位,做个地方土司,向楚国朝贡。北面是强大的楚国地盘,东面是大海,只好向南,向更荒芜的浙江、福建、广东的海边迁徙。到了无诸王朝,已成为“七闽之王”。当时的地盘包括现今福建全境及浙江南部、广东潮汕一带、江西铅山等地。越人在闽地扎下根来,开始了福建早期的历史序幕。
  秦统一中国后,废除分封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福建为闽中郡,将无诸降为郡长。秦始皇焚书坑儒,穷奢极欲,酷刑暴政,人民无法生活。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天下英雄纷纷响应,被削去王号的无诸早就心怀不满,于是也乘乱起兵北上,加入楚王项羽手下大将吴芮的反秦队伍中。项羽攻下咸阳后,分封十八个诸侯王,却偏偏漏掉了无诸,这涉及到国恨家仇。项氏世代为楚将,封在项城,所以姓项氏。无诸是越王无强的后裔,为楚国所灭,二者有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项羽当然不肯分封一个潜在的仇敌。无诸竹篮打水一场空,心中老大不满,所以当后来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时,便毅然投靠刘邦,再次出兵佐汉攻楚,所幸刘邦获胜。刘邦于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恢复了无诸的闽越王地位,建都东冶(今福州)。后担心无诸势力扩大,对汉王朝构成威胁,于是又封了越王族的另一成员为“南海王”,辖今长汀、潮汕一带。无诸晚年到泰宁金铙山一带狩猎,曾在泰宁县城建“高平苑”,(又名“乐野宫”,今金富街一带)一座行宫,后来死在泰宁,葬泰宁城西无诸坑。“无诸”与泰宁方言“苦株”谐音,后人便讹称为“苦株坑”。这些在《福建通志》、《泰宁县志》上都有详细记载。到汉惠帝时,又封另一越王族成员为“东瓯王”,希望达到以夷制夷的目的。东瓯王国辖今浙江南部、闽北部分地区。此后一段时期,闽越国国势日盛,遂向外扩张,相继占领了南海、东瓯地盘,与汉朝的矛盾逐渐激化,最后导致越人三次北迁。
  第一次北迁:不久,汉朝分而治之、以夷制夷的愿望落空。南海王不知什么原因起兵造反,汉王朝派兵镇压,南海王投降。汉王朝将其居民迁徙一空,全部赶到今江西清江县一带,留下的南海王国空地自然也就由闽越国的臣民们填补了。
  第二次北迁:吴楚七国反汉失败,吴王濞鼓动闽越国和东瓯国一同反汉,闽越国不从,东瓯国倒参与了。汉王朝要求东瓯王杀吴王濞,将功赎罪,否则派兵剿灭东瓯国。于是东瓯王杀吴王濞,太子驹逃脱归附闽越国,他经常挑动闽越王攻击东瓯国,东瓯国向汉王朝告急。汉武帝出兵救东瓯,东瓯王觉得与不友善的闽越国为邻很是头痛,便奏请汉王朝,举国北迁于今江淮之间。
  第三次北迁:(背景)秦始皇派兵越五岭,征百粤,建置广东、广西、越南北部,赵佗自立为“南越王”。无诸传子郢和余善,郢为拓展南疆(广东、广西、越南北部)挑起了与南越国的战争。最终由于南越国发生内讧,汉王朝派兵征讨,灭了南越国。回过头来,汉朝又派兵前往镇压郢,余善坐山观虎斗,先下手为强,借机杀兄郢,自立“闽越王”。并发兵攻汉,挑起了同大汉王朝的战争。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派四路大军征讨,这是福建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客军入闽。余善被丑的儿子居股所杀。其实汉军入闽并没打什么战役,而闽越国更多亡于内讧。现在汉军一走,闽越人又会群聚颠覆。汉武帝想到解决办法,就是把闽越人集体迁徙到江淮之间,本来他们就不属于这片土地,在这里建立过一个国家,现在又走得干干净净,成为一块辽阔的空地。至此,闽越国存国92年。这就是“闽越百年春秋史”。成为以后几百年福建的断代史,到那时又有新的人物粉墨登场,掀开历史新的一页!
  到了东汉末年,福建重新被中国史籍所想起。江东孙吴政权先后5次遣兵入闽,将福建置于其管辖之内,成为其稳固的后方。西晋末年,黄河流域战乱频繁,南方则相对稳定。大批北方汉人为避战祸,纷纷南迁入闽,史称“衣冠南渡”。这些北方汉人逐渐与闽越族人融合,闽越族的血统和文化也正逐步走向消亡,一个民族从此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消声匿迹了!汉族则成了福建的主要民族。
  我们说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在闽西北这片广袤的山林里,那些幸免于难的少数闽越族人逃进深山,艰辛地劳动,他们只能淹没在这片莽莽的林海之中,是不太可能有所作为的。这种现象延续了大约一千来年。
  而这时候的中原大地,却经历了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等历代王朝的兴亡更替,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间有过像东晋“八王之乱”的“衣冠南渡”;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平定“蛮獠之乱”的军事屯垦以及五代王潮、王审知兄弟建立的闽国等三次大规模的中原汉人南迁进入福建。前两次南迁主要在晋江、九龙江流域,与泰宁的关系不大。与泰宁有关系的,主要是王审知入闽这一次。这一点从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邹勇夫奉王审知之命率军镇守归化(今泰宁),当时归化人口“烟火仅百家”便可证明。邹勇夫到达归化后,“招集流亡、修葺宅舍、耕田开荒”。此后,归化经济迅速发展,人口巨增,至南唐中兴元年(公元958年)已有一定规模,被立为“归化县”。到北宋元v元年(公元1086年)状元叶祖洽要求宋哲宗帝诏改县名为“泰宁”时,已发展到“民户三万,所出赋万缗”,人口总数14.97万人(见1993年版《泰宁县志》P96),比泰宁现在的总人口还多。以后则每况愈下,人丁日渐衰微,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人口数只剩下个零头,即4.92万人。由此可见,泰宁的开发主要靠的就是邹勇夫领兵屯垦归化的909年到诏改泰宁县名时的1086年这170多年之间。而当时的这14万多人口也就是今天泰宁人的祖先(当然,还应包括此后陆续由外地迁入泰宁的那一部分人,但这部分人数量不是很多)。那么当时开发泰宁的这十几万人是由哪些人组成的呢?一是邹勇夫带来的屯垦军士,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中原南下的汉人;二是邹勇夫招徕安顿的那些因避战乱而背井离乡的南逃中原难民;三是原先居住在这里的土著种群,这些人数量也不多。乾隆版《泰宁县志》说“烟火仅百家”,也就是那么几百人,而且这些原始居民中的一部分由于种种原因,还是先期到达这里的中原汉人,剩下的那一部分才是真正的百越族人。其民俗已在一定程度上被汉化了。
  这些中原人进入泰宁后,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技术,同时也带来了中原汉人的民俗文化。由于中原汉人在数量上的绝对优势,中原民俗便得以在这片土地上扎根成长,并代代传承。而原先居住在这里的少量土族种群由于在数量上的绝对弱势,他们的生活习惯除极少数因能融入中原民俗而得到保存外,大部分都因被汉人同化而逐渐消失了。所以,在泰宁这片土地上仍然传承、保留了较大的中原客家民俗的成份,这是泰宁民俗的主流。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情”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风俗民情。泰宁位于福建的西北部,武夷山支脉杉岭山脉的南麓且向阳,故旧称“杉阳”。王耀华教授的《福建文化概览》将福建全省划分为:闽东的江营文化、闽南的海播文化、闽北的耕文化和闽西的移垦文化四种类型。按此划分,泰宁处在闽北与闽西的过渡带,表现为两种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的特性。这一点,与美籍劳格文教授提出的“族群边沿区”观点不谋而合。
  中原汉人进入泰宁以后,尽管由于长期生活在群山环抱、交通阻隔的生活环境中,他们的语言、生活习俗表现了更大的保守性。对泰宁地方文化产生较大影响的应该是闽北和赣东文化。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从行政隶属关系上看:泰宁自五代南唐中兴元年(958)建县以后的二十多年隶属建州,自宋太平兴国五年(980)以后,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为止的一千多年间,一直隶属于邵武府,与闽北关系密切。其次从商业交往看,旧泰宁生产的木材、稻谷、笋干等农产品主要通过两条渠道向外输出,人民生活必需的食盐、布匹也从这两条渠道运入,它们是陆路出江西黎川向抚州、南昌运输;水路下将乐、顺昌洋口、南平、福州,主要与闽中、赣北沟通。再次从近代陆续落籍泰宁的外地人口来看,旧泰宁设有许多同乡会,但以江西同乡会最具规模,会员人数也最多。由于上述种种原因,泰宁的民俗文化又融合和吸收了多种文化的精华,形成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具体表现为:
  一、在过去相当长的历史中,泰宁人民都是以农为业,从事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种植活动,同时也少量地饲养家禽、家畜,从事家庭纺织等手工业,过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满足于“有山林鱼稻之乐,人自足用,无所外求”的生活状况,对商业活动不甚重视。泰宁文人冯敏飞在其著的《人性、自然、历史》中曾专门提到有关泰宁人的“精神”即“虽有美质,但无以为之”。在泰宁,大量的商业活动大都来自外地人,这说明自古以来,泰宁人有很大的重农轻商的现象,也许这就是中原先民的农村自然经济的痕迹,与客家民系相同。
  二、泰宁人尊宗敬祖。仅城关地区就建有二十几座宗祠,这些宗祠不但气势恢宏,而且在解放以前还拥有不少田产、铺面,具备相当雄厚的经济基础。在春秋两祭,祠堂里庄严肃穆,祭罢,族人集体会餐,并每人分发猪肉,梗米糍果各一份,名曰:“福果”,表示分享祖宗余荫的意思。这种浓郁的宗族意识也是客家人所特有的一种现象。泰宁文人萧春雷在其著的《金湖风物小记》中曾提到“吃清明”一节,就充分体现了这一传统的宗族意识现象。
  三、旧时的泰宁仍保留了中原妇女缠足的陋习。所谓的“男主外,女主内”,妇女在家操持家务,相夫教子以及从事土布纺织等家庭劳动,一般不得抛头露面,这一点与闽西汀州八县劳动妇女放大足的习俗迥然不同。
  四、在服饰方面。民国时期,泰宁男人理光头,穿对襟上衣,筒腰裤管。女人穿大襟衣服、筒腰裤。未出嫁的姑娘扎一根长辫子,婚后则挽成发髻。这些又与客家人大同小异。
  五、泰宁的宗教信仰非常繁琐庞杂,除佛教、道教以及清末民初传播进来的天主教、基督教等四大宗教之外,还有不少地方民间信仰。正因为这庞杂繁琐的信仰,泰宁众多的信徒们也就根本弄不清那些神祗的名称和职位,他们往往把佛教和道教的神像供在一起,让他们睦邻友好,和平相处。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每家每户都把佛教的“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和道教的“太上三元三品三官大帝”供在大厅神龛的正中,两边再配上世俗的土地神和自家的祖先,让他们一起享受香火。每遇上诸如节庆、除病、消灾、驱邪、祈福、求子等请求时,则买上香烛等供品,到寺庙里虔诚地烧香许愿,请求菩萨庇佑,并许愿说:如果让他达到某种愿望,则如何如何,把一个个菩萨都当成贪赃受贿的腐败分子,对他们进行贿赂。其实这是对菩萨很不恭敬的!还是那句老话:精诚所致,金石为开,心诚则灵。
  六、在节庆习俗方面。泰宁节庆甚多,除了传统的节日外,在泰宁最受重视的却是“七月半”的鬼节。鬼节就是中元节,主要内容是祭祀祖先和死去的亲人,从中可以看出泰宁人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到了鬼节的晚上,泰宁人还要到岔路口去“烧路钱”给孤魂野鬼,有点近似闽南的“普渡”习俗。
  七、泰宁有尊师重教的传统,这可能与泰宁历史上曾出现过“隔河两状元、一门四进士、一巷九举人”的空前盛况有关。到解放前,泰宁还保存着一幢气势恢宏的文庙,祭祀孔夫子。此外,家家户户还在正厅的神龛上安上“天地君亲师位”的神位牌,把“师”提高到与天地、祖宗并列的地位。各宗族的族田中也单列出一项“学田”,用于奖励宗族子孙读书上进。另外在古时的泰宁街头巷尾还普遍建有“字纸炉”,用于焚烧字纸,防止污秽,充分表现了乡人对文化的高度尊重。
  八、泰宁人崇尚风水。在泰宁的各个乡村都建有“风水桥”,植有“风水林”。旧县志中的“虽文庙之重,不惮五迁”的记述,讲的就是因惑于风水而不惜劳民伤财,五次拆迁文庙的故事。现在泰宁农村在建房造坟都得先请风水先生选地址、择朝向、捡日子,而不敢有丝毫的怠慢。
  闽越人把山脉称为龙脉,认为要顺着龙脉落住才能幸福地生活,这就是“坐龙”。泰宁建房历来十分注重坐龙的习俗。城中以芦峰山为主龙脉,建房朝向均要背靠芦峰山,面向前方,完全忽视房子的朝向。
  泰宁民居建筑习惯是主幢与辅房要分开,主幢有居住、待客、设祖宗神龛等用场。主幢多是三厅九栋建筑,即由中轴线上的前厅(客厅)中厅(起居厅)后厅(设神位、祖宗位的厅)和两边对称的边厅(或边房)组成。从上往下看,三个主厅加上边厅屋顶上就有九根屋脊(栋梁),所以称“三厅九栋”。幢与幢之间以斗砖封火墙相隔,廊门相通,厅与厅之间又以楹门或封火墙相隔,整个家院既相隔又相通,既独立又相通。
  泰宁民居的大门一般都非常讲究装饰。每幢房子都有一个门厅,正对大门有一堵照壁(或屏风),壁后是宽阔的天井,两边设回廊,厢房用单开门,与高大门厅相对称。墙头屋面设有封火墙,高矮依照房屋态势起伏。建筑材料多采用鹅卵石、花岗岩条石和石板、屋顶用灰色瓦片密集压盖,横梁、柱子、面板、斗拱则用坚硬的杂木和老杉木等做成。
  九、在婚丧习俗方面,泰宁的传统婚嫁讲究“六礼正娶”,六礼指的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等六道完婚程序。传统婚姻不兴自由恋爱,而是由父母委托媒人替儿女物色对象,婚前很多男女青年都互不认识,直到订婚以后,未婚夫妻才开始走动,也有一些地方订婚以后也不来往,直到结婚那天晚上揭开新娘的红盖头才看清女方的长相。在迎亲的时间上,泰宁城关以及其它一些地方大都选择在上午10点左右出发,午前将新娘迎娶回来,与前来贺喜的亲友一起赴午宴。但也有晚上迎娶新娘的,新娘在天亮前到达男方家。泰宁的朱口、龙湖等乡镇就是如此。有些学者认为夜间迎亲是客家人特有的习俗,这与当时中原战乱,客家先民纷纷南迁,迎亲队伍行走在夜间较安全有很大关系。而白天迎亲则是福建土著人流传下来的习俗。从这一点来看,也充分体现出泰宁地域族种边缘区的特色。
  从丧葬习俗来看,泰宁也同样存在一次葬和二次葬两种习俗。一次葬叫正葬,在上山坡上平行掏出个地道,将棺材推进去,封死地道口中,再竖块墓碑即可。正葬是一种一劳永逸法,符合我国传统“入土为安”的思想观念。二次葬叫旁葬,是一种临时性的葬法。采用这种葬法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丧家一时没有找到好的风水地,随便找个地方先葬下去,过了几年,死者皮肉全部腐烂后再将骨骸拾起来,泰宁当地方言称之为“拾金”。将拾起的骨骸装进一个瓦瓮或小棺材中,正式下葬,这种葬法与当年客家先民从战乱中逃难迁徙有关。另一种情况是正葬以后,葬家运气很坏,做什么事都不顺利,怀疑是风水出了问题,于是迁坟再葬。二次葬被人们认为是客家特有的丧葬习俗,但谢重光教授却认为它是古百越民族的旧俗,是客家先民与闽赣土著相互融合的一种习俗。
  十、关于泰宁方言。1993年版的《泰宁县志》提到:泰宁县古属邵武军、邵武府。方言原来也是闽北方言,至今还有一些语音特点和词汇同闽北方言相近。然而在数百年间,由于这里和赣东的抚州、南城、黎川等地往来密切,不少江西人来此经营手工业、商业、并陆续在此定居,这里的方言就渗透出许多赣东方言的特点,形成了一个以闽北方言为老底,赣东方言为转化的方言区。
  由于泰宁境内多山,来往不便,在长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人们很少出门交往,于是在语音和常用词汇方面又形成了很多各自独立的小方言区。如泰宁北部的新桥乡几个自然村与江西黎川话接近。东北部的龙湖镇所属的大部分自然村与邵武话相似。新桥、龙湖一些自然村又与汀州话相近等等,从中可以看出泰宁的一些区域方言很不统一,这也是泰宁方言独特性的一个体现。
  近年来,泰宁已成为世界级的旅游品牌,泰宁世界地质公园的知名度也随之日益提高。加上福银高速公路全线通车,大金湖蓄水坝的建成,水位日趋平稳,泰宁这座美丽的山城势必迎来全国各地乃至国外的八方游客。泰宁有特色的饮食文化和超前消费也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凡此种种,都充分显示出泰宁的民俗文化。它既具备了客家文化系列的基本属性,同时又融合吸收了闽北文化和赣东文化的许多精华,显现出一种丰富多彩的独特地域文化特征。
  (1) 梅林戏:泰宁梅林戏,相传是清朝乾隆年间由徽班艺人传入而形成的乡土戏。据说当时朱口镇梅林村有一周氏寡妇家境比较富裕,为了能常看到戏,筹钱请徽班艺人为家乡子弟传艺。结果梅林村及附近村子里的许多人都会唱几段“土戏”。有首民谣这样唱道:“梅林十八坊,十个弟子九担箱,敲起叮铛鼓,唱起摩郎腔,茅担抬石臼,抬到坪中央,搭起戏台来,唱到大天光”。这种表演方式形成了梅林戏朴实、粗犷的艺术风格,唱、念、做、打都有一定的程式动作,语言用当地的“土官话”,深受观众的喜爱。1992年,梅林戏剧团创作的《贬官记》,在中央文化部举办的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演展中,荣获国家文化部优秀剧目、编剧、演员三项大奖。梅林戏独特的艺术风格,浓厚的乡土韵味,目前正申报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古典戏曲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2)傩 舞:泰宁作为闽越族先民傩文化的遗存,至今还保留着三千多年以前殷商时期的原始傩舞。这种民间舞蹈被人类学、历史学、艺术学视为活化石,是古代驱逐疫鬼祭祀仪式的一种巫舞。泰宁傩舞因其形神兼备,动作跳跃奔放而又称为“跳神”。尤以新桥乡大源村的傩舞而闻名,为“申世”做出过突出的贡献。
  (3)灯 舞:泰宁的灯种类繁多,有龙灯、桥灯、花灯、线香灯、鱼子灯等,而以桥灯最为普遍,几乎遍及全县各乡村。桥灯源自喜庆人家(如结婚、祝寿、生孩子)出四盏灯笼,点燃蜡烛,用以表示“四季发财”之愿。以后各家各户的灯越来越多以至连成长龙,盘旋缭绕,在各乡间大道上穿梭而行。
  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十佳魅力名镇”的评选中,上青乡的桥灯可谓是独树一帜,华彩绚丽,气势恢弘,赢得观众热烈掌声,也给广大电视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朱口牛会:农历四月初八按泰宁当地的传统是耕牛的生日。每年这一天泰宁周边 县市及各乡镇会把耕牛及一些农副产品拿到朱口镇进行交易销售,俗称“赶牛会”。赶牛会延续三四天,这段时间泰宁朱口镇万人云集,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5)朱口花灯:朱口花灯品种繁多,千姿百态。制作工艺十分考究,每盏花灯都融编扎、剪纸、镂雕、彩绘、纸扎等多种工艺于一体,色彩鲜艳,大红大绿,对比强烈;每盏花灯都是一件独立的工艺品,可以单独把玩观赏,充分显示了朱口劳动人民高超的艺术创造能力。
  (6)茶东坑鱼子灯:茶东坑鱼子灯习俗,始于清朝道光年间,至今已月180多年的历史。其制作工艺十分讲究精细,灯龙由鲤鱼灯、熊鱼灯、五角星灯、毛主席像灯四个部分组成。掌灯的领头为五人,由大家推举年纪大、声望高、技艺好的人担任。茶东坑的鱼灯队伍遵循鲤鱼在水中的生活习惯和游水动作,按戏游、结伴、冲浪、出水和跳龙门五大排列动作进行完整的表演,鲤鱼跳龙门的场面尤为形象生动。
  (7)“六月六,洗狗脯”:每年农历六月六日泰宁当地农村有将鱼腥草、蛤蟆藤(海金沙)、金银花、鸡尾草等煮圆鸡蛋汤给孩童洗澡,俗称“六月六,洗狗脯”。熟鸡蛋给小孩吃;有的将鸡蛋染红,装入小网袋,佩挂于脖子前。朱口等地还将鸡蛋互相赠送,让亲戚小孩吃。有道是:吃了六月六的蛋,一年四季不生癞;洗了六月六的澡,疥疮痱子不沾身。这一天还有将衣服、书籍在烈日下曝晒,以防蛀虫的习惯。
  七、泰宁地名嵌字联
  杉城:杉林遍野金湖润,城市文明百姓欢。
  朱口:朱颜鹤发雄心在,口齿龙钟壮志存。
  龙湖:龙马精神传后代,湖山秀色醉游人。
  新桥:新经辟开通皓月,桥梁飞架跨银河。
  大田:大地回春山水绿,田间细作黍粮丰。
  梅口:梅开二度游潮涌,口出丹心旅业隆。
  下渠:下车泣罪黎民颂,渠道常通市面荣。
  开善:开成相见亲朋广,善自思谋事业成。
  大布:大公至正人人仰,布德施恩个个崇。
  龙安:龙腾虎跃神州卫,安国宁家赤县兴。
  上青:上睦下和贫困脱,青云之路小康奔。
  八、科举文化
  我国科举始于隋炀帝大业二年(606)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止,共存在一千三百年。封建统治者从维护统治的需要,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官吏。
  宋朝科举采取“三试”制:即乡试、省试、殿试
  明清科举采取“四试”制:即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院试又称郡试、道试,是参加过县试、府试后的童生取得生员资格的考试。考中者称“秀才”。
  乡试是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考中者称“举人”。乡试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是每三年一次会集各省举人在京城的考试。考中者称“进士”或“贡士”。会试第一名称“会元” 。
  殿试亦称“廷试”,是皇帝在殿廷上亲自对会试考中的进士而进行的面试。按成绩分为“三甲”,其中一甲有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通常殿试考诗赋、贴经、墨义等有关国策论试题。
  (1)泰宁科举
  宋代泰宁共出过23名进士,其中有2名状元。
  元代泰宁无进士,只有几名举人。
  明代共出过7名进士,举人24人。
  清代只出过1名进士,举人29人。
  (2)泰宁五魁
  叶祖洽(状元)、邹应龙(状元)、江廷宾(解元)、肖舜咨(解元)、黄应南(释褐或省元)。
  (3)一门四进士
  叶祖谊、叶祖洽、叶祖武、叶祖仁。其中叶祖武长女为宋宰相李纲之妻,次女为“南宋理学代表人物”将乐杨时之子杨迪之妻。
  (4)一巷九举人
  邹、邹括、邹捍三兄弟;邹应麟、邹应辰、邹应博三兄弟;邹应龙、邹恕、邹恭父子三人。
  九、历史名人
  (一)泰宁历史名人
  (1)“开泰公”邹勇夫:字愈,生于唐末,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县。年轻时知兵书、善骑射。唐僖宗时,全国各地藩镇割据、混战,农民纷纷起义,他参加了以王绪为首的农民起义军,为军校,并随之南下,于唐光启元年(885)入闽。后因王绪残暴,尽诛雄才人物,勇夫遂拥戴王潮、王审知兄弟,在擒囚王绪、拥立王潮、取泉州、入福州和统一福建的筹划和战斗中,功勋卓著,并始终无二心,深得“二王”器重,让其参赞军政大权,倚之如左右膀。唐乾宁四年(897),王潮去世,审知接任福建观察使、威武军节度使,勇夫积极支持审知宁为封疆大臣而不称王和治理好本境的正确主张。公元909年,王审知被封闽王,任邹勇夫为尚书左仆射,使之协镇闽疆。邹勇夫率军镇守闽北要冲归化镇。他召集四方流亡民众,修理废弃房屋,开垦荒田,兴修水利。他引进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提倡耕织自给,并实行轻徭薄赋,开发金矿,烧制陶瓷,兴办学校促教化。由于邹勇夫励精图治,归化镇人民安居乐业,外境民众纷纷前来,至北宋时泰宁已成为闽中大县。
  邹勇夫镇守归化镇时间不长,去世后赠鲁国公,谥靖庵。泰宁县人民不忘其开拓之功,至今仍尊他为“开泰公”。其后裔遍布泰宁及闽西连城等县。
  (2)北宋状元叶祖洽():叶祖洽始迁祖为叶从辉,叶祖洽是其第7代孙。叶祖洽的父亲名叫叶恪。叶祖洽一生共娶了3房太太,生了5个儿子。5个儿子都受父荫(免考当官,相当于现在的补员)。叶祖洽少年读书处在大埠岗的道峰山龙泉岩,死后葬在南京宣义乡雁门。他是泰宁城关叶家窠人(今县造纸厂),于宋熙宁三年(1070)高中状元。因《六经之治贵未乱》考题中一段“祖宗纲纪法度因循苟简,愿朝廷与大臣合谋而新之”而获得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改革派赏识及宋神宗皇帝的钦点而成为“龙飞”状元的(“龙飞”是指新皇帝登基开科举考试的第一次)。官至吏部侍郎。后保守派上台,叶祖洽因要求追赠蔡确而在当时的朝廷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加之考状元时文章中的那段话而被卷入了这场你死我活的新旧党派之争,因此对叶祖洽的仕途沉浮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纵观叶祖洽的整个仕途生涯,从头至尾都是处在《熙宁新法》这个历史变革的大背景中。变法和守旧两派激烈而反复的较量,朝廷政局风云变幻,波澜迭起。为此,叶祖洽在《宋史》中评价不高,险些被列为《奸臣传》。公元1117年,叶祖洽在罢官解职的忧郁中到他儿子的官府里养病而逝,享年72岁,死后安葬在建康府(今南京市)的宣义乡雁门叶祖洽母亲的墓侧旁,从而成为泰宁历史上唯一不能尸骨还乡的达官显贵。叶祖洽的子孙后裔在明溪县发达,将其尸骨迁葬于明溪县城郊。1994年,由于明溪县建山溪水泥厂的需要,墓地又迁往明溪县滴水岩,但规模比原来小了许多。
  叶祖洽对泰宁的主要功绩是:要求宋哲宗皇帝诏改泰宁县名。民间传说叶祖洽是个跛子。
  (3)南宋状元邹应龙():泰宁城关水南人(今金湖旅游学校附近)。出生在家道中落的书香门第,又是独子,是泰宁始祖“开泰公”邹勇夫的第11代孙,在其父邹徽的熏陶下,从小就被迫接受严格的正统儒家文化的灌输,举手投足都必须符合“礼”的规范。这种近似残酷的家庭教育方法,在今天当然是不足称道的,然而正是这种家教,养成了邹应龙循规蹈距、方直正派、老成持重的特殊个性,对他一生的立身处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邹应龙从小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喜爱研究历史,由于家贫,买不起书,他便亲手抄写了《春秋》、《左传》等典籍,这为他将来高中状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邹应龙的学业长进,得益于闽北“朱子理学”的高度发展,他生长的年代,闽北理学已汇集成一个“博大精深”的学术体系。闽北已成为当时全国学术文化的研究中心。
  邹应龙于南宋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高中状元,时年25岁。当时宋宁宗皇帝以《谅阴不亲策》为殿试题目钦点他为状元的。《谅阴不亲策》这道考题取材于《四书.五经》里的《论语.宪问》,“高宗谅阴,三年不言”说的是商朝“武丁之治”的故事。商朝22世国王小乙驾崩,儿子武丁(即高宗谅阴)即位,为先王守孝三年不发一言;三年后解除丧服,勤勉政事,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这段史实鲜为人知,不少新科进士虽学识满腹,却不知出自何典,无从着笔,只好望文生意,胡扯一通,交卷了事。而邹应龙就不同了,他饱读经书,尤其熟悉历史,一看考题,便知意在阐述“以孝治天下”的道理,文章自然写得丝丝入扣、洋洋洒洒,选在一甲三魁之内,送交宁宗皇帝御览,宁宗皇帝看过前三名的试卷后,对邹应龙的卷子大加赞赏,最后朱笔点中了邹应龙。
  邹应龙高中一甲头名状元之后,立刻身价倍增,跨马游街,风光了一阵后,才返回故里探亲,开始了他仕途的一生。
  在官场里邹应龙宦海沉浮了41年,做过江西赣州、福建泉州、广西等地方行政长官,也曾在朝廷工部、户部、礼部等部门辗转升迁,最后官至端明殿大学士兼枢密院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他一生娶了三个老婆,为他生了13个儿子。据邹氏族谱记载,著名学者邹韬奋为邹应龙后裔,其子孙在泰宁城关周边地区及我国东南沿海和东南亚等国已达百万之众,可谓“一脉相承、子孙万代”!
  邹应龙66岁告老还乡,安度晚年。他一生钟爱莲花,常以莲花的品格自励,73岁逝世。宋理宗皇帝划拔治丧专款,将其埋葬在泰宁城区的南谷山岗,距他的住宅仅百米左右。(今金湖旅游学校附近)。
  邹应龙自高中状元,跻身仕途之后,虽也曾满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之大志,但却生不逢时,处于南宋末世。每当有所举措,却受到排拆和打击,使他徒有才志,却无力回天,终于未能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他为人为官,始终循规蹈矩,廉洁正直、忠君不二,爱民如子,不屈权奸,是非分明,集中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身上所特有的清高、淡泊、自尊自傲等气节,与当时官场上那些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之徒自有天壤之别,无疑是值得肯定,为后世所敬仰的历史人物。
  邹应龙主要成就:出使越南,为官清正廉明。民间尊邹应龙为“广佑圣王”,把他当神来供奉,并建有许多“邹公庙”。泰宁城南的南谷山坞中有莲池书院,是邹应龙于嘉熙元年(1237年)告老还乡回到泰宁后,对自己的旧宅进行整修扩建,作为安度余年之所。而所谓尚书第附近的“邹家祖屋”,其实并不是邹应龙的房子,而是他的后裔之居所,不要混淆。民间有关邹应龙的传说也很多。
  (4)明末天启年间兵部尚书李春烨():泰宁城郊际溪村人。于明朝万历(1616)年间中进士,时年46岁,可谓大器晚成。 追根溯源,李春烨可与著名的宋朝宰相李纲攀亲戚。李氏家族的祖宗是李天乙,接下来是独子李赓,李赓生有三子:李夔(居邵武)、李龙(徙居泰宁城郊际溪村)、李虎(徙居建宁)。而李夔的大儿子就是宋宰相李纲。居泰宁的李龙就是李春烨家族这一脉相承的老祖宗,传到李春烨这一代已经是第18代了。李春烨的父亲李纯行是个商人,县志说他是个“善人”,时常救济一些有困难的人。后来他父亲浪迹江湖,不知所终。李春烨从小便和母亲相依为命,生活艰苦。他的人生之路,与“6”结缘,以10年为一台阶:16岁中秀才,36岁中举人,46岁中进士,56岁隐退,67岁病逝。从他中进士到辞官隐退,生前有“大起大落十年间”之说,后人用“大器晚成,青云直上,急流勇退”来概括他的一生。然而李春烨留给我们的却是他死后的“大忠大奸难评说”。李春烨先后娶了3房太太,生了5个儿子,4个女儿。其中被县志列为“节妇烈女”的李凤姑就是李春烨第二位夫人卓氏生的第二个女儿。李春烨所处的年代是中国明朝后期政治最腐朽、最黑暗的“宦官专权”时代。有首民谣生动、形象地概括当时的背景:来时萧索去时丰,金银财宝一扫空;唯有江山移不动,临行描入图画中。大太监魏忠贤排除异己,大肆屠杀东林党人。而李春烨却飞黄腾达,加官进爵,官至“兵部尚书兼太子太师”。后人难免会对李春烨是否与大太监魏忠贤有染产生怀疑,甚至产生对李春烨一生评价的偏颇。但事实归事实,李春烨留给泰宁人民的只是一幢气势恢宏的尚书府第及一座占地面积达1040平方米的尚书古墓。除了民间有关他的许多传说外,其余的似乎少了点什么?总而言之,李春烨的一生,在《明史》、《泰宁县志》中有关他的记载很少,三言两语一笔带过。难道他留给我们的仅仅是除了出生年卒外,就是一连串的官职吗?那么他的是非功过在哪呢?《明史》、《泰宁县志》都没记载。可以断定:李春烨的一生对中国历史没有产生什么重大影响。我本人认为,只是一个庸官罢了。当然,在大太监魏忠贤倒台之后,他也受到牵连,被定为《钦定逆案》八等罪中的“七等罪”。罪名是:“结交近侍又次等”。该等罪共129人,判入狱三年。据说当年李春烨并未入狱,而是花了不少银两赎回来的。
  纵观李春烨一生,忠奸孰属、功过是非很难评说。由于他生活的年代距我们已有360余年的历史,年代久远,资料散失殆尽,只能借助一些史料及尚书墓的墓志铭来讨论,对李春烨的研究还很肤浅,仅供参考而已。
  附:钦定逆案
  明朝天启年间,大太监魏忠贤把持朝政,屡兴大狱,杀害东林党人。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工部主事陆澄源、吏部主事钱元悫等上疏弹劾魏忠贤。魏忠贤佯称愿辞去总督东厂职务,朱由检不许,仅令“奉圣夫人”客氏出外宅居住。其后嘉兴贡生钱嘉徵弹劾魏忠贤十大罪:“一并帝、二蔑后、三弄兵、四无二祖列宗、五克削藩封、六无圣、七滥爵、八掩边功、九股民、十通关节。”明思宗朱由检令魏忠贤听内监宣读其罪状后,将他发配凤阳看守皇陵,随即又下令将他逮回京师。魏忠贤正行至阜城,闻旨当夜自缢而死。朱由检得报后,“诏磔其尸,悬首河间”,并立命客氏赴浣衣局掠死。(掠死,是指用棍棒活活打烂、打死)。
  崇祯二年(1629),谕命内阁并吏、刑二部、都察院上书逆名单,思宗亲督此事,拟就惩治魏忠贤党羽的《钦定逆案》,刊布全国。《钦定逆案》对阉党以八等定罪:一首逆;二、首逆同谋;三、结交近侍;四、结交近侍次等;五、逆孽军犯;六、谄附拥戴;七、结交近侍又次等;八、结交近侍减等。
  钦定逆案后,魏忠贤党羽屡谋翻案,崇祯六年,温体仁出任内阁首辅,与王永光、薛国观等屡次举荐被罢免的阉党官员,以推翻逆案,虽未能果,但思宗皇帝彻底清除阉党余孽的态度已有所动摇。明亡前夕,竟接受太监曹化淳的建议,派人秘密收葬魏忠贤的遗骸。至南明弘光朝时,阉党阮大铖等因迎立福王之功受到重用,终于翻了此案。于是,太仆少钦杨维垣、徐景濂,给事中虞廷陛、郭如暗,御史周昌晋、陈以端、徐复阳,编修吴孔嘉,参政虞大复等相继复出,直到南明灭亡。
  (5)明朝进士江日彩():泰宁城关人,是明朝万历年间(1607)中的进士,先是在江西金溪做知县,曾任浙江监察御史,后升任太仆寺少卿(正四品)兼管辽东盐池。江日彩为官清正,富有同情心,极受故老乡亲的爱戴,所到之处皆有政声,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他的传说。他曾推荐当时还只是邵武知县的中国历史名人袁崇焕出守辽东,后来历史证明,袁崇焕是明代最卓越的军事将才之一。江日彩与袁崇焕志同道合,心趣相投,曾在一起共事过。后来袁崇焕屈死于崇祯皇帝的“凌迟”刑下,江日彩早他五年前就已入土为安了。据说江日彩还曾参与审理了明宫“册立、梃击、红丸”三大案。
  传说江日彩中进士之后,刚到江西省金溪县当县令不久,便有地方绅士欺他年轻,故意戏弄他。他们从众绅士中选出二人,一个装扮成渔翁,一个打扮成菜农,他们两人一个要天晴,一个要天阴,两人争吵不休,相扭到县衙击鼓升堂。一个便喊:老爷我要天晴,我好晒鱼;一个便叫:老爷我要下雨,我要种菜。两人争先恐后,互不相让。江日彩想起母亲在家的家训,一看两人吵闹不同,用意奇巧,且眼神中流露出藐视之意,便明白是怎么回事。于是便立即断案说:“上午天晴下午阴,晒得鱼干菜又青,何必欺我年纪轻,各打四十做点心”。判完欣然退堂。
  (6)伍 宁:泰宁开善上坑村人。28岁中举,历任浙江淳安县教谕,湖广辰州、广东肇庆、浙江台州教授等职。伍宁一生从事教育工作达41年,可谓桃李满天下。明中叶连中三元的内阁大学士商辂就是他的门生。旧时在开善上坑村口建有一座牌坊“青云坊”,(现已重建),上有商辂题写的一副对联:敢谓三元魁大对,深知一得有渊源。
  (7)何 恩:泰宁城关人。元末举人,是明初湖广按察副使何道F的父亲。何恩是一位重德轻财、乐善好施的人。在何道F还未出生前,城东一带的居民都要靠挑河水饮用。何恩见每逢春雨季节,因河水混浊不堪,居民无法正常生活。为了解决乡人的饮水问题,他在家人和亲戚的帮助下在城东打了三口井,即“崇仁三井”。
  崇仁三井现存两井,即“大井头井”和“牌楼下井”,另一口“大东门井”在1989年建尚书巷时被填平。为纪念这口井,把原来的井圈放在原址上建起了风水轮。
  (8)何道F:明朝初期进士,为官一生清廉正直,刚正不阿。何道F自幼聪明好学,26岁以第一名的成绩入选南京国子监就读,4年后被官大理寺评事,在 理案件时秉公执法、实事求是,先后被提拔为南京地区监察御史、江西省按察副使、湖广按察司副使(正四品)等,官居三十七M,历任五朝,宦游八省,所到之处,兴利除弊,卓有政绩,是一位备受人民爱戴的清官。
  (二)泰宁历史名人官职
  (1) 邹勇夫:官至尚书左仆射(地方军政长官,有“开泰公”之称)。
  (2) 叶祖洽:官至吏部侍郎(从三品)。宋哲宗皇帝说其“不可大用”,宋微宗皇帝说“躁妄”。
  (3) 邹应龙:官至端明殿大学士枢密院参知政事(副宰相、正二品)。
  (4) 何 恩:元末举人,是一位重德轻财、乐善好施之人;其子何道F继叶祖洽、邹应龙之后又一泰宁俊杰。为官四十年,身居高职,却两袖清风、清正廉洁。
  (5) 何道F:明朝初期进士,南京地区监察御史、江西省按察副使、湖广按察司副使(正四品)。
  (6) 伍 宁()泰宁开善乡人。28岁中举,历任浙江淳安县教谕,湖广辰州、广东肇庆、浙江台州教授等职。
  (7) 江日彩:官至太仆寺少卿(正四品)。
  (8) 李春烨:官至兵部尚书兼太子太师(正二品;太子太师,属荣誉头衔,从一品)。李春烨进士这一榜为三甲第12名。全国共取344名进士,一甲3名、二甲67名、三甲274名。李春烨排名第82名。
  加快走向世界的泰宁
  一个皇帝赐名的地方
  一方原生野性的山水
  一脉厚重辉煌的历史
  一座古韵犹存的明城
  山藏千古丹霞,水蕴灵秀泰宁。
  泰宁是一处令人赞叹的胜景,这是大凡到过泰宁的人都会产生的共同感受,这种感受是如此的强烈,强烈到当你离开她,她还会无端地进入你的梦中;当你偶尔想起她,就会让你在都市的喧哗中感受到片刻的、充满美好意味的宁静:藏于深山的汉唐古镇,闽江源头的两宋名镇,水上丹霞、峡谷荟萃、岩穴奇观,成就了景象万千、独步天下的世界地质公园。隔河两状元、一门四进士、一巷九举人,代代相传孔子故里遗风;傩舞粗犷、桥灯轻灵、梅林戏清丽,处处洋溢中国魅力名镇荣光。泰宁,离凡尘最远,和心灵最近的风景。
  一、县情篇
  泰宁位于福建省西北部,隶属三明市,全县现辖3镇8乡,总面积1540平方公里,人口12.7万。泰宁交通十分便利,县城至福建铁路枢纽站邵武75公里,距武夷山机场145公里,福银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即将开工建设的向甫高速铁路也横穿泰宁并建站。便利的交通拉近了泰宁与中心城市、发达地区的时空距离,形成泰宁到南昌2.5小时、到福州3小时、到武汉5小时、到长沙6小时、到上海7小时的交通经济圈。泰宁县基本情况概括起来有“四个一”:
  一个皇帝赐名的地方。泰宁素有“汉唐古镇、两宋名城”之美誉,朱熹、李纲、杨时三位名贤曾在此设帐收徒,著书立说,掀起读书尚学、崇文尚德之风。由于北宋时期科甲连第,人文鼎盛,创造了“隔河两状元,一门四进士,一巷九举人”的科举盛况,加之绕城而过的金溪与山东曲阜泗水同样西流的灵异,宋哲宗皇帝于公元1086将孔子阙里府号“泰宁”赐作县名,以示褒扬,延用至今。
  一方原生野性的山水。泰宁自古“山川之气,特为奇秀”,诸峰峻峭,彻地玲珑,丹霞地貌与湖、溪、潭、瀑等水体景观相互交融,构成独具特色的“碧水丹山大观园”、“峡谷洞穴博物馆”,连古人都慨叹:“海之内外佳山水,到此难容再作声”;泰宁是中国最绿的城镇,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景区达90%以上,空气中负氧离子的含量是北京市区的100倍;人居泰宁犹如生活在“天然氧仓”之中,让你感受离凡尘最远、和心灵最近的飘逸。
  一脉厚重辉煌的历史。5000多年前,福建土族百越人的祖先就在这里刀耕火种;2000多年前,福建历史上第一位有文字记载的君王闽越王无诸在此建立行宫、巡游校猎并长眠于此;1000多年前,泰宁开始建镇设县,是福建最早开化的地区之一;作为中央21个苏区县之一,红军曾三进三出三次解放泰宁,10万工农红军曾在此屯兵饮马,泰宁一度成为当时中国革命的军事指挥中心、军需补给中心、中央苏区东方战线的门户和红军集散地。
  一座古韵犹存的明城。泰宁拥有江南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明代民居古建筑群落,古街、古巷、古民居、古井、古牌坊比比皆是,尤其是明末兵部尚书兼太子太师李春烨的府第―尚书第,是我国江南保存最典型、最完整、最有文物保护价值的明代古建筑群。还有被誉为“天下第一团”、我国南方珍贵地方戏种之一的梅林戏,鼓乐铿锵、舞姿豪放的傩舞,上下腾挪、游移变幻的桥灯等等,古城的气息既让人惊艳也耐人寻味。
  二、世界地质公园篇
  (一)世界地质公园概况
  泰宁世界地质公园地处福建省西北部,公园总面积492.5平方公里,其中丹霞地貌面积252.74平方公里,主要由石网、大金湖、八仙崖、金铙山四个园区和泰宁古城游览区组成,是以典型青年期丹霞地貌为主体,兼有火山岩、花岗岩、构造地貌等多种地质遗迹,自然生态良好,人文景观丰富的综合性地质公园。神奇灵秀的水上丹霞、深邃幽静的峡谷曲流、遍布幽奥的丹霞洞穴、千奇百怪的山峰石柱以及奇险峻伟的花岗岩石蛋地貌景观,融汇于原始古朴的自然生态,构成了泰宁世界地质公园独特的自然风光体系。地质学家形象地称之为“碧水丹山大观园”、“峡谷洞穴博物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评价其为“中国地质公园的样板”。2001年12月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第二批国家地质公园,今年2月11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第二批世界地质公园。主要有四个方面特色:
  (一)地质遗迹丰富。公园位于崇安―石城裂陷带的中段,处在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的典型地带,连续发育晚三叠世、侏罗纪、白垩纪、新近纪及第四纪地层,保存着中国东部地区极为罕见的岩浆及构造活动记录。公园内沉积岩、侵入岩、火山岩、变质岩四大岩类出露齐全,除发育典型的丹霞地貌的红层盆地外,还有含煤盆地、含油盆地、双峰式火山岩盆地、红色盆地相互叠置,地质遗迹具有多样性,是研究中生代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地质历史构造演化的理想场所,具有极高的科研和保护价值。
  (二)地貌景观独特。主要有四大奇观:一是水上丹霞奇观。区内丹霞地貌与湖、溪、潭、瀑完美结合,形成山环水绕、绿水丹崖、景色秀丽、雄伟壮观、国内外少有的“水上丹霞”景观。二是峡谷曲流奇观。区内有80余处一线天、150余处嶂谷、240余条峡谷,沟壑纵横,形成了国内罕见的上清溪峡谷曲流、水上一线天、水上二线天、直角一线天、天门一线天等奇观,堪称丹霞峡谷大观园。三是丹霞洞穴奇观。区内丹霞洞穴以多、奇、绝为特色,洞靠洞、洞连洞、洞套洞、洞穿洞,造型各异,堪称丹霞洞穴博物馆。四是花岗岩地貌奇观。8000多枚形态各异的花岗岩石蛋,分布在海拔1800多米的金铙山向阳山峦,形成一座天然花岗岩石蛋博物馆。
  (三)生态环境优良。其特色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自然原始性。园区内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空气清新,水质优良,负离子含量高,环境优美清净,为天然氧吧。二是物种的典型性、多样性。在植物地理上属于泛北极植物区与古热带植物区两个植物区系的过渡地带,是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的一个核心部分。区内已定名的维管束植物种类有229科906属2271种。动物区系属东洋界、古北界,有哺乳类、鸟类、爬行及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类,具有典型的亚热带特性。三是珍贵稀有性。园区内有国家重点保护的动植物达72种。植物方面,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3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27种,珍稀濒危19科24属35种。动物方面,在现有338种陆生脊椎动物中,列入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1996)名单15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2003)43种,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988)有42种,属双边国际性协定保护候鸟69种,是我国小区域单位面积上野生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四是分带性。公园的地带性植被分布于海拔280―800米之间,随着海拔的变化,依次分布着常绿阔叶林、常绿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针叶林、中山苔藓矮曲林、中山草甸五个垂直带谱,这种分布规律在我国东南大陆乃至中亚热带均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四)文化底蕴深厚。泰宁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并有“汉唐古镇,两宋名城”之美誉,人文历史积淀深厚。一是科举文化。历史上出过2位状元、54位进士、101位举人,曾有“一门四进士、隔河两状元、一巷九举人”的盛况。二是丹霞洞穴文化。丹霞地貌与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民居、丧葬等水乳交融,形成独具特色的丹霞岩寺文化、学子文化、民居文化、岩葬文化、寇变文化等。三是古建筑文化。有中国江南保存最典型、最完整、最有文物保护价值的明代民居建筑珍品――尚书第古建筑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一柱插地、不假片瓦”的甘露岩寺,有进士门楼、明城墙遗址、青云塔和宋朝以来的古墓葬、古井、古桥梁等古建筑,均具有很高的考古、观赏价值。四是民俗戏曲文化。有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天下第一团”的地方剧种梅林戏、祭祀舞蹈傩舞、直石铺路、三角灶等皇城遗风,与古建、古街、古巷和科举盛况相映生辉,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古城旅游文化。五是红色苏区文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朱德、彭德怀、杨尚昆等都曾在此运筹帷幄,指挥红军作战,境内还完好保存着红军街、红军总部、东方军司令部等大批革命历史遗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孔府孔庙孔林导游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