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13古代武将将的武器多重?为什么这么好使?

是不是中国古代军队发展到后期只有刀剑矛这些冷兵器了?
像春秋战国时期的戈、殳、杵、杆、斧、钺、戟等等花样百出的冷兵器都没有像原来一样大规模使用了?
按投票排序
题主所描述的刀、剑、矛是中国单兵冷兵器的代表,其中刀是劈斩类,矛是穿刺类,而剑作为装饰品为各朝各代文艺青年所喜爱,此外还有弓弩之类的远程射击武器,棍锤鞭等打击类武器;其他各种兵器基本是这几种兵器的异化。各个时期的武器形态和当时的科技水平以及战争形式息息相关。简单的对我国战争形式对武器装备的影响进行分类,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史前战争、车战时期、弓弩时期、重甲时期、火器时期。史前战争 我们无从考证这一时期的具体时间,不过可以猜测这一时期的战争形态。简单的弓是当时的远距离武器,但不能保证稳定性。木棒、石斧等打击类武器是主要近距离武器,甚至投掷石块等都是有效的击打手段。战争的形态大概和现在的打群架差不多,勇猛和人数是决定性的。青铜兵器的出现改变了战场上的强弱,青铜矛和青铜戈因为他的长度和杀伤效果完胜斧、棒等打击武器;在普遍不着甲具的情况下,被矛刺中便有生命危险,考虑到当时的医疗条件这个风险相当大。青铜武器的产量制约了战争的人数,故而春秋时期战争人数较少也有这方面原因。车战时期 战车的出现主导了战争,配置有弓手、戈手、御者的3人的战车战斗小组在步兵面前简直就是移动堡垒,能提供远距离和中距离进攻,步兵甚至很难靠近战车。步兵虽然装备有矛或者戈,可除非有着同归于尽的勇气,否则无法阻挡战车的突袭;对步兵来说即使用矛刺中战马,在这么近的距离上,车的惯性冲击都会杀死步卒。这一阶段的趋势是战车手的戈或矛越来越长,达到4米到5米,相应的步卒的矛也越来越长,兵马俑中出土的戈有长达6米的,便是用来应对战车的。南方的吴越地区由于水系复杂,地势起伏;战车无法使用,故而以步战为主;3米以内的矛和剑是主要的武器,春秋战国时期的好剑都源于吴越便有这个缘故。弓弩时期威力无比的战车被弓和弩打败了,尤其是弩;之后弓弩统治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战争,直到甲具的进一步演进。按照兵马俑中出土的文物显示,秦军的骑兵配置的是弩机,步卒也广泛配置了弩。实际上弩机是不适合骑兵使用的,在马上射出一箭后,很难再给弩机上弦,所以弩骑兵应当是个典型的机会主义部队,在接近敌军之后他们只有一次射击的机会,之后就完全丧失攻击能力了。在没有马镫的情况下,骑兵也无法作为突击力量使用。故而秦军的弩骑兵应当执行的是run&gun战术,上弦,接敌,射击,而后远遁至安全距离上弦,重复这一个过程。这种战术明显是针对战车而射击的,战车虽然是个移动堡垒,但转向不易,较为笨重;秦军的弩骑兵可以从侧面对战车进行攻击,从而打乱对方的战阵,之后用己方的步卒和战车结束战争。那么秦军为什么不选择弓骑兵而是弩骑兵?弓骑兵的实现在马上的连射效果,这是弩骑兵不具备的。不过由于没有马镫,弓骑兵比弩骑兵更难培养,射击精度和稳定性更差。且弓骑兵的射程教近,战国时期神射手养由基能有百步穿杨,大约是130米的射程(古代的步表示现在所谓的2步,跬表示一步),养由基天生神力,非常人所能及,普通步军弓箭的射程肯定在100米内。而无论什么时候骑兵的弓弩型号都要小于步军,射程也小于步军。这样来说弓骑兵和战车上的弓手相比,没有射程优势,战车上的弓手可以配置步兵弓。战车告别了战场,弓弩统治了战争。李陵和匈奴作战是一个很好的体现,李陵以5000人硬悍匈奴十万众,且战且退,诺不是最后箭矢不足,不得已投降,当是历代中原对北方民族最大的胜利。考虑到历史的延续性,霍去病千里奔袭用的也应该是这种战法,即弓步骑兵。利用马匹提供机动力,到达预定位置之后下马步战,利用马匹或车阵为掩体,控制敌我距离,然后弓弩齐射;这样凭借优秀的弓弩制作工艺,在射程和杀伤力上完成北方民族。这种利用掩体控制距离,然后用弓弩的优势杀伤敌军的战法,直到南北朝时期仍然是极为有效的战术,刘裕的却月阵也是这个原理。如下图,刘裕用车阵配合长矛来起到控制距离和隔绝敌军的作用,然后用大弩提供杀伤;由于个弩机的射速较低,辅以射速高的弓箭来保持火力的持续性。重磅的弩机配合射速较快的弓箭,直到宋元都是中原步兵部队的主要进攻手段;明清由于火器的发展,火器取代了弩,而弓箭仍然是作为射速较慢的火器的辅助兵器来使用。(弩机的射速在每分钟4-5发,弓箭可以做到15-30发)。为了配合弓弩的使用,这一时期的武器主要是控制距离的矛和短兵接战的刀。值得一提的是,冶铁工艺的进步和产量的提升使得刀取代了剑成为了单兵的主要武器。冶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甲具的进步,战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重甲时期。重甲时期汉朝有着400年的历史,在这400年的过程中,南北战争即和北方以及西北的游牧民族的战事是国家的主要军事发展目标;在游牧民族普遍不着甲或者轻甲的情况下,汉军弓弩的优势便足以取得战争的胜利。而自三国开始到隋唐,长达400年的国家内战,衍生出了重甲步兵、重甲骑兵等等突击能力和防护能力极强的部队,战争的形式更加多样化。为了突破弓弩战阵,重步兵出现了.在魏晋时期出现了能提供很强防护作用的的筩袖铠,这种能保护全身的铠甲,配合盾牌和大刀是突袭敌阵的利器。步兵阵的弓弩和刀枪都很难给镯甲战士带来伤害(筩袖铠见下图,此为骑兵铠,步兵甲没有腿裙或者略短)。重甲骑兵出现之后,重甲骑兵的突袭取得了和弓弩杀伤相等的地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甲的重量和弩的力量是梯次增加的,甲越来越重,弩的杀伤力越来越大,直到人体已经无法承受甲具的重量以及单兵无论如何也无法张开的弩。重甲骑兵出现之后,重甲骑兵的突袭取得了和弓弩杀伤相等的地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甲的重量和弩的力量是梯次增加的,甲越来越重,弩的杀伤力越来越大,直到人体已经无法承受甲具的重量以及单兵无论如何也无法张开的弩。而重甲骑兵的大量使用,重甲骑兵之间的战斗变得频繁起来;重甲之间的战斗,普通的刀剑等劈刺类武器以及矛等穿刺类武器都无法带来有效杀伤,刀和矛最多是将骑手打下马来,由此单纯打击类的武器如鞭、鐧、锤、骨朵等重新回到了历史舞台。重达10kg的鞭或者鐧,如果打在人身上,即使有盔甲防护,在马的加速度下也能造成内脏破裂之类的致命伤害;故而唐宋的骑兵中,打击类武器的使用频率相当高。一个标准的重甲骑兵,估计会配置一杆长枪(唐以后矛改名做枪),长度在3米以上(后统一在3.1米左右),用于凭借马速的突刺以及控制和步兵的距离。同时配置鞭鐧刀等短兵器,用于近战接敌肉搏。步兵的配置仍然是弓弩加刀枪,考虑到城墙攻防战越来越重要,越来越频繁,枪的长度有减短的趋势。火器时期火器的出现让重甲丧失了价值,当火器取代了弩的地位之后,重甲带来防护效果已经不能掩盖机动能力的损失。重甲的步兵和骑兵在火器面前就是不动的靶子。这也是题主所说的后期,大体指的是明清时期,这个时期是我国武器从冷兵器向热兵器演进的的阶段。这一时期的甲具告别了重甲,而是以布甲为主;在布帛里面加一层棉花,内衬铁片;能有有效防护火器的杀伤。随着火器的进步,甲具越来越没有作用;到了清末,甲具基本上推出了历史舞台;一方面是军队久疏战阵,另一方面也是欧洲输入的火器完全无视布甲的防御。这一时期,刀、枪、剑、弓之类的武器已经不是战争的主力了,他们能保存到今天,主要在于政府的许可。甲具和兵器历来都是政府严格控制的器物,宋朝不许民间藏有甲具和弩;但是可以持有刀、枪、剑、弓四类武器;到了明清时期,冷兵器已经不是战争的主力,便逐渐允许民间拥有其他武器,民间的武术运动和武器逐渐发展起来,十八般武器便是这一时期总结的。不过比起其他的“冷门兵器”,刀、枪、剑、弓、棍五类是其他各种兵器的基础形态,分别能提供劈砍、劈刺、突刺、远射、打击等冷兵器的主要功能;且民间持有历史更为悠久,故而在冷兵器逐渐淘汰出历史舞台的时期,这种活化石更容易保存下来。
古代冷兵器形制,一定是和当时的作战形式、军种和科技相关联的。在青铜兵器时代,因为青铜器比较脆没有韧性,再加青铜时代前期战争形式以步兵和车战为主,反映到兵器上,就是以拉曳切割为杀伤手段的戈、戟为主战兵器,因为青铜无法制造出足够坚韧的长刃兵器。当时青铜剑的尺寸也很短,多只有6、70厘米左右,一直到秦统一六国这一时期,中国才发展出90厘米左右的青铜剑,这个尺寸也成为了世界之最,古罗马的剑几乎都只有60厘米左右。但这也是昙花一现,很快为钢铁兵器取代。在汉中期以后到南北朝、隋唐宋,因为双马镫和高桥马鞍的出现,骑兵成为主力兵种之一。骑兵有两种,使用射远器的弓骑兵和近身肉搏的白刃骑兵。使用近身搏杀兵器的白刃骑兵,这一时期主要使用长兵器,也就是矛类兵器。步兵则主要为两类,一是使用矛类,二是使用盾和和短柄刀的配套装备,这是最符合这一时期的主战兵器的形制。进入明之后,因为火器的兴盛,导致弩类衰亡,弓类也逐步衰落,面对火器,使用长兵器明显存在缺乏保护的弊端,因此这一时期开始,主战兵器主要是盾和刀的组合,文献记载中宣大骑兵大量使用的是铁鞭、锤一类的单手兵器,另一手就可腾出来持盾。当然也有长兵,但数量在逐步减少。进入清以后,步兵基本以盾刀组合为主,骑兵也差不多,长兵骑兵和步兵也都还有,因为还需要突击冲阵和防御骑兵,但数量比之前代明显减少了。你说的戈、殳、杵、杆、斧、钺,实际按大类分,只有两个,长兵和短兵。而且钺这类基本都是仪仗器,实战的很少。从长短分的话,单手的刀剑鞭锤都是短兵,长柄的矛戟叉大刀大斧都是长兵,而从生产角度和性能看,实际没有必要搞那么多种类,因为在战场上有长、短刀矛这四种已经足够了。战争是最讲功能性的场所,自然会淘汰掉不合适的,只剩性价比最高的产品。
1、刀剑是武者的象征,无论什么国家,民族,刀剑都是武人的象征2、中国古代文青的书剑情结让剑和剑术高雅了很多,有利于传承3、当热兵器已经成为主流,而坦克还没有发展出的年代,骑兵是战争的重要的力量,马刀也一直是主要兵器4、在机枪还没使用的年代,刀剑要比上了枪刺的沉重步枪好用,比如日本西南战争时期5、还有一些人在传承古刀剑法,虽然很少,有时候甚至是单传,但是一直传承下来了
看了一下你所举例的武器,除了斧一直没有退出中国冷兵器史的主流历史舞台(清代有使用斧的名将海兰查等,也有斧兵),其他的基本都湮没在历史长河里,当然手戟一直到清末还有军人使用,但都不是主流。其他武器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分别是1.威力不够(例如杵、杆,其实都是棍形无刃类兵器,属于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型,需要一定的武术功底,比如少林,我问过莆田的一个人,为什么少林僧兵喜使软棍,他认为,首先佛家讲究不杀生,其次,软棍的威力在力学角度,也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就类似于鞭的作用力+棍子本身的质量的威力)2.容易损坏(例如矛,其实矛就是一把匕首捆在一个大木棍上,很容易脱落,现在你去博物馆,经常给你展示野人时期人类的矛啊什么的,都是给你展示一个矛头,几乎没见过一体的,打着打着脱落了,多伤士气)3.不适应战争发展成为礼器(殳、钺、戟、槊、镐、锤等)坦白的说,这些武器基本上都是花架子,试问人世间有几个吕布、李元霸?按照小说的说法,这样的奇人基本是左右一个电冰箱,右手一个洗衣机在抡着呢,像李元霸的锤子跟只牛差不多重了,这当然有演义的成分,但是不能忽视,这些武器确实很重!!为什么这么重的兵器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主流武器在后期就失去市场了呢?我个人是这么认为的,因为春秋战国时期或者说唐以前,中国武术没有系统的形成的时候,人们单挑完全是靠力气的,所以古代的武科重要的一门就是举重,也喜欢渲染武将“身高N尺”或者“力拔山兮”,再就是82斤冷艳锯,一对800斤擂鼓瓮金锤这样靠吨位取胜,简单的说,谁力气大谁牛逼。因此,重型武器很有市场。另外更重要的是,当时的战争技术也支持这样重型武器的使用,我觉得一把钺、戟、槊都应该很重,抡起来是一方面,运输更是一方面,能用这种重型武器的武将,本身就得小200斤,手上再提个几百斤的武器,身上穿上100斤的铠甲,就是奇瑞QQ什么的估计拉起来也费劲,更别说马了,好在古代有一个重要的兵种,车兵,几匹马拉着一个车,你尽情的在车上耍。但后来车兵没了,这些武器也就没市场了。而且殳的主要用途是用于车战,在两军车马交错冲撞时候把他们分开,就是个大长棍子,到后期没车战了,也用不上了。再就是到后期火器的盛行,其实明清时期没我们想象的那么落后,大炮、弗朗机、火統什么的已经很流行了,你再背个几百斤的武器,累一头汗还没走进人跟前就被人一枪崩了,多不划算。你想象一下,一个大钺方阵(其实钺就是加大加重还略有文艺小清新范的斧子),或者春秋时期赵国的大戟士方阵,或者狼牙槊阵(巨型狼牙棒)冲向拿着三眼火统(类似于现在的左轮手枪),弗朗机炮(手持型火炮),红衣大炮的方阵,场景是多么的凄凉!!!帮你补充一下,鞭、镗、锏之类的武器属于钝化武器,没什么锋刃,就跟人家拿把刀,你拎个啤酒瓶子(质量非常好的那种)对拼,很没用。什么双鞭呼延灼,其实就跟烧火棍杨排风使的兵器没什么区别,无非就是高富帅的烧火棍上镂刻了一些花纹就叫做鞭,砸扁了就叫做锏。还有一类武器,叉(阮氏兄弟、闰土)、耙(天蓬元帅、猪八戒),铲(盗墓贼)等因为智慧的中国人民发现,他们在农业生产生活中能发挥的作用更大,就让他们变成的生产工具,发挥更大的作用。还有一类武器套索、抓等,有的东渡日本成为了忍者的行头,有的流落民间成为蟊贼的工具,这都属于特种作战武器,其实在古代的特种兵中一直都有,正规化部队在正面战场貌似没什么必要去使用。(我答案里的800斤、72斤重武器描写,是说着玩的...我对这题不是很在行~不要太认真...)
冷兵器近战发展到后来,在军队中大规模应用的就是刀、矛,剑都基本不用了。两者一劈砍、一穿刺,一长一短,提供最普遍的杀伤功能,方便制式大规模制造,训练起来简单易上手。军队不是马戏团,要那么多奇门兵刃干什么。
首先刀剑矛这几种兵器已经可以满足绝大多数情况下的战斗,并且战斗力不俗,上手也快。其次,制式装备需要考虑成本,重量,使用的难易程度等条件,综合分析可能这几种性价比较高,况且,培训三四种兵器打造的工匠比培训一二十种要简单省事的多。
因为经过了战场试错的过程和战争形态的发展,那些造型奇特、大规模制造工艺复杂且费时费力、适用面狭窄的冷兵器都不符合实际需要了,在兵器谱的激烈竞争中被淘汰了……不要说楼主列出的那几种,连剑也早在唐代以后就沦为身份象征和礼仪兵器了。
后期是指什么阶段?其实明末也有火炮之类的东西,而且冷兵器门道很多,比如统一制造,规格定制,批量生产,可以互换部件之类的,和现代武器制造使用其实有共通之处。感兴趣的话可以看看这方面的书籍,有很多介绍的。
事实上直到明末中国的火器都一直是在发展的。但是由于落后的工匠制度,导致技术发展速度缓慢,质量差,明朝的火器军队不愿使用或者很少使用。另一方面由于澳门的存在,明朝可以向葡萄牙购买佛郎机炮,这个比自产靠谱多了。仔细看明清战争,可以发现,那个时候火器也算是明军对付满人的少少的几个手段之一。而中国到清末为什么火器不见任何发展或者发展及其缓慢。那要拜清政府所致。清政府担心这种技术流入民间,一旦发生战事,火器是克制骑兵很有效的手段,而八旗骑兵的优势不再,于是不再发展火器技术。
前面的大家都已经说得很详细了。我再补充一个方面。铸造难度。先上背景:1)在商周时期,兵器的材质多为青铜制造。而青铜作为铜锡合金,其熔点为800℃。()2)在汉代及以后,由于科技发展,铁的冶炼和锻造得以普及,才使得铁作为金属材料被推广。铁的熔点是1535℃。()铁又分为生铁熟铁等分类。3)中国商周时期的青铜加工工艺有范铸法,失蜡法和浑铸法。()其中由以范铸法应用在兵器和农具的铸造中为多。()4)汉代以后,对于铁冶炼的方法是有着这样的一个进步流程:块炼法→炒钢法→灌钢法()5)关于灌钢法:用熔态的灌注到没有锻打的之中,使铁渗碳成。后人称之为。他以熟铁为背,牲畜的尿和脂肪来浴淬,使刀锋利且有弹性、韧性,号称宿铁刀。 6)煤的应用汉朝以后,才将煤用作燃料。(之前都是用作装饰品,煤雕哦~)时至北宋,煤作为燃料才得以普及。()这个时间和铁的冶炼也有很大的关系。演绎:青铜兵器(斧钺戟等)和铁兵器(刀剑矛)相比,很大的一个特点便是结构复杂,和随之带来的功能多样。结构复杂,也就对冶炼的及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青铜器时期,尽管兵器的结构复杂,但是可以使用范铸法批量生产。木炭(1000℃左右),直接将青铜融成液态,浇到范中。可以单次大批量生产。而铁制兵器,直至灌钢法的出现,都没有出现一种批量生产的方法。一般看电视电影中锻造兵器,都是烧红然后敲打,这无论如何也算不上是量产啊。另外,锻造铁制兵器,还有一个很重要方面是铁中碳含量的控制。过高不可(生铁)过低也不可(熟铁)。这其中的火候程度,是需要长年的经验来掌握的。那时候没有温度计,也没有天平和秒表,火候如何只能凭借主观感受。这也使得锻造技术不能够大量的复制再生。结论:为了能够取得功用和产量的折中,工匠们便只能放弃过于复杂的兵器结构,选择了简单的刀剑矛。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古代武将兵器到底有多重_百度知道
古代武将兵器到底有多重
我有更好的答案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兵器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古代真的用几十斤的兵器打仗吗 带着会不会累死
  总会有人帮着抗吧,要不然不是很冤枉。
14:47:15  现代大力士还用几百斤的东西训练呢,你让他挥舞个80斤的大刀试试。要砍,要格挡,要刺,还有配合步伐身法。敌人跑了还要追击...我不否认历史确实有能舞动100多斤兵器的猛将。但这肯定不是普通标准。  ———————————————  话说回来,历史上能留名的有几个普通人?
  有一个问题是度量衡,也就是说现在的一斤和古代的一斤是不是一样的重量,就像古代的半斤和八两其实是一样重的,就是因为度量衡不统一
  力气大的人多的是~我们家那有很多人是弄木材原木的~一颗一百多斤的原木~很多人直接上肩就走~我这体质连50斤的都费事~整天在高强度的锻炼指定和宅男不一样~就算是健身房出来的肌肉男也不一定比天天干重活的大汉比~
  回复第8楼(作者:@junzi82 于
17:54)  回复第6楼(作者:@愿者上吊_3K 于
17:44)  古代打仗那大刀都……  ==========你知道名马的来源了吧,赤兔啊,大哥,我觉得是真的,81斤很重吗?骑着马冲起来,这兵器就威力无比啊  
  @weibiny 10楼
18:00:39  最近这些历史盲怎么这么多?你听谁说西方人打仗用小细剑的。你自己去查查古罗马士兵训练的资料吧,啥都不懂,多去看看书好不,几十斤的东西是用在马战上的,因为你只需能把它稍微挥动就很有威力了,西方骑士不是照样用这类又笨又大的玩意儿  -----------------------------  哥们.你历史好得不得了.可你连人品种都分不清.东方人跟西方人比力气.你牛得不得了呀!
  回复第91楼(作者:@盘古爷 于
20:31)  古代的度量衡与现在是有差异的,如果连这个都不知道就大肆评论,不知道是自己傻还是古人傻。  [来……  ==========  这个答案比较靠谱!  
  和傻粪吹j20、辽宁号一个意思。
  回复  作者:
@一回酒渴思吞海
来自:UC浏览器 时间: 19:24:47  古人比现代人力气大,这是不争的事实,但究竟大多少,我也不知道  -----------------------------------------------------  @弹鸟一挥间 173楼
23:59:26  唉,群里一堆身体虚弱的家伙,用自己的虚弱去揣测古人。  别说古人,曾经看到过一部50-60年代的纪录片,描写解放军退伍军人修铁路。  那些连年征战的退伍军人,一人肩扛一根百余斤沉的枕木。  有一个给我印象特别深,只见他一只手扶着肩膀上的枕木,一只手叼根烟。。。就这样扛着一根根枕木铺铁路。  现在有几个人能做到?  我40岁开始到现在,健身两年多,上个月找了个在普通年轻人中显得比较壮的,到健身......  -----------------------------  现在去海边或河边码头,看一下那些扛包的人,一次二百来斤,一天扛几十次。
  @死不认穷   毫不夸张,我家高祖,也就是我爷爷的爷爷,在清末是个管带,按现在来说属于营长级的武将,听家里老人说,他老人家80斤的大刀是耍得起来的。后来他老带着队伍参加了义和团,失败后就落了草,再后来我们家就到铁路上去混了,从我爸爸起往上数三代,我们家的爷们儿都是扛麻袋的,这其中以我爷爷的力气最大,听老爸讲,他老人家曾和三个工友抬过一吨的物件,一吨是两千斤,除以四平均每人负荷五百斤,也就是说我爷爷起码能扛五百斤,对于一个能抗五百斤的人,我相信,只要稍微练习,肯定能耍得动80斤的大刀。
  标准答案,三国时期一斤为250克.  汉承秦制,只是黄金称量中改镒为斤,一般物品一样用十六两为斤之斤。一厅之重也应以250克为标准。出土的西汉铁权每斤之重在250克上下出入不大者有这么几件,如满城出土的三钧铁权,每斤合249.9克;旅顺所藏的重一斤十两的官累铜权,每斤合248.3克,陕西出土的武库一斤铜权重252克;内蒙出土的一斤铁权每个重249.23克。(《图集》页139、142)也有重242几克,甚至230几克的,这些因有不同程度的锈蚀、磨损、剥落,有长期使用的痕迹,重量不准,不足为凭。江陵凤凰山汉墓出土的衡杆及铜环权,环重10.75克,相当于十六铢,如是推算则每斤合258克:这是所发现的商业用的市秤,比250克的标准重量略大(1.032),但尚在允差的范围之内。  情况比较复杂的是西汉现存的量器上面自铭的重量同实测重量,与250克的标准重相比,颇见参差。其每斤所折合的克数为:黾池官铜升237.6克,楚私官铜量228.6克,上林共府铜升285.6克,平都铜椭量240.7克,尚方铜椭量248克,杨氏铜椭量229.7克。  推其原因无非是称量的权衡不标准,故自铭的重量也就没有准头。如果用合乎标准的秤来称,情况就不这样了。如西安出土的西汉铸钱铜原料,每块重量刻字均在一百二十斤(四钧)左右,这就是按标准的权衡称出的重量。因为用今市秤(500克一斤)比重,约60斤有零,即汉一斤约合今市秤半斤有零,与一般的概念相合。秦汉一以贯之,二斤合今一斤(市斤),每斤250克,十六两秤,每两合15.625克。这个说法应该是可以成立的。  据南京博物馆报告,近年来在盱眙南窑庄出土了一批刻有重量的汉代金币。数量之多,为前所未有。这批金币有九块成圆饼状,其中四块底面刻划阴文直行正书文字“斤八两”、“一斤二两九铢”、“一斤八两四朱”、“一斤八两四”,其重量经实测分别为376克、289克、379克、250.93克,合公制,前三块每斤分别为250.67克,251.64克、250.93克,最后一块不成比例,当有部分为使用时割去。还有一块麟趾形的,底面刻划阴文直行正书“十五两十五朱”,重246.6克,每斤合252克。八块马蹄形的其中刻斤两的有四块:“十斤十一两”(重434.8克)。“一斤十两廿三朱”(重421.4克),“一斤十两十一朱”(414.2克)、“一斤二两廿朱”(295.8克),每斤所重克数分别为253克、249.8克,250.8克、250.74克。大体言之,一斤约为250至25l克。这一材料更有力地支持了汉代一斤合250克的结论。  吴承洛度量衡史中以秦汉每斤重258.24克,这个数字偏大,其来源系根据吴大澂称秦钧权(一个)、石权(一个)重量而得来(从湘平与公制克数相折合,得每斤重258克余),所用材料太少,从多数材料看,还是以斤重接近250克为众。258克或更重于258克的数值也有,然而是不多见,也是不精确的(吴氏同时列举的一个斤重的秦权,只重226.3克)。
  反正我信有这些人,就好像那些臂力棒我们一般人能做10来20个的我同学他跟玩一样能做半小时而且速度不是我们能比的,但是他这力量跟那些比他更专业的一比就是渣渣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自己办不到或许有人能轻而易举搞定  
  古代正规作战大都穿铁甲,甚至是穿几层铁甲,这个东西你没重兵器根本啃不动的。尤其西夏后来还产镔铁甲胄,基本上刀剑就很难致命了,所重锤、狼牙棒才会盛行。  其实穿铁甲应付轻捷锋利的刀剑,然后用重兵器对付铁甲,再用更厚重的铁甲对付这重兵器,再用更重的兵器应付这种更厚重的铁甲都是战争发展的规律之一。  人都不傻的,没人愿意时时刻刻背几十斤的玩意儿在身上,但没办法,被战争逼的。
  作者:@piter647 时间: 15:12:26  @weibiny 10楼
18:00:39  最近这些历史盲怎么这么多?你听谁说西方人打仗用小细剑的。你自己去查查古罗马士兵训练的资料吧,啥都不懂,多去看看书好不,几十斤的东西是用在马战上的,因为你只需能把它稍微挥动就很有威力了,西方骑士不是照样用这类又笨又大的玩意儿  -----------------------------  哥们.你历史好得不得了.可你连人品种都分不清.东方人跟西方人比力气.你牛得不得了呀!  ----------------------------------------------------------  东方人不能跟西方人比力气?怎么世界纪录保持者是个东方人?你还是自己多加强一下锻炼吧,别虚得连一点点自信都没了。我在义乌健身房锻炼的时候,没见几个外国普通人力量比我强。  105公斤以上级   抓举 214 kg 李亚晨 中国 日 巴黎 第79届世界男子举重锦标赛  挺举 263 kg 李亚晨 中国 日 雅典 雅典第28届奥运会。  总成绩 14752 kg 李亚晨 中国 日 悉尼 悉尼第27届奥运会
  回复第12楼,
@不睡觉的路人甲  @随机英雄
17:45  @死不认穷
17:28:00  看电影得知西方都击剑都是很细的。很轻便灵活。东方的武士刀也是窄溜溜的。这些都是实战刀剑。  而我们的书上说,古代人用81斤重的青...  -----------------------------  据我们县史记载,关羽是专门找我们哪里一个挺出名打铁匠不经意间打造的。重达100多斤。据说关羽武起来呼呼生风。反正肯定又高又壮。  --------------------------  @cityofdreams2008
21:09:36  什么时候的县志?  能记载到3国时代?!  -----------------------------  @原来的号咋丢了
09:13:52  这个刀180斤  -----------------------------  @minesucker
13:33:29  保持不了平衡,还得搭个人摆花架势保持平衡,同时起到糊弄人的目的对不对?  -----------------------------  @原来的号咋丢了 530楼
15:04:43  你做不到不代表别人做不到  -----------------------------  你说的是废话,你来解释解释这个做到是啥意思?拿起来就算做到了呗?能拿起来和能耍起来已经能在战场上砍起来,都不是一回事。
  @為爱奔跑 1楼
17:34:13  古代人应该普遍八寸男儿,虎腰熊背的,我们演化为了小矮人  -----------------------------  八寸?天涯的回复真好玩,八寸按现代的算法,1寸=3.厘米,那么八寸也就是24厘米多点,好吧,哥再给添点,凑个整数30厘米吧,也算是古代的姚明了,那么~~~~~~古代人如果只有八寸的话,哥一巴掌连人带武器扫到厕所里去。什么张飞,吕布,统统给我儿子当玩具去~~~
  回复第72楼(作者:@titancaesar 于
19:33)  titancaesar
18:16:09  之前我自己做过一把短剑……  ==========  (⊙o⊙)…。。。。50次飞鸟都没问题啊  
  老爸以前在农村搬大型抽水机,4个人抬,那机器起码有1200斤,还不是照样搬走了。  还有个打石匠,天天都抬石头,一块就超过400斤。  别拿自己的细胳膊细腿来跟别人古代能当上武将的人比。  
  就看着大爷的年龄!以前看到过挑更更大的煤气罐上山!
大家还爱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代武将官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