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自己的测血型多少钱少年应该多少钱?

为什么有人会对自己根本不了解的人产生强烈的敌意?
【拾荒少女的回答(452票)】:
这个问题让我想到跟语言评价有关的内容,不邀自答。
答案放前面:
题主出现这样的困惑,根本原因是不明白这样一个事实:个体之间,群体之间,或者个体与群体之间的感受perception和评价judgment的形成,并不以经验的堆积为必要条件。
换句话说,对一个人的了解多寡,与对一个人感受的好坏,评价的高低,很多时候并没有太大的关系。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把这样的评价和感受叫做,成见。成见这个东西是先验的,即在经验之前。
我是研究社会语言学的,社会语言学领域内一块相当分量的研究就是语言态度:Language attitudes;也可以叫做方言评价:Dialect perception。我问这样几个问题大家就明白了:
1. African American Vernacular Accent 非裔美国口音,在媒体宣传中多与受教育程度低下,社会政治经济地位低下,生活水平低下,暴力,失业这样的话题联系在一起;而在影视作品中,当炮灰的小混混多操着一口非裔美国口音。
想想也觉得合理啊,这些说话舌头都捋不直的人怎么可能是什么善类。
2. 伦敦音。很多人不知道,大家通常听到的“talk like a queen (像女王一样讲话)”,上流阶层王公贵族的口音,以及BBC这样的英国主流媒体主播的口音,并不是原本的伦敦音,而是一种叫做Received Pronunciation (简称RP) 的口音,在英国的地位类似于我们国内的普通话。这个问题我的基友 也讲过很多次了。而原本的伦敦音其实是cockney,是伦敦中下阶层的劳动人民的口音。以上两个例子向大家充分展示了什么叫做成见的先验性和“不合理性”
首先,非裔美国口音,你为啥单凭着这人家操一口你不爱听的语言,就断定人家不是好人?
其次,大家都在说伦敦音好听死了,到头来对象都搞错了。可见我们产生盲目地喜好或者厌恶的事物,很多时候都是我们并不十分了解,甚至完全不了解的事物。所以才叫盲目嘛。
再回到题主的问题上来,进一步探究,为什么人们要产生这种成见?好好地去认识一个事物,在积累了充分经验的基础上再去定夺难道不是更好的吗?
这种成见产生的机制从语言学和人类学上都有着非常复杂且众说纷纭的模型,这里无法展开。我们就权且说一说,成见产生的必要性是什么。
也就是按照“存在即合理的”预先设定,成见这么“不合理”的事物,它存在的“合理性”是什么。
我在以前的答案中层反复谈到身份这样一个问题:Identity()。Identity这个词的意思是同样的、相同的、同质的。这样一个含义也是符合大家直觉的,人的身份嘛,不就是要寻找相同点。
在这里要告诉大家一个反直觉的事实(这是在社会人类学上被普遍接受的观点,所以我这里就姑且叫做事实):在社会中的人的身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所处的社群,而一个社群的建立,除了要在社群内部求同,更重要的是要在社群外部立异。
再进一步可以阐述为: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我们不是什么样的人。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当自己评价别人的时候,会不会产生这样的心理机制:
1. 她是绿茶婊,我不是绿茶婊,我讨厌她;
2. 他可喜欢装逼了,我从不装逼,我讨厌他;
3. 他们被洗脑了,我没有被洗脑,我讨厌他们。
黑体字是我设想的从经验到判断之间的中间环节:自我评判的带入。
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对异端(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大家可以看出,在这里,事实并不重要了)有着天然的恐惧和排斥。或许是因为害怕异端给自己带来的伤害,也可能是害怕自己成为异端那样的人被自己希望融入的群体所排斥。而哪一种恐惧更甚?我们不得而知。
我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这并不是简单的从众行为,而是人们确立自己身份,确立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的社会需求使然*。
到这里,这个问题就回答得差不多了。还遗留一个问题供大家一同讨论:
异端,或者用他者这样一个相对中性的词汇,判断标准是什么。
排除一个错误答案那就是:跟自己不一样的。举一个很轻佻的例子,嘲笑装逼犯最厉害的不也经常是装逼犯吗?人对自己的认识甚至比对他人的认识还要有限。
【Tfifthe的回答(94票)】:
谢邀!上面的答案恐怕都是错的,至少是不够清楚的(为了解释问题而去解释问题,那些解释就无法解决另一个问题,有的人还会对自己不了解的人产生好感呢).
对事物不了解就产生负面情感,这并非人的本能,而是社会习得;也不是因为你与对方不同,事实上你很难找到一个与你完全不同的人,而我们仍会讨厌和我们具备某些相同点的人;更不是为了获得优越感,讨厌对方要是就能获得优越感的话,让一部分人先优越起来,再带动另一部分人优越起来,幸福社会就不是梦了?
弄清楚两个事实即可:
第一个事实是,我们对某人形成印象时,类别化的信息加工机制(category-based processing)发挥着主要作用。在社会认知的过程中,我们不可能了解对方全部的信息,而是知觉到对方的一些特征,如果符合某个社会类别,我们与之相关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偏见(prejudice)就会自动激活。比如,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知道某个人是“达赖”,那么“组织分裂祖国的活动”会被相应唤醒,出于祖国认同感自然会讨厌。尤为关键的是,我们不是因为达赖这个身份才怀有敌意,而是与达赖这个标识相关联的那些特征。中国人讨厌日本人,俄罗斯人不待见犹太人,日本人看不起朝鲜人,都是同样的道理.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一种无意识的迅速加工过程,大脑中形成的联系(达赖-分裂分子)时间越久,激活起来就会有更多的情感成分。我们在认知过程用标签来分类,“这是个男人”,“这是个数学家”来简化认知过程(这几乎是人的本能),反过来这种分类历史又会影响接下来的认知,真的很感人.
第二个事实就是,我们对事物了解的越少,越会依靠于刻板印象和偏见。我们只知道他是“达赖”,甚至都没见过达赖,我们就会根据自己所知道的来评价(所见即所得)。而与达赖朝夕相处的人可能发现,这个达赖助人为乐,经常扶老奶奶过马路,上述的刻板印象影响就会小很多,不仅因为印象不连续了,更是因为特征多了就不好分类了。同样的道理,对于详细阅读过历史的人,“李鸿章-汉奸”这样的联系就会弱化甚至消失。跨过大山大海,穿过人山人海的人,越能理解这一点.
在这两个事实的基础上,不难理解,不了解就产生敌意(负面情感)并非不合理,而是对方的某些特征激活了我们刻板印象和偏见,这些模块中又包含着情感和一些其他特征。需要注意的是,刻板印象和偏见并不一定具有消极认知,比如人们对犹太人刻板印象就是聪明,对亚裔的刻板印象就是勤奋。只是在这个例子里,对于我们大部分人达赖是一个不友好的身份罢了.
同理可证,有的人还会对自己不了解的人产生好感.
PS.(预想问题)
1.这样的认知简化过程(stereotype,prejudice)对人们有着极大的价值,不要觉得这些应该被否定.
2.一般认为,大众媒体的观点是社会心理的产物,而非相反.
3.我没有说达赖是好人,请增强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4.刻板印象和偏见的区别,可以参考我的另外一个回答,希望对你有帮助.
【看阿狸的回答(87票)】:
从现象上来说,动很少的脑子,获得很强的优越感,这种一本万利的买卖,在脑子比较闲的地方像感冒一样流行。
从本质上来说,人正是对自己不了解的东西,才产生强烈的感情。对于深刻了解的东西,感情是复杂的,没有单纯的恨或爱。
小孩子爱分好人坏人,成年人说利弊权衡。
俗气的电影里白脸前三分钟就已经昭告天下,深刻的电影里最后一刻主人公还在正邪间挣扎。
信息自由的欧美,对世界各国褒贬不一,多种观点,激流碰撞。信息不自由的某伊斯兰国家和独胖国,民众明明屁都不知道,但是说起家国爱恨,那叫一个斩钉截铁,切齿咬牙。
【haihuazang的回答(36票)】:
正好复习一下前两天读的现象学。
从客体(文本)上说:
同样的一份文本,在不同的读者眼中呈现出不同的样貌。这不全是读者的错,恰恰相反,文本的多样的显现方式是文本存在的方式,文本的同一性通过其多角度的理解和诠释而呈现出来。我想通过这几句话说明这一点,即,一个文本能允许多种诠释(理解)方式。进一步推论→一个事态也允许多种的诠释。因为这些不同的侧显都是它们的存在方式。
进一步展开:我有没有可能误读一个文本呢?我想这是全然有可能的。比如,我可以把一篇“仅仅是如实地引述了达-赖某几句言论的纪实性文本”误读为“一篇充满政治阴谋的试图为分·裂·势·力洗地的宣传稿”。这种情况类似于我在某些情况下会把麻绳看成蛇。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二者全是我心灵中发生的戏剧,相反,起效用的事实应该是这样的,即某些情况下麻绳会被认作蛇。反推→文本与事态在这一点上是类似的,在误读中起效用的事实应该是这样:某些情况下一篇正常的文本会被解读为一篇蕴藏敌意的文本。我想通过这几句话进一步扩展上一点的结论,即错误和遮蔽同样属于事态/文本的存在,它们都是某种特殊的存在方式,并且有待澄清。
我愿联合并通过以上两点的结论说明以下一点观点,即,对事物的各种各样的理解和诠释,至少有一点影响因素,那就是事物本身开放的存在方式。
从主体(诠释者/评论者)上来说:
每个诠释者的成长经历、知识素养、性格爱好、身体状况、情感波动、星座血型(误),都隐蔽地参与了理解的构成,一言以蔽之,每个个体有着每个个体的前见。至于前见如何影响一个人对事物的理解和诠释,进一步如何影响诠释者的情绪,我愿举几个例子:一个因为各种各样原因而变得满脑精虫的骚年,在见到妹子礼节性的微笑以后,会以为她在对他散发某种性暗示;一个未谙世事的大学毕业生,可能会把目的是潜规则的性暗示理解为单纯的礼节性示好;一个被抗日片洗脑的少年,光是看到日本人三字就会因为无可抑制的愤怒而哆嗦着尿了裤子;一个净观修得很好的弟子,对上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看做是佛的示现。通过这几个例子,我但愿我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前见对一个人的理解以及后续的情绪中产生的作用。
在这样的一些例子中,正在发生的可能是如下的几个事实:大家都正在进行想象,但他们认为自己在理解。
进一步补充一下前见:前见在进行理解的时候是不在场的,但是它至关重要。举个通俗的例子。我在学校学习了三年,从来没有见过我的校长,这意味着他在我三年来的学习生涯中是不在场的,但挂科甚多的我能不能毕业,他却至关重要,比起很多在场的英语老师都重要。前见和心灵一样,是构成事物的要素而不是某种物质性的实体部分,从而不能被分析出来。一个诠释者的每个不同的理解性行为,都是前见的侧显。尽管前见通过其侧显呈现自身,但前见不是所有侧显的总和。
我想通过以上几点说明这个观点:对事物的多种诠释,其原因在于诠释者的前见以及意向这个事物的方式。
有必要再把抗日少年的例子揪出来进一步说明:抗日少年的愤怒很大意义上并不是因为他通读了整篇报导,恰恰相反,很多读者由于被前见带来的种种情绪所控制,而倾向于只对文本和事态进行有偏向的拣选(断章取义)。在这种情况下,文本本身的责任似乎就比较小了。
====更新一下=====
如果承认对一个事态或文本的愤怒是属于对事态的某种诠释方式、并且敌意是基于这种愤怒而产生的话,那么我个人的观点如下:
该行为若是建立在对事态的“正确理解”之上而产生的,那么是这个人的教养问题。(前见影响了一个人对待事物的方式)该行为若是建立在对事态的“错误理解”之上而产生的,那么是这个人的学识问题,并且很大程度上是自控力问题。(无意地误读:错觉是事态的某种存在方式,并且读者没能正确地认清自己与事态之间发生的关系——是理解、知觉还是想象?)该行为若是建立在对事态的“断章取义”之上而产生的,那么是这个人的性格问题,并且很大程度上是另有目的。(故意地误读:别有用心地歪曲事实,其目的就不得而知了。)
【黄辛的回答(16票)】:
题主举得例子不妥,你说的那个人,并不是被人完全不了解的,也许人们不了解这个人的性格,思想,甚至连他长什么样子都不一定知道,但是通过这些年的宣传,人们对他是有一个被植入的刻板印象的,比如说提到郭敬明,如果你之前接受的信息全是这个人是抄袭的,个子很矮,那你再听到他,也许马上就是“哦那个抄书的小矮子啊”,这种话是可以从你的刻板印象里信手拈来的。
这也不是什么敌意,这只是一个人的态度,指尖上传播出来的态度,而态度和真正的行为是差之千里的。
---------------------
那么如果光回答这个问题,即为什么会对不了解的人产生敌意。
这其实是人的本能,比如说我认识个朋友喜欢喝酒,喜欢叫漂亮妹子,他对别人要带来的不认识的男生就很警惕,总要打听个细致,什么帅不帅啦,泡妞厉不厉害啦,如果是帅的,泡妞厉害的,他马上就阴沉下脸,因为他知道这个人对他有威胁,后来也不知道从哪调查来这人的信息,总是怀着敌意的损他。
女生也不例外,一个学校几个圈子里,漂亮女生之间,总是成群结队的互损,这圈人吐槽那圈人,都不外乎“哎呀她素颜真丑。”“哎呀她真骚。”“她长那么丑那么穷拽什么。”然后等机缘巧合有的局她们碰到一起,几杯酒一喝,敞开话来聊,又像极了亲姐妹,其实说聊也还是吐槽其他女生。
人嘛,无时不刻的,都是要贬低一些可能伤害到自己权益,占自己地盘,抢自己男人/女人的人。就算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情,比如说我,也总是对一些鸡汤作家嗤之以鼻“哟,这鸡汤还没炖热呢就出书,大爷我分分钟教育你怎么写东西。”
【姚冬的回答(40票)】:
在小清新眼里尽可以扯一千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淡,但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少来这套。谈慈悲心,佛经里有的是句子可以引用,非引用这个和尚的就是别有用心。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路人不需要跟司马昭很熟,而且历史事实证明路人们没看错。
【宝藏多多的回答(4票)】:
时大仙人。复白佛言:
「一切能人证大寂者。一切智者。更为我说。若先世中,曾在畜生。共千万身,一处来者。云何可知?」
佛告大仙人:
「若彼等辈,生人中者。各相见时,结成嗔怨。常觅其便:我当何处,觅得其便。是名相貌,在畜生中。一处同居,多身之相。应知决定,我已共彼。在畜生中,一处居来。
若饿鬼中,一处居来者。常乐臭秽,复多贪食息。设欲与他,心不去离。生悭贪着。或复见彼,富贵势力,心生嫉妒。常复欲得,彼人财物。见是相时。决定知彼,与我同在饿鬼之中,一处居来。
若有先世,同在人中,共一处者。于现世中,若相见时。更生欲心。」
大意就是说,过去某个时候,大家都当动物时结下了梁子;
现在都变成人类相互不认识,当接触时,阿赖耶识中相互憎恨的种子就开花结果了。
【zoick的回答(91票)】:
因为那个人可能在某方面很像自己。
很像自己身上厌弃却无法摆脱的某部分。
【若初的回答(5票)】:
见过的人多了,第一面,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态度、语气,足以初步判断对方是否是善类。
当然,第一眼很难看出来的,就要靠后期的接触了。经验不足的情况下,看走眼也很正常。
上面这是第一类,另一类人被大众普遍的价值观、思想和认知所误导,容易轻信他人,从而更容易被带入到他人的喜恶观内,丧失了自我的判断。
【董佳彬的回答(14票)】:
前女友的现男友
需要了解吗?需要吗?需要理由吗?需要吗?
【韩东燃的回答(34票)】:
我不能够认同这个问题下的多数回答,这些回答认为不了解一个人就产生敌意是一种不合理的行为。
这里面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如果两个人完全互相了解了,他们就不会再产生敌意了吗?事情可没有这么简单。了解一个人,可以去帮助你理解这个人的具体的思维过程,他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但是这并不能够改变两个人可能的志不同道不合的本质。
任何两个人之间的敌对只需要一个理由——不同。
一般人一眼就能够看出来者是善还是不善。
圣母心的人可能会说:不对,世间所有的仇恨与敌对都是可以化解的。我对此的回答是,只有当你收回这”不对“二字并且放弃对他人进行”圣母思维“的同化行为之后,你才有资格说自己的思维是真正的”圣母思维“。你以为你在”圣母”,其实你不过是在同化——你只不过在努力证明他人是错的,而你是对的,他人应当认为你对或者应当听你的,这就是与他人的敌对。
如果大家玩过《孢子》(Spore)这款游戏的话,你就会知道两个物种之间对话的时候,如果他们做相同的事情,比如一起唱歌,一起跳舞,那么这就是增进友谊的最佳方式;如果对方唱歌而你却要去跳舞的话,你们就很难结为盟友了。
达A赖这种令国人不耻的角色——如果一个人有这种思维的话,他就不可能去引达A赖的话,我就算下辈子也引不出他的话,除非是为了批判的需要。如果一个人连这点味道都嗅不出来,那这个人算是基本白混了。不是因为他们不了解而去敌对,而是因为他们本来就是敌对的,所谓的理解只有在有着共同利益的时候才会发生,此外,理解不会存在。
发达国家不会去理解中国人民的苦难,再联一次军大肆掠夺一番倒是会符合大家的胃口。
在互相了解这个问题上,其实远观比近看往往能够得出更为可靠的结论,而这是比较违反我们的常识的。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我们远观一个贪官,把他所做的好事坏事全部罗列出来——我们大抵就能发现他到底有多贪,该不该受罚;倘若一个人成为这位贪官的朋友或者亲人——这个人又会变得比较容易体谅这位贪官,因为他所做的多数事情在他的角度出发又会显得比较合理,要不然的话,作为亲人怎能不极力制止他走上这条不归路呢?
这个例子就是告诉我们,不要小瞧人的直觉。一个人能够被你说服要么是因为他也是这么认为的,要么是因为他有这么认为的潜质,但绝不是因为你能说善道。一个人的能说善道能够催化一个反应的发生,加快这个转变的速度,却很难扭转乾坤,反转一个人的基本出发点。
——————————
好了,说了这么多,这是不是意味着我所代表的是一种“性恶”的观点,或者说是不包容的观点呢?完全不是,稍微了解我一些的朋友都会明白我身上有多少的正能量,以及我有多爱这个世界和大家。
如果我的读者读到现在也对这篇文章没有任何好感,我可以直接告诉你结论,以你目前的程度再怎么了解我也不可能喜欢我的观点,不信你可以努力试试看。
这也是为什么反对达A赖的人根本就不需要试图去了解这位演讲者的思想过程,因为就算这么做了也是白搭。懒惰原则是宇宙的最高原则之一,能不做的事情,人是不会去做的。
【温良恭俭让的回答(4票)】:
气场修习术里说道是气场合不合的原因……
【陈昆廷的回答(0票)】:
这两者看着矛盾,其实不然。
你会对别人采取一种怎样的态度,取决于他在你的认知范围内给你的各种印象的综合。
比如,我看到一个陌生人随手丢垃圾,我会对他心生厌恶,这时我对他的了解仅仅是他的外表和丢垃圾这个动作,而其中丢垃圾这种负面表现占据了他给我的印象的绝大部分,于是,尽管实际上他平常待人亲和,慈父孝子,还经常扶老奶奶过马路,我还是会厌恶他。
题主可能是想表达这样一个观点:在我们对别人不了解的时候,不应该对别人妄下断论,因为有可能是自己什么地方弄错了。
如果是这样的意思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开始一段新的讨论了。:)
【可非的回答(5票)】:
个人而言有好几种可能:
1.他会折现出我最讨厌自己的那些方面
比如“我”最讨厌我经常陷入“过分重视别人看法”这一点,当我看见有人表现出这一点时,我就很不屑,还会一直给他讲很多道理,劝他不要这样。其实我也在对我自己说。偏偏这个问题暂时没法解决,讨厌他,不如说讨厌这样不够好的自己。
2.他和我有着绝对类似,尤其是优点类似
比如“我”擅长唱歌写作,经常在这两方面受到表扬。此时出现一个同样擅长唱歌和写作的人,即使他十分优异,特别是在不熟悉的情况,更容易产生敌意。自己和自己开始较劲,会把对方当做假想敌。熟悉了如果成为朋友,反而不会这样。比我优秀太多,望尘莫及,也不会这样。
3.他表现出我最讨厌的品质之一或全部
比如“我”讨厌抖脚的男生,即使是第一次见面,瞬间打负分,如果还抽烟,几乎就是连眼神都不想和他有交流。其他的比如邋遢,比如装酷,比如太屌丝。
对某一类人有着原始的偏见。比如“我”讨厌城管,即使不了解,在得知对方是城管后,自然会本能厌恶
5.自己的无知
比如是自己浅薄自大,当对方说出正确的东西时,自己认为对方在胡说八道,其实对方再是相对正确的。
6.当时心情不好
【周博涵的回答(6票)】:
我从社会来回答一下
首先做下测试
“乔推开餐馆的门,等一对夫妇通过后方才走进入,在餐馆里,他客气地请侍者为自己安排座位。但刚坐下,女友就来了。他马上站起身,帮她脱掉外套并挂在衣架上。然后扶着女友的椅子请她入座”
在你看来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乔一点也不像这样
2不太像这样
4有点儿像这样
5十分像这样
填入下列特征后面。
理智 性格外向
善良 有能力
答案在后头…………
……………………
【天行的回答(4票)】:
我觉得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就是不甚了解才有敌意。因为他们看到的不是一个立体的人,而是某种特性。他们把对某种特性的敌意转移到了这个人身上。
从心里动力学的角度,我们会把对自己的憎恶投射到别人身上,免得自己想剁了自己。于是当我们看到某些人身上有我们不喜欢的品格——比如懒惰,贪婪,非理性——我们就会下意识地排斥这整个人,来让自己相信,我和他不一样,我勤劳知足讲道理。其实,显而易见,别人不好和我们好一点儿关系也没有,但潜意识有时候就是这样没出息。
还有一个必须提到的词叫「刻板印象」,
比如某某从书上看到某地人如何如何,
没加辨析,就盲信了,那么,下次他碰到了这个地方的人,可能会下意识产生敌意。
如果被伤害过,就更为尤甚。一朝被蛇咬,还会十年怕井绳。有时候,人比蛇可怕多了,提防些也是很正常的。
题外话,对待这些喜欢攻击别人的人,我们也应该宽容点。他们真的不是坏。说白了,坏人能这么坦诚的把敌意表达出来吗?
敌意,攻击性,大体都是不够理性,不够成熟。
这些都是是可以慢慢成长的。
【Neville的回答(3票)】:
既然是强烈敌意,觉得主要原因有以下五种
1.与自己熟知的人有牵扯,换句话说这个人间接损害了你的利益或伤害了你的感情。
举个例子,骑车擦到你家猫的少年,你前男友的现女友之类的。因为人们判断是非喜欢从自我感受出发,哪怕那个少年是本市最好的青年,但因为他撞伤了你的猫,所以会有敌意。
2.与自己价值观冲突的人,或者说那些喜欢着你讨厌事物的人,或者说他的行为让你厌恶。
比如我极其反感天天在朋友圈代购的人,哪怕有些人我只是知道名字,但我对他敌意很强。
3.可能威胁到自己现有地位/状态的人。
就好比你在公司干的顺风顺水,没有竞争对手,眼看就要升职经理了,忽然来了一个非常能干的年轻人,那么你必然会产生敌意…这似乎是本能,动物也一样,比如狗进食的时候最好不要摸…
4.长相比较特殊,看起来让你觉得很不舒服,相信大家都见过那种很猥琐的大叔,感觉多看一眼就要吐出来…所以会产生厌恶和敌意。或者有的人长得很凶险,你和他相处总想躲开,觉得他不是好人。
5.跟风与潜在意识影响,比如想起什么EXO就联系到脑残粉的各种新闻,所以一旦一个人告诉我她是EXO粉丝,我不讨厌EXO,但我第一感觉就是拉开距离…虽然毫无根据,但就是感觉有敌意。
【ChanLaurent的回答(3票)】:
和我不同?--標奇立異、異類、怪胎,看著就不舒服!
和我一樣?--跟風、抄襲、看見就討厭!
【杨ZJ的回答(3票)】:
因为蠢。当年凤姐芙蓉姐等等红人,网上骂声一片,我一看,嗬,这么多人都骂他们呢?傻逼!咦?他们干了这么恶心的事儿呀?傻逼!
现在再回过头看看,我和他们又有多大差别呢?我做过的丢脸事跟他们比他们多得多了,只不过没有媒体来曝光我而已。
我根本与他们没有差别,而我之前还敢张开满是shit的嘴乱喷。
【霸道总裁梁胖子的回答(2票)】:
不了解带来的恐惧。
有些类似黑暗森林……
&&&&&本文固定链接:
【上一篇】
【下一篇】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最新日志热评日志随机日志支付宝与基金公司何以分崩离析--百度百家
支付宝与基金公司何以分崩离析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无论是强势的支付宝,还是基金公司、大型银行等机构,都应该有危机感和紧迫感。随着互联网新经济新金融汹涌而来,所有强势者都不可能永久强势,挑战强势地位的后来居上者是必然和趋势。
南方都市报一篇“一大波基金暂停支付宝通道”的报道引起笔者注目。省城独家报道说,支付宝被大批基金公司停止合作背后,是支付宝开始对货币基金和债券基金收取支付手续费。“并且,列入了国金通用基金、信诚基金、兴业全球基金、华夏基金、博时基金、海富通基金、易方达等在内的7家均发布公告称,暂停支付宝渠道,云云。
支付宝随即发表了关于“大批基金公司暂停与支付宝合作”真实情况披露。这个“披露”做了四点回应。核心内容是不存在支付宝“强收”手续费或者“痛宰”基金公司的情况;是技术调整原因;合作还在良好继续;不向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咋一看“一大波基金暂停支付宝通道”的标题,着实让笔者有点惊讶。目前,以互联网新经济新金融正在呈现几何速度发展,所有经济现象和行为都在“触网”,都在往网上搬家。大型电商平台、互联网金融的支付平台等都成了香饽饽。包括大型银行、券商、信托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都在寻求与类似阿里巴巴平台、支付宝平台的合作。这些平台上活跃着几亿客户、消费者、投资者,在如此庞大的平台上随便卖点什么产品都能获得较大收益。
然而,竟然有这么多基金公司与支付宝“决裂”,舍弃如此庞大客户基础的平台,着实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是否如报道所说的因为支付宝提高收费标准而导致基金公司离开呢?笔者认为,应该不排除这种情况。不过,既是发生这种情况,也绝不是支付宝故意为之。
从支付宝对的回应内容中得知,主要是计费方式做了调整,即:由从原来的按照存量计费改为按流量计费。计费方式改变后,相比调整前,支付宝对权益类基金的支付技术服务费标准大幅下降了一半,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不过,对于货币基金、债券基金则从原来的按照存量计费改为按流量计费后,费用是否增加?支付宝没有明确回应。根据货币基金、债券基金流动性强。交易频繁的性质,存量计费改为按流量计费后,对基金公司的收费额度可能会有所增加。
当然,收费方式改变后,到底收费增加与否,需要一段时间运行观察才能得知。也就是说,既是货币基金、债券基金收费有所提高,也不是支付宝有意为之,或者说为了余额宝和阿里系自身货币基金、债券基金销售而故意想挤走其他货币基金。如果提高收费的话,对于收益本来就非常低的货币基金、债券基金来说,必然挤压基金公司额利润空间,这个事实是不能否定的。不过,这是否是基金公司离开支付宝的真正原因,还需要分析。
从宏观大势看,目前中国财富投资市场最火的就是股市。各路资金都在往股市里搬家,包括银行存款以及货币基金、债券基金里的存量资金。在这种情况下,货币基金产品收益、需求、销售等都处在低迷状态。货币基金、债券基金受宏观面影响导致的走下坡路局面,使得许多基金公司经营上出现转向,股票型基金受到青睐,货币基金、债券基金受到冷落,加上部分基金公司与支付宝合同到期,就出现了停止与支付宝在货币基金、债券基金在申购、转换转入及定期定额投资服务上合作。但这些公司的权益类基金依然支持支付宝。也证明了笔者上述关于宏观基本面对货币基金影响的分析。
笔者分析的结论是,“一大波基金暂停支付宝通道”是一个误会而已。无论是强势的支付宝,还是基金公司以及银行、券商等,合作是双方共赢的事情。以强欺弱不可取,精诚合作“和”为贵,互利互让才能长久。
无论是强势的支付宝,还是基金公司、大型银行等机构,都应该有危机感和紧迫感。随着互联网新经济新金融汹涌而来,所有强势者都不可能永久强势,挑战强势地位的后来居上者是必然和趋势。一个现象也许值得思考,比如: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大型银行都开始投入巨资打造电商平台、社交媒体平台。已经对阿里巴巴、支付宝、腾讯、微信等发出信号。
笔者相信聪明支付宝已经感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冲击和竞争。从支付宝的四点真实情况披露的口气中已经感觉到其真诚合作的诚意。同时,提醒基金公司、银行、券商、保险公司等机构,笔者始终认为,与阿里巴巴、支付宝等大型互联网企业合作是其触网、涉足互联网金融最节约成本、最高效的捷径。
与本文同步的《慧眼财经》公共微信开通了,微信号:yfh60716;也可扫描二维码,或者直接从订阅号中s搜索“慧眼财经”
慧眼财经网:/你投资兴业致富的顶级智囊顾问
阅读:231760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推荐文章RECOMMEND
阅读:20万
阅读:17万
阅读:12万
热门文章HOT NEWS
对于小米带给“米粉”的糟糕的购机体验和一些质量问题,以及团队五...
果粉俱乐部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扫描二维码下载
订阅 "百家" 频道
观看更多百家精彩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想知道自己的血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