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隆林县地图县长有姓邓的吗

&&人民公仆赵世同
&&& 赵世同(年),壮族。果化槐前村龙旧屯人。幼年时父母双亡,10岁就打工挣钱帮助维持家计。秉性刚毅,意志坚强。
&&& 1926年12月,赵世同参加果德农民运动,任黄书祥警卫员。192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果德县果化区苏维埃政府财政委员和果德县农民赤卫军常备营连长。红七军主力离开右江苏区后,1931年4月,桂军扫荡向都县巴麻,杀害无辜群众数十人,关押青年10多人。7月11日,赵世同和黄绍谦率思林、果德、向都三县赤卫军1000多人,南北夹攻向都县城,国民党军警弃城而逃,解救了被关押的青年。1933年5月,原思林县苏维埃主席黄金镜叛变告密,黄书祥被敌人包围中弹牺牲。9月,赵世同在黄立逢配合下,利用围桌打牌之机,将黄金镜击毙,铲除了祸害。1934年,赵世同任中共思果中心县委委员,因声威颇大,国民党当局到处悬赏缉捕,他带领全家随红军游击队转移到思林、果德、向都三县交界的录洪扎营,垦荒种粮,不时出没打击土豪劣绅。1935年1月,赵世同率队到思林街上,收缴税务所100多块银元,解决了部分革命活动经费。1936年7月,思果中心县委解体,赵世同转移到那马县州圩乡州圩村弄设山
居住。1937年初,赵世同任中共桂西区特委委员,他离开那马县上黔桂边,在乐业县雅长组建中共黔桂边委,并任边委书记。
&&& 抗日战争时期他在黔桂交界的乐业、贞丰等县,旗帜鲜明地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努力促成各党各派合作抗日,反对无原则地向国民党让步。同年10月,中共桂西区特委与百色区民团指挥部进行国共合作抗日谈判,赵世同看到国民党方面缺乏谈判诚意,即借故离开百色回黔桂边,与东兰、那马等县联系,抵制将游击队交给国民党政府改编,使黔桂边委、东兰、那马中心县委所领导的游击队免遭国民党政府的收编。1938年4月,赵世同任中共黔桂边特区工作委员会书记。他争取贵州省边地方势力王海平部支持抗战,使革命力量得到巩固和发展。1939年8月,赵世同任那武特支书记,整顿巩固了那马和武鸣西区的的党组织,并与右江各县尚存的党组织与星散党员保持联系。1940年秋,赵世同派徐彭年到平治组建中共平治县特支。次年春,赵世同到平治巡视,将平治特支改为平治县委。1943年春,赵世同在武鸣县四坡乡主持开办骨干训练班,贯彻中共中央“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方针,派部分党员和进步人士打入国民党政府各级机关,掩护党的活动。同年4月,赵世同与上级组织派来的覃桂荣等到右江各地整顿恢复党组织,使右江党组织在抗战后期得以发展起来。
&&& 解放战争时期,赵世同任中共右江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共右江地委军事部长,桂西人民解放军司令部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桂西区指挥部指挥员兼八十八团团长和政委。1946年,赵世同在乐业组建中共黔桂边中心支部,组织青年同盟会,扩大革命武装队伍。1947年9月万冈起义挫折,武装队伍化整为零,赵世同到西山,指示组织小型、精干的武工队,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和反“三征”斗争。1948年2月,赵世同到平治县,指示平治游击队开展除奸斗争,消灭敌人耳目,打开了游击斗争的局面。9月,赵世同又到西山,指出“巩固西山;扩大游击区,向外发展”的计划,带西山独立大队120人枪上黔桂边,在乐业、天峨、凌云、凤山一带创建和发展游击根据地。1949年10月中旬,赵世同率八十八团采取军事进攻与政治攻势相结合的措施,迫使都安自卫总队副总队长蓝有理投诚,交出200多支枪。12月5日,赵世同率领的八十八团配合解放大军解放都安县城,12月,赵世同率八十八团到田东县城与解放大军会师,庆祝桂西解放。
&&& 新中国成立后,赵世同任百色地委统战部部长兼专署民委主任,中共百色地委委员,常委、书记处书记,百色地区行署专员。他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为人民鞠躬尽瘁。他穿着简朴,两套价钱便宜的中山装,只有开会作报告时才穿。平时上班或下乡都穿土布唐装,一身农民模样,绝无官架。1957年他出访苏联时,公家按规定给他做了一套高级料子制服,他总舍不得穿。他经常下基层,深入生产第一线,解决生产上的难题。1959年8月,赵世同到隆林县检查工作,发现化肥严重积压,群众对使用化肥不感兴趣,他立即进行试验,以活生生的事实教育群众,终于使化肥在隆林推广使用。他非常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1961年,赵世同得知凤山县一些地方饥荒严重、随即深入灾区,挨家挨户了解,到厕所看粪便,看锅头干巴巴,即下令开仓济粮。在凤山桥音乡,他用自己的专车把浮肿病人一个个接到营养食堂,群众称赞说:“共产党才有这样的人,真& 好!”赵世同廉洁奉公,一生清贫。解放初期实行供给制,他从不吃小灶;三年经济困难时期,行政科和食堂总想办法给他买点肉和好面等,他都拒绝不收;下乡调查从不吃请,有时基层干部临时加个菜,他非让工作人员端回去不可,还予以严厉批评。1965年8月,他调任自治区贫协副主席,自治区党委办公厅派人搬来沙发、大柜子、弹簧床等,他觉得过于奢华而全部退掉,只要一张木板床、10个折椅和1条长凳、书柜及单边柜。他经常扶助生活困难的孤寡老人。到南宁后群众来访多,他又包吃包住,回去还给路费。赵世同曾任自治区党委监察委员,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全国人大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日在南宁病逝,享年76岁,身后只有13元存款,家中没有象样的家具,自治区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根据《平果县志》第685岁和邵顺新提供的资料综合审编)
全国人大代表陶爱英
&&& 陶爱英,1931年8月生,壮族,广西平果人,1949年6月参加革命工作,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1954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桂西游击队六支队十一大队四中队、桂西游击队平果山区指挥所政治员,平治县主力大队五中队、平治县大队三连政治指导员,平治县大同中心小学校长,平治县旧城区团工委书记,平治县收音站收音员,广西田阳县七区团工委委员、五区区公所副区长、九区区公所区长,广西田阳县人民委员会秘书,广西百色农业学校教务股股长,广西百色地委农村工作部副业生产科副科长,广西百色专署种子局第一副局长,农业局副局长、局长,广西乐业县农办主任,农村部部长,广西乐业县委副书记、县革委会主任、县委书记,广西百色地委副书记、百色地区行署专员,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排名第一),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第七、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8年8月离休。是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五次代表大会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七、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日9时37分在南宁逝世,享年78岁。(谢昌紧根据平果县政协提供的资料及相关史料综合整理)
&&&&&&&&&&&&&&&&&&&&&&&&
胸怀坦荡、两袖清风的杨宗德
&&& 杨宗德,1929年出生在西隆县(今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乡贫苦的苗族家庭,少年丧父,跟其叔父生活,从小勤劳好义,乐于助人。成年后,先后收留11名孤儿,领着他们开荒种地,一起谋生,深受苗族同胞的爱戴。
&&& 1951年4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再次进剿西隆县土匪。西隆县人民政府在德化乡(今德峨乡)成立办事处,发动群众配合解放军剿匪。扬宗德带领苗族青年积极参加民兵,出任民兵队长,在剿匪斗争中,他沉着勇敢,机智过人,运用党“首恶必办,协从不问,立功赎罪,立大功受奖”的政策开展剿匪工作,配合解放军收降匪团长人1人,营长4人,连长2人,击毙匪连长1人。他在带领民兵配合解放军剿匪的同时,还积极发动群众为解放军筹粮,园满地完成人民政府交给的征粮任务。
&&& 同年10月,剿匪胜利结束,扬宗德被吸收为国家干部。次年2月,组织上派他带领36名各族青年干部到百色行署举办的干部培训班学政治和文化。在学习上,他进步很快,特别是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政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认定只有共产党才能真正做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才能实现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培训班结束后,他回县参加广西省百色专区在德峨、那佐、八达、克长4个区的民族区域自治试点工作。工作中,他表现突出,被德峨各族各界代表推选为德峨区区长。试点结束后,接着筹备成立自治县,县委成立了“隆林县民族区域自治筹备委员会”,省、专区民族工作的领导和隆林各族各界代表参加,杨宗德被推选为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带领民族工作队深入壮乡、苗寨、彝村、仡佬冲大力宣传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解决历史遗留的民族隔阂、民族歧视问题,促进民族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深受各族人民的欢迎。
&&& 1951年9月,以费孝通(后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为团长的中央访问团代表党中央、毛泽东主席来隆林慰问,杨宗德陪同访问团到德峨、长发两地召开各民族代表、各族寨老的座谈会,聆听访问团代表党中央、毛主席的亲切问候,更加坚定了他实现民族区域自治的信心和决心。此后,在中共隆林县委的领导下,他和其它筹委会成员一起,全力投入自治县的筹备工作,在全县各族人民中树立了崇高的威望。
&& 1952年12月下旬,隆林县召开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大会,成立自治县人民政府。会上民主选举黄明山为县长,杨宗德、王文清为副县长,隆林县有史以来,有了由各族人民当家作主民主协商选举产生的县长,杨宗德不仅成为隆林苗族人民的领导,也成为各族人民拥护和爱戴的领导。
&& 杨宗德担任县政府领导,地位变了,但他劳动人民的本色没有变。他经常深入农村,和群众打成一片,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生活艰苦,衣着朴素,和各族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1953年,他作为苗族代表参加全国民族参观团到北京参观。长期居住在交通闭塞的深山里,没有出过远门的他,能到祖国首都北京接受党中央、毛主席的接见,是多么的荣耀和光彩。出发时,省民委发给他一套呢子中山装,他非常高兴,也很珍惜这套衣服,经常说:“这是共产党、毛主席给的。”这套衣服一直陪伴着他走完人生历程。
&&& 这次参观,他看到祖国辽阔宽广的土地,富饶美丽的江山,眼界开阔了,思想认识上提高了,他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民族大家庭的温暖,认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理,更加坚定马列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1954年,他向中共隆林各族自治县委员会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 入党后,他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党性原则。1955年,在“大跃进”浪潮的冲击下,县里一些地方刮起共产风,搞一平二调,反瞒产私分,少数干部逐户翻箱倒柜搞粮食,弄得群众生活十分的困难,人心惶惶,他不同意这种做法,并向县委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受到批判。但他保留自己的意见(后来证明他的意见是对的)。这年冬,杨孟文(苗族)趁着群众对一平二调刮共产风的不满情绪,在德峨、克长一带煽动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搞反革命活动,准备攻打德峨区公所。那地乡党支书李西济把群众的举报转告杨宗德。杨宗德深感事关重大,他立即深入德峨、克长一带调查了解,掌握具体事实后向县委作了详细的汇报。县委采纳了他的意见,立即组织力量侦查,破获了以杨孟文为首的反革命组织,粉碎了敌人的阴谋,教育了群众,安定了民心。
&&& 杨宗德为人正直,胸怀坦荡,光明磊落,从不以权谋私,保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组织上照顾给他的好米、面条、食油,他都婉言谢绝,并对干部说:我是领导,不能搞特殊化,困难大家都有,我要就对不起同志们,还是一视同仁的好。听了他的话,大家都很受感动。他任用干部讲原则,讲团结,搞五湖四海,任人唯贤,不拉帮结派,不管是外地的还是本地的,不管是那个民族,只要是德才兼备,他都推荐任用。他身为县领导,有职有权,但从不安排自己的亲属好友当干部。
&&&& “文革”期间,他受到冲击,被放到“干校”劳动,但他不怨天尤人,相信党总有一天会弄清问题,后来被安排到隆或公社任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仍是任劳任怨,和汉族群众一起修水利、水库,解决人畜饮水,深得隆或群众的爱戴。
&&& 1982年,杨宗德当选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成为隆林县第一位副省级领导干部。组织要接他到自治区任职,但他离不开隆林的父老乡亲,请求区政协批准他带职在本县工作。按规定他家属可农转非,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领导职务升迁了,但他没有离开他一直奋斗的隆林,依然在隆林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当年,祥布公社遭受历史上最大的水灾,县委、县政府请他带一个救灾工作组深入灾区慰问,当时公路已被冲垮,车子到半路抛锚,杨宗德带着多病的身体和同志们步行前往,到祥布后顾不得休息立即走访苗寨,串壮家,并给被洪水冲走死了人的苗家以精神上的安慰,发放慰问金。还和救灾组的同志组织机关干部群众抢险救灾,群众非常感动。
&&& 县内出现民族间的矛盾纠纷,杨宗德同志都深入实际做好调解工作,较好解决民族之间的问题。他处处维护各民族人民的平等团结,哪里出现民族问题,哪里就有他的身影,这些都铭记在各族人民的心里。由于长期艰苦工作,他积劳成疾,晚年常住院,但仍惦记全县的工作,病情稍好就要求出院下乡工作,1986年3月病魔终于夺走了的生命,他与世长辞了。
&&& 杨宗德同志不愧为苗族人民的好儿子,隆林各族人民的好领导,党的好干部。(作者系原中共隆林县委员会副书记)
黄志远与一场秘密战争
黄志远 冯& 森 梁显文 苏大新
&&& 他曾参加过一场中国最秘密的战争,我们好几次想采访他,写出他与这场战争的故事,均被他婉言谢绝了。直到红旗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中国,曾参加一场最秘密战争》(作者刘开政、朱当奎,1994年出版)一书后,今年中秋时节,老人才欣然接受采访,向我们娓娓道出他亲身经历的40多年前那场发生在世界上最大毒品生产基地金三角的大规模丛林战。当事者今天回忆起来,依然是那么的惊心动魄,听着他的追忆,我们仿佛置身于当年中缅边境上那场丛林深处血与火的战斗之中。
&& 老人名叫黄志远,1931年出生于中越边境靖西县南坡乡定金村。定金村在1949年解放以前曾是秘密革命根据地,曾多次被国民党军队围剿,烧杀虏掠,民不聊生。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队伍在越南河广县朔红镇驻扎,驻军秘密派人到定金等地活动,14岁的黄志远与村里的一个小伙子一起跑到朔红镇解放区,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4年后分到云南文山边防军分区司令部机要室工作。1958年参加了西藏平叛战斗,1960年回到云南后,立即投入那场鲜为人知的边界丛林秘密战争。
&&& 这场秘密战争是我国政治、军事上最为秘密的一场战争,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央领导高度重视。
&&& 日6时30分,一份中缅军队联合作战的绝密命令放在了昆明军区勐海前线指挥所。昆明军区立即抽调精兵强将,组成22个突击队,分为3个战群,配备各特种部队所需的轻便机枪及火箭筒、迫击炮、无后座力炮、火焰喷射器及爆破装置。这些武器在20世纪60年代初,已是非常先进了。他们全副武装,脸上涂着三色彩,在前线指挥部命令下达后,迅速钻进丛林,向金三角猛扑过去。
&&& 这场战争的作战对象是1949年逃缅的国民党残余部队一个总部和所属五个军共9000多人。他们由台湾直接遥控,受美国支持,占领了缅甸8个县,这8个县成了国民党残军在盛产鸦片的金三角地区的独立王国。缅甸政府军多次进剿,都无能为力,无功而返,最后,残军与缅甸政府既是敌对又是共处。残军其战略上是避免与政府军冲突决战,保存实力,以求长期生存,伺机东山再起;战术上以向中国云南边陲窜扰,潜入为攻,以避战逃跑为防。
&&& 我突击队兵力6500人,都是精英部队,是由军中挑选出来降级使用的官兵。团长降为营长,营连排长都相应降级使用(回国后又恢复原职)。当时,黄志远是我军出战中侦察队的队员,主要任务是担任密码报务,负责与前线指挥部、中央军委以及作战部队的通讯联络。整个侦察队一共130人,队长由团级干部担任,队员个个都是政治可靠、作战勇敢、反应灵活、枪法准确、身体结实的壮实后生,人人配备有冲锋枪、手枪、手榴弹。我军作战方针是:兵分四路,闪电出击,穷追猛打,力求全歼。敌方作战方针是:边打边撤,保存兵力,东山再起。侦察队的队员们一进入缅甸,就像离弦的利箭,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秘密出击,歼灭国民党逃缅残部第四军军部。
&&& 国民党残军第四军军部设立在缅甸孟马,离我国边境线25公里。军长张伟成是广东人,原中国远征军九十三师留守处排长。1946年借看守军火仓库之机偷盗了一部分武器,窜入金三角,组织了一支私人武装。1950年,国民党残军窜入缅甸后把他收编扩大,委任他为“云南人民反共志愿军”第四军军长。
&&& 黄志远与侦察队的战友,是趁大雾涉过勐龙沟干沟滩,爬上背敌面大山,借夜色掩护越过沿分水岭的国界线边境,基本上是在莽莽丛林中行军。这里人烟稀少,不要说通公路,有的地方连羊肠小道都没有,一路上古树参天,穷山恶水,一个山峰接着一个山峰,一个深谷连着一个深谷,爬不完的山,越不尽的岭。按照白天隐蔽休息、夜间行动、不准说话、不准有声响、不准有亮光、不准暴露目标的原则,经过两夜一早的行军,解放军侦察队终于从一座山顶上看到了第四军军部灯光。侦察队立即连夜从山上摸索下山,在拂晓前全部到达指定位置。天刚亮,侦察队如猛虎下山,以勇猛闪电式向敌军部猛烈开火,击毙上校军官一名,官兵数十名,其余敌人往山上撤退,侦察队乘胜追击,追到半山腰,发现路边丢下大量马匹和物资、水果等,追到山顶看到有居民村落和寺庙,但未发现敌军,黄志远立即给指挥部发密电请示。回电是:就地待命。在停留的三天时间里,侦察队就地清剿,向当地居民宣传我党我军的政策,给当地居民做好事,深深地感动了居民。百姓称赞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太阳的军队。这次中缅联合作战,缅方划了红线:我中国军队只能在缅侧20公里内作战,穿越红线是要上级批准才准许。三天后,黄志远接到中央军委密电:部队可越过“红线”,继续前进与大部队及缅军汇合,向湄公河三角洲挺进追击敌人。我军越过“红线”后,汇合缅军继续追击,占领了残敌机场,炸掉一架来不及起飞的飞机,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军用物资、马匹等,全部移交给缅军。此时,黄志远又接到中央军委电令:命令我军只准追到湄公河江边为止,如发现敌军正在江中都不准开枪、开炮射击,以免引起国际纠纷。
&&&& 此时,我出战部队出现了断粮的严重问题,所携带的干粮已用尽,又不准向当地老百姓买粮,连续三天无粮,全军将士只好在山里找野菜、野果充饥,喝生水解渴。看到这般情景,黄志远只好发报向军委请示。第二天,天空中终于出现了五架飞机在我军阵地上空盘旋投下了罐头、粮食,严重的饥渴问题得到了解决,战士们得到给养后,精神为之振奋。
&&& 经过艰苦追击,我方共歼敌3000多人,其中击毙敌将军1人,校官30多人,被我方俘虏的敌军和所有缴获的物资全部移交给缅军。作战中,我军牺牲了30多人,没有被俘。
&&& 日凌晨3点,黄志远与往常一样守在电台前,突然中央军委发来密电:“战争已完成,命令所参战部队七天七夜以内,全部撤回到中国境内。”征战部队经过五天五夜,相继通过孟育镇,胜利凯旋班师回国。
&&& 这场规模不大、历时仅80天的特殊秘密战争,由于牵涉到国际关系,特别是当时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中国方面显得异常的谨慎。若干年来,从未对内对外报道,在中国大陆,绝大多数中国人一直不知道发生过这么一件事情,对于世界上更多的人来说,迄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迷。
黄志远从军20多年,曾获得中国革命解放奖章、解放大西南奖章等荣誉。1965年他转业到地方工作,1972年调到国家重点企业广东韶关冶炼厂,先后任厂机修分厂副主任、厂组织部副部长兼人事科长等职,1981年离休。离休后,他时而回老家靖西小住,时而到韶关居住。对于能有幸参加那场秘密战争,黄志远说:“这次战争,是我军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热带丛林山岳地区作战,也是共和国在朝鲜、越南、印度、缅甸四次境外作战之中最为秘密的一场战争。我们与缅军经过两个多月的协同作战,完成了中央军委赋予的任务,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深远意义。”(黄志远口述;冯& 森、梁显文、苏大新采写)
百色文化名人梁宗岱
&&& 梁宗岱,清光绪二十九年七月十四日(公元日)出生于百色城,祖藉为广东省新会县河村(今司前白庙同安里)。六岁时就读于百色厅立两等小学,后回新会大泽中学就读,半年后转到广州东山培正中学就读,1923年秋考入广州岭南大学,1924年赴西欧留学,先在日内瓦大学学法语一年,后转赴法国巴黎大学学习,1926年至1931年到柏林大学、海德堡大学及意大利斐冷翠、罗马等地大学攻读文学。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任教授,是百色人获得教授职称最早的一名教授。1944年拒绝国民党政府给他的“立法委员”和“智囊团团员”的邀请,辞教返百色从商,潜心制药。1948年任西江学院教务长。1950年至1951年8月任广西省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兼广西省参事。在剿匪反霸期间,被人诬陷,错捕入狱两年九个月。1955年秋任中山大学法语教授。1956年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广东分会任理事。1970年任广州外语学院教授。日病逝于广州。粱宗岱的一生,是从学、诗作、诗译、从教、制药的一生,在国内外影响颇大,有“南国诗人”和“百色文化名人”之称。
& &南国诗人
&&& 梁宗岱从小聪颖好学,三岁多时其父粱卖爝(字星坡)即教其认字看画,在入小学读书后,爱看文学书报,因而文思畅通,擅长写作。十一岁时他写了一篇作文,国文(语文)老师给其打了125分,是全校破例的特别高分。一些同学对此不服气地问:“为何给梁宗岱如此高分?”老师回答:“他的这篇作文连我都写不出来,给125分还算高吗?如你们能写出一篇如此的好作文与之媲美,我同样给予高分。”梁宗岱获得作文高分后将此事告知老父,而以无缘师事康有为为终身遗憾的老父极其高兴,一心培养梁宗岱成为文学之才,便常在灯下课以《四书》、《五经》及唐宋八大家文,并接触《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古典文学名著。在老师和老父“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的鼓励下,梁宗岱在小学读书时已常创作诗词,多次受到老师赞扬,从此,他决心献身文学,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
&&& 梁宗岱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觉得在百色厅立小学读书已不能满足其所求,在尚未毕业之时便回老家广东新会的大泽中学就读,半年后觉得大泽中学亦不理想,便离家到广州市培正中学就读。培正中学是基督教会办的学校,各科课文全用英文教学,梁宗岱从未学过英文,无奈只好在校外补习英文一年,在补习中他已熟读英文课本和英语对话,因而顺利地升读培正中学初中一年级。入学之后,他边读书边写作诗文,投给校刊或被报刊登载,因此他的作品引起社会各界的注意,他本人亦被校长任为‘培正学报”及“学生周报”主编,多次获得全校英文奖和中文奖,由于他的作品出类拨萃,十六岁时(1919年)就被誉为“南国诗人”。可惜的是,此前的诗稿遗失,未能录出供读者欣赏,这是诗作者遗憾事之一。1919年“五四”运动后,全国涌现出改用白话文的新文化热潮,梁宗岱立即响应,把培正中学校刊和学生周报改用白话文,并相继写出白话文诗词和文章刊登于校刊和被刊于报端。
&&& 日,梁宗岱撰写的一首《失望》被报刊登载.在文学界引起反响,这首诗是:
&&&& &&&失& 望
&&& 明媚的清晨,
&&& 我把口琴儿呜呜地吹。
&&& 金丝鸟听见了,
&&& 以为是他的伴侣;
&&& 飞来窗前菁幽的竹林上探望,
&&& 便又失望地飞去了。
&&& 黑蝴蝶听见了,
&&& 以为是蜜蜂暑花的嗡声,
&&& 从窗前菁幽的竹林飞过来,
&&& 便又失望地飞去了。
&&& 失望的朋友们呵!
&&& 怎的我不是你的伴侣?
由于梁宗岱诗作的成就,1921年冬在他读初中四年级时,就接受了郑振铎、茅盾来信的邀请,加入了全国性的新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为会员,17周岁就参加研究会的人员在当时是不多见的。1922年,梁宗岱在完成学业之余,苦学勤作,当年2月2日创作诗《夜枭》、3月27日创作《散后》初稿、4月12日创作《泪歌》、8月8日创作《晚风》、10月28日创作《途遇》,10月 30日创作《秋夜》共六首,其中以3月27日作的《散后》初稿(至日定稿)为突出代表作,其原诗是:
&&&&&&&& 散& 后
&&& 微风在花间絮语了。
&&& 听――他说些什么?
&&& 秀蔚的竹林底下,
&&& 生着一丛小小的野花,
&&& 开的多么绚烂呵,
&&& 我的花,
&&& 你就在这儿长着罢。
&&& 琴弦断了!
&&& 砰然凄急紧张地哭了一声:
&&& 是创痛的呼吁?
&是悲哀的叫喊?&&
&夜间黑黝黝的,
&从黑暗的沉默里透出来的清芬,
&不知道是什么花的香气:
&然而我已感受到而知道是花的清芬了。
&想想我是何等一个残酷的人,
&生在礼拜堂里的
&几根稀稀的怪可爱的青草
&正在长着鲜绿新青的嫩苗。
&竟因我一时的任性
&把伊生生地践踏死了。
&白莲睡在清池里,
&伊要过伊酣梦的生活。
&夏夜的风淡淡地吹了,
&伊便不知不觉地
&瓣瓣的堕落污泥里了。
&对于忧虑充满的心
&那一阵阵夹着微风送来的花番
&不过是对于紧张的琴弦
&猝然的急弹罢!
&当伊行过,
&羞怯地把伊胸前的玫瑰抛在我的脚下。
&唉,我的不幸,
&竟无意的把他踏碎了!
&我每朝从你身边经过,
&把你一片叶儿摘下,
&你叶尖的凉露就滴在我的手上――
&呵,我的泪呵!
&我在园里拾起一片花瓣.
&我问伊要做我的情人,
&但伊涨红了脸不答我;
&于是我只得忍心地把伊放下了。
&明静皎洁的月夜,
&不知是欢畅愉乐的?
&还是凄凉沉痛的?
&花对诗人说:
&“我们的花虽有大小,
&我们都是各自创造我们的艺术的,
&都是一样美丽的呵。”
&暮春到了,
&白蝴蝶全披上黄的丧服.
&去吊那满地缤纷的落花了。
&停匀寂寞的夜雨,
&夹着低沉断续的六弦琴,
&滴在窗外的芭蕉上,
&滴进游子沉睡的心房深处,
&使他觉得客涯的惨淡,
&旅况的凄情。
&在生命的路上,
&快乐时的脚迹是轻而浮的,
&一刹那便模糊了,
&只有忧郁时的脚印
&却沉重的永远的镌着。
&只要是花便可爱了,
&美丽鲜艳的花可爱,
&憔悴的花又何尝不可爱呢?
叶枯了便落,
是当然的么?
怎么又飒飒地叹气呢?
在无边的空闲当中,
依稀地看见我最初的哭声荡漾,
哀悼我现在的灵魂!
婴孩底幻梦消灭了以后,
由歌曲带来的郡是些悲哀的赠品。
在昏暗迷茫的梦里,
我梦见我们是复合的情人。
我们相抱哭着,
从默默酸泪的凄凉里,
我们散后的愁苦互相偎贴了。
莲藕因为想得清艳的美花,
不惜在污湿的泞泥里过活。
当悲哀慢步走到我的身旁,
把伊的指尖轻敲着我的心头的时候,
我什么都忘记了,
只觉得伊慈祥,温蔼………
&把我的心弦弹出
&一阵不可名状的快意的酸痛。
&忧虑象毛虫般
&把生命底叶一张一张地蚕吃了。
&时间是无边的黑暗的大海,
&把宇宙的一切都沉没了,
&却不留一些儿的痕迹。
&悲哀安慰人生道
&“我是礁石,
&我要在你的坦荡荡的流水中
&溅起了无数的雪花似的浪花,
&使你越觉得美丽”
&我不知这是什么.
&但我只知道他说:
&伊一闻他提起我的名字,
&伊便立刻羞怯带着嫣笑的番身走了。
&当伊谈着,
&伊低头缝伊的白绸衬表。
命运是生命的沙漠上的一阵狂飚,
毫不怜恤的,
把我们――-不由自主的无量数的小沙
紧紧的吹荡追迫着,
辗转降伏在他的威权里
谁能逃出他的漩涡呢?
浪的沉默,
浸压在夜月之海,
愈显得海水的澄静了。
谢你这皎皎的清色,
每夜伴我的梦魂安静地到伊的家里去。
月夜繁林下的小溪,
低微而清切地唱道:
“月亮姐姐呵!
永久不灭的照着我们罢!”
我和伊并肩默默的伫立,
&& 在月明如洗的园中,
&& 听蔷薇滴着香露,
&& 请月颤着银被。
&& 死网象夜幕。
&& 温柔严静地
&& 把我们旅路上疲倦的尘永远的洗掉了。
&&&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当时年仅18岁的梁宗岱,对诗作已有相当研究。他的眼光和判断力“对诗作的期望内容和形式上一个更高度的强烈与稠密”,使人读了有回味无穷之感。
&&& 1923年7月,梁宗岱考入广州岭南大学,开学之后,便与刘思慕组织了“文学研究会广州分会”,鼓励会员和同学撰写诗文,并征得《越华报》、《群报》主编同意,在该报留出篱幅创办“广州文学旬刊”,他本人亦用笔名“培根”发表诗文。当年3月21日他创作诗《暮》、5月I 3日作《归梦》、6月7目作《晨雀》、6月13日作《晚祷(一)》、6月23日作《白莲》、7月9日作《光流》、7月10日作《星空》、7月20日作《夜露》、8月3日作《苦水》、8月1 7日作《晚情》及散文等11篇发表,这对一个在校学子来说,其创作数量之多速度之快效果之好是惊人的,且艺术品位不断升华。如诗《暮》:象老尼一般/黄昏又从苍古的修道院/暗淡地迟迟地行近了。全诗短短三句,其意象互托互喻的艺术,道出了作者为人生的艺术而非为艺术而艺术的思想,弘扬了中华民族诗歌的传统。
&&& 1924年,梁宗岱更热心于诗作,决心为祖国的文学发展有所贡献。这一年,他在筹划出国留学深造的同时,又创作了《陌生的游客》、《晚祷(二)》等多首新诗,使作品跃上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一年,上海商务书店将他创作的《晚祷》列为《文学研究会丛书》出版,畅销全国各地,效果良好。此《丛书》入编的诗有《失望》、《夜枭》、《泪歌》、《晚风》、《途遇》、《秋痕》、《散后》、《归梦》、《晨雀》、《晚祷(一)》、《晚褥(二)》、《暮》、《白莲》、《星空》、《夜露》、《苦水》、《光流》、《晚情》、《陌生的游客》等19首,其主要的两首为《晚祷》:
&&&&&&&&&&&&&&&&& 晚祷(一)
&& ――呈泛、捷二兄
&&& 不弹也罢,
&&& 虽然这清婉潺缓
&&& 微思荡着的
&&& 兰香一般缥渺的琴儿。
&&& 一切忧伤与烦闷,
&&& 都消融在这安静的旷野,
&&& 无边的黑暗,
&&& 与雍穆的爱幕下了。
&&& 让心灵恬谧的微跳
&&& 溧深的颂赞
&&& 造物主温严的慈爱。
&& &晚祷(二)
&& ――呈敏慧
我独自地站在篱边。
主呵!在这暮霭底茫昧中,
湿软的影儿恬静地来去,
牧羊儿正开始他野蔷薇底幽梦。
我独自地站在这里,
悔恨而沉思着我狂热的从前,
狂妄地采撷世界底花朵。
我只含泪地期待著――
祈望有幽徽的片红
给春暮阑珊的东风
不经意地吹到我底面前。
虔诚地,轻谧地
在黄昏星忏悔底温光中
完成我感恩底晚祷。
&&& 1924年,他实现了出国留学的愿望,在这以后的几年里,先后在日内瓦大学、巴黎大学、柏林大学、海德堡大学及意大利斐冷翠、罗马等地攻读文学。
&&& 1931年“九一八”日本侵略中国事件发生后,他怀着抗日救亡的满腔热情,回到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参加救亡运动,先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任教,一面从事教育工作,一面从事翻译和写作。在1931年至1940年期间,中国诗坛正处于纷杂的思潮之中,梁宗岱为探求诗作艺术的真谛,致力于诗歌理论,撰写了《诗与真》二集并付诸出版,现摘录几节于下:
&&& “谈诗”
&&& “……我以为中国今日的诗人,如要有重大的贡献,一方面要注重艺术底修养,一方面还要热热烈烈地生活,到民间去,到自然去,到爱人的怀里去,到你自己的灵魂里去;或者,如果你自己觉得有三头六臂,七手八脚,那么,就一齐去,随你的便!总要热热烈烈地活着。固然,我不敢说现代中国的青年完全没有热烈的生活,尤其是在爱人底怀里这一种!但活者是一层,活着而又感着是一层,感着而又写得出来是一层,写得出来又能令读者同感是又一层……于是中国今日底诗人真是万能难受集了!”
&&&&&&&&&&&&&&&&&&&&&&&& 摘自《沦诗培徐志摩的一封信》
一首伟大的有生命的诗底创造同时也必定是诗人底自我和人格底创造。
&&& 作者在执笔前和搁笔后判若两人。&&
大我和小我――一切有生命的作品所必具的两极端:写大我须有小我底亲切;写小我须有大我底普遍。
&&& 我们对于事物的评价常因它底品类而或严或宽。我们常常觉得某些作家底散文或散文诗比他们自己的诗更富于诗意便基于一种“品类上的混乱”。因为我们读散文或散文诗时只把它当散文看,只要它略具诗底成分便觉得异常丰富了;读一首“诗”时我们眼光和判断力便无形中增加它底要求:期望内容和形式上一个更高度的强烈与稠密。&&
批评家和诗人之间的鸿沟也许永无联接的希望。一个真正的诗人永远是“绝对”与“纯粹”底追求者,企图去创造一些现世所未有或已有而未达到完善的东西;批评家却是一个循谨的(往往并且是诚恳的)守成者,只知道援已往的成例来绳新生的现象,或站在岸上指责诗人没入海底的探求。――诗人兼批评或批评家而具有诗人底禀质的自然是例外。
批评家说:“诗和散文并非截然分离的:它们之间自有一种由浅入深,或由深入浅的边界或过渡区域,正如光之与影一样。要创造绝对或纯粹的诗岂非痴妄?”&
诗人答道:“我并非不知道这个。但已成的事实用不着我;我用武的场所正是那一无所有的空虚,在那里我要创出那只靠我底努力或牺牲而存在的东西来。”
&&& 批评的文章不难于发挥得淋漓尽致,而难于说得中肯;不难于说得中肯,而难于应用得确当。
&&& 我知道有些批评家阐发原理时娓娓动听;等到他引用一名或一首诗来做例证时,却显出多么可怜的趣味!于是我可以对那批评家说:“你这番议论,任你怎样善于掩饰,并非你自己的而是借来的――至少你并不了解你自己所说的话,或不认识你所讨论的东西。”
&&& 还有些谈到名家底杰作时头头是道;试把一首无名诗放在他面前,他便茫然若失了。
&&&&&&&&&&&&&&&&&&&&&&&&&&&&&&&&&&&&&&&&&&&
&& &&&&&&&&&&&&&&&&&&&&&&&&&&&&摘自《诗?诗人?批评家》
&&& 从以上摘录诗人梁宗岱“谈诗”的内容可以看出,他主张诗人要建重的修养,同时要热爱生活,到民间去,到自然去,在创造伟大的有生命力的诗同时是诗人的自我和人格创造。这就是说,诗人要学习正确的艺术理论,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到群众中去,到自然界和生产中去实践,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在中国诗坛上有重大的贡献。诗人在写此文时年仅三十三岁,可见他对诗作的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已有相当深的造诣,至今仍闪烁着其进步的意义。
&&& 从1941年起,诗人开始写词集,至1943年冬,写出词集《芦笛风》,全集包括水调歌头2首、玉楼春9首、菩萨蛮8首、虞美人l首、清平乐2首、蝶恋花3首、金缕曲5首、临江仙3首、采桑子2首、如梦令1首、卜算子l首、浣溪沙1首、鹊踏枝12首共50首。此集代表作有:
临 江 仙(一)
&&& 记得舍欢花下立,双双笑语融融,风光滟滟共从容。白桥斜凭处,齐进步阳红。岂料见难容易别,云山聚隔千重?如今心事两应同。当时盟约在,何必去西风?
&&& 临江 仙(二)
&&& 红棉坠火梨飘雪,楝花绽紫如云。花开花谢忒纷纷。香飞红走里,依旧满天春。只道花时同赏乐,依依一缕归魂。如今春气正氤氲。可怜今夜月,千里自如银!
&&& 临江 仙(三)
&&& 红棉绿暗春无主,平芜望断凄迷。平芜尽处是相思。杜鹃原底事,偏向耳边啼?应恨天涯春色暮,梨花又误佳期。休将泪眼忆芳菲。浮生原低梦,何处不如归?
&&& 在诗人所写的词句行间,体现他所持人生的乐观态度,即使在那“见难容易别,云去隔千重”的逆境情况下,仍然是“香飞红走里,依旧满天春”,“何处不如归”。这种人生的积极态度,是我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所在。
&&& 日,百色城解故,当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队伍雄赳赳地行进临近梁宗岱的家门时,他第一个点燃了早已准备好的鞭炮,欢迎解放军的到来,欢庆百色城的解放。随着他家门前鞭炮声响过后,全城各街道相继响起了欢迎解放军的鞭炮声,百色城也由此欢腾起来。之后,他又在商家中筹款筹物,于12月18日带领数十人的慰问队伍,挑着数十担的猪、牛、羊、鸡、鸭、鱼等鲜肉及烟、酒、糖等慰问品,向参加庆祝百色城会师的解放军献礼和慰问。1950年他被广西省人民政府请为广西第一届特邀人民代表,并被选为广西省第一届政协委员会委员,开始涉足从政。但好景不长,于1951年9月被人陷害,以通匪罪错捕入狱。后梁宗岱致信中央高级人民法院张志扬转呈毛主席.不久胡乔木致电百色地委后释放,诗人坐了两年九个月的冤枉牢。
诗人自由后,仍相信共产党,于1955年赴广东中山大学任法语教授,继续他的教学生涯和诗词写作。在1958年下放劳动锻炼和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仍创作了一批新作品。如:1958年下放广东东莞县麻浦公社时写杂泳:
&&&& 江村即景
& 江村极目尽鱼黄,
& 飒飒秋风稻浪香。
& 锄罢登艇歌归去,
& 耕牛冉冉引为航。
&&&& 月夜抢割
& 稻光月色共辉煌,
& 闪闪镰刀白似霜。&&& 、
& 千百健儿齐动手,
& 看谁积得谷盈仓。
&&&&&&&&&& 1959年听周总理“自力更生”报告有感:
百花摇曳向东风,
六亿神州气若虹,
浪骇涛惊宁奈我,
龙腾虎跃建奇功!&&&
若非五关斩六将,
谁识懦汉与英雄?
夸日花比昨日好,
来春更胜此春红,
&&&&&&&&&&&&&&&&&&& 1960年于惠阳西湖小唱
&怀叶挺将军
&踯躅百花洲,
&慨然念先烈。
&举目嘱湖光,
&潋滟更清绝。
&&& 1961年虎门怀古。梁宗岱在参观虎门要塞及林则徐纪念馆后,以诗纪念:
(一)林则徐公
丹心耿耿在,
浩气冲斗牛。
木铎惊愚梦。
铁丝锁虏丹,
汉贼心魂碎,
莫夷胆汁流,
肤功虽未竟,&&
大义炳千秋。
(五)钩鱼台谣
钓鱼台!钓鱼台!
台向四面八方开。
不钓银鳊和金鲤,
只等敌舰八网来。
钓鱼翁!钓鱼翁!
谁是钓鱼者?
不钓巨傲不钓鳖,
专捉烟犯太艨瞳。
&&& 梁宗岱自1958年后所写的诗作,都体现了他热爱祖国、拥护共产党的情怀,对祖国未来充满信心,如“今日花比昨日好,来春更胜此春红”,对叶挺、林则徐等英雄人物怀着“大义炳千秋”的崇高敬意,加以歌功颂德,以鼓励自己和后人。
&&& 诗交名友
&&& 梁宗岱自少年时起擅长写诗作文,作品多发表于报端和刊物篇页,受到文艺界好评,因而和国内文学爱好者来往甚多,密友不少,先后结交了郑振铎、茅盾、胡乔木、田汉、章益、钟敏慧、吴耀明、陈荣哲等,交往密切,互相学习,共同研究,探讨文学创作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
&&& 在广州结交国内诗友的同时,梁宗岱开始把目光投向国外,结交外国诗友。为达此目的,他经常购买外文书籍阅读,尤其是英文诗作书竟有四大箱之多。通过阅读外文名著,以丰富外文知识,打好结交国外诗友的基础。他在18岁那年(1921年)读完《詹思?克里士多夫》这本书后,就到遥隔珠江的广州岭南大学去探访在该校就读的司徒乔和日本诗人草野心平,以便通过交往建立友谊,并对诗作共同研究,对奇文“共欣赏”,对疑义“相与析”。两位外国诗人住在岭南大学一栋学生宿舍楼的顶层,是大楼的最高层。这层楼在夏日当空时温度高,室内很热,冬天北风凛烈时,又是首当其冲,室内特别冷,且上下楼均徒步,来往不大方便,也较辛苦,但费用较为便宜.所以常是穷学生住宿。
梁宗岱上楼与司徒乔和草野心平相见时,他俩正在朗读《詹思.克里士多夫》,他们寒喧几句后,便一起朗读起来。“詹思?克里士多夫出世时,他母亲当着祖父对他说的话:你多么丑!我又多么爱你! ”这时他们共同感到为这英雄的童年生活的幸福而骄傲。在读到“他和他的第一个友人莪图(otto)的交情”时,大家相视莫逆而笑。而读到《清晨》(eHatiJI)最末一段话“……于是这十五岁的清教徒听见他上帝的声音;―去、去、永远没有休息。―但是我将往那里去呢,主呵?无论我做什么,无论我往那里,结局可不永远是一样吗?终点可不在那里吗?―去死罢,你们应该死的!去受苦罢,你们应该受苦的。一个人并非为快乐而活着。他活着是为完成我的律法。受苦。死。但做你所应该做的―一个人”时,他们的声音不约而同低下来了,仿佛在倾听着上帝同样的声音。是的,做一个“人”,一个顶天立地一空倚傍的好汉。一个由“华生超人的奋斗和努力去征服他的苦痛,完成他的工作”的人,这便是《詹思?克里士多夫》这部散文交响乐的基调,也是梁宗岱的所敬仰的《詹思?克里士多夫》作者罗曼?罗兰一生作品在行为上所带来的使命所树立的榜样。
他们第一次见面,就在那热烈的朗朗读书声中愉快的度过,他们象久别重逢的老朋友,是那样热情,那样知已,那样奔放,那样情同手足般珍惜着人生这一暂短的宝贵时光,在临黄昏时才互相依依惜别。
梁宗岱和外国诗友相会后,感到外国文学爱好者众多,与之交往会在那海阔天空里炼就坚硬的翅膀,以便在那诗的世界里自由飞翔,造出一番事业来。尤其是在接触了保尔?梵乐希(瓦雷里)和罗曼?罗兰的作品后,感到他们是世界上诗歌和散文的伟大作家,是自已学习的好榜样。出于决心见到这两位伟大作家的强烈愿望,梁宗岱在岭南大学刚修读了一年学业,便于次年(1924正)赴西欧留学。经过在日内瓦大学学习法语一年之后,才转赴巴黎大学听课。在这期间,梁宗岱在学习之余,用法文写了一些新诗作品,并先后在《欧洲》杂志上发表了两首,得到法国读者的好评。之后他还将中国著名诗人王维的一首诗译成法文诗在该杂志发表,也收到良好的效果。该杂志编辑人员对粱宗岱说:“你的诗作与译作,颇得罗曼?罗兰的赞许。”瞬间听到著名作家对自己作品极好评价,感到兴奋不已,这使他在两年的徘徊观望和疑虑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 1928年寒假,梁宗岱利用假期时间,把中国著名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十几首诗和九篇散文)译成法文,以检验自己学习法文是否达到标准。但“后来一想,为什么不寄给罗曼?罗兰看,使他进一步认识自己,同时认识我最爱慕的一位中国大诗人呢?”在这一想念的指导下,梁宗岱将信和译作寄给了罗曼?罗兰。不久,便接到罗曼?罗兰的回信,这是他和伟大诗人接触的开始。
&&& 罗曼?罗兰在给梁宗岱的回信中说:“你翻译的陶渊明诗使我神往,不独由于你的希有的法文知识,并且由于这些歌的单纯动人的美。它们的声调对于一个法国人是这么熟习!从我们古老的土地上升上来的气味是同样的。”在信中的末段又说“你的译作想不想在《欧洲》杂志上发表?杂志是随时都愿意登你的译作的。”也在此不久,梵乐希对梁宗岱的作品都给予肯定,也很爱这些译作,劝其将译作印单行本出版,并答应为之作序(后来他在序言中除称道梁本人及译诗外,又说:“正因为他是中国人,梁君必然地比一个法国的文学士更善于推测、摘发……”)。此后,梁宗岱便将情况和同意出版的信告知罗曼?罗兰。从此,他和罗曼?罗兰伟大作家之间的来往逐步密切起来。
&&& 1929年夏天,梁宗岱到洛干诺(Locarno)附近的亚尔帕山避暑,归途中在日内瓦逗留了几天。日内瓦和罗曼?罗兰的住所新城(U:IIeneuve)各在里茫期(LoeLeman)底端,相隔只有几个小时的路程。于是梁宗岱去电征得罗曼?罗兰的同意,便在一个晴朗的下午前去拜访。
&&& 那已是 7日,一个格外明丽的暮秋的下午,水天是一片蔚蓝,只由湖两岸斑斓的田园和远山浅黛色的蜿蜒自以隐约辨出它们的分界。那游湖的汽船载着梁宗岱充满了热望的轻快的心在一群白鸥的簇拥中徐徐地前进。到新城时正好是下年三点,上岸再走几分钟,便到了巡礼的目的地―罗曼?罗兰的家,那花木驸翳的蛾尔迦别墅(VI1aolga)。
&&& 梁宗岱在即将行到那漂亮的别墅门前时,罗曼?罗兰已在门内等候他,并向前与之热情招呼,这给梁宗岱以深刻的印象:“当我第一次见他时,使我永远忘不了他那硕长微拱的身躯,他那晴蓝的目光的明确,他那低沉的微哑声音的魔力,以及他那稀疏的手态度冷静中带着和蔼。”“谈话的开始有几分踌躇,但越过了照例的寒喧,一经触着我们兴趣和理解的共通园地之后,他便热烈、爽直、滔滔谈了起来。
&&& 罗曼?罗兰问:“你知道敬隐渔的消息吗?”粱宗岱回答:“不知道。”罗曼?罗兰便接着说:“最近敬隐渔曾给我写了不少的信,但一封比一封令人憔虑。这完全是巴黎毁了他,完全是巴黎毁了他!”从他那微微颤抖的声音中,使梁宗岱感到他对敬隐渔的关怀是多么的深切,而对敬隐渔的不幸作了气愤的结论。之后,他们的话锋便转到法国文坛、中国文坛、哥德的诗、马赫和悲多汶的音乐……上去。罗曼?罗兰的谈话,使梁宗岱感到:“我很少在谈话中有过一个这么丰富的盛宴的印象。内容呢,如果我不能在这里一一缕述出来,那是因为它们已经融化在我心灵的血液里了。”
&&& 罗曼?罗兰和梁宗岱谈至下午四时半,他妹妹出来请他们去餐厅吃点心。席间,罗曼?罗兰问粱宗岱:“是否认识一部《中国人做的什么××××》的作者?”梁宗岱尚未回答,他又继续的说:“哼!这家伙,他是很能干的!(cel uilail一esItrBs haleiIe1)他这部书也曾要求我作序,我拒绝了!不想梵乐希竞替他做了!真可惜!”话毕,粱宗岱“立刻感到这位新英雄主义使徒士,正如我在《詹思?克里士多夫》所瞥见的一样,和我们同样富于人性,同样富近人情的;他那公正的意识使他在一个陌生的异国青年面前也抑压不住他的嫉恶如仇的心。于是我为他解释梵乐希作序动机完全出于怜悯和同情心,因为该书的作者曾经给梵乐希写了许多呼吁信……。”
&&& 两人吃过点心以后,一同到花园里去散步,刚出门便遇见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正在园里看花,罗曼?罗兰便为梁宗岱介绍说:”这是我父亲。“后又为他父亲介绍:“这是梁先生。”介绍完便一一细观园中的奇花异草,这些花草,因为是在山边阳光充足且比较避风的地方,当时虽已深秋,但各种花朵还彼此争荣竞秀,有着秋天里的春天之感。在花园的毗邻是座临嘲的邸第,罗曼?罗兰带着一种崇敬的心情指着那栋房子说: “卢梭(年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嚣俄都曾在这里住过。”
&&& 从花园回到客厅,看到墙壁上的木刻画,因而话题又转到画的内容上,罗曼?罗兰边谈边带引梁宗岱到他那间一面向湖一面向山的书房里看珍藏品,这些珍品除了名画和哥德、悲多汶的笔迹外,还在一隅里堆着世界各地友人对他致敬的许多礼物。这使梁宗岱触景生情地想起了《詹思?克里士多夫》的一段话来:“……一个伟大的灵魂是永远不会孤独的,无论命运怎样剥夺它的朋友,它终要为把他们创造出来,在它四周辉映着它所充满的爱……”梁宗岱虽不知道命运曾否剥夺他的朋友,但他那伟大灵魂的爱已经辉映于全世界了。
&&& 1930年秋,梁宗岱在柏林学习,这时他的法译《陶洲明诗选》已印刷出版发行,他便把一本新书寄给罗曼?罗兰。并附加一封简短的请教信。不久,罗曼?罗兰给梁宗岱回复一封极其恳挚的信,信中说:“我已经收到你那精美的《陶渊明诗选》,我衷心感谢你。这是一部杰作,从各方面看:灵感,移译和版本。”“那奇迹,对于我,在这一部作品里,就是它和那最古典的地中海――特别是拉丁――诗的真确的血统关系。贺拉思(Horace)和维琪尔都在这里面找着他们的面目反映着。而在一些和谐的沉思如:霭霭堂前林……或小无适俗韵…… 里,我听见了亚你班山(Monts^lb8ins)上一座别墅里的泉水的庄严音乐。”“我唯一的惋惜就是:它对于我是已经熟习了的,我到中国的旅行并不引我出我门庭去。”“但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我发觉中国的心灵和法国两派心灵中之一(那拉丁法国的)许多酷肖之点。这简直使我不能不相信或种人类学上的元素的神秘的血统关系。――亚洲没有一个别的民族和我们的民族显出这样的姻戚关系……。”
梁宗岱经过一次亲临登门拜访罗曼?罗兰和两次简短的书信来往,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和感情。正如罗曼?罗兰给梁宗岱的信中所说“我发觉中国的心灵和法国两派心灵中之一(那拉丁法国的)许多酷肖之点……亚洲没有一个别的民族和我们的民族显出这样的姻戚关系。”对梁宗岱来说,通过这个暂短的接触,使之加深对罗曼?罗兰的了解和热爱,正如他说的“如果爱的基础是了解,越了解越爱,使人们在这里找到源源不竭的精神上的启迪和灵感,这不独关于造型艺术的,而是整个精神上的启迪和灵感。”他们之间的感情,是在国际间文学界建立起来的有共同语言的共同目标的感情,并上升为中华民族和法国民族互相学习共同奋斗的感情,为世界这个大家庭的民族互相联系和团结的大厦添砖加瓦和锦上添花。
1931年9月,梁宗岱在翡冷翠避暑回到日内瓦,又借此机会再次到峨迦别墅巡礼,非常珍惜这次回国前难得的机遇拜会了罗曼?罗兰。当他按响门铃时,罗曼?罗兰亲自出来开门,从他那脸上和悦的笑容仍掩不住他那疲倦的仿佛经过大变的心情。原来,除了他自己新病愈之外,得知前次在园中有一面缘的老人已在不久前和他永别了。他们的谈话便在这样一个黑色的音符上开始。忽然,罗曼?罗兰的声音比平常更低沉,从他悲哀深处迸出了这句沉痛的话:“我相信你们对祖宗崇拜是最基本最合理的宗教;因为一切永生的愿望都不过辐射在这痴念上,即要和自己的亲人死后团聚。”
&&& 从此,谈话便渐渐在别的题目展开了。首先他们照例是对共同崇拜的哥德和悲多汶致热烈的敬意,然后梁宗岱对罗曼?罗兰述说在德国及意大利的印象。于是他们便不知不觉地转到亚细亚和苏维埃问题上去,罗曼?罗兰近两年来政治的视线差不多都集中在这上面。梁宗岱说:“这么一个大规模的实验实在是一种最高理想主义,也是任何醉心于理想主义的人所必定深表同情的,不过我们文人究竟心肠较软,对于他们的手段总觉得不能完全同意。”罗曼?罗兰回答说:“可不是,我对于他们的弱点并不是盲目的。我在最近给他们的一封信里曾经指出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不独和他们不悖,并且一个真正的苏维埃信徒同时也必定是真正的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赞助者。”罗曼?罗兰话毕,便从抽屉里找出那封信稿给梁宗岱看,当梁宗岱读到“……& 什么时候都有伪善者,在种种利益里,在种种旗帜下。你们队伍里边有伪善者,这是一些尾随狮子的狼……”的时候,他深切地了悟罗曼?罗兰这思想上的新转变,并非由于一种老朽的感伤的反动,象外间人所说的:“他仍然用同样犀利的目光去揭发他所同情的主义的症结。――唉!这些尾随狮子的狼,我们中国实在太多了!”
&&& 原定谈话一刻钟(因为他新病愈的缘故)的时间早已过去了,梁宗岱便站起来告辞,而罗曼?罗兰便笑着说:“还是谈下去罢,机会是难得的,我也忘疲倦了。”由这他便回到他所说常提及的中国人和法国人的可能的血统关系这感想上去。“说也奇怪!”罗曼?罗兰继续说:“我接触过的东方民族不可谓少了,没有一个象中国人那么和我们的头脑接近的。日本人来访我的很多。但和他们谈了一个钟头的话往往还不知道他要&
云南省广南县政
德保县政协领导
韦敏庆深入玉凤
西林县政协机关
隆林各族自治县
黄子锋到文广局
陈晓慧率队到玉
凌云县政协进行
黄子锋到革布乡
沈北海率视察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西隆林县都有什么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