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各色各样的伊犁人都爱唱黑黑眼睛的眼睛

[责任编辑:昆仑网]“美丽的夜色多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想给远方的姑娘写封信,可惜没有邮递员来传情……”
每当听到《草原之夜》这首歌曲,黄昏中的可克达拉就会浮现在眼前,金色的余晖照在那条并不算长的街道上,朴素可爱的人们在长满绿色植物的田畴中劳作,混合着烤包子、烤羊肉串香味的炊烟在空中飘荡,悠扬的歌声轻轻抚过我的心尖,就像母亲温暖的手,让我那颗在尘世中奔波劳顿的心安静下来。
机缘有时是无法解释的。“可克达拉”和《草原之夜》之间冥冥之中就有着无法言表的机缘。从这块小小的土地上诞生的《草原之夜》被誉为“东方小夜曲”,她以忧伤、婉转、抒情的魅力抵达听者的心灵,让你的坚硬在瞬间崩溃。而“可克达拉”这个在中国地图上根本无从找到的小小的地方,也因为这首歌成为天南地北无数歌迷心中的圣地。我庆幸自己出生在这个叫做“可克达拉”的小地方,从此让我与《草原之夜》这首歌有了说不尽的机缘,而这首歌也让我产生了说不尽的骄傲和自豪。
半个世纪前,八一电影制片厂纪录片导演张加毅在可克达拉农场(后改名为兵团四师64团场)拍摄了一部大型彩色纪录片《绿色的原野》,作为国庆10周年献礼片。这是一部歌颂兵团战士建设社会主义劳动热情和反映新疆多民族亲密团结的影片,《草原之夜》是该片的主题歌。随着影片在全国各地的公映,《草原之夜》迅速风靡神州,以前在地图上都很难找到的边境小农场——可克达拉,也因此在一夜之间广为人知。
《草原之夜》因其优美深情的旋律、感人至深的歌词被纳入中国民族经典歌曲的宝库,与《天涯歌女》、《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康定情歌》、《紫竹调》、《敖包相会》、《茉莉花》、《蝴蝶泉边》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并称为国乐精华之十大民歌。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草原之夜》定为“世界著名小夜曲”。这首抒情歌曲成为世界文化的瑰宝,被人们誉为“东方小夜曲”,成为我国第一首被列入世界名曲的经典抒情歌曲。
因为《草原之夜》这首歌曲,可克达拉的人们对音乐有着一种独特的情怀。有位来到可克达拉的艺术家感慨地说:“可克达拉的人天生都是歌手。”是的,这里的人都会唱《草原之夜》,并且乐此不疲地唱了一代又一代。漫步在黄昏的可克达拉街头,你可以听到用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汉语演唱的不同韵味的《草原之夜》,每个人唱的感觉和味道各不相同,但每个人都是在用心唱这首歌。
从可克达拉走出去的声乐硕士、伊犁师范学院声乐副教授史春梅,曾在西北五省“花儿”演唱比赛中获大奖的回族歌手马玉斌,在伊犁音乐界颇有名气的专业歌手游密黎、谢国华、皮达尔卡等就别说了,业余歌手郭方君、张冬生、侯广慧、周克生、李为公、谢利民……随便站出来放声一唱吓你一跳:几乎专业水准啊!难怪文化名人吴祖强先生来可克达拉观光后,感慨万千地写下了“草原之夜,歌舞之乡”八个大字。
在可克达拉这片土地上,因为爱唱《草原之夜》,这里的人愿意用音乐这种形式诠释对家乡深厚的感情,于是《美丽的家乡可克达拉》、《可克达拉》、《可克达拉我的家乡》等一首首优美深情的歌曲从可克达拉诞生,并被更多的人传唱到更远的地方。
如今的可克达拉,已成为新疆边境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半个世纪以来,她更加成熟、更加美丽,文化气息更加浓厚。在这里,夏秋季节,每周末傍晚,文化广场上都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每个单位都会拿出最精彩的节目,每个人都会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呈现给大家,在活动中,人们最爱唱的还是《草原之夜》。
再一次回到可克达拉,一排排高大的白杨纵横交错织成绿色的网格牢牢锁住风沙,一片片沃野上麦浪翻滚、瓜果飘香、歌声飞扬,一条条羊肠小道变成了平坦宽阔的柏油路,一座座高楼林立街边,高杆路灯照亮了小镇繁华的夜晚,人们在文化广场上悠闲地散步、健身、跳舞,温凉的秋风传递着果实成熟的气息,《草原之夜》悠扬的旋律在夜空中回荡着,传向很远很远。
伊犁新闻网
伊犁广播电视报
【责任编辑:芦草沟人爱唱新疆小曲
  (新疆日报网)“春风进了广仁城,大地一派新气象;援疆干部到霍城,百花争艳春意浓;修路盖房建广场,芦草沟面貌处处新……”1月1日这一天,霍城县芦草沟镇文化中心传出优美曲调,“农家文化大院迎新年活动”在欢声笑语中开场,退休干部杨秉仁边弹边唱由他填词的新疆小曲《芦草沟面貌处处新》。.cn  “杨大哥是个大能人,吹拉弹唱样样会,现在是芦草沟镇‘农家文化大院’院长!”几位农民大姐七嘴八舌抢着说。  一阵热烈的掌声后,杨大哥走下台来。“去年,江阴市援疆干部来了后,为芦草沟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我们要把感恩唱出来!”杨秉仁说。  此时,两位农民大姐上台表演新疆小曲《王哥放羊》,她俩惟妙惟肖的表演,引来阵阵笑声。  “在芦草沟,老人们都会唱几句新疆小曲。”82岁的马忠祥老人聊起了历史。清政府平定伊犁、统一新疆后,在伊犁相继建起惠远、绥定、塔勒奇、广仁、拱宸、瞻德、宁远、熙春、惠宁等城,史学界称“伊犁九城”。九城城名均系乾隆皇帝御笔钦赐。.cn  芦草沟叫广仁城,由于地处交通要道,南来北往的戏班子多,看戏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时间久了,百姓爱看戏也爱唱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正月十五闹元宵,王哥进城把妹牵……”台上的人在唱,台下的人跟着和。“新疆小曲有百年历史,芦草沟人人都爱唱。它是由本地曲子与陕西曲子、青海平弦、兰州鼓子、西北民歌等融合后,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地方戏曲剧种,主要流传在哈密、焉耆、霍城等沿天山一带。”杨秉仁补充说。.cn  他告诉记者,自己是新疆小曲第五代传人。上个世纪80年代末,爷爷拉着胡琴一句一句唱,他在旁边一字一句记下词和谱。这些年,通过收集、整理、传唱,能够完整地演唱四五个曲目、几十个曲牌,像《张连卖布》《李延贵卖水》《小放牛》《王歌放羊》等。.cn  2003年,杨秉仁退休后,全身心地扑在新疆小曲的传唱、保护上。在镇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芦草沟新疆小曲戏曲班”,演员由17名退休老人和当地农民组成。每逢节假日和重大活动,他们表演的新疆小曲就成了压轴戏,农闲时,他们走街串巷巡回演出备受欢迎,形成了浓厚的乡土文化。.cn  农村面貌变了,农民生活好了,人们的文化需求越来越高。三年前,镇政府以新疆小曲戏曲班为主,开展了流动“农家文化大院”活动,并成立了秧歌队、书画协会。镇宣传委员马晓静说起这些喜气洋洋:去年,江阴援疆为芦草沟盖起了文化广场、文化活动中心,有了大舞台,农家文化大院活动丰富多彩,举办了赛马会、邻里节、书画大赛,吸引了周围乡镇众多农民参加。.cn  马晓静拿出一叠手印歌本:这是农民自己创作的新疆小曲和二人转。记者随手翻开,看到有《新时代的老年人》《社会主义新农村》《牧民定居佳克斯》《赛马会上浪一浪》等曲目。这些新疆曲子填上新词后,曲调明快,唱腔通俗,很受农村群众喜爱,几乎家家户户上了年纪的人都在传唱。.cn  作为新疆小曲的传承人,令杨秉仁最担心的是,戏曲班年龄最大的76岁,最小的也都65岁,很难吸引年轻人。他希望通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新疆小曲传承下去。  1
上拍指数:0件拍品
交易指数:0件成交作品
艺术家拍卖排行
艺术家搜索指导
王歌快速通道
| (C)2009 版权所有·搜艺搜此内容是搜艺搜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的结果,不代表搜艺搜赞成被搜索网站的内容或立场#伊犁人都说西大桥没桥,其实在以前真的有┃60年炫变o伊犁河_伊宁市教育-爱微帮
&& &&& 【伊犁人都说西大桥没桥,其实在以前真的有…
60年,弹指一挥间,但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会有一段不平凡的经历,都会留下一段最难忘的回忆。60年当中,生长在不同的年代,从事不同的职业,又有着不同的经历,他们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就请您从这几位老人的经历中感受伊犁60年来的巨变吧!背景资料马天骏回族,生于1942年,今年73岁,伊宁市育英私立学校董事长,长期在伊宁市建筑系统工作,见证了伊宁市建筑行业的发展变化。看着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城市日新月异,马天骏感慨:这60年来,伊宁市城市面貌变化太大了。今年73岁的马天骏在伊宁市建筑系统工作了34年,可以说是个“老建筑”,他亲眼目睹着这个城市在一天天“长大”。“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伊宁市没有什么像样的楼房。”马天骏说,那时,伊宁市人民电影院门前是最热闹、最繁华的地方,而高三层、砖木结构的红旗大楼、伊犁饭店则是伊宁市的标志性建筑,除此之外,还有垦区商店。1962年,马天骏开始进入建筑领域,两年后,正式到当时的伊宁市建筑合作社工作,当了一名建筑工人。当时,伊宁市的建筑业刚刚起步,盖房子都是靠人挑肩扛,效率不高。“那时候一个建筑队要盖一个几百平方米的楼房,需要3年时间。”马天骏还记得,当年他们承建伊宁市玻璃厂生产车间时,人工搅拌水泥,24小时都不能停工,然后再靠人挑肩扛进行施工。“那时最好的房子就是‘穿衣戴帽’。”马天骏说的“穿衣戴帽”就是指房子最下面砌的是砖,中间50厘米高的墙都是土块,最上面又是砖沿子,然后是草泥屋顶。草泥屋顶的房子,年年都要上房泥。马天骏还记得,1962年,他们的建筑队给伊犁粮食仓库上房泥,大工工资一天5元,小工一天3元。“1965年,伊宁市建筑系统利用国家项目资金,在新华东路盖起了一批砖木结构的平房。”马天骏说,当时,大家住的都是土木结构的房子,砖木结构的房子算是最好的住房了。“过去不仅住房条件差,城市道路也不通畅。”马天骏说,冬天,新华东路的泥巴可以漫到马肚子下,人都没办法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市民还吃不上自来水,人们都是靠挑水,一担几分钱,吃水很困难,更谈不上建设城市的下水管道了。”马天骏说。“伊犁人都说西大桥没桥,其实在以前西大桥有桥,过去那一片叫西沙河子,再往北的飞机场路都是河滩,经常有人在那里抓鱼。”马天骏说,再看看现在,西大桥这一带,道路宽阔,高楼林立,已成为全市最繁华的片区之一。“伊宁市建筑行业真正有起色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江苏南通、如皋建筑队进入伊宁市后,带动了建筑行业的发展。”马天骏说,1989年,伊宁市建委专门组织十几家建筑企业、建筑队到江苏、深圳考察学习,当时深圳正在建国贸大厦,3天建一层楼,这让伊犁人看后觉得不可思议。更让伊犁人吃惊的是,在南通、如皋等地考察学习时,他们发现,当地学校从小学就开设建筑方面的课程。这次考察学习,让伊宁市建筑企业的领导们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考察学习后,伊宁市建筑企业开始从江苏引进制作预应力空心板技术,用于楼房建设。“这种空心板薄、轻,而且用钢筋少,更坚固。”马天骏说,这项技术的应用,给伊宁市建筑行业带来了不小的变化。“后来又开始学习深圳速度。”马天骏说,伊宁市的建筑业开始飞速发展,到现在已经初步形成了科技含量比较高、规模比较大的企业,在城市建设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前伊宁市建筑行业年产值才几千万元,现在都达到几十个亿了,60年间的变化,真是让人想都不敢想。”马天骏说。“再看看今天,各种大型专业设备、新型建筑材料的应用,还有设计风格不同的楼房,让人看得眼花缭乱。”马天骏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伊宁市建筑行业变化巨大。马天骏一家住房条件的不断改善,正是这个城市建设60年变化的一个缩影。60年来,马天骏共搬了5次家,从最早住在伊宁市东梁街,用苇席铺房顶的土墙平房,搬进和平街一间土木结构的平房,又搬进市房产局家属院的砖木结构平房,他们一家4口人一直住在10—20平方米的房子里。1982年,随着城市住房条件的改善,已是5口人的马天骏一家又搬进了60平方米砖木结构的平房,家里也用上了自来水。几年前,又搬进了100多平方米的楼房。“我们老两口住着100多平方米的楼房,家里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烤箱,什么家电都有,日子多美呀。”马天骏十分感慨地说。“以前在商品奇缺的年代,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这‘三转一响’是人们最渴望得到的东西,而人事干部、营业员、抓方向盘的司机则是人们最羡慕的工作岗位。”马天骏说,现在,人们可以在更多的领域实现创业和就业,在创造财富的同时,充分享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带来的好处。从建筑系统退休以后,马天骏仍然在马不停蹄地忙碌着,建企业、办教育,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现在,他每年都要带着老伴和儿孙们去国外旅游,享受晚年美好的生活。闲暇之余,马天骏最大的爱好就是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欣赏城市出现的各种建筑物。他说,他看的不仅仅是一幢幢高楼,更是一个城市的变化。(文/图 张庆华)
点击展开全文
坚定不移推进“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发送邮件到 bang@ 或联系QQ ,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黑黑的头发大大的眼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