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西双塘 好玩吗玩住哪

走进西双塘村,探寻那里的转型之路
  稿源:
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区县联盟广播
  编辑:
【字号: |
| 】 【背景色
  曾经的西双塘村,家家都是土房,全村都靠种地为生。而如今的西双塘村,早已是另外一番模样。
  1992年开始,西双塘村将个人土地流转到集体统一耕种、统一管理、统一开发,村里工农业越做越强,村集体收入也年年攀升。村里富裕了,每年拿出一部分钱来,加大对村里房屋的修缮、道路的整修、生态环境的治理,现在已经形成了良性循环。西双塘村宣教处的李艳梅回忆说:“书记上任以后,都逐渐地把村民们住的土坯房改造成现在的砖房,都是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没有炕了,院里这些柴火什么的都没有了,这是清理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成立一个统一的垃圾场,然后垃圾同步处理,有污水处理厂,一步一步地改进,在改进过程中困难是肯定很大的了,都是一步步走过来,村民也都特别配合,因为都住着这种环境,都觉着舒适。”
  记者到西双塘村村民李富荣家采访时,正巧碰上来她家串门的亲戚。
  (出录音:(以前)来嘛啊?以前来了都不知道给做点儿嘛吃,那时候也不像现在这么亲热,都顾不过来了。孩子们到了这儿都特别新鲜,楼上楼下的,看咱这个装饰,他们哪住着这样的房去,这个来了之后,都新鲜地不乐意走,都恨不得在姨奶这住着不走:“原来的西双塘没有正式的道路,坑坑洼洼,人们住的房都是土坯房,咱那时候哪想到啊,后来住上这四百平米的楼把人们都美坏了,一分钱也不花。我平时爱出去溜达,这个一出去溜到哪儿,这街道都多好啊,都这么光滑,老人们想上哪儿溜去。”
  西双塘是京杭大运河边上的古村,运河文化让它找到了文化根基,对农业生态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也使小村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好。
  和改革开放后的很多中国村庄一样,西双塘也曾依靠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为村里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但是到上世纪末,村内的冶炼、印染、轧钢等企业,有的排放烟尘超标,有的使用酸类,直接导致了村内环境质量日渐恶化,眼见自然宜人的小村就要被工业化的废弃物污染。西双塘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陈立新意识到,“生态立村,环保兴村、和谐强村”才是未来西双塘的发展方向,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为子孙后代营造一个优美的生态环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西双塘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陈立新说:“过来我们的很多企业都是污染企业,耗能大,产出少,像这些都砍掉。纯属污染,对人们将来的污染种植,粮食、蔬菜、养殖业,人们的吃、住都有大的影响,只有我们认识,下决心把它砍掉,才能达到生态宜居。这些东西砍掉了,我们还要加强农业产业化调整,就要调整一些符合我们居住的地方,符合生态环境的设施项目。”
  陈立新算了一笔账:西双塘有6000多亩耕地,人均5.3亩,向土地要效益,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效益不可估量;同样,深入挖掘运河古村的历史与民俗文化,发展旅游业,也是未来的方向之一。全村的发展重点落到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上。这也是西双塘文化发展的第一步。
  过去村庄比较穷,前些年,别说是这个美丽村庄,就是解决温饱,卫生好一点儿就感到非常高兴,不错了,比如说道路,有两棵树绿化绿化,硬硬路面就觉着逞美了。但是根据形势的发展和西双塘的变化,这个远远不是我们需要的,满足不了我们这个愿望了,通过我们多年的努力,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使得我们西双塘每建一个新的项目都按照人们的生态环境、人情味儿和事业发展的规律来进行。
  村里首先关停了九家污染较重的企业,为毛革等污染略小的企业安装了环保处理设施;建造了一座占地400平方米,日处理生活废水300吨的环保污水处理场,经过处理的污水,可以补充人工湖的水源,也可以浇灌农田;同时对村内基础设施做“城区化改造”,修建了30公里的柏油路、3万多延米的地下管道,安装了400盏新式路灯,修建了园林式垃圾处理场、水冲式公共厕所。
  这些年,西双塘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40万游客,当生态、旅游、乡村文化成为西双塘发展的三要素之后,陈立新对西双塘未来的发展前景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和更深层次的思考。
  我想最终我们的目标是最终达到每天人流达到三万人,这是我们的计划。刚开始我们是以以产业为主,占百分之百的一产业,后来占百分之六七十的二产业,根据形势的发展,现在我们的跨度比较大,从一二产业一直跨越到三产业,那就是占百分之八九十的三产业,这样一来就是把整个西双塘村由过来的一二产业全部跨越到三产业,二三年之内,这个村庄既是农业,又是工业,又是三产业综合到一起,它的建设要求完全转化到三产业。
  (天津农村广播记者 卫莎、高婷 天津区县联盟广播静海台记者 刘秀娟、刘娟娟)
     友情链接
[] [] [] [] [] [][] [] [] [] [] [] [] []
联 系 我 们
网站:(022) 转 8043  电台办公室: 电台总编室:022-
天津农村广播办公室:022- 邮箱:
本网站由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版权所有,技术支持
Copyright 2003 - 2011All Rights Reserved收藏成功!
您可在用户中心,查看
电&&&话:1886735****
查看完整号码
查看联系方式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温馨提示:
谨防让您提前汇款、打空运费等或者不见面交易的行为!
行程天数:一日游
出游方式:自驾游
农庄丰富的采摘品种,葡萄,红提,梨子,桃子,水分足,味甜,垂钓品种有草鱼,青鱼,鲫鱼,罗非鱼,食人鱼等等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列表网栏目上看到的,谢谢!
小贴士:长沙良家庄生态农庄美食,采摘,垂钓,住宿信息由列表网网友发布,其真实性及合法性由发布人负责。列表网仅引用以供用户参考。详情请阅读列表网免责条款。
长沙良家庄生态农庄美食,采摘,垂钓,住宿 相关广告
& 列表网&京ICP证100421号&京ICP备号-1&琼公网安备08[转载]天津西双塘:“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小康村
西双塘街景
静海县西双塘村的村民把村委会称为“公司”。&
这个村的百姓不种地,适合劳动年纪的村民都在“公司”的各个单位工作。&
村里没有人在外打工,反倒有着1000多个外来打工人员为村里“公司”服务。&
这个村的百姓很幸福,吃穿用都是“公司”发放,每逢过年,礼品发放单上竟有70多个品种,从扫房的笤帚到海鲜,贴心十足。
这个村更像个漂亮的花园,村庄中亭台楼阁,家家都住别墅,4D电影院的即将开放让村民满是期待。   
& 李阿姨的幸福生活  
午后的阳光温暖地倾洒在院子里,院门开着,60岁的李福荣阿姨穿上一身艳丽的演出服,拿着扇子,在院子里扭着秧歌。
除了做家务,打麻将、扭秧歌是李阿姨最大的乐趣。   
老人一家5口人生活在一起,老伴在村委会的食堂工作,女儿是村里学校的老师,女婿在村里的一家公司上班,外孙女还在上小学,李阿姨早在十年前辞了工作,全心照顾家务。
“这生活可好了,没有任何的愁事,就想着怎么高兴了。”   
村里的福利很好,孩子们上学免费,考上大学还会得到1万元的奖学金,60岁以上的老人每个月能得到500到700元的生活补贴。更重要的是,从生活用品到食物、饮料,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村里提供,李阿姨很少去集市,因为“不知道还要买什么”。
两层楼、400多平方米的别墅里有十多间房子,家里4台电视,卫生间也很讲究,完全颠覆了农村厕所的印象。5口人住不过来,阿姨还拿出两间房做客房,准备给来串门的亲朋好友住。
西双塘村400多户村民,家家都拥有这样的别墅。   
“来,随便坐。”李阿姨很爽朗,客厅的茶几上摆满了各种零食,水果、糖果,每拿起一样,阿姨都会说上一句,“这是村里发的,每个月都有”。“哪个不是村里发的呢?”李阿姨找了半天,竟没有找到。
村民吃水不花钱,村里集体供暖,村民还可以得到村里企业的分红,年人均纯收入3.2万元;过着“吃大锅饭”一样的幸福生活。
能过上这样的生活,是李阿姨没有想到的。   
以前,西双塘村家家都是土房,李阿姨一家三间土房,靠种地为生,村里的土质不好,收成勉强够一家人吃饭,日常的饮食大多只有咸菜和窝头。
如今的李阿姨穿着几百元钱的衣服,住在别墅里,每天做做饭、收拾下房间,日子清闲安逸,每年,村里还会组织村民去外面旅游。
“就剩乐了。”李阿姨的幸福晚年,想不出还能有什么愁事了。   
& 一所小学的变化
西双塘村小学,一座花园一样的学校。   
每间教室都配有投影仪、立式空调、多媒体电子教学设备,连课桌都足够人性化,可以根据学生的身高升降。
42岁的杨志强曾在这所学校上学、教书,还当过校长,学校的变化是这个村庄变化的缩影。   
“80年代的时候,学校特别破,几间土房,课桌是石头垒的,上面垫块木板,学生来上学都得从家里自带板凳,教室里冬冷夏热。”杨志强在西双塘读完了小学,那个时候,学校里只有几十个学生。
1986年,老教室破旧得实在无法使用,学校搬到一处废弃的厂房,桌子变成了木头的,学生们不用自带板凳,小小的变化已经让学生们很是欣喜。
大的变化自1992年开始。   
一座800多平方米的两层小楼建成,双人的小课桌,有了微机教室、实验室,170多个学生中,三分之一是外来打工人员的孩子。
2000年,学校又搬进一座占地3500平方米的新校舍,课桌变成了单人的,其他村庄的学生也慕名来到学校,西双塘小学在当地已小有名气。
占地9400平方米的新校舍于2010年落成,设有科学教室、书法教室、音乐教室、心理咨询室,每个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
“这20多年的变化太大了,整个村都是这样,变化快得村民都不敢相信。”杨志强说。   
& 住别墅的外来打工仔  
1990年,19岁的李艳梅来到与西双塘村一桥之隔的东双塘村。那个时候,她来到天津养牛。   
李艳梅是黑龙江省绥棱县人,家里有牧场,靠养奶牛为生。听说天津的东双塘村有养牛场,抱着走出去试试看的想法,她和爱人、公婆举家来到东双塘。
和东双塘一桥之隔的西双塘村在那时还是静海县的十大贫困村之一。&
“房子都挺破,很多还是土房,村民生活得也不好。”李艳梅和爱人全家带着十几头奶牛,在东双塘生活着,对一桥之隔的西双塘很少留意。&
1992年,无意中来到西双塘村,眼前的变化让李艳梅很是吃惊,一栋栋小别墅正在翻盖,广场在建,仿明清风格的一条古街有了雏形,街上红灯高挂,古朴典雅。
西双塘村在对外招人,李艳梅和丈夫应聘成功,成为村委会宣教处的工作人员。那个时候,西双塘村委会有了另一种身份华隆集团。
在西双塘宣教处工作了20年,李艳梅有了静海口音,把户口落到了西双塘,更让她的欣喜的是,和当地村民一样,她也拥有了400多平方米的别墅。和李艳梅一样,20多户为西双塘做出了巨大贡献、工作时间超过10年的外来打工人员都住上了别墅。
在李艳梅心里,西双塘早已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家乡。   
& 身残志坚的村支书  
村委会宣教处冯处长介绍,1990年改选村党支部后,新书记陈立新上任。这个身高只有1.4米左右的新书记是土生土长的西双塘人,小时候从运河担水压弯了腰,由于当时家里穷没有及时治疗,落下了一个脊柱严重弯曲的终身残疾。但他骨子里决不服输,闯东北、下山东、办商店、开工厂,多年的辛劳让他成为当地出了名的企业家。
陈立新走马上任,面临当时村集体经济落后、村民收入低、生活困难的境况,他把自己多年辛苦经营的300万元资产的织物厂无偿交给了集体,积极带领全村兴工强农、办企业上项目,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之路。&
几年时间,西双塘相继建起了餐具、轧钢等17家企业。1994年,西双塘被农业部评为全国最佳经济效益乡镇企业。90年代末,全村建成了集冶金、化工、轻纺、机械、商贸、农业、畜牧养殖为一体的国家级综合企业集团华隆集团。
20年间,西双塘成了一座富有的花园,家家户户的田地由村里统一种植,村民不种地,却到各企业当起了工人。别的村子都是年轻人到外打工,西双塘却吸引了1000多名来打工的外地人。
如今,西双塘拥有了“全国文明村镇”、“全国小康建设明星村”、
“全国绿色小康村”、“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全国文明企业”、“全国文化典范村”、“全国民俗文化村”、“全国涉外旅游村”和“接待外宾入住农户定点村”等20个荣誉称号。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去西双塘生态园票价友情小提示
去西双塘生态园票价相关推荐
去西双塘生态园票价相关分类
去西双塘生态园票价相关问答
& 列表网&京ICP证100421号&京ICP备号-1&琼公网安备08西双塘村人富裕快乐过中秋
  稿源:
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区县联盟广播
  编辑:
  近年来,静海县西双塘村通过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村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每年一度的中秋大联欢就充分彰显出西双塘村村风文明、社会发展、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每年的中秋佳节,西双塘村人都会欢聚一堂,集体庆祝节日的到来,作为西双塘村一道独特的风景,至今已经十五年了。家住天津市区的岳红敏大姐和老伴张学梦每年都会到村里过中秋。十五年来,他们亲眼见证了西双塘村的变迁,充分感受到了改革发展的巨大成果。岳大姐激动地告诉记者:“过去那会儿多穷啊,来到这要吃没吃,要喝没喝,住娘家来娘也哭闺女也哭,弄点米得往这捎。现在这家家都住上别墅楼,不但有电视,还有电脑,比城市要好。”
  从昔日的贫困落后,到今天的富庶文明,西双塘村走过了并不寻常的二十年。二十年间,村里坚持调优一产,提升二产,加快三产的发展思路,不断加大招商引资步伐,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全村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村富民强人心齐,如今的西双塘人在充分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也急于把这份幸福和大家同享。在今年的中秋聚会上,他们广纳亲朋好友,用七千多人的大联欢为村子的发展加油助威。二十岁的马庆阳骄傲地告诉记者:“我们村就是好,风景好,哪都好,没有不好的地方,觉得很自豪。”
  (天津区县联盟广播静海台记者 刘秀娟 赵莹)
 频道风采
[] [] [] []
[] [] [] [] [] [] [] []
联 系 我 们
网站:(022) 转 9008  电台办公室: 电台总编室:
本网站由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版权所有,技术支持
Copyright 2003 - 2011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双塘 好玩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