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中国特色结合实际谈谈社会主义义理论体系谈谈对网红的看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
  课听到现在,哲学原著学习告一段落,怎么觉得今天开始的新的阶段的学习内容有点没劲了,也许是老师的语调和课程内容不抓人,看见大家都在底下忙着自己的手机,似乎注意力不那么集中,枯燥的口号式的东西很多,偶尔触及现实问题,也深挖不下去,但从老师的讲课精神头和思维,可以看到老师的境界,是真正的信仰和内心的接受中特理论。难怪张燕喜老师说中央党校的老教授都很长寿,前辈们平均年龄93岁,有好几个百岁老人。我想这就是信仰和心态以及党校环境、学校生活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吧。信仰是精神生活,有信仰的人才有精神依托。
                                                           
   --“理想的社会结构是从哑铃型向橄榄型转换,中国现在是洋葱型,要转换到橄榄型需要时间”。
   -- 美国人说“苏共是在自己葬礼上致富的人”。
   -- “我们在最好的学习年代,学了些不三不四的东西”。(确实是这样)
   -- 习近平说“要把长空假话,变成短实新话。”
   -- 感恩是一辈子埋在心底的债务。
   “五一小假期,终于因为睡眠不足感冒了,不知自己性情似乎越来越急,无意中又被韩剧牵动了,夜以继日地看完《我的金枝玉叶》,共54集,分三段时间全部看完,以至牺牲了睡眠,造成抵抗力不足。终于被韩剧打垮了。其实为什么就要着急呢。总是想一口吃个胖子,按心理测试,这急性子会是心脏病的隐患之一。
    有点感悟:凡是自己精心营造的东西,不在乎它的价值有多昂贵,形式有多豪华,只要是自己用心去打造的,就是最温馨、最宝贵的。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学案设计模块八——模块十四
发布时间: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模块八 学案设计
本讲制定人:&& 钟祖田& &教研组长签字:& &&&&&&&&&授课教师签字: &&&&&&&&&&&&&&&
模块8:健全民主,完善法制
一、预习准备
1、学习目标:
(1)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同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法治的联系和本质区别。
(2)熟悉我国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具体做法。
(3)了解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的必要性与原则性,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2、学习重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
(2)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
(3)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方针。
3、学习难点:
(1)为什么不能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和多党制。
(2)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1、预习时间:第一节课10分钟左右时间讨论预习。
2、任务安排:
&1)如何理解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呢?
2)如何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与人民代表大会政体的关系?
3、推荐视频:《复兴之路》、《拉萨3.14事件》《政党制度白皮书》等视频。
1、讲授法、阅读思考法、案例分析、讨论、实践调研法。结合学生讨论结果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引导。
2、课时安排:理论6学时
二、课堂学习活动
中国的政治建设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中国到底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政治道路呢?马克思认为:民主政治是一切国家形式的最终归宿。既然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结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因此社会主义中国在政治道路的选择上会毫无疑问地选择民主道路。邓小平也说过,&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但是,社会主义民主是何种意义上的民主呢?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是特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体现了国体与政体的统一。
【交流研讨】
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其他民主相比,它是否有自己的特色?它的特色何在?
【教师点评】
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已经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其主要内容有: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的原则内容;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五个方面的具体内容。简单概括为&一个统一&、&四项制度&。这些内容的关系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这三者的有机统一是灵魂;人民民主专政是地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立柱。
1、情境创设:结合2013年两会的召开,谈谈当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形势。
2、合作探究的问题:通过对我国政治制度的学习,全面认识我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以及加强政治体制改革、健全民主机制的必要性。
3、研讨方向: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生活实际,正确认识当前我国反腐问题及现存的问题对策。
1、交流展示的内容:我国政治制度基本框架
2、交流展示的方法:即兴演讲、PPT展示、视频解说等。
3、可能出现的问题:
少部分同学可能有冷漠或者浮于应付等心理;
4、解决方法:
要求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结合我国政治生活实际,历史材料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国际与国内形势相结合,通过对比等方法凸显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新变化。
1、提升目的: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政治体制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进一步健全民主,完善法制。
2、提升方法:A 讲授与讨论;B 利用案例与学生及进行交流。
中国的政治建设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中国到底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政治道路呢
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已经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其简单概括为&一个统一&、&四项制度&。这些内容的关系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这三者的有机统一是灵魂;人民民主专政是地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立柱。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
【导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则。这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以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经验得出的必然结论。
【提出问题】如何理解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呢?
(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案例资料】苏东剧变的原因及教训。
(二)人民民主专政
1.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2.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
3.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国特色
4.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根本不同。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
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50多年来,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内容
3.中国政党制度是一种社会主义的新型政党制度
(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2.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享有广泛的自治权利
(六)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层民主是我国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阶层人士,在城乡基层政权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基层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的民主权利,包括政治经、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民主权利,具有全体公民广泛和直接参与的特点。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
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
2.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
3.实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意义
(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1.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2.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一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历史过程
三、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
(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1.政治体制的含义
2.政治体制改革的标准
3.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案例:&鄂尔多斯50亿建新城如鬼城,清洁工比行人多&;
播放视频:&政治体制改革&。
4.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
5.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科学理解和正确处理民主、自由和人权的问题,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意思,是政权一种构成形式。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社会主义民主是多数人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真实的民主。
自由通常讲政治自由,主要是指公民在法律范围内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一种权利
人权最初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为反对神权和封建特权提出的。
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是抽象的、绝对的,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历史传统、文化结构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
【案例】民主、自由、人权,核心是民主。
三、课后反思
四、参考资料
1.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邓小平:《我们的宏伟目标和根本政策》,《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邓小平:《我国方针政策的两个基本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邓小平:《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7.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模块九 学案设计
本讲制定人:&& 李红霞& &教研组长签字:&&&&&&& &&&授课教师签字: &&&&&&&&&&&&&&&
模块9:创新文化& 共建文明
一、预习准备
学习目标:
(1)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和指导方针,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和主要内容。
(2)熟悉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3)了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和重要意义。
2、学习重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指导方针。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3、学习难点:
(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认识文化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中的重大意义。
预习时间:第一节课10分钟时间讨论预习。
任务安排:
1)中国先进文化是什么?
2)如何理解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3、推荐资源:观看《大国崛起》《中国文化与中国人》《十八大报告》等视频资料。
1、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辩论法、启发思考法、情感参与法;多媒体课件教学。结合学生讨论的结果与教学内容进行分析。
2、课时安排:理论6学时
二、课堂学习活动
1、导入:播放易中天教授的视频短片;通过易中天教授的视频短片得出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式。文化是历史的财富,一个民族,越是经久不衰,其文化也就越是凝重深厚。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所形成的文化,博大精深,蔚为壮观。这是无数先人心智和精神的凝结,是我们承载下来接续下去的一笔无与伦比的财富;这是我们自我认同的精神标记,也是我们面向世界的精神旗帜。我们这个民族在历史中成就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文化也在历史中成就了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文化是我们的民族之根,是我们的民族之魂。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远大目标,必须扎好这个&根&、守好这个&魂&。
2、导学内容:先进文化就是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体现社会进步方向的文化。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提倡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要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3、问题设置:
(1)我们文化的前进方向走向何处?
(2)我们又应该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情景创设:结合社会人民群众的热点话题,谈谈对相关文化知识内容的理解。
2、合作探究的问题: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对待大众文化中的一些粗俗现象?如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3、研讨方向: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生活实际,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社会中存在的文化问题对策。
1、交流展示的内容:我国的大众文化。
2、交流展示的方法:课堂辩论、PPT展示、视频解说等。
3、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 少部分学生可能有起哄或者浮于应付等心理。
4、解决方法:要求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结合我们生活实际和社会中现实事例,通过分析思考等方法理解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性。
提升目的: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文化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中的重大意义。
2、提升方法:A讲授与讨论;B用相关案例与学生交流。
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 1.文化的含义
&&& 2.中国共产党对文化认识的规律不断深化
&&& 3.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探讨草根文化的影响力)
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辩论: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当前中国大众文化中存在着一些粗俗现象,你认为应该怎样进行引导?)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讨论偶像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千年思想家)
(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大学生如何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五)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结合实例、图片等简要分析)
(二)发展教育和科学(结合案例讲解)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通过案例讨论,现象分析来说明理论内容)
(和学生简单交流熟悉的电影大片,从电影角度探讨怎样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
(2)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一手抓工艺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
(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体制机制的创新为重点。
(4)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统筹兼顾。
三、课后反思
四、参考资料
1.高教出版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案例解析、学生指导书、教学参考书2010年版系列资料
2.《大国崛起》,唐晋,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世界是平的》,何帆等,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
4.十八大报告
5.胡锦涛著作:《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模块十学案设计
本讲指定人:&& 牛信君& &教研组长签字:& &&&&&&&&&授课教师签字:&&&&&&&&&&&&&&&
模块10:改善民生,共享和谐
一、预习准备
1、学习目标:
(1)掌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2)熟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和提出过程。
(3)了解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的面临的困难和重大意义。
2、学习重点: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3)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3、学习难点:
(1)正确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
(2)如何克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面临的困难。
预习时间:第一节课10分钟时间讨论预习,为什么我国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任务安排:
1)你认为当前社会出现的新问题有哪些?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过程
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3、推荐资源:观看《江苏吃豪餐遭市民围堵& 官员跪酒桌求饶》、《关注食品安全,构建和谐社会 原创短剧》等视频资料。
1、教学方法:教授、讨论、案例式、多媒体课件教学。结合学生讨论的结果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引导。
2、课时安排:理论5学时
二、课堂学习活动
(1)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国际发展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这个国家可能出现两种前途:一种是进入&黄金发展时期&;另一种是进入&矛盾凸显时期&。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000美元,跨上一个重要台阶。
(2)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①两个转变同步,社会结构转型反推经济体制变革。
②三个阶段并存,造成社会问题时空压缩。工业化初期的资本积累阶段、工业化中期的产业升级阶段和工业化后期的结构转型阶段并存。③两个焦点问题变化:从平均主义到收入差距过大,从商品短缺到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④三种机制逐步形成:民主政治(政府干预)、市场配置(市场经济)、社会协调(公民社会)。
(3)社会出现新问题。在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培林研究员认为,买房贵、上学贵、看病贵已成为新的民生三大问题。在谈到公众关注的社会风险时,他认为,排在第一位的是贫富差距。此后,他于2008年在全国28个省市区调查了7139位年龄在18至69岁的居民,结果显示,公众认为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是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就业问题、住房问题、腐败问题、养老保障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
&2、导学内容: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虽然&和谐社会&这个概念是现在才提出的,但也并非是脑子中突然产生的&火花&,而是有着悠久深厚的思想渊源。
3、问题设置:(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怎样提出的?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是什么?
情景创设:根据身边高校学生对现存的社会问题展开讨论。
2、合作探究的问题:如何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3、研讨方向:要求学生根据现状身体力行,在实践中切实地履行自己的时代使命。
1、交流展示的内容:大学生对和谐社会的理解,以及为构建和谐社会努力做贡献。
2、交流展示的方法:用课堂即兴演讲的方式
3、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A、少部分学生可能有淡漠或事不关己等情绪的表达;
B、对当前中国社会出现的问题的盲目乐观;
C、也可能对地区不平衡等现象表现出过度悲观的情绪。
4、解决方法:根据学生表现出的情绪,结合构建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理论展开讲解,使学生掌握理论的基本框架,学会用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思维方法。
1、提升目的: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社会现状,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紧迫性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及意义。
2、提升方法:A讲授与讨论;B用相关案例与学生交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一)和谐社会思想的理论渊源
1.中国历史上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 。
2.西方近代有关和谐社会的思想。
3.空想社会主义关于和谐社会的设想。
4.马克思主义关于建立和谐社会的思想。
(二)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
1.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
2.邓小平: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手抓、安定团结。
3.江泽民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我党首次提出构建和谐社会。
4.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要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其现实依据在于:
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一)和谐社会的含义&&&&&&&&&&&&&&&&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2005年2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三)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二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三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可能性
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一)深刻认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
(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
三、课后反思
四、参考资料
1.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 邓小平:《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共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6.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模块十一 学案设计
本讲制定人:&& 江瑶& &教研组长签字:& &&&&&&&&&授课教师签字: &&&&&&&&&&&&&&&
模块11:一国两制,促进统一
一、预习准备
1、学习目标:
(1)掌握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在新形势下的坚持和发展。
(2)熟悉对台方针的演变过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
(3)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2、学习重点:
(1)&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2)新世纪新阶段 的对台方针政策。
3、学习难点:
(1)在和平统一问题上为什么不能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2)在新世纪新阶段如何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预习时间:第一节课10分钟时间讨论预习,当前两岸关系处在什么阶段?
任务安排:
1)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2)你了解&一国两制&的政策吗?
3)推荐资源:观看《台海记事》,香港、澳门回归等视频资料。
1、教学方法:教授、讨论、案例式、多媒体课件教学。结合学生讨论的结果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引导。
2、课时安排:理论2学时
二、课堂学习活动
1、导入:华媒关注台湾渔民遭射杀事件 &吁与大陆联手护渔
中新网5月13日电 台湾地区一渔船9日遭菲律宾公务船只射击,导致一名台湾渔民死亡。境外华文媒体高度关注事件发展,分析认为,为了此类事件不再发生,两岸应以民族大义为重,在维护主权上一致对外。
香港《大公报》11日刊文指出,菲律宾枪杀台湾渔民,引来两岸人民愤慨。随着东南亚海洋维权形势日益严峻,两岸都应以中华民族的大义为重,在维护主权上应当一致对外。维护了主权,实际上就是维护了民族与民众的根本利益。
台湾《旺报》13日刊文指出,近两年来由于美国亚太再平衡策略的鼓舞,亚洲国家包括日本、菲律宾等先后掀起领土主权争议,这次菲律宾公务船对台湾渔船开枪事件虽然是个案,但事态发展却使得台湾地区不得不和大陆维持更紧密的合作。
2、导学内容: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内容,在新世纪新阶段两岸面临着新问题的挑战,以两岸人民的福祉为归宿,加强两岸的交流合作是必要的。
3、问题设置:
(1)你如何看待台湾渔民遭射杀事件?
(2)你认为这一事件会对两岸关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情景创设:调查身边的同学对台湾、台湾问题的了解程度。
2、合作探究的问题:当前影响两岸关系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
3、研讨方向:结合当前国际形势,寻找两岸关系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式。
1、交流展示的内容:大学生对台湾和台湾问题的了解。
2、交流展示的方法:用课堂即兴演讲的方式
3、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A、部分学生可能对台湾的风土人情的关注多于对台湾问题的了解;
B、对解决台湾问题存在极端情绪;
C、也可能对台湾问题淡漠。
4、解决方法:根据学生表现出的情绪,结合历史和国际当前形势正确解读两岸当前所处的环境,以及正确处理两岸关系的重要意义。
1、提升目的:帮助学生正确认台湾问题和解决台湾问题正确方向,让学生认识到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要意义。
2、提升方法:A讲授与讨论;B用相关案例与学生交流。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爱国主义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自己的祖国一种深厚的感情,是一个国家民族意识和民族觉悟的集中反映。中华民族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力量,是各族人民的共同的精神支柱。
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没有国家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只有实现民族统一,才能展现中华民族的团结奋进、朝气蓬勃的英姿,使得中华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
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民族团结和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海内外华夏儿女的共同心愿。党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捍卫民族尊严,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并带领中国人民为之不懈奋斗。
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一)台湾问题是国民党发动内战的直接产物
(二)台湾问题与美国政府的责任
(三)台湾问题的实质
台湾问题的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二、从武力解决台湾到和平解决台湾的政策转变
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50年来,在国内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之中,党的三代领导人提出并逐步完善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指引祖国统一大业沿着正确轨道前进。
(一)武力解决台湾的方针
(二)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方针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确立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由来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人在考虑解决台湾问题时,逐步形成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20世纪70年代,国内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确立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创造了新的条件。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发展过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与这个大目标相一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第一代领导集体和平解放台湾的思想,着眼于现代化建设,着眼于祖国统一,着眼于港、澳、台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创造性地制定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顺利解决了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问题。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基本内容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三、&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意义
&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的杰出贡献,是中国共产党人智慧的结晶。这一构想,有利于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意义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意义
四、&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一)香港的顺利回归
(二)澳门的顺利回归
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
一、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现状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
三、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
三、课后反思
四、参考资料
1.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
3. 胡锦涛:《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三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4.胡锦涛:《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日。
5.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台湾问题与中国统一》白皮书,《人民日报》日。
6.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人民日报》日。
7.《反分裂国家法》,《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模块十二学案设计
本讲制定人:&& 江瑶& &教研组长签字:& &&&&&&&&&授课教师签字: &&&&&&&&&&&&&&&
模块12&&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一、预习准备
1、学习目标:
(1)掌握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我国在外交方面的基本原则、方针和政策。
(2)熟悉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3)了解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2、学习重点:
(1)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2)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3、学习难点:
(1)怎样把握时代主题。
(2)怎样才能构建&和谐世界&。
预习时间:第一节课10分钟时间讨论预习,我国在国际事务中起什么样的作用?
任务安排:
1)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际形象的改变过程?
2)你了解我国的对外政策吗?
3)推荐资源:观看《新中国外交风云》,《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外交大事》等视频资料。
1、教学方法:教授、讨论、案例式、多媒体课件教学。结合学生讨论的结果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引导。
2、课时安排:理论2学时
二、课堂学习活动
当下新一轮的军备竞赛愈演愈烈。朝鲜搞光明星三号卫星发射,并扬言要搞新一轮核试验,高水平的,用物理因素打击侵略者。伊朗更是加快核武试验进度,近程反弹道导弹和打击各类战斗机、直升机、无人机、巡航导弹的看家本领也亮出来了,并说批量生产。日本发射了卫星,韩国也在搞卫星发射,俄罗斯在数九寒天进行海上军演,独一无二的核动力潜艇也摆出来了。当然,印度也不甘寂寞,在庆祝国庆的时候,过了一把各类武器展览瘾,似乎是万国武器博览会。中国与美国,同时在进行陆基中段反导弹拦截技术试验。再加上紧张的朝鲜半岛局势,尚未解决的叙利亚问题,日本右翼势力的扩张,都让我们感到了国际局势的不安因素在增加。那么和平与发展的依然是时代的主题吗?
2、导学内容:国际形势正发生着微妙的变动,特别是近年来我国与周边国家的领土纠纷加剧、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都对我国对外政策的调整产生重大影响。和平的外交环境是我国顺利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保证,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继续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具有重要意义。
3、问题设置:
(1)你如何看待我国与周边国家出现的领土纠纷问题?
(2)你认为中美两国的关系会朝什么方向发展?
情景创设:调查身边的同学对黄岩岛、钓鱼岛事件的态度。
2、合作探究的问题:近年来我国与周边国家领土纠纷加剧的原因有哪些?
3、研讨方向:结合当前国际形势,寻找影响我国创造和平的国际发展环境的因素并提出解决方法。
1、交流展示的内容:大学生对黄岩岛、钓鱼岛事件的了解。
2、交流展示的方法:用课堂演讲的方式
3、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A、部分学生在黄岩岛、钓鱼岛问题上存在极端情绪;
B、对我国的国际环境盲目乐观;
C、对国际时事淡漠缺乏了解。
4、解决方法:根据学生表现出的情绪,例举适当事例分析国际环境对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正确判断国际形势的重要性。
1、提升目的: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所处的国际环境,并从中认识到它对国际乃至个人发展的意义。
2、提升方法:A讲授与讨论;B用相关案例与学生交流。
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一)毛泽东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形势的分析
毛泽东分析战后国际形势,指出世界反动力量确在准备第三次世界大战,战争危险是存在着的。在科学分析战争和和平问题基础上,毛泽东逐步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
(二)邓小平对国际形势的新判断
1、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
3、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
4、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三)当代中国领导人对时代主题的认识
在新的世纪,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根本途径是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世界多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突出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多级格局的一种发展态势。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逐渐消除各种壁垒和阻碍,从而使各国间经济关联性和依存性日益增强的过程。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全球化。
三、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1.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2.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具有必然性。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一、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一)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建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
(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发展
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三)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四)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结合的原则。
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一)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
(二)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三)树立新安全观
(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三、课后反思
四、参考资料
1.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问题》,《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邓小平:《中国的对外政策》,《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 邓小平:《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江泽民:《共同创造一个和平繁荣的新世纪》,《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胡锦涛:《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人民日报》日。
6.胡锦涛:《坚持改革开放 推进合作共赢&&在博鳌亚洲论坛200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演讲》,《人民日报》日。
7.胡锦涛:《通力合作 共度时艰&&在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日。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模块十三学案设计
本讲制定人:&& 王军&&& &&&&教研组长签字:& &&&&&&&&&授课教师签字:&&&&&&&&&&&&&&&
模块13:凝聚力量,兴我中华
一、预习准备
1、学习目标:
(1)掌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2)熟悉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建设的任务和成就。
(3)了解完成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这一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必须坚定地依靠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要把自己融入广大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之中。
2、学习重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靠力量&的提出及其意义
(2)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
(3)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4)人民军队是保卫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3、学习难点:
(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理解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
(2)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预习时间:第一节课10分钟温习上节课所讲的内容,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以便引出教学的相关内容。
任务安排:
1)为什么说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2)为什么说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
3)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是什么?
4)你知道我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方针是什么?
3、推荐资源:观看《当代知识工人的典型代表---孔祥瑞》等视频资料。
1、教学方法:教授、讨论、案例式、多媒体课件教学。结合学生讨论的结果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引导。
2、课时安排:理论2学时
二、课堂学习活动
1.导入:解读当代中国工人阶级
&工人阶级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实的阶级基础。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对工人阶级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曾不断出现过反复:从&文革&时期的&工人阶级领导一切&到&文革&后曾流行一时的&工人阶级作为一个阶级不复存在&论;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之初&企业本位论、职工主体论&的提出,到今天部分人又认为工人阶级是&改革的阻力&,主人翁变成了&主人空&&&究竟应该怎样正确认识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已成为中国如何面向未来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
2.导学内容: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依靠人民群众,首先的和最主要的就是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3、问题设置:A.怎样看待新社会阶层的地位和作用?B.为什么说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C. 如何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重大方针?D.如何正确理解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
情景创设:根据身边高校学生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的认识现状展开讨论。
2、合作探究的问题:结合当前国家形式,谈谈你对新社会阶层的理解和看法。
3、研讨方向:要求学生根据历史和当前现状身体力行,在实践中切实履行自己所担负社会主义的时代使命。
1、交流展示的内容:为什么说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
2、交流展示的方法:用课堂即兴演讲的方式
3、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少部分学生可能对该内容知之甚少,知识要点抓不住。
4、解决方法:根据学生表现出的情绪,结合本节课理论展开讲解,使学生掌握理论的基本框架,学会用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思维方法。
1、提升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员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依靠力量内涵及其构成,重点把握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正确认识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教育学员把思想真正统一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上来,增强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提升方法:A讲授与讨论;B用相关案例与学生交流。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
一、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2、农民阶级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人数最多、最基本的依靠力量&&&&&&&&&&&&
3、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二、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三、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四、巩固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一、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
二、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1、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实质、性质和内容、基本任务
2、巩固和发展新时期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三、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1、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民族问题
(1)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2)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2、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正确处理宗教问题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
二、建立巩固的国防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 &
1、按照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要求加强人民军队建设
2、贯彻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3、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
三 、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
(一)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
(二)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
(三)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
(四)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四、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第一,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必须按照信息化的要求,积极创新发展军事理论。
第二,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关键在人才建设。提高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迎接世界军事变革的挑战,关键是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思想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优良的新型军事人才。
第三,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必须继续对我军的体制编制进行改革,使之更趋合理。
第四,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以机械化促进信息化,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的复合式发展,走跨越式发展道路。
第五,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三、课后反思
四、参考资料
1.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邓小平:《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江泽民:《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跨世纪发展的战略目标》,《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修订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模块十四学案设计
本讲制定人:&& &王军&&& &&&教研组长签字:& &&&&&&&&&授课教师签字:&&&&&&&&&&&&&&&
模块14: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一、预习准备
1、学习目标:掌握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熟悉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现实途径和重大意义。了解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学习重点:
(1)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
(2)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3)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4)以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3、学习难点:
(1)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如何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预习时间:第一节课10分钟温习上节课所讲的内容,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以便引出教学的相关内容。
任务安排: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是什么?
2)如何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3)怎样才能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4)如何理解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
3、推荐资源:观看《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命运》《用生命践行三个代表》《执政方略》《执政为民》等视频资料。
1、教学方法:教授、讨论、案例式、多媒体课件、视频教学。结合学生讨论的结果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引导。
2、课时安排:理论2学时
二、课堂学习活动
1、导入:选择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百年史,是一部中华民族被侵略、欺压、奴役的血淋淋的屈辱史,也是中华各族人民奋起反抗、前仆后继、英勇战斗的革命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在进入20世纪的那一刻,面临着这样残酷的现实。
八国联军武装入侵,辛丑条约丧权辱国,清朝政府腐败无能,社会景象贫穷衰败,曾经创造过灿烂文明的东方古国,在内忧外患中已陷入濒临灭亡的边缘。振兴中华的新路在哪里呢?奋斗不屈的中国人在寻找,在选择。
&&& 在辛亥革命后的一段时间里,&集会结社,犹如疯狂,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各种政治力量纷纷亮相,试图用自己的思路来改造中国,成立的政党最多时达300多个。但这些林立的党派大多像流星划过,转瞬即逝。中国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在几经失败之后,与他创立的国民党也陷入了重重危机。
&&& 1921年7月,一群年轻的知识分子,踏着五四运动催生的先进文化潮流,秘密聚集在中国南方的大都市上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这些年轻人以改天换地的气概,一心要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创建一个崭新的合理的社会。1921年的7月,悄悄地上演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一幕,成为了红色旅程的动人起点。
&&& 起点之后,是波澜壮阔的行程,是大浪淘沙的选择。
&&&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终于改变了近代中国的命运,赢得了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导学内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是一项全新的事业。要成就这项伟大而全新的事业,没有坚强正确的领导核心是不行的,没有忠诚可靠的组织保证是不行的。这个领导核心,这个组织保证,就是中国共产党。党的领导是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政治保证。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3、问题设置:(1)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改变近代中国的悲惨命运?
(2)厦门特大走私案给我们留下怎样的警示?
(3)如何认识腐败可能给党的肌体造成的严重危害?
(4)如何认识反腐败斗争的紧迫性和长期性?
情景创设:学生根据材料讨论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合作探究的问题: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党内腐败事件频繁发生,那么造成一些党员腐败的原因是不是就是一党执政?
3、研讨方向:要求学生根据现状身体力行,在实践中切实地履行自己的时代使命。
1、交流展示的内容:大学生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知识的理解,以及为增强我国执政党建设努力做贡献。
2、交流展示的方法:用课堂即兴演讲的方式
3、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A、少部分学生可能有淡漠或事不关己等情绪的表达;
B、对当前中国社会出现的问题的盲目乐观;
4、解决方法:根据学生表现出的情绪,结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论展开讲解,使学生掌握理论的基本框架,学会用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思维方法。
1、提升目的: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当前我国,了解中国共产党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2、提升方法:A讲授与讨论;B用相关案例与学生交流。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1.性质。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
2.宗旨。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
中国的近现代历史充分证明了这样的道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
第一,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二,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三,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四,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三、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第一,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处在历史性大变动之中,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从国内看,中国正处在历史性的伟大变革之中,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三,从党的自身状况看,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党肩负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1.四代领导人对党群关系的认识
从生死存亡的高度认识党群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
第二,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
第三,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3.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加大反腐败工作力度
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一,根本立足点是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
第二,妥善处理与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关系。
第三,切实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
加强党的建设
一、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1.四代领导人对党建的经验总结
新时期,把党的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全面来抓,就是要以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执政能力新时期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点,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第一,这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应对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顺利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第二,这是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相继丧失政权的惨痛教训给我们的历史警示。
第三,这是进一步提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1.执政的成功经验
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
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保持党的先进性,总是把党的先进性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来抓。中国共产党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创造性实践,为进一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第一,必须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保证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
第二,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第三,必须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与时俱进,保证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
第四,必须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进行,保证党始终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
第五,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保证党始终具有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三、课后反思
四、参考资料
1.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日),《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毛泽东:《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邓小平:《十三大的两个特点》(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江泽民:《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日),《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8.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9.胡锦涛:《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日),《人民日报》日。
10.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6年版。
1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日),《人民日报》日。
1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1994年版。
13.《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人民日报》2004年版。
版权所有:安徽新华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望江西路555号
联系电话: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结合实际谈谈社会主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