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张大千松风涧水天然调黄山看松图值多少

四川内江.张大千的人物作品欣赏(10)
作者:求是2013来了
(5月10日--日),,人,广东省,日出生于中区城郊安良里的一个的家庭,泼墨家,书法家。
20 世纪50年代,游历世界,获得巨大的国际声誉,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
他与二哥昆仲创立“大风堂派”,是二十世纪最具传奇色彩的工。特别在方面卓有成就。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与,开创了新的,因其诗、、与、齐名,故又并称为“南张北齐”和“南张北溥”,名号多如牛毛。与、溥心畲以“渡海三家”齐名。二十多岁便蓄著一把大胡子,成为张大千日后的特有标志。
他曾与齐白石、、、、、等及西班牙抽象派画家交游切磋。
张大千一生弟子上百,有主要影响的有:、
、、、、、、、糜耕云、、、、厉国香、、、王康乐、、等人,其中,是张大千弟子中绘画水平最高的一个。夫人也拜张大千为师学画。
张大千再传弟子也相当多,比较有影响的是:白传巨、、、、杨振升、、、、、何纪明、葛茂桐、,吴嗣坤、、吕刚,、江洪泉、、、,包伟东、等人。
张善子、张大千昆仲共同创建了,它是中国综合性绘画流派之一。二十世纪20年代,、在西门路西成里“”开堂收徒,传道授艺,所有弟子们皆被称为“大风堂门人”。它是一个有别于“”、“
”、“京津画派”等唯一不墨泼彩等画法,的画风都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是一支生生不息、代代传承的画派。
和许多画家一样,张大千也同样经历了描摹之路。在近代像大千那样广泛吸收古人营养的画家是为数不多的,他师古人、师
近人、师万物、师造化,才能达到“师心为的“的境界。他师古而不拟古,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他还想到了创新,最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了泼墨,创造了
泼彩、泼彩墨艺术,同时还改进了国画的质地,然而思想的先行者往往是孤独的,在他五言绝句《》有“先生归去后,谁坐此船来”之句,似乎暗示着后来者继续他的道路。
他曾用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临摹古人名作,特别是他临仿和山人的作品更是惟妙惟肖,几近乱真,也由此迈出了他绘画的第一步。他从清代起笔,到八大山人,、等,进而广涉明清诸大家,再到宋元,最后上溯到隋唐。他把历代有代表性的画家一一挑出,由近到远,潜心研究。然而他对这些并不满足,又向石窟艺术和民间艺术学习,尤其是面壁三年,了历代壁画,成就辉煌。这些壁画以时间跨度论,历经、、、、等朝代。如多年前香港市场中曾出现一件署名为元四大家之一的古画,便是张大千“仿古作”,拍出接近200万元的高价。
为了考验自己的伪古作品能否达到乱真的程度,他请、、、、、、等名家及世界各国著名专家们的鉴定,并留下了许许多多趣闻轶事。张大千许多的艺术价值及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较之古代名家的真品已有过之而无不及。现世界上许多博物馆都藏有他的伪作,如华盛顿佛利尔美术馆收藏有他的《来人吴中三隐》,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有他的《石涛山水》和《梅清山水》,伦敦大英博物馆收藏有他的《巨然茂林叠嶂图》等等。
大千在学习的同时,也深得古人思想精髓,并能身体力行。张大千说:“古人所谓‘,行万里路’,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见闻广博,要从实际观察得来,不只单靠书本,两者要相辅而行的。名山大川,熟于胸中,胸中有了丘壑,下笔自然有所依据,要经历的多才有所获。山川如此,其他、、都是一样的。”他又说:“多看名山、世事万物,以明白物理,体会物情,了解物态。”他平生广游海内外名山大川,无论是辽阔的中原、秀丽的江南,还是荒莽的塞外、迷蒙的关外,无不留下他的足迹。他在一首诗中写道:“老夫足迹半天下,北游溟渤西。
在大千游历过的名山大川中,他始终把推为第一,曾三次登临。大千之所以偏爱,主要来自于的影响,黄山既为之
师,又为石涛之友。大千说“黄山风景,移步换形,变化很多。别的名山都只有四五景可取,黄山前后数百里方圆,无一不佳。但黄山之险,亦非它处可及,一失足
就有粉身碎骨的可能。”大千在50岁之前遍游祖国名山大川,50岁之后更是周游欧美各洲,这是前代画家所无从经历的境界。张大千先后在、、、、等地居住,并游遍、、南美、,、等地的名胜古迹。所到之处,他都写了大量的纪游诗和写生稿,积累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同时为他日后的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说是非常重要的。他平时教导后辈:“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须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画画和读书都是大千的日
常生活。过去是如此,借居网狮园后更是这样,朝夕诵读,手不释卷。在外出旅途的车中船上,大千也都潜心阅读。一次,大千从成都到重庆,友人托他带一本费密
的《荒书》。到家后,大千即把路上看完的《荒书》内容、作者的见解、生平以及这位明末清初的四川学者和石涛的关系,如数家珍地娓娓道来,实在令人惊讶。因
为这是一本艺术之外的学术著作。读书的习惯一直伴随到大千晚年。他常说,有些画家舍本逐末,只是追求技巧,不知道多读书才是根本的变化气质之道。大千读书
涉猎很广,经史、子、集无所不包,并不只限于画谱、画论一类的书。
张大千除了擅长山水、人物、花卉、翎毛以外,在方面比较欠缺,这应是他的遗憾。他早期师从清代晚期的著名书法家李瑞清、曾农髯,形成自己细秀,方平,略带隶书味的书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张大千先生的书法开始酝酿变化。他转学多师,学习魏碑,《》,参以宋代大家黄山谷的笔势,学习笔法刚劲,不拘一格的书风。他的书法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了山水画的意境,不是一味地追求表面上的张扬外露和剑拔弩张,而是使力与感情相融合,平中求奇,使他的书法劲拔飘逸,外柔内刚,张大千笔力遒劲而秀逸的自家风格,被后人称为“大千体”。
&&&&&&&&&&&&
停琴听阮图&
(212.8万元,2007年11月北京保利)&&&&&&&&&&
停琴听阮 1945年作
款识:广汉邱文播有停琴听阮图,赵吴兴尝临之,此又临赵者,爰。钤印:张爰、张大千
画中描述了一个关于嵇康的故事,嵇康停止弹奏古琴,来倾听阮咸奏阮,嵇康和阮咸是竹林七贤中的其中两个,竹林七贤是晋代时期的高士,阮咸制造了一种新的乐
器,後被命名为阮,最後被称为月琴,嵇康则善于弹奏古琴。竹林七贤时常聚在一起吟风赏月,借诗文书画、音乐、五石散以避时世。
题跋中解释了作品风格的来源。最早的范本由五代邱文播所绘,已经被毁,赵孟頫也画过同类题材的作品,但现存作品中并未见赵孟頫的版本。仇英1549年的一
幅停琴图中,嵇康的姿态几乎和张大千画的一样。所以张大千的临摹并非照本宣科,而是在对古代书画诸多了解基础上的一种想像和创造。在以後的题跋中,张大千
就称根本从来没有看过赵孟頫的停琴图。
画中张大千用一种二十世纪典型的手法来裁剪一棵完美的树,使焦点聚集到人物身上,设色古雅,更注重装饰性,背景和树木用笔柔和,唯石块以青绿染之,与人物
衣饰所呼应,明亮而鲜艳。从1941年至1943年,张大千在敦煌临摹壁画,画中装饰性的色彩显示出这种影响,但颜色清润,与赵孟頫时代的绘画并不相近。
张大千作此画时其人物画创作也达到了一个高峰,运笔流畅,造型准确,而且传达出了高士的神思,聚精会神中带有一丝忧伤。
&&&&&&&&&&&&&
&&&&&&&&&&&&
竹溪高士拨阮图& 立轴
设色纸本& (224万元,2009年12月福建拍卖)
题识:修竹磊砢干霄,浅水逶迤汩没,且容老子婆娑,况此清风明月。此李榖斋生世不多见者,其布局居然元人胜概,尤非同时侪辈所能梦见也。蜀人张大千题并识。钤印:张爰、大千大利、大千豪发
&&&&&&&&&&&&
&&&&&&&&&&&&
高山流水& 设色纸本
款识:蟠空作风雨,发地鸣鼓吹空,日晴四无人,声在高林际,伊优儿女语,塞浅市井议,我欲把七弦,写此以卒岁,山谷老人语。癸未七月,写与天根仁兄法家正之。大千弟张爰。钤印:张爰之印(白)、大千(朱)
此幅《高山流水》是1943年张大千从敦煌写生回来后的力作,时大千先生人物画技法已日臻妙境。图中一枝斜松布局生动,占居了画面的三分之一,枝干和松针
笔法精致,下有两高士席地而坐,一个怀抱古琴,手扶琴弦,凝神弹奏,另一个红衣高士,屏息倾听,人物神态描绘的惟妙惟肖。画面表现出一种远离尘俗、安然恬
静的心境,似能听到松风拂拂,琴音袅袅,一种诗意跃然纸上。人物以白描法画
出,线条流畅挺拔,细劲圆润。并留水线以加强衣纹的凹凸感,松下高士显得更加生动传神。为了增强画幅的动势并打破构图上的过于规则,古松顶上的两枝忽然向
右下横斜,与画幅下端向左上横插的树干上下呼应,构成一个极为完满的意象系统。又以大写意手法写松枝,古法用笔,笔笔中锋,松针墨色湿润、水墨交辉,有几
分泼墨技法的影子。这幅画用色更是一绝,继承了唐宋青绿工整的画风,设色以层染为主。红色的人物衣饰,古朴沉着。淡墨松枝,浓施石绿,衬施石青,红绿相映
成趣,艳而不佻,衬托人物雅洁的衣冠,构成古艳精丽的效果,体现出张大千深厚的传统功力和清润雅健、明丽秀逸的绘画风格。
&&&&&&&&&&&&&&
&&&&&&&&&&&&
米芾拜石& 设色纸本
1943年作&&&&&&&&&&&&&&&&&&&
高士图 &镜心 水墨纸本
&&&&&&&&&&&&&&&&&&
&&&&&&&&&&
高士图& 设色纸本
1944年作&&&&&&&&&&&&&&&&&&&&&&&高士图&
设色纸本 1943年作
&&&&&&&&&&&&
&&&&&&&&&&&&
蕉荫纳凉& 立轴 纸本 1943年作
1943年11月,张大千历时两年有余的敦煌之行终告圆满结束,此幅《蕉荫纳凉》即创作于此时。尽管仍然是张大千精擅的传统高士题材,但线条、神态
较之敦煌前有了明显区别。此幅中,高士线条的刻画既有敦煌石窟艺术笔墨痕迹,整体的布局、意象的叠加、画境的营造却又打上了鲜明的张大千艺术烙印。高士身
前的芭蕉,不仅是统一整幅画面必不可少的意象,其小写意法亦与高士的工写法形成极强烈的对比。将高士以概念化的形象置于山水林泉之间,正是画家希冀纵情于
物外的情致所在。
&&&&&&&&&&&&&&&
&&&&&&&&赏菊图&
设色纸本&&&&&&&&&&&&&&&&&&&&&&&&&&&&&&&&
高士图& 设色纸本
&&&&&&&&&&&&
&&&&&&&&&&&&
竹荫高士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43年作& (253万元,2012年6月北京保利)
题识:癸未三月,写似道藩先生法家正之。蜀郡张大千爰。钤印:张爰、大千
此作为张大千写赠时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张道藩之作。在平远的山水中,一位高士执杖前行,一块岩石,几丛修竹,蜿蜒远去的河
流,空茫的前方,伴随着高士孤寂的背影。高士以遒劲而谨细的线条勾勒,基本以白描勾出,仅在头巾和袖口处施以石青,造型简淡,流露出优雅闲逸的的气质。竹
子呈随风舞动之态,重墨写竹竿、竹叶,再以淡石青色稍加映衬,层次更加丰富。近景的岩石以粗率的笔墨写出,与细笔勾勒的人物形成对比。地面以赭石用几条线
分隔开,弯曲的线条颇具韵律感,亦使画面产生一些形式趣味。整幅造型简洁,笔墨清爽,色彩淡雅,流露出一种宁静深邃的意趣。
&&&&&&&&&&&&&&
&&&&&&&&&&&&
抚琴高士& 镜心 设色纸本 1943年作
款识: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癸未九月,写似侠仙仁兄法家正之。大千张爰。 钤印:爰玺、大千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王维《酬张少府》。上款人黄汉湘
(),字子和,号侠仙,井字镇新华村人,黄公略的堂叔。光绪三十一年(1905),弃学从戎,考入湖南武备学堂新军班。民国初年从军,
追随孙中山参加过民主革命。民国3年,晋授陆军中将及总统府军事咨议职。
&&&&&&&&&&&&&&&&&&&&
&&&&&&&&&&&&&高仕图&
1944年作&&&&&&&&&&&&&&&&&&&&
高仕图&&镜片纸本&1944年作
&&&&&&&&&&&&&&
&&&&&&&&&&&&
问梅图& 设色纸本 1944年作
款识:琼佩孤山影,林逋最有情。冰壶年事寒,泚月痕明。鹤口清如雪,梅根玉壶英。新愁绾诗句,埋梦为寻盟。甲申夏日,昆明湖上作,大千张爰。钤印:张爰、大千
题跋:大千亲家此图,随笔挥洒,颇得明人笔意。藕姑其珍之。子深。钤印:吴华源印、子深
&&&&&&&&&&&&&&
&&&&&&&&&&&&&&
张颠发书图& 立轴 水墨纸本
甲申(1944年)作
题识:吴道元学书于张颠、贺老,不成。退而学画,画法益工。可知画法兼之书法。甲申十一月,张大千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诗堂:濡头便有龙蛇势,倚醉何曾恨发长。羞煞世人夸薄伎,中山毛颖太郎当。无量题。(谢无量)
&&&&&&&&&&&&&&
&&&&&&&&&&&&
松下高士&&设色纸本
1944年作&&&&&&&
松下高士& 设色纸本 1946年作
款识:乔松磊磊多奇节,冬无霜雪夏无热。根头更有千岁苓,知谁可语长生诀。玉台仁兄方家两正,甲申嘉平,张大千爰。钤印:大风堂(朱)、张爰之印(白)、大千(朱)、人间乞食(白)
&&&&&&&&&&&&&&
&&&&&&&&&&&&
小馨百寿图& 立轴 水墨纸本 1944年作
款识:甲申上元,戏写汉君老弟之子小馨。爰。钤印:张爰
题识:左思最娇女,爱怜乞画图。呀呀应学语,扪颊笑张胡。四月十九日重题,爰。钤印:张爰私印、蜀客
诗堂:小馨百寿图。吴敬恒题。&钤印:敬恒金石长寿、稚晖八十以后书
题跋:婉婉初生女,悠悠去国情。写成行看子,聊代掌中擎。汉君先生属题。甲申四月,钱智修,时客成都。钤印:钱智修印
居士作图风雨快,大胜左侯娇女篇。莫道西南漂泊小,长成还汝太平年。汉君先生属。甲申九日,大壮。钤印:桥瘁
拳发茸茸肌雪清,栩然儿气笔端生。令娴自是刘家有,好刻苕华记小名。汉君先生属,甲申小雪清寂翁漫缀。钤印:林思进印
弱女胜男古有之,盈盈一岁可怜时。年年画取年年貌,付与阿爷无别离。甲申九秋,汉君先生属题。无量。
刘家娇女字馨馨,拳发明眸见性情。但愿从今弭征战,不愁卷上有爷名。貌得刘家掌上珠,髯张笔妙世应无。不须锦瑟频量取,一岁相烦写一图。汉君先生属。尹默漫题。钤印:尹默
妙笔传娇小,相携慰远游。多君珍护意,福慧看双修。景题。钤印:林
沛国最娇女,轻盈掌上撑。画图知念汝,千里若为情。若飞为汉君题。钤印:飞玺
沛国最娇女,肌肤生玉莹。双瞳剪秋水,见我射疑兴。若翁躭游乐,娇痴散林庭。抽毫长鬣郎,笺上忆馨馨。甲申二月六日,题大千居士为汉君吾兄娇女馨馨画象。时馨馨适周岁也。稚柳,谢稚并记。钤印:迟燕、燕白衣
边跋:绝妙张胡画小馨,天真烂漫最传神。世间多少生花笔,环尔题诗更足珍。仙掌明珠意气豪,片言愿进忝深交。他年之子于归日,此是香奁第一挑。君左为汉君、慧华题。时民国三十三年秋,小馨岁半,余题诗,小馨以油指印纸上。他日当为麻姑爪也。一笑。钤印:易君左
倩得名家笔,为图娇女图。天真活纸上,题句感欣愉。汉君先生属题。陈树人。钤印:陈树人
当年髯友神来笔,绝妙宁馨憨趣图。廿五流光一弹指,劫余收入驻春庐。渭村偶获此幅于香海市贾,乃大千老友廿五年前之妙作也。几经世变,片羽犹存。喜为题诗以纪胜缘。戊申(1968年)岁秋八月既望,芋厂并记于九龙塘渭村之驻春庐。钤印:芋厂、李四
画里宁馨渺不识,得来仍作掌珠看。于今万户伤流落,太息人生遇合难。渭村吾兄属题。稚琴。钤印:张稚琴
高士策杖 &镜心 设色纸本
1944年作&&&&&&&&&&&&&&白描人物&
&&&&&&&&&&&&
策杖高士图&
水墨纸本&甲申(1944年)作&
题识:老雨不离山,痴云常恋岫。对面语不闻,龙蛇酣方斗。佩琴赏之。甲申七月,爰大千居士,写于成都。钤印:张爰之印信、大千居士
张大千在人物画方面早年取法明清诸家之笔意,敦煌之行后得唐代高古之遗墨,又参酌传世古人名迹而自出新风。此幅《策杖高士图》气息古雅,笔法绝精,悉为唐人风韵,人物的姿态与衣着体现出高士弃世独立的志向。整幅作品充满了清逸之气,是张大千文人水墨画高雅风格的体现。
&&&&&&&&&&&&&
&&&&&&&&&&&&&&诸葛武侯像&
1942年作&&&&&&&&&&&&&&&&&&&&
设色纸本&1944年作
题识:到处聚观香案吏,此邦宜着玉堂仙。壬午冬日,内江张爰。钤印:张爰私印、蜀客
&&&&&&&&&&
&&&&&&&&&&&&&并蒂图&
设色纸本 辛巳(1941年)作
题识:并蒂图。红艳凝香带露开,春风拂槛旧亭台,可怜飞燕却归来。一曲霓裳蟾月堕,半钩赂幕紫云癹,弩人娇并与低徊。浣溪纱。辛巳秋,偶忆文华殿有舜举此图,背临之,爰。钤印:张爰之印(白)、大千(朱)
《并蒂图》绘唐明皇与杨贵妃共吹一笛。画题“并蒂”既取“并笛”谐音,也符合“芙蓉并蒂”的寄托,一语双关,含意隽永。并蒂,原指两花并生一蒂。典出唐人皇甫松
《竹枝词》:“芙蓉并蒂一心连,花侵隔子眼应穿。”后比喻夫妻相亲相爱。画中贵妃立于前,体态略呈S形,面相丰盈饱满,鼻脊秀挺,樱桃小口,两眸顾盼生
情,左手按笛,右手搭于明皇右肩;明皇身体亦呈微S形,左手搭于贵妃香肩,右手弄笛,双眼含情脉脉,两人共执一笛,同吹一曲。画家既描绘了并笛吹奏的一
刻,也将情爱中的两人刻划得极为生动。画家自题此画为背临钱选画作,钱氏人物画用笔柔劲秀润、设色清丽淡雅,与此作之高华堂皇相比,气息大相径庭,应为大
千拣取钱选画意,而又初显敦煌成果的过渡时期作品。大千人物画,在西行之前受张大风、吴小仙、唐伯虎、陈老莲影响较大,钱选和赵孟緁也是他1930年代学
习的对象。而到敦煌之后,其作画的线条、画中人物的姿态、衣饰、佩饰,都成为其十分着意的部分。画中描绘人物轮廓与衣纹的细笔线条,线质绵密强韧,极富弹
性,虽细却不显单薄。设色同样显示出敦煌壁画的影响,先用朱砂或泥金对部分衣纹与饰物等轮廓线加以强调,再施以统染。人物造型饱满浑厚,一派盛唐风度,设
色艳而不俗,显示出与赴敦煌之前人物画不同的境界。《并蒂图》中的凤首长笛、两人握笛的手法,皆与敦煌榆林15窟前室窟顶的壁画表现十分相像,长笛造型应
是两位伎乐天手中乐器的巧妙结合,握笛的手法则与其中一位完全一致。
&&&&&&&&&&&&&&&&
&&&&&&&&&&&并蒂图&
1944年作&&&&&&&&&&&&&&&&&
并蒂图& 设色纸本 1945年作
款识:并蒂图。红艳凝香带露开,春风拂槛旧亭莹。可怜飞燕却归来,一曲霓裳蟾月堕。半钩縤幕紫云逥,殢人娇并与低徊。浣溪沙。偶忆文华殿有钱玉潭此图,漫拟之。甲申嘉平月,大千张爰沙河邨居。钤印:张爰、大风堂
&&&&&&&&&&&&&&
&&&&&&&&&&&&
并蒂图& 设色纸本
1944年作& (268.8万元,2010年12月海士德)
题识:并蒂图。甲申嘉平月,大千张爰。 钤印:张爰印、大千居士&&&
《并蒂图》描绘的是白居易《长恨歌》咏叹的李隆基、杨玉环二人。两人对艺术都有相当的天赋和领悟力,李隆基擅长作曲和吹笛,杨玉环则是相当出色的舞蹈家。
此件选择李隆基教杨玉环吹玉笛这一场面进行描绘,抓住了所要表现的主要情节。杨玉环作正面吹笛状,李隆基则作半侧面相拥、相助抚笛状,含情脉
脉地注视正在专注吹笛的杨玉环,亲切之状,帝王的威严气度几乎完全消失了。李隆基微胖,呈现出帝王养尊处优所形成的优美意态,杨玉环亦为肥硕之状,当有唐
人审美尚肥的风范。作者以细劲的线条勾勒人物形象,衣纹线扼要简练,构图恰当,使线条呈现出颇为微妙的律动感。全图敷色部分亦不多,仅仅在杨玉环的头饰、
束腰、丝鞋及李隆基的玉带、丝鞋等处重色添染,其它部位略作渲染便一带而过,更增加了画面的清雅成分。全幅笔墨清雅流畅、细秀明快,敷色亮丽淡逸。
&&&&&&&&&&
&&&&&&&&&&&&
唐太宗画像& 设色纸本
松下高士& 设色纸本
1944年作&&&&&&&&&&&&&&&&&&&&&&&
松荫论琴&&设色纸本
&&&&&&&&&&&&
&&&&&&&&&&&&
松下高士& 设色纸本
&&&&&&&&&&&&&&
&&&&&&&&&&&&
省斋读画记
(28.8万港币,2005年11月香港佳士得)
&&&&&&&&&&&&&&
&&&&&&&&&&&&
屈大夫像& 镜心 纸本设色 1944年作
题识:屈大夫像。甲申(1944年)嘉平,大千张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此幅大千作于1944年,时先生才自敦煌归,至成都,画风较早年更趋沉着,线条尤近元人,得赵孟俯沉静气度。张大千尝于1946年创作完成《九歌》图,画
面构图依据为其所藏赵孟俯白描《九歌书画册》。据考证,大千在1944年十月、十一月间居青城山中,即着手设计创作《九歌》,此幅作于1944年,应为大
千为《九歌?屈大夫》所作设计稿。
立轴 1944年作
出处图& 对屏 设色纸本
1944年作&&&
题识:1.乐夫天命复奚疑,处则为元亮。甲申花朝,大千居士爰,写于成都寓庐。钤印:大千豪发、大风堂、张大千、蜀客&&&&&&&&&
2.先帝知臣谨慎,出则为孔明。仿吾家上元老人本。大千张爰。钤印:张爰、三千大千、张爰字大千书画之印、大风堂
此幅仿写陈洪绶的《出处图》,画中两位隐士皆褒衣博带,席地
而坐。陶渊明的竹席、草鞋意味着生活的简朴,膝上之无弦琴又意味着生活的高雅,其背后有一个盛米的斗和簸箩,大概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象征。陶渊明一手
抚琴,一手似乎在召唤孔明。在案头作画的孔明突然停笔,侧耳聆听,双手呈现出一个掷笔的瞬间动作,生动有趣,可见两幅画之间有强烈的精神连接。两幅画人物
造型均十分简练,笔线轻柔,色彩古雅,重在情趣。&&&
此两幅对屏的人物形象出自张大千的旧藏——陈洪绶的《出处图》。《出处图》为绢本设色手卷,乃陈洪绶在去世前一年为周亮工所作。题款中“乐夫天命复奚疑”出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先帝知臣谨慎”出自诸葛亮的《出师表》。
&&&&&&&&&&&&
北齐校书图& 立轴 纸本
1943年作& (402.5万元,2012年12月北京
款识:北齐校书图。锐荪先生法家正之,癸未秋日,蜀郡张爰。 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此幅《北齐校书图》是大千难得的佳作,“笔简而意不简”,画面宁静祥和、清新秀雅、意寓深远、情趣盎然。画中所记录的是北齐天保七年(公元
556年),文宣帝高洋命樊逊等人刊校五经诸史的故事。画中,士大夫侧身倚坐,左手伏于案上,右臂搭于扭曲嶙峋的老枝做成的椅子上。士大夫头戴纶巾、身着
长袍,典型的南北朝时期的名士形象。此时他正搁笔休息,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书童手持蒲扇掩于士大夫背后。士大夫的脸部轮廓、点睛、长髯皆细致缜密,神釆
焕然、容貌逼肖。衣衫的用笔如行云流水,紧劲连绵。案上,经史之书、笔墨纸砚被整齐的摆放着。花瓶是画中点睛之笔,那一抹朱红鲜亮、雅致,增添了画面的趣
味性。其间插着荷叶、荷花与竹枝,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与竹之虚心劲节,均隐喻着士大夫的高贵品质和君子情怀。画中,无论从线条、设色以至衣饰及开脸处理
等方面,已与敦煌之行前的风格有了明显区别,足见石窟艺术对其的深刻影响。在整体的布局、意象的叠加、画境的营造等方面却又打上了鲜明的张大千艺术烙印。
此画线条流畅,造型准确,人物生动传神,为张大千人物画精品。
&&&&&&&&&&&&
&&&&&&&&&&&&
宋人觅句图
&设色纸本&立轴
1944年作&&&
《觅句图》乃历代画家所沿用的人物画题材,大千先生亦屡写之。综合其作品观之,或可慨括为两大类。一为采自陈老莲本的《桐阴觅句图》,图中见浓眉大眼,虬
髯满腮的高士,以老木良石为几椅,坐于梧桐树下苦思。他笔下数本多出自四十年代晚期至五十年代初期。另一则以本幅为嚆矢,他自题曰《宋人觅句图》,谓取法
钱玉潭,但构图似出诸参合古人而自创所得。画中高士捻须沉吟,傍倚石桌,手扶竹椅,桌上铺置水盂、砚台、笔管、花瓶等摆设,而侍女背向画面,双手轻拈素笺
以待。从人物神情、动态以至物件摆设所营造的气氛都凝聚在得句挥毫前的苦觅过程。觅句乃风雅之事,但在画家精心编排布局下,却又似饱含张力,有一触即发之
感。画家题跋中诟病宋人作画“累处在板”,但画中全出工笔,无论高士、侍女的开脸神情、衣服纹饰,以至几桌上各种器皿,无不勾划细致精微,线条流畅精准。
用色尤见大胆,侍女衣裙、水盂以及竹椅靠背,俱填以殷红,灿烂耀目,与高士装束及几桌坐椅的天然色调相配,雅淡平衡了朱红的鲜丽,画家称“虽复秾丽而清逸
之气自在笔外”,这种谐协效果在此便体现无遗。
&&&&&&&&&&&&&&
&&&&&&&&&&&&
宋人觅句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44年作
该画绘工精湛,人物表情丰富,栩栩如生,为思佳句,捻断胡须,跃然纸上,十分传神,不可多得,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
&&&&&&&&&&&&
宋人觅句图& 设色纸本
1945年作& (2754万港币,2011年5月香港苏富比)
题识:宋人觅句图。乙酉嘉平月,以云溪翁法,记于大风堂下。大千张爰。钤印:张大千(白)、张爰(白)、大千豪发(白)、大风堂(朱)
画中高士捻须沉吟,傍倚石桌,手扶竹椅,桌上铺置水盂、砚台、笔管、花瓶等摆设,而侍女背向画面,双手轻拈素笺以待。从人物神情、动态以至对象摆设所营造
的气氛都凝聚在得句挥毫前的苦觅过程。画中全出工笔,无论高士、侍女的开脸神情、衣服纹饰,以至于几桌上的各种器皿,无不勾画细致精微,线条流畅而精准。
用色尤见大胆,侍女衣裙、水盂以及竹椅之靠背,俱填以殷红,其色灿烂耀目,唯与高士装束及几桌座椅的天然色调相配,其雅淡平衡了朱红的鲜丽。
&&&&&&&&&&&
&&&&&&&&&&&&
吕虞赠刀图&
设色纸本&&&&(537.6万元,2010年12月北京翰海)
款识:吕虞赠刀图。吕虞有佩刀,上相之,以为必登三公,可服此刀,虞谓王祥曰:蜀非其人,刀成为害,卿有公辅之量,故以相与,祥固辞强之乃受。祥临毙以刀授览曰:汝后必兴,足称此刀,览后裔世多贤才,兴于江左。晋楚王览传。蜀人张大千爰。钤印:张爰、大千
此图画于1944年,正是张大千醉心于临摹古代画作的时期。作品题材取自《三国演义》中“吕虔赠宝刀”的故事,并选择了吕虔赠刀于王祥的室内场面。张大千
截取吕虔赠刀这一典型场景,以其娴熟的线条,典雅的色彩加以表现,画中五个人分为两组,场景简洁,主次分明,各个人物姿势动态合体,将故事演绎得栩栩如
生。在风格上,张大千有效地从敦煌壁画中汲取精华,这种艺术的借鉴包括从构图到线条、色彩的诸多方面。张大千的绘画,尤其是人物画,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后
期到五十年代上半期达到高峰,这幅《赠刀图》正是其人物画高峰时期所作,是一幅优秀作品。此图中人物较多,张大千将人物的安排服从于主题和故事情节的展开
线索,井然有序,体现了画家在构图方面的游刃有余。
&&&&&&&&&&&&&
&&&&&&&&&&&&
赠刀图& 镜心 设色纸本 1944年作
题识:赠刀图。吕虔有佩刀。工相之,以为必登三公不可服此刀。虔以赠王祥。曰:卿有公辅之量,故以相与。祥固辞乃受。祥后以刀授弟览,曰:汝后必兴,足称此刀。览后并世多贤才,兴于江左。甲申嘉平,张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大风、人间乞食
本幅取材自《三国志》魏文帝时徐州刺史吕虔赠刀王祥故事。宝刀匹配公卿,王祥后人果累世居显位,成为魏晋期间的望族。画中场面即故事题为“赠刀”的关键
处,着重描划“赠给”和“推辞”的“人情拉锯”,人物神态生动,所现表情与身份贴切,无论脸部容颜、身上衣裙服饰,以至背景的陈设,具细致描划,规整井
然,无一笔苟且,特别在设色运用上,见古艳典雅,极具古意。“赠刀”题材大千画过多次,人物姿态相近,但构图有横竖之别。应是反复推敲,不断完善的过程。
画上钤“大风”朱文印,多钤用于四十年代中期工笔人物作品上。
&镜心&设色纸本
(582.4万元,2010年西泠春拍)&&&
题识:赠刀图。吕虔有佩刀,工相之,以为必登三公,可服此刀。虔与王祥,祥临薨以刀授其弟览。曰:汝後必兴,足称此刀。览後奕世多贤才,兴於江左。老杜诗:前军苏武节,左将吕虔刀。乙酉秋,拟唐人法写於昭觉寺。张大千爰。钤印:张爰(朱)、张大千(白)
月间,张大千在连续考察了大足、资阳、简阳等地石刻古迹之后返回成都老家避暑,昭觉寺是他常常下榻的地方。这期间张大千画了他一生中多幅
重要作品,其中包括《调鹦图》、《荷花通景大屏》、八屏巨幅《西园雅集》等等。这个时候日本战败投降,张大千欣喜若狂,故此一时段所作或题材特别选择,或
色墨酣畅淋漓,都有欢喜表达,此幅《赠刀图》即为其中之一。
作品以《吕虔刀》典故为题材,表现三国魏时徐州刺史吕虔赠刀的故事:吕虔有佩刀,某位识刀剑的工匠见后认为此刀必须身居三公之位的人方可佩带,吕虔自知不
配,于是将刀送给了王祥,王祥后来果然官至司空。王祥临终前又将此刀转授其弟王览,转赠时对其弟说:因为我的儿子都平凡普通,而你日后必兴,配佩此刀,所
以将这把刀转授于你。这是广为人知的典故,后人以此比喻物欲所值,应适其主,在封建社会这不失为一种开明思想。张大千截取吕虔赠刀这一典型场景,以其娴熟
的线条,典雅的色彩加以表现,画中五个人分为两组,场景简洁,主次分明,各个人物姿势动态合体,将故事演绎得栩栩如生。张大千的人物画,在上世纪四十年代
中后期到五十年代上半期达到高峰,这幅《赠刀图》正是其人物画高峰时期所作,是一幅优秀作品。
&周文矩李德裕见客图
1947年作&&
(1746万港币,2010年10月香港苏富比)
款识:周文矩《李德裕见客图》。李秋君大家尝橅临之,此又临秋君者。丁亥嘉平月,瓯湘馆中记。爰。钤印:张爰(2次)、大千鉥、南山长寿、大千居士
裱边:此图失去已久,顷为名静贤侄收得。人生离合聚散无常,可慨叹者多矣。况此身外物乎!而秋妹墓木已拱,未由临吊,为之黯然。六十九年庚申冬十一月。大千张爰。
  “丁亥嘉平月”,即公元日至2月9日之间,正是大千人物画的全盛时期。画上题识表明大千认为《李德裕见客图》的原作者是周文矩,而不是韩滉。同时也说明了张大千没有亲眼见到周文矩画的《见客图》。他根据李秋君的摹本,以及传顾闳中画《韩熙载夜宴图》,仍然作出了比前人精当的判断,显示出他对中国古代人物画有超越他人的深刻理解。
在1946年,也就是见到李秋君摹《李德裕见客图》的两年前,大千已从北京玉池山房老板马霁川手中购入旧传顾闳中所画《韩熙载夜宴图》。顾闳中(约
907-975)和周文矩都是南唐宫廷画家,两人的画比较容易有相同的时代气息。再加上《李德裕见客图》和《韩熙载夜宴图》有相同的图像特征,如《见客
图》画面右侧两位侍女和红衣男客等三人的手势,都是双手交叠于胸腹间、拇指呈十字相交状。这是风行唐、宋、元三代的敬礼手语,名为“叉手”。在元代《事林
广记》中有《习叉手图》并图解曰:“小儿六岁入学先教叉手。以左手紧握右手,其左手小指则向右手腕,右手皆直其四指,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不
得着胸须令稍离,方为叉手法也。”此外,《夜宴图》共有6把无扶手、曲搭脑形制的椅子,又称“牛头椅”。漆黑色桌子则有4张,其结构、用材简练细劲。桌腿
间近桌面处有一或两条细枨子,腿与桌面间又用小牙结构加固和装饰。《见客图》中的桌椅,也具备了这些典型特征。正是因为张大千发现《见客图》和《夜宴图》
有许多相同图像,透露出两者相近的时代气息,所以援引为断代的依据。
  张大千能以极有限的信息对《见客图》的原作者作出比较正确的判断,就是他眼光高明之处。正因如此,大千在临摹这卷《见客图》时,才有更精当的艺术表现。
&&&&&&&&&&&&&&
&&&&&&&&&&&&
石勒问佛图(414.4万元,2010年12月北京翰海)&&
石勒见佛图澄之图&
立轴&庚辰(1940年)作
款识:磊落为人天下奇,本参佛法始知机。一言能悟圆通理,却笑刘聪事事非。钱舜举有此图,所传皆赝本。予参合六朝壁画为此,颇觉去古未远。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大千豪发
张大千人物画中,一是以单人入画,如《观音大士像》、《拈花仕女图》等。二是山水或花卉人物相结合,如《文会图》、《西园雅集》和《百子图》等。另外一类,也是最为少见的,不加山水花卉辅助,人物众多的历史典故。无非《明妃出塞图》、《吕虔赠刀图》和《李德裕见客图》等寥寥数张,多为上世纪四十年代从敦煌归来后,互参唐宋人物画所作。
此件《石勒问佛图》未署年款,属大千敦煌归来时的作品。从敦煌回来后,他的人物画风格大变,画的线条虽不改其秀丽但益趋圆劲,设色虽绚丽而不失清雅明净,
是吸取敦煌壁画营养以后的新境界。将此件作品与《李德裕见客图》并置,题材相似,都是以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入画,应作于同一时期。皆是张大千敦煌归来,敦
煌壁画和宋人人物画法互参。《李德裕见客图》以周文矩本为根据,《石勒问佛图》则以钱舜举画为本,画法基本一致。人物由前期的秀劲潇洒而变化为雍容豪迈,
逼近唐宋人风韵。人物神态生动,所现表情与身份贴切,无论脸部容颜、身上衣裙服饰,以至背景的陈设,具细致描划,规整井然,无一笔苟且,特别在设色运用
上,见古艳典雅,极具古意。
《石勒问佛图》以佛教典故为题材,表现石勒问佛的场景。十六国时期,石勒自封赵王,残暴成性,以杀戮为能事,出家沙门也不能幸免,洛
阳人心惶惶。佛图澄师悯念沙门厄运及无辜众生受戮,便策杖来到石勒大将郭黑略的军门。澄师为郭授了五戒,郭请澄师到他府中供养安住。自此以后,澄法师为郭
屡献奇谋,出战皆捷。石勒奇之;因问郭黑略,郭以实告。石勒闻听非常高兴,立即召请佛图澄法师入见,问道:“佛法有何灵验?”
澄师知道石勒是一个粗鲁人,知识未开,不达深理,只有用法术来导其相信,因此答说:“佛法虽然渊博,但也可以用眼前的事物作验证的。”澄师随手取了一个食
器,将器中注满清水,然后对着清水密咒了一会,食器中竟奇异地生出一枝莲花来,光色鲜艳耀目。石勒见了赞不绝口,自此崇信佛图澄,留于军中参赞大事。这是
广为人知的典故,后人以此喻广布佛法,普度众生。张大千截取石勒问佛这一典型场景,以其娴熟的线条,典雅的色彩加以表现,画中三个人分为两组,场景简洁,
主次分明,各个人物姿势动态合体,将故事演绎得栩栩如生。
&&&&&&&&&&&
&&&&&&&&&&&&&秋江泛游&&立轴&甲申(1944年)作
款识:江湖容我着扁舟,与客携壶胜日游。纵是苍生忘不得,又与危涕话神州。甲申正月,写于成都借居,大千居士张爰。钤印:张季、大千
张大千早年师承宋元,复继明清陈洪绶、唐寅、石涛诸家,用笔极为精致,敷色
清新雅丽,艳而宜人,所临古画几可乱真,大千山水、人物、花卉无所不精,才情之高难有与之比肩者也。是图作于1944年,简约空朗而意谬浓浓,近岸只坡石
一二,苇草丛丛,上见泛舟之中,文士煮茗敲诗,大有效东坡昔日赤壁之游。
&&&&&&&&&&&&
&&&&&&&&&&&&
溪边高士 &立轴 设色纸本
款识:仿松雪斋笔。写为龙友乡丈令媛秾华女士于归之吉。大千张爰,顿首拜颂。 钤印:张爰(朱)、大千大利(白)
&&&&&&&&&&
&&&&&&&&&&&&
清溪高士图& 设色纸本 甲申(1944年)作
款识:村林烟暖醉晴鬟,碧水春风人闲开,最喜阴晴不到处,无根树早响清溪。甲申嘉平,大千张爰,沙河村居。钤印:张爰之印(白)、大千(朱)
&&&&&&&&&&&&
&&&&&&&&&&&&
松下清对& 设色纸本 1944年作
款识:爱尔林屋僻,云霞一径通。形躯百年内,心赏几人同。日晚花房冥,秋深燕空。物华闻玩久,不觉夕阳红。甲申秋日,写黄姬水句。蜀郡张大千爰。钤印:张爰、大千。
此图为传统文人隐士清对谈道的题材,张大千用青绿手法表现,在遒曲苍老的古松之下,绘二高士坐于岸边岩石之上,坐听松风,谈禅论道,旁立一书童。好一派悠然自得的景象。
&&&&&&&&&&&&
&&&&&&&&&&&&
竹林高士 &立轴 设色纸本
1944年作&&&&&&&&&&
江干行吟& 设色纸本
乙酉(1945年)作
款识:(1)子猷迳迭,竹所独往,自胜不必七贤六逸,相呼聚方,为此君重也。(2)世羽仁兄正之,甲申秋日,大千张爰。钤印:大千(朱文)、张爰之印(白文)、蜀阁(白文)、大风堂(白文)
&&&&&&&&&&&&
&&&&&&&&&&&&&&
杜少陵觅句图& 立轴 纸本
1944年作& (621万元,2013年6月北京九歌)
款识:杜少陵觅句图。甲申十月,大千居士张爰。 钤印:张爰、大千大利
题跋:云净秋风晚,山空古木疏,终年读周易,不作茂陵书。炳云先生之属,溥儒。
此幅《杜少陵觅句》是1944年张大千从敦煌写生回来后的力作,时大千人物画技法已日臻妙境。图中丛竹水渚之中,一位高士背手眺望,身后童子怀抱古琴,画
面表现出一种远离尘俗、安然恬静的心境。人物以白描法画出,线条流畅挺拔,细劲圆润,对于人物的刻画工细严谨,传神耳睹,格调高古。几簇新竹布局生动,笔
法精致,人物形象逼真,神态自若,衣褶线条勾勒细谨,劲健有力,体现出张大千深厚的传统功力和清润雅健、明丽秀逸的绘画风格。
&&&&&&&&&&&&
&&&&&&&&&&&&
柳下高仕& 设色纸本 甲申(1944年)作
款识:含烟带雨过平桥,袅袅千丝复万条。张绪当年成底事,风流终似女儿腰。甲申春日,大千居士爰。钤印:张爰、张大千
南齐武帝萧颐植蜀柳于灵和殿前,说:“此柳风流可爱,似张绪当年。”张绪风姿清雅,以柳相比,可见柳的风骨、高尚、坚韧。柳树秋季落叶较迟,能耐严寒、酷暑,犹以垂柳,枝柔下垂,树形优美。此图传达正是柳树之绿荫乘凉避炎夏,秋时婆娑映菊花,柔韧挺拔顶寒冬,春日依依惜别情。树下高士可能来比喻画家本人。
&&&&&&&&&&&&&&
&&&&&&&&&&&&
秋山深远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44年作
款识:独往秋山深,回头人境远。立庵仁兄方家正之,甲申九月,大千张爰。钤印:张爰(朱)、张大千(白)
&&&&&&&&&&&&&&&
&&&&&&&&&&&&
竹林觅诗图&
款识:长松磊磊多奇节,冬无霜雪夏无热。根头更有千岁苓,向谁说与长生诀。元人句也,予最喜诵之,每写松则书其上。昔董文敏好书王右丞逸诗。人家在仙掌,云气欲生衣。二语予曾见数幅。或有笑予数书此诗者。因记之,聊当解嘲。爰。钤印:张大千、蜀客
&&&&&&&&&&&&&&
&&&&&&&&&&&&
江干高士& 设色纸本 1944年作
款识:江干何物最关愁,一片斜阳万树秋。挂得杖头钱数百,行吟独上酒家楼。石泉先生法家正之。甲申六月,大千张爰。钤印:张爰(白文)、三千大千(朱文)
&&&&&&&&&&
江岸吟柳图&
设色纸本&&&&&&&&&&&&&&&&&&&&&&&&&&&&
李太白行吟图&&设色纸本
1944年作&&&
款识:江干何物妙,衰柳数行秋。短咏长吟去,前村问酒楼。恒良仁兄法教,大千张爰,青城山中。钤印:张爰之印&&&
此幅《江岸吟柳图》画一高士行于江渚边上,回首遥望江上。整件构图通过坡石
将观者的视线逐渐引向画面深处,清静简约,人物勾画寥寥数笔,人物比例准确、衣纹娴熟,开脸清秀,大笔触绘蕉叶,浓墨翠竹穿插其中,诗情画境跃然纸上。张
大千已经摆脱了古人程序,在形式上有了较大的突破。与其早期的高士题材作品相比,可见张大千此时精炼技法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技艺纯熟对胸臆的表达已
不构成任何障碍。画面笔简墨淡,清新俊逸,增强了艺术的感染力和画作的整体效果。
&&&&&&&&&&&&
&&&&&&&&&&&&
高士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44年作&&&&&&&&&&&&&&&&&&&
蕉荫高士&&设色纸本
&&&&&&&&&&&&&
&&&&&&&&&&&&
探梅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44年作
款识:陆放翁《晨起》诗云:齿豁不可补,发脱无由栽。予年四十有五,齿落去之,绍芝先生为之镶补,咀嚼自如,朵颐生快。使放翁生当并世又何有老境之叹哉。因为写此并请法教。甲申夏,张大千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
柳下高士 &立轴 设色纸本 1944年作
款识:江干何物最关愁,一片斜阳万树□秋。挂得杖头钱数百,行吟独上酒家楼。甲申七月,大千张爰春城山中写。钤印:张爰之印(白文)、大千(朱文)、大风堂(朱文)
&&&&&&&&&&&&&&&&&&&&
&&&&&&&&&&&&
柳荫高士& 设色纸本
1944年作&&&&&&&&&&&&&&&&竹林高士&&设色纸本
&&&&&&&&&&&&
&&&&&&&&&&&&&&
款识:独往秋山深,回头人境远。甲申四月朔,写似子良仁兄方家正之,大千张爰。钤印:张爰(朱文)、大千大利(白文)&&&
此图绘于抗战胜利的前一年。上款人“子良”,为进军缅甸,打通中印出路,指挥过围攻松山,出击龙陵,攻克回龙山等战役的抗日名将陈明仁将军。大千以粗笔入
画,线条飞动、流畅,一气呵成。山石、溪水信手拈来,人物神态、线条勾画细腻,大千居士对将军钦佩之情尽在画中。一位是百年画坛的奇才,一位是骁勇善战的
将领,两人惺惺相惜之情引人暇想。
椿仙图 &镜片 设色纸本
1944年作&&&&&&&&&&&&&&&读书图&
&&&&&&&&&&&&
&&&&&&&&&&&&
松下悟道& 立轴 纸本设色 1944年作
款识:长松磊磊多奇节,冬无霜雪夏无热。根头更有千岁苓,向谁说与长生诀。元人句也,予最喜诵之,每写松则书其上。甲申十一月,写似纪季仁兄方家正之,大千张爰,大风堂下。钤印:张爰、大千大利
&&&&&&&&&&&
&&&&&&&&&&&&
高士图& 镱心 设色纸本 1944年作
款识:甲申十月,宗邦仁兄属,写似心如先生方家正之,大千张爰。 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张大千写画的古代文人高仕极富新意、极具特色、极有情趣。此件《高仕图》,为大千壮年所作,其高仕描绘中的特点、特色和最佳的表现效果与面貌,皆于此作中
得到了生动的展现,画中人物造型生动、线条流畅、笔墨挥洒。大千先生有过极有限的大幅人物画作品,内容几乎全部是对仕女和宗教壁画题材的描绘。其它诸多有
高仕内容的作品又基本呈现出另外的两种特征。其一:画面尺幅不大,虽然人物为主体,但受画面的限制,最大也仅在二、三十公分之间;其二:画面很大,高仕作
为点景人物出现,反而很小,以这类作品为最多。如此作般,高仕既为主体、身长又达近六十公分之巨,极为罕见。
&&&&&&&&&&&&
&&&&&&&&&&&&
高士图& 设色纸本 1944年作
&&&&&&&&&&
&&&&&&&&&&&&
高士临泉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44年作&&&
此幅《高士临泉图》创作于1944年,时年张大千四十六岁。大千在画中描绘了一位典型的高士形象:一个褒衣博带的文人踽踽独行于树石映衬的山林之间,气息
高古,神态悠闲。张大千仅以几笔简单的线条就刻画出人物清雅的格调与高华的气度,皆为前人所未能见。此幅画面为立式平远构图,画面右边自上而下斜出坡岸巨
石,蜿蜒曲折的流水、山林中迷蒙晨雾之中,画家安置了一位仙风道骨的高人逸士踱蹀其间,他几乎与缥缈的灵山秀水融为一体,益发显出隐逸之士远离红尘的人生
志向,造境何其高妙也!
&&&&&&&&&&&
&&&&&&&&&&&&&松雪斋停琴拨阮图
&镜心&甲申(1944年)作
&&&&&&&&&&东坡唤鱼&
1944年作&&&&&&&&&&&&&&&&&&&&
松下论道& 设色纸本
&&&&&&&&&&&&
&&&&&&&&&&&&
桐荫清韵& 立轴 设色纸本 1944年作
题识:(1)顾长康画,世已无传,吴道玄、阎立本间有刻石,尚可想象典型。李龙眠、赵沤波、张叔厚、唐子畏、仇实甫、张大风、华秋岳皆一家骨肉,面目虽异
神理自同。故画人物当从此入,不得强分派别也。甲申春日,大千张爰。(2)子鹤仁兄法家正之。大千居士张爰。钤印:张季、大千、张爰、大千居士、大风堂
&&&&&&&&&&&&
&&&&&&&&&&&&&&
高士图& 设色纸本
雅集图& 设色纸本 手卷
1944年作&&&
张大千此作蔚为可观,画面动静相宜,颇具叙事性。布局章法整饬,笔触细腻灵动。历历人物各具神态,或席地而坐、奏乐自吟,或倚干闲卧,谈笑甚欢,抑或是桐
荫觅句、冥思神游,清逸矍铄,鹤髮童颜,各得其所,各臻其妙。运笔诸法并用,线条遒婉流畅,宛若行云流水,渲染尽可窥得大家之风范。
&&&&&&&&&&
&&&&&&&&&&&&&
围棋赌墅 &立轴
(414万元,2011年6月北京匡时)&&&
款识:围棋赌墅。甲申花朝前二日,大千张爰。 钤印:张大千、蜀客&&&
围棋赌墅,最早见于《晋书&谢安传》,历代文人多有以《围棋赌墅》为题材创作诗画,千百年来题咏不绝。本幅《围
棋赌墅》图作于甲申(1944年)春。画面构思巧妙,所绘人物气象安详娴静,神情怡然,线条笔力劲秀绝伦,如铁划银钩一般。在绿草菁菁、春意盎然中,三位
高士全神贯注于棋盘。意境幽雅秀美,如世外桃源。由于深受敦煌壁画技法的影响,此作画风除树木山石的皴法、设色上仍然有石涛的影子外,重视人物线条的功
力、勾染方法的复古。整图先以淡墨起草布局,待全部完成后,初时所描线条已被颜色掩盖,须再在颜色上描一遍,也就是完成最后一道工序,重勾定位,同时很精
妙的将全神点出。
&&&&&&&&&&&
&&&&&&&&柳荫清弈&
立轴 (440万元,2007年6月天津文物)&&&&&对弈图
&&&&款识:仿松雪斋笔。蜀郡张大千。钤印:张爰、张大千
大千的人物画在赴敦煌之前,已于三十多岁时发生了明显变化,大有唐宋遗风。待到临摹了敦煌壁画后,人物画风基本定型。在这之后的近二十年中,他的人物画达到了一个新的颠峰时期,细笔佳作不断。此幅仿赵孟俯的《柳荫清弈》就是期间的代表作。
此作是难得的大千细笔人物画,构思巧妙,人物安详娴静,神情怡然,线条圆润自如,转折之处顿挫有力。绿草菁菁、春意盎然,柳叶随风飘动,两位高士全神贯注于棋盘。画面意境深远、幽雅,秀美如世外桃源,高士的气质与大自然的格调宛如一体。
&&&&&&&&&&&&
&&&&&&&&&&&&
高士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44年作
题识:(1)鸣玉仁兄方家正之,大千居士爰。(2)张叔厚画远师龙眠,近效沤波,自成家数。若乃食古不化,何异刻舟画虎,此古人之所以重变异,合理也。甲申六月,仿吾家叔厚笔于青城山中。大千张爰。钤印:张爰、三千大千、张爰、张大千
&&&&“高士”为张大千非常喜
欢的题材,他曾用过多种表现手法,在不同年代都有过描绘。此作为1944年所作,张大千时年46岁,这一年,“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览”先后在成都、重庆
展出,夏日居青城山潜心作画,此作系当时所作。张大千的画风,在早、中年时期主要以临古仿古居多,此幅作品在自题中即点出取法元人张渥,画中的高士开脸清
秀,眉宇间见隐逸神情;衣纹线条流畅,用笔爽利,设色素雅,与画面气氛、意境契合,实为张大千高士题材之佳作。
&&&&&&&&&&&
设色纸本&&&&&&&&&&&&&&&&&&&&&&&&&&&&&
仿松雪斋换鹅图&
立轴&1944年作
&&&&&&&&&&&&
仿赵松雪换鹅图&
立轴&设色纸本&
(297万元,2006年6月蓝天国际)&&&
款识:赵承旨换鹅图真迹为先师李文诘公所藏,今归大风堂。其树远肇李迪,后来为六如所藏。偶展为堂幅并记此,大千居士爰。钤印:张爰、大千大利
此幅画作较大,内容为晋代书圣王羲之以书作换鹅的故事。两侍女前方正襟危坐着当为书圣。此三人工笔绘之,极为生动传神。画面上部所绘为树木、树干挺拔,占
画面大半,似为冬日景象。此幅表现了作者凭借描绘人物及树木的高超技艺,营造出平静疏朗的氛围。画面左上仿赵体书“大得七年三月十六日自山阴还道中写换鹅
图与国寅山长赵孟俯”,三行二十七字,颇显赵书神韵,体现出作者出神入化的临摹功底。作者沉浸于历代名家昼作数十年,潜心临摹,广采博收,达到融会贯通、
游刀有余的境界。
&&&&&&&&&&&&
渊明醉酒图& 立轴 设色纸本
&&&&&&&&&&&&
&&&&&&&&&&&&
高士图& 设色纸本 1944年作
文会图& 镜片 纸本
1944年作&&&&&&&&&&&&&&&&&&&&&&&&
&&&&&&&&&&&&
&&&&&&&&&&&&
秋禊雅集图 &镜心 设色纸本 甲申(1944年)作
题识:甲申秋禊第七集,写为君惠道兄即乞法教,大千张爰。 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雅集”是中国历代文人名士以诗会友、以画达意,进行园林宴游的一种集会。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提倡玄学清议,隐逸山林结为竹林之游,开文人雅集的历史
端绪。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记载了魏晋名士“兰亭修禊”、“曲水流觞”的雅集活动,传为千古美谈。后世文人出于对魏晋风度的向往,纷纷以“雅集”的形式
效仿之,进行弹琴赋诗、题石作画、谈禅论道等活动。
1933年,“正社书画会”成立于江苏苏州,张大千也为该社的成员之一。在同年中秋前昔,于苏州惠荫园举行诗词书画的雅集盛会,吟诗作词、对酒高歌、观园
赏棠,成为近代文苑艺林中的盛事。张大千效“兰亭秋禊”的典故而作《惠荫园秋禊图》加以纪念。此后,张大千绘制过多幅“秋禊雅集”的作品,并在抗战时期迎
来了这种“雅集”题材的创作高峰。此帧《秋禊雅集图》作于1944年,从题跋上可知,此图象征的是甲申(1944年)秋季的第七次交游活动,是张大千为友人刘道龢所写。
“雅集图”最初是希望能够真实地记录所举办的文人集会活动,如《西园雅集图》中的人物身份均能够一一辨别。但从明代开始,“雅集图”在视觉上分化出两种判
然有别的审美趣味,一类表现为对参与雅集文人的身份标榜,注重人物面部精神的刻画;另一类则极力消解文人的个体差异性,以简略甚至不辨面目的形象置身于山
野丛林之中,仅作为“雅集”的精神符号而存在。此幅作品的绘画语言即属于后者。图中以五株古树环抱而成一庭园环境,古木参差各异,或挺秀直立、或欹侧相
合,笔致娴雅工致,设色清新明丽,营造出一派秋高气爽的意境。在林下,一群高士正在悠游宴集,他们或坐或倚、高声畅谈,三个童子侍奉其间,人物存形细小,
虽被完全纳入庭园的主体结构中,但仍强烈地传递出文人雅集所标榜的高蹈清逸的理想境界。此帧张大千的《秋禊雅集图》,既于题材和历史渊源中传递着丰富的人
文气息,又在笔法设色和形式语言上透露出一股强烈的文人气息。
&西园雅集图&&镜心&设色纸本&1944年作&
单国强& 杨仁恺题跋
图片来自:风行者的博客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0黄山市绿化覆盖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