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zixya.cc我大乐透中奖规则了吗

当代小提琴 - 网易云音乐
当代小提琴
播放:110次
网易云音乐多端下载
同步歌单,随时畅听320k好音乐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C)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中国法律信息网
&&& 中国法律信息网 -&
&― 新闻焦点 ――――――― ■
&― 本周地方法规热点 ―――■
&― 新法速递 ――――――― ■
&― 最新论文 ――――――― ■
? ? ? ? ? ? ? ? ? ?
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日 17时33分&
&&&&&&&&&&&&&&&&&&&分享到:
&& [ 相关资料 ]
 主题分类: &
 “新兴产业”相关资料:   
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沈政发[2013]37号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沈阳市“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沈阳市人民政府二○一三年九月十日沈阳市“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部署,充分发挥新兴产业在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促进沈阳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推动全市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的意见》(沈政发[2010]20号)精神,特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与意义  (一)规划背景。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深度结合,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属于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在关键技术和产业化方面有很大发展空间、较快增长速度和较大成长潜力,还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带动性等特点,是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和国际竞争的核心力量。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10年10月,国务院作出《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2012年7月,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2]28号),确定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明确提出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的发展目标。  沈阳市作为老工业基地、国家创新型城市、沈阳经济区核心城市、东北地区中心城市和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具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强大产业基础和创新潜力。沈阳市必须抓住当前重要战略机遇,开拓国际视野,立足战略高度,大力发展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基础上的先进制造业,提升产业集聚和创新能力,加快形成支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柱性和先导性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切实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要采取有力措施,强化政策支持,完善体制机制,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使之发挥对沈阳市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引领带动作用,促进沈阳市产业全面向以知识密集型、创新型和低碳节能型为基本特征的新兴产业转型,赢得新一轮市场竞争主动权,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与可持续性,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重要意义。  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既是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选择,也是迎接新科技革命和未来竞争的重大举措,新兴产业的发展对推动沈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1.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沈阳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沈阳市当前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对能源资源消耗多,环境和生态影响较大。突破关键技术,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两化融合,推动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既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途径,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  2.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沈阳市依托高新技术推动产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国际金融危机后,新兴产业成为各地区、各城市竞相发展的重要产业,成为未来引领经济增长的重要牵动力。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形成新的产业聚集区、园区、集群和重点企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促进我市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将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3.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实现沈阳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关键所在。沈阳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和产业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用高新技术提升带动传统产业,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国家新兴产业基地、促进沈阳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关键所在。  二、发展现状  (一)发展基础与优势。  沈阳作为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产业基础雄厚,科技人才众多,研发能力较强;初步形成了铁西、浑南、沈北各具特色的三大产业聚集区;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潜力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形成了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大型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和一批科技型、成长型、创新型的中小新兴产业骨干企业;研制开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产品;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等,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奠定了坚实基础,营造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1.产业基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全市已经形成了以重大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完整工业体系,产品门类齐全,配套完整。在全国165个工业门类中,沈阳有142个,具有生产制造100大类、1000余个系列近万种产品的能力。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业已成为沈阳工业第一大支柱产业,拥有沈阳鼓风机集团、沈阳机床集团等一批国内行业领军企业,百万吨级乙烯压缩机、数控机床、百万伏输变电设备、大型盾构机等重大装备已经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在30%以上,东软、先锋、天久、东大自动化、昂立入选2009年度全国软件百强企业,数字医疗设备、机器人系列产品等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动漫产业快速发展,先后被批准为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和文化艺术科技创新基地。  生物医药生产企业100余家,进入全国医药制造业百强企业2家,从事生物技术研发的科研机构和企业200余家,研发实力雄厚,创造了第一台国产CT扫描机、第一台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装置(PET)等多个国内第一。  航空产业产值全国排名第3位,是我国重要的航空航天研发制造基地,拥有沈飞、黎明、沈飞民机、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等国家重点航空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是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准的民用航空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新材料产业规模以上企业30余家,拥有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东北大学、沈阳工业大学、沈阳化工研究院等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已形成了以新型铸造、医药化工、新型建材、金属材料、信息材料等为主体的产业架构。  新能源产业起步早,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批以生产风电装备、太阳能设备为主产品的骨干企业,培育了一批知名品牌,开发了一批新技术。  节能环保产业一直保持较快发展速度,其中一些关键设备,包括污泥处理设备、潜水泵设备、单级高速风机、大型除尘脱硫设施、PM10控制技术、煤的清洁燃烧技术与设备等均处于全国先进或领先水平。  初步测算,2012年全市新兴产业产值为2870亿元,增加值为810亿元,约占全市GDP的12%。  2.科技资源条件。  沈阳科技资源丰富,科技实力雄厚,已初步建立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和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初步统计,2012年沈阳市R&D人员约为358万人年,科技活动人员总数位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前列。拥有两院院士29人;拥有普通高等院校44所(其中本科高等学校19所),科研机构104个,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39个,其中国家工程研究中心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国家工程实验室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4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8个,均位居全国前列。到2012年,沈阳已拥有一大批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高科技成果,66个产品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3.区位优势。  沈阳市位于环渤海经济圈、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位置,是东北地区中心城市,辽宁省沿海与腹地互动的支撑点,区位优势明显。沈阳市场容量大,对周边地区具有很强的辐射作用,发展潜力巨大。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8城市已经形成资源丰富、优势互补、极具发展潜力的城市群。通过整合城市群内的装备制造业、汽车工业、钢铁工业、石油化纤和精细化工等产业,加强产业链对接,产业配套能力不断增强。沈西工业走廊作为装备制造业聚集区的发展空间,将与辽宁沿海经济带互为支撑,既是沿海战略辐射地,又是港口经济支撑点。  4.空间布局。  (1)形成了三大新兴产业发展聚集区。西部以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主的铁西装备制造业聚集区,规划面积52平方公里;南部以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及民用航空高技术产业为主的大浑南地区,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北部以发展光电信息产业为主的沈北新区,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  (2)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新兴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包括民用航空产业基地、IC装备产业基地、光电信息产业基地等新兴产业基地;沈阳国际软件园、棋盘山泗水科技新城、苏家屯金属新材料产业园、于洪特种机床城、法库通用航空产业基地、沈北晨讯科技园、浑南生物医药产业园等园区或集群。  (二)面临机遇与存在问题。  1.面临机遇。  当今世界处于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的重要时期。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催生新的科技革命,新技术、新产业迅猛发展,世界将进入创新和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的特殊时期。我市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着新一轮产业革命的重要机遇。  国家作出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战略部署,正式下发《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2]28号),标志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已经进入具体实施与加快推进阶段。我市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着国家战略支持的重要机遇。  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10年正式批复沈阳经济区为第八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使沈阳成为充满活力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和全国新型工业化典型示范区。同时,沈阳市分别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我市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着改革助推发展的重要机遇。  2009年以来,沈阳市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新兴产业发展、鼓励创新政策,建立了完善的工作体系,颁布了《沈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导目录》,引导资金、人才、土地等要素资源向新兴产业集聚。我市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着政策环境支持的重要机遇。  2.存在问题。  近年来,沈阳市新兴产业呈现快速发展势头,成为发展最快的产业亮点和经济增长点,但与发达城市、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1)产业竞争力有待提升。我市现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一些企业产品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低,生产规模小、装备水平低,核心竞争力薄弱,市场占有率低,没有形成完整产业链。  (2)产业配套能力有待加强。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关联性较低,区域内专业化协作配套能力较弱。具备成套装备的生产基础,但具有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和工程成套实力的企业不多,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重大装备产品及关键器件仍然依赖进口,尚未形成成套装备的市场优势。  (3)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依然较弱,存在“创新不多、能力不强、动力不足”的现实问题。技术开发主要集中在企业内部,技术开发的各种资源尚未有效整合。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方面,拥有核心知识产权的重大关键性创新技术不多。  (4)投融资体制有待改善。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企业少,创业投资规模小、创投从业人员不足,融资性担保机构不够发达、多层次金融市场不够完善,需进一步发展完善。  三、发展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沈阳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立足沈阳经济区一体化战略布局,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长期战略和发展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项目建设为重点,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使新兴产业成为我市未来有良好市场前景、较好经济和社会效益、较强产业带动作用的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发展与政府引导相结合。  充分发挥市场在新兴产业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同时,要加强政府在产业发展战略方向上的引领作用,强化政策支持力度,积极营造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二者有机结合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2.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提升相结合。  突出重点,发挥比较优势,采取有效措施,选择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产业率先突破;同时,要科学规划,强化战略性与前瞻性,选择有潜在市场和后发优势的产业,培育新增长点,整体提升新兴产业规模和竞争力,为更好地参与国内和国际竞争夯实基础。  3.坚持自主创新与积极引进外部创新资源相结合。  坚持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建设与完善技术孵化平台,掌握核心和关键共性技术,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和产品,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坚持内联外引原则,集中本土优势资源,全面推进产学研联盟,同时,瞄准国内外先进水平,有选择性地引进科技骨干企业、关键技术和领军型人才,促进技术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有机结合,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技术创新体系。  4.坚持发展新兴产业与提升传统产业相结合。  着眼长远,按照成长性、创新性、带动性和发挥比较优势的要求,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同时,要立足当前,积极推进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相融合,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发展。  5.坚持龙头带动与产业集聚相结合。  以新兴产业园区为载体,积极扶持和培育骨干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使之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力量;同时,整合各项资源向新兴产业聚集,实现优化配置,建立一批基础雄厚、核心竞争力强的新兴产业聚集区,推进新兴产业做大做强。  (三)主要目标。  到2015年,基本形成铁西、浑南、沈北3大新兴产业聚集区,重点建设30个以上产业特色突出、创新能力强的新兴产业园区;形成10个以上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新兴产业领军企业,100个以上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新兴产业重点骨干企业,以及一批产品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成长潜力大的科技型中小新兴产业企业;新兴产业领军企业和重点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35%以上;建设10项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大工程;实施一批产业带动能力强、产业化效果显著的重点项目;培育和建设一批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支撑的创新服务平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实现150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到15%以上,力争达到20%,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  到2020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模进一步扩大,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20%以上,力争达到25%;部分产业和关键核心技术跻身国际先进水平;高端装备制造、信息、生物医药、航空成为沈阳市支柱产业,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成为沈阳市国民经济先导产业,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奠定坚实基础,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成为沈阳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辽宁产业自主创新的生力军和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排头兵。  四、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  (一)高端装备制造业。  以建设世界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成为沈阳市核心支柱产业为目标,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努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科技含量,提高高端产品比重、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重点发展重大高端成套技术装备、高档数控机床、轨道交通装备、IC装备、智能制造装备、核电装备、新能源汽车等。  1.重大高端成套技术装备。  以沈鼓集团、北方重工集团、三一重工公司、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等企业为依托,以大型化、智能化和成套化为主要发展方向,重点发展大型煤矿井下综合采掘成套设备、大型煤矿洗选机械设备、大型露天矿成套设备,大型工程施工机械及关键零部件、全断面掘进机(盾构机)、大型冶金矿山成套装备、大型斗轮挖掘机成套设备,大型散料输送设备、人造板大型成套设备、大型精密冶金轧钢成套装备、火电站用磨煤机、煤机配套电机、油气长输管道设备、大型高端石油化工成套设备、大型天然气液化设备、石油天然气处理及综合利用设备、煤化工成套设备、特高压输变电及安全保障技术与设备、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关键辅机、特种阀门、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成套设备、水下压缩机及增压泵等。  2.高档数控机床。  以沈阳机床集团、沈阳高精数控公司等为依托,以高速、复合、精密、环保和智能为主要发展方向,重点发展高精度五轴联动数控机床、高精密立卧加工中心、大型龙门/镗铣加工中心、高精度数控卧式车床/车削中心、重型/特种数控机床、激光切割机、中高档数控系统和数字伺服控制器等数控装备,以及直线电机、力矩电机和伺服控制器,高速滚珠丝杠、全功能数控刀架、数控回转工作台、精密数控切削刀具、精密轴承和高性能激光测量系统等功能部件。  3.轨道交通装备。  以沈车公司、沈阳铁路信号工厂、沈阳地铁车辆组装厂等企业为依托,以高速、重载、智能化和系统集成为主要发展方向,重点发展大轴重高品质单元制动货车转向架、160至200千米/小时高速货车转向架、80吨级货车、主体化机车信号、电控制动系统等铁路重载货车,制动系统、信号系统等高速铁路装备;重点发展地铁车辆组装、车辆空调系统、牵引传动系统、信号系统、通风环控系统、自动售检票系统、通信系统、设备监控系统、供电系统、电梯扶梯系统,以及安全门系统等城市轨道交通配套(成套)技术与装备。  4.IC装备。  以中国科学院沈阳科学仪器研制中心有限公司等为依托,重点发展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设备、干泵与系列真空阀门产品、凸点封装涂胶显影及单片湿法刻蚀设备、IC装备机械手、硅片传输系统系列产品。  5.智能制造装备。  以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等为依托,重点发展机器人及工业自动化成套设备、工业机器人系列化产品、汽车及零部件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机床上下料机器人加工生产线、大型离心压缩机组智能控制系统、3D打印机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物流与仓储自动化成套装备、关键设备在线运行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智能仪器仪表等。  6.核电装备。  以沈鼓集团和沈阳盛世高中压阀门公司等企业为主体,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重点研制核电用泵、阀,突破关键瓶颈,形成设计、制造和成套能力,全面掌握第三代压水堆核电机组主泵、阀设计制造技术。  (1)核泵。建设核泵试验基地,重点开发研制30万千瓦RCP100主泵、100万千瓦二代加100D主泵、三代AP1000主泵和CAP1000/CAP1400主泵,上充泵、喷淋泵等6种核二级泵并实现国产化,主给水泵、凝结水泵、循环水泵等3种常规岛用泵国产化。  (2)核阀。重点研制核1级电动闸阀、核1、2级气动截止阀、核1级旋启式止回阀、核1级升降式止回阀、核2级W型电动闸阀、气动蝶阀、蝶式止回阀等15种核阀。  7.新能源汽车。  以华晨宝马、上汽通用北盛、沈阳五洲龙、华晨汽车、广汽日野(沈阳)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新型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及配套零部件。新能源汽车实现研发、制造、检测、试验、示范运行和服务等综合性功能为一体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建设。  (1)整车。重点发展油电混合动力汽车和高性能纯电动汽车,主攻采用一体式启动发电机(ISG)/皮带式启动发电机(BSG)中混技术路线、充电式(Plug―in)强混技术路线的油电混合动力汽车,以及运用磷酸铁锂等动力电池驱动的纯电动汽车等。充分发挥华晨宝马、上汽通用北盛、华晨金杯等整车企业作用,同时,加快吸引国内外先进企业到沈阳发展。到2015年,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批量上市,形成新能源轿车、公交客车、中型客车、环卫车、工程车等产品细分序列,新能源汽车产业初具规模。  (2)关键零部件。重点发展磷酸铁锂等动力电池,形成电池关键材料、电芯、单体及模块、组堆及管理系统(BMS)等集成能力;重点发展大功率车用永磁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形成驱动电机关键材料、电机设计及控制系统、驱动电机成套化系列化等的产业化能力;重点发展动力系统控制、电子控制模块(ECU)等,加快形成自主研发的全方位配套能力。  (3)充电系统和设备。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直流充电机、交流充电桩、便携式直流充电机和车载充电机,研究开发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接网、监控、计量、计费设备,研究开发新能源汽车智能充换电运营服务系统关键技术和设备。  专栏1 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路线图发展  目标到2015年,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17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以上,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约为5%;重点培育和发展沈鼓、北方重工、机床、三一重工等重点骨干企业;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世界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到2020年,产值达到3730亿元以上。重大行动关键技术开发:开展机床整机、变压器、大型离心机和压缩机、冶金、综采、铁路和传输设备、工业机器人、传感器以及智能仪器仪表等数字化设计技术研究,进行性能测试技术、可靠性技术、数控技术、智能化技术、监控及故障分析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研究;重点突破机床关键部件设计技术、电网电气设计技术、IC装备技术、大推力往复式压缩机设计制造技术,矿山装备成套化关键技术、重型综采成套装备技术、大型冶金装备成套化关键技术、大型炼油装置设计制造技术,高精密复杂零件焊接技术、重载齿轮加工和热处理技术、高效除尘技术、第三代压水堆的核电用泵、核电用阀;新能源汽车整车设计和优化。  产业化发展:推进伺服驱动系统和相关部件产业化;推进特高压交流、直流输变电变压器及高压开关等设备产业化;掌握石油、冶金、天然气等行业用大型压缩机的设计制造技术,实现设备设计与制造全面国产化。实现工业机器人产品系列化。  创新能力建设:建设国家级数控控制总线技术工程实验室、开放式数控系统支撑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国家特高压变电技术工程实验室”;建设国家级IC装备特种精密零部件加工及表面处理平台。空间布局重点建设8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园区(集群):  铁西区重点建设两大园区。一是重矿装备及煤炭综采产业园,重点研制大功率采煤机、大功率重型刮板输送机等产品;到2015年,煤机及重矿装备产值500亿元,建设国内煤机和重矿装备制造基地。二是高档数控机床及功能部件产业园,重点研制航天(空)、汽车、船舶等行业用高档数控机床;到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50亿元,建设国际化高档数控机床产业基地。  东陵区(浑南新区)重点建设三大园区。一是新松浑南智慧产业园,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生产线、特种机器人等成套设备和产品,建设高端自动化成套装备和工业机器人产业化基地。二是智能装备产业园,重点研制无人机、高端医疗器械、激光成套设备等,建设东北地区智能高端装备产业基地。三是半导体(IC)装备产业园,重点发展真空成膜、划片机、洁净(真空)机械手等整机和关键单元部件。  于洪区重点建设两大园区。一是中国?沈阳特种机床城,重点发展特种数控机床、功能部件等产品;到2015年,计划实现工业总产值200亿元,建设国家特种数控机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二是中国?沈阳机械基础零部件产业园,重点发展机泵阀、液压件等产业;到2015年,计划实现工业总产值100亿元,建设辽宁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大东区重点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推进开发纯电动轻客、A级增程式混动轿车等新能源汽车生产,突破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及其关键材料核心技术和产业化瓶颈,实现新能源汽车产品平台的产业化。  (二)信息产业。  以“两化融合”为目标,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建设一流电子信息产品研发与生产性服务平台,加快建设信息产业园区和项目,大力培育信息产业骨干企业和科技创新型企业,重点发展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电子核心基础产业、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产业,使信息产业成为带动我市经济增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  1.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  (1)新一代通信产业。以德信无线通讯科技(沈阳)有限公司、沈阳新邮通信设备有限公司、沈阳敏像科技有限公司等为依托,加快发展新一代通信技术,推进与新一代移动通信有关的设备关键部件及测试仪器,数字集群通信设备,下一代网络系统和设备,高速光传输、交换、接入设备及关键部件等产品产业化。  (2)物联网产业。以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为平台基础,以东软集团、沈阳市传感技术研究所、沈阳聚德视频技术有限公司等为依托,重点发展位置服务产业,发展与物联网有关的各类关键设备和产品以及在农业、工业、交通、电网、医疗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产品,使我市成为国家重要的物联网产业集聚地。  (3)数字视听产业。以LG电子(沈阳)有限公司、沈阳同方多媒体科技有限公司、东海电子等为依托,重点发展大屏幕数字高清平板电视、地面数字电视系统、高清编解码设备、机顶盒和一体化机产品,以视频、音频、信息服务为主体支持三网融合的数字内容处理关键技术产品。  (4)应用电子产业。以中科院所属科研院所和沈阳高精数控技术有限公司、新松机器人公司、沈阳仪表科学研究院等为依托,重点发展机床控制、汽车电子、数字测量、机器人及自动化、工业生产过程控制、银行自助服务终端等应用类电子产品。  2.电子核心基础产业。  围绕重点整机和战略领域需求,大力提升高性能集成电路产品自主开发能力,开发先进和特色芯片,先进封装、测试技术及关键设备、仪器、材料核心技术。  (1)集成电路产业。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七研究所、中科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中科院沈阳科学仪器研制中心有限公司、沈阳芯源公司等为骨干,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通用芯片、专用芯片、集成电路制备材料,以及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封装测试中心、质量检测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  (2)电子元器件产业。以沈阳仪表科学研究院、同方光电(沈阳)有限公司、世纪晶源科技有限公司、沈阳联诚数字科技发展限公司等为依托,重点发展高档片式元器件、新型机电元件、微机电系统(MEMS)、小型精密无刷电动机、光集成和光电集成器件、半导体激光器件、高性能全固态激光器机器件、光纤激光器件、高性能敏感元器件及传感器、高精密电阻器件、高像素摄像头模块组件、新型电力电子器件、高密度多层印刷电路板和柔性电路板、微型通讯电声器件、新型晶体器件等。  3.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产业。  (1)高端软件产业。以东软集团、辽宁省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所、中科院计算所、辽宁天久信息科技产业有限公司等为依托,加强网络化操作系统、海量数据处理软件等基础软件核心技术研发,大力发展基础软件;面向工业装备、通信网络、汽车电子、消费电子、医疗电子等重点领域,大力发展嵌入式软件;围绕工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控制、回收再制造等关键环节,大力发展应用软件;加强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大力发展信息安全软件。  (2)新兴信息服务产业。以沈阳东软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沈阳昂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为依托,加快培育和发展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态,促进信息系统集成服务向产业链前后端延伸,推进网络信息服务体系变革转型和信息服务普及。扩大软件信息服务出口,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以浑南和沈北两大动漫产业基地为载体,重点发展原创动漫和游戏研发设计、高水平动漫加工代工、原创动漫衍生品、广播电影电视及音像制作、艺术创意设计、文化艺术品创意创作与表演等技术产品。  专栏2 信息产业发展路线图发展  目标到2015年,信息产业产值达到183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以上,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约为5.4%;重点培育和发展东软、沈阳先锋软件、辽宁天久、沈阳同方多媒体等重点骨干企业;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上取得显著效果;成为全国重要软件、电子信息产品、动漫和物联网特色产业多元化聚集区。到2020年,产值达到4000亿元以上。重大行动关键技术开发:重点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基础软件的重大关键技术,鼓励教育、医疗、建筑、电信、电力和交通等领域重大信息系统研发,推进信息安全关键产品研发,加强智能化管理等工业软件研发,加快发展新一代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实施物联网与云计算机创新发展工程,实施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设备及成套工艺科技创新,重点开发数字电视下一代传输技术、接收终端、核心芯片,推动支持三网融合数字内容处理关键技术研发,实施原创动漫和游戏研发设计。  产业化发展:推进嵌入式系统软件产品产业化,发展新松AGVS系列产品和自动化立体仓库产品,加快发展新一代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产品,推进匀胶显影设备、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设备等产业化,发展针对日本和韩国的软件服务外包业务,发展大屏幕数字高清平板电视,发展高水平动漫加工代工。  创新能力建设:加快软件、电子信息技术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新兴领域工程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建设,推动建立产业联盟和创新联盟,鼓励建立产学研一体的技术研发机构,加大行业领军人才和实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空间布局重点建设9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园区(集群):  东陵区(浑南新区)重点建设六大园区(集群)。一是沈阳国际软件园,以软件设计、软件外包为发展主导,重点发展云计算技术,推进“云计算”应用环境建设,扩展“云计算”应用领域。二是东软软件园,重点建设计算机软件、网络安全技术、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等研发平台,以及软件测试、软件架构、医学影像分析与处理等试验平台。三是物联网感知产业园,以物联网研发、示范应用为核心,建设东北地区技术最前沿的物联网产业基地。四是云产业园,重点建设计算能力达到300万亿次/秒的国内规模最大、运算能力最强的东北区域超算中心。五是新经济产业园,建设集科技研发、中试、孵化、创新服务、生活居住为一体的新型科技园区。六是浑南新区软件及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重点发展软件设计及外包、数字化音视频、通信制造等产业。  沈北新区重点建设三大园区。一是手机产业园,以智能机终端产品制造为核心,打造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手机产业链。二是以中国移动位置基地为核心的位置服务产业园。三是晨讯科技园,研发生产3G、4G手机和手机电视。  (三)生物医药产业。  以建设全国重要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为目标,集中产学研优势力量,重点突破,集聚发展,推进生物医药技术产业化、合作国际化,重点发展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新药、现代中药、化学新药及生物医药产业服务外包,将生物医药产业培育成为我市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1.生物医学工程。  充分发挥我市高端诊疗设备研发和产业化优势,依托沈阳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沈阳长江源科技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医疗磁共振成像系统、新型数字化彩超、全身多层CT扫描设备、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设备、新型多功能激光治疗设备、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数字化多功能多参数集成诊断系统、新型医用内窥镜及其防护系统,生物芯片、健康益体机等医用诊断、治疗和监护设备,生物医用材料及其制品。  2.生物新药。  发挥我市在疫苗、基因工程蛋白药物等方面的产业优势,以沈阳三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辽宁成大生物股份有限公司、辽宁诺康生物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开发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重大疾病以及自身免疫疾病、单基因遗传病治疗的基因工程药物、基因治疗药物、靶向药物、新型预防性、治疗性及联合疫苗、各类生物诊断、检测试剂及试剂盒、抗感染、抗肿瘤、调节免疫功能微生物活性药物、血液性移植治疗的干细胞制品、长效注射剂、非注射给药系统等。  3.现代中药。  发挥我市中医药临床和研发优势,以沈阳药大药业有限公司、沈阳红药制药有限公司等为龙头,以沈阳药科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等为技术依托,重点开发治疗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中药新药,以及治疗老年性疾病、妇科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常见病、多发病的中药新药。  4.化学新药。  发挥我市化学原料药研发、生产及药物制剂技术优势,以东北制药集团为龙头,在新一代抗生素、维生素、心血管药物、消化系统药物、抗病毒药物、抗艾滋病类、麻醉精神类药物等开发方面取得新进展,大幅度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强列入医保目录和基本药物目录大品种的技术创新,形成一批领先技术和优势产品。大力推进速释、缓释、控释、靶向、透皮、粘膜给药制剂等各类新型制剂的开发和产业化,提高药物制剂整体水平。  5.生物医药服务产业外包。  依托沈阳药科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国医科大学、中科院沈阳生态所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搭建生物医药技术、信息及技术服务平台,积极开展涵盖新药研发各个阶段的外包服务,为国内创新企业提供实验场所、实验设备、实验室服务、新药申报、临床研究等一系列技术外包服务,探索生物医药产业运作新模式。积极开展针对跨国医药企业的研发外包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医药企业开展对外医药生产流程外包服务,积极引进著名医药外包企业,扩大生物医药产业服务外包规模。  专栏3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路线图发展  目标到2015年,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达到51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以上,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约为1.5%;重点培育和发展辽宁成大生物、三生制药、诺康生物、东软医疗等重点骨干企业;生物医药研发能力、制药技术和装备研制水平大幅提升;成为我国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制造基地。到2020年,产值达到1120亿元以上。重大行动关键技术开发:重点开发数字化医疗设备及核心部件关键技术,中药新剂型及其新型辅料技术,药物高效分离、纯化、结晶技术以及生物佐剂、悬浮培养、发酵培养等生物制品产业化关键技术。加快推进微创及无创诊断、治疗技术,手性药物合成、半合成技术。重点研发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蛋白质工程产品专用分离生物过程参数传感器和自控系统新技术。开发新型制剂,提高药物制剂整体水平。产业化发展:推进关键性数字化技术的研究,在医疗设备核心技术及关键部件上实现重点突破,实现产业化,为我国自主研发数字医疗设备、掌握核心技术提供技术支撑;推动生物反应器细胞流感疫苗及新型多价肾综合症出血热灭活疫苗产业化;推进甲肝疫苗、成人带状疱疹疫苗、多价口服轮状病毒疫苗、A+C流脑疫苗、三菌疫苗(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的研发及产业化。  创新能力建设:积极开展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创新型应用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密切跟踪国际生物技术发展趋势,加强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水平,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鼓励企业参与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制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支持普通制剂企业进行仿制药物一致性再评价,建设一致性再评价的关键技术平台。空间布局形成“一核、一园、两基地”产业空间布局:  一核:浑南生物医药产业核心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新药、现代中药等。  一园:新民市医药工业园,重点发展现代中药、化学新药、生物新药等。  两基地:铁西生物医药生产基地和棋盘山眼科生物医药生产基地。铁西生物医药生产基地以发展大宗原料药及制剂、生物新药为主。棋盘山眼科生物医药生产基地以发展眼科生物医药为主,建设东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眼科生物技术孵化基地。  (四)航空产业。  以国家重点发展民用航空工业和实施大飞机项目为契机,加快支线飞机和新型通用飞机的研制与开发,努力提升国产大飞机整机集成和关键部件研制生产能力,重点发展民用飞机及配套部件、民用航空发动机及相关产品,积极推进承接国外知名飞机制造组装,大力培育现代航空服务业,开展飞机维修及运营服务,使航空产业成为我市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1.民用飞机组装及配套部件。  以沈飞集团、沈飞民机公司和黎明公司为依托,加快民用飞机及配套部件研制与开发,主要承接波音、空客和庞巴迪等国际知名飞机制造企业的飞机组装、大部件转包业务,力争波音公司民用飞机系统安装交付中心项目落户沈阳,重点发展C919国产飞机配套部件、冲8-Q400总装及大部件转包、C系列飞机转包、直升机及航空结构件、ARJ21国产支线飞机配套部件、小型机、无人机、新能源飞机等新型通用飞机的研发制造,以及机载系统、飞机模拟机系统、保障设备等系列产品。  2.民用航空发动机及相关产品。  以黎明公司等企业为依托,抓住与美国GE合作研发生产ARJ21新支线飞机发动机的有力契机,充分发挥自身在发动机领域的产业资源优势及经验,争取国家大型航空发动机项目落户我市。以QD70、R0110等轻、重型燃机的产业化为突破口,在沈阳建设燃机总装生产基地。建设民用航空发动机零部件制造基地项目,尽快实现民用航空发动机大机匣、短轴、铝半环产业化。  3.飞机维修及拆解。  重点建设南航A320系列飞机维修基地,具备通用航机停机线检修、航机定期检修、发动机检修、航机组件维修,商业飞机拆解、客机改货机、飞机零部件和贵旧金属回收处理等飞机维修及拆解技术能力。努力实现从现有A320系列发动机例检业务到逐步争取大修业务;从空客系列扩展到其他机型;以维修发动机为基础,逐渐过渡到整机维修、拆解及改装。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其它维修、拆解改装企业到沈阳投资,把沈阳建设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国内一流的“一站式”飞机维修拆解改装基地。  4.航空运营服务。  重点建设商务航空总部基地、通用飞机飞行员培训基地,推进航空休闲旅游开发项目和公益飞行服务项目。采取与国内外航空飞机培训机构合作方式,建设飞行员培训基地,组建通用航空俱乐部,开展通用航空驾驶资质培训和航空体育运动,为消费者提供观光旅游飞行服务。建设针对东北及蒙东地区的农林业生产、矿产探测、环境监测、邮政快递、警务安保、自然灾害应急救援等公益飞行服务中心,提供公益飞行运营、飞机停放等业务,争取建成“国家应急航空救援东北中心”。  专栏4 航空产业发展路线图发展  目标到2015年,航空产业产值达到45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约20%以上;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约为1.2%;重点培育和发展沈飞、黎明发动机等重点骨干企业;初步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航空研发和生产体系,形成国产飞机整机集成和关键部件研制生产能力;全面推进沈阳市航空产业三大园区建设发展。到2020年,产值达到990亿元以上。重大行动关键技术开发:实施大型飞机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民用飞机的设计标准和设计体系,开发发动机设备及相关技术,开发民用飞机总装集成技术,开发通用飞机整机装配集成技术。  产业化发展:实现ARJ21、C919国产飞机配套部件批量生产能力,推动重型燃气轮机和轻型燃气轮机等产业化发展,成系列发展通用飞机和直升机,建成飞机维修拆解改装基地。  创新能力建设:培养创新人才队伍,促进企业、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多方共同参与,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加快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用飞机大部件研发设计与制造技术。空间布局形成“三园”的产业空间布局:  浑南民用航空产业园:重点发展民用飞机发动机研发制造;支线飞机总装生产;飞机零部件、大部件生产制造;“一站式”飞机维修;航空研发、培训、科技创新;建设东北地区国际枢纽型航空物流中心。  沈北航空产业园:利用沈阳经济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先导示范区的优势,推进体制创新、金融创新、科技创新一体化,重点发展喷气和涡桨类通用飞机整机研发制造、零部件专业化生产、成品和重要元器件研发生产、航空科学研究及普及等。  法库通航产业基地:以沈阳通用航空产业基地及塞斯纳162轻型运动飞机等项目为依托,结合通用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及财湖风景区规划,重点发展轻型通用飞机总装、试飞、调试,以及飞行培训、机务维修、飞行体验、航空运动、会展、度假休闲等综合服务。  (五)新材料产业。  紧紧围绕装备制造和“两化融合”,以高端装备制造和信息产业发展需求为目标,以材料功能化、器件化为引领,建成一批以骨干企业为核心的新材料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技术成熟、市场竞争力强的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和高性能复合材料,做大做强新材料产业,使之成为我市的先导产业。  1.新型功能材料。  (1)稀土磁性材料。依托东北大学和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等研发能力,发展钕铁硼磁体材料、纳米晶稀土永磁材料;开发高容量储氢合金技术,稀土材料在节能环保、新能源等领域的应用技术,稀土金属深加工及其应用。  (2)化工新材料。依托沈阳化工研究院、沈阳丰收农药有限公司等,积极发展高效、安全、经济、环境友好的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种衣剂等农药新品种。  2.先进结构材料。  (1)高品质特殊钢。依托东北大学研发高品质特殊钢产品。依托罕王精密轴承公司大型工业轴承基地项目,发展高标准轴承钢、齿轮钢;依托贝卡尔特沈阳钢帘线有限公司和精密钢丝有限公司等企业扩大生产高强、超高强钢丝帘线、精密钢丝和高强钢筋产品。  (2)新型铝合金材料。依托铝镁设计研究院的研发优势,开发大型铝合金工业用材,高端防护性、装饰性建筑铝型材;研发铝合金线、板、铸件、锻件、异型材等系列产品的加工与焊接技术,铝合金大型复杂构件成型技术,铝合金表面改性技术。  (3)镁合金材料。依托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科研成果,研发镁合金锻造汽车轮毂技术,高品质镁合金铸造及板、管、型材加工,汽车零部件、轨道列车等领域应用的镁及镁合金材料,镁合金大型复杂构件成型技术,镁合金表面改性技术。  (4)钛合金材料。依托中铝沈阳有色金属有限公司钛镍材加工项目,重点发展应用于航天、航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军工等高技术领域的优质冷轧纯钛板材、带材、钛合金型材,大规格宽厚钛合金板材,高精度钛合金薄板材,高性能钛合金管材,大规格钛合金棒材及特种锻件,大盘重钛合金卷,钛及钛合金模锻件,航空航天用钛材,钛合金表面改性技术。  (5)高性能铜合金。依托九星控股集团、新兴铜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的高纯电解铜资源和中铝沈阳有色金属加工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技术优势,重点发展无铍弹性铜合金材料,铜锡锆、铜铬锆合金材料,铜镍锰合金材料,高性能耐腐蚀镍铜合金,电子铜箔技术开发及生产。发展高速列车、城轨及铁路电气化用接触线、承力索、吊弦线、电连接线、线夹零部件等高性能专业铜材,多金属复合板带材、高档建筑用铜材等。  (6)高性能镍合金。依托中科三耐有限公司、中铝沈阳有色金属加工有限公司等企业,生产发展镍及镍合金耐高温、耐腐蚀、耐磨损专业设备,开发镍基合金无缝管产品。重点发展用于航空、航天、航海等重要设施的高温合金材料,扩大并开发燃气机增压叶片、航空铸件等产品。  (7)高性能高分子结构材料。依托沈阳化工集团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高性能工程塑料、有机硅材料、有机氟材料、高性能合成橡胶及高性能树脂等。  (8)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重点发展服务于建筑、冶金、航天航空、军工等领域的现代节能环保建筑材料、高效环保添加剂、高性能陶瓷制品和产品性能改良剂等非金属新材料。  3.高性能复合材料。  以沈阳中恒新材料有限公司、辽宁天维纺织研究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中复连众(沈阳)复合材料公司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碳纤维原丝、聚丙烯腈碳纤维、碳纤维预浸料、碳纤维复合电缆芯、碳纤维复合材料风力发电叶片、碳纤维汽车保险杠、碳纤维自行车、聚丙烯腈碳纤维原丝、聚丙烯腈碳纤维等高性能碳纤维产品。  专栏5 新材料产业发展  路线图发展目标到2015年,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3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以上;培育和发展一批重点骨干企业;突破一批关键专利核心技术;基本实现园区化、基地化发展。到2020年,产值达到660亿元以上。重大行动关键技术开发:针对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等领域进行重点研发和生产。开发镁合金锻造汽车轮毂技术、镁合金大型复杂构件成形技术、镁合金表面改性技术和钛合金表面改性技术。加强国内外技术合作和交流,加快引进新材料产业化所需关键技术和设备,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成套技术和工艺的自主研制开发。  产业化发展:实现高温合金、储氢合金、镍氢电池材料、蒙乃尔合金等镍基材料产业化,满足我国航空航天、发电、仪器仪表、新型能源企业的需要;实现先进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化生产,使碳纤维及其制品在汽车、机床、电力、化工、轻工仪表、国防军工等方面获得广泛应用,提升我市装备制造业的总体水平。  创新能力建设:大力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努力提高新材料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原创性比例,形成企业、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多方共同参与机制。加大对新材料应用基础研究的有效投入,实现新材料产品、新技术的产业化。加强技术中心建设,加大投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核心竞争力得到显著提高。空间布局形成“五园”的产业空间布局:  沈阳化学工业园:以发展有机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等新型化工材料为主。  铁西现代建筑产业园:重点发展新型节能环保建筑材料产业。  法库陶瓷产业园:以发展高压瓷瓶、多孔陶瓷及相关复合材料等高附加值陶瓷制品产业和非金属矿产资源深度加工产业为主。  康平碳纤维产业园:以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为主,打造国内最大的高性能碳纤维产业园。  苏家屯金属新材料产业园:以发展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及相关产业为主。  (六)新能源产业。  依托我市自然资源丰富、机械加工能力和设备成套能力强的优势,将新能源产业与高端装备制造业相结合,坚持特色发展原则,以产业集群化、产品高端化、核心技术自主化、零部件配套国产化为发展方向,重点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产业,使之成为我市先导产业。  1.风能产业。  以沈阳瑞祥风能、沈阳华创风能公司、沈阳远大集团、通用电气能源(沈阳)公司、沈鼓集团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15至3兆瓦的单机大容量风电机组,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双馈异步发电、变桨距变速恒频功率调节技术,研制叶片、齿轮箱、控制系统、轴承等关键零部件配套,实现风电装备兆瓦级风力发电设备国产化目标,完成设备总装及零部件制造布局。  2.太阳能产业。  以汉锋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辽宁高科能源集团和沈阳爱克发公司等企业为依托,引进光伏电池生产线,重点研制太阳能光伏电池及相关配套产品。形成太阳能电池从原材料加工、设备制造到产品应用、系统设计、安装的产业链。  3.生物质能产业。  以减少化石能源需求为方向,着力培育生物质能资源。重点发展生物质固体燃料致密加工成型设备、3至10万立方米/年秸秆综合利用中密度板成套设备;积极推进生物质气化及发电、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垃圾填埋气和沼气发电等分布式生物质能应用。  专栏6 新能源产业发展路线图发展  目标到2015年,新能源产业产值达到16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以上;培育和发展一批重点骨干企业;掌握风能、太阳能发电技术,建立风电装备产业链;新能源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比例提高到4.5%。到2020年,产值达到350亿元以上。重大行动关键技术研发: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双馈异步发电、变桨距变速恒频功率调节技术,突破风电整机设计及轴承、变流器和控制系统制造技术与装备瓶颈;开发新一代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热发电和储热技术。  产业化发展:实现1.5至3兆瓦的单机大容量风电机组产业化;实现太阳能光伏电池及相关配套产品产业化,形成太阳能电池产业链。  创新能力建设:以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主流装备为重点和起点,建设独立研发队伍,与高等院校开展产学研联合,加快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具备包括全套设计计算文件、设计图纸、主要零部件技术要求、工艺文件、质量控制文件等完整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成套装备,提高新能源装备设计、制造和系统成套水平和自主化能力,形成系列化,注重产业化可靠性研究,以技术优势拓展产业联盟,在未来新能源发展领域占据技术制高点。空间布局形成“两基地”的产业空间布局:  风电产业基地:以浑南、铁西装备制造业聚集区为风电装备核心发展区域,以于洪、辽中为风电装备配套发展区域,以康平、法库为风力发电场核心发展区域,建立风电装备产业链及风电场开发运营体系。  太阳能产业基地:以铁西装备制造业聚集区、浑南、沈北为重点发展区域,建立太阳能产品产业基地。  (七)节能环保产业。  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挑战,推动节能减排,促进沈阳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要积极推动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有机结合,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高效节能技术与装备、先进环保技术与装备以及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技术和设备,使之成为我市先导产业。  1.高效节能技术与设备。  围绕节能减排,重点发展余热余气循环再利用连体热机热泵压缩机、余热回收装置(TRT);重点发展高效节能锅炉窑炉、高压变频器调速、干熄焦和热泵节能关键技术和设备;以沈阳方大集团、大明光电有限公司和沈阳中光电子有限公司为依托,重点发展LED背光源、显示屏、大功率芯片及其他半导体照明产品,重点发展与半导体照明相关的半导体材料、芯片制造、光源封装、半导体照明产品制造技术与产品,实现以光电半导体材料生产和芯片制作为龙头,以封装和器件应用为配套的完整产业链,实现半导体照明产业化。  2.先进环保技术与装备。  围绕环境保护,重点发展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治理成套设备、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成套设备;重点发展烟气脱硫装置用通风机、城市及工业污水装置用鼓风机、钢铁冶金用大型高炉鼓风机;重点发展噪声振动污染治理技术设备、大型锅炉脱硫除尘一体化成套设备;重点发展环境监控仪器设备等环保关键技术和设备。  3.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技术和设备。  大力发展新型高效环保材料制备及其应用技术,水土流失及荒漠化防治技术,湿地恢复与利用技术,污染土壤修复、污染水体修复、衬泥治理及富营养化防治技术,面源污染控制技术。培育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替代技术及替代产品。开发垃圾填埋防渗材料、渗滤液处理、填埋气回收技术和设备,高效、节能、环保和可循环新型制造工艺及装备,“零排放”关键技术与装备,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与装备。  专栏7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路线图发展  目标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达到15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以上;培育和发展一批重点骨干企业;重大节能技术装备推广应用,突破一批环保产业技术瓶颈;初步建立城市循环经济体系。到2020年,产值达到330亿元以上。重大行动关键技术开发:自主研发废物分类回收和综合利用新技术、废物减量化技术、最终废物安全处置技术等。以避免2次污染为主线,重点针对电子废物、报废汽车、废橡胶、废塑料等废物的分选、再生环节,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工艺、新技术。  产业化发展:实现以光电半导体材料生产和芯片制造为龙头,以封装和器件应用为配套的完整产业链,实现半导体照明产业化。  创新能力建设:利用国内资源优势和人力优势,引进高新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要重视并加大对静脉产业的扶持力度,引导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部门开展废物循环利用新技术研发。对具有推广应用前景的技术给予专项经费支持。空间布局根据沈阳市节能环保产业分布现状,依托现有产业园区和龙头企业,重点建设位于辽中县的沈阳近海经济区静脉环保产业园,打造全国一流静脉产业试验示范基地。  五、重大工程新兴产业重大工程是支持重大关键技术研发、重大产业创新工程建设、重大创新成果转化和重大示范工程应用及创新能力建设的系统工程,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性工作,具有战略性、全局性、方向性和带动性。  (一)重大高端成套技术装备工程。  以沈鼓集团、北方重工集团、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三一重工公司、沈阳远大集团等骨干企业为依托,以矿山装备、冶金装备、大型施工机械、大型成套装卸设备、大型石油化工成套装置、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关键辅机、特高压输变电装备产品为核心,整合资金、技术、人才、科研等要素资源,推动产品向大型化、智能化、成套化发展,实现关键配套部件的自主开发与制造,提高综合配套服务能力。到2015年,实现产值650亿元以上。  (二)高档数控机床工程。  以沈阳机床集团、沈阳高精数控公司等骨干企业为依托,以高精度数控机床及其功能部件产品为核心,整合德国希斯公司技术力量,掌握中高档数控系统、电机、导轨、刀架、工作台等核心功能部件的制造技术,实现关键基础零部件产业化,重点发展航空、现代造船、汽车工业所需五轴加工中心、重型和超重型龙门镗铣床、大型曲轴磨床等高档数控机床,以及电力、铁路交通、农业机械、工程机械等所需高档数控机床。到2015年,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数控机床研制基地,实现产值600亿元以上。□  (三)轨道交通装备工程。  以沈阳机车车辆有限责任公司、沈阳铁路信号有限责任公司、沈阳南车时代交通设备公司等骨干企业为依托,以新一代钢轨运输车组、快速冷藏车、重型货车和成套关键技术与设备产品为核心,加快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转向架、集成式制动装置、关节连接器等关键零部件,推进电传动、列车牵引、运行控制、安全监测、通信信号等关键技术设备的研制及产业化,提高轨道交通装备整体发展能力。到2015年,实现产值100亿元。  (四)智能制造装备工程。  以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沈阳仪表科学研究院、沈阳自动化所为依托,以点焊机器人、弧焊机器人、搬运与装配机器人、涂装机器人、AGV移动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洁净(真空)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技术和产品为核心,加快研发新型传感、高精度运动控制、关键设备在线运行监测与故障智能诊断、控制器和伺服电机等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力推进工业机器人及工业自动化成套装备、关键零部件的开发和产业化。到2015年,实现产值100亿元。  (五)新能源汽车工程。  以沈阳五洲龙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华晨汽车有限公司、广汽日野(沈阳)汽车有限公司、华晨宝马汽车公司等骨干企业为依托,以新能源汽车和重要零部件为核心,建设新能源汽车公共测试平台、试验和应用综合评价体系,重点研发和突破整车设计和优化、大功率永磁电机及动力控制系统、动力电池及超级电容等关键核心技术和新产品,加速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LPG客车、LNG客车、CNG客车等系列产品产业化,推进充电网络体系和设施建设。到2015年,实现产值100亿元。  (六)高端通信产业工程。  以德信无线通讯科技(沈阳)有限公司、沈阳新邮通信设备有限公司、沈阳敏像科技有限公司等为依托,以沈北光电通信产业园为聚集区,以重点通信产品为核心,加快开发TD―SCDMA等3G增强型技术、LTE―Advanced技术、基于TD―SCDMA/TD―LTE的无线城市技术、新兴移动通信终端技术、传感器网络与移动网融合技术、基于分组交换原理的下一代网络系统和设备技术,推进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直放站、路由器等相关网络,3G、4G手机等终端产品和配套件,与新一代移动通信有关的设备关键部件及测试仪器,数字集群通信设备,高速光传输、交换、接入设备及关键部件等产品产业化。到2015年,实现产值500亿元。  (七)物联网和云计算工程。  以东软集团、沈阳先锋计算机工程有限公司、东北大学等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以物联网和云计算应用产品和技术为核心,开展新型RFID、核心芯片、软件及智能信息处理等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链建设。推进物联网在装备制造、航空、医疗等领域的示范应用,发展物联网新兴服务业,研发物联网安全保障技术设备。整合现有计算资源,推动各领域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突破虚拟化、云计算应用支撑平台、云安全、云存储等核心技术,大力加强高性能计算等领域应用软件开发;推进高性能服务器、海量数据存储、智能终端等设备产业化,支持建设沈阳超级计算中心等一批公共云计算服务平台,促进软件、平台、基础设施即服务业务模式创新发展。到2015年,实现物联网和云计算工程及相关产业产值550亿元。  (八)高性能医学诊疗设备工程。  以沈阳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东北大学等企业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以高性能医学影像诊断治疗设备为核心,加快高性能医学影像诊断治疗设备研发与技术集成,突破数字化探测器、高频高压发生器、超声探头、超导磁体等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加快发展数字化X射线机、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T)机、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MRI)、核医学影像设备正电子放射断层造影术(PET)/CT、数字化彩色超声诊断系统、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等高性能医学诊疗设备。到2015年,实现产值100亿元。  (九)蛋白类等生物药物和疫苗工程。  以辽宁成大生物股份有限公司、辽宁诺康生物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沈阳三生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等为依托,以蛋白类等生物药物和疫苗为核心,重点突破高效筛选、大规模高效分离、大规模细胞培养、制剂、佐剂技术等关键技术,建设若干研发和产业化技术平台,推进基因工程蛋白质及多肽药物、单克隆抗体药物、心脑血管用酶制剂、疫苗等生物药物开发,重点推进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二代红细胞生成素、基因工程巴曲酶、抗肿瘤坏死因子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肾综合症出血热灭活疫苗、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疫苗等药物的研发及产业化。实现5个新品种投放市场,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推动有关企业和产品通过相关国家或国际组织认证,提高产品国际市场份额。到2015年,实现产值100亿元。  (十)航空装备工程。  以沈飞集团、沈飞民机公司、黎明公司、沈阳601所、606所、626所等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以支线飞机、新型通用飞机及重要部件、国产大飞机配套部件、民用航空发动机及相关产品为核心,开展基础材料、飞机结构设计、发动机设计、空气动力学、航电系统等方面的研发工作;以Q400飞机、C系列飞机等工业项目合作为契机,通过合作开发、引进吸收、海外并购等方式,全方位提升民用航空基础研发及整机工装设计水平。积极发展航空培训、航空休闲旅游、飞机维修等相关服务产业。到2015年,实现产值300亿元。  六、重点项目  重点项目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撑和载体,是实施我市10项重大工程的关键,也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扩大新兴产业规模,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基础。  “十二五”期间,按照沈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围绕高端装备制造、信息、生物医药、航空等重点产业领域,兼顾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先导产业领域,全力推进一批重点项目建设。  (一)围绕重点新兴产业园区发展,完善供水、供电、供气、供热、排水、通讯、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一批园区基础设施项目;  (二)围绕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建设一批新兴产业研发平台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项目,以及一批突破新兴产业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能够推广应用形成产业化的创新示范工程项目。  (三)以我市重点新兴产业领域企业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骨干企业,建设一批对全市新兴产业发展牵动力大、技术成熟度高、市场前景广、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性强的新兴产业企业项目。  (四)面向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地区,引进一批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新兴产业企业,建设一批新兴产业重点招商引资项目。  “十二五”期间,初步规划3000万元以上新兴产业项目200个以上,总投资1000亿元以上。全面涵盖我市高端装备制造、信息、生物医药、航空、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通过重点新兴产业项目建设,形成一批较为完善的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园区,增加一批新兴产业技术研发和公共服务平台,完成一批新兴产业重大工程,突破一批制约我市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培育发展壮大一批新兴产业龙头和骨干企业,实现全市新兴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和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不断提高。  七、保障措施  (一)完善发展工作体系。  1.加强统筹协调。  有效统筹协调社会资源,形成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共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合力。针对各地区、各行业特点,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实施不均衡发展战略,采取差别化支持政策,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梯次、协调发展。  2.加强宏观引导。  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对各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息引导和宏观指导,明确不同地区总体功能定位和重点发展方向。各地区要从实际出发,重点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避免趋同发展和重复建设。  3.完善规划体系。  围绕我市战略新兴产业规划提出的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进一步完善调整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及指导目录,健全统计监测体系。制定实施高端装备制造、信息、生物医药、航空等领域各专项规划和3年实施方案。  4.加强组织实施。  (1)完善管理组织体系。建立由市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委、科技局、财政局、环保局等部门参加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每月召开1次,协调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日常工作由市新兴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承担。成立市新兴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提高决策的科学性,确立促进新兴产业良性发展、高效运作的政府服务机制。成立若干重点产业发展推进组,负责落实工作责任部门,全方位全过程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各地区也要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切实将各项工作任务和政策落到实处。  (2)建立统计监管指标体系。建立能够准确反映沈阳市新兴产业发展状况的统计指标体系,加强统计基础性工作,以及对新兴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和形势分析,定期发布新兴产业统计信息数据,为新兴产业宏观协调管理提供依据。  (3)完善发展考核机制。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考核工作,建立和落实责任体系。将新兴产业发展纳入全市绩效考核体系,合理确定考评分值,聚焦重点行业,突出重点地区,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的考核力度。建立具体到部门负责人的责任承担体系,落实重点企业,设立考核节点,实行过程控制考核。  (二)优化资源配置。  1.努力增加新兴产业资金投入。  遵循“政府引导、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行”的基本原则,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和企业、民间发展新兴产业的积极性,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多元化市场投融资为主体的资金支持体系,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必要资金支持。  (1)加大专项资金支持力度。按照“突出重点、择优扶持、整合资源、滚动发展”的原则,统筹使用各类专项资金支持新兴产业发展,优化资金支出结构、创新资金支持方式,通过有偿扶持、引导性投入和专项补助等方式,着力支持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大工程、关键技术产品研发、重大项目建设。要建立稳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增长机制,稳步扩大创投引导基金规模,进一步落实国家鼓励创新、促进创业投资发展的税收支持政策。  (2)建设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加快市场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鼓励新兴产业企业运用多种融资工具开展多渠道融资。设立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及新兴产业企业投融资担保机构。加快推进由我市参与发起设立的辽宁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建设,扶持发展股权投资企业。鼓励重点新兴产业集群和高新区设立种子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新兴产业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企业债券。  2.大力促进新兴产业人才聚集。  加强和完善多层次人才引进与激励机制,改善人才创业环境,使人才向新兴产业领域聚集。  (1)完善人才引进机制。采取团队引进与核心人才引进等方式,推动高端创新人才向沈阳新兴产业聚集;鼓励企业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大力引进博士后和院士;继续深入实施“引进海外研发团队计划”和“凤来雁归”工程,在重点行业和学科领域,积极引进一批带项目、掌握核心技术、能够创办企业、带动产业发展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  (2)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依托驻沈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企校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在启动资金、课题申报和知识更新工程上对高层次人才给予支持,特别是对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研发应用予以专项资金支持。对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的百、千层次人才,在聘任正、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时,3年内不占本单位岗位数额。  (3)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完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加大科技奖励力度,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各类人才以各种技术专利与管理等要素进入新兴产业领域投资创业,推动建立人才资本产权制度。开辟高端人才医疗就诊“绿色通道”,为高端人才提供优质医疗服务。鼓励企、事业单位解决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住房;有接收随迁配偶条件的用人单位优先接收;在政策框架内优先解决高层次人才子女入托、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等问题。  3.优化配置土地等要素资源。  土地和水、电、气供给以及新兴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要合理配置新兴产业发展要素资源,向新兴产业领域聚集。  (1)加强土地政策支持。加强规划引导,对符合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项目优先安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同时,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项目节约集约用地。  (2)科学规划与建设新兴产业聚集区。围绕核心企业,规划引导产业聚集,发展产业集群。以现有工业园区、科技园区为载体,形成新兴产业聚集区,预留产业发展空间,合理规划潜在产业聚集区域,促进新兴产业聚集区可持续发展。  (3)加快聚集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为新兴产业企业提供物流、检测、信息公共服务和水、电、气、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服务,优化企业外部发展环境。  4.深化国际国内合作。  不断完善外商投资软环境,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引进先进核心关键技术和设备。鼓励我市企业和研发机构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融资、注册商标等,整合国内外创新资源,培育国际化品牌。积极吸引和支持国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来我市投资建厂和设立区域研发中心。  5.加快推进相关领域和重点环节改革。  完善相关市场开放机制,深化民间投资准入改革。抓住国家加快推进空域管理体制改革的机遇,积极争取我市成为国家通用航空发展示范点,推进低空空域开放;鼓励企业自主研发首台(套)重大国产化技术装备,对获得省专项资金补助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企业,市政府给予配套补助。  (三)建立与完善技术公共服务平台。  1.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联席会议为指导、依托沈阳专家智库、骨干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整合现有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骨干企业技术中心,围绕产学研联盟载体,构建产业技术创新和支撑服务体系;依托骨干企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工程化平台、技术公共研发平台、公共检测实验平台、科技信息共享平台等。  2.完善技术中介服务平台。  加快制度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中介机构向专业化、社会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进一步完善技术中介服务平台,在顶层制度设计上力求向中小企业与民营企业倾斜;发展区域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支持非上市中小股份制科技企业产权流通。  3.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平台。  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制定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知识产权政策,加强发明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实施和保护,鼓励我市企业申请国外专利。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年均增长20%以上。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鼓励企业开展专利开发和创立技术标准的自主创新活动,全面提升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水平,激活自主技术创新,强化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  (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目标,以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产品创新为重点,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1.完善科技创业孵化体系。  大力支持新兴产业综合性与专业性孵化器建设。引导各地区围绕自身产业集群特色,发展专业孵化器,鼓励在沈高等院校建设大学科技园,吸引国内外名校来沈投资兴建创业园和孵化器,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科技创业孵化体系。坚持孵化器与标准厂房建设相结合,积极探索孵化器建设新模式。  2.进一步完善产学研战略联盟。  依托“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突破高等院校内外部体制机制壁垒,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活力,积极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多元化合作关系,推动建设一批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战略联盟。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高水平的研发中心、研究所、中试基地等研发机构;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新兴产业聚集区内建立分支机构,有目的、有重点建立“重点实验室源头创新―科技园孵化―科技产业”的产业创新链条,推进产学研结合由单一项目合作向全面技术合作拓展,由以项目为纽带向以资本为纽带拓展。鼓励产学研战略联盟承担对我市新兴产业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的国家、省市级应用基础研究和集成创新项目,对面向企业并取得创新成果的产学研基地在科技立项上优先支持。  3.积极培育科技骨干企业。  按照科技企业成长规律,重点选择一批进入批量生产阶段的苗企业、进入高成长阶段的成长型企业和进入成熟阶段的规模企业,分层次培育扶持,支持企业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和技术中心建设;支持企业“走出去”,在国外设立研发机构或产业化基地;鼓励已具有产业技术优势的成熟企业收购国内外关联企业,进一步向规模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加大对成长型科技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优势。形成一批在全市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科技骨干企业。  4.加强技术标准体系建设。  加强基础通用、强制性、关键共性技术和重要产品标准研究,健全标准体系,形成一批国家标准。支持产学研联合研制重要技术标准。
& [ 相关新闻 ]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股权投资类企业规范发展的意见?统计局:新统计质量管理措施突出服务用户理念?发改委解读油品加价操作:油价不会立即提高?发改委油品质量升级价格政策意见(全文)?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天津市知识产权局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发改委公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超级大乐透中奖规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