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大大知道,有一种棋类游戏,是上下两个人读下棋,先在主棋盘上下,下

《新布局史话——棋盘上曾经属于天才的时代》——伯翔Xu_围棋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26,544贴子:
《新布局史话——棋盘上曾经属于天才的时代》——伯翔Xu
在开始全文叙述之前,先容笔者啰嗦几句废话。笔者初登天涯,真正是尚不知天高地厚,冒昧在这里布下一个围棋帖。这个板块是聊历史的地方,所谓历史也就是过去发生而被记录下来的故事。大致看过几篇,发现大家关注的几乎全都是过去的战争。这很正常,历史中最精彩的部分就是英雄出世,仗剑指四方,谈笑间横扫天下,成一世英名。谁不爱看英雄的故事?但是并不是只有战场上才有英雄。  笔者惭愧,21岁才开始自学围棋,至今水平仍是个谜。笔者之所以学棋起初并不是因为对围棋技艺有多么崇拜,而是因为几千年的围棋世界有太多的故事可讲,或千军万马、混战孤城,或两相入座、湖边决死,精彩程度丝毫不亚于真实的战场或江湖。但过去不懂棋理,看到满盘黑子白子却完全无法理解其中蕴含着怎样的刀枪兵谋。如今总算对棋道略知一二,才终于发现原来围棋世界里的征伐更是一片肃杀之气,令人不禁为之沉迷。  围棋的地位如今已大不如前,再没有人将围棋列于“琴棋书画”之类大雅之列了。但几千年纵横交错的棋盘上留下的英雄传说不应该就此被埋没在史卷之中。  也许有许多人和笔者一样,对棋盘上的征伐十分好奇,却苦于不通棋理而无法得窥一二。笔者不才,愿尝试用一支笔为您展开这样一幅史诗画卷。——伯翔Xu
1月4日,李世石将面临...
一楼给宇红西皮
在2014年中国连云港韦德...
萨拉娜这么容易就开眼了...
大空翼、比尔、施耐德...
11月(上)广电总局电...
镇楼图来自人教版化学...
穆一期的切尔西球员乔科...
  第一章 小目   日,日本报社主办了一场震动了当时整个界,甚至之后改变了世界围棋历史的对局。由年仅19岁的天才棋手五段执黑,挑战当时的日本棋界第一人,第二十一世,“不败名人”本因坊秀哉。   也许大多数人无法想象在当时这两个人的对局有多么引人注目,现在,允许我介绍一下这两位对局者当时的地位。   大家知道,职业围棋选手的等级分为九个段位,其中最低是初段,最高为九段。这种段位制度是创建于日本的,日后成为了围棋界的共同分级法。而与如今高段棋手泛滥成灾的情况完全不同的是,在那个时候的日本,高段位对绝多数棋手而言都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到秀哉为止,史上总共只有十位九段棋手,同一历史时期最多只能有一位九段。而八段的资格也只有围棋四大家的各家首领才有可能获得——注意,只是有可能,如果棋力不能被承认,即使是一家的领袖也没资格称为八段,因此四大家有不少家主至死也只是七段六段。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代棋圣本因坊秀策由于没有当上过本因坊家的家主,至死也只有七段的头衔。   在1933年,日本棋院承认的九段只有秀哉一人,八段棋手空缺(雁金准一有八段资格,但那并不是日本棋院承认的,因此不考虑在内),七段棋手有濑越宪作和,六段棋手等寥寥几人,其下便是五段的等人。从吴清源到本因坊秀哉,中间差了四个段位,却加起来不过隔了六七名棋手而已,可见本因坊秀哉在当时界的地位。   此时虽然只有19岁,但是他作为一代奇才的名声早已名震日本。13岁时,吴清源就已经成为了中国国内的第一高手,此时的吴清源在日本年青一代中几乎所向无敌,只有,两人勉强能够压制住他的棋。   但若仅仅是如此,这局棋也不过只是一场前辈对晚辈的指导棋而已。但有一个因素的加入使得这局棋具有了历史意义,在当时几乎吸引了全日本各界的关注。   和一同创立的新布局即将面对它出世以来最强大的对手——日本棋界第一人,秀哉。   然而这一天,这局棋仅仅下了五手,秀哉便宣布打挂。的师父濑越宪作十分懊恼,断言吴清源“一百手之内必定溃不成军”。   而作为对局者,秀哉却并不这么看。这局棋结束之后,秀哉曾对人说,自己一生下过无数巅峰决战,曾与无数高手争锋,但从未有一局棋下得像对这局这样艰难。   凭借这局棋,成为了当年全日本知名度仅次于天皇的第二大名人,从此开始了开创“吴清源时代”的脚步。   这局棋在之后的岁月里被不断重复地提及,人们在评价这局棋的时候,总是忍不住会提到一个字:新。保守些的人会使用“新布局”这样的词,而激烈些的会说“新时代”。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局棋?若您作为一个并不懂得棋理的读者,你要如何去体会几十年前那场惊天动地的大战?如何才能看得懂这样一局棋?   这就是我将要为你做的事情。   我要告诉您,对于围棋这项古老的运动而言,新布局究竟是一场怎样的革命。
世博小胖发过了,上个传送门
  第一章 小目 一   要想了解什么叫新布局,请允许我不得不先为您介绍一下什么是围棋。请放心,我不会做围棋科普,我会用尽量有趣的方式告诉您,什么是围棋。   围棋起源于中国,相传最早是远古神话中的尧帝为了教导算术而发明的。围棋的规则和制式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才基本被确定下来,大约到隋唐时期,棋盘被确定为横竖各19道,共361个点——其中最中心的点被称作天元,是棋盘的中心,象征“生数之主”。自天元横竖两道将棋盘分为四象,各90个点,合而为360的天周之数。黑白二子,象征阴阳。棋子为圆形,棋盘为方形,象征天圆地方。因此,在古人看来,下棋是一件精妙无比的事情,是天上的神仙都爱干的事情。两位绝代高手的对局,旁人往往称他们“落子乃有仙气,此中无复尘机,是殆天授之能,迥非凡手可及”。   以上这些观点出自中国古典围棋著作《棋经》,听起来是不是很邪乎?这是当然的。中国人向来是骄傲的,尤其是中国的读书人。读书人爱下棋,把棋和书画之类并列作为大雅的象征,当然不能让别人以为他们只是喜欢玩石头而已。其实说白了,围棋本质上来说无非就是把黑色和白色的石头放到棋盘上的游戏而已,和小孩子过家家没什么本质差别。但是一旦认真起来,你就不能说这种东西是普通玩具了,甚至你需要编出一个“烂柯”之类的神话故事来神化它。毕竟,就算是过家家酒,其实要是玩认真了,也就可以称之为“演话剧”了。(绝非讽刺广大话剧爱好者及从业人员。)   但中国古代围棋和当代围棋在规则上有着很大的差别,其中最突出的一项便是座子。   看过围棋棋盘的人一定知道,棋盘上有9个点被涂黑了,作为标记,被称为9个星位。这9个星位分别是:中央一点的天元;每个角上横向第四道、纵向第四道的交叉点,亦即角上星位共四个;角上星位之间的中分点,亦即边上星位共四个。   而所谓座子,就是在行棋之前,先在四个角上星位上放上四个棋子,其中两颗黑子放在相对的两个角上,而剩余两个相对的角则放上白子。   下面,我希望读者和我一起想象一下中国古棋开局时的这样一幅景象。我认为这样的想象,才能让您真正了解到围棋的魅力所在。   现在,我们就站在棋盘之上。苍原一片,寸草不生。举目望去,只见四方天地之极的地方各矗立着一座军营,遥遥相望,怒目相视。天地四象,双方各占其二,横戈立马,只待战事开启,死死守住自己身后的一方水土。两位棋手独立于棋盘之外,从天上静观棋盘动静,仿若千军之帅,令旗一挥,竭尽脑中谋略以求一胜。盘上棋子则你争我夺,棋盘上战事顿起,兵戈雷鸣。黑子白子不分官阶,时而贴身肉搏,时而远处封锁,时而深入敌营,时而率众逃命,变幻莫测。胜负成败有时又竟在一招之间便尘埃落定,如身怀绝技的武林高手,看似招法平平无奇,却一击足以毙命。   围棋的魅力就在这一片征伐之中,“千古无同局”,令人欲罢不能。围棋,在本人看来,完全称得上是世界历史上最复杂的一种棋类游戏,复杂到如今的孩子宁可去学国际象棋也不愿意学围棋——至少国际象棋的胜负很好判断,吃了对手的国王就算赢,一眼就能看出来。而围棋嘛……   围棋的胜负,最终取决于棋局结束之后双方所围得的空地多少。凡被杀死于敌阵之内的棋子则算作对手的战俘,可当做被对方围住的新地计算在内。每块空地,被称为一目。换言之,最终的胜负,就是目数的多少。一块空地算一目棋,而被吃掉的敌方棋子则算作两目。而围棋的吃子法,则是将一片棋上下左右四方的点(围棋术语称作气)全都占住,则可提取这片棋作为战俘。我们可以形象地称其为“被围死了”。就犹如古人行军打仗,被敌军团团围住,冲出不得,只得投降。而一片棋是死是活,取决于最终围出的这片棋总共有多少个“眼”,也就是有多少个空地。如果只找得出一个眼,甚至没有眼,当然就是死棋。如果能找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哪怕每个眼就只有一目棋也是活棋。   该如何理解这两个眼呢?我们仍然回到棋盘上。   我们不妨把正被团团围住的棋子形象地比喻为在街亭被司马懿围在山上的马谡——本人恰好是“三国迷”,因此就以此来做一个比喻吧。现在我们的马谡将军被司马懿的大军团团围住了,想出去把诸葛丞相喊进来是不可能了,只有自己争取活下来。在被团团围住的情况下怎么活命呢?简单来说,人要活命,有吃的有喝的就死不掉。也就是说,要有一口井或者一个粮仓。这口井(或者说粮仓)就是我们的“眼”。假如马谡将军领地内没有井了,他们死定了。换句话说,没有眼的棋是死棋。如果有一口井呢?也活不了。司马懿是个很狡猾的家伙,轮到他进攻的时候他当然会想到把你那唯一的一口井堵死。井堵死了,在把这个堵死的井重新打通之前就没水喝了,没水喝还打什么仗?于是马谡军只好投降。因此,只有一个眼,也是死棋。那么有两个眼呢?好办了,司马懿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一次也只能派一支军队吧——一次下两颗子就犯规了——假如司马懿堵住了东边的井,马谡军就一起把东边的井打通,这段时间内就从西边井里打水喝,谁也弄不死谁。司马懿要是堵西边井,马谡军就喝东边水,还是死不了。司马懿要是疯了,东一下西一下不停地打,马谡军可就开心了,本来你也弄不死我,现在还白白给我送战俘过来,诸葛丞相恐怕都要感动哭了。   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围棋的主要规则就是:有两个眼的棋算活棋;围住对方上下左右所有的气就可以提出被围的子;最后谁围得的地和战俘加起来更多,谁就赢。   这是围棋的基本概念,但围棋的规则十分复杂,甚至发展至今中日韩三国的围棋规则还各不相同。对于读者而言,研究这些实在是件费力而无用的事情。因此,在这部史话中,只要大家记住围棋是如何判定胜负既可。其他的,请交给我来解释。   看看这三条基本规则,我们就该有些晕了。   首先,笔者至今没有发现过第二种棋,其主要攻击方法和最后胜负判定没有必然联系的。比如象棋,主要攻击方法是吃子,胜负判定在于谁吃了对方的主帅。比如跳棋,攻击方式是跳过对方棋子前进,胜负判定是谁最先全部跑到对面去。再比如军棋、比如飞行棋、比如大富翁——也可以算作棋类游戏了……而围棋攻击方式是吃棋,胜负判定是围地!换句话说如果你可以围到181个点,就算你一个子也不吃最后也是你赢。这种有些南辕北辙的设定注定了围棋是世界上最独特的棋类游戏。   其次,笔者至今没见过比围棋更难判定胜负的棋类游戏了。假如你下象棋或者五子棋,棋已经结束了你却要求别人等一等,你要判定一下这局棋谁胜谁负,旁观者一定认为你脑子有病。而围棋呢,对于初学者而言,别说在对局中了,有时一局棋连单官都收完了也未必能看得清谁赢谁输,还得一目目地去数。可见,围棋一开始确实很有可能是拿来作小孩算术题作业用的——只不过,尧帝发明的这种作业对于小孩子而言实在太残忍了……   第三,围棋棋力之间的等级差距之明显,也可以算得上是登峰造极。一个稍有水平的围棋高手和一个初学者下棋,竟可以让对手先放十六个子(甚至更多)在棋盘上然后再开始下!水平不相当者让三四个子非常普遍。要是你跟别人下五子棋,有胆子你要求别人让你三四个子试试?   总之,围棋的门槛实在是太高了,这恐怕也是在棋类游戏纷繁复杂的如今,围棋地位日渐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吧。但是正是围棋这些独特的地方,使得人一旦学会了下围棋是会欲罢不能的,甚至只有围棋才会常常出现下棋到了危急关头吐血身亡的情况——这个故事,大家可以去百度一下“赤星因彻”。   言归正传,古代围棋中的这种“座子”使得古代围棋呈现出一种怎样的区别于如今的棋风呢?   学过围棋的人一定知道,古代这种座子放到如今可以看作是一种“对角型布局”,而对角布局最大的特点就是容易导致攻杀乱战。要想理解这一点,我不得不请读者再次和我一起去棋盘里幻想一下了。   棋盘的边沿是一个十分独特的地方,它不属于黑白任何一方,它是自然存在的。对弈中运用边沿的战法就如同兵家征伐时运用自然之力一样,是一种十分有效率的招法。而每一支座子大军的身后,便是两条棋盘边沿的交界处。这正如当年的马谡——又把这位可怜的败家子招了进来,希望对于这个著名故事的印象能有助于您理解棋盘上这些棋子那悲惨的境遇——独守一支强军驻扎在山上,静候司马懿大军来攻(顺便一提,这是《三国演义》的说法,史实中此时击败马谡的应是曹魏五子良将之一的张合)。然而“马谡”所选的地点偏偏并不是一个万无一失的地方。看起来,他似乎守住了身后两道边沿所交之处,免除了后顾之忧,敌军若正面来犯,便直接在正面抵挡,可保平安。但星位并非这样一个紧要之地,事实上就在它的身后,横向第三道,纵向第三道的“三三”一点是星位致命的软肋!一旦敌军占领三三,身后的夹角就变成了敌军的阵地,而独守星位的“马谡”就变成了一块孤军。这时,“马谡”唯一能做的就是围剿这来犯的敌军。而困难之处在于,三三是一个比星位更加紧要的点,若没有其他兵力的配合,“马谡”一军是无论如何也奈何不了三三的敌军的。   然而,星位孤军的困难还远不止如此。除了三三,横向第三道、纵向第四道以及横向第四道、纵向第三道的两个点——即两个“小目”——也同样是星位军的严重威胁。换句话说,独守星位的“马谡”,时时刻刻都有被敌军切断生路,围困于山巅无法突出的危险。这正如街亭一战马谡的败亡。只是,在古棋中,还有“还棋头”的规定,具体内容又需要牵扯到更深入的棋理,又将是一篇长文,在此便不作细解了。大家只需要知道,有了这样一个规定,将自己的棋连成一片不被切断就显得十分重要。如果从内部进攻,很容易被对手分断,这不是古代中国棋手所愿意追求的结果。因此,在中国古棋中,对“点入三三”的下法比较排斥。   可这并不意味着可怜的“马谡”军可以过得舒服一些了。事实上,大家仔细观察座子下的棋盘,会发现“马谡”军身边最近的两路大军全都是敌军,而我们敬爱的“诸葛丞相”大军很不讲义气地正在遥远的对面角上眺望着“马谡”。这么说来,“丞相”大人实在不够意思,如果是对方先发动进攻,从侧面先安插一支军队伺机攻打“马谡”,别指望那遥远的“诸葛丞相”能够立刻派出一支军队将你和本队联在一起,让你免遭被围死于山顶的厄运。这时,你只好从自己手下找一员将军——就“魏延”吧——让他带部队发展到另一侧,和本队互相救援,或者令魏延悄悄潜入敌后,夹击这支立足未稳的新军。   而这样,便形成了我们常说的“挂角”,以及之后的种种繁杂的“定式”了。   可见,由于自己人都很不负责任地远远地看着你和别人打架,于是棋局也就只好进入了大家互相纠缠,打死一个算一个的情况了……   因此,对角布局天然容易导致恶战。而这也导致了中国古代棋手一致的棋风:算路精准,战斗力极强,擅长攻杀,对局往往惨烈至极。
  闲话:   作为古代围棋的两个代表国家,中国和日本在棋风上的差别十分明显,这一点将在后文中提到。在这篇闲话中,我想给读者讲一则小故事,让您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国古棋的棋风有多么蛮横无理。   学过中国历史的读者一定对“琉球”这样一个古国很有印象。围棋很早就传入了琉球,并深为琉球人所爱。但奇怪的是,不知是不是因为琉球人过于忌惮作为围棋发源地的中国具有的围棋实力,他们很长时间不敢派棋手来中国和中国高手比试。但这样闭门造车似乎也实在不合适,于是他们找到了另一个试金石——日本。曾有多位“琉球第一棋手”作为大使来到日本挑战日本高手,通常日本高手都是让三子以上和这些琉球棋手下棋,甚至日本第一位棋圣本因坊道策是让四子和对手对弈,琉球棋手几乎从未有过还手之力。琉球棋手对日本棋手的技艺佩服得五体投地。   然而,有这样一位琉球棋手,在日本围棋发展的低谷时期前去挑战,终于第一次代表琉球击败了日本棋手——当然,日本棋手让了他三个子。这在琉球是一件十分轰动的事情,这位棋手在琉球国内赢得了几乎堪比当年中国棋手聂卫平的巨大声望。这位棋手顿时也觉得飘飘然了(尽管我一直搞不明白,人家让你三个子你才赢,有什么可飘的……),于是一时间胆子壮了,大笔一挥,长袖一甩——请求琉球国王派他去中国比试。   于是,这位“琉球第一国手”便飘到了中国,一问得知中国当时棋力最强的两位高手一位叫做范西屏,一位叫做施襄夏——熟悉中国围棋史的读者们可以开始为这位琉球高手默哀了……   范西屏和施襄夏其实不只是当时的国内第一高手,他们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代表了中国古代几千年棋手的最高水平。于是这位琉球棋手被两大高手先后杀得七荤八素,头晕目眩,灰溜溜跑回了琉球,逢人便说:中国棋手行棋变幻莫测,纵使日本棋圣本因坊道策在世,也万万不能敌啊……   其实平心而论,范施的棋力与本因坊道策应当是属于一个级别的。只不过中国古棋风格实在太过蛮横霸道,对于重视开局布局的古典日本风格棋手来说,这种不讲道理的攻击下根本无从布置阵势,往往一开局便阵脚大乱,之后自然是惨败收场。这位琉球棋手被杀得如此狼狈,也可见中国古棋黄金时代的杀伤力何其强大。
  第一章 小目 二   围棋很早便传入了日本,具体时间和传入方式目前尚有争议。但是无可争议,也同时令中国人有些遗憾的一点是:当代围棋的理论基础毫无疑问是日本人一手建立的。一位日本围棋学者说的话很有代表性:中国是围棋的生母,而日本是围棋的养母。   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个人认为主要有两点:第一,中国古代更多地将围棋作为了一种艺术修养而非竞技活动,因此围棋理论的发展十分缓慢;第二,日本在战国时代之后建立起了围棋四大家和名人棋所制度,棋手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了,是一种获得国家俸禄的职业,而这在科举制度下的古代中国是无法想象的。   要想谈论日本围棋正式腾飞的起源,不得不提起一个人:本因坊家的开山鼻祖,本因坊算砂。本因坊算砂生于日本战国时代,由于棋力高超而被织田信长、德川家康等众多实力强大的大名所欣赏,织田信长誉其为“名人”,其意义相当称一把刀为“名刀”,称一匹马为“名驹”,和现在的所谓明星的含义有着本质的区别——虽然大多数明星都或多或少包含了一部分马的属性……时至今日,“名人”仍然是日本棋界仅次于“棋圣”的重要头衔战。   本因坊算砂棋力高强,但是他有可能对日本围棋,乃至今后的世界围棋做出的最大的一个贡献便是:他主张废除了座子——之所以说有可能,是因为究竟是由他提出废除座子还是围棋传过去的时候那个传围棋的人不懂规则,干脆就忘了座子这么回事,这两点目前还很难说。个人比较倾向于算砂废除座子的说法——如果是一个不懂棋的傻子就这么把围棋传到了日本,这个傻子可真是一个历史性的傻子了。   而现在我们假定为是算砂废除了座子,这样来看算砂就是一个伟大的开创者了。我们可以一起去想象一下曾经的算砂如何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算砂年幼出家,一边研习佛法一边钻研棋艺。佛法和围棋是算砂自幼以来的两大信仰。算砂年轻时无疑也是如众人一般,先在棋盘上放下四个座子,而后所有的招法都围绕着四个座子展开,黑子白子混做一团,纠缠不清,死活难定,直至最后一方被绞杀,另一方大获全胜。盘上棋子就如千军万马,在茫茫一方棋盘上上演着一幕幕马革裹尸的惨剧。每盘棋都是这样一盘惨烈的较量,每盘棋都是一场你死我活之争,这样的场面作为一个心如止水的出家人真的能够承受吗?下棋时即使是禅法高深的僧人,为了争胜也要杀气四溢,和市井屠夫无异,在一个将围棋艺术称为“棋道”的国家,这样的棋和“道”相差是否太远了?   在一海之隔的中国,大约一百年后也有一位顶尖高手徐星友看着座子下的棋盘,与算砂有着同样的感慨。围棋本为陶冶性情,真的有必要杀得你死我活吗?于是,相差一百年的两位异国高手开始做同样的探索——棋盘上如何不战而屈人之兵。徐星友在这之前已经是纵横中国棋坛三十年所向披靡的高手了,而他晚年时开始尝试改变自己几十年好战的棋风,研习一种以强大的力量为后盾,不以杀棋为目的却能获胜的招法,这种勇气无疑是值得佩服的。而凭借着高超的棋艺,徐星友最终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他可以算得上是中国古棋历史上棋风最独特的一名棋手了。但可惜的是,对于棋道境界的追求导致了徐星友晚年棋力的下降,最终在程兰如、范西屏、施襄夏等一众年轻高手的冲击之下,走下了第一国手的神坛。   而一百年前,远在日本的本因坊算砂终于发现了导致棋盘攻杀成为必然的原因:黑白相对的四个座子。   正如我们上节所讲,棋盘上的四个座子相对的布在四个角上,和己方相邻最近的全都是敌军。这样的布置注定了己方的两个座子之间无法相互救援,只有孤军奋战,全力攻杀以期打通活路。于是棋盘上行棋一开始,便注定了是一场惨烈的大战,谁能杀死对手,谁才能取得胜利。   终于,在某个独自打坐悟禅的夜晚,或者某局棋结束之后静思之时,又或是某次眺望窗外的一瞬间,算砂终于想到了:一切的源头就在座子,因为有了座子,所以只有互相攻杀的棋,不会有双方各围其地的招法。因为座子落在对角星位,己方之间无法关联,而星位本身就是一个危险的位置!   终于看到了一线曙光的算砂很快又陷入了另一层思索。既然是座子导致了棋道嗜杀,那么该如何修改座子的规定呢?   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工作,座子已经在棋盘上摆了几千年,如果要更改座子的位置,座子应该放在哪里?古人几千年才找到了角上星位这个绝好的位置,既不破坏棋的平衡,又让所有的招法有了依托,现在算砂要找到新的位置安放座子,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这是在挑战几千年来先哲的智慧!正是星位这种微妙的不安定,才使得围棋有了胜负的争夺点,千变万化成为了可能。一旦修改后的围棋不再如过去那般有趣,那般吸引人,甚至产生了某种必然获胜的下法,或者打破了围棋“千古无同局”的奇迹,算砂岂不是要成为千古罪人,一手终结了围棋的历史?   也许算砂花了很长时间去寻找一个新的座子点,也许这在算砂看来从来就不是问题,他在发现座子有问题之后的下一秒就想出了解决办法。我们无从得知他是如何做出了这个决定,我们只知道,这个决定永远地改变了围棋的面貌。   是的,为什么围棋要放上座子?佛法讲世间一切原本皆空,为什么围棋一开局便有四个座子,为什么棋盘上不能是空的?如果棋盘原本就是空无一物的,那么从第一手棋开始就有了变化,围棋的变化不就增加了吗?不仅不用担心围棋的乐趣丧失,相反它对技艺的要求竟然提高了!   废除座子。这在当时来看一定是极为轰动的一件事,从那以后围棋棋盘上就不会再有任何限制,不再有任何束缚,几千年来围棋招法上的那一道锁被打开了,算砂自己也没有想到他打开了一道怎样的门,门里的东西算砂到死也只看到了冰山一角,甚至直到现在我们也未能穷尽。   本因坊算砂在当时已经是日本棋界当之无愧的第一人。在德川家康结束了日本战国时代之后,算砂创立了日本棋界四家之首的本因坊家,而他本人也成为了日本历史上的第一位“名人棋所”,成为了日本棋界的领导人。而由于算砂的提倡,棋盘上的那四个座子,从此在日本彻底消失了。   但这之后的几十年间,新的争端出现了。   既然没有了座子,开局之后面对空空的棋盘,第一手棋应该走在哪里?   在过去,大家习惯了第一手棋就开始进攻,攻击对方的座子,对方必然开始应对,然后双方进入了激战。现在,我们再次站到棋盘上之时,整片棋盘一片空旷,361个点全都虚位以待,我们该如何布置第一支军队?   在算砂之前,谁也没有真正在空无一物的棋盘上下过棋。如今,算砂打开了这样一扇大门,是时候开始一项前所未有的探索了:布局。   围棋棋盘上落子,其强弱取决于两点:棋子多少和棋子位置。若对应到军事,也就是兵力和地势。先落子的一方,也就是先布下兵力的一方,其兵力上比后手一方要有优势。在棋盘上,棋子都是一样的,因此不存在“精兵”与“乌合之众”的区别——这与象棋正相反。而棋子多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力量强大,一团三五十个没有眼的棋恰恰是所有对手都最乐意看到的棋型。因此,棋子所处的位置往往比子力多少更重要。再拿三国举个例子:关羽樊城之战水淹七军,对应到棋盘上,就可以理解为于禁自杀式地把棋子缩成一团,窝在角上,等着关羽来灭它。因此,围棋当中先手有优势,而这个优势有多大正是取决于第一手棋被放在哪里。   在当时人看来,一片空荡荡的棋盘,理论上来说361个点都可以作为第一步的着点。作为被废除的座子点,角上星位已经在这样一场战斗中阵亡了。它实在不是一个安定的位置,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比他更安全的位置。   让我们再次回到棋盘上。星位一点无疑是街亭的山头,没有人愿意在这里着点。那么,如果要求安稳,“三三”如何?即使对手从星位进攻,三三所围的地方也正好可以做出两只眼来。而若要从三三内的二二一点进攻,便是纯属找死了——没有人会跑到悬崖边上挤前边的人吧。但是,三三这一点很快就被排除了,甚至在之后很长的时间内被视作禁手。为什么呢?我们仍然找出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来帮助大家理解,这次我们找出的倒霉蛋是蜀汉大将姜维。开局守在了三三的这支大军就像是当年屯田在沓中的姜维大军,本以为找到了一个稳定的安身之处,可保自身平安。却没想到,魏国钟会硬生生钉在了星位,挡在了姜维大军的斜前方。姜维纵使左冲右突,最终仍只能被钟会大军死死封在沓中。接下来,蜀国就迎来末日了。不论这时姜维收到了怎样的战报,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看着眼前的钟会大军干瞪眼,或者顶多加几句蜀国国骂……   “报将军,魏军打过去了……”   “母亲的……”   “报将军,魏军打到成都了……”   “母亲的……”   “报将军,魏国把蜀国灭了……”   姜维抬起头看看眼前严严实实的钟会军……   “母亲的……”   这就是初手打在三三的下场。下在三三虽然可以保证得到一块活棋,但同时也就意味着失去了联系全局的机会,很容易被切断在角上,脱离于整个棋盘。因此,很长时间内“三三”都被视为没有全局观念的下法。   不得不感慨,围棋是这个世界上最神奇的棋类游戏之一。星位的弱点在三三,三三的弱点又在星位,两个点竟能相互克制,互相压抑,这样神奇的现象还有哪种棋能做得到?这不正是围棋富含哲学的超强魅力所在吗?   星位太宽,三三太窄,那么究竟哪里才是能攻能守,进退适宜的选点呢?   这个点其实并不难找。   根据前面所讲,这个最佳选点必须比三三宽一点,这样就不会被封死在角上;要比星位窄一点,这样就不会被挖空。在三三和星位之间,是否存在这样一个极度理想化的点呢?   小目。   棋盘上横向第三道、纵向第四道的交点(或者把棋盘转九十度得到的那个点)被称作小目。每个角上有两个小目点。这两个小目点正是棋手们所寻找的那个三三和星位中间的绝佳位置——比三三宽一路,因此星位的进攻将无法彻底压制住这一军;比星位窄一路,三三一点无法保证成活。可以说,小目这个点几乎就是棋盘上天然形成的最佳出手点。   而一旦提到了小目,另一个点就不得不提及了:目外。   棋盘上横向第五道和纵向第三道的交点(或者纵向第五道与横向第三道的交点)被称作目外。在传统布局中,初手下在目外是很罕见的。但是,自从找到了小目这个点之后,目外就变成了兵家必争之地。一旦让同一方的势力同时占住了角上的小目和对应的目外,就会形成所谓的“无忧角”,几乎能够彻底让对手失去争夺角部的可能。   小目与目外的关系,可以用《三国演义》中出现了不下一百遍的一个词来概括:掎角之势。敌若攻小目,目外就能起到掩护的作用;敌若攻目外,小目就是最强大的后援。因此,一旦一方下在了小目,我们常常看到对方在目外一点攻击,就是为了防止对方结成无忧角。   于是,在废除了座子之后,我们看到了围棋突破性的发展:小目和无忧角。这样的站位,无疑是比街亭山上的星位要强了许多,围棋变得更加稳定了,也就有了全新的可能。   但这时的布局还没有形成理论,还很原始。在这个原始的时期,完善的布局理论终于随着两股强大势力之间你死我活的争霸而降生了。   终于,在两节乏味的围棋常识普及课之后,我们迎来了棋手江湖的一次混战,各路高手先后登场,你争我夺,好一番龙争虎斗,直到日本围棋史上的第一位巨人出现,以一人之力终结了这场混战。
  闲话:   本因坊算砂年少成名,很早就是日本棋界的第一高手了。起初他受到织田信长的赏识,成为了织田信长的部下。织田信长本人是个棋迷,自恃棋力不俗,听闻算砂大名,便要与算砂下上一盘。算砂毫不客气,竟然让织田信长五个子,最终竟还游刃有余。传说织田信长再不敢和算砂下棋,但又不舍得这样一位棋才,于是常常将算砂带在身边,每次征战之余找来各地高手和算砂下棋,自己则在一旁观战。只是想不到这个习惯竟给织田信长带来了一场大难。   天正十年,织田信长增援正在攻打毛利的丰臣秀吉,途中驻扎在本能寺(大家可以猜到将会发生什么了吧)……夜里闲来无聊,织田信长便叫来了算砂和另一高手鹿盐利贤对弈。想不到这局棋两人下得十分精彩,织田信长看得目瞪口呆,完全忘记了时间,甚至没工夫理会前来报告紧急消息的士兵。最终,两人弈出一个三劫循环,不分胜败,信长大呼过瘾。而就在算砂弈完棋离开本能寺之后,看到了大将明智光秀的兵马向本能寺跑去,过了一会儿就看到本能寺火光冲天——这便是令织田信长殒命,改变了日本战国历史的“本能寺之变”。相传,本能寺之变之后整整一年,算砂都没有下棋,终日在寺中为信长超度亡魂。   这段记载见于野史,尽管不知道真实性多少,但是日本人对围棋的热爱可见一斑。
  第一章 小目 三   就在本因坊算砂开创本因坊家之时,一个武士进入了日本棋界,并开创了与本因坊家同属棋界四大家之一的安井家。这个武士,就是一世安井算哲。从他之后的表现来看,他完全没有辱没了作为“武士”的尊严。   早在座子棋时代,安井算哲就是顶尖高手了。而以他武士般的精神和他力战型的棋风来看,在座子棋的棋盘下他应当是如鱼得水,横扫四方的。但是,天杀的算砂废除了座子——这不是公开告诉安井算哲,你这么下不对吗?   安井算哲家传的凶猛对杀的棋风和本因坊算砂那种充满佛法哲学的淡定从容的招法简直就像一对天敌,在算哲看来,围棋哪里需要什么安定的布局?哪里需要展开分布,遍布全局?你第一手下在小目,我第二手就打你,把你的棋子全部吃干净就是我赢,吃不干净就是我输,霸道蛮横,但又显得公平合理。算哲自从加入棋界以来可能一刻也不曾服过本因坊算砂,却无奈算砂名声在外,论棋力自己又实在没有必胜的把握,只好委屈地等着算砂早日归西,由自己来继任名人棋所之位,让全天下的棋士都看看围棋应该怎么下。   如果我们把算砂作为围棋布局理论的开创者,安井算哲无疑就是传统力战式棋手的代表,这是一场谁主王位的较量,围棋究竟需不需要大大方方的布局?   算砂并非没有注意到算哲的威胁,但算砂也无能为力。对于算砂来说,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后继无人。算砂最得意的徒弟,中村道硕,此时已经离开了本因坊家,自立门户,成立了与本因坊家、安井家并立于棋界四大家的井上家;另一个有可能成为算哲对手的弟子是本因坊算悦,可他还很年幼;其余弟子根本不是安井算哲的对手,而算砂本人年事已高,即使还能够勉强压制算哲,自己死后恐怕本因坊家就再无人是算哲的敌手了。   这就像一场宫廷政变,实力尚不足以立刻掀翻算砂的安井算哲静静等待着机会的到来,他相信这个机会不会太远了。   终于,在算砂就任名人棋所的第二十一个年头,算砂病倒了。此时本因坊家唯一可称为棋才的本因坊算悦年仅十三岁,要想对抗算哲还遥遥无期。   算砂躺倒在病床上,心里一定在挣扎着:难道我算砂用尽一生打开了布局理论的大门,从今天之后就要再度关闭吗?   也许是在那病床上的一夜里,算砂决定不作妥协,一定要找出一个人来克制算哲。这个人并不是找不出来,只是算砂不到万不得已,不愿意去找他。   1623年,名人棋所本因坊算砂病重,临死前招来了井上家的家主,中村道硕。   算砂和道硕,这对昔日师徒,此刻再度相会。两个人都知道,这是最后一次相会了。中村道硕也许在内心里仍在感慨,师父临死前最想见的人竟然是我!我当年羽翼丰满之时舍师父而去,自立门户与师父分庭抗礼,这样的大逆不道竟能得到师父的原谅!   算砂微微颤抖着双唇夸奖着道硕:道硕,你是我算砂这一生最得意的弟子。   道硕惊讶得说不出话来。师父临死前,竟对自己说出了这样一句话!我脱离师门,堪称欺师灭祖,师父临死前竟称我道硕是他最得意的弟子!似乎在这一刻这对师徒之间所有的恩怨全都化作烟云了。在算砂人生的最后时刻里,道硕又重新成为了当年那个伏在算砂身前,拜算砂为师,聆听着算砂教诲的少年。   就在这时,算砂用颤抖的声音说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道硕,我死后,由你继任名人棋所。   道硕心头一惊,倒地拜伏,泪流满面,尽量保持着平静:谨尊师命。   算砂微微笑了笑,仍旧用那残灯般的声音说道:算悦年幼,你要好好教导他,将来把名人棋所的位置传给算悦。   晴天霹雳!   这句话才是算砂找来道硕的真正用意所在!   算砂并不是来原谅道硕的,是来求道硕的!   道硕的眼泪还挂在脸上,但此刻已经被震惊得忘记了悲伤。   也许,还没等道硕作出回答,算砂已经离开了人世。   道硕啊道硕,你的师父真的原谅了你的背叛吗?还是他不过将你当做了一粒棋子?   道硕仍旧拜伏在师父遗体前,沉默良久,思索着自己在师父面前说下的最后一句话。终于,道硕张开了那张忍不住抽搐的嘴。   “谨尊师命……”   师父您虽未原谅我,但这是托孤之举。我道硕身怀欺师灭祖的罪孽,就让我用余生来偿债吧。   1623年,第一任名人棋所,一世本因坊算砂逝世。井上家元祖中村道硕奉算砂遗命,就任第二任名人棋所。   中村道硕是第二任名人棋所!   安井算哲快要疯了。   自己等了二十多年,就等来这样一个结果!算砂,你到死都要和我做对吗!   安井算哲不服,这个位置是自己等了二十多年的,不能这样轻易让给别人!我要把名人棋所之位抢过来!   怎么抢?   唯一的办法,就是证明我比中村道硕强,我更适合统领日本棋界!   从中村道硕就任名人棋所的那天开始,他迎来了一个丧失了全部理智的敌人。安井算哲疯了一般拼命向中村道硕挑战,七年间竟先后下了一百多局棋!安井算哲是一名武士,在他的信仰里没有败逃和失败,只有不断地挑战,只要自己还没有断气,就要拼命地提高自己的棋力,超越自己的对手。   家传的凶猛招法和对算砂的仇恨纠缠在一起,使得这个时期安井算哲的棋十分凶悍,似乎远远不止是为了获胜,更是为了杀死于他对局的对手!即使是作为名人的中村道硕也一直感到惊恐不已。而在一次又一次与道硕的对抗中,安井算哲竟在变得越来越强,他在一步步摸清道硕的棋路,甚至吸收了道硕持久而有毅力的优点,使得道硕感到越来越吃力。   而道硕的棋得到了算砂的真传,堂堂正正,轻柔均衡,不计一城一池得失,稳稳掌控着大局。而且有一件事,即使算哲到死一定也无法相信——当年道硕之所以离开了本因坊家,很可能是因为当时道硕的棋力已经超越了其师算砂!这是当代棋手研究了道硕与算砂的棋谱以及二人分别与第三人对战的战绩后得出的结论。道硕至死也未曾公布过自己与师父算砂对局的棋谱,因此我们无从得知究竟他与算砂本人对弈的结局如何。但很多围棋学者都相信,道硕是故意隐瞒了自己已经可以击败师父的这一事实,作为对叛离师门的补偿。   可怜的安井算哲,好不容易盼死了算砂,却遇到了一个比算砂更可怕的对手。更可恶的是,道硕只比算砂年长八岁,难道自己还要再盼死道硕吗?即使盼死了道硕,恐怕算哲也没有好下场——在道硕悉心的教导下,本因坊算悦的棋力正一日千里地飞速提升着!算悦可比自己要年轻得多!排除安井算哲活成老人妖或者本因坊家一夜之间全部死绝了这种奇迹,算哲这辈子都别想有机会做名人了。   不知是不是算哲的怨念太过强大,之后本因坊家果真遭遇了几乎死绝的情况。这段历史,假如将来有机会写就日本围棋道策时代的文章,我再给大家介绍吧。   回到这个时期,安井算哲这种疯子般的进攻最终没能在棋力上击溃道硕,相反被道硕多赢了四十多盘,换算到一百多局棋的总数中,相当于每三局当中道硕能赢两局。但算哲这种不论棋里其外都不要命的进攻果真为他创造了一个几乎是奇迹的机会——道硕的身体被算哲拖垮了!   道硕曾感慨,算哲这个对手实在是自己一生遇到的最可怕的敌人,“尽管棋赢了他,命却让他夺了去”。   仅仅做了七年名人棋所之后,年仅四十九岁的中村道硕病逝。事出突然,道硕死前没来得及指定下一任名人棋所的人选。   安井算哲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兴奋,他感到自己看到了奇迹!也许那一天,他会对着窗外的天空大喊:算砂,看到了吗,连神都在帮我,你终于还是要输给我了!   在讨论下一任棋所人选的时候,安井算哲一生中第一次名正言顺地以棋界第一长老的身份说出了自己多年的心愿:请大家推选我做名人棋所。   但出乎他意料的是,没有人响应他。大家一致认为,应当由本因坊算悦来做名人棋所,以示对已经死去的本因坊算砂的尊重。   算哲并不知道,大家其实都把道硕之死归罪于他,他此刻是全日本棋界的共同敌人,没有人会帮助他。可怜算哲等了一辈子,等来的仍旧只是噩耗。他们宁可让一个二十岁的孩子来做名人棋所,也不愿意给我算哲一次机会!   那天走进会场的算哲一定是趾高气扬,意气风发的。而走出会场的算哲,一定已经彻底绝望,万念俱灰了。   算砂死了,还有道硕;道硕死了,还有算悦……难道我这一把老骨头,还要再盼死算悦吗?   当天,回到了安井家的算哲招来了自己的养子,安井算知。安井算知原以为今日会议过后,养父就是地地道道的名人棋所了,甚至已经吩咐安井家的人准备庆祝了,却看到养父垂头丧气地身影,心都凉了。   在安井家算哲的房间里,算知一定是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这位武士如此苍老的样子,他感觉到,今天算哲会说出一件大事情。   他的预感是正确的。算哲一生从未像今日这般不知所措,无所适从,他彻底不知道自己还有什么事情可做了,彻底不知道自己的前路在哪里了。   就像当年算砂死前颤抖着对道硕说的那句话一样,安井家的创始人,一个武士般从未服输过的棋手,一世安井算哲静静地对安井算知说:从今天起,你就是安井家的第二任家主。   算知一定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他从来没有见过眼前这位武士如此颓废过!似乎是一天的时间就彻底苍老了。   算哲也许已经没有心思再去观察算知此刻的神情了,他继续有气无力地说道:我对你最后的期望,就是你一定要做名人棋所,打倒本因坊,替师父出这口恶气。   算知拜伏在地,说出了当年道硕曾对算砂说过的那句话:谨尊师命。   从此以后,棋坛再没有一个不畏死的武士棋手安井算哲,安井、本因坊两家第一代的恩怨就此落幕。今后的时代属于安井算知和本因坊算悦了。   安井算哲在日本围棋历史上是一个名声很不好的人物,因为他为了一己私欲害死了受人敬仰的中村道硕,也因为他那种不顾全局,力战至死的棋风不是日本正统。如果用我国研究历史的观点来套用的话,安井算哲代表的是落后的保守势力,是企图以一人之力阻挡历史潮流的行为。但是我始终认为这样的评价未免太过客观了。试想一下,若你站在安井算哲的立场上看,他真的就如此不可原谅吗?他也有自己的信仰,并且对自己的信仰十分坚定,一生的目标就是坐上名人棋所,让围棋恢复他原本的面貌——至少在他看来是如此。围棋就应该是大砍大杀,力战到底,就应该满盘杀气,这才是武士的棋,而不是和尚的棋。作为个人,笔者一直很同情安井算哲,这个为了自己的理想追逐了一生却最终失败的不屈斗士。   而算砂和道硕师徒,他们受人敬仰是他们自己争取来的。他们凭借超出当时胆识的气魄开创了最原始的布局方式,给围棋定下了他最原始的理论规则。他们同样尽自己一生来维护了这样的理想,并且他们的追求最终被继承到了现在。他们同样也是伟大的。   再回到遥远的古代日本。安井算知成为了安井家的家主,从此将“夺名人、打倒本因坊”作为安井家唯一的家训。在争夺名人棋所的会议上,由于安井家的极力反对,本因坊算悦没能当上名人棋所。很快,两大棋家第二代家主之间的争夺开始了——安井算知向算悦提出了挑战。   比起上一辈更加惨烈的第二代争霸就此拉开了序幕,两家棋手从此开始了一场豁出性命,你死我活的争斗。   而历史正等待着那个能够终结一切的人物出场。   安井算知就任安井家家主之后的22年,一个名叫山崎三次郎的孩子出生了。人们对这个孩子更熟悉的一个名字是:本因坊道策。
我随手一打就是如此标准的十五字
  闲话:   日本棋界四大家时代是日本围棋飞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四大家争霸直接导致了新的围棋思想层出不穷。在这篇闲话里,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这四大家吧。   四大家之首,毫无疑问是本因坊家。本因坊家由大名鼎鼎的本因坊算砂创立,几百年的历史中几乎一直是日本围棋界最先进理念的诞生地。日本创办名人战以前,历史上10位名人有7位出自本因坊家,分别是:一世本因坊算砂、四世本因坊道策、六世本因坊道知、九世本因坊察元、十二世本因坊丈和、十七世本因坊秀荣、二十一世本因坊秀哉。另外,日本古代围棋史上三位棋圣全部出自本因坊家:本因坊道策、本因坊丈和、本因坊秀策。在日本,本因坊如今已经成为了和棋圣战、名人战并列的重要围棋头衔战。   井上家创始人是算砂的徒弟中村道硕,历史上出过两任名人:一世中村道硕、四世井上道节因硕。比较悲哀的是,这两位名人原本都是本因坊家弟子,后来跳槽去了井上家。因此历史上井上家和本因坊家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唯一在关西经营的棋家,日后的关西棋院也与井上家有着很多关联。   安井家创始人是武士出身的安井算哲,历史上出过一任名人:二世安井算知。(哎呀,一不小心剧透了……)历史上安井家和本因坊家曾是不共戴天的死对头,而之后随着四大家纠葛的增多,竟然一度结成了盟友。但作为历史上曾给本因坊家带来最大威胁的棋家,安井家的历史地位无疑也是极高的。   林家是一个很可悲的存在。历史上没出过一个名人,甚至没出过一个名人候选人,四大家中第一个消失,而且还是很可悲地被吞并进了本因坊家。四大家历届家主中,林家永远是最弱的那一个;四大家开会,林家永远是最没有发言权的那一个。笔者当年看日本围棋史的时候,是多么希望林家能出一个有点水平的棋手来捍卫一下这四大家之一的名声啊,可是……看来也许只是因为四大家纷纷倒闭的那个年代是林家的家主比较有钱,接济了大伙才导致大家给他一点面子,把他放进四大家里的吧。   顺便一提,日本著名超一流棋手林海峰和四大家中的林家没有哪怕一丁点关系——林海峰是中国台湾人。
听说来玩的都领了T豆!
小日本,为了自尊心,把中国古代围棋规则改了,一味下小目,吴清源作为中国棋手颠覆了以小目为中心的下法,他们只好制造车祸向吴和赵,现在日本只好龟缩在国内,挣对局费了,棋艺已和其渐行渐远。可以说日本吴清源之前无棋。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下两个人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