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都已经成为联合国法定语言言了,东北话还会远吗

为什么“街”在东北话和粤语里都读[gāi]?
东北话:上街
[shàng gāi ]粤语
:扑街 [p? gāi ]
中古汉语街拟音krai (这里的k发音如普通话的g,r不确定是什么东西,ai当时可能实际发音类似aei不过这不重要),演变的路子是这两条(以下拼音分别用普通话和粤语的):→giai→jiai→jie(即-r-变-i-)→gaai(即r脱落)东北话的这个白读(即口语音)是r脱落的结果,或者giai这一步i脱落的结果。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语言文字规范常识(七)至(十八)
语言文字规范常识(七)至(十八)
语言文字规范常识(七)普通话同国语、华语是一回事吗?这三种称说指的都是我国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在中国的大陆称“普通话”,在台湾称“国语”,在新加坡等一些国家的华人社区称“华语”。  & 三种称说,名称不同,但实质相同;三者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的。&当然,这三种称说从来源和使用范围上看,又有一定的差别。&  “普通话”这个名称,在清末就已被一些语言学者使用。比如1906年,朱文熊在“切音运动”中就提出了推行与文言、方言相对的各省通用之语“普通话”的构想。后来,黎锦熙、瞿秋白、鲁迅等陆续对“普通话”有过论述。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尊重兄弟民族的语言文字,避免“国语”这个名称可能引起的误解,1955年10月相继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决定将规范的现代汉语定名为“普通话”,并确定了普通话的定义和标准。其中“普通”二字的涵义是“普遍”和“共通”。1982年我国宪法更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国语”这个名称也是清朝末年提出来的。1909年(宣统元年),清朝政府设立了“国语编审委员会”;1910年,资政院议员江谦在《质问学部分年筹办国语教育说帖》中提出了“用合声字拼合国语,以收统一之效”的主张。后来,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党政府都沿用“国语”这种称说,台湾至今仍这样使用。  “华语”是新加坡和其他一些国家的华人社区对汉语通用语的称说。在那里,这样称说汉语是恰当的。如果用“普通话”来称说汉语,它在表达同宗同源方面就不如“华语”那样强烈。如果用“国语”来称说汉语,就更不合适了。语言文字规范常识(八)汉语里最容易读错的10个字汉语里最容易读错的10个字&&&&1.结束的“束” shu&四声(同“树”);而不读——结“素”&&&2.强劲的“劲” jing&四声(同“净”);而不读——强“禁”。&&&3.召开的“召”zhao&四声 (同“照”);而不是——“招”开&&&4.迁徙的“徙”xi&三声 (同“喜”);而不读——迁“稀”&&&5.勉强的“强”qiang&三声 (同“抢”);而不读——勉“墙”&&&6.粗犷的“犷” guang&三声(同“广”);而不读——粗“矿”&&&7.扪心自问的“扪”men&二声(同“门”);而不读——“懑”心自问&&&8.良莠不齐的“莠”you&三声(同“有”);而不读——良“又”不齐&&&9.瑕不掩瑜的“瑜”yu&二声(同“鱼”);而不读——瑕不掩“玉”&&&10.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的“筵”yan二声(同“言”);而不读——天下没有不散的“厌”席。语言文字规范常识(九)容易读错的多音字姓氏1. 注意声调的区别&&&&&&&& 华姓:不读“华丽”的华(huá),应读作huà(化)。三国神医华佗,曹魏时名士华歆,当代政治人物华国锋。&&&&&&& 过姓:不读“经过”的过(guò),应读作guō(锅)。明代围棋国手过百龄,清代文人过春山。&&&&&&&&&&&&&纪姓:不读“纪律”的纪(jì),应读作jǐ(己)。清代文人纪晓岚。&&&&&&& 阚姓:不读“砍”(kǎn),应读作kàn(看)。三国名士阚泽。&&&&&&& 任姓:不读“任务”的任(rèn),应读作rén(人)。革命家任弼时。&&&&&&& 燕姓:不读“燕子”的燕(yàn),应读作yān(焉)。梁山好汉浪子燕青。&&&&&&&&&2. 注意声母不同&&&&&&&& 种姓:不读“种地”的种(zhòng),应读作chóng(虫)。原中国驻阿拉伯也门大使种汉九。&&&&&&& 单姓:不读“单独”的单(dān),应读作shàn(善)。隋唐单雄信。&&&&&&&&&解姓:不读“解放”的解(jiǐ),应读做xiè(谢)。梁山好汉解珍、解宝。&&&&&&& 查姓:有两个读音chá(茶)和zhā(扎)。读作查(zhā)姓者居多。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本名查良镛。&&&&&& &曾姓:不读“曾经”的曾(céng),应读作zēng(增)。宋代作家曾巩、清代名臣曾国藩,香港特首曾荫权。&&&&&&&&&3. 注意韵母不同&&&&&&& 盖姓:不读“覆盖”的盖(gài),应读作gě(葛)。今电影明星盖丽丽。&&&&&&& 缪姓:不读“未雨绸缪”的缪móu,应读作miào(庙)。清末著名宫廷女画家缪素筠。&&&&&&&& 朴姓:不读“朴素”的朴(pǔ),应读作piáo(瓢)。朝鲜族三大姓是李、金、朴。&&&&&&&&4 . 注意声母和韵母都不同&&&&&&& 区姓:不读“区别”的区(qū),应读作 ōu(欧)。前国足门将区楚良。&&&&&& 繁姓:不读“繁荣”的繁(fán),应读作pó(婆)。汉末诗人繁钦。&&&& &&&&&&仇姓:不读“仇恨”的仇(chóu),应读作qiú(求)。明代画家仇英。&&&&&& 幺姓:不读“什么”的么(me),应读作yāo(腰)。著名女歌手幺红。语言文字规范常识(十)容易读错的地名一般的多可以通过理解意义或分析词性等规律来记忆,但地名中的却没有多少规律可循。为了帮助大家正确识读地名,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收集了常见的含有的地名,并对这些多音字加以辨析,希望能对读者有所裨益。&&&&& 1.瀑(bào)河,河北水名。又读(pù),瀑布。&&&&& 2.蚌(bèng)埠,安徽地名。又读(bàng),河蚌。&&&&& 3.泌(bì)阳,河南地名。又读(mì),分泌。&&&&& 4.秘(bì)鲁,南美国名。又读(mì),秘密,如“秘而不宣”。&&&&& 5.并(bīng)州,古太原名。又读(bìng),合并,如“并驾齐驱”。&&&&& 6.柏(bó)林,德国首都。又读(bǎi),树名,如“柏树,柏油”;也做姓氏。又读(bò),黄柏。&&&&& 7.吐蕃(bō),我国古代民族,在今青藏高原。又读(fān),同“番”;又读(fán),茂盛、繁殖义,如“蕃息”。&&&&& 8.吴堡(bǔ),陕西地名;十里堡(pù),也在陕西。又常读(bǎo),堡垒,碉堡。&&&& &9.大埔(bù),广东地名;黄埔(pǔ),也是广东地名,两音只见于地名。&&&&& 10.宝坻(dǐ),天津地名。又读(chí),表水中小块陆地,如《诗经?秦风?蒹葭》“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11.白纸坊(fāng),北京地名。坊(fāng)还可表牌坊,如“节义坊”。又读(fáng),表小手工业者的工作场所,如“磨坊、作坊”。&&&&& 12.东阿(ē),山东地名。阿(ē)为大山,《滕王阁序》中有“访风景于崇阿”;也可以表示“迎合”义,如“阿谀”。又读(ā)。&&&&& 13.东莞(guǎn),广东地名。又读(wǎn),莞尔,形容微笑。&&&&& 14.涡(guō)河,河南水名。又常读(wō),旋涡义,如“水涡”。&&&&& 15.镐(hào)京,古西周都城。又读(gǎo),刨土的工具,如“镐头”。&&&&& 16.闽侯(hòu),福建地名。又读(hóu),第二等爵位,如“侯爵”。&&&&& 17.华(huà)山,西岳,陕西山名。又读(huá),如“华丽、年华”等。&&&&& 18.济(jǐ)南,山东省会。又读(jì),渡河,如“同舟共济”;对某事有益,如“无济于事”。&&&&&&19.镇海角(jiǎo),福建地名。又读(jué),如“主角”。&&&&& 20.会(kuài)稽,浙江地名,《兰亭集序》中有“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又读(huì)。&&&&& 21.蠡(lǐ)县,河北地名,《滕王阁序》中有“响穷彭蠡之滨”。又读(lí),瓢、贝壳义,如“管窥蠡测”。&&&&& 22.六(lù)安,安徽地名;六(lù)合,江苏地名。常读(liù)。&&&& &23.渑(miǎn)池,河南地名;渑(shéng)水,山东古水名。两音只见于地名。&&&&& 24.天姥(mǔ)山,浙江山名。姥(mǔ),年老的妇女。又读(lǎo),如“姥姥”。&&&&& 25.中牟(mù),河南地名。又常读(móu),牟取,如“牟利”。语言文字规范常识(十一)什么是四呼?按照韵母的韵头的情况,我国传统语言学将韵母分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四类,简称四呼。  开口呼——没有韵头,韵腹是a、o、e的韵母。发音时,嘴张得比较大,所以叫做开口呼;  齐齿呼——韵头或韵腹是i(舌面元音)的韵母。发音时,嘴向两边开,露出牙齿,所以叫做齐齿呼;  合口呼——韵头或韵腹是u的韵母。发音时,嘴唇向中间收缩,所以叫做合口呼;  撮口呼——韵头或韵腹是ü的韵母。发音时,嘴唇是圆的,发音部位i与相同,它是i的圆唇化,所以叫做撮口呼。语言文字规范常识(十二)姓“萧”还是姓“肖”?有人对姓“萧”还是姓“肖”提出了质疑。这位萧姓读者说,一直以来,他们都是以“萧”作为自己的姓氏,而近几年,包括一些全国性报刊杂志在内的一些媒体,将“萧”误作“肖”,对众多读者产生了误导,造成姓氏混乱。如今连许多萧姓人士都不知道到底自己该是姓“萧”还是姓“肖”了。 & 记者询问了几位萧姓朋友,他们均表示在平常使用中“萧”、“肖”二字混用,并不明确到底哪个字才是正确的。包括公安局办理的身份证上也不明确哪个字才是正确的用法,因而出现相同宗族的人有的姓“萧”而有的却姓“肖”。 & 泉州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蔡主任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据新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对“萧”字有一条解释“'萧’字不能简化为'肖’字”。按照这样的解释,在作为姓氏时,“萧”、“肖”并不能混用,应以“萧”字为准。语言文字规范常识(十三) 汉语有多少种方言我们中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据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讲,我国的56个民族共有80多种彼此不能通话的语言和地区方言,分别属于汉藏语系(如汉语、藏语、景颇语、彝语、苗语、壮语等)、阿尔泰语系(如蒙古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南岛语系(如高山语)、南亚语系(如佤语等)、印欧语系(如俄罗斯语、塔吉克语等)。其中使用汉语的人数最多,除了汉族,还有满族、回族,大部分畲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也都使用汉语。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不同的民族语言之间固然是互相听不懂了,但是说同一种语言的也不一定都能自由交谈,因为大多数语言都有方言的差别,汉语的方言分歧就十分严重。汉语方言的种类实在太多了,&各地方言之间的差异也实在太大了。什么是方言呢?方言就是人们常说的“地方话”,是在某个或大或小的地区通行的交际工具。方言是民族语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分化出来的地域性变体。所谓地域性变体,自然是相对于民族共同语而言。汉语方言自然是相对于普通话来说的。普通话通行于全国,是国家通用语言;方言通行于某几个省、或某个省、或者更小的一个地区,是局部地方的通用语言。普通话为全体汉族人民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服务,而方言只能为局部地方的人民服务。从组成语言的要素(语音、词汇、语法)来看,方言之间、方言和普通话之间“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是兄弟姊妹的关系,都是同一古老语言历史发展和分化的结果。那么,汉语到底有多少种方言呢?从大处说,现代汉语可分为7大方言:首先是北方方言(广义的官话),流通在我国中原、东北、西北和西南的广大地区。北方方言还可以再分为4大次方言:1.华北东北次方言(狭义的北方话):覆盖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东部、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等省、自治区、直辖市;2.西北次方言(西北官话):覆盖山西、内蒙古西部、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自治区;3.西南次方言(西南官话):覆盖重庆、四川、贵州、云南、湖北大部、湖南西北部、广西西北部等省、自治区、直辖市;4.江淮次方言(下江官话):覆盖安徽省内长江两岸、江苏省的江北大部、九江、南京至镇江的两岸沿江地区。第二是吴方言,即江浙话,分布在江苏省的江南地区和浙江省大部。江浙话以上海话为主要代表。第三是赣方言,即江西话,分布在江西省和福建省西北部和湖南省的东部以及湖北省的东南部。江西话以南昌话为主要代表。第四是湘方言,即湖南话,分布在湖南省大部。湖南话以长沙话为主要代表(旧时以双峰话为代表)。第五是客家方言,又叫客家话、客话。客家话分布比较分散,比较集中的地方是广东省东北部、福建省西北部、江西省与湖北、广东、福建接壤的地区,以及四川、广西和台湾等地。东南亚各国的华人中有很多说客家话的。客家话以梅州话为主要代表。第六是粤方言,又叫粤语、广东话、广府话、白话,分布在广东省大部、广西自治区的东南部,以及港澳地区和北美华人社区。粤方言以广州话为主要代表。第七是闽方言,即闽语,分布很广,包括福建省大部、广东省东部的潮汕地区和西部的雷州半岛、海南省、台湾省大部、浙江省南部,闽方言在东南亚华人社区流行很广。闽方言内部分歧很大,大概来说,闽南片以厦门话为代表,闽东片以福州话为代表,闽北片以建瓯话为代表,闽中片以永安话为代表,莆田仙游片以莆田话为代表。这七大方言中,以北方话分布最广,其分布地域大约占全国面积的70%;使用的人口也最多,也占汉语人口的70%左右,其余六大方言的使用人口总和大约只占汉语人口的30%。除北方方言以外的六大方言都是南方方言。北方方言内部差异较小,主要差异是语音,语音的主要差异是每个声调的调值不同。调值是各地方言相貌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也是区分北方方言各地差异的主要标志之一。我在下面这个表里列出北方话区9个城市方言的调值,它们都有“阴阳上去”四声、也都没有“入声”,你可以比较一下它们的不同。如果你用各地不同的调值分别说“山明水秀、千奇百怪、非常好看、观察仔细”等词语,你就能感受到各地方言的特殊味道。&调值举例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普通(北京)话553521451天津话114521353唐山话554421451沈阳话333521341郑州话24425531济南话213535531武汉话552134235成都话44315313西安话21245355&&&同南方方言比起来,北方方言内部的一致性很强,所以北方的黑龙江人同大西南的云贵人交谈,可以互相听懂对方的大概意思,保证最基本的交际需要。北方农村自古流行一句谚语:“从南京到北京,人生话不生。”就是说北京话是华北东北次方言,南京话属于江淮次方言,都属于一个大方言区,互相可以听得懂。&&&&这七大方言乃是现代汉语方言的粗略划分,实际上的方言情况还要复杂得多。不但北方人听不懂广东人、福建人说话,就连广东省内部的广州人、梅州人和汕头人之间,福建省内部的福州人、莆田人、厦门人也互相听不懂对方的话。方言最复杂的福建省大田县就有5种互相难以通话的小方言。类似情况在南方方言区的各个省份都是很常见的现象。前几年,我在长沙一所高校听到一个小故事。一个从娄底来的新生在联欢会上朗诵自己的诗作:mǎguà,mǎguà,fóng mǎguà。听的人都莫名其妙,难道是“马褂、马褂、红马褂”吗?而magua&这个音在湖南有的地方是“青蛙”的意思,但“青蛙、青蛙、红青蛙”也令人费解。后来见到那位同学的诗稿才明白,原来他写些的是“玫瑰、玫瑰、红玫瑰”!有一年我去梅州,一位法院院长对我说:“我们一定要说好普通话,只有说好普通话,才能骗民。”我听了实在是奇怪,法院院长,说普通话骗民?经追问,才知道是“便民”!客家话把不送气的“便”说成送气的“骗”。&“方言岛”也是令人诧异的语言现象。所谓方言岛就是在一个较大的方言区内有个较小的说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方言的地面,这个地面可以是县,也可以是镇、乡、村。例如广东省中山市是粤方言区,但中山市区附近有个小镇,镇里的人都说与周围粤方言完全不同的客家话。方言岛是古代或者近代驻军和移民现象造成的。在广东、福建、海南乃至北方很多地方也常见方言岛现象。天津话同周围的河北话有较明显的差异,据说,明初时以安徽籍人为主的朝廷军队大批驻扎在天津并在此繁衍生息,故此也可以说天津是一个在河北方言区内的一个较大的安徽方言岛,也可以说天津话是安徽话(宿州一带的话)与河北话的合成作品。山东省青州市有个满族村,那里的满族居民是清朝雍正八年起奉朝廷旨令驻守青州的满族旗兵的后代,直到今天那里的年轻人和老年人一样仍然保留着从北边带来的口音,说着同周围青州人绝对不同的话。20世纪初修建津浦铁路,从天津迁到浦口许多铁路工人,于是直到六七十年代浦口还有个说天津话的铁路职工聚居区。新中国在五六十年代曾大规模地在祖国的西部地区搞工业建设,从东部沿海地区迁移过去很多工人和技术人员,因此在今天西部的新兴工业城市如西安、洛阳、包头、银川、石河子等城市里很容易找到说北京话、天津话、上海话、东北话的小方言岛。近20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农民有序或无序地向城市流动,同乡聚居,形成了更新的方言岛,如北京南郊的“浙江村”、海淀的“新疆村”都是。方言之间的分歧主要体现在语音差异,但是词汇之间的差异也十分可观,京津唐3地互为邻居,但是北京人所说的“白薯”,唐山人叫“红薯”。我问一个天津小姑娘:“你爱吃白薯吗?”她奇怪地反问我:“白鼠怎么能吃?”我说:“蒸着吃,煮着吃,熬粥吃,都行啊。”她说:“啊?多恶心哪!”原来她是把“白薯”当成“白鼠”了,因为天津人管“白薯”叫“山芋”。另一个例子是在广州白云山公园,我向一位老者打听“缆车在什么地方”,老者说:“很方便的啦,向前走,一拐弯。”我向前走,一拐弯,迎面而来的是“男厕”!原来广东人管“缆车”叫“索道”,说“缆车”,就听成了“男厕”。你看,汉语的方言分歧有多大!&语言文字规范常识(十四)二简字&二简字是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在1977年12月20日提出来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简化汉字。  “二简字”在书写上更加简单易行,但是后人认为它在构造上失去汉字造型美观的特点。自《人民日报》开始试用“二简字”后,社会上使用“二简字”出现了混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汉字在国际语言中的形象,国内的很多专家和学者纷纷质疑此次简化。最后在1986年废除了“二简字”,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了“二简字”不属于规范用字。  由于曾经在社会上“二简字”被使用了一段时间,而且简单易写,废止后的“二简字”有时会出现在非公开的需要快速书写的文本如笔记、病历等,在公共场所也影响着现在的社会生活,市场、商场甚至路牌等重要场所都有出现二简字。比如:市场中“鸡蛋”经常被写作“鸡旦”,公共场所“停车”被写作“仃车”。很多媒体在推广汉语的节目中都以此为例。&&&&&&&&在中国历史上,作为,只有而无。而二简字将“萧”简化成“肖”(在此前民间对于“萧”就有这样的简化写法),虽然二简字很快被叫停,但是这次更改在社会影响很大。此后在大陆的许多文献中两字几乎不分,比如:中国名将萧劲光在二简字后被写为肖劲光,现在的很多文章乃至很多人都分不清,甚至于一篇文章中同时出现萧劲光与肖劲光。语言文字规范常识(十五)繁体字繁体字是简化字的对称,中国台湾地区以及海外部份华人称之为正体字,是汉字从古至今的标准书写方法。&&&&&&& 中国大陆于1956年开始制定和推行简化字,简化字在中国大陆取得了正体字的地位。繁体字就是与简化字相对的被简化的汉字。。&&&&&&& 简化字和和繁体字相对而言的,是互相对待的一组概念,没有一方,就没有另一方,没有繁体字,就没有简化字,没有简化字,也无所谓繁体字了。简化字是指原来结构复杂,笔画多,后来人们在运用中,人们对它进行了改造、简化,由此而产生的笔画笔画、结构简单的汉字,就是简化繁体字,取代繁体字的笔画结构简单的汉字。繁体字就是笔画结构复杂,被简化字取代,现在在一般场合已经不使用的那些汉字。例如“据、惧、娄、郁、龟、灶、灭”是简化字,而与这些字相应的“據、懼、樓、鬱、龜、竈、滅”是繁体字,这些繁体字今天在我们日常文字工作中已经被简化字取代,不再使用,是现代汉字规范化的对象。&&&&&&& 台湾:标准为《常用国字标准字体表》、《次常用国字标准字体表》和《罕用字体表》。标准写法和中国大陆的繁体写法有些地方不同,“黃(田字出头)”,台湾为“黃(田不出头)”;香港为“骨,下为两横”,台湾为“骨,下为“点提””,中国大陆为“骨”;香港为“衞”,台湾为“衛”等等。&&&&&&& 香港:以《常用字字形表》为准。香港和台湾的差异整体来说并不算多,像“携”等字,都显得一致。但也有些字的分别则较明显,如“充”与“充”、“讀”与“讀”、“裏”与“裡”、“着”与“著”等,前者为香港标准写法,后者为台湾标准写法。&&&&&&&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用来推行“规范汉字”。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表明当前推行的规范汉字为简化字和传承字。繁体字只在特别情况——如编写文字学的书籍、练习书法、出版古籍等时候使用。在一般情况下,繁体字被视为不规范、不可使用的汉字。语言文字规范常识(十六)异体字异体字就是跟规定的正体字同音、同义,写法不同而能够被正体字所取代的字,异体字的存在是汉字中较为普遍的现象。&&&&&&&& 异体字又可分为“完全异体字”(在任何情况下读音和意义都一样)和“部份异体字”(只在某些情况下才相通)。&下列是一些关于异体字的例子:户& 戸&&&&&&&&畵& 画&&&&汇& 滙& &&里& 裏& &&&&&&&&&&&&&&&&&&&&&&&&&&&&&&&&&&&&&&&&&&&& 正俗字&&&&&&&& 中国传统里文字有正俗之分,又称为正写和俗写。正字是较符合造字原意,为字书接受者;俗字则是民间为书写方便,减省或变化笔划而成,但很多俗字现在已被接纳为标准写法(即使在使用繁体字的地区如香港和台湾),而原本被视为正字的字则被称为本字。这些不同写法的字通常亦被视为异体字的一种。&正字&&&& &原为俗字&为&&&&&&&&&& && 为&蟁&&&&&&&&&& && 蚊&敎&&&&&&&&&& &&&教&卽&&&&&&&&&& && 即&旣&&&&&&&& & && 既&靑&&&&&&&&&& & &青&羣&&&&&&&&&& & &群&竝&&&&&&&&&&&& &并&&&&&&&&&&&&&&&&&&&&&&&&&&&&&&日韩汉字&&&&&&&& 有些字在中文里是完全的异体字,在日文里则有别的用法,因此这些字在日文里被视为另外一个不同的字,而不视之为异体字。如咲,在中文是笑的异体字,在日文则有“绽放”的意思;菓,在中文是果的俗字,在日文则是指“糖果、零食”,且这两个字都被收录在日本《常用汉字表》里。&语言文字规范常识(十七)你能读准这些成语吗暴戾(读lì,不读lèi)恣睢&&&&&&&&&&&暴殄(读tiǎn,不读zhēn)天物闭门造车(读chē,不读jū)&&&&&&&&&&病人膏肓(读huāng,不读máng)不省(读xǐng,不读shěng)人事&&&&谄(读chǎn,不读xiàn)上欺下长吁(读xū,不读yù)短叹&&&&&&&&&&& 相形见绌(读chù,不读zhuō)&出言不逊(读xùn,不读sūn)&&&&&&&& 绰绰(读chuò,不读zhuò)有余厝(读cuò,不读xī)火积薪&&&&&&&&&&&&大腹便便(读pián,不读biàn)咄咄(读duō,不读chū)逼人&&&&&&&&&&阿(读ē,不读ā)谀逢迎方枘(读ruì,不读nèi)圆凿&&&&&&&&&&&&刚愎(读bì,不读fù)自用功亏一篑(读kuì,不读guì)&&&&&&&&&&&&金蝉脱壳(读qiào,不读ké)开门揖(读yī,不读jí)盗&&&&&&&&&&&&&&&&&恪(读kè,不读gè)守不渝脍(读kuài,不读huì)炙人口&&&&&&&&&&&没(读mò,不读méi)齿不忘皮开肉绽(读zhàn,不读dìng)&&&&&&&&千丝万缕(读lǚ,不读lōu)沁(读qìn,不读xīn)人心脾&&&&&&&&&&&&&深恶(读wù,不读è)痛绝审时度(读duó,不读dù)势&&&&&&&&&&&& 同仇敌忾(读kài,不读qì)图穷匕见(读xiàn,不读jiàn)&&&&&&&&&&&陷身囹圄(读yǔ,不读wú)下列成语中括号内的字是错字黯(暗)然失色&&&&& 飞扬跋(拔)扈&&&&& 可见一斑(般)自暴(报)自弃&&&&& 英雄辈(倍)出&&&&&&&并行不悖(背)军事部(布)署&&&&& 遮天蔽(避)日&&&&& 赤膊(博)上阵&按部(步)就班&&&&& 明辨(辩)是非&&&&& 扬长(常)而去&川(穿)流不息&&&&& 清澈(彻)见底&&&&& 风毛麟(鳞)角称(趁)心如意&&&&& 一张一弛(驰)&&&&& 兴高采(彩)烈&一筹(愁)莫展&&&&& 鞠躬尽瘁(粹)&&&&& 披星戴(带)月以逸待(代)劳&&&&& 肆无忌惮(弹)&&&&& 中流砥(抵)柱&掉(调)以轻心&&&&& 欢度(渡)春节&&&&& 三番(翻)五次恰如其分(份)&&&&& 翻天覆(复)地&&&&& 破釜(斧)沉舟人不敷(付)出&&&&& 短小精悍(捍)&&&&& 言简意赅(该)&阴谋诡(鬼)计&&&&& 卑躬(恭)屈膝&&&&&& 融会(汇)贯通哄(轰)堂大笑&&&&& 张皇(慌)失措&&&&& 直截(接)了当汗流浃(夹)背&&&&& 不计(记)其数&&&&& 工程竣(峻)工通缉(辑)逃犯&&&&& 情不自禁(尽)&&&&& 黄粱(梁)美梦陈词滥(烂)调&&&&& 再接再厉(励)&&&&& 观摩(摹)教学漠(莫)然置之&&&&& 虚无缥缈(渺)&&&& 名列前茅(矛)打架斗殴(欧)&&&&& 如法炮(泡)制&&&&& 乔(巧)装打扮&顷(倾)刻之间&&&&& 首屈(曲)一指&&&&& 当仁(人)不让姗姗(跚)来迟&&&&& 谈笑风生(声)&&&&& 礼尚(上)往来仗义疏(输)财&&&&& 各行其是(事)&&&&& 走投(头)无路铤(挺)而走险&&&&& 枉(妄)费心机&&&&& 销(消)声匿迹气喘吁吁(嘘)&&&&& 绿草如茵(阴)&&&&& 真知灼(卓)见满脸皱(绉)纹&&&&& 仗义执(直)言&&&&& 记忆犹(尤)新贻(遗)笑大方&&&&& 恣(咨)意妄为&&&&& 万马齐喑(暗)义愤填膺(鹰)语言文字规范常识(十八)“忄”的笔顺看女儿写“竖心旁”(忄)的笔顺是“点、点、竖”(丶丶丨),一问,原来是老师教的。我们写汉字,一般都是“从左到右”或“先中间后两边”,但“忄”的笔顺却写成了“点、点、竖”,“忄”的五笔编码却是“”,即“点、竖、点”,有人也把“忄”写成“竖、点、点”,到底哪种写法是正确的呢?查了下,找到以下资料:年月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关于《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的通知。通知要求《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自发布之日起在全国施行。《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是在《现代汉语通用字》的基础上,经过语言文字专家研制完善出来的。此书由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编辑,语文出版社出版,有一定的权威性、法规性。&&&&&&&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从年秋季开始,按照国家语委、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笔顺规范,对课本和教师教学用书中与之不同的笔顺,进行了修订。其中,对几个偏旁的笔顺作了说明。竖心旁正确的写法是先写两点再写长竖,而不能从左到右。先左点再长竖最后写右点,其结果,点到竖画的起笔处,再从竖的收笔处到右点,来回走了冤枉路,不如先两点后长竖好。
发表评论:
馆藏&14182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法定语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