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国际 杭州兰亭旧址

艺林漫步 之 走进赵孟頫故居旧址纪念馆
  艺林漫步之走进赵孟頫故居旧址纪念馆元人冠冕:赵孟頫的仕隐两难与不朽艺事
  在中国历史上,有些人天赋异禀,文采彰然,有如巨星闪耀,千年不绝。如唐李太白,宋苏东坡,而元赵孟頫亦位列其中。赵孟頫,其文冠绝时流,其诗清邃奇逸,又旁通佛老之学;他集晋唐书法之大成,后人以“颜柳欧赵”并称;他在绘画上被称为“元人冠冕”,开创了元代新画风;他还精通音乐,善鉴定古器物。赵孟頫书画诗印四绝,当时就名扬中外,日本印度都以珍藏他的作品为贵;他领袖群伦,其众多亲友弟子受其影响而成就斐然,这使元代文人画久盛不衰,在中国艺术史上写下了绮丽奇特的篇章。
  家国之重,从隐居到被迫仕元入大都
  赵孟頫,出生于南宋宝佑二年(1254年),是宋太祖第四子赵德芳的十世孙。赵氏家族原本世居汴京,赵孟頫祖上这一支南渡以后,一直世居吴兴,即今天的湖州。湖州东邻嘉兴,南接杭州,历来是英才辈出、风流荟萃之地。王羲之、颜真卿、陆羽、张先、苏轼、姜夔等等,或是生长于斯,或是为官于此,抑或隐栖其间,可谓代代相传,不绝如缕。赵孟頫的父亲赵与訔,官至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亦善诗文,富收藏。
  虽然父亲早逝,但母亲丘夫人丝毫没有放松对赵孟頫的管教:“汝幼孤,不能自强于学问,终无以觊成人”。天赋极高的赵孟頫“未弱冠时,出语已惊其里中儒先,稍长大而四方万里重购以求其文,车马所至,填门倾郭,得片纸只字,人人心惬意满而去。”青少年时期的赵孟頫,在学问、诗文、书法多个方面都已颇具造诣,名声远播,为“吴兴八俊”之翘楚。不满20岁时,他“试中国子监”,任真州司户参军,铺展在他面前的是一条出仕的坦途。
  然而赵孟頫25岁那年,宋恭帝降元,他隐居故里,并写下“新亭举目山河异,故国伤神梦寐俱”等诗句。当时,吏部尚书夹谷之奇曾推荐他担任翰林国史院编修官。但赵孟頫却答复曰:“青青蕙兰花,含英在中林。春风不披拂,胡能见幽心”,表示不愿出仕。
  1282年,元世祖见国势渐稳,为了笼络汉族士人,巩固统治,令行台侍御史程钜夫“搜访遗逸于江南”。赵孟頫被强行送到程钜夫面前,他说:“尧舜在上,下有巢由,今孟頫贯已为微箕,愿容某为巢由也”,程钜夫“感其义”,将他释放了。4年后,程钜夫再次奉命下江南搜访,在所得24人中,赵孟頫又居首选。这一次,赵孟頫没有拒绝,最终于次年入大都。
  关于赵孟頫的仕元,历来聚讼不已。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赵孟頫作为一个才高名重,却只能愁居故里且生活困苦中的青年来说,他没有理由抱残守缺,沦为亡宋的陪葬品。另一方面,再次拒绝出仕也可能引来杀身之祸。因此,出仕元朝是赵孟頫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唯一选择。
  得意鸥波,辞归故乡来往于杭州湖州
  1287年,赵孟頫来到大都,面见元世祖忽必烈。元世祖“一见称之,以为神仙中人,使坐于右丞叶公李之上”。此时的赵孟頫踌躇满志,他参与刑部讨论治脏罪款,不畏权贵,据理直言。元世祖很赏识他的才能,每次相见,都“语必从容久之,或至夜分乃罢”。而宫廷生活的拘谨和深险,江南遗民亲友的不满和责难,让他深为痛苦。因此,在入朝的次年,赵孟頫就心生悔意,时有归隐之心,这种出入两难的心绪竟萦绕了他此后的一生。
  赵孟頫为官很有分寸,不愿意进入权力中枢。其后,赵孟頫力请调离大都,外补为官。1292年,赵孟頫力辞辅相之职,得离京师,出任山东济南路总管府事。1294年,元世祖去世,赵孟頫辞归故乡,来往于杭州和湖州之间。
  杭州是南宋的故都,当时人称“故京”。元初以来,杭州延续着其江南文化重镇的地位,是南方士人的活动中心。同时,比邻杭州的湖州、苏州、松江等地也渐渐繁荣。于是就形成了以杭州为中心、辐射江南各地、以遗民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江南文化圈。此时的杭州一带,诗社、词社林立,书家、画家众多,更是书画鉴藏家们来往交流的集散地。
  出仕以前的赵孟頫,就常往来于杭州湖州。他同聚集在杭州的文学家、书画家、收藏家们一起研讨文艺、品评书画,相互陶冶,其著名者有文学家周密、戴表元,鉴藏家郭天锡,画家李衎,书法家鲜于枢,高僧中峰明本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鲜于枢和中峰明本。鲜于枢出生于汴梁,他在1284年后任浙东都省史掾,宦居杭州。晚年在西湖虎林建室曰“困学斋”。赵孟頫出仕以前,就常与鲜于枢相盘桓。回到江南的赵孟頫,后至杭州任江浙等处儒学提举,与鲜于枢的交往更加密切。鲜于枢死后,赵孟頫作《哀鲜于伯机》一诗,称二人“契合无间言,一见同宿昔”。他们志趣相投,相互影响,共同成为引领元代书风的领军人物。
  中峰明本,杭州人,西天目山住持。赵孟頫与中峰和尚交往时,正遭遇了各种人生变故:1311年,长子赵亮卒,后幼女亦卒,8年后妻子管道升病逝,遭受打击的赵孟頫多次写信给中峰和尚,希望他能够用佛法排遣自己心中的伤痛。现存赵孟頫最后一封给中峰和尚的信,是1322年5月所写,距离孟頫去世不足一个月。
  元人冠冕,书画领袖开创元代艺术新篇
  赵孟頫的一生充满了忧患和起落,内心始终怀有惭愧和苦痛,悲剧的人生促使他将毕生精力尽量交付于艺术,如其诗云:“功名亦何有,富贵安足计。惟有百年后,文字可传世”。
  在青少年时期,赵孟頫就写得一笔好字,“得片纸只字,人人心惬意满而去”;在后来几十年的仕途中,他也未尝离开书画。赵孟頫的书法,首先是以二王为本的。在他曾写给杭州友人王芝的信中说:“近世,又随俗皆好颜书,颜书是书家大变,童子习之,直至白首往往不能化,遂成一种臃肿多肉之疾,无药可差,是皆慕名而不求实。尚使书学二王,忠节似颜,亦复何伤?”对当时颓靡的书坛,他提出了“书学二王”的主张,并且也是这么实践的。赵孟頫的书法从二王“嫡系”的智永和宋高宗入手,再学王右军《兰亭序》。据赵的门人说:“公初学书时,智永《千文》临习背写,尽五百纸,《兰亭序》亦然”。除二王以外,对赵孟頫影响较大要数李邕。
  流传到今天的赵孟頫书迹,成就最大者当推其行草书,其次是楷书。其书华美而有骨力,流利而不甜腻;既有精致典雅的“富贵气”,又不失清新潇洒的“山林气”,仿佛与他宦游一生而心寄山林的经历相契合。
  赵孟頫的绘画成就也同样瞩目。现今保存下来的作品虽然只有寥寥十数件,却内容丰富。从题材上看,包括了山水、人物、鞍马、花鸟、竹石;从画法上看,包括了工笔设色、墨笔白描、墨笔写意等,不一而足。
  赵孟頫的人物、鞍马画多保留唐宋以来的传统,多为工笔设色,形象准确,画法工细,法度严谨,功力深厚而精湛,体现了赵孟頫注重传承的一面。其花鸟竹石画则在继承宋代文人画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他在《秀石疏林图》上自题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发展了“书画相通”的理念。在赵孟頫的绘画艺术中,成就突出、面貌最有特色、变化明显而影响也最为深远的是山水画。其早期山水画如《幼舆丘壑图》、《鹊华秋色图》等,是他模仿古人之作,如董其昌所言“有唐人之致去其纤,有北宋人之雄去其犷”。后期的《水村图》,作于大德六年,是赵孟頫中年山水画演变发展阶段的代表作。此画尺幅不大,构图也很简单,却历来得到文人的珍视。在艺术风格上,它已突破前人成法,开启了元、明以来水墨山水画的先河。董其昌在跋语中说:“此卷为子昂得意笔,在《鹊华秋色》之上,以其萧散荒率,脱尽董、巨窠臼,直捣右丞。”
  除书画以外,赵孟頫在篆刻、诗文、音乐、鉴定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元仁宗曾说:“文学之士,世所难得,如唐李太白,宋苏子瞻,姓名彰彰然,常在人耳目。今朕有赵子昂,与古人何异”。赵孟頫也正如李白、苏轼那样,是一个时代的代表,是元人之冠冕,也是文化、书画史上的明星。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兰亭的旧址无寻及其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思考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卷35&&& 文物古迹
&&& 绍兴素称“文物之邦”。年文物普查,全市发现历代文化遗存360处,入藏文物3.5万余件,确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85处,其中国家级3处、省级34 处、县(市)级148处。这些文物遗迹,与关于绍兴地区的文字记载和古代传说大体吻合 ,证明历史上的绍兴,不仅开发早,而且对民族文化与人类文明作出过杰出贡献。&&& 早在新石器时代,绍兴先民已进入“耜耕农业”阶段。旧绍兴府属地余姚发现的河姆渡遗址 与所留干阑式建筑遗迹及骨耜、人工栽培稻等器物,即为这一时期的文化实证。?&&& 新石器晚期,绍兴农业由耜耕进入犁耕阶段。先民聚落遗存多见于绍兴北部三江汇合处和曹 娥江中下游地区,其文化内涵以石器、印纹陶和玉质饰品为主要特色。石器中有石(犁)破 土器,为当时生产进步的重要标志;制作精美的玉器随葬品,表明私有制已经开始萌发。有关舜、禹二帝在绍兴的种种史前传说,在文化遗存中亦有迹象可寻。?&&& 商周时期,绍兴属“南国”之地,在兴周灭商的战争中,颇受中原文化影响。东周遗址器物 仍以印纹陶为主要文化特征。?&&& &&& 春秋战国时期,长期的兼并战争,一方面给人民带来疾苦,同时也促进了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公元前5世纪,越君允常建立越国,都会稽,以今绍兴为中心,与吴国争霸中原。越王句践“卧薪尝胆”,“生聚”“教训”,转弱为强,覆吴雪耻,竟成霸业。境内多处越国遗 址证实,当时绍兴农业、手工业,特别是冶炼制造业有很大发展。遗址出土器物,以越王剑 、青铜农战具及原始青瓷最具特色。?&&& &&& 秦朝结束西周以来封建割据局面,确立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国家,实行中央专制集权统治, 为中国历史一大进步。秦始皇东巡会稽时所立《会稽刻石》,即为这一历史事件记录。?&&& 汉代推广铁制农具,重视水利建设,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会稽太守马臻所筑著名鉴湖水利工程,至今犹惠泽于民。见于绍兴、诸暨、上虞等地的东汉青瓷窑遗址,出土多为成熟青瓷, 表明当时原始瓷烧造技术已获重大突破;地下青铜画像镜和神兽镜在绍兴出土,说明其时青 铜铸造技术已经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仍。汉、晋末年大量中原汉民南迁,带来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 ,加以政府鼓励兵民屯垦,使绍兴在这三个半世纪中,得以进一步开发,成为江南经济文化 最发达的“三吴”之地。对此,史书多有记载,其史迹遗存亦屡见不鲜。绍兴及上虞曹娥江两岸青瓷窑址的不断发现,以及青瓷日用器具、谷仓罐、鬼灶和猪圈等随葬明器的大量出土 ,说明当时绍兴为国内青瓷主要产地。晋会稽内史贺循所凿西兴运河,为绍兴地区水上运输 主要干道,至今犹受其益。东晋永和年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名士禊集兰亭,诞生著名 的《兰亭集序》,如今人事俱往,遗迹犹存。跨南朝齐梁两代所成新昌大佛寺石刻弥勒像, 规模宏大,艺术精湛。 &&& 隋唐两朝立国之初,政治多有改善,促进中国封建经济向更高阶段发展,至唐前期农业兴盛 ,中期以后商业发达。当时,“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南方仍是最富庶地带,而时称越 州之绍兴地区,更是经济繁荣,文化灿烂。此时之水利、城市建筑及青瓷器、铜镜、摩崖刻 石等遗迹、遗存说明:其时绍兴农工商业迅速发展,对水利、交通运输和城市建设提出更高 要求,故西兴运河得以完善与延伸,罗城得以筑就,山阴至萧山、上虞百数十里海塘与纤道 得以建成。当时,越窑青瓷,更见精良,有“如玉”、“如冰”、“夺得千峰翠色来”之赞 。铜镜铸造技艺臻于完美,以图纹纤细多样,质地细腻光亮著称。雕塑作品个性鲜明,风格雄健豪放,见于绍兴县境之“弥勒”、“释迦”两座造像,以构思趋向现实,雕刻丰满圆润 ,造型敦厚粗壮见长。见于宛委山之贺知章摩崖题刻《龙瑞宫记》,为难得的艺术珍品。&&& 五代,绍兴为吴越国辖地,国王钱镠以保境安民之策,使遭唐末战乱破坏的吴越经济恢复昔日繁荣,故绍兴多有传颂钱氏功业之碑刻、祠庙遗存。此时,越州贡窑有所扩大,出土“秘色瓷”表明,越窑制作技艺已达于极致。&&& 南宋政治经济中心南移,朝廷视越州为股肱之地。境内大事兴修水利,浚治湖泊,发展生产 ,修葺城池,经济文化、城市面貌再度改观。现存南宋六陵遗址,东化城寺塔,沈氏园,八字桥等,即其实证。元代文物遗存发现甚少,见于新昌县境鼓山摩崖题刻,记载元大德年间奉旨开采水晶的史实 。?&&& &&& 明清两代,实施农民归耕、军民屯田、兴修水利等措施,促进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迅速恢复 和发展。明中叶以后,江南发达地区的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倭寇侵扰是当时主要外患 。此时期文物遗存主要有水利设施三江应宿闸、湖避塘、水则碑;民居建筑绍兴吕府、 嵊县钱氏大新屋、诸暨斯宅千柱屋;墓葬有王守仁墓、徐渭墓、陈洪绶墓;卫所城垣山阴三江所、会稽沥海所及碑版、金石、书画等。?&&& &&& 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太平天国革命、辛亥革命均曾于绍兴地区燃起 熊熊烈火,其文物遗迹多有保存。太平天国革命的文物遗存有府第、壁画、劝谕、石碑、兵 器等;辛亥革命文物遗存有光复会活动中心大通学堂和活动据点热诚学堂、诸暨册局、嵊县 公局、大同学社及秋瑾故居等。此外,清光绪年间所建古越藏书楼,存古开新,蓄中西书籍 达7万余卷,开中国近代图书馆之先河,亦为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文化遗存。?&&&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富有革命传统的绍兴地区人民,在军事、文化战线均有重大贡献,杰 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新文化旗手鲁迅,即是卓越代表。史迹遗存主要有:周恩来祖居“百岁堂”,鲁迅故居,上虞县中共直属支部诞生地,诸暨西江斗门村民众图书馆,解放 战争时期中共嵊(县)新(昌)奉(西)中心县委旧址,上虞县民主政府旧址,中共浙东区党委扩大会议旧址等。?&&& 绍兴文物具有丰富文化内涵,是研究中国社会发展史的宝贵实物史料,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 育的绝好教材和发展旅游事业的重要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绍兴文物事业得到重视 ,先后建立和健全市县两级文物管理机构,一大批国家珍贵文物得到有效保护,修建开放了鲁迅纪念馆、秋瑾纪念馆、越瓷博物馆、越剧博物馆、书法博物馆等16所纪念馆和专业性 博物馆(室)。这些纪念馆、博物馆和众多的文保单位,每年吸引中外观众百余万人次,为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振兴绍兴经济贡献良多。
第一章&&& 古文化遗址?
&&& 境内自然条件优越,史前即有先民藉此繁衍生息,留下不少遗址。迄今发现的仙人山、凤凰 墩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年。此后,于越部族以此为基地,兴 邦立国,发展经济,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城市建设各个领域,都有杰出建树,并且 留有丰富的文化遗址遗存。仅古文化遗址,至今已调查发现的就达3601处,内容包括水 利工程建设基地、冶炼场所、城池建筑、军事设施等各个方面。其中的陶瓷窑址,其遗址数 量之多(四五百处)、时间跨度之长(自周至宋)、出土器物之多,实属少见。这些窑址, 较为完整地展示了境内陶瓷业的发展轨迹,并且由此确立了上虞、会稽、山阴一带为我国瓷 器发源地之一的地位。?
第一节&&& 新石器文化遗址?
&&& 绍&&& 兴?&&& 仙人山古文化遗址&&& 位于马鞍乡寺桥村仙人山西南坡。面积约8000平方米。1985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绍兴文物管理部门联合发掘。有文化层二 :下层厚约60厘米,相当于良渚文化早期,距今约5000余年。出土陶器有夹砂红陶鱼 鳍形足鼎、泥质灰陶圈足盆、黑皮陶镂孔竹节把豆;石器有?、柳叶形镞等。上层较薄,相 当于马桥文化阶段,距今约3500余年。出土陶器有夹砂红陶绳纹鼎,绳纹连体,绳纹鉴支子,条纹、方格纹、云雷纹、叶脉纹印纹陶器,多为凹底、圜底 ;石器有段?、半月形刀等,为凹槽式。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凤凰墩古文化遗址位于马鞍乡寺桥村马鞍山西北坡凤凰墩。相当于良渚文化晚期,距今约4000年。面积约6000平方米,北濒杭州湾。1984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绍兴文物管理部门联合发掘。出土器物120余件。石器有镞、刀、 凿、耜冠、钺、砺石等。玉器有管、珠、锥形饰、镯等。陶片有夹砂红陶、泥质灰陶和泥质黑皮陶,纹饰采用镂孔和附加堆纹手法,其余为素面,并发现红底黑彩的彩陶壶残片3片。 陶器有鼎、?、??、豆、罐、盆、盘、壶、瓮、器盖等,以横断面呈 “丫”形足的鼎、形式多样的豆和大圈足盆组成器物群。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上&&& 虞?&&& 后旺遗址&&& 位于江山乡后旺村西毛竹山上。属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 1973年,出土夹砂红陶鼎足和一批石器,其中有加工粗糙的石斧和磨光石钺。?&&& 后郭渎遗址&&& 位于沥东乡后郭渎村百沥河旁。属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 。1973年,疏浚河道时发现。有文化层二:上层为春秋战国遗存,出土印纹陶器残片; 下层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出土夹砂红陶残片和鼎足。部分陶片上饰有粗简的篮纹、弦纹 、绳纹等。
第二节&&& 商周时期遗址
&&& 越&&& 城? &&& 丁斗弄遗址&&& 位于禹陵乡丁斗弄村东面。属春秋战国遗存。80年代 初,出土锛、锄、铲、削、凿、剑、矛等青铜器,杯、盅、碗等原始青瓷,罐、坛印纹陶器 以及纺轮、器盖和泥质灰陶残片。印纹陶纹饰有方格纹、米字纹。&&& 庙下古文化遗址&&& 位于禹陵乡禹陵村。属西周遗存。50年代,于村西出土磨光石器和泥质灰陶。&&& 西施山遗址&&& 位于东郊今绍兴钢铁厂址,古称美人宫,亦名土城。属 春秋战国遗存。《越绝书》云:“美人宫周五百九十步,陆门二,水门一,今北坛利里丘土 城,句践所习教美女西施、郑旦宫台也。女出于苎萝山。”1959年,西施山西南开掘河道,出土青铜器有锄、?、镰刀、削、剑和矛等,铁器有锄、?、镰刀等。1971年,绍 兴县文管会于西施山旁念佛桥附近发现厚约40厘米的文化层,出土印纹陶、原始青瓷和青 铜器。1974年,于西施山南出土青铜剑、矛,原始青瓷,灰陶杯和印纹陶与黑皮陶、灰陶残片。遗址未经发掘,内涵不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绍&&& 兴?&&& 壶瓶山古文化遗址&&& 位于陶里乡朝阳村壶瓶山南麓。属商至战国遗存 。面积约2万平方米。1991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出土器物40余件。有文 化层三:商代文化层厚1米左右,出土泥质灰陶折肩罐、盆、三足盘、硬陶钵、壶等。西周 时期文化层厚40至80厘米,出土泥质灰陶罐、瓿、三足盘;印纹陶凹圜底器、夹砂陶釜 和鼎;原始瓷豆、碗等。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层厚10至90厘米,出土原始瓷敞口实足碗、盅式碗,夹砂陶鼎,印纹陶罐坛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江塘遗址&&& 位于江桥乡江塘村虎鸟山麓。属西周至春秋遗存。出土斧 、刀、镞等磨光石器及罐、瓮等印纹硬陶器。印纹陶纹饰有折线纹、方格纹和回纹等。&&& 张岙遗址&&& 位于陶堰镇张岙村义峰山门口畈。属春秋战国遗存。面积约1000平方米。70年代,出土罐、坛等印纹陶碎片。纹饰有方格纹、叶脉纹等。?&&& 袍谷古文化遗址&&& 位于袍谷乡里谷社村西。属战国晚期遗存。面积约1万平方米。1981年、198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绍兴县文管所两次发掘。 文化层厚40至60厘米。出土器物200余件,有陶器、原始青瓷、少量青铜器和石器。 多陶器,主要为泥质灰陶,其次为泥质黑陶及少量印纹硬陶、夹砂陶和泥质红陶。泥质陶质 地较疏松,火候不高,吸水性强,有罐、豆、鉴、盆、碗、盂、甑、器盖、网坠、纺轮、陶 拍、璜、鼎、支座等,器表多为素面,少数饰方格纹、弦纹、联珠纹和绳纹。印纹硬陶胎呈 灰色或浅红色,有坛、罐、盂等,外拍“米”字纹、菱格填线纹、细方格纹和麻布纹。原始 青瓷胎呈浅红或灰白色,釉色青中泛黄,易剥落,有钵、碗、盅、杯、匜等。青铜器有镰刀 和削。石器有刀和砺石,数量极少。此外,出土少量板瓦和半圆形筒瓦,瓦面有交错绳纹。 还发现少量稻谷、甜瓜子和核桃遗核。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乌石遗址&&& 位于富盛镇乌石村庙桥头畈。属春秋战国遗存。出土青铜矛、夹砂陶鼎及印纹陶罐、坛残片。纹饰有方格纹、回纹等。&&& 上&&& 虞?&&& 银山遗址&&& 位于长山乡银山东麓。属春秋战国遗存。分布范围广。1977年,出土青铜锛、斧、镢、削、镰、剑、矛及印纹陶器与残片。纹饰多米字纹、麻布纹。?&&& 诸&&& 暨?&&& 水口山古文化遗址&&& 位于县东南璜山镇渎山村水口山南麓。属商至西 周遗存。面积2000平方米,出土石器有斧、锛、凿、镞等;陶器有夹砂红陶鼎足、泥质灰陶豆等残器,器表多素面,有少量篮纹、绳纹和席纹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三节&&& 古陶瓷窑址?
&&& 越&&& 城&&& 庙湾青瓷窑址&&& 位于禹陵乡禹陵村庙湾西小山南坡。属东晋至五代遗存。遗物散布面积约500平米,堆积层厚约50厘米。出土东晋豆、盆、盘、钵、四系 罐及唐代圈足碗、珠足砚等。胎色灰白,外施青釉。器表多素面,少数器物口部有褐色点彩 。窑具有盂形锯齿口间隔具和匣钵。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梧桐青瓷窑址&&& 位于东湖镇桐梧村西缸窑山南坡。属五代遗存。面积约800平方米。出土器物多为盘、碗。胎色灰白,釉色青绿莹润。器表用划、剔、印手法 饰花卉、飞禽图案。窑具为垫圈和匣钵。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绍&&& 兴&&& 东堡印纹陶窑址&&& 位于上蒋乡东堡村庙前山东北坡。属春秋战国遗存 。面积约1400平方米。出土罐、坛等。胎呈褐色。用泥条盘筑法成型,口沿经慢轮修整 。器表拍印方格纹、回纹、菱形填线纹、复合纹及麻布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万户印纹陶窑址&&& 位于富盛镇万户村渡桥头山南坡。属春秋战国遗存 。面积约800平方米。出土坛、罐等。器表拍印方格纹、网纹和回纹等。&&& 吼山原始青瓷窑址&&& 位于皋埠镇吼山村吼山东坡。属春秋战国遗存。 面积4000平方米。出土器物多为碗、钵、盘。轮制成形。胎质细腻,呈灰白色。外施青 黄色薄釉。窑具为扁圆形托珠。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倪家溇原始青瓷和印纹陶窑址&&& 位于富盛镇倪家溇村陈灶户山西麓长竹园。属战国遗存。遗物散布面积东西宽20米、南北长200米。出土原始青瓷、印纹硬 陶碎片、扁圆形托珠和红烧土等。窑址南部有南北并列龙窑遗址2处。1978年试掘出龙窑1座,全长不足6米,宽2.42米,为早期龙窑。窑内有原始青瓷和印纹陶残片,窑床旁有原始青瓷和印纹陶混合堆积,证实该窑同时生产原始青瓷与印纹硬陶。原始青瓷有碗、盘、碟、钵和器盖等,胎色灰白,器形规整,器物内底有细密的螺旋纹,外底留切割线痕, 轮制成型,器物内外施青中泛黄薄釉。印纹陶有罐、坛一类贮盛器,外拍米筛纹、米字纹、杉叶纹、粗麻布纹、席纹和回纹等,亦有上腹拍米筛纹,下腹饰粗麻布纹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陶官山青瓷窑址&&& 位于夏履乡新民村东北车水岭下陶官山东坡。属三国至晋遗存。面积约300平方米。出土器物以碗、碟为主,还有壶、罐、盆、钵等。胎色 灰白或灰色。胎质细腻,外施青釉,呈青色或青灰色。器表多素面,部分肩腹部饰波纹或方格纹网带。窑具为筒形、钵形垫座,盂形锯齿口及三足支钉间隔具。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娄家坞青瓷窑址&&& 位于兰亭镇娄家坞村畚箕窝山北坡。属西晋遗存。 面积1500平方米。出土碗、罐、壶等。胎质细腻,呈灰白色。施青绿色釉,均匀纯净。 罐、壶肩部饰斜方格网纹带。窑具为盂形锯齿口等。&&& 九岩青瓷窑址&&& 位于钱清镇九岩村九岩桥旁土丘。属西晋遗存。30 年代,陈万里至此调查,获碗、洗、狮形插座、虎子、灯盏、鸡头壶等,其所著《瓷器与浙江》有记。1992年,文物部门复查,见窑址保存尚好。出土瓷器胎色灰白,外施青釉,间有青中泛黄。窑具为喇叭形垫座和盂形锯齿口间隔具。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车水岭青瓷窑址&&& 位于夏履乡新民村东北车水岭北坡。属东汉遗存。 遗物分布面积约1200平方米。出土?、罐、壶等。胎质细腻,呈浅灰色,釉色青中带黄 。瓷?器表拍回纹、菱格填线纹等。窑具为筒形垫座。?&&& 官山青瓷窑址&&& 位于平水镇上灶村西南官山南坡。属五代至北宋间遗存。面积1400平方米。出土碗、盘、粉盒、砚、执壶、罐、枕、盏托、研磨具等。胎质细腻,呈灰白色。外施青绿釉,间有青中泛黄,釉面莹润。纹饰以刻划花为主,亦有镂雕飞蝶、鹦鹉、秋菊、莲荷和缠枝花卉等。窑具有匣钵和垫圈。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倪家溇釉陶窑址&&& 位于富盛镇倪家溇村瓶窑山西坡。属宋代遗存。面积约2800平方米。出土油盏、碗、瓶等。胎色深灰,质地较粗,外施褐釉。?&&& 上&&& 虞&&& 李家山商代印纹陶窑址&&& 位于百官镇西南严村李家山北坡。属商代遗存。1984年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共清理6座窑床。一座为马蹄形,其余均为龙窑。龙窑长5.20米、宽0.90米,为我国现今发现年代最早的龙窑。窑旁出土印纹陶罐、坛残片145片,其中硬陶127片、泥质陶18片。纹饰有编织纹、回纹、云雷 纹、绳纹、弦纹等。其中一块云雷纹碎片胎壁起泡,表层有“爆汗釉”。?&&& 小仙坛青瓷窑址&&& 位于上浦镇石浦村四峰山东北坡小仙坛。属东汉遗存。出土?、壶、碗、洗、罐、五管瓶等。器表拍印杉叶纹、三角纹、窗棂纹、麻布纹、方格纹,或刻划弦纹、水波纹等。胎质灰白。釉色有淡青、青绿、青灰、青黄等,光亮匀润。 测定烧成温度为1310±20℃,吸水率为0.28%,抗弯强度为每平方厘米710公斤,氧化铁(Fe2O3)含量1.64%,达到现代瓷标准。窑具有大圆饼形和喇叭形垫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乌贼山青瓷窑址&&& 位于上浦镇渔家渡村大乌贼山西坡。属东汉遗存 。出土罐、壶、虎子、五管瓶、洗、碗、钟等。施黑色酱褐色和酱黄色釉。器表用拍印、刻 划、堆塑等手法,饰窗棂纹、叶脉纹、方格纹、水波纹与席纹等。窑具有圆饼形、喇叭形垫座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夏家埠青瓷窑址&&& 位于联江乡夏家埠村鞍山北麓。属三国遗存。1977年,局部发掘,出土龙窑1座,长13.32米、宽2.10至2.40米。窑室分火膛、窑室、排烟坑三部分,遗有大量窑具及烧成品。器物多为碗、罐、壶等。胎质坚密细腻,白中泛灰。器表施青釉,匀润光亮。窑具为喇叭形支座、三足支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凤凰山青瓷窑址&&& 位于上浦镇大善村凤凰山麓。属三国至西晋遗存。 出土碗、盘口壶、罐、钵、碟、虎子、洗、樽等。胎质灰白细密,釉色以青绿为主,青黄次之,釉面匀润光亮。器表用堆塑和模印法饰网格纹、弦纹、联珠纹、蕉叶纹、铺首、鸟兽和乐伎。窑具有三足支钉、盂形齿口间隔具、盆形垫座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罗岭青瓷窑址&&& 位于皂湖乡罗岭村西北多主山西坡。属西晋遗存。出土碗、盘口壶、罐、钵、洗、水盂等。胎质坚实,施釉均匀,以青绿为主,亦有绿中闪黄或闪灰者。纹饰有网纹、弦纹、联珠纹、铺首等。窑具为盂形齿口间隔具、喇叭形支座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晾网山青瓷窑址&&& 位于梁湖镇华光村晾网山南坡。属西晋遗存。出土盘口壶、水盂、洗、狮形器、鸡首罐、碗、钵等。胎质灰白坚实。施釉均匀,釉色以青绿、青灰为主。器表饰网纹、弦纹、联珠纹、铺首等。窑具有盂形齿口间隔具和喇叭形支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湾头青瓷窑址&&& 位于龙浦乡湾头村狼夹岙山和叶家山之间山岙两坡。属唐代遗存。出土蟠龙罂、多角瓶、水盂、碗、钵等。胎质灰白,坚实细腻。釉色多青黄,次黄褐色,施釉均匀。器表以贴花为主,部分器物刻有铭文。窑具为喇叭形、直筒形支座等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凌湖青瓷窑址&&& 位于联江乡凌湖村窑山南坡。属唐代遗存。出土罂、注子、罐、钵、碗、灯盏等。胎质坚密,胎色灰白。通体施釉,釉色黄、青、青黄3种,色泽匀润。蟠龙罂颈部贴龙,碗、钵类器物大多素地无纹。窑具以喇叭形支座为常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甲仗青瓷窑址&&& 位于上浦镇甲仗村。窑址分布于寺山、立柱山、道士 山和盘口湾等处。属五代至北宋时期遗存。遗物堆积以寺山为最丰厚。出土器物多碗、盘, 另有碟、灯盏、罐、注子、盅、盏托、熏炉、盒、兽形枕等。胎呈灰白或浅灰白色。釉色大 多青绿,亦有淡青、青黄等色,器表用刻划和剔刻法饰萱草、牡丹、卷草、云气、蝴蝶、鹦 鹉、花鸟和荷叶小龟纹等。窑具有垫圈和匣钵。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嵊&&& 县&&& 马面青瓷窑址&&& 位于长乐镇马面村西缸窑背面南坡。属五代遗存。面 积2000平方米。出土器物以圈足敞口碗为主,盘、罐、壶次之。胎色灰白,外施青釉。 碗内壁刻划弧线纹。窑具为匣钵。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诸&&& 暨?&&& 柁山坞印纹陶窑址&&& 位于阮市镇柁山坞村前山咀和后山咀。1981 年发现。属春秋战国遗存。遗物分布面广,堆积层厚0.4至0.6米。出土器物多为印纹硬陶罐、坛。器表拍饰米字纹、网纹、方格纹、席纹和米字与波形组合纹等。胎体呈暗红色或灰褐色。质坚硬。还有少量原始瓷碗和筒形罐,胎质细腻,器底较厚,内底有螺旋纹,釉色青中泛黄,釉层较薄。碗口沿饰对称的“S”形堆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下檀印纹陶窑址&&& 位于阮市镇下檀村凤山南麓。1979年发现。属春秋战国遗存。遗物分布面积约1500平方米。堆积层厚0.40至0.60米。出土器物多为罐、?、坛等盛贮器。胎呈暗红或灰褐色,质坚硬,叩之声脆。纹饰有米字纹、方格纹、复线方格交叉纹、回字纹、网纹和席纹等。少量陶片表层有爆汗釉,无光泽。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枫山坞青瓷窑址&&& 位于湄池镇渔村枫山坞峡谷口。1983年发现。属东汉遗存。遗物堆积层厚0.70至1.50米。出土器物多为壶、罐、?、瓿。外施黄褐或青绿色薄釉。壶耳面拍印杉叶纹,器外壁饰弦纹和水波纹。伴出网纹、梯形纹釉陶片。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排山坞青瓷窑址&&& 位于高湖乡大联村排山坞东麓。1983年发现。 属唐代遗存。龙窑依山而建,长25米、宽3米左右。窑前有取土、用水和制作遗存,保存完好。瓷片堆积层厚0.40至0.80米,分布范围2000平方米。出土器物多为碗、 盘、盏、盘口壶。胎色灰白,细腻坚密。外施青釉,微泛黄色,晶莹滋润,外底部无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孤坟仓山青瓷窑址&&& 位于双桥乡廿里村尖坑弄孤坟仓山南坡。1983年发现。属唐代遗存。龙窑。窑头与前段已辟为耕地,后段保存完好,残存12米左右。 遗物分布面积约1500平方米,堆积层厚0.60至1.20米。出土器物多为敞口平底 大盘、碗和?。盘口为喇叭形长颈,施青釉,微泛黄色,釉不及底。窑具有筒形垫座和圆形垫饼。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骆家桥青瓷窑址&&& 位于新枫乡骆家桥村南面。1979年发现。属宋代遗存。堆积层厚2至3.50米。出土器物有碗、罐、壶、瓶。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附录:史载舜禹遗迹
舜史迹&&& 姚丘&&& 嘉泰《会稽志》云:“姚丘,在上虞县西四十里,一名桃 丘,俗传舜所生处,旁有虞滨妫石。”《史记·正义》引《会稽旧记》云:“舜上虞人,去 虞三十里有姚丘,即舜所生也。”又引《风土记》云:“舜东夷之人,生姚丘。”?&&& 握登山象&& 嘉泰《会稽志》云:握登山,在上虞“县西南四十里, 山有握登圣母庙。”相传为握登生舜之地。&&& 象田山&&& 嘉泰《会稽志》云:象田山在上虞“县西南四十里,周 四十余里,山平衍,俗呼小天台,南有舜井。”&&& 舜井&&& 嘉泰《会稽志》云:舜井在上虞“县西北三十五里兴教寺 ,旁有象田,或者以为的对。”万历《绍兴府志》:“舜皇山在(嵊)县北四十里,山最崇 矗,岗岭盘复,中有舜井,深无底”,“今为沙土所淤”。《越中杂识》:“舜井,在上虞 县西北三十五里百官市虞帝庙北,东西各一。钱武肃王浚之,得谶记宝物。”&&& 谷来&&& 嘉泰《会稽志》引《十道志》云,谷来,“舜耕於此,天 降嘉谷”,因名。其地在嵊县城西北21公里大王尖西麓,今置谷来镇。&&& 舜哥山&&& 在会稽县。康熙《会稽县志》:“在县东南四十里,铜 牛山西。一名笔架山,俗传大舜游憩于此,故名。山高可十里余,上有水田,可稻。”?&&& 舜江&&& 剡溪入上虞县境起,至百官镇龙山下一段,旧称舜江。《清一统志·绍兴府水》:剡溪“北入上虞县界,经龙山下,亦曰舜江。”万历《绍兴府志 》:“其源自剡溪来,东折而北,至曹娥庙前又北。《上虞志》云,至龙山下名舜江,又西北折入于海。”?&&& 小舜江&&& 为舜江一支流。其源有二:南溪自嵊县显潭,经马溪入 会稽县王城、王坛向东北流去;北溪自会稽县稽东往车头、王坛,至两溪乡与南溪汇流。再 流往会稽县汤浦,至上浦与剡溪汇合,自两溪乡至上浦段,今仍名小舜江。万历《绍兴府志 》:“会稽东小江,在府城东南九十里,亦名小舜江,西为会稽,东为上虞。其源出浦阳江 ,东北流经阳浦,入曹娥江。”嘉泰《会稽志》云:小舜江在会稽“县南九十里,源出浦阳江,东北流至锡浦以至于江。”&&& 上虞&&& 《水经注》引晋《太康地记》云:“舜避丹朱于此,故以 名县。百官从之,故县北有百官桥。亦云禹与诸侯会事讫,因相虞乐,故曰上虞。”秦置上虞县,今仍其名。?&&& 舜桥&&& 百官&&& 《水经注》云:“(渐)江水东经上虞县南,至王莽之会稽也,本司盐都尉治也,地名虞宾。晋《太康地记》曰,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百官从之,故县北有百官桥。”嘉泰《会稽志》引《十道志》云:“上虞县百官桥,一名舜桥 。”&&& 禹史迹?&&& 会稽山&&& 《史记·夏本纪》云:“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 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史记·集解》引《越传》曰:“禹到大越,上苗山 ,大会稽,爵有德,封有功,因而更名苗山曰会稽。”《吴越春秋》云:禹归还大越,登茅山,以朝四方群臣。乃大会计治国之道,内美釜山州镇之功,外演圣德以应天心。遂更名茅山曰会稽之山。《水经注》云:“会稽之山,古防山也,亦谓之茅山,又曰栋山。《越绝》 云,栋犹镇也。盖《周礼》所谓扬州之镇矣。山形四方,上多金玉,下多?石。”嘉 泰《会稽志》引《舆地志》云:“会稽山一名衡山,其山有石,状如覆?,亦谓之覆?山。”又引《十道志》云:“会稽山本名茅山,一名苗山,一名涂山。禹行天下, 会稽名山,因地为名。”又引《太平御览》云:“会稽之山,古防山也,亦名茅山,又曰栋山。”“《三国志》虞翻曰南山。”又曰:“自经史地志所著曰苗山,曰茅山,曰衡山,曰 釜山,曰防山,曰覆?,又曰栋山,亦曰南山,实一山也。”&&& 大禹陵&&& 《水经注》云:会稽“山上有禹冢,昔大禹即位十年,东巡狩,崩于会稽,因而葬之。”《史记·集解》引《皇览》曰:“禹冢在山阴县会稽山上 。会稽山本名苗山,在县南,去县七里。”《吕氏春秋》曰:“禹葬会稽,不烦人徒。”《 墨子》曰:“禹葬会稽,衣裘三领,桐棺三寸。”《越绝书》曰:禹“及其王也,巡狩大越 ,见耆老,纳诗书,审铨衡,平斗斛。因病亡死,葬会稽。苇椁桐棺,穿圹七尺;上无漏泄 ,下无即水。坛高三尺,土阶三等,延袤一亩。”《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禹陵 在越州会稽县南十三里。庙在县东南十一里。”?&&& 禹祠&&& 《越绝书》云,少康立祠于禹陵所。《汉书·地理志》云 ,会稽山上有禹冢、禹祠。嘉泰《会稽志》云:宋“政和四年二月敕改禹祠为告成观”。&&& 大禹寺&&& 嘉泰《会稽志》云:“大禹寺在县(会稽)南一十二里 ,梁大同十一年建,会昌五年毁废,明年重建。寺自唐以来为名刹,西偏有泉名菲饮,有亭覆之。”?&&& 禹穴&&& 《越中杂识》云:“唐宝历中,郑鲂于宛委山书‘禹穴’ 二大字,元稹铭而鲂序之,刻石于禹陵之侧。人于是定于此处为禹穴,然洪迈言禹穴有二处 :一在禹庙窆石下;其一去庙十余里,名曰阳明洞天,有石长丈余,中裂为罅,阔不盈尺, 深莫知底,相传禹投玉简于此。而郦道元又以禹井为禹穴。”& &&& 会窆石&&& 康熙《会稽县志》云:“窆石在禹庙之左。高丈许,状如 秤。旧经:禹葬稽山,取此石为窆。”《越中杂识》云:“禹葬于会稽,取石为窆,盖用 以下棺,故顶上有穿,状如秤锤,所以系绳也。”&&& 涂山&&& 《史记·夏本纪》:禹曰“予娶涂山,辛壬癸甲,生启予 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史记·正义》云“禹辛日娶,至甲四日,往理水,及生启,不 入门,我不得名子,以故能成水土之功。又,一云过门不入,不得有子爱之心。《帝系》云 ‘禹娶涂山氏之子,谓之女娲,是生启’也”。《越绝书》云“涂山者,禹所娶妻之山也, 去县五十里。”《左传·哀公七年》:“禹合诸侯于涂山。”万历《绍兴府志》云涂山“在 府城西北四十五里,旧经云禹会万国之所。”?&&& 宛委山&&& 嘉泰《会稽志》云:“宛委山在县(会稽)东南一十五 里。旧经云山上有石篑,壁立干云,升者累梯而至。《十道志》,石篑山,一名宛委,一名玉笥,有悬崖之险,亦名天柱山。昔禹治水,歌功未成, 乃斋于此,得金简玉字,因知山河体势。”《水经注》云:“《吴越春秋》称覆釜山之中有金简玉字之书,黄帝之遗谶也。 又云石匮山,石形似匮,上有金简玉字之书,言夏禹发之,得百川之理。” 夏盖山&&& 在上虞县境。万历《绍兴府志》云:“夏盖山,在县北 六十里。山形如盖,无奥谷,深林卓然。一顽石,高出半天,世传夏禹尝驻盖焉。南距夏盖 湖,北障海。海北即海盐县。上有龙潭,南麓有净众寺,宋张即之书其门曰‘大禹峰’。一 名夏驾山,谶书云:‘夏驾山浮,可避甲申水灾’。”?&&& 夏履桥&&& 在今绍兴县夏履乡境内。《吴越春秋》云:“禹遗履不 蹑。”乾隆《绍兴府志》云:“世传夏禹治水,遗履于此。”后人在禹遗履处建桥曰夏履, 其地称夏履村。?&&& 石船&&& 石帆&&& 铁履&&& 铁屐&&& 嘉泰《会稽志》引《郡国志》:“涂 山有石船,长一丈,云禹所乘者”。引《十道》、《四蕃志》:“圣姑从海中乘石舟,张石 兜帆至此,遂立庙,庙中有石船,船侧掘得铁履一量。”又引《寰宇记》:“宋元嘉中,于 石船侧掘得铁屐一双。”?&&& 禹会村&&& 在今绍兴县华舍镇张?涂山境内。《左传·哀公七年》 :“禹会诸侯于涂山。”后人称其地为禹会村,民国置禹会乡,建有禹会桥。?&&& 禹余粮&&& 嘉泰《会稽志》云:“了山在(嵊)县东北一十二里, 南有余粮岭,其地产禹余粮。”相传,禹治水功毕,弃余粮,化为石。石磊磊如拳,碎之, 内有赤糁,名禹余粮,或称余粮石。宋王十朋《余粮山》诗云“禹迹始壶口,禹功终了溪, 余粮散幽谷,归去锡元圭。”?&&& 了溪&&& 嘉泰《会稽志》云“了溪在(嵊)县东北一十五里(一说 在会稽县),源出了山,合县南溪流以入于剡溪。旧经云禹疏了溪,人方宅土。”宝庆《会 稽续志》云“剡溪古谓之了溪。图志谓禹治水至此毕矣。”了溪一名禹溪,今溪旁有禹溪村 。村东有禹王庙,系后人为纪念大禹而建,今存大殿及戏台。?&&& 禹山&&& 万历《绍兴府志》云“禹山在府城北三十里,旧传大禹驻 跸于此。”?&&& 禹井&&& 《水经注》云:会稽“山东有硎,去(禹)庙七里,深不 见底,谓之禹井,云东游者多探其穴也。”嘉泰《会稽志》云禹井在县(会稽)东南会稽山 。《吴越春秋》徐天祜注引《地理志》曰:会稽“山上有禹井,相传下有群鸟耘田也。”?&&& 鸟田&&& 《吴越春秋》云:“禹崩之后,众瑞并去。天美禹德,而 劳其功,使百鸟还为民田,大小有差,进退有行,一盛一衰,往来有常。”《水经注》云: 禹“崩于会稽,因而葬之。有鸟来,为之耘,春拔草根,秋啄其秽。是以县官不得妄害此鸟 ,犯则刑无赦。”万历《绍兴府志》云:“鸟田在禹庙下。&&& 禹池&&& 康熙《会稽县志》云:“禹池在禹陵前,唐贺知章乞湖为 放生池,即名‘放生’。临池有咸若亭、明远亭、怀勤亭,取宋高宗‘怀哉忧禹勤’之句。 ”&&& 刑塘&&& 在今绍兴县型塘乡境内。《国语·鲁语下》:“昔禹致群 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嘉泰《会稽志》云:“刑塘在(山阴)县北一十 五里。旧经引贺循《会稽记》云‘防风氏身长三丈,刑者不及,乃筑高塘临之,故曰刑塘’ 。”《越中杂识》:“禹会诸侯,防风氏后至,身长三丈,刑者不及,乃筑高台,临而斩之 。今府城北十五里有刑塘,是其地也。”后人用作村名,“刑”讹为“型”。?&&& 斩将台&&& 万历《绍兴府志》云:“斩将台在涂山东,禹会诸侯, 防风氏后至,以其人长,筑台斩之。”&&& 金帛山&&& 万历《绍兴府志》云,“金帛山在府城西北四十三里, 世传禹至涂山,诸侯执玉帛朝会于此,其岭有九龙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杭州兰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