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得巫山云雨图片处,猜是你我相遇时。什么意思

关于《巫山云雨》及其他一些中国电影 - 文学杂论 - 李乐文集
【文学杂论】关于《巫山云雨》及其他一些中国电影
一几年前我是从不认为电影也能和艺术拉上边的,就像更早的时候从不认为媒体中传唱的歌曲也能称为艺术。但后一种偏见被十年前的那批摇滚音乐家打破了,而前一种偏见,也被去年看到的章明导演的《巫山云雨》打破了。这部电影,总体的特色就在平凡。故事是平凡的:男主人公麦强是一个三峡边的信号台工人,一开始他的在外做倒爷的朋友马兵带着一个女人来他工作的地方找他,并有意要让那个女人和麦强上床(算给麦强上堂人生课吧)。而后是当服务员的女主人公寡妇陈青在旅社里的平常生活,引出了这个国营旅店经理老莫的可笑却平凡的表演,最后因为一段可笑的“强奸”引出了警察小吴,“强奸”罪因为陈青不肯指控而不了了之。人物也是平凡的:所有的人都是你我一样的平凡的人,没有什么大奸大恶,也没有什么大善大德。谁想从这部片里找刺激是找不到的,谁想从这部片里找一点突出的、可以用来阐释“意义”的东西也是找不到的。我们看到了普普通通的人物和他们的生活。老莫刚出场时对受骗后正在抱怨的旅客们所说的圆滑、俨然有理的一番话是整部电影中唯一可以使人发笑,不感到“闷”的情节,但导演并不把这里的“笑”夸大,演变成闹剧,这样的官腔加圆滑腔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平凡的,并无特别可笑之处。老莫是圆滑、卑琐、满脑龌龊念头却总觉得自己受了委屈的常见的一种中国人的典型,但仍然平凡得很,各种行为绝无特别丑恶之处,并不让我们生出厌恶,实际上我们甚至还有些同情,因为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在特定的社会里必然会产生的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小吴是南方小镇里一个普普通通的小警察,即无“欺压良民”的劣迹,也无特别“为民作主”的“正义”。他像一个普通人一样,正忙着筹备自己的婚事,而婚事需要像一个普通人一样体体面面地操办,需要电冰箱,而马兵能提供的低价电冰箱对他很有诱惑力。关于电冰箱的档次、“一次到位”这些对话使我们看到了真实因而显得平凡的生活。但导演并不就在此把情节夸大成为警察“在物欲社会中受经济诱惑,良心与欲望交战”的场面,一切都是普通的。小吴问清事情原委后对麦强产生了同情甚至是怜爱,但那也只是一个普通人对另一个普通人的同情,没有特别“善良、伟大、正义”之处。小吴为麦强剃头的情节一方面属于对平凡却真实的南方小镇生活刻画的一部分(自己用简单的工具剃头,而不是去什么美发店),另一方面刻画出了这种普通人之间的同情。我们看到了普通男女的肉体欲望。麦强虽然拒绝了他的倒爷朋友带来的女人,对女人仍然充满渴望,在对话中我们知道马兵有天在街上随手指着完全不认识的陈青说:譬如那个女人,你花多少钱就可以和她上床。于是麦强真的去找她,而后把当月的工资500块全留了下来。陈青作为年轻寡妇的寂寞在这场借对话说明的情节中也表现出来了。她接受了一个陌生男人麦强。陈青的儿子隔着一层帘布观望母亲洗澡,我们明白那是怎样的儿童心理,他在想着什么。但导演并不把这种肉欲夸大,没有像通俗作品一样把麦强和陈青拍成有了一次之后就“放开搞”,也不把陈青的儿子拍成在帘布一角偷窥母亲裸体。我们看到了经济浪潮对南方小镇生活的冲击,普通人们在这种冲击下的真实反应。马兵代表着这种冲击,他熟捻同赚钱相关的一切,非常符合政府大力表彰的“开放搞活新思路、新观念”。小吴对婚事的筹备里也表现出这种冲击,婚事需要电冰箱,需要各种“档次”,需要钱。但倒爷并不因此就成了“毒害良心的金钱利益”的化身,如同老莫并不是“丑恶”的化身,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倒爷:他熟捻人们在新的经济形式下该有的对人际关系的新观念,嘲弄麦强的迂腐、“不肯上道”,对警察丝毫没有麦强般过去那个时代的敬畏,和警察侃侃而谈,还顺便推销他的电冰箱。而小吴,上文中已经谈到,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警察面对经济浪潮冲击的反应,并不提升到“良心与欲望交战”的高度。更多的平凡其实不在于这些情节、人物上,在于最基本的影片的取景、演员的表演造成的总体氛围上,就像一部小说的总体风格不在于故事人物而在于具体的语言选用倾向上,但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电影观众,不懂电影的具体拍摄,无法像谈小说一样从具体语言上来剖析,这种更深入的剖析只能留待那些懂得电影拍摄的评论家来述说。一切都是那么平凡、自然、真实。我们在这种平凡的真实中看到了那些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之间的真正的同情、友爱,这种普普通通的同情和友爱使我们感动,而那些通俗作品里的“善良、伟大、正义”只使我们感到恶心。这种平凡和真实换一种角度看,也可以称为“准确”。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是千变万化的,永远不会有两次相同的事件,也不会有两个相同的人物。通俗作品的特色在于它绝不去把握具体的特殊的事物,而满足于表现脸谱化的事物,厄普代克的某本小说里曾谈到好莱坞导演们对演员的要求,要求他们的面部表情“准确”。他们的“准确”是指要投合观众们对早已熟悉的某种场合要流泪,某种场合则要惊讶或高兴的“典型”面部表情的要求,不能有模糊的不让观众一看就明白的表情。从那些电影的情节上我们也看得出这种“准确”,绝不出现不让观众一看就明白“因为所以”的情节。人们的情绪有千万种,同样是惊讶,不同人之间绝不会有相同的惊讶,同一个人的这次惊讶和下次惊讶也绝不会相同。真正的艺术家一辈子殚精竭虑的就是如何刻画包括特殊的瞬间情绪在内的特殊的事物,而不是脸谱般的“典型”的事物。譬如一个木匠用理性思维丈量一根木头的尺寸,丈量到视觉器官能分辨的界限止,⒉3米就是⒉3米,绝不简化成2米,真正的艺术家用感性思维把握他的对象,也把握到我们的心灵器官能分辨的界限止。而伪艺术家却总是以大致2米为满足,更坏的则简化成0米,因为没过10米的他们觉得都跟0米差不多。他们的“准确”就是事物要么表现为10米要么表现为20米、30米……,绝不让观众看到介于10米和20米之间不能一下明白的事物。譬如老莫这个人物,伪艺术家们来拍,是一定要刻画成集所有丑恶于一身的“恶”的典型的,那种官腔加圆滑调是一定要非常夸大,夸大到闹剧的,他的行为是一定要非常邪恶,恶到能和“善良正义”对立的程度的,因为这符合通俗作品中公认的10米、20米的标线。他们的这种伪“准确”实质上是对千姿多彩的真实事物的阉割,生活被他们阉割成只剩他们喜欢的部分,人物被他们阉割成只剩某种感官,千变万化的情绪被阉割成几种“标准”的情绪。真正的艺术品如《巫山云雨》,总给人“增之一分则太赤,减之一份则太白”、“真理再往前一步就是谬误”的感触,因为在对具体对象的把握上只有稍有差错就流入各种有害的倾向,而艺术家的本领就在于能恰如其分地准确地刻画对象,譬如走钢丝,准确地沿着那条细微但却唯一正确的路线走,偏差一点都不行。这部电影使我想到沈从文的小说,都是刻画远离大城市的小镇生活的。但沈从文的作品跟这部电影一比差距立显。沈从文笔下的川西世界跟这部电影刻画的南方小镇一比,人物似乎都是被阉割过的,只有表面的活动,而无真正的精神世界的活动,对各种欲望引起的人物心灵细微变化毫无表现。假如章明在把握对象时稍偏差一点,就可能滑向沈从文的毛病,使影片变得“美”、“淳朴”。南方小镇的生活去掉真正的观察只看表面,是完全能找出“淳朴”来的。影片的平凡、准确见出了导演章明同一切真正的艺术家一样的冷静。影片是讲述普通人之间的同情、友爱,还有麦强和陈青对于爱情的渴望的。导演冷静地刻画在真实的社会中这些情感是什么样的,绝不因自己的喜好、自己对某个人物的偏心就使作品中出现不准确因而也显得不平凡的事物。这种冷静有时候甚至使我们觉得揪心地疼痛,我们多渴望影片中出现点温情的场面啊,我想章明心中也一定有同样的渴望,但一个优秀艺术家的素质使他绝不把自己的主观“良好愿望”放进去,绝不来满足观众和自己这种感官层次的需求。事物是什么样的就是什么样的。麦强和陈青注定要永远活在自己的寂寞中,小吴对麦强的同情注定只是一个局外人的同情。这种冷静,从文学作品中去找同类,使我联想起众所周知的鲁迅的冷静,也使我想起《尤利西斯》里的冷静。以第十六和十七章里两位主人公斯蒂芬和布卢姆的会面谈话为例,在沉重的全书末尾,两位主人公经过一天的各自漂泊后终于单独在一起发生交流,我们多渴望出现点温情的场面啊,而乔伊斯却以一种近乎恶毒的冷静描写出他们唯一可能发生的真实的对话。在斯蒂芬眼中,布卢姆只是一个为人不坏、有些迂腐、还有些可笑的都柏林市民。在布卢姆眼中,斯蒂芬是一个沾上了一些年轻人的放荡坏习气的朋友之子,对经济不会精打细算,正在遭受他的居心不良的朋友们的掠夺,又在歌唱和文学方面都很有艺术天分(他所能理解的“艺术”并不是真的“艺术”,只是一个普通小市民眼中的“艺术”),很值得自己去帮助。他们注定是互不理解的,布卢姆不理解斯蒂芬心中为都柏林社会的方方面面感到的绝望和悲痛,斯蒂芬也不了解这个犹太裔的中年人心中各种庞杂的思绪。因此他们注定要互相误解,斯蒂芬注定要为布卢姆普通的好心劝告大发忧愤之气,布卢姆注定要把斯蒂芬随口谈的歌谣联想到对犹太人的污蔑歧视上,斯蒂芬也注定要谢绝布卢姆留他过夜的好意而去寒夜中独自游荡。他们注定要生活在自己的孤独中,麦强和陈青也如他们一样注定要永远活在自己的寂寞中。这部电影的伟大,综上所述,首先归因于导演章明对对象把握上的冷静,因冷静而能准确,因准确而使作品中表现的一切都脱离开了通俗作品满足人们感官刺激的范围,因而显得平凡、“沉闷”。这部电影的英文名是《IN EXPECTATION》。这个名字或许真实透露了章明心目中这部作品的主题:人物都渴望着遇到真正的情感,但却永远找不到,永远处于期待中。我对这部作品的阐释或许并不符合他的原意,但冷静和准确是一切伟大艺术的共通特点,只要符合这种冷静和准确,具体表现的是什么并不要紧,因为无论表现什么都必然是好的。主人公麦强的身份也是值得人注意的:一个三峡边的信号台工人,为所有来往的船只导航,这是一种默默无闻、单调、没有任何内容可夸耀但却绝不可少的工作。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里的主人公曾说,他的愿望是在一座悬崖边,守护着一群游戏的孩子,不让他们掉出这悬崖。我想章明在这里也倾注了同样的象征意味:他愿意做一个默默无闻却必不可少的精神导航者,在躁动的中国社会中记下普通人中那些无人注意的却高贵的情感,像捡起路边那些被人践踏的小花,为我们的后人留下一种关于这时代的真实记述。我曾看到有人在谈一部电影时说:拿电影艺术的成就去和文学艺术的成就去比较是不妥的,因为文学艺术被历代的大师们如托尔斯泰树立起来的标准太高了,电影艺术还无法达到那种高度。而《巫山云雨》给我的感觉是,这部电影在表现人们精神生活的广度上或许还无法同托尔斯泰那些大作家们相比,在表现精神生活的深度上却毫不逊色,丝毫不比托尔斯泰差!在我所见到的当代的文艺作品中,他的这部电影和十年前的几个摇滚音乐家的音乐,是唯一可以和鲁迅作品相媲美,成为中国人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的一部分的。章明后来的作品《密语十七小时》我限于条件并没有看到。我希望他能永远不失去《巫山云雨》里的冷静和准确,不使心中的温情泛滥开。《巫山云雨》里是有很多温情的,令我想起叶圣陶和张天翼的小说。他们是鲁迅之后的中国上半个世纪最好的作家,但始终不能控制自己的温情,不能做到冷静和准确,留下的作品中唯有张的一篇短短的《华威先生》可以成为白话文的一种范本,使人甚为可惜。《巫山云雨》成就远在他们之上,所有温情都被冷静地控制在应有的范围内。这种冷静,需要的是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力,更需要的是钢铁一般的控制情感的意志。我希望章明永远不会让我们失望。二我一向不把电影当艺术一种,因此当我看到《巫山云雨》后,不能不思考,为何它可以称为艺术?文艺同通俗作品的区别究竟何在?或者说使各种艺术成为艺术的“美”到底是什么?西方美学史上,从古希腊开始一直认为“美”能使人产生快感。如果没有快感,不能使人愉快,那还要艺术干什么呢?因此“美”能给人快感这一条很少有人反对,除非是根本反对艺术的道德家、宗教家。但同时“快感说”也引出了显而易见的问题。起码,吃饭也使人产生快感,不能把吃饭也算艺术吧?(当然有一批哲学家如苏格拉底是真这么认为的,并推论出“美即实用性”。)如何才是艺术产生的“快感”历代的论者见解都不一。综观各种美学见解,在近代大致形成了对“快感”的这么一种共识:这种快感不同于吃饭之类产生的快感的地方在于前者同实际生存利益无关,后者同生存利益有关。法国的唯美主义文学大师戈蒂叶把这种意见表述为:艺术无功利。无功利包含着两层意思:艺术独立于道德和政治之外,同一切道德要求和政治目的无关;艺术同一切实用的功利目的无关,艺术不是铁路,不是机器,完全无用,“一切有用的东西都是丑的,因为这表明了某种需要,而人的需要就像他那可怜的、残缺不全的本性一样,是卑鄙无耻的、令人恶心的。”叔本华则根据他的悲观主义哲学对类似的意见作了如下表述:人们永远受盲目的求生意志驱使、纠缠,欲望永无止境,永远处于一次次短暂的满足和过后更长久的痛苦之中,而艺术却能使人暂时跳出求生意志的困扰,处于对对象的审美静观中。求生意志驱使下的人在对象中看到的是各种同他的欲望相关的刺激,而在审美静观中他看见的对象同他并不发生任何利害关系,因此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就在于它不关任何实际生存利益,无功利,消除欲望。戈蒂叶和叔本华的两种表述从不同出发点出发,却得出了大致相同的结论。其他很多哲学家和艺术家的意见也都如此。总之,抛开一些细微的差别,大致的定论是: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就因为它能使人产生一种不关实际生存利益的“快感”。能产生这种“快感”的就是艺术,不能产生的就不能算,即使表面采取了艺术的形式,也只能把他们当作通俗故事、肥皂剧、匠人画、匠人雕刻……。但这种说法里对“快感”的界定仍然太过含糊。乔伊斯在《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末尾,根据圣托马斯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一个同戈蒂叶和叔本华又全不相同的出发点)提出的美学里对此区分得更具体、更详细:真正的艺术产生的是“静态”的情感,与此相反的坏艺术产生的是“动态”的情感。动态情感使人产生欲望,想得到什么(淫秽文艺)或逃避什么(说教文艺),总之挑起欲望;静态情感却不使人产生任何欲望。从“情感”、“欲望”这两个词的模糊含义上来说,“情感”本身即已隐含着“欲望”的意思,因此静态情感绝不是说艺术不能挑起任何激烈的情绪,只能是平和的、平稳的情绪,实际上乔伊斯在这种美学信仰下写成的《尤利西斯》谁都知道不是平和而是激烈的。“静态”的含义在于不管它激起了什么情绪,都不会使人想得到什么或逃避什么,只有一种纯美的享受,或称“快感”。那种四平八稳的情绪(如中国梁实秋周作人等人推崇的)并不是“静态情感”,正如叔本华说自杀并不是求生意志的寂灭,仍然是求生意志的贪婪表现。动态情感是各种感官层面的刺激,使人获得暂时的满足和麻醉;静态情感是如耶稣作的比喻:“喝了我的水,你将永远不渴。”以具体文学作品来说,《尤利西斯》是激烈的,全书里跳动着各种人物形形色色的欲望,也跳动着作者对没落的浪漫主义世界观的无尽讽刺,跳动着各种街巷俚语、性交联想,但这些表面上看来激烈的言词和各种低俗欲望的大展览并不使人产生任何同肉体本能相关的欲望,我们看到那些悲惨的人物内心,看到一个活生生的、粗俗的、肉欲的都柏林,只感到一种清醒,只感到一种从没落的、自欺欺人的浪漫主义世界观下走出来的明朗的新世界,实际上这本书凭借用各种全新的语言技巧刻画出了爱尔兰的新“良心”——布卢姆,已经成为世界百年文学的最高峰。从中国百年文学的最高峰——鲁迅的作品来说,鲁迅的作品是悲愤的,我们读了心中有强烈的悲愤之气。但这些悲愤的情绪是静态的,不鼓动我们去得到什么逃避什么。我们只感到清醒,在对丑恶、真实人生的观照中获得审美的快感。我们虽然感到悲愤,心态却是平和、明朗的。相反茅盾、巴金这些作家书里的却大都是动态情感,自己的主观情绪一览无余,旗帜鲜明地鼓动我们去追求什么逃避什么,但这种动态情感的结果是真和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下的结论一样:暂时的满足和紧接而来的更大的空虚和无聊。而《巫山云雨》给人的感受和这些作品正是完全一致的。我连看几遍,在片中找不到任何激起动态情感的成分,即无各种“道德感”、“正义感”的满足,也无对感官层次“喜乐哀怒”的挑起,完全是静态情感。那么,这就是文艺,而不是通俗影视。 三现在以《巫山云雨》为标准,衡量一下我偶尔看过的几部也自称非娱乐性质的电影。《苏州河》是我见过的此类电影中最差劲的。光是片头那段对“苏州河”的低劣抒情画外音已经让我感到有些吃不消了,勉强捏着鼻子看了下去,看完后只有一点感触:听说这片曾经被禁演过,中国文化部官员的看法虽然一贯可笑,有时候歪打正着,还是值得表扬的。《盲井》以小说而论之,属于一个对人性毫无深度观察、也几乎未从中外文化史中汲取任何营养的农民作家之作。作为一个纪录片,忠实记录下北方煤矿工人的生活,固然也有价值,但作为文艺来看是毫无价值的。文艺中的真实不是对实际事物的机械搬抄,而是作者用自己的眼光去挖掘、挑选,因而也可说是作者创造出来的真实。具体的毛病中,别的也不提了,有两点让我甚感可笑。一是全用方言对白。我不知道导演是不是志向和但丁一样宏伟远大,想用民间语言创造一种更适合于民众交流和文艺发展的新语言,但但丁创造意大利语的时候可是精心研究了意大利各地区的方言,最后综合多种方言的优点才创下意大利语,导演怕没下过这么大功夫也无此宏愿吧?他以为全用方言就能增加真实感,甚是可笑。二是把妓女刻画得甚是美好,前后性格也特别“典型”。一开始在接客的店里出现,叼着烟卷,斜眼睨人,满脸厌倦、不屑,十足的“冷艳”,后来在邮局里出现,又温良恭俭如一良家妇女。这种性格的刻画正是《巫山云雨》里艺术的反面,满足于一些夸张的、人所共知的10米、20米,绝不去追求准确。或许导演还以为这种前后对照能激起我们的同情吧?《活着》则是一部典型的媚俗剧。把它和余华的小说原作对比,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一部适合在坊间盛行的通俗小说是如何被改编成适合全国人民一起娱乐的通俗影视作品的。譬如小说里写国民党军队被包围抢粮食的场景,主人公们去抢别人脚上的鞋子,可没什么“同情心”、“爱心”可言,电影里则一定要加上这种东西,写一个国民党老兵抢什么东西突然发现抢的是自己兄弟的(“悲惨”啊!),还要让主人公发几句“这么多人就这么死了,他们家人都不知道”的感慨(“爱心”啊!)。电影里还无端加入了主人公是一个皮影戏艺人的情节。(皮影戏,多优秀的“民间文化”啊,就这么被文革摧残了!“痛心”啊!)小说是非常“酷”的,牛逼的,流氓混子似的语言情节,这些适合在通俗小说界传播,但改编成电影,这些流氓混子似的语言情节就上不得台盘,不能符合观众在道德感的满足下流几滴“爱心泪”的要求。对《活着》的改编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所有通俗小说改成通俗影视的过程都是如此。《孔雀》让我看到了点文艺的味道,但导演实在太矫情了一些,一味追求夸张的、离奇的、不平凡的情节,似乎他的情感太重,非这些夸张的东西不能表达。在这个时代,艺术家们应当去除任何特殊(这里的“特殊”是指普通外的特殊,前文用这个词指的都是普通中的特殊)的、突出的东西,尽力写出一种平凡的真实。谁仍然追求情节,谁就是在编造谎言,因为我们的时代没有任何故事,没有任何情节。此外用一种古怪方言的毛病同《盲井》。整片流水帐似的记述像青春派作家的小说,让人看不到要点。贾章柯的电影我一直没机会看到。《大鸿米店》被捧得很高,但从根据苏童小说改编来看,恐怕好不到哪去。    末尾让我们来想像一下这部电影在别人手里可能拍成的模样。如果让一个通俗作品的作者来写或拍,那我们闭上眼都可以想得出这情节是什么样的:旅社经理集各种丑恶于一身,以自己的权力逼奸陈青,陈青失身后突然变得“坚贞不屈”,和麦强谈起恋爱,说了一通表现“新女性觉醒”(类似茅盾作品里)的台词,于是经理以各种手段压迫她并拆散她和麦强的“爱情”,而后“正义”的代表小吴出现,打击了“坏人”经理,说了一通“警察为民办事”的台词,而后麦强和陈青完美结合,于是“道德”和“正义”获得了完美的胜利,于是我们昏昏沉沉的,又一次看懂了有着完美的“因为所以”逻辑的生活,我们心里的“道德”和“正义”(其实是同那个经理一样的卑琐的肉欲和对得不到的东西的破坏发泄欲)又一次得到了满足,而后我们在麻醉中又沉沉睡去:生活,有着好完美的“因为所以”,一切都是这么完美。如果是一个所谓的先锋艺术家来写或拍,那我们继续闭上眼想像他的“杰作”:旅社经理仍然是要集各种丑恶于一身那么表演的(这点是绝不会变的),而后根据作者倾向的不同有所区别。唯美派的必然要非常哀怨、唯美、“艺术”,麦强和陈青“执手相对无语”或“相看泪眼”,经理冲进来赶跑了麦强,陈青以非常“唯美”的姿态开始脱衣服,经理脸上露着也非常“唯美”的淫笑,而后是陈青肉体的非常“唯美”的镜头;而后小吴出现,他对陈青的“美”也怦然心动,但一切都保持在“唯美”的范围内。下半身或野兽派的作者则会让陈青和麦强来一段激情、疯狂的野合,地点在某个街角或某个阴暗的小屋里,而后是同经理的同样疯狂的做爱,因为要表现“人体的原始欲望”么,不这样怎显得出他们推崇的“欲望”、“生气”;而后会是非常酷的看穿一切似的“爱你就是操你”的对话。这些“先锋艺术家”比通俗作者好的地方是他们无论如何不会给我们提供大团圆的结局,这是我们可以信任的,因为他们都是“对现实不满”,要“揭丑”的,结局不悲惨怎显得出他们“对社会的控诉”或“对人性的赞美”之类。这类作品取代“道德和正义的胜利”给我们的是十足的感官的刺激、感官的胜利。我们暂时又得到了麻醉的满足,又可以昏昏沉沉地睡去。 v
李乐 @ 22:49:59
请请发表评论:
Layout inspired from .
李乐的小说、诗歌、文学评论、文化杂感
&乐趣园里的李乐
用户名:密 码:
&记录我的登陆信息推荐电影:《巫山云雨》&导演:章明
片名:《巫山云雨》导演:章明&
最卑微的习俗生活也存在崇高的精神追求,普通人里亦可写出伟大的人道主义杰作。
&&&&&&&&&&&&&&&&&&&&&&&&&&&&&&&&&&&&&&&&&&&——章明
《巫山云雨》:曾经沧海难为水
1995年,《巫山云雨》悄然问世。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它一直没能通过电影院跟观众见面。时隔8年之后的一个深夜,电影频道首先公开播出了《巫山云雨》。不过,看到它的观众还是非常有限。
  日,举世瞩目的三峡大坝开始正式蓄水,随着水位不断的提高,大坝以西400公里以内、海拔135米以下的所有城镇都将逐渐消失在水面以下,中央电视台对蓄水的过程进行了直播,整个世界都目睹了高峡出平湖的巨变。
  几乎同步的时间,《巫山云雨》的正版VCD在音像店开始热销,不知是否由于三峡再次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还是人们对这部在“传说”中沉默的影片期待了太久,关于《巫山云雨》的议论也逐渐增多。
  我们可以在影片里看到,总有几个测绘员扛着测绘仪器在男女主人公的后景走来走去,那个时候,135米的水位线对三峡人来说,似乎还是一个遥遥无期的数字。不过,章明还是提醒了我们,三峡即将消失的不可避免。在张献民饰演的那个信号台工人——麦强上班的峡谷高处,收视效果不甚理想的电视机里正在播放国务院总理李鹏宣布三峡工程正式上马的新闻,章明以这样的形式向他的故乡三峡作别,意味深长。
  章明小时候生活在封闭的三峡边,看到一艘船经过也需要长时间等待。那是20世纪60年代,客船三天才有一班,还没有窗户高的他经常透过窗子看长江,长江就好象被框在一个镜框里的。镜框之外的世界是怎样的,难以想象。但是,他仍然对外面世界充满了期待,这样的期待在他34岁时才在影片《巫山云雨》里得以实现,影片的英文名《In
Expectation》(《在期待之中》)将他的感受概括得很准确。
  信号台沉默寡言的导航员麦强、“仙客来”旅社风韵犹存的服务员陈青,以及派出所即将结婚的警察吴刚,他们生活在一个几乎雷同的封闭环境——峡江之内,生活庸常而又乏味,每个人对生命的走向、生活的流向无从把握。麦强和陈青始终不能见面,吴刚的新娘也从未出现在银幕上。然而,一件被渲染的风化案把他们三个原来不相关的人又联系了起来。这种联系表现了一定的偶然,又同时应证了生活具有的无限可能性,包括奇迹的发生,包括梦想期待和爱情的存在,而且,绝非不可实现的神话。生活具有的无限可能性改变了麦强和陈青原来的生活面貌,他们出于本能的抗拒和超越平庸生活的行为导致了新生活的来临(当然,也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麻烦)。
  《巫山云雨》是章明的电影处女作,可以说是一鸣惊人。前后获得了包括意大利都灵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在内的8项国际奖,在1996年还入围了的青年论坛。“最卑微的习俗生活也存在崇高的精神追求,普通人里亦可写出伟大的人道主义杰作。”这是章明说的一句话,他在《巫山云雨》里同样给我们传达了这样丰富的人性信息以及关怀。这是一部章明的影片,同时也是一部极其主观的影片,一部具有真实幻觉的影片。元稹那句著名的唐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有意无意间成为了这部影片的注脚。章明把一个朴素的爱情故事置于三峡这个特定的地域,但他并不满足于或者说并没让他的影片陷入习俗以内的状态中,他更多的是用经验的时间、空间的形象世界来重新组装了一个“客观现实”。章明用了很多现成的司空见惯的东西(主人公吃饭的方式,说法的方式等等)来表明电影是可以挣脱许久以来的平庸状态的,它还没走到穷途末路。所以他采用了适合《巫山云雨》的影三段式的结构构思了这样一部影片。或许,陈青和麦强的相交对吴刚的生活并不会产生什么决定性的改变,可是我们千万别忽略了吴刚的存在,吴刚的设置代表了权力的无处不在,有时甚至以十分亲和的姿态出现,包容了我们,也牵制了我们。中国电影创作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我们被传统的习以为常的电影陈规所束缚,大量缺乏创新精神的“主流”影片无法带给我们真正的感动。
  有些人指责中国新生代导演视野狭窄,目光显得过于自恋,章明的影片无疑是对这种论调的反驳。他通过对三峡边上这些普通人生命状态的揭示表达了他对中国人生存状态的关注。他在这样的关注中充盈了自己的激情和思考,他用他自己的秩序构造和贯穿了影片。
  《巫山云雨》不仅仅是一部章明的电影,它涉及了你、我、他,隐秘的内心期待和无法言说的渴望……
&&&&&&&&&&&&&&&&&&&&&&&&&&&&&&&&&&&&&&&&&&&&&&&&&&&&&&&&&&&&&
<font STYLE="FonT-FAMiLY: simsun" COLOR="#04年06月21日18:01
章明解密《巫山雲雨》
早報訊日前,7年來一直未公映的電影《巫山雲雨》以光碟的形式出版發行,立即成為媒體談論的焦點,說它和《大鴻米店》一樣是“變相解禁”,而廣電總局卻稱此片當年就已通過審查,從未禁過。昨天下午,導演章明(上圖)接受了本報記者的電話采訪。
  當初“不宜宣傳”
  《巫山雲雨》講述了在三峽改造的大背景下,巫山人的生活狀態,揭示了他們對未來的憧憬和迷惘。章明說,它是巫山變遷的歷史見證。
  那么,《巫山雲雨》到底有沒有遭禁呢?章明說:“廣電總局從來不禁片,他們只是讓你修改,或說不適宜宣傳等等。《巫山雲雨》起初送審時沒有通過,后來改了就通過了,就在1995年,但是‘不適宜宣傳’。沒有宣傳人家怎么做發行啊,所以就這樣拖下來了。”
  有高興有無奈
  章明認為,《巫山雲雨》是一部嚴肅的文藝片,應該是“小眾化”的。據他所知,投資方影碟版權賣得很便宜,但沒想到一下子出了15萬套影碟。“出個幾萬套很正常,這么多就不正常了。”對于封面上少兒不宜的宣傳和風馬牛不相及的圖片,章明很無奈,他說那是發行方干的事,與他無關。但是他很高興,因為自己拍的片子終于可以有人看了,而且看的人還那么多。
  “第六代”的未來
  談到“第六代導演”,章明說那只是約定俗成的叫法,“其實個人都是相互獨立的,我們之間很少聯系。”對于第六代導演是否會走向主流的問題,他認為“不是說第六代要主流化,而是大眾會接受他們。”原因是人們不想老看一成不變或是人雲亦雲的東西,第六代雖然异端或是邊緣一點,但終究會被接受。那么,在未被大眾接受前,電影無法通過審查怎么辦呢?“那就只能妥協,讓它通過審查。”(許城貴)
&&&&&&&&&&&&&&&&&&&&&&&&&&&&&&&&&&&&&&&&&&&&&&&&&&&&&&&&&&&&&&&&&&&&&&&&&&&&&&&
<font STYLE="FonT-FAMiLY: simsun" COLOR="#03-06-08 00:00:00
章明旧片《巫山云雨》解禁
新快报记者 无涯 
  最近,继《大鸿米店》后,另一部被禁7年的电影《巫山云雨》也变相解禁——被允许先以光碟形式出版发行。昨日,记者电话采访了该片导演章明。
  记者:我听说你执导的电影《巫山云雨》,被禁7年之后,最近开禁?
  章明:不是完全开禁,只是光碟被获准先发行上市,影片还不能上院线。
  记者:《巫》片是因有青年男女暴露镜头而被禁的吗?
  章明:不能说什么暴露不暴露,艺术的眼光总是与一些东西有所冲突。当然被禁也和当时的一些审美观有很大关系。
  记者:假如让你重新再拍一次《巫》片,你认为和7年前会有什么不同?
  章明:现在来看这部片子,简直就是手工作坊里的手工品。如果现在重新拍摄的话,技术上的东西会有很大的改进。
  记者:可以简单地谈一谈《巫》片的发行情况吗?
  章明:开始时,我认为能卖出去一万套就很不错了。订单下来后,出版商告诉我,有15万套,让我很吃惊。
  记者:是不是感觉吃亏了?章明:没有啊!我很高兴。钱的事我没多想,这么多的订单,说明我的作品已被很多人认可。这说明了艺术片有它自己的市场,也让我坚信做艺术片是没错儿的。
  记者:《巫》片的演员是一些什么样的人?你还会找他们合作吗?
  章明:呵呵,我当时用的都是一次性的演员!(说到这里,章明的语气里充满了狡黠)除了一个人艺的演员之外,其他的都并非专业演员,只是一些普通人。拍完片子后,我们基本上没有了联系,以后也不可能再合作。
  记者:你自己看了《巫》片的光碟没有?章明:看到了。内容基本保持原样,但封面我很不满意,太俗气了点。有点暴露。但他们是商人,这样做也是想更吸引观众吧!
  记者:你是如何看待李安、王家卫这些导演在世界上的成功?
  章明:他们,包括其他华裔导演只能代表华语电影在大陆之外的成绩。而李安根本就是一个好莱坞导演,他的电影完全是美国电影。
&《巫山云雨》剧情简介
  《巫山云雨》1996年拍摄完成,曾在意大利、法国等国际电影节上大受欢迎,青年导演章明也因此声名鹊起。但因为此片反映青年男女的真实生活,有不少大胆的暴露镜头,以及反映主角心理上的无助,为此在国内长期被禁演,被列入分级电影作品。
  《巫山云雨》的情节主要讲:主人公麦强老实、沉默寡言,像苦行僧似的生活在江边的灯塔里,他生活孤独、无聊,一个女人的出现改变了她的生活。麦强的朋友马兵带着丽丽上灯塔玩,年轻的丽丽对麦强百般挑逗……马兵带丽丽走后,麦强心里有了变化,他来到镇上找丽丽,住在镇上的小旅馆里。服务员陈青年纪轻轻死了丈夫,旅馆老板又时常纠缠她,她生活空虚、心情烦躁,一次麦强借酒将陈青强暴……
《巫山云雨》所获奖项
  意大利都灵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大奖
  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
  瑞士佛里堡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大奖
  国际电影协会联盟奖
  法国蒙彼利埃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加拿大温哥华国际电影节龙虎金奖
  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新潮流金奖
  日本神冈亚洲电影节最佳影片大奖
&&&&&&&&&&&&&&&&&&&&&&&&&&&&&&&&&&&&&&&&&&&&&&&&&&&&&&&&&&&&&&&
章明电影《巫山云雨》链接:
章明电影《结果》链接:
章明:不懈追求的电影人生
我的更多文章:
( 17:24:43)( 15:17:59)( 18:22:13)( 10:57:35)( 08:17:54)( 10:26:37)( 00:38:18)( 14:45:24)( 12:47:09)( 07:56:11)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巫山云雨解释和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