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通卡充值财团充值有限制吗?

评论该主题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
作者:,欢迎留言
提示: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关于联合国世界财富联盟财团_百度知道
关于联合国世界财富联盟财团
父母要和这个组织联系 别人介绍的 我不知道他是真是假 是干什么的 有没有这么个组织 请大家给我个可靠的说法 还缉伐光和叱古癸汰含咯有他的资料 谢谢了 答案合格我会加分的
我有更好的答案
UN World Fortune Union Financial Group Ltd.
联合国世界财富联盟财团
UN World Fortune Union Asia-Pacific Group
联合国世界财富联盟亚太集团
联盟财团国际项目司专线电010--
联盟财团国际项目司专用邮箱:
联盟财团国际金融司专线:
联盟财团国际金融司专用邮箱:
联盟财团国际金融司Skype专线: YCMY8888
---------------------------------------------------
联盟财团徵寻全球性的国际援助体系战略合作夥伴的文件
文件号: UNWYZTX-1
尊敬的各国各级政府部门,尊敬的各国财政部门,尊敬的各大企业项目公司,尊敬的各大金融组织和银行部门,尊敬的各大基金会和...
参考资料:
聯盟財團徵尋全球性的國際援助體系戰略合作夥伴的文件
联合国世界财富联盟财团、亚太集团成立公告
该财团的业务性质是:国际贸易与金融、投资、开发、促进世界和平、振兴全球经济等;
该财团宗旨是:遵照联合国宪章准则及组织章程的有关规定在全球开展业务,为促进世界和平、友好与发展、振兴发展全球经济,以为人类社会谋福祉为己任!为联合国世界和平友好发展、交流、合作平台做出应有的贡献。
该财团成立的同时还成立了下属机构联合国世界财富联盟亚太集团(UN World Fortune Union Asia-Pacific Group),登记证号-07-08-3,该集团的业务性质是:国际贸易与金融、投资、开发、振兴全球经济等。
该财团的成立,标志着联合国世界财富联盟财团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希望有意向从事国际贸易与金融、投资、开发、促进世界和平、振兴...
永创融资课程三十七:
联盟财团将为不懂国际金融的企业关上融资的大门!
著者:地球女娲
最近联盟财团在对企业融资做存单质押担保的过程中,碰到很多企业对国际金融的法律法规一窍不通,从而引发太多可笑和荒唐的案子,很多企业的法人和我们的经纪人胡搅蛮缠,提一些不该问和无法回答的问题,让我们的项目经纪人哭笑不得,啼笑皆非!
面对这样的结果,开展国际金融业务在中国是非常难的!执行国际金融法律法规是很难进展的!
这就是很多中国的企业无法融到资金的根本原因!
面对这样的结果,联合国世界财富联盟财团常务理事会经研究决定:对於不懂国际金融业务和不懂国际金融法律法规的项目经纪人和企业关上融资的大门!今后凡是不懂国际金融法律法规...
联合国世界财富联盟财团是联合国总部(世界联合基金会和世界和平委员会)批准成立的直属联合国世界总部管理的联合国改革机构。 联合国世界财富联盟财团是目前迄今为此联合国唯一可以对外赢利的世界机构。
联合国世界财富联盟财团主要是协助全球各大金主和银主、世界各金融机构及项目公司完成自己的历史任务,为人类造福。
为了联合国世界财富联盟财团更好的服务於各大项目机构和金融组织以及各国政府,联合国总部特别批准成立五大联合国世界机构组织,协助联合国世界财富联盟财团完成历史赋予的圣神使命,为人类做出贡献。
目前,联合国世界财富联盟财团的营业执照已经在全球各大金主和银主那里备案,世界各大金融机构、各大金主和银主已经接到联合国总部通知从海外赶到中国协助本...
关於各国、地区、企业进入联合国国际援助体系签约和申请配款和贷款额度的通知
文件号: UNWYZTX-3
尊敬的各国各级政府部门,尊敬的各国财政部门,尊敬的各大企业项目公司,尊敬的各大金融组织和银行部门,尊敬的各大基金会和投资公司:
联合国世界财富联盟财团按照联合国宪章和联合国国际公约执行联合国国际援助宣言创建联合国国国际援助体系,组建21个国家经济共同体,其目的是促进世界和平,振兴全球经济。
为尽快完成历史赋予本财团的神圣历史使命,联合国世界财富联盟财团颁布中英文版的《联盟财团徵寻全球性的国际援助体系战略合作夥伴的文件》,文件UNWYZTX-1;同时也颁布了中英文版《联合国国际援助体系五大服务体系收费标准和操作步...
联合国国际援助体系是解决金融危机的制胜法宝!
著者:地球女娲
最近,联合国世界财富联盟财团颁布中英文版的《联盟财团徵寻全球性的国际援助体系战略合作夥伴的文件》,文件号: UNWYZTX-1;同时也颁布了中英文版《联合国国际援助体系五大服务体系收费标准和操作步骤》,文件号:UNWYZTX-2 。
联合国世界财富联盟财团这两份文件的颁布,标志著援助联合国国际援助体系正式启动,也标志著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项目投融资进入一个崭新的里程碑!
联合国世界财富联盟财团按照联合国公约执行联合国国际援助--联合国国际援助宣言,创建21个国家经济共同体。
联合国国际援助体系以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为未来世界格局的模式在全球创建21个国家经济共同体,...
永创融资课程四十:
全球人类无非龙凤!
著者:地球女娲
提起历史上鼎鼎大名的赋圣司马相如,可以说是文学史上的奇葩,一颗绝对的巨星,他甚至可以像孔子一样受到后人的极端推崇和尊敬!
这还不用说,司马相如不但能文,还是一个武功高强的人,在当时属於剑客,还当过当朝皇帝的保镖呢!
这样能文能武的人,自然会得到蜀国第一才女绝色美女卓文君的倾慕,於是新寡的她通过司马相如琴挑,一曲凤求凰,赢的美人归。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结合创造千古风流佳话,成为千百年以来文人墨客歌颂和赞扬的典范,也成为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的有情人最好的楷模!
作为文君故里的邛崃人,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经典爱情传奇故事,不但人人引以自豪,人人都能给你说...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财团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世界100财团排行榜
&&&&&&&&&&&&&&&&
/ 世界100财团排行榜 
52.索尼公司(SONY Corporation)地址:6—7—35,Kita-Sinagawa,Sinagawa-Ku,Tokyo141,japan  索尼公司是日本第五大电子产品公司,居于日立、松下、东芝、NEC 之 后。  1991 年,公司销售额为 209.29 亿美元,资产额为 276.90 亿美元,雇用 职工总数为 9.56 万人。按公司销售额计算,1991 年,索尼公司是日本第十 大公司;在世界大公司中排名第 52 位。(一)  索尼公司创建于 1946 年 5 月,是日本新一代公司。在日本战后创建的所 有公司中,索尼公司是第二大公司,仅次于本田技研公司。  索尼公司的创立人是盛田昭夫与他的合作者井深大。盛田昭夫生于 1921 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日本海军服役。战争结束后,盛田昭夫退出军 界,走上实业之路。在 1946 年 5 月 7 日下午,在一片灰烬、满目疮痍的东京 市中心 1 间白木屋的三层楼上,盛田昭夫、井深大与他们召集的 20 位年轻人 云集一堂,正式举行今日索尼公司之前身——东京通讯工业株式会社的开业 典礼。其时作为创始人的盛田昭夫年仅 25 岁,井深大 38 岁。东京通讯工业株式会社建立后,开始从事测定器、半导体收音机的生产。在战后初期日本人购买半导体的热潮中,公司的规模日益扩大,这样,公司 便有力量从事技术更新与科研开发。50 年代中期,公司开发成功第一代磁带录音机,当时这种录音机一台重达 35 公斤,价格是当时日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两年工资总和,因而销路挺 小。1953 年,东京通讯工业株式会社正式改名为 SONY。从此,索尼公司及“SONY”产品真正走上全世界。在六七十年代,先后开发出具有世界水平的 音响、录像机,从而确立了索尼公司在世界家用电器市场上的地位。             (二) 目前,索尼公司是一个庞大的国际性电子厂家。在图像、音响、磁带生产方面,已成为国际市场上的领先企业。同时,索尼公司发展电子仪器,在海外投资设厂,实行多角经营。 索尼公司常常以崭新的开发思想及独创性,强大的技术开发能力,在全世界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索尼公司与世界 127 家公司执行统一规格,生产 8 毫米录像机。现在它在袖珍激光唱盘方面技术最先进,保持着旺盛的革 新精神。此外,索尼公司在半导体及信息设备领域的开发政策也很引人注目。53.巴西石油公司(PETROBRAS,petróles Brasileiro,S.A.)  巴西石油公司是巴西国家石油公司。1991 年在全国 200 家大公司中,产 值居首位,资产居第 2 位。该公司也是世界列名的大公司,1991 年的销售额为 204.7 亿美元,在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工业公司中居第 53 位。这一年,该 公司的资产额为 127.47 亿美元,雇用职工为 5.68 万人。  该公司总部设在里约热内卢,主要子公司有:巴西石油矿业公司、巴西 石油国际贸易公司、巴西石油销售公司、巴西石油化学公司、巴西石油肥料 公司和巴西石油国际商业公司等。(一)  在巴西石油公司成立以前,石油业由 1938 年 4 月成立的全国石油委员会 负责,当时该委员会的任务仅仅是对本国的石油和天然气进行勘探和开发。  1939 年 1 月在巴伊亚州首府萨尔瓦多城郊雷孔卡沃打出了第一口油井。 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石油开采业发展缓慢,直到 40 年代中期,石油 年产量仅为 1 万立方米(约合 6.3 万桶)。热图利奥·瓦加斯执政后,曾采 取了一些民族主义和改良主义措施,1953 年 10 月宣布石油国有化,规定石 油资源为国家所有,并于次年 5 月建立国营巴西石油公司,负责石油的勘探、 开采、提炼和销售。50 年代,石油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达 59.6%,从 1950 年的 4.4 万立方米增加到 1960 年的 47.08 万立方米。但是,由于巴西的石油工业原为埃克森 石油公司、壳脾石汕公司和得克萨斯石油公司的控制,石油业仍然发展不快, 因此,从 50 年代中期开始大量进口原油。1961 年巴西进步政治活动家雅尼奥。夸德罗斯当政后,执行比较独立的外交政策,同时又采取一系列措施逐步扩大巴西石油公司的权力,以摆脱外 国石油公司的控制。60 年代,受本国资金和技术力量严重不足的限制,石油生产平均增长率下降为 7.4%,1961 年进口原油 750 万吨。进入 70 年代后,巴西成为拉丁美 洲地区石油消费量最大的国家,1971 年原油进口量升至 1870 万吨。限于石 油资源贫乏,石油产量的增加远跟不上消费量的增加,因此,它所消费的石 油有 80%依赖进口。在两次石油危机中,进口石油的费用与年俱增,1973 年用于这方面的开支为 7.11 亿美元,1974 年增至 27.6 亿美元;1979 年为66.98 亿美元,1980 年猛增到 100 多亿美元。据统计,从
年,巴 西为进口石油共花费外汇 540 亿美元。面对如此严重的局面,巴西石油公司 在本国政府的支持下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二) 巴西石油公司为扭转本国石油消费严重依赖进口所实行的独特经营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点:1.加紧勘探本国陆海石油资源。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比较便宜,加上巴西石油公司 在石油政策上立足于进口,当时购买了大量油轮和兴建了一批炼油厂,以解  决运输和加工上的问题,而在石油勘探方面的投资甚少。自 1973 年起,巴西 石油公司改变了过去的做法,积极开展勘探开发工作。在公司投资中,勘探 开发投资一直处于优先地位。  1978 年投资总额为 327 亿克鲁赛罗,勘探和采油投资占近 50%,1979 年的两个相应数字分别为 510 亿克鲁赛罗和 52%。据报道,从 1981 年到 1985 年,巴西石油公司将投资 170 亿美元用于发展本国石油工业,其中 1987 年用 于石油勘探、生产、炼制等方面的投资就达 22 亿美元,而 1984 年仅石油勘 探上项就投资 27 亿美元。在进行大规模的勘探工作中,值得一提的做法是, 巴西政府于 1975 年 10 月颁布法令,允许巴西石油公司与外国石油公司签订 在巴西勘探石油的风险合同。风险合同的期限一般为 15 年(5 年勘探,10 年商业性开采)。如果找不到石油,一切费用均由外国公司承担,如发现石 油,巴西将以现金或石油作为对外国公司的报偿。到 1979 年底为止共签订了49 项风险合同。后来,这一法令做了一些修改补充,如全部用石油偿还勘探 开采的费用,提供勘探地区所在整个区域的地质资料等。截至 1982 年底共进 行七次风险合同招标,在前四次招标活动中,巴西石油公司已与 24 家国际石 油公司、2 家本国公司签订了 84 项合同,承包的勘测面积超过 21.4 万平方 公里。70 年代以来,巴西石油公司承包了国家的大部分钻探合同,1977 年钻井275 口,1980 年增加到 462 口,1981 年又增至 670 口,1982 年超过 1100 口,1983 年又增至 1200 口。到 1981 年初,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 1.78 亿吨,天 然气储量 420 亿立方米。石油和天然气主要分布在巴伊亚、塞尔希格、北约 里格朗德、圣埃斯皮里图、里约热内卢、亚马孙及坎波斯湾等地区(截止 1990年 7 月,共发现海上油田 21 个,其中 16 个是 1974 年以后勘探的结果)。2.努力提高石油产量。  1980 年以前,巴西原油日产量未超过 17 万桶,这也就是说年产量始终 保持在 850 万吨左右。近年来,居全国第一位的坎波斯湾海上油田全部投产, 而占第二位的巴伊亚州的油田又不断增产,因此,1981 年巴西石油公司生产了 1082.5 万吨原油,比 1980 年增长 20.9%,1982 年原油产量又增至 1300万吨。进入 80 年代后,原油日产量也逐渐增加,1981 年约为 22 万桶,1982 年达 25 万桶,1983 年增加到 33.6 万桶,1992 年可达 50 桶。由于沿海大陆 架的勘探开发工作进展很快,1982 年上半年海上石油日产量已达 13.4 万桶, 海底油田的产量已超过陆地油田产量,占石油总产量的 53%。根据 1979 年 5 月分布的新的能源政策,计划到 1985 年使石油的日产量达到 50 万桶,以满足全国石油需要的 50%。  3.大力发展酒精原料。为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和弥补本国石油生产之 不足,巴西自 70 年代中期开始大力发展再生能源,其重点是利用本国盛产的 甘蔗为原料生产酒精以代替汽油。  1975 年开始研制,1979 年小批量商业性生产,当年生产酒精 25 亿公升, 由于政府对洒精酿造业逐年增加投资( 年共投资 30 多亿美元), 巴西石油公司积极推行全国酒精计划(如转让提取酒精的技术和研制、改进 酒精发动机),1983 年的酒精产量己达 57 亿公升。据统计, 年 的酒精累计产量为 200 亿公升,相当于 1 亿多桶石油、共节约了 53 亿美元的 进口石油费用。目前,巴西的酒精生产技术已跨人世界先进国家行列。与此 相适应,巴西加速生产酒精为燃料的汽车。截止 1990 年底,巴西全国已有约  100 万辆汽车以酒精或混合汽油(其中酒精占 20%)为动力燃料,而巴西自 产汽车的 90%左右已采用酒精发动机。  4.认真研究和开发油页岩。巴西页岩特别是油页岩十分丰富,是世界上 油岩藏量最大的国家之一。据估计,巴西的油页岩储量为 1273、20 亿立方米, 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 2 位。仅巴拉那州的油页岩的储量就可用来生产相当于5.6 亿桶原油和 390 万吨液化天然气。根据这一特点,巴西比较重视对油页 岩的探测和开发工作。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巴西石油公司就着手研究从油页岩中提炼岩油试 验工作。当时有两个试验工厂:一个是圣保罗的特雷门贝,另一个是巴拉那 州的伊拉蒂。据美国《合成燃料》周刊 1981 年 4 月 3 日报道,巴西石油公司 根据巴拉那州圣马托伊斯日产 700 桶页岩油的试验装置的成果,决定建造一 座日产 5 万桶页岩油的工业装置。这座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油页 岩工厂已于 1985 年建成并投产。预期 90 年代每年可从油页岩中加工 2500 万吨液体燃料。  5.积极参与国外油气的勘探开发,扩大石油进口量。两伊战争以前,巴 西进口的石油主要来自中东,当时每天从这个地区进口的石油达 80 万桶。为 改变严重依附石油输出国组织及波斯湾国家的局面,巴西石油公司采取两条 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是通过其子公司——巴西石油国际公司(1970 年成 立)积极参与他国油气的勘探开发活动,以稳定传统进口对象国的石油供应。 这些对象国包括阿尔及利亚、利比亚、伊朗、伊拉克、埃及、马达加斯加和 哥伦比亚等。另一方面努力结交新的石油供应国。1980 年 10 月该公司派代表团出国寻找新的石油来源,签订了不少供油合同。据巴西石油公司宣布,从 1981 年起,在新的石油供应国中,苏联每天 供应 2 万桶,中国 1.8 万桶,墨西哥 5 万桶,安哥拉 1 万桶,加蓬 2 万桶, 尼日利亚 3 万桶,马来西亚 1 万桶(1984 年起)。另外,委内瑞拉 198 童年 起从原来的 5 万桶增加到 10 万桶。6.注意发展二次和三次采油技术。巴西的油矿多处于第三开发阶段,为提高石油采收率,须通过注水、注气和热力采油(热力采油指井底加热刺激 底土进行开采)。在巴伊亚州的雷孔卡沃老油田曾使用注气和并底加热的方 法,力争把回收系数提高到 40%,以便使该地区的石油可开采量从 4.14 亿 桶提高到 5.26 亿桶。7.加速发展石油化学工业。巴西的石油化学工业起步于 50 年代中期,当时,巴西石油公司决定在库巴坦建立第一座氮肥厂。1967 年 12 月巴西石油 化学公司成立后,石油化学工业发展较快。目前,巴西有三个石油化工中心; 圣保罗州的马瓦的卡普阿瓦石化中心(它的前身是菲利普石油公司与巴西财 团联合建造的石油化工厂),东北部的卡玛萨里石化中心(它所生产的石油 化工产品可满足全国需要量的一半)以及现代化程度更高的库巴坦石化中 心。  另外,巴西石油公司所管辖的各炼油厂的生产能力也在不断扩大。据美 国《油气杂志》报道,1982 年巴西拥有 13 座炼油厂,每年可加工原油 6095 万吨,催化裂化能力为 1385 万吨。巴西石油公司正在利用现有的炼油厂设备 加工从国外进口的原油,以使出口石油产品和生产石油化工产品。据报道,1981 年该公司出口汽油和其他石油产品的收入就达 11 亿美元。该公司组建 的国家油船队是南美洲最大的油船队,拥有 66 艘油船,总吨位超过 480 万吨。输油管总长达 3.99 万公里。  8.推行易货贸易政策,巴西每年用于原油进口的外汇支出额相当高,为 节省外汇,巴西石油公司已开始推行易货贸易政策。根据巴西石油公司同墨 西哥签订的易货贸易协议,后者每天向前者提供 6 万桶原油,前者向后者提 供价值相等的商品。1983 年巴西从伊拉克进口石油的价值达 20 亿美元,向 伊拉克出口汽车和电器等商品以及出口劳务 6 亿美元。             (三) 近几年来,巴西石油公司在加紧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努力增加原油产量以及大力发展再生能源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成绩。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继 1981 年原油日产量创历史最高记录 22 万桶后, 石油生产保持增长势头,1984 年第一季度全国平均日产原油己达 44 万桶。 其次,石油进口量在石油总消费量中所占的比例已经开始下降,到 1990 年, 这一比例已由 70 年代的 80%下降到 68%。据巴西石油公司总经理宣称,预计 10 年内(即 1993 年)可达到原油自给。54.罗伯特·博施有限责任公司(Robert Bosch GmbH)地址:Robert-Bosch-Platz 1,Postfach 50,7000 Stuttgart,BRD 罗伯特·博施有限责任公司是德国最大的电气工业垄断组织之一和最大的汽车电气设备制造企业,也是世界最大的汽车组件制造企业和汽车的电气 电子部件跨国生产者之一。  1991 年公司销售额为 199、66 亿美元,资产额为 157.28 亿美元,雇用 职工数 17.9 万人。按销售额排列,1991 年在资本主义世界大公司中排名第54 位。公司总部设在斯图加特。             (一) 罗伯特·博施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博施公司)是 1886 年由罗伯特·博施在斯图加特建立的一家小工场作坊发展起来的,原取名精密机械和电气技术 工厂。1887 年生产了第一台固定磁电发动机。  1897 年该工厂把这种发动机应用于汽车制造部门,并从此获得迅猛发 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年代里,这家工厂生产了一系列汽车电气设备, 诸如导电插头、起动机以及包括发电机、车灯和调节器在内的照明设备。1917 年改称罗伯特·博施股份公司。20 年代该公司作为汽车喇叭和电池组电气产品的供货者加强了自己的地位。  1927 年博施公司生产第 1 台柴油机喷油泵,并开始从事多样化的生产经 营活动。30 年代初生产了第一批家用电器,稍后又制造了电影摄像机。  1937 年改取现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汽车和家用电器需要的增 长,博施公司得以迅速发展。50 年代和 60 年代,该公司经营活动进一步多样化,制造了电动工具和工业控制器领域的相关产品,生产了航空器设备和包装机等。在汽车电气设 备和家用电器领域,博施公司通过所属子公司布劳彭克特有限责任公司和博 施一西门子家用电器有限责任公司(博施和西门子各占 50%股份)大大地增 强了实力。70 年代,博施公司在生产节约燃料的内燃机和普通发动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生产能力也有所提高。目前,该公司在德国电气电子工业公司中的 地位仅次于西门子公司,超过了通用电气一无线电器材公司,而居第 2 位。(二)  目前博施公司在国内拥有 16 家重要的子公司,其中有布劳彭克特有限责 任公司、博施工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博施保险有限责任公司和斯曲朗克机 械厂有限责任公司等。  博施公司的经营范围相当广泛,包括研究、制造和销售汽车设备,发动 机设备,电气产品,电子产品,一般机械、精密机械和光学产品,钢铁产品, 塑料产品等。具体的分为 10 个产品组。    汽车设备:主要产品有电子点火系统、起动机、交流发电机、照明系统、 警铃、电子发动机控制、火花塞、内燃机点火插座、小型电动机、电燃泵、 磁电机和内燃机喷油装置等;液动及风动工具; 生产设备:包括食品、医学和化学工业的包装及处理装置设备,还有工业设备,如主要工业电子控制系统、机械图纸、装配工艺和管道工艺设备; 通讯和医疗设备:包括两导轨无线电设备、传呼系统、固定通讯系统、汽车天线和电报电视系统部件,助听器和血压试验计等; 胶卷工艺:包括两毫米胶卷摄影机、放映机、黑白电视录音系统设备。 元件:主要是汽车适用的塑料和橡胶部件、铸造品、磁体和烧结部件,电容器等; 镀面工艺:  家用电器:包括电视音响设备,电气炊事用具和冰箱,厨房和浴室用具, 收音机和电视机的落地式支架等;热电工艺:包括家用锅炉和浴室用具等; 音频透视设备:包括闭路电视系统、电视摄影机、播音设备、小轿车上用的无线电收音机、交通警报和指示系统设备等。 博施公司为扩大和加强生产领域并增强竞争地位,每年投入巨额的研究与发展费用。  1970 年该公司的研究与发展支出为 3 亿马克,到 1982 年增加到 7 亿马 克,其在公司营业额中的比重均在 5%以上。同期,研究与发展人员从 0.55 万人增加到 0.68 万人,分别占职工总数的 4.6%和 6.1%。             (三) 对外扩张是博施公司经营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公司建立初期的1898 年和 1906 年,它就在英国和美国设有分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它依靠大众汽车公司提供的条件,重建国外的生产企业,主要制造汽车电气产品。70 年代以来该公司在国外进行大量投资。目前,它在,国外的子公司和参与 公司有 60 多家,在世界 140 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 4800 多个销售和售后服务 基地。它在国外的主要子公司有:法国的罗伯特·博施公司、布劳彭克特公司、西格码内燃机公司;西班牙的西班牙罗伯特·博施公司;瑞士的罗伯特·博施国际投资参股公司;意 大利的罗伯特·博施公司;巴西的巴西罗伯特·博施公司、巴西罗伯特·博 施工商公司等;阿根廷的阿根廷罗伯特·博施公司;美国的罗伯特·博施公 司、罗伯特·博施北美公司和罗伯特·博施包装机公司;印度的机动车工业 股份公司。该公司在我国台湾省也设有子公司。  1970 年博施公司的国外销售额占公司销售总额的 40%,1982 年国外销 售额增加到占 55.8%。(四)  目前,博施公司的基本资本为 6.8 亿马克。其中,博施家族占 7.6%, 罗伯特·博施基金会和罗伯特·博施工业托管两合公司占 92.4%。    博施公司和德意志银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金融资本关系。博施公司是德 意志银行的股东,德意志银行一直为博施公司代理发放债券和股票。它们在 人事关系上也实行紧密结合。博施公司总经理迈尔克勒多年来一直是德意志 银行监事会成员。而德意志银行也有代表在博施公司监事会内任职。博施公 司和德意志银行财团的核心西门于公司之间关系亦很密切。  1973 年这两家成立了股份对等的博施一西门子家用电器有限责任公 司。因此,博施公司是德意志银行财团的核心企业之一。  55.百事可乐公司(PEPSICO,Corporation)地址:PURCHASE,N.Y.U.S.A 百事可乐公司是美国也是世界最大的软饮料公司。1991 年,公司销售额为 197 亿美元,资产额为 187.75 亿美元,雇用职工人数为 5.4 万人。按销售 额计算,1991 年,百事可乐公司是美国第 17 大公司;在世界大公司中排名第 55 位。公司总部设在纽约州普切斯。(一)  百事可乐公司成立于本世纪 30 年代。当时大危机刚过,面对可口可乐公 司在美国软饮料市场的垄断地位,百事可乐公司还是一个不知名的中小型企 业,仅能在纽约州占有一席之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百事可乐公司不断进行合并活动,吸收和设立了多 家食品、饮料、装瓶公司。至 1990 年底,百事可乐公司在国内外拥有 51 家 果汁或浓缩物制造厂。公司占有完全股权的国内外子公司有 25 家,其中装瓶 厂于公司 7 家,饮料、食品、其他产品等子公司 18 家。另外,还有一批规模 比上述 25 家子公司稍小的于公司。包括国内 28 家占有完全股权的子公司,46 家占有完全股权的外国子公司,16 家占有主要股权的子公司,30 家占有部分股权的子公司。以上各类子公司共计 115 家,分布在美国国内和海外许 多国家。             (二) 百事可乐公司生意兴隆,营业发展迅速。在 70 年代前,百事可乐一直未能进入美国 100 家大公司,并且在软饮料行业中,一直居于可口可乐公司之后。进入 80 年代,百事可乐公司以迅猛的速度发展,并且很快地超过了可口 可乐公司;1991 年销售额高达 197 亿美元,比可口可乐公司多出 2/5。百事可乐公司制造和分配浓缩软饮料和果汁,它的产品“百事可乐”一直畅销全球,并且在四处,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与可口可乐争夺市场,并取 得明显优势。1990 年度,作为该公司主要部门的软饮料每年的销售额占公司总销售额的 80%,软饮料产品占公司总利润的 88%。 在美国,该公司的软饮料果汁和浓缩物的 68%卖给大约 485 家装瓶厂,由它们配制和出售给食品店和家庭经销店;在海外则卖给 600 多家当地独立 的装瓶厂和该公司拥有的装瓶厂。  公司食品部制造和销售冷冻、浓缩柑桔和各种果汁、柠檬晶、咖啡和茶, 食品在公司利润中的比例呈上升趋势。  其他产品包括塑料薄膜,如塑料包装袋、三明治包装、食品储藏包装, 以及其他消费产品如防臭剂、湿手巾纸等。(三)  百事可乐公司与可口可乐公司一样,是举世闻名的汽水大王。“pepsi Co”广告遍天下。百事可乐是该公司的拳头产品,历来重视打入国际市场, 在外国就地制造,就地销售,获取厚利。  1991 年,百事可乐公司在国外的销售额占公司总销售额的 62%,销售活 动分布在世界 145 个国家和地区。  在饮料、食品和其他产品方面,百事可乐公司在国外拥有 8 家子公司, 分布在德国、巴西、日本、加拿大、阿根廷、西班牙、哥伦比亚、意大利。 该公司在国外的装瓶厂子公司有 15 家,分布在加拿大、德国、阿根廷、委内 瑞拉、澳大利亚、英国、赞比亚、南非、巴西、意大利、日本。近几年,百事可乐在我国市场上,也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功。56.伊斯曼·柯达公司(Eastman Kodak Company)地址:343 Statet Street,Rochester,NY.14650,VSA 美国伊斯曼·柯达公司是世界最大的摄影器材公司。1991 年,该公司的销售额为 196.49 亿美元,资产总额为 241.10 亿美元,雇用职工 13.4 万人。 按销售额排列,在美国工业公司中居第 18 位,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公司中居第 56 位。公司总部设在纽约。             (一) 伊斯曼·柯达公司是乔治·伊斯曼(Gelorge Eastman)于 1881 年创建的,主要是生产干片胶片(在这以前,摄影使用的是湿片,十分麻烦)。当 时公司的名称叫伊斯曼干片公司。1889 年改名为伊斯曼公司。  1892 年起,开始用伊斯曼·柯达公司。柯达名字的由来,据说有两个原 因。第一,伊斯曼这个人特别喜欢字母 K,他认为 K 字有魅力,会有好运道; 第二,他要求使用一个新字,在全世界各国的文字中无论怎么翻译,都要有 同样的发音。经过无数次的选择,才定名为柯达两个音,这个字只是以音取 胜,字本身原本没有任何意义。柯达公司为使其生产的胶片有众多的销路,也着手生产照相机,它的第一架照相机是在 1888 年生产出来的。  1920 年,柯达公司从买下甲醇工厂(甲醇对制造胶片十分重要)起,除 生产胶片与照相机外,开始向多种经营纵向一体化的方向发展。田纳西伊斯 曼公司的工厂是其现在化学制品部的开始。1930 年,柯达公司开始生产另一 种制造胶片的重要成分明胶(又名亚胶)。30 年代,生产蒸馏产品导致发展合成维他命 A,以及后来的甘油脂。  1950 年,成立了得克萨斯伊斯曼公司,专门生产酒精与聚醛树脂。后来 又生产烯烃与塑料。这样,摄影器材和化学制品的生产把柯达公司的业务推 向整个世界。70 年代以后,柯达公司的业务不太景气,收益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为了摆脱困境,柯达公司继续大力加强科学研究工作。1978 年,柯达公司推出 大批新产品,并改进原来的许多旧品种,包括改进传统照相机的 Ektra 生产 线、Ektachrome400 胶片和彩色定向脉冲快速照相机。  为了在全球实现其共同的战略计划,柯达公司于 1979 年 1 月 1 日进行了 大改组。  1980 年 2 月,柯达公司与阿尔孔国际公司签订合资经营协议,共同发展 从一氧化碳和甲醇中生产醋酸酐的新技术,估计计划中的醋酸酐在田纳西州 的金斯波顿(又名帝王港)一年可减少原油消耗 100 万桶。  60 年代以来,柯达公司日益受到其他国家的摄影器材公司的竞争。作为 西方第二大摄影器材公司的德国矮克发公司和英国的依尔福公司的力量大 增,显然构成对柯达公司的严重威胁。近年来,日本的富士公司也向“柯达” 挑战。“富士”胶卷不断改进质量,已在世界市场上享有盛誉,它一方面在 市场上排挤“柯达”,另一方面又积极打进美国市场,目前,“富士”胶卷  已占美国国内市场的 15%左右。1984 年,富士公司又趁第 23 届奥运会之机, 开拓“富士”在美国的新市场,该公司不惜付出巨额美元争取到洛杉矾奥运 会组织委员会确认“富士”胶卷为第 23 届奥运会的指定胶卷,并获得在奥运 会新闻中心设立服务中心的资格。“柯达”也不甘示弱,立即采取措施加以 反击。柯达公司向美国的 ABC 广播电视公司购买洛杉矶奥运会期间独家广告 权,花费了 1200 万美元。  柯达公司的垄断地位虽然受到日益猛烈的冲击,不过至今它仍居世界摄 影器材公司的首位。据柯达公司自己声称,它垄断着美国市场的将近 80%, 西方市场的大约 50%,至于彩色胶卷,它大约垄断了将近 90%。目前,该公 司的经营重点集中在彩色胶卷上,因为此项产品的利润极高。             (二) 柯达公司是一家具有百年历史的专门生产胶卷的公司,长期以来垄断着世界胶卷市场的 90%以上,从垄断价格中获取巨额利润。   年该公司纳税后利润占其销售额的比重为 10%,远远超过大 部分制造业公司的水平。近年来,日本胶卷质量好、价格便宜,有力地冲击 着柯达公司在世界市场上的地位。目前,柯达公司占世界市场的比重下降到65%,在胶卷受到冲击之后,其经营方向开始向摄影范围以外转移,其中包括医药、医疗设备、分析设备、复印机,井大规模地转入电子等新兴技术部 门。最为突出的是,柯达公司开始进入软磁盘市场(软磁盘由塑料薄片制成, 上面覆盖着一层金属氧化物。微型电脑用软磁盘来储存信息,如电脑程序和 各种文件等)。据测算,到 1995 年世界软磁盘市场将翻一番,销售额将超过40 亿美元,这一切足以诱使柯达公司进入软磁盘领域。柯达公司销售磁盘的活动是从 1984 年 1 月开始的,最近它宣布将把 8 种不同型号的软磁盘投入市 场。与此同时,柯达公司正在研究一种超高密度材料,可能会提供比一般软磁盘高得多的信息容量。 柯达公司在美国的生产据点有:一是总公司所在地纽约州的罗彻斯特市。这里生产静物摄影机、活动摄影机、高空侦察机使用的摄影机、图书资料部门使用的微缩胶卷、复印机、 放映机等。二是在田纳西州的金斯波顿(又名帝王港),这里的田纳西伊斯曼公司主要生产合成纤维、塑料制品、工业化学品等,美国香烟所用的过滤嘴有 80~90%是在这里生产的。 三是在得克萨斯州的朗维尤,这里的得克萨斯伊斯曼公司以生产塑料为重点。  四是在马萨诸塞州的皮博迪,这里的伊斯曼亚胶卷公司以生产胶卷、晒 相纸所使用的亚胶为重点。其他还有南卡罗来纳州的哥伦比亚和阿肯色州的贝茨维尔等据点。 柯达公司在本国拥有 20 多家于公司,主要的有:伊斯曼柯达国际销售公司,伊斯曼技术公司,伊斯曼化学制品公司,伊斯曼柯达通讯公司,柯达出 口有限公司,伊斯曼化学国际公司,伊斯曼亚胶公司。柯达公司销售额的一半左右是在国内实现的,以 1978 年为例,在其70.13亿美元的总销售额中,国外子公司占 38%,出口占 13%。 柯达公司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工作,研究与发展费用逐年增加,1978 年的研究与发展费用高达 3.89 亿美元,1991 年又增至 13 亿美元,在美国投入研 究与发展费用最多的 15 家公司中居第 8 位。             (三) 柯达公司不仅经营摄影器材的生产、销售与服务业务,而且还把它的业务范围伸展到有关的化工部门。据估计其产品多达 2500 种,并以此向国内外市场大量倾销。 柯达公司的产品可分为两大类:  摄影器材:主要产品有各类摄影胶卷、X 光胶片、缩微胶卷、晒相纸、 照相机和冲印设备等。  化学制品:主要有 4 种,烯烃衍生产品包括乙烯和丙烯、聚乙烯和聚丙 烯、塑料、乙烷基酒精、乙烯氧化物和乙烯乙二醇:乙酞产品包括醋酸、纤 维素脂,它进一步分成醋酸丁酸纤维索塑料和过滤纤维束等;聚酯产品包括 聚酯、聚合物、塑料和片基等;专门有机化学制品包括售予摄影部门的摄影 化学制品、纺织染料、保健营养品以及售予医药公司进一步加工的高技术有 机化学制品等。(四)  柯达公司从一开始就确定了 4 条经营原则,即成本低廉、大批生产、大 作广告、面向世界。为贯彻其经营原则,为广泛推销产品,1891 年,柯达公 司开始在英国伦敦开设伊斯曼照相器材公司。19 世纪末,在法国、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设立了销售机构,并很快在欧洲建立了一个销售网。到 20 世纪初,它的销售活动又向南美洲和亚洲发 展。但是,柯达公司并不满足这样的倾销,于是又采用输出资本的办法,在1927 年以前,柯达公司先后在英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澳大利亚五国建立了工厂,后来又在巴西建立了子公司,专门生产晒相纸,并在墨西哥建立 了生产设施,至于它的推销机构和代理商则几乎遍及世界各地。1984 年 7 月,由钱德勒董事长率领的美国伊斯曼·柯达公司高级代表团访问了我国,井在北京同中国厦门感光材料有限公司和中国技术进口总公司 签订了一项彩色感光材料生产线的技术转让和设备合同。57.乐喜金星集团(Lucky-Goldstar Corporation)乐喜金星集团是南朝鲜四大企业集团之一。1991 年,该集团的销售额为155.17 亿美元,资产额为 213 亿美元,拥有职工 5.5 万名。按销售额排名, 乐喜金星集团在南朝鲜位居第 4,仅次于现代、三星、大字三大集团;在世 界最大公司中,居第 57 位。             (一) 乐喜金星的创始人是具仁会。1907 年 8 月 27 日具仁会出生于庆尚南道晋阳郡智水面胜内里。少年时期曾就学于智水普通学校和汉城中央普通学校。日本帝国主义统治时期,他 开过麻布商店,经营过对外贸易,还从事过运输业,摸索到一些创办企业的 经验、积累了一些资本。  1945 年“8·15”之后,具仁会卖掉土地,在釜山与许准久合资创办朝 鲜兴业社,经营进口贸易,生意不佳。后来,在兴业化学工业社的技术员金 某帮助下,具仁会于 1947 年 1 月创办了乐喜化学工业社,生产雪花膏等化妆 品。他通过垄断香脂原料,在化妆品的生产和销售领域站稳了脚跟。接着, 他又先人一步在塑料制品和家用电器的生产和销售领域取得垄断地位。这样 乐喜凭借垄断部分生活日用品的生产和销售的优势,便逐步地膨胀起来,到50 年代末,它已成为南朝鲜的十大财阀企业之一。如今,又跨进南朝鲜四大集团。(二)  乐喜金星集团下辖 24 个系列公司。它所经营的部门有制造业、石油化工 业、电子业、建筑业、贸易业、金融业、保险业等。股份公司乐喜和金星社 是乐喜金星集团的代表公司。乐喜金星商事是乐喜金星集团的综合贸易商社,它除了输出本集团系列产品之外,还经营集团以外的企业的产品输出,并在国内市场上销售本集团 公司产品。70 年代以来,乐喜金星集团把它的经营领域扩展到世界各地,在美洲、欧洲、非洲、日本、中东、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 64 个海外分公司和20 个海外现地法人。 在南朝鲜的企业集团中,乐喜金星集团所生产的商品是最多的,达 5000余种。集团的两大支柱是石油化工部门和电子电气部门。在集团的销售额中, 石油化工产品的销售额占 40%,电子电气产品的销售额占 30%,其他产品的 销售额占 30%。由于“乐喜”经营的石油化学部门和“金星社”经营的电子 电气部门在集团中处于不相上下的地位。因此,集团的名称,自 1982 年 1月 1 日起,由乐喜集团改为乐喜金星集团。  乐喜所经营的化学工业,是从 1947 年 1 月具仁会在釜山创办的乐喜化学 工业社开始的。之后,他在汉城成立化妆品研究所,建立日用品工厂,开发 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乐喜”所生产的雪花膏、牙膏、肥皂、香皂、合 成洗涤剂以及梳子、牙刷、香皂盒等塑料制品,很快就打开了销路,成为供 不应求的畅销货。    1965 年,南朝鲜当局招标建设第二炼油厂,乐喜以其雄厚的实力战胜“韩 国火药”“罗德”“汉阳学苑”“版本纺织”等竞争对手,获得第二炼油厂 的建设权和经营权,成立了湖南精油公司。  1967 年 2 月,湖南精油公司与美国德士古石油公司合作,在全罗道丽川 郡三日面海岸着手建设日产 6 万桶石油的炼油厂,1969 年 6 月竣工投产。“乐 喜”的石油化工产品种类繁多,从石油原料到洗涤剂等最终消费品几乎都能 生产,尤其是塑料制品和聚酯制品,更是“乐喜”的优势。  1976 年以前,乐喜集团的营业额曾一度超过当时的头号集团“三星”居 第一位,石化产品在其中立了大功。乐喜金星集团的另一大支柱,是电子电气产品部门。  50 年代末,具仁会在化学工业部门取得垄断地位以后,又把经营领域扩 展到电子电气部门。  1958 年,他用 4 个月时间走访了欧美 9 国,考察了这些国家电子电气产 品的产销状况。回同后,他招募卫人,聘请西德技术人员于 1959 年 2 月建立 了电子工厂,与此同时,建立金星社。  1959 年 12 月,首次生产出 A—501 型和 A—401 型真空管式收音机,1960 年 2 月,又生产出电风扇和电话机。金星社是南朝鲜电子工业的开拓者,许多电子电气产品都是由它最先生产出来的。  1963 年 10 月,首次生产出 EMD 式自动电话交换机;同年 12 月,首次生 产出电冰箱;1966 年 8 月,首次生产出电视机;1968 年 5 月以来,又相继首 次生产出空调机、泵机、洗衣机、电梯、自动台阶等产品:乐喜金星集团新建和接收了许多电子电气企业,在集团的 24 个系列公司中,属于电子电气产业的就有金星社,金星电线,金星通信,金星电机,金 星计电,金星精密,金星半导体,金星阿尔卑斯电子,金星自动销售机、金 星通信会社、新荣电机等 11 家公司。这些电子电气部门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它的产品不仅垄断了国内市场,而且远销世界各地。             (三) 乐喜金星集团创业以来,一直重视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在激烈的竞争中、它之所以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关健在于它的化工、电子、通信等 部门能够生产出国内首创的一流产品。  乐喜金星集团及其系列公司下辖金星社中央研究所、乐喜中央研究所、 尖端产业综合研究所等 17 个大型民营技术研究机构,拥有研究人员 1900 余 名。集团和系列公司对这些研究机构的投资约占销售额的 3%。  股份公司乐喜于 1979 年 12 月投资了 5 亿元在忠南大德研究基地成立乐 喜中央研究所。该所现有专门研究人员 160 多名,主要研究项目有染料、无 公害农药、医疗用品、合成树脂等。1975 年 12 月,金星社在汉城成立金星社中央研究所。该所现有研究人员 1000 名,其中,高级研究人员 100 名,一般研究人员 200 名,8 个工厂现 场研究人员 700 名。该所利用尖端技术研究出各种电子电气新产品。此外,金星半导体研究所、金星通信研究所、金星无线技术研究所、金星电气技术研究所、金星精密研究所、新荣电机研究所等专门研究机构,都 以新技术生产出具有先进水平的电子电气精密仪器等产品,为巩固乐喜金星 集团在电子电气产品方面的垄断地位作出贡献。除注重技术外,乐喜金星集团还注意选拔、培养和使用人才。集团自 1956年 4 月开始公开招聘职员,应招者要接受考试。集团意识到,要使企业立于 不败之地,必须对职员进行教育。它确立了五大教育目标,即精神力的增强, 基本素质的提高,经济管理能力的开发,国际交往人员的培养,自体开发体 系的建立。为实现这个教育目标,集团从上至下普遍进行教育。  乐喜金星集团在政界和教育界也特聘了许多人才。其中有曾经担任过经 济企划院经协次官、商工部化学工业局良、邮电副局长、东亚大学教授等职 务的高级管理人员。“乐喜开发”经理洪性彦,原是调达厅契约审查委员,1962 年被“乐喜”挖来,任常务副经理,1976 年任现职。 乐喜金星集团的最高领导层是由具氏家族(具仁会)和许氏家族(许准九)构成的。两家自 1945 年合资兴建朝鲜兴业社以来。一直共事至今。可以 说,乐喜金星集团是具、许两家的联合体。58.英美烟草工业股份有限公司(British American TóbaccoIndustries P.L.C.)地址:Windsor House.50 Victoria St.London SWLHONL.UK 英美烟草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 B. A. T. Industries)是世界最大的烟草加工企业,1991 年销售额为 194.19 亿美元,资产额为 481.05 亿美元, 雇用职工 21.73 万人。按销售额排列,居美国以外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工业 公司的第 40 位,包括美国在内则居第 58 位。公司总部设在伦敦。该公司以 加工烟草发家,财力雄厚。目前,虽然仍旧以经营烟草为主,但 70 年代以来, 造纸、包装材料、化妆品、食品的生产,以及商业的发展更为迅速。同时, 对金融保险行业也极重视。(一)  英美烟草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于 1976 年由英美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同烟草 证券信托公司合并而建立。英美烟草有限公司创办于 1902 年,在英国登记注 册,并取得代理美国烟草公司、皇家烟草公司、奥格登有限公司、大陆烟草 公司和美国雪前公司的出口权利。但当时英美烟草有限公司为美国烟草公司 所控制,1911 年美国烟草公司执行最高法院的判决,把它拥有的英美烟草股 份有限公司价值 228 万英镑的股票折合成相当于英美烟草股份有限公司股值的 401834 股,分发给股东,随后这些股票的绝大部分为英国所取得。烟草证券信托公司创建于 1928 年,该公司对英美烟草公司进行投资,并对其他烟草 公司拥有部分股权,实际上起了母公司的职能。从 1962 年至 1974 年先后吞 井了 9 家其他公司。并在 1976 年同英美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合并,更名为英美 烟草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两家公司合并后,从 1977 年至 1980 年又先后购进了 10 多家企业或企业的个别部门的股权。例如,1977 年取得了瑞士朱彬娜公司化妆品部的 51%股 权,1980 年又获得其余股权,对造纸、包装和零售企业的吞并尤为迅速。1981 年英美烟草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对企业管理系统进行调整,把拥有的化妆品企业全部划归 B.A.T. 化妆品控股公司,零售企业划归 B.A.T.零售商 业控股公司,负责公司在英国零售商业的经营;B.A.T.投资公司改为造纸工 业控股公司;并把除在美国和联邦德国之外的全部烟草加工企业划归英美烟 草股份有限公司管理。             (二) 目前,英美烟草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拥有的国内外主要子公司超过 170家,遍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亚非拉各国。按部门划分,在这些子公司中,烟草工业企业 50 家,在英国有 8 家;零售控股和管理公司 8 家,在英国有 5 家,在美国有 3 家;造纸业 31 家,在英国有 13 家;包装材料和印刷业 45 家,在英国有 18 家;其他企业 37 家,内有住房美化和室内改装材料 8 家, 化妆品 18 家,食品 4 家,金融保险业 4 家,国外控股公司 13 家。按管理系 统分为三类:一是以英国为基础的,其中有:  第一,英美烟草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对 47 个国家的子公司烟草业务的领 导,并协调包括美国和德国在内的全公司烟草经营战略。  第二,威格金斯集团有限公司。负责英美烟草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在美国 以外的其他国家的纸张生产和供应,并协调包括美国的阿普尔顿纸张股份公 司在内的战略。  第三,B.A.T.商业控股公司。承担公司系统在英国的零售企业。包括国 际商行和阿戈斯分配中心,前者拥有 410 家超级市场,后者是英国首创商品 品目陈列联号商店,全国有 124 家分店。  第四,马敦国际包装有限公司,承担公司系统在英国、欧洲其他国家、 北美洲和南部非洲的包装和印刷业子公司的经营管理。  第五,英美化妆品有限公司。它是公司系统负责化妆品生产和销售的单 位,是英国最大的化妆品公司,分别在 40 多个国家设厂生产,产品行销 140 多个国家和地区。二是以国外为基础的有: 第一,因特韦尔莎集团,是英美烟草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设在德国的子公司,负责公司系统在德国的烟草生产和供应。所属的英美烟草公司卷烟厂的 产量和出口量都较大;佩古兰与许佩公司,则以生产和供应住房美化和改装 材料著称,另外,对德国霍尔膝百货联号公司,也拥有 34%的股权。第二,巴都斯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公司系统在美国的烟草加工、造纸以及零售企业的控制。所属的布朗威廉森是美国的最大卷烟厂,阿普尔顿纸张 公司有造纸厂 4 家,在当地也颇有名气,巴都斯公司直辖的零售商店更多。三是参股公司:  这类公司共 11 家,分布在英国、澳大利亚、巴西(两家)、加拿大、丹 麦、德国、印度、墨西哥、尼日利亚和赞比亚。公司系统对这类参股公司占 有的股权,一般为 25~45%。它们的多数固然是经营烟草、纸张、包装用品、 食品饮料,但也有从事旅馆业,甚至家具、农机和工程设备等的生产单位。 英美烟草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以经营卷烟、雪茄和烟斗丝为主。但 70 年代以来,对其他行业的投资不断扩大,1982 年公司的资产总额中,烟草行 业占 40%,零售业占 24%,造纸业占 10%,金融保险业占 9%,包装材料和 印刷占 4%,其他行业包括化妆品以及住房美化和装配用品占 6%,参股公司占 7%。同年,在销售总额中,卷烟、雪茄和烟斗丝占 56.2%,零售商业占 26.0%,纸张占 8.5%,包装和印刷占 4.7%,其他占 4. 6%。同 1918 年相比, 最明显的结构变化,是烟草所占比重下降,而其他各业的比重都有不同程度 的扩大,各行业具体情况如下:  1.烟草行业。目前,公司系统的子公司和附属公司在 50 多个国家生产和 供应卷烟、烟丝和雪茄,已用牌超过 300 个,卷烟年产量达 5500 亿支,一般90%在当地销售,其余供出口,目前出口较多的是公司所属在英国、美国和 德国的子公司。与此同时,公司还在 40 多个国家向烟农提供信贷和技术指 导。  2.零售业。公司系统从事各式自助杂货商店、超级市场,以及大型联营 百货商店的经营。所属的金贝尔兄弟公司,以纽约为中心经营了 39 家大百货 商店。科尔股份公司,经办了 90 家零售店,多数为超级市场,分布在美国的  伊利诺斯和威斯康星州。在英国。公司所属的商业控股公司,在英格兰和威 尔士开办了 524 家商店,同时,还在海运和航空线上销售卷烟。  3.造纸业。多年以来,公司所属的英美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对造纸、包装 材料和印刷具有浓厚兴趣。1970 年威格金斯有限公司并了进来,纸张生产迅 速扩大,产品系列广泛,包括无炭复写纸、高级书写纸和印刷纸,1978 年公 司通过买进阿普尔顿造纸公司而打进美国造纸行业。这家造纸行业特别擅长 生产外包装纸。  4.包装材料和印刷业。主要产品是包装材料和招贴宣传品。包括折迭纸 盒、软包装材料、纤维板箱、硬塑料和金属容器,以及印刷牌号、标志和宣 传品,并由分布在英国、美国、加拿大和欧洲其他国家的 115 家工厂进行生 产。  5.住房改装、美化材料和化妆品。前者的产品包括地板和墙壁覆盖以及 美化用品、家庭和工业用塑料制品、窗帘、分隔房间的材料、浴室和厨房设 备。后者包括香水、唇膏、护肤和卫生用品。             (四) 英美烟草工业公司,是巨大的跨国企业,因此,它的大量资产和主要业务活动集中在其他国家。例如,1982 年公司资产的地区分布是:美国和加拿大占 41%,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各占 17%。拉丁美洲占 14%,亚洲占 5%, 非洲和大洋洲分别占 4%和 2%,与此相适应,同年销售总额中,美国和加拿 大占 30%,欧洲其他国家占 21%,拉丁美洲占 20%,英国占 19%,其他各 洲占 10%。同 1980 年比较,北美洲和拉丁美洲上升,欧洲包括英国在内下 降,其他国家持平。最突出的是,英国国内销售比重逐年降落,从 1980 年占23%降为 1981 年的 21%,1982 年又降为 19%;反之,北美洲则由占 24%上升为占 27%和 30%。这反映了英国近年来对外投资和扩展业务的趋势。(五)  1978 年以来,公司销售毛利率略有提高, 年都为 6.4%,1980 年降到 6.1%为最低, 年上升至 6.8%。但不同行业之间,不仅 毛利率水平差距较大,且变化趋势也明显不同。例如,1982 年烟草业毛利率为 8.8%,零售业为 3.4%,但从 1978 年以来,各自的毛利率逐年有所提高;同年造纸业毛利率为 7.7%,虽比前两年上升,但比
年明显降低, 而包装材料和印刷业的毛利率,则从 1978 年的 7.7%逐年下降,1982 年只有3.4%。但由于整个公司毛利率有所提高,因此,近年公司各项财务指标比较 正常,1982 年公司固定资产总额和纳税后利润都比 1978 年增长一倍以上, 最为显著。59.墨西哥石油公司(PEMEX,Petroles Mexicanos S.A)地址:Av Marian Nacional No.329,Apdos.53-1421 to 53-143,Mexico17 DF, Mexico  墨西哥石油公司是墨西哥最大的石油和石油化工公司,也是世界列名的 工业大公司。根据美国《幸福》杂志的统计,该公司 1991 年的销售额在美国 以外的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工业公司中居第 41 位,达 193.29 亿美元;资产 额为 449.87 亿美元,在这些公司中居第 14 位。而在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工 业公司中,1982 年墨西哥石油公司的销售额曾居第 40 位。现已降到第 59 位。 墨西哥石油公司总部设在首都墨西哥城,雇用职工 16.7 万人,其中在总部工作的人数达 10 万人。             (一) 早在墨西哥石油公司成立之前,墨西哥已是世界主要石油生产国之一。1916 年石油产量已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 11%,在世界产油国中居第 3 位。   年,平均年产量达 2700 万吨,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 2 位。 但是在实行石油国有化以前,墨西哥石油的勘探、开采、炼制和销售几乎全 部被外国石油公司所垄断。l901 年,美国人在墨西哥建立了墨西哥石油公 司、瓦斯特卡石油公司等多家石油公司, 1909 年,英国人又在这里建立了 阿吉拉石油公司,翌年,该公司就控制了墨西哥石油产量的 58%。它们相继 从墨西哥攫取了大片开采石油的租让地,截止 1938 年 2 月 21 日,外国石油 公司所取得的租让地面积达 738.95 万公顷。据墨西哥石油统计局掌握的资 料, 年年底,外国石油公司在墨西哥用于勘探开发石油的投资计2.76 亿美元,共采油 18.19 亿桶,扣除投资费用所赚取的净利润为 4.39 亿美元。  墨西哥著名的民族主义者拉萨罗·卡德拉斯自 1934 年执政后,采取了一 系列改革措施。1938 年 3 月 18 日,卡德拉斯政府根据全国人民的意愿,排除国内外种种压力,一举将英、美、荷等国 17 家石油公司全部收归国有,同时建立墨西 哥石油公司,全权负责经营全国的石油工业。这样,就能将全部人力、物力、 财力和技术装备集中于一个机构,以便有效和有目的地发展石油工业。  昔日外国石油公司对浅层石油的掠夺性开采,曾使墨西哥石油产量在国 有化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徘徊不前,1950 年的石油产量仅为 1000 万吨。自 60 年代起,在墨西哥石油公司统一指导下,全国石油工业逐渐步人恢复和 发展时期。1974 年重新开始出口石油,1978 年出口石油的收入达 16.64 亿美 元,占出口总额的 30.6%。1982 年石油出口收入在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已超过 78%。             (二) 墨西哥石油公司作为政府的代表机构,既负责并组织石油的勘探、开采、炼制和销售,又统管石油化工原料及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为发展和扩大本国石油和石油化工工业,墨西哥石油公司采取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1.积极勘探石油资源。自石油国有化后,特别是 70 年代以来,墨西哥石 油公司的工人和技术人员先后在 26 个州(全国共分 31 个州)进行勘探工作。 通过大规模勘探,现已探明全国共有大小油气田 200 多个,其中大部分分布 在墨西哥湾沿岸的平原和近海的大陆架上。据考察,墨西哥 3/4 的油田是储 藏量 5~50 亿桶的大油田,共中最主要的有 4 个:雷福尔马油田、松达油田、 奇科特佩克油田和萨维纳斯油田。勘探结果表明,全国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从1938 年的 12 亿桶增加到 1982 年 728.08 亿桶,已超过委内瑞拉跃居拉美首 位。  1982 年己探明的天然气储量为 21500 亿立方米。另外还加紧海上石油资 源的勘探工作, 年共发现 9 个海上油田,建设自喷井 105 个。  2.逐步增加石油产量。自新油田相继投产后,墨西哥石油产量开始大幅 度增加。  1973 年全国日产石油 50 万桶,接近历史最高水平的 1921 年(日产 53 万桶),1974 年日产量达 64 万桶,创历史最高记录,随后,石油产量仍逐 年增加。  1977 年的日产量比 1973 年翻一番,达 108.8 万桶,5 年后即 1982 年日 产量超过 270 万桶,年产量达 13670 万吨,仅次于苏联、美国和沙特阿拉伯, 居世界第 4 位。墨西哥 3/4 的油田为气油田,因而随着石油产量的不断增加,天然气产量也逐年上升。  1978 年天然气产量为 9349.11 亿立方英尺,平均日产达 25.61 亿立方英 尺,比 1977 年增加 25%。1982 年天然气平均日产量上升为 42 亿立方英尺。3.不断扩大石油炼制能力。  60 年代,墨西哥石油公司已拥有 6 座炼油厂,但规模较大。其中最大的 两家马德罗炼油厂和米纳提特立炼油厂只能加工墨西哥生产的石油的一半左 右,随着石油产量的急剧增加,墨西哥石油公司在大力扩建老厂的同时又积 极兴建新厂。在该公司领导下,于 1978 年初完成了拉萨罗·卡德拉斯炼油厂的 78 个扩建项目,年中,公司又提出投资 7000 万美元扩建马德罗炼油厂。值得一提的新厂是米格尔·伊达尔戈炼油厂,该厂经过 5 年努力于 1976 年 3月 18 日投产,年加工能力为 750 万吨。因此,墨西哥炼油能力也逐年提高,1977 年日加工能力为 83.6 万桶,1979 年己达 97.3 万桶。据美国《油气杂志》 报道,墨西哥 1982 年共有 9 座炼油厂,原油年加工能力为 6455 万吨,催化 裂化能力为 1490 万吨。目前,墨西哥石油公司计划将日加工原油能力从 130 万桶扩大到 140 万桶,即年加工能力达 7000 万吨。  4.大力发展石油化学工业。石油化学工业起步于 60 年代初。当时只能生 产尼龙、硝酸等 68 种产品。每年生产的基本石油化工产品仅 42 万吨,二次 石油化工产品 75 万吨。1972 年基本石油化工产品进口额为 1.48 亿比索。经过近 20 年的努力,1978 年基本石油化工产品的产量已达 600 万吨,品种超过 200 种。1981 年这 类产品的产量己增加到 916 万吨。  1984 年开工生产的石油化工厂共 98 座,还有十几座石化厂正在建设中。 墨西哥已发展成为拉美地区最大的石油化工生产国,也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化 工生产大国之一。墨西哥石油公司的坎格雷赫拉石油化工总厂(拉美地区最  大的石油化工厂)已于 1984 年 7 月全面投产,该厂主要由墨西哥工程师设计 建造,年产量为 300 万吨,产品达 93 种。据墨西哥官方估计,这家石化总厂 的投产已使国家 1984 年用于石化产品的进口支出减少了 50 亿美元。另外, 还计划兴建 31 座石油化工厂,以便使石油化工生产能力增加 3 倍而不再进口 这类产品。  5.稳步扩大石油销售和运输系统。墨西哥自 1974 年 7 月变石油进口国为 出口国后,石油出口量与年俱增。  1977 年原油日出口量为 20.2 万桶,1978 年上升到 36.5 万桶,1982 年 猛增至 149 万桶,1983 年为 153.4 万桶,出口收入达 160 亿美元。随着出口 量的增加,出口渠道不断扩大。  1977 年以前的出口对象主要是美国(占出口量的 80%似上)、加拿大、 西班牙和以色列,目前出口对象国已超过 20 个国家,如法国、日本、巴西、 荷兰和和 10 个中美洲及加勒比国家(危地马拉、哥斯达黎加、萨尔瓦多、洪 都拉斯、尼加拉瓜、巴拿马、牙买加、多米尼加共和国和伯利兹)。特别值 得指出的是,墨西哥石油公司和委内瑞拉石油管理公司自 1980 年开始执行两 国关于每天向这 10 个发展中国家提供 16 万桶石油(各占一半)的协议,同 时还向它们提供低息贷款,用于经济发展计划,特别是与发展能源有关的项 目。墨西哥石油公司的天然气出口量较少,1983 年平均日出口量为 2.17 亿 立方英尺,低于原计划数(3 亿立方米英尺),原因是首先要满足国内工业 和民用的需要。1982 年石油天然气出口收入 162 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 77.1%(而 1981 年的相应数字分别为 144.32 亿美元、72.4%)墨西哥石油公司现已拥有万吨以上的油轮 33 艘,总吨位达 117 万吨。输油管道总长 5600 多 公里,输气管道 7000 多公里。             (三) 墨西哥石油公司从成立之日起不断发展壮大,直至脐身于世界石油大公司行列,其成功的经验大致有以下 3 点:  1.注意走自力更生之路。自石油国有化后,就制定了在没有外国参与的 情况下开发本国石油资源的政策。70 年代中期,在墨西哥湾沿岸及其大陆架相继发现大批油田后,一些外国(主要是美国)石油公司公开表示愿意参加墨西哥的石油开发活动,针对 这种情况,墨西哥石油公司于 1978 年 10 月 1 日重申了原来的政策。另外, 为维护本国权益,墨西哥石油公司坚持每月月初对石油价格进行审议,每 3 个月根据国际市场情况修正一次石油出口价格,一般均略高于石油输出国组 织规定的标准。在天然气出口方面也是如此。  1979年,墨西哥石油公司曾与美国6家电力公司签订了一项每天提供840 万立方米的合同,近几年来,美国一再坚持降低天然气的价格,于是,墨西 哥石油公司宣布从 1984 年 11 月停止向美方提供天然气,并将原定给美国的 这部分天然气供国内消费。  2.积极培养石油专业人材。为壮大石油技术队伍,墨西哥石油研究所直 接负责人才培训工作。其做法有二:一是从理工科大学毕业生中招收一部分 人迸修石油专业,直接为炼油厂培养工程师等技术骨干。二是举办短期技术 训练班(一般为半年时间),为石油工业部门培训熟练工人。     年上半年共举办了 6600 多期短训班,接受培训者达 10 万多 人次。即使各级领导成员(1981 年石油部门的各级领导达 2200 多名),每 年也必须脱产学习 1 个月,以提高管理水平。目前,墨西哥的石油技术队伍 正在不断壮大。据统计,墨西哥石油公司管辖的各炼油厂 60%的设备均由本 国制造,公司 1982 年以来在建的 70 多个石油企业,采用本国技术的占 46.7%,仅次于美国(92.9%)、德国(55.5%)、荷兰(50%)和法国(47.1%)。3.逐年增加对石油工业的投资。70 年代中期以后,石油工业逐渐成为墨西哥经济发展的支柱之一。1978 年石油工业预算占全部工业预算的 73%。   年间,墨西哥石油公司用于石油工业的计划投资达 170 亿美 元,其中用于石油开采设施一项就超过 70 亿美元,另外约 50 亿美元用于新 建炼油厂和石油化工厂,30 亿美元用于扩大运输网。为开发海上油田,该公 司又制定了一项在今后 5 年内投资 33 亿美元的计划。另外,为了扩大储油能 力以适应石油出口的需要,墨西哥石油公司已投资 5000 万美元计划建设 15 个新油库。  60.英国宇航公司(British Aerospace Company)地址:loo Pall,Mall, London, SWIY5HR, England) 英国宇航公司又译英国航空航大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航空航天公司之一。  1991 年,公司销售额为 19328 亿美元,资产额为 179.17 亿美元,雇用 职工总数为 12.9 万人。按公司销售额计算,1991 年,英国宇航公司是本国 第四大公司,排名在英国石油公司、帝国化学公司、英美烟草公司之后;同 时,也是世界上第 60 位大公司。(一)  英国宇航公司建于 1977 年,是由英国飞机公司、霍克—西德利航空动力 公司和苏格兰航空公司合并而成。当时,在世界航空航天市场上,美国占极 大的优势;为了与美国竞争,英国这三家公司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航空航天 公司之一。目前在国际市场上,其产品占有极大的份额,极具竞争力,是世 界上少数几个能与美国公司争夺航空航天产品的公司。(二)  英国宇航公司在英国有 22 家工厂,其中许多是国际合作项目。公司从事 民用客机、商业飞机、军用飞机、制导武器和防御系统的设计、制造和服务 工作。该公司的主要产品有:  民用飞机:Bae l258~10 个座位的商业用喷气式飞机,Jetstveam 3119 个座位的涡轮螺旋浆客机,Super748 48 个座位的涡轮螺旋浆客机,A.T.P.64 个座位的涡轮螺旋浆客机,Bae1 个座位的短程喷气式客机。此外,该公司是欧洲空中客车的主要成员,参与了 A300,A310 和 A320大型客机的制造。 军用飞机:鹞式垂直起降歼击机、战斗机;旋风可变翼战斗机,美洲虎歼击机,準式先进喷气教练机和地面袭击机,猎进式海上侦察和空中预警机。  地面发射的制导武器:轻剑式防空导弹,旋火式反坦克导弹。默林式制 导迫击炮。  空中发射的制导武器:空中闪光式空对空导弹,海鹰式反舰艇导弹,海 上大鸥式反舰艇导弹,警报式反雷达导弹。  舰艇发射的制导武器:海狼式反导弹和反飞机武器,海上标枪式反飞机 导弹。  除上述产品外,英国宇航公司还生产水下防御系统,以及一系列专业电 子产品,包括陀螺仪系统、侦察设备和货物检查装置。  同时,英国宇航公司也是世界上人造卫星和太空设备的主要制造厂之 一。  61.道化学公司(Dow Chemical Company)地址:Bennett Bldg,2030 Dow Center Midland, MI 48640,USA 道化学公司是美国最大的化学公司之一。  1991 年销售额为 193.05 亿美元。在美国大公司中排名第 19 位,在资本 主义世界工业公司中居第 61 位,总资产 247.24 亿美元,雇用职工 5.45 万人。 公司总部设在密执安州米德兰。(一)  道化学公司的前身是 1897 年赫伯特·H·道(Herbert H·Dow)在密执 安州的米德兰建立的生产漂白剂的工厂。到 20 世纪 20 年代和 30 年代,该厂 的业务不断扩大,1928 年,在路易斯安那州成立了琼斯化学公司,从路易斯 安那州油田的废水中提取碘。1942 年,根据加拿大的法律,成立了加拿大道 化学公司,1943 年,根据密执安州法律,与科宁玻璃工厂共同组成道——科 宁公司,在美国生产硅酮。道——科宁公司是在美国以及在美国以外的一系 列合资企业中的第一家,以后经过广泛联合与兼并,于 1947 年组成道化学公 司,并形成一个经营广泛的活动网。1951 年,根据特拉华州的法律成立了道化学美国国内有限公司和道化学国际有限公司两个子公司,分别持有其 100%的股权。从 50 年代至今,该公 司虽不断买进或卖出一些企业,但公司规模不断扩大。战后,美国化学工业是一个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部门,道化学公司随着整个化学工业的发展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在 50 年代中期以后的 28 年( 年)中,该公司平均每年销售额增长率为 11.8%。这个速度比 其他化学公司要快。在美国的化学公司中,战前道化学公司销售额名列第 6 位,50 年代也只排在第 5 位,目前已成为仅次于杜邦公司的第二大化学公司, 在美国工业公司的名单中也由 50 年代到 60 年代的第五十几位提升到目前的 第二十几位。(二)  道化学公司在美国 20 个州有 39 个制造厂,分别分布在阿肯色州的马格 诺利亚和拉塞尔维尔,加利福尼亚州的康科德、埃尔蒙特和弗雷斯诺等地。 道化学公司为不断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对研究与发展工作非 常重视,研究与发展费用逐年增加,1978 年为 2.31 亿美元,1980 年达 4.60亿美元,在美国投入研究与发展费用最多的公司中排列第 13 位。 道化学公司近几年来的景况欠佳,1980 年的净利润达 8.05 亿美元,但到 1981 年猛降至 5.64 亿美元,1982 年为 3.99 亿美元,1983 年只有 3.34 亿美元。             (三) 道化学公司是基本化学制品和塑料的主要国际供应商,它的产品业务分             为 5 个部门:  1.工业用化学制品部门:无机化学产品主要有苛性钠、氯化钙、氯气、 乙烯、二溴化物、氯化溶剂和氯乙烯单体。有机化学产品主要有丙酮、甘醇、 甘油、酚、丙烯乙二醇和苯乙烯单体等。碳氢化合物产品主要有乙烯/丙烯、 挥发油以及其他石油产品。  2.塑料与金属部门:塑料产品主要有丙烯腈丁、高密度聚乙烯、低密度 聚乙烯和聚苯乙烯塑料。金属产品主要有镁片、镁板和冲压以及镁块,这些 产品有属于民用的,也有属于军用的。  3.生物产品与消费品部:保健产品有抗生素、药品、医疗设备并通过它 的企业提供医疗服务。农业用化学制品有 DURSBAN 杀虫剂,农业用的 LORSBAN 杀虫剂,除萎剂等。消费品有吸尘器“Handi—Wrap”和“Saran Wrap”塑料 薄膜等。还生产工业部门最重要的原料液化石油气、挥发油、天然气、苯、 氨水等。  4.专门产品部门:功能性化学制品如净水设备、建筑材料等。涂料产品 有环氧树脂胶、苯乙烯丁二烯乳胶。塑料产品有聚乙烯薄膜、聚苯乙烯薄膜 等。  5.另外还设有提供石油生产服务和设备,也提供清洁、采矿方面的服务 和设备的道尔部。(四)  50 年代,道化学公司大力向国外扩充业务。1952 年在日本成立了朝日— 道公司。1954 年与英国迪斯梯勒斯公司合资经营迪斯特尼公司(到 1968 年 取得 100%的股权),1955 年在欧洲建立了第一个道化学公司的生产厂,生 产聚苯乙烯。50 年代后期,道化学公司还在欧洲和拉丁美洲购买了或建立了许多制造工厂。  60 年代与 70 年代继续向国外扩张,它在加拿大、荷兰、英国、德国、 意大利、法国、希腊和巴西等国建立了于公司或大型联合企业,并在南斯拉 夫和南朝鲜建立了巨大的合资企业,1967 年道化学公司买下意大利一家大药 品公司——格鲁鲍·勒贝特公司,大大扩充其在国外的业务。1981 年通过它的道尔部买下高尔维斯顿一豪斯顿流体服务公司。  根据资料,道化学公司在比利时、法国、意大利、英国、德国等 12 个欧 洲国家设有 32 个制造厂。在拉丁美洲的阿根廷、智利等 6 个国家中有 11 个 制造厂。在太平洋地区的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日本等 8 个国家和地区有18 个制造厂。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下手游充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