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在家里播放行吗歌开始有敲钟可以在家放吗

声音浑厚的佛经歌曲 寺庙放的那种男人唱的也很低沉_百度知道
声音浑厚的佛经歌曲 寺庙放的那种男人唱的也很低沉
提问者采纳
楼主你是看了西游降魔最後如来显像那一段比较有感觉么?
是那段经文比较感兴趣. 那个叫什么歌?
那段经文是一句咒而已,反复念的效果。音乐是游戏中的配乐,那个游戏叫做“阿修罗之怒”。
提问者评价
你真棒,学习了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寺庙的相关知识
其他6条回答
齐秦:大悲咒
你说的是···扰民那种么
楼主你看之旅降魔期最后如来成像,觉得它吗?
大悲咒么?
楼主你看之旅降魔期最后如来成像,觉得它吗?
楼主你看之旅降魔期最后如来成像,觉得它吗?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佛教一向让人弃恶向善,其中有很多经典与深刻的哲理,陆续整理了一些佛经上的小故事,供大家修身养性吧  一、佛经小故事-1   释迦牟尼在一次法会上说:“某地有个富商共讨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伶俐可爱,整天作陪,寸步不离;第二个老婆是抢来的,是个大美人;第三个老婆,沉溺于生活琐事,让他过着安定的生活;第四个老婆工作勤奋,东奔西忙,使丈夫根本忘记了她的存在。   “有一次,商人要出远门,为免除长途旅行的寂寞,他决定在四个老婆中选一个陪伴自己旅行。商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说:‘你自己去吧,我才不陪你!’   “第二个老婆说:‘我是被你抢来的,本来就不心甘情愿地当你的老婆,我才不去呢?’   “第三个老婆说:‘尽管我是你的老婆,可我不愿受风餐露宿之苦,我最多送你到城郊!’   “第四个老婆说:‘既然我是你的老婆,无论你到哪里我都跟着你。’   “于是商人带着第四个老婆开始了旅行!”   最后,释迦牟尼说:“各位,这个商人是谁呢?就是你们自己。”   在这则故事里,第一个老婆是指肉体,死后还是要与自己分开的;第二个老婆是指财产,它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第三个老婆是指自己的妻子,活时两个相依为命,死后还是要分道扬镳;第四个老婆是指自心而言,人们时常忘记它的存在,但它却永远陪伴着自己。   2.什么是真爱  有个人请教佛:什么是真爱?   佛语:我给你说个故事吧。”   “ 好的。”   “曾经有一位向佛的王子,但他禁不住情欲的诱惑,放不下感情的包裹,因为有一个很爱很爱他的女孩。”佛说“有一天,他来到我面前问我该怎么做,我问他那个女子是不是真的很爱他,他说是的,很爱很爱,不管发生什么事都一样。”  “然后呢?”那人问。   “然后?没有然后了。”佛叹了一口气。   “为什么?为什么没有然后?”那人不信。   “然后,王子就彻底归依释门了啊。”佛看着那人,说道。|   “为什么?我不明白,不是有个很爱他的女孩吗?”   “爱?真的爱吗?那不是真爱啊,有多少世人懂得真爱啊?”佛语。   “为什么!!?”   “我告诉他,有一个方法可以证明女子对他的爱有多深,他去做了,结果,他很失望。” 佛语。   “怎么做的?”那人不解。   “用我的法力将他变成了一个女子。然后,爱他的女子见他已不再是以前那个英俊的王子,便含泪离开了他,而这个王子,也从此大彻大悟,因为她爱的是他的人,而不是他的心。”佛语。   “我懂了”那人说。   “所以,真正的爱是不管对方是什么人都去爱的才叫真爱。”佛语,“只要有真爱,又有什么是不可以的呢?地位啦,年龄啦,名分啦,财富啦,乃至性别啊,都不是重要的啊,重要的是真爱,爱他的人,更要爱他的心啊。”   3.孔雀王的故事   从前,在一片茂密的大?林里,住着一群孔雀。孔雀王有五百位妻子,但它把五百位孔雀妻子都抛弃了,爱恋上一只青雀。 青雀最喜欢吃甘露和一种美味的果子每天清晨孔雀王都踏着露水,到?林里去吸取甘露,并寻找那种果子。   这个国家的王后患了重病,久治无效。有一天,她在梦中见到一只孔雀,用人话对她说:您的病,只有用孔雀的肉才可以治。”王后早上醒来想起这个奇怪的梦,马上告诉国王。   国王听了,立刻命令全国的猎人都去林子里捕捉孔雀。   王后还说:“要是有?能捉到活的孔雀我将把小女儿许配给他,并赏他黄金一百斤。”   于是,猎人们纷纷出去搜寻孔雀。他们发现了孔雀王和青雀,一连几天,都悄悄地跟在孔雀王后面,发现他常去给青雀采果子。   为了能捉到活的孔雀猎人们想出一个好办法他们将拌了蜜糖的面粉调成糊状,抹在孔雀王常常?过的大树的树干上。   孔雀王发现了这种甜食心想:青雀一定非常爱吃!”   便   带回一些给青雀,青雀果然非常高兴。就这样,孔雀王每次去采果子的时候都要带点这种甜食慢慢地也习以为常了。   过些时候,有位猎人见时机已到,就把同样的面糊抹在自己身上,装死倒在地上,一动也不动。   孔雀王像过去一样,走过来取这种面糊,冷不防的猎人以极快的速度抓住了来到自己身边的孔雀王。   孔雀王看情形知道自己跑不掉了,就问猎人道:“你这样千方百计地抓我,想必是有利可图,我可以告诉你一座金山,它的价值真是难以估计,得到它,你一辈子,甚至你的儿子、孙子,都不会受穷了,你放了我吧!”   猎人不肯答应,他说:“你的话可靠吗?国王已?答应要给捉住孔雀的猎人一百斤黄金还许诺将女儿嫁给他呢!我能信你的话吗?”猎人说着就把孔雀王捆起来,准备带回去献给国王。   孔雀王被猎人抓到国王面前用人话对国王说:“仁慈的大王啊!请您听我说,给我一点水我对着它念过咒语以后喝下去就可以治百病。若是没有效,再杀了我吃我的肉也不迟啊!”   国王一想,也有道理,便同意了;他拿孔雀王念过咒语的水给王后喝。   久病不愈的王后喝了这种神奇的水立刻觉得精神抖擞身体恢复了健康;不但一切病痛都消失了,而且变得更加年轻、艳丽,光彩照人。   国王又把水分给宫里的其他人喝个个都变得年轻漂亮、神采奕奕。   大家都很高兴说:“幸亏国王没杀孔雀,才能得到孔雀念过咒的仙水,医好这么多有病的人。”   孔雀王又说:“大王啊!我医治了宫里那么多人的病但外面还有很多百姓,受着疾病的折磨。我要对附近的湖施法术,念咒语,这样,整座湖的水都可以治病,全国老百姓喝了湖水,任何病痛都可以痊愈了。若不灵验,您可用棍杖打断我的脚。”   国王答应了。   孔雀王来到湖边,跳到湖中,念了一遍咒语。   老百姓饮了湖水之后,聋子听见了声音、瞎子看见了东西、哑巴开始唱歌说话;多年患佝偻症,不能活动自如的人也能挺直腰背走路了。   人间的一切疑难病症统统消灭干净。   老百姓们个个欢天喜地,他们得了孔雀王这么大的好处,心里都非常感激。   孔雀王见自己的杀身之祸已?过去,便飞到树上,对国王说:“陛下您可知道这世间有三个人是最傻的?一个是我一个是捉我的猎人,还有一个就是大王您。”   国王问:“您解释一下,这话怎讲?”   孔雀王说:“人们都说美色如同烈火那火是会烧毁自己的性命的。我有五百位妻子,却不满足,还要舍弃她们,千方百计地想要娶青雀为妻。每天清晨、晚上,为了寻找她爱吃的果子,我跑来跑去地,就像差役一样,因为这样才被猎人捕获,差点儿送了自己的命。我说猎人傻,是因为在他捉住我时我曾?真心诚意地对他说我知道一座秘密的金山可以给他一山的黄金可是他不要这实实在在的一山黄金和   无穷无尽的宝贝,却偏偏听信王后的欺人之言,想娶国王您的女儿为妻。世上的蠢人都是那个样子!那些妇人们的话都是些欺人欺世之言,亡国害命,就是这样来的,万万相信不得。她们的话,一万句里也找不出一句真话。您看!王后的病早就治好了,可是她还提不提许给猎人的承诺?可是猎人偏偏要信她的,这猎人不是很愚蠢吗?而大王您,费了那么大力气才得到我,凭藉我奇妙的医术,治好了宫内和全国人民的病,使他们个个面色红润、精神抖擞,可是大王您竟然轻易地把我放了,这就是大王您的愚蠢了!”说完孔雀王拍拍翅膀,腾空而去。   据《六度集经》卷三《孔雀王本生》改编。参见《大正藏》第三卷第13页。  4.戒淫邪(不知是否来源于佛经)  拒女  明朝宁波地方有位叫孙道的读书人,因家里贫穷,就靠着教导孩童读书,作为生活的经济来源。后来连这份职业也不保,于是寄身到塘西 张氏家,帮忙抄抄写写,换取衣食。有一天深夜,张家有一婢女,偷偷的跑到孙道的房间,孙道知其来意,严词的拒绝。而这情景,却被张家的私塾老师看见,老师就私下招婢女相会。到了端午节时,该名老师疽疮发作,无法痊愈,这时主人只好请孙道升任老师。  有一天,孙道在江口碰到他的叔叔,他的叔叔惊讶的说:「我因儿子的病,在城隍庙祈祷,当天晚上就作了一个梦,梦见城隍爷坐在殿上,呼唤属下将命中本要饿死的人,将其名字删改,名字一个一个的念,念到大概十几人,我就听到你的名字。我偷偷的问那ming官,为什么孙道可以改去饿死的命运?ming官说:『这个人的本命,在四十六岁时,会饿死他乡。因为今年四月十八日夜晚,严拒婢女yin奔,所以延长寿命二纪(一纪等于十二年),改饥馑籍为禄籍。』」  后来,跟着孙道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多,每年学生所贡上的学资就百余两黄金。到了明万历三十六年,孙道四十六岁,也就是他命中本该饿死的那年,果然闹饥荒,米价变得十分昂贵,穷人根本无钱购买,当时饿死的人很多。但是,孙道不但逃过这一劫,而且还十分的富裕,到了晚年,孙府已成巨富之家。在他七十岁时,应验延寿二纪,无疾而终。  艳福非福  裴章,山西省河东地区人,他的父亲与神僧昙照法师极为友善。昙师精于相术,他看裴章的相,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将来的功名事业,一定很有成就。  裴章二十岁时,娶妻李氏,来年裴章到太原作官,妻子则留在家中。数年后,裴章又遇见昙照法师,昙师十分惊讶的说:「多年以前,我看你是显贵之相,现在怎么变了呢?过去你的天庭饱满,现在怎么天庭有倾陷之象呢?过去你的地阁方圆,现在怎么地阁尖削了呢?再看你的掌心有黑气盘绕,恐有不测之祸,宜谨慎防范。你的相变得这样多,不知做了什么缺德的事?」  裴章听了,自己反省数年来的所作所为,只有在太原与女人私通,算是有违伦理,其它并无做出有亏良心的事。昙照法师叹了一口气说:「你本来有美好的前程,奈何不知珍重,与别的女人行yin,你这样自己摧残福德,实在太可惜。」过不多久,裴章真的如昙照法师预言有灾祸临身。有一次,裴章在浴室洗澡,他的部下进入行刺,刀中腹部,五脏尽出而死。
楼主发言:12次 发图:0张
  本生故事:富翁慈悲买鳖放生 小人无耻出卖恩公  从前,菩萨曾经是大富翁,拥有无量财产。他一直尊奉三宝,慈悲心向众生。有一次,他在街上见到有人卖鳖,心中非常悲伤,于是问卖主价钱多少。卖主知道菩萨有普慈弘悲之德,广济众生,再加又有数不尽的财富,所以无论贵贱,均不会拒绝,如此卖主就道:“一百万。你要就拿去,否则我就回家煮了吃了。”菩萨答道:“很好。”即照此价买下此鳖。菩萨将鳖拿回家,用水洗净了身上的伤口,然后将鳖带到海边放生。菩萨看着鳖渐渐远游,心中悲喜交集,发誓道:“愿太山饿鬼之类众生,牢监地狱中之受苦者,能早日免除其苦难,身安命全就像你现在这样。”然后他又面向十方稽首祷告,合掌发誓道:“众生惶恐纷乱,其苦无量。我将成为天、成为地,为枯旱而降甘露,为漂溺于水者提供船筏,为饥渴者施舍食物饮料,使天寒无衣者有衣御寒,使酷热中暑者能吹清凉之风,给病人良药,让盲人得见光明,如果碰上有浊世颠倒之时,我将在此中成佛度脱那些受苦受难的众生。”十方诸佛全都赞赏他的誓言,道:“真好啊,您的志愿一定会实现。”  后来有天夜里,那鳖来咬他的门。菩萨听到门有声音,觉得很奇怪,派人出去察看,见是一只鳖,就回来告诉菩萨。于是菩萨走出门去看,只听那鳖忽然开口说人话:“我受菩萨重恩,得以不死,保全性命,但却不能报答您的大恩大德。鳖为水中动物,能知水的涨落起伏。洪水很快就会来到,必定造成巨大的灾害。望您赶紧准备舟船,到时我会来迎接。”菩萨答道:“很好。”第二天早晨菩萨到皇宫将此事告诉国王,国王因为菩萨一直很有声望,所以听信其言,把住在低处的国民都迁到了高地。洪水来时,那鳖真来了,道:“洪水已经来了,您快下来,跟我走,可避灾无患。”一条船紧随其后,有条蛇在追那船,菩萨道:“救下它吧!”鳖道:“很好。”又见水面漂了一只狐狸,菩萨道:“救下它吧!”鳖道:“好。”又见水面上漂了个人,正打着自己的嘴巴,呼天抢地说:“可怜可怜我,快救我吧!”菩萨道:“救下他吧!”鳖却道:“还是小心点,别救他算了。人心都虚伪不真,很少有自始自终讲信用的,背信弃义,贪求势利,喜欢行凶作恶。”菩萨道:“动物你救了,却丢下人不管,这怎么能算是仁呢?我不忍心这样。”于是就将那人救上船来。那鳖道:“您会后悔的。”于是那鳖将船引到一块丰饶的地带,鳖辞别道:“我已报您的恩德,请允许告退。”菩萨答道:“我如果能获得如来无所著至真正觉的话,一定度你。”鳖道:“很好。”  鳖退走后,蛇、狐也都各自离去。狐狸找到一个洞穴居住,却在那里发现了古人藏在那里的紫磨名金,有一百斤重,它高兴地说:“应当用此金来报菩萨的救命之恩。”于是赶紧回到菩萨那里,道:“小兽受恩获救,得以保全性命。小兽为穴居之物,故求穴以自安,在穴中得到重有百斤的金子。此洞穴既非坟冢也非人家,此金既不是抢劫而得也不是偷窃而来,完全是因我精诚所致,我愿把此金献给圣贤。”菩萨心想:如果不要也是白白被损,对贫民百姓无益。我要是拿来布施,可使众生得以获助,不也是好事吗?于是就将金子拿了来。那个曾漂在水上的人见到了,说道:“分我一半。”菩萨就给了他十斤。那人却道:“你掘坟抢金,该当何罪?你不分一半给我,我一定报告有司。”菩萨答道:“百姓贫困,我想把金子平分给他们,现在让你独吞,不就太偏心了吗?”那人于是报告了有司,菩萨被拘捕,什么也没说,只是一心归命三宝,悔过自责,慈心发愿众生能早日脱离八难,不要像我现在这样与人结怨。  蛇、狐相会议论道:“这事该怎么办呢?”蛇道:“我有办法帮助他。”于是口里衔了良药,开门进入牢狱。蛇见菩萨脸色很不好,怆然心悲,对菩萨道:“您把这药收好,我将去咬太子,毒很厉害,无人能救。您拿了此药上奏国王,只要用药一敷,立刻就好。”菩萨沉默不语。蛇果如其言行事,太子命在旦夕。国王颁告全国道:“若有能救得太子命的,我将封其为相国,我与他共同治理国家。”菩萨于是上奏,将药给太子一敷,立即就好了。国王非常高兴,询问其原因,囚犯将此事原原本本陈上。国王怅然自责道:“我真是太愚昧无知了。”于是杀了那个贪心的“漂人”,大赦全国,封菩萨为相国,并与他手牵着手一起入宫并坐,国王问:“圣贤讲说何书,怀有何道,而能有天地之仁,施惠众生呢?”菩萨答道:“我讲说佛经,怀有佛道。”国王又问:“佛有要诀吗?”答道:“有。佛说有四无常在,由此众祸灭绝,神助福盛。”国王道:“太好了!但愿我能获此宝。”菩萨道:“乾坤终了之时,有七个太阳一起发光照射,大海干枯水尽,天地炯然发光,须弥山崩塌坏裂,天人鬼龙,众生身命,一下子就被烧得无踪无影。前世繁盛现在衰败,这就是所说的无常啊。明智之士持有无常的观念,谓天地都这样,官位爵禄、国家土地又怎能长存不变?有这种观念的人才能有普慈的志向。”国王道:“天地尚且如此,更何况国家土地?佛所说的无常,我很相信呢!”  大富长者又道:“痛苦之中尤为痛苦的事,国王应该知道。”国王道:“愿聆听明诫。”菩萨道:“众生之识灵微妙难知,看起来无形,听起来无声,广于天下,高无尽头,如大海般无边无涯,轮回辗转永不停息。但是,因贪恋六欲,犹如大海尚满足不了众水流。所以多次经太山烧煮,诸毒众苦,于是有的成为饿鬼,烧化的铜水被灌入口中,在太山作苦役。有的变作畜生,被屠宰剥皮裂骨,死后还总是得又遭刀刃,痛苦无量。若得以为人,先是身在母胎十月,临生时之急迫,母宫的狭窄,致使犹若绳索绞身,而呱呱落地之时的痛苦就像从高空中堕下,被风所吹如火烧身,在温水中洗身甚于将烧化的铜液自灌于身,用手按摩身体犹如用刀在自剥。类似这样的种种苦痛,实在难以陈述。年长日久后,诸根都已熟又老化,头发斑白,牙齿陨落,内外均虚耗而无余,于是人为之伤心悲痛,转而成重病,四大将要分离,节节都疼痛不堪,坐卧都得靠人帮忙,医生来治反而更增烦恼,生命将要结束之时,体中各种风刀一起兴起,支解身体,截筋碎骨,七窍全都堵塞,奄奄一息,灵魂消逝,又不知去哪里寻找新的投生之所。如果灵魂升天,天也有贫富贵贱,寿命也并非能无限制延长,福尽罪来,又要下太山为饿鬼畜生,这就叫作苦。”国王道:“太好了,佛所说的关于苦的要领,我很相信呢!”大富长者又道:“所谓有必定就是空,就像两块木头相钻有火产生,火燃而木被烧,其结果是火木俱尽、二者皆空。往古时代先王的宫殿臣民百姓,现在都消失不见,这也是空啊。”国王道:“太好了,佛所说的关于空的要领,我也很相信呢!”大富长者又说:“身体就是地、水、火、风组成的,坚硬者为地,柔软者为水,热的是火,有气息的是风,命终灵魂离去,四大各自分离,不能保全,所以叫非身。”国王道:“太好了,佛所说的非身,我相信了。身体尚且不能保全,更何况国家土地呢?痛心的是我国的历代先王,却没有听闻佛的无上正等正觉非常苦空非身的教化啊!”大富长者又道:“既然天地无常,谁又能保住国家呢?为什么不将所有的库藏拿来布施给那些贫困饥饿的人呢?”国王道:“太好了,贤明之师的教诲真让人痛快。”于是立即竭尽国库中之所藏来布施贫民百姓,对鳏寡孤儿就像对自己的双亲与孩子一样。百姓们都穿得很鲜艳、漂亮,再没有贫富之别。举国欢欣,大家每天走路都笑容满面,仰天赞叹道:“是菩萨的教化才有了今天。”四方都感叹菩萨的仁德,天下从此太平。  佛告诉众位沙门:“那大富长者就是我,国王是弥勒,鳖是阿难,狐狸是舍利弗,蛇是目连,漂人是提婆达多。菩萨就是这样慈惠行布施度无极。”
  过去,佛灭度之后,在印度有一位国王叫乌斯迦,这位国王是位虔诚的佛教徒,心地善良,对百姓施以仁政。他有一个儿子,这孩子的眼睛非常美丽,几可媲美印度的一种美目之鸟——拘那罗鸟。因为国王很喜欢这种鸟,便以“拘那罗”来为儿子命名。  太子长大后,生得剑眉星眼,相貌堂堂,而且行为端正,非常慈悲。国王开始为王子找对象,有一天他带着太子到寺院去礼佛,并请长老耶舍尊者开示。尊者看看年轻的王子说:“人生无常,身体有生、老、病、死之苦,还有种种的不净,有谁能永远年轻永保俊美?这些都是虚幻不实的,就像王子这对眼睛,虽然看起来很美,其实是最垢秽不净,招灾惹祸之源。”尊者这一番话,令王子感到疑惑:大家都赞叹我的眼睛很美,为何尊者却说它是垢秽不净之物、招灾惹祸之源?这些话不断在太子的脑海中盘旋。  国王的宫中有很多嫔妃,其中有一位很年轻的嫔妃被王子的仪表深深吸引,对王子早有染着之心。有一天,她看到王子一人独处,就百般献媚,向王子求爱。王子为人端正,怎会做出乱伦之事呢?他深自警惕,摆脱了她的纠缠。后来,王子结婚了,那位年轻的嫔妃看到梦中情人跟别人结婚,不免妒火中烧,由爱生恨。  王子婚后不久,国王忽然得病,那位嫔妃细心地照顾国王,直到国王恢复健康。国王感念她长时间的照顾,于是问她:“妳照顾我这么久,心中有什么愿望,我愿意成全妳。”她说:“我只要求接掌国政七日就好了。”国王心想:君无戏言,我既然答应她在先,怎能食言?何况只有七日,并不算什么,于是答应了。   这嫔妃登位之后,写了一封爱恨交加的密函,派人送给太子,要太子挖掉双目——不要让她再看到他的眼睛,唯有如此,她的怨恨才能消除。太子看了信,终于明白耶舍尊者开示的用意了。只不过一切似乎已经太迟,现在嫔妃的话就如国王的旨令,是不能违抗的。不得已,太子挖下一颗眼珠,他把眼珠放在掌心而恍然大悟:“原来它这么腥臭,为何这么不净之物,会得到许许多多的赞叹,又惹来这场大祸呢?”他想:既然要我的两眼,就全挖掉吧!两眼挖掉后,他眼前一片黑暗,但是他的内心突然一片光明,身心清凉,那分安稳自在已是更上一层楼的境界。  太子妃听到通报,赶来时看到太子已经失明,她痛哭失声,心痛彻髓。而太子却很自在,反而安慰她,甚至向太子妃说法,他说:“人生无常,不要怨不要恨,也毋须忧愁,因为怨恨忧愁才是心中的大敌。”那时,王子身边的侍卫向太子建言说:“太子,您如果仍住在宫内,恐怕连性命都很难保!”太子当然有自知之明,而且为了不让嫔妃继续造业,于是带着太子妃逃出王宫,从此流落民间,用心习琴,以卖唱维生。  经过几年后,他们又回到京城。有一天,他们来到宫外,弹琴卖唱。国王听到如此凄美的琴音,不由得想起失踪已久的太子,于是派人去请那位弹琴的人。国王看到弹琴的人原来就是自己日夜思念的太子,如今竟然双眼失明,沦落到以卖唱为生,国王非常痛心,激动地问太子:“是谁害你如此?是谁让你失去双眼?”但是太子绝口不提,只把心中所悟的真理告诉父王,希望父王能息怒消怨。  最后,王子身边的大臣和侍卫忍不住了,异口同声向国王说明原委。国王听了之后勃然大怒,立刻传唤嫔妃,欲下令处死。但是太子却不断哀求父王,怜悯他已是残废之人,希望父王让他保有完整的大爱,不要再伤害他人。国王被太子的慈悲所感动,于是勉强赦免她;但是这位嫔妃自己却受到良心的责备,而觉得无地自容,于是撞墙自杀。  国王的嫔妃因为心中不清净的爱而生烦恼、怨恨,甚至伤害别人,毁灭自己,这是何苦呢?爱,如果能像清水一样清净、自在,普润一切众生,那该有多好。我常说,要照顾好这颗心,才能发挥大爱的精神;切莫存有杂染、埋怨,更不可让心染上非分之念,这需要我们多用心。
  找 心  佛陀在往伽耶山的途中,路过一座苦行林,在树下静坐片时,像等待什么似的。有一个拿了大包裹的女人,从佛陀的面前经过,佛陀并没有注意分别。后来,又有很多高大的汉子走来,他们见到佛陀都异口同声的问道:“刚才您见到一个女人拿着很多东西从这里经过吗?”
  “我没有注意。你们找她做什么?”佛陀反问他们。
  “我们这一行共有三十人,同住在离此不远的森林之中,我们二十九人都有妻子,只有一个人至今还没有娶亲。我们非常同情他,因此,昨天就为他找来一个女人。那知这不是普通的女人,说来真不怕人见笑,原来她是一个卖婬的妓女。她在一夜之中,把我们三十个人都诱惑了。今天起来,我们的东西都被她卷逃了,因此要追赶她,要回我们的东西。您究竟有没有见到她呢?”佛陀默默的听他们说着。过了一会儿,佛陀说道:“是这么一回事吗?我来问你们一句,到底你们的心要紧呢?还是女人和东西要紧呢?”
  这几个人给佛陀这么简单的一问,放逸惯的身心像还本归原一样,深受感动。佛陀不可思议的威德,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语言,都能深刻的印入人们的心版。
  “自己的心比什么都要紧。”这一群男子回答,个个像清醒过来似的。
  “你们不要再去追赶女人,找回自己的心才是最要紧的大事。”
  “找心有什么办法呢?”
  于是,佛陀为他们说苦集灭道,使他们生起信心,而皈依在佛陀座下。
  凡人丢了钱财,知道去寻找;丢了衣物,知道去寻找;但是丢了最宝贵的东西——心,却不知道去寻找。如何返求诸己,把心找回来,做自己的主人,是一生中最重要的功课。
  南无阿弥陀佛  
  第五个故事让我想起动画片“九色鹿”
  白毯与骆驼皮  我们在分分秒秒间,要把心照顾好;一切的行动要谨慎、守规矩,如此,生活才能平安。  佛陀曾以一则譬喻来教诫弟子──有群生意人,经常到远地采购一些物品回到国内贩卖,由于途中必须经过沙漠,因此商队出去,一定要结伴而行比较安全。  有两位商人在外地采购好所需的东西后,便将物品放在骆驼的背上,走了一段路后,有只骆驼突然倒地暴毙了。他们心想:距离家乡的路程还很遥远,怎么办呢?于是他们商量:「如果要从死去的骆驼身上取回代价,只有把它的皮剥下来拿去卖,这样损失会比较少。」  因此,他们决定将骆驼的皮剥下来。两位商人就跟随行的工人说:「我们要坐车先走,你将骆驼皮剥下来后,要好好保护它──记得不能淋到雨或沾到水哦!」因为沙漠的天气变化莫测,所以两位商人才会如此交代。  商人离开后不久,天空忽然下起雨来。工人想起主人的话:骆驼皮不能淋到雨,就赶紧用十分值钱的白毯盖住骆驼皮。结果白毯被淋湿、弄脏了,连骆驼皮也一样弄湿了。  佛陀讲完譬喻,向弟子们说:「这是不是很愚蠢的行为?白毯就像我们的戒行,修行要守好戒律,就如那个工人必须顾好那块价值连城的白毯一样;而那件骆驼皮,是比喻人的贪得无厌。骆驼载着东西到沙漠突然死了,主人还要剥它的皮,就为了贪那张皮,竟牺牲了珍贵的白毯。」  人生的抉择都在于一时的心念,我们想在人生道上很平安,修行路上有成就,必定要守好规则、戒律,分分秒秒将心照顾好,决不能有一点点的疏忽!  我们要把心念照顾好,不要像飚车一样,事事随着潮流狂飙,逞一时之快。若能如此,人生道上就会很平安。
  啄木鸟与狮王的故事  从前,在一座花果繁盛的山林之中,住着一只聪明能干的啄木鸟。  啄木鸟有一个好朋友,是山林之王──狮子。狮王凶猛贪吃,每天都要捕食一只梅花鹿。这天,狮王又捕到一只梅花鹿,满心欢喜地大吃大嚼起来,一不小心,被一根鹿骨卡住了咽喉。  狮王痛苦不堪,既咳不出,也咽不下,咽痛难忍,并且无法再吃任何食物。几天下来,狮王竟饿得面黄肌瘦,皮包骨头,奄奄一息了。  啄木鸟几天未见好朋友的面,这天便飞来看望狮王,一见此景,大吃一惊,忙问:“狮王,您病了吗?怎么瘦成这样?”  狮王无法说话,只能含含糊糊地哼哼道:“…痛…”并用手指着自己的喉咙,比划着里头有东西。  啄木鸟立即明白了:“狮王放心,我能医治。只是我治好了您的病,您这山林之王能报恩吗?”  狮王一听,连忙点头。  啄木鸟又说:“每天供给我食物,可以吗?”  狮王又点点头,示意啄木鸟快为自己治病除痛。  啄木鸟心想:“虽说狮王是我的好朋友,然而它生性凶残贪婪,怎知牠不会加害于我?”于是就对狮王说:“狮王,您先好好休息,我回去准备准备,好给你治病。”  狮王听了,点点头,靠在床边休息,凉风轻轻拂过,狮王觉得喉痛好些,便昏昏沉沉地睡着了。  啄木鸟在林中转了一圈,吃饱饭,又来到狮王家中,见狮王已熟睡在床,心中暗喜,便蹑手蹑脚地来到狮王身边,轻轻掀起狮王上唇,把事先准备好的木棒塞进狮王口中,将其上下牙撑开,再钻进狮王口中。  “哎哟!好臭喔!”一进狮口,它险些儿被血腥之气熏倒,只得强忍恶心,用长嘴叼住那梗在狮王喉中的鹿骨,慢慢一顺,叼着那鹿骨飞出狮王之口,再小心地将撑住狮王上下牙的木棒取出,然后飞到附近的树上。  狮王醒来,顿觉咽喉舒爽,疼痛消失。  啄木鸟从树上飞下,以鹿骨示意给狮王看,说:“就是这只调皮的骨头梗在狮王喉咙中,现在取出,病痛皆无。”  狮王很高兴地说:“好朋友,你救了我一命,我当终生相报。以后,你每天到我这儿来吃饭吧!”  啄木鸟辞别狮王,高高兴兴地飞走了。  几天之后,狮王正在吃鹿肉,啄木鸟被老鹰追捕,惊慌地飞来,找狮王相救:“狮王,老鹰追我,快救救我!”老鹰见狮王在,便悻悻然地飞走了。  谁知,狮王却张着血盆大口,对啄木鸟说:“我生性凶猛残酷,捕杀无数动物和鸟类。我一口牙齿锋利无比,你前次进入我口叼鹿骨又平安飞出,就该庆幸我没把你吃下肚,怎么今日还敢来找我,寻求帮助?”  啄木鸟听了,对狮王说:“我明白了,东西掉入大海,怎能再找回;熟睡中的梦境,醒来全消失。我救了恶人的命,是自己最大的迷失,怎么还能企望得到恶人的回报!”说完,啄木鸟便振翅飞去,再也不把狮王当做朋友了。  故事中的啄木鸟,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那个不知报恩的狮王,就是提婆达多的前身。
  对佛教的诘问  第一问  有一位聪明的那先比丘,有一次,弥兰陀王故意要非难那先比丘,就诘责他说:“你跟佛陀不是同一个时代,也没有见过释迦牟尼佛,怎么知道有没有佛陀这个人?”  聪明的那先比丘就反问他说:“大王,您的王位是谁传给您的呢?”  “我父亲传给我的啊!”  “父亲的王位是谁传给他的?”  “祖父。”  “祖父的王位又是谁的?”  “曾祖父啊!”  那先比丘继续问:“这样一代一代往上追溯,您相不相信您的国家有一个开国君主呢?”  弥兰陀王正容回答:“我当然相信!”  “您见过他吗?”  “没有见过。”  “没有见过怎能相信呢?”那先比丘又问。  “我们的开国君主制定了典章、制度、律法,这些都是有历史记载的;所以,我虽然没有见过他,但是,我相信他一定存在的。”  那先比丘微笑颔首说:“我们相信佛陀确有其人,因为佛教也有佛、法、僧,有经、律、论;有佛陀所制定的戒律和历史事迹,决不是虚构不实的人物,这个道理与你们有开国君主是相同的!”  第二问  弥兰陀王无法藉此非难那先比丘,动了脑筋又想到另一个难题,他问:“你们佛教徒常常讲:人们第一快乐就是证悟涅槃,达到不生不死不灭的境界。那先比丘啊!你已经证悟涅槃了吗?”  那先比丘谦恭合十:“惭愧,还没有!”  弥兰陀王得意地问:“既然没有证验过,那么,你怎么知道有涅槃的境界呢?”  要是拿这个问题来问各位,你们怎么回答呢?  那先比丘不直接回答,反问弥兰陀王:“大王,假如现在我拿一把大刀把您的膀子砍掉,你痛不痛啊?”  弥兰陀王变色说:“当然痛!哪有膀子砍断了不痛的!”  那先比丘追问:“您的膀子又没有被人砍断过,您怎么知道痛呢?”  弥兰陀王答:“我看过别人被砍断膀子的痛苦情状,我当然知道痛啊!”  那先比丘微笑致意道:“大王啊,我也同样地看过别人证悟涅槃时候的快乐,所以我当然知道涅槃境界的美妙啊!”  第三问  弥兰陀王这个疑难又再次被驳倒,还是不服,便绞尽脑汁,第三次发问:“你们出家人奉信慈悲为怀,你怎么去原谅你的仇敌呢?”  那先开颜笑了:“大王,如果您的腿上长了一个脓血疮,您会把腿子砍掉吗?”  “不会!”  “那么,大王您怎么办呢?”  “细心地清洗它,给它敷药,时间久了,疮就好了!”  那先比丘说:“是的!仇敌、坏人就像一个脓疮,不去照顾、医疗,就会蔓延恶化,所以必须用法水去清洗,使他们弃邪归正,改过自新,这个跟大王您护持腿上的脓疮是同样的道理!”  第四问  弥兰陀王点头称善,仍然不能心服口服,想一想又计上心来:“你们常常劝人要修来生福,你们既没有经历过死亡,怎么知道人死之后还有来生呢?”  那先比丘和譪地回答:“这就好比柳柑,果实成熟了以后掉在地上,果肉腐烂了,可是种子却埋在土壤里,一等到时机成熟,就会萌芽、成长,茁壮为一棵柳橙树。人的身体只是四大暂时的假合,等到幻境破灭,躯体也就死亡了,可是业识却能不断生死流转,就像柳橙的种子一样地在六道轮回中生生不息,不止有一个来生复苏,而且有无限个来生。”  第五问  弥兰陀王心有不甘,又提出第五个问题来质疑,一个比一个更难回答,但是那先比丘智识过人,胸有成竹,依旧微笑着一一开示。  弥兰陀王问:“你们出家人爱不爱自己的身体呢?”  那先比丘:“身体只是四大五蕴和合的色身,我们出家人是不爱的!”  弥兰陀王一听,正中下怀,立刻狡黠地反驳:  “哦!你说你们不爱自己的身体,但是,你们出家人一样穿衣、吃饭、睡觉,还不是在保护这个色身?若说不爱,岂不是自相矛盾?”  那先比丘一笑而罢,另作别解:“大王,如果您身上长了一个脓包,您爱不爱它呢?”  “脓包?那么脏的坏东西,谁会喜欢它?”  “既然不喜欢它,为什么要把它洗净、敷药,时时守护它不使恶化,每天看看它有没有好一点?若说不喜欢脓包,这种做法不是自相矛盾吗?”  弥兰陀王很不服气地辩驳:“我是为了身体的健康才要保护它的!”  那先比丘击掌而笑说:“这就对了!出家人不爱这个身体,但是为了借假修真,也不得不照顾这个空幻的身体啊!”  第六问  弥兰陀王屡仆屡起,紧接着又问:“释迦牟尼佛能不能知道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因果呢?”  “佛陀具有大神通,当然能知道过去、现在、未来了!”  “既然如此,为什么他不把所有的神通教给你们,让诸弟子迅即知道过去、现在、未来的业障,不就通通开悟了吗?何必一点一点地让你们慢慢历练呢?”  聪明的那先比丘举重若轻,先问:“大王,如果您是个医生,是不是就知道各种治病的百药呢?”  “当然啦!医生对于什么药能治什么病,是通通都要知道的啊!”  “既然医生知道百草药性,他能不能把所有的药都开给一个病人吃呢?”  弥兰陀王大不以为然的回答:“当然不能!治病要对症下药,慢慢地一味配一味的调理,病人才会好,怎么能胡来!”  那先比丘顺势就下的说:“同理,佛陀传授佛法也要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要依照弟子根器的不同,一点一点逐步传授,才能如法得道啊!否则,偃苗助长,反而容易弄巧成拙!”  第七问  弥兰陀王面露赞叹之色,十分佩服那先比丘对答如流的智慧,继续问到底的说:“那么,请问释迦牟尼佛有没有嗔恨心,会不会发脾气?”  那先比丘答:“佛陀没有嗔恨心,当然不会发脾气。”  “可是,经典上这么记载:有一次佛陀的大弟子舍利弗和目犍连带着五百徒众来听经,佛陀却很生气地斥责他们:‘出去!出去!’这不就是嗔心使然吗?”  “这事是有的!”那先比丘耐心阐释说:“舍利弗与目犍连的确带了五百徒众来参加法会,但是这五百个人成群喧闹,不尊重庄严法会,佛陀喝斥他们出去,并不是出于嗔恨心,而是出于慈悲心。这就好比大地覆载我们,一切如如平等,如果你在地上跌倒了,这是你自己不小心的缘故,你能怪大地对你不好,对你生气吗?”  弥兰陀王频频点头,这才心服口服了。各位听了这么多非难的问题,仔细思量,就可以体悟出那先比丘是何等大智慧了!
  如何看待佛教的诘问?  学佛是应该首先自我反省,一再反省,不断的反省。最可怕的事,莫过于反省都不能觉察的错误和毛病,再看一下八十八结使,人随时随地都在做错事,连认识这些错误都不能够。 常常听到有些人说:"我从没有做过对不起人的事",或者说:"从末做过害人的事"等。 是的,可能他们没有杀人放火,但是,据我的观察,他们却常常在做对不起人的事,只是自己不知道罢了。 有人自己觉得,这些小错无所谓,没有关系,古人说:"莫因善小而不为,莫因恶小而为之",过错就是过错,不因其小而逃脱因果。  看到了别人,自己不免出了一身冷汗,自己一定也是如此,随时在造恶业而不自知,可见一个人想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为什么反省不出来自己的毛病?一定是智慧缺乏。唉!千头万绪怎么办呢? 多多反省吧!随时反省吧!仔细的反省吧!* 一旦注意到这个反省的问题,渐渐的产生了恨自己的心情,觉得天下最可恨的人,就是自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恨不能一死,以谢天下。  有了这个心理之后,对他人不免原谅多了,我本来是一个很苛求的人,到了这一步,经过一番反省,发现自己原来如此差劲,可是别人却都原谅我了,于是自己也就不太苛求他人,开始能原谅他人了。这样一来,反而觉得日常生活中,不如意的人变少了。 而且每当他人有求于自己的时候,也就不像以往那样斤斤较量,似乎产生了一种对人人弥补的心情。  关于戒律,可以打个比方:比如管高压电安全的人员,为识字的人写上种种警告标志;为不识字的动物施设围栏。目的都是为了不让他们触碰到高压电。邪淫这个业,和杀、盗、妄语等业一样,是根本重戒,所以叫做“恶业”。众生作恶,除非违背国家法律,没有任何人(无论佛菩萨还是神鬼)会因为这件事而惩罚作恶的人。但是,作恶的业会导致极重苦果。打个比方:因为往昔的业报,某人一生下来就在很贫穷的国家,很贫穷的家庭,而且生下来就有残疾,瞎眼瘸腿,以乞讨为生,为众人厌恶;食不果腹直至衰老病死。这个人有错吗?可以讲没有错,仅仅是往昔某一生的业报在今生成熟了,显现出来了。  佛了知一切因果,不忍众生不知而作,因此明言相告。不仅明言相告。还制定条律让所有信入佛法的弟子尽力遵守。  这些事实,您不能用“极端”来形容。比如写上“10000伏高压,切勿碰触”的那个人。您不能说:“你太极端了,人家不懂事的小孩子,轻轻摸一下就要人家去死!太不平等了”。如果是你,会不会去说:“摸一下也可以啊,有没犯多大的错。”。二者相比,是谁慈悲呢?  佛法难信难行,愿一切闻者种下善根。尽量让自己“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面相  清代崇明县有一个叫黄求爵的人,看相的判断他没有儿子,寿命只有60岁。  后来有从南洋来的一支船遇到大风要翻沉,黄求爵赶紧出十两银子请鱼船去救援,把十三个人都救上了岸。  再次遇到那个看相的,相士很惊讶地说:您满面都是阴骘纹,必定做了积德的大好事,您不仅有儿子,儿子还能考中进士,您自己也得到上寿。  后来黄求爵果然有了儿子,名字叫振风,考中了康熙己未年的进士,他自己活到九十多岁善终。  天道是这么可以依靠,人们干吗不去恶为善呢?
  善意存于心 众生是菩萨  常行于慈心,去除怨恨想;大悲感众生,悲惜化泪雨。  佛家以慈悲为本,所谓“慈”即爱护众生,有给众生以安乐的心;而怜悯众生,有拔除众生痛苦之心,则为“悲”。观世音菩萨既有博大的“爱护心”,又有非凡的“怜悯心”,所以其美名尊号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  其实佛也并不是那么神秘,丹霞禅师有一次路经洛阳的惠林寺,那时正是严冬时节,天寒地冬。于是他就将惠林寺里的木头佛像扛了下来,烧火取暖。  寺里的住持见了,大发雷霆道:“你怎么敢把佛像烧了呀!”  丹霞禅师泰然自若地答道:“噢,我是想把佛像烧出舍利子来呀!”  住持惊愕地问:“木头的佛像能烧出舍利子来?”  丹霞禅师道:“既然烧不出舍利子来,那就是木头了,不是佛了,尽管烧好了。”  后来,丹霞禅师安然无恙,而住持却因心火上蹿,掉了两道眉毛。  众生皆苦,惟怀有一颗大慈大悲的善心持身处世,方能苦中有乐。而心存善念,便可称佛。  有一个人对佛无限崇拜,吃着斋饭,诵着经文,烧了好多香之后,他想见见活佛是什么样子。  于是,他筹备了路费,带足了干粮,准备去名山古刹中寻找活佛。爬过千山,趟过万水,他终于来到了当时有名的一座寺院。寺里的方丈接待了他。他向方丈述说了一路的艰辛劳顿,并恳求方丈让他见见活佛。  方丈说:“回家去吧,佛已经在你的家中了。那个倒趿着鞋披散着发为你开门的就是活佛。”  一天清晨,他回到了家,敲了门后,就急切地等待着活佛的出现。  门开了,倒趿着鞋披散着发为他开门的正是他的妻子。知道是他敲门后,妻子来不及将鞋穿好将头发梳好就匆匆为他来开门。  他恍然大悟,原来活佛就是我们身边一切善良的凡人。一切曾经给了我们关怀和帮助的凡人。  只要本性率真的做事,就是行了佛道。木头佛像烧不出舍利子,千真万确。正所谓“泥佛不渡水,金佛不渡炉,木佛不渡火,真佛内里坐”。说到底,决定我们自身价值的条件,并不在于我们所得到的外物,而是在于我们自己的心灵和行为。因为真正的佛是在人的心中。  佛性一直在我们的心里,只是我们不认识它,不知道看重它。它是人生命的根,是人心灵的船,载着我们的心灵渡过大千世界,却让我们的心灵深处依然完好如初。
  阿育王和龙王的故事  诗曰:  “阿育王征海不从,分金造像比轻龙;  兴添福德修千日,献宝称臣叩首恭。”  距今二千多年前,印度阿育王由於他福力特别殊胜,统一了全印度。  有一天,阿育王召集群臣,问道:“现在天下,还有什么地方不属於我?谁敢不服从我?”群臣同声回答说:“全印度都被大王统一了,没有一个不称臣服从大王。”  其中有一位大臣,站起来说:“启奏大王!以臣所知,大海中的龙王,不属於大王。因为龙王向来不遣使来问候大王,也没有任何宝物进贡。由此可见,他不属於大王。”  阿育王想考验自己的福德、威力,是否能够慑服龙王,因此发动了千乘万骑的兵将,敲钟击鼓,族旗展扬地来到海边。阿育王厉声向大海呼喊说:“龙王!你在我的国界内,为什么抗拒不来见本大王?”他虽然再三地呼喊,龙王却安然不动,视若无睹。阿育王问群臣说:“有什么妙法,可以使龙王不得不出来?”  这时,有一位尊者,禀告阿育王说:“时机若到,就可以使龙王出来。现在因为龙王的福德,在大王之上,所以他不出来归服。大王如果不相信龙王的福德比较大的话,可用黄金两斤,分别塑造两尊王像,一尊造龙玉形像,一尊造大王形像。两尊金像造完成之后,如法加持修法,比量其轻重,就可以明白谁的福德大。较重的一尊就是福德大。”  阿育王就依照尊者的办法命人去造像,造成以后,称验的结果还是龙王的像重,人王的像轻。  尊者说:“龙王的福德,超过於大王之上,所以他的像较重。大王的福德不够,所以比龙王的像轻。若想轻者变重,必须修德培福,才能如愿。”  阿育王听闻尊者的开示之后,知道自己的福德浅薄,深感惭愧,因此更发勇猛精进之心,广种福田。从此每天精进修持显密佛法,又大叩头(大礼拜)数千拜,即使手已磨破,仍然竭诚地礼拜三十五佛。  阿育王的发心,稀有难得,他把私人的财产,全部作为供养三宝与布施贫穷。又在各省市建寺起塔,广造佛像,印赠佛经,不计其数。如此种福,使供在密坛上的龙王金像,向他曲身合掌。  尊者说:“这样的福德还不够大,要使龙王像向大王顶礼,全身伏地,大王的福德才够大。”  於是,阿育王更加发大心,并接受耶舍尊者的指导,取阿阇世王所藏的佛陀舍利四升,粉碎七宝末,而造八万四千宝塔。又受护法神的协助,将此宝塔舍利,分遍阎浮提,同时安置供养。此外,更派遣高僧前住各国去宣扬佛法,使佛法遍满於全世界。  如此,三年不断的精修佛法,广种福田。到了最后,连阿育王自己睡觉用的枕头,也拿去卖掉,来供养三宝。这时,龙王的金像,立即伏地向阿育王顶礼。  尊者就向阿育王说:“现在可将两尊金像,再称验其轻重。”真是不可思议,人王像已经超过龙王像的重量了。尊者说:“大王可以征服龙王了。”  阿育王非常高兴,便如前次一样,带领着大军来到海边。这时,龙王立即变化成一位青年婆罗门,来到阿育王的面前,长跪问候请安,并贡献许多珍宝,自称小臣。  诗曰:  “福慧双修正法王,阐扬圣教显威光;  捷成宝塔阎浮遍,饶益人天尽佛当。”  附注说明:  (一)福德和智慧,是成就佛道的根本,故佛为福慧两足尊。若要人恭敬信服,自己需要培植相当的福慧。  (二)布施得大福,修持开智慧。培植福慧的人,必须要至心供养三宝,周济穷苦;精进修持显密佛法。  (三)礼拜“三十五佛”,功德无量。依照“决定毗尼经”的忏悔法,修持礼拜诸佛,能消灭一切恶业。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家里可以诵佛经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