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价BBC今年播出的bbc纪录片hunt《The hunt》

8月播出的纪录片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 Chinese School,讲述5位中国中学老师在英国中学教授50名学生一个月的教学实验。BBC官方链接另一个版本的中西教育对比,丹麦9年Z班VS中国初三13班。
第三集出来了,中式教育三项考试全胜,以后来补,这一集很多感人的场景。希望我能够从中学到一些。加油。嗷,第二集已经出了,看完这个我是带着一丢丢不开心来更新答案的。之前看第一集的时候,只是觉得这是一个还值得一看的实验,针对里面的几个人物思考了一些。反正最后就剩最后一集了就出结果了。借个地儿吐吐槽吧TuT ,这一集主要就在讲这几件事:升旗,孔夫子的课,一个水壶的故事,纪律太差校长教务主任插手,英国人学语法,包饺子和家长会。先说想法吧,首先这个实验如果成功真的会是一件让人有一点惊讶的,虽然我内心希望中国的教育能够成功。但是要让一群习惯英国教育体制多年的学生来到50个人的大教室,听着与原来的课堂完全不同的灌输式教学(好在中国教育已经没有像八九十年代那样完全是教师主导课堂了,现在的课堂学习虽然还是主导,但是会更多的考虑趣味性和知识性),习惯就是一个大问题,来到一个新环境。而且文化差异巨大,拿一个有一些曲解的中国式课堂去教授这些学生本来就不是合理的,而BBC的拍摄前两集大部分都在记录中国课堂管理和教育方式的失败,然后第三集就要结束了,记录了大多不好的点。再来说一些校方的领导层一次次的说着中国教育在这个学校的不成功,我之前认为他们做这个实验,其实就是想知道中国教育有哪些可取的地方,然后加以学习,这是一件很有勇气的事情。毕竟改革需要勇气,但是现在我有一些动摇了,似乎他们还是想要维护他们所现有的教育体系。我对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有信心的,虽然不敢说我的小学中学过的多么轻松,但我敢说我过的是快乐的,有目标,有想法的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有一群老师叮嘱我们,教我们知识还让我们体验快乐。喜欢父母,尊敬老师,知道相互尊重。当然我希望中国的教育可以借鉴一些国外的教育理念,还可以讲更多的趣味性,实用性在中学阶段多做普及,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而不是单单为了考试。想说的话还有好多,有时间我慢慢补上来吧,再说说第二集的一些印象深刻的吧。这些十三四岁的孩子应该是还不能完全理解什么是最基本的尊重吧,不管是在这里看到的英国学生还是之前在丹麦九年Z班和中国初三13班里的学生,他们很多都并没有尊重老师的意识,老师不是权威,但在人和人的相处中,如果连最起码的尊重都没有,那其他的还有什么意义。而且当学生把烧开水的水壶带来教室,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当中国老师请来了这个学生的家长得到的却是这样的回复:Tea person, but also he said, I think it's a human right.because 12 hours without a hot drink. And I said, well, if you take the kettle in. I explained it might be a health and safety issue, so there you go. That's the nature of the beast……当他妈妈谈起他儿子觉得不让喝茶是human right的时候,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大不了。家长来了学校,谈话,家长的言辞,以及邹老师那一脸的尴尬还有最后的Josh的表情。既然知道有安全问题,可还说是nature of the beast,那我只能【摊手】┑( ̄Д  ̄)┍这一集里也有李老师说了这么一句:Children should follow their parents, and love their parents. 可是突然来了这么一句——according to Confucius, In Confucianism, 这一集里也有李老师说了这么一句:Children should follow their parents, and love their parents. 可是突然来了这么一句——according to Confucius, In Confucianism, parents are always right.得到的当然就是一个孩子的马上反对,(求问网友,孔子真的有这么表达过吗?)这大概在我们的学习观念里也不一定吧,毕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纪律的问题我不重复讲了,总之就是这群孩子更加变本加厉,然而当我以为他们本身就是这样的的时候,当教导主任来班上讲纪律的时候,这群孩子的眼神非常非常专注,而当校长进来旁听纪律的时候班上都乖乖的,课校长一走马上就又凌乱了,然后学生说是因为他们怕教务主任怕校长,而我们不怕你们,大概因为是实验,他们并没有多么重视,在平时的课堂上也不会做这些破坏课堂纪律的行为。最后分享一下在家长会上我认为一个比较成功的演讲。先说两国学生的不同,然后夸一下他们的社会保障体系,说一下中国的现状——no money, no job. no money, no food.最后说一下大环境,你们的孩子要和我们竞争啊,再夸下你们孩子很聪明,但是呢太安逸没有危机感,希望家长们思考……这些家长点头认可,纷纷受到鼓舞……我想接下来的一集这些孩子会有一些转变吧,介入了家长进来,也就是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当家庭配合学校的教育,学校的教育就会更加有效。==========================================================================()看完第一集,我还是想说点什么,零零散散写着,突然发现就写了这么多了。(多图?????)大致写了以下七个方面:一、并不是完全的中式教学这一段是对纪录片中杨君老师的言辞的复述,个人认为有些极端,在我看来现在的教育并不是完全这个样子的。二、该如何进行课堂纪律的管理这里对杨君老师的科学课上的纪律管理和李爱云老师的自习课上的管理分别作了分析。三、碰到熊孩子,老师该怎么办针对纪录片中的Sophie进行了一个分析,而要如何正确与这种孩子沟通交流也是值得深思的。四、因材施教这里是对邹海连老师的三角函数这节课与国外老师的讲解作了一个比较。五、用心爱护那些敏感的学生对学术成绩不错但是体育成绩很差的学生Joe在经历跑步测试的挫败后,重新在九连环中拾得了信心。六、老师的思考关于课堂管理,关于师生沟通交流,关于教学七、我们的教育并不差,但是也需要学习改进虽然是一个教学大纲,相对公平的教学环境,你的身边有优秀的学霸,也有不爱学习的同学,老师不会放弃你,你可以选择你想要的路,优秀或者平庸,你享受的都是公平的。BBC或许想用这个纪录片来激励他们的孩子,他们的纪录片是给他们看他们学习的,对于两国教育理念的差异是必然存在的。我更多的希望的是,看了这个纪录片的老师可以更进一步反思我们的教育,把我们的好的留下来,去学习更多。多去总结一些班级管理的技巧,多去思考一些教学方法,多去与学生沟通交流,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帮助。而接受过国外教育的人可以将国外教育的优势引进,同时,也希望家长或者终究要成为家长的人可以为孩子提供好的家庭教育。--------------------------------------------------------------------------------------------------------------------------------一、并不是完全的中式教学看完这一段视频,教科学的杨君老师给我的印象是最为深刻的。在出早操时,就看到了杨老师带早操的认真的样子,她在英式学校授课,但是对中式教学十分热衷(But she is a fierce advocate of Chinese way),我没有在网上找到这个老师的相关信息,或许可以冒昧的猜测(如果有误,还望指正,谢谢)她接受的是八九十年代的中式教学,没有长期在现在的中国的中学授课。在这节课上,她说在这节课上,她说在中国只要是老师,自然就会受到尊重。她认为老师认为只要努力,你就能成功。首先老师的权威随着时代的改变我觉得在慢慢削减,大多数学生都是尊敬老师的,但是老师必须有足够的能力才能让学生长期的尊敬你,而这个能力就涉及到各方各面。你必须值得让学生尊敬你,而不是automatically.这段话是她在与一个调皮的学生Sophie(后面会讲)两次在课堂上捣乱后说的,在她认为这段话是她在与一个调皮的学生Sophie(后面会讲)两次在课堂上捣乱后说的,在她认为在中国,我们不需要所谓的课堂管理技巧,因为每个学生从生下来就遵守纪律,天性如此,再加上家庭培养以及社会教育(by nature, by families, by the society)。在看纪录片的时候看到这一段话,我的内心是复杂的,我们的学生并不是天性如此,不管是多么优秀的班级,都会有那么一两个学生时不那么“听话的”,他们或许会顶撞老师,或许会在课堂上质疑老师的讲课内容,或许会做一些捣乱课堂秩序的行为等等。只是说在中式教育的培养下更多的学生知道了纪律,知道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会遵守一直以来学校教育的规定。而这种管理,做为一个老师,一定是需要技巧的。二、该如何进行课堂纪律的管理这段话或许很多人都很熟悉,我在小学的时候老师也说过类似的,老师在强调:”这段话或许很多人都很熟悉,我在小学的时候老师也说过类似的,老师在强调:”我没法一边讲课一边管纪律,我看到谁违反纪律我就让他出去,没有纪律你们就学不好……”而在她在介绍纪律的时候班上的同学仍然在说话,而这时她说了这样一句话:“Are you still talking when I'm talking."字幕给的翻译是:”我说话的时候你们讲什么讲。“不知道为什么,学生时候的我,听这句话的时候,会有点同情老师,因为我的同学们并不服管,甚至那些调皮的孩子还特别喜欢看老师这样子生气。觉得这样子很好玩。这句话——这句话——中国的学生,他们不会浪费别人的时间,他们不会浪费别人的时间。其实就像一个孩子听到妈妈说别人家的孩子今天考试考到多少多少,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怎么优秀内心的感受是一样的。这种感受,我们很多人都体验过。甚至你们的老师也这么做过,在你们班夸隔壁班,在隔壁班夸你们班,还好这只是两个隔壁班的比较,可这却变成了两个国家的学生的比较,所以这些孩子肚子里肯定会有些不开心的。接下来就是杨老师在她的科学课上一次次的提醒学生不要说话。你们再说话,我就不讲课了。这里最后那句说"That's so cute, She reminds me of my nan"是Sophie,也是第一个接受惩罚的学生。而这句你们再说话,我就不讲课了,似乎在我们的课堂中并不少见。好了,别说话。但是下面这些学生并没有听,这样,杨老师开始采取了揪出一两个来。可是揪出一个Sophie并没有什么用,接下来又抓出一个去面壁。看到这样的课堂,因为没有切身体验过英国的课堂是什么样子,我不知道在他们的30人的小教室里,老师讲着课时,会不会也自顾自的说话,化妆,玩游戏,也许是因为知识教授的方式不同,我们的课堂多数是用黑板、书本、笔记本来完成,漫长的老师授课,不可否认的是这最快速的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但也许这对英国的这群孩子并不适用,或许是因为长时间的听课导致了注意力不够集中才开始的散漫,而对于这种课堂的管理,我想做为老师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一遍遍的强调”不要说话“,或是抓出学生出来惩罚以警告其他学生都不是明智的做法。在我看来,虽然在一种新的教育方式下,他们并没有抵制,而是在接受,有些学生也觉得习惯甚至觉得这是好的,当然因为是新的教育体制,所以大部分人还是不习惯的,而这个班级大多数学生都是尊敬老师的,只是有几个孩子非常调皮,需要多加管理,这里在这一集的最后班上开始了班长和班委的选举,旨在希望通过几个学生的标杆,以及对班级的管理,这种办法是相对而言有效果的。希望可以在第二集中看到一些效果。而对于这几个调皮的学生,如果可以课后或者自习的时候聊一聊,或许也是不错的办法。这里也分享一下来自南外的李爱云老师的自习课。首先,也是强调纪律,当然学生并没有听从老师的指挥,聊天的,玩的孩子比较多。接下来,李老师来到一个正在聊天的学生身边。首先,也是强调纪律,当然学生并没有听从老师的指挥,聊天的,玩的孩子比较多。接下来,李老师来到一个正在聊天的学生身边。李老师走近学生,双手抱在胸前,这种忽近忽远的距离感,或许可以让老师更贴近学生,她说李老师走近学生,双手抱在胸前,这种忽近忽远的距离感,或许可以让老师更贴近学生,她说因为我们要继续上课,所以我要更严格了,聊天的口气。接下来笑着说我的学校里学生是怎样的(这里我重复截取了几个李老师的表情,严厉但不是宣告权威),并没有说你们不如中国孩子,说的是两者的不同,并且告诉这群孩子我需要想一个办法出来。这个老师的态度我个人比较喜欢,但是她的课堂在第一集中出现的不多,以后更新完了可以再分析一下。三、碰到熊孩子,老师该怎么办看到第一集中的Sophie,我想很多老师都会头疼,有些学生也会回想起自己学生时代班上调皮的孩子吧。"this is why you guys learn less than the Chinese students learn.""this is why you guys learn less than the Chinese students learn."就是这么一句话,因为你们说话拖慢了进度,所以学的比中国学生少。但这句话却被Sophie误解成老师说我们比中国学生蠢。其实这并不是Sophie第一次接受惩罚,因为老师的一句话,加上他本身的误解,让她觉得老师是无礼的。当然做为学生,她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甚至她说了这么一句话:其实这并不是Sophie第一次接受惩罚,因为老师的一句话,加上他本身的误解,让她觉得老师是无礼的。当然做为学生,她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甚至她说了这么一句话:If it wasn't for the social life and for the friends, I would't bother with school.因为是孩子,她现在的这句话,作为老师的角度听着我觉得可以被原谅,但是作为老师我想更重要的是对这种孩子进行感化和教育。她有太多的言语,是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这是第二次被惩罚后,Sophie的内心独白,这个孩子她不知道自己以后要干什么,她对于接受教育的看法就是这是第二次被惩罚后,Sophie的内心独白,这个孩子她不知道自己以后要干什么,她对于接受教育的看法就是没钱什么都干不了。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对于得到钱的方法,要么kill people and get their money,要么工作。也许是随心的一句话,不知道为什么我看到kill people and get their money时,十分担心这个孩子。当老师讲”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后退“时,这个孩子说了这么一句:I’ve no idea what humble means.而对于严厉的老师管教时,她是这么想的:而对于严厉的老师管教时,她是这么想的:这种孩子,在中国也有,老师越是管束,他越是叛逆,想要捣乱。所以她成为了第一个接受惩罚的学生。这种孩子,在中国也有,老师越是管束,他越是叛逆,想要捣乱。所以她成为了第一个接受惩罚的学生。截图里,可以看看Sophie的表情,她并没有因为被老师点名而感到不好意思,甚至她也知道,老师点名是希望她以后不那么做。截图里,可以看看Sophie的表情,她并没有因为被老师点名而感到不好意思,甚至她也知道,老师点名是希望她以后不那么做。其实Sophie这是一类孩子,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并不知道我为什么要读书,这类孩子内心是缺乏安全感的,也许捣蛋能够得到老师的关注,他们选择了这种方式得到关注,也许听话并不是他们的本性,他们一次次的给老师带来麻烦。他们觉得这样子好玩其实内心还是会有一些难堪,但是又不能停下。似乎就是我们所说的叛逆的比较极端的情况吧。不过因为我并没有什么面对这种孩子的经验,希望能有人分享一下自己的经验╭?~。我作为一个准老师,希望的是感化学生,和学生单独聊天,找到他们这么做的原因,慢慢的灌输一些价值观,人生观等等。而对于平日的课堂,严厉和和蔼要适当转化,有教师的威信也要有朋友的亲切。四、因材施教邹海连老师是来自杭外的一名数学老师,在纪录片的开始,是这样介绍的”he's keen to bring the Chinese ethos to this new students“,纪录片里给出了邹老师的三角函数课的一部分视频。给出了三角函数的公式,这里他说给出了三角函数的公式,这里他说这里的学生不习惯去记公式,因为只给出了这节课的一些片段,和学生觉得进度快的一些词语,我也不能做出太多评论。但是当我看到一些学生去找他们的数学老师学习三角函数时,他们老师给出的记忆方法,对于我来说并没有什么优势。””SOH-CAH-TOA“在我们看来并没有什么特点的九个字母,但是在这群学生的理解下,居然是一下子就弄懂了什么是三角函数,所以对于不同文化,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为教授知识的老师,应该的是为他们寻找到一种合适的教学方法。除此之外,这么一段话也值得老师去思考。三角函数有什么用?那接下来就是很多人问的学数学又有什么用?希望更多的数学老师可以去把更多有趣的好玩的数学带给学生。三角函数有什么用?那接下来就是很多人问的学数学又有什么用?希望更多的数学老师可以去把更多有趣的好玩的数学带给学生。五、用心爱护那些敏感的学生在我们的身边,总有那些成绩好但是不爱说话的孩子,还有一些喜欢偏科严重的孩子,还有一些自卑的孩子。在这第一集当中,Joe就是一个。学术科目上优秀的Joe体育并不理想,在测试跑步成绩前有些焦虑,他的体育老师希望他坦然接受这个成绩,跑完就好了。学术科目上优秀的Joe体育并不理想,在测试跑步成绩前有些焦虑,他的体育老师希望他坦然接受这个成绩,跑完就好了。但是对于一个孩子而言,要接受这个并不容易。当Joe看到别人都跑完时,他会觉得自己表现的不好而感到丢脸,或者情绪低落。而在玩九连环时,Joe却轻松的就掌握了规律。而在玩九连环时,Joe却轻松的就掌握了规律。我想说的是,不管是什么学生,可能都有薄弱的一项,但是没必要因为这个感觉是rubbish,你这方面不太好,可以利用其它的进行弥补,而对于你相对薄弱的地方,或许并不能达到最优秀,但是你可以通过努力做得比现在的你做的更好,可以试着做一些你并不是很擅长的。我想说的是,不管是什么学生,可能都有薄弱的一项,但是没必要因为这个感觉是rubbish,你这方面不太好,可以利用其它的进行弥补,而对于你相对薄弱的地方,或许并不能达到最优秀,但是你可以通过努力做得比现在的你做的更好,可以试着做一些你并不是很擅长的。六、老师的思考关于课堂管理,引用邹老师的一段话:"Education is not always working. Sometimes you have to wait. As a teacher you have to have these ability or techniques to get them back."作为老师,不能仅仅是会教授知识就可以了,你需要技巧,让你的课堂有效,你需要技巧,让你的学生可以在你的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关于师生沟通交流,这是邹老师在给出这群孩子玩九连环时的一个小片段,Connor成功解开了,邹老师及时鼓励,你看看这个时候的Connor,开心,成就感洋溢在脸上。如果脸盲的我没有认错的话,这就是那个被叫去面壁的孩子吧。每个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都会犯错,但是这时候需要老师去拉一把,这样,他就能逐渐找到属于他的路。如果脸盲的我没有认错的话,这就是那个被叫去面壁的孩子吧。每个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都会犯错,但是这时候需要老师去拉一把,这样,他就能逐渐找到属于他的路。关于教学,这个每个新老师都会大有感触吧,我备了认认真真的一堂课,在课上详细的讲给了学生,学生给我的反馈看起来也不错,可是测验一下,问题还是一堆堆的。而杨老师对自己的看法却是相对消极的。其实对于课堂效果的评估,在中国也是,讲完一堂课,能够完完全全吸收的孩子并没有多少,大多数需要课后的努力去完成,比如复习,预习,这样对于知识的吸收就可以有所增加。而老师需要更多的课后反思与总结,去更有效的上好每一节课。而杨老师对自己的看法却是相对消极的。其实对于课堂效果的评估,在中国也是,讲完一堂课,能够完完全全吸收的孩子并没有多少,大多数需要课后的努力去完成,比如复习,预习,这样对于知识的吸收就可以有所增加。而老师需要更多的课后反思与总结,去更有效的上好每一节课。七、我们的教育并不差,但是也需要学习改进一个教学大纲,相对公平的教学环境,你的身边有优秀的学霸,也有不爱学习的同学,老师不会放弃你,你可以选择你想要的路,优秀或者平庸,你享受的都是公平的。这是这两个孩子对于杨老师的课的评价,她觉得这个更清楚明白。这是这两个孩子对于杨老师的课的评价,她觉得这个更清楚明白。所以我想告诉学生的是,我们的教育模式并不差,你可以选择你要的路,我也想告诉你们,作为一个即将成为数学老师的我,我和我的同伴们,都想带给你们更多有趣的知识,虽然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也许不会那么吸引人,但是我们想做的就是把更多更好的带给你们。最后引用一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一段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希望每个即将要成为老师的我们可以努力。
&p&我也是BBC纪录片中的邹老师(教数学的男老师)的学生,之前读于杭外剑桥高中,现在在牛津大学读书。昨天在b站看完了这部片子,又听到了Simon萌萌的英语也是觉得很有意思。我觉得这部片子可以从很多角度看吧,也算是讲讲我个人的感受。&/p&&br&&p&首先我觉得我绝对属于,在中国学校而更像片中英国学生的类型。高二一年翘课178节,然后被校长通报批评了(不要问我为什么没有被开除。。)。上化学课的时候看杂志被老师缴了3次然后不让我上课。。反正我觉得老师也是挺爆炸的。所以所谓中国学生就是比较听话认真听课我个人表示无法信服。&/p&&br&&p&另一方面,英国的私立学校纪律管理非常严格也是在英国的人都懂的。基本上不服管一两次就是关禁闭,多了就是开除,不可能有学生在课堂上这样闹事。&/p&&br&&p&所以这部片子的倾向性也是明显的,就是警示英国人&b&公立教育&/b&的问题。&/p&&br&&p&--------------------------------------------------------------------------------------------------&/p&&br&&p&英国的教育(阶级)问题&/p&&br&&p&在英国,公立教育的问题就是在一个阶级分化的国家&b&教育分化&/b&的问题。在这里,不同的高中类型对于一个人以后上怎样的大学几乎有决定性的作用。就牛津的录取而言,英国10%的私立学校提供了牛津60%的生源。牛津内部的录取委员会已经对于特定的邮政编码降低了面试门槛,但是这个结果还是长期没有改变。很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公立学校的师资力量十分有限,很多高中课程的问题老师自己都答不出。另一方面很多学生对于考上好大学也没有什么欲求(这点和中国非常不一样,我觉得是社会环境和家庭传统的问题,不是学校的问题)。在很多英国高中,十几年没有任何人申请(对,是申请,不是录取)牛津剑桥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那些学生觉得这种学校高不可攀也没什么必要浪费精力,老师也觉得不能让学生好高骛远。结果就是,如果连上好大学的欲求都没有,又有什么动力努力在高中阶段学习呢?我们学院每年都出路费组织这些公立高中的学生来参观学院上公开课什么的,向他们表达其实牛剑离他们一点也不远。但是这些举措的效果有限,因为很多英国家庭几代人都没有上过很好的大学,对于子女也丝毫不抱这种期望。另一方面,很大一部分牛津的英国学生都是父母,祖父母乃至祖上n辈都是在牛津上学的,对于这一系列流程都很熟悉也觉得很理所当然。同时他们高中在私立高中学习(这种地方的设施、师资和纪律都暴国内高中很多条街。包括杭外南外人大附什么的。),每个学校每一届都有非常多学生能上顶尖大学,所以他们对于高中努力学习然后上个好大学也觉得很自然(伊顿公学一年仅牛津就有超过60个学生录取)。&/p&&br&&p&决定一个学生能否上好的高中最重要的就是家庭背景。受过良好教育的家庭重视教育,愿意花大代价送孩子进好的高中。反之很多新移民家庭只能把孩子送到公立高中。&/p&&br&&p&在我看来,英国的公立教育和国内的区别最重要的是讲是否有制度化的学习压力。中国的学校和家长有明确的价值观导向,就是用读书改变命运。这些压力从学校的课程安排和时间安排体现,压榨学生的每一分精力用来学习。而很多的英国的公立高中做不到这一点。去年英国的教育大臣还付钱(补贴)给学校让公立学校把学生在学校每天多留2个小时,因为学生每天一回家就没机会学习了,然而很多学校没有这个资源和意愿仍然是做不到。&/p&&br&&br&&p&--------------------------------------------------------------------------------------------------&br&&/p&&br&&p&新加坡的教育&/p&&br&&p&国内因为饱受军事化教育之苦,媒体常见的都是国外如何“快乐学习”,国内如何“死记硬背”。&/p&&p&但是不花功夫可以学到东西,哪有这种好事?只要是国外优秀的私立高中,无一例外都有严格的纪律和学术要求。我心目中的宇宙第一高中新加坡的来福士Raffles高中,就是以严格的纪律和激烈的竞争出名的。在这种地方读书,每天不花10个小时学习根本没法见人。虽然每天下午3-4点就放学了,但是之后的课外项目如果你当做真的是选修的就太年轻了。来福士的足球队、篮球队、板球队、橄榄球队等等都是非常非常职业化的,训练强度基本和国内的体育生差不多。在这个学校读书,身心压力都很大,也是经常有人吃不消就退学了。但是这样的人并不多,因为新加坡的教育制度就是从小学开始将学生层层筛选,只有最坚韧最优秀的学生可以一步一步升到这所高中。基本上理科的课程都是上大一大二的课,文科的论文也都是大学的要求。&/p&&br&&p&每年牛津都从Raffles要录取超过80个学生。是的,比英国最好的伊顿还多。&/p&&br&&p&Raffles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很多学生来自新加坡很普通的工薪家庭。学生基本都是靠自己的努力(很多时候也有天赋)一步一步爬上来的。新加坡另一所英华高中相对就有更多比较优越的家庭的学生,其教育氛围就很不一样。&/p&&br&&p&新加坡的高中有一个SM1的项目,每年都会从中国各地招收最优秀的学生到新加坡免费读高中(很多都是中考状元)。一部分目的是吸引优秀的人才留在新加坡,另一方面就是引进优秀的学生给新加坡本地学生压力。。。。。。。有这种政府在真的不愁学生不学习。。。。。&/p&&br&&p&所以我觉得道理很简单,没有压力的学习是没有意义的。更重要的问题,无非是如何合理合适的施加这份压力。国内很多遭人诟病的教育体制,很多问题其实是过分剥削学生的体力,或者强迫学生使用错误低效的方法学习。&/p&&br&&p&--------------------------------------------------------------------------------------------------&br&&/p&&br&&p&老师的影响&/p&&br&&p&虽然制度层面上有这么多差别,其实具体到每个人来说,教育的核心真的就是老师。&/p&&p&一个好的老师,能让你想学,学得好,还学得轻松&/p&&p&一个不好的老师。。。则反之。&/p&&p&像邹老师这样十项全能又懂教育方法的老师,无论是在什么制度下都能让学生更有能力有兴趣学习。&/p&&p&但是我高中有些老师就没那么好了。。真心是每天上课就是照本宣科,问问题也不懂,这样的老师上课怎么能不睡着啊!。。。这也是我旷了那么多课的原因。。&/p&&br&&p&好的老师往少数的好的学校集中,在中国英国都是这样的,所以教育资源的不平均,真的是教育质量不平均的主要原因。&/p&&br&&p&--------------------------------------------------------------------------------------------------&br&&/p&&br&&p&BBC到底想干嘛&/p&&br&&p&只要有钱有时间有本事,教育方法真的是小问题。中国目前无非就是教育的阶级分化还没有达到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程度,现在有资源有意愿的家庭还是只能给孩子上课外辅导来给教育加餐。一个清华老师一对一辅导一个小时,和普通老师一对五十上一个小时效果自然不一样。无非是中国现在还没有将私立学校和民办教育发展到英国的私立高中的程度。等到了那一天,什么因材施教,鼓励式教育,启发式教育和小班化教育都是轻松做到(其实只要你愿意看看中学老师写的教案,教学感言什么的,这些他们都懂,只是条件不允许)。然后没有这个资源的家庭只能将子女送到衡水中学等军事化学校用压力式学习来填这出身的差别。&/p&&br&&p&BBC现在想的不是让英国优秀的学生学习中国“优秀”的教育方法,而是用中国灌输式、军事化的教育来弥补英国阶级分化的教育鸿沟。&/p&
我也是BBC纪录片中的邹老师(教数学的男老师)的学生,之前读于杭外剑桥高中,现在在牛津大学读书。昨天在b站看完了这部片子,又听到了Simon萌萌的英语也是觉得很有意思。我觉得这部片子可以从很多角度看吧,也算是讲讲我个人的感受。首先我觉得我绝对属于…
基本就是英国版变形计。&br&&br&英国人也是在故意装傻,他们不是不知道本国的贵族私立学校管理有多严格,而论南外在中国,也是最顶级的高中了。&br&&br&本来就该拿哈罗公学的课堂跟南外的比,恐怕谁更严格要倒过来。&br&&br&BBC绝对不是不知道那些私立高中的精英教育。所以这节目是在一本正经的装瞎比较。根本就错位比较,所以从中得出的结论没有任何意义。(用哈罗公学跟国内中专普通高中比一个意思,中专普高那可比电视上的这所英国公立高中乱多了)&br&----&br&有人质疑国内普通高中是否乱,正好传送知乎最近大火的答案&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学霸变学渣」和「学渣变学霸」分别是怎样的一番体验? - 心理学&/a&
基本就是英国版变形计。英国人也是在故意装傻,他们不是不知道本国的贵族私立学校管理有多严格,而论南外在中国,也是最顶级的高中了。本来就该拿哈罗公学的课堂跟南外的比,恐怕谁更严格要倒过来。BBC绝对不是不知道那些私立高中的精英教育。所以这节目是…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喜欢喝纯牛奶的数学姑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gem hunt 纪录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