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铁线没有金丝铁线 冰裂釉面灰青是什么瓷

探寻故宫哥窑文物 的 身世之谜_中华陶瓷网
欢迎您来到中华陶瓷网
       
 中国陶瓷行业领先门户
       
      
                                
:         |      
 您的位置:&>>>>>>>|
探寻故宫哥窑文物 的 身世之谜
发布:<FONT color=#1-8-12 8:59:31  来源: 大河网-河南日报农村版  [字体:
  哥窑瓷器的特点是里外披釉,
  均匀光洁,晶莹滋润。
  哥窑的神秘在于它的&金丝铁线&。
  连日来,一件宋代哥窑瓷器在故宫被人为损坏一事在网上迅速传播,引起了轩然大波。这件哥窑为国家一级文物、宋代哥窑代表作品青釉葵瓣口盘,从经济价值来讲这件文物价值连城,更令人称奇的是笼罩在神秘光环下的身世之谜,更引起人们无限的追问和猜想。
  哥窑一直是陶瓷史上的一个谜,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虽然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及台湾故宫博物院等都收藏有哥窑实物,但由于哥窑不仅未见于宋人的记载,也未发现有窑址,因此难以用考古所得的资料与&传世哥窑&相互印证。
  哥窑的来历
  相传为南宋时章氏兄弟所创,分别为&哥窑&及&弟窑&(弟窑又称龙泉窑)。宋代龙泉县,有一位很出名的制瓷艺人,姓章,名村根,他便是传说中的章生一、章生二的父亲。章村根因擅长制青瓷而闻名遐迩,生一、生二兄弟俩自小随父学艺,老大章生一厚道、肯学、吃苦,深得其父真传,章生二亦有绝技在身。章村根去世后,兄弟分家,各开窑场。老大章生一所开的窑场即为哥窑,老二章生二所开的窑场即为弟窑。
  兄弟俩都烧制青瓷,都各有成就。哥哥的烧造技术比弟弟高明,招致弟弟的嫉恨。为破坏哥哥的声誉,弟弟就偷偷地在哥哥配好的釉料中添加了许多草木灰,而哥哥全无察觉。烧好后,哥哥开窑一看,瓷器釉全裂开了,裂得很有趣味,有的像冰裂纹,有的像鱼仔纹,还有的像蟹爪纹,顿时震惊不已。后来,哥哥把浓茶水涂在瓷器上,裂纹马上变成茶色线条,又把炭黑水涂上去,裂纹立即变成黑色线条,&金丝铁线&在这不经意中形成了。没想到一到市场,人们对这种带有裂纹的青釉瓷产生了极大兴趣,一抢而空,于是哥窑便由此而闻名天下。而弟弟仍烧制青釉瓷器,质量总是略逊于哥哥一筹,人们称其为弟窑。然而,现在虽有流传下来的哥窑产品,但哥窑窑址却至今未能确定,成了一个谜。
  哥窑的属性
  哥窑瓷器的特点是里外披釉,均匀光洁,晶莹滋润,不仅扣之瓷音清亮,而且造型挺拔大方,轮廓亦柔和流畅。哥窑瓷器以纹片著名,纹片按颜色分有血、黑蓝、浅黄鱼子纹,按形状分有网形纹、梅花纹、细碎纹等。哥窑开片总的特点是:平整紧密,片纹裂开成上紧下宽状;黑色纹片中有时闪蓝色。
  哥窑胎子非常坚密,呈深紫灰色,灰色或土黄色曰釉色较多,有粉青、灰青、米黄等。施釉较薄,温润似玉,器表有一层不是很亮的酥油光,并有较大的黑色及较小的黄色开片,俗称&金丝铁线&。轻轻敲击哥窑的瓷胎,没有一般瓷胎的金石声,而是近于破碎的&噗噗&声。
  上世纪60年代,浙江省文物考古单位曾对龙泉大窑等几处窑址进行了发掘,发现不少黑胎片纹青瓷,大部分为日常生活用瓷。但与另一部分传世的哥窑器物相对照,这两种哥窑的造型、胎色、釉面和纹片均有不同之处。为此,文物界将这些原藏于宫廷,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及流散于民间和国外的这类哥窑瓷器称为&传世哥窑&。
  哥窑瓷器为何珍贵
  哥窑的神秘在于它的&金丝铁线&。&金丝&是指细碎的开片,呈黄色;&铁线&是指大块的开片,呈黑色。金丝铁线在古代还叫&文武片&,指的是开片的大小。在烧制中,由于胎和釉的膨胀系数不同,所以瓷器出窑以后,釉就会开裂。如果你们看过出窑,就会觉得非常神奇。瓷器刚一出窑,釉面炸裂的声音都听得清清楚楚。
  哥窑瓷器能够呈现&金丝铁线&,原因就是它的釉面要炸裂两年。当瓷器出窑冷却以后,过去直接放到炭黑水里,现在直接搁进墨汁里,拿出来以后,瓷器就形成大块的黑开片,非常清晰。那些细小的开片,由于间隙过小,颜色进不去,搁在那里时间长了,气体进去以后,会氧化成黄色。可以说,&金丝铁线&是时间造成的。
  &金丝铁线&的说法始于清代。《处州府志》中载:&其兄名章生一,所主之窑,皆浇白断纹,号百圾碎,亦冠绝当世。&这表明,哥窑的工艺,已经由原来的无法控制,到能够主动控制,成为制作者的主观追求。
  哥窑表面的纹片本来是瓷器烧制过程中的缺陷,但这种缺陷被文人赋予了美感,成了典型的缺陷美,就像断臂维纳斯一样,被推向至高无上的地位。
  北京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回应说:&哥窑存世稀少是事实,但不至于到只有几件的地步,据我了解,全世界几百件还是有的。如果从经济价值角度来说,苏富比2010年5月在伦敦拍过一件哥窑瓷器,100万英磅,同年秋天苏富比在纽约拍的另外一件哥窑瓷器是176万美元,近年最贵的有成交记录的价格是300多万美元。当然,故宫的东西肯定要更珍贵,不能以价格为绝对标准。&
  如何鉴定哥窑
  鉴定哥窑瓷器主要从造型、胎骨、釉色等方面着眼。哥窑瓷器在胎骨、瓷釉、造型等方面均似宋官窑,胎质呈黑色,细腻、坚实。哥窑瓷器的名贵吸引了无数仿造者,从明代开始就有大量的仿品,到清代,仿品的质量和数量都达到了顶峰。据说到目前为止,&传世哥窑&瓷器的三个特征还不能仿制。一是瓷器釉面不光亮,有一层酥光,看上去好像器物釉面出汗。二是瓷器上的&金丝&和&铁线&各自形成一个网,两网又重叠又互不相干。三是器物底足有铁锈红颜色,还有近千年岁月氧化的自然包浆。
上一页&[1] 下一页
共有  条网友评论 【】
 ?推荐产品
包邮特价:360
包邮特价:1299
包邮特价:888
包邮特价:1999
和和美美 甜甜蜜蜜
包邮特价:699
包邮特价:2999
包邮特价:2660
 ?本类最新
 && 国际新闻
 && 福建德化
 && 广东产区
 && 江西产区
 && 企业新闻
       
        
版权所有 (C)
中华陶瓷网
电子邮件:
运营: 联系电话:5
闽ICP备号-1
关注官方微信推荐这个相册的豆列
······
(惟解漫天作雪飞)
(雪漫芙蕖)地摊有宝的日志
“金丝铁线”并非人工染色而成
热5已有 299 次阅读&
& & & & & & & & &“金丝铁线”并非人工染色而成&&众所周知宋代的哥窑及官窑(这里的指的是狭义的官窑),两者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瓷器有开片如网状交织好似冰面裂开一般,裂缝的颜色呈黑色和金黄的颜色后人称之为“金丝铁线”。对于哥窑的及北宋官窑和南宋修内司官窑窑址一直都是未解之谜,与哥窑相关的文字最早见于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孔齐的《至正直记》:“乙未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明代陆深《春风堂随笔》:“哥窑,浅白断纹,号百圾碎。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田窑,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高濂的《遵生八笺》”又有别论:“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二窑烧造种种未易,悉举例可见,所谓官者,烧于宋修内司中,为官家造也,窑在杭之凤凰山下……哥窑烧于私家,取土俱在此地。官窑质之隐纹如蟹爪,哥窑质之隐纹如鱼子,但汁料不如官料佳耳……”。从以上文献资料可以看出哥窑的特征为:胎色黑褐,釉层冰裂,釉色多为粉青或灰青。由于胎色较黑及高温下器物口沿釉汁流泻而隐显胎色,故有紫口铁足之说;釉层开片有粗有细,较细者谓之“百圾碎”。南宋官窑器,胎为黑、深灰、浅灰、米黄色等,有厚薄之分,胎质细腻。釉面乳浊,多开片,釉色有粉青、淡青、灰青、月白、米黄等。因器口中施釉稀薄,微露紫色;而采用刮釉垫烧时,足上露胎而呈偏赤铁色,故有"紫口铁足"之称。&&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官窑、哥窑是有共同之处即多开片,二、都有"紫口铁足"之称、三、胎色呈黑褐色,即含铁量较高。&&&&&&&但是从古代文献到现代都没有对如何鉴定官窑、哥窑有一个明确的特征描述,历史书中也是寥寥数语交代的并不清楚,特别是流传关于“金丝铁线”生成的说法更是错误的,我在查阅的百度百科关于“金丝铁线”的描述是“相传哥哥章生一厚道勤奋,且烧制技术高超,深得其父章村根真传,誉满天下。弟章生二嫉而生妒意,为毁其声名,趁哥不备在其釉缸中添加许多草木灰。烧好后开窑一看,哥惊呆了,瓷器釉面全部开裂,他欲哭无泪,只好拿到市场处理。没想到这种带有裂纹的青釉瓷器令人耳目一新,颇得文人雅士赞赏。其"金丝铁线"独树一帜,妙趣横生,为世人所推崇......哥窑在烧成后常用人工方法把纹片着色。着色剂有墨汁、茶叶汁、没食子酸等有色液体。大纹片由于粗而深,着色剂很容易渗透进去,着色后颜色很深,十分醒目,小纹片由于细而浅,着色剂不容易渗透进去,着色后颜色较浅。深色纹片与浅色纹片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网络,装饰效果很强。为了使大纹片与小纹片的色调反差更加明显,也可以分二次着色,第一次刚出窑时用色调深一些的着色剂着色,过一段时间,待小纹片大部分出现后再用色调浅一些的着色剂着色。用这样的方法着色,两种纹片的色调反差比一次着色更加明显。中国古代哥窑和仿哥釉的"金丝铁线"主要采用以上两种方法着色而成”。但是通过笔者的研究认为这些说法是错误的,只是后人的猜测和以讹传讹而已,并没有力的科学论据支持。&&笔者的看法是官窑、哥窑的“金丝铁线”是自然生成绝非人工染色而成,“金丝铁线”一说也是明清时民间的俗称,史书上并没有此称谓,也可以说在宋代我们无法看到今天的“金丝铁线”,宋代时它的开片应是无色的,而且开片的纹路也没有现在的多,裂缝也没有我们今天看到的宋代官窑、哥窑的宽。染色是无法形成“金丝铁线”的,如果如百度百科所说“金丝铁线”是染色而成,那么颜色会是一致的,绝不会呈现“金丝铁线”的效果。通过市面上大量的赝品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所谓“金丝铁线”只是几百年后的人们看到的宋代官窑、哥窑自然老化后的样子。我们知道官窑、哥窑的含铁量较高,口部釉层稀薄底足刮釉垫烧所以会呈现“紫口铁足”的现象,通过放大镜观察哥窑和官窑的实物可以发现“金丝铁线”是因为瓷器胎体中的铁元素在空气中长期缓慢氧化过程中而生成的,当胎体中的铁暴露在空气中和空气中的水分子相结合就会生成氧化铁即铁锈。瓷器的开片也不是一次性生成,也是逐渐开片的过程,先开片的釉面裂缝先开始氧化,而且裂缝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不断的变宽,后开片的后氧化,这个过程是一直在运动中的从未停止,先氧化的从釉面的裂缝中“溢出”的铁元素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长,从而氧化的颜色由浅入深看起来发黑,而后开片再氧化的裂缝因氧化的时间短而看上去颜色较浅看起来泛黄,还有些开片时间较近的看上去几乎没有颜色,这就是我们今天看见的“金丝铁线”的真实面目。可以想象一下我们今天看到的瓷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到时候就不是今天这个样子了,再过几百年甚至千年后釉面已经开始翘起甚至剥落,“金丝铁线”也将不复存在。只不过今天的我们无法看到而已。这只是在鉴定官窑、哥窑瓷器的一个重要的一环,最后确定是否是真品还需要结合其它方面综合分析方可下最后结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薛明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日 & & & & & & & & & & && & &哥窑贯耳瓶
刚表态过的朋友 ()地摊有宝的日志
“金丝铁线”并非人工染色而成
热5已有 301 次阅读&
& & & & & & & & &“金丝铁线”并非人工染色而成&&众所周知宋代的哥窑及官窑(这里的指的是狭义的官窑),两者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瓷器有开片如网状交织好似冰面裂开一般,裂缝的颜色呈黑色和金黄的颜色后人称之为“金丝铁线”。对于哥窑的及北宋官窑和南宋修内司官窑窑址一直都是未解之谜,与哥窑相关的文字最早见于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孔齐的《至正直记》:“乙未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明代陆深《春风堂随笔》:“哥窑,浅白断纹,号百圾碎。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田窑,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高濂的《遵生八笺》”又有别论:“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二窑烧造种种未易,悉举例可见,所谓官者,烧于宋修内司中,为官家造也,窑在杭之凤凰山下……哥窑烧于私家,取土俱在此地。官窑质之隐纹如蟹爪,哥窑质之隐纹如鱼子,但汁料不如官料佳耳……”。从以上文献资料可以看出哥窑的特征为:胎色黑褐,釉层冰裂,釉色多为粉青或灰青。由于胎色较黑及高温下器物口沿釉汁流泻而隐显胎色,故有紫口铁足之说;釉层开片有粗有细,较细者谓之“百圾碎”。南宋官窑器,胎为黑、深灰、浅灰、米黄色等,有厚薄之分,胎质细腻。釉面乳浊,多开片,釉色有粉青、淡青、灰青、月白、米黄等。因器口中施釉稀薄,微露紫色;而采用刮釉垫烧时,足上露胎而呈偏赤铁色,故有"紫口铁足"之称。&&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官窑、哥窑是有共同之处即多开片,二、都有"紫口铁足"之称、三、胎色呈黑褐色,即含铁量较高。&&&&&&&但是从古代文献到现代都没有对如何鉴定官窑、哥窑有一个明确的特征描述,历史书中也是寥寥数语交代的并不清楚,特别是流传关于“金丝铁线”生成的说法更是错误的,我在查阅的百度百科关于“金丝铁线”的描述是“相传哥哥章生一厚道勤奋,且烧制技术高超,深得其父章村根真传,誉满天下。弟章生二嫉而生妒意,为毁其声名,趁哥不备在其釉缸中添加许多草木灰。烧好后开窑一看,哥惊呆了,瓷器釉面全部开裂,他欲哭无泪,只好拿到市场处理。没想到这种带有裂纹的青釉瓷器令人耳目一新,颇得文人雅士赞赏。其"金丝铁线"独树一帜,妙趣横生,为世人所推崇......哥窑在烧成后常用人工方法把纹片着色。着色剂有墨汁、茶叶汁、没食子酸等有色液体。大纹片由于粗而深,着色剂很容易渗透进去,着色后颜色很深,十分醒目,小纹片由于细而浅,着色剂不容易渗透进去,着色后颜色较浅。深色纹片与浅色纹片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网络,装饰效果很强。为了使大纹片与小纹片的色调反差更加明显,也可以分二次着色,第一次刚出窑时用色调深一些的着色剂着色,过一段时间,待小纹片大部分出现后再用色调浅一些的着色剂着色。用这样的方法着色,两种纹片的色调反差比一次着色更加明显。中国古代哥窑和仿哥釉的"金丝铁线"主要采用以上两种方法着色而成”。但是通过笔者的研究认为这些说法是错误的,只是后人的猜测和以讹传讹而已,并没有力的科学论据支持。&&笔者的看法是官窑、哥窑的“金丝铁线”是自然生成绝非人工染色而成,“金丝铁线”一说也是明清时民间的俗称,史书上并没有此称谓,也可以说在宋代我们无法看到今天的“金丝铁线”,宋代时它的开片应是无色的,而且开片的纹路也没有现在的多,裂缝也没有我们今天看到的宋代官窑、哥窑的宽。染色是无法形成“金丝铁线”的,如果如百度百科所说“金丝铁线”是染色而成,那么颜色会是一致的,绝不会呈现“金丝铁线”的效果。通过市面上大量的赝品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所谓“金丝铁线”只是几百年后的人们看到的宋代官窑、哥窑自然老化后的样子。我们知道官窑、哥窑的含铁量较高,口部釉层稀薄底足刮釉垫烧所以会呈现“紫口铁足”的现象,通过放大镜观察哥窑和官窑的实物可以发现“金丝铁线”是因为瓷器胎体中的铁元素在空气中长期缓慢氧化过程中而生成的,当胎体中的铁暴露在空气中和空气中的水分子相结合就会生成氧化铁即铁锈。瓷器的开片也不是一次性生成,也是逐渐开片的过程,先开片的釉面裂缝先开始氧化,而且裂缝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不断的变宽,后开片的后氧化,这个过程是一直在运动中的从未停止,先氧化的从釉面的裂缝中“溢出”的铁元素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长,从而氧化的颜色由浅入深看起来发黑,而后开片再氧化的裂缝因氧化的时间短而看上去颜色较浅看起来泛黄,还有些开片时间较近的看上去几乎没有颜色,这就是我们今天看见的“金丝铁线”的真实面目。可以想象一下我们今天看到的瓷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到时候就不是今天这个样子了,再过几百年甚至千年后釉面已经开始翘起甚至剥落,“金丝铁线”也将不复存在。只不过今天的我们无法看到而已。这只是在鉴定官窑、哥窑瓷器的一个重要的一环,最后确定是否是真品还需要结合其它方面综合分析方可下最后结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薛明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日 & & & & & & & & & & && & &哥窑贯耳瓶
刚表态过的朋友 ()查看: 1082|回复: 8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23 小时听众数威望32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帖子精华0积分52UID572995
新手上路, 积分 52, 距离下一级还需 148 积分
在线时间23 小时威望32 注册时间积分52好友帖子UID572995
& && && && && &&&“金丝铁线”并非人工染色而成&&众所周知宋代的哥窑及官窑(这里的指的是狭义的官窑),两者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瓷器有开片如网状交织好似冰面裂开一般,裂缝的颜色呈黑色和金黄的颜色后人称之为“金丝铁线”。对于哥窑的及北宋官窑和南宋修内司官窑窑址一直都是未解之谜,与哥窑相关的文字最早见于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孔齐的《至正直记》:“乙未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明代陆深《春风堂随笔》:“哥窑,浅白断纹,号百圾碎。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田窑,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高濂的《遵生八笺》”又有别论:“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二窑烧造种种未易,悉举例可见,所谓官者,烧于宋修内司中,为官家造也,窑在杭之凤凰山下……哥窑烧于私家,取土俱在此地。官窑质之隐纹如蟹爪,哥窑质之隐纹如鱼子,但汁料不如官料佳耳……”。从以上文献资料可以看出哥窑的特征为:胎色黑褐,釉层冰裂,釉色多为粉青或灰青。由于胎色较黑及高温下器物口沿釉汁流泻而隐显胎色,故有紫口铁足之说;釉层开片有粗有细,较细者谓之“百圾碎”。南宋官窑器,胎为黑、深灰、浅灰、米黄色等,有厚薄之分,胎质细腻。釉面乳浊,多开片,釉色有粉青、淡青、灰青、月白、米黄等。因器口中施釉稀薄,微露紫色;而采用刮釉垫烧时,足上露胎而呈偏赤铁色,故有&紫口铁足&之称。&&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官窑、哥窑是有共同之处即多开片,二、都有&紫口铁足&之称、三、胎色呈黑褐色,即含铁量较高。& &&&&&但是从古代文献到现代都没有对如何鉴定官窑、哥窑有一个明确的特征描述,历史书中也是寥寥数语交代的并不清楚,特别是流传关于“金丝铁线”生成的说法更是错误的,我在查阅的百度百科关于“金丝铁线”的描述是“相传哥哥章生一厚道勤奋,且烧制技术高超,深得其父章村根真传,誉满天下。弟章生二嫉而生妒意,为毁其声名,趁哥不备在其釉缸中添加许多草木灰。烧好后开窑一看,哥惊呆了,瓷器釉面全部开裂,他欲哭无泪,只好拿到市场处理。没想到这种带有裂纹的青釉瓷器令人耳目一新,颇得文人雅士赞赏。其&金丝铁线&独树一帜,妙趣横生,为世人所推崇......哥窑在烧成后常用人工方法把纹片着色。着色剂有墨汁、茶叶汁、没食子酸等有色液体。大纹片由于粗而深,着色剂很容易渗透进去,着色后颜色很深,十分醒目,小纹片由于细而浅,着色剂不容易渗透进去,着色后颜色较浅。深色纹片与浅色纹片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网络,装饰效果很强。为了使大纹片与小纹片的色调反差更加明显,也可以分二次着色,第一次刚出窑时用色调深一些的着色剂着色,过一段时间,待小纹片大部分出现后再用色调浅一些的着色剂着色。用这样的方法着色,两种纹片的色调反差比一次着色更加明显。中国古代哥窑和仿哥釉的&金丝铁线&主要采用以上两种方法着色而成”。但是通过笔者的研究认为这些说法是错误的,只是后人的猜测和以讹传讹而已,并没有力的科学论据支持。&&笔者的看法是官窑、哥窑的“金丝铁线”是自然生成绝非人工染色而成,“金丝铁线”一说也是明清时民间的俗称,史书上并没有此称谓,也可以说在宋代我们无法看到今天的“金丝铁线”,宋代时它的开片应是无色的,而且开片的纹路也没有现在的多,裂缝也没有我们今天看到的宋代官窑、哥窑的宽。染色是无法形成“金丝铁线”的,如果如百度百科所说“金丝铁线”是染色而成,那么颜色会是一致的,绝不会呈现“金丝铁线”的效果。通过市面上大量的赝品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所谓“金丝铁线”只是几百年后的人们看到的宋代官窑、哥窑自然老化后的样子。我们知道官窑、哥窑的含铁量较高,口部釉层稀薄底足刮釉垫烧所以会呈现“紫口铁足”的现象,通过放大镜观察哥窑和官窑的实物可以发现“金丝铁线”是因为瓷器胎体中的铁元素在空气中长期缓慢氧化过程中而生成的,当胎体中的铁暴露在空气中和空气中的水分子相结合就会生成氧化铁即铁锈。瓷器的开片也不是一次性生成,也是逐渐开片的过程,先开片的釉面裂缝先开始氧化,而且裂缝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不断的变宽,后开片的后氧化,这个过程是一直在运动中的从未停止,先氧化的从釉面的裂缝中“溢出”的铁元素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长,从而氧化的颜色由浅入深看起来发黑,而后开片再氧化的裂缝因氧化的时间短而看上去颜色较浅看起来泛黄,还有些开片时间较近的看上去几乎没有颜色,这就是我们今天看见的“金丝铁线”的真实面目。可以想象一下我们今天看到的瓷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到时候就不是今天这个样子了,再过几百年甚至千年后釉面已经开始翘起甚至剥落,“金丝铁线”也将不复存在。只不过今天的我们无法看到而已。这只是在鉴定官窑、哥窑瓷器的一个重要的一环,最后确定是否是真品还需要结合其它方面综合分析方可下最后结论。
(16.12 KB, 下载次数: 0)
10:07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431 小时听众数威望3315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帖子精华0积分4743UID741876
行家里手, 积分 4743, 距离下一级还需 257 积分
在线时间1431 小时威望3315 注册时间积分4743好友帖子UID741876
呵呵,这不是古哥!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26 小时听众数威望670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帖子精华0积分995UID1198059
高手进阶, 积分 99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05 积分
在线时间326 小时威望670 注册时间积分995好友帖子UID1198059
看着有点感觉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99 小时听众数威望577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帖子精华0积分673UID1065785
高手进阶, 积分 67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327 积分
在线时间99 小时威望577 注册时间积分673好友帖子UID1065785
铁线说法尚可,金丝叙述不敢苟同。这类文章不发表也罢!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428 小时听众数威望13775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帖子精华0积分17203UID818868
顶级专家, 积分 17203, 距离下一级还需 32797 积分
在线时间3428 小时威望13775 注册时间积分17203好友帖子UID818868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5 小时听众数威望38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帖子精华0积分38UID1221144
新手上路, 积分 3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2 积分
在线时间5 小时威望38 注册时间积分38好友帖子UID1221144
文章想象力丰富。图中小瓶现代仿。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643 小时听众数威望2256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帖子精华0积分2897UID1071801
行家里手, 积分 2897, 距离下一级还需 2103 积分
在线时间643 小时威望2256 注册时间积分2897好友帖子UID1071801
niandai50 发表于
铁线说法尚可,金丝叙述不敢苟同。这类文章不发表也罢!
你好!请教一下,还有什么好的说法吗?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2325 小时听众数威望5567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帖子精华0积分7892UID534506
顶级专家, 积分 7892, 距离下一级还需 42108 积分
在线时间2325 小时威望5567 注册时间积分7892好友帖子UID534506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972 小时听众数威望5367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帖子精华0积分6336UID592606
顶级专家, 积分 6336, 距离下一级还需 43664 积分
在线时间972 小时威望5367 注册时间积分6336好友帖子UID59260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丝铁线 冰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