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板子电视剧视频苔刑视频

我国古代禁赌 和那些有关于戒赌的诗 _凯风网
当前位置:&&&&&&&&&正文
我国古代禁赌 和那些有关于戒赌的诗
日 07:40&&&&作者:&&&&来源:《手机杂志》第43期&&&&
  我国古代就严禁赌博。早在战国时期的《法经》就规定:士民赌博者,处以“罚金三币”;太子赌博,处以苔刑三十。秦代,丞相李斯为秦始皇制定法律,其中对私下设赌的官民“刺黥”,重者“挞其股”。汉初,禁赌重点着眼于官吏。汉武帝时,有个翮侯黄遂因赌博被处以上枷劳役终身。唐代对赌博也禁得很严,发现赌者,“杖一百”,并没收家籍“浮财”。如在京城设赌被抓获处以极刑,民间涉赌抓获则处以充军。明代对赌博分三等治罪:官吏参赌者罪加一等,初犯受杖刑,惯赌者重罚。
  由于自古以来各代都禁赌,所以民间流传了不少戒赌诗和戒赌民谣。解放前的上海市郊,流传着这样一首戒赌民谣:“天子九,地子九,四人坐下推牌九,输去洋钿九十九,老婆走到房门口:你这个杀千刀的走不走?害你爹,去走街,害你娘,拿棒头,害你儿,去放牛,害你女,做丫头,害你老婆拎篮头。”把赌博的害处描绘得淋漓尽致。
&&& 更多精彩:《凯风智见:》&
【责任编辑:海潮】古代刑罚苔刑是什么_百度知道古代刑罚苔刑是什么_百度知道(词条-相关词数量)
(推荐度-词条-相关词数)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100集纪录片《中国古代名人圣贤》(文本稿)5
100集纪录片《中国古代名人圣贤》(文本稿)5
在中国,文有孔子,武有关羽,一文一武,两圣相映,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
关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字云长,生活于东汉三国时代。关羽幼年时,塾读《左传》,后来成为蜀汉大将,辅佐刘备成大业官历前将军,汉寿亭侯。他为人忠直仁义,广受民间崇祀,尊其为“关公”、“关夫子”。历朝都有加封,宋时封为“武安王”,明朝封“协天护国忠义大帝”,清乾隆时期诏改其谥为“忠义”。
史书《三国志》粗略地记录了这位年轻时就扶危济困,替民行道的千古名将的生命轨迹。中平元年,关羽到达涿郡,时逢刘备在招兵买马,与其相谈,甚为投机,便投到了刘备的旗下,接着他随刘备和张飞一起转战南北,参加数十次大小战斗,从来都不怕艰难。
建安四年,刘备反曹逃到徐州,由关羽镇守下邳城,代理太守。建安五年,曹操攻打徐州,刘备张飞败逃后不知去向,后来关羽在汝南找到了刘备,又随刘备转战南北。
建安十三年,曹操在赤壁之战兵败之后,刘备凭借关羽、张飞、赵云的武力,赶在大吴之前,收复了江南诸郡。刘备封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
建安十六年,刘备入蜀,留诸葛亮与关羽镇守荆州。约一年后,又调诸葛亮等入蜀,独留关羽坐镇荆州,从此镇守荆州的重任完全落在关羽肩上。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称汉中王,任命关羽武前将军。七月,关羽不顾来自东吴的威胁,率军攻打樊城的曹仁,并派人深入曹魏的占领地区策反,扰乱敌人后方,然而由于守南郡的太守糜芳投降了孙权,吴军又出兵配合曹军,前后淹击蜀军,蜀军溃败。关羽兵败失荆州,他仅带着少量的随从,向蜀军控制的上庸撤退。在接近蜀境时,关羽竟被吴军的一个小将马忠生擒。关羽被擒后,坚决不降,被东吴宰杀,壮别人间。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关羽生命的结局是悲剧性的。据史书记载,关羽被杀后,孙权将关羽首级盛在木匣,派人星夜送至洛阳献于曹操,而曹操命人刻木为身,以王侯之礼葬于洛阳城南,即现在的关林镇,所以关林又称关帝冢。因在冢前建庙,亦称关帝庙。
关林占地100亩,翠柏800多株,殿宇廊庑150余间,石坊4座,大小石狮子110多个,碑刻70余块。这里隆冢丰碑,殿宇堂皇,古柏苍郁,景色幽雅。
关林的建筑规格是按照宫殿形式修建的,布局严谨壮观。庙前有戏台,中轴线建筑依次有大门、仪门、甬道、拜殿、大殿、二殿、三殿、石牌坊、林碑亭、关墓。
大殿是关林最雄伟的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三间,高约20米,总面积为760平方米。
庑殿顶上琉璃瓦覆盖,五脊横立,六兽扬武,飞檐斗拱,朱柱盈围。四檐角饰以庞涓、韩信、罗成、周瑜四神将,悬以铁马金铃。殿内暖阁三间,透雕花龙。
大殿正门上有木刻浮雕关公故事图: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水淹七军,三顾茅庐,单刀赴会,挑锦袍,宰颜良,诛文丑等共十二幅。还有二龙戏珠,凤凰戏牡丹,龙戏凤等图案,刻工精细,构图美妙。
二殿是五开间庑殿顶建筑,殿内正面塑关羽怒视东吴戎装像,关羽长髯飘洒,端庄威严。关平按剑于左,周仓持刀于右,前檐下绘有斩颜良,诛孔秀,大战夏侯敦,古城会等故事图。后门上方绘有“华容道义释曹操,东吴赴宴,水战庞德”的故事,形象的反映了关羽骁勇善战的历史画面。
三殿是五开间的硬山式建筑,规模较小,又叫寝殿。殿檐下有“三战吕布,威镇荆州,战长沙”三幅大型故事图,斗拱的昂首都雕成龙头,彩饰绚丽异常。
关冢位于关庙后面,高10米,占地250平方米,平面作八角形,向南有石墓门,相传关羽首级即埋于此冢内,冢前有林碑,高4.8米,碑额题“敕封碑记”。碑阴为董笃行所撰之《关圣帝君行实封号碑记》,其内容为关羽的生平、封号以及建庙的情况。
关羽,这位出生卑微的一代名将又是幸运的,在他去世百年之后,他被后人一代又一代推到了空前崇高的地位。他奇迹般地跨越了时代,跨越了历史,最终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第十部分《贤相忠臣》
包青天—包拯
包拯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清官,他的清正廉洁在当时已名扬天下,后来又成为戏剧舞台上百演不衰的人物。戏剧舞台上的包拯脸色蚴黑,额头有一轮弯月,这是一种脸谱。这凝重的色彩象征着铁面无私,在我国的普通百姓中深得人心。
而历史上的包拯是一位面目清秀的白面书生,他姓包名拯字希仁,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29岁时一举考中进士授官知县,然而由于父母年事已高,不愿远离家乡,包拯便毅然辞去官职,在家奉养双亲。直到父母去世后,已经39岁的包拯才重新登上仕途。
据史料记载,历史上的包拯确实是一位清官,他曾在出产著名端砚的端州任知州三年,不仅从未加征端砚1
贿赂朝中权贵,而且离任时连一块端砚也未带走。1973年在清理他的墓葬时,发现这位喜好书法的大清官的陪葬品中,只有一块普通的砚台。包拯一生廉洁,他曾石刻家训说,后代子孙做了官,如果犯了贪污罪,不许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许葬在包家的坟地上。据史书记载,包公的子孙都一直恪守家训,居官清廉,深受世人的称赞。
包拯一生为官从政26年,从知县一直做到宰相,包拯每到一个地方,都取消一些苛捐杂税,清理了一些冤案。包拯在担任台谏官期间,继承了古代优秀的谏官传统,对皇帝敢于犯言直谏。宋仁宗宠妃的伯父才能平庸,却被委以重任,包拯挺身而出,数次弹劾,终于迫使朝廷改变了不合理的任用。
在任地方官时,他的堂舅,丈势犯法,引起公愤。包拯不顾私情和长幼之礼,下令在公堂上以苔刑。后来,“外孙有理打得舅”,逐渐变成一句俗语。
包拯任端州知府时,发现老百姓由于饮用江水身体多病,他就发动群众在端州城内打了七眼水井,百姓改饮井水后,健康状况大为改善。现在的广东肇庆市还有一口深井,人们仍然称之为“包公井”。
在包拯的从政生涯中,大家最熟悉的就是他当过开封府的知府。当时那是个很重要的职位,相当于现在北京市的市长,在整个国家中的地位是很显要的。在这个位置上,包拯为了表示对皇帝向南而坐的尊重,在升堂办公时他就向着北面坐着。所以后来的戏词中便有了一句“包龙图倒坐南衙开封府”。虽然他在开封府知府的任上只有一年零四个月,但是在他的从政史上,却是最为辉煌的一页。
当时的开封府是皇亲国戚豪门权贵集中的地方。以前,不管谁到这里任职,免不了跟权贵通关节,接受贿赂。包拯上任以后,彻底整顿了这种腐败的风气。他不仅为官清廉,而且政绩显著。他勤政实干,努力兴利除弊,为民造福,为朝廷分忧。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他把号称难治的开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条。他敢于惩治权贵们的不法行为,坚决抑制开封府吏的骄横之势,并能够及时惩办无赖刁民。由于包拯在开封府执法严明,铁面无私,敢于碰硬,权贵宦官也不得不有所收敛,听到包拯的名字就感到害怕。儿童妇孺们都知道包拯的名字,亲切的称呼他为“包特制”。开封府广为流传着这样的话: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用阎罗比喻包拯的铁面无私。
宋仁宗很器重包拯,提升他为枢密副使。他做了大官,家里的生活照样十分节俭,跟普通百姓一样。过了五年,他得了重病去世了。
由于包拯一生做官清廉,不但生前得到人们的赞扬,在他死后,人们也把他当作清官的典型,尊称他为“包公”、“包青天”。民间流传着许多包公铁面无私打击权贵的故事,还编成包公办案的戏曲和小说。虽然其中大部分都是虚构的传说,但这也反映了人们对清官的敬慕之情。
北宋嘉佑元年即公元1056年的十二月,包拯被朝廷任命为开封府知府,从次年三月正式上任到三年六月离任,包拯做了一年有余的开封府府尹。一年多的时光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显然算不了什么,但正是这段短暂的时光,却在历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令世人难忘、
开封府历史悠久,名扬中外,为北宋时期天下首府,规模庞大,气势宏伟,威名驰誉天下。包龙图扶正祛邪,刚直不阿,美名传于古今。一曲“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令人荡气回肠,引起几多暇思神往。
重建的开封府,位于开封包公湖东湖北岸,占地六十余亩,建筑面积1.36万平方米,气势恢宏,巍峨壮观。与位于包公西湖的包公祠相互呼应。同碧波荡漾的三池湖水相映衬,形成了“东府西祠,楼阁碧水”的壮丽景观。
开封府依北宋《营造法式》建造,以大唐议事厅、梅花堂为中轴线,辅以潜龙宫、明礼院、清心楼、天庆观、英武楼、寅宾馆等五十余座古色古香的大小殿堂。
府前照壁蟹豸腾空,府门耸立,低廊曲徊,峰披银瀑,湖潜金鳞,戒碑镇府,冤鼓惊堂。
府内陈列有在此担任过知府和官员的包拯、欧阳修、范仲淹、苏东坡、司马光、苏颂、蔡襄、宗泽等一大批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军事家的生平事迹。它们执法严明,清正廉洁,不畏权贵,行政有方,显示出“公生明,清勤慎”的道德正气,造就了以“清廉刚毅,除暴安良”为鲜明特色的开封府官衙文化,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
更有意思的是,在开封府,还能够看到“开衙仪式”、“包公断案”、“演武操练”、“喷火变脸”、“太极表演”、“水榭琴韵”以及戏剧、宋宫歌舞等,丰富多彩的演出活动,让人品味大宋文化之余,充分领略人间正气。
包公祠座落在开封城内碧波荡漾,风景如画的包公湖西畔,原是古人为纪念先贤而建,始建于北宋末年,金、元、明、清以来,祠堂时坏时修。
重建是包公祠占地一公顷,是一组典型的仿宋风格的古典建筑群。它气势宏伟,风格凝重典雅,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资料最全,影响最广的专业纪念包公的场所。
祠内主要建筑与景观有大门、二门、照壁、碑亭、二殿、回廊、大殿、东西展殿、假山瀑布、石雕百龙图与喷泉、小桥流水、嶙峋奇石。包公祠正殿器宇轩昂,正门上有一块牌匾写着“公正廉明”,两边大柱上写着“正气塞乾坤,事属公私须有别。丹心照日月,人归善恶自分明。”
进入大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正中端坐着的包公塑像,高3米多,重达2.5顿。但见包公蟒袍冠带,正襟危坐,一手扶椅,一手握拳,仿佛要拍案而起,一身凛然不可予夺的浩然正气,这正是集历史、思想、艺术于一体的包公写照。像两旁陈列着反映包公真实生平和清廉品德的历史文物与典籍。
二殿展有包公的出仕明志诗、开封府题名记碑、包公家训、包公书法手迹、墓志铭等。东西展殿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包公的传说轶闻、历史故事,特别是群组蜡像《铡美案》,与真人大小一样,色彩鲜明,形神俱备,毫发俱现,栩栩如生。雕塑前边摆放了三口铜铡,中间是龙头铡,铡皇亲国戚,王子王孙。右边是虎头铡,铡贪官污吏。左边是狗头铡,铡犯法的平民百姓。三口铜铡,三个等级,是皇帝御赐,可以先斩后奏。
世传包拯刚正廉直,判案如神。元、明之后,关于包拯的小说,如《三侠五义》、《包公案》等,戏剧如《秦香莲》、《狸猫换太子》等,可谓是铺天盖地。传说中,包公上应天星,黑面如锅底,额上有月牙状印记,能够昼察阳间奸佞,夜辨阴司之冤。又说包公有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和大侠展昭护卫,有钦赐龙头、虎头、狗头铡三口,上到皇亲国戚、王公大臣,下到各级官吏,贩夫走卒,凡违法者都可以先斩后奏。
这些传说,反映了在封建社会中了劳动人民长期受欺压荼毒之苦,从而希望有一超脱职权之上,不受官场权势约束的“青天大老爷”为其伸冤鸣屈的强烈愿望。
显然,包公已经成为公理与正义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精神遗产的一部分。这一些是包拯能够得到历代人民拥护和赞扬的根本原因,也是包拯遗迹能够吸引众多瞻仰者的主要原因。
古代第一贤相—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山东琅琊阳都人,即今天的山东沂南,生于公元180年,病逝于公元234年8月,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外交家、政治家。
诸葛亮自幼喜欢读书,而且读书时与当时大多数人不一样,不是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并喜欢吟诵《梁父吟》这首古歌谣。通过潜心钻研,他不但精通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他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诸葛亮还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用兵的知识。
二十六岁以前,诸葛亮隐居在乡间耕种。《三国志》中描写他身高八尺,常自比管仲、乐毅。与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为友。他胸怀大志,虽隐居乡间,对于国家大事却有自己独到的观点,后刘备与其隆中对时亦言:“先生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
公元前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即著名的《隆中对》,随即出山辅助刘备。自此,刘备与诸葛亮关系之亲密,用刘备的话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诸葛亮也开始了他万古留名的军事生涯,这一事实经罗贯中加以艺术描写,于是成为了封建社会君臣相得的典范。
公元208年,由于曹操南征,刘备兵败逃至夏口,诸葛亮请命前往东吴求救,并说服了孙权与刘备联合抗曹,使得赤壁之战中孙权与刘备联军大破曹操军,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
当时,诸葛亮年仅27岁,《三国演义》中描写诸葛亮在东吴经历了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七星坛祭风的精彩片段,使得赤壁的漫天飞焰更具传奇色彩,漫漫长江也由此成名于历史舞台。
赤壁之役曹操败北后,诸葛亮协助刘备占据了长江以南的荆州诸郡,诸葛亮被任命为军师中郎将。后刘备入川,诸葛亮坐镇荆州。但庞统的身亡使得刘备调诸葛亮入川,改命关羽负责荆州防务。
公元211年,诸葛亮和张飞、赵云等将率兵逆江而上,分头平定诸郡,和刘备一起包围了成都,成都得以平定。同年,刘备在西川称帝,封诸葛亮为汉丞相。
小说中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情节描写,也为诸葛亮的超凡智慧做了形象生动的描绘。
公元223年,刘备给关羽复仇,出兵伐吴,结果大败,蜀军元气大伤,刘备也病逝于白帝城,临终托孤于诸葛亮。同时,刘禅继位,诸葛亮以丞相辅政,又领益州牧,封武乡侯,政事不分大小,均由诸葛亮决定。
诸葛亮主政后,先重建孙刘联盟,致力于平定益州南部诸郡的叛乱,令西蜀局势在易主期间得到稳定的发展。
公元225年,蜀汉南部的南中地区少数民族,在孟獲的率领下发动叛变。诸葛亮即亲率大军,深入不毛之地,采取参军马谡建议,以攻心为主,打击为首分子,尽量争取当地上层大姓和民众的支持。有的被起用为地方长官。一年多以后,这些地区的统治得以稳固,为后来的北伐提供了兵力和物力。小说中正是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剧情所在。
在公元227年,诸葛亮上疏刘禅,要求北伐,那道奏书便是有名的《出师表》。
诸葛亮率各路大军北上,驻扎汉中,然街亭一战,马谡违背诸葛亮安排,被魏军大败,这就是小说中的《失街亭》。无奈中的诸葛亮用了古琴一曲,空城一座骗走了司马懿。接着大军急速退回了汉中,这便是万古留名的《空城计》。
自此,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宣告失败。其后诸葛亮又数次出兵北伐,然均未获得成功。
公元234年8月,心力交瘁的诸葛亮怀着满腔的遗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归葬定军山,享年54岁。
诸葛亮的一生多付辛劳,然而他满腔的智慧与忠心,造就了他万古流芳的贤相之名。
两千年来,诸葛亮早已成为智慧的化身深入人心,他的存在是中国历史与华夏民族共同的骄傲!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
诸葛亮的著述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24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诸葛亮一生主要著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和《隆中对》等。
由于作战的需要,他在天文、符咒、奇门遁甲上研究很深,《三国演义》上讲述很多。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善革新连弩,可同时发射10箭,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的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千百年来,诸葛亮研究成为了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广为世人传诵。
诸葛亮死后,被刘禅追溢为“忠武侯”。因此,历史上称其祠庙为“武侯祠”。后人为缅怀他的功绩,建造了很多座武侯祠堂,以示追念。目前,最出名的除成都武侯祠、勉县武侯祠外,还有南阳武侯祠,白帝城武侯祠,云南保山武侯祠和祁山武侯祠等。浙江兰溪的诸葛镇,因诸葛亮子孙世代群居此地,而得名诸葛八卦村。
南阳武侯祠,又名诸葛庵,位于南阳市西南的卧龙岗上。南阳武侯祠建于何时,文献上没有记载。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中,已有“南阳诸葛庐,西蜀紫云亭”的诗句,看来早在唐代卧龙岗上就已经有了诸葛草庐了。
步入武侯祠的山门,迎面的大拜殿,殿中彩塑诸葛亮及其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的大型泥塑像。大殿前侧为明代碑廊。镶嵌有岳飞书写的前后《出师表》石刻。祠后部分建筑主要有诸葛茅庐、野云庵、古栢停、伴月台、宁远楼等。
现今的诸葛茅庐系砖木结构,八角挑檐,外围有八角回廊,屋顶覆盖茅草。茅庐正门上悬挂着郭沫若书写的“诸葛草庐”匾额。
野云庵,进深三间,门两侧砖刻“云归大汉随舒巷,门对寒流自古今”的对联。其外装饰以蒼松、仙鹤的砖雕。
躬耕亭,结构简单,形制简陋,前后两根圆木支撑亭檐,后砌以砖砌,亭内立诸葛武侯石刻像,像的两边刻有“庵垂两千问魏阙吴宫安在,人居三代下比商伊周品何如”的对联。
伴月台,高数丈,台下为老龙洞,洞门两侧石刻“自古宇庙垂名布衣有几,能使山川生色陋室何妨”的对联。
武侯祠右侧有清同治年间新增设的庭院,这是为纪念刘备三顾茅庐而特意修建的。庭院后建有三顾堂,内有刘备和诸葛亮的大型塑像。武侯祠现存有大量的碑刻题记,约300余石,篆、隶、楷、草皆有。其中,篆书《汉诸葛孔明旧庐指道碑荫》,隶书《草庐对》,楷书《诸葛传》,草书《出师表》等,在书法艺术和雕刻技术上,都有相当高的造诣,是研究我国书法艺术的宝贵资料。
山东沂南阳都是诸葛亮的诞生地,是生活和居住过的故里。1993年,为了纪念诸葛亮诞生1812年,山东沂南政府在孙家黄疃村中建立了诸葛亮故里纪念馆。纪念馆占地面积2700平方米,为仿古式建筑。纪念馆左侧竖立的穿孔汉画像石碑是汉代的遗物。
纪念馆大殿高7米,宽9米,长12.4米,建筑面积111.6平方米。大殿正中安放着诸葛亮塑像,四周是十四幅壁画,全面反映了诸葛亮一生壮丽辉煌的业绩。
沂南政府还在沂南县城的西山坡修建了卧龙公园,亦称西山诸葛亮公园。目前,有姐妹亭一处,有全国体量最大的诸葛亮铜像一座,用铜3.5吨,身高7米,总重7000公斤。并有浮雕,总长50米,共计14幅,每幅5.25平方米。石雕均根据《三国演义》的故事雕刻而成,记载着诸葛亮的辉煌战绩。另外,有仿古建筑五间,花岗岩石雕战马四匹,龟驼碑二尊。碑文刻有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九龙壁面向人民街,总长15.2米,由汉白玉雕刻而成。
今日的阳都故城遗址,地势平坦,土肥水美,沂水傍城址而下,一望无垠。沂河水与阳都故土孕育了诸葛亮这位名垂千史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成为中华民族智慧楷模和神灵的化身。千百年来,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尊崇敬仰而有口皆碑,实为中华民族的荣耀!
世界文化名人—屈原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同时他也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屈原的原祖是颛顼高阳氏,应是夏氏族的一部分。据《史记楚世家》说,高阳氏六代孙名季连,是楚的创世始祖。所以,屈是楚国姓的分支。然而,屈氏家族虽然与楚国同姓,但与楚国的王公贵族比较,只能属于远离王族的疏族。
屈原的父亲伯庸一生不得志,他深居僻壤,靠世袭“食邑”过日子,早已从贵族显赫的地位上跌落下来,虽然家道中落,但也在一般人之上,过着丰衣足食,不忧冻馁的生活。
屈原的少年时代充满着浪漫色彩,大约公元前340年,他诞生在山水灵秀的巫峡附近。战国末期从楚国归乡乐平里,也就是现在的湖北省秭归县。环境的熏陶使他从小便养成了性高洁、好奇服、爱花草的品格。屈原从小聪颖过人,开卷过目成诵,提笔作文为诗。屈原的父亲伯庸是个很有学问,但也非常传统的儒门弟子,他不赞成屈原迷恋那些来自民间的东西,那些东西接触多了,必然会荒废学业。因此,伯庸只准屈原读塾师规定的书,但塾师规定的书远远不够屈原读。于是他便到处收集书读,当时能够收集到的书,他几乎都读过。如晋《乘》,鲁《春秋》等正史和《论语》等儒家经典,以及广为流传的诸子学说等等。屈原更喜欢山歌、渔歌和祭祀的歌曲,每得到一首都如获至宝,从中汲取营养,
屈原的兴趣爱好十分广泛,琴棋书画,样样无师自通,山中的古树,河边的奇石,民间的传说乃至花鸟鱼虫,无一不进入他的视野。屈原的故乡乐平里,至今仍然流传着许多他少年时代,生活学习的传说及其有关遗迹,如香炉坪、读书洞、吟诗台、照面井、颂桔坡、玉米田等等。香炉坪因中间凹进两头突起状若香炉而得名,香炉平近旁还保留了三丘水稻田。据说那是屈原曾耕作过的土地,故称为“屈田”。传说因为有屈原忧国忧民的泪水滴入田中,因此这丘稻田长出来的谷米像珍珠一样晶莹洁白。
传说区域的母亲死得早,他有个聪明贤淑的姐姐女须,比屈原大10岁左右,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女须知书达理,母亲的早逝使女须终身不嫁,守着矢志不再续弦的父亲和年幼的弟弟,养成一种超越她年龄和身份的贤德,从小女须对屈原的成长影响很大。
屈氏庄园,青瓦白墙,古朴淡雅。门上挂着“丹阳世家”的横匾。周围茂林修竹,橘林成荫,桂梅连枝。姐弟俩在橘园里种下一株橘树苗,夏天给幼树浇水,冬天用稻草裹着树干保温,眼看橘树一天天长大,屈原也长成个风度翩翩的少年。他身体材修长,眉清目秀,神采飘逸,渐渐地,他对乐平里产生了一种再也呆不下去的情绪。他想走出三峡,去见见气象万千的外部世界。屈原把这个想法透露给女须。并将一首习作呈请女须指点,那便是有名的《橘颂》。
女须把这首《橘颂》呈给父亲,父亲读完后由衷地感到儿子已经长大成人了,是苗应该出土,是鸟应该飞翔,哪能老在父亲身边。像他那样子一辈子足不出户,有什么出息呢!屈氏家族能否再现昔日的辉煌,全可他的造化了。
屈原来到这个世界,便肩负一副超越前人的负担。
楚怀王七年,金秋时节,屈原带上他最喜欢的书籍和两个随从离开乐平里,女须送他至香溪河畔,将一篓鲜艳的红橘交给屈原,这是姐弟俩共同的劳动果实,临别相赠,更是一番情趣。
屈原告别故乡,走出三峡,去到楚国京城鄞都,凭着继位不久的楚怀王想成就一番事业的大好机遇,以楚国同姓王族的身份入宫晋见楚怀王。
由于他出生楚国贵族,早年受过良好的教育,学识渊博,儒雅风流,品行高尚,明于治国道理,因此,起初颇得楚怀王的信任与赏识。楚怀王效仿齐威王,置稷下学宫的有识之举,在楚国置兰台官,招罗天下贤才。屈原入宫以文见长,楚怀王任命他为兰台宫文学侍臣,未繁荣楚国文化建功立业。
后来又做过“左徒”,是国王左右的近臣,参与国家政令的起草工作,发布命令,对外接待宾客人,应付诸侯。
屈原入宫后,对楚国现状和战国形势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当时,各个诸侯之间,政治、军事斗争非常尖锐。屈原鉴于在秦国的威胁下,楚国所面临的危机,他主张对内任用贤人,革新政治,对外联齐抗秦,以达到自保进而统一中国的目的。而当时楚怀王也有缔结第二次六国联盟的想法。
于是,楚怀王九年,屈原便主动请缨出使齐国。第一次出使齐国,屈原便以其总览时代风云的敏锐洞察力,渊博的学识,雄辩的口才,说服了齐宣王,完成了一次漂亮的外交使命,展示了卓越的外交才能。
由于屈原的进步主张和措施,触犯了贵族们的利益。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王妃郑袖诬陷屈原,使楚怀王疏远了他。屈原被流放到汉北一带。
屈原被疏远后,秦国派张义出使楚国,以土地诱惑楚怀王。目光短浅的楚怀王就改变了对外政策,采取绝齐亲秦的方针,结果使楚国在政治和外交上吃了大亏。楚王恼怒,又轻率的出兵伐秦,由于没有齐国的支援,被秦国打得大败,还丧失汉中之地。
在危难的形势下,屈原又被楚怀王再次派往齐国,以图修复两国交好。鉴于屈原再度出使齐国的成功,怀王任命屈原为三闾大夫,掌管王族三姓,昭、屈、景子弟的教育事务。尽管这是个远离国王,不干预政事的闲官,屈原却全身心地投入这项工作,为楚国培养后备人才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但结果他辛勤培育的这批贵族子弟竟变成了反对自己的敌对力量,使他感到极大的苦痛。
后来,楚怀王又受骗入秦,客死秦国。顷襄王接位,屈原进一步遭到迫害,从汉北又迁逐到江南,流浪于沅、湘之间,辗转多年。
屈原远离故国,又无职位,对于国家、宗族之事只有悲叹而已。终于在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国的鄞都,人民四散逃亡,楚国君臣仓皇出奔,屈原悲愤到了极点。理想的破灭,国家的危亡,人民的苦难,使他痛不欲生。就在这一年的旧历五月初五,他自沉于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之怀。
屈原的忠贞品格和爱国忧民的情怀,深得世人的崇敬。早在唐代归州刺史王茂元顺应民意,在屈原的故乡秭归,为他修筑祠墓供后人瞻仰。
屈原祠原址建在秭归县城东的屈原沱,后因水利工程迁址重建。
屈原祠面对浩浩长江,背依一片橘林,崇台高耸,建筑宏伟。一楼大厅,陈列着屈原生平事迹与有关的实物。二楼大厅辟为秭归县出土文物陈列馆,其中有历史最早的屈原石刻雕像。祠宇后面有屈大夫衣冠冢。屈原祠大门两旁镌刻着“孤忠&
流芳”四个大字。这是诗人一生真切的写照。
历史上有许多爱国志士,如文天祥、陆游等,都曾不远千里来此凭吊屈原。他们的一生也深深的受到了屈原的影响。
一篇《离骚》流芳万古,一片丹心永照千秋。屈原这位中国楚文化的骄子,却是官场的失意人。于是他把所有的热情与希望寄托在了文学创作中。
屈原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三我国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视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
屈原的诗歌创作集中在他的中晚年,也就是他的政治生涯结束以后,大部分作品作于汉北和江南。
郭沫若将屈原作品的写作年代划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期为《橘颂》、《九歌》、《招魂》,大约是中、青年时代的作品。《橘颂》和《九歌》较早,《招魂》作于怀王客死秦之后,大约是他40岁出头的作品。
第二期为《悲回风》、《惜诵》、《抽思》、《思美人》、《天问》,大约作于50岁以后至62岁以前,长期被放逐的十几年中。
第三期为《哀鄞》、《涉江》、《离骚》、《惜往日》、《怀沙》,全部作于62岁那年至临终前的那几个月,是诗人精神最后一次猛烈的燃烧。
后人将屈原一生留下的不朽作品辑为《楚辞》,千古流传,他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屈原还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的作品曾经被翻译成英、法、日、俄、德、意等许多国家三文字,成为了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珍品。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屈原以自己的思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烁着鲜明的个性光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也是中国最早的长篇抒情诗。诗中诗人用了许多比喻,无情的揭露了统治集团的丑恶,抨击了他们的奸邪、纵欲、贪婪、淫荡和强暴。同时,他也塑造了坚持正义,追求真理,不避艰难,不怕迫害,热爱乡土和人民的人物形象。
《离骚》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浪漫主义抒情诗,诗中无论是主人公形象的塑造,还是一些事物特征的描绘,诗人都大量采用夸张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神话传说的充分运用,展开了多彩的幻想的翅膀,更加强了《离骚》的浪漫主义气韵。比、兴手法的运用,在《离骚》中是非常多见的。如他以香草比喻诗人品质的高洁,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以驾车马比喻治理国家等等。
《离骚》的形式来源于楚国人民的口头创作,诗人又将之加以改造,构成长篇,使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它的语言精炼,吸收了楚国的不少方言。造句也颇有特色。
《天问》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材料创作的诗篇,着重表现作者的学术造诣,及其历史观和自然观。
《九歌》是楚国的祀神乐曲,经过屈原加工润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发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然而是代人或代神表述,并非作者自我抒情。它更多的显示了南楚文学传统的痕迹。
《离骚》一组,《九歌》一组,构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风格。
“路漫漫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高尚精神。
吃粽子,划龙舟,寄托人民难以斩断的愁思。端午节成了世界最伤感的节日。
曲折的人生,崇高的气节,忧国忧民造就了他伟大的人品与文品。通过本片让我们走进爱国诗人屈原的精神世界。
惊叹,屈子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千古一相—管仲
管仲,名夷吾,字仲,又称管敬仲。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他以卓越的谋略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他励志改革,富国强兵,成就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丰功伟业。他的民为邦本,礼法并用,通商惠贾,开放务实的深邃思想,赢得了世人的讴歌和后人的礼赞。管仲的言论见《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管仲出生于破落门户之后,青年时期的管仲,一方面受其曾显赫辉煌一时的家族史的影响,超凡脱俗,志存高远,具有干一番轰轰烈烈大事业的意识。另一方面,家境贫困,谋生的坎坷,使管仲具有了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乱世的纷争,时局的动荡,锻炼铸就了管仲明察世态,洞悉时局的能力。
他为了实现功名显于天下的志向,学先贤,习武艺,交友共勉,调查实践,多方吸纳“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为了其后来成为治齐贤相,称霸诸侯,建立伟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管仲早期的个人奋斗是不顺的,经商赔本,做官被贬,打仗败北,辅佐公子纠沦为阶下徒。
当时,他和挚友鲍叔牙分别做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师傅。
齐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齐国动乱,公孙无知杀死齐襄公,自立为君。一年后,公孙无知又被杀,齐国一时无君。逃亡在外的公子纠和小白都力争尽快赶回国内争取君位。管仲为了使纠当上国君,埋伏中途欲射杀小白,箭射在小白的铜制衣带钩上,小白装死,在鲍叔牙的协助下抢先回国,登上君位,他就三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桓公即位设法杀死了公子纠,也要杀射了自己一箭的管仲报仇。鲍叔牙极力劝阻,指出管仲乃天下奇才,要桓公为齐国的强盛着想,忘掉旧怨,重用管仲。桓公接受了建议,接管仲回国,不久即拜为相,主持政事。
齐桓公弃一箭之私仇,任用管仲为相,管仲报知遇之恩,辅佐齐桓公图霸,真乃贤相遇明君,明君逢贤相,君臣知遇,相得益彰。管仲凭借自己非凡的政治才能,赢得了齐桓公的重用,先拜为相,后又被桓公尊为仲父。
齐桓公对管仲几近言听计从,使管仲的经天纬地之才,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他知人善任,举荐了大批的贤能之士。他改革内政,稳定了齐国的社会秩序。他发展经济的富民政策,使齐国国力大增,民强国富。他修治甲兵,壮大了军事力量。他尊王攘夷,扩大了齐国的政治影响。他礼法并用,确立齐国的霸主地位。
管仲辅佐齐桓公近40年,把齐国治理得国富兵强,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功高当世,影响深远。孔子曾赞叹管仲的功绩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百姓到现在还沾他的光。如果没有管仲,我们现在大概都要披散着头发,穿着胡人的奇装异服做亡国奴了。近代的维新派领袖梁启超,评价管仲是“国史上第一流人物,中国最大之政治家,而亦学术思想界一巨子也”。这反映出管仲相齐的功绩,在华夏文化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公元前645年,管仲逝世。他的死引起了齐国朝野上下的悲痛,人们把他安葬在齐国都城临淄城南的牛山上,为他树立起了高大的石碑,这就是著名的管仲墓,人们还建立了管仲纪念馆,永远纪念他对后世的功德。
管仲纪念馆 位于山东临淄城东南5公里处。南依巍巍牛山,北望千年故城,淄水遥映,断岸潆洄。
管仲纪念馆巍峨壮观,建筑古朴,馆藏丰富。本馆通过多种艺术手段,在展现天下第一相辉煌一生的同时,全面展示博大精深的《管子》思想,并综合展示宰相文化及历代名相对现代社会的贡献。
在这里,你可以历览中华名相风采,尽阅古齐文化雄奇,从而得到智慧的启迪,心灵的净化,思想的升华。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管仲的时代已是距今两千六百多年的悠远历史了,然而透过重重历史迷雾,来审视管仲,审视这段历史,这位堪称“千古一相”的卓越智慧和功绩所产生的影响是如此地深远。
北宋名臣—范仲淹
范仲淹,字希文,和包拯是一个朝代的大臣,苏州吴县人,也就是我们今天的江苏苏州人,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范仲淹童年的生活十分贫困,两岁的时候父亲去逝了,母亲谢氏带着他改嫁到了山东淄州长山县一户姓朱的人家。从此他改名叫朱说,并在朱家长大成人。
范仲淹长大后知道自己的身世,奋发图强,独自到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的南京应天府书院求学。功夫不负有心人,五年寒窗苦读,范仲淹终于成为一个精通儒家经典,博学多才,又善长诗文的人。他通过科举考试,在1015年中进士,被任命为广德军的司理参军。这时,他把母亲接来,赡养侍奉。1017年,他调任集庆节度推官,才恢复了原来的范姓。
范仲淹一生在政治舞台上沉浮近四十年,先后任亳州、泰州、河中府、睦州、苏州、饶州、潤州(今江苏镇江)、越州(今浙江绍兴)等处的地方官。他同情百姓的困苦,施政以养民为先,大力发展生产,取得了显赫的业绩。
在泰州任盐官时,范仲淹看到这一带海潮泛滥,吞没了大片良田房舍,对百姓的生活造成严重威胁。便上书朝廷,极力主张修筑海堤。
宋仁宗天圣二年,即公元1024年,朝廷任命范仲淹为兴化县县令,主持修筑捍海堰。经过将近四年的努力,天圣六年,即公元1028年,终于修成了一条总长150里的捍海堰。从此,当地两千多流浪户陆续返乡,农业和煮盐业得到了稳步的发展。滨海人民为了表达对范仲淹的感激之情,将捍海堰命名为“范公堰”。由于范仲淹政绩突出,被调入京城任秘阁校理。
由于他刚正不阿,三次因得罪权贵而被贬为地方官。范仲淹所生活的时代正处在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吏治腐败,财政危机,农民与士兵不断揭竿而起。边境上,契丹与党项结成犄角之势,不断侵扰宋朝边境。
景祐五年即公元1038年十月,党项族首领李元昊称帝建立大夏国,史称西夏。此后,宋夏血战数年,宋军每战必败。宋仁宗把范仲淹召回朝廷,恢复了他天章待制之职,并让他出任陕西路,也就是现在陕西西安一带,永兴军的知军州事。之后,又召为龙图阁直学士,范仲淹等人确定了以防守为主,攻守结合的正确战略。一方面筑寨,加固边城,作为屏障。另一方面,选将练兵,招募善于骑射的当地百姓来补充军队。又招募流民开垦农田,作好了长期作战的准备。由于号令严明,训练有方,又能团结当地的羌人,戍边数年,威振一时。羌人尊呼为“龙头老子”,西夏称为“小范老子”。并且蕃部纷纷归附宋朝,宋夏达成和议,元昊削去帝号对宋称臣。
庆历年间,因为内忧与外患交相侵迫。庆历三年即公元1043年七月,宋仁宗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开始进行改革。庆历三年即公元1043年九月,范仲淹呈上了《十事疏》,作为系统改革的基本方案。范仲淹提出的十事,绝大多数以诏令的形式颁行全国,当时称谓“新政”,历史上称谓“庆历新政”。范仲淹希望通过官僚政治体制的改革,缓解宋朝的危机。在政治方面,要求惩办贪官,严格按政绩考核官员。经济上,减轻徭役,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以挽救财政危机。军事上,在东京开封府地区招募民兵5万人,且耕且战,既可省养兵费用,有可加强军事的守卫力量。
然而,新政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侵犯了官僚阶级的利益,以夏捒为代表的一些人,欲置范仲淹于死地。他令女奴临摹范仲淹的笔迹,杜造了一封废皇帝的诏书。夏捒的阴谋虽然没有得逞,但是范仲淹等人却深感政治形势的险恶,无奈之下离开了朝廷。
庆历五年即公元1045年,范仲淹被罢免参知政事的职务,贬至邓州知州,范仲淹“庆历新政” 改革至此宣告失败。
改革的失败并不意味着范仲淹人生的失败,作为军事家,他上沙场秋点兵,显示了铮铮铁骨男儿的气节。作为政治家,他政坛大胆改革,不畏权贵,为真理和正义而呐喊,不愧为可歌可泣的人杰楷模。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说起这句千古名言,人们不禁会感慨只有集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于一身的范仲淹,才会把这种忧国忧民的爱国情节和他的才思结合起来,成为历代大方之家崇尚的至理名言。
要说范仲淹是一位富有才华的文学家也是当之无愧,他曾经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躯。他强调继承历史上进步的文学传统,并推荐当代能坚持风雅比兴传统的个作品。范仲淹自己的诗文就代表了当时文学创作中的进步方向,他的诗文或写湖光山色,优美而有情致,或叙事抒情,寄寓远大抱负,主张诗文创作要“文以载道”,与社会现实密切联系。他的论说文重在阐明“民为邦本”的重要性,意气风发,具有夺人的气势。他十分推崇古代越国的范蟊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诗文中充满了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
范仲淹的作品集《范文正公集》里,集中了他大量的寄寓深远,脍炙人口的佳作。庆历六年即1046年,范仲淹应朋友的邀请,撰写了一篇气势非凡,传颂千古的《岳阳楼记》。范仲淹用洗炼优美的文字,描述了洞庭湖波澜壮阔的景色,并且借景抒情,劝勉失意志士不要因自己的不幸遭遇而忧伤,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宽阔胸怀。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仅反映了范仲淹对国家的高度责任感,也是对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在词的创作上,范仲淹也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渔家傲》就是范仲淹的代表作,它反映了戍边生涯,把以身许国的英雄气概及忧国思乡的悲凉情怀,表达的和谐统一:“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自发征夫泪。”他发誓要像当年东汉的窦宪击破匈奴那样,保卫边疆,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范仲淹的爱国爱民之情与他的文学才情,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再一次升华了他的满腔壮志与豪情。
范仲淹的读书时期曾在长白山即山东的邹平度过,十几年的生活给齐鲁大地留下了亮丽的文化景观。在邹平,当年范仲淹跟随母亲到达的河南村,后人建起了“范文正公祠”。
祠建于北宋治平二年即公元1065年,经过元、明、清历代重修,整个古建筑至今仍然保存完好。它的前后两院,古木参天,竹影婆娑,景色优美。前院的大殿为歇山式屋顶结构,斗拱飞檐,气势雄伟。殿内祀范仲淹坐像,殿前悬有二匾,各书“菜根味舍”和“长白书院”。后院为享殿,雕梁画栋,也很壮观。祠前有一座巍峨的诗碑,上刻范仲淹《留别乡人》诗:“儒长白一寒儒,登荣二纪余。百花春满路,二麦雨随车。鼓吹迎前道,烟霞指旧庐。乡人莫相羡,教子读诗书。”
范仲淹墓在今天的河南洛阳伊川县,彭婆乡许营村北约半公里处,北依万安山,南面曲河水,东临九龙山,西望龙门山。墓地分前后两域,总面积35亩。前域有范氏祠堂、山门、石坊、石翁仲、石单、石马等等。
范氏祠堂一旁的飨堂内悬挂着蓝底红字匾“以道自任”,是清代光绪帝所题。祠堂前有几通高大石碑,护有青砖碑楼,其中两侧范文正公神道碑的碑额,即为宋仁宗亲手书写的“褒贤之碑”四字。
祠堂后的范墓园中除了范仲淹本人墓之外,还有包括其母亲、儿子等后代墓多座,整座墓园内古柏林立,庄严肃穆。
范仲淹不管是征战沙场,还是文章才思,都非凡大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千古名言将继续祖祖辈辈的流传下去,范仲淹这位圣贤也将继续烙印在我们祖祖辈辈的记忆里。
—附范仲淹的代表作《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代打板子电视剧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