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亲子关系与儿童发展展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卢筱红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工作室
当前位置:&&&
浅谈游戏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
上传: 卢筱红 &&&&更新时间: 1:37:58
【摘要】幼儿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它对幼儿园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教育的实质是充分发展人的潜在的各种才能,焕发出人的主体的能动性、积极性,提高主体意识,而不应局限于传授知识和灌输知识。其实,儿童从游戏中可以学习到一些生活的知识和技能,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促进儿童的认知和技能的发展,两者有共通之处,所以相互之间并不违背。鉴于此,就幼儿游戏的特定功能、幼儿游戏对教学的价值及其实现途径作了系统全面的分析,以此为幼儿园教学实践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身心健康&&自我控制&&情感&&行为暗示&&自我约束 & 游戏贯穿在幼儿一日生活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游戏占据着幼儿的大部分时间,因为游戏是幼儿发自内心情感想要去亲手尝试,动手去做的活动,从玩中学,从玩中做,获得最真实的感受与情感,并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喜悦与成功。在游戏过程中,游戏对幼儿身体和心理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些家长不重视游戏对幼儿的重要性,而是一味的重视学习各方面的技能,学习各种知识,其实不然,游戏作为幼儿日常活动而被幼儿所喜爱,是因为来自幼儿自身的兴趣,兴趣可以改变一切,并在其中有所学,有所乐。游戏是适应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是符合幼儿年龄特征,是为幼儿所喜爱的。儿童的天性是积极主动的,他们地喜欢和需要向环境敞开,在敞开中探索学习,不断建构其精神世界。游戏是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游戏中,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去感知和探索周围世界,模仿和演练社会行为规范。各种游戏活动为幼儿获得知识和经验,实现身心发展提供了学习的平台。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认为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幼儿的生活充满快乐。在他创编的多种游戏中,幼儿通过游戏,发展了智慧、道德和体力。他认为:&儿童早期的各种游戏,是一切未来生活的胚芽;人的整个日后生活它的渊源都在儿童早期。&、&游戏是幼儿教育的基础。&、&游戏是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所以说游戏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是重大的。不能忽视游戏的积极作用。&&& 一、游戏的特点 1、游戏是幼儿主动的自愿的活动 主动、自愿地进行游戏活动,是幼儿游戏的主要特点。 游戏是一种较轻松自在的活动,它自由自在,灵活多变,可以适应幼儿的需要。游戏没有外部的控制、强加的要求,没有强烈的完成任务的需要,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决定玩与不玩,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玩哪些活动?怎么去玩?游戏中,幼儿是轻松自由地沉溺在游戏的过程之中,没有任何压力,将自己的兴趣发挥到很大程度。 儿童的游戏往往满足于他们玩游戏的过程而不是玩游戏的结果。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能力,自主的选择游戏的内容和方法,在没有任何的外在压力情况下,自由自在的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所以他们的活动是自主自愿的活动。 2、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 游戏不仅是适应幼儿需要而产生的主动活动,而且由于游戏本身的特点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水平,使幼儿感到轻松愉快。同时,游戏使幼儿感到有力量掌握活动的进程,控制所处的环境,表现自己的能力和愿望,从成功和创造中得到愉快的感受。 3、游戏是幼儿的社会性活动 幼儿的游戏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在游戏中幼儿的生活经验得以创造性地再现。 幼儿生活在成人的相处的社会中,受到外界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由于周围环境的影响,不同年龄,处于不同社会背景中的幼儿,其幼儿的游戏内容、种类和玩法都会不同。游戏是幼儿对社会生活的特殊反映,具体表现在游戏的内容、种类和玩法上,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 4、游戏是一种虚构的活动 游戏的虚构性是指幼儿的游戏是想象与现实的结合,是幼儿在假想的情境中对生活经验的创造性反映。 在游戏中幼儿通过想象使所获得的表象形成新形象,(如自己是妈妈或爸爸),创造新情景(妈妈在喂宝宝吃药,宝宝病了),改变物品用途(把纸片当药)以人代人(自己当妈妈,布娃娃当小宝宝)通过这些想象和虚构游戏就玩了起来,在幼儿游戏时以生活经验为基础,但又不是照搬生活经验,而是必须通过想象的加工。 游戏激发了幼儿的自身兴趣,并从游戏中感受到了主人翁的地位,想象带来的无穷乐趣,游戏给幼儿带来了快乐,并且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鉴于此,游戏是幼儿喜欢的活动,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和成长,游戏对儿童的身体、智力、创造力、情感、社会性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通过观察幼儿游戏的特征发现幼儿的游戏对其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游戏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 在幼儿园,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是向幼儿进行教育的重要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游戏向幼儿进行教育,对幼儿身心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一)促进幼儿身体的生长发育
如我在组织幼儿跑、跳、爬的活动中使大肌肉运动能力、跳跃能力等得到发展;在结构游戏中通过操作结构材料及一些辅助工具如剪刀、蜡笔等发展了小肌肉运动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如我组织的游戏,蚂蚁搬粮、平衡木、丢手绢、跳方格、抓尾巴、抛掷布球等游戏中,都锻炼了其运动能力和促进了生长发育。 幼儿通过游戏促进了身体的生长发育。 (二)满足幼儿的情感需要,给幼儿带来愉快和满足
如活动区角中,幼儿很喜欢玩医院、理发店、超市、娃娃家。观察他们面部表情都是那么的快乐,发自内心的笑容,只有在游戏中,他们才是无忧无虑的。 幼儿通过游戏满足了幼儿的情感需要,给幼儿带来了愉快和满足。 (三)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幼儿在游戏中通过对周围事物的感知、认识与操作以及与周围人的认识与交流,发展了自己的感知觉能力、注意力、记忆力、语言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一些智力因素。 具体来说,幼儿在游戏中通过对材料、物品的感知与操作,认识了物体的性质、特征和用途等,发现了物体与物体之间的联系和规律,以及自己做出的动作和物体运动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对物体分门别类,形成相应的概念。如玩搭建积木(我时常引导他们发挥想象和创造组建一个大游乐场或高级建筑群,对物品有了感知知道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幼儿在游戏中还通过与伙伴、教师等的交流促进了语言的发展,获取了大量的社会性知识。如我设计的《打电话》的游戏,通过幼儿报姓名问候对方,打电话时的礼貌用语,使幼儿增强了了解,加强了交往,发展了语言。还比如玩逛商店的游戏,扮演&服务员&时,应该使用礼仪用语,扮演&顾客&时,应该使用礼貌用语,以及应该知道的各种物品的用途及保质期的了解等,获得更多的社会性知识。
(四)有利于幼儿学习自我控制情绪 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不足,但游戏的兴趣性却能使幼儿愉快地、心甘情愿地服从角色和规则的要求,无形中接受了外界对自我的约束。幼儿从游戏中能学习自制,有利于培养幼儿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 自制自控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情绪基础,它使人有效地调整自我心境,有助于更好地实现目标。一个人幼年时期能否克制冲动、延迟满足、具有与年龄相适应的情绪控制力将预示着他将来人生的成功与否。&果汁软糖效应&便是一个例证:美国心理学家对一群4岁的孩子进行了一个试验。实验及以后的追踪研究显示,那些在4岁即能抵制诱惑的孩子长大后,有较强的社会竞争性,较高的效率,较强的自信心,能较好的应付生活中的挫折;那些满足于一得之功的孩子则显得孤独、冷僻,易受挫折,在压力下容易退缩,面对挑战总是逃避。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是需要通过学习和训练才能获得的。譬如,玩&解放军&游戏时,&战士&扔手榴弹,&班长&在一旁指挥。玩具手榴弹和扔手榴弹的动作都是很诱人的,&班长&不得不自我控制,因为他既然是班长,就得服从角色约束,坚守在指挥岗位上。集体游戏中往往要分配任务,任务使幼儿加强对自己的要求,学习克制,游戏中有时要担当一定角色,把自己当作别人来意识。这时,他既是别人,又是自己,在自己和别人对比中,提高自我评价能力,学习服从人们之间关系的准则,学习控制情绪。如,玩&影剧院&的游戏,&剧场&内已经开演,&观众&在观看精彩的演出,但&场外&&小卖部&里的&售货员&仍忠于职守。在幼儿园中也能发现,有的孩子上课时,注意力不能持久,兴趣不能稳定,但在课后的游戏活动中却能长时间注意,能够出色地完成游戏中的任务,表现出很强的自我控制能力。 游戏教学以其提供信息方式的新颖和具有趣味性,可以激发幼儿的积极情绪,使幼儿对这些信息的印象深刻,记忆也较持久。
游戏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但要想使游戏得以顺利的开展,应注意的方面有:合作中的行为暗示、自由中的自我约束。 (一)合作中的行为暗示 首先,师生是合作伙伴。幼儿的自主活动决定了教师的指导不是控制,这需要教师在幼儿游戏上,以游戏伙伴的身份参与,在活动中做到尊重幼儿的活动意愿、尊重幼儿的年龄特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尊重幼儿的独立人格、不允许出现幼儿由于害怕教师不敢求助、不敢表达意愿、不敢提出意见的现象。 其次,指导是行为的暗示。当幼儿的行为需要得到教师的帮助和指导时,教师应尽量减少语言指令,将指导的意图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或与幼儿平行游戏、合作游戏,用游戏角色的行为暗示幼儿朝着教师希望的方向
首先,游戏教学是自由的。游戏的主要特征是它体现了活动者的自由意志,正因为如此,游戏才成为幼儿自发自主的活动,在教师组织的活动中,幼儿游戏体验的强弱就取决于活动中他所获得的自由的多少,自由度越大,它的自主性发挥得就越好。 其次,游戏教学是自律的。游戏虽然自由,但它同时有规则,游戏规则对幼儿来说是一种自我约束。我们看到,幼儿在游戏中比其他情境中更能自愿遵守规则。因为成人在其他情境中用以控制幼儿活动的规则,是一种外部要求,游戏规则是幼儿出自活动兴趣的内在需要,对游戏规则的遵守,是由活动引起的愉悦效应所支持的,所以游戏规则是幼儿能够理解、乐于执行的一种内部的自我限制。据此,教师一是给予幼儿规则,二是给予幼儿信任,三是给予幼儿自由,让幼儿在自主的活动中,体验规则的公正和互惠,体验由于规则的遵守和破坏导致的成功和失败,使规则逐步内化为保证活动顺利进行的内在需要。 通过实习中的具体观察和结合理论知识的实践,我认为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合理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教师首先是一个支持者,要支持幼儿的游戏,给他们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和游戏材料,还有一个和谐的游戏环境。教师还是一个观察者,在幼儿的游戏过程中要给予幼儿充分的观察,只有在幼儿游戏的时候才是展现幼儿能力的时候,所以教师不要错过发现幼儿能力的好时机。教师还是游戏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在幼儿的游戏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要运用合理的方法参与干涉使他们的游戏发挥到最大的价值。教师要给他们引导游戏的方向,使游戏更有教育意义。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无相关信息你的位置:
&& 详细内容
游戏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价值
作者: 陈大琴
热度4票&&浏览114次
时间:日 08:13
【已经有1人表态】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a style="看动漫与玩游戏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娱乐消遣活动,客观上都具有促进儿童发展的功能。以下是gkstk小编搜索整理的关于动漫与儿童游戏的关系,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学优网!一、动漫的游戏功能不知从何时开始,文化出版界流行将“图画书”称为“绘本”,将“动画”称为“动漫”了。这或许与外来文化有关,因为这些年来进口的动画片和进口的图画书比比皆是。但不管怎样,人们还是欣然接受了这两个新名词。“绘本”虽然和“图画书”的意思一样,但表达更简练了,而“动漫”的内涵则比“动画”丰富得多。动漫是动画与漫画的结合,动画中揉进了漫画幽默、诙谐的元素,促使动漫的娱乐功能更加凸现。儿童天生爱看动画片,就如他们天性喜欢游戏一样。对刚出生不久的婴儿来说,进入他们视野的整个世界就是一幅图画。如果说婴儿有视觉偏爱的话,那么这幅世界图画中动态的那部分是最能吸引他们眼球的。当婴儿还不能支配自己的肢体去与外界做更多交流的时候,他们首先是以欣赏外部世界为乐的。他们爱看马路上移动的汽车,爱看人们的举手投足,电视屏幕上跳跃而变换的画面更是强烈地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待年纪稍长,他们便会主动要求看电视。许多好动的儿童一坐到荧屏前,就会长时间安静下来,因为电视能告诉他们很多新奇的东西,能大大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儿童不理解现实中的成人世界,也不理解电视里的成人世界,只有那些动画形象才使他们觉得好玩,动画形象简短的语言和夸张的动作与他们的心理世界非常契合。因此,当成人限制儿童看动画片时,他们通常会拼命抗争,大声嚷嚷,因为这是他们的娱乐。娱乐正是游戏的本体功能,而游戏的通俗表达就是“玩”。当我们说某个孩子在“玩”的时候,就是指他在进行除了正儿八经地“学习”以外的任何自发性活动,其中当然也包括看动漫了。在这里把动漫与游戏相提并论,正是因为动漫与游戏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一是它们都具有娱乐和消遣的功能,二是都有在娱乐的过程中促进儿童发展的功能。儿童在游戏中通过动手动脑获得感知经验和操作技能,在看动漫的过程中通过视觉和想象吸纳各种知识和信息,这种获得和吸纳尽管是无意的,但客观上却是必然的。但是,如果把看动漫和玩游戏相比较的话,年龄越小的儿童还是更愿意选择玩游戏的。这一方面是因为正在成长中的年幼儿童身体里充盈的内在能量,必须通过释放才能得以再生,即儿童是好动不好静的:另一方面,相比其他游戏,看动漫只是一种接受性游戏,即动漫故事的情节是不以儿童的意愿为转移的,儿童只能看,不能与之互动,其参与的自主性不如玩游戏那么随心所欲。但之所以在成人限制儿童看动画片时儿童会抗争,往往是因为儿童缺少玩伴和其他有趣的消遣所致。因此,儿童喜欢动漫是一回事,而沉迷于电视则是另一回事了。于是,矛盾就产生了:儿童喜欢看动漫。成人限制儿童看动漫;动漫具有娱乐和发展的功能,但若不加限制,则有损伤视力和削弱社会交往能力的负效应。其实,如果成人能够顺应儿童的天性,让儿童的其他游戏需求得以满足(包括游戏空间、游戏时间、游戏玩伴、游戏材料),那儿童看动漫的时间将会是有限的,因为看动漫只是游戏的一种。但是如果让儿童以孤独地消磨时光或者以成人所谓的正经学习去取代看动漫的娱乐,那只会强化儿童对电视荧屏的眷恋。二、动漫与幼儿园表演游戏在儿童游戏的分类中,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游戏。它们虽然都是角色装扮行为,但是装扮内容的来源是不同的,角色游戏的装扮内容来源于生活,而表演游戏的装扮内容来源于文学作品。游戏则体现了儿童装扮行为的自发性,即装扮什么角色、角色的语言和动作等都出自儿童自己对生活、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是对生活和文学作品中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的反映。目前虽然许多幼儿园设立了表演游戏活动区,但若仔细观察会发现,儿童大多是在活动区进行歌舞表演类活动,表演的大都是音乐教学活动中学会的歌曲和舞蹈,很少有剧情式的角色装扮。根据国内外相关学者对表演游戏内涵的界定,表演游戏是儿童以故事为线索展开的游戏活动。目前许多幼儿园往往把歌舞表演活动当作表演游戏,这实际上是对表演游戏概念的一种误解。因此可以说,当前幼儿园表演游戏活动区开展的大多为音乐游戏,如果有类似演员、观众、卖票等角色出现的话,也只能算是角色游戏,而非表演游戏。原因在于儿童的自发行为往往源于自己的经验和环境的诱导,教师在表演游戏活动区投放的大多是歌舞服饰、节奏器乐、音乐磁带等材料,这必然诱发的是儿童的歌舞表演行为。于是,我们只能在表演游戏活动区之外看到儿童进行某些嬉戏性的表演游戏了,比如儿童假装奥特曼,假装灰太狼,假装孙悟空,散在性地模仿这些角色的言行,而这些角色的语言和动作主要源于儿童看过的动画片,道具也大多是一些替代品。我认为,表演游戏对儿童发展的特殊意义是歌舞表演类活动绝对不能取代的,对儿童文学理解力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以及艺术素养的启蒙等都大有益处。如何才能促使教师重视表演游戏的重要性,引导儿童从嬉戏性的表演游戏进入相对结构化的表演游戏①,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游戏是已有经验的表现活动,是一种通过模仿创造性地再现已有经验的过程。可见,任何游戏都需要儿童具备丰富的先前经验,角色游戏需要丰富的生活经验,表演游戏则需要接触大量的文学作品。生活经验是儿童的亲身经历和耳濡目染,儿童模仿的是自己最熟悉和最感兴趣的生活事件。而要想把文学作品转化为装扮行为,则需要对文学作品中的角色行为和事件情节加以体验。如果仅仅听一个故事,看一本图画书,儿童未必能将其转化为表演游戏。要想把文学作品转化为表演游戏,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儿童能明确区分文学作品中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绘声绘色,声情并茂,以不同的语气语调将作品中的角色区分开来,以使儿童容易模仿。(2)儿童对文学作品很熟悉。越是儿童熟悉的故事情节,越容易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这就要求儿童必须对某个作品进行重复性感知,而儿童确实会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听、一遍遍看自己喜欢的作品,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3)需要一定的道具支持。如果有与儿童熟悉的文学作品相应的形象材料呈现在眼前的话,那会很容易诱发儿童产生与该作品相关的装扮行为。这就要求教师选择那些适宜开展表演游戏的文学作品,为儿童提供相应的形象道具。就这三点来说,动漫是最有助于儿童为表演游戏作先前经验准备的。这是因为动漫通常有鲜明的角色形象,有动态的角色语言和动作,便于儿童模仿;可以反复播放,便于儿童重复感知,熟悉作品;由于其形象和情景的直观性,便于教师根据表演游戏的需要制作简单的道具或提供替代物。文章出自,转载请保留此链接!三、动漫、绘本、游戏三者结合的发展强化效应在大力倡导早期阅读的背景下,近年来幼儿园掀起了绘本教学的热潮。本文不想论及绘本教学与早期阅读的关系,而想讨论绘本教学与游戏的关系。众所周知,绘本教学过程是对绘本作品的阅读理解过程,这里的理解是对图画形象的解读,通过这一解读过程可以使绘本作品中的角色形象、事件情景在儿童的头脑中鲜活起来,这正是儿童开展表演游戏的最好素材。在此特别想指出的是,就儿童的发展而言,对绘本作品的重复感知有重大价值,但绘本教学往往很难做到在较长时间里对作品进行重复性解读,导致在教学活动结束之后,绘本作品很快就被儿童淡忘了。幸好,在教学中,有经验的教师常常会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儿童表演绘本作品,这种故事表演形式能使儿童重复感知作品,也便于儿童自发生成表演游戏。从绘本讲述到绘本故事表演再到表演游戏,这一过程将大大有助于儿童理解绘本作品,接受作品中传递的知识信息,从而起到强化教学效果、巩固新知识的作用。事实是,儿童自发的嬉戏性表演游戏大都源于动漫作品,而源于绘本或源于绘本教学中的故事表演的并不多见。这也许是因为绘本的静态形象难以模仿,也许是因为绘本教学活动很少运用故事表演的形式,或者是教学中由教师直接指导的故事表演往往是一个被动的过程,儿童扮演的角色、说的台词、表现的动作都是由教师一手导演的,儿童对此并不感兴趣。男一方面,源自动漫作品的儿童自发性表演游戏的水平也不高,只是停留在一种没有脚本框架的嬉戏性装扮行为上。这也许是因为动漫制作者追求的是长篇大剧。这种短时间内看不到结局的连续剧无法提供短小的情节结构供儿童重复欣赏,以至于儿童无法进行相对完整的剧本式模仿,只能抽取其中一些经常重复出现的语言和动作进行嬉戏性装扮,比如学着灰太狼的语调大喊“我一定会回来的”,学着奥特曼的动作打打闹闹等。问题很清楚,现在的动漫故事与绘本故事往往是分离的,动漫的长篇巨制无法为儿童提供短小的相对结构性的重复感知,而单册绘本虽然结构短小,容易重复,但难觅动漫形式,静态的画面也无法让其形象鲜活起来,以致儿童难以通过模仿进行装扮。因此笔者认为,既然动漫是儿童喜爱的一种娱乐形式,那么让儿童用绘本和动漫对同一作品进行重复展现应当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既然动漫形象便于模仿,那么让表演游戏重复动漫作品则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幼儿教育就应该使用这种具有娱乐性质的重复性手段。为了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将绘本、动漫与游戏三者结合起来,即相同内容的绘本讲述、动漫欣赏、表演游戏同步开展,也就是将绘本以动漫的形式呈现,同一作品既能让儿童通过绘本的反复阅读加深理解,又能让儿童通过反复观赏动漫加以体验,以便儿童在熟悉故事情节和角色语言动作的基础上,自发地开展有简单脚本结构的表演游戏。我相信,儿童通过这种方式所产生的学习强化效应是任何单一形式的加倍学习所不能比的,这就如营养互补原理一样。同时,三者结合不仅会强化儿童对文学作品的学习效应,而且会强化绘本与动漫的娱乐功能,因为绘本与动漫同时呈现,可以大大降低教师对绘本作品的教学难度。实际教学中,教师只须讲述绘本故事,然后让儿童自己看绘本,再看相同故事的动漫,就足够了。不要小看儿童的学习能力,以为不对绘本进行目标性的教学,儿童就无法获得绘本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儿童有自己独特的眼光,可以发现绘本作品的价值,只是每个儿童从作品中获得的并不完全相同而已,正如成人在欣赏作品时也会有不同的认知理解和情绪体验一样。如果过早地将成人想让儿童知道的东西告诉儿童,有时反而会限制儿童的想象。动漫的直观性可以增强儿童对绘本的理解,而游戏的需要则会激发儿童重复阅读与重复观赏的兴趣,表演游戏又将进一步加深儿童对文学作品的领会,这种重复的感知和表现能不断激发儿童的想象性理解。事实上,很多成人的发现能力远远不如儿童,感受世界魅力的能力也不如儿童,因为成人往往会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反而不能以更强的直觉去发现那些最新鲜、最有趣的东西,因此世界在成人眼里远不如在儿童的眼中那样生动鲜活。㈨儿童凭借直觉所进行的自发的无意性学习,正是以一种兴趣使然的娱乐行为表现出来的,他们喜欢反复看图画书,喜欢反复看动画片,从重复中发现,从重复中获得,并通过重复表演来反映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可见,文学作品所传递的知识信息、所要求的语言理解和审美表达能力等,通过绘本、动漫、游戏三者相结合的方式更容易让儿童获得。当然,这需要儿童文学作家、动漫制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通力合作,创作或选择适宜的作品,把它转化为绘本和动漫,并提供相应的道具,进而促使儿童自发生成表演游戏。四、娱乐性和教育性的矛盾统一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文化界和教育界都试图用产业的形式和手段来推动事业的发展,因此,教育市场便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地。目前玩具界、出版界、动漫界都在教育市场寻找契机,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之外的婴童教育市场。于是,出现了文化界与教育界的三种联手方式:一是为现有的文化产品提供教育包装,即让教育理论工作者对文化产品进行教育解释;二是为现有的文化产品提供教育附加值,即让教育工作者把文化产品转化为课程资源,比如把绘本转化为绘本教案,把一般的玩具转化为教具;三是合作开发,即根据教育工作者提供的教育设计思路,由文化产业界来开发产品。笔者认为,文化产业界与教育界的联手应该是一件好事,但是,除去要杜绝昧着教育良知来赢利的商业行为外,从儿童游戏的发展价值而言,笔者还另有一丝隐忧,那就是如何更好地解决娱乐性与教育性的矛盾。这一矛盾本身就存在于幼儿教育的现实中,即一方面倡导幼儿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另一方面又在将游戏异化为功利性活动。游戏一旦成为教育者手中的工具,其娱乐性往往就大大降低了。当玩具变成教具的时候,当绘本成为绘本教学资源的时候,当动画片变成教学片的时候,教师找到了“教”的素材,而儿童却失去了“玩”的乐趣。从幼儿园出现的大量虚假游戏,从儿童把“游戏”与“玩”区分开,都证明了这种矛盾的存在。儿童会问教师:“游戏结束了,我们可以玩了吗?”可见,教师说的“游戏”,并不是儿童认为的游戏,因为教师的游戏中有对儿童太明显的控制,有所有儿童都必须达成的外显目标,儿童不能体验到游戏那种自主自控的乐趣。然而,这些控制要求和外显目标正是大部分教师和家长所追求的,也正在成为产品转化时的追求。如果要深究造成这一矛盾的文化原因,大致有两个方面。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业精于勤。荒于嬉”的价值取向。也就是说,游戏和学习是对立的,如果说游戏是有价值的,那必须成为教育的载体,即“寓教于乐”。这意味着不能白玩游戏,而是一定要实现一个特定的教育目标,以体现游戏的价值。动漫也好,绘本也好,本来是娱乐儿童的,在娱乐中原本就会有促进儿童发展的价值,只是不同的儿童所获得的发展不同而已。但“寓教于乐”却从教师的角度考虑问题,将原本隐含在动漫和绘本中的发展可能性外化为教育目标,让一批儿童在同一个时间里实现同一个目标。殊不知,当把内在发展价值变成外在要求的时候。就“寓教而不乐”了。而许多西方教育理论强调的则是“寓学于乐”。是从儿童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也即将学习的信息蕴含在娱乐之中,至于儿童从中学到了什么,学到了多少,则允许儿童之间各有不同,因为这是娱乐活动,所以教师不强求统一。第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用“养不教,父之过”之类来明确家长的责任,“有其父必有其子”的传统看法决定了成人是儿童的榜样,成人必须对儿童进行教化,于是成人教化必然大大重于儿童的娱乐了。而西方的谚语却是“儿童为成人之父”,认为每一个成人都是由自己的童年成长过程所促成的,是儿童造就了成人,成人身上的很多习惯与特征都是由童年时期孕育的。所以说,不能小看儿童,要想促进儿童发展。必须从儿童那里获得成长的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自发自主的内在生长应当被重视。儿童自主作用于动漫、绘本所产生的效应,不仅是自娱自乐,而且是自我教育。必须说明,我并不否认有目的的绘本教学活动,否认的是将本该是娱乐的活动全部演绎为有目的的教学活动,而使儿童丧失了娱乐中自然发展的机会。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娱乐性与教育性的统一呢?我认为必须倡导“游戏即学习”的现代教学观,在两方面多下功夫。一方面是创作有趣的童话故事,将学习信息隐含在绘本故事和动漫故事中,因为故事是儿童重要的娱乐资源,而故事中的学习信息是通过兴趣所激发的反复阅读实现的,而不是说教达成的。另一方面是教师改进对儿童行为的解读方式,善于发现儿童在娱乐中的学习,给予积极的支持和引导。最近更新:看完本文,记得打分哦:很好下载Doc格式文档马上分享给朋友:?知道苹果代表什么吗实用文章,深受网友追捧比较有用,值得网友借鉴没有价值,写作仍需努力相关游戏动漫:
48小时热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儿童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