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绘画历史收藏首屈一指的是哪里?

语文病句修改北京故宫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古代绘画十分丰富,在世界上可以说是首屈一指了.为什么“首屈一指”用词不当?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劳动是一个必须的过程.又错哪了?
套套爱边缘0391
1.首屈一指 首:第一.屈:弯.扳指头计算,首先弯下大拇指,表示第一.指居第一位,引申为最好的..前面说十分丰富,后面又说最好!对象不合适2.搭配不当,不可以搭配!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您好,欢迎访问博宝艺术网!
客服热线:010-
中国文物海外“收藏”简录(图)
共计次阅读
石雕菩萨像(北齐),现存于大英博物馆&&& 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因战争、不正当贸易等原因,致使大批中国珍贵文物流失海外。在此期间,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达100余万件。&&& 伦敦的大英博物馆、不列颠图书馆、维多利亚和伯特博物馆,剑桥的费茨威廉博物馆、剑桥大学博物馆,牛津的亚士摩兰博物馆,爱丁堡的皇家苏格兰博物馆,都有大量的中国文物。其中以大英博物馆最为著名,其收藏中国文物的数量和质量都是首屈一指。号称大英博物馆镇馆之宝的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是中国美术史上具有极高地位的作品,被称为中国美术史上的开卷之图。包括商双羊尊、西周康侯簋、邢侯簋等。大英博物馆的唐三彩、陶俑、雕刻藏品质美量丰。而敦煌文物的收藏,特别是唐代画幡、绢画、写经和文书的收藏,更是举世无双,玉器、瓷器、珐琅的收藏也很丰富。其中有不少珍贵的青铜器,也有殷墟甲骨,原为美国传教士方法敛搜刮的旧物,后转到不列颠图书馆。
&&& 在欧洲国家中,法国收藏的中国文物仅次于英国。
&&& 卢浮宫博物馆是法国收藏中国文物最集中的地方,其分馆吉美博物馆是亚洲文物的专馆,其中一半以上是中国的文物,达30000件以上,原始社会的彩陶器、商周青铜器、瓷器的收藏量达6000多件,多为精品,是除北京故宫以外最大的收藏中心。巴黎市立东方博物馆所藏文物与卢浮宫不相上下,法国国立图书馆收藏敦煌文物达10000多件,其中敦煌书画的三种唐拓本是稀世珍宝。
&& 有世所公认的七大收藏中国文物的中心:波士顿美术博物馆、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纽约市艺术博物馆、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弗利尔美术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 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的收藏中,以亚洲艺术品最为丰富,而亚洲艺术品中又以中国的藏品最多,共有10个中国文物陈列室,分为雕刻、绘画、铜器、陶瓷等。在古代绘画室中,有唐代画家阎立本的代表作《历代帝王图》,宋徽宗赵佶临摹唐代张萱的《捣练图》和他签押的《五色鹦鹉图》,还有宋代擅长画墨龙的的《九龙图》。弗利尔美术馆以大宗的青铜器收藏而闻名。这些青铜器大多是从美术角度精选的,对于研究器物形制和纹饰有特殊价值。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也有不少珍贵的青铜器、铜镜等,玉器尤其精美,如一件有字的商代玉戈、有线刻纹的玉斧等。
&&&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就在有计划地收藏中国文物。现在全日本共有1000多座博物馆、美术馆,几乎都收藏有中国的文物。其中,东京国立博物馆的中国文物最为丰富,该馆设有东洋陈列馆,共有五大展室,专门陈列中国的文物。值得一提的是静嘉堂和藤井齐成会有邻馆。前者由三菱集团岩崎弥之助父子收集的藏品组成,有古典汉籍12万册,这其中就有清末大藏书家陆心源的藏书,包括宋刻书200种、元刻本400种和15万卷善本书,均是在陆死后被他妻子卖给日本人的。后者是日本著名的私立美术馆,收藏中国珍宝非常丰富,其中最有特色的是中国古印,总数达6000方以上,包括号称收藏甲海内的清代金石学家陈介祺的旧藏和清末大员吴大激、端方的藏品。而美术馆则以青铜器的收藏闻名,商周青铜器达1000余件,重要的收藏有1926年洛阳郊外唐墓中的所有出土文物和1928年殷墟出土的文物。
&&& 谈到日本收藏的中国文物,必须提一下甲骨。据不完全统计,安阳小屯出土的近20万片甲骨,流失海外的就约有3万片,遍及日、美、英等12国。其中日本最多,达13000片。这些甲骨大多藏在东洋文库、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和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以至于有人哀叹在中国,甲骨学在日本。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博宝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博宝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青花是运用天然钴料在白泥上进行绘画装饰,再罩以透明釉,然后在...
在生活空间里打造一个可以弹性使用的富有艺术的生活空间且从室内装饰到浴室砖墙壁的装饰,用艺术画输灌出不一样的生活美感,这让...
【博宝艺术网讯】博宝艺术网评论员 墨语轩 撰文 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画科之一,以描绘山川自然景色为画面主体,观后令人心情...
在别人怀疑的时候 抓住市场!...
月满中秋,情暖博宝——博宝携手书法名家仇东免费送书法赠祝福...
推荐艺术家
1976年生于内蒙古赤峰市,祖籍山东省滨州市,先后就读于内蒙古民族大学、沈阳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赤峰市美协会员,太行山水画院特聘画家,博宝艺术网签约画家!...
孙峰,1985年生于山东,201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水墨人物专业 获硕士学位,师从华其敏教授
2014年 入选山东美协“第十八届山东美术新人新作展”
2014年 参加“阅墨——水墨五人展” 798艺原社
2013年 中国画作品《迎春》被中央军委办公厅珍藏
2013年 入选中国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举办的“中国百家条屏艺术邀请展”
2013年 入选山东省美协“第十七届山东美术新人新作展”
2013年 作品发表在《中国书画》杂志主办的《点击实力——中国当代实力派画家学术作品集》(人物卷)
2012年 参加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中央美术学院“足迹﹣青春”主题创作展
2012年 参加在德国举办的“中国文化年—魅力北京”书画展...
王连笙,雨鬼门丁,沐雨轩主,祖籍山东莱州,1956年生于辽宁抚顺。 ...
田希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当代水墨艺术研究师从于陈辉、邓维东教授等作品《吐峪沟圣境》在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
赵雷 又名如觉,斋号虚无斋张志民先生入室弟子曾就读于山东艺术学院山水画方向硕士研究生班、中国国家画院张志民工作室首届高研
王子江的作品雨夜的巴黎、雨中情旅与雨中曲的图片有所不同的是,他从城市的一个视角中来进行描绘的,而不是像雨中曲一样的直接去
何三宝,1960年生,现居北京,河南焦作市人,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班从事绘画四十余年现为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国水
只说艺术品余辉的整理大英博物馆书画_百度知道当前位置: >>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中国艺术已有130年的历程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中国艺术收藏已有130年的历程。其间收藏的器类始于制作精美、雅俗共赏的明清瓷器,继而扩展到玉器、金银器、珐琅器、牙雕等整个明清时代的装饰艺术,再进一步扩展到中国古代的青铜礼器、玉器、陶塑和佛教造像,并且随着西方对于中国艺术研究的深入,观众和收藏家逐渐领略到中国书画艺术的深邃文化内涵,最终全面地了解绵延不断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其收藏历程则见证了美国,或是说西方对中国文化艺术的认知过程,收藏过程中所形成的收藏家、赞助人和博物馆业务主任成功的合作模式和经验或许可以给国内的博物馆提供有益的借鉴。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之一。它位于纽约市中心,面向第五大道,背临中央公园,自南向北跨越四个街区,总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大都会博物馆是一座百科全书式的艺术博物馆,所收藏的文物和艺术品种类繁多,有200多万件,涵盖了世界各地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艺术。大都会博物馆设有17个部,亚洲部是其中最大的两个部之一。亚洲部的收藏按地域划分为东亚的中国、、韩国,南亚的印度、,东南亚的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泰国、印度尼西亚等,不包括中亚、西亚。亚洲部的收藏约有3.5万件,其中中国的文物、艺术品约有1.2万件,包括书画、陶瓷、青铜器、玉器、漆器、金银器、石雕、彩塑,还有相当丰富的纺织品和古典家具等门类。
  大都会博物馆的中国艺术收藏始于1879年,迄今已有130多年。这130年的收藏过程,像一面镜子,折射出西方人对中国文化与历史认知的过程;也记录了收藏家、赞助人和博物馆业务主任的密切合作,充实大都会博物馆中国收藏的历史,他们成功的合作模式和经验或许能给国内的博物馆提供借鉴。
  年:明、清艺术首登西方艺术殿堂
  19世纪70年代末,大都会博物馆的一位董事、纽约有名的古董商兼收藏家埃弗利(Samuel P. Avery)将其收藏的1000多件中国明清瓷器转让给博物馆。这些藏品绝大多数是中国的外销瓷,也有一小部分明清官窑瓷器,其中不乏青花釉里红、单色釉和釉上珐琅彩的精品。1902年,另一位董事毕少普(Heber R. Bishop)无偿捐赠所收藏的中国玉器,随之捐赠的还有一笔数目可观的资金,用于扩建展厅和布置陈列。这批收藏总数有1000多件,绝大多数是清代的玉器,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乾隆年间的精品,有造型典雅、做工精致的陈设摆件、仿古礼器、文玩,还有一件玉版填金的御制七佛塔碑记。此外,还包括300多件未完成的玉石标本,给其后玉器之琢玉、画线等工艺流程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继毕少普之后,纽约的收藏大家奥特曼(Benjamin Altman)在捐赠大批西方名画的同时,将所收藏的中国瓷器、珐琅器和鼻烟壶等一并捐给了大都会博物馆,其中仅鼻烟壶一项就有近两百件之多。
  从埃弗里首次捐赠的1879年到奥特曼捐赠的1915年,前后的30多年是大都会博物馆收藏中国艺术的第一个阶段,也是美国人认知中国艺术的早期阶段,此时美国收藏家大多偏爱色彩绚丽、工艺精巧的明、清瓷器和装饰美术,对中国历史悠久的古代艺术和文化尚未有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年:远东部的成立和中国艺术的扩充
  从1915年到1945的30年是大都会博物馆中国艺术收藏的第二阶段。这30年里,美国有幸躲过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度过了二十年代末的大萧条,经济稳步上升,文化事业日渐发达。西方开始认识到中国艺术内涵丰富,历史悠久,是世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都会博物馆的中国收藏在此阶段有了显著的增长。创立摩根大通的美国银行家摩根(J. Pierpont Morgan)时任大都会博物馆董事会主席,他对中国文物艺术饶有兴趣。在他的带领和倡导下,许多热心人士或是捐赠自己的收藏,或是慷慨解囊资助。1915年,大都会博物馆成立了远东部(1986年改名亚洲部),特地从欧洲请来一位研究中国文化的荷兰学者波世莱兹(S. C. Bosch Reitz)担任远东部的主任。波世维兹虽然是陶瓷专家,但是他并非仅仅关注陶瓷,而是颇具开拓和发展的眼光。在他的指导下,大都会博物馆不再只是依靠收藏家的随意捐赠,而是开始有目的地寻求和收购中国艺术文物,开始收藏中国历代的陶器、瓷器,譬如建窑和磁州窑的瓷器,借以展示中国陶瓷史的各个发展阶段和地区特色;同时也开始收藏中国的青铜器、佛像和丝织品。波世维兹在任期内收购了为数众多的北魏至辽代的佛教艺术珍品,包括石雕佛像、鎏金铜佛造像、夹脱胎的干漆佛像和三彩罗汉塑像,其中北魏初年的释迦立像是目前仅存的大型鎏金铜佛之一。佛像高大雄伟,丰满的脸上略呈微笑,在威严中透出一股慈祥,宽大的袈裟从肩上垂下,衣纹排列均匀,富有韵律感。两尊三彩罗汉造型准确,比例匀称,神情栩栩如生,展现出辽代雕塑艺术家的深厚写实功力。在此期间博物馆还接受了美国石油财团股东洛克菲勒(John D. feller Jr。)和夫人捐赠的中国佛像,其中北魏正光五年(524)的鎏金青铜弥勒佛造像是不可多得的珍品。造像保存得相当完整,包括弥勒佛、佛像前和两侧的菩萨、随侍、力士、狮子和佛像身后镂空的背光。佛像通体鎏金,虽历经千年,仍然光彩照人。
  与此同时,博物馆还聘请了对中国文化艺术深有造诣的西方人士福开森(John C. Ferguson)担任中国文物收藏的顾问,也相当于博物馆驻中国的收购代理。福开森是传教士,19世纪晚期到中国传教时对中国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从此潜心研究中国文化,成为当时有名的&中国通&。他跟同时代的很多中国鉴赏家、古董商、知名藏家与上层人物交往密切,并将中国传统的鉴赏和研究方法介绍到西方。
  福开森为大都会博物馆的收藏了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帮助收购了数件举世闻名的古代青铜器,包括传河北易县出土的、有长篇铭文的&齐侯四器&和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青铜器。齐侯四器是春秋时期的齐侯嫁女的媵器,有鼎、敦、盘、F各1件,其铭文字体端正、笔画秀丽,历来为金石学家称道。宝鸡出土的青铜器共有14件,包括禁、卣、尊、B、爵、角、觯、斗等,其中的青铜禁是稀有品类,目前只有3件存世,大都会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和陕西历史博物馆各有1件。这批青铜器原先是清末收藏家端方的旧藏,端方去世后,家道中落,他的后人决定出售。大都会博物馆依靠福开森从中斡旋,最终以有史以来数目极为可观的资金购买了这堂珍贵的文物。此外,福开森还帮助大都会博物馆收购了中国书画和汉代陶器。
  年:收藏的稳步进展和唐代金银精品的入藏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越来越多的美国博物馆开始积极收藏中国文物,大都会博物馆也不例外,收藏的范围和质量相比以前有较大的扩展,收藏的节奏亦渐趋稳定。在这二十多年里,远东部接收了为数不少的捐赠,包括汉代的釉陶建筑模型,唐宋的佛像、石雕,明清两代的官窑瓷器、丝织和刺绣。依靠社会赞助和馆内的收藏基金,博物馆购入了一批重要的唐代三彩陶器、陶俑和金银器。唐三彩的骑马人物俑左手揽辔,右手扬鞭,刻画出唐代贵族出行时仪仗队伍的威仪;高大的骆驼俑昂首挺胸,神态生动,展现出丝绸之路上商旅行列的风情。金银器虽然数量不多,但其精美程度可以和1970年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的唐代窖藏金银器相媲美,有鎏金银盘、盏、碗、香薰、剪刀等,其中一件饰有细密花鸟纹的鎏金叶形银盘,不仅展示了唐代工匠的精湛技艺,而且提供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实证。
  1970迄今:中国书画的收藏盛期和五千年中华文明序列的建立和完善
  20世纪70年代迄今,是大都会博物馆中国艺术收藏的黄金时代。博物馆的中国艺术迅速增长壮大,成为美国首屈一指的收藏。这一成就归功于大都会博物馆历史上几位杰出的人物。其中首推曾在60年代做过美国财政部长、后任大都会董事会主席的狄龙(Douglas Dillion)先生。狄龙在70年代初对大都会的收藏做了一次调查,发现中国艺术,特别是中国书画,是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弱项,因此决定着重收藏中国书画。狄龙亲自捐资上千万美金,并号召纽约地区对中国艺术有兴趣并热心公益事业的社会贤达捐款,不仅设立了收购中国艺术的基金,而且还设立了聘任中国艺术专家的基金。董事会决定聘请美国著名的中国书画专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方闻(Wen Fong)担任远东部部长,指导中国书画的收购。方闻在中国出生,少年时期接受了中国的传统教育,大学期间在普林斯顿大学就读,取得美术史博士学位。他将中国注重古代著录、印章、题款和笔墨的传统鉴别方法与西方美术史对作品结构和风格的分析相结合,创立了新的鉴别方法,对过去传为唐、宋、元、明的书画重新审定、研究,以此作为基础探索中国书画的发展历史。他培养的一批新型的中国美术史学者,被称为&普林斯顿学派&(Princeton School),在美国美术史界声名卓著。
  有了以狄龙为首的董事会的支持和方闻教授专业的指导,大都会博物馆从纽约著名收藏家王季迁手中收购了大批宋元书画,其中许多曾经是二十世纪著名画家张大千的收藏,包括唐代韩的《照夜白》,宋代屈鼎的《夏山图》,南宋马远的《观瀑图》、元代赵孟\的《双松平远》、倪瓒的《虞山林壑》等。《夏山图》纯用水墨写景,构图气势雄浑,状物细致入微,是目前硕果仅存的少数北宋山水画代表作之一。赵孟\的《双松平远》以书法线条入画,笔简墨淡、清雅秀丽,开创了中国文人画的先河。
  大都会博物馆同时还收藏了明清两代董其昌、徐渭、仇英、龚贤、四王、八怪等著名书画家或画派的作品。由于狄龙的精神感召和方闻的学术威望,纽约地区的一些著名收藏家纷纷将收藏捐赠给大都会博物馆,其中最有名的要数收藏家顾洛阜(John Crawford)捐赠的北宋郭熙的《树色平远》、北宋的《廉颇蔺相如传》和米芾的大字《吴江舟中诗》等绘画和书法作品。这一批稀世珍宝扩充了大都会博物馆的收藏,使其中国书画形成了颇有规模的系列。狄龙又捐资赞助中国书画展厅的修建,以便能够分期陈列这批艺术巨作。
  这一阶段,亚洲部继续获得了三位热心于中国艺术的赞助人的强有力的支持。最有名望的是纽约的社会活动家艾斯特夫人(Brook Russell Astor)。艾斯特夫人童年时代生活在中国,对中国和中国文化艺术有着深厚的情感,毕生致力于推介发展中国文化。终其一生,她一共捐出2亿美元,赞助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自然博物馆和公共图书馆等文化事业机构。由她捐款建造的中国古典园林&明轩&1980年在大都会亚洲部内落成。这座中国庭院以苏州的网师园为蓝本,聘请中国建筑研究院的专家担纲设计,整个建筑的梁架、门窗、屋顶、地面乃至一砖一石都在中国制成,然后从苏州请来富有经验的工人精心施工。庭院落成后又配置了一堂名贵的明代古典家具。观众置身其中,仿佛徜徉在古代中国的苏州。这座庭院的游客每天络绎不绝,节假日更是游人如织。艾斯特夫人还捐款帮助扩充收藏和设立了中国装饰艺术的业务研究职位。2005年她以103岁的高龄去世,但是,她捐助的款项仍然在支持亚洲部继续收藏。1980年代以来,亚洲部还获得了博物馆董事会的新成员韦伯夫人(Charlotte C. Weber)和俄弗英夫妇(Florence and Herbert Irving)的积极支持。韦伯夫人出资帮助大都会博物馆扩充古代艺术的收藏,而且赞助修建古代艺术展厅;俄弗英夫妇则赞助中国晚期艺术的收藏及晚期艺术展厅的修建。
  亚洲部在积极扩充中国书画收藏的同时,也一直关注中国装饰美术。1980年代中期,亚洲部聘请了对中国文化艺术有广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屈志仁先生(James C.Y. Watt),先是担任特别顾问,然后担任中国艺术主任,2000年方闻退休后继任亚洲部部长。屈志仁先生依靠艾斯特夫人、韦伯夫人和俄弗英夫妇等三位主要赞助人和其他多方面的赞助支持,有系统、有条理地填补收藏体系中中国器物的缺项。经过数年的苦心经营,终于建立起较为完整的装饰艺术的历史系列。在屈志仁先生指导下入藏的文物中,以漆器和纺织品最为引人注目,其中漆器种类有单色、彩绘、剔红、剔犀、螺钿、戗金等,多不胜举,不仅有色彩亮丽、雕工精湛的明清两代的杰作,还有世所罕见的宋元时代的精品。
  纺织品的收藏亦堪称西方收藏中的翘楚,藏品的年代上迄唐宋,下至明清,大致上包括了历代的代表作品,其中元代的花鸟纹刺绣和织有帝后像的缂丝蔓荼罗(彩插四,5彩插四,5 元 缂丝帝后像曼荼罗)俱是稀世奇珍。经过屈志仁先生和亚洲部同仁近二十年不懈的努力,早期和晚期中国艺术展厅在1990年代先后落成。早期中国艺术展厅陈列新石器时代至唐代的艺术,从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良渚文化的玉器,商周青铜器,汉代的陶楼、陶俑,南北朝的佛像、石雕,到唐代的三彩陶俑和金银器,应有尽有;晚期中国艺术展厅的陈列从宋代到清代,展品包括宋、元、明、清的瓷器、漆器、玉器、金银器、珐琅器、木雕和纺织品等等,种类齐备、绚丽多彩。上述两座展厅的展品,加上中国书画展厅和佛教艺术展厅的展品,构成了全面、完整的中国艺术序列。至此,大都会博物馆已能够系统地、详尽地展示5000年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
------分隔线----------------------------
下一篇:没有了
高清图集&&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中国艺术收藏已有130年的历程。其间收藏的器类始于制作精美、雅俗...
在北欧的民间传说中,琥珀是海神女儿美人鱼叹息相恋的王子而流下的眼泪。而丹麦,作为...
明清两代家具的镶嵌手法和镶嵌材料丰富多样,尤其是清代,运用多种工艺手法,多种材料...
看到《东京梦华录》中描述北宋皇帝的寿宴,才知道原来皇家宴席有时候确实很寒酸。...
一,秦始皇陵暗藏九层妖塔 坐在飞机俯视秦陵封土,可以清清楚楚地看见一个正方形锥体...
12月1日,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在南宁向广西隆安文物部门移交一块有数千年历史的大石铲...
古今中外,稀奇古怪的钱比比皆是:比如所罗门群岛的雅浦岛,就把一种巨大的凿孔雷...邓拓:收藏涵盖中国半部绘画史
时间: 09:33:46
来源:凤凰网
解说5:苏东坡主张诗画相融相通,他认为绘画应当有诗的境界,物象要有活的精神。从北宋中期开始,以苏东坡为代表的一批著名文学家纷纷参加绘画活动,他们不仅在绘画上大胆创新,而且还提出了许多反映文人士大夫审美情趣的艺术理论,给当时宫廷绘画占主导地位的美术界带来了新的活力。这股新潮发展至元代竟成为绘画界的主流,后人称之为“文人画”。
记者:苏东坡是讲究这个“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对吧?
梁江:对对。
记者:他讲究这种文人要写自己胸中的这样一种意气啊,然后不一定要求特别的形式。
梁江:没错没错。
记者:但是这张画和他有一张传世的作品叫做《枯木怪石图》。那张《枯木怪石图》好像是更业余一点,这张画看上去的话,画得是很好的,包括这个纵深关系,这一个竹石的笔法,还有远景那个江岸的那一个在早晨晨雾中间那个树木的画法,那是相当专业水准的。
梁江:对,那张作品,就据说是在抗战的时候,流到日本去了,但是我也去过日本,但是我没有看到这张画的原作,后来呢好像我问这些同行,好像也没人见过他的原作,只是资料上看,查它的尺寸可能相当于这张作品的一半那么大。
记者:就这么大一点。
梁江:对,而且画面比较简陋。
记者:对。
梁江:跟这张画没有办法比,那么从这个图片上看,这张作品呢虽然这个因为我们的古画实际上并不是说这个鸿篇巨制,并不一定太大,但它的意境很大,那么这个竹跟石,它本身就是文人精神的一种符号。
记者:对。
梁江:它是有寄寓的,这张画我觉得它一个特点就是把山水的意境跟这个花鸟,这个竹石结合在一起。
记者:对啊。
梁江:所以给别人一种意境无限的这种感觉。
记者:对,那这样的话实际上就成为了不仅是邓拓藏品中间首屈一指的,就是最重要的这个藏品,也就成为了你们这一次邓拓捐献作品中间可能是最有社会号召力的一个作品。
梁江:一个亮点,苏东坡这张作品不但是这次作品的重头,在我们中国,现代这些古代美术作品、古代绘画作品里面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作品,一件经典的有代表性的作品。
解说6:收藏《潇湘竹石图》后,邓拓花了半年多的时间对画的真伪进行考证,认为此画确实是苏东坡的真迹,随后写出《苏东坡潇湘竹石图卷题跋》一文,连同原画发表于《人民画报》上,一时引发热议,但却未曾想到这会为他今后的命运埋下伏笔。
邓拓用杂文表达对时局的看法,却以文惹祸
解说7:1958年,邓拓调离《人民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的位置,担任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分管思想文化工作。从1961年到1964年,邓拓在自己主编的中共北京市委机关刊物《前线》开辟“三家村札记”专栏,与吴晗、廖沫沙合作以“吴南星”为笔名发表杂文随笔。邓拓试图用杂文委婉地表达对时局的看法和忧虑,但却未曾想到这会以文惹祸。
梁江:这个为什么邓拓先生他把这个作品全部无偿地捐献给国家,我想跟他1963年呢可能就是跟当时,除了邓拓先生这种爱国,对这个中国古代文化这种保护,热爱,他希望很完整地给它保管好保存好这种意愿,我想可能还有一点可能跟当时,1963年到1964年那个时候。
记者:政治。
梁江:政治氛围有一点关系。
记者:已经开始向左转了。
梁江:有一些关系。
记者:有些关系。
梁江:他比较敏感,可能就感觉到可能要给它最好的保护,那就全部捐献给国家,跟这个有关系。
记者:他是风雨欲来风满楼,已经闻到气息了。
梁江:对。
解说8:邓小虹关于《潇湘竹石图》和父亲收藏的童年记忆止步于12岁,那是1964年。尽管平常都在学校寄宿,但偶尔回家的她,还是发现家里的情形与往常不同。
邓小虹:现在联想起来就是1964年,他给国家捐赠这批作品的时候,专门请了一个荣宝斋的裱画师傅,在我们家吧,前前后后大概一两个月,把这些东西该修补的该裱褙的,都给他修缮好,然后呢,在每一幅捐赠品上,都盖上了他自己的收藏章,现在想起来有点印象,大概知道那就是他准备要捐画了。
解说9:我们在《潇湘竹石图》的众多题款中找到了邓拓的收藏章“苏画庐”,邓拓在盖上这方红印时是何种心情,我们不得而知。但事实上邓拓所以捐画,早在1961年他收藏《潇湘竹石图》时就埋下了伏笔,在他公开发表自己的考证文章之后,传言已然四起。
邓小虹:这个事一旦发布出去以后,也是在社会上不胫而走吧,很多喜欢收藏的朋友,都非常想来看看这幅苏东坡的画,所以在社会上就流传得非常广,那么也有一些不怀好意的人,当时就给中央写信,匿名信,举报说邓拓和国家争抢文物,说他玩物丧志,所以也是为了这个反击这样一些不实之辞吧,所以爸爸在1964年的时候,就决定把他自己收藏品里最好的一百四十多幅全部无偿地捐赠给国家了。
解说10:当时中国美术家协会的秘书长华君武恰好是邓拓的邻居,在他的联系和安排下,邓拓将自己收藏的宋、元、明、清各代名家作品精选出百余件捐赠给了中国美协。
邓小虹:收函里边也提到了,说我们将按照您的意愿妥善地保管,并且予以陈列,让更多的美术家来鉴赏,这个整个的捐赠活动,不像今年,现在,现在的捐赠活动都是轰轰烈烈的,还要开会,还要讲话,那时候非常平静,报纸上没有任何的报道,就是这么一张,收到的这么一封信函,表示感谢。
解说11:时隔半个世纪,我们有幸观赏邓拓捐赠的这些历代名家作品,它们在数量上虽然不算庞大,但在专家看来,件件既是精品又有代表性,从苏东坡到吴门四家,再到八大山人、扬州八怪,这一路数下来,恰恰是宋元以后半部中国绘画发展史。
梁江:这个展厅就是我们这个题目叫宋元遗珍,宋元遗珍就是把邓拓捐赠的有关宋代跟元代的精品都拿到这个展厅里面,那么除了苏东坡的作品,像这个,陈容,叫陈所翁,那么他的这个《云龙图》呢也很珍贵。我们所知道的这个陈容的作品目前国内只存有三件,一件在广东博物馆就列为它的镇馆之宝,另外一件在故宫,那么这个是第一次拿出来,这个学术界也没有见到陈容的第三件作品。
梁江:邓拓捐赠的作品,145件套其实这个作品有200多件,那么有一些呢,就是因为我们第一次拿出来,有一些它在学界上可能还要进一步考证的,为了这个学术的这个严谨和慎重起见,如果有一些不同意见我们就打一个款字。
文章关键词:
邓拓 收藏品 中国绘画史
责任编辑:
密码 匿名发表
大公网独家稿件,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内容合作请联络( 777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古代绘画赏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