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巾军徐寿辉辉老屋还在吗

明代历史,一部浠水人的英雄史诗_秀美浠水-爱微帮
&& &&& 明代历史,一部浠水人的英雄史诗
《明朝那些蕲水人》这些日子,我完全沉浸在明代地方文化史料之中,穿越那一行行文字,努力还原那一个个鲜活的灵魂。我在苦苦找寻个人和家族血脉的源头,找寻那些可用乡音浠水话交流的明代达官贵人……一部明史,一部蕲水人的英雄史诗。天完国都旧址(一)从我老屋出门,朝太阳升起的方向一望,在游家岭和黑坳的两山之间,有座云遮雾掩的山,县志上的大名叫”城山”,乡亲们世世代代习惯喊它“神山”。山上有座高高的白塔,远望如一截毛竹笋儿,挺立在山巅。逢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山上的鞭炮声不绝于耳,如农家土灶上旺火煮了一锅稀粥“咕咚咕咚”,善男信女们定时定点地登山做会。尤以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观音生辰日),赶”观音会”的信徒和看热闹的游人最壮观,动辄十万之众,山上山下,处处人潮涌动。要不是有神仙保佑,真担心这一座名山胜迹被众人的脚丫踩得塌陷下去……浠水福主万年台正是这座城山之上,一个叫响石冲的小地方,2013年清明节,数百位巩氏族人在此祭拜。原来,重修宗谱找到了根,明朝洪武年间,巩姓自江西迁蕲水的四世祖巩子荣老先生,就栖止这青松翠柏丛中六百余年,在天之灵守护着后世子孙。由一姓之人推之十姓、百姓,每个古老的姓氏背后,都会有炎黄子孙筚路蓝缕的传奇。故乡浠水(旧称蕲水)现有姓氏240个。著名学者、诗人闻一多先生曾编成易读易记的三字顺口溜:“闻刘陈,李何张……巩华夏,万马昌……倪刁乔,端毕全。”闻一多纪念馆、原清泉寺所在浠水闻姓系“文”所改,江西庐陵文天祥族裔,南宋末年潜逃来蕲。“改文为闻,史志失传,而家乘(即家史)相沿永矣”(闻一多《清华周刊》)浠水李姓出于理姓,由陇西迁来,宋代为避金兵之祸,南逃蕲水斗方山下。浠水王姓、张姓、刘姓、周姓等姓氏宗谱,均记载系宋代由江西迁来,因此浠水民间一直流行“江西填湖广”之说。史书记载,民族英雄岳飞任蕲黄招讨使时,号召江南农民迁至江北蕲黄一带垦荒,于是境内大量江西流民迁入。徐寿辉元末,徐寿辉起义军攻占蕲水并建都,本县成为元军“眼中钉”“肉中刺”,反复征战,人口大量外逃。随后,两支农民起义军朱元璋部与陈友谅部在鄱阳湖一带大战,又迫使江西人口大批迁入蕲黄地区。被誉为“新儒学的大家之一,亦是台、港最具社会影响力的政论家,是二十世纪中国智识分子的典范”(《徐复观全集&编者前言》)的徐复观先生撰文回忆道:“浠水县的徐姓,大概是在元末明初,从江西搬来的。”“我们这一支,又分为军、民两分(读入声),这大概是由明代的屯卫制而来。在界河的徐姓是民分,而我们则是军分。”(《我的母亲》)徐寿辉祖墓查阅汤纲、南炳文两教授合著的《明史》记载:军士皆另立户籍,其身份是世袭的。明代的户籍,军籍、民籍和匠籍是主要的户口。军籍隶都督府,民籍属户部,匠籍属工部。明代军士地位低下,军户就受到人们的歧视。“人耻为军”。民户不愿和军户通婚。据记载,朱棣在位时,湖广地区的军户,“民家虑与为婚姻,徭赋将累己,男女至年四十尚不婚”(《明史》第83页)& & & &&(二)湖北黄冈,是一片生长着革命传统的红色沃土。巍巍大别山上,春天盛开着漫山遍野的映山红。滚滚扬子江畔,夏天畅游着击水中流的弄潮儿。黄冈,吴头楚尾,交通要冲,据有天险,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不会忘记,黄冈大地上,两次著名的农民起义运动,一举改写了中国的历史。浠水斗方山舍利宝塔近的,1927年11月,在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指引下,继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之后,鄂东北的黄麻起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开创了大别山区工农夺取政权和武装割据的先河。伟大的黄麻起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出了三支红军主力部队: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八军,产生了两百多位人民军队的高级将领,诞生了两位人民共和国主席董必武和李先念。日,董老豪迈地赋诗一首《纪念黄麻起义三十五周年》:“廿二年间起伏多,黄麻革命涌洪波。大山三座终移去,党引工农奏凯歌。”(《董必武诗选》)明朝战争那么,远的呢?那就是元朝末年,爆发在鄂东南的蕲黄红巾军起义,前后十年之久,攻城掠地,沉重打击了腐朽的元朝统治者。“行百里路者半九十。”短视的农民起义军,最终不过是乌合之众,终因内讧而功败垂成。而客观上,却为朱元璋建立的大明王朝披荊斩棘,充当了革命的“急先锋”,虽败犹荣,彪炳千古!&(三)元朝统治者把国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并实行严厉的民族分化和压迫政策。社会如火药桶,危机四伏。元末,天灾人祸,民不聊生,民怨沸腾。淮楚之间有童谣:“富汉莫起楼,穷汉莫起屋;但看羊儿年,便是吴家国。”蕲州民间流传歌谣:“满城都是火,官府到处躲,城里无一人,红军府上坐。”徐寿辉天启通宝至正十一年(1351)八月,出身布贩的罗田人徐寿辉,与麻城人邹普胜,蕲水人王普善等在蕲州举行反元起义。共推徐为王,以红巾扎头为识,故称”红巾军”,简称“红军”。起义后的第二个月,占领了蕲水县及黄州路。1351年10月,徐寿辉被拥立为皇帝,建都于蕲水县城东清泉寺,国号“天完”,年号“治平”。寺内设上将军府,县衙內设枢密院,城西莲花山庙內设莲台省,授六部官职。匠人日夜打造兵器,并铸造“治平圣宝”、“治平元宝”两种合金钱币。浠水斗方山藏经阁自楚国统一荆楚以后,湖北做过国都的城市屈指可数:战国楚都郢(今江陵),三国吴都武昌(今鄂州),天完国都蕲水(今浠水)等。再说,蕲黄红巾军捉出“摧富益贫”口号,应者云集,战事进展势如破竹。1352年元月,攻占湖广行省首府武昌。兵分几路向外扩展,向东攻下江州、袁州、徽州,直至安吉、杭州等地;向西攻下沔阳、中兴、荆门及襄阳等地;向南攻下常德、潭州和宝庆等地。然而,不甘失败的元军和地主武装联手围剿,偷袭兵力空虚的天完国都。至正十三年(1353)年十二月,元军攻陷蕲水,捕杀天完官吏400余人于县城北,起义军遭到重大损失,退避他乡坚持斗争,蕲水人民也付出了血的代价。至正十六年(1356)正月,部将黄陂人倪文俊迁都汉阳,迎徐寿辉据之,改年号“治平”为“太平”。至正十七年(1357)八月,倪想谋杀徐,事泄,率部奔黄州。部属陈友谅乘机杀了倪。朱元璋陈友谅鄱阳湖大战至正二十年(1360),陈友谅“挟寿辉东下”,向朱元璋部进攻。闰五月,攻下太平,又进驻采石矶。派人用铁挝(Zhua,同抓)击杀了徐,在大风雨中“以采石五通庙为行殿,即皇帝位,国号汉,改元大义”。至正二十三年(1363)七月二十日,陈、朱两军相遇康郎山,拉开鄱阳湖之战。交战36天,陈友谅几乎全军覆灭,朱元璋部亦大伤元气。至八月二十七日,陈友谅“中流矢贯睛及颅而死”。部将张定边”乘夜以小舟载友谅尸及子理奔还武昌”。武汉蛇山脚下陈友谅墓至此,蕲黄红巾军所建立的天完政权,最后被朱元璋消灭,他窃取了胜利果实。但在元末农民斗争史上浓厚重彩,蕲黄人民的贡献不容抹煞。今天的武昌长江大桥引桥南坡下,大汉陈友谅将军的坟墓依旧在,无数游人来此凭吊“江汉先英”、“三楚雄风”的红巾军首领。(四)1368年正月,朱元璋正式建立了明朝,年号洪武,建都南京,史称明太祖。同年七月二十八日夜三鼓,元顺帝和后妃太子“开建德门,由居庸关北走”,逃往上都。明军大将军徐达率军入城,斩杀了留守的元监国和元丞相,元亡。为了朱明王朝长治久安,朱元璋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推行了一番政革:废中书省和丞相制,设置了锦衣卫和镇抚司等,成了真正的独裁者。朱元璋还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史,近乎残暴。他规定,官吏贪污钱财六十两以上的,斩首示众,还要剥皮实草。他把府、州、县、卫衙门左面的土地庙,作为剥人皮的场所,称为“皮场庙”。在官府公座两旁,各悬挂一个填满草的人皮袋,使官吏触目惊心,知所警惕。面对如此霸道、冷血的开国君主,与之同朝共事,谈何容易?然而,有明一代,蕲水人像爱护自己的羽毛一样,珍惜用来之不易的反元成果,精忠报国,代代出英贤——明朝开国大将徐达故居杨思义,本县人,明初户部尚书,奏请下诏,招抚流亡,鼓励开荒,广种桑麻,免税四年,以利民生。朝野上下,无不称道。病逝陕西参政任上,归葬本县黄草湖。王聪,城山人,习武投军。永乐七年,朱棣令丘福为大将军,王聪、火真副之,率领精兵十万出征鞑靼。淇国公丘福不听劝谏,孤军深入,直抵胪朐河(今蒙古国境内克鲁伦河),遭伏击,全军覆灭。王聪战死,时年53岁,后追封漳国公,立碑敕葬。衣冠冢在县西司家畈。文质,本县人,明嘉靖年间武状元,任锦衣卫都督。其子应诏,由进士任锦衣卫都指挥佥事。父封昭义将军,子封昭勇将军。墓在县北。(另,有史料记文质为江西籍,系明初江西移民。还有本县王氏家谱记载,明朝有武状元叫王文质,姑且录此。)周斗垣,榜名延光,洗马人。他和叔祖父周琅、叔叔周鸣埙、胞兄周应期,首开明代一门四进士的记录。万历二十九年,周与家兄同榜入闱,轰动一时。1606年,周斗垣入贵州任主考官,26岁的熊文灿乡试中选了亚元(第二名),有了师生之缘。熊后授黄州推官,时来蕲探望卸职归乡的恩师,并结识万历已未(1619)新科进士姚明恭,后来的儿女亲家。1625年,熊文灿举家迁来蕲水,宅前有湖,今建成熊湖广场。熊文灿,万历丁未进士,祖籍贵州永宁(今四川叙永),后迁居蕲水。任福建巡抚,招降反明的郑芝龙(郑成功父)及其舰队,解决了沿海的海盗问题,升任两广总督。崇祯十年(1637)十二月,熊文灿提升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理(前线总指挥)六省军务,督师蕲黄间,诱降张献忠。张假降,以万人报请十万军饷,熊照发。崇祯十二年(1639),张献忠再次举兵反明。不久,逮熊入京。1640年10月,“坐大辟”(死刑)姚明恭梳妆阁旧址及原红石构件姚明恭,人称“姚阁老”,巴河人。父姚应盟生五子,其中四人同朝为官。崇祯十二年(1639),姚明恭入阁,加太子少保、文渊阁大学士,任户部尚书参与机要。相位一年,辞归故里。清代《黄冈府志》称:黄冈九属数百年来身居相位者,惟明恭一人而已。& &(五)元末徐寿辉领导下的蕲水“天完”农民政权,虽被朱明王朝取而代之。但是,蕲水人以其聪明才智纷纷进入了大明王朝,出将入相,共同成就了明朝两三百年的辉煌。明朝开国功臣当年,反元起义,蕲水人冲在前列。后来,反清复明,蕲水人又冲在前列。坚守蕲黄四十八寨共存亡,迎接太平天国起义军共战斗,直至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此时此刻,夜深人静,我也该睡了。耳畔,一首再熟悉不过的曲调,故乡的浠水山歌旋律响了起来——浠水文庙棂星门&&&&&“山歌本是古人留,留给后人解忧愁。&&&&&&自从三皇和五帝,唱了几多春和秋。&&&&&&切记莫把古人丢,莫把古人丢……”秀美浠水&微信ID:xishui438200图文:凡力&&&编辑:陶政联系电话:6投稿方式:加入天南地北浠水人QQ群 ,共享群文件。点击“”,进入【秀美浠水】微论坛,与百万浠水人交友、聊天、约起来!&
点击展开全文
悄悄告诉你
更多同类文章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阅读原文和更多同类文章
可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后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一多故里,精彩亦多。富民强县,秀美浠水。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进入
删除,或发送邮件到 bang@ 联系我们,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转载]《中国移民史》大事年表(选录)有增减
公元前222年(秦始皇25年)&&&
秦将王翦率领60万大军灭楚之后,始皇帝令其“南征百越之君”。王翦驻扎五岭一线,与南越族对峙。秦军进犯岭南,试图统一百越,却遭到土著的顽强抗击,几乎全部葬送此地。王翦留5万人守五岭,在要冲之地筑城设关。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命大将屠睢和赵佗率50万大军,发动了征服岭南越族的战争。秦军兵分五路,经广西北部的越城岭、湖南南部的九嶷山以及江西南康和余干等地,向今天两广地区的越族进军。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33年)&&&
秦军完全攻占岭南。在岭南设立桂林,南海,象三郡,对岭南开始了行之有效的管理,标志着岭南正式并入中央管理范围内的一部分
公元前213年&&&
始皇帝命令进军岭南的将士留守当地“屯戍”。另外,还从中原向岭南地区大批移民,留守的将士和移民,除少数与中原移民女子结婚外,其余多娶越女为妻。
公元前209年-公元前111年&&&
由于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南海尉赵陀割据自立,成立南越国,历经5代。这时期有大量中原移民进入岭南。
公元前111年&&&
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在岭南地区设置9郡,继而设置交趾刺史部,统领岭南各郡。一是通过行政手段,屡次强迫“罪人”移民岭南。二是民间自发迁徙移民。
西汉末东汉初&&&
公元5年-公元8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兵戈不断,为躲避战乱,大量中原人南迁岭南各郡,规模庞大,数以万计。
185年东汉灵帝中平二年&&&
黄巾起义后,关中人大批外迁,南出武关(在今陕西商南县西南),北徙壶关(在今山西长治县东南)。&&
192年 初平三年&&&
董卓被杀,董氏余党攻入长安,以后又相互攻击,造成大量死亡和外逃,以至关中无复人迹。数十万人东迁至今江苏徐州一带投奔徐州刺史陶谦,数万户进入四川投奔益州牧刘焉,一部分南出武关,经南阳,迁入荆州。&&&
孙策渡长江南下,经营江东,江淮间不少人随之南迁。&&
&193年初平四年&&&
投奔陶谦的难民大部分被曹操屠杀。&&
&204年建安九年&&&
曹操攻下袁氏所据阴安(今河南南安县西南),迁其民于河南(今河南中部)。&&
301年永康二年、永宁元年&&&
“八王之乱”使洛阳、长安、今河南和相邻的河北、陕西、山东、山西部分地区沦为战场,大量人口逃亡。聚集在荆州(治今湖北荆州市江陵)的流人有10余万户,部分来自中原。部分系由巴蜀而来.
625年 武德八年&&&
扬州治所从丹杨(今南京市)移到江北(今扬州市),居民随同迁移。&&
649年贞观二十三年&&&
开始招募内地汉人迁入今河套垦种。&&
664年 唐麟德元年&&&
在昆明之弄栋川(今云南姚安县北)置姚州都督府,每年募兵500人前往镇守,前后达80余年,许多人留居于此。&&
669年 总章二年&&&
漳州(今属福建)境内“蛮夷”起事,光州固始人陈政奉命率将士113员、府兵3600人前往平乱,其兄弟后又率58姓军校前来支援,陈氏子弟及部下以后定居漳州一带。&&
688年 垂拱四年&&&
越王贞起兵失败,因受牵连而连坐者六七百人,籍没者5000口,全部流放丰州。&&
704年武周长安四年&&&
因境内逃户众多,合州增置铜梁县(今属四川)。&&
733年开元二十一年&&&
福州长史唐循忠在今福建西南部搜寻到躲避赋役的外地百姓3000余户,以之置汀州(治今长汀县)&&
737年开元二十五年&&&
隋州山区多逃户,因以建唐城县(在今湖北枣阳市东)&&
740年开元二十八年&&&
福州经略使唐循忠在漳、汀、福三州交界处招谕诸州逃人1000余户,因以建尤溪县(今属福建)。&&
742年 唐天宝元年&&&
自高宗以来山东旧士族多迁往京畿地区,玄宗时达到高峰,多迁入河南府、京兆府及降州(治今山西新降县)、郑州、相州(治今河南安阳市)、汝州(今属河南)等地.鄂州蒲圻县梓洞中会聚2000余户逃户,因以建唐年县(今湖北崇阳县)。&&
751年 天宝十载&&&
唐军与南诏发生大规模战争,数年间损失15万军队,多数沦为战俘。姚州的汉人被南诏迁到本国腹地。&&
752年 天宝十一载&&&
宣州泾县境多逃户,因之设太平县(在今安徽黄山市境内)&&
755年 天宝十四载&&&
十一月,范阳、卢龙节度使安禄山反唐。&&&
叛军迅速南进,途中不时掠夺人口。为避战乱,沿途人民开始向南方及北方河东等地迁移,我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北方人民南迁浪潮开始。&&
757年 至德二载&&&
渝州的江津、万寿、巴三线交界处外地逃户甚多,因以置壁山县(今属四川)。&&
759年 唐乾元二年&&&
叛军在相州大败唐军,洛阳士民散奔山谷,官吏南奔襄阳,洛阳成为空城&&
因江南饥荒而衢州(今属浙江)一带丰收,北方和江南饥民1万余户涌入衢州。&&
760年 唐上元元年&&&
宋州(治今河南商丘县南)刺史刘展升任淮南三道节度使,率亲属和宋州兵7000人赴广陵。不久举兵反,败后军士多散落在淮南和江南。&&
875年唐僖宗乾符二年&&&
王仙芝、黄巢分别起义,参加者甚多,中原大乱,许多人不得不逃亡南方以及河东避乱,北方人口南迁进入高潮时期。&&
878年 乾符五年&&&
王仙芝率众号称30万人,陷江陵。旋在黄梅(今属湖北)大败,王仙芝死,余众败散。&&
黄巢自号冲天大将军,驱河南、山南之民10余万,进入淮南,继又进军江南和岭南。在征战过程中,许多人因被俘、投降、受伤、掉队等原因流落南方。&&&
因战乱波及到江南平原,一些北方移民和南方人民迁入福建等山区避难,仅某一日便有平民和僧侣5000人迁入福建。&&
885年 唐光启元年&&&
正月,王绪、王潮率光州(治今河南潢川县)人约二三万人,经江西进入福建。&&
886年 光启二年&&&
淮西将领黄皓在湖南被杀,所部散失在湖南一带。&&
901年 唐天复元年&&&
黄巢败后其从子黄浩仍活动在长江南北,本年率众700人企图占据湖南,不久失败,所部多定居湖南。&&
939年后晋天福四年&&&
王审知少子夺取王位,闽国内乱,原闽王亲军逃往吴越国。闽后期内乱,人民逃往吴越甚多。&&
1043年 庆历三年&&&
江西人黄捉鬼兄弟在湖南南部被镇压,5000余部众相当部分是江西移民。&&
1045年 庆历五年&&&
平定广西侬智高之乱。此后,在桂林、□州(治今南宁市)、宜州和钦州常年屯驻宋军1.3万人,连家属约达4万人.
1050年 皇佑二年&&&
因闽、蜀地少人多,宋仁宗下诏福建和四川四路转运司,允许人民外迁。&&
1055年宋至和二年&&&
河东招募民户4000户,屯垦代州(治今山西代县)和宁化军(治山西今县境)荒地&&
1082年 元丰五年&&&
因外来人口迁入,珠江口外的香山岛本年主客户达5838户,因以建香山县。&&
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
正月,金军攻至黄河北岸,宋徽宗率亲信南下江淮暂避,开封居民开始南下避乱,一些南迁者留居不返,我国历史上第三次北方人口南迁开始。&&
1130年宋建炎四年&&&
二月,程昌寓率蔡州(治今河南汝南县)军民数千人迁入鼎州(治今湖南常德市)&&
1176年宋淳熙三年&&&
很多来自江西、江东等路的农民携家前往荆南府、安、复、鄂诸州(均在今湖北省),以及常德府和澧州(均在今湖南洞庭湖西岸)等地,请细荒田。&&
1357年至正十七年&&&
徐寿辉农民军将领明玉珍率兵1万余入四川。此后,又将约20万军人调入四川。与家属合计,明氏移民的数量大约为40万。移民主要迁自湖广黄州府(治今湖北黄冈市)和德安府(治今湖北安陆氏)。&&
1358年元至正十八年宋龙凤四年&&&
十二月,朱元璋迁宁越七县(今浙江地)富民子弟往应天府(治今南京市)。&&
1365年元至正二十五年宋龙凤十一年&&&
十月,朱元璋迁泰州张士诚部降民5129人于湖广潭州(治今湖南长沙市)和辰州(治今湖南沅陵县)卫所。&&
1366年元至正二十六年宋龙凤十二年&&&
三月,朱元璋迁高邮张士诚部降民2212人于湖广丐阳州(治湖北仙桃市)和辰州卫所。&&
1367年元至正二十七年&&&
十月,朱元璋迁苏州富民于濠州耕种。&&&
十二月,朱元璋迁浙江方国珍部属官于濠州卫所。&&
1369年 洪武二年&&&
九月,迁湖广黄州民于和州(今安徽和县)&&&
十二月,迁河北口外元降民于山东东昌(今山东聊城)、临清(今山东临清市)。&&
1388年洪武二十一年&&&
十月,迁陕西西安卫所官军15220人于四川泸州、赤水(今四川叙永县南)等地。至洪武后期,迁入四川的民籍移民约为80万人。移民多来自湖北黄州府(治今湖北黄冈市)。&&
在黄州府人民外迁四川的同时,大量江西移民也在向黄州府迁入。约至此时,迁入湖北黄州府的江西移民氏族约占当时当地氏族总数的70%,迁入的民籍人口约为30万人。迁入武昌府(治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区)的江西民籍移民约为12.2万人。迁入德安府(治今湖北安陆市)的江西民籍移民约9.1万人。迁入汉阳、丐阳等地的江西民籍移民约为10.7万人。迁入荆州府(治今湖北荆州市江陵区)的江西民籍约为16万人。迁入襄阳府(治今湖北襄樊市)的民籍移民约为1万人。&&
1389年洪武二十二年&&&
四月,迁杭、湖、温、台、苏、松诸府民无田者于淮河以南滁州(今安徽滁县市)、和州等处。估计洪武年间迁入和州滁州地区的民籍移民约1.7万。&&&
至此时,迁入安庆府(治今安徽安庆市)的江西饶州、九江等府籍移民约为27万,徽州府(治今安徽歙县)籍移民约2万,从全国其他地区迁入的移民约2万。另外,迁往池州府(治今安徽贵池县)的江西饶州、九江等府籍移民约6.5万,徽州府移民籍约0.3万。迁往庐州府(治今安徽合肥市)的江西饶州等府籍移民约6.4万,徽州府籍的移民数量大致相同,宁国府(治今安徽宣城市)和应天籍的移民各约4万,另有5万左右的移民从北方迁入。&&&
九月,迁山西贫民于北平大名(治今河北大名县东北)、广平(治今河北永年县东南)两府及山东东昌府。&&&
十一月,迁山系沁州(治今山西沁县)居民116户于河南鄣德、卫辉(治今河南卫辉市)、归德和山东临请、东昌。&&
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
二月,迁崇明县民无田者2700户于长江北岸之通州(治今江苏南通市)地区。&&
至此,今江苏南部及附近区域农民约23万、江西饶州府、徽州府农民及商人约23万迁于扬州府各县。今苏南及附近区域农民约10万及江西饶州府、徽州府农民及商人约10万迁于淮安府(治今江苏淮安市)各县。山西农民约3.6万人迁于徐州府(治今江苏徐州市)。&&
1394年洪武二十七年&&&
二月,迁崇明县民无田者500余户于昆山县。&&
1397年洪武三十年&&&
三月,迁江西丁多人民及无产者于湖南常德、武陵等十县(含长沙府属县),至此时,估计迁入长沙府的民籍移民大约21.9万,迁入常德府的移民大约2.6万。&&&
至此,从江西迁入岳州府的氏族大约占当时该区氏族总数的35%,移民人口约占当时总人口的10%,约为1.1万人。迁入郴州及永州(治今湖南零陵市)、衡州(治今湖南衡阳市)两府的江西籍移民人口占18.3%,估计民籍移民总数约为15.2万人。迁入宝庆府(治今湖南邵阳市)的移民氏族占当地汉族氏族总数的近60%。估计迁入的民籍移民人口约为9.4万人。迁入靖州(治今湖南靖县)和辰州两地的江西籍移民氏族人口占当地人口总数的25%,估计民籍移民总数约为15.4万
1403年明成祖永乐元年&&&
三月,洪武时期迁入的山西移民落籍裕州(今河南方城县)&&
1404年 永乐二年&&&
九月,迁山西太原、平阳、泽州、潞州、疗州、沁州、汾州民户1万户于北京州县。迁山西洪洞民约500户于顺德府(治今河北邢台市)巨鹿县、广宗县,是年迁入顺德府诸县的山西移民大约为6万人。迁山西长子、屯留、襄垣、黎城等县民约550户于真定府柏乡县。迁山西高平、长子诸县民户400余户于真定府南宫县。迁山西洪洞民户车、武二大姓,陈、张、翟、郭、穆等蒙元后裔及宋、白、苏、安、梅、杨等姓入真定府新河县。迁山西洪洞等县民户于真定府晋县。迁山西洪洞、襄垣、黎城民户于大名府诸县。大名、广平两府的陕西移民大多是洪武移民在“靖难之役”中逃回原籍后的再迁入。&&
十月,迁山西洪洞民户于山东莱州潍县(今山东潍坊市)。&&
1405年 永乐三年&&&
九月,迁山西民1万户于北京州县。&&&
十一月,迁江西各地有丁无田及丁多田少之家3700余户于九江、南康(治今江西星子县)两地,一年后逃亡。江西给事中朱肇昌因浮夸移民人数而受到惩处。事后,政府组织移民迁入,估计不足1万人。&&
1409年 永乐七年&&&
六月,迁山东青州安丘等县民之无业者800户于真定府枣强县。&&
1411年 永乐八年&&&
十二月,迁各地罪囚于福建邵武补充当地疫死之1.2万户。&&
1428年 宣德三年&&&
河南南阳一带聚集的流民不下10余万口。这所谓“流民”实际上是洪武年间自发迁入而未在当地入籍的山西移民。&&
1436-1449年明英宗正统元年-十四年&&&
原居住于河南、山东、河北三省交界处黄河故道上的20余万流民,因河溢横流,多转徙于荆襄地区。&&&
河南、山西、山东、四川等省的流民约10余万人流入陕南汉中地区。&&
1573-1620年 明穆宗万历元年-四十八年&&
福建流民迁入浙江常山、开化等县开垦种植。&&
1628-1644年明毅宗崇祯元年-十七年&&&
大批来自福建汀州的种靛客民在浙江遂昌县山区活动。&&
1631年 崇祯四年&&&
迁入江西上犹县的福建、广东移民“叛乱”。崇祯十七年复乱。&&
1638年明崇祯十一年&&
万历年间开始迁入的福建汀州移民在浙江汤溪县(今金华市地)起义。&&
1643年崇祯十七年&&&
至此时,约有几十万来自福建汀州一带的流民聚集于江西宜春、分宜、萍乡北部及万载县的丘陵山区租山种麻。&&
1670年 康熙九年&&
陕西移民已迁入四川成都&&&
招集移民入四川,宽其徭赋;募民入蜀者,得升官。&&
1671年 康熙十年&&&
川湖总督蔡毓荣提出放宽招民授官的标准和延长垦荒起科的年限,将原定的招民700名升官改为300名即升,又将起科年限由三年延长到五年,并宣布各省贫民携妻子入蜀开垦者,准其入籍。大规模的移民入川由此而展开。&&
1703年康熙四十年&&&
湖南平江县令伍士琪招广东、福建民于平江东南山区开垦,立名广福兴,编第二十里,雍正七年入籍
1734年雍正十二年&&&
广东、福建两省几乎每年都有成批百姓“挈伴入川”。&&
1735年雍正十三年&&&
江西奉新知县编棚民保甲。立归德乡安置棚民。&&
1736-1795年 清高宗乾隆元年-六十年&&
粤东地区的客家移民迁入广东廉州府和海南岛。&&
1736年&&&
大批湖北移民迁入陕西褒城县。&&
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
湖北、安徽两省移民迁入陕西镇安县。&&
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
湖北、安徽两省移民迁入陕西山阳县。&&&
河南、江西、安徽等地大批贫民迁入山系安州(治今陕西安康市)。&&
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
至是年,川东地区接纳的移民约为95万人,川中地区接纳的移民约为215万人,川西地区接纳的移民约为312万人。四川合计接纳移民(包括后裔)共达623万人,占是年四川总人口的62%。其中迁自湖南的移民约为158万人,迁自湖北的移民约为150万人,迁自“湖广”的移民约为38万人。迁自广东的移民约为144万人,迁自江西的移民约为83万人,迁自福建的移民约为20万人,余迁自贵州、陕西和其他地区。&&&
江西宁都州大约接纳自福建汀州迁入的移民约1万人;赣州府接纳移民约23万人;南安府接纳移民约23万人;吉安府接纳移民约28万人;建昌府接纳移民约1万人;袁州府接纳移民约11万人。&&&
湘东南部汝城(今桂阳县)、桂东、茶陵和攸县共接纳福建、广东移民约7万人;湘东北部平江、浏阳、醴陵共接纳移民约10万人。&&
1949年民国38年&&&
松江省设海林县,后改属黑龙江省。&&
黑龙江设逊克县。&&&
国民党政府迁往台湾;1945年以来,大陆迁往台湾的人口约为200余万
《中国移民史》内容简介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著,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移民史》,是迄今国内外最完整、最系统的中国移民史专著。本书论述了自先秦至20世纪40年代发生在中国境内的移民,论述其迁移对象及时间、方向、迁出地、定居过程和产生的影响。全书约260万字,分为6卷。第一卷为全书导论和大事年表。导论界定移民的定义和全书的研究范围,确定中国移民史的分期、移民类型,阐述中国移民的特点和研究中国移民史的意义。大事年表列出自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1949年间可考的主要移民及有关大事。第二卷至第六卷分别为先秦至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金元、明、清和民国等时期的断代移民史。
&1、本表起于约公元前21世纪,止于1949年。2、本表所列,限于移民史实或与此密切相关的内容。&
&3、古地名首次出现时,一般均注明今地。县级或以下地名注其驻地或所在地,府、州、郡或以上地名一般仅注治所。&4、分裂时期或当年不止一个年号时,仅注与内容有关的政权纪年或年号。5、限于篇幅,所记移民过程、迁入和迁出地等往往从略,详情请阅相应的正文。&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徐寿辉太平通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