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笛子演奏名家艺术名家——汲震杰

笛子起源发展与笛子名家名曲
笛子起源发展与笛子名家名曲
  一、黄帝时期,即距今大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生长着大量竹子,开始选竹为材料制笛,《史记》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
  大约在四千五百多年前的时候,笛子由骨制改为竹制。
  关于笛的起源问题,有很多说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是汉朝时张骞通西域后,从新疆、中亚细亚一带传入。
  笛在汉代前多指竖吹笛,秦汉以来,笛已成为竖吹的箫和横吹的笛的共同名称,并延续了很长时期。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后传入横笛,亦称“横吹”。它在汉代的鼓吹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两支竹笛,都属横吹类的笛乐器。
  北朝时,笛子不仅极为普遍,而且有所发展,形制、长短、粗细变化较大。到了北周和隋代,开始有了“横笛”之名。隋朝后期,出现了能演奏半音阶的十孔笛。
  唐代起,笛子还有大横吹和小横吹的区别。同时,竖吹的篪才被称为箫,横吹则称之为笛。唐朝吕才,制“尺八”,竖吹,并传入日本;在古都奈良的正仓院中,珍藏着我国盛唐时期制作的4支横笛。其中有牙和雕石横笛各一支,竹质的两支,它们长短不同,但都开有7个椭圆形音孔。刘系作七星管笛,蒙膜助声,是为笛加膜的第一人。
  晋时已有竖笛,吹头加一木头,使气从缝隙中通过,射向两哨孔边陵发音。
  宋笛制多样,有叉手笛、龙颈笛、十一孔的小横吹、九孔的大横笛、七孔玉笛等等。
  元朝以后笛子与现在类似,由于戏曲的蓬勃发展,笛子成为很多剧种的伴奏乐器,并按伴奏剧种不同分为两类:梆笛和曲笛。
  笛子是中国广为流传的吹奏乐器,因为是用天然竹材制成,所以也称为“竹笛”。
  笛子的表现力非常丰富,它既能演奏悠长、高亢的旋律,又能表现辽阔、宽广的情调,同时也可以奏出欢快华丽的舞曲和婉转优美的小调。然而,笛子的表现力不仅仅在于优美的旋律,它还能表现大自然的各种声音。比如模仿各种鸟叫等。
  笛子不但演奏技巧丰富,而且它的品种也多种多样,有曲笛、梆笛、定调笛、加键笛、玉屏笛、七孔笛、十一孔笛等,并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南北两派。
  历代文人墨客都曾为竹笛抒写了许多精美绝伦的诗篇。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竹笛多由苦竹、紫竹、斑竹、凤眼竹、玉屏竹等优质竹料经制笛师加工成材制做成笛。竹笛属开管乐器,与国外的笛类乐器最大的区别是“膜振”,就是在竹笛膜孔上粘贴一块笛膜,笛音清脆、咳亮、甜美,富有中国民族音乐色彩和浓郁的家乡味儿,这是任何管弦乐器及现代电声乐不具备的特征。
  根据竹子粗细长短的不同及表现性能的差异,竹笛主要分两类:“梆笛”和“曲笛”。(现在竹笛己开发出低音笛等种类)
  梆笛管身短、管径细,发音高亢、明亮,适于演奏欢快、明朗、奔放的曲调,过去因它是梆子戏等剧种的伴奏乐器而得名。
  曲笛则管身长、管径粗,发育浑厚、甜润,适于演奏江南丝竹等风格的乐曲,过去主要用于昆曲等曲种的伴奏而得名。
  二、 解放后,竹笛这件古老的吹奏乐器伴随着中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豪迈热情,古韵重奏焕发了时代的新声。1953年,一位绰号“吹破天”的民间艺人,他在首次参加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观摩会演中,用手中的竹笛成功地开了笛子独奏之先河,演奏了笛子独奏《喜相逢》,高超的演技轰动了京城,红遍了全国。自此,竹笛以独奏的形式呈现在舞台上,此举不但让笛界同仁振奋,而且为以后竹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位“吹破天”就是己故的中国最著名的笛子演奏家、北派宗师——冯子存先生(1904——1987)。
  北派笛风注重刚劲、强烈,气息讲究丹田要有爆发力,常用吐音(单吐、双吐、三吐)、花舌、垛音、历音、抹音等技巧丰富乐曲,代表作品《喜相逢》等。
  南派笛风讲究典雅、华丽,常用颤、叠、赠、打等手指技法润饰旋律,代表作品《鹧鸪飞》等。
  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纵观笛子演奏各种流派,基本上可以归结为南、北两大派别。南派以陆春龄、赵松庭为代表,北派以冯子存、刘管乐为代表。他们在艺术实践中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喜相逢》、《五梆子》、《荫中鸟》、《茉莉花》、《欢乐歌》、《鹧鸪飞》、《早晨》等曲目曾经风靡乐坛,脍炙人口。我们如果把上述曲目列为演奏家们的代表作,那末就不难发现,北派笛子艺术主要来源于民歌与戏曲,南派笛子艺术则多借重于民间乐曲。例如北派的《喜相逢》、《五梆子》原为戏曲曲牌,《茉莉花》为改编的民歌;南派的《欢乐歌》、《鹧鸪飞》则为江南丝竹乐曲。当然,这是大体的情形,个别例外也是有的。例如,北派也有脱胎于民间乐曲的《荫中鸟》,南派也有戏曲化的《三五七》等。在老一辈的笛子演奏者中,赵松庭独树一帜,他的某些作品并不局限于某种特定的民间音乐范畴,而是独辟新径,吸取了民间音乐的丰富营养,运用西洋作曲技法,创造出诸如《早晨》这样新颖明快的笛子曲,令人耳目一新。在技法他新方面,他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比如他首先倡导的循环呼吸法与排笛,就为丰富笛子演奏技巧开拓了新天地。关子存早年曾长期接受戏曲音乐的熏陶,他的演奏节奏性强,具有强烈的对比,既风趣又富于戏剧性,民间风味非常浓烈。陆春龄植根于江南丝竹音乐的土壤,他的演奏时而热情洋溢,神采奕奕,时而细如游丝,余音缭绕,不绝于耳,令人拍案叫绝。他们的最大功绩是将笛子从戏曲伴奏音乐与江南丝竹音乐中解放出来,成为一件重要的民族器乐独奏乐器,并创作、改编了一批独奏曲。笛子艺术的蓬勃发展,记载着开拓者的历史功绩与献身精神。
  老一辈笛子演奏家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笛子艺术遗产,他们为笛子登上独奏舞台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为笛子艺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我们也应当看到,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的演奏艺术也并非尽善尽美,这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察觉。
  这里提出个人的一管之见,目的在引起讨论,使我国民族音乐传统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我个人认为,老一辈演奏家有这样一种倾向,即重方法、轻处理。他们对于演奏方法十分讲究,例如在指功、舌功方面的装饰性演奏,以及为了达到某种气质在气功、唇功方面的特殊方法等等。他们对于乐曲处理则比较忽视,尤其对于外来音乐丰富而细腻的处理手段反映迟钝。号称“吹破天”的冯子存教授极重气、唇功夫,他的腹控制能力世所罕见,因而他的演奏苍劲挺拔,气质轩昂。然而气魄雄伟的写意气势并不能代替纤细优美的工细笔法,人们并不满足于某种艺术表现手段,他们在兼收并蓄、融会百家的同时,总是努力探求更新更美的东西。被群众誉为“一代笛王”的陆春龄教授气息富于弹性,他的弱奏功夫堪称一绝,即合PPP仍清晰可闻,不闻杂音。但力度变化过于夸张,反而失之矫揉造作,有时甚至侵犯音律。在科学与艺术结合方面,赵松庭先生处于领先地位,他在笛子理论、科研以及笛子演奏、作曲等方面造诣颇高,博大精深、湛为人师,但他在“排笛”中安插一支“吹管”(模仿鸟鸣)却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北派传人的代表人物有王铁锤、刘森、简广易、曾永清、曲祥等人。其中,极富魅力的刘森曾经吸引了许多热爱笛子的青少年,他那独特的装饰演奏与歌唱性的器乐表现手段巧妙结合,浑然一体,给人以深刻印象。他的缺点是热情有余,细致不足,基本功不够扎实。南派传人有俞逊发、孔庆宝、詹永明等人,其中以俞逊发最为突出。俞逊发的音乐素养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江南丝竹音乐;第二,丰富多采的戏曲音乐;第三,严格而正规的专业训练。他14岁就进入上海民族乐团,师承陆春龄、赵松庭,打下了良好的丝竹音乐基础。以后又学过昆曲,参加过京剧乐队的训练。再加上他勤奋好学,因此他在七十年代脱颖而出,成为乐坛引人注目的人物。俞逊发的艺术特点是立足于南方曲笛演奏艺术,同时兼取北方梆笛的特点,将各种笛子演奏流派的优点融为一体,博采众长。因此,他的演奏粗犷而不俗,柔细而不虚;乐曲处理细腻,技法运用得体;层次清晰,完整准确,富于歌唱性;常给人以诗情画意的艺术享受。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致力于技法创新,近年来先后独创了揉音、指跳音、唇击音、弹吐等一系列全新技法,为中国笛子的发展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种流派的形成离不开当地人民的语言、思想感情以及生活环境。作为笛子艺术来讲,似乎与下例几种因素息息相关:气质、方法与技巧(主要是各种装饰技巧)。虽然笛子流派并不象京剧流派那样自成一统,但各派系大体上泾渭分明。这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挖掘,总结经验,使笛子艺术在民族器乐之林开放得更加绚丽多姿。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竹笛这件乐器也和其它艺术门类一样,在广袤的土壤中和广大的人民群众中汲取各种艺术养分不断丰富其表现魅力。建国五十年来,竹笛界老、中、青艺术家,演奏技巧日趋成熟,技法不断出新,风格、流派应运而生,逐渐形成。
  竹笛的流派除北派、南派外,得到世人承认的还有刘森派(简称刘派),赵松庭先生创立的浙派,俞逊发先生创立的俞派。曲祥先生的鲁派,马迪先生的秦派。
  乐器科技攻关方面: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国的民族乐器制造业、制做工艺、制做水平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一些投身于竹笛改良的专家、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集思广益为改良竹笛耗费了很多心血。
  事实证明:竹笛在我国虽然拥有几千年的历史,但今天它仍属发展中的乐器,因为人类社会在进步,艺术跳动的脉搏也必须跟上时代的节拍,竹笛理所当然需要发展。我们要大胆探索、继承传统、开拓创新,为中国竹笛再创佳绩、走向辉煌,贡献我们的聪明才智。
  笛子名家名曲:
  50—70年代的笛子演奏家:
  冯子存,代表作《喜相逢》、《五梆子》,北派。
  刘管乐,代表作《卖菜》,《荫中鸟》,北派。
  陆春龄,代表作《小放牛》、《欢乐歌》,南派。
  赵松庭,代表作《鹧鸪飞》、《三五七》,南派。
  刘森,代表作《牧笛》、《霍拉舞曲》。
  王铁锤,代表作《黄河边的故事》。
  70—90年代的笛子演奏家:
  曲祥,《沂河欢歌》、《列车奔向北京》。
  简广义,《牧民新歌》、《山村迎新人》。
  李大同,《帕米尔的春天》。
  魏显忠,《扬鞭催马运粮忙》。
  江先谓,《姑苏行》。
  俞逊发,《秋湖月夜》。
  宁保生,《春到湘江》。
  蔡敬民,《到农村去》,新竹笛创始人。
  马迪,《秦川抒怀》。
  李镇,《鄂耳多斯的春天》。
  詹永明
  曾永清,《草原巡逻兵》。
  90年代后的新派笛子演奏家:
  张维良,《花泣》。
  戴亚、杜如松、曾格格、唐俊桥、陈悦、王次恒。
  现代笛子演奏家的特点是集中出现在北京、上海等地。他们演奏基本功扎实,乐曲处理细腻。但是在推出时代新作品的力度上和前辈艺术家有一定差距,有传承性的、代表性的、有力度的、震撼性和有个性的作品很少。这是我们需要不断努力和探索。
    一、黄帝时期,即距今大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生长着大量竹子,开始选竹为材料制笛,《史记》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
  大约在四千五百多年前的时候,笛子由骨制改为竹制。
  关于笛的起源问题,有很多说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是汉朝时张骞通西域后,从新疆、中亚细亚一带传入。
  笛在汉代前多指竖吹笛,秦汉以来,笛已成为竖吹的箫和横吹的笛的共同名称,并延续了很长时期。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后传入横笛,亦称“横吹”。它在汉代的鼓吹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两支竹笛,都属横吹类的笛乐器。
  北朝时,笛子不仅极为普遍,而且有所发展,形制、长短、粗细变化较大。到了北周和隋代,开始有了“横笛”之名。隋朝后期,出现了能演奏半音阶的十孔笛。
  唐代起,笛子还有大横吹和小横吹的区别。同时,竖吹的篪才被称为箫,横吹则称之为笛。唐朝吕才,制“尺八”,竖吹,并传入日本;在古都奈良的正仓院中,珍藏着我国盛唐时期制作的4支横笛。其中有牙和雕石横笛各一支,竹质的两支,它们长短不同,但都开有7个椭圆形音孔。刘系作七星管笛,蒙膜助声,是为笛加膜的第一人。
  晋时已有竖笛,吹头加一木头,使气从缝隙中通过,射向两哨孔边陵发音。
  宋笛制多样,有叉手笛、龙颈笛、十一孔的小横吹、九孔的大横笛、七孔玉笛等等。
  元朝以后笛子与现在类似,由于戏曲的蓬勃发展,笛子成为很多剧种的伴奏乐器,并按伴奏剧种不同分为两类:梆笛和曲笛。
  笛子是中国广为流传的吹奏乐器,因为是用天然竹材制成,所以也称为“竹笛”。
  笛子的表现力非常丰富,它既能演奏悠长、高亢的旋律,又能表现辽阔、宽广的情调,同时也可以奏出欢快华丽的舞曲和婉转优美的小调。然而,笛子的表现力不仅仅在于优美的旋律,它还能表现大自然的各种声音。比如模仿各种鸟叫等。
  笛子不但演奏技巧丰富,而且它的品种也多种多样,有曲笛、梆笛、定调笛、加键笛、玉屏笛、七孔笛、十一孔笛等,并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南北两派。
  历代文人墨客都曾为竹笛抒写了许多精美绝伦的诗篇。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竹笛多由苦竹、紫竹、斑竹、凤眼竹、玉屏竹等优质竹料经制笛师加工成材制做成笛。竹笛属开管乐器,与国外的笛类乐器最大的区别是“膜振”,就是在竹笛膜孔上粘贴一块笛膜,笛音清脆、咳亮、甜美,富有中国民族音乐色彩和浓郁的家乡味儿,这是任何管弦乐器及现代电声乐不具备的特征。
  根据竹子粗细长短的不同及表现性能的差异,竹笛主要分两类:“梆笛”和“曲笛”。(现在竹笛己开发出低音笛等种类)
  梆笛管身短、管径细,发音高亢、明亮,适于演奏欢快、明朗、奔放的曲调,过去因它是梆子戏等剧种的伴奏乐器而得名。
  曲笛则管身长、管径粗,发育浑厚、甜润,适于演奏江南丝竹等风格的乐曲,过去主要用于昆曲等曲种的伴奏而得名。
  二、 解放后,竹笛这件古老的吹奏乐器伴随着中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豪迈热情,古韵重奏焕发了时代的新声。1953年,一位绰号“吹破天”的民间艺人,他在首次参加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观摩会演中,用手中的竹笛成功地开了笛子独奏之先河,演奏了笛子独奏《喜相逢》,高超的演技轰动了京城,红遍了全国。自此,竹笛以独奏的形式呈现在舞台上,此举不但让笛界同仁振奋,而且为以后竹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位“吹破天”就是己故的中国最著名的笛子演奏家、北派宗师——冯子存先生(1904——1987)。
  北派笛风注重刚劲、强烈,气息讲究丹田要有爆发力,常用吐音(单吐、双吐、三吐)、花舌、垛音、历音、抹音等技巧丰富乐曲,代表作品《喜相逢》等。
  南派笛风讲究典雅、华丽,常用颤、叠、赠、打等手指技法润饰旋律,代表作品《鹧鸪飞》等。
  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纵观笛子演奏各种流派,基本上可以归结为南、北两大派别。南派以陆春龄、赵松庭为代表,北派以冯子存、刘管乐为代表。他们在艺术实践中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喜相逢》、《五梆子》、《荫中鸟》、《茉莉花》、《欢乐歌》、《鹧鸪飞》、《早晨》等曲目曾经风靡乐坛,脍炙人口。我们如果把上述曲目列为演奏家们的代表作,那末就不难发现,北派笛子艺术主要来源于民歌与戏曲,南派笛子艺术则多借重于民间乐曲。例如北派的《喜相逢》、《五梆子》原为戏曲曲牌,《茉莉花》为改编的民歌;南派的《欢乐歌》、《鹧鸪飞》则为江南丝竹乐曲。当然,这是大体的情形,个别例外也是有的。例如,北派也有脱胎于民间乐曲的《荫中鸟》,南派也有戏曲化的《三五七》等。在老一辈的笛子演奏者中,赵松庭独树一帜,他的某些作品并不局限于某种特定的民间音乐范畴,而是独辟新径,吸取了民间音乐的丰富营养,运用西洋作曲技法,创造出诸如《早晨》这样新颖明快的笛子曲,令人耳目一新。在技法他新方面,他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比如他首先倡导的循环呼吸法与排笛,就为丰富笛子演奏技巧开拓了新天地。关子存早年曾长期接受戏曲音乐的熏陶,他的演奏节奏性强,具有强烈的对比,既风趣又富于戏剧性,民间风味非常浓烈。陆春龄植根于江南丝竹音乐的土壤,他的演奏时而热情洋溢,神采奕奕,时而细如游丝,余音缭绕,不绝于耳,令人拍案叫绝。他们的最大功绩是将笛子从戏曲伴奏音乐与江南丝竹音乐中解放出来,成为一件重要的民族器乐独奏乐器,并创作、改编了一批独奏曲。笛子艺术的蓬勃发展,记载着开拓者的历史功绩与献身精神。
  老一辈笛子演奏家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笛子艺术遗产,他们为笛子登上独奏舞台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为笛子艺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我们也应当看到,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的演奏艺术也并非尽善尽美,这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察觉。
  这里提出个人的一管之见,目的在引起讨论,使我国民族音乐传统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我个人认为,老一辈演奏家有这样一种倾向,即重方法、轻处理。他们对于演奏方法十分讲究,例如在指功、舌功方面的装饰性演奏,以及为了达到某种气质在气功、唇功方面的特殊方法等等。他们对于乐曲处理则比较忽视,尤其对于外来音乐丰富而细腻的处理手段反映迟钝。号称“吹破天”的冯子存教授极重气、唇功夫,他的腹控制能力世所罕见,因而他的演奏苍劲挺拔,气质轩昂。然而气魄雄伟的写意气势并不能代替纤细优美的工细笔法,人们并不满足于某种艺术表现手段,他们在兼收并蓄、融会百家的同时,总是努力探求更新更美的东西。被群众誉为“一代笛王”的陆春龄教授气息富于弹性,他的弱奏功夫堪称一绝,即合PPP仍清晰可闻,不闻杂音。但力度变化过于夸张,反而失之矫揉造作,有时甚至侵犯音律。在科学与艺术结合方面,赵松庭先生处于领先地位,他在笛子理论、科研以及笛子演奏、作曲等方面造诣颇高,博大精深、湛为人师,但他在“排笛”中安插一支“吹管”(模仿鸟鸣)却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北派传人的代表人物有王铁锤、刘森、简广易、曾永清、曲祥等人。其中,极富魅力的刘森曾经吸引了许多热爱笛子的青少年,他那独特的装饰演奏与歌唱性的器乐表现手段巧妙结合,浑然一体,给人以深刻印象。他的缺点是热情有余,细致不足,基本功不够扎实。南派传人有俞逊发、孔庆宝、詹永明等人,其中以俞逊发最为突出。俞逊发的音乐素养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江南丝竹音乐;第二,丰富多采的戏曲音乐;第三,严格而正规的专业训练。他14岁就进入上海民族乐团,师承陆春龄、赵松庭,打下了良好的丝竹音乐基础。以后又学过昆曲,参加过京剧乐队的训练。再加上他勤奋好学,因此他在七十年代脱颖而出,成为乐坛引人注目的人物。俞逊发的艺术特点是立足于南方曲笛演奏艺术,同时兼取北方梆笛的特点,将各种笛子演奏流派的优点融为一体,博采众长。因此,他的演奏粗犷而不俗,柔细而不虚;乐曲处理细腻,技法运用得体;层次清晰,完整准确,富于歌唱性;常给人以诗情画意的艺术享受。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致力于技法创新,近年来先后独创了揉音、指跳音、唇击音、弹吐等一系列全新技法,为中国笛子的发展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种流派的形成离不开当地人民的语言、思想感情以及生活环境。作为笛子艺术来讲,似乎与下例几种因素息息相关:气质、方法与技巧(主要是各种装饰技巧)。虽然笛子流派并不象京剧流派那样自成一统,但各派系大体上泾渭分明。这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挖掘,总结经验,使笛子艺术在民族器乐之林开放得更加绚丽多姿。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竹笛这件乐器也和其它艺术门类一样,在广袤的土壤中和广大的人民群众中汲取各种艺术养分不断丰富其表现魅力。建国五十年来,竹笛界老、中、青艺术家,演奏技巧日趋成熟,技法不断出新,风格、流派应运而生,逐渐形成。
  竹笛的流派除北派、南派外,得到世人承认的还有刘森派(简称刘派),赵松庭先生创立的浙派,俞逊发先生创立的俞派。曲祥先生的鲁派,马迪先生的秦派。
  乐器科技攻关方面: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国的民族乐器制造业、制做工艺、制做水平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一些投身于竹笛改良的专家、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集思广益为改良竹笛耗费了很多心血。
  事实证明:竹笛在我国虽然拥有几千年的历史,但今天它仍属发展中的乐器,因为人类社会在进步,艺术跳动的脉搏也必须跟上时代的节拍,竹笛理所当然需要发展。我们要大胆探索、继承传统、开拓创新,为中国竹笛再创佳绩、走向辉煌,贡献我们的聪明才智。
  笛子名家名曲:
  50—70年代的笛子演奏家:
  冯子存,代表作《喜相逢》、《五梆子》,北派。
  刘管乐,代表作《卖菜》,《荫中鸟》,北派。
  陆春龄,代表作《小放牛》、《欢乐歌》,南派。
  赵松庭,代表作《鹧鸪飞》、《三五七》,南派。
  刘森,代表作《牧笛》、《霍拉舞曲》。
  王铁锤,代表作《黄河边的故事》。
  70—90年代的笛子演奏家:
  曲祥,《沂河欢歌》、《列车奔向北京》。
  简广义,《牧民新歌》、《山村迎新人》。
  李大同,《帕米尔的春天》。
  魏显忠,《扬鞭催马运粮忙》。
  江先谓,《姑苏行》。
  俞逊发,《秋湖月夜》。
  宁保生,《春到湘江》。
  蔡敬民,《到农村去》,新竹笛创始人。
  马迪,《秦川抒怀》。
  李镇,《鄂耳多斯的春天》。
  詹永明
  曾永清,《草原巡逻兵》。
  90年代后的新派笛子演奏家:
  张维良,《花泣》。
  戴亚、杜如松、曾格格、唐俊桥、陈悦、王次恒。
  现代笛子演奏家的特点是集中出现在北京、上海等地。他们演奏基本功扎实,乐曲处理细腻。但是在推出时代新作品的力度上和前辈艺术家有一定差距,有传承性的、代表性的、有力度的、震撼性和有个性的作品很少。这是我们需要不断努力和探索。
发表评论: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高磊:笔名屹堂。生于1969,河南周口西华人,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河南省诗词学会会员,人民日报社神州书画院特约书画家,中华佛光艺术研究院花鸟画院副院长,中国书画市场报艺术总监,北京海峡两岸书画家联谊会理事。周口市书画院副院长,书法师从刘登龙先生,研修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花鸟画课程班。多次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国内外重大展赛,并被荣获2013和谐中国年结集出版、拍卖或收藏。荣获2013和谐中国年度艺术奖。 &高磊诗书画印诸艺兼修。其书法以篆书为基,印宗秦汉,兼及诸体。作品重传统、重写生、重情致。博观约取,工写兼得。“当代花鸟画家中,高磊是注重传统,基础扎实,又默默耕耘的一位。他的花鸟画诸法兼擅,并且对书法、篆刻都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可谓全能兼通。他的作品能够找到生活的情感,传达出朴质热诚的当代精神。高磊作画喜爱取传统题材,尤其文人画的梅兰竹菊,以及其他具有象征意义的花鸟草虫。高磊技法全面,写意、工笔兼长。他的泼墨写意,落笔大胆潇洒,满纸烟云,笔墨焕然。工笔能够通过层层陂染,墨不掩色,色不掩墨,尤其在墨彩的融合处显出精神。他作画题材虽然沿用古人的路径,但其中蕴含着的现在人文精神和时代美学品质,却也在画画之间得到张扬。”作品欣赏: & &观澜岛书画艺术馆所经营著名国画书法等......作品均可保真,作品全部取自画家本人画廊诚信第一,以信誉求生存,项城市观澜岛书画艺术馆将定于9月中旬举办高磊艺术书画展 & &欢迎各界人士观光指导!!主办单位: & &项城观澜岛书画艺术馆活动地址; & &湖滨路中医院北门对面观澜岛咨询电话; & & 0394----8992868观澜岛书画艺术馆(xcshysg)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微头条立场
的最新文章
项城市《观澜岛书画艺术馆》
定于9月28号——10月8号举办高磊个人艺术书画展,欢迎各界书画爱好者观光指导
当代花鸟画家中,高磊是注重传统,基础扎实,又默默耕耘的一位。他花鸟画诸法兼擅,并且书法、篆刻都进行过我被传统征服了,就像一匹难以驾驭的野马,初上辕笼,兴奋而不羁奔波于人群,你是否累了?忙碌于尘世,你是否倦了?那么邀二三好友,呼三五知己,避于城市之隅,围塘于心灵之角——《观澜岛茶楼》得遇柳湖清风,不乏微波风声,扫你心灵之尘,除你身体之沉。高磊:艺术家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情操,即所谓雅俗共赏,既能让业界认同,又使大众喜欢,传达一种审美上的愉悦。渐行渐远也是一种情怀。现代社会西风东渐,传统和现实的剥离与契合点产生的碰撞,相互缠绕,相生又相克。一些传统的经典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发生着颠覆性变化。旧有的形式被赋予新的含义,有些甚至在形式上已经变得面目全非。项城市《观澜岛书画艺术馆》
定于9月28号{后天}——10月8号举办高磊个人何海新的作品清新淡雅,注重传统又不失现代感。他对作品的完美追求,无以复加。他说,对自己不满意的作品,绝不外流。张公者一无论是作为艺术家还是作为编辑,张公者都堪称优秀,或许,也正是由于他已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那种不无高雅、高贵气息的品格和气质。在艺术里,这种东西被叫做风格。何海新1985年生于广东肇庆,2011年结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山水画专业。曾于深圳美术馆、深圳艺廊举办个人展览。中 秋 节 最 贴 心 的 礼 物 ,成 就 你 的 完 美 主 义 ,满 满 的 都 是 爱 !书法是一门以文字为基础的造型艺术,著名抽象派绘画大师毕加索曾说:“倘若我是一个中国人,那么,我将不是一个画家,而是一个书法家,我要用我的书法来写我的画。”高磊:河南周口人。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河南省诗词学会会员,中国书画市场报艺术总监,江苏理工大学刘海粟艺术学院特聘教授。高磊:生于1969年,河南周口人。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河南省诗词学会会员,中国书画市场报艺术总监,江苏理工大学刘海粟艺术学院特聘教授。民生报道-项城市观澜岛书画艺术馆开馆仪式
何家英,1957年生于天津,河北任丘人,1980年毕业于天寒月飘香董玉飞花鸟画精品展开幕时间:日上午10点展览地点:项城市湖滨路中医院北100米观澜民国时期的吃相-袁世凯文 |
二毛摘自《民国吃家》袁世凯民国吃家第一人, 姨太太个个会做菜袁世凯算得上是民办公室挂字画大有文章如今的成功人士都喜欢给家里和办公室里壁挂字画,尽管有些作品很优秀,但这些字画选择上也要注800年前的儿童玩些什么玩具有人考证出“玩具”一词产生于宋代,见南宋《梦粱录》:杭州人家给孩子“抓周”,会摆居室挂画.富贵平安居室中挂几幅字画,一则可以陶冶情操,二来也能点缀居家环境,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大,赏玩书画也是今天看的这位是和张学良、张伯驹、溥侗并称民国四公子的袁克文。袁克文(),字豹岑,号寒云,河白鹏1968年5月生于天津。1991年7月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学士学位。1990年《青海湖畔》获首xcshysg项城市观澜岛书画艺术馆位于项城市湖滨路金海明月观澜岛景区,于2015年12月创立,是集展览、创作、交流、国学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范围涵盖书画,奇石,根艺,紫砂,泥塑、国学培训等多个艺术领域。热门文章最新文章xcshysg项城市观澜岛书画艺术馆位于项城市湖滨路金海明月观澜岛景区,于2015年12月创立,是集展览、创作、交流、国学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范围涵盖书画,奇石,根艺,紫砂,泥塑、国学培训等多个艺术领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笛子演奏名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