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社会主义的本质旅游的本质属性有哪些?

第2章 旅游资源(附答案)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第2章 旅游资源(附答案)
||暂无简介
学而思网校是好未来教育集团旗下中小学在线...|
总评分0.0|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旅游学概论复习简答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旅游学概论复习简答题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64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您的位置: &
试论现代旅游的基本属性
优质期刊推荐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第一章 旅游的产生及科学概念一,填空题1 ,旅行导源于早期人类的 活动,二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是 行为;后者是 行为.2,旅游在功利性旅行发展中 ,又与功利性...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旅游概论习题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旅游的产生发展、本质属性与社会价值_日月星光旅游观察-爱微帮
&& &&& 旅游的产生发展、本质属性与社会价值
&马勇,周霄&说旅解游话人生【摘要】本文全面透视了旅游产生与发展的社会背景,提出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活动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在检讨经济实用论者、文化审美论者和社会人类学者对旅游本质的规定的基础上,指出旅游的本质应具有多层面、多向度的意义;对旅游的消费属性和休闲属性进行了系统地论述;从扩大国家外汇收入、拓宽货币回笼渠道、增加国民就业机会、提高区域经济水平、强化民族认同意识等方面阐释了旅游发展的社会价值。【关键词】旅游;产生与发展;本质;基本属性;社会价值一、旅游产生与发展的社会背景&1.前旅游时期的远古旅行人类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迁徙活动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非常普遍。由于气候、天灾等自然因素对生活环境的破坏,以及战争等人为因素的威胁,人们出于生存的需要,不得不选择远走他乡,但是这些迁徙活动具有强烈的被迫性和求生性色彩,与现今意义上的旅行有着本质区别,仅仅只能看作是物理学意义上的“位移”。“就整个世界而言,人类有意识的外出旅行活动应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并在奴隶社会时期得到了迅速地发展。” [1]在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以及新的社会分工使生产效率得到空前提高,剩余劳动产品的增加和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的扩大,加之商人阶级对生产和流通的促进,使得商品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因此,这一时期的旅行主要表现为由产品或商品交换而促发的一种单纯的经济活动。&2.古代旅游的发轫古代旅游的产生应以阶级的出现为标志。在奴隶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所带来的劳动剩余物全部被奴隶主所占有,除了用于祭祀活动外,还要供奴隶主及其家庭成员外出巡视和游历时挥霍。奴隶主这种以消遣和享乐为主旨的旅行活动便是旅游的雏形。与我国的情况稍有不同的是,在西方的奴隶制社会里,不仅奴隶主,而且相当一部分自由民也加入到消遣旅行的行列中来。囿于众多客观因素的制约,古代的旅游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存在着下述一些鲜明的特点:第一,旅游者高度集中于皇室、贵族、官僚、僧侣等特权阶级,他们享有充裕的自由时间和不劳而获的巨额财富,而一般的劳动者为生计而奔波劳碌,根本无暇也没有多余钱财出外旅游;第二,交通工具极为落后,旅游活动范围狭小,主要是依靠以自然力、人力、畜力为动力的车船,即使到了19世纪上半叶,最高级的交通工具还只是四轮马车和大型船只,不发达的交通工具,限制了人们到很远的地方去旅游,类似于今天的洲际旅游和国际旅游在当时是很难实现的。&3.近代旅游的开端18世纪至19世纪之间在欧美发达国家进行的产业革命在导致工场手工业逐渐为机器大工业代替的同时,也宣告了近代旅游时期的款款而来。产业革命引起了一系列重大的社会经济变革,也给人类的旅游活动带来结构性的冲击,其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产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使人们工作与生活的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继而派生出诸如紧张、忙碌、懈怠等“城市文明病”症候群,“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旅游活动以其良好的解压功能因而越来越受到广大市民的青睐;第二,产业革命使中产阶级迅速崛起并成为旅游消费群体之一,同时,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工人阶级的不懈斗争,使资产阶级有可能增加工人的工资和给予他们带薪假日,这也为工人阶级加入旅游活动的行列提供了契机;第三,产业革命促发了科学技术的重大进步,尤其是蒸汽机技术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使大规模的人员流动成为可能,铁路时代的来临使乘坐火车外出旅游逐渐成为时尚和主流。1841年7月5日,英国人托马斯·库克利用包租火车的方式组织了一次从莱斯特前往洛赫伯勒的团体旅游,参加者人数达570人之多,这次活动标志着近代旅游及旅游业的开端。托马斯·库克声名大噪后,于1845年创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此后在欧洲各地又陆续出现了许多类似的从事旅游代理业务的组织,作为经济行业之一的旅游业由此应运而生。&4.现代旅游的勃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政治形势呈现出相对稳定的状态,各国积极发展科技与经济,社会生产力逐渐恢复并取得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旅游意识观念普遍加强,形成了社会化大众旅游的热潮。一个显见的事实是:旅游业在众多国家和地区已经逐渐实现了由“新兴产业”向“支柱产业”的跨越。旅游业所表现出的强劲增长势头和持续增长能力是有目共睹的,1992年,国际旅游业以年流量5亿人次,年消费3000亿美元,就业人数1.2亿人的规模,正式宣告旅游业超出石油、汽车、钢铁等传统巨大工业,成为世界上的第一大产业;[2]在战后到20世纪末的半个多世纪中,国际旅游活动从战后初期1950年的约0.253亿人次,发展到2000年的约6.98亿人次,增长了27倍,国际旅游收入也由1950年的约21亿美元飙升至2000年的约4760亿美元,增长了近226倍。&二、多维视野中的旅游本质&旅游的本质是旅游研究的核心问题。然而直到今天,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对旅游的本质规定聚讼纷纭、难成定说。&1.经济实用论者对旅游本质的界定罗马大学讲师马里奥蒂1927年在其代表性著作《旅游经济讲义》一书中首度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旅游现象作了系统的剖析与论证,他从旅游活动的形态、结构和活动要素的研究中,得出一个结论,认为旅游活动是具有经济性质的一种社会现象。[3]由于人们起初对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的功利性认识,这种认为旅游活动主要是一种经济活动甚或就是一种旅游业经营活动的理论主张在后世得到众多研究者的广泛认同,造成几代人对旅游现象根深蒂固的认识,从而极大地限制了旅游研究向纵深层次发展的可能。旅游的经济内核固然不可否认,但是单纯地将其视作社会经济活动未免过于片面,而且很容易导致对“旅游”和“旅游业”两者的误读,实际上这种历史性错误在我国旅游学术界确是有例可循的,在张践等人所翻译的曾经产生较大影响的伯卡特与梅特利克的著作《西方旅游业》中,就直接把“旅游”译成了“旅游业”。[4]显然,失误的根源在于译者颇具倾向性地关注旅游所产生的经济贡献,进而由这种贡献反推旅游的性质,为旅游贴上了“经济产业”的标签。&2.文化审美论者对旅游本质的界定也有很多文化审美论者主张对旅游现象的研究,应从经济中进去,从文化中出来,并且在观照旅游本质这一命题时,更应看清其非经济内核。沈祖祥认为,旅游在本质上“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文化现象,一个系统,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旅游者这一旅游主体借助旅游媒介等外部条件,通过对旅游客体的能动的活动,为实现自身某种需要而作的非定居的旅行的一个动态过程的复合体。” [5]冯乃康指出:“旅游的基本出发点、整个过程和最终效应都是以获取精神享受为指向” ,因此,“旅游不是一种经济活动而是一种精神活动,一种综合性的审美活动。” [6]与这种审美取向一致,王柯平认为:“旅游是一种综合性的审美实践。” [7]谢彦君则更加明确地指出:“从旅游发生和运行过程上看,由于审美和自娱是旅游的内核,因此,旅游就表现为一种个人的行为,并且是在个人的意愿、志趣支配下受个人支付能力及其他能力的影响而发生的行为” ,“这种目的性行为,是旅游主体在审美意识的支配下与客体之间建立的一种关系,并以审美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8]文化审美论者的这些观点使我们看到了旅游本质的文化侧面,是对旅游认识由表及里的有益尝试,其理论贡献在于突破了传统经济认识论的固有框架,使旅游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延展成为可能。&3.社会人类学者对旅游本质的界定相对于其他一些学科,社会人类学更多地体现出对社会责任的终极关怀,在其整体观和相对论的认知框架下,从作为“反结构现象”的象征仪式,到它所彰显出的文化政治的意识形态,都在不同的层面上诠释着旅游的本质。美国著名旅游人类学家纳尔逊·格雷本率先提出这样一种观点:旅游是具有“仪式”性质的行为模式与游览的结合。[9]在其代表性作品《旅游人类学》一文中,他探讨了旅游与传统生活中各种周期性仪式和阶段性洗礼在实际意义方面的相似性,认为年度性的旅游度假与结婚仪式、毕业典礼等一样,是人生当中必须经历的仪式,而那些带有自我考验性质的、艰苦的旅游,如探险旅游,野外生存等,则是一种界标式的人生通过仪式,经过这种“仪式”的考验,人们会变得高兴、愉悦,并创造出一种新的精神面貌。[10]应该看到,“仪式作为象征性的行为与活动,不仅是表达性的,而且是建构性的;它不仅可以展示观念的、心智的内在逻辑,也可以是展现和建构权威的权力技术。” [11]旅游的上述表达性仪式本质,实际上充满了象征的隐喻内涵,表达出生活世界的一种心理变通逻辑,是人类生存技术的艺术体现。格雷本的不足在于忽视了旅游的建构性仪式本质。从某种意义上说,旅游的确表达出一种带有浓厚文化政治色彩的意识取向——殖民化倾向,它标榜出现代性话语对于弱势、边缘文化的霸权性质。关于这一点,伊利诺大学人类学教授爱德华·布汝勒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即有过明确的论述,他认为,殖民主义、民族志学以及现代旅游虽然发展于不同的历史阶段,却根基于相同的社会背景,表现出的不过是权力膨胀下进行空间扩张的不同形态。[12]社会人类学者对旅游本质的认知与阐释无疑是深刻的,他们以其独特的视角离析出旅游在人们意识形态中的多元内涵,为我们从更深的层次解读旅游的本质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范式。旅游的发展始终与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相统一,其无疑具有经济现象和文化现象的特点。同时,旅游活动还是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涉及社会环境中的方方面面,是社会环境中多种现象的综合反映。因而旅游的本质也应该具有多层面、多向度的意义,无论是经济实用论者、文化审美论者还是社会人类学者,都不可能对旅游的本质作出全面的界定,各学科之间在这一问题上争论孰是孰非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关键在于从各自的出发点与学科背景,如何更加真切地把握旅游活动的内在机理和规律,为旅游的发展提供助益。&三、旅游的基本属性&1.旅游的消费属性生产和消费是人类活动对立统一的两大领域,纯粹地讲,前者是对生活资料的创造和积累,后者则是对生产成果的耗用。在大众旅游活动过程中,必然性地将涉及到“食”、“宿”、“行”、“游”、“购”、“娱”等多种要素,每一要素的发生,显然都是一种典型的消费行为。“旅游在其全过程中既不向社会也不向旅游者个人创造任何外在的可供消费的资料,相反,却吞噬着旅游者以往的积蓄和他人的劳动成果。即使在比较极端的情况下,如仅限于个人的流连山水,陶醉于大自然(而非人化)的美的恩赐,他也是在消磨本可以用于创造财富的生产时间。” [13]当然,由于旅游自身的特征使然,旅游消费与人们的日常消费往往存在着诸多的差异。从时间维度上说,旅游消费是一种“间歇式消费” ,两次消费的发生通常相隔较长一段时间;而日常消费是一种“连续性消费”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重复性发生。从行为方式上说,旅游消费是一种“井喷式消费” ,在短短的旅游期间集中消费额度大,无理性消费成分较多;日常消费则是一种“溪流式消费” ,理性色彩较为浓烈,凡事表现为精打细算,小进小出。从实际效用上说,旅游消费主要是一种心理体验过程,谋求精神上的欢娱;日常消费则主要是为了维持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所做出的购买行为。从实质上看,旅游消费也不可能完全超脱于一般性的日常消费,因为消费导向及意义的不同,旅游消费在某些方面可能表现为对日常消费的畸变。&2.旅游的休闲属性法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勒科尔西比埃说过:“休闲是走出机械化这座地狱的大门,它能为每个家庭带来幸福,挣脱陋室的羁绊。” [14]从主观上来讲,人们外出旅游旨在借助各种休闲活动来调节原有的程式化生活。在旅游观览与体验过程中,自然天放的随意性和畅神自娱的目的性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人们短暂地进入一种相对自由状态,没有了生活与工作的压力,也无须劳作,真正达到了“身”与“心”的双重休整。旅游是生活的休闲阶段,是多种休闲活动的集合,旅游者在目的地停留期间,除了吃、喝、睡等满足生理需要的活动之外,所有其他活动,如观光、游览、聊天、购物、棋牌、健身等都具有鲜明的休闲性质。旅游还是人们打发闲暇时间的一种积极手段。不同于其他的一些消闲方式,旅游既可以增广知识见闻,又能够扩大社会交往,许多康体性质的旅游活动还有益于生命机体的调适,因而倍受人们的青睐。但是,用于旅游的闲暇时间必须具备一定的完整性。从这一层意义而言,人们的旅游行为往往集中于公休假日。在我国,周末双休日和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黄金周是旅游的高峰期,前者适宜于近程旅游休闲,后者则适合到较远的距离之外去体验异域风情。带薪假期是大规模推动度假旅游的有效措施,工作性质的不同,导致人们带薪假期的存在状态也有所不同。例如,教师的寒暑假就是一种典型的带薪假期形式;国家公务员的带薪假期则是一种福利,通常采取轮流制;而一般公司员工的带薪假期更是具有随机性,取决于公司的效益和工作繁忙程度。传统节假日是人们另一种相对完整的自由时间形态,分布在一年中特定的几个时期,由于一般为时较短,又多有传统的节俗活动内容,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外出旅游,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节俗观念的日益淡化,人们利用传统节假日旅游的趋势明显增加。&四、旅游发展的社会价值&1.扩大国家外汇收入就接待国际入境旅游者来说,其最明显、最重要的作用是增加接待国的外汇收入。通常情况下,扩大国家的外汇收入有三条途径:一是贸易收入,指商品出口的收入;二是非贸易收入,指有关国际保险、运输、旅游、利息、居民汇款、外交人员费用等方面的外汇收入;三是资本来往收入,指对外投资和贷款方面的外汇收入。旅游外汇收入是非贸易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特殊的优越性。因为国际旅游赚取的外汇是由旅游者食、宿、行、游、购、娱等方面的支出构成的,这种通过入境旅游者消费旅游商品而获取外汇的方式实际上是一种就地的“出口贸易” ,其换汇成本远低于外汇商品的换汇成本,而且,旅游产品因其无形性和即时消费的特点,出口无须包装、储运和支付保险,也不用办理很多繁杂的进出口手续以及长时间等候对方付款。此外,由于国际旅游费的支付手段是外币,旅游发展还起着平衡国际收支、增加外汇储备、弥补贸易逆差的积极作用。&2.拓宽货币回笼渠道就国内旅游而言,其主要影响之一便是拓宽货币回笼渠道、加快货币回笼速度和扩大货币回笼量。国家货币回笼的渠道主要有四条:一是商品回笼,即通过组织生产各种商品投放市场换回货币;二是服务回笼,即通过各种服务行业的收费回笼货币;三是财政回笼,即通过国家征收各种税款来回收货币;四是信用回笼,即通过吸收居民存款、收回农业贷款、发放国库券等手段回笼货币。在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商品投放能力有限,难以及时扩大市场所需商品的投入量,此时,采用服务回笼的方法,转移人们的购买趋向,鼓励人们多消费服务产品,不失为商品回笼的一种有益补充,这样既可以节省大部分物化劳动,又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旅游业通过向旅游消费者提供各类旅游商品和服务,可以大量回收货币,其中既有商品回笼的货币,又有服务回笼的货币。[15]&3.增加国民就业机会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个劳动者的生存发展和享受,而且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服务行业,旅游业比其他行业具备更强的就业吸纳能力,不仅能为旅游饭店业、旅行社业和旅游交通运输业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还可为众多关联行业造就新的工作机会。据世界旅游组织资料显示,旅游部门每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能增加4.3元;旅游部门每增加1个直接从业人员,社会就能增加5个就业机会。旅游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主要表现为从业人员直接地对客服务,因而比以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为特征工业企业及高新产业具有更大的就业吸收空间,旅游业中就业岗位层次众多,很多基层接待服务工作并不需要很高的技术,只需进行较短时间的培训便可胜任,所以可为广大妇女和刚步入社会的青年提供就业机会。[16]&4.提高区域经济水平地区经济的不平衡是制约社会全面进步的一大瓶颈。旅游业的大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发达地区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导向欠发达地区,有利于提高区域经济水平,促进区域间经济的合作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由于先天的原因,许多旅游资源赋存丰富的地区同时又是交通不便、产业基础薄弱的贫困地区,在做好规划的前提下投入资金开发这些地区的旅游资源,对于尽快推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使人民脱贫致富具有显著的作用。除了天赋的“扶贫”功能外,旅游发展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价值还体现在对乡村城市化的促进上,在城市边缘的一些乡村旅游区,旅游开发不但帮助该地留住了将要外迁务工的人员,而且将那些寻求工作与发展机会的外来人才也吸引进来,人口数量的增多和基础设施的扩充使得这些非城市旅游地渐而初具城镇规模。&5.强化民族认同意识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许多边缘族群慢慢地为主流族群所同化,以中国为例,55个少数民族,大部分都已汉化,他们在饮食、服饰等许多方面都渐渐与汉族趋同,只在其生活领域中保留着比例极小的所谓“传统”的具有民族性的东西。但是,在旅游开发的推动下,旅游民俗和旅游文化成了一种可供利用的市场资源和族群交往的外在符号,由旅游地居民高度参与的职业性旅游民俗文化表演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强化参与者对本民族群体身份及其传统文化的认同意识,帮助他们走向民族本原的复归。[17]毋庸置疑,旅游的发展为那些边缘族群提供了一种对内相互凝聚、对外扩大影响的途径,同时它也正在帮助其重新确立自己的民族认同。以长远的眼光检视,适度的旅游开发还是保持民族多样性的一种有效手段。&注释:[1]李天元、王连义:旅游学概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2]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旅游学概论[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3]申葆嘉:国外旅游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 ,1996(2).[4]谢彦君:论旅游的本质与特征[J]《旅游学刊》.1998.[5]沈祖祥:旅游史学科建设的若干构想[J]《社会科学》.1991.[6]冯乃康:中国旅游文学论稿[M]旅游教育出版社.1995.[7]王柯平:旅游审美活动论[M]旅游教育出版社.1990.[8]谢彦君:论旅游的本质与特征[J]《旅游学刊》.1998.[9]张晓萍、黄继元:纳尔逊·格雷本的“旅游人类学” [J]《思想战线》 2000(2).[10 ] Nelson Graburn: 《 The Anthropology ofTourism》 ,《.Annals ofTourism Research》 ,):9-33[11]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2 ]Edward Bruner:《 Of Cannibals, Tourist andEthnographers》 ,《 Cultural Anthropology》 ,1989(4): 438-445[13]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14](瑞士)若泽·塞依杜:《旅游接待的今天与明天》 ,旅游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8页.[15]马勇:旅游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6]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旅游学概论[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17]周霄:《民俗旅游的人类学探析》 [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恩施),2002.&注:此文原载于《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底4期。分享到朋友圈
朋友会爱死你!!!
点击展开全文
悄悄告诉你
更多同类文章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阅读原文和更多同类文章
可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后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由《旅游信息化网刊》、《环球旅游观察》、《经营参考》三份免费电子杂志百余名国内外志愿者联合创办。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进入
删除,或发送邮件到 bang@ 联系我们,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请简述社区的本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