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和蛇打架于飞蛇打架

中国蛇文化全解读
中国蛇文化全解读
引子:不知道什么原因,蛇这种动物老是进入梦境,所以一直有一种动力要研究一下这种瘆人的动物。
蛇是很有诱惑力的动物。尽管在山上、树林里、田野中,甚至于在水里,都能看到它,但不论在哪里,只要有蛇出现,就会吸引着一大群人,老的小的都会围上来看,尤其是小孩子们,更是兴奋万分。而且,不仅喜欢蛇的人要饱览一番,怕蛇的人也常常带着恐惧的心情远远地瞧着它。可见,在人们心目中,对速总还有几分害怕,也难免有些神秘之感。这种动物是如何演化来的,它对中国的文化有什么样的影响。
&&& 一、蛇的演进
蛇在地球上的出现,比人要早得多。30多亿年以前,地面上开始有了最原始的生物。经过长期的进化,生物种类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水生到陆生,到了距今大约3.4亿年前后,出现了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这就是爬行动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类动物越来越多,种类和数量都达到了最高峰,天上,水里,地面,都有它们在活动着。其中特别是恐龙,非常繁盛,什么角龙啦,鸭嘴龙啦,剑龙啦,霸王龙啦,形形色色的龙,到处都是。这是爬行动物的黄金时代。在这个时期里,兽类和鸟类的祖先也先后从爬行动物的原始种类中演变出来,鱼、鳖、鳄、蜥蜴的老祖宗也诞生了。蛇和蜥蜴的亲缘关系最为密切,它们是近亲,蛇是从蜥蜴变来的。在蜥蜴的原始种类里面,有一部分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适应了新的环境,四肢逐渐退化,形成了一些新的特征,变成了蛇;另有一部分虽然四肢没有了,但由于没有具备蛇的特点,到现在仍然是蜥蜴。例如贵州产的脆蛇蜥和细蛇蜥,就是这一类没有足的蜥蜴。所以,蛇是爬行动物中最年轻的一个分支,也是最后登上生命舞台的适应性很强的爬行动物。最早的蛇类化石发现在白委纪初期的地层里,离现在大约有1.3亿年。实际上,蛇的出现比这还要早些。据推测,在距今1.5亿年前的侏罗纪,大概就已经有蛇了。毒蛇的出现要晚得多,它是从无毒蛇进化而成的,出现的时间不会早于2700年。
二、蛇图腾
1.以蛇为图图腾的原因。人类的祖先古猿还在树上生活的时候,是有机会遇到树栖的蛇的。后来森林逐渐稀疏衰落,古猿被迫下地,遇到蛇或接触蛇的机会就更多了。原始人类在与各种动物的斗争中,蛇必然也是一个重要的对手。他们捕捉蛇作为食物,或者被蛇咬而发生伤亡。后一情况,在《韩非子》五蠹篇中就有所记述,认为“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在中国猿人化石的产地,曾经发现了蛇的遗骸,这也表明当时猿人与蛇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生活和生产斗争的实践,势必会在原始人类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很可能由此产生对蛇的畏惧和崇敬的心情。
  当原始人类从古人进化为新人的时期,便脱离了原始群居的乱婚状态,进人血族群婚的阶段,这就产生了初期的母系氏族社会。氏族是人类最早的、也是流行最广的组织。无论是在亚洲、欧洲,还是在美洲、澳洲,其古代社会几乎都曾有过这种制度。氏族是原始共产社会的基本单位。氏族在其形成的过程中,往往采用一种和它最有利害关系的自然物作为本氏族的名称或标志,这就是图腾。图腾观念的产生,往往和生产方式有着一定的联系。例如美洲海湾部落中的契卡萨人,以渔猎为生,就有野猪氏族、鸟氏族、鱼氏族及鹿氏族;摩基人部落中,有以农业为生的,就有烟草氏族和芦苇氏族。图腾不仅是氏族的徽号,也包含着原始宗教的内容。氏族成员甚至认为他们的祖先就是从图腾的那种自然物变来的,因而把这种自然物看做是保护本氏族的神灵,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就形成了图腾崇拜。图腾起着维护氏族内部团结统一的作用。在新墨西哥的鄂吉布瓦部落,其鹤氏族的成员声称他们就是鹤的子孙,是大神把他们的老祖宗由鹤变成了人的。在某些部落中,氏族成员坚决不吃作为本氏族图腾的那种动物,其所以如此,显然也是受到图腾崇拜观念的影响。
在原始部落中,以蛇作为图腾的氏族也很普遍。据摩尔根《古代社会》中的记载,在美洲印第安人里面,就有9个部落中有蛇氏族,有的甚至以响尾蛇作为氏族的图腾。在澳洲的一些原始部落中也是这样,特别是华伦姆格人,还要举行一种蛇图腾崇拜的仪式。参加这种仪式的人,用各种颜料涂抹全身,打扮成蛇的样子,模仿蛇的活动姿态扭动身体,且歌且舞,歌唱蛇的历史和威力,以祈求蛇神赐福保佑。可以说,在一切动物崇拜里面,对蛇的崇拜是最广泛的,在大多数原始氏族的宗教信仰中,蛇曾经占据一个突出的地位。
2.中国的蛇图腾崇拜。蛇图腾崇拜在我国原始社会中也同样存在。在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上发现有蛙、鸟的图像;在仰韶文化的陶器上还有蛇的图像;从半坡村出土的陶器上,也看到有人头、鸟兽的图像,这些图像有些可能就是当时的氏族图腾。有趣的是,传说中的汉族祖先,亦有不少是蛇的化身。据《列子》中记载:“疱牺氏、女蜗氏、神龙(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山海经》里有“共工氏蛇身朱发”之说。在伏羲部落中有飞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土龙氏、水龙氏、赤龙氏、青龙氏、白龙氏、黑龙氏、黄龙氏等11个氏族,它们可能是以各种蛇为其图腾的氏族。在上古时期人们信仰蛇神,尊蛇为始祖神,这在很多上古创世神话传说中都有所体现。《楚辞天问》载“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王逸注为“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七化”,其子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亦云“伏羲鳞生,女娲蛇躯”将女娲当作象征女阴的蟠蛇图腾;《太平御览》卷七八引《帝系谱》载“伏羲人头蛇身,以十月四日人定时生”,《拾遗记》卷二又载“蛇身之深,即羲皇也”将伏羲当作象征雷电的“两头蛇”图腾。相传伏羲也认为自己受胎是自己的母性始祖与蛇接触的结果,认蛇为自己的始祖,自称是蛇的后裔;据《山海经?海内经》的记载上古时期人们还把五帝之首的黄帝轩辕氏认为是象征云气的“四蛇相绕”图腾等,诸如此类关于蛇的美好形象的记载比比皆是,说明上古时期蛇被认为是人类的始祖而倍受崇拜。这是人们对于自身的繁衍充满着极大的神秘感和不解,给蛇赋予女色的象征意义。人们也观察到了蛇其外形与男性的生殖器相似,从而生成“蛇——性”文化,以蛇为性的象征是带有世界性的原始观念。“蛇图腾崇拜”便成了在生殖崇拜和性文化的融合下形成一种原始崇拜,将其视为神灵与龟合为“四灵”之一的“玄武”。
&&& 三、中国蛇文化的内容
1、蛙蛇之争。蛇与蛙这两个动物,当它们被引入到文化之初,古人就使它们成为死对头。当然这也符合自然界中蛇蛙的现实生活的,因为蛇是蛙的天敌。月蚀对于古人来说是件大事,是令古人震惊的自然现象,为了探解这一自然之迷,古人就把蛇与蛙附会上去了。蛙就成了凶神。民间把月中的黑影叫做蟾,也叫兔。《太平御览》卷九零七引《典略》:“兔者,明月之精。”又卷九四九引张衡《灵宪》:“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
娥窃之以奔月。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月蚀,就是蟾蜍吞月(也有天狗吞月之说,月蚀时人们则敲锣打鼓,以惊走天狗),为了拯救月亮,杀退凶神,人们自然而然想到蟾蜍的天敌蛇,于是人们就有解救月亮出厄运的办法,即中秋祭月。民间称祭月为完月,意思是给月亮消灾,让它完满无缺。中秋月饼的做法就体现了这一点。其中大月饼顶上用面塑造一蛙,周围盘一蛇,蛇头正对蛙,有消灾意。这一形态,后来发生了派生、演变和变异,产生了一母多子型,意义上也发生了变化。如河湟地区有些妇女,在大月饼中心做一蟠桃图案,然后捏制一条鳞甲斑斑的长蛇,蛇头正对蟠桃,通过献月,祈求生一个福寿双全的儿子。有些农业区的藏族妇女,在月饼中心面设计三个宝塔图案,周围为十八朵艳花,意即十八罗汉庆三宝。有的妇女在月饼中心捏塑一个寿字,周围作五朵艳花图案,象征着“五福捧寿”。有些妇女精心加工成松、竹、梅三种植物图案,均匀分布在大月饼面上,以“岁寒三友”来显示自己的节操。真是妙夺天工,心灵手巧。⑺具有宗教意味的西藏石雕石“蛙与蛇”,也有同样的含义,一只蛙周围数条蛇围之,上面的经文有祈祷莲花师之意,⑻实质也是消灾免难之愿。
蛇鸟之争。民间传说,蛇吸食鸟时,头对着天空中的飞鸟,吐着芯,而空中的鸟便飘落下来,羽毛纷落,鸟儿直落入蛇口。代表华夏民族图腾的龙凤,实际上就是这一形态,所谓“龙凤呈祥”,恰恰是龙凤(蛇鸟)斗。这一文化因子,不仅出现在殿堂庙宇的梁柱雕刻上,它在后世的官职礼服的定制上有影响。例如明代皇宫中的蔽膝、翟衣,宋代皇后的礼服等,其领、袖、襟、裾或沿边地方都绘有龙,而其它地方全都是鸟儿,形成蛇围鸟之势,造成平衡,既威严,又符合阴阳统一。⑼苗族的芦笙杆,是蛇鸟斗最形象的表现,柱顶立一大鸟,颜色鲜艳,一条双角龙蛇从上至下盘绕在柱子上,龙头回望着顶端的大鸟,显得贪婪不已。⑽《山海经·大荒西经》:“西海&
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青蛇,名曰&
兹。”《山海经·海外北经》:“北方禺疆,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青蛇。”等形象的记载都是这一生态现象的反映。睢景臣散曲《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中有“红曲连打着个毕月鸟。”的句子。古时皇帝出行,要打日月旗。散曲中的毕月鸟就是神话中太阳里的金乌三足鸟。这红圈,是一条首尾相连的蛇。神话中是否有这样的蛇呢?《山海经·海外西经》:“轩辕国……在女子国北。人面蛇身,首尾交上。”首尾相交的蛇,自然是一个圈。如果这个推论能够站得住脚,那么甲骨文中的日字中间的一点并非是太阳黑子,乃是三足鸟,周围的圆圈即是蛇。后来,龙凤的地位进一步上升,皇帝称为龙,皇后称为凤,美化到了极点。将皇帝之死称谓“鼎湖龙去”。⑾因此人见龙则大吉。《周易》乾卦九五爻辞:“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比喻“圣人”有德而登王位。
3.蛇牛之争。蛇牛斗争在实际中是存在的。如果蛇和牛在野外狭路相遇,双方就发起神威对峙起来,如果牛胜了,便将蛇从鼻孔吸入,嚼食,传说牛劲就会大增;如果蛇胜了,则牛当场会死亡,蛇的力量将会大增。蛇牛斗的场面是令人惊惧的,多为牧童们亲见。反映在文化中,主要是一种图腾战,即以炎帝、蚩尤、夸父等为代表的牛图腾和以黄帝为代表的蛇图腾之间旷日持久的系列战。⑿在这种系列战中,“和平相处,友好往来是上古各民族之间的基本关系。”⒀
4.蛇人斗。人与蛇在长期的相处斗争中,既受到来自蛇残酷的攻击和造成灾难的时候,相应地也有取胜的时候,其中古人饰蛇,就是令人骄傲的一点。据说今天印度和非洲的一些民族和部落中仍有饰蛇的习俗。古人饰蛇的习俗尽管时代先后可能不一致,但这一风俗的流传范围是极广的。后人的耳坠可能就由这一习俗演变而来(或受到这一习俗的影响)。《山海经》中直接写到了许多饰蛇者,如夸父、雨师妾、胡余神、于儿神等等,这些神大都两耳饰蛇,双手也擎蛇。既有人蛇搏斗的影子,也有饰蛇风俗的表现,随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盛,饰蛇这一文化因子又有了另外的天下,推广到另一个领域,而且影响力极度膨胀。北京著名的东岳庙内的娘娘殿中有九位子孙娘娘分为左中右三组,其中中间一组右边的眼光娘娘的头饰为一条双头蛇,两蛇头垂下,于两耳处各向外伸出,吐下一串穗子。⒁密宗经《尊胜佛顶修瑜伽注仪轨》中云“西南门南,西方水天神,被甲头上蛇头,手把龙索。”《顶轮王大曼荼罗灌顶仪轨》云,“加野纥里缚大明王”其形状“鼻如猿猴,以蛇庄严璎珞”另一位“无能胜忿怒王”,则以“虎皮为裙,蟒蛇为耳当。”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为《摄无碍大悲尽大陀罗尼曼荼罗仪轨》中的“军荼利”形象:“白莲承两足,十二蛇围绕,两蛇在颈垂,二蛇绕两膊。八蛇绕八臂,甚大怖畏相。”此时的神像,借助于蛇使他的形象更加恐怖,以达到镇慑人的心灵的作用。然而,饰蛇在后世的普及化最广的当在古代官服上。古代官职的分级不仅在官服官帽的质地色彩上,更主要的是其官帽造型和官服图案上。龙袍惟皇帝穿用,宰相一级则穿用蟒袍,分级是非常明确的。明代沈德符在《野获编》中对“蟒袍”作了诠释:“蟒衣为象龙之服,与至尊御袍相肖,但减一爪耳,正统初,始以赏虏酋。弘治中,阁臣刘健、李东阳等俱拜大红蟒前之赐,辅弼得蟒衣自此始。”《续通志·器服略》:“独锦衣卫堂上官,大红蟒前,亦以赐宰辅及虏酋。”《明史·舆服志》也载:“阁臣赐蟒,始于治刘健、李东阳。”可见蟒袍也不是随便人可以穿用的。龙袍与蟒袍除了龙的数量不等外,色彩也不一样。《清通志·器服志》记载:“皇帝龙袍,包明黄,领、袖俱石青色金缘,绣化金龙九,列十二章,间以五色云,领前后正龙各一,左右及交襟处行龙各一,袖端正龙各一,下幅八宝,主水。裾左右开。”官职越小,官服的色彩和图案越单纯、简单。《皇朝礼器图式》载:“皇子蟒袍用金黄色,片金缘,通绣九蟒,裾四开,其形制达于宗室,民公用蓝及石青诸色,通绣九蟒,皆四爪,曾赐五爪蟒缎者亦得用之。侯以下至文武三品、郡君额驸,奉国将军以上,一等侍卫同。文品四,蓝及石青诸色随所用,通绣八蟒,皆四爪。武四、五、六品,文五、六品,奉恩将军及县君额附,二等侍卫以下皆同。文七品则通绣五蟒,亦四爪。武七、八、九品及未入流者皆同。”官职官服的分级,好象表示天子就是蛇王。龙袍着身,就为皇帝;官吏伏法时,脱去官服,摘下官帽,就为平民,可定刑行刑,其含义是深远的。
蛇是穴居冬眠动物。《易·&
辞》:“龙蛇之蜇,以存身也。”这是因为蛇是冷血动物,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它便会死去;而气温升高时,它又复生。所以说蛇蜇是为了存身。古人对蛇生活习性的了解是非常清楚的。冬眠是蛇文化建构的第五个质点。民间俗语:“二月二,龙抬头。”是指到农历二月二(即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蜇),天气开始转暖,气温上升,青草要发芽,蛇也渡过了漫长的冬眠期,又得到了复生。民间传说,二月间的蛇,精力最旺,行走如飞,且直从草尖上飞过。可见蛇经过冬眠的休息,养精蓄锐,体力达到为一年中的最佳状态。如此分析,不难看出,蛇的生死,与太阳有密切关系。这一因子在后世文化中的反映主要表现为蛇对太阳的追求,夸父追日中的擎蛇即为一例,双龙戏珠,就是一个特例。民间社火表演中,往往有青黄两条龙,在不懈地翻滚着奋力追逐那个象征着太阳的红球,其实质就是追求阳光,是对生的无限渴求,对死的畏惧。青海民间社火的演出是有时间的,一般在春节后十一天时才“开演关”,直到元霄节。再到二月二时特意复演,因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往往要把龙请到泉水边让它吃水(民间叫饮水),以求它主宰今年风调雨顺,庄稼有成。这个时间,恰好也是蛇即将复苏还没有复苏的时候。我国四大传说之一的《白蛇传》从文化角度也可以解释为(也许是牵强吧)白蛇曾不懈地追求许仙(是太阳的化身),而代表恶势力的法海则千方百计地要拆散他们,其文化意蕴即是防止蛇复苏后再来害人,当然这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已经发生了转变。其本意应为法海是正义的,而白蛇是妖、害的化身。蛇有蜕皮的生理现象,《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等人都会变化,一变变出千千万万、万万千千的孙悟空、哪吒。这些想象,也许就来自动物蜕皮的灵感。
通观蛇文化的前前后后,虽然其表现形式多样,但其生成基本上就是以上几种质点的交互发展。比如“夸父追日”,即有饰蛇的质点,也有蛇追日求生的质点,其中还有“虹--蛇”观等信仰因素。在整个蛇文化的发展演变中,有两个特点是不容忽视的。第一,蛇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与交流的产物,没有一种文化形态是不吸收其它民族文化而孤立地纯属于某一民族。这种相互的影响产生了不同的形态和多异文。第二,本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的审美观念或审美观念发生变化,往往会使一个故事形态发生善恶对变,因地方而发生变通性和变异性。总之,蛇文化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分析它,研究它,探讨它对中国人生活方方面面和深度广度的影响,对于促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将大有裨益。
:蛇文化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但是古老的民俗文化现象,还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帮助人们揭开神秘的面纱,消除心中的迷雾,打破混沌的生活状态,给人类以开出一个广阔的、充满诱惑力的空间。
一、蛇的原型与象征
&已蛇聪慧信名气,为人处世讲哲理。天生神秘善谋划,宏心自评与天齐。
“蛇”,原本是一个象形字。正如甲骨文所示,这里所展现的是一条头大而呈三角型的毒蛇。金文的形象更为逼真,小篆的“蛇”字,在文字演变过程中,左边添加了一个“虫”旁,右边的“蛇形”则与古文的“它”字相混淆(它的构形源自女性生殖器)。楷书经隶变后写作“蛇”,专门表示“毒蛇”这一概念 (龙在古代表示无毒的蟒蛇)。
小篆以后的“蛇”字,也可以视作“从虫从它”由转注产生的会意字。“虫”代表蛇的类属,“它”在这里可视为洞穴(女阴)。蛇就是喜欢钻在洞穴里边的长虫罢了。
上古时期,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河流湖泊远比今日密布。水草灌木丛生,是鸟类的天堂,也是蛇类的天堂。对生活居住在这种环境的上古先民来讲,最可怕的就是被毒蛇咬伤,一命呜呼
(据统计,现今第三世界每年仍有三万余人丧生蛇口)。所以,古文中的“禺、禹”均源自蛇的构形。蛇与上古先民命运相系,自然而然,也与古代文化关系密切了。神话传说中以五色石“补天”的女娲,就是人首蛇身。《帝王世纪》说:“庖牺氏蛇身人首。”《拾遗记》也说:“蛇身之神,即羲皇也。”史籍中甚至有人类始祖伏羲乃人首蛇身的记载。在上古先民的朴素观念中,似乎与蛇沾上亲戚或血缘关系,就可以免除蛇的伤害了。也许作为氏族图腾,能对其它氏族起到一种威慑作用吧。
现实生活中,“蛇”,归根结底是一种毒虫,因此,“画蛇添足、杯弓蛇影、蛇蝎之心”等大量成语,都以蛇为灾祸、侵害的特指内容。
“蛇”也是一种具有灵性的生肖动物。其生命力特别强,曲形柔软而善于保护自己,能在恶劣蛮荒的处境中自由生存,有着美丽的外表、专注的情义和高傲的自尊,灵活自如而憎爱分明。
1.蛇的原型
&甲骨文的“虫”字有二款,(见上图)其中一款有三角棱形的头,长而蜷曲的身躯,整个图形乃是一条蛇的象形白描。“虫”的种类繁多,在民间通俗用法中,人们称老虎为“大虫”,马称“聋虫”,鹰称“刚虫”,鱼称“隐虫”,蛇称“长虫”,鼠称“老虫”等等,可证虫的概念范围之广。《山海经·南山经》曰:“羽山,其下多水,其上多雨,无草木,&
多蝮虫。”这里的“虫”表示蛇,“蝮虫”,也就是今天所说的“蝮蛇”。
在十二属相中,有必要排除对蛇的某种偏见。蛇生肖的原型并不是毒蛇,而是令人可敬、于人有恩的创世之神。蛇,在远古时代大约曾被用作氏族部落的图腾。蛇,由此成为十二属相中的一员。
在中国神话里,中华民族公认的始祖神之一女娲,可以说就是蛇生肖的原型,女娲与伏羲均为人首蛇身形象。神话被汉代人刻画在石岩中,留下一幅人身蛇身图案。这类图案,在许多情况下,蛇身是长出腿脚的,称为人身龙尾,似乎更贴切一些。可是,却习惯称蛇身,不称龙身。这种习惯,可谓自古而然。据古代文献和出土文物可知,女娲的形体为神化的蛇像。《楚辞》王逸注:“传言女娲人头蛇身。”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也说:“女娲蛇躯。”汉代画像石中描绘的女娲也都是蛇身形象。女娲以蛇为像的传说与先民对“蛇”的崇拜有关。&自然界的蛇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引起原始人的崇敬,于是神化为创世之神。在中国神话中,创造人类和补天的伟大使命落到女娲身上。《风俗通义》曾记载说:“女娲抟黄土作人。”《淮南子》说:“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这些记述应该说出自远古创世神话,是原始人在劳动实践中的创造性想象。遥想我国先民在数千年前,发现黄土可以塑成各种形状,造出陶器,某些有色的矿石也可以熔化;于是产生奇想,创造了“黄土造人”和“炼石补天”的神话。另一方面也反映当时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先民对女性始祖的崇敬和对蛇神的崇拜融合到一起,从而形成女娲的神话。既然始祖之神女娲以蛇为像,在十二生肖的形成过程中,具有原始生命象征意义的“蛇”自然成为美好的生肖之一。&&&
《山海经》中有许多“人面蛇身”或“人面龙身”神灵。何谓蛇身,何谓龙身?二者的主要区别,应在于画蛇是否添足一一龙爪的有还是无。《帝王世纪》记伏羲“人首蛇身”,但从汉画像石看,他有时为“蛇身”,而在更多的时候则为“龙身”。倒是道教经典《洞神八帝妙精经》所绘伏羲、女娲
,既没胳膊也无腿,名副其实的“人首蛇身”。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代绢画(见下图《女娲和伏羲图像》),也是没有腿脚的“蛇身”。不过,看多了那种有手有脚的“人首蛇身”,再看此类图案,不免觉得两位始祖神的模样好象少了点什幺似的。
本书上一节说过鱼龙混杂,这里且来说一说龙、蛇相混——在十二属相中,蛇被称为小龙,有着文化渊源。东汉《论衡·讲瑞篇》说:“龙或时似蛇,蛇或时似龙。”龙、蛇之变,仿佛自然而然,来得容易。讲地支与属相,竟可以将龙蛇合一,见《辂别传》:蛇者协辰巳之位,乌者栖太阳之精
你看,这不是径直地把辰龙的“地盘”,交由巳蛇来主理了吗?说起来,这也容易理解。世上无龙。古人有时就是以蛇为龙的。
“辰年大蛇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生肖纪年用语。那里的傣族同胞论十二属相,辰属蛟,或者属大蛇。为了便于区别,讲到巳的属相,就说小蛇。辰蛇标以“大”,巳蛇标以“小”。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属龙称大龙,属蛇称小龙。
许多地方的风俗,十二生肖蛇称小龙,龙叫大龙。逢巳年出生的人属蛇,问其属相,可能会有三种回答,或说属蛇的,或说属长虫的,或说属小龙的。&&&
以蛇称龙,习惯成自然。中国大部分地区,属相文化中的蛇是向龙靠拢的,而在云南西双版纳,这种情况却发生了逆转,不是蛇称小龙,龙称大龙,而是龙为大蛇、蛇为小蛇——龙挂靠于蛇。龙与蛇,你来我往,形成双向的互动,形式上看不过是叫龙还是叫蛇的称谓问题。实际上,在这名称形式之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南蛮,它种,从虫”。它种即蛇种。这种崇蛇的古风,到后来出现了“龙化”倾向,演为攀了龙、附了龙的名称。在江苏宜兴称蛇为“苍龙”,当地俗语说“成了龙,还是蛇洞里出生”,龙由蛇变化;安徽当涂一带称蛇很妙,叫“家龙”:龙冠以家,既含人家崇蛇的意思,又颇为艺术地区别了龙与蛇——它不是飞于天、潜于渊的龙。它属于“家”,是蛇;它被称为“龙”,是人家所奉的神。
与人们想象中的龙相比,蛇毕竟有着很大的相似性。蛇与龙的互换替代,也就尽由想象了。唐代颜师古《大业拾遗记》载有一则神异故事。故事说,某一日,忽然黑云密布,雷声隆隆,两个赤衣童子从云中降落在大殿前,先从一根殿柱中抽出一条白蛇,又从另一根柱子中抽出一条白蛇。有僧人讲:“此柱腹空,为龙陷身之所。”两条白蛇,被说成是龙。
宋代沉括《梦溪笔谈》也有类似材料:“熙宁中,王师南征,有军仗数十船,泛江而南。自离真州,即有一小蛇登船,船师识之,曰:'此彭蠡小龙也,当是来护军仗耳。’主典者以洁器荐之。”彭蠡,今鄱阳湖。“彭蠡小龙”为何物,沉括记得明白:爬上船的是一条小蛇。
元代苏天爵《滋溪文稿.新城县紫泉龙祠记》,雄州新城有一眼“紫泉”,相传泉中有赤龙,泉旁建了龙祠。有一次,一条赤蛇出现在龙祠壁上,蜿蜒爬行,变化灵异,人们说这就是龙。
唐代《博异志》写龙,初看是条大蛇,随即现出龙相:“随云有赤斑蛇,粗合拱。鳞甲焕然,摆头而双角出,蜿身而四足生,奋迅鬓鬣,摇动首尾,乃知龙也。”这典型地反映了古人对龙形的想象。神龙不同于凡蛇,鳞甲焕然——闪烁奇光异彩,龙有脚。龙有角。
总之,龙蛇互变的想象,说来说去龙的基调还是由蛇而来。下图为《五毒虫与兔》山西民间剪纸
2.蛇的形象&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于地支的十二个用字,均有解说。可是十二者当中,涉及属相的,惟“巳”最典型:四月阳气已出,阴气已藏,万物见,成文彰,故巳为它象形。
&“蛇”字本作“它”,“虫”旁是后人加上去的,曾是俗字。《说文》释“它”,说其也是为象形字,“象弯曲垂尾形”。又说,“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原始时代,穴居野处,避免被蛇伤害是日常生活中的大事。人们见面,彼此相问“无它乎”一一“没有蛇吧?”以此打招呼。
蛇在民间又称“长虫”,而“虫”字的古义正是指蛇。甲骨文“虫”字刻写为头部呈三角形的毒蛇。《说文》所载“虫”字,为蝮蛇卧伏之状。
用线条将蛇的形象描画下来,这就有了古汉字:巳、它;虫。“巳为它象形”,即是讲“巳”字为蛇的象形字。宋代王应麟《困学纪闻》谈十二生肖起源,引述了许慎的见解:“《说文》亦谓巳为蛇,象形。”明代顾炎武《日知录》“巳”条也采用此说。
对“巳为它象形”的说法,郭沫若持异议。他1929年写于日本的《释支干》提出(见郭沫若:《释支干》,《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09页) 。
巳实无象。蛇之意,巳之为蛇者,其事在十二肖象输入以后。《论衡·物势篇》曰:“巳,火也,其禽蛇也。”又《言毒篇》曰:“辰为龙,巳为蛇”。此为十二肖象见于文献之始。其于古器,据余所见《新莽嘉量》之“龙在己巳”,巳作&&
酷肖蛇形,则知肖象之输入至迟在新莽时代。
郭沫若《释支干》认为,十二生肖是外来物,“人中国当在武帝通西域之时”。上面所引的那一段话,即以“生肖外来”为前提。他认为,《说文解字》“巳为它象形”的解释,“于巳之本义亦未把握”,进而提出“巳实无象,巳之为蛇者其事在十二生肖输入以后”。这是讲,“巳”原本并不是蛇的象形字,以“巳”为蛇的象形字,是生肖文化传人之后的事情。那幺,什幺时候“巳”与蛇发生了联系?郭沫若举了《新莽嘉量》“巳”字酷似蛇形的例子,并以此说明,至迟在王莽改制的时代生肖文化已传人。这一时间,比王充写《论衡》早几十年。
然而,古文字中真真切切地画着一条条蛇。“闽”字门内供一条。川地之“巴” “蜀”,也都凝结着蛇的传说。特别是那个“巴”,实实在在地做了“巳”为蛇的旁证。
先说“蜀”中含“虫”——蛇。相应的神话故事:记在《华阳国志·蜀志》中:“蜀有五丁力士,能移山,举万钧”,五丁为蜀王迎娶秦女,归时走到梓潼,“见一大蛇,人穴中。一人揽其尾,掣之,不禁”。两个人来拽,拽不住。再上来一人,又上来一人,直至五丁协力,高声喊叫着,向外拽。那条大蛇拼命向山中钻,相持之际,突然山崩,压死五位力士,成为五岭。你看,“蜀”中那条“虫”一一蛇,是何等的了得。
“巴”字为蛇一一“巳”中多一笔,《说文解字》释:“虫也,或日食象蛇,象形。”“巴”字轮廓框架为“巳”,所多的一笔,你道何物?那原来是大象。今人熟知的俗语,“人心不足蛇吞象”,含着贬义。但在古代,巨蛇吞象却是闪烁奇光异彩的神话思维,表现着可歌可泣的壮烈。屈原《天问》:“一蛇吞象,厥大何如?”历代注家均引《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传说还讲,射日的羿,在洞庭湖畔杀了巴蛇,巴蛇之骨如丘陵,便有了地名:巴陵。又有象骨山,相传巴蛇吞象,象骨成了大山。朱熹《楚辞集注》注巴蛇,记下得于山民之口的故事:蛇吞人家鸡窝里的蛋,吞下肚后,便去缠树,使劲地绞呀缠呀,绞碎蛋壳,吐出蛋皮。苦于其扰的人们,就想出聪明的对策,削木为蛋,引蛇上当。吞鸡蛋吞出了甜头的蛇,吞下木蛋,照例去缠树较劲,直绞得蛇身破裂。
“一蛇吞象,厥大何如”,巴蛇的传说,其实也是巳蛇的传说。清顺治年间刻本《离骚图》,绘出巨蛇吞大象的情形(如右图:清代《离骚图》巴蛇吞象),释文特别点出巳蛇生肖:
南方有灵蛇,吞象三年,然后出其骨是也。蛇属巳,巴益以蛇画者,象形也。
将汉字作为生肖溯源的线索,“巴”字应该算上一条。宋代人所撰《尔雅翼》说:“巴者,食象之蛇,其字象蜿蜒之形。”巴宇的“蜿蜒之形”,得由巳蛇之巳。
文学中的“蛇”,古人有“维虺维蛇,女子之祥”的说法。生儿育女,弄璋弄瓦,留下如此典故的《诗经·小雅·斯干》,还告诉人们:“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这说的是梦。梦到熊罴,生男孩的征兆;梦见蛇虺,生女孩的征兆。梦熊一一得子的典故,后来做了许多男性的名字。
熊是雄壮的动物,让人联想到男子汉。相比之下,蛇显得阴柔,而区别阳刚,让人联想到柔弱的女子。这便有了“维虺维蛇,女子之祥”的说法。
以阴阳之说来归类,蛇属阴。十二属相蛇配巳,辰阳而巳阴,正好符合对于蛇的阴阳判断。
这种阴阳定位,影响所及,派生出蛇成精魅化女人的故事。有句名言“化做美女的蛇”,正是这一古老观念的产物。这一思路所编织的故事,最为典型的,就是妇孺皆知的《白蛇传》。
白蛇的故事,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大约受了妪老鹤发、翁寿银须的影响,古人认为动物成精,皮色毛色会变白。白蛇之白即由此而来。故事讲,白蛇修炼成精,名叫白素贞,人称白娘子。她有一个好姊妹,叫小青,因为比她修炼逊了一筹,所以尚处于“青蛇”阶段。白蛇、青蛇都变幻为美女,白娘子与许仙的爱情故事,悲欢离合,口头传讲,舞台搬演,赢得了一代代人感动的泪水。民间传统年画中的戏剧《断桥》一名《断桥亭》。(如图:山西平阳木版年画《断桥》),图中人物,白素贞、小青、许仙。白素贞自金山寺战败,至断桥,腹痛难行进。许仙踵至,小青恨许仙负心,拔剑欲杀之;跪地的许仙,则又悔又怕的样子;白素贞在两人中间,以情亲指责许仙,并力为许仙解说,全然是有情有义好女子的形象。许仙赔罪明儿,三人言归于好,偕赴抗州。
白娘子的故事,较早的记载见于宋话本《西湖三塔记》,历经明清两代流传加工,蛇气妖气不断淡化,白素贞与小青双双成为性格善良的“人”。然而,这却并不能掩饰此一传说的母题,即蛇变美女。其实,白蛇青蛇的蛇、人之变,体现了古人面对于形象可怖的蛇,所开掘出的美丽想象。
这想象,创作出隋侯之珠。晋代干宝《搜神记》载,隋侯出行,见大蛇受伤,不能动弹。隋侯让人为蛇敷药包扎。一年后,蛇衔明珠报答隋侯。那是一颗直径一寸有余的夜明珠,人称灵蛇珠,又称隋侯珠。这是知恩图报的故事。我们从蛇的属性到蛇的文学形象,各种各类的“蛇”,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表现出如下富于想象力的品性特征:
一是柔软曲形、灵活自如的形象。俗话说,“蛇性犹曲”。曲,是蛇的形体特征,也是其性格特点。曲则柔,柔软而有韧性,能够以柔克刚;曲则活,虽无足而运动灵活,首与尾能够相接相应;曲则变,盘绕伸展皆变化自如。中国古代军事家以“常山之蛇,首尾相应”比喻善于用兵。著名的《孙子兵法》论述“善用兵者”就以蛇为喻,所谓“常山之蛇”阵法,即指“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可见蛇具有极强的自我保护意识,高度防范,灵活自如,因而不畏艰险环境。
二是憎爱分明、感德报恩的形象。“蛇”喜欢独来独往,我行我素,但并不欺善怕恶。“蛇”是憎爱分明的,对于来犯的强敌给予致命的打击,对于护卫过自己的恩人则予以贵重的回报。传说灵蛇“衔珠报恩,就是一例。据《淮南子》高诱注:“隋侯见大蛇伤断,以药傅之。后蛇于江中衔大珠以报之,因曰隋侯之珠。”获救的灵蛇将一颗最大的灿如明月的珍珠献给恩人,故又称为灵蛇之珠。《搜神记》中也有关于隋侯救蛇而获珠的一段故事,记述得更为详细,虽事有出入,主题同为“衔珠报恩”。
三是美丽多姿、专注情义的形象。蛇具有华美的花纹,行动不露痕迹而又带有神秘的魅力。不了解的人“画蛇添足”纯属多余,相互理解才会有情有义。民间传说中的“蛇”特别爱&
美,也懒0重情。最美丽动人的故事是关于白娘子的传奇。具有灵性的白蛇化为美貌善良而痴情的白娘子,爱上平民许宣,自媒自主,结为夫妇;经受种种危险而沉着大度,矢志不渝。这个故事被写进小说,搬上舞台,广为流行。白蛇的形象寄予了追求美好爱情和自由生活的理想。
&3.蛇的寓意&&&
蛇的灵性、蛇的韧性、蛇的魅力、蛇的生命力都令人向往。人们常以“龙蛇”比喻豪杰,以“灵蛇之珠”象征才气,以“衔珠之蛇”赞扬恩义,以“金蛇狂舞”形容动人的艺术。
例如,“才高八斗”的曹植描述当时的才子说:“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诗仙李白称赞怀素的草书之美:“时时只见龙蛇走。”明代袁宏道有一首《迎春歌》描写民间舞蹈“金蟒缠身神鬼妆”。灵蛇、金蟒都是美妙吉祥的象征。“蛇”也是英雄好汉常用的美名,如《水浒传》所写的梁山好汉解珍绰号“两头蛇”,杨春绰号“白花蛇”。元代还出过一位女英雄,名叫蛇节,她领导彝族人民起义,英勇顽强地反抗元朝统治者。
由于蛇的生命力极强,原始时代崇拜蛇的部族分布最广,“蛇”常常成为生命与生殖的象征。例如,在民间传说和考古文物中所出现的蛇与龙、蛇与龟相交连的形象就会有生命与生殖的象征:意义。已经发现汉代至唐代有不少描绘龙蛇身尾相交的画像,据考证当为伏羲与女娲结成夫妇,创生人类的神话意象。蛇与龟相缠绕,则构成“玄武”图像。《楚辞》洪兴祖注:“玄武谓龟蛇。”传说玄武为水神或北方之神。这些神话传说反映了远古时代不同动物崇拜的部族之间通婚的现象。
蛇入玄武与“双子”的秘密。惠施善辩,《庄子。天下》列举他津津乐道的二十一个辩题,其中有“龟长于蛇”。蛇通常长于龟,但蜷曲的蛇或许不如龟长,小蛇也可能会短于巨龟一一事物总是相对,对比总是具体的。“龟长于蛇”作为一个哲学命题,生动而形象。可是,这里要问:龟与蛇,为什幺要以这两者相比?
龟、蛇对比,说来并不唐突。这对比,与后来它们被合称为玄武,应是一脉相承的。
传统文化中,此二者相关相类,甚至结合为同一一事物。龟蛇玄武,它们被古代天文学装在一个单元里,如它们纠缠一体的图像,密不可分。
龟蛇合体,有个演进的过程。玄武,最初单指龟。东汉张衡《思玄赋》:“玄武缩于壳中兮,媵蛇蜿而自纠。”描写想象中“北度而宣游”的情景,玄武用来称龟,虽然这两句赋表现的是龟、蛇相戏。汉代时,玄武合体的创作已完成。但是,人们却往往以“玄武”特指灵龟,这就透露出一种信息,即玄武的宝座先由灵龟所据,蛇的介入,是后续的。
玄武之说,汉时已普及。汉瓦当、汉画像石均可见蛇缠龟图案。(如下图《龟蛇交合》),缠龟之蛇,以头对头,张嘴相向,呈逼视之状。那剑拔弩张的气氛,由此,正体现了玄武的含义一一《楚辞·远游》“召玄武而奔属”,王逸注:“呼太阴神,使承卫也。”洪兴祖补注:“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古人以玄武为兵甲之象。
玄武图案,通常画龟的侧身,便于表现长蛇缠绕见上图:《吉祥图案》中的《蛇龟“玄武”像》) 。玄武为“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之一,色黑,为龟蛇相交的形象。玄武为北方之神。就显得别具一格。图中只见龟伏于下,蛇缠五匝,却还是露出龟壳的前沿后沿,蛇头高扬,回首与龟作对视。
蛇龟合体,成为北方玄武之神。玄武虽然是与青龙、白虎、朱雀平起子坐的四象之一,但其地位的确立,却并不像龙.虎雀那样顺当。东龙西虎,大概没有遇到什幺竞争,便稳坐于一方星宿大神的位子;玄武却不同,它充当北方之神,可以讲是最终胜出的结果。具备染指“北方”的实力,我们前已言及,有神鹿,有麒麟;未曾言及的,甚至还有蟾蜍或者蛙。
蟾蜍以月之精灵的身分,充当北方玄武的象征。四川泸州市合江县东汉墓石棺,棺盖玄武图像就是一只硕大的蟾蜍。其形略若龟状,背圆形,显得横宽,蟾背疥斑点点。月亮为太阴,蟾蜍既为月精,其本身又属水族,由它充任北方阴极、北方色黑、北方属水的神物一一担当玄武的角色,应该并不费解(见谢荔、徐利红:《四川合江县东汉砖室墓清理简报》,载于(文物)杂志1992年第4期)。
关于北方七宿的取象,龟蛇之外,总还另有一些蛛丝马迹,透露出当初的信息。汉代张衡《西京赋》,“蟾蜍与龟,水人弄蛇”,将蟾蜍与龟、蛇作为一类灵物;“麒麟朱鸟,龙兴含章,譬众星之环极”,麟与鸟、北与南,双双对举。
古人以龙、风、龟、麟为四灵。四灵之中,麟未人十二属相,却留下一段文化的轶闻,影影绰绰之间,麒麟似曾立在北方星宿大神的位置上。龟虽然成为玄武神,但也没能进人十二属相序列。对此,学者周汝昌“戏为之解”:巳本属龟,只因后世市俗中以“龟”为骂人的丑语,有了忌讳,所以避之;又因“龟蛇”自古相“通”(互变有例),故而将蛇替代了龟的地位(见《人与十二属相》周汝昌《序》,天津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生肖无龟,只因其中有蛇,这就于调侃笑谈间,点出了传统文化之网的一个结点:龟与蛇的特殊关系。
龟的头部与蛇头相像,古人早注意到了。大约是唐代以后的人们,据此编出二者之间的雌雄之“通”,使得乌龟受辱,并且约定俗成,成为骂人的话。这并不能拆开龟、蛇的不解之缘,因为玄武还在。在这种不解之缘里面,积存着上古文化的秘密。比如,探讨巳之蛇如何能够在子之位——北方,与龟合为玄武神,或者说北方之子何以曾居南方蛇位,这就是著名的“双子”问题,若以玄武为切人点,便多了一个思路:子为北,龟蛇在北;之子何以曾居南方蛇位,也就得到了进一步的说明。
我们知道,十二地支中的“子”,在中国古代的宇宙解说冲,是表示天地混沌及其开辟初始的,即《说文》所谓“元气起于子”。这混沌元气,天地之本原,称为太一。太一又是秦汉时祭祀所推重的大神,《史记·封禅书》:“天神贵者太一”,司马贞索隐引宋均语:“太一,北极神之别名。”唐代谷神子《博异志·敬元颖》编故事:洛阳一口古井里的毒龙,靠着“太一左右侍龙”的庇护,自汉代以来,食三千七百人而不被追究,井水也不曾干涸;并写道,天下之龙朝太一,时间在“昨夜子时”。太一为北极神,司水,买通太一左右的侍龙,井水便充足无虞。又有子时礼奉太一的情节,由于而太一、再由太一而子,可以讲是在围着“子”做文章。有研究者提出,北斗作为上古时代最早的极星和最重要的时间指示星,曾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充当天神太一(冯时:《星汉流年》,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43页)
。这看来是有道理的。至于古代楚人将太一奉为东皇,大约由于他们认为太一之神既为混沌开初之神,该在东方化生万物吧。
“子为巳”所表现的,不是“东皇”崇拜,而是北、南关系——尽管地支巳的方位,在南而偏东,但毕竟属于南方三支。其中讲“太一在巳”,也是如此。
太一既是地支子所代表的混沌元气,又是北斗之星,北极之神,总之,太一是关于北方的故事。然而,却偏偏有“太一主巳”之说,中间还有一个玄武,实在是余味无穷的话题。&论述巳蛇的属配关系,瞄上了与地支巳遥遥相望的北方天区一一虚宿、危宿以北的腾蛇。腾蛇,通常作媵蛇,由22颗星组成,蜿蜒回旋呈长蛇盘复之状。地支之中,巳属南方,在此意义上讲蛇为阳,北方之龟为阴,“南”蛇北上,与龟合为玄武。四象之中,惟玄武“二虫共为一神”,这是因为北为太阴,阴取数为偶。
除了龟与蛇的特殊渊源关系外,更多的话题这是回到蛇与龙的关系上来。在属相中,龙与蛇常常并称。共同点是:都带有神话色彩,都具有英雄俊杰的气质,都含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但二者各是不同的生肖动物,不仅形体上有明显的区别,而且渊源不同,涵义有别。&&&
春秋时期,已出现以“龙”比 喻人君,以“蛇”比喻贤臣的说法。例如,春秋霸主之一晋文公的臣子介子推赋(五蛇之歌)(或称《龙蛇歌》):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承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槁死中野。
此诗载于《吕氏春秋》、《史记》等书,所录有所出入,但大意相同,皆以龙比喻晋文公重耳,以蛇比喻辅佐晋文公的五位贤臣:狐偃、赵衰、魏武子、司空季子和介子推。(史记》司马贞索隐:“龙喻重耳,五蛇即五臣。”在这一类歌谣与传说中,“蛇”象征的是才干超群又忠心辅佐的贤士。
不过,蛇的隐秘使之带有一定的可疑性,或发生误解。例如汉代应劭的《风俗通义》记述了一个“杯弓蛇影”的故事。说的是应郴请杜宣饮酒,杜宣饮酒时看见杯中似乎有一条蛇,酒后腹痛病倒,多方医治无效。后来才知道那天饮酒时,墙壁上挂的一张弓弩映照在酒杯中,形状如蛇。原来是由于心理作用疑虑成病,疑虑消除,杜宣的病也就不治而愈。
民间传说中的美女蛇既可爱又可疑,实为痴情重义、追求自由的象征。白娘子冒险摘取的“灵芝草”,还象征吉祥长生。可见,“蛇”属相的原生意义最强,又似乎比其它属相更具有一点超前的现代意识。蛇为“观物取象”的哲学符号。蛇象征财富,民间有“蛇盘兔,必定富”的寓意。
“它”本义为“巡游之蛇”。“虫”指“爬行小动物”。“虫”与“它”联合起来表示“会摆尾游行的虫”。本义:一种会摆尾游行的虫类。
1.现实生活中的蛇
蛇(蛇亚目〔Serpentes〕 为爬行动物,无附肢,与晰蜴近缘。蛇属于蛇目。细长,四肢退化,身体表面覆盖鳞片,蛇虽细长却是脊椎动物。大部分是陆生,也有半树栖、半水栖和水栖的,分布在除以及新西兰、等岛屿之外的世界各地。以鼠、蛙、昆虫等为食。一般分无毒蛇和有毒蛇。毒蛇和无毒蛇的体征区别有:毒蛇的头一般是三角形的;口内有毒牙,牙根部有毒腺,能分泌毒液;一般情况下尾很短,并突然变细。无毒蛇头部是椭圆形;口内无毒牙;尾部是逐渐变细。虽可以这么判别,但也有例外,不可掉以轻心。蛇的种类很多,遍布全世界,最多。
中国境内的毒蛇有:水蛇、、银环蛇、、莽山烙铁头、、七寸蛇、、、响尾蛇、花蛇等;
无毒蛇有:、、盲蛇、游蛇、赤练蛇、鸟风蛇、灰鼠蛇、青竹蛇等。没毒的蛇的肉可食用,蛇毒和是珍贵药品,但有的蛇也是保护动物。
蛇是不会主动对人进攻的,除非你打到了它的身躯。如果你的脚踩上了它的时候,它会本能地马上回头咬你脚一口,喷洒毒液,令你倒下。当人们行走在山路上,“”在此用得很恰当。你手执一根木棍,有弹性的木棍子最好。边走边往草丛中划划打打,如果草丛有蛇,会受惊逃避的。用硬直木棒打蛇是最危险的动作,因为木棒着地点很小,不容易击倒蛇。软木棒有弹性,打蛇时木棒贴地,蛇被击中的可能性更大。蛇打七寸,这是蛇的要害部位,打中此部位,蛇动弹不了。
&2.蛇的种类及习性&
目前世界上的蛇约有3000种,其中毒蛇有650多种。中国蛇类216种,毒蛇65种。蛇的个体差异很大。分布在加勒比群岛的马丁尼亚、巴巴多斯等岛上的线蛇,是世界上最短的无毒蛇,只有9厘米长,最长的线蛇王也不过11.94厘米。最大的毒蛇是眼镜王蛇,长达6米。分布在、印尼和菲律宾一带的蟒蛇,一般都超过6.25米,最长的可达10米左右。而南美洲的水蟒更长,竟达11米以上,体重100多公斤。世界上最毒的蛇为内陆太攀蛇,无论运动速度,毒液毒性还是攻击力,都位居榜首,是不折不扣的毒蛇王。世界上还存在着一种名叫海岸太攀蛇的蛇,很多人误以为海岸太攀蛇更厉害,但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海岸太攀蛇在的毒性稍微较内陆太攀蛇弱。
1989年9月上旬,中国湖南宜章莽山地区发现“青龙”属烙铁头属,并将其命名为“莽山烙铁头蛇”,仅存几千条,堪称一代“国宝”。其实在我国还有很多比莽山烙铁头还珍惜的蛇的。 
蛇非常聪明灵活,故《圣经》上有“温驯如,灵巧如蛇”之说。蛇的捕食本领相当高强,能吞进比自己大许多倍的食物。我国古代早就有巴蛇吞象的传说,说巴地有能吞食大象的巨蛇,三年之后才吐出骨头。非洲有一种食蛋蛇,还没有人的手指粗,却可以吞进鸡蛋和鸭蛋,吃完蛋清和蛋黄后,还能吐出蛋壳;巴西草原的果色蛇,全身呈绿色,舌尖上长有果子形的圆舌粒,跟樱桃相似,小鸟误认为是果子,因啄食而丧生;东南亚和非洲鲁什马河流域的飞蛇,其肋骨具有较强的活动性,滑翔时能展开,使身体呈扁平状,故能从树枝高处跃入空中,陡峭地滑翔而下,有时快得像离弦的箭,能吞食飞行的小鸟;而非洲黑毒蛇爬行最快,可以高于每秒5米的速度向前冲刺,追赶逃跑的猎物。 
其实蛇类记忆力根本不好,也不会有报仇这么一种说法,古书上曾记有“隋侯见伤蛇而医之、活之。蛇愈而去,衔夜光珠以报”的佳话,现实生活中也有蟒蛇“”救人,家蟒在洪水里救了小孩,家蟒在洪水为人带路,海南蟒蛇抓小偷照顾小孩等事件。早在公元前3世纪,印度就有耍蛇的职业,在“蛇郎”吹奏的“蛇笛”中,一条条蛇袅袅起舞,舞姿灵活柔美,引人入胜。南美一些地方的蟒蛇还可以驯养成家蟒,负责守家和“照看”幼儿。印尼佛罗勒斯岛上居民饲养的无毒蛇能随同主人一起下地干活。种子入土后,它便守在地里,驱赶啄食种子的野鸟;树上的果子成熟了,家蛇便爬上枝头,甩动尾巴,将成熟的果子打下。一些国家还利用毒蛇来守卫金库。他们除了使用现代化的装置外,再放进一两条剧毒蛇,使盗金者望而生畏。更为有趣的是用活蛇做耳环。非洲喀麦隆西部,有一种细如手指的“银枪蛇”,花纹极美。当地妇女捕获后拔去毒牙,将蛇尾扎成小圆圈,系上细线穿在耳垂上。银枪蛇时时昂起头,吐出火红的舌信,非常有趣。 
蛇全身是宝:鲜美可口,营养丰富,为餐中佳肴;蛇胆、蛇肝、蛇皮、蛇毒、、蛇蜕,乃至蛇血、蛇肠杂等均可入药治病;将蛇浸制药酒,能治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痛等症;五步蛇还是治疗顽固性瘙痒和麻风的传统要药。蛇胆非常名贵,能驱风除湿、明目益肝。蝮蛇干粉可治恶性肿瘤、风湿症,若配以草药,有延年益寿的奇功;蛇毒是稀世之宝,可制成镇痛、抗毒、抗凝血的良药。蛇毒远比黄金还贵,1克蛇毒价值数万美元,所以我们要保护蛇。 
蛇曾是人们崇拜的一种动物。一些原始部落,如印第安人就有9个部落有蛇氏族。有的甚至将作为民族标志。澳洲的华伦姆格人有一种图腾崇拜仪式。仪式上,人们用颜料涂抹全身,扮成蛇的样子且歌且舞,讴歌蛇的历史与威力,祈求蛇神护佑。原始社会解体后,崇拜蛇的风俗在许多民族中仍相当普遍。
蛇的天敌:哺乳动物中的獾、鼬、浣熊、刺猬、獴等;鸟类中的鹰、雕、鹫、犀鸟、鹳等(特别是蛇雕);两栖动物中的大蟾蜍和牛蛙也吃蛇,还有许多以其他蛇类为食的蛇如眼镜蛇等,但蛇最大的敌人:人类。
3.形态结构;4.生殖系统;5.生活习性;6.消化食性(略)&
7.蛇的作用与影响&
我们知道了野生动物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方面所起的极其重要的作用。野生动物物种都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它们通过的关系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一旦食物链的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受到严重影响。青草————蛙(鼠)——蛇——,这就是其中的一条食物链,如果人类无节制地捕猎野外的蛇,蛇就越来越少,导致森林、草地和农田的鼠害越来越猖獗,鼠害和虫害给农林牧业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生态环境就会受到严重破坏。
蛇是很有诱惑力的动物。尽管在山上、树林里、田野中,甚至于在水里,都能看到它,但不论在哪里,只要有蛇出现,就会吸引着一大群人,老的小的都会围上来看,尤其是小孩子们,更是兴奋万分。而且,不仅喜欢蛇的人要饱览一番,怕蛇的人也常常带着恐惧的心情远远地瞧着它。可见,在人们心目中,对蛇总还有几分害怕,也难免有些神秘之感。
翻开生物进化的历史,蛇在地球上的出现,比人要早得多。30多亿年以前,地面上开始有了最原始的。经过长期的进化,生物种类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水生到陆生,到了距今大约3.4亿年前后,出现了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这就是爬行动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类动物越来越多,种类和数量都达到了最高峰,天上,水里,地面,都有它们在活动着。其中特别是,非常繁盛,什么啦,啦,啦,啦,形形色色的龙,到处都是。这是爬行动物的黄金时代。在这个时期里,兽类和鸟类的祖先也先后从爬行动物的原始种类中演变出来,、、的老祖宗也诞生了。蛇和蜥蜴的亲缘关系最为密切,它们是近亲,蛇是从蜥蜴变来的。在蜥蜴的原始种类里面,有一部分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适应了新的环境,四肢逐渐退化,形成了一些新的特征,变成了蛇;另有一部分虽然四肢没有了,但由于没有具备蛇的特点,到现在仍然是蜥蜴。例如贵州产的脆蛇蜥和细蛇蜥,就是这一类没有足的蜥蜴。所以,蛇是爬行动物中最年轻的一个分支,也是最后登上生命舞台的适应性很强的爬行动物。
最早的蛇类发现在初期的地层里,离现在大约有1.3亿年。实际上,蛇的出现比这还要早些。据推测,在距今1.5亿年前的,大概就已经有蛇了。毒蛇的出现要晚得多,它是从无毒蛇进化而成的,出现的时间不会早于2700万年。如果地球的历史像一部放映2小时的电影,那么,要到末了5分钟,银幕上才出现蛇,最后1分钟才能看到毒蛇。
可以推测,人类的祖先还在树上生活的时候,是有机会遇到树栖的蛇的。后来森林逐渐稀疏衰落,古猿被迫下地,遇到蛇或接触蛇的机会就更多了。原始人类在与各种动物的斗争中,蛇必然也是一个重要的对手。他们捕捉蛇作为食物,或者被蛇咬而发生伤亡。后一情况,在《》篇中就有所记述,认为“上古之世,人民少而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在中国猿人化石的产地,曾经发现了蛇的遗骸,这也表明当时猿人与蛇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生活和生产斗争的实践,势必会在原始人类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很可能由此产生对蛇的畏惧和崇敬的心情。
当原始人类从古人进化为新人的时期,便脱离了原始群居的乱婚状态,进入血族群婚的阶段,这就产生了初期的社会。是人类最早的、也是流行最广的组织。无论是在、,还是在美洲、,其古代社会几乎都曾有过这种制度。氏族是原始共产社会的基本单位。氏族在其形成的过程中,往往采用一种和它最有利害关系的自然物作为本氏族的名称或标志,这就是。图腾观念的产生,往往和生产方式有着一定的联系。例如美洲海湾部落中的契卡萨人,以渔猎为生,就有野猪氏族、鸟氏族、鱼氏族及鹿氏族;摩基人部落中,有以农业为生的,就有氏族和芦苇氏族。图腾不仅是氏族的徽号,也包含着原始宗教的内容。氏族成员甚至认为他们的祖先就是从图腾的那种自然物变来的,因而把这种自然物看做是保护本氏族的神灵,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就形成了。图腾起着维护氏族内部团结统一的作用。在新墨西哥的鄂吉布瓦部落,其鹤氏族的成员声称他们就是鹤的子孙,是大神把他们的老祖宗由鹤变成了人的。在某些部落中,氏族成员坚决不吃作为本氏族图腾的那种动物,其所以如此,显然也是受到图腾崇拜观念的影响。
在原始部落中,以蛇作为图腾的氏族也很普遍。据摩尔根《古代社会》中的记载,在美洲里面,就有9个部落中有蛇氏族,有的甚至以响尾蛇作为氏族的图腾。在澳洲的一些原始部落中也是这样,特别是华伦姆格人,还要举行一种蛇图腾崇拜的仪式。参加这种仪式的人,用各种颜料涂抹全身,打扮成蛇的样子,模仿蛇的活动姿态扭动身体,且歌且舞,歌唱蛇的历史和威力,以祈求蛇神赐福保佑。可以说,在一切动物崇拜里面,对蛇的崇拜是最广泛的,在大多数原始氏族的宗教信仰中,蛇曾经占据一个突出的地位。
图腾崇拜在我国原始社会中也同样存在。在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上发现有蛙、鸟的图像;在仰韶文化的陶器上还有蛇的图像;从半坡村出土的陶器上,也看到有人头、鸟兽的图像,这些图像有些可能就是当时的氏族图腾。有趣的是,传说中的祖先,亦有不少是蛇的化身。据《》中记载:“疱牺氏、女蜗氏、神龙(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里有“共工氏蛇身朱发”之说。在部落中有飞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氏、水龙氏、赤龙氏、青龙氏、白龙氏、黑龙氏、黄龙氏等11个氏族,它们可能是以各种蛇为其图腾的氏族。我国传说中的,恐怕就是蛇的神化,例如古代居住于东方的夷族,他们的一个著名酋长叫做太暤。据说他是人头蛇身,又说是龙身。
原始社会解体以后,图腾制也随之逐渐消失,但图腾崇拜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尤其是崇拜蛇的风俗在许多民族中仍旧相当普遍。上的土著萨克拉瓦族,把蛇看做是具有神秘力量的动物,认为人是蛇的化身,对蛇非常崇敬。在阿尔及利亚,水蛇被奉为家的保护者,往往被供养起来。非洲的土著直到现在,在他们的盾上还画着蛇的图形,相信它有特殊的魔力。我国省的少数民族派花族在刀鞘上、食具上都刻上蛇的花纹,他们对一种叫做“龟壳花蛇”的毒蛇极其崇敬,不敢杀害,甚至在房子里另辟小室给它居住,小室内外的装饰及用具都雕刻了蛇样花纹。北美土著,有在身上黥刻蛇形的习惯。非洲有些土著用镶在盾上,以为这样就会得到蛇的神力保护。我国中有蛇和其他一些动物,这也可能与图腾崇拜有关。崇拜蛇图腾的残余观念,也通过各种各样的故事反映出来。这一类的故事是很多的,最早见之于文字的,恐怕要算《》创世纪中关于、和蛇的故事了,这是公元前5世纪左右的记载。比这稍晚的是《》中农夫和冻僵的蛇的故事。在我国有关蛇的故事中,流传得最广的是以白蛇(白娘子)和许仙为主角的《》,它在宋代已经口头传述,到了明代嘉靖年间被用文字记录下来。此外,比较动人的还有北美印第安人中战士变蛇的故事,蛇创造岛屿的故事;在有的故事;在有巨蛇波洛兹的故事;我国中有蛇郎和阿宜的故事,等等。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人类和蛇的密切关系,而且通过这些故事,可以看到蛇图腾崇拜的深刻影响。
蛇的呼吸:蛇的呼吸器官主要为肺,皮肤辅助呼吸。
8.有毒蛇与无毒蛇的区别&
怎样识别有和呢,一般人单凭头部是否呈三角形或者尾巴是否粗短,或者颜色是否鲜艳来区分,这是不够全面的。虽然毒蛇头部呈明显的三角形,但也有的毒蛇,头部并不呈三角形;色彩鲜艳,而无毒蛇中的伪蝮蛇,头部倒是呈三角形的。五步蛇、腹蛇和眼镜蛇的尾巴确实很粗大,但烙铁头的尾巴就较细长;很多色泽鲜艳的蛇,如玉斑锦蛇、火赤链蛇等并非是毒蛇,而蝮蛇的色泽如泥土或似狗屎样,很不引人著目,但却很毒。因此区别有毒和无毒蛇主要根据以下几点:
(1)毒腺有毒蛇具有毒腺,无毒蛇不具有毒腺。毒腺是由唾液腺演化而来。位于头部两侧、眼的后方,包藏于颌肌肉中,能分泌出毒液。当毒蛇咬物时,包绕着毒腺的肌肉收缩,毒液即经毒液管和毒牙的管或沟,注入被咬对象的身体内使之发生中毒,无毒蛇无这一功能;
(2)毒液管是输送毒液的管道,连接在毒腺与毒牙之间。只有毒蛇才具备有毒液管;
(3)毒牙毒蛇具有毒牙,它位于上颌骨无毒牙的前方或后方,比无毒牙既长又大。那么,哪些无毒蛇容易与有毒蛇混淆呢?常被误认为是毒蛇的几种无毒蛇,由于外形特殊,色斑鲜艳,而且性情凶恶,所以常被当地一些群众视为是毒蛇而惊慌失措,其实这种蛇咬人时对人体是无害的。如(又叫)等。外形或色斑与毒蛇容易混淆的无毒蛇(又叫黄赤链),由于背面有黑黄相间的横纹,常被误为是金环蛇;,由于蛇背有黑白相间的横纹,也容易被错认为是;(又叫伪蝮蛇),体粗尾短,背面呈棕褐色,有两行粗大的深棕色斑块,头部略呈三角形,外形极像蝮蛇或;(又叫)由于通身都是绿色,所以常与竹叶青混淆。
(4)毒蛇:不少人容易将「蛇」跟「有毒」作联想,而产生恐惧,那全世界的毒蛇多吗?那台湾又如何呢?根据统计,全世界的蛇类中有毒者约占20%(类之毒蛇1%、眼镜蛇类10%及蝮蛇类9%),至于台湾陆栖的蛇种中,有毒者(含微毒之种类)约有15种(占32.6%),在比例上是较全世界之平均质高出一些,而有毒之蛇类,依据其毒牙的位置及型式,主分成三大类:1)管牙类、2)前沟牙类、3)后沟牙类;但目前(在台湾)仅有管牙类及前沟牙类,被咬到时有致死之记录,简介如下:
管牙类:其头呈三角形,背部通常呈褐色调并带深色斑块,所有蝮蛇科蛇类皆是属此;其毒牙长且大型呈中空的管状位于上颔前方两侧,平时藏于肉质鞘中,使用时才会往前伸出,除平常使用的一对毒牙外,其后方并常有1-2对备用牙,毒性多以出血性毒为主,倘若根据颊窝(Pit)的有无,我们又可将它们分成二亚科,即A)响尾蛇亚科(具颊窝):包括百步蛇、龟壳花、青竹丝、菊池氏龟壳花、龟壳花皆属之;B)蝮蛇亚科(不具颊窝):台湾仅产锁炼蛇这一种,颊窝是响尾蛇亚科特有的热感受器,藉此蛇类可察觉环境中细微温度差异,帮助它们捕食或避敌;至于锁炼蛇,尽管它不具有颊窝,但因其颜面神经末梢对于温度变化极为敏感,它仍可透过类似的机制来捕食,在蝮蛇亚科中算是相当特殊的。
前沟牙类:其头呈椭圆或圆形;外表常具较明显甚至鲜艳的纵行或环状斑有警示的功能,所有眼镜蛇科蛇类皆是属此,其仅具一对固定表面具凹沟的毒牙,位于上颔前方两侧,但不若管牙类那般大,毒性多以神经性毒为主,在台湾包括、眼镜蛇、带纹赤蛇、以及所有的类皆属此。
后沟牙类:其毒牙仅较一般齿稍大且位于上颔后方,这类毒蛇毒性通常不若蝮蛇科或眼镜蛇科蛇类那般强,黄颔蛇科有部份成员具此类型毒牙,包括:水蛇、唐水蛇、茶斑蛇、大头蛇和台湾赤炼蛇皆是,虽然这类蛇中毒时通常仅会肿胀,无致死之虞,但对一些体质较敏感的人仍可能引起较严重之过敏症状;尽管后沟牙的毒蛇在台湾皆未有致死记录,但值得注意的是台湾赤炼蛇分布于在中国大陆及日本之亚种,在当地皆曾有咬死人之记录,在野外遇到它们时仍不可过度轻忽。
上述的毒蛇中,管牙类(蝮蛇类)的百步蛇、龟壳花、青竹丝、锁链蛇以及前沟牙类(眼镜蛇科)的眼镜蛇和雨伞节,因为较常有被咬中毒之病例传出,被称作台湾的六大毒蛇;另外因为锁链蛇仅于南部高屏及东部花东一带有记录,数量少且不易见到也有人不算它,而将其余的五种称台湾的「五大毒蛇」。
虽然毒蛇并不会无故主动攻击人,但当我们不小心在近距离惊扰到他们时,他们仍会基于自卫咬人,故我们应仍要相当的小心,到蛇类可能出现之地点从事户外活动时着长袖长裤,并且穿高统的球鞋或登山鞋等,绝不可穿拖鞋或凉鞋,以免不小心踏到毒蛇时有被咬之虞。
9.巨蛇之最&
&&&(1)世界记录。翻开世界记录,这项世界巨蛇之最的桂冠究竟由谁擎走仍引来一番热闹争论。为水蟒赢来蛇王之称的是其整个身体的大小以及体重。而与这只蛇王分庭抗钧的则还有亚洲。类的身长创下了当今的世界记录:最长的居然达到33英尺。尽管它的长度超过了那只世界记录保持者,而且蛇王的腰身周长则远远超过这只亚洲巨蟒。栖息在南美洲丛林中的水蟒能够长到一个高大成人那样粗,大到足以一口气吞下一个成年人!
发现地点:在流向南美洲亚马逊河的支流中。
可怕的数据:目前这只体积最大的水蟒经测量约有28英尺长,44 英寸粗。据科学家估计,它的体重肯定超过了500磅。就体型而言,只有网纹蟒能与这只世界最大水蟒实力相当。&
(2)中国毒蛇种类分布。从全国各省区的情况来看,毒蛇分布状况相差悬殊,北京、河南、河北和天津四省市各自仅有1种毒蛇;山西、黑龙江、青海和上海四省市也各自仅见2种。云南、海南、台湾、广西、广东、福建六个省区毒蛇种类较多,毒蛇种类均在22种及亚种以上,福建省和台湾是我国毒蛇种类最多的两个省份,各有30种及亚种。澳门特别行政区蛇类分布状况未见报道,但并不说明该特区无蛇类分布。&
(3)澳洲陆地10大毒蛇(倒数排序):第十名:Western Brown Snake,中名:澳洲;第九名:Death Adder,中名:澳洲;第八名:Black Tiger Snake,中名:(澳洲东南部-塔斯梅尼亚岛);第七名:Tiger Snake,中名:另一种(澳洲东部);第六名:Giant Banded Sea Krait,中名:(澳洲东北部);第五名:MainlandTiger Snake,中名:虎蛇(澳洲);第四名:Eastern Tiger Snake,(澳洲);第三名:Taipan Snake,中名:(澳洲北部、);第二名:King Brown Snake,中名:(澳洲);最毒:Inland Taipan,中名:、海蛇(澳洲中部)。
&最小的蛇:盲蛇科及蠕蛇科的蛇为最小蛇类,小盲蛇像蚯蚓,只有9厘米长,可以放在手心上。
&三、蛇的属相及预测(1—8略)
&<font style="FonT-siZe: 14px" color="#.&
岁时节日类
钉面蛇:宋代汉族节日风俗。流行于今河南开封地区。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人们用面粉做成蛇形,与炒熟的黑豆和煮熟的鸡蛋,在四更时,让三个姓氏不同的人掘地埋入。并逐件以铁钉各钉三下。咒曰:“蛇行则病行,黑豆生则病行,鸡子生则病行。”咒毕,把蛇全部掩埋在地下。民间以为能镇邪防病。故称钉面蛇。凶兆禁忌类
蛇蜕皮:“蛇脱皮”又称“蛇脱壳”旧时汉族民间凶兆之一。流行于贵州都匀、安顺、贵阳等地区。俗言,看见蛇脱皮是一种凶兆,民谚云:“见到蛇脱皮,不死脱层皮。”尤其在春季更为大忌。
惊蛰禁忌:农历三月五日,惊蛰节,民俗习俗,流传于贵州,忌雷鸣声。否则当年虫蛇成灾。当地民间有:“惊蛰有雷鸣,虫蛇多成群”之说。
蛇日禁忌:蛇日。属虎、属猴、属猪者忌。猪日。属蛇者忌。虎日。属蛇者忌。猴日。属蛇者忌。&
蛇婆婆:亦称“蛇盘盘”。汉族民间传统食品。流行于山西、陕西等地,面食的一种。用发酵的白面盘成蛇状,头部按两粒高粮当眼睛,嘴里含一枚铜钱,上笼蒸熟。钱为财,蛇为绳,取发财致富之意。&
送蛇:旧时汉族民间信仰风俗,流行于青海地区,当地民间,家中出现蛇时,最忌打杀。认为若打死,蛇会采取报复行动,于家门不利。故家中发现蛇后,便将其捉进罐中,篮中挑在长竿上,送到山谷中放生,并求其躲入山洞,勿再回到家中。
闽南崇蛇:闽南一带气候温和湿润,适宜备类蛇繁衍生息。这里早有这样的习俗,蛇在野外经常遭害人畜,见蛇不打是罪过。然而在家中发现蛇,年老人只是将其赶出,而不让打死。他们说蛇是祖先派来巡视平安的,进了谁家,就预示谁家居住平安。要是有人在路边碰见几条蛇绞在一起,往往赶紧揪掉身上的某一纽扣丢去,表示忏悔,然后走开,当作没有看见此事。据说这是蛇“交配”,观者为大逆不道。
&<font style="FonT-siZe: 14px" color="#.集趣
“龙去人间多悲怨,蛇来世界盼太平。”蛇年是思考的一年,适于订计划和寻求答案。追溯历史,我们发现蛇年从未平静过。也许因为它在十二属相中是阴性最强的一个,并紧跟在十二属相中阳性最强的属相——龙的后面。龙年的许多灾难苗头在蛇年达到高峰。蛇年的灾难往往产生于龙年的暴行。然而蛇年是充满生气和浪漫色彩的一年。这一年文学、艺术将有辉煌的成就。
蛇年到来之际,我们专门搜集了有关蛇的对联以供人们欣赏,在搜集过程中才发现有关蛇的对联最少。原因之一就是“蛇”与“折”(即蚀)同意,是个不吉利的词,故忌用。&
成语联 引蛇出洞,调虎离山。银蛇献瑞,金龙呈祥。&
名胜联 广州真武庙有一副对联,是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去海南岛,路过广州时,在真武庙看了塑像及旁边的龟蛇,有感而发所作:逞披发仗剑威风,仙佛焉耳矣?有降龙伏虎手段,龟蛇云乎哉。&
故事联 巧对太守。于谦少年时代,才思过人。一日穿着红衣去上学,在骑马过桥时,恰与太守相遇。双方各不相让。太守出上联戏言道:红孩儿,骑马过桥。于谦答下联,随口回报:赤帝子,斩蛇当道。太守一听小小孩儿自比赤帝,正想发怒,又转言一想,此小孩才华出众,将来非等闲之辈,于是忙下轿,让于谦骑马先过了桥。&
数字联 尺蛇出洞:七鸭浮江,数数三双多一只;尺蛇出洞,量量九寸零十分。&
集句联 自题:清操厉冰雪,赤平捕长蛇。此是邓中夏就读于北京大学时所书之联。[清操]一词出自文天祥《正气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原句赞扬管宁的清高节操。辽东帽指三国魏人所管宁,他因政局混乱,隐居辽东,着帽力田,终身不仕。[赤平]一词出自唐孙樵《与王霖秀才诗》“读之如赤手捕长蛇,不旋控骑生马。”原句比喻优秀诗文读后之感。
嵌字联 斗对:清道光年间,平江举人李元度与四川才子刘乃香斗对,联语不仅要求嵌入典故,而且要嵌入自己的姓。李元度出上联:骑青牛,过幽谷,老子姓李;刘乃香接下联:斩白蛇,入武关,高祖是刘。上下两联既嵌入老子出幽谷关、刘邦斩白蛇的历史典故,又嵌入“李”“刘”二姓,堪称妙联。&
互嘲联 河北人对山东人。有一个山东人与河北人相遇,以对对子取乐,河北人念了上对:“人心不足蛇吞象。”借后羿断倍蛇于洞庭的典故,嘲刺山东人是“人心不足”。山东人立即领悟,应声对下,“天理难容獭祭鱼”。借用山东海边多鱼的事实,活用了“獭祭鱼”一典,经引出“天理难容”,成为绝妙下联。
&龙蛇春联&
龙腾丰稔年,蛇舞吉庆年。
睛点龙飞去,珠还蛇舞来。&
八法龙蛇寻奥妙;万方翰墨出精微。&
九州崛起龙蛇舞;十亿腾飞骐骥欢。&
人怀壮志江山秀;蛇报新春世纪新。
人民有福歌新政;祖国长春舞小龙。&
小龙得志行风雨;彩蝶迎春戏牡丹。&
小龙起舞神州地;祖国腾飞大治年。&
大泽龙伏藏远志;莽原蛇蜕蕴生机。&
大治山河铺锦绣;小龙日月更辉煌。&
大业中兴新世纪;宏图再展小龙年。&
大展宏图华夏伟;新开世纪小龙飞。&
山舞银蛇春烂漫;路驰骏马景妖娆。&
八法龙蛇寻奥妙;万方翰墨出精微。
九州崛起龙蛇舞;十亿腾飞骐骥欢。
人怀壮志江山秀;蛇报新春世纪新。
人民有福歌新政;祖国长春舞小龙。
小龙得志行风雨;彩蝶迎春戏牡丹。
小龙起舞神州地;祖国腾飞大治年。
大泽龙伏藏远志;莽原蛇蜕蕴生机。
大治山河铺锦绣;小龙日月更辉煌。
大业中兴新世纪;宏图再展小龙年。
大展宏图华夏伟;新开世纪小龙飞。
山舞银蛇春烂漫;路驰骏马景妖娆。
山舞银蛇迎巳岁;原驰蜡象送辰年。
山欢水笑普天乐;龙去蛇来遍地春。
山高水远人增志;蛇接龙年地满春。
山蛇起舞云行雨;喜鹊争鸣雪点梅。
山舞银蛇春烂漫;路驰骏马景妖娆。
巳岁迎春花开早;蛇年纳福喜报多。
丰岁龙腾盈喜气;新年蛇跃涌春潮。
丰稔龙年留喜气;小康蛇岁溢春潮。
丰年盛景龙蛇舞;新岁春光彩蝶飞。
丰收喜讯龙刚报;长寿灵芝蛇又衔。
云霞燕舞春光艳;灵草蛇衔寿气浓。
天蓝水碧青蛇降;柳绿桃红紫燕飞。
天浴朝阳蓬勃气;蛇含芝草吉祥年。
天地迎春弃旧貌;龙蛇接力展宏图。
天增岁月开新纪;春满乾坤舞小龙。
天征瑞象迎新岁;山舞银蛇庆早春。
风光无限蛇开泰;事业有为国展姿。
风华正茂青春美;蛇岁呈欢世纪新。
风调雨顺年丰稔;龙去蛇来岁吉祥。
戊辰传捷龙辞旧;己巳报春蛇迎新。
龙去犹存腾飞志;蛇来更有奋发心。
龙腾祥云门接福,蛇吐瑞气户迎春。
龙含宝珠辞旧岁,蛇吐瑞气贺新春。
龙年国展腾飞志;蛇岁民抒奋发情。
龙岁才舒千里目;蛇年更上一层楼。
龙岁已开新世纪;蛇年又展好春光。
龙年共庆辉煌日;蛇岁同奔锦绣程。
龙归碧海波涛舞;蛇到青山草木新。
龙回海底欣迎岁;蛇出山穴喜报春。
龙戏高天鱼戏水;蛇游大泽燕游春。
龙抖雄姿归大海;蛇含瑞气报年华。
龙留瑞气常萦户;蛇报福音久驻门。
龙兴大业开新纪;蛇舞阳春奏凯歌。
龙驾祥云门敛福;蛇衔瑞草户迎春。
龙驾祥云门接福;蛇吐瑞气户迎春。
龙含宝珠辞旧岁;蛇吐瑞气贺新春。
龙戏宝珠辞旧岁;蛇衔瑞草贺新春。
龙飞蛇舞升平岁;燕语莺歌盛世春。
龙腾华夏春光丽;蛇蛰神州福气浓。
龙腾九域千年禧;蛇舞三春万象新。
龙腾宇际春烂漫;蛇步锦程业辉煌。
龙腾四海家家乐;蛇舞九州处处新。
龙腾广宇江山丽;蛇舞神州岁月新。
龙腾大地春阳丽;蛇舞神州胜纪新。
龙腾盛世千年瑞;蛇舞神州万代荣。
龙昭日月雄风在;蛇壮山河锐意增。
龙蛇竟舞春光艳;骐骥争驰淑景新。
龙蛇共舞三春景;鸾凤齐鸣四海祥。
龙去蛇来吟古韵;莺歌燕舞谱新章。
冯妇无憾重伏虎;颠客逞能赘画蛇。
去年龙蛰千重景;今日蛇迎四海春。
出常山而雄岁月;腾大泽以壮神州。
世纪门前蛇起舞;梧桐树上凤呈祥。
世纪更新人不老;灵芝献寿蛇迎春。
世纪神州添锦绣;蛇年伟业更辉煌。
四海龙腾佳日去;千年蛇蛰早春来。
四野蛇呈丰稔景;万民雀跃艳阳天。
当代英雄驱虎豹;崭新世纪舞龙蛇。
当代精英抒壮志;蛇年禹甸起宏图。
岁辞龙尾春光好;山舞蛇姿景色新。
岁辞大泽春风劲;人舞小龙世纪新。
岁去年来新换旧;龙潜蛇舞景成春。
灵蛇有意降春雨;绿叶无私缀牡丹。
灵蛇出洞吐春意;喜鹊登梅报福音。
灵蛇飞舞千山秀;神骏奔腾九野新。
灵蛇起舞迎新纪;快马加鞭奔富途。
寿比青松福比海;蛇盘玉兔鹊盘梅。
寿草惊蛇开眼绿;春花惹蝶向阳红。
辰龙回宫欣报捷;巳蛇出洞喜迎新。
辰岁腾飞惊广宇;巳年奋搏震寰球。
辛夜平安开景远;巳年大吉启新程。
辛盘喜钦丰收酒;巳岁欣荣富贵春。
辛岁腾飞凭政策;巳年改革重科研。
金龙腾空送冬去;银蛇飞舞迎春来。
金龙含珠辞旧岁;银蛇吐宝贺新春。
金蛇狂舞春添彩;玉树临风喜满门。
金蛇狂舞春添彩;紫燕翻飞柳泛青。
金蛇起舞春雷动;玉盏飞觞腊酒香。
金蛇狂舞丰收岁;玉燕喜迎幸福春。
金蛇狂舞迎春曲;丹凤朝阳纳吉图。
金蛇狂舞迎新纪;瑞雪纷飞兆好年。
金蛇妙舞随金马;玉律清音溢玉堂。
金蛇披彩新春到;喜鹊登梅幸福来。
金山水漫双蛇舞;绿野春归百鸟鸣。
庚辰胜岁堂堂去;辛巳芳春鼎鼎来。
春帖相延新换旧;龙蛇交替瑞呈祥。
春意盎然蛇起舞;民情振奋燕翻飞。
春花吐艳蛇生瑞;芝草含嫣鹿启祥。
春风送暖蛇年好;瑞气盈门鹊语香。
笔走龙蛇资雅韵;诗题福寿贺新春。
城乡改革龙蛇舞;梅柳争春世纪新。
祥龙兆祥蛇兆福;喜鹊报喜梅春早。
绿水欢歌歌盛纪;银蛇起舞舞新春。
银花火树新春夜;丹凤金蛇大治年。
银蛇漫舞千家乐;紫燕欢歌万里春。
银蛇起舞迎己巳;金龙腾飞别戊辰。
蛇献金珠龟献寿;鸟鸣玉宇鹿鸣春。
蛇献灵芝长寿草;民欢富裕小康年。
蛇吐宝珠辞旧岁;燕衔柳叶贺新春。
蛇吐宝珠辞旧岁;龙含瑞气贺新春。
蛇年迎春花开早,新岁纳福喜事多。
蛇年喜庆丰收景;燕语欢歌幸福家。
蛇年四季百花艳;燕影千家五谷丰。
蛇行瑞气增春色;人展宏图壮国威。
盛世龙腾留伟业;新年蛇舞起宏图。
喜鹊高歌传捷报;金蛇狂舞庆丰年。
辞戊辰金龙述职;迎已巳银蛇报春。
新春喜鹊登枝唱;吉地银蛇降福来。
龙留喜气喜盈门户;蛇闹春光春满山川。
龙歌甫吟家家致富;蛇琴一弄处处脱贫。
龙留喜气喜盈门户;蛇闹春光春满山川。
龙腾碧海人间改岁;蛇舞青山大地皆春。
龙凤呈祥招财进宝;龟蛇献瑞纳福迎春。
龙舞庚辰功勋卓著;蛇荣辛巳岁月光辉。
岁序更新龙蛇竞舞;春风初度莺燕争鸣。
世纪图新金蛇曼舞;神州大治玉宇澄清。
辛岁迎春流金溢彩;巳年跨纪策马扬鞭。
海滟河清龟蛇献寿;风和日丽桃李争春。&
欢歌阵阵玉蛇伴春来。
喜炮闹元春千家接喜;春风荣蛇岁万户迎春。
爆竹声声龙吟随腊去;欢歌阵阵蛇舞伴春来。&
辰龙游碧宇,霞蔚云蒸;巳蛇掘黄金,民富国强。&
大地迎春柳伴梅香招蜂蝶;文坛焕彩笔掀墨浪舞龙蛇。
蛇岁纳千祥花开梅添春色;春光迎百福鹊口转报佳音。&
龙腾九万里喜闻华夏长征曲;蛇蛰十二载欣逢神州改革潮。&
龙年腾飞跃,十亿神州歌大有;蛇岁齐奋进,九州华夏不畏艰。
银蛇舞江城美千帆竟发辞旧岁;黄鹤飞楚地阔万物峥嵘迎新春。
&<font style="FonT-siZe: 14px" color="#
& & &&(白蛇传解读)
& & &&(关于蛇的诗文)& & &&作者:王玉奎&& &&
发表评论:
馆藏&20290
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梦见和蛇打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