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西方对韩春雨报道的NgAgo技术没什么报道,国内却把它吹上了天

NgAgo技术亟待解决的问题
已有 737 次阅读
|个人分类:|系统分类:
韩春雨的论文 国际关注情况NgAgo技术亟待解决的问题NgAgo目前仅处于研究阶段,尽管科学家们已将Agos应用到了不同物种,如线虫、斑马鱼、拟南芥、酵母等各种模式生物中,但对于NgAgo,正如韩春雨所述,仍有几项需要优先验证的问题:系统正交性、多位点编辑能力、NgAgo蛋白模块化程度(即工程化改造的潜力)以及ssDNA的通用性和缺点。而ssDNA很有可能是NgAgo-gDNA面临的技术瓶颈,因为人类细胞中5'-p-ssDNA并不丰富。超越韩春雨?新一代基因编辑技术在南京大学问世9月15日,基因组学一流期刊《Genome Biology》(IF:11.313)在线发表了来自南京大学的一项关于新型基因编辑技术的突破性成果。该文的通讯作者分别是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的周国华教授、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赵庆顺教授和朱敏生教授。同期,《Genome Biology》配发评论文章“DNA-guided genome editing using structure-guided endonucleases”。近几年来,基因编辑的发展一路高歌猛进,特别是今年5月河北科大韩春雨在《Nature Biotechnology》报道的有关NgAgo的争议论文横空出世更是让很多国内普通老板姓都开始慢慢了解基因编辑了。今天BioArt不再讨论NgAgo的重复性问题,让我们把目光转向南京大学近日发表的这一突破性成果。BioArt有幸邀请到基因编辑技术的实践者仪宏老师和蒋威博士特别撰写了一篇评论性文章,题为《源于天然,超越天然——南京大学周国华教授DNA编辑论文读后感》。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许培扬科学网博客。链接地址:
上一篇: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0
评论 ( 个评论)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作者的精选博文
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热门博文导读
Powered by
Copyright &我也赞成对韩春雨的NgAgo技术的真实性观察一段时间
我也赞成对韩春雨的NgAgo技术的真实性观察一段时间
本人除了在韩春雨的论文刚发表时写了一篇博文表示惊讶,做了最早的浅显介绍外,一直没有对他的论文做过任何评论,因为我没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也没有做过任何相关的实验。现在在网络上出现了很多说韩春雨实验有假的评论,我也没有权利和水平对这些网络评论做判断。但我确实认为应该给一段时间,比如6-12个月,让(1)有科学实验的报告在科学杂志上确认韩春雨的实验的真伪。网络上的各种说法没有权威性,谁都可以说;(2)韩春雨公布其实验的重复性(即再做一次实验)。45年前(大约是1971年), 在文革动乱没有人做科研的背景下,本人在国内首次合成了细胞动素6苄基腺嘌呤(6-BA),是参考大概是1965年的日本专利合成的。日本专利的最佳反应温度是150-160摄氏度。我第一次实验时,没有控制好温度,反应温度一度到180摄氏度。但获得了6-BA。以后连续12次合成失败,做了一个多月都无法重复出第一次成功获得6-BA 的结果,对我是非常大的打击,我几乎要放弃了。我决定按照第一次做合成时的程序,把所有反应容器洗干净后,在烘箱中烤干, 连原料腺嘌呤也烘干,再做一次合成实验。奇迹出现了,熔点为231摄氏度的6-BA又出来了,我这时意识到干燥不含水是关键,连续在干燥条件下做了10次实验,每次都获得纯度很高的6-BA,送到上海植生所做紫外检测,比他们进口的6-BA的纯度还高(进口6-BA要100多美元1克,我的合成只需5元人民币1克),寄给北京植物所的钱迎倩先生,他们用于组织培养,能很好的诱导愈伤组织分化出芽。当时(1972年)没有杂志可以发表,我就写了一份6-BA合成的油印资料。我的老师北大生物系的曹宗巽教授向我要了一点6-BA处理仙人球,几天就诱导出了很多芽出现。当时北大是工农兵学员时代,曹老师问我要了6-BA合成的方法,我就把那份油印资料寄给她了,她交给工农兵学员去做,做不出来。 曹先生写信给我(那时还没有电话)说学生重复不出我的结果, 做不出6-BA。&我知道为何做不出来, 因为我那份油印资料没有写上所有反应器皿必须烘干这一技术要点。 我告诉了曹先生这个烘干的要点, 北大生物系的工农兵学员马上就做出来了, 当晚就敲锣打鼓到系里报告成功的合成了6-BA的成绩。写这一段的意思就是说不要对韩春雨的结果过早做结论,尤其是自己没有做实验,就做结论。 大家再等等。 我们希望韩春雨能重复出实验结果, 但重复不出来也是科学的胜利。下面再给大家看一个我做过的一个化合药的前体(leading compound)CA4P我曾请国内一家知名的药物研究所根据专利,打通合成路线, 但给我的样品比我从国外获得的标准样品的溶解度低100倍,受体结合实验的活性也低1000倍。后来发现那家药物所给我的样品不是二钠盐,而是只有一个Na。把这个结果告诉他们后,他们5分钟就明白了,把pH调低,马上就出来了跟国外标准样品一样的溶解度和活性。这就是Know-how(技术诀窍)在专利里都没有写出来的。
发表评论:
馆藏&23207
TA的最新馆藏作者:王大元
发布时间: 08:22:18
本人除了在韩春雨的论文刚发表时写了一篇博文表示惊讶,做了最早的浅显介绍外, 一直没有对他的论文做过任何评论, 因为我没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 也没有做过任何相关的实验。现在在网络上出现了很多说韩春雨实验有假的评论, 我也没有权利和水平对这些网络评论做判断。 但我确实认为应该给一段时间, 比如6-12个月, 让(1)有科学实验的报告在科学杂志上确认韩春雨的实验的真伪。 网络上的各种说法没有权威性,谁都可以说; (2)韩春雨公布其实验的重复性(即再做一次实验)。45年前(大约是1971年), 在文革动乱没有人做科研的背景下,本人在国内首次合成了细胞动素6苄基腺嘌呤(6-BA), 是参考大概是1965年的日本专利合成的。日本专利的最佳反应温度是150-160摄氏度。 我第一次实验时, 没有控制好温度, 反应温度一度到180摄氏度。 但获得了6-BA。 以后连续12次合成失败, 做了一个多月都无法重复出第一次成功获得6-BA 的结果, 对我是非常大的打击, 我几乎要放弃了。我决定按照第一次做合成时的程序, 把所有反应容器洗干净后, 在烘箱中烤干, 连原料腺嘌呤也烘干,再做一次合成实验。奇迹出现了,熔点为231摄氏度的6-BA又出来了, 我这时意识到干燥不含水是关键, 连续在干燥条件下做了10次实验, 每次都获得纯度很高的6-BA, 送到上海植生所做紫外检测, 比他们进口的6-BA的纯度还高(进口6-BA要100多美元1克, 我的合成只需5元人民币1克), 寄给北京植物所的钱迎倩先生, 他们用于组织培养, 能很好的诱导愈伤组织分化出芽。 当时(1972年)没有杂志可以发表, 我就写了一份6-BA合成的油印资料。 我的老师北大生物系的曹宗巽教授向我要了一点6-BA处理仙人球, 几天就诱导出了很多芽出现。 当时北大是工农兵学员时代, 曹老师问我要了6-BA合成的方法, 我就把那份油印资料寄给她了, 她交给工农兵学员去做, 做不出来。 曹先生写信给我(那时还没有电话)说学生重复不出我的结果, 做不出6-BA。 我知道为何做不出来, 因为我那份油印资料没有写上所有反应器皿必须烘干这一技术要点。 我告诉了曹先生这个烘干的要点, 北大生物系的工农兵学员马上就做出来了, 当晚就敲锣打鼓到系里报告成功的合成了6-BA的成绩。写这一段的意思就是说不要对韩春雨的结果过早做结论, 尤其是自己没有做实验, 就做结论。 大家再等等。 我们希望韩春雨能重复出实验结果, 但重复不出来也是科学的胜利。===============下面再给大家看一个我做过的一个化合药的前体(leading compound)CA4P我曾请国内一家知名的药物研究所根据专利, 打通合成路线, 但给我的样品比我从国外获得的标准样品的溶解度低100倍, 受体结合实验的活性也低1000倍。后来发现那家药物所给我的样品不是二钠盐, 而是只有一个Na。 把这个结果告诉他们后, 他们5分钟就明白了, 把pH调低, 马上就出来了跟国外标准样品一样的溶解度和活性。 这就是Know-how(技术诀窍)在专利里都没有写出来的。
王振亭, 刘全慧, 王春艳, 高山, 周健, 许培扬, 姚小鸥, 杨正瓴, 贺铭, 李颖业, 刘立, 沈律, 赵克勤, 吉宗祥, 蔡小宁, 张洋, 王伟, 梅钢, 牛登科, 黄永义, 赵美娣, 史晓雷, 吕喆, 赵建民, 田云川, 武夷山, 刘光银, 林赵淼, 陈金华, 刘建栋, 姬扬, 蒋新颖, 黄秀清, 吴炬, zhaoxu111, wqhwqh333, i8228, life110, liangzx, xlianggg, zzxjw, lg8811128, bluecox, pppoe201, scnaion, cloud020
京ICP备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韩春雨NgAgo基因编辑技术被调查 一个月内公开验证
评论:3 浏览:255
  科技媒体医疗网讯 针对近日国外多名基因研究者表示无法重复NgAgo基因编辑实验,并质疑韩春雨今年5月初发表在《自然-生物技术》上《NgAgo DNA单链引导的基因编辑工具》论文真实性的情况,8月2
  科技媒体医疗网讯 针对近日国外多名基因研究者表示无法重复NgAgo基因编辑实验,并质疑韩春雨今年5月初发表在《自然-生物技术》上《NgAgo DNA单链引导的基因编辑工具》论文真实性的情况,8月2日,《自然-生物技术》在对新华社记者发来的邮件中表示,已了解一些研究者的相关疑虑,将按照既定流程来调查此事。
  这位发言人在邮件中说:“《自然-生物技术》对于人们提出的任何关于论文的疑虑都会认真对待,并加以慎重考虑。已有若干研究者联系本刊,表示无法重复这项研究。本刊将按照既定流程来调查此事。作为在‘自然科研’旗下期刊发表论文的条件之一,作者须将材料、数据、代码和相关的实验流程及时向读者提供,不可加以不当限制。”
  对于相关质疑,韩春雨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自己的论文是真实的,“我们实验室已经重复了很多次”。他强调,自己忙于科研,对于外面的种种说法,不愿意多费精力来做回应。
  此前,韩春雨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亦表达了类似的想法,韩春雨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他自己对能重复实验结果充满信心。对于外界盛传的“多国科学家要求《自然》杂志介入”,他表示毫无压力,并称“最后无非是杂志社派专家组过来监督、指导,我把实验重做一遍,到时候就什么都清楚了”。
  但他同时也表示,目前来说,实验的操作确实不那么容易,未来让实验实现起来更容易也是他努力的方向之一。
关注“258企业服务平台“官方微信公众号,每日获取最新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商友宝产品
评价(1人参与,3条评价)
胡说八道,韩有充分的自信。何来造假之说?
从韩春雨对质疑的回应来看应该是造假了。
估计是造假了
共 3 条记录 1 页
同类资讯推荐
最新行业资讯
本周热点行业资讯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关于258微信
Copyright (C) 2008- ALL Right Reserved
258集团 版权所有 闽ICP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韩春雨 造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