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拍的小视频怎么为什么ipad不能放视频

怎么让自己拍的短片具有「电影感」?
有时候看到一部片子,并不长,但却有种电影的感觉。这种感觉在我们自身的具体拍摄中,到底有哪些可操作可控制的营造方法?还有类似的,有的电影被评价说是“电视剧一样的电影”。所以视频片段、电影、电视剧它们内含的带给人的感觉,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122 个回答
好像问题问的是如何让自己拍的短片有电影感(cinematic),不是比较电影和电视剧?这是一个很简短的问题,回答却需要综合的电影修养。其实一直很想写一篇系统一点的文章来回答这个问题,可是需要涵盖的方面太多了。今天简单地从导演方面来说一下好了。The Concept of Visual Unit 视觉单元概念所谓视觉单元,就是如何把文字写成的剧本在荧幕上表现出来。如何break down剧本成为directorial units(指导单元), 把directorial units转换成visual units(视觉单元),最后把视觉单元变成一个个的镜头。当你读剧本读到一个场景,你可以用一百种方法来拍它,这么多方法中并没有哪个绝对好或者绝对对,可是,there is only one way how to do it, only one way that will best serve the story needs of your film and reflect your individual style.(只有一种适合表现这个故事,体现你的个人风格的方法)这里就不展开说了,在pre-visualization的过程中,有两种方法最基本的方式来拍摄故事。Coverage vs. Shot by Shot StyleCoverage (想不到用中文怎么表示)的意思就是把一个场景里发生的所有动作、对话等用不同的角度、镜头来拍。Shot by Shot Style (逐镜设计) 的意思是没有标准镜头,每一个镜头都是经过事先精心设计。(Not standardized style of the shoot, where every shot is carefully planeda scene is shot from a out.)暂时先不写了,不知道有没有人想知道得更详细coverage和shot by shot的比较。有需要我再详细补述。简单理解就是没有电影感的片子在pre-visualize的时候导演只是想说如何完整地拍摄完一个故事,而有电影感的片子的镜头都是一个一个精心设计为辅助推动故事,有它独立存在的意义。所以这里讨论电视和电影看起来让人的感觉不一样是没有特别的意义,主要是我们国家的电视剧实在太粗制滥造,zoom in一下一个镜头,换个景别一个镜头,一个人说话一个镜头,三个人说话一个镜头??一个下午两小时拍了17个镜头,我也是给跪了??相反国外的电视剧在shot design方面做足功夫,所以看起来更cinematic。-------------------------------------------时间虽然过去了两个月,可是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脑中。回想自己当年也是初学者,这个是很基本的一个问题。所以现在自己写了一个“如何制造电影感”系列,想从摄影方面把自己学习到的经验分享给大家,希望一起交流。-------------------------------------------如果大家平时有留意电影拍摄制作,那么在初学阶段很
多人问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让你拍摄的东西具有电影感”。电影之所以有电影感,其实不光在摄影上面需要匠心独运,在美术、道具、镜头语言设计、
Blocking and
Sequencing(表演与走位)、Pre-visualazations(预先视觉化)、声音设计都需要通力合作才能达到效果。我曾经在知乎上就此问
题从导演方面发表过自己的见解。现在我想从摄影上面来简单统述回答这个问题。(以下文章内容假设读者皆有一定摄影基础)经常有人在拍摄电影的论坛上面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怎样让自己拍摄的画面看起来有电影感”。我觉得就“电影感”而言,有必要区分西方好莱坞式的电影和一些低成本制作的微电影。尽管好莱坞电影用金钱鸿篇巨制的电影效果有时候非常难去用一些低成本的手段去复制,但是有一些基本简单零成本的拍摄理念是可以沿用终身地让你的电影看起来像“好莱坞电影”(“电影感”)。不管是电影摄像还是平面摄像,我觉得都会有益于区别你和一般的摄影师。从摄影上来说,我想把下面制造电影感的部分分成5个要素:Framing(构图),Lensing(镜头选择),Camera and Camera Movement(相机和相机运动),Lighting(灯光),Color(颜色)当然这5个方面不是唯一的电影感,但是我觉得这是很基本地区分好莱坞式电影和家庭录像的标准之一。摄影师花了毕生精力去学构图,什么九宫法,什么黄金分割点,什么对角构图,什么什么什么什么??我这篇文章不想讲基础,但是在这么多构图里面确实有些我觉得比较重要的地方区分电影感。在拿起取景器的时候,有些东西你需要在脑海中明确—--Frame Size (图像的尺寸)经
常在前期和导演沟通交流要拍的电影的时候,需要先明确你要拍什么尺寸的画面。流行的尺寸有1.33 : 1 也就是俗称的4 * 3,1.78 : 1
也就是所谓的 16 * 9,1.85 : 1 (也就是这些年流行所谓的Academy,叫法每年都在变)或者2.35 : 1
(宽屏)或者是2.40/2.39 : 1 (我称作电子宽屏因为他们输出)究竟选什么样的尺寸应该符合故事的叙事要
求。虽然超多人们觉得宽屏高大上,但是在很多叙事情景下宽屏并不给力。如果你的故事有庞大的群演和给力的美术,那么宽屏将会有助于你的环境表达。如果你选
择了宽屏但是你的电影里除了白墙还是白墙,那么再宽的屏幕观众只会感到厌烦。相反,如果你要将的故事是一个很亲密的爱情片,或者你要拍摄的地点很局限有很
多东西你都要放在画外,那么宽屏显然不是最好的选择。再假如如果你的电影里面演员的身高差异很大,老人小孩啥的啥的??你懂的。像前几年很流行的
1.33,在1.66:1的画面你里你可以轻而易举地表现一些很亲密的画面而不至于因为frame
size(画面尺寸)而妥协。虽然现在1.33沦为了“电视剧感”。画面尺寸的选择应该在前期的最早阶段就商定下来,甚至在story board(故事板)之前就决定。像电影The Dark Knight(蝙蝠侠,2008),他们拍了imax和2.35 spherical两个版本,但是导演决定打破传统把两种尺寸的画面混在了一起上映,这个大胆的举动导致结果也非很美丽。又一次印证了“拍电影无定理”理论。Building the Frame(构图)现
在你有了框架了,但是要往里面放什么?成千上万的文章教程都教了你在你的画面里放什么哪里放,但是放眼好莱坞式的电影和低成本微电影,在构图中很重要的就
是"screen depth"。唔??中文怎么将呢,这个screen
depth不是景深,而是好莱坞电影中很刻意的在背景中的置景和环境让演员表演的区间。很多微电影在很狭小的location(场地)里拍摄的,小房间
啊、小商店啊之类之类。相反好莱坞都是在很大的场地空间里拍摄,呃??这个确实人家高富帅的production(电影规模)让草根们很难去模仿,但是有
一些东西呢还是可以让吊丝微电影增加screen depth。最最最最最最最简单的方法之一就是不要把拍摄的对象放在墙面前。不只你的灯爷会对你感恩戴德内牛满面,而且你也会立马得到更好的角度和深度。第二个方法就是拍摄的时候对着墙角。这是一个常见的简单小技巧,对着房间的对角线拍摄会增加空间的深度。把你的相机移到墙壁的对角线,或者至少能看见墙壁的角落,让你的画面看起来立马高大起来。第
三,把外景带进来。如果你拍摄的地方有窗户,那么增加室内的照明让大家能看见室外。甚至你可以用绿屏拍摄去假装一个室外。很多时候新手往往喜欢block
the window(把窗户挡起来)或者blow out the
window(把窗户过曝),但是如果你能把窗户外的景色带进画面,往往你会发现这些不起眼的外景强烈暗示着环境,让画面非常漂亮地打开,画面的深度戏剧
化地增加。第四,如果你在室外拍摄,尝试取一些带有地标性的建筑物让观众知道你在哪里。如果你在原野上,你可以把房子或者拖拉机放在背景里。如果你在城市里,让观众看见演员背后三条街道风貌。这些在背景里的东西不需要在焦上,可以被虚化,但这些元素一定要在。最后,我想说一下depth of
field(景深)对画面的影响。很多很多人都误以为“大光圈浅景深”就等于“电影感”。呃,我只能说大光圈、浅景深是小朋友。景深只是构成电影感的众多
要素中的一种,并不是你把光圈一开大“哇噻”电影感就出来了。很多那些业余摄影爱好者或者自诩人像摄影什么什么的爱好者用大光圈浅景深拍了无数糖水片睡了
无数麻豆圈了不少钱,但这些人不配称为摄影师。如果你真的看电影的时候认真留心,那么浅景深在好莱坞电影中通常只用在两种以下的情况里:
第一种就是如果你在拍一个有很多信息量的semi-wide shot(半全景),你需要引导你的观众去注意某个重要的对象。想象一下路边咖啡馆有大概20多个群演,然后你需要观众去注意到我们的超级英雄正在接电话,这时候我们需要用浅景深去引导观众“该看什么”。第二种好莱坞电影用到浅景深的情况就是在拍摄特写和中景的时候,这样浅景深可以帮助观众的注意力放在对话的内容上。除了以上这两点,feature电影已经痛到入骨地花了大价钱去获得一个场地的拍摄许可,他们真的很想都拍出来给你看“你看你看,这里好叼。快看快看,这里花了好多钱。”所以establishing shot(全景)一定都是深景深。而且多人之间的对话也是深景深。深景深会让你的画面看起来高大上,更宏伟广阔。很多微电影看起来有一种claustrophobic(幽闭)的感觉是因为画面的深度不够。
所以,看好莱坞大片的时候好好思考感受一下,构图的时候思考一下画面的深度,你会惊奇你拍出来的画面会有质的飞跃。--------------------------------------------------------------------------------------------------------------07/17/2015 更新想不到被推荐了,因为最早回答这个问题,已经写了一些一系列《如何制造电影感》的文章。放些零零散散的传送门吧,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看:)如何制造电影感 - Being Cinematic - 摄影篇之构图如何制造电影感 - Being Cinematic - 摄影篇之透视如何制造电影感-Being Cinematic - 摄影篇之灯光-------------------------------------------08/15/2016 更新公众号:熊猫潘专卖和电影制作有关的一切干货,全部原创,欢迎关注。
额,别说我泼冷水啊我真的不太同意很多个用很多好莱坞电影举例的回答。我相信问问题的人拍的都是小片子,什么色戒什么落水狗什么007神探夏洛克,那些例子对认识电影,了解电影语言吼不吼呢,当然吼啊,再俗也轮不到我国电影鄙视对不对。问题是他们是多少钱拍出来的片子?他们在美术、选景、摄影、灯光上的条件(条件包括预算和主创人员的能力),普通拍短片的人能比么?他们的演员能够轻松驾驭复杂调度、单镜头非交流场景、特写甚至大特写,还有中景长镜头的表演,普通小剧组(学生,成本不高的商业微电影)找的三脚猫演员可以吗?你去北影厂门口找个人来拍个特写来段戏给我看看?好,说群众演员欺负人,那谁去北电中戏本科表演系在读的,甚至找个普通话剧团摸爬滚打十年的来段戏看看?除了颜值高点儿,台词顺点儿,还能保证王佳芝梁朝伟的表演效果吗?不说最高要求,就找一个好莱坞普通的剧情片,也不用《谍影重重》,就来一段《闻香识女人》 最后演讲,送你一个大礼堂,把所有分镜头复制,只要反应对了,剪辑点对了,抄拍一遍,如果找的都是三脚猫演员加屌丝剧组的那套设备,这效果能看吗……视听语言全世界有N种,并不是说三镜头法,景别逐渐推进,反应做剪辑点那套是唯一的,哪怕是唯一,也是好莱坞制作条件下才比较适用的,如果全世界都学那套,那阿巴斯安哲小津不用活了啊。至于怎样改好剧本怎样调教演员怎样做好场景设计,太复杂,几句话也说不清,当然我也没能力很系统地从头到尾说明白,就说个大概的理念以及大致的学习方向吧。拍好短片首先要搞清楚你的斤两,第一是主创的斤两,第二是你剧组的预算的斤两,姑且把短片粗略地分为两类,一类是比较风格化,狂拽酷霸诙谐幽默小清新;第二类是注重叙事、戏剧冲突和表演的。然后接下来要说重点。如果你要拍的是第一种,先找个参考片看看,注意,首先你要找的是预算和你差不多的参考片,这种参考片要么是广告,要么是短片,如果真的找不到比你还穷的剧组,至少也是同类型的穷人版,比如参考片里有个1000人的大礼堂,你能找到个500人的;原作有一辆伊兰特,你也至少得有一辆比亚迪。然后看看别人怎么拍的,看看别人怎么利用场景的,自己出一版经过比较和借鉴的分镜头,借鉴不是抄,借鉴的是风格和思维方式。出了一版分镜头后,去看景,当然有条件的话找几个人闲杂人等去试试大概的调度就更好,根据看景的结果出一版分镜,你会发现由于实地条件的变化,你之前的那版分镜可能用不上,或者要大幅度修改。好,到拍摄阶段了,如果演员不怎么专业,导演对表演不太熟悉,那还有一番折腾,分分钟你出的分镜头演员演出来死活出不了分镜头的效果,有时是演员的问题,有时是分镜头设计得只顾YY不顾人情,那咋办?只能现场改。剩下的省略,都是老生常谈。第二种风格的,也一样,如果有条件,演员人数也不少的,最好能排练,排练的过程不一定是为了让演员演一个你心目中的效果,而是让演员在表演中挖掘(修改的)可能性,因为演员排练时,他们也在寻找一种专注于戏剧目标的方式,一开始就给他们具体要求结果往往在强扭,所以这个阶段的目标是找可能性。这个可能性不光是表演的可能性,还有分镜头的重新规划,所以姜文为啥画那种丑陋的分镜头也不能阻止他成为伟大的导演,丫要的就是戏啊,画那么漂亮干嘛,而且随时还会根据排练的结果修改。根据演员和景的实际情况再调度,找到最终的方案,再开始拍,过程中也许角色的权重变了,甚至戏剧目标也变了,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这个太复杂,不展开。看这类戏要看什么片做参考呢?都一样,还是看那种同样低成本(当然可能还是比你的预算高)的片子(杨德昌侯孝贤贾樟柯,水果硬糖之类),看看别人怎样在那样的制作条件适用适当的视听语言来表现的。不然你以为侯孝贤不知道特写有用?你以为杨德昌不懂快切?你以为许鞍华只会拍长镜头?别人都是在工业电影体系内呆过的人好么?初学者学习好莱坞电影,对不对?当然对,因为很多好莱坞电影的电影语言是经过充分的观众心理学研究而总结出来的,可以从这种相对通俗的作品里了解电影语言的大概逻辑,但输入和输出还是不一样的,任何一种体量的片子,都有他们特定的电影语言,虽然有时没那么泾渭分明,但拍出来还是为了一个最终的最佳效果,你能想象一部展现恢宏视野的史诗电影拍了大量的特写吗?你有一群演技比较抱歉的演员,你还敢频频给他们长镜头和近景特写飙演技吗?找参考片的时候,先看看自己斤两,再看看剧组斤两,然后找制作规模和风格相仿的片子进行学习,这至少是一个降低失败概率的学习方向,大片和小片适用的视听语言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随便抽一部好莱坞牛片来做例子,跟告诉你10天养猪致富没区别,欣赏和借鉴,是两码事。有个段子说的是布拉特皮特根本不会泡妞,他只会一招就是上前问妞的电话号码……我觉得抄好莱坞的分镜头就和我学布拉特皮特二话不说直接去问女生要微信差不多了,大耳刮子扇得找不着北是必然的结果。别说普通人了,就国内那些有了多年经验的职业导演,他们中的大多数复制好莱坞也复制不出来,《神探亨特张》和美剧《南城警事》、《盾牌》,在视听语言的风格和理念上是比较接近的,也看得出高导在努力复制那种经过精巧调度和快速剪辑,貌似随意的写实化拍法,问题是……真不是一个水平啊。奥利弗斯通的《天生杀人狂》和《刺杀肯尼迪》,20多年前的电影了,别说普通人,不算美国,全世界能有几个国家的电影界能在10年内弄一个视听风格类似的来看看……————————————————————分割线————————————————另外看了下其他答案里说的规律,我不一一艾特了,撕逼不是我的目的,说点我的不同理解。所谓的视觉规律,确实观众看电影时眼是从左往右看的,但这个规律造成的大部分是画面的轻重问题,所谓“左轻右重”,舞台上也有“进龙头不入虎口”的说法,也就是不会往左边离场。如果追求的是画面平衡,那么画面左边的大目标物就可以和画右的小目标物平衡画面的轻重。当然画面平衡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比如色温、材质等等,不展开说。如果画面是一个斜坡,一辆汽车往画右上坡,我们会觉得这车上坡没那么费劲,如果方向相反,往画左上坡,我们会觉得这辆车很费劲。而如果斜坡是左低右高的,斜坡中间有一辆车定着,如果分不清车头车尾,我们潜意识里认为这辆车在上坡;如果斜坡方向相反,左高又低,斜坡中间的那辆固定不动的车,我们潜意识里会觉得它在下坡,以上都是常见的视觉规律没错。但如果放到戏里这个真和好人坏人没什么必然联系,每一部戏的每一场戏的戏剧要求都可能是不一样的。而且以上规律适用的前提是,这场戏追求的是画面的平衡,但并不是每一出戏的构图都是为了画面平衡的,有很多电影为了表现某种美学理念,会追求画外空间、画外引力和不平衡的画面。以前黑色电影也有很多所谓规律,比如穿黑色衣服的女人很可能是蛇蝎美人之类,后来到了一定的泛滥阶段就被摒弃了,晚期有很多恶搞传统黑色电影的作品出现,以往的条条框框都被逐条颠覆了。重要的事情加黑体,电影的风格、流派多如牛毛,而且很多优秀的创作者每年都在不断推陈出新,打破旧有的规律,所以千万不要被束缚在条条框框里,任何一篇视听语言分析的文章说那是唯一真理,都是有失偏颇的,那些例子只能成为一个例子,不能成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微信公众号:过电瘾
maoleispace额,有点关于电影的湿货
我刚抓了一只野狗,吃了,现在火气大,我来答答。他们太罗嗦。我告诉你个简单的。电视剧(不包括部分高端美剧)镜头语言较为简单,它只需要在不造成观众视觉以及思维混乱的前提下(不跳轴,不穿帮,不违反规律,不前后矛盾等),完整的讲述故事,就可以了。如果好看精彩,那就更好。电音则需要在画面,音乐,剪辑等各方面更加精细,它需要利用一切对观众进行更多的心理影响。举例:比如我要挑战邪恶的Boss获得公主的跪舔,这次终于看到Boss,我向他走去,干死他。于是,电影中我往往从画左走向画右,而Boss则通常从画右走向画左。电视剧,则无需在乎这些细节。我们视觉观察大多与阅读统一即是从左往右看。于是影视心理学上,人从左走向右是让人舒适的,安定的。绝大多数影视剧正面人物出场时,总会左出。而相反,Boss出场了,他从右入,这很自然让人潜意识产生生疏感,如果加上配乐,灯光等,更会加强观众内心的反感。类似这种小的心理暗示在电影中无处不在。而这种小暗示需要大量的资金,优秀的团队,花大量的时间进行设计勾勒。哈利波特中一个商店里所有的玩具均是实体,花了大概一年设计生产,而呈现在影片中仅仅一场戏。也许你觉得这一场戏,甚至一秒钟,一瞬间的事情并没有意义,但就是这一点点的小暗示,让你慢慢进入他的魔法世界,深信不已,爱不释手。当你将电影一帧帧的观看时,你能感受到更多,为什么镜头里这双步行的脚是面向我们,镜头随着脚步前进向后移动而选择跟在脚后随着步伐跟拍?(前者凸显人物神敏感,反之根在脚后是凸显人物即将观测到物体的神秘感)为什么这段对话里不断伴随着秒针响?(增加时间紧迫感)为什么要长镜头处理这段戏而不用迈克尔贝快速剪辑多机位处理?(增加纪实感,真实感)等等…电影就是从这一点点细节着手,最终让你被故事打动,。你往往以为自己哭,自己怒,自己压抑仅仅是因为故事。其实,打入你内心深处牵动你情感的恰是这些不经意的细节。比如,看了这么多字,你还是很讨厌我。为什么呢?因为真正在你心中挥散不去的,是开头那一句话,我杀了一条狗。这便是电影的魅力。我没杀狗。
所有的技术方面都是后话。作片子,讲故事,要有味道。戏的味道。这个味道不出来。一句台词,就low到爆。在我看过不下一百个low短片山寨微电影中,有的画面还不错,但声音差。有的声画都挺好,但放在一起就没有视听,有的视听出色,说啥完全不知道。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前三句台词,就让我想把导演编剧拽出来打一顿。
看了一些器材推荐,技巧介绍,多图说明的回答,大多数让我感觉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样子。加上“黑边”,配上字幕,用浅景深镜头,就可以称为“电影”了吗?可能,急功近利的想法,忽略了电影创作后面的艺术积淀,思辨和方法,基本功的训练,文化的传承,单单追求形而上的“电影感”,最后肯定缘木求鱼。大家可以看看《黑暗中的舞者》,发现里面大多数的画面属于答案中的“电视级”水平。但是你不能否认《黑》具备电影感。如果你要拍摄一部电影(即便是短片),如果你希望它像电影,最重要的是:你绝对清楚它的意义是什么?当你的表达超越了大多数人的理解,获得大多数的认同,手段有效,即可以说“电影感”。一个普通人的眼和一个画家的眼,在生理结构上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但是画家在画布上完成了一个作品。它的颜料和笔触就是他的手段,但是重要的是:他看到了你所看不到,或者说不出来的东西。这就是区别,也是你一直在纳闷的东西:怎么我就不能呢?
这个不能说的太多,因为你了解了之后就会放弃拍短片的打算了。简单来说就是少用中近景,或者说你拍一场戏的时候别让它看着像电视剧,那就是你想要的(电影感)了。对了,词要少,话别太密。
泻药。【多图预警】这是个有关导演构思的好问题。我试着从我的角度来分享一些看法。由于种种原因长时间未更新本答案,略微修改原文并暂时停止更新。这篇文字本身不是对题主个人拍片的建议,而仅是我自己那段时间一些对视听语言的简单思考,想到哪部片子就提哪部,忝置于斯,如今读来也颇不自容。真要说在实践上把握电影创作的方法,还是要不断实践,仅用这一套东西,毕竟纸上得来,况且也是一家之言,没奈何,放在这里供参考罢了。注意几个关键字:摄、物、剪;时、空、光、声。其实电影感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作的思维方式。从技术本质上而言,电影是由摄影机(录音机)记录下拍摄对象,经过后期处理之后形成的视听时间艺术。所以,在电影创作的过程中有三个元件:摄影机、被摄对象、后期处理。可以简称为“摄、物、剪”。相应地,一个导演在试图把故事和观念变为可见的视听作品时,就有三套思维方式。首先,摄影机如何安排,包括角度、景别、运动等等;第二,被摄物体如何安排,包括光位、场面调度、表演等等;第三,剪辑怎样安排,涉及到前期的剪辑思维和后期本身。一个空间中,摄影机该如何安排呢?空间和摄影机的关系是什么呢?摄影机如何展现时间在这个空间中的流动呢?电影摄影不是拍视频,而是尽可能地选择准确的视角。我们不可能永远用一支50毫米镜头,在人眼高度,用平视角拍摄。举一个例子,假如你是导演,而你面前的剧本写了这样的一个场景:一对父子作为老板请了6个手下一起在圆桌上吃饭聊天。你该怎样安排这个场景,怎样下机位,怎么处理摄影机的运动呢?先不要往下看,自己想想。好,昆汀·塔伦蒂诺是这样做的:图片截取自《落水狗》开场段落。图片截取自《落水狗》开场段落。昆汀没有让全景出现哪怕一次,这个段落的所有镜头都是通过人头高度平视角、长焦镜头、平稳左右移动来完成的。与此同时,他在拍摄的时候还玩儿了一个花招:没有任何一个镜头中同时出现了黑社会老大和他的儿子安迪的脸。这个拍法和你想到的拍法相比,怎么样呢?那么昆汀为什么这么拍呢?对于镜头设置和场面调度的独特思维方式,就是电影感的一部分。对于镜头语言有一定了解的知友应该知道,拍摄多人对话戏份是场面调度中的一个难点,因为这样既容易导致观众对空间的认识产生混乱,同时也可能无法突出人物和性格。对于昆汀来说,他在这段戏中通过这种运镜方式,把一个圆桌的空间扁平化了(这就是为什么老大和儿子不同时出现的原因,这样会让空间在他们俩的连接处红线那里断开,整张桌子的圆形被拉开成为长桌的感觉)与此同时,他通过几个突出的人物关系和冲突(例如经验杀手和黑老大关于笔记本的冲突、不付小费的家伙和黑老大儿子、经验杀手的冲突等等)来固定住角色视线,从而构成空间,并且突出人物性格。这是电影史上最牛逼的圆桌吃饭段落之一。谈谈景别。这个视听因素在视听训练中是比较浅显的,也易被忽视。许多摄影爱好者也能言之凿凿特写、近景、中景、全景全套说出来。景别在空间中的意义是摄影机(视点)离被摄物的距离;以及视点对被摄物的关注程度。前者由摄影机的距离决定,后者则是镜头的焦距。换句话说,观众和创作者共享的这个视点,是随着景别的变化而产生对被摄物关注度的变化的。我认为,景别在视听语言的系统中是一个特别基本和有效的因素,它会伴随着摄影机主体的运动、角度;被摄物的用光、调度;后期的剪辑、安排而产生重要的作用。举例而言:《色戒》中王佳芝与易先生第一回单独吃饭,王佳芝勾引易先生的段落,是非常精巧细腻的一段两人对话戏,《色戒》中王佳芝与易先生第一回单独吃饭,王佳芝勾引易先生的段落,是非常精巧细腻的一段两人对话戏,共分三个小段落。第一个小段落,首先是全景的主镜头,交代环境和位置。其实这里也有一个用光的细节,王佳芝在明,易先生在暗;表演上也很细腻,易先生姿态自然,王佳芝紧张。上手搭讪,景别是不到近景,镜头在轴线这一侧,仍然是白天天光为主。上手搭讪,景别是不到近景,镜头在轴线这一侧,仍然是白天天光为主。易先生这一侧,景别类似,后景景深略深些。这里的景深安排也有意思,总觉得易先生这一侧舒服自然些。这几句话的景别较松,还是两个人试探的阶段;况且松一些的景别能更有效地突出环境。易先生这一侧,景别类似,后景景深略深些。这里的景深安排也有意思,总觉得易先生这一侧舒服自然些。这几句话的景别较松,还是两个人试探的阶段;况且松一些的景别能更有效地突出环境。第二个小段落,过度两个镜头之后,换轴侧,王佳芝视线改向右,时间也推移到晚上,光变成室内光源为主,但人脸光依然是斜侧光为主,微量补光。我们能看到,景别一下子推倒近景,两人的气氛也变得不同。同景别的反打。这个阶段王佳芝在不断地挑逗易先生,然而还未完全深入,俩人的话语有些交锋。例如易先生不断打听那个实际上不存在的“小麦”。同景别的反打。这个阶段王佳芝在不断地挑逗易先生,然而还未完全深入,俩人的话语有些交锋。例如易先生不断打听那个实际上不存在的“小麦”。因此导演不断在紧的景别中插入这个较松的景别,还带关系,让整个段落的视觉节奏起伏有致。因此导演不断在紧的景别中插入这个较松的景别,还带关系,让整个段落的视觉节奏起伏有致。易先生的反打,这里没有王佳芝的关系,显示易先生仍有一些审视的态度。不过,这两个较松的景别出现频率越来越低。易先生的反打,这里没有王佳芝的关系,显示易先生仍有一些审视的态度。不过,这两个较松的景别出现频率越来越低。出现了这个目前为止最紧的景别,加之气氛越来越暧昧,后景虚化,人物眼神的表现非常明显,台词也步步紧逼,观众随着两人关系渐入佳境。出现了这个目前为止最紧的景别,加之气氛越来越暧昧,后景虚化,人物眼神的表现非常明显,台词也步步紧逼,观众随着两人关系渐入佳境。同样的景别,王佳芝喝酒,注意确实有一个很弱的侧逆光做补光,不过高光强调在玻璃杯上,为什么呢?同样的景别,王佳芝喝酒,注意确实有一个很弱的侧逆光做补光,不过高光强调在玻璃杯上,为什么呢?一个眼神一个眼神性感。性感。第三个段落,又换轴侧,王佳芝视线向画左。这时景别比之前略松,已经过去了精神上最为紧张的勾引阶段,两人关系已经基本确立。汤唯的眼神把握相当到位,不过整体表演还是略有粗糙;但也挺符合王佳芝这个不大会做戏的人物形象。反打易先生。梁朝伟在这三个段落中的眼神表演是教科书级别的,时机把握、眼神方向、眼神控制都完美无缺,充满魅力。反打易先生。梁朝伟在这三个段落中的眼神表演是教科书级别的,时机把握、眼神方向、眼神控制都完美无缺,充满魅力。李安的《色戒》,有些东西我是持保留意见的;不过就这一段戏来说,精致细腻,内敛含蓄,节奏把握无懈可击。从台词、道具、美术、灯光等方面都完美契合了导演的视觉和戏剧设计。而景别,则是这段戏的节奏把握中最核心的视觉元素。一紧一松,能带来极为潜移默化的观影感受。所以,创作者一定不能忽视这个看似很简单的景别问题。有人说景别在某种程度上是导演对画面的态度,这话有一定道理。不考虑纯粹构图的因素的话,景别就是距离,越紧则越近。然而,电视与网络媒体的产生和发展对电影的景别设计产生了不少影响,可能现代电影中使用远景、全景与近景、特写的频率要远远高出近代电影。有句话,叫“中景无力”,指的就是这件事。近期的《聂隐娘》则几乎不用特写,景别的错落也不多,那就是看其他的视觉要素了。总之,景别观念是培养电影感中视觉元素的最基础部分,假若一个创作者拿着摄影机,连景别都不考虑,则有一定问题。说说角度。角度有两组分类,第一种,是分为高角度、平视角、低角度的竖直分类;第二种,是分为正视、侧视、斜侧视的水平分类。总的来说,即摄影机以被摄物为球心,构造在空间中的一个球面。而如何正确地选择这个球面中的点,则是创作者的功力所在。同景别类似,这个因素不算显著,但非常重要。其实上文《落水狗》的例子中就存在着一个角度选择的问题。注意,第一张图的角度明显较第二张图低一些。为何这么处理呢?其实就电影感这个概念来说,第一张图代表的镜头更具有电影感——它在运动、前景更丰富、角度更有趣味。然而,第二张图所代表的镜头不能采用这种方法——它是静态的、前景离开了画面中心、后景相对更丰富、角度基本处于人眼视角。原因在于,其实上文《落水狗》的例子中就存在着一个角度选择的问题。注意,第一张图的角度明显较第二张图低一些。为何这么处理呢?其实就电影感这个概念来说,第一张图代表的镜头更具有电影感——它在运动、前景更丰富、角度更有趣味。然而,第二张图所代表的镜头不能采用这种方法——它是静态的、前景离开了画面中心、后景相对更丰富、角度基本处于人眼视角。原因在于,第二张图代表的镜头开启了一段冲突对话,并且是两个重要人物出场镜头。停顿的视觉节奏有利于人物形象突出,而人眼角度则使得摄影机视角接近餐桌上的观察者——仿佛我们也坐在餐桌上,看着这两个人。《神探夏洛克》第一季第一集结尾也体现了角度的细微作用(没错这系列广播剧也具有很强的“电影感”)。这段对话戏是夏洛克与凶手对峙揣测的戏份,台词波澜起伏。这个角度是两人在互相怼词儿的阶段。《神探夏洛克》第一季第一集结尾也体现了角度的细微作用(没错这系列广播剧也具有很强的“电影感”)。这段对话戏是夏洛克与凶手对峙揣测的戏份,台词波澜起伏。这个角度是两人在互相怼词儿的阶段。夏洛克毫不服输,两人势态平衡。这里也可以略微提一下打光,没有采用传统的三点布光,而是两侧进光,高光在鼻子上形成两条弧线,阴影全落在脸中央。很有意思的打光。夏洛克毫不服输,两人势态平衡。这里也可以略微提一下打光,没有采用传统的三点布光,而是两侧进光,高光在鼻子上形成两条弧线,阴影全落在脸中央。很有意思的打光。然而,然而,对连环杀手的角度突然下降,且在水平方向变斜侧视,景别也变为大特写。这里他在说什么呢?他在说夏洛克有一个粉丝,也就是暗示莫里亚蒂的存在。而这个信息,观众和夏洛克都是云里雾里,神秘感伴随着镜头的设置而突然提升。我们一定程度上在仰视这个人,画面的暗示不言而喻。夏洛克这一侧则没有落入对称反打的窠臼,给了一个平视角,他的疑惑是明摆着的。顺便提一句,《神探夏洛克》作为在电视上播出的广播剧集,大家可以明显感觉到它的景别使用上要比普通电影要来的紧得多。事实上,在大银幕上出现这样得大特写的情况少而又少。有一个爱好者是丹尼·博伊尔。夏洛克这一侧则没有落入对称反打的窠臼,给了一个平视角,他的疑惑是明摆着的。顺便提一句,《神探夏洛克》作为在电视上播出的广播剧集,大家可以明显感觉到它的景别使用上要比普通电影要来的紧得多。事实上,在大银幕上出现这样得大特写的情况少而又少。有一个爱好者是丹尼·博伊尔。除了对话戏以外,许多场面戏运镜对角度的需求也是非常明确的。这里举一个简单的《霸王别姬》中的例子。影片第一个镜头,霸王和虞姬走入体育馆通道,镜头向后拉。不考虑这个镜头包含的暗示和象征,单从运镜来说极为漂亮,很细腻地选择了低角度,略带斜侧。这种沉重感与传奇感,视点贴地、露出屋顶,不用低角度根本展示不出来。想象一下在平视角的这个镜头?绝对丑的一比。而略带斜侧、避免二人骑轴(也即直视观众)的设计则不显得太呆板,空间更灵动一些。加之打光、声音设计,光这一个镜头来比,看看凯歌导演新世纪后其他电影的第一个镜头,高下立现。影片第一个镜头,霸王和虞姬走入体育馆通道,镜头向后拉。不考虑这个镜头包含的暗示和象征,单从运镜来说极为漂亮,很细腻地选择了低角度,略带斜侧。这种沉重感与传奇感,视点贴地、露出屋顶,不用低角度根本展示不出来。想象一下在平视角的这个镜头?绝对丑的一比。而略带斜侧、避免二人骑轴(也即直视观众)的设计则不显得太呆板,空间更灵动一些。加之打光、声音设计,光这一个镜头来比,看看凯歌导演新世纪后其他电影的第一个镜头,高下立现。对于许多导演而言,关于角度、景别的选取似乎都已经成了摄影师的职责。我的导师则曾告诉我,没自己摸过摄影机的导演,很可能不是好导演。画面的角度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它看似是很纯粹的一个构图问题,则实际上同景别一样,涉及到很细微的视觉设计。角度决定着视角的方向,同时也辅助画面空间、景深的构造。说说景深吧。不强调景深怎么用摄影机拍摄出来了,即景深和镜头光圈大小负相关,光圈越大景深越浅,景深和镜头焦距大小负相关,焦距越大景深越浅。主要说一下,在导演创作方面,景深在画面中代表着纵深空间。电影银幕创造奇迹的原因之一,就是画面中空间带给人的想象;我们是同创作者一道,随着摄影机的狭小角度置身于故事、人物、情绪所在的空间的。因而银幕所展现出的纵深空间就尤为重要,它是电影带着观众走入梦想世界的跳板。提到景深,不能不提伟大的小津安二郎。我本人对大师并不抱有特别的崇拜,然而小津在电影语言方面的造诣是珠峰级别的。截图来自《东京物语》。我们可以注意到,以上镜头中每一个都具有丰富的景深,也就是说,截图来自《东京物语》。我们可以注意到,以上镜头中每一个都具有丰富的景深,也就是说,画面主体身后有广阔的空间。这种极度完美主义的处理方式,契合在小津碎片化的空间构造,以及影片所体现出的丰富的日本气息,营造了一种极富意味的空间想象。注意景别均卡在全景左右,焦段偏长,人物周围杂物多:这给我们什么感觉?那就是周围的所有空间均无限延展,从深到潜。另外,注意角度,这几个镜头几乎都是人膝盖左右的位置平视角拍摄,有天有地,人物像在画框中一样,古典主义的味道浓厚。这种“电影感”,用卡努杜的理论来说,是电影结合建筑艺术的结果。一定要明白,景深首先代表空间,而空间是电影的根本问题之一。也就是“时空光声”里的“空”。
谢邀。 楼主这种问题其实是我很多朋友遇到的,很多以前的同学问,为什么你们拍个作业可以拍的这么像电影? 其实楼主的问题说白了,就是目前如何在有限成本里,尽可能把影视技术化的问题。我想,再好的剧本,脱离了电影技术,拿dv拍,除非是走mocumentary方向,不然很难有电影感的。想让短片充满电影感,其实不难。1. 使用浅景深摄像机或者相机拍摄在08年至今的六个年头里,全世界的影像门槛再极速降低。拍摄质量在几何形增长,我们还得归功于5d2,对的就是无敌兔。 无敌兔的出现,让一般的消费者花并不特别昂贵的钱,实现了电影机一般的虚化质感。虽然焦内没法那么锐利,可是主题以外,奶油一般柔滑的虚焦,城市的灯火全部变成大个儿的萤火虫围绕着主角…这在单反支持视频以前简直是奢望!由于单反感光元件巨大,景深效果会好。所以,楼主不妨去找找08年左右的学生电影短片和如今的短片比,摄影机的改变,真的让影像的魅力被放大。2.声音好的短片,声音多半是精致的。院线电影和一般的小视频比,画面是可以模仿的。可是声音永远是无法超越的!信噪比高的录音设备收出来的声音干净无比。这么说吧,电影里我们常常可以听到香烟燃烧的声音,而我们在生活中都听不到。这就是电影声音制作的有趣之处。一切混音在真实的基础上加以戏剧化。而普通的视频,多半做不到声音干净,混音犀利。这里也可以给点我自己的经验,我在做片子的时候,除了强调收音组收音质量以外,后期的时候,我每一句话都会争取做混音和处理,哪怕是简单的一路台词。我的通常做法是,把一句台词复制三条,第一条控制响度,第二条加强重低音,第三天加强人声音色;然后三条混合调整响度。这么一来,声音性感了锐利了,电影感就慢慢出来了。3.校色这一点不用说了,电影作为一种视觉听觉的综合艺术,调色就和混音一样重要。想让你的片子有点儿电影感?其实并不难。如果你用premiere等windows主流软件,可以下载一个magic bullet的插件叫做looks。如果你嫌麻烦,直接下载一个插件叫做mojo,效果好,简单。fcp上就推荐一个插件,cinelook,简单好用。 如果你更牛,color,speedgrade,达芬奇效果更好。4.不同焦段的镜头拿dv拍,很难出有意思的镜头。不同焦段的镜头是有不同魅力的。广角镜头拉伸空间,加速空间内物体运动,长焦反之。5.黑条最后补充一点,对了!就是黑条!这个装逼到哭的东西!电影多半是2.35:1 或者是2.55:1的画幅比例。加一个黑条,会瞬间充满电影感的。回答暂时就到这里吧,这些技术层面的东西,使得短片也能有电影质感。而真的不是剧本,不是演员的因素。
刚开始印象中以为这个问题已经有人提问了,后来搜来一看,另一个提问略有不同,重点是单反如何拍出电影感觉。于是就抽空写了一下自己的看法。请 指正。相比电影,电视剧制作相对更流水线,因为屏幕小而且分辨率低(曾经),更少考虑画面构图的韵味、趣味和意味,摄影机的宽容度低,更多是靠情节而不是画面去讲故事,等等。针对这些特点,想实现影像的“电影化”可以这么做:1、背景虚化。用个大光圈的镜头或长焦镜头就可以了。不过这只是最简单的方法,也是目前正在缩小的差异。比如下图是电视剧《小爸爸》的画面,虚化还是比较明显的,其实随着电视制作设备的升级,这方面的差异越来越小了。2、独特的镜头语言。电视剧比较少用太新奇的视角。随便举例如,::::对话::::电视:A说、B说、A说、B说、一口气正反打……讲完。电影:可能会A说话的时候拍着旁边鱼缸游动的鱼儿,B说话的时候拍着城市的天空,A再说话的时候拍着塞满烟蒂的易拉罐做的简易烟灰缸,B下一句说话结结巴巴,画面变成了喉结吞咽口水大特写。::::出门::::电视:平视,某人推开屋门,绕过磨盘。打开院子门出去。走向了远方。三四个短镜头拼接在一起。电影:一个大摇臂,俯视,某人从家门出来,绕过磨盘,从院门出去,再沿着弯弯曲曲的乡间小道,走到远方。长镜头一气呵成。::::晕眩::::电视:主角撑着额头;紧闭上眼睛;身体摇摇晃晃;扶墙;找椅子坐下;喘气。电影:镜头绕着主角360度转啊转啊转啊转啊转啊转啊转啊转……越转越快……啪!主角倒地。主要不是由于技术或设备的差异,而是成本精力和制作理念的差异所导致。也包括电影镜头过于意味深长,不适合不集中注意力的电视观众。3、对比度因为历史原因,电视屏幕能够显示的效果有限,摄影机用太好了纯属浪费。比如为了避免出现画面死黑(没细节的黑),画面的亮度就会整体偏高,显得比较平均。此外包括了饱和度、冷暖等差异,给人的感觉就是很”平“。电影屏幕则可以表现出从极高到极低的明暗对比。电视电影电影4、构图如下图。同样的构图画面,在电视荧幕上所显示出来,跟电影银幕上给人的视觉冲击,是完全两码事。显然电视构图要平淡的多,还是因为过去电视屏幕小,这方面花脑筋想太多了是浪费,观众的感受有限。所以如果画面的构图精彩,也是能够更有电影感觉的。至于”像电视剧“的电影,无非就是上面提到这些方面欠考虑,导演或摄影将就一下就过去了。这些差异,也是跟整体发展水平有关。美剧英剧什么的,跟好莱坞大制作还是有差距的, 但跟中国电影的差距,就没中国电视跟中国电影的差别那么大(有的还会更高些)
联系如何不用台词也能把故事讲完整。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ipad不能放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