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田窑娃娃碗暗刻三个娃娃薄胎碗价格多少

朋友看我在这里瞎扯,莞尔着让我也贴几件他喜欢的家具。我说我是瞎扯,你何必掺和。这两件,专业人士可以写出长长的介绍文字,关键词也无非是材质,造型,比例,装饰。核心还是设计,没有好的设计,再好的材料也是糟蹋,有好的设计,差一点的材料也能表达出它的特长,而关键点是怎样让各个因素配合达到微妙的“刚刚好”?  如果说前面两件半桌还是及格的经典,那这两件则算是中国古代硬木家具里的杰作了。都存放在明尼阿波里斯艺术中心。什么叫造型和线条表达出的中国明代绅士气质的美?看看吧。    
  @chenau-06 19:41:33  @滥竽充数的演奏会
17:11:30  有个站短说席镇是什么,我贴一个。看着像实物放在书上的,其实是印刷品。  怎么看着这么立体  -----------------------------  这是早年国外大拍的图录,摄影水平好。
  @滥竽充数的演奏会
17:45:44  一个东周晚期的镇墓兽,木质漆器  -----------------------------  这件玩意是小鬼子美秀美术馆的。
    作者:chenau1989 回复日期: 19:51:10  回复
  这个话题就大了去的,真是说不完的。我觉得,真的很难说谁就对谁错,什么是该的,什么是不该的,每个人,每个组织都会有他的处境与利益和生存法则,社会本来就是多数人压倒少数人,多数人的利益约束少数人的自由。。。良知、道德的结果导向不都是社会多数人的利益和谐吗,,,   -----------------------  少数人的利益也好,多数人的利益也罢,我相信良知和道德还是存在的。就如你我从小就念的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种最朴素的道理。别笑,最朴素最傻的道理,才是在这个社会中最有用的,不要管别人,守着自己的信念,就能坚持到最后。
  作者:chenau1989 回复日期: 19:51:10  回复   社会本来就是多数人压倒少数人,多数人的利益约束少数人的自由。。。良知、道德的结果导向不都是社会多数人的利益和谐吗,,,   ------------------  你可知这十几年来的中国社会,已经恰恰相反,是牺牲多数人而供着那极少数人和圈子的利益和自由,你恐怕还年轻,还未涉足国家政法金融圈子多少,还未切身感受到这机器是如何运作的。我是执着的相信,又惨痛的被打击过的。你背过党章吗?我曾是系里背得最熟的,说倒背如流也不为过。这都没什么,相信过坚持过,总有收获的。我不后悔。  我们只是蝼蚁,连这机器中的一颗最细的螺丝都不算的。但我们也有自己的坚持和精神,就足够了。现在的年轻人都很聪明,比我们强,但少了一份傻劲:)
  您好,楼主,看见您帖子里有不少明代的家具,嗯,有些疑惑呀,想问一下,希望不要被门外汉滴问题.......  1、现在的建筑,大部分是西式建筑,好吧,更多的来说是“精简”的西式建筑,而一般家庭内部装修,一般也是在古典欧式、简欧、洛可可、地中海、新青年主义等类型中,那么,在此环境中,中式家具会不会有违和感呢?  2、现在的中式建筑,且将其称之为中式建筑的新中式、新民居.....是否在这种环境下,中式建筑的违和感要少一些呢?  3、看了楼主说的垃圾——普品——能看看——可收藏——艺术品,只有两个赶脚呀,一是空有相怜意,未有相怜计,二是(⊙_⊙)总觉着看着这些东东,嗯,赶脚蕣华飞逝,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事事休呀,(请勿生气呀)  anyway,其中的感慨,肿么说,就拿俺们专业来说吧,以前小学程度滴论语都成了经典了,可是.....衍生了无数鸡汤......您的文章写得真好,请继续呀(我不是催更......)以上的问题请勿坍塌呀
  1:会,所以它们变成了收藏品。  2:没看懂。  3:有能力收藏的是极少一部分人,但每个人都拥有欣赏的权利。不会事事休,只是我们处在变革期的社会,前人留下的优秀作品都是社会积累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我们需要积累。  《论语》是小学程度吗?我不觉得。难道两千年来一代代的读书人先贤都傻了?都瞎了?我们先问问自己的古文基础如何,小学训诂学基础如何,对于古代典籍,是否字字究其本意了?被一刀切断两千年文脉之后的我们,居然有资格轻易评价论语了?不要轻易的评价,你把它彻底吃透了,再评价也不迟的。  对于古代典籍古文化古器物,我们太年轻了,我们这个社会太年轻了,没有积累,等积累足够了之后再评价也不迟的。不急慢慢来。
  楼主,我不知道其他人的古文程度,杜甫曾有言论语的相关程度,儒家经典更多的来说还是大学、中庸、周易和春秋一经三传吧,可能我没有表达清楚吧,我的意思更多的是说经过这多年的裂变,传统的东西还有多少人在坚守呢,就连相较其他较为容易入门的论语,古文观止之类,又有多少人愿意去读竖版繁体的论衡、史记呢?很多人欢喜的唐宋诗词,又有多少人为了深入了解而去看群书治要、宋四大书和音韵学呢?更多人能停留下来看看衍生的鸡汤都算是( ^_^ )不错嘛的事情了,看见太多身边的老行当只剩下凋零的老人在坚守,嗯,我鸡冻鸟,sorry呀
  @waterfallchi
11:40:05  楼主,我不知道其他人的古文程度,杜甫曾有言论语的相关程度,儒家经典更多的来说还是大学、中庸、周易和春秋一经三传吧,可能我没有表达清楚吧,我的意思更多的是说经过这多年的裂变,传统的东西还有多少人在坚守呢,就连相较其他较为容易入门的论语,古文观止之类,又有多少人愿意去读竖版繁体的论衡、史记呢?很多人欢喜的唐宋诗词,又有多少人为了深入了解而去看群书治要、宋四大书和音韵学呢?更多人能停留下来看看衍生的......  -----------------------------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是偶尔翻翻,扫一眼,都会有用。术业有专攻,不是每个人都要深究的。深究也需要机缘,人生唯有遇到困境,才会想找出路看经典,才会真的有所得。这也就是佛家说的因缘,积思顿释。  我的意思只是,我们这年轻的生命年轻的社会都不足以评价经典。我们要给自己时间,去慢慢体会和领悟,很多东西,唯有时间和阅历才可以赋予。多看多想少评价,多给自己点时间,才会发现昨天的自己是多幼稚。
  看见太多身边的老行当只剩下凋零的老人在坚守  ----------  没价值的会被淘汰,有价值的自然会有人坚守。行业如人一样,各自有生命周期,很正常的。老东西有腐朽的,有有价值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懂得区分。
  周末好,来看一下。
  不好意思呀,习惯使然,经年埋首故纸堆,可能也有所谓的审美疲劳,一叶障目,妄自尊大,书生轻议,不该人前逞骄傲,词费又滔滔,休要噪,且站了,且听楼主娓娓道
  来听楼主说故事
  @滥竽充数的演奏会
11:26:48  1:会,所以它们变成了收藏品。  2:没看懂。  3:有能力收藏的是极少一部分人,但每个人都拥有欣赏的权利。不会事事休,只是我们处在变革期的社会,前人留下的优秀作品都是社会积累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我们需要积累。  《论语》是小学程度吗?我不觉得。难道两千年来一代代的读书人先贤都傻了?都瞎了?我们先问问自己的古文基础如何,小学训诂学基础如何,对于古代典籍,是否字字究其本意了?被一刀切断两千年文脉之后的我.....  -----------------------------  我是真无学识,参与不了你们两位这样的高手过招,但也想表达对上面的赞同之意。记得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里说《论语》在宋朝以后的解读版本都是有问题的,还需多研究。说孔子学说与《论语》,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如笃学之,慎思之,明辩之,融会有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
  @滥竽充数的演奏会
02:24:44  作者:chenau1989 回复日期: 19:51:10  回复  社会本来就是多数人压倒少数人,多数人的利益约束少数人的自由。。。良知、道德的结果导向不都是社会多数人的利益和谐吗,,,  ------------------  你可知这十几年来的中国社会,已经恰恰相反,是牺牲多数人而供着那极少数人和圈子的利益和自由,你恐怕还年轻,还未涉足国家政法金融圈子多少,还未切身感受到这机.....  -----------------------------  我的确未涉足任何过复杂的圈子,但也从各色媒体舆论中窥得一二,想这被供着的“极少数”不就是让被牺牲的“多数人”的欲望贪念给推出来并养着的,那“少数人”的权力和自由不正是代表着“多数人”的期望和理想,这样的体制,文化传承的断层,红卫兵文化的延续,教育下的无信仰,对权力和金钱的盲目崇拜·····唉,不说了,这事我是想不明白的  自己掌嘴下,做为一个新中国的新青年,不应这样消极悲观,生活还是美好的!!只是苦了金字塔底层的劳苦人民,无力挣扎与反抗。我虽未执着的相信过却也经历过那份无奈。  有信念可守是幸福的,真的  真的,我们跑题好远了,LZ您还是赶紧更故事吧~~~
  @滥竽充数的演奏会
1:38:00  朋友看我在这里瞎扯,莞尔着让我也贴几件他喜欢的家具。我说我是瞎扯,你何必掺和。这两件,专业人士可以写出长长的介绍文字,关键词也无非是材质,造型,比例,装饰。核心还是设计,没有好的设计,再好的材料也是糟蹋,有好的设计,差一点的材料也能表达出它的特长,而关键点是怎样让各个因素配合达到微妙的“刚刚好”?  如果说前面两件半桌还是及格的经典,那这两件则算是中国古代硬木家具里的杰作了。都存放在明尼阿波里斯.....  -----------------------------  杰作呀!!唉呀,第一副图我第一眼过去的想的是:唉哟个小矮墩。让我想起武大郎,短小却厚实、稳当还有点可爱。汗一个,,,人的差距就这样在一件物品上大大地体现出来了  要多学习多学习
  @滥竽充数的演奏会
23:53:33  比如这样一件明式的紫檀条桌。注意看它的设计,对比例的把握,细节上的处理。各个部位的比例,多一分少一分,腿粗一点细一点都不好看。细节上,从明式家具的工艺上说,是非常得体精细的了,冰盘沿下面用剁边圆包圆,下面接矮老,矮老之间用炮仗桶,矮老下面是剁边的牙板。如果没了炮仗,剁边粗了就头重脚轻了。  简简单单,瘦劲而不纤弱,这就非常难得了,很经典的设计,再看看现在的家具,你就知道中国古典明式家具的那种讲究.....  -----------------------------  谢谢这么耐心地解说哈,感动死鸟~~  我又有个问题想请教了,每个行业都会有每个行业的职业病,您做久了会不会在生活上也受些职业的影响,比如没有办法给自己家挑家具什么的?以前看电视采访什么的就有看到过做食品鉴定的都不敢去菜市场买菜了
  chenau1989,滥竽充数的演奏会  ==================================  您这句高手,实在汗颜,文无高手,评判各在人心呀,不过,酸文人的习气又爆发了,我想,我还是应该说得更清楚吧  1、通过对儒家原教旨主义、五行五德天命论、古、经文之分、儒学与儒术之分、道统演变、君子小人之辩与华夷之别、孟子节文、乡愿与中庸等一系列问题的了解,也许我这种茫然“如果没人问我,我是明白的,如果我想给问我的人解释,那么我就不明白了”,而“表面上似乎同人们的实际生活和表面利益相去甚远的思辨哲学,其实是世界上最能影响人的东西”,虽然只是半瓶水,也希望能够表达一下吧  2、我所说的论语的程度,杜甫曾言“总角小儿,习之论语”,相当于现今小学生年纪的古代儿童学习论语,就儒家系统学说而言,无论是涉及的文言难度还是旁征博引程度,都是相较而言较为浅显的,他们首先通过对论语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然后进入相对来说更复杂艰深的周易和春秋,就周易而言,易经、易传,本已艰深,更何言连山易、归藏易与文言者?而就春秋而言,其文字并不艰深,“元年春王正月”这几个字,又有什么艰深的呢?可附着其后的孔子所言“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的意义呢?恐怕就还需要《公羊传》、《榖梁传》、《左传》的帮助了,而孔子之后的孟子、荀子的儒学呢?而儒学与当世显学杨墨两家的辩论,甚至与老子、韩非子等之间的关联呢?而,汉武独尊儒术以后,春秋如何作为价值评判,如何影响当时的社会,就需要史记、汉书、后汉书、唐书、资治通鉴等的史料记载了,而想要多方了解,那么船山学派王老夫子的通鉴论也是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吧?而系统内的不同意见诸如王充的论衡,也是不错的入手资料,就其而言,当时由论语入门,未尝不是一种由浅入深呢?当理解了这些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上申韩者,其下必佛老”吧,或者与其说是四书五经不如说是何休、杜预、郑玄、孔颖达、朱熹、王阳明版的随风潜入夜吧,看了楼主前面的文字,楼主佛学必然精深,就以佛学为例吧,如楼主或大师高僧,自有成唯识供研究,而普通人也有相关需求呀,“南无阿弥陀佛”也就有了市场需求,儒学而言,甚至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非常重要的唐三大家柳宗元、韩愈和刘禹锡的天说辩论,普通人就有双节堂庸训、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或者还有更通俗易懂的菜根谭和围炉夜话,甚至还有更通俗的镜花缘等等  3、楼主,其实就这些年对国外的学习,怎么说,就如同哥特音乐吧,很多年轻人喜欢,甚至有些人说哥特音乐引申出的哥特建筑,被称作中世纪的野蛮建筑何时穿越了?哥特建筑在结构上的先天缺陷,可也无法阻挡彩窗、玫瑰花窗等的穷人的圣经和人造的指南针的功效呀,再如很多人喜欢的newage,如果了解物理史,就会知道量子物理引入了“意识”与其中的关联,再如很多人言必称的黑格尔尼采康德,很想问他们看过历史哲学没有.......开眼看世界本无可厚非,关键的是看世界的高度、深度,不知楼主所想,可否探讨一二?  4、网络论坛,最大的好处就类似茶馆,畅所欲言,当然,由于只有文字,没有表情、语调等配合,不足以表达全部想法,或者说我思想的浅薄导致言语的浅薄吧,实在是不好意思了哈  5、其实总觉着,这不是深究与否的问题,更多的是态度问题吧,就连英国人赫德都能写出局外旁观论,又何论泱泱炎黄子孙哉?  6、又蠢材自会乱解嘲,词费又滔滔了,见谅呀
  @waterfallchi
16:17:48  chenau1989,滥竽充数的演奏会  ==================================  您这句高手,实在汗颜,文无高手,评判各在人心呀,不过,酸文人的习气又爆发了,我想,我还是应该说得更清楚吧  1、通过对儒家原教旨主义、五行五德天命论、古、经文之分、儒学与儒术之分、道统演变、君子小人之辩与华夷之别、孟子节文、乡愿与中庸等一系列问题的了解,也许我这种茫然“如果没人问我,我是...........  -----------------------------  您认真啦~~~
  作者:chenau1989 回复日期: 13:49:42  回复
  谢谢这么耐心地解说哈,感动死鸟~~  我又有个问题想请教了,每个行业都会有每个行业的职业病,您做久了会不会在生活上也受些职业的影响,比如没有办法给自己家挑家具什么的?以前看电视采访什么的就有看到过做食品鉴定的都不敢去菜市场买菜了   ---------------  不会,穷出身的小贩子,生活上很随意。
    作者:waterfallchi 回复日期: 16:17:48   ------------  1:“表面上似乎同人们的实际生活和表面利益相去甚远的思辨哲学,其实是世界上最能影响人的东西”——我怎么觉得,谁要能解决我吃饭的问题,我就五体投地了:)天下莫过修行好,世上无如吃饭难啊。  2:好长的书单啊~~~~~~~~~  3:没看懂要探讨什么⊙﹏⊙b  4:没觉得浅薄,觉得很可爱,跟以前的我似的。  5:态度问题,我觉得最好的态度是踏踏实实在某个领域付诸实践。  6:客气了,茶肆吹水,大家都随意:)
  &8&谁在收藏  说起收藏,很多人觉得一定是富商大贾达官贵人能收藏到好东西,一般的百姓把玩的一定多是假货普品。其实不是这样的。很多人认为学者是学者,商人是商人,学者是研究家,懂得多,商人是图利的,视其为待价而沽的商品,未必深究。其实也不尽然。  这个圈子是复杂的,复杂而有趣,这是由于收藏这种行为的复杂而有趣造成的。收藏,首先是一种情感,一种建立在认知基础上的情感的沟通和传递。你要喜欢,然后才会去研究,进而想去占有这件东西,然后才会有一个圈子的交流和交易,在这种交流和交易中,才能接触到更多的东西,不断的去琢磨,去修正自己的认知,才会进步,才会接触更多更好的东西,如此往复。。。。所以,在这行当,一个正常的状态是:到了越高的层次,藏家,行家,研究家,往往是不分的。而连接他们的点,就是喜爱和投入。  因为这种喜爱和投入,古董商行家藏家往往和文博机构的专业研究者们常常是朋友,一起交流,就像世界上的各大小博物馆也常会私人或者私人团体收藏办展览一样,这是一个正常的沟通。任何一种行为,一定是先尊重个人的,才有公共的,集体的。就如国外的很多博物馆,即使是公立的,也会定期卖掉一部分的藏品,购入一些新鲜的血液,保持和个人和市场的沟通,它不会是一潭死水。  而在这个市场中的活跃者,买卖手行家们,不是说他们多有能力,而是这个位置逼着他们必须要理论实践相结合,不这样就应付不了方方面面的客户,因为你不兼具专业般的学者研究精神,你就应付不了客户对于物品细节上的疑问,你不在市场流通领域有深入涉猎,就无法给客人提供一件物品市场潜力和价值的判断建议,要知道古董这玩意,买进来容易卖出去难,要让客户掏真金白银的买东西,这有多难?有什么样要求的客户,就有什么样素质的买卖手,有什么样的行家,就有什么样的藏家。反之亦然。  而、因为这种商品的特殊性,往往这些行家买卖手自己就是大大小小的收藏者,因为你自己不买,不研究,就不可能真的懂,而一个没有自己藏品,没有拿着自己血汗钱长期介入正常流通领域的人,你说他有多懂货,懂极都有限。什么说教都没有切肤之痛最有效。  谁在收藏?那些大大小小的拍卖上一定都是一场富人的喧哗游戏?一场炒作?不是的。那些拍卖只是冰山一角,很多所谓的世界纪录是不能当做风向标的,那已经是纯粹的资本游戏,而在这之下的,大部分的中高端器物自然有他们的流通渠道和圈子,而参与收藏和买卖的人,除了职业的古董商,很多是都是平凡的人,中产或者生活略余吧,并不是什么富豪。只是因为喜欢,多年以来在正当圈子里以藏养藏,慢慢积累来的,很多在博物馆聚光灯下被人啧啧称奇的器物,他们家中就有,只是他们有他们的圈子,即使他们是你的亲人朋友同事,你不在他的这个交流圈子,也不知道罢了。都是很平凡的人,没指望这个大富大贵。  人人都有很多面,但只会给懂的人看。
  早年国外的那些大藏家们,每一个无不是身后有一两个或者一群专业人士古董商行家们扶着走路的,这是一种商业和学术相结合的行为,更是一种文化,认知,情感的传递。他们享受了这个过程,身后便将这些东西以各种方式和渠道流向社会,会有人再汇集,保管,研究和欣赏,再流传。。。。这是良性的。  从民国开始到现在,在这个过程中的古董商行家们,各有各的能耐和秉性,各有各的机遇和命运。有兴趣的,可以查查早年的诸如孙瀛洲仇炎之卢芹斋等人的经历——卢芹斋,那年月流向国外的中国古董相当一部分经过他手;仇炎之,人说他家是第三个故宫;孙瀛洲,现在古陶瓷鉴定界谁敢说不是孙先师的弟子?他们每个人的经历,都足以写出一本分量十足的小说。而他们各自经历的不同又常令人深思,什么是因果什么是福报?  而接下来的,便是断层,新中国前三十年是剧烈变动的,老一辈的古董商断掉了,后来都是慢慢在这个断壁残垣上自己摸索着爬起来的人,总归是底蕴不足积累有限。人人都言清末民国是中国文物古董外流的高峰期,而少谈其实改革开放后也有高峰期 ——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各地相继大搞基础建设,很多文物在此过程大量出土,国家的能力有限,再加上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原因,东西都跟着钱走,谁出的钱多东西就往哪里流。那时候内地还没有所谓的收藏市场,好的东西有人一手买断之后就从香港流出去了。至于这条路究竟是怎样传递的,东西又是怎样出关到香港的,我知道一二,但是不确切,确切也不能说。  在这段时期,最广为人知的就是上海博物馆青铜器馆的那套晋侯苏编钟的故事。这故事不秘密,网上一搜便知 —— 当时,还是上海博物馆馆长的马承源先生接到消息说在香港市场有一套青铜编钟待价而沽,马先生过去看,认为东西是对的,便收了回来,现在是上博的藏品(就是配有器乐演奏的那套)。这事情前前后后的经过网上都非常详细,有个介绍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纪录片里,也有对马先生的采访,他自己也讲到这段事。  这还只是冰山一角,只是由此看到那个时期,从这个渠道流出去的东西有多少。  我老师是这条路上起来的,但只是摸的东西多,并没有赚到什么好处,好处都是香港人台湾人和鬼子洋鬼子的那些代理赚去了,这是当时一批新的洋买办(当然,后来,我走投无路时,也和人合伙做过杂碎回流的土买办,这个在后面慢慢说)  所谓的国家财产,真的是个很空泛的概念。一块土地明确是谁的,他才会爱惜,个人和个人,个人和国家之间也应该是沟通的,只有尊重了个人,人与人之间才会互相尊重,进而才有在这个基础上的国家,这才是良性的,才是牢固的。这块土地上的积累和情感才不会漂泊。
  出错了?
  &9&原来我啥也不懂,啥也不是  学点东西需要花时间,明白自己啥也不会也需要花时间。  我的雄心壮志和小算盘很快被无情的现实撕得粉碎 —— 我试图在这个行圈里周转,可真正着手时,我发现我根本不知道怎么周转,应该卖出什么,应该买进什么。我跟着老师看了这么多年,还所谓整理资料什么的,现在才发现,我根本不懂货!我的那些见解认识,都仅仅是停留在肤浅的表面,跟市面上的出版物似的,糊糊外行人还可以,花拳绣腿,一上真的战场,立刻被打得屁滚尿流 —— 这样形容虽然粗俗,可一点不为过。  有老师留下的这个摊子,我开始以为是个起点,是个基础,可因为我自己的问题,导致渐渐变成了一个负担,一个恶性循环的开始。  一切都是因为我明明啥也不懂,还以为自己已经是半个小行家了,掂不清自己有几量重,就天真的想和行家市场打交道,分一杯羹。  所有的生意都贵在周转。自我老师生病以来,好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和一线的买卖市场保持频繁的周转联系了。生意都是这样,经常有钱货往来的,什么都好谈,一旦断了这么长时间再想接上,就没那么容易了。就得用现金用货,去铺路子。  这个古玩行当,发展到这个时候,行家圈子已经是相当精专了。陶瓷,玉器,青铜,造像,家具,杂件等等,每个部类甚至每个部类下的小门类,都有一级级的人在把持,一件新出土的东西一出来,几经手,就到了这门类最大的买卖手圈子里去了,因为他们有能力做到高端客户的生意,能卖到大价钱。而这个渠道,是靠长期的自上而下的现金流的供应维持着的,你一旦有一段时间停止买卖,即使你处的位置再高,也马上被挤出去了,你再想看一眼高端器物,都没门。  我还天真的以为以前那些老师的“朋友”们能带我一带,结果周旋了几个回合,人家很委婉的说,意思就是 —— 拿钱来!  我想想也是,做生意不投资怎么行呢?你还想接着以前的路子,看看高端器物的圈子。可老师走前最后这段时间的折腾,连着那批挤在手上卖不出去的青花,哪里还凑得出多少现金?  人家又说,阿茗啊,没钱也行,拿货来!  好吧,我搬出老师的东西,那些早年卖不出去的压货,给他们挑。他们挑了一些青铜器和老窑的瓷器。  想想我那时候真傻啊,青铜器不说,一直是不温不火,而老窑的瓷器,在接下来的一两年马上就火起来了,身价飞涨。但当时这些真不受市场的青睐,卖不到什么好价钱,就以很低的价钱变现让他们拿走了。  其实也不是变现,也没有现金给我,只是照价兑了一些当时正值上升期的明代瓷器和晚清光绪时期的瓷器。  没办法,明末清初甚至到康熙这段时间的青花,市场上出了很多高仿,人都不敢碰了,宁杀错勿放过,但是这市场总要有个去处啊,于是就转而转向了所谓的“小康”瓷器 —— 就是晚清光绪时期仿康熙那种风格的。同样的器型画风,光绪贵过康熙。酱油贵过鸡。  什么事情都是当时看不出来,得后来慢慢总结,或者才会发现一些所谓的规律。如果有经验完全可以不理这个怪现象,但我当时没经验,看不懂,只想着有机会赶快介入,还有一个原因 —— 被压货压怕了。只想着能周转赶快周转。活水总好过死水。  我抱着这些光绪的瓶瓶罐罐盘盘碗碗兜一转,压根没人理。课程也越来越忙,马上就要准备实习前的各项考试,只能将这批货搁下。好不容易熬到了假期,我准备大干一番,可一个假期下来,人瘦了一圈,货是货,我是我。最后没办法,只能联系人,交拍卖行处理。别以为送拍卖行是好途径,在行家圈子里,不是非常高级别的大货,通常都不愿意送去,一个是佣金费用高,一个是现金周转慢,而且那里面鱼龙混杂什么都有,且一旦流拍了就很被动,所以行家古董商都愿意做熟客生意,一般级别的货品,送到拍卖行,往往是急着变现,没办法的办法了。  我又这般挣扎了几趟,能抖落的家底都快被我抖落光了。我一买进,这玩意就买不出去,我一卖出,市价就涨。我面对着古董市场上纷纷杂杂的货品,每样都懂一点,每样都不懂,我什么也不敢买,什么也不敢卖了,常常是,翻着老师留下来的资料,半天也不知道看了什么。行家的圈子我都吃尽闷拳无法招架,更何况想和他们争取老师以前的那些大客户呢?曾经的两眼望天,现在的两眼空洞。  我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 —— 我没有对任何一个部类的任何一个门类精研过,我没有亲手买卖过任何一件东西,我对这个市场毫无实践经验。我自以为从小看到大,其实老师一撒手,我啥也不懂,啥也不是。  ---------------------------
  哇~~~~~~~~~~~~~这么巧
  果然。。。。
  @滥竽充数的演奏会
1:38:00  朋友看我在这里瞎扯,莞尔着让我也贴几件他喜欢的家具。我说我是瞎扯,你何必掺和。这两件,专业人士可以写出长长的介绍文字,关键词也无非是材质,造型,比例,装饰。核心还是设计,没有好的设计,再好的材料也是糟蹋,有好的设计,差一点的材料也能表达出它的特长,而关键点是怎样让各个因素配合达到微妙的“刚刚好”?  如果说前面两件半桌还是及格的经典,那这两件则算是中国古代硬木家具里的杰作了。都存放在明尼阿波...........  -----------------------------  “刚刚好”是不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很形而上的呢?
  兄弟来捧场了~~~~~~不过话说终于打开这个帖子了T-T………………泪流满面ing。。。。。。。。
  When you don't know or you assume you know. The better things is just watch and until you know.  [发自iPhone/iPad客户端: 天涯 ]  
  作者:蒻兰 回复日期: 21:38:33  回复
  “刚刚好”是不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很形而上的呢?   --------------  就家具来说,最基本的硬性标准,要看材质,类型,保存状况等等。虽然不能完全量化,但还是有个优劣标准的。至于说设计上的刚刚好,也是一种对材质造型比例的综合处理,而所谓的艺术价值,难免因个人因素,有主观成分,但大的标准还是有的,比如王世襄先生曾经总结的八病十六品,是典型的中国古典审美的评判标准,西方也有很多收藏和研究的著述,是另一种角度,也很有趣。可找专业书籍读读。关键还是多看多学多比较。  作者:candf829 回复日期: 18:48:38  回复
  兄弟来捧场了~~~~~~不过话说终于打开这个帖子了T-T………………泪流满面ing。。。。。。。。  -------------------  递手帕。。。。。  作者:璜白石 回复日期: 06:10:00  回复
  When you don't know or you assume you know. The better things is just watch and until you know.  -------------------  仅仅watch恐怕还不够,学费还是要交的:)
  -----------------------  基本走到一个阶段再回头看看,过往的忙碌多数都是在瞎折腾。真正有价值的,极少。  如果我当时就守着老师的这些压仓底货不动不瞎折腾,就干守着熬日子,到头来,也真真比我瞎折腾强多了。古玩这玩意是个不可再生资源,市场有规律,也是个循环,只要东西好,别心急,看得准,守得住,拿着一件是一件,慢慢都是资本,长线的资本。可这是收藏者们的路子。做行家古董商的则不同,这生意之所以难做就在于此 —— 本来是个长线的,却被当成了短线的做。一中断买进,就无法维持这些渠道,而买进如不加控制,则又要承担着太多的资金被消耗积压的巨大风险,当真正遇到好东西时,往往又无能力留住货了。仅仅是在这个交易中间过一手,有时能赚,有时会亏。而如果能赚点,则靠的是懂货的程度和对这个圈子的熟悉程度,靠的是能调动多少资源。而核心还是要懂货,对一件东西到底懂多少 —— 考古上的,工艺上的,古工艺美术史上的,流转状况方面,各个时期商业清洗修复手段,之前在哪个市场流传,是否适合下一步的造作等等。。。。。诸如此类。至于市场评估价值判定,说悬也不悬 —— 所谓市场,总归还是跟着品质来的。能做的只是争取自己手上的东西是同类里面品质足够好等级足够高的,而追什么市场是永远追不上的,至于炒作也不是本分生意人能参与的。  一件东西的品质和等级,也不悬 —— 同一类的东西看得够多,随着阅历的积累,慢慢就会知道什么叫好,什么叫难得,什么叫眼前一亮,什么叫一般般没啥意思。不是形而上的,是先有形而下,才有形而上,先立足于最基本的考古资料工艺指标,才谈得上什么审美啦意境啦之类的。  总之,都是积累,用心的长期的积累,急不来。  而犯错,往往就是因为心急。看着市面热闹,沉不住气,生怕错过了什么,要不就是过于悲观,急于抛售。易经说吉凶悔吝就是劝人慎动 —— 不动,可能还可以维持现状,而一动,无非吉凶悔吝,好的可能只有四分之一,其它不是凶就是悔吝,因为一步错,步步错,劳民伤财,累了一圈盘盘点,看着一年忙到底,其实就是因为年初那一个月不慎重的变动,导致后来十一个月都在去调和和弥补。折腾一圈才发现,还不如不折腾,休息一年呢。不是说不能动,而是要看准了才动,慎动。不然都是瞎折腾。  以前别人也这样对我说,但我终究是不明白个中三昧,都得自己亲身追逐了,实践了,回头再品味下得失,或者才会明白一点什么,不过,人生只是个过程,瞎折腾就当是充实生活吧。谁不是呢。  ---------------------
  ------------------------  熬过了这个夏天,便进入了实习预备期。进而开始轮转。实习生啥脏活累活琐碎活都有,白天忙一天头晕脑转晚上还有很多案头活要做,轮到接台一站一天就等着最后老师能给个打结的机会,可大家都像打了鸡血似的颠在其中。而且我们这种专业的,往往比别的学校受到的待遇更“优越”,经常是各种紧急状况缺人手请假替班的首选。  老同学李元来找我,他问我有啥乐子,我说有,休息时一起出去宵夜,各组的人会互相比这个礼拜谁组死的人多,谁拔头筹谁买单,美其名曰安慰奖。  他张着嘴,鄙视的看我一眼。进而又小心翼翼的问,那你们吃得下饭吗?他知道我现在在哪组轮值。  我喝了一口食堂捞不到一点菜星子的汤,抹抹嘴说,吃,吃得下去,怎么吃不下去。  他又跟我说了一些他实习以及毕业分配的事,问我怎样,我说还行。  其实我心里清楚,我不太好,但我不想说。  我不再幻想着还能在以前老师那些高端圈子里面打混,我盯上了以前是下线的那些大大小小的江湖走卒,他们倒腾些标本瓷片之类的,多跑多看,尽量周旋,从下家拿货不给现钱,扮演一个代卖的角色,卖掉了再拿一些中间利润。当然,刚开始谁也没那么好让你拿着他的货去代卖的,都得慢慢商量慢慢跑。我虽然不是斯文人,但也不甘于和跑江湖的人混在一起。可是眼下的现实已经不允许我再装矜持,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我没有任何资本装矜持。  一连几个休息日我都往江西福建等地去跑,开始是毫无门路的在当地的古玩城瞎转,人家不认识你是谁,当然也不愿意让你拿着他们的东西去代卖,我捂着那瘪瘪的钱包,为差旅费心疼发愁。回来我又灰心了阵子,开始想办法联系以前那些来往过的小贩子,人家爽快的答应,出来坐在一起喝了顿茶,我也不装了,我就开门见山的说,我也想一起贩点杂碎之类的,希望他能带带我。人家想了一下说可以介绍几个人给我认识,但事情还是要我自己去谈,货也要自己去看,我不再装斯文装矜持,按着江湖规矩,喊他强哥,谢谢强哥照应后辈。  又是一个独处的夜晚,回到以前的家里,在屋中间抱膝而坐,嗅着有些发霉的锦盒的味道,心里空空的。淅淅沥沥的雨点敲打着窗外的树叶,我把窗户打开,任风将雨滴吹进屋来,零星的吹在我的脸上和皮肤上。我遇到的困难无处可说,前途茫茫唯有独自面对。之前的雄心也似幻影,迷幻着我踏入这光怪迷离,这番顿醒,却已陷了下去,湿了身,没了退路。  ----------------------
  其实生意都是相同的'赚钱的并不是懂行的'而是对准时机的'看准人的  [发自iPhone/iPad客户端: 天涯 ]  
  马克一下
  啊呀呀,我好喜欢lz的文。
  小滥,加油写~ 喜欢这个有知识有经历有感悟的故事;以前david collection就在每天回家的必经之路上,却都没有进去看过,真是追悔莫及,再去看的时候已经搬进bm了;真正开始对古董感兴趣,其实也只是从去年开始,偶然得到了一件有意思的物件,哈,所以小滥说的:“夫为学之道,自外而入者,见闻之学,非己有也;自内而出者,心性之学,乃实得也,凡有所见闻也,必因其然而求其所以然,执其端而为扩充之。”很有共鸣。期待更新...
  喜欢这类故事。。
  LZ最近很少更哟
  盼更啊
  又学习了,嘿嘿…石胸,别来无羌啊…最近可好…一路的贴子不写了么…  
  石頭,辛苦了。。。  腰腎好些沒?  
  请更新啊
  小滥滥,何处神游去了。。。
  还不更啊?太久了。
  学瓷器要从瓷片开始
  sorry,最近比较忙,没啥精力,迟一些再更新回复吧。
  &10& 也有际遇  一件事情,如果一开始就没有打算要做到最好,要做最好的那一个,那么为什么还要开始?为什么还要投入时间和精力?仅仅是为了应付生活吗?我不想仅仅为了应付生活,我想追求我想要的,于是我没有继续我在学校里的专业。  我欠了行家很多钱。X位数现在看来不是个很大的数字,至少不至于逼着一个人去跳楼,但对于当时的我来讲,还是让我好长时间食不甘味夜不能寐,人精神上很压抑,倍感压力。  我得为我自己的冲动和幼稚买单,这也是我交的第一笔学费。就如一为大行家所说的——古玩(当然包括一切艺术品),作为消费,是人生最顶级的享受,而作为投资和生意,则是最大的风险。你追求的越高,风险越大。我因为跟着老师看过很多好东西,就两眼望天,自以为自己也可以介入买卖,于是我尝到了极大的苦头。看是一回事,看懂是一回事,看懂又能做得动买卖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我跌得疼了,才老老实实的开始从自己能着手的层次开始。庆幸的是还有些余荫,还有一些老藏家行家对我有所照顾,我才能贩一些瓷片残拼器之类的勉强糊口。当时国内还都是玩明清瓷的多,贩瓷片的也多是跑景德镇那一条路子,再广一点的无非再跑跑石湾德化一带,而且这些资源也早早被人占住,我们新手几乎无法与他们争夺,只能在周边蹭点零碎。我几乎每个礼拜都往景德镇跑,慢慢也结识了一些当地的生意人,每次都大包小包背好些回省城,下了火车顾不得回家先一一去那些行家家里,让他们挑。这些瓷片,即使再高端的,在这些大行家手里,往往都是买卖的时候搭送的,什么宣德青花成化斗彩都不例外,偶尔遇到不错的残拼件,他们才会考虑做做生意。之所以收我几个瓷片给点钱我纯粹是照顾,等于养条路子养个马仔,他们也会常常提醒我该去找哪类的东西,去什么路子找。如果说我对明清瓷有点认识,那么这时才真正是一个开始。当我抱着一包瓷片在颠簸的火车上翻着书看时,当我纠结着这趟弄来的这堆东西是不是能扯平差旅费时,我才开始,真正学到点东西,学进心里去了。  在这个时期我结识了后来一起贩老窑合伙回流明清瓷的伙伴A君和B君。他们比我年长些,都是辞了公职出来学做这个生意的,他们不愿意在那圈子里耗下去。可是真正跳进来却发现,在这行当如果没有靠山没有自己的圈子,别说以藏养藏,想混个糊口都太难了。我们认识的时候都是人在江湖潦倒不已的境遇,能买硬座不买卧铺的那一类,况且他们还有家庭负担,男怕入错行,正当年又有家室的男人眼看着自己选择的路前途茫茫,不知道走向哪里,眼下又如此困顿,这种苦楚不是我这样二十出头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单身能体会的。  -----------------------
  ------------  人生有许多困难,是意想不到的,也有无数际遇,是难以预料的。市场是一个轮回,是轮回就有起落,只要愿意坚持,总有机会。熬了一段日子,市场有了机会。我在买卖明清瓷残拼件的过程中开始在江西帮中混出了一点路子——在这个路子中,我开始接触到老窑的东西,开始从实物标本零散的学习,比如江西本土出来的建窑的茶盏,吉州的窑变釉彩绘,湖田的薄胎影青瓷,在宋代的南北八大窑系中,除了建窑早年被日本台湾人追捧小范围的高过一段外,吉州和湖田都是不冷不热,因为出土的时间偏后,九十年代初的时候江西高速公路建设出来的一大批湖田拿到北京城几乎没人敢认,就在当时,也没有太多的人懂,没啥人玩。我和AB君在贩卖明清瓷杂碎的时候偶尔会带一两件湖田的娃娃碗葵口盘之类的给省港的行家,06-07年前后的事,一个南宋中期的湖田影青薄胎葵口内外满工刻娃娃的大碗,这样一件南宋名窑的典型器,从江西的古玩商手里买进也不过三五千,胎釉刻工娃娃特别圆润可爱品质特别好的也没有过万的,这种碗太漂亮了,南宋的,薄的像纸一样的胎釉上刻画着各种图案纹饰,以圆润可爱的娃娃居多,刚开始大量出土流入市场时没人敢认,但省港的行家藏家都认HK中文古器物鉴定科的热释光检测,一旦检测过了关,就等于规避了真赝的风险,剩下的只是艺术效果和烧造品质的挑选了。除了湖田外还有吉州,江西在宋代时的另一大名窑,市场起来的也比较晚,吉州擅烧黑釉窑变釉的茶器。我们庆幸的赶上了这一波低进高出,我们整一年都在往来两地的火车上颠簸,每趟都至少带一沓回省城,给大行家们挑,大行家们赚他们的大钱,我们赚我们的小钱,一个碗赚个三五百的,不求赚多只求赚快,维持周转保本就出,而品质差的会没人要,可能还会亏,所以逼着我们自己挑货的眼光要更加苛刻。如果说我对老窑的瓷器有什么认识,也是从这时候当搬运工开始学起的,从湖田吉州开始。  后来我和AB君一起清点过,这前后一两年经手卖出的湖田娃娃碗葵口盘吉州黑釉窑变釉茶盏这类的宋代名窑典型器,一千件没有,大几百件肯定是有的,而且其中大部分都只会比馆藏的强而不会差,是国宝吗?不知道。发财了吗?没有。这最大的收获是让我有了一个对一个细小分支积累大量感性认知系统归纳总结的经验,和与大行家圈子搭上长期往来的契机。这是我的第一笔积累。  偶尔,在藏家手上看到那熟悉的身影,我会恍惚的认不清那是否是经我们这圈子的手卖出的,因为太多了,虽然我一向自诩自己在这方面记性很好。  偶尔,在行内的私人聚会或者光鲜的排场上聚光灯下或者被一串不知所谓的吹捧文字包围的一件湖田娃娃碗或者吉州窑变釉茶盏,我会突然间心情无法搁置,它真的美吗?或许吧,在你没看到更好的之前。  --------------------
  @birdofwildness  23:33:32  小滥,加油写~ 喜欢这个有知识有经历有感悟的故事;以前david collection就在每天回家的必经之路上,却都没有进去看过,真是追悔莫及,再去看的时候已经搬进bm了;真正开始对古董感兴趣,其实也只是从去年开始,偶然得到了一件有意思的物件,哈,所以小滥说的:“夫为学之道,自外而入者,见闻之学,非己有也;自内而出者,心性之学,乃实得也,凡有所见闻也,必因其然而求其所以然,执其端而为扩充之。”......  -----------------------------  谢谢。  Sir Percival David,犹太裔英国人。有趣的是现在世界上头号亚洲古董商eskenazi也是位犹太裔的英国老头:)在这世界上不管是经哪门的商做哪门的学问,进了高端圈子都绕不开犹太裔,他们怎么就那么牛?!
  &11&眼力是熬出来的  一件瓷器拿在手里应该怎样看?  首先要立足于构成这件器物的材质的本质——胎釉特征。某个时代某个地域的瓷土是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资源,比如北宋时湖田窑的瓷土和南宋时的就不一样,从五代到北宋早期再到中期晚期再到南宋中早期至晚期到元,瓷土质地的不同是可见的一个渐变过程。你现在在去仿造,没有那时候的瓷土了,你再怎么调配,它烧出来的就是不一样。为什么行家看东西往往先要翻过来看底,因为底足的圈足部位会有露胎,从这个部位可以观察胎质。当然这种变化和不同是细微的,行家眼里是不同,非行家看上去都差不多。同样,覆在表层的釉水也是一样的道理。明清瓷也是这样,每一个时期用的景德镇的瓷土也是不同的,每一个时期青花的配料也是不同的,这是来自于土地的不可再生资源。这就是所谓的不可复制的时代特征。  当然,造型和纹饰也是辨别的手段之一,但它们却不是不可复制的。  一件东西拿在手里,它当然已经不是刚烧出来的状态,它经历了或千年或百年的时光,它可能是出土的,可能是传世的,可能是出土传世相交叉的,不管它经历了怎样的历程,这些历程在它上面总会留下痕迹。比如同一件南宋吉州窑的黑釉茶盏,它是埋在江西的土里一千年,还是埋在河南的土里一千年,甚至是沉在海下一千年,它表面的状况都是不同的,因为不同地域的土里的酸碱性不同,对釉面就会造成不同状况的侵蚀痕迹,这种痕迹行话就叫“沁”,古陶瓷古玉器青铜器等等,都有“沁”。不同的品种不同的出土里,沁的状况当然也是各种各样,需要零散的经验积累然后去总结归纳。  再进一步,现在市场开放以后,还要面临着一个商业清洗修复手段的辨别。这种清洗和修复有时候不完全是为了商业目的,因为有些“沁”,埋在土里的时候是没有事,但一旦面世接触氧气就会发生反应,可能会进一步的损伤釉面,那就必须要清洗。当然,洗有洗的痕迹,专业的修复也会有修复的痕迹。  这里说的只是年代路份的辨别,虽然还不是鉴赏,但这是鉴赏的基础。  如果想学中国古代陶瓷年代路份的辨别,那么就要按着这种基本方法把自原始青瓷以来的六朝青瓷,古越窑,唐代的南青北白六大窑系,南北宋八大窑系,汉唐辽金的色釉陶器都理清楚,当然还有西北西南的灵武系,四川湖南的地方窑系,浙江的珠光青瓷等等。然后到了明清,抓住景德镇官民窑,细辩精微。  这些都是基础。完全掌握当然是不可能,但有一个大致的框架和正确的方法之后,才可以谈到鉴赏。  我真正入手去介入买卖,是从南北宋八大窑系中南方窑口的湖田窑和吉州窑开始的。除了一些图录,真正扎实可靠的资料并不多,只有江西的文博机构出的几个小册子,被我在火车上都翻烂了。这些盏类底足到底有哪几类?到底都有什么特征和规律?纹饰承前启后是如何演变的?有何意义?。。。。。。往往已有的资料是不足以解释和概括所有的遇到的现实问题的。于是我长期都是处在一个吃饭睡觉都在想着东西的状态,往往睡到半夜突然会坐起来,对着电脑查资料琢磨。做买卖就必须要给上家一个交代,我不能拿自己辛苦积攒的一点路子开玩笑,这些上家都是浸淫古玩航多年的老行虫,我不殚精竭虑心血耗尽怎么能跟他们做对手生意?这还不叫眼力,这只是基础。  有些东西,能让你安心踏实的睡去,而有些东西,则让你食不甘味辗转反侧。听人说早年玩鹰的人,训练成败的关键就要熬鹰,不让它睡,就耗着,甚至残忍到在它翅膀上或爪子上系个铃铛,一动就惊醒,打个盹都不行。鹰是这样熬出来的,而所谓的眼力,也是这样血汗钱买出来,心血磨出来,熬出来的。  你能熬得起,方能入得这一行。  其实哪行不是这样。  ----------------------
  滥胸终于又更新了,10年开始一直潜水看你的文,你的文看几遍都不会厌,天涯这样的作品已经不多了  
  MARK~~~~~
  近来都忙呀,这么少人滴
  前几天买的邮票里有几张明清家具的,有“清·紫檀‘风光和雅’嵌大理石扶手椅”、“明·紫檀嵌大理石仿藤鼓登”和“明·黄花梨交椅”等,就想到了这个贴了,呵呵  
  @滥竽充数的演奏会 155楼
12:39:16   -----------------------------  其实哪行不是这样,看着这话,心酸了
  首页上,支持
  看的出来楼主写的东西很实在!!支持一个!!!!
  “当我抱着一包瓷片在颠簸的火车上翻着书看时,当我纠结着这趟弄来的这堆东西是不是能扯平差旅费时,我才开始,真正学到点东西,学进心里去了。”  ——不知道为什么,这句很有同感。
  作者:鱼虾溪流 回复日期: 13:16:27      滥胸终于又更新了,10年开始一直潜水看你的文,你的文看几遍都不会厌,天涯这样的作品已经不多了  ------------  此言差矣,高人很多,只是他们都倦了吧。  作者:chenau1989 回复日期: 15:01:14    前几天买的邮票里有几张明清家具的,有“清·紫檀‘风光和雅’嵌大理石扶手椅”、“明·紫檀嵌大理石仿藤鼓登”和“明·黄花梨交椅”等,就想到了这个贴了,呵呵  ------------  有文物价值,玩赏价值差了点:)相对而言,右边的三个好一点,算同类中的中等吧。左边的三个设计上就很失败。  作者:圣上到了 回复日期: 14:24:37 
  看的出来楼主写的东西很实在!!支持一个!!!!  ------------  领旨谢恩。
  ----------------------  &12& 我有我快乐  很多藏家行家后来见到我,基本都是一副下巴快掉了的样子:“怎么是你啊?”因为他们实在不能把古玩论坛上那个言语犀利插科打诨满嘴泡妞扯淡一副中年猥琐男姿态的ID“茅坑里的石头”和眼前的这个我联系起来。等他们接受了这个坑爹的现实之后,进一步会好奇的问:你怎么会喜欢这个?很少有年轻女孩喜欢这个弄这个的。  我都笑笑,不知道怎样答。  历史是说不清的,这世上从未有真正的历史,每个时期每个立场的人都是从自己的利益需要出发来去诠释历史,这利益,有政治利益有经济利益,也有情感利益。而文物的价值之一,就是尽可能的保留了当时的社会风貌,让我们可以从中揣测当时人的生存状态和审美情趣。它给了你一个可以进行时空旅行的工具,如果有心,一辈子可以当几辈子十几辈子几十辈子用。。。。。。  只要有心,只要看的足够多,曾经的世界就会以这些遗留物为载体,在你的脑中勾画出一个基本的面貌,甚至有时是一个片段,异常犀利清晰的片段。读史记,想看看商周青铜器,战汉金银错玉器漆器,某些文字记载的场景因这些载物而立刻被生动的复原,读佛经,或许更要看看佛教在中土最辉煌的时期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佛教造像,读唐诗,你或许想看看唐代的金银器,宫廷乐器,读宋词,你或许也想看看宋瓷,读明清文人笔记,或许更想看看明清的室内布置,他们究竟过的是一种怎么样的生活?  与其说是对历史感兴趣,不如说是对人感兴趣。各个时期各个时代的人们,究竟如何而存在?依赖于什么而生活?最关键的是——从何处获得生活的乐趣和精神的寄托?  生活的乐趣,精神的寄托。。。。。。“这是由于一种本能的冲动使然,也还是有一种信心支持着这一冲动。。。。。这些东西有一天会被另一个思维着的神经所掌握,会要和这精深攀谈,是他愉快,安慰他。曾经有人们对我们这样说话,而成为我们在这生命的荒野上的安慰一样。”  生死无涯,何作舟楫。无明长夜,谁为灯炬。  生命的答案只有付出生命才能获得解答,而每个人都只有一辈子。揣摩古器物的过程给了我们扩展生命长度的机会,可能依然找不到答案,但却能获得慰藉。有个人在旷野上呼喊,隔了一千年以后的你听到了,想落泪,但胸腔里是温暖的。  你有你寂寞,你有你快乐。  -----------------------
    作者:chenau1989 回复日期: 15:01:14  前几天买的邮票里有几张明清家具的,有“清·紫檀‘风光和雅’嵌大理石扶手椅”、“明·紫檀嵌大理石仿藤鼓登”和“明·黄花梨交椅”等,就想到......  -----------------------------  啊!!!!!!!!!!!!  我以为这能做成邮票游遍世界了,得是个能彰显人民智慧的吧~~~~~
  @滥竽充数的演奏会 165楼
11:31:45   作者:鱼虾溪流 回复日期: 13:16:27  滥胸终于又更新了,10年开始一直潜水看你的文,你的文看几遍都不会厌,天涯这样的作品已经不多了  ------------  此言差矣,高人很多,只是他们都倦了吧。  作者:chenau1989 回复日期: 15:01:14  前几天买的邮票里有几张明清家具的,有“清·紫檀‘风光和雅’嵌大理石扶手椅”、“明·紫檀嵌大理石仿藤鼓登”和“明·黄花梨交椅”等,就想到......  -----------------------------  啊!!!!!!!!!!!!  我以为这能做成邮票游遍世界了,得是个能彰显人民智慧的吧~~~~~
  作者:chenau1989 回复日期: 14:04:10  回复
  啊!!!!!!!!!!!!  我以为这能做成邮票游遍世界了,得是个能彰显人民智慧的吧~~~~~  -------------  设计这邮票的人未必是鉴赏的行家,即使是考古文博界的专家,在对物品的品判方面和玩家藏家也是侧重点不同的,前者更看重历史文物价值,后者更看重工艺美术的趣味。当然能两者结合起来自然最好。老一辈的王世襄朱家溍等前辈们就是文博基础扎实,同时又是赏玩家的。  现在看看这张邮票——  左上的,造型完全失败,头重脚轻,腿足底还似乎是想用早期的壶门床形式,清中后期流行的不知所谓的复古,无意义的垃圾;  左中的这件四出头官帽椅好点,造型没太大问题,但背板的装饰“福”字和下面的云头纹的搭配完全是驴头不对马嘴;  左下的也是造型和装饰都有很大问题。  右边的三个好一点,没有造型上的硬伤,当然也没啥亮点。对于挑剔的玩家,这样的货色也是不值得要的。  但这图看不清细部,不便评论细部工艺,但古家具造型是第一大要素。如果造型都失败,其它也没啥看头了,除非觉得木材不错,可以考虑改制吧。  那么,究竟怎么样才是好?是素器好,还是雕饰的好?是透好,还是不透好?是透的多好,还是透得少好?其实各的有各的好,关键一件东西要表达一个怎样的主题?贴切得体才是好。不知所谓的堆砌就是浪费材料。  贴几个坐卧具里中上等的供参考比较揣摩。        
  贴几个坐卧具里中上等的供参考比较揣摩。  -----------  这些算中等偏上的吧,但还不是精品,更加不是惊艳的极品。  我们这个制度机构下,文博界什么东西会留给所谓的国家呢?老,到代,是个标型器,还混得过去的那一类吧。真正的艺术品呢?都各种渠道流到私人手里了。留给大众去看的,是真正能代表古代中国艺术的吗?  唉。不让大众看也好,免得真让我们觉得对不起祖宗。  还是继续愚民吧,大家都安生。。。。。。
  贴几个坐卧具里中上等的供参考比较揣摩。  -----------  而所谓的文物保护法,倒头来都是维护大贼的利益的。所谓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嘛。  而我,则是徘徊在坐稳大贼的马仔和想做马仔而不得之间的,一个混混,一个苟活的窃钩者吧。谁让我喜欢这钩呢?呵呵。
  @滥竽充数的演奏会 170楼
22:36:40   贴几个坐卧具里中上等的供参考比较揣摩。  -----------  这些算中等偏上的吧,但还不是精品,更加不是惊艳的极品。  我们这个制度机构下,文博界什么东西会留给所谓的国家呢?老,到代,是个标型器,还混得过去的那一类吧。真正的艺术品呢?都各种渠道流到私人手里了。留给大众去看的,是真正能代表古代中国艺术的吗?  唉。不让大众看也好,免得真让我们觉得对不起祖宗。  还是继续愚民吧,大家都安生。。。......  -----------------------------  好好揣摩揣摩先~~~~
  上面黑白图片中一眼独独相中右上.简单 雅致 高贵.  椅子中也最喜欢右上,右中看上去似乎有点复杂.  看看古人的审美,想想古代诗歌,我们全是粗人啊.
  作者:就催眠吧 回复日期: 22:03:43 
  上面黑白图片中一眼独独相中右上.简单 雅致 高贵.  椅子中也最喜欢右上,右中看上去似乎有点复杂.  ------------------  那就你说的这个右上,再贴一个类似的比较一下——  这两件都是明式紫檀南官帽椅,左边的这把年份早点,明早期,右边的晚点,但也也明晚之前了。  造型大同小异,但这个小异就使得它们在气质上就有相通,更有差别。  那么,设计者如何去处理各部位造型比例之间的关系,使之达到刚刚好表达所要的主题的呢?  优良的材质,成功的设计,使其经得起几百年来各种挑剔的目光。  真稳重,真斯文。不是吹出来的,也不是装出来的。  
  如果把上面两把比作那社会官宦人家富贵人家的一代二代,那下面这把就是官富三代了。  黄花梨的材质,高背南官帽椅,常见的光素背板在这里嵌上了螺钿,鸟立枝头的小写意。搭脑渐变的曲线,整体比例,扶手的曲线,靠背的镶嵌,椅子整体传达出来的感觉,就像是当年坐在上面的那位世家子弟的一种复杂的气质——他们的家族已经富贵了几代,何止生来衣食无忧诗书相伴,他生活的更加轻快,略带那么点不脚踏实地,他从小即见惯了讲究的东西,严格的家教使他中规中矩,富足的生活又让他带些风流轻佻,但无伤大雅。  富贵,斯文,愉悦,风流甚至带点轻佻,就是这第三件椅子的复杂气质。  它背后的明中后期的社会,享受富贵的轻快和风流之后,成熟的果实熟透便要腐烂,纵乐也即将要迎来困惑。  
  楼主终于又更了~  这椅子曲线弯的呦~~~~不得不说,真舒服
  上面这个唐伯虎用合适  楼主能否评论下右上那个床(榻),不知道他叫什么.  左上像一只鼎.巧妙的是向左倾斜下来,卸去呆板留下了霸气.
  果断是大师?  可否赐贴?!
  @就催眠吧
12:55:17  上面这个唐伯虎用合适  楼主能否评论下右上那个床(榻),不知道他叫什么.  左上像一只鼎.巧妙的是向左倾斜下来,卸去呆板留下了霸气.  -----------------------------  明清家具里的卧具按造型,大致分三类:榻,罗汉床,架子床。只有床身,上面没有任何装置的叫榻,就像这贴这页第一图我贴的那张现存明尼阿波利斯艺术中心的;后背及左右三面安装围子的,叫罗汉床,就如上一图那四个;床上有立柱,柱间有围子,柱上承顶子的叫架子床。上面那图里的四件都是“罗汉床”,都是艾克《图考》里面的,我上个大点的图吧。很老的书了不是很清晰。  一件件看。  右上的这件。  罗汉床按围子的多少分三屏风五屏风七屏风的,这件就是七屏风的,背后三块板,左右各两块。三,五屏风的造法年头早些,七屏风的晚些,清代才有。这件罗汉床的牙板中间的“洼堂肚”(如图红框标出)也是偏直硬而下缘平直,这也是清早中期的特征,以及束腰和翻马蹄(如蓝框标示),尤其是马蹄足的曲线角度,也是清代特征。  家具的断代要看的因素比较多,很多时候也很难准确断代,但这件东西从造型来看,没什么矛盾的因素,应是清早中期的东西。上限清初,下限乾隆以前吧。材质应是黄花梨的  虽是清代的东西,但造型方式大体还是沿用明式家具的造型。明式家具的一个造型规律就是束腰和翻马蹄的搭配。偶尔也有例外,但极少。  左下这件东西也是束腰和翻马蹄的造型,只是背板是五屏风的,并且用的是“攒斗工艺”,攒斗是指攒接和斗簇,攒接是指用纵横的短材,用榫卯连接,组成各种几何图案,斗簇复杂点,是用锼或镂的工艺去做的,聚拢出来的。这种装饰工艺,也是罗汉床和架子床围板里面常用的。  这床围子攒斗了两层图案,宽一点的是斜向的万字纹,窄一点的类似双笔管纹的一种变形。这种一宽一窄,宽在下,窄在上,两层的攒斗纹,用在架子床上的比较多,罗汉床上很少,而且这个设计也不是很成功,给人感觉不和谐,首先围板太高,其次纹饰啰嗦,不如下面的两件。所以我看到这图的时候,也怀疑它是否是架子床改制的,因为架子床的围板倒是常见这种搭配的格局。而且确实有很多的罗汉床是榻做加法或者架子床做减法改制而成的。但是这图不清楚,看不清细部,也找不到别的图片,所以只能存疑。  另外,清代的宝座其实也是罗汉床的一种变形,清中期以后开始出现,就如那张邮票左上的那件,看图应该是红木的,倒不是红木材质不如紫檀黄花梨,红木家具也有做得很好的,但那件太差了,清晚的东西,气质完全颓废了,行内俗称这一类货色为垃圾红。  这两件东西,造型上没有大的败笔但也没有亮眼之处,说得过去吧,算不上好看,更不是精品。这种东西可以看看,没啥美感,不值得收藏。除非有人认为黄花梨材质很值钱,这种人行内俗称张大牙,暴发户吧。    
  @天猪行空的马
11:07:03  楼主终于又更了~  这椅子曲线弯的呦~~~~不得不说,真舒服  -----------------------------  嗯。从器物的线条造型看时代特征吧。
  @ruoyan_o
12:57:50  果断是大师?  可否赐贴?!  -----------------------------  鄙人小滥,江湖混混,幸会,抱拳。
  @就催眠吧
12:55:17  上面这个唐伯虎用合适  楼主能否评论下右上那个床(榻),不知道他叫什么.  左上像一只鼎.巧妙的是向左倾斜下来,卸去呆板留下了霸气.  -----------------------------  没有倾斜,可能是上面图小看不清的原因。都是左右对称的。  写的太快没检查,文字里左上右下的有点乱,第一段文字对应的是下面第一张图片,如是。  不好意思。
  围板用攒斗工艺装饰成这种镂空(其实叫镂空也不标准)形式的罗汉床,本来就很难做得好看。这是由于这种形制造成的,下盘太重容易显得笨拙,下盘太轻就成了“一推就倒”,关键还是上面的镂空围板很难和下盘的腿足取得一个刚好的平衡,不如光板的好把握。所以这种类型的家具并不是很多。做得不多,做得好的更少。王世襄先生书里有一个光板直腿无束腰的罗汉床,入“简练”一品,他在分析完结构后评价其为——“从结构到装饰都采用极为简练的造法,每个结构都交代的干净利落,功能明确。不仅在结构上合理,在视觉上也是优美的。无单调之嫌,有隽永之趣。”  到了清中后期,就是乾隆后期以后,有一种围板偏矮,细密的透雕配牙板浮雕的形式的罗汉床,还做得不错。这种清中后期惯用的细密的透雕,虽不是明代家具的那种简洁的风格,但如果处理的好,也可入“秾华”一品。简单有简单的好,复杂也有复杂的好,关键还是各部分的结构比例是否合理,搭配是否得当。还是设计和做工。“秾华”和“繁琐”,一品一病,只有一线之差。  贴一个国外博物馆类似这种秾华风格的清中后期的罗汉床。做得还行吧。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同一类型的看得多了,有了比较就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什么是还可以什么是差口气。  这两件如下图。这两件才值得欣赏和收藏。是明清家具优美的代表。    
  @滥竽充数的演奏会 1楼
18:52:39   引——  这是一个古董小贩子的故事,这个故事,没有悬疑没有奇幻,没有鬼吹灯的惊险刺激,也没有一夜暴富的传奇,为外人或嘲弄或期待或八卦的这行当的一切似乎都没有。这个行当,并没有外人想象的那么特殊,它仅仅只是众多生意行当的一种,有暗昧有技巧,但更多的是默默无闻的积累,那些被看到的大成或大败者,那些风光风云的人物,都是极少数的凤毛麟角,他们身后站着许许多多的人,这许许多多的人都是把它当做......  -----------------------------  您好 我是八月居小说网编辑回忆 诚邀您入驻我网做网络写手 如有兴趣可加编辑QQ
  来听古玩行里的大行帮开坛授课。
  @滥竽充数的演奏会  16:39:59  @ruoyan_o
12:57:50  果断是大师?  可否赐贴?!  -----------------------------  鄙人小滥,江湖混混,幸会,抱拳。  -----------------------------  向混混大师致以崇高的敬意~!!~!更贴加油。
  多谢楼主详细介绍,等待下文.
  我看着都挺好看的-_-|
  @就催眠吧
11:30:55  多谢楼主详细介绍,等待下文.   -----------------------------  上面说的“这床围子攒斗了两层图案,宽一点的是斜向的万字纹,窄一点的类似双笔管纹的一种变形。这种一宽一窄,宽在下,窄在上,两层的攒斗纹,用在架子床上的比较多,罗汉床上很少,而且这个设计也不是很成功,给人感觉不和谐,首先围板太高,其次纹饰啰嗦,不如下面的两件。所以我看到这图的时候,也怀疑它是否是架子床改制的,”现在我补一张采用这种攒斗纹饰的架子床。  再仔细看上面黑白图片那张罗汉床,可见:1,围板连接处不自然,2,围板和底座不搭(看得多的人会凭经验得出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老家具的改制非常多,可能黑白照片这张本就只是个榻,也可能是罗汉床缺围板,刚好有架子床的围板多余部件就拼在了一起,以沽高价。因看不到实物凭图片只能得出这推测,就是东西不舒服。  你说一眼看到觉得简单雅致高贵,我倒觉得,眼睛可能会骗人的:)  
  呵呵,不是眼睛会骗人对文玩我确实一窍不通,完全是一眼看去的感觉.并且正如楼主所说好东西看的多自然就有了比较和分辨,楼主后面多点图片这帖子也就不只是讲故事了:)
  都是在将鉴宝捡漏的故事,没人有讲鉴赏谈审美。  坐听楼主开坛授课。
  第一次用手机上,献这贴了,尽管这贴主人有点懒
  第一次用手机上,献这贴了,尽管这贴主人有点懒
  第一次用手机上,献这贴了,尽管这贴主人有点懒
  一不小心回了三次,当我灌水哈……六一今天,lz来的话能介绍些与儿童有关的古玩么
  这贴是一周一更的么?呵呵呵呵呵
  献三次之后就成灌水的了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湖田窑瓷器拍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