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一点东西如果你嫌少那么这些都会没有,形容什么都会的成语这个意思的成语

形容学的多但学的不精的成语就是学而不精什么的一楼的 我的意思是学的多但学的不精
应该学精一点你那是学的越多就觉的学的越少的意思 。。理解明白在回答
不要来灌水
吖有蚊子757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译文】 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既然如此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真是十分危险的了
我擦.......
好读书,不求甚解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根据意思写出相对应的成语。 ①自己跟自己低声嘀咕。(
) ②低着眉头,眼睛流露出顺从的神情。(
) ③有这个意思,但没有在话里明说出来。(
) ④人很多的公开场合。(
) ⑤感觉好像丢掉了什么,形容心思怅惘。(
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
搜索你想学的科目、老师试试搜索吉安
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分类:根据意思写出相对应的成语。 ①自己跟自己低声嘀咕。(
) ②低着眉头,眼睛流露出顺从的神情。(
) ③有这个意思,但没有在话里明说出来。(
) ④人很多的公开场合。(
) ⑤感觉好像丢掉了什么,形容心思怅惘。(
) 根据意思写出相对应的成语。 ①自己跟自己低声嘀咕。(
) ②低着眉头,眼睛流露出顺从的神情。(
) ③有这个意思,但没有在话里明说出来。(
) ④人很多的公开场合。(
) ⑤感觉好像丢掉了什么,形容心思怅惘。(
) 科目:最佳答案①自言自语②低眉顺眼③言外之意④大庭广众⑤若有所失解析
知识点:&&基础试题拔高试题热门知识点最新试题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关于跟谁学服务支持帮助中心有戏读成分,请砖们手下留情哦.............        1:暴虎冯河    这个成语如果仅出字面解释,以目前的文字演变,是很难理解的。暴虎并不是残暴的虎,冯河也不是姓冯的河。    这个成语最早是出自《论语。述而篇及诗经。小雅》,那里写道:不敢暴虎,不敢冯河。    古人说话简略,我们在读到这些古藉里的句子不解时,最好一个个字地去理解,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古人有时一个字,现代文字要用一整句去解释它。    暴,在这里是指暴力对抗,暴虎,就是徒手与老虎搏斗。冯,是用脚走过的意思,冯河,当然就是指用脚去走过河水。    这两件事情不管古人今人,看起来都是不容易的事情吧,所以说“不敢暴虎,不敢冯河”。那么,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说:徒手与老虎搏斗,用脚去过大河。这两件都是有勇无谋的傻事,不管今人古人,都不会去干的蠢事。因此,这个成语的用途上,通常都是指:我才不干这样的傻事呢。    这个成语的故事来源是从孔子身上来的。那一年,孔子还很牛,天天出门跟着一大群徒弟,有名的如颜回,子路等。徒弟们跟着师父是学知识的,因此没事吃饱了就坐着听老师讲知识。  有一天,孔子指着颜回对大家说:“我们游历各国,人家觉得我们有用的时候,我们就去发挥作用,如果人家觉得不需要我们了,那我们就走呗,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一点都不生气,但是能真正做到不生气,看来,也只有我和颜回了。”    子路一听师父表扬的是颜回,心里当然不舒服,子路是什么样的人呢?他是孔子的弟子里最勇敢的,力气也最大,欺负师弟当然不在话下,师兄也没几个被他放在眼里。所以,他就反驳说:“老师,你觉得颜回跟你最象是吗?如果我们是到军队里去打仗,你觉得跟谁在一起会更好呢?”    这里提醒大家一下,你们看,古时候的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很平等的,现在你们敢这样和老师说话吗?但那个时候的学生就敢,为什么呢?因为老师收学生不用学费,学生也可以自由选择老师,如果这个老师的学问不大,老是被学生问倒,那就没人做他学生了,他的老师也做不成了。    孔子被自己的学生这么一问,他会怎么样呢?如果他发怒,大骂子路是个坏学生,捣蛋分子,不尊重老师,要见家长。那么不单子路,其它学生也会觉得老师答不出来了,没戏了,于是都会离开这个老师,去寻找更厉害的老师去了。    我们都知道,孔子是几千年来最棒的老师,他当然不会被子路问倒,他说的话都是有深刻的道理的,因此,他一点也不生气,捏捏胡子对子路笑眯眯地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是很勇敢,但是我不跟你在一起,打仗逞的不是勇敢,打仗肯定要死人的,是很悲惨的事情,我们在不知道谁输谁赢的情况下,应该对打仗怀有惧怕之心,这样才能认真去想最好的办法来让自己不需要牺牲,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有团队意识,要懂得大家坐下来商量,人多力量大,商量出保证可以打赢,可以做到不必牺牲的办法,这样的人,我才敢和他一起去。”    其实孔子说这些话的意思,他今天要讲的课是教大家遇到任何事情时,不能逞强,去做没有把握的事情,那是很愚蠢的,就和暴虎冯河一样。我们遇到任何事情,应该首先动脑筋,分析事情,找出更有把握的办法来取得一个圆满的结果。逞一时勇气,万一打不赢老虎,就会被吃掉,过不了河,就会被淹死。    最后,孔子还说:“当然,勇敢也是好的品德,我们要提倡,但是勇敢不是逞强,勇敢的行为是在你动了脑筋,想到了最好的办法之后,再用你的勇敢去实施你的办法。如果只是有办法,没有勇敢的品质去实施它,那也是没有用的。”    看看,我们的孔子老师很高明吧,他表扬了颜回,最后也表扬了子路,因为他们身上都有可贵的精神,只要是好的品德,我们都需要去学习,去拥有。但是,每一个优秀的品德都有适合它用的地方,假如用的地方不对,得到的结果可能就是坏的。    暴虎冯河,这个成语的用法我们可以来造一个句子:如果只有暴虎冯河的勇气,只会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其实也是一个成语,我们后面也会讲到它的。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洛阳纸贵    这个成语充满了文字比喻的灵动之感,既形象又生动,试想想,洛阳这么繁华的首都,为什么纸这么平常的东西会突然贵起来呢?原来是买的人多了,那为什么人人争着买纸呢,原来是用来抄书,那什么书这么牛呢?原来是超级畅销书《三都赋》啊。  晋朝还没有发明出版印刷这玩意儿,当然没有书店,百姓知道某个文章写得极具收藏价值时,只能通过自己抄写来保存,作者没有稿费,只得到虚荣和名气,抄书也不用买书号,这里面唯一赚到真金白银的只有卖纸的商人。由于供求的天然利益关系,许多纸商赞助出了名的文人墨客,但也仅仅在于提供免费的纸而已,可见文人清贫是有历史根源的。中国人自古重文不重商,好名不好利,商人长期的社会地位是很低的,士农工商,商人排在最后一位。每次温习到这段历史时,我总在遐想,假如我生在当时,定会开一小店,请上三五十人帮我抄书出售,成本无非是纸和墨,由于只有我一家采购纸张,还是大户,无良纸商们断断不敢趁机抬价,赚了钱再赞助作者时,肯定也会比纸商们大方多了,如果赚的钱够多,就成立一个“文协”,与“书画协”“诗协”联合起来,成为“文联”。那么,我就可能成为中国史上第一位经纪人,不幸的是,中国文化里将少出现一个“洛阳纸贵”的成语。    《三都赋》虽然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畅销书,但名气却远远没有同时代的《洛神赋》名气大,他的作者左思也没有《洛神赋》的作者曹植名气大,这里面第一是裙带关系的影响力,曹植家世显赫啊,老爸是曹操,大哥是皇帝,左思呢,出身寒门,小时候又矮又黑,说话结巴,常被人讥笑,老爸也不过是一名小吏罢了。第二个原因是主要的,那就是文章风格上的审美情趣区别,《洛神赋》背后有一段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这种题材千古常新,老百姓百听不厌,曹植身上还有七步诗的感人光芒,而《洛神赋》的句子的确优美飘逸,适合任何时代下的审美情趣,“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多美多令人神往啊。而《三都赋》实而不华,几乎没有传世名句,遣词造句也只适合当时的阅读审美,优美通俗的唐诗一面世,这些拗口的赋辞多半被人遗忘了。    不过,《三都赋》的作者左思在历史上仍然是一个不可忽略的人物,此人治学认真执着,他不是才子型,是学者型,一部《三都赋》历时十年,三都指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首都,对应现在是河南安阳、江苏南京、四川成都。左思为了写好成都,还亲自跑去当地应聘秘书职位工作了好几年。左思同时也是一个大诗人,蓬莱文章建安骨,他是“建安风骨”的最杰出继承人,史称他为“左思风力”。然而,这么一个人物,这么一部引起洛阳纸贵的《三都赋》,面世之初,差点被人当了废纸,这里面的故事细品之下,令人感慨古今相似,人心同理,可谓“年年岁岁花相似”。    历时十年心血的《三都赋》面世之时,左思还是一个无名小卒,他将作品送给当时的文学界人士阅读,权威们见他面生无名,不屑一顾,根本不看一字,便出口讥笑,当时的大文学家陆机,那位书法写得很好的老头,由于也起过写《三都赋》的念头,听到有人先写了,嘲笑说:“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竟然也学人家写赋,这样的作品只配给我盖酒坛子。”    左思并不气馁,他从小被人嘲笑惯了,抗嘲笑的能力比较强,最后,他找到了当时的文学泰斗张华,这位老先生可是真正的德高望重,陆机也是他发掘推荐出来后才名气大振的。老头子很认真地一句句看完了《三都赋》,越读越爱,竟致手不释卷,又听说左思之前的遭遇后,说:“世人只重名气不重文章,势利得很,他们的意见是不值一提的。”然后推荐给几个正直的文学家们,尤其皇甫谧、张载、刘逵等人为《三都赋》作序推荐。有这么几面大旗帜一挥,那些势利文人们趋之若鹜,重新捧读,口风也变了,无尽肉麻吹捧接踵而来,陆机也静下心来细读之后,脸红羞愧地说:“我是不能写《三都赋》了,因为肯定不能超过左思。”    舆论风向一转,《三都赋》一夜之间名声大振,风靡一时,人人争相抄阅,洛阳城里的纸价嗖嗖嗖连续涨停版,一时间从江南到洛阳的官道上来往的都是运纸马车。    同样的左思,同样的一部《三都赋》,前后两种际遇,各位看官是不是觉得很熟悉,并且都能抱着理解的态度?那是因为,不管某朝某代,只要是在群体社会里,只要功利之心还存在,这种戏剧性的闹剧就会源源不断地上演。既得利益者的小圈子永远是敌视着新人的,他们的大门永远是向新人关闭的。在他们腐朽的眼睛里,任何新鲜的脸孔,都是贼头贼脑来抢蛋糕的,在他们的脑海里,永远呐喊着一句话:“新人是贼啊,关门放狗啊……”      (连载继续中......)
  咦,大叔哦!
  BS抢到沙发的
  打倒潜规则沙发
  我也打倒,大叔写成语了?
  终南捷径    中国历朝历代都不乏“隐士”,从字面上看来,是指将自己隐身起来,隐到哪儿呢?多半是深山、海滨等,那为什么樵夫渔父并不称为隐士呢?关键在这个“士”字。士,读书人也。读书人是干嘛的?当官的呗,放着官场不走,偏要与樵渔为伍,就称为“隐士”了。  隐士,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有知识而又淡泊无欲的高人。在封建时代,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里,好不容易寒窗十年,却不去做官,而去砍柴打鱼,是很另类的,另类的事情必然会吸引大家的眼球关注,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话题。本来想悄悄隐身起来,安静淡泊生活,却因此名声大震,成了焦点,这看起来是隐士们的无奈,然而未必。起码唐朝的隐士卢藏用先生就不这么认为。    卢藏用,象众多知识分子一样,寒窗苦读十年,考上了进士,算是个有功名的人了。然而,天下有功名的人太多了,要想将功名真正变成官职,还需要机遇,需要等待。朝廷凭什么就要先授你官职呢?要么你有后台,要么你特别优秀,最起码,你要让朝廷注意到你。而卢藏用这三者都不具备,唯一具备的就是一名优秀广告策划人的头脑。他偶翻史书,读到晋时陶渊明传记,纳闷这个姓陶的,不过当了几年微不足道的小官,竟然名留史书,揣摩之下,恍然大悟,老陶选择了一个极佳的居住地方啊,“悠然见南山”,终南山,历来为高人隐士的最佳选择,光是名字,终南终南,就富含老庄思想之精髓。    于是,卢藏用急忙效法,凑了点盘缠,通知所有与他交谈过的熟人生人,悠悠然往终南山落草定居了。  至今不明白的是,这些匆忙隐居的士人,他们在隐居的日子里,吃什么呢?深山老林,总不能整天爬树摘果子吧,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打猎恐怕是不会了,种庄稼也多半不懂,尤其那些上了年纪的老夫子们。据我推测,这些人应该是以插队的形式,寄居百姓家中,每个月交几两银子,山中村野消费低,够格隐居的人,也会有许多山外的朋友接济,再说,一个偏远山区,突然来了个大知识分子,当地的土豪们肯定会争相结交,偶尔题个字,也能挣润笔费,帮邻居们写写信,混几顿饭总不是问题,至少村民们会送只鸡、几尾鱼,半筐蛋什么的,我认为,隐士的生活还是很逍遥自在的。他们的劳作,至多是种点菜,还是以情趣的名义兼带健体活动。    卢藏用通过隐居终南山作为他求官的这条“捷径”是成功了,而仔细分析一下,他几乎是必定成功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还得先分析给他官职的朝廷心态。  作为国家最高管理机构,终极目标是“国泰民安”“盛世太平”。要做到这点,首先是国无战事,毕竟战争不是常态,绝大部分时间里,还是不打仗的。然后是人民安居乐业,国库充盈。这点通过数十年积累就可,再高一些的层次,便是文化鼎盛,欣欣向荣,这体现在艺术作品大量出现,文化艺术人才层出不穷,并且这些人都一心报效朝廷,为国所用,天下无反心。尤其是在民间有知名度的士人,如果不能被朝廷所用,他们发发牢骚,势必造成坏影响,名气越大,影响越坏,所以,历代朝廷都愿意花点小钱,将最爱发牢骚的士人阶层圈养起来,给他们官衔,给他们俸禄,真有才能的,提拔起来,看不出才能的,不过赏口饭吃,起码可以帮着粉饰太平。  在朝廷的这种心态下,卢藏用上终南山没多久,就被朝廷潜伏在山下的“隐士观察哨”给发现了,又调查到此人有进士的功名在身,于是照例派人接洽,询问是否肯为朝廷出力,卢藏用起初肯定拒绝,好歹现在是隐士身份,必须说上一通符合身份的话,否则会让人轻视的,他对使者说:“我性淡泊,不喜名利,此间挺好,风凉水清,潜心做学问,终老终南山,邻家有女初长成,见面呼我卢哥哥……”  使者的专业就是劝说隐士下山的,自然有一套,他回答:“深山有障,蚊蝇甚多,夏天打雷,小心劈死,不如下山去,报效大朝廷,生逢盛世太平年,为民谋福是本份……”    卢藏用推辞几番,见使者面露失望,有放弃的意思,便不敢再演下去了,起身肃然一叹曰:“我本来想清静残生,不过身为读书人,不能为民谋福祉,这书岂不是白读了?有违孔圣人的本意嘛,好吧,我跟你下去,不过,我要骑那匹白色的马。”使者一听乐了,白马牵来就是为隐士准备的嘛,“白马接隐士”可是朝廷的传统。    卢藏用短短的隐居生涯里,认识了一位同为隐士的司马承祯,他下山为官后,也力邀司马下山。司马却不过,便下山去长安住了几天,实在受不了都市的乌烟瘴气,急着回终南山,没办法,卢藏用只好送他回去,到山脚下时,卢藏用指着山上说:“此中自有佳趣。”他这么说可能是客套话,又或者心里感激这山成了他当官的跳板。可这位司马先生并不知趣,马上讽刺说:“在我眼里,终南山不过是做官的捷径罢了。”卢藏用听了无地自容,拂袖而去。    从这个故事里得出,“终南捷径”其实是一句典型的讽刺成语,所以,使用的时候要符合它的语境,不能说“去蘑菇屯,走终南捷径吧,省了半天脚程呢。”  
  我只知道洛阳纸贵,久居不易……  别的不太清楚……
  小说写多了,换个口味嘛,写写国学啦
  深山有障,蚊蝇甚多,夏天打雷,小心劈死……  终南捷径确实没有听说过,长见识了。  啥都不说了,去看三都赋、洛神赋了。
  有时候真的想写点东西,不是报告,只是心里想写的。忙?也许只是一个借口,怕,才是真正的原因。
  深山有障,蚊蝇甚多,夏天打雷,小心劈死……      晕倒,有错别字,不是&障&,应该是&瘴&,回原稿改正一下,谢谢W啊,你这截句,我就发现问题了,.      
  二分明月    这个成语来自唐朝大诗人杜牧。说到杜牧,必要提一提他的爷爷杜佑。杜佑此人,名气在一般人心目中生疏得很,然而,在史学界里,可是几千年里前五名的人物。因为,他用35年的时间写了一部著作《通典》。这部著作自唐朝以后,成为所有编修历史的人最重要的参考书,是至今任何一位史学家案头必备工具书。  《通典》是一部典制的百科全书,典制就是统治国家的规章制度,《通典》全方位收集整理了自唐之前几乎所有典制,当时编写的目的是为了让繁盛的大唐能够取精华去糟粕,建立起一套最合理最理想的国家治理蓝图,让大唐的江山能够千秋万世。可以想象,出于这种宏伟目标编出来的书,该是多么的恢弘。也的确,《通典》成了中国典制文化的开山之作,对后世的历史书籍考据查典的影响无出其右。    但是,如果以我们现在的唯物主义批判眼光来审斟,《通典》一书,关于礼制的部分占了足足一半,而对军事制度的挖掘记录却几乎没有,这一方面也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尤其是儒家门生,他们的最高信仰是用“周礼治天下”,他们推崇的是“礼乐制度”。而对于军事,他们相信圣人造字时就指出“止戈为武”,武的最高境界是不动武嘛。泱泱大国几千年来总是被外族以少胜多,看来,知识分子的这种理想主义思想也是根源之一。    有这么一位牛烘烘的爷爷,孙子杜牧能够成为一位大诗人,震烁中唐诗坛,也就不足为奇了吧。要知道,杜牧与杜甫是被后人并称为“大杜”“小杜”,大杜是诗圣,小杜怎么也够格当个“诗小圣”了。  诗小圣杜牧传世的诗作非常多,至今小孩开智时背的唐诗三百首,其中至少十首杜牧诗。张口就来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店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现在的“杏花村”酒的包装上就用了这首诗,建议杜家后人去找酒厂收版税。  杜牧还有一名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现在“妃子笑”成了荔枝品种名称,此两句也常被引来作广告词,杜家后人又多一笔收入了。至少我们可以这么认为,杜牧是唐朝诗人里最具有商业价值的一位。    “二分明月”这个成语便是来自杜牧又一首名作里,他的《樊川集》有两句“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明月在扬州”。这诗句讲天下的繁花富贵如果切成三块,两块被扬州占去了,可见当时的扬州是多么的繁花似锦。  不过,这里要提一下,诗小圣说的扬州范围可不仅仅是现在的扬州市。应该说,大家现在看到的中国地图上所有地名里,扬州即使不是最古老的,但肯定是最古老之一。有多古老呢?夏朝时,就有扬州了。大禹治水后,制订地理,天下划为九个州,现在我们有时将中国称为九州,就是来自这里。而扬州在那时候就是九州之一,够古老了吧。只是大禹划的扬州除了淮海一带,还包括了整个江南。到了周朝,直到秦代,扬州更大了,包括了现在的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和福建。汉至唐宋,由于郡县制度的成熟,行政区域越分越细,扬州虽然越缩越小,但始终地处江南最繁华的核心,关键是他处于大运河的入江要道上,南北交易集散地,五湖四海的人都爱往这里扎堆,尤其赚了钱要挥霍的,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名人贵族度假也是首选这里,“烟花三月下扬州”嘛。  八方的钱都往这里洒,这里聚集的钱自然就多,百十年下来,聚到了天下三分之二的财富也不是没可能的,杜牧将“二分明月”来比喻当时的扬州,并不夸张。不过,这种三分明月,二分扬州的比喻却是相当的具有艺术情调,尤其借用“明月”这种代表晚上,又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象征,更是将繁华的销金窟形象烘托而出。    特别提醒一下,“天下三分明月夜”里的三分,是指全部;“三分明月照青苔”里的三分,却是指十分之三。两者有份量上的差别。中国文字,用之恰当,可以气象万千,正如中国之水墨画,境界上的意会多以言传。这种文化延伸出的引力,是世界任何文化所不具备的。英文与数字作为文化符号,严谨刻板,适合“工”;中文形意变幻,适合“悟”,所以,英文与数字更适合工作发明,而中文更适合艺术宗教,英文数字是“术”,中文是“道”。两者有境界上的差别。  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学好中文呢?为何要守着宝藏去乞讨呢?  
  大叔解读下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我是来讨藏宝图的
  接到通知,来晚了,正好沙发:)
  第一次晃这边,喜欢这个,小时候看蛮多成语故事的,不过比较简单的故事,不过一直在想,暴虎冯河这几个字是不是拼音和平时不一样啊,一直觉得即使知道字了可是读错还是蛮糗的,是bao hu feng he还是pu hu ping he
  我一直是读:bao hu ping he...    汗....这么一问,也不知我读得对不对.........
  作者:心之月 回复日期: 14:18:14 
     大叔解读下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成语吗?哈哈哈哈哈.....................    如果你没听到我的笑声,说明我大音希声了,想揍我?你抓不到我,因为我大象无形....    
  不是啊,汗,我是在青年歌手赛上看到的题目。。。。。。
  大叔,你不厚道啊,我去搜索了,这两个的确是成语,只是说他的出处是来自于老子的《道德经》    
笑人家,恨你
  haitieliuming
      作者:心之月 回复日期: 15:51:53 
     大叔,你不厚道啊,我去搜索了,这两个的确是成语,只是说他的出处是来自于老子的《道德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月,这两句话的本来意思,我想都没有人真正弄懂过?怎么可能是成语呢?  一本道德经,两千七百多年了,译本无数,但哪个敢说是真正完全读懂的呢?  
  呵呵,摸摸阁楼……
  呵呵,记号,顶  
  摸摸老江.......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明月在扬州”是杜牧的?    我怎么记得是徐凝的?  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长易得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徐凝还有一首值得玩味,  远客远游新过岭,每逢芳树问芳名。  长林遍是相思树,争遣愁人独自行。    
  “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学好中文呢?为何要守着宝藏去乞讨呢?”——楼主说得好!支持国学!    家乡美,家乡美,最美是家乡那柔柔的水......欢迎大家都到“家乡美社区”夸夸自己家乡的美!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明月在扬州”是杜牧的?        我怎么记得是徐凝的?    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长易得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    没错
就是徐凝的。
  阿杜的也有一名句说“明月”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楼上的,又去翻了一下,还真是徐凝的&忆扬州&里这两句.  并且后面那句是&二分无赖在扬州&,谢谢啦,都怪我,一想到杜牧,就想到扬州...仿佛扬州就是杜牧的.    感谢,哈哈,
  束缊请火    缊,这个字没见过吧,读wen,现如今几乎被弃用了,为什么呢,因为科学进步,我们已经不需要用到“缊”了。    那么,“缊”是什么呢?原来古人没有电灯,晚上天黑了,出门的时候就用火把,将晒干的,有些蓬松不结实的大麻梗扎在一起,束成一个火把,这个火把就叫“缊”。    请火,也就是借火的意思,古人是最讲礼貌的,请字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是礼貌常用词了。以前的人没有火机,也没有发明火柴,他们点火一般是用两块打火石敲出火星来引燃。火石就是石头,随时揣两个石头也不是容易的事情,因此,常常需要互相借个火,是很正常的。    束缊请火,意思就是我有一个扎好了的火把,要向人家借个火来点燃它。那么用它来比喻什么呢,当然是求助于人啦。    这个成语来源非常有趣,并且故事的本意与这个成语的本意并不相同。在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有个齐国,齐国有个大官叫蒯通,当时的宰相曹参让他帮忙推荐有能力的人来为国家出力,这个宰相曹参在历史上也是很有名的一个人,官做到最大,人却非常谦虚,喜欢下边的人给他随时提出自己的错误,从不生气,说对了还会给奖金。当时有个朋友对蒯通说,以前的大王对知识分子不好,很多知识分子都躲起来隐居了,象梁石君和东郭先生这样的名望的人也隐居了,你为什么不赶快去请这二人出来到曹宰相那里做事呢?    蒯通这时候讲了一个故事,他说:“我以前居住在一个巷子里,隔壁有一家的媳妇和婆婆吵架了,因为婆婆发现家里不见了一块肉,认为是媳妇偷吃了,于是要赶媳妇出门,这个媳妇临走的时候和邻居们告别,邻居们都知道她是好人,婆婆冤枉她了,其中有一个人想了个办法,就对这个媳妇说,你慢慢走,我有办法让你婆婆出来把你追回家。然后,这个邻居就拿了一个束麻的火把,到这个恶婆婆家敲门,对恶婆婆说‘昨天我们家的两只狗不知从哪里叼来一块肉,抢来抢去,都得了重伤死掉了,我想借个火来把它们烧了’。恶婆婆一听明白了,原来肉是被狗偷了啊,自己错怪好媳妇了,果然马上去把媳妇追了回来。    蒯通当时讲这个故事,意思是说,我和那个束缊请火的邻居一样,现在去请了名士来为宰相出力,并不是根本的法子,国君要真正有诚意,有好的环境来给这些名士,他们自己会主动来为国家出力的。    上面讲到的东郭先生,大家最熟悉的就是讲他救了一条中山狼却反被狼咬了的故事,其实那是编出来的,这里讲到的可是真实的东郭先生,他在那个时代里是非常有文化,有能力的一个人,可惜没有遇到好的国君,因此也没有做出伟大的事情来。    蒯通故事里的恶婆婆,虽然对媳妇不好,很凶恶,动不动要赶媳妇出门,但是她有错能够马上改正,并且用行动来改正错误,这一点是非常可取的,和当时的大宰相曹参一样。    我们现在可以这样使用这个成语,能够让文章句子更加生动活泼,比如:我现在遇到了很大的困境,唯有向你束缊请火,帮我度过难关。  
  打倒扬州薄幸郎杜牧....搞什么十年一觉扬州梦,靠.
  顶上去,更新请加速.  
  半夜顶贴身体好,楼上滴,消夜不=.=
  你小子越玩越深啊,顺便问问楼上的,去哪里宵夜?
  好看,顶了
  囊萤照书    囊,就是布袋子,萤,是萤火虫,前面两字一看就容易明白,装了一袋子的萤火虫,那么会怎么样呢?原来可以照书,就是照着读书。    这个成语讲的是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在大约二千年前,那个时代叫晋朝,当时社会上很流行读书,不管大人小孩,都很自觉地读书学习。当时有一个叫车胤的年轻人,特别爱读书,可惜家里很穷,上不起学校,白天要帮家里种地,晚上有时间读书了,却因为买不起点灯的油,根本看不见。这使他非常苦恼,有一天晚上,他走到屋外,看见院子里飞舞着许多萤火虫,萤火虫屁股后面一闪一闪的发出亮光,车胤灵机一动,他想,一个萤火虫有一点光,如果一大堆萤火虫,那就是很亮很亮的光了,就象点了油灯一样,我就可以看得见书啦。    于是他非常高兴,找了一个布袋子跑出去,到田野里抓了一晚上,终于给他抓了一布袋的萤火虫,果然,挤在袋子里的萤火虫都好象明白他的意思似的,一起发出了很亮的光,车胤就这样读了一晚上的书。    这个勤奋的车胤后来成了很有名的大学者。其实历史上还有许许多多象车胤一样家里很穷,却很爱学习的孩子,他们都很聪明地用自己的方法来寻找读书的机会。比如:    《西京杂记》里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叫匡衡的人,喜欢读书,家里也很穷,和车胤一样买不起油灯和蜡烛。他的隔壁却天天晚上都点着灯,于是他偷偷在墙壁上凿了一个小洞,隔壁的光就从小洞里射了过来,匡衡就靠这么一点点偷来的光读书,也成为了有名的人,他的这个故事叫“凿壁偷光”。    孔康的故事叫“映雪读书”,他靠晚上月亮照地雪地里的反光来读书。江泌比较累,因为他的故事叫“随月读书”,月亮刚出来的时候,他搬椅子在墙边读书,月亮慢慢上升,他就搬来梯子,月亮升上一些,他就爬高一些,等月亮到正中时,他也爬到了屋顶,有时候读得太入神了,从梯子上摔下来,他顾不得疼,又赶紧爬上去继续读书。    象上面说的这些人的故事,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虽然我们现在已经不同了,想什么时候看书都可以,停电了还有手电筒嘛。这并不是说这些成语故事就失去作用了,事实上,这些成语还告诉我们另一个道理,如果我们想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遇到了困难,就要学会随机应变,灵活找出解决困难的方法,    当然,可不要去凿人家的墙壁哦,如果隔壁家里刚刚装修好,被你凿破了,少不了要挨爸爸打屁股的。    
  好文,增长知识了
  坐回沙发
  宴安鸩毒    鸩,鸟字旁,因为它就是一只鸟。鸩可不是普通的鸟,它的羽毛有很强的毒,所以,它是一只毒鸟,古人用鸩的羽毛泡酒,这种酒如果被人喝了,马上就会中鸩毒死掉。    宴安,这两字好理解,天天安安心心地宴会酒会,吃喝玩乐。可是这么好的事情为什么会和鸩毒联系在一起成了一个成语呢?    我们先来听听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春秋战国的时候,中国被分了许许多多的小国家,在北方有一个很小很小的国,叫邢国,它的东北面有个少数民族,这个少数民族的人非常野蛮,经常到邢国里去抢掠,欺负邢国的老百姓,邢国太小了,兵力很弱,打不过这个少数民族。怎么办呢?邢国的国王就向当时最强大的齐国求救,请他们派最厉害的士兵来帮忙将少数民族打败,不要再来欺负老百姓了。    当时的齐国是所有国家里最强大最厉害的,没有人敢去欺负他们,所以很长时间也不打仗了。齐国的宰相管仲就对齐王说:“大王,我们要去帮助邢国,虽然被欺负的不是我们,但是我们的士兵很久都不打仗,日子过得太安乐,以后都不会打仗了,这样下去,国家慢慢就会和中了鸩毒一样,和死了没什么区别。”    后来,齐王同意了,就派士兵去帮助邢国打败了少数民族,让他的士兵得到了锻炼。    现在我们当然不用去打仗来锻炼自己,但是我们也要时刻担心自己“宴安鸩毒”,比如我们现在出门坐车,过河坐船,车票船票我们都买得起,慢慢也习惯了。如果有一天,我们去旅游的时候,发生了事故,被困在一个森林里,电话也没电了,周围又没有人家,只能靠我们自己走出这个森林,要翻山,你有体力吗?要过河,你会游泳吗?还要走对方向,你懂得看星象认南北吗?如果你都回答NO,那就会一辈子都在森林里转圈子,因为你的无能和无知,最后饿死在森林里,这和中了鸩毒死掉有什么不同呢?    所以,现在还没有遇到可能的事情之前,我们要多走路,学游泳,还要多看书,了解和熟悉我们身边的世界,并且培养自己适合这个世界的能力,这样遇到任何事情,你都会知道怎么去解决它了。    宴安鸩毒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成语,它告诫我们在安乐的环境里,也不要忘记多锻炼自己,不然,遇到危急的事情时,我们就完全没有能力去解决了。安乐的生活虽然快活,却会象鸩毒一样毒害我们的身体的。因此,我们一般用到这个成语时,可以这样使用:  这个人家里太有钱了,所以不好好读书,宴安鸩毒,不思进取,会让人看不起的。  
  拜读了
  曹参是西汉的“萧规曹随”那个吧?战国也有叫曹参的??重名的还真多,呵呵!!!
  愚公移山    这可是大名鼎鼎的《列子》书上记载的故事,当然是不是真的有这个故事,我们也搞不清楚,故事很简单,讲有个叫愚公的人,家住在农村,要去市集买点东西,都必须爬过屋子前的两座山,一个叫太行山,一个叫王屋山。想想看,这是多么的不方便。要是在现在,早上起来买菜,爬山出去,爬山回来,拎着菜回家就天黑了,想偷懒不爬山了,那今天就甭吃饭了。    怎么办呢?这个叫愚公的人的办法是,把这两座山移开。哈哈,如果是你,你会想出这个办法吗?这简直是最笨的办法,因为把山移走是不可能的,然而,这又是一个最彻底的办法。所以,有人就问,愚公,你觉得你能把山移走吗?愚公说,我一担一担地挑走,山又不会长高,我挑一担,它就少一点,总有移走的一天吧。那人又问,如果要挑几百年,你有这么长的命么?愚公回答他,我死了,我还有儿子孙子,他们也有儿子孙子,都这么挑下去,总有一天可以把山移走的。问话的人没话说了,因为愚公说的话很有道理嘛。    不管这个故事是真是假,但是从“愚公”这个名字可以看出,大家都认为这个老头是个愚蠢的傻瓜。可是,说起道理来,又说不过他,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坚持到底”,“有志者事竟成”,这两个都是大家认可的可贵品格,许多巨大的困难都是依靠这种品格才能解决的。而愚公正是这种品格的最彻底的表现。如果一个人有把大山移走的决心,还有什么困难不能被他移走呢?    红军长征结束后,只剩下区区几千个人,几百条枪,要面对百倍于自己的敌人,当时的毛泽东就提出愚公移山的精神来激励大家,既然愚公一人都敢去移山,我们还有几千人呢。结果呢,红军成了解放军,最终战胜敌人,解放了全中国。  自古所谓起义,革命,无一不是在贯彻“愚公移山”精神的。统治者对于平民百姓来说,岂不正如那座巍峨之山乎?要移动它,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不可能的任务。但总有那么一小部分有勇气将自己名字写进史书的人,他们意识到另外一个诡异的命题: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是可以淹没任何高山的。淹没它,让他山体滑坡,让它根基松动,然后冲垮它。水的力量多大啊,水滴石穿,何况大海。我突然发现一个小小的有意思的事,历代有为的皇帝,都喜欢治水,喜欢筑大坝,从大禹开始,几乎没有断过,这不知算不算某种意义上的暗合。    试想一个对自己的统治没有信心,也没有能力的统治者,在读到老子“上善若水”之句时,不知作何感慨。    只是将“愚公移山”来比喻封建时代的起义革命的话,只能说明一种精神,不能去想得太长远,因为这种精神下移掉了一座山,马上他们又耸起同样的山峰来,周而复始干着重复建设的蠢事,几千年来,中国人就这么在重复建设的过程中挣扎求存着,闲瑕之余,便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明来。    后来有另一本书上也讲这个故事,它的结尾是,愚公的精神感动了神仙,于是神仙用法力将两座山移走了,看看,“愚公移山”是一种多么伟大的品质啊,竟然连神仙都能感动到来帮忙。相信自己,相信愚公吧。  
  愚公精神确实挺伟大的,因为他不是为自己,如果是为自己,搬个家就行了。
  蜂目豺声    蜂目是什么样的?就是象大黄蜂似的又圆又凸,长在脸上肯定不好看,但肯定很抢眼,心灵之窗啊,谁家外墙上的窗子要建得又大又长,伸到街对面了,肯定也很吸引游人目光不是?豺声大家听过没?嘶哑低闷,喉咙里仿佛永远卡着一口痰,却中气十足,穿透力很强的那种声音,现代名称比较文雅,称为“磁性声线”。要想摇滚唱得好,必须天生豺狼声,这可是摇滚老师选秀时的秘决。    你脸上有两个大窗子,又是摇滚天才,你沾沾自喜么?呵呵,相书上可是认为你具有了禽兽般残忍冷酷的心肠。不过值得高兴的是,由于你禽兽般的残忍和冷酷,你最终当上了国王,拥有了权力和美女,那时候再去相命,相士们便会告诉你,此乃王者之相也。    春秋时,楚国成王有个儿子,就是蜂目豺声的家伙,他叫商臣(古人起名都有渊源典故,有人起名叫商臣,可见商朝的大臣们官名不错)。  商臣是成王的大儿子,理应成为太子,成王也是这么想的,但立太子需要一个程序,太子是未来的国君,最后还是和大臣们商议一下,看看他们对未来的新老板有什么看法。没想到,所有大臣都反对,可是细听一下,反对的理由又都不那么充分,其中被这些迂腐大臣们强调的重要理由是:商臣长得蜂目豺声,一定是个残忍冷酷的人,以后当了国王,一定会干出不义的事情来。  唉,这样的理由是多么软弱无力啊,明明是有偏见,以貌取人嘛,长得再不济,那可是寡人的儿子,从小我怎么就觉得他活泼可爱呢?眼睛是凸了点,可能是甲亢罢了,豺声?唱起诗经里的歌来挺有味的嘛。对于一个慈父来说,自己儿子永远是最好的,所以,成王认为大臣们的意见并不重要,并且还鄙视大臣们这种嫌丑爱美,岐视甲亢病人的无耻下作,一意孤行地立了商臣为太子。    我们来站在商臣的立场想想,作为一个王子,上天给了他无上富贵的出身,含着金钥匙就出生了,可是却把他塑造得这么丑,搞平衡主义也不是这么搞的嘛。皇室之间没有一个公主愿意嫁给他,连一起坐下来听听童话都不肯,幼小心灵就承受着比同龄人更大的忧愁,大臣们当然看不到王子的忧郁,但父亲看到了,早熟对于一名太子是很重要的,商臣也认为自己能担当得起国君的重任,最明显的理由就是,我不好色,从小就没有好色的习惯,所以我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治理国家。地球人都知道,恋爱很伤身,很费时。    要说中国的相面术,何以流传至今仍然长盛不衰呢?原因只有一个,它有用。荀子云:古者有姑布子卿,相人之颜色而知其吉凶。这个“姑布”应该是一位很高明的相面师了,相得一定很准。到战国时期,最有名的相面师如邓通等,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相面,五行八卦,摸骨称命,搞得眼花缭乱五花八门,俨然一门高深博大的学问。  但为什么会有相面、算命这门学科出现呢?我们知道,出现即合理,那么这门学科的合理根源在哪儿呢?我认为(就是阁楼的解释啦),在上古时代,社会是有阶级的,当然现在也有阶级,但那时候的阶级不一样,阶级之间没有交流转换的可能性。就是说,你家属于当官的,那么你世世代代就当官,不用考,不用相,接老子的班就是了。如果你家是贱籍贱人,那你只好认命了,别说当官,读书的机会都不会有,这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会打洞,这句俚语最初的意思并不是说虎父无犬子,而是讲阶级的不可逾越性。要不然,也不会有后来陈胜那句著名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喊了,说明之前的王侯将相,是有种族性的。后来呢,春秋战国开始了,社会走入大动荡,大分化时代,国与国之间竞争白热化,国家更需要的是有能力的人,而不是出身好的人。制度被彻底破坏了,礼崩乐坏嘛,国家要想招揽到有能力的人才,最重要的是首先建立一套适合人才选拔、人才生存、人才发挥的机制,开垦出适合人才生长的土壤,《周礼》证明是不适合了,是陈腐僵硬的,破四旧的结果立竿见影,马上涌现了一大批能人异士,有个祖传赶车的宁戚太有才了,被齐桓公提拔为相国。百里奚出自奴隶家族,在这波洪流中演绎了“从奴隶到相国”的故事,于是乎,贱人纷纷当官成贵族,百战百胜的大将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人都是贱民出身,苏秦,张仪,范雎是农民的儿子。而出身贵族的孔夫子,为贫而仕,仕不成,只好当小吏,教教书为生。庄子更牛,出身王族,一辈子过得却和乞丐差不多。当然,孔子和庄子也是很有能力的人,举他们的例子毫无贬损之意,不过是告诉大家,王侯将相,到此没有种啦。孔子庄子遭遇坎坷,完全不是他们的错,是社会的错,社会当时需要实用型的人才,贵族王族出身的人好讲哲学,这东西拉长到几千年来看,非常伟大,但浓缩到十年八年,可以说是狗屁不如,人家都打到门前来了,你是让孔夫子带着《周礼》去退兵呢?还是让乐毅拥十万兵马迎敌?  因此。孔夫子痛心疾首发出“礼崩乐坏、人心不古”的呐喊,事实上在当时是反潮流反社会的,妄图对过时的奴隶制度进行复辟,人神共愤也。    当贱人也能为官时,试想想这对整个社会广大的贱民阶级是一个多么大的鼓舞,生活突然有奔头了,人人变得有理想,家长敢于望子成龙了,想一想,你此时的激动和迫切的心情是多么令我理解啊,你甚至儿子出生第三天,就想知道他长大了能不能当个相国,哪怕将军也成,这时候,你考虑得很多,相国将军得有个象样的名字吧,如果是当相国的命,起个“李虎”这样的将军名字就不适合了,要是将军的命,起个“管仲”这样的名字也不够威武,不能吓敌于阵前。这时候,你需要他们:邓通,唐举,条侯……他们是一群能给你提前泄露天机的人,人们亲切地称呼他们为“相士”,这是个尊称,“士”是一个受人尊重的称呼,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相士们在悠悠两千多年里,他们的影子无处不在,他们从来不是主流,但总能在关键的地方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比如小时候有个相士说你天庭饱满、地廓方圆,是富贵之相,你这一辈子活得都信心百倍;但也有悲惨的,比如一个妇人,被相士断为两颧孤峰、必然克夫,完蛋了,这辈子再难享受爱情滋润了。    回到前面的商臣,这位遭了相面术毒手的太子,他后来杀了讲他坏话的大臣们,还逼死了自己的父亲楚成王,顺利当上了楚穆王,干了不少残忍冷酷的事情,中国神奇的相面术在这里又一次印证了自己的神奇。  
  秦晋之好    你要结婚了,兴奋得很,听说我书法不错,希望我给你写几个字,我问你喜欢什么吉祥的话,你觉得“百年好合”太俗,“早生贵子”太俚,“鸳鸯戏水”倒是你渴望的,却不宜写出来,只宜绣出来。于是,你挑选了比较有文化份量的“秦晋之好”。可是,我不会给你写这四个字,因为,它根本就是一句指桑骂槐的话,这话里甚至有乱伦的成份,这么说来,你还坚持要这四个字么?    前面讲“一薰一莸”成语时,讲到香草一派里的重耳和夷吾兄弟被迫逃跑躲难,骊姬的儿子当了国王,引发了晋国长达十年的动荡,那么,这动荡是怎么回事呢?就是“秦晋之好”这回事,这期间发生了什么呢?就发生了“秦晋之好”的事。    秦穆公做了诸侯王时,晋献公见他脑子好使,青年才俊,两国又是邻居,便赶紧把女儿嫁了过去。后来晋献公年老迷色,中了骊姬媚惑,杀了太子申,立了小儿子做太子,老头子一死,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双双外逃。故事便从这里开始精彩起来……    首先,秦穆公作为姐夫,收留了夷吾,当时秦国比较强大,国家安定,秦穆公大权在握,兵士们多是戎狄和汉人的混血儿,勇猛异常,如狼似虎,所以,他的意见对邻国来说很重要,而晋国的大臣们一向认为骊姬和她儿子是臭草,于是里应外合,把新国王杀了,夷吾做了王位,是为晋惠公。这个夷吾不是好东西,是个忘恩负义的家伙,做了国王没几天,不知哪根筋搭错了线,要去讨伐姐夫,结果一败涂地,自己也被活捉了。秦穆公当时是想把他杀了泄愤的,人之常情嘛,但后来自己的老婆赤脚跑来要为同父异母的兄弟求情,秦穆公是个善良的人,犹豫了。这时候,春秋口才排名第三的晋国大臣吕饴甥来做说客了,他的这一番经典的演说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不但救了晋惠公,还促进了一桩姻缘。并且为自己奠定了口才榜第三的千古地位,《古文观止》里就收录了这篇经典之演说。  为什么说它经典,除了演说目的完全达到以外,关键是他在国君被人俘虏的情况下,还能巧言到保存国家颜面,不卑不亢,逻辑滴水不漏,听者无可辩驳。他是这么说的:秦王啊,你如今抓了我们国君,在我们国内现在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是小人的声音,他们认为你会杀了我们的国君,杀就杀吧,我们可以再立新国君,然后举国和你们拼命,当然,这是小人之言,我们国家好在还有很多君子,他们认为秦王是个善人,会用礼仪善待我们国君,即日送回国家的……    秦穆公当然不想无端多了一个要找自己拼命的邻居,他还是抱着睦邻友好的立场,一贯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于是顺水推舟放了忘恩负义的小舅子晋惠公,并且将自己的女儿怀嬴嫁给晋惠公的儿子太子圉(女婿是自己外甥,典型的近亲结婚啊)。其实这种联姻还有一个目的,太子圉其实是入赘,事实上成了人质。    坏蛋晋惠公没多久得了重病,眼看快不行了,太子圉偷偷逃了回去,等晋惠公一死,自己就接了大位。这个太子圉其它方面不清楚,但忘恩负义这一条竟然完全继承了他父亲。当初逃回国,就扔下了妻子怀嬴,招呼也不打一个人跑掉的。当了国君后,完全将表妹妻子扔到了脑后,与秦国也不相来往,当了国君继位也不和姑父兼丈人打个招呼。这下可把秦穆公气坏了,他马上派人去楚国接来重耳,重耳已经是个小老头子了,却也雄心未已,有国王当,谁也会积极配合吧。    夷吾父子说起来都是活该倒霉,连面子上的事儿都不会做,秦穆公算是脾气好的人了,又爱面子,通常这种人随便糊弄一下,大家都能相安无事的,偏偏父子俩都爱去惹毛他,太子圉和他爹一样,坐不长这位子。    有趣的是,秦穆公将重耳接回到秦国商量推翻太子圉时,还把女儿怀嬴改嫁给了重耳,这只能说明两件事情,秦穆公只有一个拿得出手的女儿怀嬴,嫁来嫁去都是她,第二原因是秦穆公固执地认为这个女儿一定要成为王妃不可。  那么,重耳是秦穆公的小舅子和女婿,秦穆公是重耳的姐夫兼岳父,重耳娶了侄媳妇兼外甥女,怀嬴嫁了舅舅兼叔叔。这关系真够乱七八糟的。更重要的是,怀嬴嫁太子圉不过是近亲结婚,嫁重耳可就有乱伦之嫌了。  “秦晋之好”最初指的就是这段有乱伦嫌疑的婚姻。    重耳即位后是晋文公,是个有为的国君,让晋国成了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真够长命的,他经历了晋国六代国君,最终重耳死后,他灭了晋国,自己也成了新一代春秋霸王。  重耳还有一说是应该叫重目,因为他有两个瞳孔,现在来看,说不定是白内障加青光眼的症状。    后来的人可能觉得“秦晋之好”这个成语字面看得太舒服了,意境又佳,不想让乱伦嫌疑玷辱了它,于是之后的成语解说里,一般解释为:秦国与晋国相邻,两国民众结亲频密,跨国婚姻风行,人们就将这个盛举称为“秦晋之好”。事实上这是不对的,要知道那时候交通和通讯都不便利,媒人活动的范围没有这么大,不可能两国窜来窜去,容易被边关卫兵当成间谍或走私贩子,而要是没有媒灼之言,亲家就结不成。再说国家也不鼓励跨国婚姻,这对以后要灭对方时不利于战争动员,总不能这么动员:“大家团结起来啊,一起去杀了你姐夫,杀光你亲家,砍了你舅舅啊……”    所以说,“秦晋之好”来源是一桩王室间的政治婚姻,关于那桩婚姻与爱情美满无关。我要写这幅字送给你,我就是居心叵测。  
  挺有意思的,就是顶的人少。大叔你的神仙境界很高,俺拜你
  谢谢月月.
  秦穆公真够长命的,他经历了晋国六代国君,最终重耳死后,他灭了晋国,自己也成了新一代春秋霸王。  秦穆公灭了晋国?这个玩笑可开大啦
  严格说起来,是内讧,三家分晋嘛,但这背后有秦穆公的黑手,所以,我觉得他有另类灭晋的嫌疑,回头改稿时改清楚一些吧
  反求诸已    这是一个古老的成语,产生的时间在三千多年前,是中国有记载以来的第一个朝代,叫夏朝。当时的国王叫大禹,大禹治水,这是他的最大功劳,救了很多人被淹死的命运,所以,历史记住了他,他也因此成了夏朝的第一个国王。    那时候的夏朝不是和现在一样分为省啊县啊,都是划出一块块地方,由诸侯管理,诸侯不是国家,但是有了国家的样子,比如有国王,有军队,有百姓,也收税,也抓犯人。有一个叫“有扈氏”的诸侯叛变,来攻打大禹。有扈氏,这个不是名,也不是姓,而是氏族名。    大禹于是派了儿子伯启去抵抗,可是伯启第一仗就打输了,将军们都很不服气,要求继续打。伯启却说:“不用打了,我的军队比他多,马也比他的马壮,却打输了,肯定是我这个人有问题,道德修养不够,我要先把自己变成有道德的人。”  伯启这样说,也真的就这样做,从此吃的穿的,都要求和老百姓一样,天不亮就起床练军队,大家睡觉了,他还在读书,并且非常尊敬有才能的人,让更多人来帮助他,就这样,老百姓越来越支持他了,他的军队也越来越强大了,那个有扈氏的首领知道了以后,非常害怕,也不造反了,主动来投降。    古时候的人真的很可爱吧。虽然我打赢了你,但是后来听到你变得谦虚又令人尊敬,反而害怕了。伯启也很可爱,打输了也不怪士兵,也不急着报仇,先想到的是自己道德不够,果然,等他把自己的道德修养起来了,不打仗也能赢了。    这就是“反求诸已”的意思了,简单来说,就是出了事情,先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这个成语使我想到,如果我的钱包被偷了,我是骂小偷呢,还是怪自己不收藏好,引起了别人的偷窃欲望?  或者,走路的时候,踩香蕉皮摔了一跤,我们是会骂别人没有公德心,乱扔垃圾,还是怪自己走路不长眼,然后捡起香蕉皮扔到垃圾桶去呢?  当然,如果我考试发现自己有许多不会做的题目,一定不敢怪老师出题太难,这时候大家都一定会反省自己的吧。    这里顺带说一下,大禹的儿子为什么叫伯启,他们姓什么呢?事实上,大禹的名字是后人叫的,他本名姓姒,叫文命,姒文命才是真名,“大禹”是伟大的人的意思,姒文命治水有功了,人们就叫他大禹。所以,这父子俩应该分别叫:姒文命、姒伯启。  现在去河南洛阳旅游,有一个地方必去的,叫龙门,据说就是大禹治水时开的一个水道。龙门真正扬名天下是因为夹岸两边的石窟。04年我去浏览的时候,见到的是一幅惨不忍睹之状。石刻佛像,十之有九是破损的,绝大部分无头无手,只剩一个依稀的轮廓,三宗灭佛,十年浩劫,都在这里留下了无法挽回的印记。观者痛心,闻者心痛啊。  佛教自流传进东土中国之后,也是历经坎坷,推崇它的时候,南朝四百八十寺,泥像塑金粉,恨不得把和尚叫爷爷。灭它之时,毁寺杀僧,砸佛像,烧经书,恨不得诛个干干净净。  尊也好,灭也好,都是一厢情愿的事,佛祖不是因你尊而存在,也不会因你灭而消失,达摩老老实实告诉梁武帝,你建了四百八十寺也成不了佛。唐武宗掀起“会昌法难”,却也掀起了中唐佛教兴盛的高潮。所以,佛祖从来在人心里,不是建寺毁寺便能抹弥消失的。佛教宣扬因果循环,让世人心存畏惧之心,暗合儒家的“克已”,道家的“修身”,事实上,不管什么形式的宗教,皆是建立在抑制人性冲动、社会和谐的基础上,都是在尽力为人类社会描绘和睦互待的美好蓝图。不管你拜的是佛祖、太上老君还是孔夫子,最终你需要做的,仍然是“反求诸已”,方能达到幸福彼岸。    大禹死后葬在会稽山,这地方现在出产黄酒很有名,解放前还得了巴拿马金奖,是中国酒最早的国际荣誉,我们应该为此自豪。  
    晕死,才看到这个贴子,呵呵,呵呵呵:)  
    不敢暴虎,偏偏冯河,呵呵,呵呵呵  
  严格说起来,是内讧,三家分晋嘛,但这背后有秦穆公的黑手,所以,我觉得他有另类灭晋的嫌疑,回头改稿时改清楚一些吧    老大,这玩笑就更大了,三家分晋是在公元前前403年,三家灭智也在公元前455年,这时候秦穆公都挂了160多年了三家灭智的时候秦国国君是秦穆公他孙子的孙子的孙子的儿子厉共公,周封三家为诸侯的时候秦国国君是秦穆公他孙子的孙子的孙子的孙子的孙子简公,秦穆公挂的时候是公元前621年,同年晋襄公一起挂点,晋国的灭亡和他老人家扯不上啥干系  
  感谢楼上的,马上去考考修改,通常我是一气写来,懒得考年了.
  1、暴虎冯河  指的是如果不暴光纸老虎的真象,明天就会有人公然造假:头上长有两只角的象马一样的尼斯湖水怪之类。    2、洛阳纸贵  本币升值,看好造纸版块~  
  照大叔说法,被强奸者要先反省的就是自己长得太漂亮了,勾起强奸犯的兽欲?????
  月月,没听懂,你说明白一些,
  秦晋之好形容的主语通常不是指男女双方个人,而是指代联姻的两个家族.因为秦晋有连续三代国君联姻,因此被作为典故.    而实际上,秦晋两家关系历史上好好坏坏,离离合合,倒的确和婚姻生活有点神似.    与秦晋之好相对应的还有一个成语------吴越之仇,也是非常不错的典故.
  领教了  多谢  多谢  
  呵呵,更新,顶
  好像秦晋之好中的“秦女”并非是秦穆公的女儿,只不过是秦宗室之女?
  记号,学习学习。
  楼主好文 辛苦。。
    作者:西六师 回复日期: 21:07:48   
    秦晋之好形容的主语通常不是指男女双方个人,而是指代联姻的两个家族.因为秦晋有连续三代国君联姻,因此被作为典故.        而实际上,秦晋两家关系历史上好好坏坏,离离合合,倒的确和婚姻生活有点神似.        与秦晋之好相对应的还有一个成语------吴越之仇,也是非常不错的典故.          我也一直认为存在便合理,同意西六师的看法
    呵呵,呵呵呵:)  
    安步当车    这个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在《战国策》的齐策里,有这么一句“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    这句话是非常具有科学道理和人生哲理的,它是中华思想结晶的综合体现。为什么呢,我一一说来吧。  “晚食以当肉”,意思是说,饿了才吃,不管吃什么都和吃肉一样有营养。这是非常有科学依据的。不饿而吃,容易饱胀,胃气堵塞,脂肪堆积,是高血压、心脏病、脂肪肝、糖尿病等的病根子。而感到饥饿时才进食,则合乎自然,顺应身体,是一种对身体养分的补充,让食物的营养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吸收和被身体利用,它的好处甚至比吃肉还强,是一种真正的养生方法。    “安步以当车”,这就非常好理解了,不坐车,多走路,是锻炼的好方法。    “无罪以当贵”,这是一种古人的处世智慧,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无罪,可以理解为不犯法,不惹事,不相吵,不好斗,没有麻烦惹上身。贵,是指身份,或者当了官。这句子的意思就是,我生活平安悠闲,没有麻烦缠身,比当个官还要舒服啊。    所以,这三句,从养生、健康,到为人处世,包含了一个人在世上应该有的,不可缺少的最基本认识和态度。这难道不是一种思想的结晶吗?    那么,说出这句话的高人是谁呢?到底是哪个高人能在两千多年前就具有了如此高度的见解和态度呢?    此人叫颜蠋(zhu),是齐宣王时期的一个有趣的人物,官做得不大,名声却很亮,总有意想不到的言论让别人记住他。有一次,齐宣王找他,当时殿下边站了许多官员,齐宣王就喊了一声“颜蠋过来。”这个颜蠋马上回应一句:“大王过来。”  旁边的大臣们不干了,纷纷骂他:你这个脑子进水了?竟然敢对大王这么说话?没大没小嘛。  颜蠋听他们叽叽喳喳完了后说:“不是我没大没小,如果大王一叫我,我就马上跑过去,那我岂不是成了仰慕势力,奉承大王,拍马屁的人了?但是,如果大王向我走过来,那就不同啦,显得大王是尊重贤士,亲民形象嘛,你们说说,是让大王多一个拍马屁的臣子好呢?还是我们多一个尊重贤士的大王好呢?”    大家放心,如果再过五百年,颜蠋这样的臣子敢这么和皇帝说话,马上人头落地。但好在这个时代不会,这些读书人只要有点名声,就没有大王敢杀你,想都不会想杀你这事情,不管你说话多么令大王生气,最多也就是把你炒掉,不给你官做了。但你也不用担心,因为你有名声嘛,走一两天,到了另一个国家,很轻易又能搞个官来做的。孔子和孟子就是这样经历过来的人。    齐宣王听了这番话,当然不是滋味,甚至声音都变了,很大声地问:“颜蠋混蛋,到底是国王高贵呢?还是贤士高贵?”  颜蠋好象有心就要与齐宣王作对,他说:“当然是贤士高贵,这是历史上有故事的,当年秦国攻打我们齐国的时候,还颁布过一道命令,谁敢砍掉大贤人柳下惠墓地上的一棵树,就杀他的头,如果能取下齐国国王的脑袋,可以封大官,奖黄金。所以说,国王的脑袋还不如贤士墓前的一棵树呢?”  齐宣王说不过他,因为这个事情就发生在他爷爷的时候,也没脾气了,只好赔着笑脸说:“对对对,你说得对,贤士是应该值得尊敬的,象你这么有文化的人,干脆做我的师父吧,我给你大官,给你黄金,你能过上荣华富贵的生活。”    看看,那时候的国王真的好可爱,也很亲切,说不过人家了,就认输,还要拜师父,这回颜蠋可是赚大了,几句话就赚了个荣华富贵回来。不过你要这么想就错了,太小看我们的颜蠋了。他对这个轻易得来的荣华富贵一点都不感兴趣,于是说了这么一句浓缩了中华文化思想结晶的话:“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所以,谢谢大王的厚爱,我还是回家耕田吧。”  他把本来的小官也一起辞了,呵呵,你们说,他是聪明还是笨蛋呢?  
    哇,果然更新了,呵呵,呵呵呵:)  
    呵呵,呵呵呵,我这边下线啊:)  
   这就是“反求诸已”的意思了,简单来说,就是出了事情,先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这个成语使我想到,如果我的钱包被偷了,我是骂小偷呢,还是怪自己不收藏好,引起了别人的偷窃欲望?    或者,走路的时候,踩香蕉皮摔了一跤,我们是会骂别人没有公德心,乱扔垃圾,还是怪自己走路不长眼,然后捡起香蕉皮扔到垃圾桶去呢?    当然,如果我考试发现自己有许多不会做的题目,一定不敢怪老师出题太难,这时候大家都一定会反省自己的吧。        
俺举一反三而已,厉害吧(汗!)    幸好颜蠋生在古时,如果在今时,不用他自己辞职,早被BOSS炒了
  老雾的招牌又见,呵呵,呵呵呵
    呵呵,呵呵呵:)  
  不更新也过来看看
  正在写更新中
  非常感兴趣,希望楼主再接再厉。辛苦了
  呵呵 楼主能否细说 狼心狗肺的来历
  一直觉得它跟中医古时的器官移植有关
    有趣    领教了    感谢LZ
    此中佳趣多
  冯河,当然就是指用脚去走过河水。  --------------------------------  和楼主探讨一下,很多小河是可以涉足而过的. 这里的河指的是黄河,先秦时,除了黄河叫&河&,其余大概只能称&水& .越早越无疑.  冯(通凭?)河在当时是mission impossible,故有此一喻吧.
  反求诸己在&孟子&里见过,原来不是孟子原创啊,受教了.  可见这个成语在当时已很时髦了,呵呵.
    作者:告别年代之2007 回复日期: 8:26:49   
    曹参是西汉的“萧规曹随”那个吧?战国也有叫曹参的??重名的还真多,呵呵!!!  -------------------------------  呵呵。曹参的确是西汉的曹参,那个蒯通也是齐国的蒯通,只是这个齐国不是战国的齐国,而是汉分封子弟的诸侯国,第一个齐王是刘邦的长子刘肥,曹参出任丞相之前在那边打过工。
  作者:近墨者痴 回复日期: 22:35:09 
    冯河,当然就是指用脚去走过河水。    --------------------------------    和楼主探讨一下,很多小河是可以涉足而过的. 这里的河指的是黄河,先秦时,除了黄河叫&河&,其余大概只能称&水& .越早越无疑.    冯(通凭?)河在当时是mission impossible,故有此一喻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没错,除了黄河,其它都叫水,如易水....
  错了,黄河是叫“河水”,也是水~  长江就叫做“江水”..还是水..  另外..魏国的首都不是安阳...而是洛阳...  如果你指的是“邺”的话,那现在的位置是在河北磁县的某个地方(城被漳河毁掉啦~)..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魏国建立。开国之君是魏文侯,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境内)。魏文侯任用李悝改革,军事、经济力量加强,成为战国初期最强的国家,后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公元前344年,魏惠王会诸侯于逢泽,自称为王。公元前341年,为齐败于马陵,从此一蹶不振,疆土也日益为秦所蚕食。公元前225年,为秦所灭。
  介绍几个有点难度的    西六师提到的吴越之仇应该叫“衅起卑梁”    郑国前543年政变的小段子“相惊伯友”    记载错字的“鲁鱼亥豕”    
  清规戒律    这是一个来自佛教的成语,但它的用途可不限制于佛家,公司,工厂,学校等地方的规矩条框,我们都可以比喻为“清规戒律”,但真正准确的用法,应该是对那些过于繁琐,脱离实际,吹毛求疵的规章制度而言。一些必要的,合理的制度,我们最好不要称为清规戒律,这样就不太准确了。    “清规”和“戒律”,开始是分开的,清规是指“百丈清规”,是一个叫怀海的和尚,住在百丈山上,可能是当和尚太久了,整天在山上除了念经就无所事事,太过无聊,又看不惯其它和尚也无所事事,于是写了许多的规矩制度出来,要所有和尚遵守,虽然和尚们都老大不愿意,但是怀海定的这些规矩,看起来都很有道理,反驳不了,也没话好说,便自此遵守了下来,所以佛门有了这么一说法“百丈清规,禅门日诵”。    “戒律”,则是由印度和尚开始的,这个印度和尚叫昙摩迦罗,他到中国游历了洛阳和许昌一带的许多地方,看见和尚们没什么拘束,印度和尚讲究的是苦行,眼见中国和尚太自由自在了,就将印度的三藏里找出“四分律”和“僧祗戒心图”里面的条文来给中国和尚用。“三藏”是佛家经典的三个部分,分为经、律、论。这个比较复杂,我们知道有这三个东西组成了佛家理论系统就好了,如果不去做和尚,也不用管它讲些什么啦。  中国的东土和尚们,本来对印度佛经就由于语言障碍,了解不深,得到了昙摩迦罗的戒律后,觉得有趣,本着将一切简单事物复杂化的传统精神,也为了进一步让佛教在中国看起来更权威,更吓人,更高深,于是把这两个戒律扩充成无比繁琐复杂,首先是加了五戒(杀、盗、淫、妄、酒),就是不杀生,不偷东西,不娶老婆,不说谎,不喝酒。后来五戒变成了十戒,这时候繁琐开始了,中国和尚的恶梦也开始了,比丘戒就有二百五十条(比丘二百五就是这么来的),比丘尼戒翻一番,五百条,菩萨戒有关和尚的五十八条,有关居士的三十二条……    后来,前面的和尚们怕后面的和尚们不遵守,就编了一个说法,说菩萨都不在人间了,不能做我们的老师了,这些菩萨留下来的戒律,就是我们的老师,这就叫“佛灭度后,以戒为师。”    佛教是很好的一种处世自修哲学,它表面强调个人因果自修,骨子里却对建立整个社会的和谐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所以才存在了几千年,历久常新。但做和尚可就不那么好玩了。如果公司学校的规章制度你都觉得是“清规戒律”的话,想想和尚们的处境吧,起码你还可以喝酒娶老婆,说了谎也不怎么脸红。因此,我们要尊敬和尚,特别尊敬当了一辈子和尚的老和尚,当我们感情事业受到挫折的时候,也不要一泄气就说要出家做和尚,因为当你进了寺庙,听完老和尚宣读的清规戒律以后,你可能会更泄气的。  
      作者:约克公爵 回复日期: 12:02:05 
    介绍几个有点难度的        西六师提到的吴越之仇应该叫“衅起卑梁”        郑国前543年政变的小段子“相惊伯友”        记载错字的“鲁鱼亥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实上,成语都没难度,只不过是熟悉和生僻之别,吴越之仇听起来还能大概知道意思,要说衅起卑梁,那就真是生僻到神农架了.呵呵    
  作者:老家阁楼 回复日期: 10:59:09 
    蜂目豺声      到战国时期,最有名的相面师如邓通等,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相面,五行八卦,摸骨称命,搞得眼花缭乱五花八门,俨然一门高深博大的学问。  ==========================================    邓通是西汉文帝娈臣,而非相士。其事见《三言·第九卷·裴晋公义还原配》:    当初汉文帝朝中,有个宠臣,叫做邓通,出则随辇,寝则同榻,恩幸无比。其时有神相许负,相那邓通之面,有纵理纹入口 ,必当穷饿而死。文帝闻之,怒曰:“富贵由我,谁人穷得邓通?”遂将蜀道铜山赐之,使得自铸钱。当时邓氏之钱,布满天下,其富敌国。    一日,文帝偶然生下个痈疽,脓血迸流,疼痛难忍。邓通跪而吮之,文帝觉得爽快,便问道:“天下至爱者何人?”邓通答道:“莫如父子。”恰好皇太子入宫问疾,文帝也教他吮那痈疽。太子推辞道:“臣方食鲜脍,恐不宜近圣恙。”太子出宫去了。文帝叹道:“至爱莫如父子,尚且不肯为我 吮疽,邓通爱我胜如吾子。”由是恩宠俱加。皇太子闻知此语,深恨邓通吮疽之事。后来文帝驾崩,太子即位,是为景帝,遂治邓通之罪,说他吮疽献媚,坏乱钱法。籍其家产,闭于空室之中,绝其饮食,邓通果然饿死。    又唐朝有个裴度,少年时,贫落未遇。有人相他纵理入口,法当饿死。后游香山寺中,于井亭栏干上,拾得三条宝带。裴度自思:“此乃他人遗失之物,我岂可损人利己,坏了心术?”乃坐而守之。少顷间,只见有个妇人,啼哭而来。说道:“老父陷狱,借得三条宝带,要去赎罪。偶到寺中盥手烧香,遗失在此。如有人拾取,可怜见还,全了老父之命。”裴度将三条宝带,即时交付与妇人,妇人拜谢而去。   
  他日,又遇了那相士,相士大惊,道:“足下骨法全改,非复向日饿莩之相,得非有阴德乎?”裴度辞以没有。相士云:“足下试自思之,必有拯溺救焚之事。”裴度乃言还带一节。相士云:“此乃大阴功,他日富贵两全,可预贺也。”后来裴度果然进身及第,位至宰相,寿登耄耋。    另:著名相书《神相全篇·卷六·神异赋》也载:法令入口,邓通饿死野人家。其意同《三言》。    
  作者:杏虎 回复日期: 16:59:43 
    呵呵 楼主能否细说 狼心狗肺的来历       作者:杏虎 回复日期: 17:01:35 
    一直觉得它跟中医古时的器官移植有关  ----------------------  有意思,偶然看到一文说“狼心狗肺”原作“狼心狗吠”,大意是说狼邪恶的心连狗都鄙视而狂吠,后来以讹传讹变成“狼心狗肺”了,不知正确否。    “空穴来风”等成语严格来说现在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的人都用错了
  我比楼上激进/认为空穴来风所有人都用错了,事实上现代人对很多成语的理解都与当初完全背驰
  长知识了
  作者:老家阁楼 回复日期: 20:36:55 
    我比楼上激进/认为空穴来风所有人都用错了,事实上现代人对很多成语的理解都与当初完全背驰  -------------------  可是这又怎么样呢,可能全纠正过来吗?也许语言文字的演变也要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吧。如果正确的东西不能为大多数人所认识、承认和接受,那么它对大多数人来说就无所谓正确,只能呆在象牙塔里头了。
使用“←”“→”快捷翻页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形容一个人什么都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