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出生的名人男性可以在西方开厂吗

永远的七十年代,那个我们出生的岁月(三)
1、“武林”至尊:金庸
&金庸,本名查良镛,生于1924年,浙江宁海人。查家几百年来名人辈出,领尽风骚,清朝皇帝康熙称之为“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
  8岁那年,查良镛无意中看到武侠小说《荒江女侠》,“琴剑二侠”的行侠生涯深深地吸引了他。这是查良镛看到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之后,查良镛到处搜罗武侠小说,一睹为快。
  15岁时,查良镛编写的《给投考初中者》一书出版,畅销省内外,初露才华。17岁时,查良镛做出了一件叛逆之事:写一篇题为《阿丽漫游记》的文章贴在学校墙报,影射学校的训导主任。
  查良镛小时候的理想是:当一名外交官。抗战后期,他如愿考进中央政治学校外交系。查良镛看不惯一些国民党职业学生在大学里横行霸道,整人打人,于是“行侠仗义”,打抱不平。谁知,他的“侠举”惹了祸,校方勒令他退学。“查少侠”只好离开校园,浪迹江湖……
  1948年底,查良镛被派往香港《大公报》工作。“身无分文走香江”的查良镛从此就得靠自己的双手打天下,而他与《大公报》几十年的恩怨情仇也由此开始。
  新中国建立初期,为了圆自己的外交官之梦,查良镛毅然抛妻离职,北上京都再敲“外交官之门”。由于种种原因,查良镛最后只好垂头丧气地南回香港。
  查良镛重回《大公报》,不久就调到《新晚报》当副刊编辑。梁羽生正好也在《新晚报》任职,两人遂成朋友。他们一起下棋,一起写棋话,时常海阔天空闲聊--而聊得最起劲的则是武侠小说。
  1953,梁羽生以《龙虎斗京华》一书打响。   1955年,查良镛偶试身手,写出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一举成名。“金庸”作为一个“神话”由此诞生。
  50年代,查良镛、梁羽生、百剑堂主同写武侠小说,人称“三剑客”。一日,他们突发剞想:在报上开设专栏《三剑楼随笔》,三人合写,以展现“三剑客”、“社会时互放的光芒”,给“新派武侠”留下一段历史见证。
  金庸自《书剑恩仇录》后,一发不可收。接着,《雪山飞狐》一出,石破天惊,全城争读。《射雕英雄传》更被视为“天书”,新派武侠小说的宗师地位,由此奠定。那年,查良镛34岁。   35岁那年,查良镛拿着他的8万港币,自立门户,创立《明报》。很多人都认为不出一年半载,《明报》就会关门大吉;但查良镛凭着他的一支如椽妙笔,凭着他的武侠小说《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等,撑起《明报》大业,使《明报》得以苦苦维持下去。
  1962年5月,10万大陆居民波浪式地涌向弹丸之地的香港,形成一股浩浩荡荡的“逃亡潮”,香港处于一片混乱之中。“明报”倾力倾情报道、评论“逃亡潮”,声名大噪,发行量倍增,苦苦支撑的局面终于结束。
  1960年,台北市出动大批警察,在大大小小书店搜缴武侠小说,查良镛的武侠小说自然在查禁之列,台湾当局指之为“毒素颇深”,是“统战书本”。
  1965年年中,查良镛漫游欧洲一个多月,于是请倪匡“化笔”写《天龙八部》。查良镛旅欧回港,倪匡相告:“金庸,真不好意思,我将阿紫的眼睛弄瞎了!”
  1965年底,查良镛创办了《明报月刊》。这本杂志是由散居在世界各地、素不谋面的学人通过书信来筹划、创办的,这在世界出版史上实属罕见。
  “文革”期间,《明报》以及时、准确的中国报道,在香港报界独领风骚,大放光芒。
& 《明报》因而销路突飞猛进,正式确立大报地位。   1967年夏季,被称为“香港式文化大革命”的“暴动”发生,查良镛因支持港府被“左派”骂为“汉奸”、“走狗”、“豺狼镛”。《明报周刊》开了香港娱乐周刊的先河,也为查良镛带来可观的利润。《明月》和《明周》这两颗星星,辉映着《明报》这个月亮。
  查良镛有两支笔:一支是写武侠小说的“世界第一侠笔”,另一支是写社评的“香港第一健行”。香港市民喜欢看他的社评,连国共两党政要、美国国务院也剪辑他的社评,作为资料加以研究参考。
  查良镛写武侠小说,最初是为了赚钱,而后是为了撑《明报》大业;到了60年代末期,则是试图在武侠小说创作方面进行一些新尝试,并表达自己的政治取向和对现实社会的一些看法。于是,便有了政治寓言--《笑傲江湖》,以及社会问题小说——《鹿鼎记》。
  1972年,金庸挂印封笔,金盆洗手。   封笔之后,查良镛把近20年来所写的武侠小说逐字逐句地修改。经过10年的修订,一套15种共36册《金庸武侠小说全集》终于出版完毕。
  从获得诺贝尔奖的教授,到贩夫走卒,从黄土高原到美利坚,各个阶层各个地方,到处都有“金庸迷”。从来没有一个作家的作品,能像查良镛的武侠小说那样广受欢迎。有人甚至说他是武侠小说创作的“真命天子”!中国武侠小说百年发展的壮丽风景,由“十大宗师”的作品构成;而当中最为辉煌的当是查良镛、古龙、梁羽生、三位大师的新派作品;而其中又以查良镛的武侠小说为巅峰。这正是:“武林”至尊,唯数金庸;风行天下,谁与争锋?
2、时代的楷模——雷锋
1940年12月18日&出生在湖南省望城县简家塘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1950年9月至1956年7月&在望城县龙回乡,清水塘,荷叶坝小学读书&
1958年11月至1959年12月&在鞍钢化工总厂当推土机手&
1960年1月至1962年8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运输连任战士、班长。&
1962年8月15日&在辽宁抚顺市望花区不幸以身殉职,年仅22岁&
雷锋同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部队工程兵某部运输连四班班长。一九四0年十二月十八日,他出生在湖南省望城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他的一家被万恶的旧社会弄得家破人亡,在短短的四年多的时间里,他的爷爷、爸爸、妈妈、哥哥、弟弟五位亲人被逼迫相继死去,小雷锋不满七岁就成了孤儿。&
一九四九年,雷锋的家乡解放了。雷锋这个孤儿才苦尽甜来翻了身,得到了党和人民政府的亲切关怀。雷锋深知:是共产党,毛主席给了他幸福的生活,送他上学,培养他成长。因此,他怀着对共产党、毛主席的无限深情,党指向哪里他就战斗到哪里。斗地主、闹土改、搞合作化,他都奋勇当先。在学校里,雷锋一直是大家称赞的好学生。一九五六年,雷锋高小毕业,先后在乡政府当通信员,在县委当公务员,在团山湖农场开拖拉机。一九五七年,他加入共青团。在参加根治沩水河的工程中,被评为工地模范。一九五八年,他来到鞍钢参加工业建设,当一名推土机手,又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红旗手和标兵。一九六零年,雷锋参加解放军。参军后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团营嘉奖多次,被评为节约标兵,沈阳部队工程兵领导机关授予他“模范共青团员。
3、痴情纯情欢情&琼瑶宝贝六大时代
&琼瑶阿姨有三奇:一奇,纯情浪漫,到老不变;二奇,点石成金,捧谁红谁;三奇,造星高招,源源不绝。在“琼瑶造星工厂”开厂最初的数十年里,因琼瑶戏而走红的也就是演女主角的林青霞、吕绣菱、刘雪华等人,女配角的扮演者基本上无人记得。从《三朵花》、《青青河边草》等悲情电视剧开始,剧中的女演员不论主角配角,一个赛一个能哭,一张张梨花带雨的面孔紧紧揪住了观众的心。到了《还珠格格》时代更是了不得,连剧中的宫女丫头都能成为偶像级人马。
  张艺谋也是一位捧谁红谁的高手,他旗下的女星个个身手不凡,初出江湖不久便直奔国际明星的宝座而去。人们敬畏之余,送给她们一个封号:“谋女郎”。琼瑶阿姨捧红的女性能在国际影坛上扬名立万的少之又少,但是与“谋女郎”相比,她们可能更得中国观众的欢心。在琼瑶的童话式爱情世界里,邪恶的只能是皇后、嬷嬷等成年女人,少女们个个美丽善良,柔情似水,纯洁天真,人见人爱。人们爱怜之余,送给她们一个封号:琼瑶宝贝。
  琼瑶宝贝必须符合以下条件:一、够美。即使不能像林青霞一样美得惊天动地,至少剧照也要美得冒泡,让追星一族连声惊艳,拼命购买。二、特别能哭,或者特别能笑。简而言之,仅有美丽是不够的,还要用眼泪、痴情或无厘头笑料才能紧紧抓住观众的心。三、万千宠爱在一身。琼瑶宝贝“资格证”的最后审批者永远是观众,标准很简单:只有深得观众喜爱的琼瑶剧女星,才有资格成为“琼瑶宝贝”。
  从归亚蕾于1965年凭《烟雨蒙蒙》夺得金马奖影后桂冠起,“琼瑶造星工厂”已经开办了整整38年。在这38年里,“琼瑶造星工厂”究竟造出了多少位“宝贝”?让我们从即将闪亮登场的最新一代宝贝开始,陪你一一倒数……
4、朦胧诗人汪国真
&汪国真的诗曾经是毕业纪念册上最流行的话语,我们用这种方式显示自己的成熟和深度。我至今仍记得一句:“淡淡的雾/淡淡的雨/淡淡的云彩悠悠地游”,很朗朗上口而又有意境的样子。如今他的诗已没有人读,可是当年却给成长中我们刻画出一片美好的未来,连坎坷都显得特别有诗意。懵懂少年读着他的诗,开始了多愁善感的青春。
  热爱生命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5、象诗一样生存的灵魂张海迪
&20岁以下的人,很少有人还记得张海迪。20年前,她是“时代先锋,青年楷模”,当时,医生断言,她活不过27岁。今年,她已经47岁了,也许医学延续了她的生命,但是,靠一次次手术延续的生命,究竟会有多少光泽呢?20年前,张海迪扼紧命运咽喉的时候,还是充满朝气的青年,20年过去了,她是不是还在敲命运的门?
七十年代出生的人
&还记得和小伙伴们搬着凳子去邻居家看电视的那个幼稚顽童吗?又是否还记得扎着鲜艳的红领巾做着广播体操的那个迎风少年?吃着2分钱一根的雪条,看着1毛钱一场也嫌奢侈的电影,那时的我们单纯而快乐,最盼望的或许就是春节、最高兴的或许就是做个三好学生,领回一张张奖状……
&生于70年代的人的青少年时代,物质生活可能比较匮乏,精神生活却非常充实。
  那时的宣传,极易浸入我们的内心世界,由此我们的爱与恨都是那么执著、那么冲动、那么单纯......
我们的校园生活
  我们在老师、家长“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耳提面命中度过中小学,“为革命,保护视力,眼保健操...”是再熟悉不过的旋律...我们也早恋,但从来都像小偷似的躲躲藏藏...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革命,保护视力&。手抄本与抄歌&、听老山英雄的报告、&教师节与贺卡、&计算机,这些就是我们的校园生活。
我们喜爱的人
  我们喜爱的人很多,像体育界的中国女排、李宁等,日本影视片中的高仓健、小鹿纯子、山口百惠、三浦友和等,那时也是我们的挚爱......还有中国女排(郎平)&、小鹿纯子&、高仓健&、&张行、周润发、李连杰、梁小龙、李小龙等。 我们学习的人
  有一串闪光的名字陪我们度过了求学生涯,作文中,每当写到我们做错事时,我们就会这样写“...这时,我的脑海里突然浮现出一个伟大的身影,啊,那是雷锋...”;而“时代楷模”张海迪则真正影响了我们那一代人......雷锋&陈景润&张海迪&赖宁&等。 我们的休闲乐趣
  那时候看小人书是我们的一大乐趣;跑十里八里去看一场露天电影比如《闪闪的红星》、《地道战》之类更是乐呵一宿,完全忘了第二天还要上学......小人书、&露天电影、&交谊舞、&吉他等是我们那一代人的休闲乐趣。 我们的追星历程   70年代出生的人对俏黄蓉翁美玲的眷恋,对周星驰《大话西游》的痴迷,对小马哥周润发的抬爱,我们对张国荣的支持...应该可以算是我们区别60年代出生的人及80年代出生的人之间的分水岭...俏黄蓉翁美玲、周润发、周星驰、崔健、齐秦、罗大佑、张国荣、郑智化、费翔是我们那个年代的偶像和梦中情人。
我们曾经唱过的歌: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生产队里养了一群小鸭子、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海鸥海鸥我们的朋友、小燕子穿花衣、燕子在兰色的天空飞翔、我们的祖国是花园、我爱北京天安门、我是卖报的小行家、我们是五月的花海、早晨听到公鸡叫沃喔、军港之夜、十五的月亮、血染的风采、浪奔浪流、昏睡百年、孩子这是你的家、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酒缸叹卖无、我的中国心、跟着感觉走、读你千变也不厌倦、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雁听过我的歌、365里路、臭啊臭,臭就摆了头、呕他比你先到、想见时难别亦难、我是一批来自北方的狼、大约在冬季、是否我真的一无所有、我曾经问个不休、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深深叫着夏天、我的爱赤裸裸、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沉默是今、阿狼恋曲、水中花、其实你不懂我的心、耶立亚女狼、穿过你的黑发我的手、梦醒时分、让世界充满爱、堕落天使、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秋去求来、哭沙、冬季来台北来看鱼、你知道我在等你吗、青苹果乐园、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他总是只留下电话号码从不肯让我送他回家、达明一派、你知道我的迷惘、我的未来不是梦、千千阙歌、十九岁的最后一天、你对我像雾像雨又像疯、变心的翅膀、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只要你过的比我好、明明白白我的心、傲气面对万重浪、一起走过的日子、我想有个家、容易受伤的女人……
70年代生人应该是这个社会最年轻的生力军。他们敢于放弃已有的东西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有很强烈的目标感和成功的渴望。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是年代的一个典型特征,他们能够容忍很多的生活方式。很长时间以来,已经有很多人从媒体上、从网络、从电视上、从广播里喋喋不休地告诉我们70年代人是怎样的一代人。他们告诉我们,他们是物质的、他们是充满个体户的、他们&是飘的一代。“团代”一词好像是专为70年代人所属,在这个纷繁多变的世界当中也许70年代出生的人正在利用自己的团队建立一种机关报的秩序,建立自己滑翔的速度跟飞翔的方向。
  ●丁磊(网易的CEO):为了兴趣而工作,为了享受而活着   财富过了一定的数字,过了一定的量以后,就是一个数字的概念了。   当我在27岁的时候已经看到100万美金的合同卖软件,其实那时候是很惊喜的。我大学毕业4年就能赚到一个公司,靠一个创办的公司。几个人就可以赚到那么多的钱,到后来我就觉得这个几百万和上亿都没什么差别。
  ●丁薇(歌手):音乐是我的生命
  很多人都说音乐是我的生命,音乐是我的生活。我觉得音乐一定不是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没有音乐我也能活着,但是活得怎么样我自己心里清楚,就是一定没有那么多色彩。音乐在我的生活里占了很大一个比重,我是一个很喜欢音乐的人,我没事就会听音乐。然后我又是一个用音乐去记录自己情感的人。所以说如果没有音乐的话,我可能是一个非常平凡的人,可能就是一个不得不去做我自己认为很枯燥的工作的人。但就是因为音乐,我才能够去实现了一些我自己的梦想。我觉得70年代还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年代。   ●撒贝宁(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主持人):我们会舍弃和继承
  比如说哪一天万一我的女朋友出点车祸或是失去一条腿,或者是失去健康了,或者没有办法像现在这样快乐地生活,如果我跟她结婚的话可能要照顾她一辈子,这样的情况下我会跟她分开吗?我觉得我可能会分开。
  我觉得我们每一个70年代的人也许都从父辈身上继承到了这一点,那就是怎么把手中的时间抓住,一种对生命的渴望。还有一些美好的传统道德。我认为70年代的人是渴望交流的一代,不仅仅是横向的,更应该的是纵向的交流,比如说,我们跟历史的交流,这种精神上的沟通,可能是我们整个民族的,甚至对国家、对我们的后代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雷军(金山公司总裁):我有一个梦想。
  “一个人能够消费到的财富是有限的,惟有理想才是保持后劲和激情的动力。”生于70年的雷军对理想有着更深刻的看法:“缺乏方向的生活会让人觉得很郁闷,而理想不但让人充实,也会使人在奋斗过程中不受欲望的干扰,在众多的诱惑面前不至于迷失方向”。
  ●许知远:生于70年代,这一代人的中国意识。   出生于1970年代,注定了我们拥有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精神。在超过四分之一的世纪中,中国没有经历过全国性的混乱,没有遭遇恶劣的外部环境,并保持着高速度的物质生产能力,这在过去150年的中国,从未出现过。这种乐观主义常常赋予我无法去除的轻浮感,世界总是充满幸运、而没有艰苦。几代人面临民族危难时表现出的深重的使命感,到了我这一代几乎消失殆尽。出生于70年代后期的一代人几乎是“天然的全球化的一代”,对他们而言,世界是以另一种方式进行叙述的。1978年最重要的历史,不是十一届三中全会,而是斯蒂夫·乔布斯的苹果电脑有了进一步改善,1989年值得纪念是因为伯纳斯·李发明了互联网……意识形态终结了,我们关心的MTV、管理革命与跨国公司,在这一面上,中国这一代青年与西方的同龄人相当类似。
  但伴随着成熟,这一代人将必须肩负起更为重要的使命。他们要帮助这个国家摆脱历史的阴影,向更为成熟与强大的方向迈进。值得忧伤的是,这一代人仍缺乏韧性与耐性,或许也缺乏足够的雄心壮志,但值得庆幸的是,由于没有历史的阴影,他们或许会使这个国家变得更健康。对我而言,未来令人激动的是,我正在卷入一场伟大的试验,我将有可能像我景仰的人物一样,帮助塑造一个新国家、一个新社会的形成。
  确切而言,这一代人将再次面临重新塑造这个国家性格的挑战。毛泽东塑造了一个革命气质的国家,在那一代青年人眼中,地球上充满了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世界地图上的大部分地区都在等待插上我们的红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中国由崩溃的边缘拯救出来,也带来一个过分实用主义的中国,甚至将整整一代人变成了“经济动物”。而现在,或许再用一代人的时间,我们将到达150年以来,几代中国杰出之士所渴望达到的目标。如果追赶不再是一个国家的目的,那么她应该为自己寻找哪些新目标,她该为自己的行为赋予哪些新的意义?
电视   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对电视的感情是刻骨铭心的:小时候要到别人家看电视,死活赖着不肯回家,常常被爸妈打。一部《排球女将》不仅让我们拍红了巴掌,把“晴空霹雳”和“流星火球”变成了口头禅,而且女主角小鹿纯子那种头顶分线梳出两条马尾的发型,也成了中国女孩们偷师学艺的对象。《血疑》则是我们看的第一部悲情片,对喜欢大团圆结局的中国人而言,第一次在荧屏上经历如此的生离死别,其“催泪弹”的效果绝对不亚于后来的琼瑶片。
  那时好像一共才三个台:中央一台、中央二台和省台。但感觉那时的节目却很丰富,少年时代最有名的电视剧有两部———《上海滩》和《射雕英雄传》。《上海滩》播映时,一时间每个小伙脖子上都多了一条白围巾,黑色风衣也随处可见。从《射雕英雄传》开始认识男生女生,原来世界上除了林妹妹和宝哥哥,还有可爱的蓉儿和憨厚的靖哥哥。那时学生一下课,操场就成了擂台,一百多个“靖哥哥”在练“降龙十八掌”,三十多个“洪七公”拿着根棒子到处乱窜,还有七八个“欧阳克”摇着扇子去撩“蓉儿”。
  70年代生人看过的经典电视剧
  《排球女将》:这部描写女排运动员刻苦训练、顽强拼争的电视剧在青少年中产生了很大影响,使排球这项体育运动风行一时。
&  《血疑》:因为这部电视剧而对自己身上的每一块印记疑神疑鬼,80%的人都知道什么是RHAB型。
  《神探亨特》:在没有好莱坞大片的那个年代,这个玩世不恭的侦探真是叫人大开眼界!最让人着迷的是亨特在办公室和恋人“打啵儿”的嗜好以及亨特风度翩翩的夹克衫和墨镜——上衣从来不扣,而墨镜原来也并非盲人专用。
  《霍元甲》:“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此剧每天一播放,大街上的人就见少。当时有一首儿歌是这样的:“1984年,我学会迷踪拳,打死了龙海生,抢走了赵倩男。”
  《几度夕阳红》:这部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连续剧创下收视高峰,让当时在香港发展平平的刘雪华以及帅哥秦汉成为当红“炸子鸡”。
&小人书   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人的童年有着和其他年代的人相似的娱乐方式:推铁圈、吃小豆冰棍、看五分钱一场的电影,用泥巴做成炮楼,然后像小兵张嘎那样点燃……除此之外,“文化消费”在70年代生人的童年占据着重要位置。特别是小人书在70年代生人这里发展到极致,替代了所有的国内外名著,看小人书成为70年代出生的小孩的一大乐趣。他们喜欢把这种叫做“连环画”的读物叫成“小人书”,这样可能更亲切些,还有点神秘感。即使被父母打骂,他们也要省下钱去买小人书,或者坐在街边的小摊上如痴如醉地看,平均每个人的“藏书”达10册以上。   偶像   在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这里,偶像还是真正的偶像,没有演变成后来“呕吐的对象”。我们的目光已经从雷锋、董存瑞身上转移,投向了电视和收录机。那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有一本相对精美的笔记本,用来张贴明星贴纸。
  最初的偶像是高仓健,这名字听起来像是仰望一座大山。他确实让无数中国人感到颜面扫地,同时很多相貌不错的美男子大概对他也记忆犹新,因为高仓健让他们的脸蛋变得“奶油”了,高仓健的伟岸一度成为70年代人“寻找男子汉”的坐标。
  发哥在《上海滩》里那个甩动白围巾的潇洒动作,让许文强成了一个经典。也许是发哥留下的印记过于深刻,使得我们今天看到所谓的帅哥、酷哥,不免感到深深的失落。成龙还刚从警察学校毕业,总闯些莫名其妙的祸,还拿些毛巾,衣服,凳子之类的日常用品教育坏人。刘德华则老是一身干净的白西服,拎着把大刀冲在砍人的第一线。李连杰一出现就面对着几十甚至数百个笨蛋等着他一一摆平,最后抱着女主角从容离开。张国荣唱着《夜半歌声》还客串着小警察的角色,磁带的封面上总是温暖地笑着。周星驰的“无厘头”从来都不让我们失望。在90年代的大学校园里,《大话西游》流行得让人难以置信,对《大话西游》的认可程度可以成为划分60年代出生的人同70年代出生的人的分水岭。   流行歌曲
  以学外语的名义,买下价值不菲的双卡四个喇叭或者日本进口的声宝六个喇叭收录机,把一盘盘盗版的或者是翻录的磁带塞进带仓里———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一代人就这样接触到了流行歌曲。“原来还可以这样唱歌。”邓丽君熏陶了70年代生人对于流行歌曲的饥渴之心。当时对于“不良少年”的定位是:喇叭裤、蛤蟆镜、爆炸头、拎着录音机满大街遛,录音机里放着靡靡之音。这可能要算是最温情的“不良少年”了。
  邓丽君教会了我们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唱歌。随后,张明敏假模假式的“口水歌”、程琳装模做样的天真,张行和他那把吉他,陪伴我们度过最初的时光。但幸运的是,我们听到了一些即使是在后来也难以找到的美丽歌声。此后有了校园歌曲,才有了罗大佑、李宗盛、齐秦、苏芮……跟现在的流行歌曲常常不知所云相比,当时流行歌曲的歌词都非常精美,非常打动人。当时的年轻人会把歌词抄录下来,当做一种对诗歌的精神寄托。哼着“隔壁班上的那个女孩为什么还不经过我的窗前”,在老师尴尬而且愤怒的目光当中,我们接近了潮流。
  夜深人静时,童安格老是在收音机里,唱着《午夜的收音机》,《情义无价》总是在大街小巷的歌厅里回响。赵传老觉得自己长得比较丑,一天到晚老想飞,雨生也栩栩如生地在窗前天天想你。潘美辰在四处找家,齐豫却已经找到了,而且还背到了背上。罗大佑很有先见之明的《恋曲1990》终于在1990年又一次响彻了大街小巷,李宗盛还在积极地跟阿莲培养着感情,所以一天到晚地不着家。70年代末期出生的人则抓到了小虎队的尾巴,那时他们还没散伙,在《青苹果乐园》里泡着年轻漂亮的少女队。
国歌 东方红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 采蘑菇的小姑娘 让我们荡起双桨 少年壮志不言愁 鞋儿破,帽儿破 小草
我的中国心
十五的月亮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免费找律师:400-888-8340
北京法律咨询
请您选择相应地区
您当前位置: &>&&>&&>&
今日律师风向标:
1962年出生的男性哪一年退休
1962年出生的男性哪一年退休
问题类型:
(注:此客服QQ不进行法律咨询!)
找回我的问题
问题编号手机号码
一对一咨询
一对一咨询
上一条下一条
我的咨询提醒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属虎1962年出生男脾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