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仪的周梓倩爸爸叫什么名字字

来源: | 发布日期: 15:16:39 | 447次点击
学校信息分类
******************************************************************《每日分享》三十五(2013年8月)
3年前 [08-31 14:46 周六]
每日分享:爱的真谛。爱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孩子健康成长一定是得到了父母正确的爱,孩子有了问题一定是接收了父母错误的爱。这几天一直在思考“爱”的话题,原以为爱是经常谈、经常听的话题,略一整理就能写出好多内容,但越思考越觉得奥妙无穷,真有点歌曲《糊涂的爱》中说的那样:“这就是爱,说也说不清楚,这就是爱,糊里又糊涂”。尽管划清“爱”的界限很难,但做为父母,做家庭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探讨,怎样才算真正地爱孩子?如果没有基本的界定,任其“糊里糊涂”,对孩子成长是非常不利的。首先,爱的有无是由被爱者决定的。当父母表达爱时,如果孩子接收不到,只说明是父母一厢情愿的主观行为。父母们常犯的错误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爱孩子,他们是以自己的主观判断和意愿为出发点来爱孩子的。只要父母自己认为对孩子有好处,他们就武断地为孩子做这做那,根本不问孩子的感受,这种所谓的爱,是对孩子的一种折磨。爱是否对孩子起正面的激励作用,关键在于孩子是否感受到爱,如果孩子没有感受到爱,无论父母怎样认为,都不能说明是爱。其次,爱是无条件地接纳。我们爱孩子的理由是,他是我的孩子,无论物质的人还是精神的人都是父母供养长大的,与别人关系不大,如果不接纳就是不接纳自己。如果父母只接纳孩子的优点而不接纳孩子的缺点,那就说明我们并不爱孩子。我们只有对孩子整体接纳,才是真正的爱。第三,爱是一种尊重和欣赏的情感关系。我们爱孩子,就是希望孩子快乐幸福的利他感情,我们不讲条件,不求回报。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如果父母以孩子的利益为出发点,尊重孩子、欣赏孩子,这种爱才是正确的爱;如果父母居高临下,不问孩子的感受和需要而给予爱时,这种爱是施舍、强迫和私心的满足,属于错误的爱。总之,做为父母要时常反省自己的爱,让爱真正成为“无公害”产品。
每日分享:爱的方法。有几种爱的方法,父母可以尝试:1、把孩子当“朋友”对待。爱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没有平等和尊重就没有爱。要像对待朋友一样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不强迫孩子做他们不喜欢的事情。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就不当做独立的人去对待,这是错误的。人的特别处就是灵性,再小的孩子也需要尊重。2、用语言告诉孩子“我爱你!”事实证明,只有表达出来的爱才是爱,因为人类的行为可以任意解释,只有父母说出来,孩子才能确信自己被父母爱着。3、善用“爱的五种语言”。a、肯定的言辞;b、精心的时刻;c、接受礼物;d、服务的行动;e、身体的接触。眼神、抚摸、拥抱等肢体动作最能表达爱意,父母要多用。4、少说多听。孩子遇到困惑,需要的首先是倾听,其次才是指导。“倾听”是对孩子最大的于是解和支持,是对孩子“心伤”最好的疗愈。5、用写信或写纸条的方式。6、用电话或录音的形式。7、用Q或视频聊天。8、用手机短信和电子邮件……在家庭教育咨询中,一些青春期的孩子,女孩儿早恋不能自拔,男孩儿网瘾夜不归宿,很明显是缺少父爱的原因。当我们指出父爱不能缺席,父亲应多给孩子沟通时,父母都会说,父亲根本就没有时间。当我反过来问:假如你有时间,让你在家呆几天陪孩子,你会给孩子沟通吗?这些父亲会说:在家也没有什么话说。实际上,现在父母忙是事实,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父母观念不对,不会爱孩子,不会与孩子沟通。有的父母说,给孩子叫电话,孩子就不接。孩子为什么不接?是父母不会与孩子沟通,就那几句话,不是问问学习成绩,问问排名,就是嘱咐几句:“要听奶奶的话”“在学校不要惹事”孩子能愿意听吗?有的父母总是想要几个方法,实际上,只要父母有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在交通、信息发达的时代,你可以随时随地创造很多方法。
每日分享:爱的发现。卢勤老师出生于1948年,现在已经65岁,虽然已是奶奶的年龄,但“知心姐姐”成了她的代名词,无论大人小孩子都这样亲切地称呼她。有人问她:“这么多年,不管你长多少岁,大家一直叫你‘知心姐姐’,连小孩见你也能很快与你沟通,这是为什么呢?你有什么秘诀吗?”“知心姐姐”坦率地说:“我有一双爱的眼睛,五分钟之内我就能发现孩子跟别人不同的地方,就能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发现他的长处。这是我的习惯。我始终认为所有的孩子都是好孩子,他们身上有很多‘棒’的地方,只是没有被别人发现,如果能被别人发现,他们的表现比谁都不差。‘知心姐姐’的魅力就在于,随时随地都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用‘孩子的世界是多彩的’这一标准去评判孩子,最终你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是很棒的。”有个学生,上课听讲时总是争先恐后地举手,有时老师让他回答,他回答不上来。课后老师找他谈话,孩子说:同学都说我笨,我不服气,所以我就想举手表现一下自己。老师听了孩子的话,灵机一动,对孩子说:下次你如果会了就举左手,如果不会就举右手。后来,在课堂上,老师看到孩子举左手就让他回答,孩子答得较好,老师就表扬他,同学们也刮目相看,这个孩子变得越来越优秀。假如这位老师对孩子的“捣乱”行为进行训斥:谝什么能!想好了再举手!有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坐下吧!恐&怕这个孩子再也没勇气站起来了。卢勤老师认为:孩子是天使,他们对成人的评价十分敏感。你爱他、喜欢他,他通过你的眼神就能感受得到,一旦他接受了你爱的信息,你说什么他都能听到心里去。成人爱的眼神,来自爱的发现。无论是什么人,一旦发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人或事,眼睛总会发亮。所以爱的关键就在于发现,让自己心中的激情燃烧起来。怎样去发现呢?那就是通过现象看本质,每个孩子的本质都是好的!
每日分享:爱的目光。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能准确地反映我们的内心世界,当我们爱孩子的时候,你眼神会准确地传达你的爱意。做为父母,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眼神,留神它是否偏离了爱孩子的轨道。当我们过分注意孩子的表现和学习成绩时,常常忘了爱孩子,早已把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有些父母总是一厢情愿、自负地认为自己隐藏得很高明,不会被孩子发现。实际上,孩子了解父母比父母了解孩子要透彻得多,孩子百分之百能感受到你不爱他了,因为你的眼神早已把秘密泄露出去了。当与孩子交流时,父母爱的目光往往胜过语言。假如你的孩子烦躁不安,你可以想一想,是不是孩子缺少了爱的目光?假如你的孩子变得孤独寡言,你可以扪心自问,我对孩子爱的目光足够吗?我的目光是不是盯在了孩子的缺点上?在一所学校,老师拿出一张白纸,上面点着一个黑点,老师问孩子:“这是什么”“黑点!”孩子们说。老师说:“太遗憾了,这么大的白纸没看到么?”老师又拿出一张黑纸,上面点着一个白点,问:“孩子们这是什么?”“亮点!”孩子们喊道。老师说:“对了,再黑的纸也有亮点。”这群学生中就有我们熟悉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他从小受到了这样的启发,总能从黑暗中看到光明,从复杂的国际形势中看到和平的曙光。当伊拉克战争阴云密布,大家都感到一触即发时,他仍然看到了希望。我们的孩子做为具有灵性的人,他的优点永远多于缺点,有谁承认他的孩子就是一个没有优点的“坏种”呢?既然这样,做为父母就要有一双发现“亮点”的眼睛,时刻把目光盯在孩子的优点上。它会像阳光照在优点的种子上一样,孩子的优点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当孩子有了自我价值,他成长的生命火焰被点燃了,他就会产生自我完善的愿望,会让自己表现得更好。因此,爱的目光是孩子成长的营养源,父母一定要随时反思我们看孩子的眼光。
每日分享:生命奇葩。舟舟,原名胡一舟,日出生在武汉,父亲胡厚培是武汉交响乐团低音提琴手,母亲叫张惠琴,是武汉市机床厂厂医。1994年3月,舟舟16岁,43岁的张惠琴被确诊患了乳腺癌。&2006年5月27日下午,张惠琴骤然辞世。舟舟是个先天性愚型儿,智力只相当于几岁的小孩子。他是在愚人节出生的,父母晚婚晚育四十岁才得子那心情可想而知,然而,万万没有想到舟舟是一个天生弱智的畸形儿,全家人一下子从幸福的颠峰跌到了地狱!母亲痛不欲生想和这个傻儿子同归于尽,幸而被父亲救下才得以重生。父亲在歌剧院工作是个大提琴手,虽脾气暴躁但心地善良,他和柔弱的妻子下定决心要把孩子留下来,别无选择责无旁贷“一切生命都有尊严,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都应该得到他们应该得到的而不是额外的尊重,残缺是生命的遗憾,但不能成为他人漠视乃至粗暴拒斥的理由。”从此,他们已不再年轻的肩膀义无返顾的压上了抚养、教育舟舟的重担。这是一条没有退路的艰难异常的路?这是一条怎样崎岖痛苦的路?这是一条多么漫长的路。舟舟的父母却像一头辛勤耕耘的老黄牛,实实在在的、一点一滴的对他们的儿子实施最基本的生活技能训练:穿衣、吃饭、如何自己控制大小便。在父母的精心培养下,舟舟竟然走上了国际大舞台,指挥国家乐团,演奏震惊世界的名曲,赢得中外听众阵阵掌声。是谁开发了舟舟的潜能?是谁创造了这个生命奇葩?也许有人归于偶然,也许有人说舟舟具有这样的天赋,但我们要肯定地说,是舟舟的妈妈张惠琴,是舟舟的爸爸胡厚培。如果父亲嫌儿子丢人,把孩子关在家里,如果母亲不耐心培养儿子的生存能力,舟舟将一直是一个“傻孩子”。我们在欣赏舟舟这个生命奇葩时,我们更要想到舟舟父母的伟大,我们更要想到,我们是拥有健康孩子的父母,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什么呢?
每日分享:落地智慧。8月5日,我们在濮阳市三中聆听了清华大学李林羲教授为濮阳市第二期家庭教育讲师培训班所做的讲座。李教授以《家庭教育内涵价值与落地智慧》为题,从心理学、传统文化和时代发展谈了家庭教育对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听着李教授的课,总的感觉是舒服、惬意,如朋友聊天,如春风化雨,既没有高深的道理,也没有枯燥的说教,在不知不觉中,几个小时就过去了。没有稿子,课件非常简单,他总是用的形象、滑稽的动作将家庭教育的场景展示给大家,总是用警示、珠玑般的语言引爆听众的思想,讲师们在掌声和欢笑中听得津津有味。由此,我想到自己的讲课,当了八年老师,总是按照课本兢兢业业地备课,讲稿唯恐遗漏一句,语言要反复琢磨、推敲,板书讲究一丝不苟。师范时,朱老师一年四季总把衣服上的扣子系得严严实实,是我的楷模;教学时,范老师在下课铃响前正好板书完最后一个字成为我的追求。从事家庭教育以来,自己认识到,家庭教育讲座应与学校教育有所区别。一是内容上,家庭教育应以“育人”为主,把培养孩子的情商和做人放在首位,而学校教育可以“教书”为主,把培养孩子的智商和技能放在重要位置;二是形式上,家庭教育一定要突破学校教育现有的窠臼,把“我讲你听”向互动、研讨过渡,把关注自己讲得怎么样向关注听众听得怎么样过渡,把“即使立一个牌位我也要讲完”的“双累”向“讲者轻松,听者高兴”的双赢过渡。虽然一直有改变的思想,但目前仍是不拿着讲稿心中就不踏实,总是囿于稿子,讲得死板。在周二讲师练兵中,我参与点评,很多老师讲半个小时,写了5000多字的稿子,非常辛苦,内容也很好,但由于按着稿子一字不落地念,很难出效果。看到老师讲课的拘泥,联想自己改变的不易,由此想到:解放学生从解放老师做起,解放孩子从解放父母做起!而一切解放要着眼落地!
每日分享:爱的机会。现在很多父母在埋怨孩子自私冷漠、缺少爱心,从从现象看是孩子的问题,但从本质看,我们会发现都是父母精心培育的结果。因为父母除了让孩子学习,其他事情什么也不让干,孩子爱的机会被垄断、被剥夺,长此以往,孩子爱的能力就会退化。对于健康人来说,给予别人爱要比接受别人的爱更幸福,孩子也是同样,能给予别人爱,让别人能理解、接受、感悟到,比接受成人的爱更快乐。然而,在很多“四二一”家庭中,孩子们被成人的爱包围了,所有的大人都比孩子强大,比孩子在言行上有实力,孩子没有爱成人的机会。一个女孩正在家里写作业,爸爸下班回来。女孩刚在学校里听了一场爱的报告,马上沏了一杯茶水,递到爸爸面前:“爸爸,请喝茶!”爸爸眼也没抬,冷冰冰地说:“去、去、去,抓紧写作业吧,不用你给我倒茶,能给我多考个一百分比什么都强!”女孩失落地回到了屋里,本想晚上给爸洗脚的想法赶快打消了。一个男孩看到有病的妈妈在厨房做饭很辛苦,便走进厨房说:“妈,我帮你干。”妈妈挥挥手说:“不用你,做饭是女人的事,你能学习好就是关心妈了。妈只希望儿子当研究生,可不希望儿子将来成为厨师。”孩子心中刚刚萌发起来的爱的火焰一次又一次被父母无情地扑灭了。孩子渐渐明白了,父母所要求的就是让他考高分、上名校,别的什么也不需要。如果孩子能顺风顺水,将来可以成为药家鑫,或者比药家鑫“时运”正,平庸地当一辈子书呆子。如果孩子学习不顺利,就会厌学,变得心灰意冷,不再关心别人,也不懂得爱别人。慢慢的,累坏了父母,闲坏了孩子,但孩子也并不领情,他们自然认为,这是父母应该做的,谁让他们当了父母呢?既然当了,就得养我一辈子!梦中的父母们,清醒吧,当你做高山让孩子做小草时,孩子永远是小草;当你做小草让孩子做高山时,孩子才能成为高山!
每日分享:阳刚之气。有位妈妈在儿子三岁时,丈夫出国留学,她家楼上有一条狗,每次上楼,狗一叫,就哆嗦。她对儿子说:“这回惨了,你爸一走,我连楼也不敢上了!”儿子拍着胸脯说:“别怕,有我呢!”每次上楼,狗一叫,虽然儿子也害怕,却壮着胆对我说:“别怕,有我呢,跟我走!”这时,我在后面感叹说:有儿子就是不一样!儿子四岁时发烧,我带他去打针,刚扎进屁股,儿子就大哭起来。一见他哭,我也哭起来。儿子立刻不哭了,问我:“又没扎你,你哭什么?”我说:“妈胆小,一看你哭,就害怕。”儿子显出无奈的样子:“嗨,女人就是胆小,下次你别进来了,我自己来!”第二天,他独自壮着胆子走到护士面前,大声说:“你扎吧,我是警察!”妈妈对儿子的评价非常重要,只要你用“男人”的标准塑造男孩,他就会变成勇敢的男子汉!“男”字是一个“力”顶着一个“田”,儿子就应该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男子汉应有阳刚之气,说话掷地有声,做事敢作敢当。这样的男孩能找不到工作?能不招女孩喜欢?但是,现在一些孩子唯唯诺诺、胆小怕事,有些新名词“宅男”“奶嘴男”让人想起来就起鸡皮疙瘩。究其原因,过去把男孩子当做家里的“根”,家族未来的希望、支柱,现在父母把唯一的男孩子当成了“宠物”,没有委以重任。爱是什么?爱是一种付出,是一种感受。一个孩子只有在他被人需要时,他才能感受自己的价值,才能感受到自己幼小的生命是多么重要,并且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对于一个男孩,如果希望他将来对祖国负责,对人民负责,那么从小就要培养他对家庭负责,对父母负责,对自己负责。这种崇高责任感的产生需要动力,而这种动力源就是父母的需要。父母要舍得用儿子、夸儿子、享受儿子,尤其母亲对儿子的肯定,最能激发男孩的潜力,母亲智慧地示弱,能让一个弱小的男孩成为勇敢的男子汉。
每日分享:成长之基:盖房子需要先打地基,房子盖得越高,地基需要打得越深,如果地基坚固而牢靠,房子就会经得起风吹雨打,反之,如果地基不牢,房子就会摇摇欲坠。孩子的生命成长,也需要成长之基,这个成长之基就是安全感。从生活上来说,人们需要确认脚下的土地是结实的,不会松动和坍塌,才敢放心迈步向前。我们之所以敢于在外面游逛办事,就是因为知道没有战乱,没有暴动,生命没有危险。如果我们没有这些基本的安全系数,我们感觉脚下松松垮垮,随时就能塌陷,或者我们看到街上乱七八糟,人们面目狰狞,打得你死我活,那么我们就不敢迈出大门。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对世界对人间最基本的信任就是安全感,儿童只要怀着“父母是可以信赖的,生活是美好的,世界是可靠的”。他才敢于探索外部世界。安全感稳固的儿童,他坚信:我是可爱的,我的存在是有价值的,我能帮助别人做很多事情。他们与父母的关系是依恋式独立,他们很自信,不怕犯错与失败,乐于分享与合作。他们时刻珍惜自己的生命,不会随意冒险,不会随意破坏规则,不会随意在马路上乱跑。而安全感缺乏的儿童,他们表现为:要么过渡怯懦,要么胆大妄为,不顾自身安全;他们不愿意独立解决问题而是依赖他人的帮助;他们迷恋物品,渴求物质满足,离开这些就六神无主、寝食不安他们不敢参与竞争,不能接受失败;他们不愿意接受不同意见,而是要求大家必须跟他意见一致。安全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基础,没有安全感,其他的一切都是空中楼阁。儿童的安全感来自父母。如果父母对孩子需求的反应是及时的、可靠的,那么儿童就会认为这个世界是安全的、善良的。有了这种信任,儿童就能感觉到自己是有价值的。事实上,孩子的安全感是建立在父母安全感基础上的,只有父母相信自己、热爱生活、关爱他人、信任世界,孩子才能获得坚实可靠的安全感。
每日分享:阴柔之美。有一个五岁的女孩儿,妈妈不在家,爸爸生病了躺在床上,小女孩走到房间,摸摸爸爸的头,细声细语地说:“你发烧了,别哭,我给你拿药去。”女孩拿来两片维生素C,倒一杯水,说:“乖,吃药,这药不苦。”爸爸乖乖地吃下了药,眼泪却不知不觉的流了下来,不停地感叹:“有个女儿真好!”有女儿爱的父亲是幸福的,有父亲爱的女儿也是快乐的,女孩子的阴柔之美是父母用爱滋养的。尽管母亲在生活层面上更多地影响了女儿,但父亲却对女儿的性格和她一生的幸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父亲对女儿所做事情的评价和反应比母亲对女儿的影响更大。因为父亲的表达是通过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并且次数很少。父亲的积极介入,有助于抑制女儿对母亲的过度依赖。父亲对女儿及其能力的信任会逐渐给她自立的信心,特别是女儿处在青春期的时候更是如此。做为父亲,不要吝惜在别人面前夸自己的女儿。父亲在女儿心中的位置,是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的。女儿在乎父亲,并不是在乎父亲送她什么东西,满足她什么样的物质要求,而在乎的是父亲对自己的交流。能在父亲面前讲讲自己的感受,这对于成长中的女儿非常重要。女儿天生感情细腻,父母应给与女儿更细致的关心,让她感到可以随意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一个女儿从小能够得到父母的关爱,有助于培养她良好的性格,开朗大度的胸怀和善于交往的能力。另外,父亲也更容易给女儿带来安全感,这在她的成长中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女儿从小缺少这些安全感,在她将来的人际交往中,就会不断的寻找“父亲”这个角色。所以,一个从小失去父爱的女孩,在择偶时,容易选择一个“疼爱”自己像父亲般的男友,或者对男性心怀仇恨。女孩最需要的是父爱,而父亲爱女儿也很简单,只要在女儿做一件事时,轻轻地、柔柔地说一声“有个女儿真好!”就足够了。
每日分享:挫折教育。如果问:你想让你的孩子成功吗?我想,应该是百分之百的父母会毫不犹豫地做出肯定回答。如果接着问:你想让你的孩子接受挫折、吃苦吗?我想,会有很多父母思来想去,做一番分析后,再给出模棱两可地回答。一方面,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要想成功必须经过磨难,正所谓“自古英雄多磨难”;一方面,父母想让孩子成功却不愿让孩子经历苦难,总幻想着让孩子在父母千方百设计的充满笑脸和鲜花的明天获得成功。做为父母,是按着自己的梦境走,还是按照成功规律走,是对每位父母智慧的考验。如何让孩子经受挫折?是不是让孩子再去参加锄地、拉粪、割麦、“扬场”才算锻炼?是不是让孩子经历在玉米地中割草,背着喷壶打药才算挫折?是不是让孩子住一下漏雨的土房才算经历?是不是放弃所有交通工具改为步行,放弃通讯工具改为直接对话才算教育?我想,社会是进步的,我们没有必要回到男耕女织的时代去锻炼孩子,只要根据当前的情况,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是锻炼。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无论小孩还是成人,无论小人物还是大人物,一个人只要每天做着事情,并不断地在克服困难中前进,他就在接受着挫折教育。我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相通的,父母只要放手、放权,解放孩子的大脑和眼睛,解放孩子的双手和双脚,那么孩子在不断地体验中,就一定能体会到人生的酸甜苦辣,就一定会感恩父母、珍惜生命,就一定会辩证地看待这个世界:社会虽有阴暗面,但我仍然热爱这个社会。所以,挫折教育的核心就是鼓励孩子做事,在体验中享受因挫折带来的成功和幸福。困难和挫折,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是一所大学,无论什么人,只要他没有尝过饥渴的滋味,他就永远享受不到食物和水的甜美,就不懂得生活的滋味;一个孩子,如果他没有经历过困难和挫折,就品味不到成功的喜悦,就感受不到幸福。
每日分享:快乐人生:有人问英国文学家萧伯纳:“请问乐观主义者与悲观主义者的区别在哪里?”萧伯纳回答:“这很简单,假定桌上放了半瓶酒,如果有人看见这瓶酒,喊道:‘太好了,还有半瓶!’这人就是乐观主义者。如果有人对着这瓶酒叹息:‘真倒霉,怎么只剩半瓶酒!’这人就是悲观主义者。”什么是快乐?快乐就是思想愉悦的心理状态。人生既是快乐史也是烦恼史,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感受到快乐,也会遭遇到烦恼,不同的是有的人快乐多于烦恼,有的人烦恼多于快乐。快乐的人并不是没有烦恼,而是善于排解烦恼,化消极心态为积极心态,尽可能保持快乐的心情。烦恼的人并不是家庭不好,社会不好,而是自己的心态不好,快乐的事到他那里就会变成烦恼。在心灵的世界里,总是有两个人,一个是“太好了”,一个是“太糟了”。“太好了”每天在他的心中编织着快乐的网络,遇到任何事情,他都能微笑着说“太好了。”他有一种力量,能把负变成正,把坏事变成好事,把不利变为有利。靠这种力量,他能把别人带入一个光明的世界,一个充满快乐的世界。而“太糟了”每天在他的心中编织者痛苦的网络,无论遇到什么,他都会皱着眉头:“我怎么这么倒霉,太糟了,真是烦死人!”在家庭教育群中,我们会经常看到一些很“聪明”的人,他们把聪明才智用在挖掘社会负面的东西,并乐此不疲地去煽动。尽管很少有人去下功夫反驳,但大家都清楚:这样的人,人际关系不会好,家庭关系不会和谐,孩子也一定会有问题。你如果和他在一起,就会感到浑身无力,像泄了气的皮球。他发出的晦气,会让你走进一个悲惨的世界。“太好了”,是一种乐观主义精神,是解除人类烦恼的一剂良药,他能让你进入快乐的人生,父母要想让孩子的人生快乐,就要用“太好了”的心情对待自己、对待爱人、对待孩子、对待身边的一切人。
每日分享:人的心理。心理现象应是世上最复杂的事情,正是因为它的复杂性,让不少人在研究心理现象时走入了歧途,从而产生了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对人的心理做出了科学的解释,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应,这是我们认识心理现象的着眼点和出发点。首先心理是脑的机能,也就是说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现象是脑活动的结果,没有脑的心理或者没有脑的思维是不存在的。正常发育的大脑,为心理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人的大脑是最为复杂的物质,是物质发展的最高产物,它将永远是人们研究的课题。人们之所以把脑的功能称为心理,是因为在科学心理产生以前,人们认为灵魂住在心脏里,人们的一切活动受心的支配。今天人们都知道,心理是脑的机能,人是用大脑想问题的,而不是用心想问题的,只不过“心理”已成习惯,人们没有把心理改为“脑理,获得这样的认识,人类也是走过了漫长的探索过程。这一结论得到了人们的生活经验以及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脑解剖和生理过程的科学研究的证明。无机物和植物没有心理,没有神经系统的动物也没有心理,心理现象是在动物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随着神经系统的产生而出现的,又是随着神经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才由初级不断发展到高级。最原始的单细胞动物,虽然有趋利避害的功能,但这种表现只能叫做感应性,而不能称为心理现象。无脊椎动物发展到环节动物,才有了感觉的心理现象。脊椎动物有了脊髓与大脑,它们有了知觉心理功能,到猩猩、猴子等灵长类动物,它们能够认识事物的外部联系,就有了思维的萌芽,只有到了人类,才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把它叫做思维、意识、精神。从心理发展的产生与过程可以看到,心理现象的产生与发展,是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做为人,我们应珍惜大自然赐予的特殊礼物,让它真正造福于自己。
每日分享:说话算数。孩子的很多坏习惯,如,磨蹭、撒谎、不守信用等都是因父母“说话不算数”造成的。一个男孩说:“我爸说,只要我考100分,星期天就带我去公园玩。我真的考了100分,爸爸又说事情太多,没有时间,先记着吧。”一个女孩说:“我妈说,只要写完作业就让我出去玩。我写完了,妈妈却不让我出去玩了,让我再做练习题,再预习。”父母在孩子面前说话不算数,危害极大:一是让孩子觉得,一个人说话可以不负责任,,答应的事可以不做,于是孩子从小就养成了“轻率”的坏习惯,长大后就会因“失信”而失去别人的信任。二是父母会失去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父母的威信哪些里来?主要就靠自己的言行。只有说话算数、说到做到的父母才会让孩子重视他们的每一句话,从小向父母学习“有令必行”。父母如何才能做到“说话算数”呢?一是对孩子的言语上,不要轻易许诺,不要随便许愿,不要为了达到自己眼前的目的,就随便地答应孩子的要求。当孩子提出要求时,父母一定要认真想一想,这种要求是不是合理、、能不能兑现。只要是合理的、能兑现的,父母就要认真地承诺并兑现。假如这个要求是不合理的、不能兑现的,父母一定不要答应,要耐心地和孩子一起研究办法再答应。二是从自己的行为上,要“言必行,信必果”,不可说到做不到。如果希望孩子的品德高尚,自己就不要做不道德的事;如果不想让孩子欺负人,自己就不要打骂孩子;如果希望孩子讲礼貌,你就必须讲文明礼貌;如果你希望孩子遵守规则,你就不要跳跃马路栏杆或拉着孩子闯红灯。在国外,很多十字路口写着“为了孩子请不要闯红灯”,如果有人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就会受到别人阻止,并上一堂“为了孩子,请克服陋习”的教育。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承载着国家的命运,父母的言行是孩子心中的丰碑,愿我们每位父母时刻做到“说话算数”。
每日分享:开发金矿。追求幸福是人类的目标,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发现,很多时候幸福与金钱密切相联,于是有人总结:“什么都缺,不要缺钱”“有钱能使鬼推磨”。从古至今,从中国到外国,黄金最能代表金钱,也有利于贮藏,如果有座金矿允许人们随便开发,很多人一定会放下手中的活计,去奋力开采。随着人类物质生活的富足,人们发现,有了钱还不一定会幸福,但如果正确开发自己的脑子或者正确开发孩子的潜能,也就是说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好或把孩子教育好,那么,自己一定会得到幸福。这样一想,我们会发现,如果把自己的大脑和孩子看做金矿,我们不仅省力得多,而且也有效得多。大自然赋予我们每个人大脑,就给了我们一座金矿,大自然又赋予我们孩子,让我们做父母,我们就拥有了第二座金矿。我们有了大脑,却总是喊着“空虚”“无聊”“脑子空空如也”“活着真没意思”,我们有了孩子,却总是喊着“一无所有”“一贫如洗”“啥时候能熬到头呀”,这不等于我们端着金碗要饭吗?这不等于我们守着金矿哭穷吗?能发现千里马的是伯乐,能发现孩子优点的父母是称职的父母,只要我们父母有了发现“金矿”的眼睛,金子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家庭就会到处金光闪闪。有人说:“人人都是天才。”要让孩子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就要帮助孩子去发现“我能行”,一旦在父母的确认下,孩子自我发现“我能行“,他的潜能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爱迪生上小学时,他将学校买来的新玩具都给拆开,没有装回去。老师气得把他的妈妈叫到学校:你要让儿子改掉爱拆东西的毛病。母亲不以为然,认为这不是缺点而是孩子的优点。在母亲的鼓励下,爱迪生动手能力越来越强,最终成为最伟大的发明家。所以,父母们要相信:没有笨孩子,只有潜能尚未开发出来的孩子,只要父母看重自己的孩子,就会让蒙尘的金子闪光!
每日分享:快乐生活。提起儿童,我们马上就会想到很多词:唱歌跳舞,活泼可爱;戏水玩泥,天真烂漫;爱说爱笑,童言无忌;问这问那,充满好奇;书声朗朗,聪明顽皮。我们也会想到很多美丽的图景:在水塘中,孩子们嬉闹着,一会儿从弯树上跳到水里,一会儿,头从水面浮出;在月光下,孩子们奔跑着,捉着迷藏;在田间,一群孩子在想着法子怎样将草篮弄得鼓鼓的。胡锦涛总书记曾给全国少年儿童提出三点希望: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而我们现在的孩子,只剩下“勤奋学习”一条了,如果再贴切一些,就该用“痛苦学习”或“枯燥学习”代替了。在胡书记的三点希望中,快乐生活应是根本,只有快乐生活,孩子才能愿意学习,才能真正把知识转化为智慧,这种勤奋才是发自内心的;也只有快乐生活,孩子才能全面发展。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不快乐?一是缺少空间。有一次,一个母亲说,我们那时,大人没有功夫管,哪象你们,有很多人关心你,多幸福啊!孩子说:你站着说话不腰疼,让十二只眼睛盯着你,看你累不累?有个初中生,回到家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门口挂个牌子“请勿打扰,谢谢合作!”妈妈说:“我看着那个牌子就生气,我把他养这么大,却给我来这个,真没良心!”我说,你也要站到孩子的角度考虑一下,是不是关注得太多了?有一次,一个调查机构去学校了解学生对小康社会的理解。一个说:“我希望有个大房子,房子上有个小门,只有我能进去,其他的人都进不去。他们一天到晚跟着我,太烦人了。”一个孩子说:“我将来一定要发明一种药,让我们吃进去只说好话,不说坏话。”还有个孩子说:“我将来买张床,把床挂在树上,省得他们唠叨我。”这些孩子的语言足以引起我们的反思。
每日分享:学习目标。有三个工人在工地上干活,有人问第一个人:“你在干什么?”他说:“我在干活呢。”问第二个人:“你在干什么?”他说:“我在挣钱呢,一家人等着我吃饭呢。”当问第三个人时,他说:“我在建一座辉煌的教堂!”二十年后,第一个人还给别人打工,第二个人挣了一部分钱,而第三个人成了设计师。墨子说:“志不高者智不达。”现在的孩子学习没有动力,不是学习方法问题,而是学习目标问题。有的孩子是为父母学习,有的孩子是为上大学而学习,能上了大学就算完成了任务。周恩来在上学时,一次老师问:为什么要读书?有的说为了将来当官,有的说为了生计,有的说为了帮爸爸记账,只有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成为了新中国的开国总理。有人说,毛泽东的志向是:为解放全人类而读书!他成了中国的救星,成了世界穷苦人的偶像。人的目标从哪里来?从社会生活中来,什么地方需要我?我能做什么?我应该做什么?这应是每个孩子考虑的问题。一个人只有找到了他最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创造性才能开发出来。不要逼孩子实现你的梦想,他有自己的梦想,每个孩子都有梦想,那些“我的孩子没有梦想”的说法是被事实掩盖着的假象。一个科学家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对科学的热爱,他能在实验室几十天不出来,他能演算几麻袋稿纸,完全是他热爱科学所致。要让孩子热爱学习,就要让孩子在玩中热爱生活,让他找到目标。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大学无疑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但绝不是上了大学才能成才,也绝不是上了大学就能成才。一个人在学校受的教育是基础教育,尽管它十分重要,但它毕竟不是一个人所受教育的全部。所以,父母帮助孩子树立目标、热爱学习才是根本。而父母需做的就是:要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要开阔孩子的视野;要鼓励孩子多体验。
&2013-8-18
每日分享:呵护梦想。很多年以前,一个牧羊人带两个孩子去放羊,一群大雁在天上飞,儿子说:“我要能飞起来就好了。”爸爸说:“咱们人也有翅膀,咱们飞飞看。”爸爸把两个儿子带到一个小山头上,跑了几步,一飞,掉到地上了。爸爸说:“我老了,飞不动了,你们俩飞飞看。”两个儿子一飞,也掉地上了。爸爸说了一句话:“只要我们想飞,我们就一定能飞起来。”又有一天,爸爸给孩子买了一个玩具,用一根皮筋一弹,一个小木块就上天了。两个儿子觉得很好玩,觉得小木头都能上天,我就不能上天吗?最后他们终于上天了。他们就是美国的莱特兄弟,他们设计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出生于年月日,逝世于年月日的美国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从小就有登上月球的梦想。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他母亲正在洗碗,不断听到儿子蹦蹦跳跳的声音,感到很奇怪,便大声问:“你在干什么?”儿子大声回答:妈妈,我想跳到月球上去玩!他母亲高兴地说:好啊,不过一定要记得回来呀!他迈出了一小步,人类却迈出了一大步。赖斯是个黑人女孩,十一岁时她跟着父母去白宫参观,被拒之门外,赖斯非常生气,当时她就和爸爸说:“我早晚有一天要走进白宫工作。”她问爸爸怎么才能走进白宫,爸爸说:“你要付出和白人一样的努力,你就远远地落在白人的后面;如果你付出白人四倍的努力,你将和白人并驾齐驱;你只有付出八倍于白人的努力,你才能超过白人。”于是她对自己的要求是做任何事都付出八倍于白人的努力,最后她取得了博士学位,如愿以偿地走进了白宫,成了美国当今的国务卿。对于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我们要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鼓励,再鼓励!剩下的一切都交还给他自己让孩子做孩子的事,他往往能在不可能或不太可能中找到可以献身的东西,并能在造福于人类的事业中达到一个光辉的顶点。
&2013-8-19
每日分享:考试父母。“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当前,学生考试是社会的热门话题,它牵动着每位父母的神经。面对孩子的考试,父母的表现形形色色,与其说是对孩子的考试,倒不如说是对父母家庭教育水平的考试。有一张照片,一个胖乎乎的男孩,背着书包跪在马路边,一边哭一边望着怒气冲冲的离去的妈妈的背影。原来这位妈妈在接孩子放学回家的时候,听到孩子在期末考试中名列全班倒数第一。妈妈一气之下便罚孩子在路边当众下跪。透过孩子痛苦的表情,我们仿佛能看到孩子受伤的心灵。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了孩子的人格,伤害了孩子的自尊,也会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投下深重的阴影。而有些父母面对孩子的考试就做得比较好,有位爸爸说:“我只有一个儿子,从小我就对他要求严格,从不娇生惯养。在小学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进了中学,他与同年级三百多名学生相比,仍是佼佼者。当然,孩子考试也有失败的时候,在初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时,他的成绩一下滑到了班上三十名以后,在年级也榜上无名了。回家后,我见孩子愁眉苦脸的样子,就问他:‘怎么了?’‘爸爸,我这次考试没有考好。’我详细询问了孩子的考试情况后,对他说:‘你能向爸爸说出自己的考试情况,就是一种诚实、勇敢的行为,成功永远属于有勇气的人。只要你认真地总结失败的教训,找出考差的原因,努力赶上去就行了。’从此,儿子学习更加自觉,中考时,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到市重点中学。从实践中我认识到:对孩子的信任,再加上对孩子失败的诱导,是让孩子成功的秘诀。”同样是孩子考试失利,不同的父母实用了不同的方法,其效果也截然不同。如果父母发出的是负面信息,直接的后果是孩子害怕考试,间接的后果是造成孩子的心理障碍。如果父母发出的是正面信息,那么孩子就会正确对待考试,具有阳光向上的心态。
2013-8-20&&&&&&&&&&&&&&&&&&&&&&&&&&&&&&&&&&&&&&&&&&&&&&&&&&&&&&&&&&&&&&&&&&&&&&&&&&&&&&&&&&&&&&&&&&&&&
每日分享:懦弱无能。现在,人们普遍感到孩子的动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都比较差,从表面看是孩子“懒散”,参与实践的活动太少,而实际上是父母包办太多,让孩子体验得少。有的父母“生了男孩怕学坏,生了女孩怕受害”,但意想不到的伤害天天都可能发生,过度地保护带来的是孩子的无能。从小吃得苦中苦,将来才能少吃苦。今天的孩子将遇到巨大的社会适应问题,今天家庭教育的问题已经突显了出来,父母只管一味儿地照顾,研究生毕业了不会煮面条,二十多岁了,在家吃膨化食品,什么也不干,年龄长大了而心智不成熟。父母没有让孩子做应该做的事情,你无论怎样替孩子做事你也替代不了孩子的成长。父母的急功近利,以为只要孩子能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孩子其他的需求根本不管。而人的成长有多方面的需求,不是单一的智力发展。现在很多孩子虽然学习成绩很好,但因为心理有了问题,有的考不上大学,有的考上大学也不能就业。这些孩子不是没有能力,而是因为非智力因素限制了他们的发展。要让孩子成为一个人格完善的人,就要让孩子有丰富的人生经历,既要有成功的经历,也要有失败的经历。父母要对孩子的一生负责,那就要想明白你培养殖的是一个活生生的孩子而不是一架考试的机器。而心态好、人格健全的孩子,也一定能成为各方面都优秀的孩子,也一定能考出好的成绩,好的大学。那些成天给孩子说“你什么也不要管,只要学习好就行了”的父母是很愚蠢的人,是大错而特错的。没有体验就没有能力,懦弱无能的人是要被社会所淘汰的。因此,父母要按卢勤老师所说的去做:一是娇生不能惯养,要放养不能圈养;二是自作必须自受,父母不要对孩子的错误承担责任,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三是独立必须自主,必须给孩子独立发展的空间。愿男孩子成为敢于担当的男子汉,女孩子成为温文尔雅的贤妻良母。
每日分享:无情无义。最近,在咨询中遇到两个案例,一个是有位上高三的儿子,在家提着妈妈的名字大骂,当妈妈痛不欲生时,他的口头禅就是“活该!”妈妈自始至终流着泪在哭诉:“我怎么就养了个白眼狼?”另一个是,高一的孩子因为父母控制他玩电脑、看电视,他一怒之下,将电脑、电视都砸了,并拿着刀子将父母赶出了家门。父母哭着问:“我们该怎么办?”过去是父母打孩子,现在是孩子打父母,面对无情无义的孩子,很多父母流下了痛苦的泪。究其原因,都是父母过分溺爱、无限纵容滋长了孩子自私的结果。有位教育家说:“人在最初的状态是只可恶的小动物”,由于父母的溺爱,没有对孩子进行“人化”,孩子发扬了动物性,在他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对他周围的一切都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一位下岗女工知道孩子喜欢吃虾,虾很贵,她咬咬牙买了回来,看孩子吃得津津有味,自己舍不得动筷子,眼看孩子已经吃完,妈妈忍不住想尝一口。“别动!”十三岁的儿子说,“那是我的。”另一位妈妈也谈了她娇惯孩子的事情。儿子上高三了,我每天除了工作还要马不停蹄地为儿子买菜、做饭、洗衣、收拾房间。可儿子认为这些都是应该的,一点也不领情。一天我生病了,躺在床上十分难受,儿子放学回家,看看锅里没有饭,只是冷冷地说了声:“我出去吃了”就离开了家。过了一会儿,他吃饱回来,竟没有过来看看我,也没有给我带一点吃的。“砰”的一声关上门,就钻进了自己的房间。我伤心极了,我的儿子是得了爱的麻痹症啊!只怪我平时只知爱他,却没有教他也要爱别人,没有让他明白,爱是相互的。孩子变得麻木不仁,我是自作自受呀!可天下还有多少父母没有觉醒?他们在用“爱”精心地&“养狼”,如果说他们可怜,他们也真的可恨,如果说他们委屈,他们也真的“活该”,因为他们养的狼还在祸害别人和社会!
每日分享:你瞧人家!自尊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尊重他人是一个必备的修养,能做到把自己和别人都当成重要人物对待的人才是健康的人。在生活中,无论是社会上还是家庭中,都存在着错误的比较,“你瞧人家!”成为一些人的口头禅。在家庭中,妻子对丈夫或者丈夫对妻子只要用“你瞧人家!”比较的方法都会伤害夫妻关系;在亲子关系中,父母对孩子更是爱用“你瞧人家!”来评价孩子,造成亲子关系紧张。有个小男孩曾委屈地说:“我没当过班干部,做梦都想当,好不容易捞个队长当当,乐得我屁颠儿屁颠儿的。回家赶快告诉了我妈:‘妈!我当上了小队长!’我妈不但没夸我,反而把嘴一撇,说:‘小队长有什么好吹的?这恐怕是中国最小的官了吧?你瞧人家小吴,还没你大早就当了大队长。’我妈的话像一盆冷水泼在了我身上。我能当上小队长有多不容易呀!我跟老师说了多少好话,做了很多保证,才让我当了这个小队长还是个副的,并且老师还说,随时还要撤下来。本来想给妈一个惊喜,没想到永远达不到妈妈的要求!”有人说:中国的孩子学习最努力,成绩最优秀,但中国的父母对孩子的满意度是最差的。父母的标杆永远超越孩子的水平,他们的孩子永远不会有成就感,这就是今天孩子的悲哀!有个女孩说:“我妈老说:你瞧你,怎么不是哈佛女孩呀!有一天,我火了,说:我的妈怎么不是吴仪呢?!”这种“你指责我,我指责你”的相互伤害的教育是最低劣的教育,亲子关系永远不会和谐。教育就是唤醒,就是挖掘潜能,它不是要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筷子一样齐的模具,它是要把每个孩子的潜能都挖掘出来。愿每位父母把“你瞧人家”换成“你能行!”,让孩子在“你欣赏我,我欣赏你”的氛围中,让孩子在父母“你能行!”的真实祝愿中感到自身的强大,进而让孩子在“我能行!”中找到自信,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每日分享:舟舟神话。日,舟舟出生在中国的武汉,这一天正是愚人节。他是个先天愚型儿。智力只相当与四、五岁的孩子。舟舟从小偏爱指挥,当音乐响起时,舟舟就会拿起指挥棒,挥动短短的手臂,象真正的指挥,直到曲终。&一个天生智障的孩子,竟能走上国际大舞台,成为一个天才的乐队指挥;一个连话都说不清楚、走路都不协调的“傻孩子”,竟能指挥国家乐团,演奏震惊世界的名曲,赢得中外听众的阵阵掌声。是谁开发了舟舟的潜能?是谁创造了人类的奇迹?是舟舟的妈妈张惠琴,是舟舟的爸爸胡厚培。妈妈张惠琴看到儿子笨手笨脚,被别人耻笑,被别人欺负,心如刀绞。但她却没有因此而怜悯儿子、心疼儿子、做儿子的保姆、替儿子包打天下。因为她想得长远,如果有一天自己不在人世了,儿子该怎么生存?所以,她狠下心,让儿子学会生活。开始,她让儿子学习系鞋带,舟舟总是系不上,但她不放弃,一遍一遍地教,儿子一次一次地学。终于有一天,儿子系上了鞋带,妈妈很高兴,可是走近一看,原来是死扣。妈妈看后很生气,刚想吵孩子,当看到儿子看着自己的“杰作”&笑得非常投入时,妈妈流下了眼泪。同时妈妈也明白了一个道理:没有任何东西能比自己付出劳动而换来的成果更让人快乐!对一个孩子来说,只要是亲手做的,哪怕是再不好,也是成功的标志,也具有成就感!爱孩子,就要放手让孩子去经历人生的困难;爱孩子就要让孩子亲身体验劳动的快乐;爱孩子就要不怕孩子吃苦,正所谓:“身在苦中不知苦,长大才能少吃苦;身在福中不知福,将来必定吃大苦。”人的潜能开发的过程,其实就是自信心培养的过程。正是由于舟舟父母的用心培养,让舟舟的潜能得到了充分地发挥。人的潜能来源于大脑,人的大脑究竟有多大潜能永远是未解之谜。舟舟的成长,值得每位父母探究;舟舟的成功,值得每位父母思考。
每日分享:素质教育。最近,看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在感叹李老师大爱无疆的同时,也为李老师深遂的教育思想所折服。五四运动中有“南陈北李”之说,即南有陈独秀,北有李大钊,他们开解放思想之先河,经过几十年波澜壮阔的革命,中国取得了解放和独立。当今教育界有“北魏南李”之说,即北有魏书生,南有李镇西,他们把孩子当成活生生的人,他们是素质教育的倡导和实践者,他们的教育思想必将带来教育革命的曙光。前几天,我与市教研室一位在教育方面颇有造诣的老师探讨一个问题:为什么魏书生、李镇西老师的教学方法得不到大面积的普及呢?是两位老师的素质高,其牺牲精神,别人无法企及,还是习惯势力太大,推广不开?我做过老师,也尝试过改革,但收效甚微,现在学习家庭教育,我有一个观点:假如老师有精力关注每个孩子的心灵成长,既教书又育人,并且把育人放在首位,这是最理想的模式,但现实中每个好学校都是“加强班”,每位好老师都是超负荷,而成绩和名次又是考核老师的主要指标,老师能不能完成“育人”的任务?假如换一种思路,把家长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父母承担起育人的任务,老师在教书的同时也侧重一下育人,是不是更实际一些?李镇西老师的素质教育观无论对老师还是父母都有指导意义,他把素质教育界定为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所谓民主的教育就是把学生当成有灵性的人,而非学习机器;发自肺腑地爱每一位学生而不仅仅是少数“尖子生”。所谓科学的教育就是要符合学生心理的实际和他们认识的发展规律,把教育学生的过程还原为自我教育的过程。所谓个性教育就是尊重学生在性格、情感、思想等方面的独特性,坚信每个学生都会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愿李老师“民主、科学、个性”的素质教育能深入到每个学校和家庭,惠及每个孩子。
每日分享:迎接开学。暑假是家庭教育的主阵地,老师是父母,学生是孩子,内容是做人。孩子情商高低,亲子关系如何,其决定因素在父母的家教育素养。两个月的暑假即将过去,在暑假里,你对孩子的行为满意吗?最满意的是什么?最不满意的是什么?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你对自己的家庭教育满意吗?你与孩子的关系更亲密了吗?孩子有什么话都给你说吗?你认为自己做得最好的是什么?做得最不好的是什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下一步该如何努力你制定计划了吗?现在离开学只有一周的时间了,做为父母应做些什么呢?一是帮孩子尽快适应新环境。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驰马,易放难收。假期里,孩子玩的时间较多,吃饭或休息时间较自由,加之新学期要换新的环境,为了让孩子适应新学期的生活,父母应帮着孩子“收心”,以免将“暑假综合症”带进学校,以免因不能适应环境而影响学习。有几点建议供参考:按开学后的时间调整生物钟;提醒作业完成情况;做一下新学期时间规划表;减轻厌学心理;父母要用接纳和平和的心态对待孩子的知种不适应。二是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孩子成长的过程是独立性越来越强的过程,孩子能不能发展得优秀与孩子独立生活能力有关。开学了,我们是找好学校、背着书包、找到老师、缴上学费把孩子送进班内,还是自己后退一步,让孩子主动承担是对每位父母的考验。三是做智慧型父母。人长着脑袋都是很聪明的,但很多人被假像所迷惑,往往犯“近视病”,具体表现就是:放弃教育孩子的权利,让别人尽义务完成自己的重点工程;忽视孩子根的培育,幻想孩子果的丰硕。有人说:厌学是厌父母,偏科是偏老师,就是说,孩子愿不愿学习取决于父母,能不能学会取决于老师。孩子做人是根,学习是果,只要做人成功了,果迟早会结出,只要做人失败了,果慢慢会枯萎。
每日分享:德育教育。德育教育,本来是做人教育的根本,古今中外,无论哪位教育家都要把它当做宗旨。由于近年来,在德育教育方面,内容枯橾,形式呆板,常常是休眠于文件中,贯彻于会议中,它似乎成了一种笑谈,成了一尊不食人间烟火的神。用孙云晓老师的话说就是:德育成了一壶烧不开的水。李镇西老师关于“德育观念的十大碰撞”对如何进行德育教育具有指导意义,它能让德育走下神坛,落入寻常百姓家。1、德育目标:是培养膜拜师长、迷信权威的守旧者,还是造就崇尚真理、勇于开拓的创造者?2、德育内容:是唯上、唯书,还是面对实际?德育工作要紧密结合受教育者的心灵,直面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在理解中感受。3、德育教师:是“学生保姆”、“班级警察”,还是灵魂工程师?仔细考察德育的失误,都源于教育者本身的弱点。德育工作是“塑造灵魂”,做为灵魂工程师的教育者应是专家、思想家和心理学家。4、德育情感:是长官还是朋友?我们要改变“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说你服,我管你从”等不良的上下级关系,让“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等至理名言贯穿天德育之中。5、德育艺术:是泥塑还是根雕?6、德育方法:是以灌输为主,还是以引导为主?7、德育过程:是虚假,还是真诚?8、德育环境:是封闭,还是开放?许多德育工作者在叹息“学校教育一点钟,抵不过社会一分钟!”的同时,幻想封闭搞德育,这是行不通的,必须面对现实,让孩子在水中学会游泳。9、德育管理:是“人治”,还是“法治”?10、德育评价:是片面评估,还是科学衡量?目前对德育的评做不足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智论德,德育好坏由升学率决定;二是“量化”德育。无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只要按照李老师提出的正确方法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孩子就一定能够学会做人。
每日分享:做人教育。随着“应试教育”的愈演愈烈,随着“问题孩子”的层出不穷;随着父母“为了孩子成绩”焦虑人数的不断增加,随着孩子“为了取得高分”抑郁范围的不断扩大;随着老师“无可奈何花落去”叹息声的越来越长,随着教育工作者“教育必须改革”呼声的越来越高;人们不禁要问:孩子为什么要上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人生百年不足,本能加上实践,获得的能力毕竟有限,面对严酷的自然界,人们难以应付。然而,人类通过教育就可以获得前人和他人从实践中得来的知识,从而超越自我具有非凡的能力。因此,能够受教育是人类胜过其他动物的一大优势,正是有了教育,人类一代胜过一代,并且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在两三百万年前,人类还处在“其异于禽兽也几希”的境一,而现在,人类已进入信息社会,将地球变成了一个“村”,并且可以上天入地。古今中外,如果让教育家、老师、父母回答“孩子为什么要受教育?”的问题,我想,都会回答:是为了让孩子成为健康的人,让孩子成为幸福的人,让孩子成为有能力的人。也就是说,在“教育”这面大旗上永远写着“人”字:它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塑造灵魂”的教育,是懂得人性的教育,是尊重人的教育,是为了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其对象是“灵性的人”“完整的人”。正如人们所说的“真理再向前迈过一小步就是谬误”“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了出发的目的”一样,曾几何时,人们的目光聚焦到了分数,父母们认为孩子就要上学,上学就要读书,读书为了升学,升学就要考高分,只有考了高分才能获得幸福,其他都是闲扯。但另一种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分数并不代表成功,如果说汪九刀、药八刀是少数,离你很远的话,你不妨以你的家庭为圆心,找十个家庭算一下比例。当我们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愿每位智慧者都尽快加入“救救父母”的行列。
每日分享:学高为师。十几年前,李镇西老师用20分钟时间回答了教育专家列出的20个问题,表达了一位语文老师渊博的知识和对教育的真知灼见。1、对您影响最大的教育论著有哪三本?(1)《给教师的建议》(2)《教育诗》(3)《陶行知论德育》2、有您所教学科中,对您影响最大的专业著作有哪几本?(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2)《叶圣陶、吕淑湘、张志公教育论文集》;(3)《中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3、您认为最重要的师德有哪三点?(1)真诚地热爱每一位学生;(2)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3)永远不对任何学生绝望。4、对您启发最大的教育名言有哪三句?(1)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3)先生之最大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5、学生最不喜欢的教师有哪三项缺点?(1)懈怠;(2)不公;(3)专制。6、在您的学生时代,优秀教师给您印象最深的有哪三点?(1)真诚爱生;(2)教学有方;(3)谈吐幽默。7、你对学生的教育赠言有哪三句?(1)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2)忠实于少年时代的友爱、热情和誓言,这是人生最严肃的事情。(3)天生我材必有用。8、您最满意的论文或论著是哪三篇?(1)《教育呼唤民主了、科学和个性》(2)《青春期悄悄话——致中学生的100封信》(3)《爱心与教育》。9、您最好的教学经验有哪三条?(1)注重文学感染;(2)引导学生自学:(3)师生平等对话。10、您采用的教学艺术有哪三条?(1)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思维的王国;(2)让学生不知不觉地燃起思考的火焰;(3)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展开思想的碰撞。无论受学生爱戴的老师还是受孩子尊敬的父母,他们共同的特点是能走进孩子的心灵,学高为师,李老师是我们每位父母的老师。
每日分享:德高为范。我们虽然把教育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但其本质是一样的,它们都是关注“人”,关注人的心灵。无论把教育理解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还是把它理解为“引出、导出”,都是通过心灵的共鸣,实现自我教育。李镇西老师回答的问题对我们父母有很大启发。11、您采用的教学技术有哪三项?(1)粉笔、黑板;(2)投影仪;(3)影视作品。12、您采用的教学模式有哪三种?(1)师生平等探讨;(2)学生互相交流;(3)指导学生自学。13、您认为优秀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有哪三点?(1)童心;(2)爱心;(3)事业心。14、您认为优秀校长最重要的素质有哪三点?(1)民主;(2)真诚;(3)有自己的教育思想。15、您认为优秀家长最重要的素质有哪三点?(1)人格高尚;(2)不仅仅以分数苛求子女;(3)理解教育规律。16、您认为优秀学生最重要的素质有哪三点?(1)善良;(2)正直;(3)有志。17、您对品德不良的学生采用的教育策略有哪三条?(1)调动集体舆论的鼓励;(2)有意识地对其感情倾斜;(3)引导其不断战胜自己。18、您对成绩差的学生采用的教育策略有哪三条?(1)设法增强其自信;(2)暗中降低学习要求;(3)创造其成功的机会。19、您对心理素质差的学生采用的教育策略有哪三条?(1)与之建立朋友般地信任(2)保持思想和情感的交流;(3)有针对性地推荐有益读物。20、您认为理想的学校至少应具备哪三点?(1)民主的校长;(2)和谐的氛围;(3)优越的教育科研条件。有的父母因孩子问题烦恼不已,总苦于不能辞去“父母”这一职业,我们面对的是自己亲生的一个孩子,而李老师们面对的是众多的陌生孩子,却精心培育,德高为范,那些仍游离于孩子心灵之外的父母们赶快静下心来学一下李老师的教育思想吧!
每日分享:大师名言(一)。苏霍姆林斯基(),是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虽然他一生短暂,不满52岁,但他却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做为教师,他对家庭教育非常重视,他的真知灼见,将永远是为人父母和家庭教育工作者的指路明灯。1、你们生下了孩子,一定要记住,从孩子能用自己的眼睛看见五彩缤纷的花朵或玩具时,能听到树叶沙沙作响、蜜蜂嗡嗡叫时,就应开始培养孩子的智慧。在这个期间,人有多少心力投入到孩子的意识中去,那么他将来就带着相应程度的智慧、聪明进入学校。2、&我们坦率地告诉父母:假若你每天不进行系统的教育工作,那么你的孩子将智力发育不良,进入学校后学习也不会好。3、假若孩子在实际生活中确认,他的任性要求都能得到满足,他的不听话并未遭致任何不愉快的后果,那么他就渐渐习惯于顽皮、任性、捣乱、不听话,之后就慢慢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4、假若要求时产生于父母的争吵之中,而且是当着孩子的面,那么这种要求不论多么合理和正确,对孩子来说也是没有威力的,不是非执行不可的。&5、有些父母认为,他们对孩子的权力其主要表现形式是禁止,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假若对孩子只是一味禁止的话,就等于给他加上了镣铐,会使他变得畏缩、消极、无进取心。父母的要求不应只表现在禁止做这,禁止做那上,而最主要的是表现在提醒孩子去从事某些有益的活动。6、道德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当一个人还在少年时代的时候,就应该在宏伟的社会生活背景上给他展示整个世界、个人生活的前景。&7、&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使每个人确立崇高的生活目的。人每日好似向着未来阔步前进,时时刻刻想着未来,关注着未来。由理解社会理想到形成个人崇高的生活目的,这是教育,首先是情感教育的一条漫长的道路。
每日分享:大师名言(二)。苏霍姆林斯基把家庭教育引入学校教育,是真正的教育实践家和改革家,他的教育思想将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他的至理名言将永远为教育者所铬记。8、一个人一生命运的复杂性,有时也是悲剧性就在于:虽然“草稿”里蕴藏着成为一个独特的个人的各种素质——卓越的才能、禀赋、倾向性、天才——但是负责对这一“草稿”进行加工,以便使其变得更为美好的人,却反其道而行之,他用自己那双笨拙而又漫不经心的手把草图中美好的东西弄得丑陋不堪。&9、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10、人类的精神与动物的本能区别在于,&我们在繁衍后代的同时,在下一代身上留下自己的美、理想和对于崇高而美好的事物的信念。11、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愈明,记忆力愈敏锐。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12、&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13、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14、劳动是有神奇力量的民间教育学,给我们开辟了教育智慧的新源泉。这种源泉是书本教育理论所不知道的。我们深信,只有通过有汗水,有老茧和疲乏人的劳动,人的心灵才会变得敏感、温柔。通过劳动,人才具有用心灵去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愿我们每位父母将大师名言融入血液、融入骨髓,入心入脑。
我的中华家庭教育网
您尚未登录系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俊凯爸爸叫什么名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