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光绪年间山海关到吴桥火车有山吗

吴桥史事辑要(9)
1855年(咸丰五年)
荡平李开方、林凤祥后,知县吴梦曾堵筑复溃,知县吴梦曾、金元恭复修合笼。
是年,知县吴梦曾清廉自矢,值连镇失陷,散财发粟,抚恤流亡,民得安堵无恙。
1856年(咸丰六年)
金元恭(安徽桐城人)任吴桥县令。咸丰七年金元恭改建八蜡庙于南门外大王庙东。
注:易官善、吴梦曾、金元恭这三位县令,在咸丰年间都开义仓,赈济百姓。历史上,民间力量曾在救灾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尤其是清中叶之后,甚至成为主导性力量。与国家荒政互为依恃,互为补充,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颇具成效的救灾体系。我们先看光绪年间吴桥国家仓储和义仓的储备对比:“仓谷原数旧志卷按均无考,道光二十九年清查常平仓项下存谷一千四百一十一石七斗五升,义仓下存谷二千七百零五石七斗六升”,民间义仓的储备近于国家储备的两倍,到底当时义仓发挥了何等作用,“咸丰年间知县易官善、吴梦曾、金元恭散给灾黎,动用无存项。”如果没有这些义仓的储备的话,不能想象吴桥黎民百姓如何度过灾年。这些吴桥县令,在关键时刻号召开义仓散粮以救民生,难怪都有盛誊。
1857年(咸丰七年)
宋景诗自河西东来,由城东沟店铺一带南窜。乡团与之接仗。杀伤我乡兵二百余人,南至朝城僧邸帅众讨平之。是年十月间有马贼千余自武、枣强东窜渡河扰及宁吴一带,河东数县鸡犬之不宁者累月。
是年,知县金元恭改移建八蜡庙于南门外大王庙东徧,废基移建刘猛将军庙于城隍庙内二门西徧。今合建一庙,大殿南向三间,分祀三神,殿前为照壁,绕以周垣。
是年,知县金元恭重修县署及城西隍庙。
十月三日晚,有火起于甘石桥东路南沟中,其光烛天赫然直上及银汉,弗而不见。
是年,张庆奎(湖北束湖人)接任吴桥县令。
1858年(咸丰八年)
是年,郜四与其徒张玉怀、宋景诗等竖旗反清,败后逃逸。同治朝丁宝桢奏,经访拿,于直隶吴桥县境内拿获郜四,审明后处死。郜四即高四,世习离卦,因其父叛逆,缘坐充军,潜逃后,仍倡教授徒。
1859年(咸丰九年)
陶治安(浙江会稽人)始任吴桥县令,同治元年(1861),二年、三年、五年任吴桥县令。自奉俭约,厥政维勤,挑挖城濠,修文昌阁。
1860年(咸丰十年)
周乃大(浙江人)任吴桥知县。
1861年(咸丰十一年)
陆邦奎(江苏元和人)任吴桥知县。
正月,天龙八卦教红旗、绿旗、黄旗、黑旗、白旗起义,宋景诗黑旗军起自范、濮,白莲教起自朝城、莘、观城,拥众数万,并约捻军北上,清军不能禁。土匪乘乱而起,各立山头名某某杆,骚扰地方,绑架勒索,烧杀抢掠,无恶不做。
1862年(同治元年)
陶治安(浙江会稽人)又任吴桥知县。
注:陶治安,浙江会稽人,供事。咸丰九年(1859)、同治元年(1861),二年、三年、五年任吴桥县令。自奉俭约,厥政维勤,挑挖城濠,修文昌阁。同治十三年,陶治安任东光县令,续修《东光县志》。陶治安非常重视养济院(收养孤老残疾人的慈善机构)的建设,“同治三年知县陶治安捐置地十三亩七分二厘二毫一丝六忽六微,岁租京钱三十三干。”(《吴桥县志》)。养济院拯救了一批孤老残疾之人的生命,这对于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起了一定的作用。同时通过设立养济院,倡导了乐善好施、扶困济贫的社会风尚。许多地方官秉承旨意,作出表率,捐俸修建养济院或捐田捐银资助孤贫口粮,以实际行动倡导善举。受此影响,很多士绅、工商业者纷纷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虽然陶治安做吴桥作出一定业绩,但因同治二年吴桥盗匪盛,陶治安被参。《
&&&&是年,刘恩浚考取内阁中书,历官贵州贵阳及广西思恩、梧州知府。
是年,沧州、盐山、南皮、庆云、景州、东光、河间、宁、津吴桥、献县、枣强、青县、静海、交河、阜城十五州县,配海丰严镇之盐。其馀直隶河南引地,皆在丰财芦台等四场配盐。
1863年(同治二年)
吴桥知县陶治安修补砖城、重修风雨楼。
是年,吴桥邢元恺中癸亥科进士。
是年,吴桥县暨宁津东光一带。匪徒聚众抢掳。来去无常。吴桥盗风尤甚。竟有匪众数百人,明火持械抢劫。近城铺户居民刀伤事主之案。
8月25日,清末农民起义领袖宋景诗(冠县人)入县境沟店铺等处,遇害团绅民勇191人,节烈捐躯妇女2人。
1864年(同治三年)
六月,清军攻陷天京后,湘乡人文泰胜率部追击捻军入河南、直隶。七年,在直隶吴桥县被捻军击毙。
是年,知县陶治安非常重视养济院(收养孤老残疾人的慈善机构)的建设,“捐置地十三亩七分二厘二毫一丝六忽六微,岁租京钱三十三干。”
1865年(同治四年)
是年,知县陶治安续葺文昌阁和奎星楼。
是年,赵映春(云南保山人)接任吴桥县令。
吴桥刘恩溥中乙丑科进士。
注:刘恩溥,字博泉,清政府官员。直隶吴桥人。1865年(同治四年)中进士。1868年授编修。1876年充江西乡试副考官。次年补浙江道监察御史。中法战争期间,屡次上疏,奏请沿海各省预行募勇训练。1886年,授吏科给事中。1892年,擢鸿胪寺卿,并任江南主考和知贡举。1898年因修《清会典》有功,赏二品顶戴。1900年兴起后,于6月任仓场侍郎,奉旨办理防守事宜,亲至通州、天津等地招抚团民10余万人。卅二年,解职。刘恩溥专好找旗人的麻烦,奏谏措辞有东方朔之风。与张之洞、张佩纶、黄体芳、宝廷、陈宝琛等称为“清流六君子”。刘恩溥为光绪年间重修《吴桥县志》作序。清李岳瑞《春冰室野乘》曾记《刘博泉侍郎之直》:“吴桥刘博泉侍郎恩溥,光绪初官御史,以敢言称,与邓铁香鸿胪齐名。然其奏疏中,颇好为滑稽之辞,词意抑扬,若嘲若讽,与鸿胪之朴实无华者迥异。宗室某甲,设赌局于皇城内,有旗人某乙某,亦世家子,以饮博倾其家,贫无立锥,一日博偶赢,往索博进,竟被殴死,其尸暴露城隅者,二十余日,无人为收敛,官亦畏某甲势,不敢过问。侍郎乃上疏言其事,略谓:“某甲托体天家,势焰熏灼,某乙何人,而敢贸然往犯威重?攒殴致死,固由自取。某甲以天潢贵胄,区区杀一平人,理势应尔,臣亦不敢干预。唯念圣朝怙冒之仁,草木鸟兽,咸沾恩泽。而某乙尸骸暴露,日饱乌鸢,揆以先王泽及枯骨之义,似非盛世所宜。合宜饬下地方官检视掩埋,似亦仁政之一端也”云云。此疏词气愤懑,尤乖奏对之体。盖其时清流诸君子,意气甚盛,侍郎知朝局不久必变,恐被波及,欲先藉微罪以行,与嘉庆时吴省兰之保王昙工掌心雷,同一用意耳。然疏上,竟未蒙谴责,原折且发钞,自此遂缄口结舌,等于仗马矣。庚子秋,侍郎且躬为统领义和团大臣云。
刘恩溥作《东光挑河片》言吴桥河事:“宣惠河道所占之地。其在直隶吴桥东光诸县。皆系升科纳粮之恒产。并非官地荒废可比。同治十一年间。天津道委员挑挖。并无兴讼者。良以民知公事为重。故不敢惜地自私也。然其地亦不至全废。每年秋后水涸。尚可种麦。至麦秋后。遇运河伏汛涨时。始偶有水耳。今臣请令直隶吴桥之宣惠河头直上。接山东德州哨马营减河。彼德州必以侵夺民田。恐民失业兴讼。藉辞搪塞。不令举办。不知吴桥德州交界之王指挥庄已近运河堤岸。凡近运河之处。两边皆余有官地。后为奸民窃据。由来已久。祇须于近河堤旁官地向南挑挖。使宣惠河头池上接哨马营减河。则一逢提健<慈缪圄逅分。一向东北会宣惠河。其消泻实为至速。夫以邻为壑。仁政所惩。废务玩时。官常所戒。直隶与山东虽分两省。实为比邻。倘秦越视之。将患难相恤。守望相助之谓何。伏乞 饬令该督抚等通筹全局。切勿听其阻挠。致贻畿南巨患。民生幸甚。谨附片具奏。”
1866年(同治五年)
乌应昌(山东博平人)任吴桥县令,有政声。
九月,山东德州人赵熙元聚众布教,以图谋反,清廷密谕崇厚配合步军统领衙门及直隶、山东地方官前往查拿。崇厚即派芦勇400名移赴德州、吴桥交界处驻扎以示策应,并派熟悉地理之员弁随同步军衙门等前往查缉。
是年,王恩照(山西介休人)接任知县。办理军需,修葺城桓。
1868年(同治七年)
吴桥知县王恩照修补砖城。因“办公废弛。事多荒谬”,被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注:王恩照,同治年间吴桥县令。&同治七年(1868),捻军将领导张总愚由保定而东至吴桥、宁津、盐山、南皮、东光、平原、齐河一带,盘距数月之久。县令王恩照与同寅绅耆及城乡百姓竭诚困守县城,白天分班了望,晚上则明灯传筹,不敢有一丝懈怠。捻军来吴桥县城窥探数次,终究没有敢攻城。后经左宗棠来袭捻军而解围,而其它县流离荒凉不堪言。
由袁启滨(山东长山人)接任吴桥县令。
捻军张总愚北攻直隶,由保定饶阳安平率众渡河而东,在吴桥、宁津、盐山、南皮、东光、平原、齐河等州县盘踞数月之久。
注:同治六年,捻军张总愚(吴桥人称之为“小燕王”)部冲击清朝京畿地区,在京南一带来回突袭,势如飘蓬。此时,曾经强劲一时的捻军已成强弩之末,在清军设定的牢笼中作困兽之斗。捻军形势危重,军纪败坏,杀掠无分良莠,给沧州所属各县造成极大的破坏,人民饱受祸殃。同治七年(1868年)上半年,清军在直东战场与西捻军交战。当东捻军困厄之时,西捻军紧急驰援,以进军直隶威胁京畿而迫清军回救。元月,西捻军抵达保定,清廷大震,急调李鸿章、左宗棠及直、鲁、豫、皖各督抚率军北上勤王。同时,清廷也命恭亲王奕訢节制各路大军,并协调左、李关系。在清军的协力堵截下,张宗禹率领西捻军于二三月间,一直在直鲁边境徘徊。四月二十九日,李鸿章与左宗棠会于德州桑园,议定“就地圈围”之策,引运河水入减河,引黄河水入运河,命淮军、东军、皖军分段驻守,又调湘淮军精锐作为追剿的“游击之师”。六月初,西捻军与跟踪追击的湘淮军数次接战,迭遭惨败。六月中旬,张宗禹率部在德州、吴桥一带数度抢渡运河未成,适逢黄、运、徒骇各河河水陡涨,处境更难。六月二十八日,在转移途中,与淮军主力刘铭传、郭松林、潘鼎新部遭遇,一场激战,西捻军伤亡殆尽,张宗禹等二十余人突围至徒骇河边,不知所终。
3月29日,张总愚于县境杀团绅民勇690人,节烈捐躯妇女202人。
清朝将领周盛传守运河长墙,败西捻军于吴桥。从李鸿章赴湖北,代统周盛波军。
左宗棠4月20日(三月二十八日),左宗棠会同各部从大名夹卫河行抵临清。捻军已渡过运河,越过吴桥,直奔天津。
4月26日(四月四日),左宗棠所部抵达德州。丁宝桢也调山东清军王心起所部绕到捻军前方,增援天津。左宗棠见运河以东大军云集,便调陕西与河南的各部分起取道景州连镇,沿运河西岸拦截捻军。
4月28日(四月六日),左宗棠部抵达连镇,侦察到捻军已从天津静海南下,便令各部从青县渡过运河截击,他本人率领亲军回师连镇扼守。
5月6日(四月十四日),左宗棠行抵吴桥。
5月12日(四月二十日),左宗棠抵达宁津。刘松山所部追赶捻军,抵达商河,捕杀八百多人。捻军南下荏平。
5月16日(四月二十四日),左宗棠渡运河返回吴桥。这时运河水暴涨,黄河水倒灌张秋。潘鼎新等部打开捷地闸,将水注入减河,与天津防军凭河驻守。李鸿章建议修筑长围困死捻军。这时,李鸿章驻扎德州,英翰驻扎临清,丁宝桢驻扎东昌,令淮军会合山东、安徽清军,从东昌沿运河以北划地筑墙,进行防守。左宗棠同意这个方案。
5月17日(四月二十五日),清廷命李鸿章总统各军,左宗棠只率亲军就近指挥。同一天,捻军冒雨越过宁津北上。
5月18日(四月二十六日),刘松山所部追到向家集,将捻军挫败。左宗棠闻警,从吴桥赶赴宁津,令刘松山、张曜、宋庆三部向东北进击,他自率程文炳所部向正北攻击。
5月19日(四月二十七日),捻军突袭减河,驻军善庆等部凭河发炮轰击,刘松山的追兵也逼近旧沧州,于是捻军转奔盐山。当天,左宗棠所部抵达河滨,听说捻军刚刚撤走,便急行军赶到盐山扼守。
5月21日(四月二十九日),左宗棠部抵达盐山,捻军已到乐陵,奔向德平。左宗棠便回师吴桥,令各部从宁津北下。捻军袭击临邑、平原和清平,奔向运河东岸。但清军已沿运河修成墙垒,捻军只得转向东进。
5月25日(闰四月四日),刘松山所部从德平跟踪追到庆云,捻军忽然排列骑兵抵抗。湘军分三路进攻,将捻军击败。捻军便在盐山东北点燃望火,然后绕到西边急行军到沧州的泊头偷渡。清军各部压迫过来,将捻军逼向东光。左宗棠正在连镇指挥部队修筑壕垒,急忙分兵拦截。捻军绕到梁家集,扑向吴桥。刘松山等部驰援吴桥,捻军已与前一天吴桥南下。
这时候,捻军在几百里的范围内左冲右突,清军用于防御和攻击的部队超过十万人,淮军和山东、安徽的清军,集结在德州、临清和东昌一带。左宗棠遵旨派张曜、宋庆、程文炳部归李鸿章调遣,而从吴桥到沧州、捷地一线的防守,只有左宗棠的五千名亲兵防守。捻军在紧迫时向北冲突,企图冲到运河西北面。刘松山所部忽南忽北,日夜与捻军追逐搏斗,久战之下,疲劳不堪。此前,英翰奏请将郭运昌所部归并到安徽清军,现在,郭运昌主动请求与湘军合并,左宗棠便令他的部队与刘松山、喜昌两部分别驻扎在东光下口以北,与减河驻防军相接,待捻军冲过来时,便出兵迎击。
不久,捻军又奔赴临邑和德平附近,左宗棠令刘松山等部出驻盐山。部队刚到,捻军已从武定开往海丰大山,距湘军几十里。湘军火速发起攻击,捻军大败,向南撤退,被港水拦阻。淮军郭松林部刚刚开进港南,捻军便转向盐山,奔向乐陵。
6月(闰四月至五月),李鸿章又下令在临邑和陵县筑墙,直达马颊河。
6月14日(闰四月二十四日),清廷颁下上谕:西捻尚未荡平,现一月限满,仍复奔窜自如,将左宗棠与李鸿章一同交部严加议处,命都兴阿为钦差大臣,率队前往督剿。
捻军分批从海丰向盐山、沧州和东光狂驰,企图进击减河。捻军所到之处,都被清军挫败,又从宁津突围。刘松山料定捻军已无路可逃,只能向北突出,便领兵在宁津守候。这时,济阳以东留下了几十里的横墙未修,以引诱捻军到来。捻军抵达此处后,忽然沿河向东北方进军。
7月5日(五月十六日),捻军从武定东奔海丰、霑化,刘松山所部取道盐山,奔赴海丰。
7月15日(五月二十六日),捻军受到山东与河南清军压迫,从阳信返回海丰。湘军趁着夜色,突然赶到捻军北面,袭击张宗禹部占据的村庄,重创捻军,乘胜向西追赶。捻军狂奔庆云、南皮,更多部众溃散。
7月17日(五月二十八日),捻军又奔向宁津。左宗棠亲自领兵赶到吴桥堵截,沿途有几千名捻军将士投降或战死。左宗棠部追到陵县,才班师返回。
7月22日(六月初三日),清廷令左宗棠趁捻军势力已衰,清军得手之时,发起南北夹击。捻军徘徊在陵县和济阳之间,接连被淮军与河南清军挫败。
8月1日(六月十三日),李鸿章所部将西捻军围困于荏平。
8月3日(六月十五日),捻军挺进宁津,刘松山所部趁夜逼近捻军列阵,捻军军心涣散,刘松山部乘势发起攻击,捻军自相践踏,陆续投降。湘军追到吴桥西南面,斩杀一千多人。张宗禹率残部从商河、济阳奔向临邑、清平和博平,清军四面围困。这时天降大雨,徒骇河暴涨。淮军刘铭传等部将张宗禹所部逼到河滨,张宗禹投水自尽。西捻军至此全军覆没。
是年,清军各部大帅争相告捷,惟独左宗棠督率各部搜捕捻军残余,独居诸位报捷者之后。
1869年(同治八年)
先由王锷(山东掖县人)任吴桥县令。
注:县令王恩照和王锷,在吴桥任期内,算不得良吏,均被革职。《清实录同治朝实录》:“辛卯。谕、曾国藩奏、查明属员优劣。分别开单呈览一摺。......前任吴桥县知县王恩照、办公废弛。事多荒谬。代理安平县知县孙作霖、专事夤缘。贪而多诈。静海县知县胡桂芬、浮徵勒派。民怨尤甚。代理吴桥县知县王谔、品行卑鄙,嗜好甚重。曲阳县知县万方泰、性情乖僻。才亦平庸。均著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以肃吏治。
是年,石学阶(江西乐平人)任吴桥县令。清廉自守,有儒者风。赈济灾民,修葺城垣,挑宣惠河,修学宫。吴桥明吏。
1870年(同治九年)
直督李鸿章知吴桥人吴浔源才学,特别聘请吴浔源参加修撰《畿辅通志》,阅十年书成,李鸿章奏请奖叙,吴浔源则坚辞之,不居其功。
吴桥转贵州道监察御史,主张广外交、辨曲直、固藩篱、保海防,以抵抗法国的侵略。中法战争期间,上疏反对李鸿章屈膝乞和之举,力主先发制人,以战求胜,并献陆海战策多条。
1871年(同治十年)
县城西北乡十五里口,运河西岸,堤上古庙,殿一间,下立桥形,俗呼桥上庙,同治十年河水漫溢,尽圯。十三年署知县倪昌燮重修。
七月下旬,连降大雨七昼夜,屋尽漏,人无住处。
是年,知县石学阶重修县署。
1872年(同治十一年)
运河东岸苏家场要险绅士吴镜蓉捐筑草坝三座。
是年,邑人刘硕卢、周德俊等重修圣母庙,即泰山行宫,在南关外堤上,长河桥畔,创建莫考。
是年,法籍传教士费尔德由献县来吴桥传天主教,在吴桥境内购地建天主教堂。初期,由于民众反洋心理严重,入教者甚少。后因清庭腐败无能,人民少衣少食,教会便趁机规定:凡入教者,每人发给高梁一斗(30斤),铜钱两吊(200文),在其利诱下,有些贫农加入了该教,当年有教徒200多人。建国初期,境内教徒达到2000余人。
是年,天津道委员挑挖宣惠河。
1873年(同治十二年)
吴桥知县石学阶修补砖城。
是年,运河十五里口西岸漫,知县石学阶堵修。
是年,邑人武生梁汝恒等重修县治西孙公庙。
注:县治西侧孙公庙大殿南向三间,东配房三间,西马棚一间,前为山门,山门东为山门配房,南东向为便门。至于何人最初兴建的孙公庙,光绪《吴桥县志》卷三《祠祀》、卷七《选举志》均认定是元朝邑人吴成建,但对于吴成其人不可考,语焉不详。历史上吴桥曾有三处孙公庙,一处在县城县治西侧,一处在城南孙公墓旁边,一处在杨庄。城南孙公墓旁的孙公庙为宏治十五年(1502)建,有大殿南向三间,前东西配殿各一间,西配殿内祀石牛,等等,规模大于县治孙公庙,山门外道南为孙膑之公墓。从时间上看,这座庙远迟于元朝在县城建立的孙公庙,但建成后,县治西孙公庙和城南孙公墓旁孙公庙并存数百年。宝鸡人王麒曾于宏治十四年(1501)任吴桥县令,下车伊始,拜谒吴桥著名庙祠,访城南孙公庙,作《孙武清公庙碑》。城北杨家庄,为吴桥人锦衣卫校尉杨名臣所建,通政史李天经和武城令王禀诚都有撰记。
是年,吴桥人任自安、李光笏考中举人。
1874年(同治十三年)
倪昌燮任吴桥知县,莅任年余,百废俱兴,自捐廉俸,倡修葺学宫,建立义学,续篡《吴桥县志》,创建澜阳书院,修四城楼并祠祀各庙宇,力葺运河大堤要险工程,添设堡房等。
是年,署知县倪昌燮择要修葺运河连镇,并沿隄三里浅、郭家隄、十五里口、南范家庄、徐家口、王龙光、关帝庙、降民屯添建堡房八座,绅士吴镜蓉苏家场建立防河公所一区。
是年,知县倪昌燮修整文昌阁,仍复阶级。
注:《吴桥县志》记载文昌阁:“正殿西向三间,绕以迴廊,由南廊登梯上层,阁绕以廻栏,文人每偕登眺,前有古柏二株,一出于内城垣之中,巍然直上,古木参差,旧志为八景中之一,信不诬也。”
是年,重修县治西城隍庙。倪昌燮在重修城隍庙时曾作《重修城隍庙碑》,记述了吴桥重修城隍庙的过程。“添立皂役班房,装诸神像,设诸仪仗,凡如天堂地狱之说分列绘塑于十殿,兼建道舍供司香火,时邑之乐输者云集,得以辉煌。丹碧规模森严矣,天鉴在兹,凛然可畏。自此灵爽赫昭,有祷必应。”“是役也,始于甲戍秋仲,落成于冬孟,”邑绅王荣晋、王耀会、梁汝恒等捐助修建,所有乐善捐资的人名都刻于碑后。
是年,教谕王于皋、训导兰体春重修奎星楼。
注:奎星楼又名奎阁、魁星阁等,奎星阁内塑有一个鬼形的神象,一脚向后跷起,形如“魁”字的大弯钩;一手捧斗,象征“魁”字中的小斗字;一手执笔如点状,以示点中了中举的士子。吴桥魁星楼在县城东南城垣上,始建莫考。各层飞檐起翘较大,逐层收进,整体上小下大,比例匀称。外貌小巧玲珑,精致婀娜。
是年,吴桥知县倪昌燮重建澜阳书院。
注:倪昌燮商同绅富劝集经费,择基于城内东南隅购买了梁氏等别业空基,重建迁澜阳书院于县城东南角(今城关中学),捐地783.1亩,招佃收租,捐款3700千文,存本收息,以供支出。主要建筑物贯穿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其左右附属建筑作对称势排列。存有自清代康熙以来七位皇帝御笔书额的木匾。名宦祠三间在戟门东向南祀古今三十二人(名有明朝的吴桥县令吴原、叶茂、张铎、于珇、刘铖、褚元良、孙孟、裴爵、唐珍、汤霳、刘自修、李用熒、龚勉、秋良干、翟凤翀、毛焯,教谕林绍宗、曹尔擢,训导刘廷训等。有清朝总督三省李荫祖、张存仁,总督尚书朱昌祚、直隶巡抚王登联、郭世隆、直隶巡抚金清惠公世德、直隶巡抚于清端公成龙字北溟、直隶巡抚文清公格尔古德、刑部尚书巡察直隶姝敏果公象枢、直隶巡抚历官大学士李文贞公光地、直隶巡抚于襄公成龙、直隶巡抚加总督衔赵宏燮、顺天学政熊伯龙、直隶总督方敏属公观承、直隶守道朱宏祚等),乡贤祠在戟门西向南祀古今十七人(有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张玉、铜仁知府敖文瑞、都匀府经历黄堂、甘肃行大仆寺寺丞马尚义、扬州府知府王立、西安府同知周尚志、旌表孝子段兴、临江府同知周尚忠、临晋县教谕封按察司副使郜良臣、诰封汉中府知府李顺、西宁道副使赠光禄寺卿李懿、南宁府知府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范永年、河南道副使殉难赠光禄寺卿王允长、东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范文忠公范景文、清朝通政使李天经、江安县知县赠按察司佥事刘泽厚等)。教谕训导宅各一所,一在明伦堂后,一在堂之东北。文昌阁奎星楼俱在东南城上。吴桥文庙,这一文化遗产,经历代劳动人民的保护和修葺,直到民国初年仍保存完好,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已不复存在。
是年,署知县倪昌燮重修北关外关帝庙。正殿南向三间,正厦三间,前为山门三间,门前为照壁。今于后殿正北复建。崇圣祠一大间,殿前设月台。正殿内恭悬文宗显皇帝御书“万世人极”匾额。(1960年,原县治北关帝庙被拆,在其位置建设机械厂。因建厂房拆毁戏楼。)
是年,八蜡神与刘猛将军庙合建在南门外东南关街路北,用大王庙地基,与大王神位并祀。署知县倪昌燮顺舆情建。
1875年(光绪元年)
倪昌燮、冯庆杨修、施崇礼等编辑《吴桥县志》十二卷,澜阳书院刻本。
注:自康熙十九年(1680年)续刻以来,200余年间,只有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本邑进士季洞苍撰有《吴桥文献考》一书,然又未印行。清同治十二年(1837年),因修《畿辅通志》,需要各地修志,时吴桥县令石学阶因主修文庙而未响应。十三年(1874年),石学阶卸任,倪昌燮接任后即设局修志,清乾隆以前事,即据《吴桥文献考》,一年成书。分舆地、建置、田赋、官政、人物、杂记、艺文录等七门,含沿革表、里甲、物产、村庄、风俗、学校、城池、考辨、灾祥、撰著等七十五目,又附二十七目,约二十五万字。人物志和建置志中的学校目篇幅最长,所记文庙,详列祭器、乐器图并说明、乐章、乐谱等甚多。村庄、市集六百余处,有所冠十一幅地图并图说可资参考。物产中的文官果为优质油料作物,无名树为珍贵树木。杂记中的考辨一目,以黄河变迁和运河沿革为主,以实地踏查纠正文献误记处甚多。灾祥目,始自汉鸿嘉四年黄河决口,对宋熙宁二年大地震所记较详。户口目记明万历朝有二万九千余人,至同治十三年已增至十六万四千多人。
是年,知县倪昌燮重修范公祠。墓四周围有院墙,内住看墓人看护,墓地大门座北朝南,进大门过牌坊,中间有南北甬道直至墓冢,甬道两旁有石人、石马,碑刻若干方。范公祠由照壁、大门、仪门、大殿、寝宫组成,祠西有客屋及重门,大殿内悬四块匾额:“冰心玉节”、“沧桑砥柱”、“二不风高”和“千古完人”。
是年,吴桥人吴浔源考中恩科举人。
注:吴浔源(),字棠湖。吴名凤次子。清末史学家、方志学家、篆刻家、雕刻家、书法家、音乐家、画家、收藏家、考古学家。1861年(咸丰十一年)考中副贡。1875年(光绪元年)考中恩科举人。领乡荐,年已50矣。试春官不第,遂绝意仕进。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6月卒于寄籍吴桥。吴浔源治学极为广博,穷探经史,考订三代、秦汉、魏晋金石文字,凡鼎彝、碑版、图画、书史,旁逮方舆沿革、训诂异同,审鉴精核,能补古籍所未备。吴浔源又工篆隶,精镌刻,手勒石刻逾数十种,曲尽古法,书名噪一时,持楮乞墨宝者无虚日,得其片纸只字,珍若拱璧。当时,朝野晏安,士大夫争以古物、玩好崇尚奇博,每获古文奇器,多质浔源品题之,以定真赝。同治九年(1870),直督李鸿章知其才学,特别聘请吴浔源参加修撰《畿辅通志》,阅十年书成,李鸿章奏请奖叙,吴浔源则坚辞之,不居其功。吴浔源生平又嗜音乐歌曲,曾在保定市肆中得一埙,置怀袖中,风晨月夕,必出而弄之,以自消遣,并为“谱录”,公之于世。案头列古钱数百种,视若性命。吴浔源的著述也很多,计有《汉隶十六种》、《吴桥县志》、《东光县志》、《宁津县志》《微俗咫闻》三十六卷抄本、《藕丝龛金石考》12卷抄本、《石鼓疑字音音义斟诠》二卷抄本《埙谱》一卷抄本、《右军年谱》1卷、《藕丝龛印稿》十种抄本、《心经印解合编》2卷抄本、《藕丝龛杂偶存》20卷、《藕丝龛诗集》十四卷抄本、《劫后残录》抄本,《畿辅前游集唐诗》抄本、《畿辅续游集唐诗》抄本、《无事如梦集唐诗旬异同记略》《王右军年谱》《畿辅通志》《畿轩河渠志略》《心经印解合编》《琴谱》《埙谱》等。妻孟氏亦能诗文,绣画尤工,先卒,浔源终身不再娶。
是年,署知县倪昌移先农坛(在东郭校场)至东郭外东北玉皇阁后。署知县倪昌燮捐修城楼四座。
是年,吴桥人王廉、吴浔源(祖籍宁津)考中举人。
是年,刘振岭出生。
注:刘振岭(),黑龙江省早期弹腿门传播者之一。河北吴桥人。曾在哈尔滨办正义堂武术馆。其主要学生有、孙毓秀等。
1876年(光绪二年)
吴桥县教谕兼县视学马锡蕃、吴桥县劝学总董刘祖旃办学各员优异,均著传旨嘉奖。刘祖旃作《澜阳书院告成赋》。
是年,值岁大旱,盗贼蜂起,知县吴積銞(字春生,浙江钱塘监生)微服入贼巢,探得秘密,率干役往剿,获盗十余人,尽杖杀之。更缉著名巨匪于福林等,处以极刑,境内肃然。是年,公延全境绅富派捐红梁,分设粥厂数处,贫民赖以全活。
是年,缓徵景、吴桥、东光等三十一州县被灾地方春徵新赋、正杂粮租。现月档。
1877年(光绪三年)
北五省大旱,赤地千里。吴桥百姓四处逃荒,瘟疫流行,饿死人甚多。
1878年(光绪四年)
朝廷颁吴桥县城隍庙扁额,曰千里秋成。关帝庙扁额,曰德至泽洽。
是年,春、夏旱,八月初十,下霜,灾荒接连,粮米昂贵,朝廷展缓吴桥、东光等七十二州县成灾地方本年租赋。
是年,官府令禁烧酒,以裕民食。
1880年(光绪六年)
吴桥人王濂参加庚辰科,登二甲第68名。
注:王濂,清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六年登。同年五月,改(明清时期翰林院官员,为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是为明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光绪九年四月,散馆,授(主要是诰敕起草、史书纂修、经筵侍讲,实际上,其重要作用在于培养人才,类似于现在的实习生)。
1882年(光绪八年)
“杂技之父”孙富友出生。
注:孙福有(),吴桥县沟店铺乡孙龙村人,自幼热爱杂技艺术,练就一身精湛技艺。少年时家乡遭遇旱灾,农田绝收,&他和乡亲们一起背井离乡,出外谋生,20岁独自卖艺,出山海关一路闯荡到莫斯科,在一家杂技班当杂工,卖票、看房子、收拾道具,在繁重的工作中,仍不忘记苦练技艺,同时潜心揣摩俄国杂技艺术。经过两年苦心钻研,已经能够出演《飞刀》、《马叉》、《钻刀门》等十几个节目。他的演技既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又吸收了俄国杂技的精华,在莫斯科红极一时。后来又从国内招募演员,增加了《空中飞人》、《跳板》、《大车轮》等10个大型节目,曾在俄国轰动一时。1917年,孙福有独立建班,先后辗转土耳其、新加坡、印度等十几个国家演出。经过多年的辛勤经营,1929年,组建了中国第一个马戏团——中华国术马戏团,&1930年,南下港澳和东南亚十几个国家,声誉日高,曾被泰国国王邀请到皇宫演出,被授予金质勋章一枚。这时的孙家班已是世界上规模最大、节目最齐全的马戏团,拥有14部汽车、120名演员、6只老虎、9头大象、4头狮子、8只豹子、10只熊、30匹马,经常上演的节目达50多个,坐席容纳3000多人,铁路运输达16节火车皮,先后出国演出达18年之久,遍及30多个国家,在全世界影响很大。孙福有身为团长照常登台献艺,拿手好戏是杂拌子,棒子、雪茄、礼帽、文明棍在他手中飞来飞去,神出鬼没,使人眼花缭乱,惊叹不已。耍飞刀更是一绝,用5把板斧代替飞刀,甩手出去,可甩十来米,紧擦合作者的头、颈、肩上、腋下,插在身后木板上,让人惊心动魄。孙家班每到一处,华侨们便奔走相告,引以为荣。1933年,黄河决口,数十万灾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黄河赈灾委员会电请孙福有回国赈灾义演。孙福有率中华国术大马戏团回到上海,在上海虹口扎篷义演31天,72场,场场爆满,数以万计的演出收入全部悉数赈济灾民。在此次演出期间孙福有结识了田汉、周扬、夏衍等上海文化界著名人士,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1937年,**战争爆发后,孙福有率团从江西、湖南、广东到达广西,在日军空袭间隙演出,李宗仁、白崇禧都成为座上宾。1938年,中华马戏团开始走上逃难生活。1942年,在桂林结识了田汉,经田汉和桂林市长陈恩元的提议,由“中华国术马戏团”改名为“华侨国术马戏团”。1943年,孙福有率团到达重庆,在较场口支起大盖棚,常年演出。半个多世纪以来,马戏团先后四次出国演出18年,巡回演出多个国家和地区,均辉煌一时。八年抗战,损失巨大,马戏团从30年代“应有尽有、样样精彩”的顶峰而逐步垮了下来,作为中国第一个大马戏团结束了,但他创造的剧团组织结构等形式被继承了下来,孙福有的弟子和传人在解放后成为全国各大城市杂技团的骨干力量。日,一代杂技大师在重庆离开了人世,终年61岁,消息惊动整个山城,送葬队伍从校场口一直排到嘉陵江边,冯玉祥、田汉、白杨等著名人士参加了殡葬仪式。孙福有一生从事杂技事业,他用其毕生的心血,潜心研究,勇于创新,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杂技艺术的发展,是中国杂技史上有影响的一代宗师。
1883年(光绪九年)
四月,王濂授(主要是诰敕起草、史书纂修、经筵侍讲,实际上,其重要作用在于培养人才,类似于现在的实习生)。
是年,蠲豁吴桥被灾较轻地方应徵钱粮杂课,并蠲缓。现月。
是年,劳乃宣()撰《等韵一得》(是中国近代等韵学著作),吴桥官廨刊本。他在自序中说:该书“专重人声而不尚考订,所以别乎古韵今韵也。”
1884年(光绪十年)
中法战争际,刘恩浚奉命赴龙州督理东军前敌营务,以军功升盐运使。旋卒。能,尤究心经世之学。著有《拙庵诗存》等。
是年,监察御史刘恩溥上书“请饬疏浚南运减河”。他在奏折中说:“自同治七年,山东德州北境老虎仓决口,淹灌直隶吴桥、东光、南皮、盐山诸县。九年,又于德州北境之桑园南决口,淹灌直隶吴桥、东光诸县。十年,又于德州北境冯罗屯、南小杨庄决口,淹灌直隶吴桥诸县如前。今光绪九年,复于德州小杨庄堤岸开决。淹灌直隶吴桥、东光、南皮诸县。为害尤烈、畿南州县,连年迭被德州水害。而河堤开决之处,在德州极北边界,所淹德州地面不过数里。故山东巡抚率皆漫不加意,任其北流泛滥,纵横数百里。”“其四女寺、哨马营两处减河,已先壅闭、譬之病在胸腹。应请饬令直隶总督会同山东巡抚。将四女寺、哨马营两处减河,娇谛蘅砸允笨放。令宣惠河头上接德州哨马营减河。庶运河水有分消,不至溃决堤防,及早兴修。切勿听其阻挠,致贻畿南巨患,民生幸甚。”
正月二十六,地震。
1886年(光绪十二年)
是年,靳云亭出生。
注:靳云亭,讳振起,号云亭,生于1886年,河北吴桥人。七岁从父习武,十二岁至京师,从赵克礼、李兰两拳师始习形意拳。不久被尚云祥收为弟子,从学十年,期间,又得李存义亲授。1912年,步军统领江朝宗聘其教授京营。总统袁世凯闻其名,聘其督教诸子。袁死后,工艺学堂、育德学校相继聘为武术教习,曾任南苑十五师武术教授。1916年,经尚云祥、李存义两先生推荐,复拜在孙禄堂先生门下深造形意拳。1919年,去上海教拳,1928年,习孙氏太极拳。1930年,被上海国术馆聘为教务主任,曾著有《形意五行拳图说》刊行于世。生前颇浮声望,海上燕青拳名家卢振铎先生、形意拳宿耋钱砚堂等对其艺尤为推崇。著有《形意拳谱五纲七言论》(线装宣纸影印)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朝光绪年间玉米价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