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借明驼千里足 为什么是骆驼祥子的愿望不是马

&古代邮驿&  随着社会发展和军事、政治的需要,逐步产生和形成了专为官府传递公文的中国邮驿制度,自周驿(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起,至1878年(清元年)我国开办现代邮政止,存在3000多年。古代的邮驿,周代称邮、置,汉代称驿,唐代称驿、馆,明清时期称。&&  所谓邮驿&  ,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通信和交通形式。在先秦时代,以车传送称作“传”,步递称作“邮”,马递则称作“驿”。为驿传设置的中途停驻之站称作“置”,为邮递设置的中途停驻之站称作“亭”。这种由邮传与驿站设施和机构组成的邮驿系统,通常由政府管理,主要为政治、军事服务,承担传递文书、接待使客以及转运物资的任务。&  古时人们传信的方式不如现代社会般容易,但别小看古代的邮驿系统,它是任何要求高度集权的政体,强化政治管理、提高行政效率的基本条件之一。有人称邮驿系统为“国脉”。明代学者在《》一书中曾经指出:“今之驿传,犹血脉然,宣上达下,不可一日缓者”。当时的兵部也曾多次强调:“驿递,天下之血脉也……血脉之关通必赖邮传之递送也。”中国文明能长久焕发蓬勃的生机,与一个健全的邮驿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回顾世界邮史,中国的邮驿系统较早形成,见于较早具备了完备的结构形式和迅捷的工作效率。应当说,古代邮驿也是中国文明创造的杰作之一。  历代邮驿的发展&  在远古时代,先民在为文明奠基的同时,亦创造了资讯传递的雏型。商周时期的驿递方式已经比较完备。秦汉大一统国家形成之后,邮驿体制较为健全。唐宋时代除陆驿外,水驿也大大发展。元代的邮驿得到空前的发展,甚至超出当时世界的水平。明、清驿政也曾经为朝廷管理幅员广阔的国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近代以来,西方邮政制度和技术大为改进, 与其高效率相比,中国传统邮驿制度的种种弊病愈益暴露。明代名臣“驿递之疲,千疮百孔”的感慨,指出了邮驿系统的危机。清代晚期,一些有识之士遂呼吁兴办新式邮政。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设立邮传部。此后,原有的驿站相继被裁撤,并由现代的邮政运作所取代。  先秦邮驿的滥觞古代驿站邮票-孟城驿  《》记录了“合符釜山”的传说。相传黄帝曾召集诸侯在釜山这个地方朝会,以相当于现代的护照和通行证件“符契”,验合各诸侯的身份。《》又指舜即位之初,“见四方诸侯,合符信。”所谓“符”,是古代的一种交通凭证,多以金、玉、竹、木等制成,上面刻写文字,分为两半,使用时以两半相合为验,这就是“合符”。对于古代圣王“明通四方耳目”(《史记·五帝本纪》),“声教讫于四海”(《》)的赞美,反映了文明初期资讯传递方式的进步。&  商代的早期邮驿形式,甲骨文中写作,分别意味着“抵达”和“连日递至”。卜辞又多见“传”字,意义涉及驿传、传舍和传车等。在殷墟卜辞中,还可以看到殷王占卜某日是否有“来闻”、“来告”、“来警”的内容,这应当是邮驿传递军情报告的记录。如:“来告:‘大方出,伐我师。’惟马小臣令?”大意是说:“有报告来称:‘大方出动,向我军进攻。’是否应当命令马小臣出击?”“马小臣”,应当是车骑部队的军官。卜辞可见“自南有警”、“其北有警”以及“来警自东”、“来警自西”等,说明殷王朝的警报资讯来自各地。&  在王朝统治全国的时代,已经有通达全国的主要交通干线的陆路交通网。这种交通干线称作“周行”或“周道”。当时的交通系统,还包括庐、舍、宿、路室和候馆等提供行旅饮食休宿条件的设施。春秋时期,驲、遽 、传、传遽等邮驿机构在各国已经发挥作用。战国时期,邮驿系统更为进步,据《》说,当时已经形成“良马固车,五十里一置”的邮驿体系。  秦汉制度的确立  秦汉时期邮驿的主要特点,是制度得以确立,效率有所提高。&  根据《》所载《魏律序》的说法,秦时已有“厩置”、“承传”、“副车”和“食厨”等有关驿传的法律,其律文对后世仍然有深远的影响。云梦睡虎地秦简的法律文书《》中规定传送文书和收受文书,必须记录发文及收文的月、日、朝、夕,以便及时回覆。文书若有遗失,应当立即上报官府。未能按照要求及时送到的,要加以追究。一同出土的法律文书又有《》,规定了为行传(即送递文书的人员)供应米、酱、菜羹、盐以及刍稿的定量。《》中也有关于“传食”及“驾传马”、“食禾”的内容。最近出土的湘西里耶秦简“迁陵以邮行洞庭”的文字,被考古学者视为中国发现最早的书信实物。&  汉承秦制,驿传系统越来越完备,使臣出行、官员往来、政令颁布和文书传递,安全与效率都得到保证。一般来说,当时以车传送称作“传”,步递称作“邮”,马递则称作“驿”。为驿传设置的中途停驻之站称作“置”,为邮递设置的中途停驻站称作“亭”。  魏晋分裂的发展  在列国称雄的,不同地区的邮驿依然得到发展。例如,曾经经营川陕驿道交通,“自成都至白水,多作传舍”(《三国志·魏书·陈群传》)。而《》注引《典略》又谓:“(刘)备于是起馆舍,筑亭障,从成都至白水关,四百余区。”“馆舍”和“传舍”,是相同的邮驿设施。魏国有诏书命令远在河内的赶回洛阳,“三日之间,诏书五至”。司马懿“昼夜兼行”,“四百余里,一宿而至。”(《》)也反映当时邮驿十分畅通。&  这时期邮驿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纸质文书得以普及。据说《》写成之后,“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纸逐步取代了简牍,使邮书的传递更为便利。&  同时,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沿用了中原传统的邮驿制度,融合其民族专长,驿骑表现尤为突出。据说后赵效能极高的资讯传递系统曾经令东晋人赞叹,于是在北方作战时,有“贼之邮驿,一日千里”,“大军未至,声息久闻”,“河北之骑,足以来赴,非惟邻城相救而已”的顾虑(《》)。&  魏晋南北朝时期,传舍与亭的功能一部分由驿承担,一部分由新兴起的私人旅店和僧寺取代。亭传逐渐废除了。  隋唐邮驿军事化隋唐:古代邮驿的辉煌时期  唐代中央政府将全国邮驿系统的管理职责归于尚书省的兵部。《》卷25说:“邮驿本备军速。”长庆二年(公元822年)三月,在诏书中也写道:“使命往来,本于传达军事情紧急。”反映出隋唐邮驿制度以为军事服务为主。&  报告紧急军情主要有专使送递和交驿送递两种形式,而驿送的效率是相当高的。率军亲征高丽失利,回忆起魏徵 犯颜直谏的往事,感慨说:“假使魏徵在,他决不会让我犯这次错误!”便在还渡辽水时,令驰驿传达祭祀魏徵要求的命令(见《》卷上)。有一次,唐太宗征高丽时,太子留居定州,要求通过驿递汇报言行,后来所谓“飞奏”,就是源自这种以最快的速度将下情上奏至最高统治者的方式(见《隋唐嘉话》卷中)。两件史实都可以看为使用军驿的例证。&  唐代时,设置了诸道进奏官和诸州进奏院,作为地方和中央之间通信的桥梁。进奏院推进了世界历史上最早的报纸“”的出现。“开元杂报”是一份由进奏院人员编辑的雕版印刷文书,内容包括从各处进奏院搜集来的军事情报和地方消息等。杂报每行约15 字、每页 13 行,由进奏院通过邮驿系统发往各地。  宋元“急递铺”的兴起  制度,据《梦溪笔谈·官政一》介绍,有“步递”、“马递”、“急脚递”3个等级。其中“急脚递”速度最快,可以“日行四百里”。熙宁年间(年)又设“金字牌急脚递”,据说可以“日行五百余里”。宋代传递官府文书的驿站通称为“急递铺”。凡有官府文书送到,立即传递,不分昼夜,风雨无阻。此后元、明、清各代仍然沿用“急递铺”之称。&  《元史·兵志四》说:“元制‘站赤’者,驿传之译名也。盖以通达边情,布宣号令,古人所谓置邮而传命,未有重于此者焉。”“站赤”,或写作“展齐”,源于蒙古语「jamci」,据说原义可能是指“管理驿站的人”或掌管驿务的人。大致从元代起,站赤已经成为驿站的同义词。&  元代邮驿系统的实际效能,在当时具有领先于世界的水平。元帝国以地跨欧亚大陆之广阔影响,连续万里远征之宏伟经略,在世界历史上书写了光彩夺目的一页。世界史学者也都普遍注意到,较为完备的驿传制度,是元代政治军事成就的重要条件。元代经营的驿路,总里程已经难以确知。以元帝国的疆域而论,远远超过偏安东南的宋朝,与汉唐相比,也远为宏阔。&  《》现存残本引《》中,说到元代邮驿系统的历史作用:“我国家疆理之大,东渐西被,暨于朔南,凡在属国,皆置驿传,星罗棋布,脉络贯通,朝令夕至,声闻毕达,此又总纲挈维之大机也。”元代邮驿系统具有相当高的效率,对于当时的国家管理,被看作关系全局的大机,对于最高统治者“总纲挈维”,体现出重要的意义。&  《》第2卷第26章记述了“设在所有大道上的驿站,徒步的信差和支付经费的办法”,其中写道:“从汗八里城,有通往各省四通八达的道路。每条路上,也就是说在每一条大路上,按照市镇座落的位置,每隔四十或五十公里之间,都设有驿站,筑有旅馆,接待过往商旅住宿,这些就叫做驿站或邮传所。”对于这种“通往各省四通八达的道路”上的设施,又有这样的记述:“每一个驿站,常备有四百匹良马,供大汗信使来往备用。所有专使都可以有替班的驿马,凡他们留下疲惫不堪的马匹,可在这里换上健壮的马匹。即使在离开大道的多山地区,那里没有村落,各城镇间彼此之间又相距遥远,皇帝陛下也同样指示建起同样的楼房,提供各种必需品,并照常定期配给马匹。” 明清发展趋向成熟  明清时代是大一统的专制主义政体更为成熟的时代。驿传制度在这更趋完善。&  自明初起,最高执政者就认定,“驿传所以传命而达四方之政,故虽殊方绝域不可无也。”(《》卷166)边地邮驿的开通,是明清驿政进步的标志。清代在西藏也设立了邮驿机构,称作塘。东北和西北地方邮驿的开拓也受到重视,邮驿网几近通达全国。&  然而在这时期,邮驿制度中的弊病也逐渐显露出来。明清两代都曾经对驿政进行改革。称帝之初,就针对元代驿制的弊病,为明代邮驿「立法垂宪」,明确规定邮驿系统的基本任务是“专在递送使客,飞报军务,转运军需等物”。(《洪武实录》卷25)他在位期间,曾经多次严厉处理违反驿令的贵族官僚,据说一时驿递制度较为清乐,民间安宁,“里甲不扰”(见《》卷61)。明宰相推行的邮驿改革有更显著的影响。即位不久,就在给兵部的上谕中指出:“驿站关系重大,经朕屡加严谕,然其间积弊,难以尽诘。有在官之累,有在民之累。”究其弊端,在于“官吏通情受贿”(《》),于是宣布,违反规定而多用驿夫驿马,地方可以据实举报,以便有关部门予以严肃处罚。&  尽管邮驿管理形式有所调整,但在西方邮政制度的冲击下,最后仍然未能避免走上衰灭的命运。1913年,宣布将驿站全数撤销。  古代邮驿的陆运方式&  《》记载大禹治水时,“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辇”,反映了当时有多种交通方式。然而古代邮驿的陆路运输方式,长期是以人力为主。大概自秦汉时期起,车辆才得以普及,而陆路运输动力,如“驿骑”畜力等,也得以开发。在个别的时代和地区,还有用狗为驿传的工具。邮驿的速度在这时显著提高。&长江两岸的古栈道  除驿车以外,肩舆以及后来的轿子,也曾经成为邮驿的交通工具。  步行  从考古资料来看,古代大部分的邮书是步行传递的。敦煌汉简所谓“奉邮书走卒”以及居延汉简常见的“行者走”,可能都反映这种步递形式。&  《旧五代史·僭伪列传一·杨行密》记载,唐代末年庐州人杨行密据说可以“日行三百里”;中和之乱时,“天子幸蜀, 郡将遣行密徒步奏事,如期而复。”可见步递形式在历史上发挥过一定的作用。&  北宋的步递,是一种以步行接力传递的邮驿形式。步递除了传送公文外,还有承送官物、侍送游宦等任务,从役者的工作量繁重,工作效率亦相当低。&  曾经谈到步递的形式和意义:“蜀道行于溪山之间,最是险恶。搬茶至陕西,人力最苦。元丰之初,于成都路厢军数百人贴铺搬运,不一二年死亡略尽……其为骚扰不可胜言。”“后遂添置递铺,十五里辄立一铺,招兵五十人,起屋六十间,官破钱一百五十六贯,益以民力,仅乃得成,今置百余铺矣。”(《》卷366)道尽了步递铺兵艰苦和险恶的生涯。&  北宋民间急行传递书信的人,也称作急脚、急足或急脚子。  畜力的运用&&&&&&&& 古代邮驿用车  畜力是指可以牵引或运输的牲畜所产生的力量。以畜力作为运输动力,即牛、驴、骡和骆驼等,对于邮驿系统效能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  曾经命令管理皇家车马的官员太仆清点马匹,保留日常使用的基本数额之外,其余都移交传置,以加强邮驿系统的实力。汉昭帝也曾经颁布诏书,自称曾经尽量减省乘舆马,“以补边郡三辅传马”。可见当时执政者重视以马匹等畜力来提高邮驿效率。&  《》记载,率领部队与羌人在湟中(今地区)作战,向请示军事部署、作战方案,以及宣帝认可批准的文书,竟然可以在七天之内往复。按照现今公路营运线路里程计,西安(今省)至西宁(今青海地区)有1,242公里,估计当时驿报的速度达到每天400公里以上。《通典·礼二三》引《》说,“奉玺书使者乘驿传,其驿骑也,三骑行,昼夜千里为程。”意谓传递皇帝颁布的重要文书的使者乘驿传执行使命,若采用驿骑的形式,往往以三骑接替驰行,行程定额为每昼夜1,000里。&  除了马以外,也有以牛、驴、骡等畜力为运输动力。《》的“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更是北朝驿传曾经使用骆驼的实例。  邮驿用车  以车辆用于邮驿,是一种可以使驿行者减少劳困、效率也比较高的交通方式。古代邮驿曾经主要以车作为传递方式,称作传车,其外型及功能并经历代有所发展。&  在睡虎地秦简《》有关“葆缮传车”,也就是保养修理邮传用车的法律条文。居延汉简中可以看到关于车辆折伤的记录,又有关于修理车轴、车辐的简文。敦煌汉简中车器登记册书的遗存。新近发表的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汉简,有《》。全册十枚简,记录了第一传车至第六传车各个部件的状况,是否完好、是否可用等等。可见驿车的质量是受到特殊重视的。&  汉代驿车有惊人的通行速度。《汉书·武五子传·昌邑哀王刘髆》说,昌邑王刘贺赴长安,日中时(大约中午一时)从昌邑国出发,晡时(大约下午三时至四时左右)即抵达定陶,“行百三十五里,侍从者马死相望于道。”其车速可以达到每小时45至67.5里。侍从者骑乘的马因为追随轻车,以致疲惫而死,说明驰车的速度远远超过骑骏马的人。《》还说道,刘贺前往方舆时,“曾不半日而驰二百里”,可见当时行车速度之快。  肩舆和轿  现存发现最早的轿,是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的河南固始侯古堆1号墓。据从事发掘的考古工作者记述,出土器物中有肩舆(轿)三乘,“出于随葬坑东南、西北和西南角。”“舆身、舆顶以及舆杆、抬杠都很完整,造型大方,结构复杂”,舆底铺竹席,顶盖和四周可能有帷幔设施。&  《》诗记叙行旅生活:“翩翩平肩,中有醉老夫。膝上展诗卷,竿头悬酒壶。”又如他的另一首《途中作》:“早起上肩舁,一杯平旦醉。晚憩下肩舁,一觉残春睡。”的《》诗则有“驿路泥途一尺深,竹舆高下 曆千岑”句。轿比较适用于山地行旅,尽管道路险阻,可以高下历千岑,稳便而平安。&  宋人王柏《》:“黎明假山舆,上丹山。”《再入城宿张氏庄早起》诗:“山轿已十里,谯门才四更。”也都说到这种交通工具的应用。山轿就是山舆。&  《元史·兵志四》关于各地站赤设置,说到江浙等处行中书省所辖有“轿站三十五处,轿一百四十八乘”;江西等处行中书省所辖马站有“轿二十五乘”;湖广等处行中书省所辖陆站有“坐轿一百七十五乘,卧轿三十乘”,可见轿是正式的邮驿交通工具。  水驿的发展&&&&&&&&&&&& 广州古港口  水驿是自六朝以来得到显著发展的邮驿形式。长期以来,水路驿传一直是陆路驿传的重要补充。在隋唐以后中国经济文化重心东移,江南水乡更形重要,水驿的作用更为突出。&  在隋军平定江南的战役中,隋朝名将史万岁部孤军转战,“寂无声问者十旬”,与主力断绝联系长达100天,“以水陆阻绝,信使不通,乃置书竹筒中,浮之于水,汲者得之,以言于(杨)素”,终于和指挥系统恢复了联系(《》)。这是极特殊的水上资讯传递方式,而较正式的水驿大致在唐代已经比较完备。&  《》记载“天下之传驿”的设置,“凡三十里一驿,天下凡一千六百三十有九所。”其中260所水驿,1,297所陆驿,86所水陆相兼。《流夜郎至西塞驿寄裴隐》诗句“扬帆借天风,水驿苦不缓”,王建《汴路水驿》诗句“晚泊水边驿,柳塘初起风”等,都记录了诗人由水驿远行的感受。中唐以后,江淮诸道与京师以及中原地区主要都是透过水驿来联系的。元代全国邮驿系统中,陆站614处,水站424处,水站的数量竟然占陆站数量的69.05%。&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为了运送海外使臣进贡的珍奇异物,又曾经特设从泉州到杭州的海站。海站于两年之后又被废除。《闻张吏部督海运归咏怀奉简》诗:“日边双节下沧溟,云际千帆赴驿亭”,谈到这种海上驿路的效用。&  明代《》中,收录了概括南北大运河全部驿程的《水驿捷要歌》。经行水驿的商旅行人,通过这样的歌诀,可以熟悉沿途的交通形势,从而得到许多的方便。  驿站与旅馆&鸡鸣驿,中国目前现存唯一格局完整的古代驿站遗迹  中国古代的驿站主要为官方的公务人员及其亲属服务,民间出行则依赖于旅馆。中国古代的旅馆有很多名称,如客舍、客馆、逆旅、宾馆、客栈和旅店等。&  《》记载当时“国野之间”,每隔10里设芦,可供饮食,每隔30里设宿,提供住处,名为路室;每隔50 里设市,市中设置候馆,专门侍候朝骋之官。其中庐、宿和市等一类供行旅之人歇宿休息的处所,应当是最早的旅舍。&  馆驿至唐代大为发展,并重视园林化的环境营造。《元典章·户部二·官吏》写道:“江南之任官员”,可以“宿顿馆驿,放支饮食马匹草料”,希望行旅官员不致沿路感到不便。一般平民,则多在民间经营的旅店中歇宿。&  私营旅馆业的繁荣,与工商业的进步以及社会交往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古人长途旅行,需要沿途住宿。随着国家的形成,驿的传舍服务更为完善。&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交往,促使旅馆业得到空前的发展,各诸侯国兴建大型的宾馆,用以接待外来人员。《》记载子产在郑国曾建诸侯之馆,迎接晋侯的到来。同书还记载叔孙有一种怪癖,他每到一舍,都要“葺其墙屋”,即是要粉刷和修饰旅馆的墙壁。&  至汉时,由于当时的交通工具主要为车和马,故稍具规模的旅馆多设有车场、马厩和寄存货物的栈舍,客人进馆可以停车留宿,并由旅馆人员负责喂饲马匹。至了唐代,旅馆业更为发达,且开始出现馆和店的分野,前者通常指较大规模的官办旅馆,后者则是民间自办的私人旅店。这时候的馆更出现分门别类的情况,如以地域命名的柳中馆、交河馆;以主流客人来源地命名的新罗馆、渤海馆等。&  至明朝时,大规模的私营旅店则趋向综合性的发展,除了食和宿是必备的条件外,还增加了艺术表演和狎妓服务,以吸引旅客。当然,经营规模小得多的旅店设备粗陋亦在所难免。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曾经在《》卷12《馆舍》中以古代驿馆之园林美景比较当时所见旅馆之粗陋:读孙樵《书褒城驿壁》,乃知其有沼,有鱼,有舟。读《秦州杂诗》,又知其驿之有池,有林,有竹。而现今的驿,简直和供贱役的人所居住的破旧屋院一样。&  值得一提的是,马可波罗笔下的元代驿站,则颇为富丽豪华:“这些建筑物宏伟壮丽,有陈设华丽的房间,挂着绸缎的窗帘和门帘,供给达官贵人使用。即使王侯在这样馆驿下榻,也不会有失体面的。”(《马可波罗游记》第2卷第26章)不过,元时曾任至代中书令的耶律楚材(年)在《再过西域山城驿》诗中,对普通驿馆曾有这样的描述:“去年驰传暮城东,夜宿萧条古驿中。别后尚存柴户棘,重来犹有瓦窗蓬。主人欢喜铺毛毯,驿吏苍忙洗瓦钟。”可见贵为皇帝信臣,也时常在简陋萧条的馆驿中停宿。又如戴良的《宿高密》诗:“长途跋且涉,征车驰复息。”“城居不几户,驿舍仅容膝。仆马立空旷,徒侣话昏黑。”则描述了一处更为狭小破敝的驿舍的状况。可见历代驿舍质素的参差。  驿子风尘&驿使(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  清人在《保安驿丞张焕死事》诗中,用「官卑未有如驿吏」形容驿吏社会地位的低下。明代无名氏《鸣凤记·林公理冤》描写驿吏的日常生活:“驿宰风骚,乌纱叶叶嚣。趋迎当道,走得腿无毛。”说驿吏身穿制服,头戴,看起来十分风光,然而在驿道上迎来送往,风尘仆仆,常年辛劳,其实苦不堪言。唐代诗作亦有不少关于。&  明代曾经把犯罪的官员贬谪到边鄙地区的贫苦驿站,为一种惩罚。把驿吏职位用来安置罪谪官员,足以说明驿吏的地位十分卑贱。&  明人曾经在《》中,针对当时邮驿制度的现实状况:“百姓之差,驿递为重。”服务于驿递的一般驿卒,以役人身份在驿传系统承担劳务的差仆兵丁,又称作驿人、驿丁、驿子、驿夫、驿兵和驿隶等。&  明代史学家《北游录》中有《驿卒行》诗,描绘了水驿驿夫的生活境况,其中有“鸠形鹄面充驿卒,乞儿挽船救死骨。颓堤步步判隆,仰若登天俯若窟。雨雪修途足未停,枞金伐鼓骤雷霆。津吏奔程常恐后,动殴木梃逞威灵。”等的诗句,说驿卒拉纤挽船,在坎坷不平的土堤上艰难行进,风雨长途,不能歇息,一路有急骤的鼓声催促着步伐,稍有懈怠,就会遭到官吏用木棍殴打。说明了驿传繁荣景象的另一面,是驿卒的苦难生活。  驿人的劳作形式  1. 传送标署“急”字的文书,即如现代的“急件”,驿吏应当立即传送。&  2.& 如果是边关急速公事,就要用匣子封锁,在上面题写某处文字和发遣时刻,以便核查其送递速度。传送标署急字的文书,即如现代的急件,驿吏应当立即传送。&  3. 不急的,也必须当天送出,不允许搁压。搁压的要依法论处。&  4. 驿吏沿途不得任意滞留驿馆,以免耽误时间。&  5.& 递转文书送到中转站后,铺司随即认真登记,速令值班铺兵,将文书用软绢包袱包裹,再用油绢卷缚,夹板束紧,“齎小回历一本,作急走递”,赶交与下一铺,接收文件的铺司收到文件后,在回历上验明到铺时刻和档件数目,以及检查文件有否开拆、摩擦损坏,或乱行批写字样等情形,铺司作附记并签字,铺兵于是可以返回原站。  驿人的行囊及装束&&&&&&&&&&&&&&&&&&&&驿使  他们的日常工作状况是:凡铺卒皆腰系革带,悬铃,持枪,挟雨衣,携带文书以行。夜间执行勤务则手举炬火,道路狭窄时,一般骑乘车马者和负荷行路者,驿吏使用包袱和夹板,是为了保护所送递的文书不破碎,不折皱,使用漆绢、油绢,是为了防御风雨,不使文书濡湿。每一铺接收到文书之后,又辗转传递到下一铺。  驿人失职的责罚  汉代邮书传递对运送的效率有严格的规定。居延汉简的简文多有反映送付邮书中程或留迟的记录。如果邮书失期,即邮件送递误期,相关官员会受到处分。就如唐代,驿递不能按照规定行程抵达的,滞延一日,要受到杖八十的处罚,滞延二日,再罪加一等。当时有关征讨、掩袭、报告外境消息以及举发反叛之类的军务消息更强调军务要速,若驿吏延迟一日判处徒刑一年,延迟11日判处流放至2,000里以外,这就是所谓的罪加三等。如果因为延迟送递而致使军事计画不能实现的,耽误一天即加判役流。如果因为驿报送递行程稽留致使民户、军人、卫士、募人、防人一人以上被捕或阵亡,或者使诸城防务受到损害的,要处以绞刑。&  驿使送递文书,不按照题署文字要求,误送其他地点的,也要受到处罚。如果是题署有误,则应当处罚书写题署的人。紧急军报和重要文书,若非身患急症及临父母丧者托他人代送以及为他人代送的,也要受到处罚。驿吏中途弃毁文书、亡失文书、误毁文书以及私发文书等,也都会同受到严厉的处罚。 邮驿的历史贡献&  中国古代邮驿的发展,对于行政管理、国防建设、经济运行和文化传播等都有重要的意义。中国是历史最为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我们民族文化能够形成、凝聚和进步,都与交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以邮驿事业的贡献最为突出。  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睡虎地秦简《》有这样的记述:谷物抽穗以及下了及时雨之后,应当立即报告抽穗的数量、已开垦却没有种植的田顷和雨量。禾稼生长后降雨,也要立即报告雨量多少以及受益田地的顷数。如遇旱灾、风灾、涝灾和虫灾,禾稼有所损伤,也要报告受灾顷数。上述重要的作业资料,于距离近的县是由轻足(即行走速度快的人)专程递送;距离远的县,则由驿站传送,在每年的八月底前送达。这样的法律条文,规定了重要经济资讯的上报制度,而传递的方式,是通过邮驿系统。&  邮驿设施对历代工商贸贩提供的便利,亦阐明了邮驿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晋书·苻坚载记上》说王猛治国,“关陇清晏,百姓丰乐,自长安至于诸州,皆夹路树槐柳,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驿,旅行者取给于途,工商贸贩于道。百姓歌之曰:‘长安大街,夹树杨槐。下走朱轮,上有鸾栖。英彦云集,诲我萌黎。’”所谓工商贸贩于道,说明没有完善的道路建设和网络,社会经济的活力也不容易激发。&  贞元年间,出现了一种私人创设的货币兑换方式──飞钱。这种便利商业交换和经济发展的早期汇兑形式,也是通过邮驿系统发挥作用的。《》写道:「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以轻装趋四方,合券而取之,号飞钱。飞钱又称作便换。  对城市发展的贡献  历代邮驿的建置主要是由城市向四方伸延的交通通信线路,其对中央对周边地区的领导和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集散物资、汇纳资讯和聚合人才等,都有重要的意义。邮驿可以说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秦汉时期与县同级的行政区划,在少数民族地区称作道。这是因为中央政府在这一地区,真正实行控制的主要是道路,著名中国历史地理学者(年)形容“主要行政措施惟道路之维持与控制,以利政令之推行,物资之集散,祈渐达成民族文化之融合耳。”这是政府以交通机构为地名的实例。这些道,后来都不仅作为地方行政中心,也发展成地方经济文化中心。&  邮驿设置本身亦往往随着历史的演进,成为城镇形成的基础。地名所见驿、亭、铺、站等,往往都是古代邮驿的遗存。现代地名常见称为驿、亭、铺、站者,许多早已成为重要城镇。《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省地图集》所见现今城镇地名,称某某驿者超过30处,称某某铺、某某站者,更不胜枚举。而甘肃华亭县、河北乐亭县、湖南黄亭市等,很可能是从驿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对文化发展的贡献  邮驿系统将全国各地联系起来,促使各地的文化能够互补。文化人利用邮驿系统来往各地,不仅促进了文化的融汇,也通过对天下的认识,充实了自身。他们借助邮驿条件完成的交通活动,促使社会文化不断地发展。&  汉代使节西行,沟通西亚、中亚地区和中原的联系,就是利用了 驿传的交通条件。外来使者也同样受惠于驿传系统,获得通行安全和通行便利的保证。汉代悬泉置遗址出土汉简有驿传招待往来使节的记录。如此东西文化的交流,因边远地方邮驿系统的完善而得以积极发展。&  至元代,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贡献的丘处机和马可孛罗等人,都体会到邮驿系统对其文化活动的助益。从《长春真人西游记》的内容看,使臣前往迎接时,当局曾“给以驿骑”。在大漠雪山行进,有邮人介绍沿途地理人文状况。由和林向西南,曾“从以驿车、蒙古驿骑二十余,傍大山西行”。在金山东北,“因水草便,以待铺牛、驿骑”。而计路以程,停宿于馆,也说明行旅利用了邮驿系统。曾作诗云:“东辞海上来,西望日边去。鸡犬不闻声,马牛更递铺。千山及万水,不知是何处。”所谓“马牛更递铺”,当然是说当时邮驿系统陆站中马站、牛站的应用。又有诗云:“万里乘官马,三年别故人。”又如:“驿马程程送,云山处处罗。”也都说到此行利用了邮驿系统提供的交通条件。&  元代诗人萨都拉《过五溪》诗曾经写道:“爱山不厌马行迟”,“行尽江南都是诗。”又如宋人《》卷7说,有人问:“相国近有新诗否?”回答道:“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除了驴背吟咏之外,古代诗人在驿路途中,亦有客舟唱诵的特殊形式。&  至于驿馆题壁,亦是古代文人在行旅生活中发抒心志、交流情感的一种特殊方式。、等在蓝桥驿、骆口驿题诗中所见诗兴和友情的交流,早已在文学史上传为佳话。诗“道左忽逢曾宿驿,壁间闲看旧留题”,张耒诗“旧游零落今何在,尘壁苍茫字半存”,诗“晓起寻檐看题壁,雨声一片隔林” 等,也体现出拂尘读壁,可能已经是文人学士于驿路行旅生涯中的一种习惯。&  尽管题壁作品往往良莠混杂,有所谓“俗子书满壁”( 《登天清寺塔》诗)、“壁为题诗暗”(《贵耳集》)的情形 ,驿壁仍可视之为不同时代文化风貌的荧幕,而驿道驿站也犹如文化史剧的特殊舞台,由此可让我们看到历代文人的精彩表演,窥知文化的发展。  对社会民生的贡献  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个故事。《》记载,汉顺帝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制作的地震测试仪器候风地动仪发出地震报告,但人们并没有感觉地动,京城的人都以为设计制作失败,然而,数日后驿骑传报,陇西郡果然发生地震,于是人们无不叹其神妙。可见当时以驿骑传递灾情,已经成为通行的定制。&  在以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的时代,自然灾害往往对民生造成严重的破坏。邮驿系统除了成为掌握灾变资讯的工具以外,邮驿也发挥了救灾赈灾的作用。杜牧《权审除户部员外郎制》中可见:“湖岭旱暵,百姓耗,老弱死道上,强壮入贼中。”“使驰驿视吾饥人。”反映了灾年派遣官员驰驿慰抚饥民的记录。&  因邮驿的设置带来人流的汇聚,遂亦带动当地的商品和服务业的发展。如《》卷243引《朝野佥载》说,“唐定州何明远大富,主官中三驿,每于驿边起店停商。”专以谋取胡人钱货为业,以致“资财百万,家有绫机五百张”。&  何明远能够管理官驿,又经营商业,用以纺织的绫机亦有五百多张。其中尤值得注意的是“每于驿边起店停商,专以袭胡为业,资财百万”的说法,反映驿边构成了有利于商业和其他服务业发展的特殊环境。&  元代民间修撰的志书《》中说道:“宣朝廷之政,速边檄之警报,俾天下流通而无滞,唯驿为重。”可见邮驿的作用,除服务军政以外,还有益于社会的流通,经济民生亦因而得以发展。古代的邮驿与烽火台通信&  我国最早关于通信的记载,是来自殷墟出土的。殷即商代,亦称殷商。殷的故都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清光绪年间,在此掘得龟甲兽骨,上刻文字,后称甲骨文。甲骨文中记载着殷商盘庚年代(公元前1400年左右),边戌向天子报告军情的记述,有“来鼓”二宇。经考证,“来鼓”即类似今天的侦察通信兵。在古书《待经》中,也有“简书”的记载,‘简书”就是用兽骨刻上文字,由通信兵传递的官府紧急文书。“简书”出于殷末周初(公元前12世纪一11世纪),这也就是邮驿的前身。&  邮驿与烽火台通信,都源于奴隶制国家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对通信的需要。据历史记载,在两千七百年前的周幽王时代,就有了利用烽火台通信的方法。关于烽火通信有个叫“千金一笑”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说:周幽王有个爱妃褒姒,她虽长得很美,但轻易不肯一笑。为此,周幽王使出了 个赏格:“谁要能叫娘娘一笑,就赏他一千斤金子”(当时把铜叫金子)。于是有人想出了一个点起烽火戏诸侯的办法,想换取娘娘一笑,一天傍晚,周幽王带着爱妃褒姒登上城楼,命令四下点起烽火。临近的诸侯看到了烽火,以为西戎(当时西方的一个部族)来犯,便领兵赶到城下救援,但见灯火辉煌,鼓乐喧天。一打听才知是周幽王为了取乐于娘娘而干的荒唐事儿,各诺侯敢怒不敢言,只好气愤地收兵回营。袭姐见状,果然淡然一笑。但事隔不久,西戎果真来犯, 虽然点起了烽火,却无援兵赶到。原来各诸侯以为周幽王又是故技重演。结果被西戎攻下城堡,杀了周幽王,从此灭了四周。这个历史故事不仅生动的描绘了当时利用烽火台通信的情况,同时也告戒后人,不企是什么人和什么时候,都不能拿通信当儿戏。&  利用烽火台传递信息,虽然较快,但只能起到报警的作用,很难满足掌握敌情,指挥作战的需要。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军事上的需要,从殷商时代的“来鼓”到了周代已逐步形成了传送官府文书的更加严密的邮驿制度,并与烽火台互为补充,配合使用。&  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21年),在全国修驰道,“车同轨、书同文”,建立了以国都咸阳为中心的绎站网,制订了邮驿律令,如竹简怎样捆扎、加封印泥盖印以保密;如何为邮驿人马供应粮草;邮驿怎样接待过往官员、役夫等,形成了我国最早的邮驿法。&  汉代邮驿继承秦朝制度,并统一名称叫“驿”。规定五里一,十里一亭,三十里置驿。邮驿还随着“丝绸之路”的形成而通达印度、缅甸、波斯等国。到了唐代,邮驿大大发展,全国共有陆驿、水驿及水陆兼办邮驿1600多处,行程也有具体规定,并订有考绩和视察制度,驿使执行任务时,随身携带“驿卷”或“信牌”等身份证件。&  宋代由于战争频繁,军事紧急文件很多,要求既快又安全,因而将由民夫充任的驿卒改由士兵担任,增设“急递铺”,设金牌、银牌、铜牌三种,金牌一昼夜行五百里,银牌四百里,铜脾三百里。实行每到一站换人换马接力传递。到了元代,由于军事范围和疆域扩大,仅在国内就有驿站1496处,并将邮驿改称为驿站。&  明代在沿袭旧制的基础上,由于海上交通日渐发达,随着部和七下西洋,还开辟了海上邮驿。清初有官办驿站1600余处,驿卒七万余名,驿马四万多匹,归兵部主管。19世纪中叶以后,驿站经费多被官吏贪污中饱,驿政废驰。到了清朝末年,近代邮政逐步兴起,驿站的作用日渐消失,于是,1913年1月,北洋政府宣布全部撤销驿站。&  邮驿制度起源于奴隶制度的国家,盛行于封建社会,并随着封建制度的衰亡而告终结。邮驿与烽火台通信虽系历代封建王朝的御用工具,但同时也是我国进入有组织的进行通信工作的开始。它不仅在我国邮政通信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同时也为促进社会的进步、人类的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词条分类[]
按学科分类:
按行业分类:
按地域分类:
开放式分类:
注释信息[]
扩展阅读[]
1.唐圣西安:
2.华夏风韵:
3.中国古代驿站与邮驿:
相关词条[]
申明:1.中文百科在线的词条资料来自网友(一些人是某学科领域的专家)贡献,供您查阅参考。一些和您切身相关的具体问题(特别是健康、经济、法律相关问题),出于审慎起见,建议咨询专业人士以获得更有针对性的答案。2.中文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及时给予删除。3.如需转载本页面内容,请注明来源于www.zwbk.org
词条保护申请
* 如果用户不希望该词条被修改,可以申请词条保护
* 管理员审核通过后,该词条会被设为不能修改
注意:只有该词条的创建者才能申请词条保护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评论评论内容为网友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愿借明驼千里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