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同灭贵在坚持的前面一句是那一句是什么

拍过几部票房与口碑皆不错的电影传媒爆出原央视经济频道主持人_合十令欢喜勿论人非q扣扣群号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322贴子:
拍过几部票房与口碑皆不错的电影传媒爆出原央视经济频道主持人
拍过几部票房与口碑皆不错的电影传媒爆出原央视经济频道主持人赵琳因潜规则的作
正版授权奇迹MU页游,奇迹重生!原汁原味还原奇迹,十年轮回!
[适],黑气。[珮],日上有如玉带之气。[ 玦]太阳四周有气,其形如有缺口的玉环。这些都是日月之灾象。我们在《楞严经讲义》讲得很清楚了,在这里浏览一下就行。[彗、孛、飞、流]:[慧],即慧星,欲称扫 帚星。[孛],慧星的一种,但光芒短,且其光四射,而慧星则光芒长,且光拖于后。[飞],星星绝迹而去。[流],星光之相往下注。这些都是星辰之灾象。[负、耳、虹、 蜺]:[负、耳]为阴阳之气。[虹],彩虹。[蜺(同霓)],为霓虹之处环,内环称虹,外环称霓。经文[但此国见,彼国众生本所不见,亦复不闻。阿难,吾今为汝以此二事,进、退、合明]。注释,[以此二事]:指眚目所见之五色光影(别业妄见)及种种日月星辰之灾象(同分妄见)二者。[进、退合明]:[进],即演绎。[退],即归纳。演绎是指推论,愈推 愈广;归纳就是范围由大缩小,叫做归纳法。[合],合观归结。[明],表明、说明。义贯,佛言:然而这些日月星辰等的灾变不祥之象,[但此]小[国]之人才[见]到,而[彼]邻近另一小[国]之[众生],对于此等现象却非但[本所不见,亦复不]曾听[闻]过 。[阿难,吾今]即[为汝以此]眚目所见光影(别业妄见)及日月星辰之灾象(同分妄见)[二事]作个[进](演绎)、及[退](归纳)之审析,并将其归结[合]而观之,以 示[明]其理。经文[阿难,如彼众生别业妄见,瞩灯光中所现圆影,虽现似境,终彼见者目眚所成。眚即见劳,非色所造。然见眚者终无见咎。例汝今日以目观见山河国土及诸众生,皆 是无始见病所成]。注释,[虽现似境]:其圆影虽现出似有实境;亦即,那些圆影看起来好像是真的一样。我们现在就是,看起来没有一样不是真的,所以,众生哪会去觉悟?这世间看起来 这么强烈的感受,哪一个说这世间是假的?眼睛所看的、耳朵所听的,全世界、全宇宙的人,大家都认为这是真的;只有佛弟子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终彼见者目眚所成]:但终究还是那看到的人其翳眼所成之幻境,不是真实的。[眚即见劳]:[劳],病也。若有眚病即是其见有病。[非色所造]:所以那些圆影并非外色 所造,而是自己眚目所见。[然见眚者终无见咎]:然而若能知见觉了这一切都是眚病所为,终不会再堕于眚见之咎;意思就是:看一件事情要用健康的心去看,那就什么 都迎刃而解,用真如之心去看,没有能所;用如如不动的心去看,没有能所;用离一切相去看,没有能所,就这么看,就这么如如不动,就这么解脱!也就是:知幻即离 ,觉已非梦。义贯,佛言:[阿难,如彼众生]因个[别]之[业]而造成虚[妄]之[见],因而[瞩]见[灯光]之[中所现圆影](见一真法界中现有自他根身器界),其圆影[虽现]出近[似]实 际之[境]界,然而[终]究是[彼见者]之[目眚所成]之幻境,并无真实之实体(自他根身器界虽现如实有之境,终究是自心妄惑所成,并无实体)。[眚]目所见之境[即]是[见]之[劳]相(见之病相),[非]是外[色所造],乃自眚病所成。[然]而若能知[见]觉了这一切皆是[眚]病所成[者],则[终无]复堕于眚[见]之[ 咎]矣(如觉了即不复梦矣)。如今以由眚病而见圆影之事来[例]同[汝今日以目观见]些三界之[山河国土及诸众生],一切有情无情、依报正报,其实[皆是]你[无始]以来 所患眚[见]之[病所成],并无实体!这个重点就是说:所有万法都是心的见病所产生的,看了种种的感受、种种思惟、种种的造作,问题统统是出在哪里?出在无始的见病,就是见一切相,以不健康的心看 这件事情。而这个问题分粗跟细,先天带来的这个执着性太强,所以,二六时中,都一定夹带一个我执,白天虽然比较容易克制一点,看到名、利、色三关,仍然是团团 转。所以,要修行,它难,就是连白天都控制不住!白天控制得住,远离这一些烦恼,晚上呢?一睡觉当中,这些意志力没有了、消失了,于梦境又显现种子,所以,它 困难就是难在太微细了,佛经太难理解,而且要真实的去解脱,太难太难!可是,如果你不去接触佛法,那就完全没有机会;只要接触佛法的众生,都能受益,哪怕是听一句、听一个典故、一个故事,哪怕是一句佛陀的简单开示,也能够改变我 们的人生对宇宙的看法,也能够让我们活得很快乐。虽然没有办法一下子像佛一样,可是,日子已经不远了,解脱的日子已经不遥远了,只要我们有心。坚持,你就一定 会有所收获,记住哲学家这一句话;当你目标正确,坚持,你就一定有所收获!我们学佛的目标正确,你一定要做一个动作,就是:我坚持听经闻法,刮风、下大雨、下 冰块我都来!坚持,一定有所收获,这是勉励大家;听经闻法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环!尤其在我们这个末法时期,说一句实在良心话:要听到楞严大法,还挺难的,还非 常难得的因缘,诸位还能够坐在底下,能有因缘聚会一堂,难能可贵!经文[见与见缘,似现前境,元我觉明见所缘眚,觉见即眚。本觉明心,觉缘非眚。觉所觉眚,觉非眚中。此实见见,云何复名觉、闻、知、见?是故汝今见我及汝并诸世 间十类众生,皆即见眚,非见眚者。彼见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见]。因为《楞严经》翻译得很简短,一般人实在是看不来,像这样的话这么省略,没有相当的佛学的基础,或者是经教上的通达,实在很难理解他在讲什么。注释,[见与见缘,似现前境]:能见之见分与所见之缘(相分),晃如现在目前而为实有之境。差不多一切众生,没有证圣果的,百分之一百都认为境界是实在的,它是 很受用的,眼睛可以见、耳朵可以听,这个一点都跑不掉。所以,那种从小到大没有觉悟的智慧心,就是运用执着和知识,那么,这个没有办法进入佛的领域。[元我觉明见所缘眚]:[觉明]之[觉]是妄觉,并非真觉;因为自心本觉,而起一念无明,还欲求觉;以此一念之妄求,反而转真觉为妄觉,而往外求索,故成根本无明。 我们现在一切众生都有在作用,只是这个作用是妄心在作用,不是真心。譬如你看一个人,很恨他,这个就是五重圆影,本性没有这种东西,产生心的病态。譬如说你嫉 妒一个人,而佛陀说:没有那个人让你嫉妒。或说你想要占有一件事情,佛陀也告诉你:没有东西可以让你占有。我们没有办法如如智照如如理、无生的理,我们一直认 为有东西,那问题就出来了,病态的心就出来了,攻击、伤害、毁谤、不满、牢骚、抱怨、贪瞋痴、嫉妒、占有,没有一样不是心中的阴影,就是这样一直产生不必要的 心态、不必要的病态;不必要的病态就是真心的圆影。此谓,承上句,现似实有的前境,原来实是我自己最初心起妄觉而欲求明之根本无明,因而幻起能见分,而妄见现前实有所缘之相分,如是所造成的眚病,而究其实,这 一切能见与所见,并皆没有实体,就是无自性的意思,皆是眚病。这个就是看出来的见病。意思是没有正觉的看一件事情,没有正确看到一件事情的真相,我们看到的, 把这个缘起的假相误认为是实体,所以,在这个缘起的假相里面迷惑了,又产生种种不必要的贪瞋痴慢、身见、边见、戒取见、见取见、邪见、恶知见等等,包括你大学 的学者,仍然无法跳脱这一些,仍然没有办法跳脱这个知识的领域,就是所谓的所知障,因为他那个是妄觉,不是真觉。[觉见即眚]:若觉自己能见,此即是眚病。亦即,此能见实是妄见,而我们就一直以这个妄见为本,就一直看出去,就一直烦恼。而此能觉亦即是妄觉,非真觉——其实 是一种病。[觉所觉眚,觉非眚中]:一旦觉了一切所觉者皆是眚病,问题出在红热的眼病,就问题出在无始的见病。则此觉即是真觉,而非仍堕在眚咎之中。所以,平常 心是道,就是这个道理,为什么叫做平常心就是道?不必有太多情绪的东西,没有必要,这个都是心灵的负担,别人好坏,跟我们生死真的一点关系都没有![此实见见] :这样便是真实知见了一切能见与所见皆非真,皆是妄见。[云何复名觉、闻、知、见]:为什么还把一精明的妙觉明性称为六和合的见、闻、觉、知,且妄认其为真实有此六分别,本来是一精明,分为六和合,眼睛就对明暗、耳 朵就对动静,没有办法逾越这个范畴。并且认为见闻觉知决定为我心之相?一切众生都是这样,我能看、我能闻,这个就是我的心啊!不晓得这个是妄识、妄分别,能分 别的意识心是妄见,所分别的相是缘起、是空,不知道!而实际上,一切能见所见、能闻、能觉、能知併所见、所闻、所觉、所知,皆是一精明体上所起的眚病,能所不 断就是眚病,能缘的心、所缘的相,一直误认为确实存在,而不知道这个妄识的执着心,其实是没有实体的,妄识无体、妄识无处、妄识非心,这前面讲过,都无实体。[汝今见我及汝……皆即见眚,非见眚者]:所以以你现所见到的我及你自身,以及种种器世间,与十类众生,一切世出世间圣凡依正,都是你的见精之眚病所成就的,眚 病就是无始的见病,无量亿劫以来,看什么,那个见就是生病,没有一天是健康的。并非能彻见[一切法皆是眚妄]之真见。[彼见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见]:彼见性是 绝对,没有能所,诸位!见性就是没有能所,它是绝对的大智慧、绝对的大解脱、绝对的大自在、绝对的平等、绝对的大慈、绝对的大悲、绝对的无分别、绝对的无相, 它没有能所。彼见性乃真精妙明,[真]就是非假,[精]就是纯一无杂,真精妙明,纯一无杂,没有妄,完全真心。所以它的性从来没有跟着见精起眚病,意思是如同虚空 ,从来不随相转,相不离虚空,虚空不是相,虚空从来不受相的影响,这个就是比喻得最好!所以见性不名为[能见],因为它是绝对,没有能所,因此更无[有所见]:以 其不病故,无有能所之分。所以,见性是自体分,清净的心。义贯,佛言:能[见]之见分[与]所[见]之[缘](就是相分),晃如近[似]真实[现]在目[前]而为实有之[境]界;其实[元]来是[我]最初心起妄[觉]求[明]之根本无明,这 什么意思?就是头上安头,就是知见立知,清净心本来就是绝对的知见,却把它头上安头,叫做知见立知,本觉本来就没有妄,而去加一个明,就变成妄觉,不是真觉。 幻起能见而妄[见]现前实有[所缘]之相分,而成[眚]者;是故若[觉]自己能有所[见即]是[眚]病(因真如法界中,实无能见所见)。虽然起了能所之心,但若能以[本觉]妙[明]真[心]去[觉]了能[缘]与所缘二者皆是虚妄,即[非]有[眚]病了(见眚非病)。一旦[觉]了一切[所觉]者皆是[眚]病,则此[ 觉]即是真觉而[非]复堕在[眚]幻之[中]了。[此]即是真[实]知[见]了一切能[见]与所见皆非真,皆是妄见。若能如是觉了,则[云何复]将本一精明之妙觉明性[名]为六 和合之[觉、闻、知、见],为什么讲六和合?因为六根面对这个外面的六尘,叫做六和合,眼睛与明、暗合;耳朵与动、静合,就变成六和合。而更妄认见闻觉知决定为 我心之相及外境相?所以,我们内在里面的想像、种种的相和记忆,其实是不可得![是故汝今]现前所[见]到的[我及汝]自身,[并诸]器[世间]及[十类众生],一切世出世间、圣凡依正,[皆即]汝之[见]精之[眚]病所成,而[非]为能彻[见]一切法皆为[ 眚者。彼]清净[见]性乃[真精]妙明,其[性]从本以来即[非]有[眚]病[者](本性从来不病,不与妄合;其体虽究竟不染不变,却有随缘幻化之用),诸位!这个随缘其实 是方便说,虚空从来不随缘,虚空若随缘就变成生灭;虚空不离因缘,但它不是因缘法,虚空如果能够随缘,虚空就变成生灭法;佛性如果可以随缘,
佛性就变成生灭。 所以,佛性从来不随缘,只是不离因缘,要如是见解,才是佛见。是[故]妙明真性[不名]为能[见],以其实无能所之相。经文[阿难,如彼众生同分妄见,例彼妄见别业一人:一病目人同彼一国,彼见圆影眚妄所生。此众同分所见不祥,同见业中瘴恶所起,俱是无始见妄所生]。义贯,佛言:[阿难,如彼]一国[众生]由于[同分妄见]之共业所见种种灾象,来[例彼]因眚目而生[妄见],见灯有圆影之[别业一人:一病目]之[人]实[同彼一国]之人,[ 彼]病目人所[见]之[圆影]乃[眚妄所生],并非即灯或离灯而有实体,抑即见或离见而有实,本无有生。因为一切法无生。而[此]国之众生因[众同分所见]之[不祥]诸相, 乃[同]分妄[见]共[业中]所感[瘴]疠[恶]气[所起]之妄相。而此等诸妄相,[俱是无始]无明熏成[见妄所生]之虚影,犹如空华、阳焰。所以,我们看到一切相,映在我们的脑海里面,其实那是影像,没有实体。所以,佛陀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就是这个道理。所有相都是记忆 的残影,所有的记忆,也是妄识所分别、存在的一个假相。因此我们不能看到缘起的假相叫做幻影,一直影响到我们的生命的真实性,这个是愚痴的人!既然凡所有相皆 是虚妄,就必须空到底,空掉一切执着,空去一切的分别,空掉一切的颠倒,令心无所增减,是真正的修行人。诠论:人虽有一、多,业亦有同、别;然其为眚见则同。因为一国之人之同分妄见(见到日月星辰灾相),人数多且规模大,牵涉亦广,所以较难了解;而一人病目见灯 有圆影,则事件比较单纯,易于了解;然而两者之道理实同。把一个人当作一个国家就对了。因此佛即以一人来喻多人,以[别业妄见]来比喻[共业妄见](同分妄见)。经文[例阎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并洎十方诸有漏国,及诸众生,同是觉明无漏妙心见闻觉知虚妄病缘,和合妄生,和合妄死。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则 复灭除诸生死因,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清净本心,本觉常住]。注释,[诸有漏国]:即非清净佛土。[虚妄病缘]:虚妄之见病所缘之相分。此病非实,否则永不得瘥。[和合妄生,和合妄死]:能见与所见和合,而虚妄现出生相,复和 合又虚妄现有死灭之相。然实没有生死,亦无和合。譬如说你悟到父母亲未生本来的面目,父母亲没有生我们,我们什么时候生?爸爸、妈妈结婚的产品,就是和合,父 母亲结合,这个就是和合,因缘。而我们这个色身也是缘起,我们还没有生出来的时候,什么时候生?说我们今天有死,那只是元素散了而已。我们一辈子,用比较透视 的眼光来讲就是说:集少数的元素出生,说我们生;慢慢这个元素增加了、年岁长大了,说我们壮,或者是我们健康,这元素又比较多了,因为吃、喝,新陈代谢;慢慢 我们这个元素老化了,起不了作用了,最后这元素散灭了,四大元素散灭了,没有了!从生、老、病、死,都没有真实相。没有真实相就是假相,所以,缘起我们叫做生 ,缘散我们叫做灭,其实一切法本自无生,今也不灭,要这样如是见解,能够慢慢的理解佛的境界是什么。证悟到一切法无生有什么好处?就完全不随假相转,你转你的、我转我的,我转的是转烦恼成菩提、转识成智、转染成净,我们是这样转,转自心性成无上菩提。众生不 是,众生是跟着假相拼命的转!为什么?心从来没有定过,绝对没有,他误认为它是真的。一个人没有是非、恩怨、善恶、对错这种能所的东西,你看他的日子是什么? 就真正的找到幸福了,生命真的有着力点了。我们不是拼了老命要追求幸福跟快乐吗?结果,你在这一念的佛性里面,竟然找到了幸福跟快乐;而且这个幸福是真正的幸 福、是真正的快乐。[诸和合缘及不和合]:[根尘识]三者相应染,名为和合;三不相应,名为不和合。这后面会讲到,三种相应染,还有不相应染。名为不和合,[众同分]为心不相应行法, 所以[不和合]即指[同分妄见];而和合缘即指[别业妄见]。师父前面已经讲过了,共业跟别业其实有交叉性、有时空性、有进退性、有复杂性,不是单一的,这样来解释 ,就知道佛法的广大,佛法甚深,佛教的究竟和圆满;只有无知的人,才会说佛教是迷信的、佛教是消极的,只有大愚痴的人会这样讲!义贯,佛言:这又可进一步来比喻,以[例阎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乃至可例整个[娑婆世界],甚至[并洎十方]之[诸有漏国]土等一切器世间,[及诸众生]等一切有情 世间,这一切依正[同是]本[觉]妙[明]本自[无漏]的[妙心]随缘幻起的[见闻觉知虚妄]见[病]所[缘]之相分,唯自心现;诸位!这一句很是重要!为什么叫做唯自心现? 就是你动什么念头,就过什么日子,就这么简单,动恶念,你就一定过痛苦的日子;动善念,你就会过快乐的日子,有善果嘛!动佛念,你就一定会成佛,唯心,唯自心 现。能见所见[和合]而虚[妄]有[生],众缘[和合]而虚[妄]现有[死]灭之相。简单讲:总归世间就是两个字:生灭,就是无常、就是无自性。[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别业妄见 )[及不和合]缘(同分妄见),如是[则复]能[灭除诸]分段、变易[生死]之[因],离幻即觉,离幻就是当下,离幻的当下就是觉,没什么诀窍,就是放下而已,坚持放下 的人就是佛!故速能[圆满菩提]本[不生灭]无上大涅槃[性],重获[清净本心],证得[本觉]出缠而得[常住]不动不坏,入法界性。 第十四节 破和合及非和合经文[阿难,汝虽先悟本觉妙明,性非因缘、非自然性,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阿难,吾今复以前尘问汝: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而自疑 惑,证菩提心和合起者]。注释,[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觉元],妙觉明元,亦即本性。佛知道阿难虽已离因缘以及自然之计,但仍未脱和合及非和合之执,这不只是阿难,是 一切众生,众生不是认为说缘起的因缘和合相,要不然就认为是非和合相,这一定的道理,他没有佛的智慧,绝对没办法脱离和合和非和合的观念。仍在疑惑本性到底是 和合而有的呢?还是非和合而有的?[证菩提心和合起者]:因此也以为能证无上菩提的因地之心(亦即如来密因),也是和合而起的。义贯,佛言:[阿难,汝虽先]已[悟]了[本觉妙明]其[性非因缘]所生,亦[非]堕无因果之[自然性](已离因缘、自然之计),然[而]你[犹未明]了[如是]不生灭之妙[觉] 明[元](本性),既[非和合]而[生、及]非[不和合](仍未脱和合与不和合之执)。[阿难,吾今复以]现[前]所对之[尘]境来[问汝:汝今犹以一切世间]众生之[妄想], 不是用本性。一切众生之妄想而计本性为[和合]而有,认为本性也是从[诸因缘性]和合而生,因[而自]生[疑惑],而更疑能[证]无上[菩提]之因地[心](如来密因)也是 由[和合]而[起者]。经文[则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和?为与暗和?为与通和?为与塞和?若明和者,且汝观明,当明现前,何处杂见?见、相可辨,杂何形像?若非见者,云何见明?若即 见者,云何见见?必见圆满,何处和明?若明圆满,不合见和!见必异明,杂则失彼性、明名字,杂失明、性,和明非义。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这个很长,稍微解释、贯通一下,则汝现在的妙净的见精,这个本性,到底是跟明相和?或者是跟暗相来和?或者是跟通相来和?或者是跟塞相来和?如果是跟明相来和 ,那么,你现在看看这些明相,当明相现前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何处夹杂你的见性?能分辨见性跟明相互相夹杂之处吗?如果我们现在,见性和明相很清楚的可以辩明 :这是见性、这是明相,那么,一个能见的——有情的能见见性、一个无情的相,夹杂起来,就变成什么形像呢?若非见者,云何见明?如果不是见性,为何又能够见到明相?如果就是见性,那么,云何见见?因为已经夹杂了的话,如何用夹杂的色见,来见到能见的无形的见性?这 是讲不通的!换另外一个角度说:如果见性是圆满,圆满就是无缺,就不需要明相了。所以,必见性来圆满的话,又何处跟明相来和呢?没有必要!如果明相本自就是圆 满,也不需要跟任何人和啊,就像佛陀一样圆满,就不需要众生的指导跟开示。若明圆满,不合见和!如果明相本来就圆满,就不需要跟见性来和。见性如果不同于明相 ,那么夹杂起来,就失本性的见性和明相的名字,因为两种混和在一起;两种混和在一起,就会失去明相和见性的名字、和意义。所以,和明非义,见性跟明相和起来, 是没有道理的,见性是见性,明相是明相。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得如是,就是这个道理。注释,[若明和者]:若见精为与[明相]杂和者。[当明现前,何处杂见?]:当明相现前时,明相为于何处掺杂在见精之中?[见、相可辨,杂何形像?]:当见明相之时, 见精与明相,应仍可分明辨别其各自原来的形像;意思是:见性是见性,明相是明相。这么说来,则两者杂和之后,其形像是个什么样子?(为何至今并未看到?)你看 到的见性是见性,明相又是明相。[若非见者,云何见明?]:如果见精与明相杂和之后,所产生的是一个崭新的形像,此新形像中若非仍保有见精原来的形像(即见精本来的形像变不见了;亦即见精不存 在——无[能见者]之相),那么如何还有能力见到明相?若非见者,就是见性改变了,又为什么有能力见到明相?这表示说见性并没有改变。[若即见者,云何见见]:若 杂和之后所显出来的新形像,即是见精的形像(并没有明相的形像在内——无[所见]之相),如此,则如何能说见到了其所见的明相呢?[必见圆满,何处和明?]:如果说[见性]本自圆满,则[见性]之中何处还能与明相和合呢?圆满就不需要,圆满就是无缺,如果是明相圆满工,也是无缺,无缺就不需要 跟见性和了。若明相本自圆满,[若明圆满,不合见和]:若[明相]本自圆满,则不应仍能与见精相和。然而物物本自圆满,否则即不能独立成为一物。[见必异明,杂则失彼性、明名字]:[见精]之本性若一定是异于[明相]之本性,两物杂和之时,则一定会失去见性与明相各自本有的名字,这样才叫做掺杂在一起,而成 为一新的物体。但事实不是,见性是见性,明相是明相,非常清楚!说和合不对,说不和合也不对,说和合的话,就变质了;说不和合的话,那怎么看到明相?[杂失明、性,和明非义”:若杂和之后,即成一新物,因而便失去了本来的明相与见性,如此则若说杂和之后仍有[明相]存在,便不合道理。因为变了嘛,混和在一起了 。(然而我们却现见明相并未曾失去,所以说见精见到明相的时候,为与明相杂和,是不成立的。)并没有变,并不有杂和。义贯,佛言:[则汝今者]本[妙]本[净]之[见精,为与明]相[和]?抑[为与暗]相[和]?或[为与通]相[和]?抑[为与塞]相[和]?[若]说见精为与[明]相[和者,且汝观]看 [明]相之时,[当明]相[现前],而你看到之时,此时明相是在[何处]掺[杂]在[见]精之中(亦即,明相在哪里与见精杂和?——我们遍寻、好好的观察,既找不到他们究 竟在哪里混和,其混和之处所不可得,因此可知并没有和。)又,若杂和之后,[见]精与明[相]本来的形像还是一样分明[可辨](其本来之形像还是在,并无丝毫改变) ,则两者于[杂]和之后应作[何形像]才对?首先两者杂和之后所现出来的形像[若非]再有[见]精的形像存在[者],则[云何]仍能[见]到[明]相?(然而,今实仍能见明相,所以可知见精并未失去,因为它一样可以 见到明相,因此可知实无和。)见性是见性,并没有跟明相和。其次,见精与明相杂和之后,所现出来的新形象,假设说这是存在,假设说有杂和这样的情形。
[若即]是[ 见]精[者],如是则明相之形像便不在内,便失去了;既然明相已失,见精[云何]还能[见]到其所[见]的明相呢?意思是说:如果就是见精者,那么就改变了,如是则明相 之形像便 不在内,便失去了;既然明相已经失去了,那么,见精为什么还能见到其所见的明相?应无所见。然而,实在吾人还是能见到明相,因此可以知道明相并未失去其本来之形像,见性也没失,明相也没失啊!因此可知两者实无和。意思就是没有变化,各安住其本位啊! 若[必见]性本自[圆满],圆满就不需要和了,则[何处]还能[和]于[明]相(为什么与明相杂和)?不用,因为本性是圆满。(见性之性若非本自圆满,即不能独立自成一 物。)也不对。[若明]相本自[圆满],则[不合](不应)仍能与[见]精[和]。因为它已经圆满了,和什么呢?若[见]精之本性[必]定[异]于[明]相之本性,两者[杂]和之时[则]必[失彼]见[性]与[明]相本有之[名字],起变化了,混和在一起就变化了。譬如单身男、女,一结婚组 织一个家庭,就起变化了,要生孩子、要面对经济压力、要上班,孩子出生以后,要照顾、教育、养育,就开始忙了,这个叫做混和,混和以后就会起变化;可是,见性 跟明相并没有混和啊!而合成一体;既然[杂]和即[失]去[明]相与见[性]之本名,起变化了;一男一女结婚以后,就失去单身了。则杂[和]之后仍有[明]相在,即[非]合 于[义]理。(若失本名,即亦失其体相,以有体相即有名,若无名即无体相。然而我们现见明相从来不失,故知明相并未与见精和。)两个都安立本位。所以,说和合不 对,说不和合也不对,为什么?不和合如何见明?[彼暗]相[与通]相,[及诸群塞]相等,[亦复如是],不与见精杂和。经文[复次,阿难,又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合?为与暗合?为与通合?为与塞合?若明合者,至于暗时,明相已灭,此见即不与诸暗合,云何见暗?若见暗时,不与暗 合,与明合者,应非见明!既不见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解释一下,说:复次,阿难!又汝今者妙净见精,到底是跟明合,还是跟暗合呢?或者是跟通合?或者跟塞合呢?若跟明合者,到暗的时候,这个见性跑掉了,为什么? 明相已经灭了,跟明相跑掉了,这个见性就不跟暗合,因为已经跑掉了嘛!为什么还能够见暗?就表示见性并没有跟明跑掉,所以,明暗有来去,见性没有来去。若见暗 的时候,不跟暗合,假设你说的这一句成立,那么,反过来很明显的,跟明合的时候,就应当不见明,因为见暗不跟暗合,当然见明就一定不跟明合,跟明合,就一定没 有办法见到明,这个逻辑是很简单的,只是反过来而已。既不见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义贯,佛言:[复次,阿难,又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相[合]?抑[为与暗]相[合]?或[为与通]相[合]?抑[为与塞]相[合]?[若]见精为与[明]相[合者,至于暗时, 明相已]经[灭]去,则见精应随明相一同灭去,如是[此见]精因已不存在了故[即不]能再[与诸暗]相[合];然见精若不与暗相合,[云何]还能[见暗]相?不与暗相合,怎么 能够看到暗呢?(然而,明去暗来之时,实可见暗,可知见精并不曾随同明相一起灭去:故亦可知见精实未与明相合。)这一句重点就是:尘自生灭,自性不动,就是这 个意思。不管你什么明、暗、动、静、香、臭、离、合的触,来去、生灭、增减,其实都是妄,本性没有这个东西,尘自生灭,自性不动,就是这个道理。你[若]转计说[见暗]之[时],见精[不]须[与暗]相[合]即可成见;这么说来,则先前[与明]相[合者],反过来说,[应非]可[见]到[明]相(因为:不合既能见,则合时应 不见才对,这个逻辑很简单的。怎么可说:不合时能见,合时亦能见?)没有这个道理。[既]然[不]能[见明]相?[云何]现前见精与[明]相[合]时,确实能[了]别[明]相 实[非暗]相呢?与明相合,很清楚就是明相,绝对不是暗,就表示清清楚楚。可知见精并未曾与明相或暗相合。[彼暗]相[与通]相、[及诸群塞]之相,[亦复如是],见精 虽能见彼诸相,但并不与彼诸相合。所以,见精就如同虚空,不跟种种的缘起假相合,本性从来不妄。讲:真妄和合,这个是为了解说方便。诸位!真妄从来不合,真绝对不是妄,妄绝对不是真。讲:真妄 和合,又不是平起平坐,妄的分量等同真,真的分量等同妄,才可以讲真妄和合。等量齐观才可以讲和合。妄只是真的影子,就像第二月,第二月又不是真月,如何跟真 月合?这个比喻听得懂吗?所以,真跟妄从来不合,因为妄本来就不是真,所以,不能合,要等量齐观才能和合。譬如男女门当户对,就结婚。那一个人跟鬼怎么结婚? 一个有形,一个无形,鬼就像人的影子。两个要等量齐观叫和合,真妄和合,就像结婚一样。那如果说讲真跟妄和合,是学术上为了解释一念无明的开始,这个可以理解 祖师大德的用心良苦;但是,究竟的佛意可不是这样子。真跟妄可以和合,那还得了?妄你永远除不掉,因为它的量跟真是一样的,它可以合真。它可以合真就是表示:成佛以后,你又会变众生。修行以后,妄没有了,真心显 现了,怎么样?又变佛了;变佛以后,因为是和合,又变成众生了。所以,要好好的理解,虚空本来就从来没有跟相合过,相是妄,只要放下妄,就自然发现真,就这样 子。相妄性真,就这样子,仅只于此,不能妄上一直讨论。性相其实不二,妄本身不可得,不可得就是真,就这么一回事。不能在妄上一直认为它跟真有没有合,为什么 ?它是妄,怎么能够跟真合?它不是实体!就像鬼怎么跟人结婚啊?鬼又不是人的实体性。妄本身没有实体,妄本无因,如何跟真合?开悟不开悟,这个是关键。一切注解就是这样写,众生也是迷迷糊糊,不知道说这是祖师大德慈悲,为了解释一念不觉,只好这样子开头,而这个开头就是错,也不符合佛意;可是,为了解释方便 ,无始来的开始,不得不这样解释一念无明;无明本空,哪有一念无明?在凡夫的位置,就必须要慢慢的断,在凡夫的位置叫做有次第,从枝末无明断到根本无明,到最 后一念,入金刚地的时候,发现没有无明。所以,本性没有东西可以修;而不修又更糟糕,因为习气断不了!所以,看你要站在哪一个角度说,这个是很重要很重要的, 关键就在这个地方。诠论,世尊为究竟破和合之执,而特将[和]与[合]分开来破:上一段先破[和]相,这一段再破[合]相。[和相]与[合相]分破之后,[和合相]之见即破矣。为什么要分开来 ?佛陀要让它破得彻底,所以,把两个字分开来破。这里《义贯》把这个[和]跟[合]比喻得非常好!又,[和]相有如近世科学上所说的物理作用,故经文中称[杂和]如将 朱砂与麦粉和在一起。而[合]相就有如化学变化的意思一样,就更紧密了。所以,[和]是初步,[合]就没有办法分开了,就更紧密了。经文[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觉元与诸缘尘及心念虑非和合耶]?注释,[此妙觉元]:此妙明本觉之元,亦即本性。[与诸缘尘]:与种种的所缘之尘境,如明、暗、通塞等。[及心念虑]:亦即六识心。[非和合耶]:彼此是不相和合的, 对吗?虚空能够离开相吗?虚空不是相,但虚空不能离开相。有相才能衬托出虚空。有缘起的生灭,才能衬托出不生不灭。没有缘起的生灭,讲什么不生不灭呢?诠论,阿难闻佛在上面破斥和合之计执,于是又转计[法非和合]。不是那一边,就是这一边,众生就是这样子,不是九就是十一,就不会刚好是十,他就是不会刚好是十 。这又是二分法的逻辑推论在作祟。所以,一切众生用思惟的意识逻辑心,永远没有办法进入佛的境界。佛法不是玄学、佛法不是逻辑学、佛法不是理则学、佛法不是数 学、不是数量观,佛法是超越一切数量的。佛法不是逻辑学,它不可以推论的,直下绝对,绝对,你怎么推论?一加一等于二,本性没有数量啊,没有数量你怎么加?所 以,用人类的所有的思惟模式,绝对没有办法进入佛的领域,一定要摆脱这些语言、文字、数量、意识形态、推论。这些意识心,百千万劫绝对没有办法测佛的心境。绝对没办法!所以,世间的学者把佛法当作世间的学问、学术来研究,只能造就学者,不能成就祖师。当然,世间人, 大学问家、教授,把佛法当作学问、学术来研究,当然可以厘清一些观念,这个不错,站在这个角度我们认同;但是,站在证量的解脱的角度,我们不认同,佛法它不是 学术,佛法是解脱的真实证量,是那个内心里面超脱一切语言、文字,完全不能用语言、文字的。所以,大悟不需要经典的,但是,经典来也无妨,无关于语言、文字的 。那个居士问我:师父!我怎么知道我是不是有开悟?我就跟他讲:你《楞严经》拿起来,从第一个字看到最后一个字,包括原文、注解,完全没有任何的障碍,你就是真 的开悟的人。因为无关于文字,开悟的人,语言、文字没有办法障碍他;可是,没有开悟,他会在停顿某一种观念,他讲到这一边的时候,他的思惟模式已经来到这一边 ,突然佛转这一边,一下子没办法适应。知道吗?讲到这一边的时候,佛又突然拉过来这一边,他一下子又没有办法适应。众生他依着意识形态,在跟着语言、文字跑,那个追佛,他就不是佛。用意识形态追语言、文字、听经闻法,用意识心来听佛法,你永远没有办法了解佛,因为你永远在 追啊!我讲的时候,你落入意识形态的观念;我讲的时候,你又落入推论的观念。这一句话则好要听得懂,那个懂就是意识心,那个不是悟。一下子佛又转到另外一个角 度,一下子反应不过来,这个就是意识心在作祟,没有真正的悟。所以,才会听到这个,似懂非懂,一下子转过来,又没有办法去理解,就是停留在理解的角度,不是真 正见性的功夫。 经文[佛言:汝今又言觉非和合。吾复问汝:此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和?为非暗和?为非通和?为非塞和?若非明和,则见与明必有边畔!汝且谛观:何处是明?何处 是见?在见在明,自何为畔?阿难,若明际中必无见者,则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云何成?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注释,[若非明和,则见与明必有边畔]:如果说见精非与明相相融和成一体,则见精与明相之间,一定有一个分界线,可分出彼此来。[在见在明,自何为畔]:在见精与 在明相之间,从何处开始是彼此的分界线?[若明际中必无见者,则不相及]:若在明相的际限(范围)内,必定是没有见精存在的话,那就可知见精与明相两者不相交涉 (没有交集)。因为明际当中没有见。[自不知其明相所在]:承上,既然见精与明相不相涉,自然就不知其所见的明相到底在哪里。[畔云何成]?:若见精不知明相在哪里,两者之间又无交集,这样的话,两 者之间的分界之边畔,如何能成立?义贯,[佛言:汝今又言]妙明本[觉]之元并[非和合]。[吾复问汝:此妙见精]若是[非]与他物[和合者,为非]与[明]相[和]?抑[为非]与[暗]相[和]?或[为非]与[通]相 [和]?抑[为非]与[塞]相[和?若]见精为[非]与[明]相融[和]成一体,[则见]精[与明]相之间[必有]个[边畔](分界线)。[汝且谛]实[观]察:到底[何处是明]相的界限 ?[何处是见]精的界限?[在见]精与[在明]相之间[自何]处开始[为]边[畔?阿难,若]在[明]相的[际]限范围之[中,必]定[无见]性存在[者,则]可知见精与明相两者并 [不相及];(既然互不相及,则不可说见精见到了明相;既没见到),[自]然就[不知其]所见之[明相]之[所在],如是则两者间的边[畔云何]得以[成]立?连处都没有, 连见着都没有,哪有边畔呢?(若两者间的边畔不能成立,则两者之间即非有边畔;边畔既无,便不能说见精与明相不相融和;必定是相融,所以,虚空容下一切的相, 一切的相在虚空当中。因此,说见精与明相不相和,不能成立。)所以,虚空跟诸相不二。[彼暗]相[与通]相,[及诸群塞]之相等,[亦复如是],不得言其不与见精相融 和。经文[又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合,为非暗合?为非通合?为非塞合?若非明合,则见与明,性、相乖角,如耳与明,了不相触。见且不知明相所在,
云何甄明合、非合 理?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注释,[则见与明,性、相乖角]:[乖角],乖违如牛之二角。则见精与明相二者,一个属于性,一个属于相,便两相乖违如牛之二角之对立。[如耳与明,了不相触]:耳 根跟明相有什么关系?明相是对眼根的,耳朵是对声尘的,就象耳朵跟光线了不相触,这是非所对之相。犹如耳根与明相,两者丝毫不相触及,互不相干。[见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见精与明相既不相触,见精便不可能知道明相在哪里,见精既然连明相的所在都不知道,还怎么去甄别它们两者是相合、还 是不相合的呢?(——意思就是:根本不用甄别了!因为既然两不相触,很显然是不相合的!)义贯,佛言:[又]此本[妙]之[见精]若[非]与诸尘相[和合者,为非]与[明]相[合]?抑[为非]与[暗]相[合]?或[为非]与[通]相[合]?抑[为非]与[塞]相[合]呢?[若]说 见精为[非]能与[明]相融[合]者,[则见]精[与明]相,必如[性]与[相]互相[乖]违如牛之二[角]之对立,永远碰不在一起,这便犹[如耳]根[与明]相一样,两者[了不相 触]及,毫无交集,若如是者,则[见]精尚[且不]能[知]道[明相所在]之处,我们[云何]还去[甄]别[明]白二者是[合]或[非合]之[理]?(如是则根本不用甄明了——然 而事实上是,明相来时,我们实能知明相之所在,因此若说见精与明相互不相触,是不能成立的;可见见精与明相是有相触,两者既有相触,则说见精与明相为不相融合 ,是不通的;故知,见精与明相非不相合。)[彼暗]相[与通]相,[及诸群塞]之相,[亦复如是],非不与见精融合。这个,今天就到一个段落。底下就是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还有七大。为什么这一段这么重要呢?诸位!开不开悟就看这一段,五阴在二 乘人来讲,是污垢的、是杂染的、是痛苦的;在佛的境界就不是这样子了,即五阴身就是佛的身,这个大乘的精神,就完全跟二乘人不一样了,就是说,二乘人破一切的 执着;而佛陀刚好转识成智,就是:五阴就是本性的作用。五阴从[色],色法就是生灭,色即是生灭、色就是无常、色就是缘起、色就是空,空就是不可得,不可得就是 佛性。[受]就是生灭,生灭就是无常,无常就是缘起,缘起就是空,空就是不可得,不可得就是佛性。[想]就是生灭,生灭就是无常,无常就是缘起,缘起就是空性,空 性就是不可得,不可得就是佛性。[行]就是生灭,生灭就是无常,无常就是缘起,缘起就是空性,空性就是不可得,不可得就是佛性。[识]就是生灭,生灭就是无常,无 常就是缘起,缘起就是空性,空性就是不可得,不可得就是佛性。色、受、想、行、识,即生灭当体即空,就是不生不灭。所以,大乘的精神,是要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入佛的正见;二乘人是厌恶它、是远离它,也观不净观、烧观、虫观 、脓烂观、死观,不要贪爱。佛陀说:这是为了破除我们的执着,才作如是说。当我们学习大乘的,就可不是这样子的了,[色]是佛性,在一切缘起法展现;[受]是佛性 ,我们让众生感受到佛;[想]是佛性,让我想尽办法,众生的思想里面,他有佛;[行]是佛性,让众生体会到,一切身口意就是佛,刹那生灭,就是空、就是佛;[识]是 佛性,让这些生灭的意识心,转化成智慧的如来藏性。五阴就是道场,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五阴就是作佛事,即五阴身就是如来身,回归当下,承认、认同你就是佛,我们内心里面有尊贵的佛性,要珍惜你现在,不要鄙视 自己,不要看轻自己。所以,如果你要自杀的时候,内心里面告诉自己:与其你要去死,不如把你的生命贡献给佛祖,因为你也是佛!观念转变一下,不要太自卑:我不 行啦,我根器太差了!师父!您在讲什么,我都听不来,我怎么会是佛?是的!因为你是未来佛,听不懂是正常人,听得懂是骗人的!要是听得懂,你还来?这个不太可 能。怎么可能听得懂,是不是?好,我们今天的段落功德圆满。跟师父念: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灾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向佛三问讯回向: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圆瑛法汇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讲题:五阴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日期:-片数:共4片(本片为第1片)DVD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翻开《楞严经讲义》,[丑二 会通四科即性常住 (分二)][寅初 总标即妄即真] [二 别明即妄即真 (寅初分二)][卯初 明幻化相即真 二 会四科法即真 今初]这个四科就是: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五阴一科,六入一科,十二处一科,十八界一科。那么,讲这里为什么没有包含七大呢?因为七大的名词有一点不一样, 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统统称为: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七大不是这样,七大,譬如说火大,就是: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水大: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风 大: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所以,他这儿讲四科,就是讲到十八界。底下这一段,这二个月的课程,是开悟的关键,能不能见性,就看这二个月的课程。如果你经文都 听得懂,注解一点都不生迷惑,听经闻法的时候,没用意识心,没有不解的地方,完全不迷惑,就表示你是见性的人,没有一句听不懂,那么,你就是跟诸佛菩萨一鼻孔 出气的人,是不简单的人!底下,会通四科,即性常住,[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说:阿难,你到现在仍然不明了,一切缘起的浮尘,诸幻化相,为什么叫做幻化呢?因为都是颗粒微尘所组合的有机体,其实并没有真实性。当处出生,当处的缘起就是 出生;随处灭尽,因缘散了就灭尽了。这个最重要的关键在哪里呢?叫做幻妄称相,为什么叫做相呢?因为它是虚幻、是妄、是缘起性、是空性的、不实在性的,求取体 性不可得,叫做幻妄称相。只要是相,统统叫做妄,一个颗粒微尘是妄,一朵花是妄,桌子、椅子是妄,乃至无量三千大千世界,只要是相,它就是妄。所以,佛弟子要 认识的是什么?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就是要认识相中的性,相中的性才是真正我们要找的。妙觉明体就是真心,修学佛道就是要找出这一颗真心,它是幸福的关键、是解 脱的关键、是智慧的关键、是了生死的关键、是一切修行、道的关键,全部在这一颗真心,你说开悟重不重要?[此下会通四科:五阴]、称阴,是因为它覆盖的意思。称[六入]、就是因为外面的六尘,由六个地方进入,而染污我们的清净心,所以叫做入。譬如说色尘透过眼根,染 污了我们的清净心,所以,这个叫做眼入;动、静二种声尘,由耳根而入,染污了我们的清净心。当然,这个还分能所,角度不同,眼根也可能变成能,譬如说眼根能够 缘色尘,色尘是被动;但是,如果站在能染污的话、站在能缘,就是眼根攀缘色尘;站在能染污,就是外尘为能,眼根为所,所以,这个互为能所,看站在哪一个角度。 所以,六入就是由外尘来透过六根,而入于心中,染污了我们清净自性,所以称为入,来入于我们的心。[十二处]、就是六根,还有六尘。[十八界,一一诸法,观相生灭全妄],所以,这个佛法,它就是把复杂的人生跟宇宙,归纳成简单的理论,让你更容易下手。尽归人生 、宇宙,就是生灭、就是无常、就是缘起、就是空,就这样子。[论性即妄皆真]。如果讲本性的话,因为妄本空,统统是真心的显现。[上科无有结文者,正因上科所显, 见精相妄性真,但约近具根中],就是在根中里面去讨论。其实可以扩大,[实则量周法界],意思就是整个法界尽是如来藏性,整个虚空宇宙,其实就是你的财富;只是因 为你执着,愈执着的人就愈贫穷;愈不执着的人就是愈富有。为什么?把胸量一直扩大。一直执着的人,只要一点点小事情,他就享受不到生命,不管你多么的有钱,或 者住几层楼,或者是有什么名牌,没有用的!这一颗心,你没有找到解脱的思想,就是让你轿车啊、美女啊、房地产一大堆,得不到幸福,因为幸福从这个地方得不到。 真正的幸福来自一颗解脱的心;真正幸福来自一颗智慧的心;真正幸福来自一颗佛陀的心,快乐从懂得分离开始。实则量周法界,[遍为诸法实体,故与会合融通,摄事归理,会相入性,以明情与无情共一体,处处皆同真法界。文乃一气贯下,是以不结。从此不复称见精、见性之名, 改称为如来藏,妙真如性]。为什么改称如来藏,妙真如性?因为它是一切法的总合体,六根会入,就是如来藏性;六识会入,还是如来藏性,就像百川纳归大海,如来藏 性,六根、六尘、六识,一十八界,没有一法不是在如来藏性里面转,不是如来藏。没有一法能离开如来藏性而起作用;只是因为我们真正的真心的作用失去了,而都是 用妄,夹带无明,无始的见病在作用。[见性约一根是别,藏性摄六根是总,但是总、别异称,实无异体耳]。体性是一的。[此科紧承上文,不但见精相妄性真,乃至一切诸法,无不皆然,即一切幻化之相,亦复如是,因汝犹未明了,今当为汝示之。浮尘者虚浮不实之尘境]。为什么叫虚浮不 实?追求到快乐的尘境,痛苦它就来!就像我看到今天的报纸,韩国的前总统卢武铉自杀,贵为总统,叱咤风云,不可一世,而今安在哉?《赤壁赋》里面讲的:而今安 在哉?现在在哪里呢?就可以知道,世间人说追求权力、名利、快乐,其实是追求痛苦,因为它是生灭的、是缘起的、是幻化的。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往内心去找快 乐,不是往外的。[无而忽有曰幻,有而俶灭曰化],无而忽有,世间就是这样子,比如说我们没有这个讲堂,缘起了,突然就有了;有,其实是幻化的,它是缘起性的东 西。有了,又刹那生灭了,一下子,师妈走了、往生了;再过几年以后,我也走了;再过几年以后,法师也走了,一个一个走了,居士一个一个走了。 那一天我们那亲戚来说,我舅舅的儿子,突然猛爆性肝癌,死了!他也是念建中的,年纪比我小,突然听到,我吓一跳,我说:前一阵子才来看我啊!那一天突然听到走 了,五十多岁而已。常常听到今天那个人往生,明天那个人往生,后天那个人开刀、大后天那个人突然车祸,再过几天这报纸:哇!儿童怎么样,又被他爸爸、妈妈打死 ,这一下子就消失的生命,速度快!所以,学佛它不能等待的,它不能等。有而俶灭叫做化,[如空华、镜像、梦境等]。如空中华、如镜中像、如梦中所现之幻境。空中 本来没有花,因为眼睛有毛病,看到空中花;镜中像,镜中像没有实体,它只是影像而已,如梦中之境,梦醒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当(去声)处出生,生无来处;随处灭 尽,灭无去处;不过徒有幻妄名相而已],一切众生都在追求虚幻的东西。[全无实体可得。称即名也,上明相妄。其性真为妙觉明体者:其字指一切浮尘之相,性即相中 之性,相虽妄而性元真,此明性真。以浮尘幻化之相,相不离性,其性即是众生妙觉明体;无相而能现相,故谓之妙。虽现诸相,乃是本觉湛明之性,而为诸法所依之体 ,即此至虚幻之法,本来无体,今明无体之体,即是妙觉明真体];为什么叫无体呢?相是无体性的,真心是有体性的;相看得开,有体性的真心就显现、妙觉心就显现; 你不能说连这个般若涅槃妙心都没有,那怎么修行呢?所以,这个是真体。[如虚空华,虽至虚妄,华体即是空体。举此至虚之法为能例,例明下文,阴、入、处、界,似实有法,令其比类发明,令知一一相妄性真],这一句话就是关键,相妄当 体即空,真心就显现。换句话说:相看不开的人,没有办法入佛的境界,动到一念贪,你与佛隔绝;什么事情起嗔恨心,使嗔恨心不断,你与佛隔绝;嘴巴不清净,是非 恩怨不断,你与佛隔绝,因为相是妄,你看不开啊!对不对?做法师的人,看到别人出名、得到大供养,心生嫉妒、不满,这个人离佛太遥远了!因为不懂得随喜,不懂 得佛的心,看到愈出名的人,看到别人愈有成就;看到别人得到大供养,心生欢喜;喔!佛教又出了一个人才!随喜这样赞叹,这个比丘的心就接近佛;
这个比丘尼的心 就愈接近佛。出家人,这个随喜功德是很重要的,我们自己不行,我们谦卑,很好;但是,看到别人比我们有成就,我们赞叹。相妄性真,诸位!禅宗里面有一句话非常非常的重要,叫做解缚从心,无关余处,这一句话可是生死的关键、修行的关键。解,要解脱;[缚]就是束缚,要解脱跟束缚是 从心下手,无关余处,跟相没有关系;也不能说完全没关系,意思就是不着相,相空,性就显。所以,解缚从心,无关余处,你真的要入修行吗?要入佛的三昧吗?要开 佛的智慧吗?要明心见性吗?就是从心,无关余处,这是关键。所以,认识这一颗真心,比认识金钱还重要,认识金钱不一定会得到幸福,不一定啦,也许你有钱会很幸 福;但是,认识了这颗真心,有钱、没钱都幸福,我就知道这个是幻化的。什么是佛?用最少的欲望,最少最少,最极少的,日中一食、树下一宿,用最少的欲望,只要 能维持这个色身的能量就行,然后把精神领域、智慧升华到最高点。所以,佛无所求,一个人做到这样子,哪一个不解脱?对不对?令知一一相妄性真,[即事即理也。初 明幻化相即真竟]。[卯二 会四科法即真][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为什么要加[虚妄],因为本来不生,现在缘起你讲生,告诉你:生当体即空,就是无生,所以,生是虚妄的。记得,假借因缘而生,就是妄生;假借因缘而生的,是虚妄 而生;假借因缘而灭的,也是虚妄而灭。换句话说:这个世间,从人生跟宇宙观当中,无一法不是幻化的,没有一法不是缘起的。这个世间、人生,没有一种东西它是永 恒、实在的东西,都是不可靠的东西,只有靠自己的真心跟智慧。[如是指法之辞,紧承上文,如是至虚幻之法,尚且相妄性真,例显世间所有诸法,乃至阴、入、处、界,皆如是也]。乃至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尽如是,[诸经论 中,多皆阴、处、界三科,惟此经加六入一科,因为圆通法门,推重根性故也]。从六根性下手,[诸法虽多,四科之中,科科收无不尽,以一切诸法,总不出心、色二法 ,因对机],[机]就是根器,因为要对根器,开示不一样。[开、合故],[开]就是广说,[合]就是少说。所以开,开色,多说一点色法;合心,少说一点心法;开心,多说 一点心法,譬如五蕴——色、受、想、行、识,心法就四个,受、想、行、识就四个,合色,就变成一。开就广说,如果要广说心法,少说色法,叫做开心合色;如果要 广说色法,少说心法,叫做开色合心。[广、略有异]:就是广说和略说有所不同。[一、为迷心重迷色轻者],迷心,对心法比较不了解的,就多说一点心法;对色法比较不执着的、比较不迷惑的,就少说,所 以叫做[合色]法、少讲,把色法集合起来,一切法有形相的统统叫做色;但是,多说心法[开心],就是把这个心法多讲。[合色法为色阴;开心法为受、想、行、识四阴] ,就是心法广说了。[乃说五阴。二、为迷色重迷心轻者],对这个色法比较不解,对心法比较了解的,迷的没有那么重的,因此就[合心、开色,合心法为意根];意根就 是代表一切心,在唯识的名相叫做第七意识,也就涵盖一切心法了。[开色法为五根]、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六尘],就是色(色尘)、声、香、味、触 、法。[说十二处],说十二处的意思是说色法:五根加六尘有十一处;而意根就是心,就只有一个,叫做合心开色。[六入亦然],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 ,只有意是心,眼、耳、鼻、舌、身是色,所以,六入亦然是什么意思?就是开色合心。[三、为色、心二迷俱重者],对色法也迷,对于心法也迷,那就开的更微细,讲 多一点。[心色俱开,开心法为意根、六识、七种];意根是一;六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开心法为意根加前六识,总共叫做七种心法。[开色法为五根、六尘]、五根六尘加起来就是[十一种],这是色尘、色法。上面的加七加十一就是[说十八界]。简单讲就是六根、六尘、六识。[四、为心、色二迷俱轻者 ,心、色俱合,但说二法],就是色心二法,[皆可收尽一切诸法]。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这个世间,不是精神就是物质,色法就是物质,心法就是精神,就这么简单。但 是佛教讲的心法、色法非常的微细,不同于物理或者是化学家所讲的。但说二法,皆可收尽一切诸法,[此四科法,合上一切幻相]。为什么讲幻相?只要是相,上面一定 加一个[幻],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哪一种相,它不是颗粒微尘所构成的?就像我们这个色身,也是细胞所构成,骨头有骨质的细胞;血管有血管的细胞;头发有头 发的细胞,它就统统是细胞啊!拿出讲义:万有就是一切法,这个[有]就是法,万法。这个万法如何来归纳呢?把它归纳起来;因为我们这个不是今天所讲的重点,这个是唯识学里面讲的;但是,因为 我们这样才有办法辅助今天的更容易理解,所以列出来。因此不能耽搁很多的时间,就稍微注意一下听。这个心称为心王,叫做心王八识,或者是称为八识心王,意思就 是心王有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我们称为心法,或者是心品,我们常常称为八识心王。简单讲就是缘外境的精神主体性,就是 心王八识,或者称为八识心王,就八。心所,有五十一心所,有受心所、想心所,因为这两个特别的强,任何一个人接触到外境,一定有种种的感受、一定有种种的妄想 ,所以,这个受、想各别列出来,就是二个心所;那么,这个行蕴就是四十九心所。好,心所犹如大臣,心王犹如国王,国王出去,旁边一定有大臣,没有说可以让国王 单独出去的。眼睛见一切色法,一定会动念,看你动什么念?譬如说我今天眼睛看不顺眼的,这心所,譬如嗔恨心就起来,就配合心所;耳朵听了一句不顺的话,嗔恨心 就起来,心所的嗔心所就起来。如果这个人很有善根就不一样了,他内心里面想说:我要来听慧律法师演讲,这个《楞严经》难能可贵!来,眼见佛像,耳闻正法,内心 里面产生慧心所,还善根心所,叫善心所发现,这个人接触到三宝,时时刻刻都是善,绝不容许去造一点恶。所以,国王一出现,善良的大臣就跟在旁边,叫做善心所配 合心王演出,国王出门,这个大臣一定跟在旁边;问题就是这个大臣跟的是治国的良臣,还是害国害民的奸佞的大臣,就看你怎么跟了!跟着贪嗔痴,这个是奸佞的小臣 ,这个国王完蛋了!八识全部染污了,它四周围大臣没有一个会忠心耿耿,没有智慧的心所、没有定心所、没有善根的心所、没有惭愧心的心所,你想想看,这个国王怎 么会好?所以,国王会配合大臣,这个心所有五十一心所,有好的心所,有很恶的心所,恶知见的心所,像外道他就是恶知见的,没有正见,没有智慧。听经闻法就是慧 心所配合八识心王。色法十一,所以,8加51再加11,色法是十一。色法——五根、五境、法处色(法尘)。五根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这也是属于色法;五境,就是五尘, 色境就是色尘,声、香、味、触、法,五境就是五尘境。法处色——半分心法,半分色法,叫做法尘。因为这个法尘是前五识落谢的影子,落下来的影子,残留在意识里 面。所以,是由色法(半分的色法),引起内心里面的分别,所以一半是意识心,一半是色尘,因为这个法处色是第六意识以一切诸法为所缘。简单讲:法处色就是我们 所讲的精神作用,种种的受、想、行等等,这个叫法境。法处色虽然它是色,可是,不是外面那一种色,因此叫做半分心、半分色,一半一半,所以,称为法尘。前五识 攀缘五尘落下来的影像,内心里面自我分别,也借重色尘、也借重心意识,所以,半分心、半分色,叫做法处色,叫做法尘。所以,色法就是五根跟六尘的意思,五根加 五尘(就是五尘境),加法处色,五加五加一就是多少?就是十一。 不相应:二十四不相应法,也不是心王,也不是心所,也不是色法;但是,是由色法、心王、心所三位假立而成,称为心不相应行法。譬如说时间,本来就没有时间,是 因为我们假借色法:地球的运转,心王跟心所的分辨,变成创立一个时间的概念。所以,时间它是一种概念,空间它也是一种概念,叫做心不相应行法。这个我们在《百 法明门论》里,讲得很清楚了,今天的重点不是在这个地方,所以就简略提一下。无为法:无为法就是六,有六种无为法。诸位!都加起来,心王:八;心所:五十一; 色法:十一;不相应行法:二十四;无为法:六。8+51+11+24+6,刚刚等于多少?一百,就叫做《百法明门论》,就是百法。色、受、想、行、识,色法就是五根、五境、法处色;心所,就是五十一心所,把受心所、还有想心所,特别的强烈列出来,还有行,就是四十九心所,行蕴四十九心所 ,心不相应行法就是行蕴里面的。再来,识心所就有八识。诸位看,色、受、想、行、识,色是色法,受、想、行、识是心法,在色受想行识旁边写:五阴。受想行识就 是写一个:心,合色开心,合色为一,开心为四,就是五阴。色法是十一,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入,眼、耳、鼻、舌、身,这是色,意根是心, 在六入的旁边写:合心开色,合心法为意根,开色法为五根,六入,眼、耳、鼻、舌、身是色,意根是心,叫做合心开色,合心为一,开色为五,一加五等于六,就是六 入。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色境、声境、香境、味境、触境、法境——十二处:合心开色。为什么写合心开色呢?合心根为一,就是意根;开色有十一,开 色法。好!念一遍: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这是色;意根,这是心;色境、声境、香境、味境、触境、法境,这个是色。所以,十二处合心开色,合一个意根 ,开十一个色法(五根加六尘),五加六就是多少?就是十一。十二处的底下,里面有七、八识,这什么意思呢?就是由第八意识变现出来的身根,第七意识执着第八意 识的见分为自我。所以,身根是怎么来的?就是第八意识变现出来的,本来无我,但是,第七意识强加一个[我]的概念,所以叫做:第七意识的见分,以第八意识的见分 为自我。换句话说:见相二分本来来自自体分;可是,强烈的加一个我执,还有法执,那么,身根就显现出来,就是七、八二识变现出来的,叫做身根;叫做根身、器界 、种子嘛!那么,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称为前六识。这个意根有二重含义,如果说站在前六识,一个归纳,合心开色,这个意根就表示只是意识;如果说站在唯识的详细的八识来分析,那么,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 、身识、意识,第七意识就叫做意根,在这个时候的名词,意根就是第六意识的依靠,第六意识的根,意识的根称为意根,这个时候是指第七意识;而在这个地方,它是 指前六识,只是方便说:意根。因为前面: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都有一个[根],所以,在这个意根是指意识,不是指第七意识,这个要特别注意。十八界——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色境、声境、香境、味境、触境、法境;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最钝根、最差的根器的人,佛统 统开,色心二迷,俱开,色心二迷的人、很重的人,心法跟色法统统开。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这是色,就是五根;意根,这是心,就是一;色境、声境、香
境、味境、触境、法境,这是色,色就是六,六尘;最后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是心。前面眼根到身根,色就是五,就是五根;意是心,是一,就是 意根;色境就是法境,这色法是六(六尘);眼识到意识,心法就是六(六识),五加一加六加六,就是十八。心法总共多少?意根一个,还有眼识到意识有六个,所以 ,心法是一加六,等于多少?七。色法是五加六(五根加六尘),等于多少?十一,十一加七就是十八界。看《楞严经表解》,心色开合表,为迷心重者说五阴——一、色就是色法;受、想、行、识归纳成心法。为迷色重者说十二处,十二处——六根(就是六入)——眼、耳 、鼻、舌、身、意,只有[意]是心法;色、声、香、味、触、法,是色法,前面五根加六尘就是十一,十一种色法,一个心法。第三、为心色俱迷者说十八界——六识、 六根、六尘,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那么六识,还有六根里面的意根,总共加起来七,这是心法。六尘——色 、声、香、味、触、法,六根前五根,还有六尘,五加六,色法就是十一,十一加七就是十八界。为心色俱不迷者,就是比较轻一点,就只要说:万法都是心法跟色法, 万法不是精神就是物质,说心色二法,即可了知。好!现在再来看原来的经本,这下来就好谈了,要不然,什么是开?什么是合?就会很迷糊。有了这样的基础,再讲下来就非常的快。[因缘和合,虚妄有生者:即指四科],四科就是: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心、色诸法,不离因缘。先约心法释:夫真心绝待,寂湛常恒,不假因缘;而六种染心 ,虚妄生灭,必借因缘]。六种染心,这个在《大乘起信论》讲得非常清楚。[一、以真如不守自性为因],诸位!这一句语病非常严重,真如如果会不守自性,成佛以后就 会又再变成众生,这一句语病非常的重!你只能说,祖师大德为了说明无明一念不觉,所以,不得已作如此的开端来解释,那么,无可厚非。是为了解释最初的一念妄动 的无明,所以,不得已只好讲:真如不守自性。真如不守自性,那成佛以后,就有一天会变众生,不守自性就变众生,守自性又变佛,变佛以后又会不守自性又变众生, 所以,这一句有语病,语言、文字就不是见性,真如,从来不生、从来不灭;从来不增、从来不减;从来不生、从来不死;从来不迷,从来不悟,问题是你有没有发现。 真如不会不守自性,就象虚空,无量亿劫来,它老是站在那边,问题你有没有去发现。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诸位!看看这里我举个例子,真心绝待,不假因缘 ,真如不会不守自性。看这里我比喻,开不开悟看这个关键,在这里。我现在拿着个杯子,这个杯子里有什么?有虚空对不对?这杯子里面有虚空。我的杯子捞一下,把 这个虚空捞一下,拿到左边来,诸位看:我从右边装了虚空,拿到左边来,杯子有没有虚空?有。好!我把它倒下来,你有没有看到虚空掉下来?为什么虚空没有掉下来 ?你不是承认我盛了一个虚空,拿到左边来?盛了虚空,右边虚空有没有少一块?我在右边挖了虚空,拿到左边倒下去,你有没有看到虚空跑出来?没有!虚空从来不生 不灭、不增不减,不管你用哪一个杯子,大、小,它永远就是这样。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虚空从来不增,从来不减,虚空有没有不守自性?有没有因为杯子大跟小 ,变大变小?没有!如此才是见性、佛的心。学佛的人很容易被语言、文字误导就是这样,这一句就是语病。真如会不守自性,成佛以后还是会不守自性啊,真如是从来没有增减、生灭的,不会不守自性的,都安住 在它的本位,无论你相怎么变化,虚空从来没有增减。知道吗?好,这样来体悟。喔!原来这一句仍然是问题。是的!所以,看经典,一定会死在经典里面,因为经典是 文字,不是悟道的人心性流露出来的法。那以前祖师大德应该讲是慈悲、方便。这一句有没有语病?真如不守自性?佛有没有真如?佛当然有真如。如果有一天佛的真如 不守自性怎么办?又变众生了,那糟糕了!好!底下也是语病,[无明风动为缘],无明风,意思是风一动,无明就产生,风动就是境界。无明象一阵风,来无影,去无踪,无明风一动,[因缘和合]。风不动的时候叫做 真如,风动的时候叫做无明,那请问你:风什么时候才会不动?这个又是一种生灭的法,要诠释绝对的真如自性,这个仍然是语病。[于如来藏海,妄有三种不相应染心生 ]。为什么叫做不相应染?诸位,在这一段虽然有语病,只能说:他为了解释一念无明,最初那一念妄动的无明,作如此的分析,因为语言也只有这样,已经尽力了,只能 这样理解!知道吧。所以,观念要听师父的,语言,我们就按照他写的去解说。妄有三种不相应染,什么叫做不相应染?会染污,可是不相应,不相应的意思是说:不跟外在的粗的境界相应,完全都在内心里面的妄动、微细的妄动,不与外境相应, 完全是在内心里面。这三种不相应染,在《起信论》里面讲:叫做根本业不相应染、能见心不相应染、现色不相应染。什么叫做根本业不相应染?根本业不相应染就是最 后的无明,最初一念无明,如来才有办法破,叫做如来地破,今依无明而有,叫做根本业不相应染。二、叫做能见心不相应染,就是说微细到内心里面能执着那个见分, 微细的见分,不是面对粗境界的见分,是面对内心那一种能所的精神执着心,叫做能见心不相应染。意思就是:那没办法观察,除了佛菩萨,能见心不相应染,要九地菩 萨才有办法破。意思就是那些微细的执着,要到九地菩萨才有办法破。再来,现色不相应染,现色就是妄现种种的境界,叫做现色不相应染。无明业相是相分,能见心不相应染是见分;现色不相应染就是说:这个境界这样显现出来,你却不 知道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花草树木,完全是心性所显露出来的,不知道那是唯心的境界,叫做现色不相应染,也就是说难以觉察,这个要到八地菩萨以后才能破。好! 妄有三种不相应染:一、根本业不相应染;能见心不相应染;现色不相应染,这三种不相应染。[二、以业识内熏为因],就是微细熏到更粗的境界,叫做[境界风动为缘],境界就是大家可以感受得到的,有能缘、很清楚的粗糙的外缘。[亦是因缘和合,于第八识海, 妄有三种相应染心生]。相应染心就是比较粗,众生很容易可以感受到,一、叫做执相应染,二、不断相应染,不断就是众生的染污从来没有间断过,众生的执着,到死放 不下。执着名、利、色,夫妻的恩爱,财富、房地产、汽车,乃至于彼此不愉快的事情,兄弟不愉快的事情、分财产的事情,一直到死,你断不了!没有办法断,因为众 生不晓得什么叫做放下。三、叫做分别智相应染,这个[智]不是智慧的智,叫做分别心,这个分别心是从来没间断过的。换句话说:相应染就三种,执着相应染,执相相 应染是绝对不会停止的;二、不断相应染,就是不间断;三叫做分别智,就是分别心的相应染,看什么执着什么、看什么分别什么,看什么不断的执着、不断的分别,这 种相应染,对外境的执着分别,从来没停过。 我们对生命不了解,生命对我们来讲是一种惩罚;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我们因为没有智慧,我们的生活,一个人一辈子没有听到佛法,他的生命只有两 个字:煎熬,日子不晓得怎么过,到最后,逼到最后没办法,就去死,要不然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自杀?歌星、影星到最后得重度忧郁症!你看韩国的影星也很多人自杀 ,得忧郁症,为什么?就是没有佛法啰!所以,世间要有因缘听到任何一句佛法的人,这个人是非常幸运的人,因为他知道如何来解脱息。幸福从心的解脱而生、从智慧 而生,不是从金钱。金钱能用于一时,金钱能用于一世;可是智慧不一样,智慧能用无量劫、无量世,因为它叫做法身慧命。所以在座诸位,你坐在这里,哪怕一堂课, 绝对功不唐捐,听得懂、不懂都已经熏成八识的金刚种子,生生世世一定会开花结果。[次约色法释:夫佛界真善妙色,性本清净,不假因缘;而九界依、正],除了佛界叫做九界,六凡、三圣就是九法界。依、正[虚妄生灭,必藉因缘。一、染法以种子为因 ,现行为缘,熏彼事识],事识就是相,在相里面造作,叫做事识。就是身、口、意的意思,身、口、意拼了老命造业,从来没停止。[妄有六凡法界,染色生]。我们这个 世界就是污染的世界。[二、净法以本觉内熏为因,圣教外熏为缘,熏彼业识,妄有三圣法界,净色生]。所以,佛菩萨住的地方跟我们的地方是不一样的,他住的是净土 ,我们住的是秽土。这个地方坑坑洞洞,全球暖化很严重,暖化非常严重了!为什么非常严重呢?因为地球只有一个,我们能开采的很有限,象捕鱼的人大量的捕捞,使 生态破坏平衡。人类为了栽种,砍伐森林;砍伐森林以后,一下大雨,泥土没有办法含水,没有办法留住水分就冲,冲的时候会刮掉表皮的土壤,流到大海,把营养的、 能够保湿的土壤全部刮到大海,剩下来光秃秃的一片,没有办法保水,破坏森林!森林就是整个地球的冷气,它会调节温度;森林就是地球的肺,一个人的肺是呼吸的地 方,整个地球的森林被破坏,它就是肺部会坏掉。森林会吸入二氧化碳,制造氧气,是人类活命的地方、是降温的地方,森林如果保住了,它可以含水,因为树叶可以承 受很多的水分;现在树木全部砍掉了,一下雨来,花草树木没有,树木不能承载,全部掉下来,掉下来的时候,这个水变成洪水,洪水就开始冲,人类就被淹没,死的死 ,逃的逃!不幸的事情一直产生,大地它一定会反扑!这个整个循环,今天报纸登的,北极的冰帽,从卫星照下去一直在崩塌,而且融化得非常严重!南、北极融化很严重,冰帽消 失的时候,它没有办法反光,知道吗?什么叫没有办法反光?譬如说南、北极全部都是几百万年、几千万年的冰冻层,冰帽,阳光下来的时候光线会折射出去,这些冰帽 如果没有的时候,那会很惨!冰帽融化,阳光照射下来会吸热,海水会吸热,冰会融化更快。吸热以后温度上升,全世界的珊瑚没有办法活,珊瑚对海里面温度最敏感的 ,海水只要上升一度、二度、三度,要存活很难!如果海水温度上升六度,这个地球所有的珊瑚全部都要死掉!珊瑚美化整个海底,是鱼类食物和家的地方。没有珊瑚, 鱼类没有家,食物渐渐没有,为什么?海底温度愈高,含氧量就会愈少,会产生毒气,没有办法含氧气,鱼类没有办法活!譬如水缸里面正常温度养金鱼的话,这个鱼会活。如果一直给它加温,你看这个鱼会活吗?当然不会活。大海的温度一直上升,藻类释出毒气,污染的地方就会产生大量 的水母,水母把鱼统统吃光光,人类在食物链的最顶端,人类也没得吃!看动物频道和新闻报导就说:所有的物种现在最希望的一件事是什么?最渴望的一件事情就是把 人类杀掉!人类会制造二氧化碳、会制造工业废水、会滥砍树林、丛林,使这些栖息地一直破坏。人类的人口一直膨胀,为了填饱肚子把丛林砍掉,种大豆、香蕉、橄榄 树,制造橄榄油,种椰子,那个没有办法含水的,那个根很浅的,没有办法伸入地底下的,保不住地下地层的水份,没有办法!种这些根很浅的,大水一来就没有了!所 以,人类为了活命,把丛林的大树砍掉,变成人类栽种的稻、米、大豆、橄榄树、香蕉等等这些。所以,我们这个地方是秽土,讲到这个地方顺便分析一下,
大地一定会 反扑的![因缘别离,虚妄名灭者:亦先约心法。若众生依本觉内熏,发起始觉之智,于所缘境,不执实有,离一切法差别之相,则境风既息,识浪自澄,因缘别离,三种相应染心 灭;若更了知一切心念,皆依无明而有,由无明不觉,生起三细],三细的[细]就是难以觉察,前面讲的:业相、转相、现相。[皆是不觉之相;无明不觉之相,不离本觉 之性,则无明风息,觉海波澄,因缘别离,三种不相应染心灭。上之生灭心法,摄尽五阴中后四阴,六入中意入,十二处中意根处,十八界中意根及六识界]。[次约色法释:若众生始觉有功,了知身、心、世界,无我、我所,则观智现前,事识已转,因缘别离,六凡染色灭;若更了知,不但生死染色本空,即涅槃净色亦非实有 ,则无明梦破,业识还源,三圣净色亦灭。上之生灭色法,摄五阴中色阴,六入中前五入,十二处中前十一处,十八界中六尘及五根界]。[总论心、色诸法,唯心所现。本经云:‘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心中所现物。’又云:‘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俱属依他起性],依他 起就是缘起。[依他似有],缘起似有,我们现在就是这样子。我们现在,人生、宇宙,尽一个宇宙都是缘起,缘起就是依他起,依他起就是似有,但是非有,求其本体确 实是空。[观相元妄],好好的了解佛陀的那一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于本无生灭中妄见生灭];为什么叫妄 见生灭?因为动念,动到执着、分别的念,就把内、外四大全部切割,一点都不慈悲,只想杀生,取众生的滋养自己;只想偷盗别人,拿别人的东西来变成自己的拥有, 所以,杀盗淫妄酒从来没停止过。[合能例中,幻妄称相,若执实有,则成遍计执性],遍计执,简单就是:缘起幻相看错了,还加上一层执着,本来是圆满的清净自性所 影现出来的缘起假相,他却把假相当作是真相;遍计,[计]就是执着,遍计执性就是遍计所执性,这个遍计就是到处,没有一处不执着,叫遍计所执。把缘起、幻化的缘 起生灭性,误认为是有追求性,所以,追求到最后是空幻的。[若能了知,依他起性如幻,遍计执性本空,则当下即是圆成实性矣]。[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更无山与齐前面一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