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奥纳西斯出生

亚里士多德为什么说“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 - 须知网
亚里士多德为什么说“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
07:45:12&&
在很多人看来,政治似乎只是国家元首和政府官员的事儿,与一般的平民百姓没什么关系。然而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却说&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也就是说每个人从出生时起就离不开政治生活。这又是怎么回事儿呢?
要理解亚里士多德的话,首先要了解古希腊人的政治观。在古希腊社会,政治即是城邦政治,是城邦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共同决定。这就是说,城邦中的每一个公民都可以参与国家的管理和统治。在政治关系上,人与人之间是完全平等的。只要是城邦中的公民,那么从出生时起就注定要参与政治活动,统治和管理国家。
人为什么一定要参与政治活动呢?这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既然是有语言和理性的高等动物,自然会对生活
有更高的追求,而要过上优良的生活,就只能通过城邦政治来实现。他说:&每一个城邦各是某一种类的社会团体,一切社会团体的建立,其目的总是为了完成某种善业&&社会团体中最高而包含最广的一种,它所求的善业也一定是最高而最广的:这种至高而广涵的社会团体就是所谓&城邦&,即政治社团。&希腊政治即是围绕城邦问题而展开的,而希腊城邦政治的主题则是指公民过上有道德且物质充裕的幸福生活。
由此看来,&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亚里士多德的重要政治命题,更是古希腊城邦政治生活的真实写照。不过这里的&人&却并不是指生活在城邦中的所有人,而是专指这个城邦的公民。在古希腊的城邦之中,除了公民之外,还生活着一些没有身份的人,如妇女、异邦人和奴隶。妇女在古希腊社会是完全没有地位的,她们是天生的被统治者,无权过问政治;异邦人不属于这个城邦,自然也没有权利参与政治;奴隶则是主人的附属品,连人身自由都没有,更不可能有政治权利。此外,即使是有身份的公民,也只有在年满20岁之后才能参与城邦的管理和统治。
相关内容:
法兰西共和国是法国的全称,就像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一样。不同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只有一个,而法兰西共和国却有5个,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法兰西共和国虽然有5个,但却都指同一个国家,只不
非常法即反社会党人非常法,全称为镇压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是德国首相俾斯麦当年利用帝国议会通过的非常法令。 非常法规定:一切以推翻现存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为目的的社会主义民主活动都
杯水主义也称为一杯水主义,不过它所说的可不仅仅是一杯水的事儿。那么,究竟什么是杯水主义呢? 杯水主义其实是一种性伦理观,产生于俄国,并在年轻人、尤其是青年学生中间得到了一定的传播,其前身
感恩节是美国人独创的古老节日,也是美国的例行假日。每到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全美国就会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之中。无论工作多么繁忙,人们都会在这一天赶回家与家人团聚。感恩节在美国的受重视程度
五一国际劳动节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的节日,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这个节日。每到这一天,世界各地都会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不过并不是所有国家的劳动节都在5月1日,比如说美国的劳动节就被定为9月
七五三节是日本的一个民间节日,听名字像是一个7月的节日,但其真正的日期却是在11月15日。如此看来,七五三应与日期无关,而是另有所指。那么,七五三究竟有何寓意,这一节日又为何选在11月15日呢?亚里士多德 - 奇迹笔记 - 博客大巴
这篇文字源于我对亚里士多德和海德格尔的阅读,是我对福柯笨拙的模仿。为了表达对先贤的尊重,我决定署名为阿里屎多得。
技术是一个可以融贯人类所有时代和文明的线索。每个时代和文明都有自己典型的技术品。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最典型的技术品是什么?有些人可能会想到航天飞机、
或大型强子对撞机(LHC)这类伟大的技术发明,但也许一台苹果电脑、一台山寨手机、一双只卖几美元的旅游鞋、甚至是一个土豆脱皮器这些我们触手可得的技
术品才更能代表我们的这个时代。今天,大型超市、一元店或十元店里总是人头攒动,这里有真正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技术品。我的朋友菲利普喜
欢逛超市,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他在寻找发明的灵感。他会随手从货架上拿下一个土豆脱皮器对我说,你别看这个不起眼,它能使刮土豆皮这种日常工作更容易,
虽然便宜,但销量巨大,同样能赚大钱。菲利普的梦想是能设计出这样的一个小产品,然后申请专利,假如真有厂家用了这个专利,他就可以按销
量拿专利费,如果每卖出一个土豆脱皮器他可以得一美分,卖出一亿个就意味着他成了百万富翁。这就是超市里有琳琅满目商品的原因,它有赖于
专利制度、大规模廉价的生产,有效的市场营销等一整套制度的存在。无数的人,无数的机器因为这只小小的土豆脱皮器聚集起来形成关系和网络,项目经理们往往
用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逻辑之网&,我们就生活在这&逻辑之网&中。回到这只土豆脱皮器,它是如何被创制出来的
呢?菲利普希望从逛超市的经验中获得类似的启发,但我宁愿相信这类发明是来自于生活,来自刮削土豆这类日常活动。我们可以设想,一位大婶
在用一把刀刮削土豆皮时的场景,土豆实在是太滑了,碰巧这刀有点钝,土豆不断地从手上滑脱。这时,她会做什么呢?大婶会停下手上的动作,拿起手中的土豆和
钝刀仔细观瞧。&如果这刀能够顺着土豆的轮廓稍稍弯曲一下就好了,这样刀就能抓住这土豆了&,她也许会这样思忖。我宁愿相信土豆脱皮器是这样被发明出来
的,它源自人、土豆和刀的一次巧遇,是刀的钝,土豆的滑使大婶停下来。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说&技术就是巧遇&,他引用阿伽
松的诗歌说&技术依恋着巧遇,巧遇依恋着技术。&往下亚里士多德会偏离这个思路,他强调&技术就是一种真正理性的创制品质&,亚里士多德强调技术的理性品
质,是基于理性的创制。菲利普是物理学和工程学的博士,他研究塑料和玻璃,这似乎与土豆脱皮器的材质和生产制造有关,但我不得不说他的理性训练其实与发明
这个土豆脱皮器无关。看来存在两条通向技术品的途径,一条是基于对&物&的观瞧的,这种观瞧和思量是一次与物的巧遇,它源自生活经验的中
断,时间在这一刹那不再流畅,我们停下来仔细打量我们遭遇到的&物&,创制活动因此得以展开,这是通向技术品的一条途径。亚里士多德强调
的是另一条通向技术品的途径,它与知识和理性有关,这种对技术的理解是古希腊哲学特有的,它指向自主的知识活动。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承认&经验造
就技术&,但强调只有&当一个对同类事物的普遍判断从经验的众多观念生成的时候&,技术才会出现。这就引向了亚里士多德对科学(或知识)的讨论,或者说亚
里士多德的&技术&其实是以科学为基础的。这种技术观符合今天我们对技术的一般理解,今天我们也更习惯使用&科学技术&这一名词。中国人
喜欢讨论&古代中国是否有科学?&这类口水问题,潜台词就是中国古代技术很发达。但按亚里士多德对技术的理解,连&中国古代是否有技术?&都成了疑问。这
种错位来自中国人和亚里士多德不同的技术观。简单说,中国式的技术观强调&术&,亚里士多德的技术观则强调&学&。英文的技术是technology,这
里的&logy&和生物学biology里的 &logy&相同。&logy&这个词根与逻各斯(Logos)有关,即强调技术是一种理性的公开运用。汉
语把technology翻译成&技术&是带着中国人对技术的理解的。在古汉语中&术&作&術&,是道路的意思,引申为方法和手段。道路即通达,是能够让
人达到目的的途径。俗话说&白猫黑猫,能抓到耗子就是好猫&,到达、有效是中国人对技术的理解。韩非说&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这里的&术&又通向权
术,虽然有效,但却不能拿上台面公开讨论,颇似今天所说的潜规则。这种趣味和指向与亚里士多德的&技术学&大相径庭,&技术学&是通向科学的,它以理性为
基础,而理性一定是公开的,它向所有人敞开,是最能上台面的。现代技术以近代自然科学为基础,具有强大的能力。这与近代自然科学本身的品
质有关,近代自然科学以数学-几何学为语言,强调精密;而亚里士多德的科学是思辨性的,强调严格,是一种哲学-科学。今天我们可以精确地计算并引导卫星飞
行的轨道,精确地操控原子的位置。这确实是亚里士多德技术观的胜利,因为亚里士多德强调技术是以科学为基础的。而操控卫星离不开牛顿力学,操控原子则离不
开量子力学。亚里士多德开创的西方技术观并不强调&有效&,不强调&能&,它强调的是以科学为基础的理性活动。但随着现代技术所取得的伟
大成就,这种关系被逆转了,我们甚至在讲到知识的时候,都强调其&有效&,强调其&能&。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而我们则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这样两种技术观的形象就变得模糊了。技术的&大能&给人以幻象,即通过发展和揭示技术的潜力将最终使人获得幸福,使人走上不断进步的通
途。新技术导致新生活方式,新生活方式将会孕育新科学,而新科学又会导致新技术。如此循环往复,我们得到一幅人类因科学和技术的进步而不断进步的图像。这
种幻象很大程度上是对的,我们今天仍走在技术进步的途中。博览会是近代世界才会有的盛会,它是以科学为基础的现代技术的盛会,电影《钢铁
侠2》中,老斯塔克面对&斯塔克博览会&的沙盘发表着技术的宣言,这是属于现代技术的宣言,他的预言虽然超前但确实在他儿子身上实现了。人类终于因技术进
步改造了自己,拥有了钢铁身躯和袖珍核动力能源。而做到这一切的关键则是科学,斯塔克先生是企业家、浪荡子和冒险家,但首先他是位物理学家。博
览会起源于19世纪的中后期并非偶然,这正是物理学的传奇时代之一,麦克斯韦、开尔文勋爵、亥姆霍兹、玻尔兹曼等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人物。这是一个对技术充
满乐观和期待的时代,不断有新的世界被发现,被征服,被开垦,被纳入到文明世界中。物理学家塞格雷在《从X射线到夸克》中写道:&1895
年世界上尚没有飞机,实际上也还没有电话,电也很少。坐轮船横穿海洋是可以了,但是,即使是在横渡大西洋的船只开始使用蒸汽后七十五年,轮船上有时还装有
辅助帆。通讯的主要形式是邮政,不仅在相隔遥远的地方之间是这样,而且在同一座城里也是如此。例如,巴黎有一个相当快速的气动邮政系统:一个管道网,信件
在里面由压缩空气驱动。用汽灯作路灯。&赛格雷接着叙述了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故事。那时候还没有汽车,但两年后,物理学家卢瑟福在伦敦水
晶宫参观了展览会,写信给他的母亲说:&我最感兴趣的是汽车,有两辆正在前面的地上试开。&它们能以大约每小时12英里的速度行驶,但是&相当噪,发出格
格之声。&然而,几年之后的1906年,物理学界就因为交通事故而失去了它的一位杰出代表&&皮埃尔&居里(居里夫人的丈夫)。紧接着这
段时期将是两次世界大战,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无尽的人道主义灾难。本雅明说帝国主义战争是一场技术的造反,它聚集起&人力材料&,向社会要求其拒绝提供给
技术的自然材料。社会不去排干河流,反倒把一只人的洪流引入战壕;它不用飞机播种,而是用它在城市的上空投下炸弹;毒气战争更以一种新的方式消灭了灵晕。第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的1954年,海德格尔写作了《技术的追问》,这不是一篇传统的哲学论文,它有着诗一般的气质。在文章中,海德格尔强调&与以往所
有的技术相比,现代技术乃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技术,因为它是以现代的精密自然科学为依据的。&海德格尔通过解析具体技术创制&&莱茵河上的水电站&&建立了
对现代技术的批评。他说现代技术是促逼式的,它&向自然提出蛮横的要求,要求自然提供本身能够被开采和贮藏的能量。&现代技术强调效率,它促逼人融入日益
扩大的现代技术生产体系,在这个日益扩大的生产体系中,人成了劳动力资源,病人成了病人资源。今天如果我们要从事同样的工作,问题则还要
复杂得多。但我们仍可效仿海德格尔的思路,从解析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具体技术创制入手。在本文的开始处,我们已经描述了一个最不起眼的技术品&&土豆脱皮
器,它足够典型,但还不够&炫&。下面,我们解析的对象将是一台苹果电脑。
苹果电脑是这个时代最奇妙的技术创制,它由一家以创意和行销为核心能力的产品公司推出。对使
用者而言,苹果电脑的成功不是满足了人们的一种已知需求,而是成功地创造和营销了一种新需求。苹果电脑的成功只有在兼容电脑泛滥普及之后的今天才成为可
能,海德格尔强调现代技术乃是一种促逼和榨取,而在这里苹果电脑促逼和榨取的对象甚至不是任何有形之物,而是一种心理需求。现代社会是构
建在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基础上的,但等级并未就此消失。等级在心理现象那里获得了支撑,德性或血统为基础的等级变成了心理满足的等级。苹果电脑就是这样一
种被创制出来满足人们在心理上区别自己于他人的一个产品,它通过独特的外形、标识、质感、和用户体验存在。这就是技术在当代的应用,在其
背后,股票市值驱动公司和员工奔向一个定量化的目标。定量的经济学用金钱来衡量和交换一切,这种定量化本身就是近代自然科学的特征。在一个以进步和定量为
特征的体系中,可供计算的量越少,其精确性和可控性就会越高。在这套方案里,一切价值隐退或被还原为金钱。苹果是一家由美国人开办的在美
国上市的高科技公司,它是全球化的企业,设计和研发在美国,而生产制造则被外包到了中国。中国融入到全球化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中还是最近二十年的事情。苏联
东欧解体之后,中国和西方世界同时搁置了意识形态领域的争议。中国搁置了一个建立更公平社会制度的规划,转而融入到全球化的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中;而西方世
界则相信使中国融入到这个体系中将会使中国迟早发生长期深远的变化,一种对双方都好的变化。充分地开发和利用中国的资源和市场将是一种使
资本主义全球化生产体系效率最高的一种合理安排,它同时满足了多方的利益和需求。因为中国无限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不仅苹果电脑在中国组装制造,土豆刮削
器,打火机,旅游鞋,品牌或山寨手机等也在中国制造。苹果电脑由一家叫&富士康&的公司组装制造,这家公司的老板是一位台湾人,他带来了资本、订单和经
验。富士康的工厂遍设中国大陆,给当地政府创造了就业和税收。富士康不仅为苹果,也为联想、戴尔等跨国公司制造产品。富士康通过有竞争力
的工资雇佣本地年轻的劳动者,所谓竞争力是双重意义下的,首先它相对于当地其他工作工资较高,同时它比苹果在美国设厂雇佣美国工人的工资低,也比在东欧或
南美低。海德格尔的时代还很少有这种全球化的,服务于资本的生产体系,&德国制造&是汽车和机械时代品质的象征。今天,大大的、被咬掉一口的苹果才是品味
的象征,而&中国制造&只是苹果电脑上一行小小的字。中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吸引苹果把制造这个环节转移过来,富士康也因此成了世界五百强。如果说苹果的核
心竞争力是创意和营销的话,那么富士康这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成本管理和生产监督。一台苹果电脑可以卖几百美元,但其中只有十几美元被
留在了中国的组装工厂里,大家都是劳动一个小时,价值可是天差地别的。对一台苹果电脑而言,制造这部分是最没有竞争性的,因为只要有了流水线,剩下的就是
简单精确的动作。你大学毕业,读过莎士比亚对做流水线式的工作是没有附加好处的,但因为你的感情更细腻了,反而会有坏处。几百美元中的大
头属于创意和营销,这是苹果的核心能力。还有一部分要归于比如芯片厂商,而关键的芯片设计仍然属于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创意活动。这部分最有价值的工作是在
美国本土完成的,这自然是因为那里有大量的研究和创意人才。对于研究和创意人才,这时候需要的就不是简单机械的劳动了,至少其关键部分是需要自由的,需要
思想的自由活动。这时一颗敏感的心,感情细腻的心,一颗读过莎士比亚的大脑就可能有更多创造性。这就出现了一种落差和错位,一个强调&自
由和平等&的现代社会竟然是建基在一个无视&自由和平等&的前现代社会之上的。这与全球化的资本主义生产体系有关、与以科学为基础的现代技术有关,也与中
国式的强调&术&的技术观有关。中国技&术&强调实用和有效,它没有知识和理论的前定限制,持有这种技术观的&设计师&和&工程师&们无成见地打量自身和
我们所处的世界,搁置已经破产了的理想和公正,开始大胆的拼接和组合。最近二十年,中国以非常&合适&的方式拼接到全球化的资本主义生产
体系中。因为有无限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效率更高的专制体制和海外华人投资,我们成了世界的工厂,正在成为世界的市场。在这里,制造业的奇迹不是无人工
厂,柔性生产线。中国奇迹的诀窍在于与其花大价钱引进最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不如引进被淘汰的半自动化生产线。因为机器涉及损坏、维修和更新换代,而人则
只需要发工资,这是一个可以用数字精确计量的成本。在最近二十年里,我们生产线上的工人,出租车司机,打字员和小设计们几乎没有收入增
长,他们的收入实际上是负增长的的。而与此同时,吉利收购了沃尔沃,叫叠词的官家的孙女成了世界名媛,中国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上海正在举行以前只有发
达国家才能主办的世界博览会。我们确实走在进步的道路上,但这种进步到底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呢?淋浴是进步的标志,淋浴使人在身体上平等
了。劳累了一天的制造工人、都市小白领和富二代可以享用同样质量的洗发露和沐浴液。淋浴使人的身体进入现代社会,这象征着进步和平等。但这也会有我们意想
不到的后果。请让我们驻足观瞧。在古代,淋浴是富人的特权,&富家子爱上贫家妹之所以是童话&&&是因为这压根不可能。未经淋浴过的身体
代表着不洁、不美、没气质和不文雅。除了最粗俗的&性&,富家子是不可能看上贫家女的。但这些在今天就不成立了,资本主义生产体制已经把贫家女从身体到头
脑都打造成和富家女一样了。互联网、时尚刊物和流行趋势为我们批量地制造着美女,她们有漂亮的脸蛋、挺拔的胸部、曼妙的身材、得体的打扮和迷人的气质。今
天,&富家子爱上贫家女&就不再是神话了,而成了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故事,这意味着富家子择偶的范围更宽了,消费促进了,这确实是一种进步。但反过来美丽而
有气质的贫家女爱上富家子就必然意味着她抛弃了某个穷小子,穷小子的幸福在这种情形下受到了伤害,某个受过大学教育的穷小子在忍受&血汗工厂&的同时,还
要承受&爱情&的缺失。在青春期,&性&是最能使人烦恼的因素。导致人心理失衡的原因很多,但有一个爱他并且关心他的人存在,肯定会舒缓
各种心理失衡。淋浴这种技术却很可能会剥夺掉穷小子的爱情,或使这种爱情根本就不可能发生了。今天,因为淋浴技术,廉价的越洋机票,&贫家女倒追富家子&
成了现实中的剧情,童话终结了。&富士康十三连跳&已经取代&王子与灰姑娘&成为我们这个时代追求幸福生活的动力和象征了。而所有的这一
切又是来自一台苹果电脑,它利用人的心理创造了一种需求,这种需求由传媒放大成为时尚,并促使人们去消费和购买。拥有苹果或一台苹果电脑是财富、品味和区
别于一般人的象征。今天,拥有苹果或一台苹果电脑就能够获得女孩子的青睐,而所有的这一切都伴随着另外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潜伏于
水下,如果你不身处其中,你根本就不知道。罗马的公共浴室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技术奇迹,罗马的市民们可以在其中泡一整天不出来,终日饮宴嬉水,宛若人间仙
境。但在其地下却有无数的奴隶在为这个技术奇迹服务,他们劳作的环境极度龌龊不堪。公共浴室的技术规范强求这些奴隶们必须如此工作,他们没有自由。古
代的奴隶们并不是人人都这么悲惨,只有那些被纳入到巨大机器中的奴隶才是最悲惨的,他们被迫按照机器的频率和设计规范工作,他们是巨大机器身上的一个部
件。古罗马的战舰是另一个技术奇迹,数百名奴隶各就各位按照鼓点划动巨大的船桨,全神贯注不能有丝毫的迟疑和缓慢,否则就会影响全体桨手的节奏。今
天在生产线上工作的工人也必须按照规范完成一系列简单机械的动作,个人被完美地嵌入到生产环节中去了,全神贯注不能有丝毫的迟疑和缓慢。从工作的强制性和
恶劣单调的工作环境看,生产线上的工人恰恰是古代奴隶制的复活,而且是最坏奴隶制的复活。他们的基本特征是在劳动时失去了自由,个人创造性处于被取消和压
制的状态。这就是一台苹果电脑的故事。这张使苹果电脑成为可能的&逻辑之网&比海德格尔时代使一辆大众汽车成为可能的&逻辑之网&还要巨
大得多,而且因为中国因素的加入变得更加复杂和怪异。今天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下的许多恶果已经得到了改善,比如因为工会和民主的原因,我们上面说到的那种压
制自由和创造性的&血汗工厂&在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已经绝迹了,原始资本主义已经演进到了福利资本主义。但我们发现,这种福利资本主义却是建基在中国
&血汗资本主义&基础之上的,与此同时这种&血汗资本主义&也在削弱&福利资本主义&存在的基础。首先&血汗资本主义&削弱了&福利资本
主义&存在的道义基础,其次&血汗资本主义&使&福利资本主义&国家自己的制造业处于倒闭的边缘,资本都流向了&血汗资本主义&国家并获得了更超额的回
报,这潜在地使&福利资本主义&国家也处于内部矛盾和危机中。而这一切又都是来自唯一的价值标准,即金钱或资本。对技术的批评和反思不意
味着对具体技术品的拒绝,甚至也不意味着对以技术为基础的现代社会的拒绝。技术批评的对象在于使某种技术品成为可能的社会经济制度安排。因此我们会批评苹
果,在把生产制造环节转出美国的时候,不应只考虑成本的问题,还应考虑工人的生产环境和劳动报酬等;它应当把工厂设在能保障&自由、平等&价值观的国家或
地区,尽管这样会提高苹果的成本。在这个意义下,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在全球的扩张就必然与其价值观的输出同步。资本、信息、人员和产品在全
球的流动正在造就一个全球规模的共同生活,这不是一个地球村的想象,而是一个地球城邦的想象。共同的生活呼唤共同的政治秩序,同一的价值观和福利标准。这
是一个过分大胆的想象,对中国而言,这种想象与追问&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现代社会的问题&相联系。现代社会有多种特征,比如:普遍的教
育、物质的丰富、全民保障体系、自由平等的价值观、民主政治、信仰自由、军队国家化等。简单说,我们可能选择一个没有&自由和平等&,但却充满&财富和快
乐&的现代社会吗?从现代技术的本质分析,这种选择是不可能的。现代社会存在的基础是科学和技术,科学和技术的进步有赖于一个前提,即理
性活动不再是私下和纯个人的,理性活动将是公开和整体的活动,这是全社会乃至全人类永恒的活动。科学是可以争论和置疑的,知识是可以传授的。知识活动是永
恒的社会活动,它与特定的社会生活方式相匹配,并需要一套制度和机制予以保护。如果这套制度没有了,这种生活方式也就没有了,我们所看到的现代社会及其永
恒进步就会随之消亡。因此现代社会的根本是&自由&。理性的创造活动需要从小的熏陶和养成,无法想象一个没有自由国度里的臣民会有独立思
考和自由创造的习惯。以科学和技术为动力的现代社会就是这样运行的,它推行自由、平等的价值观,保护科学和艺术的自由创造。
回到海德格尔《技术的追问》。我们已经通过一台苹果电脑展示了今天进行技术批评的复杂性和艰
巨性,除现代技术外,我们还要面对资本主义生产全球化和中国的崛起。如果说技术规定了人类存在的方式,这里我们将面临批评现代技术和中国技&术&的双重任
务。然而,即便是海德格尔也没有给出摆脱技术困境的具体办法。海德格尔承认,今天我们正是因为有这套现代技术所规定的促逼体系,我们才得以存在,这是我们
的世界,是我们无法摆脱的命运。在文章的最后,海德格尔转向了艺术。在古希腊文中,艺术就是技术,它是关于创制的,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
系里,悲剧或诗歌的创作也是基于知识的,他的《诗学》就是关于诗歌创作的科学理论。海德格尔把艺术当作是一种与技术有本质性亲缘关系而又绝不相同的一种活
动。这种活动使人从现代技术退回到人的本真,他似乎要从这里找到出路。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强调艺术是发现真理的途径,这可以与亚里士多德视技
术为理性的创制相类比,即把艺术定义为一种不同于传统哲学或科学的一种发现真理的活动。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活动呢?亚里士多德贬低因经
验获得的技术创制,认为这不智慧,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海德格尔实际上是把这种技术创制视为一种更加源初的技术,因而具有开拓性的力量。这并不难理
解,因为越是古老的技术创制就越是来源于&与物的偶遇&,比如车轮的发现将给人类打开一片新的领域,带来新的生活方式,这种技术创制却断然不可能来自几何
学,相反几何学倒是这种技术创制所规定的新生活的后果。但这种艺术-技术如何与中国的技&术&区别呢?这有点困难,某种程度上它们都是前
现代的,都与科学无关,都没有理论前定的限制。回忆一下前文对&术&的剖析,我们发现中国技&术&的本质特征是具有功利的目的,它并不是&自身以自身为目
的&的自足的活动,从这个角度它无论如何都不会导致理性和科学,这构成了与海德格尔所说的&艺术&的区别。如果我们把这种功利去掉,进入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所说的&为了观看的观看&这种境界便可通向一种不同于近代自然科学的理性之&思&,这可能是一种前苏格拉底时代的哲学,可能是
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倡导的现象学,也可能是我们暂时还不知其名的某种另类之&思&,这是一项&思&的事业,是我们对理性的再认识。&思&替代了亚里士多德技
术观中科学的地位,它是自足的。艺术-技术活动所凭借的和所指向的正是这种另类之&思&,如此我们就从根本处修补了亚里士多德的技术观,而亚里士多德的技
术观正是现代技术的源泉。我们似乎明白了海德格尔所说的&艺术&的沉思,它应当是&为了观看的观看&基础上达到的追问和&思&。这是个动
作,并不允诺能够到达何处。海德格尔的遣词造句带着些神秘,带着些宿命,带着些虔诚,甚至还带着些犹豫,这些都是现代人久违了的气质。《技术的追问》全文
以这样一句话结尾&我们愈是邻近于危险,进入救渡的道路便愈明亮地开始闪烁,我们便愈加具有追问之态。因为,追问乃思之虔诚。&看来,海
德格尔的工作并未最终完成,他只是试着给出追问的方向,即把艺术活动看作是通向真理的途径,保持对&思&的虔诚,等待着在最危险的一霎得到救渡。这种姿态
和形象让我想起福柯在《什么是启蒙?》中提到的波德莱尔笔下的素描家贡斯当丹&居伊,他作为现代性的典型形象被刻画。他&将在任何闪动着
光亮、回响着诗意、跃动着生命、震颤着音乐的地方滞留到最后;任何地方,只要那里有一种激情可以呈现在他的眼前,只要那里有自然的人和传统的人出现在一种
奇特的美之中,只要那里的阳光照耀了堕落的动物的瞬间的快乐&。波德莱尔接着写道&但当整个世界沉入梦乡的时候,他却开始了工作,改变着
那个世界的面貌。他所导致的改变并不包含取消现实,而是现实的真相与自由的修行之间一种复杂的相互作用;&自然&的东西&不止于自然&,而&美&的东西也
&不止于美&,个体的对象又象是&被赋予一种象(它们的)创造者的灵魂一样的充满活力的生命&。&这种道路是断然不同于中国技&术&的,
它更类似于西方传统中的哲学或科学,在&为了观看的观看&基础上以创造性的方式再现世界,每种再现方式都为我们敞开了新的领域,这种活动不应须臾放弃,它
是我们无路可走陷入绝望境界时获得救渡的希望。艺术-技术被看作是与现代技术相抗衡的一股力量:因为它的源初性,因此它对现代技术具有否定性的力量;因为
它的自足性和严格性,它不是功利和实用的,因此它足以抵抗现代技术的促逼而不致与它同流。福柯强调&对于现代性的态度而言,现在的丰富价
值是与这样一种对它的极度渴望分不开的:把现在想象成与其自身不同的东西,但不是摧毁现在,而是通过把握现在自身的状态,来改变现在。&由
此,我们可达到对中国技&术&的批评,中国技&术&也是没有理论前见的,因此具有对现代技术、现代体制的否定性力量,这一点已经越来越清晰地被人们认识
到。现代技术和现代体制是以&自由平等&的价值观为基础的,但中国技&术&却无视这一前提和逻辑,直接追求个别的和现时可兑现意义下的有效性,这是一种片
面、极端功利主义的追求,是对现代技术和现代体制根基的破坏。现代技术的本质驱使资本生产全球化,它象一头贪婪的巨兽把一切人、一切民族
和国家都纳入到资本逐利的全球化体系中。在这个意义下,今天我们面临着双重任务,对中国而言是&如何现代化&,对世界而言则是面临着&中国问题&,即如何
面对功利实用的中国技&术&对现代体制的冲击。中国技&术&观大胆拼接各种元素和规则,只为现时可兑现的实用,视一切原则和法则为无物,
是一种最不负责任的发展观。在这种发展观下,我们看到各种怪异的现象,毫无道理可言,丝毫上不了台面,但我们却早已见怪不怪了。比如中国的互联网有
GFW,不允许国民接触特定种类的信息,但为了外国人和外国公司经商的方便却又非常实用地网开一面,允许这些人直接或通过VPN不受限制地上网。最近
NBA新星杜兰特访问中国,据说有人早早就准备好了一台装有VPN账户的苹果电脑供他访问&推特&等被GFW的网站,这真是奇怪的事,毫无道理和逻辑可
言。如果说中国以务实的态度拼接进了资本主义的全球化生产体系,并利用这一体系迅速地发展了自己,壮大了自己。那么它有没有可能是在提供
一个另类的选择,是在解决现代技术的难题呢?这个也不可能,因为中国技&术&只求实用,它不是自足的活动,不具备突破世俗见解的力量,更不具备突破自身的
能力。突破自身需要冷静的反思和创新的思维方向,这不是中国技&术&的所长。我们的企业家和艺术家们山寨模仿还行,叫他们自己设计一个,就不行了。如
此我们就建立了一个在今天全球化背景下进行技术批评的一个框架。在这个框架下中国要面对全面融入现代体制的问题,而世界则需要面对中国问题,这其实是一个
硬币的两面。而现在随着中国力量的发展,中国问题已经有可能动摇现代体制了,如果说危机越迫近,救渡也越接近的话,我们离救渡已经不远了。今
天全世界人们的情绪通过互联网和传媒可以同步地被激发起来。当伊朗妇女中弹倒下的时候,整个互联网同步地发出巨大的叹息。同步的情感刺激和共通的境遇早晚
会激发全球范围内的共同行动,这样的行动不断在历史上发生,但下一次将第一次是全球同步的,规模宏大,为了共同的目标。**海
德格尔把&救渡的希望&留给艺术,这多少让我觉得困惑,因为在中国艺术是小圈子里的玩闹,它本身就是个名利场,虽然他们也高雅地谈论本雅明,笨拙地模仿达
明&赫斯特,但指望他们跳出现代体制、跳出中国技&术&是不可能的。我们需要打着灯笼在这灯火辉煌的都市里去寻找自己的同路人,一种以艺术为业的人。&为
了观看的观看&在儿童身上却是与生俱来的,他们好奇地看,不是为了别的目的只是为了看,他们开心地玩弄泥土和沙子,只是为了弄出个东西来。但在中国的教育
中,我们的儿童将很快失去这一特点,他们在家长和体制的促逼下去追逐各种&补习班&和&人脉关系&,好奇心消失了,&为了观看的观看&也消失了。在未来的
岁月中,他们将被改造为现代社会合格的劳动力资源。我的爷爷是位农民,除了在湖州当工人期间因为工会的缘由认识了一些字,他没受过任何教
育。我的爷爷有&为了观看的观看&这种好奇心,他用我们家吃饭剩下的鱼骨拼出了一只小鸟,这只小鸟长十几厘米,惟妙惟肖。它被用绳子挂在我家的客厅里,随
着微风不停地变换着方向和姿态。这只小鸟不同于我奶奶的针线活,它没有任何功利的目的,这是个有意思的艺术-技术创制。我爷爷用他触手可得的材料&&鱼骨
&&再现了一只小鸟,它来源于我爷爷好奇的双眼和灵巧的双手。这样的艺术品就为我们打开了一片空间,在这片空间里,小鸟慈爱地俯视着我爷
爷的子孙们,重孙们,小鸟随着微风不时地变换着方向和姿态。这片空间存在于他每个子孙和重孙们的心里,今天随着这段文字,它变成了我们所有人的公共经验,
因此也潜在地为我们每个人开辟出了一片空间。因为这片空间的存在,某种生活得以可能。我们对艺术所抱有的期待和希望在这个意义下得以成
立,它是无功利的活动,它是对生活中所遭遇到事和物的创造性再现,它努力使我们生活中的某个片段留驻在艺术品中供我们观瞧。因为作品的公共性,因为观瞧和
交流,艺术品为我们打开了一片新的空间,新的生活得以可能,救渡也得以可能。
几百年来,哲学一直教导我们说,有以下四种原因:一是质料因,譬如银匠从质料、材料中把一只银盘制作出来;二是形式因,即质料进入其中的那个形式、形态;
三是目的因,譬如,献祭弥撒在形式和质料方面决定着所需要的银盘;四是效果因(一般译作动力因),银匠取得效果,取得了这只完成了的现实银盘。[...]长
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原因看作起作用的东西。作用在此意味着:取得成果、效果。效果因,四原因中的一个,以决定性的方式规定着所有因果性。事情甚至到了这
样的地步:人们根本上不再把目的因看作一种因果性。原因(Causa),即casus,出自动词cadere(落下、遭到、发生),也就是德语动词
fallen,意思是发生作用而使某物有这样那样的结果。四原因说最早是由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可是,在希腊思想领域里,并且对希腊思想而言,后世以&因
果性&的观念和名义想在希腊人那里寻找的那个东西,与作用和起作用是毫无干系的。我们所谓的&原因&(Sache),罗马人所谓的causa,在希腊人那
里叫做aition,是招致另一个东西的那个东西。四原因乃是相互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招致方式。兹举一例予以解说。银是人们用以制作银盘的
东西,它作为这种质料一道招致银盘。银盘归因于银,银是银盘由之形成的东西。但这个祭器还不光是由银所招致的。作为盘,由银所招致的东西显现在盘的外观
中,而不是在别针或戒指的外观中。所以祭器同时也是由盘的外观(eidos)所招致的。作为盘的外观进入其中的银,这种银质的东西于其中显现出来的外观,
这两者以各自的方式共同招致了这个祭器。不过,招致这个祭器的主要还是第三个东西。这第三个东西首先把盘限定在祭祀和捐献的领域内。由
之,它便被界定为一个祭器。这个界定者终结这个物。随着这一终结,此物并没有停止;而不如说,此物由之而来才开始成为它在制造之后将变成的东西。此种意义
上的终结者,亦即完成者,在希腊文中叫做telos,人们往往以&目标&和&目的&译之,并因而误解了它。这个telos招致那个东西,那个作为质料和作
为外观共同招致了祭器的东西。最后,共同招致这个现有备用的完成了的祭器的,还有第四个东西,那就是银匠;但这绝不是因为,银匠在工作时
对作为一种制作结果的完成了的银盘产生作用。银匠不是效果因。银匠考虑并且聚集上述三种招致方式。所谓&考虑&,在希腊文中叫做
legein,logos。它植根于apophainesthai,即:使......显露出来。银匠作为那种东西而共同招致,由之而来,这个祭器的带出
和自立才取得并保持其最初的起点。前面所说的三种招致方式归功于银匠的考虑,即考虑它们为祭器的生产而达乎显露并进入运作的情形如何。银
匠考虑并且聚集上述三种招致方式。所谓&考虑&,在希腊文中叫做legein,logos。它植根于apophainesthai,即:使......显
露出来。银匠作为那种东西而共同招致,由之而来,这个祭器的带出和自立才取得并保持其最初的起点。前面所说的三种招致方式归功于银匠的考虑,即考虑它们为
祭器的生产而达乎显露并进入运作的情形如何。这样,在现有备用的祭器中,有四种招致方式起着支配作用。它们相互间是不同的,但又是共属一
体的。是什么东西先行把它们统一起来的呢?四种招致方式的配合在何处起作用呢?四个原因的统一性从何而来?从希腊思想的角度看,这种招致究竟是什么意思
呢?[...]根据前面的例子,它们招致的是作为祭器的银盘的现有备用。现有和备用标志着某个在场者的在场。四种招致方
式把某物带入显现之中。它们使某物进入在场而出现。它们把某物释放到在场之中,并因而使之起动,也就是使之进入其完成了的到达之中。招致具有这种进入到达
的起动的特征。在这种起动的意义上,招致就是引发。[...]我们现在给予&引发&一词以一个更宽泛的意义,使得这个词能够表示希腊人所思的因果性的本
质。相反地,&引发&一词的日常的和狭隘的含义只不过是推动和引起,意味着因果性整体中的一种次要原因。但是,四种引发方式的配合在何处
起作用呢?它们使尚未在场的东西进入在场之中而到达。据此看来,它们便一体地为一种带来所贯通,这种带来把在场者带入显露中。这种带来是什么,柏拉图在
《会饮篇》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对总是从不在场者向在场过渡和发生的东西来说,每一种引发都是poiesis,都是产
出。至为重要的是,我们要在其整个幅度上、并且在希腊意义上来思考这种产出。不仅手工制作,不仅艺术创作的使......
显露和使......进入图像是一种产出,即poiesis。自然(physis)甚至是最高意义上的poiesis。因为涌现着(physei)的在场
者在它本身之中具有产出之显突,譬如,花朵显突入开放中。相反,手工和艺术产出的东西,如银盘,其产出之显突并不是在它本身中,而在一个它者中,在工匠和
艺术家中。因此,引发的诸方式,即四个原因,是在产出之范围内起作用的。通过这种产出,无论是自然中生长的东西,还是手工业制作和艺术构
成的东西,一概达乎其显露了。产出从遮蔽状态而来进入无蔽状态中而带出。惟因为遮蔽者入于无蔽领域而到来,产出才发生。这种到来基于并且
回荡于我们所谓的解弊中。希腊人以无蔽(aletheia)一词表示这种解弊。罗马人以真理(veritas)一词来翻译希腊的无蔽
(aletheia)。我们则说&真理&(Wahrheit),并且通常把它理解为表象的正确性。我们走上了何种歧途?我们要追问的是技
术,而现在却到了无蔽那里,到了解弊那里。技术之本质与这种解弊又有何干系呢?答曰:关系大矣。因为每一种产出都建基于解弊。而产出把引发&&即因果性
&&的四种方式聚集于自身中,并且贯通这四种方式。在引发的四种方式的领域中包含着目的和手段,包含着工具性的东西。工具性的东西被看作技术的基本特征。
如果我们一步一步来追问被看作手段的技术根本上是什么,我们就会达到解弊。一切生产制作过程的可能性都基于解弊之中。如是看来,技术就不
仅是一种手段了。技术乃是一种解弊方式。如果我们注意到这一点,那就会有一个完全不同的适合于技术之本质的领域向我们开启出来。那就是解弊的领域,亦即真
-理(Wahr-heit)之领域。摘自:海德格尔
《技术的追问》孙周兴 译
《物理学》section2.1凡存在的事物有的是由于自然而存在, 有的则是由于别的原因而存在. &由于自然&而存在的有动物及其各部分, 植物, 还有简单的物体(土, 火, 气, 水), 因为这些事物以及诸如此类的事物,
我们说它们的存在是由于自然的. 所有上述事物都明显地和那些不是自然构成的事物有区别.
一切自然事物都明显地在自身内有一个运动和静止(有的是空间方面的, 有的是量的增减方面的, 有的是性质变化方面的)的根源. 反之, 床,
衣服或其他诸如此类的事物, 在它们各自的名称规定范围内, 亦即在它们是技术制品范围内说, 都没有这样一个内在的变化的冲动力的.
但是如果它们碰巧是由石头或土或这两者的混合构成的, 那么在它们构成时它们就从原来这些材料中偶然地得到了这种内在的变化的冲动力, 因此, &自然&是它原属的事物因本性(不是因偶性)而运动和静止的根源或原因. ......&自然&的意思就如上述. 凡在自身内有上述这种根源的事物就&具有自然&. 所有这样的事物都是实体, 因为它是一个主体, 而自然总是依存于一个主体之中的.......要想证明自然这东西的存在是幼稚可笑的. 因为明摆着有许多这类的事物实际存在着, 反而想用不明白的来证明已明白的, 表明这种人不能辨别自明的东西和不自明的东西.以技术类比自然, 辨析自然的各种涵义:1.
自然被解释为每一个自身内具有运动变化根源的事物所具有的直接基础质料. 2.另一种解释说: &自然&是事物的定义所规定的它的形状或形式.
因为&自然&这个词用于按照自然运动变化的事物或自然的事物, 就象&技术&用于按照技术的事物或技术的产品一样.
如果一事物仅仅潜在地是一张床, 还没有床的形式, 我们就不会说这事物有什么是按照技术的, 也不会说它是技术的产品, 自然产物的道理也是如此.
还只潜在地是肉或骨的东西, 在它取得定义中指出的形式以前&&在界说什么是肉或骨时就会说到它们的形式&&就还没有它自己的自然,
也不能说它们是&由于自然&而存在. 因此根据对&自然&的这第二种解释应该说: 自然乃是自身内具有运动根源的事物的(除了在定义中,
不能同事物本身分离的)形状或形式. (由质料和形式合成的事物, 如人, 就不是&自然&, 而是&由于自然&而存在的事物.)
质料和形式比较起来, 还是把形式作为&自然&比较确当, 因为任何事物都是在已经实际存在了时才被说成是该事物的,
而不是在尚潜在着时就说它是该事物的.......第三种解释把自然说成是产生的同义词, 因而它是导致自然的过程. 数学家和自然哲学家的任务有何区别. 因为自然物体包含面, 体, 线, 点, 而这些也是数学家研究的对象. 也必须弄清, 天文学是自然哲学以外的一门学科呢, 还是它的一个部门呢?......数
学家虽然也讨论面, 体, 线, 点, 然而不是它们作为自然物体的限, 也不是作为这些自然物体显示出来的特性来讨论的.
数学家是把它们从物体分离出来讨论的. 因为在观念上它们是可以同物体的运动分开来的. 而且这样做, 不会有什么影响, 也不会造成结论上的错误.驳斥理念论哲学家:理念论的哲学家无意中也这样做了, 他们把自然的对象分离了开来. 自然的对象不如数学的对象那样可以被分离开来研究的. ...... 几何学研究自然的线, 但不是作为自然的, 光学研究数学的线, 但不是作为数学的, 而是作为自然的. pp48(51)
附:希腊语字典中对Physis(自然,或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物理&)的释义(1)生长,长出;产生,诞生(生成的);亲生的父子兄弟。(2)自然形成的性质;本性,性质,本质;人的体质,相貌;人的本性,天性,性格,性情;动物的本性,本能;迂回说法,石头的性质=石头(3)自然的,天然的;天生地,天然地;(4)本然,本性,原动力,自然力;本质,原素(如水,火,气,土);自然,造化;&二&的名称;生物。
参考:商务版《物理学》;
从苏格拉底, 到, 再到, 希腊世界经历了深刻的变化. 苏格拉底是骄傲的公民形象, 他在战斗中作战勇敢,
在广场上言词犀利, 恪守公民应对城邦负有的义务. 苏格拉底的一生经历了雅典的黄金时代, 伯罗奔尼撒战争, 战争惨败后的三十僭主统治,
并最后被恢复权力的民主政府判了死刑. 苏格拉底深爱雅典, 除必须履行的战争义务外, 他从未离开雅典去其他城邦旅行,
这在古希腊哲学家中是个异数, 从泰勒斯, 毕达哥拉斯, 到阿纳萨哥拉, 他们都有丰富的游学经验. 但这些并不妨碍苏格拉底眼界的开阔,
开放的雅典汇聚了当时的各种思想和人物, 作为雅典公民的苏格拉底有的是机会和来自各个城邦的智者们进行争辩.
苏格拉底已经认识到传统的价值观在变化了的城邦中受到了挑战, 他试图讨论正义, 知识, 灵魂, 义务等问题, 他质疑大多数人的流俗看法,
也挑战了们的各种巧妙说法, 但苏格拉底本人并无任何著述, 他带着最智慧者的荣誉饮毒酒而亡.柏拉图是雅典贵族,
他没赶上雅典的黄金年代, 他成长于期间, 战争的失败使他对雅典城邦的民主制产生了怀疑,
但随后的三十僭主统治又立刻让他觉得从前民主制的宝贵. 当民主在雅典重新恢复的时候, 他尊敬的老师苏格拉底却被判处了死刑.
这一切都促使他对政制进行反思, 柏拉图试图效仿他的祖先&&梭伦&&作一个城邦的立法者, 革新现有的政制. 根据柏拉图的思考,
只有让最有资格的, 能够看到&善&的理念的哲学家统治城邦, 城邦才能摆脱混乱和堕落. 因此当柏拉图的好友,
西西里(西西里是位于意大利南部的一个大岛, 是当时希腊人与腓尼基人争夺地中海霸权的前线, 同时叙拉古也是个大城, 人口众多,
并曾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击败过雅典.)僭主老狄奥尼索斯的姻兄, 狄翁, 邀请他来叙拉古负责僭主之子小狄奥尼索斯的教育时, 他欣然应允,
希望能实践自己哲学王的理想. 但可惜城邦立法家的时代已一去不返, 小狄奥尼索斯又是一个不争气的残暴僭主, 柏拉图的哲学王实践失败了.
柏拉图的好友, 狄翁及其支持者试图用武力夺取叙拉古的政权(以暴易暴, 其实就是成为新的僭主), 初期获得成功, 但很快被人刺杀身亡.
柏拉图在叙拉古的经历肯定使他觉得有点心灰意懒. 好不容易, 回到雅典之后, 柏拉图更潜心向学, 将他的思想以对话录的形式记录下来,
并在学园里教授弟子, 希望自己的思想能被传承下来. 这期间希腊世界仍处在混战之中, 斯巴达的霸权很快衰落了, 底比斯崛起了,
雅典又部分地恢复了自己的海上霸权, 但更为重要的是, 一股更为强大的力量, 马其顿王国正在雅典的北方悄悄地崛起.柏拉图没有活到能够看到人横扫希腊. 他的得意门生亚里士多德, 却后来成了马其顿君主, (Alexander the Great, 356
BC - 323 BC)的老师. 不过亚历山大称不上是哲学王, 亚里士多德也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帝王师,
我们除了知道亚历山大曾慷慨地赞助过亚里士多德的吕克昂学园, 用远征途中捕获的各种珍禽异兽赞助过亚里士多德的学术研究外,
没读到亚里士多德曾提出过类似&隆中对&那样的战略建议, 或王安石那样的改革建议. 考虑到亚历山大16岁左右就开始了他的征战生涯,
32岁时死于巴比伦. 亚里士多德很可能只是他的文法, 修辞老师, 而根据柏拉图的哲学王教育计划,
亚历山大几乎还没活到学习哲学的年龄就英年早逝了. 亚里士多德不是雅典公民, 他出生在一个邻近马其顿的小城&&斯塔吉拉,
他的父亲就是为马其顿王服务的宫廷御医. 马其顿是希腊北部的王国, 文化落后, 被希腊人视为蛮族, 但马其顿从语言和种族上看,
确实又与希腊人接近, 他们是多利安人(斯巴达人就是多利安人的一只)南下后, 留在北方的部分, 有点类似瑞典, 丹麦和德国的关系,
所以他们自己仍认为自己是希腊人. 亚历山大大帝的父亲, 腓力二世曾作为人质在底比斯待过, 见识了底比斯人击败斯巴达重装步兵的新式阵法.
腓力二世很聪明, 回到马其顿后进一步改进了底比斯人的战术, 发明了马其顿方阵, 这一更厉害的阵法. 马其顿人改进后的战术,
除进一步加强重装步兵的威力外, 强调了骑兵和辅助兵的作用(一般而言, 重装步兵是攻坚的主力, 但速度慢, 不适宜追击, 而且侧翼易受攻击;
骑兵, 适合保护重装步兵的侧翼, 同时也可包抄对方的侧翼, 冲锋和追击; 轻步兵适合骚扰, 保护侧翼, 劫掠和追击.),
此后腓力二世和亚历山大大帝就是依靠马其顿方阵和精锐骑兵横扫希腊, 征服埃及, 波斯和印度北部的. 希腊的霸权很快落入马其顿的手中,
亚历山大大帝又以闪电般的速度征服了埃及和波斯, 现在希腊人几乎统治了整个他们已知的世界了. 在这样一个大帝国中, 狭小的城邦算什么呢?
腓力二世死后, 底比斯人曾发动起义, 亚历山大大帝迅速地平息了叛乱, 并把这座希腊名城彻底毁灭了.在这个时代,
没有了苏格拉底式的骄傲公民, 也不会再有以拯救城邦为己任的精英贵族&&柏拉图. 城邦太小了, 它已不足以保障公民的安全, 寄托公民的幸福.
承认超级霸权(马其顿)的希腊城邦将很快丧失国家的特征, 而逐渐沦为帝国统治下的自治市. 据说亚里士多德也曾为他的母邦, 小城斯塔吉亚立法,
但这个意义已经不能与莱库古和梭伦的立法相比了, 我们也不称亚里士多德是立法家或政治家, 他只是个学究. 此时,
一种为了&学术而学术&的沉思式生活出现了, 已经上升到洞穴外的哲学家再也不用回到洞穴里从事政治实践活动了, 因为城邦及其精神正在逐渐消亡.德谟斯提尼(Demosthenes, 384 BC - 322 BC)是当时雅典最重要的政治人物, 他是个演说家, 极力鼓动雅典人民争取自由,
对抗强权, 但可惜德谟斯提尼只有嘴上的功夫, 他既无伯里克利领军打胜仗的能力, 也无苏格拉底勇敢无畏的气概. 战斗失败后,
德谟斯提尼象一个懦夫一样地逃跑了, 扔掉了武器(普鲁塔克《德谟斯提尼传》, 20. 布克哈特 《希腊人和希腊文明》, pp529,
注82.); 而100年前的苏格拉底同样是遭遇了战役失败, 但他昂首阔步, 瞪着两眼, 环视着敌我双方, 任何人胆敢侵犯他,
定会遭到狠狠的回报, 这样的人是不会被俘虏的.亚里士多德与德谟斯提尼也不同, 他虽然接受的是贵族式的教育, 但并不热心政治,
他代表一种新型的哲学家, 他们过的是沉思式生活, 一种脱离了城邦(polis)的新生活. 关于沉思式生活与新的君主政体的关系,
麦金太尔在其《伦理学简史》中有精辟的论述(麦金太尔 著《伦理学简史》, p144):事实上, 关于政治活动, 亚里士多德更是一个寂静主义者. 《尼各马可伦理学》认为, 只要有爱好沉思的杰出人物的位置,
就既不应该谴责也不应赞成任何社会结构; 而且《政治学》使用稳定这一标准来判断不同类型的国家,
而这一标准与《伦理学》中的论点仅仅具有这种消极的联系&&给杰出人物以位置. 事实上, 就他自己作为年轻的亚历山大的教师,
以及他对沉思式生活的提倡而言, 正如凯申所指出的, 亚里士多德是站在这种力量一边的: 这种力量正要摧毁作为一个政治实体的希腊政体.
因为对沉思式生活的颂扬就是把它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推荐给那些曾是政治精英的人. 沉思式生活为他们退居市民地位,
做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好公民&而不做统治者提供了理由. 并且这恰恰是第一个新兴的幅员辽阔的国家马其顿的专制主义,
对那些曾是城邦国家统治者的人们的要求. 正如凯申所指出: &所赞扬的是这样一种沉思式生活: 放弃一切活动, 尤其是所有的政治活动,
这种颂扬始终是君主专制政体的意识形态确立的政治道德的一个典型构成要素. 因为这种国家的本质倾向在于, 把它的民众从所有的公共事务中排除出去&作为亚历山大的老师, 亚里士多德被视作是亲马其顿的. 323 BC, 当亚历山大大帝的死讯传到雅典, 仇恨他的雅典人准备起诉亚里士多德, 罪名还是不敬神. 亚里士多德闻讯急忙逃走, 以免雅典第二次处死哲学家, 第二年老死在了优卑亚寓所中.海德格尔在讲亚里士多德时, 曾以&亚里士多德出生, 亚里士多德死亡&来介绍亚里士多德的生平, 然后随即进入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讨论.
这一方面反映海德格尔认为, 人应当与思想分开的态度; 另外一方面也说明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相比实在是个乏味的学究式人物.
据说亚里士多德讲话时有点口齿不清, 小腿很细, 眼睛小, 穿着, 耳环和发式使他比较显眼(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上》, pp269).
亚里士多德也有一些轶事, 但大多都是讽刺性的, 比如有人说他在热油中洗澡, 然后又把油卖掉. 据说, 他曾把一张热油皮贴在自己的肚皮上;
以及, 他睡觉时手里握一个铜球, 下面放一个容器, 以便球从手中调到容器时发出的声音可以惊醒他.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及此后的时代, 促使产生哲学的城邦精神逐渐消失, 但哲学学校, 哲学流派和各种具体的学术研究却兴旺起来. 希腊成为古代世界的学校,
哲学所代表的思辨和理性精神开始在西方各民族的文化中扎根. 古罗马政治家, 学者(Cicero, 106 BC - 43
BC)将往雅典学习哲学, 历史学家(Polybius, 203 BC - 120 BC)将作为人质被带到,
他的巨著《历史》将记述一个新的&世界霸权&罗马的崛起. 希腊的篇章已经无可挽回地被翻过,
这个地方后来又经历过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长期拉锯式的争夺, 今天的希腊不论在种族, 语言还是文化都已不是那个曾经的希腊了.
当我们再次阅读古希腊哲学的时候, 一方面我们哀叹思想的无力,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无力挽救雅典的命运,
亚历山大的暴力和原始激情才是最具革命性的力量,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感叹思想的威力, 哲学征服了全世界, 在思想上我们或多或少都是希腊人的后代,
我们理解他们, 愿意跟随他们继续永无止境的爱智慧之旅.
我们还必须认定, 除了形状, 重量, 体积以及必然伴随着形状的属性而外, 原子实际上不具有可感事物所具有的性质. 每种性质都是变化的, 但原子却是不变的, 因为复合物分解以后, 必然留下一个永恒的, 坚固的, 不可分解的东西, 它使变化成为可能. 因为没有变化会变成虚无或来自虚无, 而经常是由于原子排列的不同, 有时是由于原子的增加和减少. 因而, 这些能够进行各种不同排列的事物必定是不可毁灭的, 不具变化的, 而必然拥有其自身的分量和形相. 这必定是固定不变的.在我们所感觉到的形相的变化中, 当其他性质都被剥夺时, 形状却是事物固有的, 但性质却不是像留居着的形状那样为变化的主体所固有, 而是整个在物体中消失的. 保留着的东西足以构成复合物之间的差异, 因为必然会有某物留下来而免遭毁灭.但是, 不要以为原子有各种各样的体积, 以免同现象相矛盾.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有许多种体积. 这个附加使感受到和知觉到的事物易于解释. 但如果把各种各样的体积归于原子, 并无助于解释事物间性质的差异. 而且要是那样的话, 那么, 大得可以看得见的原子就应进入我们的眼界之内, 但它却从未被看到. 我们也无法设想原子怎么能够变成可见的.除此而外, 也不要以为在一个有限的物体中有无限数量的部分, 即使它们是非常微小的. 因此, 我们不仅认为分割至无穷是不可能的, 以免使万物变得非常薄弱, 并且粉碎我们复合物概念中的存在物, 把它们变成虚无, 而且认为有限事物无限地过渡到越来越小的部分是不可能的.一旦我们承认在任何事物中包含着无穷数量的分子----不管它们如何细小, 就不可能再设想这个物体的体积是有限的, 因为很明显, 无穷数量的原子必然有一定的体积, 不管它们大小的程度如何, 它们聚集在一起必然是无穷的. 再者, 由于有限的事物有一个可以分辨的边界, 即使它自身不为觉察, 不能不设想还有另一个同样性质的端点相继于它. 我们不能不认为, 由于从这个端点到下个端点这样依次继续, 它就可能由于这样的进展而在思想中达到无穷.我们不要认为被感官感觉到的最小物体和那些从一个部分变动到另一个部分的东西一样, 也不要认为跟它们完全不同. 它们跟可变事物有某些共同之处, 但却不能被分割成部分. 如果当我们从这种共同之处想到我们应在最小物中划分出部分来, 区分出其一部分在这里, 另一部分在那里, 那它肯定是另一个最小的物体, 首先与我们眼睛看到的事物相等. 事实上, 我们从第一个开始, 一个接着一个看这些最小物体, 不是在同一个地点, 也未见到它们用自己的部分去碰撞另一个的部分, 但却看到它们用自己所特有的性质来测量大小. 如果被测量的物体大, 它们就多, 被测量的物体小, 它们就少.我们必须认识到原子中的最小量可由此类推, 它只是在细小方面不同于为我们所观察的物体, 然而却具有同样的道理. 我们已从可感物中类推出原子是有体积的, 只是在细小上较可感事物差得很远, 再者, 最微小, 最简单的事物在我们用思想对这些看不见的物体所进行的思考里面, 是长度的端点, 它们自身即可作为测量原子长度的单位, 无论原子是大还是小. 它们和不变动部分(即最小部分)之间的共同性, 就足以证明迄今为止所得的结论. 但是这些原子的最小量不可能通过运动而聚集在一起.进一步说, 对于无限的事物, 我们不能断定其"上"或"下", 仿佛有最高限和最低限. 如果能从我们站着的任何地点向我们头上的空间伸延到无穷, 最高限是永远不可能出现的. 通过所想到的一点向我们下方的空间伸展到无穷的事物, 对于那个事物来说, 不能同时既是"上"又是"下". 这是不可思议的. 因此, 可以断定有一个运动方向, 即向上延伸至无穷, 还有一个运动方向, 即向下延伸至无穷, 虽然从我们开始运动, 到我们头上空间的事物千百次地到达在上面的东西的下方, 从我们开始运动, 向我们下方的事物千百次地到达在下方的事物的上方. 因为尽管如此, 在这两类情况下的全部运动却仍被设想成均可沿相反方向伸展至无限.如果它们穿越虚空, 畅通无阻, 那么原子必然是以同等速度运动的. 因为当没有事物阻挡它们时, 重的原子并不比细小的和轻微的原子运动得更快. 只要它们能找到适合于它们体积的道路, 只要它们不碰到障碍, 那么小的原子也不比大的原子运动得更快. 无论是它们由于碰撞而产生的向上或偏向的运动, 还是那由于重量而产生的向下的运动, 都不能影响它们的速度. 只要没有外在的碰撞或者原子自身的重量, 没有抵消打击它的那个东西, 那么, 只要这两种运动有一种在进行, 它必然会继续下去, 其速度如所思想的那样.可是, 对于复合体来说, 却是一个快于另一个, 尽管它们的原子有同等速度. 这是因为集合起来的原子在极短的一段连续时间内朝一个方向运动, 纵使它们在只能为思想所把握的极其短暂的时间内沿不同方向运动, 也是经常碰撞, 直至它们运动的连续性为感官所感知. 对于不可见的东西来说, 断定它们即使在只为思想所把握的细微时间内, 也会呈现出运动的连续性, 这类情形是不真实的. 我们的准则是只有为感官直接感知, 为心灵直接把握的才是真实的.
摘自: 第欧根尼-拉尔修斯, 名哲言行录, 下
伊壁鸠鲁的原子论是来自德谟克利特的; 亚里士多德在其《物理学》中曾批评过原子论, 其思路大致是1.物质世界是连续的; 2.把不可分的原子想象为没有部分的点; 3.连续的物质不可能由点组成(或线不可能由点组成, 线只能由线组成)伊壁鸠鲁(Epicurus, 341-270 BC)比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稍晚, 所以他应当知道亚里士多德对原子论的批评, 这里摘录的文字清楚地表明伊壁鸠鲁的原子是有大小的, 但比感官能感知的最小尺寸还要小得多, 尽管小, 却仍有大小, 但不能再分裂为部分, 从概念上伊壁鸠鲁的原子论和今天的原子论接近, 即认为物质是分立的, 而非连续的.但如果我们评价的话, 似乎仍应给亚里士多德的反原子论证更高的评价, 因为亚里士多德的讨论触及了对无限的讨论, 他清楚地揭示了点与线的矛盾所在, 从思路上为实数的理论指明了道路.
第1章史诗的编制,悲剧、喜剧...,这一切总的说来都是模仿。它们的差别有三点,即模仿中采用不同的媒介,采用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而不是相同的方式。==讨论:亚里士多德从三个角度对艺术进行分类,媒介,对象和形式。第4章诗
艺的产生似乎有两个原因,都与人的天性有关。首先,从孩提时候人就有模仿的本能。人和动物的一个区别就在于人最善模仿,并通过模仿获得了最初的知识。其
次,每个人都能从模仿的成果中得到快感。...这是因为求知不仅于哲学家,而且对一般人来说都是意见最快乐的事,尽管后者领略此类感觉的能力差一些。因
此,人们乐于观看艺术形象,因为通过对作品的观察,他们可以学到东西,并可就某个具体形象进行推论,比如认出作品中的某个人物是某某人。==讨
论1:关于人本质的定义,亚里士多德一般是通过&种+属差&,或&质料+形式&的方式给出的。如:&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是政治的动物&。在亚里士多德
哲学中形式比质料更重要,或说形式对质料有制约作用。如祭祀用银器的目的决定了它的质料。在关于人的定义中作为属差的&理性&(Logos)和&政治
&(Polis)要高于作为类的动物性。定义中,到底是形式重要,还是质料重要?或到底是作为普遍性的&种&重要还是作为特殊性的&属差&重要,看起来是个很学究的问题。但考虑这一问题,却往往有其现实性。比如:人权到底是强调动物性的生存权,还是强调人具有政治权力?比如:毛泽东和梁漱溟关于中国国情的争论,毛泽东认为梁漱溟太看重了中国社会特殊性的一面,而忽略了共同性即一般性的一面;梁漱溟则认为毛泽东太看重一般性的一面,而忽略了最基本、最重要的特殊性的一面。讨论2:亚里士多德强调艺术(或模仿)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这一点他还会在后面反复强调。第5章喜剧模仿低劣的人;...第6章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作为一个整体,悲剧必须包括如下六个决定其性质的成分,即情节、性格、言语、思想、戏景和唱段,其中两个指模仿的媒介,一个指模仿的方式,另三个为模仿的对象。==讨论:这里给出了对悲剧的定义,即严肃的对行动的模仿;模仿的媒介是言语(Diction)和唱段(Song);模仿的对象是情节(Plot),性格(Character)和思想(Thought);模仿的方式是戏景(Spectacle)。既然悲剧是对行动的模仿,而这种模仿是通过行动中的人物进行的,这些人的性格和思想就必然会表明他们的属类。...Again, Tragedy is the im and an action
implies personal agents, who necessarily possess certain
distinctive qualities both of c for it is by
these that we qualify actions themselves, and these&thought
and character&are the two natural causes from which actions
spring, and on actions again all success or failure depends.情节是对行动的模仿;这里说的&情节&指事件的组合。...&性格&,指的是这样一种成分,通过它,我们可以判断行动者的属类。&思想&...体现在论证观
点或述说一般道理的言论里。...事件的组合是成分中最重要的,因为悲剧模仿的不是人,而是行动和生活[人的幸福与不幸均体现在行动之中;生活的目的是某
种行动,而不是品质;人的性格决定他们的品质,但他们的幸福与否却取决于自己的行动。]所以,人物不是为了表现性格才行动,而是为了行动才需要性格的配
合。...因此,情节是悲剧的根本...讨论:这里的&性格&和&思想&指的是人的&性格&和&思想&。但亚里士多德不强调人的&性格&和&思想&,而强调人的&行动&,强调情节才是悲剧的目的(incidents and plot are the end of a tragedy),这一点与其强调行动的伦理学思想是一致的。第9章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根据可然或必然的原则可能发生的事。...诗是一种比历史更富哲学性、更严肃的艺术,因为诗
倾向于表现带普遍性的事,而历史却倾向于记载具体事件。...悲剧模仿的不仅是一个完整的行动,而且是能引发恐惧和怜悯的事件。此类事件若是发生得出人意
外,但仍能表明因果关系,那就最能[或较好地]取得上述效果。如此发生的事件比自然或偶尔发生的事件更能使人惊异,...==讨论:悲剧上演于城邦之中,并在雅典黄金时代达到其高峰并非偶然。从这段叙述看,悲剧作为认识的对象,作为教育公民的手段有重要价值。恐惧和怜悯可教化城邦中的公民,惊异则是认识活动的起点。(对比柏拉图的理论,恐惧和怜悯可能会败坏公民的理性。)亚里士多德关于诗歌与历史的比较,也是站在知识论角度上说的,诗歌比历史更适于作为知识的对象,好比定量实验比日常经验更适于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样。第11章突转,...,指行动的发展从一个方向转至相反的方向;...这种转变必须符合可然或必然的原则。...发现,...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最佳的发现
与突转同时发生,如《俄狄浦斯》中的发现。...突转和发现是情节的两个成分,第三个成分是苦难(the Scene of
Suffering)。...苦难指毁灭性或包含痛苦的行动,...==讨论:情节的三个成分是突转、发现和苦难。第13章既然情节所模仿的应是能引发恐惧和怜悯的事件...那么,很明显,首先,悲剧不应表现好人由顺达之境转入败逆之境,因为这既不能引发恐惧,亦不能引发怜悯,
倒是会使人产生反感。其次,不应表现坏人由败逆之境转入顺达之境,因为这与悲剧精神背道而驰,...再者,不应表现极恶的人由顺达之境转入败逆之境。此种
安排可能会引起同情,却不能引发怜悯或恐惧,...介于上述两种人之间还有另一种人,这些人不具十分的美德,也不是十分的公正,他们之所以遭受不幸,不是
因为本身的罪恶或邪恶,而是因为犯了某种错误。...一个构思精良的情节必然是单线的,而不是...双线的;它应该表现人物从顺达之境转入败逆之境,而不是相反,...第二等的结构...是那种像《奥德赛》那样包容两条发展线索,到头来好人和坏人分别受到赏惩的结构。由于观众的软弱,此类结构才被当成第一等的...
==讨论:这里好人指&完美的人&,就这里的叙述,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在《理
想国》中所持的立场类似,柏拉图认为应删去诗歌中描写神和英雄发怒、悲伤的描写,柏拉图认为作为神和英雄不可能作出这么不&理智&的行为,而亚里士多德则
认为这样做只会使人产生反感,而不会产生恐惧和怜悯。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共同点是都把艺术(悲剧或诗歌)看作是有目的的,即教育城邦公民,而不把艺术看
作是&为了艺术而艺术&的。从教育城邦公民的目的出发,悲剧不应描写完人由顺达之境转入败逆之境。如果作个比喻的话,出版描写领袖性事的文学作品也是不利
于某种特定政治目的的,反之亦然。按照这种目的论的陈述,艺术(悲剧和诗歌)就是为政治服务的了,艺术的自律性如何体现。悲剧的最佳对象是比普通人稍高一
些的凡人,他们之所以遭受不幸,不是因为本身的邪恶,而是因为犯了某种后果严重的错误。第14章恐惧和怜悯可以出自戏
景,亦可出自情节本身的构合,后一种方式比较好,有造诣的诗人才会这么做。...行动的产生,可以通过如下途径。最糟的是在知情的情况下企图做出这种事情
而又没有做。...次糟的是把事情做出来。较好的方式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做出此种事情,事后才发现相互间的关系。...第25章如果诗人编排了不可能发生之事,这固然是个过错;但是,要是这么做能实现诗艺的目的,即能使诗的这一部分或其它部分产生更为惊人的效果,那么,这么做是对的。讨论:对亚里士多德而言,&为艺术而艺术&是不可思议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是一切技艺的目的,艺术应该服从政治,就这一点而言他与柏拉图是一致的。(《尼各马科伦理学》1099b30:政治目的是最高的善,它更多第着重于造成公民的某种品质,即善良和美好的行为。)
什么是哲学?我只知道西方关于哲学的定义。苏格拉底说是爱智慧,而不是智慧,爱智慧体现了对智慧的追求,也暗含着人是缺乏智慧的。从这个角度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只有在古希腊环境下才能最淋漓尽致地活出来。
古希腊是&公民社会&,涉及城邦的大小事务都要大家一起讨论决定,如果有了诉讼,公民还要去做陪审员。于是就产生了古希腊才有的辩论,辩论不同于一个人的沉思,也不同于两个人的争执,除了辩者双方外,还需要听众,需要裁判,两个人争论一番后是由听众决定谁的说法更可信,更合理的。
古希腊哲学是在如此的辩论场中发展来的,苏格拉底就是一个在广场上到处找人辩论的人,并逐渐在他的身边汇集了一批仰慕者。在苏格拉底之前有所谓智者,即所谓自命智慧的人,以传授辩论术为业,收人钱财,教你如何在公民大会上取悦听众,教你如何在法庭上为自己辩护。对智者而言是没有真理的,为了客户的利益,他们今天可把白说成黑,明天也可把白说成白。但智者也发展出了辩论所必须的形式技巧。
苏格拉底认为智者败坏了雅典城邦的风气,他反对知识的相对主义立场,即反对知识是不可获得的,如能获得也是无法表达的,如能表达也无法交流,苏格拉底反对
这些。苏格拉底把知识与善联系起来,认为。苏格拉底还认为:对那些我们通过理性即可知道的事情还去询问神的旨意是对神的不敬
苏格拉底是反对智者的,但可悲的是大多数雅典城邦的公民认为苏格拉底就是智者的代表,他们还认为苏格拉底不敬神,败坏雅典青年。苏格拉底被民主的雅典判了死刑,苏格拉底自己为自己辩护,本来根据法律只要付一笔罚金就可免于死刑,但苏格拉底并不讨好大众,反而继续刺激他们的神经调侃说城邦应该付钱给苏格拉底。死刑判决后,苏格拉底的朋友劝说他逃离雅典,但被苏格拉底拒绝了,他认为遵循城邦的法律是雅典公民应尽的职责。
苏格拉底之死深深地刺激了他的最天才的学生&&,他对雅典的民主制,对真理和大众产生了很多想法。一个优秀的公民&&苏格拉底竟然被自己的城邦判了
死刑!柏拉图希望改革雅典的政体,并积极投身于政治活动,他曾多次去叙拉古,希望在叙拉古实践哲学王(让最有知识的人管理国家)的政治理想。但柏拉图的政治实践惨败,还被叙拉古的国王卖为奴隶。柏拉图晚年回到雅典后专注于他的学园(Academy),希望能把他的思想和主张流传到后世(中国人所说的&为往圣继绝学&)。
柏拉图一生著述颇多(柏拉图在遇到苏格拉底之前曾写了很多戏剧,后来碰到苏格拉底认为以前的文字没有价值,遂付之一炬),大多数都是对话体,对话的主角大多是苏格拉底,一般认为柏拉图的前期对话中的苏格拉底形象和学说较贴切于历史上的苏格拉底。而中后期对话,则仅仅是借苏格拉底之口去说柏拉图的学说了。柏拉图晚期作品,甚至有向论文体演变的趋势。
怀特海说:&欧洲哲学传统最确实的一般特征是,它由对柏拉图的一系列脚注构成。&可见柏拉图地位之重要。柏拉图最得意的弟子是,但亚里士多德很有反叛精神,他说:&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相比,更重视具体的经验,但忽视数学(另一种说法是亚里士多德的数学没柏拉图好)。亚里士多德的早期也曾模仿柏拉图写一些对话体的作品,都没流传下来,但据说也写得极具文采。亚里士多德流传下来的作品主要是讲课的讲义,大多数应该是学生的记录,包括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学园的授课讲义,也包括亚里士多德后来在自己的吕克昂学园的授课讲义。一般认为亚里士多德早期思想对柏拉图思想有较大反叛,而其晚期又有重新回到柏拉图思想的倾向,也有人说亚里士多德思想是了解柏拉图思想的入门途径。
亚里士多德一般上午对一小撮亲随弟子授课,讲授比较艰深的课程(比如《形而上学》),下午则是对更广泛的公众授课,讲授一些容易理解的入门课程(比如《植物学》)。亚里士多德是百科全书式的作家,他是第一个建立哲学体系的人(柏拉图的体系则散布在各对话录中,或对话体本身就制约提出一完整哲学体系),他对广泛的学科(从诗学到物理学,从植物学到伦理学等等)都有阐述(当然柏拉图对话录中的思维广度也是一样的)。
讲西方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毫无疑问是最关键的阶段。阅读西方哲学,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毫无疑问是逃不掉的。当然公认的入门书是柏拉图的。
物质是由不可分的(称之为原子)组成是古希腊原子论者的主张,在古代并不流行,也没有任何实验(或经验)基础。苏格拉底、等都曾对原子论者进行了反驳。这里讨论亚里士多德在中的一段论证。首先亚里士多德对连续(continuous),接触(in contact),和依次(in succession)进行了定义。亚
里士多德是通过外限(extremity)定义的。外限看上去是个很直观的概念,即区别于事物内部的从外部对事物予以限制的边界,但这个起限制作用的边界
可以是属于事物的,也可以不属于事物,就好像集合论里的开集和闭集。亚里士多德的时代当然没有近代集合论的概念,但外限概念的使用已暗示了集合论在未来的
发展。连续:外限为一;接触:外限在一起;依次:如果二者之间没有同类居于其间,比如:自然数123,12就是依次的,但13不是;下面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命题:连续不可能由不可分组成(nothing that is continuous can be composed &of indivisibles&)。然后他进一步解释了这个命题:线不能由点组成,线就是连续的,点是不可分的。然
后他的论证基本上是就线不可能由点组成这一命题完成。亚里士多德反驳原子论的思路就是这样:(1)承认组成我们世界的事物是连续的,比如水、气、火、土应
是连续的,这相当程度上和我们的日常经验吻合;(2)论证连续不可能由不可分(原子)组成;(3)即要论证线不可能由点组成。就命题
(3)本身而言已经变为纯粹的数学问题,以今天人的观点看并不构成对命题(1)(2)的有效证明。但在古希腊哲学中达到可靠知识的基本手段就是数学,比如
只有几何学能达到对理想化的,不朽的三角形的理解。所以把一个命题成功地转化为数学问题是柏拉图学园的基本训练,从这个角度亚里士多德很好地继承了他老师
柏拉图的传统。所以我们今天把亚里士多德的这一论证看作是数学史的一部分也许会更恰当,当然即便如此亚里士多德的论证仍然存在漏洞。以今天的眼光看命题
(3)是相当古怪的,因为根据实数的理论,线段上的任何一点都可用一个实数来表示,所以我们今天也说线是由点组成,但这个点指的是实数。有趣的是在亚里士
多德之前,毕达哥拉斯学派已经认识到无理数的存在,但古希腊人确实一直没有实数理论,亚里士多德的这一论证可帮助我们考察他们曾经距离一个实数理论有多远
(多近)。亚里士多德的基本论证方式是利用反证法。如果线是由点组成的,那么点与点之间的关系就是----连续、接触、依次----三者
之一。如果三种关系都不成立,说明线就不是由点组成的。而亚里士多德在这第一步就犯了错误,以今天的眼光看,点与点的关系恰恰不是这三种情况之一。比如我
们在线段上任取两点,我们知道两点之间至少还存在一个点,若再取这靠得更近的两点,我们又至少可在两者之间找到一点。如此一直做下去,我们发现点与点之间
的关系不可能存在&依次&关系,当然这样构造出的点集也不可能是连续和接触。因此点与点的关系用连续、接触、依次来分类是不全的。假设我们认同亚里士多德对点与点关系的分类,看他是如何论证的。首先他排除了点与点不可能是连续和接触的。因为在他看来点是没有外限的(点的定义是没有部分,而没有部分也就没有外限与其内部分开),因此谈不上外限为一,或外限接触。接
着亚里士多德又详细地补充了以上论证。亚里士多德认为连续意味着点与点是连续的或接触的,对接触这种情况他又做了分类: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整体与整
体。由于点是没有部分的,所以点与点接触就意味着是整体与整体接触。而这样就是不可能连续的,因为连续意味着在空间上可分为不同的部分。最
后亚里士多德论证点与点也不可能是依次的,这里他又提到了时间的类比,即长度不可能由点组成,而时间不可能由时刻组成。接着他说:点与点之间总是线,而时
刻与时刻之间总是时间。如果认为线上有点存在,那么点与点之间就有其同类存在,则点与点是不可能依次的,这是一种我们比较能接受的论证,同时这也提示我们
亚里士多德一开始的三种关系的分类是不全面的。(中间夹了一段似乎打断了对问题的论证,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大多是讲稿,很可能会根据课堂情
况随意地加进一些评论和重述,我们今天看来会显得有些拖沓和不连贯。亚里士多德这里强调说:如果长度和时间可以由不可分组成,它们就可分为不可分的,而不
可分是没有部分的,但前面已经证明没有连续的可分为没有部分的事物。)但亚里士多德似乎对第二种可能性更重视,即认为&依次点之间的线&
是不同于点的(可能是针对原子论者所说的虚空),如果是这样的话,它可能是由可分的或不可分的组成。如果可分,就意味着我们可继续往下分,结果又是可分或
不可分,如果是一直可分的话,那么就是无限可分的,并且是连续的。那么连续的就是无限可分的,如果不是这样,就会分为不可分的,那么不可分就与不可分相接触,而这前面已经被否证了。至
此该论证告一段落。由以上分析可看出:(1)亚里士多德的论证是基于分类展开的,如果分类不全面,论证就会有漏洞;(2)亚里士多德对反证法使用非常频繁
(矛盾律和排中律);(3)严密的逻辑论证的价值是使论证的漏洞可能暴露出来,实际上提供了后人可继续研究的基础,否则仅仅是声称世界是由原子构成的(或
反对)而没有任何论证就显得没有多少价值;(4)亚里士多德对问题的处理可与进行比较,以看出概念的演化和联系。
chinesepoet:::::小白::文文:PhilippX Tsien::
访问统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亚里士多德错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