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首看天下劳苦大众得解放的诗

大众的诗人大众的诗
——论台湾诗人许达然的诗创作
台湾诗坛明显的分为乡土和现代两大流派。乡土派基本上是以“笠诗社”的同仁及一些独立自行的诗人,如吴晟、蒋勤等,为基干构成的。而现代派则以“创世纪”、“蓝星”和“现代诗”3个诗社的成员为主要力量。乡土派和现代派在诗歌创作题材上、诗的观念上和诗艺的追求上,都呈现着截然不同的风貌和旨趣,一般来说,乡土派主张诗和社会现实相结合,反对无病呻吟,在艺术上要继承和体现中国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而现代派则主张诗和现实生活要保持着相当的距离。在艺术的追求上主张朦胧空灵和超现实。
许达然是“笠诗社”中生代的重要诗人,也是台湾乡土文学派中生代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因而他的诗的观念和创作实践自然是典型的现实主义的。最能代表和反映许达然诗观的,是1979年6月台湾出版的《美丽岛诗集》中,收录的许达然的一首散文诗。许达然通过这首诗,全面地宣告了他的诗观。他说:
“不是诗的社会里写社会的诗,很长。久了,很现代的。诗发源于民间,民间咏唱生活,社会生活构成最丰富的诗土;抒展大家的自己,大家的社会,大家的乡土,大家的历史,大家的现代。大家劳动,大家感动,大家都能成为诗人。
诗人既然不是老鼠灰色地躲在屋内享用社会生产消磨个己顽固的雅耻,就狮样出来淋湿。自以为师的失意终将腐烂,披美衣的尸必进棺材,蒸发呓语埋怨读者的才死译西方的冬,自己的春,唐的夏,宋的秋。
秋叶再美也烧不了原野,真实点燃诗火温暖社会,照露时代。
时代很壮阔,民族虽苦难却坚强,社会虽质变量化却广大,现代、民族、社会的诗必辉煌。”
许达然的这首散文诗,实际上是一篇出色的诗论。他的这段话里,至少传达了这样几点意思:1.大众的生活是诗的最丰富的土壤和源泉;2.诗是大众的事业,大家的事业,是表现大家的自己,大家的历史,大家的社会的工具,因此大家都能成为诗人;3.诗人不应躲在象牙之塔内,诗人应该到现实生活中来;4.形式主义和僵化的诗是没有生命的;5.诗应该去温暖社会,关照时代;6.只有民族的,现代的和社会的诗,才有广阔的前景。在许达然的诗观中,特别强调大众、民族和社会的内容。而这三者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是大众。这一观念既是许达然诗歌理论的基础,也是他多年创作实践的总结和概括。这一观念也从理论上奠定了许达然大众诗人的基石。
许达然,本名许文雄,1940年出生于台南市。台湾东海大学历史系毕业,曾留校当了两年助教,1965年赴美深造,先后获美国哈佛大学硕士和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还在英国牛津大学研究过英国经济史,现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学教授。许达然虽然是个历史学家,但他从小就和文学结缘。他从读初中时起,就步入文坛,开始了文学生涯。那时台南市的《新新文艺》杂志举办征文活动!许达然以初中三年级学生的身分应征,写了一篇关于贝多芬的散文,夺得一等奖。从此他便成了散文作家。1960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含泪的微笑》,1965年出版了第二本散文集《远方》,1979年出版了第三本散文集《土》。进入80年代以来,许达然又陆续出版了散文集《春去看树仔》、《人行道上》和《吐》等。许达然是一个兴趣广阔,涉猎广泛的作家、学者和诗人。他的散文创作成就非常优异,1965年曾获得台湾青年文艺奖散文组奖。他的散文在台湾拥有广大的读者群,其《含泪的微笑》等书,在台湾出版后供不应求,市场上还不断有盗印本流行。许达然虽然成了一位著名的散文作家,但他仍然不满足,在他旺盛的创作精力支配下,仍在继续扩大文学的涉猎面。从1967年起,他又加入了台湾诗人的行列,开始在《笠》诗刊上发表新诗作品,并于1980年获台湾最主要的文学大奖之一的吴浊流文学奖的诗奖。1986年2月出版了处女诗集《违章建筑》。许达然跻身台湾诗坛以来,诗的创作量虽然不算丰富,但其诗的质量却相当高,不少作品都是诗中精品。他以少胜多,奠定了在台湾中生代诗人群中较显著的地位。
许达然的例子说明,中国传统的现实主义理论并没有失效和过时,只要具有敏锐的诗感和触角,只要具有较强的发现和创作能力,好诗不但不会与坚持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诗人绝缘,而且会驯服地、源源地出现在他们的笔下。所以诗歌理论上和创作上的创新,并不是只有向西方吸收这条路。而还有一条最根本最主要的途径,即阳自己民族的传统中去挖掘,去开拓,从这个意义说,我们今天研究许达然这个传统型的,中国式的,人民大众的台湾诗人,也是十分必要的。
许达然作为一个生长在台湾的中国劳苦大众的诗人,他的作品中时时处处都体现了诗人与人民劳苦大众的命运息息相关的,强烈的历史命感和对人民的严肃的责任感;体现了一个从西化的社会中走过来的思索型诗人,那种十分敏锐的思想和艺术触角;体现了一个时代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的,那种亲切的体验感。因而他的表达形式往往是内在的抒发,而不是外在的描绘;他的表达层面往往是把时代的横面,放在历史的纵面上去展示,使历史和现实在同样的旋律和节奏中产生交织和共鸣,读者也就从这种交织和共鸣中,体测到诗人和历史和时代共着脉搏的心音脉跳。而这种心音脉跳又和劳动大众共着呼吸。请看他的《路》:
阿祖的两轮前是阿公拖载日本仔
拖不掉侮厚倒在血池
阿公的两轮后是阿妈推卖热甘薯
推不离艰苦倒在半路
阿爸的三轮上是阿爸踏踏踏踏
踏不出希望倒在街上
别人的四轮上是我啦赶赶赶赶
赶不开惊险活争时间
这首诗以十分简洁明朗的构思,用四段八行便写了一部台湾的现代史。诗人把人民放在历史的推动者、驾驭者的地位上,不管在什么时代,什么情况下,是他们把历史推向前。但是,他们的历史功绩却与他们赤贫和受屈辱的地位极不相称。诗人通过这种尖锐的矛盾,引发人们去思考历史反馈现实,从而明了自己的走向。这首诗的构思十分巧妙,一个“路”字产生了十分丰富的象征意义。路和车相连,车又和车伏相依,于是路、车和车伏都具有了双重意义。路除了自然之路外,还有历史之路,人民的命运之路;车夫,除了拉车的车夫之外,还有拉历史之车的劳苦大众;车也有工具之车和历史之车两层含义。这首诗以两句一个历史阶段,两句一个历史阶段,8句4段概括了台湾4个重大的历史时期。第l段写日据时期,日本帝国主义把台湾同胞当奴隶,只用了两句就表现了中国人的屈辱和日本人的凶残。第2段可能是描写光复初期,祖辈为糊口而累死的情景。第8段描写台湾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之前,农民处在小农经济的困扰下为生活奔忙的情景。第4段写台湾今天五光十色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尔虞我诈在时间的乐园中冒险,不知该往何处去的茫然心境。值得注意的是诗人精心的选择和安排。诗中以不同辈分的人,阿祖、阿公、阿爸和我,与不同类型的车,即人力车、三轮车、汽车(四轮车看来是出租汽车),自然地显示出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所演化的轨迹。这是一首历史感和现实感都很强的诗。但我们读这首诗,不是在为我们提供科学的历史考证的历史学家的许达然,而是诗人的许达然,以文学的形象,来启迪和感染我们,去认识历史的趋向,明了自己的责任。
许达然不仅关心劳苦大众的历史地位,他更关心台湾的父老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艰难处境。许达然表现人民生活的艰难和精神上的痛苦,是和揭露、鞭笞台湾社会的腐败和黑暗,紧紧连在一起进行表达的,许达然抒发对劳苦大众的深深同情,是和对恶势力的仇恨和批判,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进行呈现的,许达然对台湾社会现实的批判,是建立在对历史发展深邃地观察基础上的;许达然对现实的批判,又往往是通过冷峻的讽刺方式进行的。因此他的这些作品,读起来不仅浑厚、冷峻而且诙谐、深沉。他的名篇《萧条》、《违章建筑》等作品,都具有这样的特色。请看《违章建筑》:
不出都市的忧郁
也有门把蛙声分开
一片自己听
另一片警察踩
福字倒红大
光明里黄老
就这么一个家了
居然不必贿赂
蚊虫就税捐处般吸
居然把瘦肉当花粉
窗破睁着眼
看风瞎冲进来拆
法律坚持要公平
给路给树给鸟
啄观光成风景
这首诗和《萧条》,均可看作是诗人的代表作。不仅从不同角度表现了诗人的倾向和意愿,而且在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上,互相衬托,互相辉映,取得了同样丰富的显示和成功的运作。《违章建筑》这首诗,实际上是以“违章建筑”作点,进行点面辐射,反映了台湾整个劳动人民的生活图景。反映了官方不顾劳动者的死活,对他们施以暴力手段,造成他们无处栖身的惨况。诗的开头两句利用反讽的手法,点出整个都市穷愁拥挤的混乱状况。穷挤,或是越穷越挤,或是越挤越穷。不管是那一种情形,都是充满忧郁的。但诗人不写充满忧郁,而写挤不掉忧郁,于是既扩大了诗句的容量,又增加了诗句的讽刺力和诙谐性。第二段呈现了官方的鹰犬警察,来轰拆驱打老百姓,将门推倒,弄得蛙鸣虫叫一片凄凉的景象。第三段描写被警察祸害后,门板和墙上的字东倒西歪,福字被倒了过来。诗人利用福字的颠倒,哀叹“福”在台湾与小民无缘。第四段,诗人挖掘人们穷困、残破的根源,是他们造成的:蚊子叫阵叮咬的税捐处和蜜蜂采花般搜刮勒索老百姓的政府官员。最后诗人将诗的主题进一步升华,将诗的讽刺力进一步增强;法律坚持的所谓公平,已被飞鸟啄碎叼走,而这残破悲凉的景象,是这城市的一种风景。风景本系指优美的环境,诗人给我破凋敝加上“风景”二字,自然深含讽刺之意。台湾社会贫富悬殊,贵族和有钱人住在高楼大厦里,在花天酒地中还做着坑害别人和聚敛财富的美梦。而穷人流浪汉和从农村流浪到城市里的破产农民,都拥挤在高楼大厦的峡谷中,以碎砖破瓦搭成棚户栖身。这些棚户就是“违章建筑”。住在这里的人们,不仅受着生活的煎迫,还日日面临着被警察殴打驱赶,逮捕的危险。他们是台湾社会中灾难最多,痛苦最深,受到的屈辱最大,最被人们瞧不起的一群小人物。许达然能够把同情的目光投射到他们身上,为他们的不幸鸣不平,这不仅是许达然诗歌作品的光辉的现实主义精神的发现,而且在证实了许达然不愧为“大众诗人,大众诗”的称号。
凡是关心人民,关怀现实的台湾诗人,退伍老兵的形象,决不会从他们的作品中漏掉。这批沦为乞丐、雇工、小贩、浪子、职业卖血者的人们,也是台湾社会中最悲惨的一群。在某种意义上,他们比当地的小人物更悲苦,更凄凉。他们不仅受着生活的摧残,还受着乡愁的熬煎。退伍老兵作为一种台湾社会的特殊现象,作为劳苦大众中最苦难的一员,许达然对他们也倾注了同情的心血。他的《离乡老兵》一诗,是台湾乡愁诗中的杰作。
现实仍如无柄之刀
握着的温暖
是自己的血
回忆仍如无子弹的枪
向故乡射落自己
比汗还咸的泪
这首诗中,诗人选择了和退伍老兵不可分割的两个意象。一是“无柄之刀”,一是“无子弹之枪”。老兵既受无柄之刀——现实的宰割,也受无子弹之枪——乡愁的射杀。现实虽是无柄之力,但它出真刀还残忍;乡愁虽然是无子弹之枪,但那串串珠泪,比子弹具有强大得十倍百倍的穿透力。一种是精神的凌迟,一种是肉体的射杀,精神的凌迟比肉体的射杀要痛苦而难受的多。这首诗在艺术上也进行了苦心经营。和无柄之刀相对应的是自己的血。现实已残忍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它在老兵身上割出血温暖老兵它也用老兵的血来取暖。和无子弹之枪相对应的是自己的泪,用回忆向故乡射落自己,这句子相当精彩。不仅表现了事物的状貌,而且揭示了事物的深度。二句诗使充满情感的复杂事物呈现出了立体形象,六句话表达了退伍老兵的双重痛苦和艰难处境。可以说此诗从结构到字句都凝练到了无以复加之境。
作为一个人民大众的诗人,许达然献给人民大众的,不光是哀叹和眼泪,还有和那坚定的历史脚步相应和的自豪和信心;作为一个人民大众的诗人,许达然献给历史的不光是黑暗和绝望,还有那和铿锵的时代车轮声相交织的,脱去黑暗后的光明。一个诗人如果光会哭泣和哀叹,即使他再有才华,人民对他也不会动心。但是如果他能够让人们从哭泣和眼泪中站起,他的历史功绩和作品价值都将不可同日而语。许达然的诗作在这方面有所显示。例如他的短诗《在球场打工》:
喧嚷随阳光走失
赢输全是他们的
污秽我们打扫
这首诗以球场的清洁工为主人公,象征性很强。整个球场既是一个竞技场,也是一个赌博场,它是整个社会的象征。赌场上那些赌头赌棍们散场了,剩下来的是个污秽和狼籍满地的烂摊子。“污秽我们打扫”,不仅表现出了庄严的历史责任感和宠大的气魄,而且表现出历史主角扭转乾坤的自豪:谁来收拾残局呢?我们!可惜这样的作品在许达然的诗集中只是凤毛麟角。作为一个劳苦大众的诗人,如果他只能看见黑暗,那无疑于诗的盲人;如果他能从黑暗尽头看到光明,那他将会给人们以鼓舞和启示。许达然的诗作,在这方面也有显示。请看《运煤夜车》:
要使出光明的黑
这首诗实写物,虚写人,既有实也有虚。明写运煤车由黑驰向亮,暗写采煤工人在挖除目前的黑暗,将历史之车驶向光明,煤车本来就黑,诗人又把它放在黑夜的时空里,表现出黑暗重重之意。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诗的开头,精心地设置了一个“硬”字,这预示着前面阻力之大,困难之多,黑暗势力之严重。同时也表现出历史列车不可阻挡,必定隆隆向前。一个字包含了十分丰富的内涵。
许达然的另一首小诗《能》,也是人民意志的一种显示:
挨揍的铁块
这首诗的喻体,富有哲理,它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不愿做镣铐,愿做炉,期待燃烧,预示着一个使用镣铐的专制时代就要过去,而一个燃烧的光明的时代将要到来。许达然这种表达人民的愿望和理想的作品虽然不多,但这几首小诗却写得相当凝练和突出,其喻体和寓意都十分和谐自然,达到了一诗二意的良好效果。
许达然的诗在艺术上的追求,是独具特色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许达然作品的面貌和风格,主要是通过他作品艺术特色构成的。
1.长镜头和蒙太奇。许达然常常把电影中长镜头和蒙太奇的手法运用在诗歌创作中。当诗人需要突出一个事物,要把这个事物的强烈印象留在读者的脑海中,他便采用电影中的长镜头,慢慢地摇出他心中的西面。例如《萧条》中诗人为突出一个“空”字,就把空字作为片头,一个字一行,使读者开篇的首要印象是,因为萧条,所以就空。按着便展开了空的内容的系列镜头:油条瘦、胖碗乾闲……该诗的末二段,又将“穷”字拉成长镜头,接着是穷的系列镜头:踏碎蜗牛,奶吸尽了,哭着要吃……然而在另一种情况下,诗人又采用了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那就是为了使诗凝练,为了扩大诗句的容量,诗人又运用密集的迭印镜头,把众多事物在刹那问灌入读者的脑子里。请看《萧条》的第2节:
挤不进介绍所
卖血途中风湿痛骂日头
连景都气新闻又白印
黑字:失业率跳高薪水跌倒
一段诗中迭印了多少意象。找工作的挤不进介绍所,说明了失业大军多而混乱。卖血途中却发了风湿症,而偏偏又遇到了阴天,因而痛骂日头也来凑热闹……一段之中包括了很多很多内容,而每个句子又可进行分解裂变。长镜头使人细细欣赏观看,蒙太奇使人应接不暇,一个悠长,一个急迫;一个给人舒缓,一个给人撞击;异曲同工,共达妙处。
2.诗的结构上采用段、行、句各自独立又互相联系。断行不等于断句,而断句又不等于断行,分段不等于分句,而分句又不等于分行,造成一首诗多层次多轴心的串连。从而使作品达到结构上凝集而严紧;感情上起伏而跌宕;语言上准确而精炼;意象上繁富而多彩。我们仍以《萧条》一诗为例。首段的“空前”和第三段的“穷追”本来都是一个词,但诗人为了突出“空”和“穷”,为了将这两处都摇成长镜头,就都采用将双声词拆开,变成单音词。而且一个字排成一行,这就显示了断行不等于断句,而断句又不等于断行的特点。该诗的首段“空前”和第二段的“绝后”本来是可以连用,但诗人把它们拆开,变成两段的首句,就造成了“空前物价繁荣”和“绝后挤不进介绍所”。诗虽分成两段,但却可以当作一个句子来读。这就体现了分段不等于分句,分句又不等于分段,使诗的结构变得异常严紧。外这首诗首段“空前”二段“绝后”和末段“摇啊摇”,还可以看成一个句子。连起来读成:“空前绝后摇啊摇”就突出地变成了“萧条”产生的后果:社会摇摇欲坠,点出了诗的主题。
3.把中国语言的优点、特点和诗意的开拓创造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了许达然诗中的独特表现手法。这种例子在许达然的作品中处处可见。例如:许达然在《违章建筑》第一节中利用汉语中的断和不断,切割和相连的修辞手法,造成一语多义的效果。“穷挤——不出都市的忧郁”亦可读为“穷——挤不出都市的忧郁”。前一种断法突出“挤”字,后一种断法突出“穷”字。另一种是利用汉语语词的多义性和词性可转换变化的特点?造成奇句的一语双关。如《违章建筑》第三段的“倒”字,作为第一义可看成是警察将门推倒,“倒”是动词的补语,是实写警察的恶行。但作为第二义,变成福字的“倒”写,它又变成了福字的状语,成了幸福与穷人无缘的虚写。由此可见,许达然汉语的修养也是很有功夫的。许达然诗作的艺术特色还很多,例如贴切的运用象征,准确的捕捉意象,语言的准确凝练等等。但是我以为上述三条是构成许达然诗作艺术特色的主要因素。
和任何一个诗人一样,许达然的诗也有不足之处。其一,我认为由于许达然在语言上过分吝啬,使他的长处中又带来了短处。简洁凝练是好事,但为了简洁凝炼而把诗中所有的形容词,修饰语都去掉,便使语言显得有些枯涩,使诗变得有骨无肉,有枝无叶。就仿佛冬季雪原上朔风中抖动的几株枯树,虽然耐人思索,但却很难激起读者的感情波涛。其二,诗的抒情性较弱。我认为诗可以不叙事,但诗必须传达感情,使读者获得感动。因此讲故事是小说的特长,说明事由是散文的特长,抒情是诗的特长,如果去掉其所长,就取消了它的特性,削弱其所长,就削弱了其特性,其三许达然诗中台语的运用,可能限制了他的读者群的扩大。
1986年7月写于北京
1986年11月一改
1987年5月二改
本篇取自《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三十年论文集》(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编)
原文刊于:《台湾香港与海外华文文学论文选——第三届全国台湾与海外华文文学学术讨论会》,海峡文艺出版社1988年9月第1版谁帮我写一首关于描述母亲辛勤劳苦的诗?帮我写一首关于描述母亲辛勤劳作的七言绝句诗?采纳给满分.
无限提供0410
七绝平水韵 七阳母亲颂其一缝衣制帽四时忙,默默耕耘汗水汪.不索薪酬施雨露,家庭重任己担当.其二采撷花束敬高堂,养育之恩胜海疆.游子他乡常挂念,心胸宽广写慈祥.其三三迁住所为儿郎,翘首扶门望远方.盼子成龙怀大志,银针刺字美名扬.──傲剑凌云敬上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邢台任县古诗六首
查看: 660|
摘要:   1、秋水叹(一)   刘永锡   大旱苦不雨,既雨苦转深。桑田变沧海,白昼雾沉沉。   西登太行山,东望漳河浔。莼鲈岂不美,忧思忽见侵。   狐狸思故穴,飞鸟思故林。流离从兹始,嗟嗟拯溺心。   刘永锡, ...
  1、秋水叹(一)
  刘永锡
  大旱苦不雨,既雨苦转深。桑田变沧海,白昼雾沉沉。
  西登太行山,东望漳河浔。莼鲈岂不美,忧思忽见侵。
  狐狸思故穴,飞鸟思故林。流离从兹始,嗟嗟拯溺心。
  刘永锡,字延僖,任县籍人。清代道光年间举人,曾任河北永清县训导。
  史书载:任县位居“九河下稍”,境内“诸流汇集”,素有“南泊”之称。地质上任县地处“大陆泽宁晋泊底平原区中部”,海拔20—35m。本县位于隆尧永年倾斜平原的前缘洼地上,是古代之宁晋泊大陆泽分布区。旧时每逢秋雨连绵便发大水,县城以东数十里一片汪洋。
  刘永锡的这首古风《秋水叹》诗,就是描述任县发大水时情景的。这首诗的大意是:
  大旱之年老百姓苦苦求雨天上却不下雨,
  一旦下起雨来苦恼的是又转为洪水泛滥。
  眼前大片的庄稼地变成了一片汪洋大海,
  大白天啊那老天爷却阴云密布雾霭连绵。
  从西边的太行山麓一直向东看到漳河岸,
  到处都有无数的灾民流落外地举家逃难。
  他乡的莼羹、鲈烩等佳肴难道不好吃吗?
  可为何怀念故里的忧思又突然涌上心田。
  因为就是狐狸也尚且思念它过去的洞穴,
  连那些天上的飞鸟也会把它的旧窝留恋!
  眼望从此开始流离失所背井离乡的灾民,
  我虽有心却无力拯救他们只能仰天长叹!
  全诗以哀怨、惆怅的语气,深沉、悲怆的笔调,表达了笔者对灾区黎民百姓的无限同情和怜悯。诗作明白如话,娓娓道来,令读者仿佛身临其境,颇受感染。
  2、秋水叹(二)
  刘永锡
  渔童十四五,年少不知愁。云是田家子,失业上渔舟。
  恶风挟舟去,愁云惨不收。父母倚闾望,兄弟哭道周。
  农民思渔利,鲜能应所求。风止始相见,惊定泪交流。
  这是刘永锡写的另一首古风诗《秋水叹》。诗中写道:
  有一个打渔的孩子年方十四五岁,
  因岁数小还处在不知发愁的年纪。
  都说他原本是个种田人家的子弟,
  现在丢掉本业才靠打渔维持生计。
  忽然水面上一阵暴风将渔船卷走,
  愁云笼罩了他凄凉心头挥之不去。
  父母靠着门儿盼望孩子平安归来,
  他的兄弟也跑到土路边痛哭流泣。
  受灾的百姓只想靠打渔得到收入,
  可却很少能够满足家庭生活所需。
  大风过后渔童才归来与家人相见,
  惊恐初定全家泪泗交流短叹长吁。
  该诗通俗易懂,语言流畅,如泣如诉,诗意悲怆,将任县大陆泽地区水患中劳苦大众的悲惨遭遇,描绘地活灵活现,真切感人,读来令人一咏三叹,撼人肺腑,潸然泪下。
  3、泽滨杂咏(一)
  刘永锡
  记得秋来水绕村,波声夜夜送柴门。
  而今水落知多少,试认沙边第一痕。
  这是刘永锡写的一首记述任县大陆泽水患的七言绝句。这位清代的任县籍文人,对故乡大陆泽的水势非常关心,他每时每刻都把家乡人民的疾苦挂在心上。
  他在诗中说:
  曾记得入秋后大水将村庄环绕,
  波涛声每夜晚在家里都能听到。
  到如今这大水退落了究竟多少?
  试辨认沙堤上留下的痕迹一条。
  这首《泽滨杂咏》七言绝句,诗句朴素易懂,自然流畅,有问有答,入情入理,读后给人以亲切、真挚的感觉,实属一首短而精的写给老百姓的好诗。
  4、泽滨杂咏(二)
  刘永锡
  苇箔回环插水隈,长蛇之势也奇哉。
  半生不解孙吴事,才自迷魂阵里来。
  这是任县籍清代道光年间举人刘永锡写的又一首七言绝句《泽滨杂咏》,它记述了任县大陆泽地区人民的一种劳动方式,读来颇有情趣。
  刘永锡在诗中写道:
  渔家捕鱼用苇箔呈环状在水中插就的间箔,
  好似兵家摆得长蛇阵势一样非常奇妙壮观。
  我活了半生也没弄清三国东吴孙权的战事,
  现在看了这个才像从迷魂阵走出心中恍然。
  据《任县县志》记载:“渔家以苇箔治鱼,回环插之,名为间箔,其法甚多,迷魂阵其一也。”刘永锡的这首《泽滨杂咏》,诗句跳跃绮丽,含蓄幽默,借古喻今,浮想联翩,读来引人发笑,回味无穷。
  5、晚渡澧河
  马桂芳
  澄光留月魄,落暮渡星河。
  鸟宿沙滩静,舟行渔唱多。
  潮生两岸远,风送一帆过。
  绿水添诗意,黄河起啸歌。
  《水经注》说:“渚水出常山中邱,东入湡,至任合澧”。澧河发源于内邱、邢台和沙河三县西部山区的六条大川,流经内邱、邢台、沙河、南和、任县、隆尧、宁晋七县。澧河上游称作大沙河,入南和,进任县至九河汇流处环水村段称作南澧河,经隆尧到宁晋史家嘴与滏阳河、北沙河汇流,称作北澧河。
  这是诗人在一次乘船夜渡澧河时写的一首诗:
  水中的波光啊倒映着月亮的影子,
  沉沉暮色中渡过闪着星光的澧河。
  水鸟已经栖息河道沙滩一片宁静,
  舟船行时听见许多渔人在唱着歌。
  河水涨起时显得两边的堤岸很远,
  晚风吹拂着白帆船儿从水面驶过。
  湍湍碧水为我平添几多诗的遐想,
  对着幽幽大河不禁唱起高亢的歌。
  从这首诗的诗意来看,历史上澧河水大流急,河面可以行船,所以才有像马桂芳这样的文人墨客在这里触景生情,吟诗抒怀。全诗言简意赅,清新自然,流露出一个封建文人的幽思情调和闲适心境。
  6、早发巨鹿遇雨示王侍卿
  李攀龙
  三晋关城暗雨中,九河歧路辨西东。
  鸣鸠乳燕村村急,白露苍茫岸岸通。
  旌旗低飞杨柳水,幔帷远受杏花风。
  邢台云暮泥堪畏,咫尺思君白玉骢。
  李攀龙,字于鳞,号沧溟,明代山东历城人,进士出身,曾任顺德府知府,为官清正,吏治有方。王侍卿,即王世贞,字元美,号凤周,又号弇州山人,明代太仓(今江苏省)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他与顺德知府李攀龙过从甚密,同为明嘉靖“后七子”首领。
  这首诗是李攀龙从出发去巨鹿路过环水村大陆泽一地时,偶遇大雨写给王侍卿的一首七律诗。诗中写道:
  三晋关城全都隐藏在濛濛大雨之中,
  河道交错的九河流向很难辨别西东。
  鸣叫的鸠鸟和乳燕在各村惊慌疾飞,
  雨雾苍茫啊就像每条河岸都能通行。
  旗子被风刮得好似杨柳在水面低拂,
  车上的幔帐似闻到远处的杏花香风。
  回首邢台云暮中的泥泞路真难走啊,
  多想乘上骏马立即见到思念的王兄。
  据《任县志》记载:环水村“原名为塔台,位于县城东北三十里,上有居民,四面皆水,非舟不行。”相传台址随水增长,谓之荷叶地。清朝末年改名为环水村。
  古时候的“任”字和“壬”相通,而“壬”在五行中为“水”的代称,因为此地多水,所以早在春秋时期就把这一带叫做“任地”。周景王二年(前543年)郑羽颉奔晋,晋平公封其为“任大夫”,“任”地始有名讳。后来,曾经称霸一时的晋国被瓜分成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古作“三晋”,任地归了赵国,改名叫渚阳。原来渚阳一名也是因水而得。渚阳正式建县,是在公元前一九八年。那时汉高祖刘邦刚刚平定了韩王信叛乱,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他开始巡视州郡,整顿吏治,就在渚阳旧地创设了任县吏所,属广平国统领。
  任县是古代宁晋泊大陆泽分布区,县境内有滏阳河、留垒河、沙铭河、澧河、七里河、牛尾河、马河等多支河流,俗称“九河下梢”。
  李攀龙这首《七律》,诗句情景交融,感情真挚,读来耐人寻味,很是感人。
上一篇:下一篇:
联系电话: 5 && 电子邮箱: &&
ICP备案许可: && 冀邢公备: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让天下劳苦大众得解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