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梅洁 华中农业大学这个名字打多少分

知识竞赛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Margaret&Turner--她的中文名字叫陈梅洁
Margaret Turner--她的中文名字叫陈梅洁
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西院专家楼前小院的西边角落里有一座中式的小亭子,建筑在一堆假山石上,亭子上的匾额书写着“梅洁亭”,落款是冰心。这个偏僻安静的角落是恋人幽会的好去处。当我住在西院时,晚饭后常常在那一带散步,经常看到年轻男女在那里低声细语。他们可知道,这座亭子是为了纪念一个终身未婚的女教师而修建的?她就是英国女教师
Turner,中文名字叫陈梅洁。
陈梅洁是解放初期开始在北外长期任教的四位外籍专家之一,其他三位是柯鲁克、伊莎白和史克。陈梅洁于1912年出生在中国的福州,父亲是英国传教士医生。当她7岁时,被送到Walthamstow
一个为传教士的女儿建立的寄宿学校学习,毕业后在一所艺术院校就读。成年后由一个英国教会派到中国,担任金陵女子学院校长的私人秘书。之后,金陵女子学院并入南京大学,抗战期迁往大后方。抗战胜利后,南京大学搬回南京。陈梅洁护送一批女生返回南京,其中有数人是被列入黑名单的进步学生。陈梅洁的任务是保护她们。她们分乘两辆汽车,其中一辆翻车,数名学生受伤。陈梅洁留下来照顾她们,等她们伤好后方护送抵达南京。1949年,陈梅洁在上海目睹了解放军宁愿睡在街头而不打扰当地百姓的感人情景,她对这支纪律严明的军队充满敬意。此后,经柯鲁克夫妇的推荐和介绍,她来到北京外国语学院任教。
陈梅洁是一个认真负责的好老师,她的特长是语音教学,她研究了一套适合中国学生的语音语调教学方法。来自英国的陈梅洁讲一口流利无瑕的
、语音语调标准的Queen’s English,50年代担任语音课程。1959年我入学后,似乎她已经不上课了,但当年我们上课的课文大都由她录音,虽然和她本人不认识,她的声音却很熟悉。陈梅洁还担任了辅导年轻教师语音的任务,几乎所有的年轻教员都被她辅导纠正过发音。1960年夏学校抽调一批优秀学生提前毕业留校任教,这批新教师都经过陈梅洁纠正语音才上岗。有些老师接受录音的任务,在录制唱片前先要把需要录制的内容给她朗读一遍。陈梅洁很认真地纠正个别不够准确的音,并做示范,经过她的把关才能录制。
北外英语系的教学重视语音在全国是出了名的。这个传统追溯到初大告教授。初大告是二级教授,比王、许、周高一级。他于三十年代赴英留学,师从著名语音大师Daniel
权威著作The Pronunciation of
English的作者,回国后教语音,一个音一个音扣得很细。陈梅洁的特长也是语音。据吴千之老师回忆,因为他对语音感兴趣,研究生论文写的题目即是关于重音与节奏,每当他遇到问题常去请教陈梅洁,她总是热情接待,耐心讲解,对他帮助极大。
我们上学时,开学后用整整两个月的时间专门学习按照国际音标发音。上课时,老师要求我们每人准备一面小镜子。老师教一个元音或辅音,都要按照教材上画的口腔图里舌头的位置发音。老师做示范,我们对着镜子模仿,看看自己的口型是否正确,舌头的位置是否符合标准。有时一个音要反复练习几十次、上百次。除了发音,我们还要学习朗读技巧,学会连读、失去爆破、掌握轻重音和节奏感,等等。三年级的口语课使用的是Linguaphone公司出版的会话教材,带录音的,完全的标准英国音。老师鼓励我们模仿和背诵这些课文。每个学期每个年级都要举行朗读比赛,选拔优胜者参加全系的比赛。每个学年结束前还要举办English
evening.那是我们系的盛会,
教师和学生同台演出,唱英语歌,演英语戏,朗诵英诗,精彩纷呈。这些比赛和演出都是为了一个目的:激发学生对语音的兴趣和重视,提高语音的质量,使其尽善尽美。重视语音是北外英语系的传统,这个传统代代相传,形成了北外的语音特长。
在我是学生时,英语系有一批语音纯正的年轻老师(还不算从小在英国长大的钱青与戴显光),女性居多,她们常年教一年级,从语音开始,她们的语音语调个个都很纯正漂亮。比如,章含之、马元曦、李品伟、吴祯福、吴青(英美两种口音皆可使用,但不相混)王若谨、屠培、陈妞陪、张秐、张幼云、奚宝芬、林克美、等等。这方面男教师也有出色的,如吴千之、胡文仲、袁鹤年(地道的美音),胡怀年,等。他们的语音语调大多在某个时期或某个阶段由陈梅洁亲自指点。其中不少人为大、中、小学的各种课本录音,或在电视和电台的英语节目讲课。他们为中国的英语普及和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有一次,我的一位同事在全国英语教学年会上代许国璋会长读一封信。下来后,参会的其他院校的教师说,“一听你的发音就知道是北外毕业的。”在这个传统的形成过程中,陈梅洁真是功不可没。
陈梅洁一生未婚。原因不祥,但我猜想这与她选择长期住在中国不无关联。那个时代的与时下风气大不相同,中外通婚是极少有的,即使有,一般也是女性嫁给外国男士,相反的情况是少而又少。同时,长期在中国工作生活的外国人数也很有限,因此,陈梅洁的选择机会几乎是零。这是她为扎根中国付出的一个高昂代价。柯鲁克是英国人,是陈梅洁的“老乡”,柯鲁克夫妇把陈梅洁当成家人,对她的关照十分周到。60年代,陈梅洁患了癌症。文革期间,她没有参加派别,但是当柯鲁克被监禁后,她很是惶恐,被伊莎白接到家中一起居住。后来,伊莎白也遭到校内软禁,陈梅洁更加无依无靠,使她极度恐惧忧虑。在绝望中,她从四层的家中跳楼自杀,幸好被下面的树枝挡住,才保留了生命,但腿部骨折,再也不能站起来行走了。文革后期复课后,学校领导考虑她行走不便,安排她从四层搬到南楼乙门一层,并送她到西山疗养。回来后,她要求领导派吴青为她的联系人,每周吴青都来看望她,给她买东西,帮助她处理一些事物,与她聊天,不致使她孤独寂寞。这时,再在校园里看到她时,都是坐在由阿姨推着的轮椅里。系里安排年轻教师轮流到她家与她会话,在我们练习了口语的同时,她也了解了学校和外部世界的情况,真是一举两得。陈梅洁消瘦的面庞上有一对深邃明亮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在我的印象中,她性格内向,笑容里带着几分羞涩她总是温文尔雅,彬彬有礼,是个典型有素养的英国女人。1982年,陈梅洁病逝,她的骨灰按照遗嘱由伊莎白和吴青撒在北京郊区的山上。陈梅洁一生为中国人民做了许多好事,但没有逃脱成为政治牺牲品的命运。好在北外的领导不那么极左,北外的老师以友谊回报她、善待她,安抚了她受伤的心灵。她逝世后成立了陈梅洁奖,每年奖励低年级的优秀教师。如今,斯人已去,但梅洁亭依然屹立,见证着Margaret
Turner犹如梅花般纯洁的人生。
注:感谢Michael
Crook提供的信息和照片。&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魏梅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