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祠赛神曲中槊意思主题思想

表现花木兰的形象的句子有哪些
题木兰庙 【唐】杜牧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木兰祠赛神曲 【明】何出光 汉家事业拓雄图,勇健娇娇媲丈夫.挥槊当关百战后,堂堂正气至今无.《娘子军连歌》: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最近,演员贾玲的小品《花木兰从军》将巾帼英雄花木兰,演绎成贪吃、不孝、胸无大志、贪生怕死的&傻大妞&,彻底颠覆了传统认识中关于花木兰聪慧孝顺、刚毅勇敢、能文能武的英雄形象,引发了很大的争议。自称&木兰故里&河南虞城的&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和湖北黄陂木兰文化研究会都公开表示对颠覆女英雄形象行为的不满,认为&民族英雄不容诋毁&。[1]对此,附和者与反对者均有之。那么,应该怎样看待历史上的花木兰现象呢?&
  一、有趣的花木兰现象&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2]这是一首流传很广的北方民歌《木兰辞》(又名《木兰诗》 《木兰词》),它讲述了一位英勇的北方女子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这个女子就是花木兰,她的故事在后世影响深远。《木兰辞》一直被列入中小学课本,被千千万万的青年学生所传诵。多年来,花木兰的事迹和形象被多种样式的文艺作品所表现,尤其是电影、电视剧多次重拍,从而影响到美国乃至全世界。&木兰从军&的故事长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励着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在保卫国家的战斗中做出惊天动地的壮举。&
  但是,由于《木兰辞》在许多地方语焉不详,所以,关于木兰的生卒年和故里乃至其人其事存在很大争议,至今依然]有定论;就连《木兰辞》到底是哪个朝代的人所写,也是众说纷纭,从而形成了有趣的花木兰现象。&
  二、花木兰是怎么姓&花&的?&
  关于花木兰的姓氏有不同的说法。《木兰辞》只说到她的名字而没有说她的姓氏。后来的人有的说她姓朱,有的说她复姓木兰,有的说她姓宋。晋宋之际的学者何承天在《姓苑》一书中认为花木兰姓木,是孔子的弟子端木赐(子贡)之后,端木氏曾因避仇而改姓木。&
  但更多的记载却说她姓魏。河北完县木兰庙中的石碑记载:&神姓魏,字木兰。&此碑立于元至顺三年(1332年)四月四日,是目前发现的最早记载花木兰事迹的碑刻。明人朱国帧《涌幢小品》、清代《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 《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等文献资料也都附和了花木兰姓魏之说。此外,《亳州志》 《归德府志》 《完县志》 《江南通志》 《凤阳府志》 《颍州府志》 《保定府志》等史料都异口同声地持这一说法。&
  如果说这些记载都出于野史笔记或方志、碑文,可信程度并不很高的话,那么《大清一统志》这样的史料应该是很严肃的了,在其卷一百二十九中也有&木兰,魏氏女&的记载。[3]如此看来,花木兰的真实姓名应该是魏木兰。&
  那么,为什么人们又习惯以花木兰作为这位女英雄的称呼?&花&字又从何而来呢?&
  据清代刘哪辍度际沂吩兀涸┠辏腥嗽诙ㄖ荩袷艉颖保┏嵌焕锎ξ纠冀遂舯帽乃的纠夹瘴海捐铮&栾&&兰&音近,渐渐地就讹为&木兰&了。还有资料说木兰的乳名叫做花孤,她又是美如鲜花的女子,把乳名和正式名字合为一处,故俗称为花木兰了。这种说法十分牵强,只能认为是猜测、推想,不足为据。&
  花木兰这个名字之所以成为至今仍为大家所接受的一种称呼,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因为明代著名戏剧家徐渭(字文长)在《四声猿》中一口咬定木兰姓花。[4]徐渭名气很大,明清时代戏曲兴盛,《四声猿》的影响又很大,花木兰这个称呼于是便在民间得以广泛流行,甚至还敷衍出了木兰的阿爷叫花弧,红妆的阿姊叫花木莲,磨刀的弟弟叫花雄,母亲是花袁氏。&
  三、花木兰的籍贯究竟是哪里?&
  安徽亳州、山东任城、陕西延安、湖北黄陂、河北魏郡、河南商丘等,都称本地为&木兰故里&,但是能经得起查考的却不多。&
  如果依照大多数的说法和权威资料的认定,花木兰应为安徽亳州人。《亳州志》说花木兰是&亳州东魏村人&,并有&孝烈祠久在东关外&。[5]东魏村的后面至今尚有一个很大的孤堆,当地人叫它&魏孤堆&,说是花木兰的坟墓。河北完县的方志中,也说木兰是亳州人。如姚奎《木兰歌》引文写道:&又考杂记,孝女,亳州人&;明代完县知县何出光《木兰祠赛神曲》引文也说:&将军亳州人,魏氏女&;明代的朱国帧也认为花木兰是亳州人。《大清一统志》关于花木兰籍贯的记载与《亳州志》相同,称她是&谯郡城东魏村人&。&
  但是,如果不仅依资料而且据实地考查,则《归德府志》说花木兰是河南商丘的虞城县人的记载似乎更确切些。清代诗人刘哪辍度际沂匪担纠既粑裰萑耍细竦厮挡⒉蝗非校蛭础渡惺椤芳窃兀糯腥竦兀何髻裨诮窈幽腺仁Γ腺裨诮窈幽仙糖穑裨诮裆蕉苤菽嫌肷糖鸾咏绱Α;纠嫉募嵛母鲑竦兀萌朔巡隆4恿哪甑募窃乜矗纠疾皇巧糖穑垂糯墓榈拢┤司褪锹澄髂先耍皇前不召裰萑恕R蛭印顿裰葜尽房矗&汉晋诸儒从无以谯为亳之说,后周始改为亳,亦遥取商丘之亳为名称尔。&&
  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在河南虞城县南营郭北魏庄的花木兰故居,遗有花木兰祠和石碑两通。花木兰祠始建于唐,北宋末年毁于兵燹,金代泰和年间(年)进行修复。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又加以扩建,祠宇占地面积十五亩,有三个院落和一百多间房屋,围墙内外置有近百株唐槐宋柏,规模很是恢宏壮观。清嘉庆十一 年(1806年),僧人坚让、坚科及其徒众又募资修祠立碑,并重塑了花木兰戎装坐像和她少年时代的全家像。&
  可惜这些建筑和神像,大部分毁于后来的战火,只有两通木兰祠碑完好地保留了下来:一为元代《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碑;二为清代《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碑。这两通木兰祠碑的内容,都是考查辨证木兰祠、像及其所处时代的重要依据。
  此外,据方志记载,河南虞城县自唐代就有纪念花木兰的活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为木兰祭祀日,仪式隆重而热烈,渐渐沿袭成为盛大的庙会。所以,不论从祠宇、碑刻、还是民间习俗看,河南商丘的虞城县当为花木兰的故里。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做出决定,命名虞城县为&中国木兰之乡&,并同意虞城县挂牌成立&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6]&
  四、花木兰是哪个时代的人?&
  唐代的李冗在《独异志》中说:&古有女木兰者,代其父从征,身备戎装,凡十三年,同伙之卒不知其是女儿。&[7]唐代人称花木兰为古人,可见其年代已很久远。《独异志》的内容是按时代的先后顺序排列的,李冗在该书中把花木兰置于汉代人物之中,所以把她称为古人。&
  与李冗的认识相同,河北完县的木兰庙碑也说花木兰是汉朝人:&汉文帝时,单于侵境,大括天下民以彻,神父当行戍,父极痛无一男子可代己者,哀叹良久,竟行。&何出光的《木兰祠赛神曲》引文写得更详细:&汉文帝时,单于寇边,帝亲征,大括民兵,殆可空国。将军以父老,不任授甲,身伪其子以行。&[8]&
  但是,《亳州志》《归德府志》等的记载又说花木兰是隋唐人。花木兰究竟是哪个时代的人?史料记载甚少,广为流传的《木兰辞》自然就成了一个重要凭据。按照习惯说法,《木兰辞》最早见于南朝,那么花木兰生活的年代至少不会晚于南北朝。但是,问题并不是这么简单,因为所凭藉的这篇《木兰辞》究竟产生于什么时代,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聚讼纷纭的问题。&
  《木兰辞》首见于北宋学者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中所引的《古今乐录》,而《隋书&经籍志》 《旧唐书》 《新唐书》等正史都说《古今乐录》是南朝僧人智匠于公元568年编撰的。那么,《木兰辞》应作于萧梁之前;后来又有人论证它为北朝乐府民歌。于是,现在通行的观点是将它定性为&南北朝民歌&。[9]&
  《木兰辞》成书之前,战乱连连,混乱不堪。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将国都由平城迁到洛阳,并大力改革鲜卑旧俗。公元523年,柔然等六地(今内蒙古一带)士兵发动起义,于是北魏和起义的柔然发生战争,到公元534年,北魏分裂成东西两个部分。此间发生了12年的战乱。这和《木兰辞》中&同行十二年&的时间相符。由此似乎证明,花木兰当为南北朝人。&
  可是,也有人认为《木兰辞》并非南北朝时期的作品,而是成书于隋末或唐初。齐天举在《关于〈木兰诗〉的著录及其时代问题》一文中,从《木兰辞》所反映的名物制度、风俗习惯、语言风格诸方面进行全面考察,如诗中自市鞍马的情节,是一种寓兵于农的府兵制度,而《新唐书&兵志》明确记载府兵制&备于隋,兴于唐&,可见花木兰从军之时不会早于隋唐;《木兰辞》中的&兵帖&&明堂&&策勋&&大儿&&爷娘&等名物制度和习惯用语,都明显带有隋唐时期的遗迹;特别是花木兰征战归来后&对镜贴花黄&这一极具时代特点的装束,《通鉴&陈纪》明确说是周宣帝宇文斌&禁天下妇人不得施粉黛,自后宫人皆黄眉墨妆&,即是说&贴花黄&起源于北周,那么花木兰告别军旅生活的时间不会早于周宣帝末年。因为从这以后,文人歌咏中才有对这种装束的描写。[10]&
  客观地说,将花木兰的故事背景放在隋唐之际去考察,比较符合实际。从《隋书&西突厥传》的记载看,突厥一国分为二可汗(启明可汗、处罗可汗),他们自相仇敌,岁岁交兵不断,残酷厮杀有数十年时间;后来,二可汗均无力支撑天下,不得不都归附于曾经介入过他们战争的隋朝。而隋朝在介入他们战争时,又曾经大量征兵,花木兰极有可能就在其中。&
  另外,在北部中国有很长一段时期,政治制度难以一朝划一,&天子&与&可汗&混称,胡俗与汉制掺杂,《木兰辞》中涉及到的典制、名物及风俗习惯等,较为符合隋唐之际的环境和背景。因此,《大清一统志》说:&隋恭帝时募兵戍北方;木兰以父当往而老羸,弟妹俱稚,即市鞍马,请于父代戍,历十二年,人不知为女子&[11] 。与以上说法大致相同的还有《江南通志》等,均认为花木兰的生活时代应在隋唐之际。&
  五、花木兰其人其事为何不见正史记载?&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女扮男装,从军征战疆场的奇女子其实并不缺乏记载。例如新旧《唐书》都载有西川节度使崔宁之妾任氏&魁伟果&,在成都被杨子琳叛军包围的危急之时,散十万家财,招募千名义勇,组成一支保家卫国的志愿军,一举打败了强大的叛军,为国建功。[12] 当时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写诗赞她:&甲士千群若障云,一身出战定三军。&[13]&
  明人刘惟德著有《韩木兰(娥)传》:少女木兰,姓韩,原名娥,生于元末,系四川阆中人。韩木兰幼年就失去双亲,与叔父韩立相依为命。12岁那年,农民起义烽火连天,木兰遂女扮男装,改名韩天保,代叔父出征,投奔红巾军王起岩部。韩木兰在13年的军旅生涯中,杀敌无数,战功卓著。后人在其家乡修建了木兰庙以纪念。经查,韩木兰(娥)故事的原型始载于《明史&列女传》&贞女韩氏&(即&成都人以&韩贞女&称&的那位)条。[14]&
  清人瀛园旧主所著《木兰奇女传》载:唐朝初期,有一个少女名叫朱木兰,系湖广黄州府西陵县双龙镇人。木兰娴弓马,谙韬略,14岁时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转战沙场13载,屡建奇功,凯旋故里。唐太宗李世民封她为武昭将军、武昭公主,并赐姓李。这段史实在《旧唐书》里也有记载。后人为了纪念她,在湖北省黄陵县木兰山建有木兰祠、木兰墓和将军庙。&
  正是因为有这许多&木兰&,所以,《辞海》在&花木兰&条中就说:&(木兰)其姓氏或作花,或作朱,也作木,均无确证。&[15]&
  可是,有关姓花的那位木兰的故事为何独不见于正史记载?河北完县木兰庙的碑文含含糊糊地说到了这个问题:&汉世尝作《木兰词》,阐扬于前,唐杜牧之,亦歌其事,发扬于后&&司马迁作《史记》而混其实,班孟坚撰《汉书》亦乏其传。自唐始赠孝烈将军。&是不是花木兰在当时的名声不大?看来不是,否则皇帝不会封其为尚书之职,至少算得上是出名的战斗英雄。司马迁和班固连这种巾帼豪杰都不知晓,真有点令人不可思议。
  是不是花木兰不够入选史书的资格?翻看&二十四史&,其中除了皇后、妃嫔和公主这些具有特殊身份的女性外,标明姓氏的女子还有901人;在这些名垂青史的女性中,有富甲天下的巴寡妇清,有文采盖世的女才子蔡文姬、李清照,也有女将军秦良玉、梁红玉等。平心而论,花木兰的功绩和知名度并不逊色于这些女子,史学家们为何会把她遗忘呢?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问题其实就在于:花木兰的故事之所以流传至今,乃得力《木兰辞》这一北方民歌的绝唱,是这篇长篇叙事诗绘声绘形地讲述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然而,《木兰辞》毕竟是文学作品而非史籍。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时,在《木兰辞》的注解中就特别注明&不知起于何代&[16] ,意思是没有确切的创作年代。&
  北朝同一时期的民歌开头用起兴手法,往往异曲同词,如《折杨柳》中有一首,前面六句是&敕敕何力力,女子当窗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17]《木兰辞》开头的起兴,显然与《折杨柳》同源,再加上诗中的一些关键词和细节,可以证明,《木兰辞》的雏形产生于北朝是无疑的。据《乐府诗集》所引《古今乐录》记载,[18] 《木兰辞》到南朝梁陈之时曲辞流传到南方,得到记载和整理;到唐朝时,有一个叫韦元甫的朔方节度使,在民间又得到这首已经流变了很多年的民歌,再经当时的文人整理润色,很可能还参照了《古今乐录》的其他民歌,于是才有了《木兰辞》最终的版本。&
  这样看来,《木兰辞》就是文学作品。既然是文学作品,在阅读时就不能去字字如历史典籍般当真。犹如现代人的歌词里唱&东边牧马,西边放羊&,那么,真实的生活里就不到西边去牧马,不在东边去放羊了吗?这就与&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一样,也都是互文,是趣味化的铺陈。北朝,是性情奔放的年代,女人牧马、放羊、打仗,都是很厉害的,丝毫不让须眉。所以,花木兰的故事,应该是有很多的个案为其衍生的素材再综合提炼而成的。&
  民歌体裁作品的产生、流传、变化和整理完成,一般都要经历过一个很长的发酵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木兰辞》之中杂糅了各个时代的印记,正是这一文学规律的极好注解。如果研究者不认真考察,那么各种时代的主张者都可能在其中找到支持自己主张的只言片语。&
  《木兰辞》既然是文学作品,那么花木兰就很可能如同貂蝉、穆桂英、苏小妹这些也是在中国历史上非常出名,但却是文学作品塑造出来的优秀女性一样,就是一个文学人物。只是,历代有太多的人往这个文学人物身上去堆砌&资料&,于是就逐渐演变为似是而非的&历史&人物了。&
  但是,不论花木兰其人其事存在何种争论,&她&的影响和价值却早已得到人民群众的公认,正如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中指出:&诗中描写的木兰,确实表现了中国妇女的英雄气概和高尚道德。&&北魏有《木兰诗》一篇,足够压倒南北朝的全部世族诗人。&[19] 刘大杰先生则在《中国文学发展史》说:&考证这些无稽之谈(指花木兰是否史有其人),实在没有一顾的价值,我们只要知道花木兰是一个北方英勇女性的代表就够了。&[20]&
  注释:&
  [1]庄胜春、何源:《贾玲恶搞花木兰引争议,木兰故里:民族英雄不容诋毁》,人民网日。&
  http://.cn/n//c13395.html.&
  [2][16][18](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
  [3][11](清)穆彰阿、潘锡恩 等纂修《大清一统志》(《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一百二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4](明)徐渭:《四声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5](光绪)《亳州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版。&
  [6]江正茂:《虞城县被命名为&中国木兰之乡&》,人民网日。&
  http:///0224486.shtml.&
  [7](唐)李冗撰,张永钦、侯志明点校《独异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
  [8]《木兰祠赛神曲》包括序文和曲词十二首,为明代巡按御史何出光所撰,刻为卧碑,嵌于河北省完县木兰祠主殿房西壁墙上。完县汉名曲逆县,今名顺平县,地处燕山南麓。&
  [9]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参见齐天举:《关于&木兰诗&的著录及其时代问题》,《文学遗产》增刊第14辑(1957年)。&
  [12]《旧唐书》卷一百一十七《崔宁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13]李嘉言:《岑诗系年》,《文学遗产》增刊第3辑(1956年)。&
  [14]《明史》卷三百一《列女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
  [15]《辞海》&花木兰&条,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
  [17]石声淮:《关于〈木兰诗〉》,《语文教学与研究》1979年第1期。&
  [19]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20]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都江堰中学语文教师木兰形象解析及其文学影响_文档库
文档库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 木兰形象解析及其文学影响
木兰形象解析及其文学影响
木兰形象解析及其文学影响
(山西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山西太原030012)
【摘要】木兰原是形成于北魏时期的民歌《未兰诗》中一个替父从征的纯朴、善战的女性形象,随着此诗在唐朝经由丈人从民间得来并被
录入乐府诗集。未兰其人其事开始被文人以各种方式加以再创造和言说、解释、评论。本文在现有参考文献的基础上,主要分析了木兰形象
及其的文学影响。
【关键词】木兰;形象;文学影响
历史上的大多数时期,妇女(或称女性)总是被排除在公共事
务之外和被限制在家庭之内。在男性生命周期中,女性形象和地
高唱着“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的歌曲走上战场,也还足以花木兰作比。人们习惯性的用“当代花木兰”之类的称呼来赞誉同时代的杰出女性,“花木兰”是女英雄想象的源头,是女英雄的代名词。
历来,女性们被称赞的美好品质是借守三从四德,安于(善于)相夫教子,为女性们提供的模范榜样是孟母、岳母。而在历朝历代的文字中居然留下了花木兰这样一个另类女子的足迹,自然成为女性的骄傲。她是女性寄托理想的对象,清代才女戏曲作家E筠在她的词《鹤鸽天》中怀着羡慕和向往的心情写道:
阁沉埋十数年,不能身贵不能仙。读书每羡班超志,把酒长吟李
位总是和哺育者、抚养人、照看者、贤内助联系在一起。于是,作为人类这个整体一半的女性,她们必不可少,然而在经济、社
会和政治生活中她们的作用却无一例外地被忽视,只有少数女性曾经偶然地“浮出历史地表”(戴锦华语),如《木兰诗》叙述地
出现在战场这一十足男性话语中心的女性英雄形象花木兰。1一、木兰形象解析
木兰形象以勇武的精神和英雄的气概为传统女性展现了独特的一面,光辉照人,引人关注。北魏,基本上也是一个封建制度国家,它祭先圣、立太学、作明堂,也置五经博士。经学势力笼
罩整个社会,要求妇女有“三从之义”。虽然说封建社会并不提
白篇。怀壮志,欲冲天。木兰崇暇事无缘,玉堂金马身无份,好
把心情付梦锉。”9
还有一些勇敢的女性干脆效仿木兰的行为,将她的传奇故事
倡女子抛头露面,三从四德,不越规矩,但木兰表现出的巾帼不让须眉却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因为木兰的勇武是以女扮男装来体
现的,从外表看和男子一样,这不会引起男性的反感,同时也不
在历史中真实蕈演:公元十世纪初出现了女扮男装,踏上仕途,
并作出了良好政绩的奇女子黄崇暇”;辛亥革命中有以身报国的
失男子的自尊,而她实际七又是一个女子,这样又满足了男人们
的好奇,同时还会博得男人们的同情。所以历代文人都对木兰形象表示了极大的兴趣:
女侠秋瑾:抗日战争中甚至还出现了两位女扮男装走上战场的巾
帼英雄李月美、张明。
更多的文人墨客则不遗余力地赞扬木兰的业绩和品格,为
这一奇女子击节叫好的同时,也鼓励自己和别人勇于进取,这无形中也有助于良好风气的培养,有利于民族精神的进步。杜牧的《题木兰庙》可谓情致宛然,妇孺皆知:“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既说出了木兰的英武,还把她拔到了像E昭君一样一切只求民族和解,战争消弧的高度昵!宋朝有一个诗人在安慰生了女孩的朋友时写下这么一首诗:“木兰买马替爷征,班昭嗣兄成汉表。人生得此二子者,安用痴儿闹昏晓。”(北宋陆佃《倚松诗集》卷一),明显就是借木芝嘲弄社会七重男轻女的风气。宋朝周紫芝写的《徐夫人挽词》,也充满了对自强不息的奇女子的尊敬赞美
如自居易《戏题木兰花》:“紫房日超胭脂拆,素艳风吹
腻粉开。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杜牧《题木兰
庙》:“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2刘克庄《木兰诗》:“出塞男儿勇,还乡
女子身,尚能吞劲敌,断不慕东邻。”3宋薛季宣《浪语集》卷十二《木兰将军祠》:“幕府开娘子,旗常纪乱臣。梦回清镜对,千古茜裙新。”4清同治十年《黄破县志》卷七张涛《木兰将军歌》:“边草胡茄别塞云,征人谁识女将军。”陈天策《木兰歌》:“从此不敢量巾帼,还笑男儿读父丰亭。”康熙网卜网年《商丘县志》卷十九清岐昌的《题木兰祠》:“俯怜弟妹辞家
远,仰答君亲矢节奇。世上几曾留名氏,人间那复辩雄雌?女郎剩取花名在,岁岁春风一度吹。”清于敏中《御制诗集?初集》
卷三十五《木兰裥》:“克敌功成不受勋,凛然巾帼是将军。一
之情:“木兰女解昕金析,共伯誊能赋柏舟。”(见其《大仓株
米集》卷四十)类似的诗句有宋林同《孝经?木兰》:“慎勿悲生女,均之仃{情。萦能赎父罪,兰亦替爷征”,这不仅是赞扬木兰的“孝”-r,还深刻点明了“慎勿悲生女”,只要“均之有至情”,女子未必就不如男。这思想可够发人深省的。
二卜年代,梅兰芳改编的京剧《木兰从军》,突出表现的
般过客留吟句,绝胜钱塘苏小坟。“《完县新志?文徽》也有多
首诗歌表达r对木兰作为一个女子能有如此英勇气概的钦佩和赞
叹。吕法曾《木兰柯》:“城边}{射熊旗影,天际星摇宝剑光。直到圆时惊伙伴,知从去时谢花黄。只今问里崇祭祀,f占英雄一女郎。”董廷晋《木兰祠》:“谁云生女不如男,万里从军一
是反对封建礼教束缚,要求妇女解放的思想。(其实是加上了
“五四”时期妇女解放的思想色彩)抗F{战争时期,周贻白改编的话剧《花木兰》则突出表现了反对侵略战争的民族思想,首次赋予木兰形象以爱国毛义精神、解放战争初期,林岩改编的《花木兰》强调的是木’三为保:lj.自己的劳动成果而参战的自觉性一与
力担。朱扉日月如重馏,森大干戈比旧探。柔质几会洁重禄,大名会且壮雄谈。”_E淑《木兰祠》:“闺阁奇英亦有佬,独君代父把征鞭。远征汹汹强寇畏,归家蔼蔼暮亲怜。”毕元勋《木兰祠》:“生前浑是奇男子,段后岂为煦姻神。浩气峥嵘应独往,
英风抗爽自无邻。”何出光《木兰树赛神曲》:“挥鞭逐北入黄云,夜著姨农驻雁群。不是凯旋重对镜,至今谁识女将军。”6
同时代关系多紧密!新中围成.、l£初期(抗美援朝时),言慧殊改编
演出的京剧《花木兰》和陈宪誊、士最中改编、常香玉演出的豫剧《花木兰》等.也都突出了爱团土义的“时代土旋律”。“现代戏曲更加明确地把木兰从军的故事箕于抵抗外族入侵的历史背景之中,突出了木兰参战的崇高责任感,深化了原作主题,升华了木’三的思想境界”。虽然,这些现代戏曲中的木兰形象与《木鼍诗》里的“木兰”足有差异的,但恰好证明了木兰形象的无穷魅力和蓬勃的生机。
【lJ王富仁.《<木兰诗>赏析及其文化学阐释》.《名作欣赏》.1993.3第12至19页
【21王之江.《试论木兰诗的文化背景》.《社会科学辑刊》.1991.1第136
至142页.
光绪_二十年《毫州志》卷}八载:“骏马雕鞍胜女红,长征竞奠
决雌雄。古来多少奇男子,难及无双报施崇。”(宗能徽《改建孝烈祠落成因赋四绝》)70而在木兰以后,女性勇武精神义得到进一?步发扬,挂帅的穆桂英,余太君,梁红玉、樊梨花、秦良玉这些女子们在战场中展现了不同于传统女性的英姿和风采
二、木兰形象的文学影响
花木兰对文学的直接影响在于:在这个形象出现之后,就形
成了一个固定的女英雄的模式。细数我国文学中的女中豪杰,比
如樊梨花、穆桂英,盂丽君,她们的身上或多或少都可以发现花
木’三的影子。8这个影响到了现代仍然继续,在歌颂女子解放,
翻身做主人的代表性电影《红色娘子军》中,新时代的女战士们
【31黄震云.《对<木兰诗>的鉴赏和理解一与王富仁同志讨论》.《名作
Word文档免费下载:
《女勇士》中的花木兰形象解析_文学研究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女勇士》中的花木兰形象解析_文学研究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 ...花木兰形象的比较_文学研究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花木兰形象的比较花...2014教师资格材料分析辅... 2014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2014年幼儿园教师资格考...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中花木兰形象分析_初一语文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有趣及爆笑图片汇集 绝对经典搞笑照片89份文档 应届生求职季宝典 ...林语堂_京华烟云_中姚木兰的人物形象分析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姚木兰的形象...林如斯说 ,它成为现代中国的一部伟大小说 .全书受庄子的影响 ,或可以说如若...解析西方小说中的吸血鬼形象及其现实意义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解析西方小说中的吸血鬼形象及其现实意义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第3...中国的乱世佳人_京华烟云_中的姚木兰形象分析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姚木兰文学长廊承德医学院 李志红 严敏 邱春光 中国的乱世佳人 [关键词]美貌 贤德 聪慧 豁...不爱红妆爱武装乎——分析《雌木兰》之木兰形象及其它_专业资料。翻开中国古典文学,在历历可数的女性形象中,我们不难发现,那些女性不是闺阁淑女,就是烟花柳巷风尘...民族文艺 文艺生 活LITERATURE LIFE 2O1 牟七 分析豫剧《 花 木兰》 中唱词 的文学性 刘秋萍 (郑州 市豫 剧院, 河南 郑州450000) 摘要: 豫剧著名剧 目《...以语义方阵解析《花木兰》的角色设计_文学研究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语言研究 以...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 形象(包括拟人化的动物等)是艺术作品最根本的任务。 ...优美有余,飘逸不足--动画电影《花木兰》的审美形态分析_文学研究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人文科技◎ 优 美有余 ,飘逸不足 —— 动画电影《 花木兰》 的审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木兰祠赛神曲的翻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