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沂南县天气李凤德出生地

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内容
李凤德:传承沂蒙精神 建设美丽乡村
核心提示: 以最美乡村为起点,保护古村风貌,传承红色文化,守住精神家园,实现老区的更大发展。
山东省人大代表、临沂市沂南县界湖街道南村社区党委书记李凤德接受大众网记者采访。大众网记者 赵洪栋 摄
习近平在临沂视察工作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近年来,沂南县界湖街道南村社区一直走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子。在社区集体经济有了一定积累后,逐渐向文化产业方面转型发展,在&中国最美乡村&常山庄村建设沂蒙红色影视基地,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产业转型,推动美丽乡村发展。
提高自我&造血&功能 精准扶贫让百姓致富
沂南县界湖街道南村社区曾经是一个&垫底&城区村。2004年之前,南村社区年经济收入仅在60万元左右,年支出达100多万元,每年靠卖10多亩地来贴补开支。如今,南村社区拥有9家集体企业。以红色影视基地为例,影视摄制组长期驻扎,不仅给当地村集体带来相关收入,而且还让当地群众当起了职业&群众演员&。群众演员每天都能有50&100元的收入,让以往很多山区农民摆脱了贫困。
从&垫底村&到&和谐富美新社区&,南村社区&华丽转身&,实现了农村产业融合、带动群众致富的目标。对于李凤德来说,通过各种方式把红色文化产业发展壮大,带动老区乡亲父老就业致富,一直是他最大的任务。&只有变&输血&为&造血&,提高贫困地区的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农村脱贫致富。&李凤德认为,解决贫困问题,根本还是要提高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要着重加大支持有发展前途、能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农村集体企业。
沂南县是省级重点扶贫县,沂南县委、县政府将充分发挥国家美丽乡村在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中的示范作用,计划新投资建设三处乡村旅游区、民俗体验区,以此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构建红色文化新高地 实现文旅结合新跨越
2008年,南村社区在&中国最美乡村&常山庄村建起了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先后投资5亿多元,建成了红色影视拍摄、爱国主义教育、红嫂家乡旅游、教育写生四大基地。目前,基地被确定为全省党员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示范点,已有160多部抗战题材的影视剧在这里成功拍摄,先后接待省内外千余个班次、12万多名党员干部。红色影视拍摄、爱国主义教育、红嫂家乡旅游、教育写生组成的红色旅游产业体系不仅让当地村民实现了增收,文旅融合的发展思路更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子实现了&大发展&。沂蒙红色旅游品牌在全国打响,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影视基地调研时充分肯定了影视基地的红色旅游发展模式。
沂蒙红色文化作为我们沂蒙红色影视基地的灵魂,红色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将始终围绕红嫂故事和红色体验。目前投资1300万元、新建600米&沂蒙文化长廓&,把沂蒙山区的红嫂、历史英雄人物事迹、故事以石雕的形式布展,让游客在游览中接受文化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现已免费对外开放。
&接下来除了要把红色旅游和红色教育当作拳头产品,还应当整合红色资源,继续扩大红色影视体验中心,增强游客的参与性和体验度,用文化传承带动旅游发展;同时,还需要逐步构建红色旅游产业体系,以旅游业带动当地特色种植、农产品加工等相关产业,促进老区人民增收,让乡亲更幸福,让家乡更美好。& 李凤德认为,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在发展文化产业、红色旅游方面仍处在关键时期。
建设美丽乡村丰富业态留住不变乡愁
近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美丽乡村的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推进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
常山庄村是中国传统村落,2015年被评为&CCTV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在红色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如何能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成为沂蒙红色影视基地接下来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李凤德认为,保护常山古村,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在接下来的开发过程中,我们将继续保护好景区内的自然环境和田园风光,让游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对古村风貌加以保护的同时,南村社区计划投资3000万元,新建&抗战支前街&,把沂蒙山区人民抗战时期,纺线、织布、做军装、纳鞋底、做军鞋、碾米、推磨、做军粮、烙煎饼等支前抗战情景实景再现,不断丰富村内业态。&继续打响&好山好水好风情、美丽乡村看沂蒙&的沂蒙乡村形象品牌。
丰富美丽乡村业态,构建游客常山旅游闭环圈。2016年南村社区还将投资3000万元新建千米长的一条小吃街&&&水街&。&水街&计划吸引全国各地特色小吃前来经营,让游客在学习、旅游的同时品尝到全国各地的文化名吃,了解全国各地的文化风情。&水街&计划于3月份正式营业。
传承红色文化 守住精神家园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多次会议上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去年郭省长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革命战争时期,山东人民浴血奋战、全力支前,为实现民族解放、人民自由、国家独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应当继承光荣革命传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凝聚起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红色旅游景点建设,争取把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建成全国一流的文旅结合示范基地,为传播和弘扬沂蒙精神做出应有的贡献。&李凤德说。以最美乡村为起点,保护古村风貌,传承红色文化,守住精神家园,实现老区的更大发展。
作者:记者 吴笛《中国扶贫》纪实报道山东沂南红色旅游扶贫
  近日,由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管的国家级刊物――《中国扶贫》半月刊以《红色旅游激活古村落――广汇集团帮扶常山庄村旅游扶贫纪实》为题对山东省沂南县红色旅游精准扶贫事迹进行特别报道。
《红色旅游激活古村落――广汇集团帮扶常山庄村旅游扶贫纪实》
沂蒙革命老区是沂蒙抗战中心,儒文化发祥地,诸葛亮故里。近年,在旅游扶贫开发上,山东沂蒙老区人民在政府、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扶持下,走出了一条具有沂蒙特色的扶贫脱贫攻坚之路。
红色村庄,风光不再
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地处沂蒙山区腹地,常山庄是沂蒙革命老区当年的革命中心堡垒。原山东省委书记高克亭曾经说过:“山东的中心在沂蒙,沂蒙的中心在沂南,沂南的中心在常山。”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粟裕和190多位解放军高级将领,都曾在这里战斗过、工作过,境内发生的孟良崮战役尤为著名。这里曾诞生过“沂蒙母亲”王换于、红嫂明德英、少女梁怀玉、妇救会长李桂英等。迟浩田曾来这里寻找当年救过他的红嫂。陈毅则说,他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是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常山庄坐落在半山腰上,三面环山,山上盛产的青石是常山庄石墙、石屋、石街的主要原料……祖祖辈辈住在常山庄的人,只能依靠一条长2公里的土石路出入村庄。秋收时,地里的收成要一筐筐背回村里。想去集上换点生活用品,得挑着担子,走几十里崎岖山路。
这还不算什么,要说最愁的事,就是吃水难。村里有句老话,“常山庄不嫌脏,洗脚水下面汤”,因为挑一担水要到几里地外。常山庄村共有453户1356口人,人均五六分地,人均年收入不过五六百元。没有地种,没有来钱道儿,村里人蹲街头抽烟打扑克……在常山庄,有一句话说的最多:“孙子没人看,看孙子没饭吃。”因为年轻人熬不住都外出打工了,村里留下的只有老人和孩子,虽然地少,也得有人种,老人就只能撇下孙子,下地干活。
民企领头,南村致富
广汇集团是沂南县城中村南村社区成立的集团企业,是一家涵盖文化传媒、旅游度假、餐饮服务、房地产开发、建筑工程安装、物业服务、物流仓储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等产业于一体的综合性集团公司。
广汇集团雄厚的实力源于山东省人大代表、南村社区党委书记、广汇集团董事长李凤德敢为人先的魄力和企业家的眼光。2005年沂南县委、县政府在界湖镇实施“能人带动建强村”战略,请出“能人”李凤德,带着资产回村做了界湖镇南村社区的村官。那时南村90%村民生活仅够温饱。李凤德毅然挑起当家人重担,上任后,大刀阔斧,依托南村紧靠县城的地理优势,提出“以企强村、发展工业”战略,构建“项目支撑、工业领航”的实体经济发展格局,走“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新路。
很快,李凤德通过多种出资形式组建了星港房地产公司,创办了山东泰都建筑安装公司、山东正壮饲料厂等集体企业,使南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到富到强。仅仅五年时间,就将南村社区打造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样板,集体固定资产总额达到13亿元,实现年产值18.6亿元,社区集体收入1.26亿元,居民人均纯收入2.56万元,将曾经“垫底”的城中村,打造成了农村建设示范村。
携手穷村,华丽蜕变
沂南县是传统农业县,“十二五”期间全县有125个贫困村、11万贫困人口,脱贫压力很大。2007年,电视剧《沂蒙》在马牧池乡常山庄村拍摄并在全国热播,给沂南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县委县政府决定以此为契机,以实践“沂蒙精神”为主线,果断决策以常山庄村为核心,建设以沂蒙红色影视基地为主要载体的“沂蒙红嫂文化旅游产业园”,充分发挥旅游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拉动力大的产业优势,发展红色旅游,帮助西部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
面对常山庄村集体收入薄弱,无力进行旅游开发的状况,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以吸引民间资本、社会力量进行红色旅游合作开发的优惠政策和办法。2008年10月,县领导亲自找到李凤德,提出由全县经济发展排头兵的南村社区与重点贫困村常山庄村结成帮扶对子,到常山庄村开发建设,做企业精准扶贫的样板。
广汇集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果断决策,首先立足常山庄村成立了山东沂蒙红色影视拍摄基地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并确定了永久性红色文化影视基地、党性教育基地、乡村旅游景区“四大基地”,以文化产业效应带动旅游业全面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的发展思路。“四大基地”建设紧紧与自然景观、历史文物遗存、红色景点连结在一起,丰富红色旅游内容,充分发挥红色旅游教育群众引导社会的作用,增加游客对红色旅游的认知度。在规划建设中,第一要素就是注重对原有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原汁原味的建筑风格、特色浓郁的村容村貌成为旅游扶贫生金造银的“聚宝盆”。设计中,从项目引进、景点打造、景区管理、到资本融合、利益分配,都科学规划,精心设计。一方面引进前沿的规划理念与运营项目,同时考虑项目的运营能尽可能吸纳当地村民参与,项目收益最终可让当地村民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从而实现旅游扶贫的真正目的。
在开发建设中,为安置因建设影视基地而搬迁的村民,广汇集团确定了整体搬迁思路,累计投资8000万元,按照“两心、两轴、四组团”的布局结构,在山村旁边按照新农村标准建设了占地160多亩,综合服务中心、红色休闲娱乐广场、医疗卫生所、垃圾中转站等旅游服务设施配套齐全的常山庄社区,将全体村民全部妥善安置到整齐划一、配套完善、宽敞明亮的新房里。
农民搬迁后,依托旧村庄进行旅游开发。为打造红色文化精品,夯实红色文化基础,李凤德组建起专门小组,负责挖掘沂蒙山区红色资料、革命故事。然后在12处农家院内,建成了以明德英、王换于、李桂芳、胡玉萍等百位红嫂事迹组成的《中国红嫂革命纪念馆》。接着,又建起了有徐向前、罗荣桓、陈毅、粟裕等204位将帅,刘少奇、谷牧等80多位高级干部事迹简介与照片的《人民子弟兵将帅纪念馆》,以及反映党政军民建设与巩固发展沂蒙山革命根据地的《跟着共产党走纪念馆》。三个纪念馆,共有24个展室,1千多幅照片,上百件历史文物,30组雕塑,40尊石碑。在此基础上,又组织人员整理出版了《红嫂第一人明德英》、《沂蒙母亲王换于》、《沂蒙红歌集》等书籍,制作了反映沂蒙山革命根据地斗争与发展的《光影?沂南》3D电影纪录片。建起《沂蒙红色影视基地网站》,并与齐鲁拍客、798视觉在线摄影网站合作进行对外宣传。
从2009年开始,广汇集团累计投资5.4亿元,立足“红色”古村风貌和“绿色”山乡生态,建成总占地面积3000余亩,由“古山村”、“古县城-沂州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乡梦影视服务中心”、“沂蒙红色写生基地”、古辕道具有限公司六部分组成的沂蒙红色影视基地。
由于风貌古朴,特色浓郁,短短几年时间,昔日没有路、没有水的常山庄村,已变成集影视拍摄、红色旅游、党性教育、观光休闲、娱乐度假等多功能于一体,可同时接待1200人食宿、日可接待游客2万人、5部影视剧同时拍摄的主题型文化生态旅游区和综合性旅游目的地。至今,已先后拍摄了《沂蒙》、《红高粱》、《铁道飞虎》等160多部影视剧,成了远近闻名的“山村好莱坞”、全国著名的红色影视拍摄基地和美术院校写生基地。2011年被确认为“山东省党员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基地”,2012年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3年获评“中国文化旅游新地标”,2014年被列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2015年获评“CCTV中国十大最美乡村”。2015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自开业以来接待来自全国各地接受红色教育和浏览参观的游客超过300万人次。景区对外地游客也具有很强吸引力,团队游客、自驾游散客每天络绎不绝,综合效益非常可观。
借旅强村,文化先行
基地的建设推动了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周边村民搞起了红色餐饮、红色商品、农副产品销售,就连自家生产的蔬菜、瓜果等也都就地转化成旅游消费品,附加值升了好几倍,农民的经济收入也比原来翻了好几番。基地安置当地农民就业210人,就业率提高了40%。基地带动了相关文化、旅游、服务等产业发展,目前已发展有“农家乐”、特色农业、手工艺品制作、土特产生产销售等300多家个体企业,2000多名周边村民常年从事群众演员、剧组用工、景区建设等工作,每天人均收入近百元。常山庄村村民人均收入由2009年的5600元提高2015年的30000多元。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把荒芜贫瘠的山地流转给景区,获得每亩每年1000多元的稳定收入。周边的多个贫困村,也通过发展玩具和草柳编旅游纪念品等加工项目,解决了8000多名常年赋闲的家庭妇女、老年人的就业问题,年人均增收1万余元。苹果、冬枣、车头梨等各类季节性果蔬采摘园已发展到40000多亩,亩均为百姓增收1万元。
红色旅游的发展带给常山庄村民的不仅是收入的增加更是生活条件的根本改善。自2009年起县里先后投资4000余万元修建了17公里的沂蒙生态大道、投资8000万元修了25公里的红色旅游专线,2013年又重修336省道,并开通了往返于县城和常山庄村的专线公交,为旅游发展和当地村民的出行带来极大的便利。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也改变了山区贫困群众的生活,开阔了视野,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促进了农副产品的快速发展,诸如煎饼、粮食酿酒、大碗茶、草编等百姓家中寻常的物品,都成了游客竞相购买的旅游商品。当地的车头梨的售价也由以前不到2元一斤提高到现在游客亲自采摘5~15元一斤,既节省了劳动力还提高了价格,有效地带动了贫困农民快速脱贫致富。常山庄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由“十二五”期间的242户减少到10户,基本实现了整村脱贫的目标。
“有水吃,有路通,有活干,有钱挣”,村民刘存厚用“四有”说出了他对常山庄天翻地覆变化的切身感受。58岁的村民陈见学说,以前一人不到一亩地,年收入难过千元。现在在景区当保安,每月收入1500元;妻子在景区做保洁,每月也能挣1200元。65岁的陈红利在影视基地里的一处工地打零工,一天有100多元的收入,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2009年,陈红利一家没花一分钱住进了新房。“路修好了,水也弄到家了,秋收时方便多了。”陈红利说。如今陈红利的两个孩子都住进了新社区,闲不住的老两口,没事就往影视基地跑,看着老乡当群众演员赚钱,他们也跃跃欲试。“没有影视城带来的好处,俺也搬迁不了,日子哪能这么舒心?”说起这些,陈红利就满脸幸福和自豪。
谈到未来规划,广汇集团沂蒙红色影视基地总裁李熙鹏说:“下一步,要将常山庄周边的贫困村新立村农业观光采摘与特色民宿做起来,让游客有的玩,有的吃,有的住,让贫困村民拓宽致富路子,彻底脱贫。”
如今的常山庄村是资源生态美、生活幸福美、文化和谐美、创新引领美。山城相映、山水相映,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常山庄村独具风情。走在风光秀美的路上,一个转身,就会碰到明星大腕,“山村好莱坞”、“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的美誉名不虚传。新的常山庄村重新焕发了活力,年轻人都回到了村里,外面的世界不再能诱惑他们。用游客的话说:“居住在常山庄村,幸福指数一定爆表了!”
位于沂蒙革命老区的沂南县依托底韵深厚的红色资源,以文化为内涵、以市场为导向,趟出了一条具有沂蒙特色的红色旅游精准扶贫新路子。贫困山区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得益于政府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得益于旅游企业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更得益于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上下一心的发展共识。
新时期扶贫攻坚中,沂南县立足西部山区贫困村自然民俗资源优势,发挥旅游业综合带动效应,以旅游扶贫为四大产业扶贫之一。而作为红色旅游扶贫主力军的广汇集团再度担负起助力国家级旅游扶贫重点村――马牧乡新立村脱贫致富的社会责任,成立了山东新立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以“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开发模式,为新立村整村精准脱贫注入强劲动力。
沂南县以旅游景区为核心的红色旅游精准扶贫工作是新时期“沂蒙精神”、“沂蒙红嫂”精神的生动实践,依托产业带动,革命老区人民的致富路将越走越宽。
初审编辑:曲磊
责任编辑:靳莉
11月17日,由陕西历史博物馆、内蒙古鄂...
数据加载中...更多公众号:ynlt999沂南论坛()为沂南第一人气网站,开通于2006年,目前注册会员6万多人,是关注民生获得本地最新新闻资讯、各种消费折扣信息、互动休闲娱乐交流等的首选平台。微信号:ynlt999最新文章相关作者文章搜狗:感谢您阅读2016-CCTV《星光大道》临沂赛区沂南分赛区选手选拔启动仪式圆满成功,本文由网友投稿产生,如果侵犯了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管理员。李凤德:法制要宣传到百姓心里_检察日报社多媒体数字报刊平台
第08版:面孔
| 标题导航 |
李凤德:法制要宣传到百姓心里
卢金增 胡金华
李凤德第十八届山东省人大代表
&&&&检察印象&&&&■检察机关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作用,让人民群众深切感受到社会公平正义就在身边。&&&&■山东省检察系统开展的以“进乡村、进农户、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服务民生、服务经济”为主题的“五进两服务”活动,是打造“民生检察”、深化检民和谐关系的创新举措。&&&&■应当加强对人民监督员的业务指导和基础培训,进一步发挥人民监督员在新农村建设和法治中国建设中的助推作用。&&&&&&&&山东省沂南县界湖南村的发展变化,堪称是一个奇迹。&&&&&十年前,这个拥有810户、2500人的村庄,到处都是低矮、破旧的茅草房、石头屋。十年后的今天,这里的居民楼于绿树掩映间鳞次栉比、蔚为壮观,村集体年收入由过去的67万元到现在的8200万元,人均纯收入由不足3000元到2.1万元,固定资产达1.6亿元,实现年产值13.6亿元,一个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带头创造这一奇迹的人,就是第十八届山东省人大代表、临沂市检察院人民监督员、沂南县界湖镇界湖南村社区党委书记李凤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法治”&&&&&在新农村建设中,李凤德把人大代表、人民监督员和社区党委书记三重职务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在今年向山东省人代会提交的代表建议中,李凤德针对如何加强普法工作谈了自己的看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法治,只有扫除‘法盲’,才能干事创业”。&&&&&李凤德很重视普法,他认为普法关键要围绕社区居民的所思、所想、所盼,讲究实用性和针对性,要说到大家的心里去,让村民听得懂、心里明。请检察官到村里讲法制课,是李凤德经常使用的普法方式。今年5月初,他结合与群众生产生活相关的劳动纠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征地拆迁等十余个比较集中的矛盾问题,邀请沂南县检察院民行科、控申科的检察官们到社区讲课。讲课现场,检察官当场解答村民20余个法律问题。&&&&&肩负着人大代表、人民监督员和社区党委书记的双重职责,李凤德立足南村地处县城驻地的特色优势,大胆进行旧村改造工程建设。在检察机关组织的“五进两服务”大走访活动中,他不失时机地建议检察机关加强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从而确保旧村改造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没有发生一起腐败案件。在他的建议下,该县检察院还出台了人民监督员与检务督察联动监督机制,对该院提升办案质量和执法水平、形成执法监督新合力、增强执法透明度和公信力,进行了有益探索。&&&&&“为了父老乡亲,我干!”&&&&&李凤德是典型的山东汉子,说起话来声如洪钟,办起事来雷厉风行,骨子里就带着一股军人豪气。他1980年参军入伍,当兵五年后,退伍回到了家乡。&&&&&回乡后第一年,他用自己微薄的复员费和从亲戚朋友那里借来的6000元钱,买了一辆拖拉机跑起了运输。凭着不怕吃苦的劲头,他迅速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由于见识广、思路活,不久,他担任了村办福利石英砂厂厂长,把个不足30人的小厂子搞得红红火火,每年为村集体创收18万元。&&&&&上世纪九十年代,李凤德又挑头办起了民营企业。十年间,他组建的山东山源硅砂有限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山东玻璃集团专用硅砂原料基地、全省最大的硅砂加工生产企业。正当李凤德准备继续更新设备,招兵买马,扩大规模再展宏图时,村里的父老乡亲们一致请求他回村任职。&&&&&村民热切的期盼和信任,让李凤德感动不已。但是,自己的几个企业正处在旺盛时期,如果回村任职,企业势必受到影响。再说,管理村庄与经营企业毕竟不是一回事,如果干不出成绩,不仅自己丢面子,还辜负了乡村父老的期望。&&&&&面对抉择,李凤德迟疑着。一天,村里10多位七八十岁的老党员一起找到他,掏心窝子地对他说:“凤德,你富了,可大伙还没富起来,你能安心挣自己的钱?”一番肺腑之言坚定了李凤德的选择:“为了父老乡亲,我干!”&&&&&2005年1月,该村举行了全体村民和全体党员大会,李凤德以全票当选村委主任和村党支部书记。&&&&&“我不坐集体的车”&&&&&上任伊始,几十万元的资金缺口就摆在了李凤德面前:上年度全村收入67万元,开支却达100多万元,缺口部分只能靠卖地来弥补,而全村人70%是失地农民。&&&&&李凤德做的第一个决定是“取经”。他带领村两委干部奔江苏、温州等地考察市场。在一次村两委会上,他郑重作出承诺:“南村集体年收入达不到千万元,我就不坐集体的车,不加集体一分钱的油。”说到做到,他把自家车当公车,外出汽车需加油,人员要吃饭,联系业务要招待,全是自掏腰包。&&&&&没有资金,李凤德就自己出资280万元买下了两处破产企业的闲置院落供集体开发,当年就为村里赚了100多万元。山东正壮饲料有限公司成立时,急需资金4000万元。集体没钱,他用自己的企业和房产做抵押向银行贷款。妻子和孩子不理解,都担心项目一旦办砸了,全家就会倾家荡产。他却拍着胸脯说:“办砸了,咱承担,办成了,是大伙的。”结果,公司建成后的第一年就产出优质饲料25万吨,产值5.2亿元,利税过千万。&&&&&八年前的7月1日,南村社区党委正式成立,下辖9个党支部、党员136人。目前,社区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已拥有星港房地产、泰都建筑等八处集体企业,固定资产总额达到1.6亿元,年产值、年人均纯收入不断翻番。沂南李凤德儿子 - 图片搜索
|||||||||||
您的当前位置: &
沂南李凤德儿子
来源: |人气:95 ℃|时间: 2:54:3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凤德老婆常春美 的文章

 

随机推荐